CN112677923B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77923B
CN112677923B CN202010952366.4A CN202010952366A CN112677923B CN 112677923 B CN112677923 B CN 112677923B CN 202010952366 A CN202010952366 A CN 202010952366A CN 112677923 B CN112677923 B CN 1126779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absorbing
absorbing member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523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77923A (zh
Inventor
相泽诚
长田哲雄
川船良祐
三岛优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677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7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77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79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B60R19/1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vertically spa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3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e.g. composi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19/2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containing mainly cellular material, e.g. solid fo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28Metallic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 B60R2019/1873Cellula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比如在车高很高的车辆中也使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吸收量増大的车辆的前部结构。该车辆的前部结构包括:第一冲击吸收构件(15),位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内部并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第二冲击吸收构件(6),安装于保险杠梁(4)的前侧面部;第三冲击吸收构件(30),配设于第一冲击吸收构件(15)的下方、且保险杠外面板(7)与保险杠梁(4)之间,并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其中,第一冲击吸收构件(15)和第三冲击吸收构件(30)的上下方向的刚性设定得比第二冲击吸收构件(6)的前后方向的刚性高。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该车辆的前部结构比如包括:设于车身前侧面的保险杠外面板、设于该保险杠外面板上方的保险杠外面板上件、在保险杠外面板的后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车辆配设在前侧面上端位置(车辆头端位置)的周边部位形成该部位的外表面的保险杠外面板上件。作为如上车辆的保护行人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在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的前部到后方的全部区域配置冲击吸收构件,通过该冲击吸收构件针对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输入进行荷载吸收的结构。
但是,当车的尺寸变大等,比如当车高、即车辆的头端位置变高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容易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的全部区域中的前部局部地输入。这样的话,冲击吸收构件针对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通过前后方向的主要是前部进行荷载吸收,因此需要提高想要与输入至整个区域时同样进行荷载吸收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强度,结果就是碰撞初期车身所吸收(承受)的荷载的起始值(伤害值)过高,从保护行人的观点来看不是优选的。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2所示,也已知一种在保险杠外面板上件区域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的前侧面部也出于保护行人的观点而配置冲击吸收构件(缓冲构件),并针对来自前方的荷载输入进行荷载吸收的结构。
可以使该冲击吸收构件用来对保险杠外面板上件区域所具有的冲击吸收构件的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吸收量的不足进行补充。
但是,该冲击吸收构件原本就预想来自前方的荷载输入并配置于与保险杠梁相当的很低的高度,并通过EA构件来形成以使其成为适合在该高度上保护行人的刚性,因此该冲击吸收构件不适合对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吸收的不足进行补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38497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4-104781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鉴于所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比如在车高很高的车辆中也能使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吸收量增大的车辆的前部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包括设于车身前侧面的保险杠外面板、设于该保险杠外面板上方的保险杠外面板上件、在所述保险杠外面板的后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包括:第一冲击吸收构件,位于所述保险杠外面板上件的内部,并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安装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前侧面部,并吸收来自前方的荷载;第三冲击吸收构件,配设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的下方、且所述保险杠外面板与所述保险杠梁之间,并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其中,进行设定使得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及所述第三冲击吸收构件的上下方向的刚性比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前后方向的刚性高。
根据所述技术方案,能通过保险杠外面板上件区域的下方所具有的第三冲击吸收构件来对保险杠外面板上件区域所具有的第一冲击吸收构件所造成的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吸收的不足进行补充,从而能增大来自前斜上方的碰撞荷载的吸收量。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进行配设使得所述第三冲击吸收构件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上方。
根据所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冲击吸收构件不会对所述保险杠梁的前侧面部所具有的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所具有的来自前方的荷载吸收性能带来不好的影响,并能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配设于车身前侧面的左右各侧所设的前照灯之间,所述第三冲击吸收构件包括相当于左右的所述前照灯之间的下方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从该车宽方向中央部延伸至所述前照灯的下方位置的车宽方向外侧部,所述车宽方向外侧部配设于所述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方位置。
根据所述技术方案,通过使所述车宽方向外侧部配设于所述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方位置,由此能在比所述车宽方向中央部高的位置有效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上下方向的刚性比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低的第四冲击吸收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在后方连续配设。
根据所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冲击吸收构件的配置能缩小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并配置第四冲击吸收构件,因此能在保险杠外面板上件区域的后侧进行比前侧低的荷载的冲击吸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比如在车高很高的车辆中也能使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吸收量增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前格栅、冲击吸收构件和下侧格栅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4为沿图3中的A-A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5为本实施方式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及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施方式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的俯视图;
图7为沿图3中的B-B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8为沿图3中的C-C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9为沿图3中的D-D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10为沿图3中的E-E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11为沿图3中的F-F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与附图一并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前格栅、中间冲击吸收构件和下侧格栅的主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车宽方向中央和左侧的放大俯视图、图4是沿图3中的A-A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也即是与图5和图6中的A-A线相对应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箭头方向截面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及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的俯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的俯视图、图7是沿图3中的B-B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也即是与图5和图6中的B-B线相对应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箭头方向截面图、图8是沿图3中的C-C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也即是与图5和图6中的C-C线相对应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箭头方向截面图、图9是沿图3中的D-D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也即是与图5和图6中的D-D线相对应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箭头方向截面图、图10是沿图3中的E-E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也即是与图5和图6中的E-E线相对应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箭头方向截面图、图11是沿图3中的F-F线的主要部分箭头方向截面图,也即是与图5和图6中的F-F线相对应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箭头方向截面图。
此外,图1、图2省略了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图示,图1~图3省略了阀盖3的图示。另外,在附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向、箭头R表示车辆右方向、箭头L表示车辆左方向、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向。此外,在图3、图5、图6中,省略了铆钉R、紧固件C以及螺栓B和螺母N的图示。
如图1~图4所示,车辆的前部结构包括:保险杠外面板7(参照图1、图3、图4)、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参照图3、图4)、前格栅8(参照图1、图2、图4)、保险杠梁4(参照图1、图4)、阀盖3(参照图4)、前照灯22(参照图1)、冲击吸收构件15,6,30,16(参照图1、图3)。
通过保险杠外面板7、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和前格栅8构成除去车辆前侧面中相对于保险杠外面板7而言的下部的外表面。
如图1、图2所示,在保险杠外面板7的上部且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格栅开口11。格栅开口11是为了使保险杠外面板7的后方的发动机舱的前侧配设的散热器(图示省略)散热而向该发动机舱内导入用于冷却的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导入口。
前格栅8覆盖格栅开口11,并如图1、图2所示,相对于在主视图中与保险杠外面板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所设的格栅开口11相对应的部位延伸至车宽方向的两外侧。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前格栅8位于车辆前侧面的两侧所设的前照灯22之间,在左右各侧中,车宽方向外端延伸至该前照灯22的车宽方向内侧,并安装于保险杠外面板7和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
如图1、图4所示,前格栅8在整面横竖配设在车辆主视图中呈六角框状的格子8a,从而分别针对各个格子8a形成相对应的多个贯通孔8b。这些贯通孔8b中,与格栅开口11相对的贯通孔8b与格栅开口11相通(参照图4)。
另外,如同图所示,在保险杠外面板7的下部且车宽方向中央与格栅开口11同样地形成用于导入外部空气的下部格栅开口(图示省略),在紧接着其后配置下部前格栅9(参照图1、图2)。
如图1、图2所示,在下部前格栅9中,相对于车宽方向长的环状的外框9a隔开间隔设置横栈9b和复数个纵栈9c,从而形成用于导入外部空气的开口部9d,该开口部9d与保险杠外面板7侧的下部格栅开口相通。
如图4所示,所述保险杠外面板7一体形成如下而成:位于前格栅8后方的后退部7a(参照图8)、位于后退部7a上侧的上端部7b、位于前格栅8下方且前侧的中间部7c、位于该中间部7c下方且下部格栅开口12,13从主视图中央部呈大宽幅形状贯通形成的下片部7d。
如图1、图2所示,在紧接着前格栅8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方设有车标10。
如图3、图4所示,在保险杠外面板7的上部、即前格栅8的上方呈凸檐状设有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在车辆的前侧面上端(头端)的位置向车宽方向延伸,形成该前侧面上端周边的外表面。
具体来说,如图3、图4所示,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包括:从车辆的前侧面上端(车辆的头端位置)向后方延伸的上侧面部14a、从该上侧面部14a的前端朝向前格栅8的上部前侧大致水平翻折形成的下侧面部14b(参照图4)、从上侧面部14a的后端进一步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出部14c。
上侧面部14a位于车辆的前侧面上端与阀盖3的前端之间,并从前侧面上端在前后方向上与关闭时的阀盖3(后述阀盖外板3a)的上侧面连续且呈前低后高状倾斜形成。上侧面部14a的后端(上端)与阀盖3的前端具有微微缝隙并相对。
如图4所示,后方延出部14c相对于阀盖3以从其前端向下方潜入的方式在该阀盖3的前部大致沿着阀盖内板3b的前后方向的形状地向后方且下方延伸。
具体来说,后方延出部14c由如下一体形成:从上侧面部14a的后端降段的前侧段部14ca、从前侧段部14ca的下端大致水平向后方延伸的前侧水平部14cb、从前侧水平部14cb的后端降段的后侧倾斜部14cd、从后侧倾斜部14cd的下端大致水平向后方延伸的后侧水平部14ce。
如图1、图3、图4所示,在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内部、即上侧面部14a的下方设有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碰撞荷载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第一冲击吸收构件)。该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由纤维增强塑料形成。
如图1、图3~图5所示,在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内部、即上侧面部14a的下方,在相对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而言的后部上侧设有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碰撞荷载的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第四冲击吸收构件)。该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
像这样,在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内部设有上部冲击吸收构件15,16(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和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在前侧配置刚性相对高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在后侧配置刚性低的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
另外,如图1所示,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配设于两侧的前照灯22之间。然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延伸以连接两侧的前照灯22的车宽方向内端侧之间、详细来说后述装饰用零件22a安装用的安装托架22b之间。
即,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未形成于车宽方向上的相当于左右的前照灯22的部位(参照图1)。而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中,车宽方向的中央部配置于紧接着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之后且上方,并且在车宽方向上,两侧连续延伸至相当于左右分别相对应的前照灯22的位置的上方。
关于如上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和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将后述。
如图4所示,发动机舱的上方被阀盖3覆盖并能开闭。在本例中,阀盖3通过铰链(图示省略)将其后端枢转支承于车身,并上下开闭。
使阀盖外板3a和阀盖内板3b通过包边加工而接合并一体化构成阀盖3,在阀盖外板3a的下侧面侧粘合固定有阀盖加强件3c。
在阀盖3的周缘的至少前缘下部具有分隔密封件3d。分隔密封件3d在阀盖3关闭时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前侧水平部14cb的上侧面抵接,从而确保阀盖3的前缘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前侧水平部14cb之间的止水性。
在发动机舱的左右两侧设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方侧架(图示省略)。在前方侧架的前端通过固定板安装有吸能盒(crash can)(图示省略)。
然后,在保险杠外面板7的下部后方且发动机舱的前侧的位置设有以连接左右成对的吸能盒(crash can)的前端之间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4(参照图1、图4)。如图4所示,该保险杠梁4包括保险杠梁主体4a、与封闭板4b接合固定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闭口截面5(参照图4)。
在紧接着保险杠梁4之后且发动机舱的前侧配设散热器防护罩1(参照图4),散热器防护罩1(以下简称“防护罩1”。)被保险杠梁4支撑。
防护罩1在发动机舱前侧的前方侧架之间形成为主视图矩形框状,并支撑散热器(图示省略)等。
如图3所示,防护罩1的上侧面部1a配置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后侧的部位(后述后方延出部15c)的稍微下方、在本例中配置于相当于格栅开口11的上部的高度,如图3所示,通过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防护罩上件2安装于裙板加强件(图示省略)。
此外,如图所示,在保险杠梁4的前侧面部、即封闭板4b的前侧面配置有由聚乙烯、聚苯乙烯等构成的泡沫苯乙烯制的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第二冲击吸收构件)。该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是在左右的吸能盒(crash can)相互之间的范围内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延伸的所谓的EA发泡材料,主要吸收来自前方的碰撞荷载。
另外,图1中的符号21是支撑前照灯22的车灯托架,符号22a是作为沿前照灯22的上缘所具备的装饰构件的装饰用零件,符号22b是用于使装饰用零件22a安装于前照灯22的上缘的安装托架。此外,如图1所示,在保险杠外面板7的中间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通过基础构件设有牌照20。
如图1、图2所示,在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下方且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的上方,如图4所示,也即是保险杠外面板7与保险杠梁4之间、即保险杠外面板7的靠上部的后方配置有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碰撞荷载的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第三冲击吸收构件)。
如图4所示,配设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使得在车宽方向整体范围上下端30d位于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的上端的上方,即与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不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该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配置于格栅8和两侧的前照灯22的下方(参照图1、图2),两侧直到紧接着左右各自的前照灯2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方向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延伸。即,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的两侧共同向相对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另外,如图1、图2所示,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形成为:至少位于紧接着前照灯22的下方的车宽方向外侧部30a比位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下方的车宽方向中央部30b高一段。
即,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中,相比车宽方向中央部30b,车宽方向外侧部30a在承受来自前斜上方的碰撞荷载时为有利的形状。
由此,能对不在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30a的上方配设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导致的来自前斜上方的碰撞荷载的吸收量比车宽方向中央部30b低进行补充。
这里,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与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同样地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另外,如上所述,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由纤维增强塑料形成,并且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由所谓的EA发泡材料形成。
即,将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碰撞荷载的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和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设定为比吸收来自前方的碰撞荷载的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刚性高。
接着对所述上部冲击吸收构件15,16中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进行详述。
如图4、图6~图8,尤其是图6所示,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由前部15a、后部15b和后方延出部15c一体形成。
这些之中,尤其如图5、图6所示,后部15b和后方延出部15c相当于在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和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组装状态下从上方配置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区域(以下称作“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配置区域Z”。)。
如图4、图6~图8所示,前部15a的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体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大致前端沿上侧面部14a呈前下后上状倾斜延伸,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体与上侧面部14a的下侧面抵接。前部15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至上侧面部14a的前后方向的途中部(大致中间部)、即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前端近前(参照图4)。
如图1、图5、图6所示,在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前部15a中,相对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上侧面部14a呈凹状的复数个(本例中为4个)凹部150在车宽方向上互相分开配设。这些凹部150如图6所示分别配设于前部15a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左侧部位、右侧的车宽方向内外各侧的2个部位。
然后,如图10所示,4个凹部150均由以形成该凹部150的后侧面的方式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面部151和以形成下侧面(底面)的方式而与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延伸的水平面部152形成为车宽方向的正交截面为大致L字形状。
如上4个凹部150中,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所配设的凹部150之外的3个凹部150均在纵面部15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使啮合孔153在前后方向(纵面部151的板厚方向)上贯通形成。
另一方面,所述前格栅8的上部配置于紧接着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纵面部151之后,在该上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各啮合孔153所对应的部位形成向前方突出的啮合突起80。然后,在各啮合孔153啮合有各自所对应的啮合突起80的前端所设的爪80a(参照图6、图10)。
如图4、图5所示,后部15b以从前部15a的后端潜入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之下的方式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另外,如图4、图7~图9所示,后部15b的前侧部位15ba与后侧部位15bb共同大致水平形成,但后部15b的后侧部位15bb相对于前侧部位15ba通过位于其间的段部15bc而配置于稍微高的位置(参照图4)。
如图6所示,在后部15b的后侧部位15bb中,相对于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在上下方向上连结的复数个(本例中是2个)连结部72沿车宽方向配设。
具体来说,连结部72在后部15b的后侧部位15bb的左右各侧形成为座面状,如图6、图7所示,均在俯视图中在该连结部72的中央部使连结孔72a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
另外,如图6、图11所示,在后部15b的后侧部位15bb中,配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啮合于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复数个(本例中是3个)啮合突起71。
具体来说,啮合突起71在后部15b的后侧部位15bb的、左右两外侧(相对于左右分别相对应的连结部72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和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突出形成,并均在上部(前端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爪71a(参照图11)。
如图6所示,具有复数个(本例中是3个)后方延出部15c且其从后部15b的后端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向后方突出,并在车宽方向上互相分开配设。
具体来说,后方延出部15c包括: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左侧的车宽方向外侧所配设的左外侧后方延出部15ca、左侧的车宽方向内侧所配设的左内侧后方延出部15cb、右侧所配设的右侧后方延出部15cc。
如上后方延出部15c中,左内侧后方延出部15cb和右侧后方延出部15cc隔着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在左右各侧分开配设。由此,在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后侧且车宽中央部具有在俯视图中构成为向前方的凹状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凹状的空间156(参照图6)。
如上后方延出部15c均由向后方的延出方向的基部侧的倾斜部15cs和后端侧的水平面部15cf一体形成。
如图4、图8所示,倾斜部15cs以从后部15b的后端向阀盖3的下方潜入的方式向后下方倾斜延伸。另外,后部15b的后端位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上侧面部14a的前后方向的后端相当位置。另外,在本例中,左外侧后方延出部15ca和左内侧后方延出部15cb的各倾斜部15cs以连接其间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形成(参照图6)。
水平面部15cf在阀盖内板3b的下方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参照图4、图8)。
如图4、图6、图8所示,在3个后方延出部15c的各自的水平面部15cf中,用于向后述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和防护罩1的上侧面部1a(防护罩上件2)安装的安装孔154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
如图6所示,在左外侧后方延出部15ca和左内侧后方延出部15cb的各水平面部15cf均形成1个安装孔154,而在右侧后方延出部15cc的水平面部15cf形成复数个(本例中是3个)安装孔154。
具体来说,在右侧后方延出部15cc的水平面部15cf中,安装孔154形成于车宽方向的内外各端侧的2个部位和相对于中央来说靠左侧的部位。
此外,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后部15b和后方延出部15c如上所述相当于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配置区域Z。因此,在组装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和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时,如上后部15b和后方延出部15c比前部15a刚性高。
因此,在如上后部15b和后方延出部15c的后述一定处形成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55,157(参照图6),由此抑制上下方向的刚性过高。
如图6所示,贯通孔155配设于后部15b的、在车宽方向上相邻的连结部72和啮合突起71之间。如上贯通孔155均在俯视图中呈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开口。
像这样,在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后部15b中,复数个(本例中是4个)贯通孔155在车宽方向上大致排成一列配设,通过如上贯通孔155形成贯通孔形成线155L。由此,如图6所示,后部15b相对于从前方或前斜上方输入的碰撞荷载使前部15a比如向下方曲折(即,不会支起,且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折叠时的弯折起点(参照图4中的假想线所示的前部15a))。
即,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相对于从前斜上方(相对于水平面而言20度左右的斜上方)输入的碰撞荷载形成为比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刚性高,通过在后部15b配设所述贯通孔155,从而能抑制碰撞初期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所吸收的荷载的起始值过高。
另外,如图6所示,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中,除了贯通孔155,贯通孔157比如也跨右侧后方延出部15cc的水平面部15cf和倾斜部15cs形成。像这样,在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中,在后方延出部15c也形成贯通孔157,从而降低了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配置区域Z的上下方向的刚性。
接着对所述上部冲击吸收构件15,16中的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进行详述。
如图4、图5、图7~图9所示,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形成为在俯视图中为左右大致对称形状(参照图5),并且由从阀盖3的前方潜入该阀盖3下方的方式向后方延伸的前部40和配设于阀盖3下方的后部50一体形成。
前部40从前到后依次包括前侧倾斜部41、承受部42、后侧倾斜部43、水平面部44。
这里,如图3所示,在防护罩1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配设收放闭锁机构(图示省略)的闭锁收放部1c。闭锁机构与阀盖内板3b的前缘下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所设的锁扣(图示省略)啮合并能解锁。
而如图5所示,在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后侧且车宽方向中央部中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所具有的所述凹状的空间156(参照图6)同样地具有构成为向前方的凹状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凹状的空间166。
具体来说,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凹状的空间166从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后端的车宽方向中央至后部50和前部40的水平面部44及后侧倾斜部43所相当的部位而向前方呈凹状形成。
然后,在组装如上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和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时分别形成的凹状的空间156,166共同在俯视图中大致一致,是作为用于在阀盖3关闭时避免与锁扣的干涉的回避部的贯通孔。另外,在防护罩1的上侧面部1a所具有的防护罩上件2的锁扣所对应的部位也形成有作为针对锁扣的回避部的贯通孔2b(参照图3)。
前侧倾斜部41沿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上侧面部14a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如图4、图7~图9所示,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前部15a的后端的稍微后方位置呈前下后上状倾斜延伸。
如同图所示,承受部42从位于阀盖3的前方的前侧倾斜部41的后端至阀盖3的下方而跨该阀盖3的前缘地向后方延伸。
阀盖3关闭时,承受部42以能通过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承受该阀盖3的前缘下部所具有的分界密封件3d的方式从下侧沿着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前侧水平部14cb大致水平延伸。
这里,如图5、图7所示,在前侧倾斜部41与承受部42的边界部处,通过连结件在上下方向上连结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复数个(本例中是2个)连结部162沿车宽方向配设。
具体来说,连结部162在与形成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连结部72(参照图6)分别在俯视图中相对应的部位形成为大致水平的座面状,且均在俯视图中使连结孔162a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于中央部。
然后,如图7所示,在各连结孔72a,162a中,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和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在上下方向上通过作为连结件的铆钉R而紧固固定。
此外,如图5、图11所示,在承受部42配设有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侧所设的啮合突起71(参照图6、图11)在上下方向上啮合的复数个(本例中是3个)啮合孔163。
具体来说,啮合孔163配设于承受部42中的、与形成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各啮合突起71在俯视图中相对应的部位,且均比如图11所示地与啮合突起71所具有的爪71a啮合。
如图4、图7~图9所示,后侧倾斜部43从承受部42的后端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后侧倾斜部14cd共同向后方下方倾斜。
水平面部44从后侧倾斜部43的后端(下端)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后侧水平部14ce共同大致水平延伸。
如图5、图9所示,在水平面部44中,以能使用连结件连结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方式在沿车宽方向配设复数个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连结孔161。
这里,在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后侧水平部14ce从上方配置于水平面部44的状态下,形成于水平面部44的复数个连结孔161与形成于后侧水平部14ce的连结孔14d(参照图3)分别在俯视图中一致(即在上下方向上相通)。
然后,如图9所示,在各连结孔14d,161中,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后侧水平部14ce和水平面部44在上下方向上通过作为连结件的铆钉R而紧固固定。
此外,如图5所示,在水平面部44和所述承受部42分别形成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64a,164b,165。形成于水平面部44的贯通孔164a,164b在水平面部44的左右各侧,在从车宽方向内侧的第3个和第4个连结孔161之间以及第4个和第5个连结孔161之间分别沿车宽方向形成为长的俯视图中矩形状。
而形成于承受部42的贯通孔165在承受部42的左右各侧,在相对于啮合孔163的车宽方向的内外各侧的2个部位和相对于连结部72而言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位分别形成为宽度比沿车宽方向形成于水平面部44的贯通孔164a,164b小。
如图4、图5、图7~图9所示,后部50在阀盖3的下方由水平面部44的后端、即从前部40的后端向后方降段的降段部51和从降段部5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安装部52一体形成。
降段部51包括:从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前部40的后端向后方呈阶梯状降段的阶梯状降段部51a(参照图4、图5、图9);呈直线状降段的直线状降段部51b(参照图5、图8);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呈直线状降段,但比直线状降段部51b在上下方向的段差小的降段部51c(参照图5、图7、图8)。
如图5所示,安装部52位于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左右各侧,如上左右的安装部52互相隔着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在两侧分开配设,并且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形状。
安装部52中,用于向防护罩1安装的复数个(本例中是8个)安装孔53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形成于安装部52的复数个安装孔53分别针对各个左右的安装部52而各配设4个。这些安装孔53中,在左右各自中,将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2个安装孔53以从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的顺序设定为第1安装孔53a、第2安装孔53b。
此外,如图3、图4、图8所示,在安装部52的下方配设有防护罩1,尤其是在车宽方向上第1安装孔53a和第2安装孔53b所形成的部位中,在相对于防护罩1的上侧面部1a通过防护罩上件2互相在上下方向上大致无缝隙并相对的状态下进行配置(参照图4、图8)。
然后,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在左右各侧的第1、第2安装孔53a,53b和与其相对应形成的防护罩1的上侧面部1a的安装孔1b和防护罩上件2的安装孔2a中使用安装件安装于防护罩1的上侧面部1a。
但是,在使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安装于防护罩1的上侧面部1a和防护罩上件2时,拧合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
具体来说,在通过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和防护罩1的上侧面部1a在上下方向上夹住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和防护罩上件2并进行配置的状态下,分别形成于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防护罩上件2、防护罩1的上侧面部1a的安装孔(53a或53b),154,2a,1b在上下方向上相通,因此使用安装件将如上4片拧合。另外,在本例中,关于安装件,在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左右各侧的第1安装孔53a中采用螺栓B和螺母N(参照图4),在除此之外的安装孔53中采用紧固件C(参照图8)。
另外,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在安装于防护罩1时预先针对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如上所述地使用铆钉R将连结孔162a,72a彼此连接(参照图7),并使啮合突起71和啮合孔163啮合(参照图11)。像这样,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和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在分总成的状态下安装于防护罩1。
此外,如图9所示,在阀盖3的前缘的车宽方向中央部30b的左右各侧具有橡胶挡块60。
橡胶挡块60是用于在关闭阀盖3时与防护罩上件2的上侧面部抵接来缓和冲击的缓冲构件,向下方呈突状嵌合安放于阀盖内板3b。
如图5、图9所示,在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安装部52的左右各侧中,作为用于在阀盖3关闭时避免与橡胶挡块60的干涉的回避孔的贯通孔61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
另外,如图5、图10所示。在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的安装部52的车宽方向上的、相当于前照灯22的部位形成有为了避免与配设于该部位的下方的前照灯22的干涉而相对于周边向上方隆起的凸状的隆起部54。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是如图1~图4所示地具有设于车身前侧面的保险杠外面板7(参照图1、图3、图4)、设于该保险杠外面板7上方的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参照图3、图4)、在保险杠外面板7的后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4(参照图1、图4)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中,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包括:如图1、图3~图6所示,位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内部并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如图1、图4所示,安装于保险杠梁4的前侧面部,并吸收来自前方的荷载的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如图1、图2、图4所示,配设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的下方、且保险杠外面板7与保险杠梁4之间(参照图4),并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的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第三冲击吸收构件);其中,进行设定使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和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的上下方向的刚性比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的前后方向的刚性高。
根据所述技术方案,通过相对于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区域而言的下部侧所具有的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来对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区域所具有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所造成的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吸收的不足进行补充,从而能增大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吸收量。
因此,即使从前斜上方输入车辆的碰撞荷载随着车高(车辆的头端位置)变高而从包括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的上侧面在内的整个区域向前端侧集中输入,也能在碰撞初期防止车辆所吸收(承受)的荷载的起始值(伤害值)过高。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进行配设使得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的下端30d(参照图4)位于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的上方(参照图1、图4)。
根据所述技术方案,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不会对保险杠梁4的前侧面部所具有的下部冲击吸收构件6所具有的来自前方的荷载吸收性能带来不好的影响,并能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如图1所示,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配设于左右的前照灯22之间,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包括相当于左右的前照灯22之间的下方的车宽方向中央部30b、从该车宽方向中央部30b延伸至前照灯22的下方位置的车宽方向外侧部30a,车宽方向外侧部30a配设于车宽方向中央部30b的上方位置(参照图1、图2)。
根据所述技术方案,通过使车宽方向外侧部30a配设于车宽方向中央部30b的上方位置,由此能在比车宽方向中央部30b高的位置有效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
由此,能对在中间冲击吸收构件3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30a的上方配设前照灯22而未配设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所造成的来自前斜上方的碰撞荷载的吸收量的不足进行补充。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如图1、图3~图5所示,上下方向的刚性比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低的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第四冲击吸收构件)相对于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在后方连续配设。
使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形成为比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相对于来自前斜上方的碰撞荷载刚性高,从而在正面碰撞时的F-S特性(表示碰撞荷载的吸收量和向车辆的入侵量的关系的特性)中,切实确保碰撞初期的荷载的吸收量的起始值并抑制碰撞物向车辆的入侵量,最终能防止上部冲击吸收构件15,16的冲击吸收量见底。
另一方面,使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设定为比位于前方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刚性低,从而能在冲击吸收构件的冲击吸收量不见底的范围内切实吸收冲击。
此外,从上方输入车身前部的碰撞荷载曾输入阀盖3的前部,但随着车高变高而不仅会输入阀盖3的前部,也易于输入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区域的后部。
此时,也如本例所述,使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区域的后部所具有的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16设定为比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在上下方向的刚性低,从而能针对从上方输入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区域的后部的碰撞荷载而抑制初期的荷载的吸收量(承受量)的起始值(伤害值高),并缓和冲击。
另一方面,关于从前方或前斜上方输入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区域的碰撞荷载,能通过保险杠外面板上件14区域的前端侧所具有的刚性高的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15来切实承受。由此,在正面碰撞时的F-S特性中,确保碰撞初期的荷载的起始量,最终能防止冲击吸收构件所能吸收的冲击吸收量见底。
因此,在行人从前方轻微碰撞于车身时,从碰撞于车身的部位、向车身输入碰撞荷载的方向等方面来看为行人特有的碰撞模式,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能根据像这样的各种碰撞模式从保护行人的观点恰当吸收碰撞荷载。
本发明不只限定于所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通过各种实施方式形成。
编号说明
4…保险杠梁
6…下部冲击吸收构件(第二冲击吸收构件)
7…保险杠外面板
14…保险杠外面板上件
15…上部前侧冲击吸收构件(第一冲击吸收构件)
16…上部后侧冲击吸收构件(第四冲击吸收构件)
22…前照灯
30…中间冲击吸收构件(第三冲击吸收构件)
30a…车宽方向外侧部
30b…车宽方向中央部
30d…中间冲击吸收构件的下端

Claims (4)

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包括设于车身前侧面的保险杠外面板、设于该保险杠外面板上方的保险杠外面板上件、在所述保险杠外面板的后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冲击吸收构件,位于所述保险杠外面板上件的内部,并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
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安装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前侧面部,并吸收来自前方的荷载;
第三冲击吸收构件,配设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的下方、且所述保险杠外面板与所述保险杠梁之间,并吸收来自前斜上方的荷载;
其中,进行设定使得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和所述第三冲击吸收构件的上下方向的刚性比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前后方向的刚性高;上下方向的刚性比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低的第四冲击吸收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在后方连续配设;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的后部和后方延出部在与所述第四冲击吸收构件的组装状态下从上方配置所述第四冲击吸收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进行配设使得所述第三冲击吸收构件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配设于车身前侧面的左右各侧所设的前照灯之间;
所述第三冲击吸收构件包括相当于左右的所述前照灯之间的下方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从该车宽方向中央部延伸至所述前照灯的下方位置的车宽方向外侧部;
所述车宽方向外侧部配设于所述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方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配设于车身前侧面的左右各侧所设的前照灯之间;
所述第三冲击吸收构件包括相当于左右的所述前照灯之间的下方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从该车宽方向中央部延伸至所述前照灯的下方位置的车宽方向外侧部;
所述车宽方向外侧部配设于所述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方位置。
CN202010952366.4A 2019-10-18 2020-09-11 车辆的前部结构 Active CN112677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1291 2019-10-18
JP2019191291A JP7427910B2 (ja) 2019-10-18 2019-10-18 車両の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7923A CN112677923A (zh) 2021-04-20
CN112677923B true CN112677923B (zh) 2023-03-17

Family

ID=72826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52366.4A Active CN112677923B (zh) 2019-10-18 2020-09-11 车辆的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5711B2 (zh)
EP (1) EP3808606B1 (zh)
JP (1) JP7427910B2 (zh)
CN (1) CN11267792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34702B1 (en) * 1999-06-23 2003-10-21 Dynamit Nobel Kunstsoff Gmbh Front-end module for a motor vehicle
FR2895341B1 (fr) * 2005-12-23 2008-04-04 Plastic Omnium Cie Systeme d'absorption d'energi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4816141B2 (ja) * 2006-02-28 2011-11-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7455351B2 (en) * 2006-02-15 2008-11-2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FR2911558B1 (fr) * 2007-01-23 2009-04-24 Plastic Omnium Cie Module d'asborption de chocs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US20090026807A1 (en) * 2007-07-24 2009-01-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Energy-Absorbing Vehicle Hood Assembly with Cushion Inner Structure
US8196978B2 (en) * 2008-04-18 2012-06-12 Hyundai Motor Company Carrier and front end module system
KR100946485B1 (ko) * 2008-05-30 2010-03-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후드패널의 충격흡수장치
FR2938805B1 (fr) * 2008-11-24 2011-09-30 Faurecia Bloc Avant Module de face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bouclier
FR2941415B1 (fr) * 2009-01-23 2011-01-21 Renault Sas Bouclier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partie centrale renforcee
DE102009012941A1 (de) * 2009-03-12 2010-09-16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vorrichtung am Bug der Karosserie von Personenkraftfahrzeugen
FR2943596B1 (fr) * 2009-03-26 2011-06-03 Faurecia Bloc Avant Module de face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cadre structurel et un bouclier
FR2952329B1 (fr) * 2009-11-12 2013-11-29 Faurecia Bloc Avant Ensemble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bouclier pare-chocs avant portant des moyens de fixation d'au moins un equipement auxiliaire du vehicule automobile
FR2952875B1 (fr) * 2009-11-20 2012-05-11 Faurecia Bloc Avant Bouclier pare-chocs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5510389B2 (ja) * 2010-09-01 2014-06-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2019893A (zh) * 2010-12-11 2011-04-2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前保系统
JP5966881B2 (ja) 2012-11-26 2016-08-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5969417B2 (ja) * 2013-03-25 2016-08-1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090206B2 (ja) * 2014-02-25 2017-03-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ンパカバーリテーナ、ラジエータグリル及び車両前部構造
DE102015217465A1 (de) * 2015-09-11 2017-03-16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eines sich in Fahrzeugquerrichtung erstreckenden Führungsteils mittels mindestens eines Halters an einem Stoßfängerquerträger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102016200452A1 (de) * 2016-01-15 2017-07-2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Stützträ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Anordnung eines Stützträgers an einem Montageträger, sowie Verfahren zur Ausrichtung eines mit einem Montageträger verbundenen Stützträgers
JP6593404B2 (ja) * 2017-08-29 2019-10-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0126767A (zh) * 2018-02-09 2019-08-1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卡车前端处的保险杠组件和保险杠系统
JP6935767B2 (ja) * 2018-02-15 2021-09-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グリルインナ取付構造
CN108357451A (zh) * 2018-03-25 2018-08-03 合肥市智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撞缓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66260A (ja) 2021-04-30
US20210114540A1 (en) 2021-04-22
EP3808606A1 (en) 2021-04-21
EP3808606B1 (en) 2022-03-16
JP7427910B2 (ja) 2024-02-06
CN112677923A (zh) 2021-04-20
US11305711B2 (en)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9772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8911007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7222816B2 (ja) 車両用フード
KR100844712B1 (ko) 차량의 카울 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US20150329147A1 (en) Hood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5346563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CN112677924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6484433B2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CN112677923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12677922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7467879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317782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966895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7260377B2 (ja) 車両用フード
JP5880414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7380065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8466654B (zh) 车辆用前发动机罩
JP7427911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KR101340854B1 (ko) 세이프티후크와 세이프티캐처의 장착구조
JP2018039439A (ja) 車両用フード
JP2023053478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214772B2 (ja) 歩行者保護ブラケット一体リップスポイラー
JP568747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22157115A (ja) カウルカバー
CN115923703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