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9331A - 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9331A
CN112639331A CN201980055849.XA CN201980055849A CN112639331A CN 112639331 A CN112639331 A CN 112639331A CN 201980055849 A CN201980055849 A CN 201980055849A CN 112639331 A CN112639331 A CN 1126393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groove
cylinder
rotation axis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58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9331B (zh
Inventor
黑木淳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39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9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9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93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52Pulleys or friction discs of adjustable construction
    • F16H55/56Pulleys or friction discs of adjustable construction of which the bearing parts are relatively axially adjus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 F16H9/1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only one flange of each pulley being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无级变速器(1)具有:固定带轮(31);滑动带轮(32);夹持在固定带轮(31)和滑动带轮(32)之间的带(V);与固定带轮(31)固定并具有位于滑动带轮(32)的缸部(323)的内周侧的周壁部(372)的后缸(37);以及转速传感器(120)。在周壁部(372)的外周侧设有沿旋转轴向延伸的槽(38)。槽(38)由作为转速传感器(120)的被检测部发挥功能的区域即第一槽部(381)、和除了第一槽部(381)之外的区域即第二槽部(382)构成。第二槽部(382)的旋转轴(X1)方向的长度(Lb)比第一槽部(381)的旋转轴(X1)方向的长度(La)长。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级变速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无级变速器所具备的带轮的转速传感器的被检测部,设置其它部件的检测齿。
但是,如果设置其它部件的检测齿,则无级变速器的重量会增加。
因此,需要能够在不设置其它部件的情况下,利用转速传感器检测滑动带轮的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2-192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具备:
固定带轮;滑动带轮;环状部件,其夹持在所述固定带轮和所述滑动带轮之间;缸部件,其与所述固定带轮固定,并具有位于所述滑动带轮的带轮筒部的内周侧的缸筒部;以及转速传感器,
在所述缸筒部的外周侧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槽,
所述槽由作为所述转速传感器的被检测部发挥功能的区域即第一槽部、和除了所述第一槽部之外的区域即第二槽部构成,
所述第二槽部设定为比所述第一槽部长。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与滑动带轮一体旋转的缸筒部的外周设有槽,并将作为该槽的一部分的第一槽部作为转速传感器的被检测部,从而无需设置其它部件,能够利用转速传感器检测滑动带轮的旋转。
另外,由于不需要其它部件,所以在轻量化的基础上,通过有意地较长地设定槽的长度,能够实现更加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无级变速器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无级变速器的初级带轮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周围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初级带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后缸外周的槽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车辆用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的情况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无级变速器1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无级变速器的初级带轮3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周围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初级带轮3的主要部分的图。图3(a)是用于说明变速机构2的变速比为最低挡时的滑动带轮32与后缸37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b)是用于说明变速机构2的变速比为最高挡时的滑动带轮32与后缸37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后缸37的周壁部372的外周的槽38的图。图4(a)是图2中的A-A剖面图,图4(b)是从图4(a)中的A-A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周壁部372的展开图。在图4(b)中,为了便于说明,在槽38的部分添加了剖面线。
如图1所示,在带式无级变速器1中,发动机(未图示)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液力变矩器(未图示)输入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具有:行星齿轮组6、前进离合器51、后退制动器52。
在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中,当联接前进离合器51时,从液力变矩器侧输入的旋转以顺时针旋转输出给变速机构2。当联接后退制动器52时,从液力变矩器侧输入的旋转以逆时针旋转输出给变速机构2。
变速机构2具有:一对带轮(初级带轮3、次级带轮4)、卷挂在一对带轮上的带V(环状部件)。
在变速机构2中,通过变更一对带轮(初级带轮3、次级带轮4)中的带V的卷挂半径,使从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侧输入的旋转由所希望的变速器变速,并输出给最终减速机构(未图示)侧。
初级带轮3具有:固定带轮31(固定带轮)和滑动带轮32(可动带轮)。
固定带轮31具有:沿旋转轴X1配置的轴部311、从轴部311的外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滑轮部312。
在轴部31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311a和另一端311b分别外插并固定有轴承34A、34b。
轴部311的一端311a和另一端311b分别经由轴承34A、34b,由侧盖13侧的支承孔15和变速箱10侧的支承部101可旋转地支承。
在该状态下,行星齿轮组6的齿轮架64(参照图2)所具备的连结部件641不可相对旋转地连结到轴部311的另一端311b。
滑动带轮32具有:外插到固定带轮31的轴部311的环状基部321、从环状基部321的外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滑轮部322。
滑动带轮32的环状基部321花键嵌合于轴部311的外周,滑动带轮32设置为在与固定带轮31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向轴部311的轴向(旋转轴X1方向)可移动。
固定带轮31的滑轮部312和滑动带轮32的滑轮部322在旋转轴X1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
在初级带轮3中,在固定带轮31的滑轮面312a和滑动带轮32的滑轮面322a之间形成有卷挂带V的V形槽33。
如图2所示,在滑轮部322的外径侧,圆筒状的缸部323设置在与滑轮面322a相反侧的受压面322b。
缸部323沿着旋转轴X1方向设置,在远离滑轮部322的方向以规定长度L1形成。
前柱塞35的外周部35a与缸部323的内周抵接。
D环9安装于前柱塞35的外周部35a,缸部323的内周和外周部35a之间的间隙通过D环9密封。
前柱塞35的内周部35b从径向外侧与滑动带轮32的环状基部321的外周抵接。
D环9安装于前柱塞35的内周部35b,环状基部321的外周和内周部35b之间的间隙通过D环9密封。
在初级带轮3中,前柱塞35和滑轮部322之间成为供给动作油压的油室R1。
在环状基部321中,在与滑轮部322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小径部324。
环形的后柱塞36压入到小径部324。后柱塞36的内周部36b以压入到小径部324的滑轮部322侧(图中,右侧)的台阶部的状态固定。
在该状态下,后柱塞36设置为限制与环状基部321的相对旋转的状态,沿旋转轴X1方向不可移动。
后柱塞36的外周部36a从旋转轴X1侧与后缸37的圆筒状的周壁部372的内周抵接。
D环9安装于后柱塞36的外周部36a,周壁部372的内周和外周部36a之间的间隙通过D环9密封。
后缸37由外插到轴部311的圆板部371、包围圆板部371的外周整周的周壁部372构成。
轴部311压入圆板部371的内周部371b,圆板部371的内周部371b夹持在设置于轴部311的段部314和外插到轴部311的轴承34A之间。
轴承34A通过螺合在轴部311的外周的螺母N而在旋转轴X1方向上定位,与轴承34A邻接的后缸37向远离滑动带轮32的方向的移动由轴承34A限制。
周壁部372以比所述圆筒状的缸部323的内径小的外径形成,周壁部372a的前端部372a在缸部323的内侧,从旋转轴X1方向与前柱塞35抵接。
周壁部372的前端部372a限制前柱塞35的向远离滑轮部322的方向(图中的左方)的移动。
前柱塞35的外周部35a和内周部35b在旋转轴向上偏移错开,外周部35a位于比内周部35b更靠近滑动带轮32的滑轮部322侧。
周壁部372的前端部372a从旋转轴X1方向与前柱塞35的外周部35a侧的区域抵接。
在初级带轮3中,由后柱塞36、前柱塞35、以及后缸37的围壁部372所包围的空间成为供给动作油压的第二个油室R2。
在滑动带轮32中,在从滑轮面322a观察的里侧(图中,左侧),油室R1和油室R2以将前柱塞35夹持在之间的方式而相邻。由这些油室R1和油室R2构成初级带轮3侧的滑动带轮受压室。
因此,能够减小每一个带轮受压室(各油室R1、R2)的受压面积,因此构成为能够缩小初级带轮3(滑轮部322、312)的外径的结构。
在固定带轮31的轴部311设置有用于向油室R1、油室R2供给动作用油压的轴内油路313。
在轴部311中,轴内油路313朝向侧盖13侧(图中,左侧)的一端311a开口。设置于侧盖13上的支承筒152游嵌在轴内油路313的侧盖13侧(图中,左侧)。圆筒状的衬套153外嵌于支承筒152,轴部311的侧盖13侧由内嵌于轴内油路313的衬套153可旋转地支承。
在这种状态下,设置在衬套153的外周的密封环S密封衬套153的外周和轴内油路313的内周之间的间隙。
在侧盖13上,轴承34A的支承孔15开口于与变速箱10的对置部。从旋转轴X1方向观察,在支承孔15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避免与固定带轮31轴部311的干涉的凹部151。在凹部151的中央部设置有上述支承筒152。
经由侧罩内的油路131从未图示的油压控制回路向支承筒152供给油压(油OL)。供给到支承筒152的油压通过轴内油路313供给到附设在滑动带轮32上的油室R1、R2(滑动带轮受压室)。
在初级带轮3中,通过调节向附设在滑动带轮32上的油室R1、R2(滑动带轮受压室)的供给压,使滑动带轮32向旋转轴X1方向位移。由此,滑轮面312a、322a之间的V形槽33的槽宽对应油OL的供给压而变更,从而变更初级带轮3中的带V的卷挂半径。
如图1所示,次级带轮4具有固定带轮41(固定带轮)和滑动带轮42(可动带轮)。
固定带轮41具有:沿旋转轴X2配置的轴部411(带轮轴)、从轴部411的外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滑轮部412。
滑动带轮42具有:外插于固定带轮41的轴部411的环状基部421、从环状基部421的外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滑轮部422。
固定带轮41的滑轮部412和滑动带轮42的滑轮部422在旋转轴X2方向隔开间隔相对。
在次级带轮4中,在固定带轮41的滑轮面412a和滑动带轮42的滑轮面422a之间形成有卷挂带V的V形槽43。
在固定带轮41的轴部411,轴承44A、44B外插于旋转轴X2方向的一个端部411a和另一端部411b。
旋转轴X2方向的轴部411的另一端部411b经由轴承44B,由变速箱10侧的支承部102可旋转地支承。
旋转轴X2方向的轴部411的一个端部411a经由轴承44A,由侧盖13侧的支承孔16可旋转地支承。
在侧盖13中,轴承44A的支承孔16开口于与变速箱10的对置部。从旋转轴X2方向观察,在支承孔16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避免与固定带轮41的轴部411的干涉的凹部161。
在凹部161的中央部设置有支承筒162。支承筒162向变速箱10侧(图中,右侧)突出,支承筒162的前端侧游嵌于固定带轮41的轴内油路413。
圆筒状的衬套163外嵌于支承筒162,轴部411的侧盖13侧由内嵌于轴内油路413的衬套163可旋转地支承。
在这种状态下,设置在衬套163的外周的密封环S密封衬套163的外周和轴内油路413的内周之间的间隙。
轴内油路413开口于轴部411的一端411a。轴内油路413沿着固定带轮41的旋转轴X2在轴部411内呈直线状延伸,在旋转轴X2方向横切外插于轴部411的滑动带轮42的内径侧。
在轴内油路413的前端侧(图中,右侧)设有连通轴内油路413和轴部411的外周的油孔414。
经由侧盖内的油路132从未图示的油压控制回路向上述支承筒162供给油压。供给到支承筒162的油压通过轴内油路413供给到位于轴部411的外径侧的油室R3。
在次级带轮4中,通过调节向附设在滑动带轮42上的油室R3(带轮受压室)的供给压,使滑动带轮42向旋转轴X2方向位移。由此,滑轮面412a、422a之间的V形槽43的槽宽对应供给压而变更,从而变更次级带轮4中的带V的卷挂半径。
在滑动带轮42的滑轮部422,缸部423设置在与滑轮面422a相反侧的受压面422b。
缸部423沿着旋转轴X2方向设置,在远离滑轮部422的方向以规定长度L2形成。
柱塞45的外周部45a与缸部423的内周抵接。
D环9安装于柱塞45的外周部45a,缸部423的内周和外周部45a之间的间隙通过D环9密封。
在柱塞45的内径侧设置有筒状嵌合部451。嵌合部451与固定带轮41的轴部411的外周花键嵌合。柱塞45的嵌合部451在轴承44B和轴部411的段部411c之间在旋转轴X2方向定位。
柱塞45在与嵌合部451邻接的区域将滑动带轮42的环状基部421的外径侧向靠近滑轮部422的方向(图中的左方)延伸后,向外径侧弯曲。
在柱塞45中,弹簧Sp的一端从旋转轴X2方向与在该外径侧弯曲的区域452抵接。弹簧Sp的另一端与滑轮部422的受压面422b抵接。弹簧Sp设置为向旋转轴X2方向压缩的状态,滑动带轮42通过由弹簧Sp作用的施力,被按压向缩小V形槽43的槽宽的方向(使变速机构2的变速比成为最高挡侧的方向)。
如图2所示,在侧盖13的初级带轮3侧的区域中,在与轴承34A的支承孔15邻接的位置设置有具有螺栓孔17a的凸台部17。
该凸台部17在围绕旋转轴X1的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多个。
螺栓孔17a沿着轴线Xa形成,并沿厚度方向贯通侧盖13。在此,轴线Xa是与初级带轮3的旋转轴X1平行的轴线。
在侧盖13的内部设置有包围轴承34A的支承孔15的环状保持器19。为了防止轴承34A从支承孔15脱落,保持器19以比支承孔15的开口径小的内径形成。
把保持器19定位到侧盖13的变速箱10侧的面之后,当将螺栓B螺入螺栓孔17a时,螺栓B的轴部B1在侧盖13内沿轴线Xa方向贯通保持器19。由此,保持器19配置在支撑轴承34A的外环的位置。
如图3(a)所示,在侧盖13,上述后缸37的周壁部372位于穿过凸台部17的螺栓孔17a的中心的轴线Xa的延长线上。
即,螺栓B配置在从轴线Xa(旋转轴X1)方向观察时与位于后缸37的最外周部的周壁部372重叠的位置。
并且,螺栓B的前端Bx设置为从轴线Xa方向与后缸37的圆板部371和周壁部372之间的边界部373相对,与边界部373之间开有间隙CL1。
根据实验和模拟的结果,该间隙CL1设定为在滑动带轮受压室(油室R1、油室R2)内供给了规定值以上的油压而使后缸37发生了变形时的后缸37的边界部373与螺栓B的前端Bx抵接的宽度。
带轮受压室(油室R1、油室R2)内供给规定值以上的油压的情况是指,作为一个示例是发生了未图示的控制阀内的阀的不良等的情况。
并且,该抵接的时刻设定为后缸37的变形超过弹性变形的区域成为到达塑性变形的区域之前(屈服前)。这是因为,若到达塑性变形的区域,则即使滑动带轮受压室(油室R1、油室R2)内的油压恢复到正常压,后缸37的形状也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允许后缸37的弹性变形的同时还能够抑制塑性变形,从而设定有间隙CL1。
即,在后缸37的变形开始之后,由于作为止动器部件的螺栓B与后缸37抵接,所以阻止后缸37的塑性变形。至少,将后缸37的塑性变形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
若能够抑制后缸37的塑性变形,则能够使后缸37(圆板部371、周壁部372)的厚度变薄,从而使初级带轮3轻量化。
另外,在后缸37的圆板部371和周壁部372之间的边界部373的外周实施了R加工。这是为了在与螺栓B的前端Bx抵接时,使边界部373周围难以受到损伤等。
在螺栓B的前端Bx相对的周壁部372设有沿着旋转轴X1呈直线状延伸的槽38。
如图4(a)、(b)所示,从旋转轴X1的径向观察,槽38形成为从与圆板部371重叠的区域到周壁部372的前端部372a的附近为止的旋转轴X1方向的长度Lx。
槽38沿着旋转轴X1方向的全长形成为相等的宽度Wx。
在周壁部372的外周,槽38以规定间隔(规定宽度Wx)设置在围绕旋转轴X1的圆周方向。沿着围绕旋转轴X1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圆周设置槽38。
在周壁部372的外周,形成槽38的区域与未形成的区域在圆周方向以相同宽度Wx形成,且形成槽38的区域与未形成的区域交替设置。
周壁部372的前端部372a是从旋转轴X1方向与前柱塞35抵接的抵接部。与供给到油室R1的油压对应的按压力从前柱塞35侧作用于该前端部372a。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确保前端部372a侧的刚性和强度,槽38形成在到达周壁部372的前端部372a附近的旋转轴X1方向的长度Lx的范围内。
槽38是以作为转速传感器120的被检测部利用和用于后缸37的轻量化的减重为目的而设置。
在周壁部372的外径侧的圆板部371附近的位置设置有转速传感器120,转速传感器120将检测面120a朝向周壁部372而设置。在该状态下,作为转速传感器120的检测部的检测面120a朝向径向配置。
在槽38中,检测面120a相对的区域成为作为转速传感器120的被检测部发挥功能的区域即第一槽部381,作为除了第一槽部381之外的区域即第二槽部382成为减重部。
在槽38中,第一槽部381与第二槽部382串联连接,第一槽部381位于靠近圆板部371侧。
并且,旋转轴X1方向的第一槽部381的长度La比第二槽部382的长度Lb短(La<Lb)。
在此,在初级带轮3中,通过与变速机构2的变速比的变更联动使滑动带轮32向旋转轴X1方向位移,从而变更V形槽33的槽宽(旋转轴X1方向的宽度)。
在此,V形槽33的槽宽在变速比为最低挡时最大(参见图3(a)),在最高挡时最小(参见图3(b))。
并且,当滑动带轮32向旋转轴X1方向位移时,滑动带轮32的缸部323也向旋转轴X1方向位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在旋转轴X1方向位移的缸部323与转速传感器120不干涉,设定了第一槽部381的长度La。
因此,第一槽部381在旋转轴X1的径向不与缸部323(带轮筒部)重叠。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径向观察,设定为与滑动带轮32向旋转轴X1方向的变动连动的缸部323的移动范围和第一槽部381不重叠。
另一方面,当V形槽33的槽宽为规定宽度以上时,第二槽部382在径向与缸部323重叠。
这样,通过使作为转速传感器120的被检测部的第一槽部381在变速机构2的总变速比的区域中与缸部323在径向不重叠,从而避免转速传感器120与缸部323的干涉。
另一方面,第二槽部382是不作为转速传感器120的被检知部发挥作用的区域,因此,在变速机构2的规定的变速比的区域中与缸部323在径向重叠。并且,由于第二槽部382延伸至到达缸部323的内周侧为止的范围,因此更有助于通过周壁部372的减材的轻量化。
另外,从轻量化的方面来看,第二槽部382优选具有在总变速比的区域中与缸部323重叠的长度,但也可以设计为在一部分变速比的区域中重叠,在其它部分变速比的区域中不重叠。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具有以下结构。
(1)无级变速器1具备:
固定带轮31;
滑动带轮32;
带V(环状部件),其夹持在固定带轮31和滑动带轮32之间;
后缸37(缸部件),其固定于固定带轮31,并具有位于滑动带轮32的缸部323(带轮筒部)的内周侧的周壁部372(缸筒部);以及,
转速传感器120。
在周壁部372的外周侧设置有沿旋转轴向延伸的槽38。
槽38由作为转速传感器120的被检测部发挥功能的区域即第一槽部381、和作为除了第一槽部381之外的区域即第二槽部382构成。
第二槽部382的旋转轴X1方向的长度Lb比第一槽部381的旋转轴X1方向的长度La长。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与滑动带轮32一体旋转的周壁部372的外周设置槽38,并将作为该槽38的一部分的第一槽部381作为转速传感器的被检测部,无需设置其它部件,就能够利用转速传感器检测滑动带轮的旋转。
即,通过在构成油室R1、R2(带轮受压室)的一部分的后缸37的周壁部372设置作为被检测部发挥功能的槽38,作为转速传感器120的被检测部,而无需设置其它部件的检测齿。由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因此有助于无级变速器1的轻量化。
然而,通常,考虑到制造上的偏差,这样的槽38被设定为比作为转速传感器120的被检测部发挥功能的区域稍长,但这只是稍长程度的设计而已,不会使被检测部外的区域的槽设定得极长。
然而,在本发明中,通过将作为除了作为被检测部发挥作用的第一槽部381之外的区域即第二槽部382设定得比通常更长,来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因为只有槽38的部分成为周壁部372的减材。
另外,通过在围绕旋转轴X1的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宽度Wx)设置宽度Wx的槽38,从而在周壁部372中,在围绕旋转轴X1的圆周方向的全周交替配置形成有槽38的薄壁的区域和未形成槽38的厚壁的区域。
由此,可以期待包含周壁部372的后缸37整体的刚性强度的提高。
另外,由于不需要其它部件,所以在与轻量化相关联的基础上,通过有意地较长地设定槽38的长度,能够实现更加轻量化。
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具有以下结构。
(2)第一槽部381在径向不与缸部323(带轮筒部)重叠。
当由固定带轮31和滑动带轮32形成的V形槽33的宽度为规定宽度以上时,第二槽部382在径向与缸部323重叠。
通过使作为被检测部的第一槽部381在总变速比的区域中不与缸部323重叠,从而避免转速传感器120与缸部323的干涉。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槽部382是不作为被检测部发挥功能的区域,因此,通过使其延伸到与缸部323重叠的区域、即缸部323的内周侧,有助于进一步轻量化。
另外,从轻量化的角度来看,优选第二槽部382具有在总变速区域中与缸部323重叠的长度。
但是,也可以设计为在一部分的变速区域中重叠,在其它部分的变速区域中不重叠。
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具有以下结构。
(3)在缸部323的内周侧具有前柱塞35(柱塞)。
缸部323具有与前柱塞35抵接的抵接部323a。
槽38形成为不延伸至抵接部323a。
为了确保限制前柱塞35的移动的抵接部323a的刚性,在抵接部323a不形成槽38。换言之,该抵接部323a位于槽38和前柱塞35之间。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在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适当改变。

Claims (3)

1.一种无级变速器,具备:
固定带轮;
滑动带轮;
环状部件,其夹持在所述固定带轮和所述滑动带轮之间;
缸部件,其与所述固定带轮固定,并具有位于所述滑动带轮的带轮筒部的内周侧的缸筒部;
转速传感器,
在所述缸筒部的外周侧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槽,
所述槽由作为所述转速传感器的被检测部发挥功能的区域即第一槽部、和除了所述第一槽部之外的区域即第二槽部构成,
所述第二槽部设定为比所述第一槽部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槽部在径向不与所述带轮筒部重叠,
在由所述固定带轮和所述滑动带轮形成的V形槽的宽度为规定以上时,所述第二槽部在径向与所述带轮筒部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所述带轮筒部的内周侧具有柱塞,
所述缸筒部具有与所述柱塞抵接的抵接部,
在所述抵接部不形成所述槽。
CN201980055849.XA 2018-10-22 2019-09-09 无级变速器 Active CN1126393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8803 2018-10-22
JP2018-198803 2018-10-22
PCT/JP2019/035328 WO2020084935A1 (ja) 2018-10-22 2019-09-09 無段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9331A true CN112639331A (zh) 2021-04-09
CN112639331B CN112639331B (zh) 2024-04-12

Family

ID=70330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5849.XA Active CN112639331B (zh) 2018-10-22 2019-09-09 无级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99187A1 (zh)
JP (1) JP6990323B2 (zh)
CN (1) CN112639331B (zh)
WO (1) WO20200849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64351A (zh) * 2021-02-22 2023-10-27 加特可株式会社 传感器的配置结构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10384A (en) * 1993-03-29 1994-05-10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belt ratio measurement system
US20020142870A1 (en) * 2001-03-30 2002-10-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6316892A (ja) * 2005-05-12 2006-11-24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CN1993564A (zh) * 2004-09-17 2007-07-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装置
WO2011151916A1 (ja) * 2010-06-03 201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12047324A (ja) * 2010-08-30 2012-03-08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15178869A (ja) * 2014-03-19 2015-10-08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及び車両
JP2018003901A (ja) * 2016-06-29 2018-01-1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JP2018087617A (ja) * 2016-11-29 2018-06-07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11628A1 (de) * 1994-04-02 1995-10-05 Bosch Gmbh Robert Schlupfregler für stufenloses Getriebe
JP3248615B2 (ja) * 1997-01-24 2002-01-21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プーリ用シリンダ構造
JP3228174B2 (ja) * 1997-03-31 2001-11-1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ベルト式変速装置
DE19952476A1 (de) * 1999-10-29 2001-05-23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CVT-Automatgetriebes
US20010049312A1 (en) * 1999-12-27 2001-12-06 Warner Steven E. Variable speed drive system
JP3855599B2 (ja) * 2000-05-23 2006-1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3981317B2 (ja) * 2002-10-04 2007-09-26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の油圧異常低下判定装置
US7666110B2 (en) * 2003-03-26 2010-02-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system for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JP2004316843A (ja) * 2003-04-18 2004-11-11 Jat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4212445B2 (ja) * 2003-09-30 2009-01-2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US7276002B2 (en) * 2003-10-23 2007-10-0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urface texture configuration for CVT pulley
US7341533B2 (en) * 2003-10-24 2008-03-1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CVT housing having wear-resistant bore
JP2005147264A (ja) * 2003-11-14 2005-06-09 Jat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7686715B2 (en) * 2004-07-08 2010-03-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Hybrid clamping mechanism for 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JP4309389B2 (ja) * 2005-10-04 2009-08-05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のライン圧制御装置
JP4404834B2 (ja) * 2005-10-06 2010-01-27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ライン圧制御装置
JP4799129B2 (ja) * 2005-10-31 2011-10-26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4577342B2 (ja) * 2007-09-10 2010-1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装置
JP4670904B2 (ja) * 2008-05-30 2011-04-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JP4889757B2 (ja) * 2009-03-24 2012-03-07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及びその変速制御方法
JP4837763B2 (ja) * 2009-07-15 2011-12-14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5192509B2 (ja) * 2010-03-19 2013-05-08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2017536A1 (ja) * 2010-08-05 2012-0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5403164B2 (ja) * 2010-08-27 2014-0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EP2639478A4 (en) * 2010-11-08 2016-12-07 Yanmar Co Ltd CONTINUOUS VARIATION TRANSMISSION OF BELT TYPE
JP5476505B2 (ja) * 2011-02-24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JP5342585B2 (ja) * 2011-03-23 2013-11-13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9309952B2 (en) * 2011-06-15 2016-04-12 Yanmar Co., Ltd.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9062742B2 (en) * 2011-12-13 2015-06-23 Jatco Ltd Continuously-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continuously-variable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JP5678929B2 (ja) * 2012-08-01 2015-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US9739374B2 (en) * 2013-02-06 2017-08-22 Honda Motor Co., Ltd. Hydraulic pressure supply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5588531B1 (ja) * 2013-03-12 2014-09-10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制御アクチュエータ診断装置
KR101706494B1 (ko) * 2013-03-27 2017-02-13 쟈트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벨트식 무단 변속기의 제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10384A (en) * 1993-03-29 1994-05-10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belt ratio measurement system
US20020142870A1 (en) * 2001-03-30 2002-10-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993564A (zh) * 2004-09-17 2007-07-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装置
JP2006316892A (ja) * 2005-05-12 2006-11-24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WO2011151916A1 (ja) * 2010-06-03 201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12047324A (ja) * 2010-08-30 2012-03-08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15178869A (ja) * 2014-03-19 2015-10-08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及び車両
JP2018003901A (ja) * 2016-06-29 2018-01-1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JP2018087617A (ja) * 2016-11-29 2018-06-07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90323B2 (ja) 2022-01-12
JPWO2020084935A1 (ja) 2021-09-30
CN112639331B (zh) 2024-04-12
US20210199187A1 (en) 2021-07-01
WO2020084935A1 (ja) 2020-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39329A (zh) 无级变速器
KR101705897B1 (ko) 벨트식 무단 변속기
US6468170B1 (en) V-pulley control mechanism for variable-speed drive of belt type
US11408487B2 (en) Forward/reverse switching mechanism
US11506257B2 (en) Transmission belt element and transmission belt
US6017285A (en) Variable diameter pulley
JP2021148272A (ja) 従動プーリ装置
US6824494B2 (en) Planetary gear unit
CN112639331B (zh) 无级变速器
EP1582773A2 (en) Pulley structure
US20050233847A1 (en) 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11754151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US11454299B2 (en) Transmission belt element and transmission belt
KR100372139B1 (ko) 벨트식 무단변속기
US11408501B2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gear
JP7415107B2 (ja) 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JPH10196748A (ja) 無段変速機
KR20040020116A (ko) 무단 변속기의 세컨더리 풀리 측력 보상장치
JP2024091058A (ja) ボールねじ装置用ナット及びボールねじ装置
JP2005240914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WO2016088650A1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9192019A (ja) 無段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