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2151A - 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 Google Patents

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2151A
CN112442151A CN201910828495.XA CN201910828495A CN112442151A CN 112442151 A CN112442151 A CN 112442151A CN 201910828495 A CN201910828495 A CN 201910828495A CN 112442151 A CN112442151 A CN 1124421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butadiene
isoprene
aluminum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284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2151B (zh
Inventor
唐正伟
赵姜维
徐林
孙伟
李建成
邵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91082849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421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42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21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2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21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36/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at least one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F236/02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at least one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the radical having only two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F236/04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at least one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the radical having only two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conjugated
    • C08F236/08Isop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36/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at least one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F236/02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at least one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the radical having only two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F236/04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at least one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the radical having only two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conjugated
    • C08F236/06Butadie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制备领域,具体地,涉及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该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制备方法包括:(1)由成分I、成分II、成分III、成分IV和成分V制备均相稀土催化剂;(2)在步骤(1)制得的均相稀土催化剂存在下,将丁二烯和异戊二烯在第二有机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成分I:式(1)所示的膦酸钕类化合物;成分V:式(2)所示的化合物;成分II:烷基铝类化合物;成分III:卤代化合物;成分IV:共轭二烯烃。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中所采用的均相稀土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能够在较低的烷基铝用量下仍然表现出较高的活性。

Description

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制备领域,具体地,涉及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背景技术
高顺式丁二烯(Bd)-异戊二烯(Ip)共聚橡胶是指顺式-1,4-结构摩尔分数大于90wt%的Bd-Ip共聚物。高顺式Bd-Ip共聚橡胶具有优异的耐低温性能和耐磨性、较好的抗湿滑性和较低的滚动阻力,具有比顺丁橡胶更好的加工行为,其硫化胶综合物理机械性能较好,并已在高性能轮胎和减震材料等工业产品方面得到应用。制备Bd-Ip共聚物的催化剂主要包括锂、过渡金属(钴、镍、钛、铬)和稀土催化体系,其中只有稀土催化体系可使共聚物中的Bd和Ip链节同时具有高顺式-1,4-结构,因此目前合成高顺式Bd-Ip共聚橡胶的研究都集中于稀土催化体系。
在稀土催化剂组成中,烷基铝是必要的助催化剂,其用量常用烷基铝与主催化剂稀土化合物的摩尔比值(Al/Nd)来衡量。随着Al/Nd比值增大,催化剂的活性随之增高,用于双烯烃聚合时,表现为单体转化率随之增高。目前公开技术中,如需获得相对较高的单体转化率,通常配制催化剂时必须采用相对较大的Al/Nd比值。
采用较高的烷基铝用量,一方面增加了催化剂的成本,不利于工业化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大量的金属铝化合物如残留在聚合产品中,则导致聚合产品中灰分较高,造成聚合产品的性能变劣;如进入废水中,则导致污染环境或提高废水处理难度。因此在保障一定转化率的前提下采用相对较小的Al/Nd比值来配制催化剂,是本领域技术员致力研究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有高活性的且呈均相体系的均相稀土催化剂的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1、一种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1)由成分I、成分II、成分III、成分IV和成分V制备均相稀土催化剂;其中,所述成分I、成分II和成分V的摩尔比为1:3-12:0.2-0.4;
(2)在步骤(1)制得的均相稀土催化剂存在下,将丁二烯和异戊二烯在第二有机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
其中,所述均相稀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第一有机溶剂中,将成分I和成分V进行第一混合,而后进行静置处理,成分I:式(1)所示的膦酸钕类化合物;成分V:式(2)所示的化合物;
再引入成分IV和成分II进行第二混合,然后引入成分III进行陈化处理,成分II:烷基铝类化合物,所述烷基铝类化合物选自三烷基铝和二烷基氢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成分III:卤代化合物,所述卤代化合物选自卤代烷基铝、卤代硅烷和倍半卤代烷基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静置处理的时间为1.5h以上;
式(1)
Figure BDA0002189884730000021
Ra1、Ra2、Rb1、Rb2、Rc1和Rc2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C1-C2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
式(2)
Figure BDA0002189884730000031
其中,Rd1、Rd2和Rd3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C1-C2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得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中所采用的均相稀土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能够在较低的烷基铝用量下仍然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并且,所得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具有较高含量的顺式结构、适合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另外,该均相稀土催化剂易于制备,便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1、一种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1)由成分I、成分II、成分III、成分IV和成分V制备均相稀土催化剂;其中,所述成分I、成分II和成分V的摩尔比为1:3-12:0.2-0.4;
(2)在步骤(1)制得的均相稀土催化剂存在下,将丁二烯和异戊二烯在第二有机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
其中,所述均相稀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第一有机溶剂中,将成分I和成分V进行第一混合,而后进行静置处理,成分I:式(1)所示的膦酸钕类化合物;成分V:式(2)所示的化合物;
再引入成分IV和成分II进行第二混合,然后引入成分III进行陈化处理,成分II:烷基铝类化合物,所述烷基铝类化合物选自三烷基铝和二烷基氢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成分III:卤代化合物,所述卤代化合物选自卤代烷基铝、卤代硅烷和倍半卤代烷基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静置处理的时间为1.5h以上;
式(1)
Figure BDA0002189884730000041
Ra1、Ra2、Rb1、Rb2、Rc1和Rc2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C1-C2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
式(2)
Figure BDA0002189884730000042
其中,Rd1、Rd2和Rd3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C1-C2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
根据本发明,通过本发明的方法的步骤(1)的制备,将使得所得的稀土催化剂呈均相状态,可以理解为本发明的均相稀土催化剂为一种含有上述成分I、成分II、成分III、成分IV和成分V的均相溶液。其中,所述成分V可以促进本发明的组合物形成均相溶液,并且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催化活性中心,从而提高稀土催化剂的活性。在本发明中,通过步骤(1)的制备过程成分V的用量可以降低至本发明的所述成分I、成分II和成分V的摩尔比为1:3-12:0.2-0.4的范围。优选情况下,所述成分I和成分V的摩尔比为0.25-0.35。尽管本发明的成分V加入量较少,在本发明之前,在采用较少成分V下,将无法获得均相稀土催化剂溶液,从而成分V的引入无法起到明显提高催化剂活性的效果。而本发明中通过控制成分I和成分V在第一混合后进行较长时间静置处理下,可以使得成分V以相对较低的用量来制得本发明的稀土均相催化剂。其中,优选情况下,所述静置处理的时间为1.5-62h,优选为5-52h,更优选为5-37h(例如为5-10h或5-8h)。优选地,所述静置处理的温度为10-40℃。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成分I和成分II的摩尔比为1:3-10。
在本发明中,优选情况下,Ra1、Ra2、Rb1、Rb2、Rc1和Rc2各自独立地为C1-C2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
所述三烷基铝由式Al(R)3所表示,所述二烷基氢化铝由式AlH(R)2所表示,各个R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
Rd1、Rd2和Rd3各自独立地为羟基、C4-C12的烷基或C4-C12的烷氧基。
更优选地,Ra1、Ra2、Rb1、Rb2、Rc1和Rc2各自独立地为C4-C12的烷基或C4-C12的烷氧基,
所述烷基铝类化合物为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三丁基铝、三戊基铝、三已基铝、三异丁基铝、二乙基氢化铝、二丙基氢化铝、二丁基氢化铝和二异丁基氢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Rd1为羟基,Rd2和Rd3各自独立地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2-甲基戊基、2-乙基戊基、正己基、2-甲基己基、2-乙基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2-甲基戊氧基、2-乙基戊氧基、正己氧基、2-甲基己氧基、2-乙基己氧基、正庚氧基、正辛氧基、正壬氧基、正癸氧基、正十一烷氧基或正十二烷氧基。
更进一步优选地,Ra1、Ra2、Rb1、Rb2、Rc1和Rc2各自独立地为正丁基、正丁氧基、异丁基、异丁氧基、仲丁基、仲丁氧基、叔丁基、叔丁氧基、正戊基、正戊氧基、2-甲基戊基、2-甲基戊氧基、2-乙基戊基、2-乙基戊氧基、正己基、正己氧基、2-甲基己基、2-甲基己氧基、2-乙基己基、2-乙基己氧基、正庚基、正庚氧基、正辛基、正辛氧基、正壬基、正壬氧基、正癸基、正癸氧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一烷氧基、正十二烷基或正十二烷氧基。
其中,所述膦酸钕类化合物的具体实例例如可以选自以下式中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式(1-1):式(1)中,Ra1、Ra2、Rb1、Rb2、Rc1和Rc2均为2-乙基己氧基(即为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
式(1-2):式(1)中,Ra1、Ra2、Rb1、Rb2、Rc1和Rc2均为2-甲基己氧基(即为二(2-甲基己基)膦酸酯钕);
式(1-3):式(1)中,Ra1、Ra2、Rb1、Rb2、Rc1和Rc2均为正己氧基(即为二(正己基)膦酸酯钕)。
其中,所述膦酸钕类化合物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方式获得,例如可以为市售品,或者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制得,本发明对此并无特别的限定。
其中,式(2)所示的化合物的具体实例例如可以选自以下式中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式(2-1):式(2)中,Rd1为羟基,Rd2和Rd3均为2-乙基己氧基(即为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
式(2-2):式(2)中,Rd1为羟基,Rd2和Rd3均为2-甲基己氧基(即为二(2-甲基己基)膦酸酯);
式(2-3):式(2)中,Rd1为羟基,Rd2和Rd3均为正己氧基(即为二(正己基)膦酸酯)。
其中,式(2)所示的化合物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方式获得,例如可以为市售品,或者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制得,本发明对此并无特别的限定。
优选地,所述成分I和成分III的摩尔比为1:2-5。优选地,所述成分I和成分IV的摩尔比为1:10-80,优选为1:40-60。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成分I、成分III和成分IV的摩尔比为1:2-5:10-80。采用上述摩尔比范围内的配比,可以获得更适于制备本发明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高活性均相稀土催化剂。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卤代烷基铝由式Al(R1)2X所表示,所述卤代硅烷由式Si(R1)4-nXn所表示,所述倍半卤代烷基铝由式Al2(R1)3X3所表示,其中,各个R1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苄基和烯丙基,各个X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例如为F、Cl、Br),n为1-4的整数。优选地,所述共轭二烯烃为1,3-丁二烯、异戊二烯、间戊二烯和2,4-己二烯中的一种或多种。应当理解的是,所述共轭二烯烃与下文中用于形成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丁二烯和异戊二烯应当单独计量。
更优选地,所述卤代化合物为二乙基氯化铝、二异丁基氯化铝、倍半乙基氯化铝、倍半异丁基氯化铝、一氯硅烷、二氯硅烷、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其中,所述第一有机溶剂可以为能够适用于制备本发明的均相稀土催化剂的均相溶液的各种溶剂,优选为C5-C10烷烃、C5-C10环烷烃和C6-C12的芳烃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戊烷、环戊烷、己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庚烷、辛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成分I可以以纯物质的形式提供,也可以以溶液的形式提供,当成分I以溶液的形式提供时,该成分I的溶液的浓度例如可以为0.01-0.5mol/L。其溶剂可以从上文所描述的均相溶液所采用的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选择。
其中,所述成分II可以以其纯物质的形式提供,也可以以溶液的形式提供,当成分II以溶液的形式提供时,该成分II的溶液的浓度例如可以为0.01-5mol/L。其溶剂可以从上文所描述的均相溶液所采用的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选择。
其中,所述成分III可以以其纯物质的形式提供,也可以以溶液的形式提供,当成分III以溶液的形式提供时,该成分III的溶液的浓度例如可以为0.01-5mol/L。其溶剂可以从上文所描述的均相溶液所采用的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选择。
其中,所述成分IV可以以其纯物质的形式提供,也可以以溶液的形式提供,当成分IV以溶液的形式提供时,该成分IV的溶液的浓度例如可以为0.01-5mol/L。其溶剂可以从上文所描述的均相溶液所采用的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选择。
其中,所述成分V可以以其纯物质的形式提供,也可以以溶液的形式提供,当成分V以溶液的形式提供时,该成分V的溶液的浓度例如可以为0.01-0.5mol/L。其溶剂可以从上文所描述的均相溶液所采用的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选择。
第一有机溶剂的用量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优选地,所述均相溶液中,该溶剂的用量使得所述成分I的浓度为0.01-0.5mmol/mL,优选为0.01-0.1mmol/mL,更优选为0.01-0.02mmol/mL。这里的第一溶剂可以理解为制得的均相稀土催化剂中含有的溶剂的总称,即包括第一混合时加入的溶剂,也包括在后续的处理过程中引入的溶剂,包括以活性组分的溶液形式引入的溶剂。
根据本发明,优选情况下,所述第一混合的条件包括:温度为10-40℃,时间为10-200min。
根据本发明,优选情况下,所述第二混合的条件包括:温度为10-50℃,时间为10-200min。
根据本发明,所述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用量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优选地,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用量的摩尔比为1:0.1-10。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相对于1mol的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总量,所述均相稀土催化剂的用量使得成分I的用量为10-200μmol,优选为20-100μmol,更优选为30-80μmol。由此可以有助于制得重均分子量为2×105-3×105g/mol,顺1,4-聚合结构的含量为96.5mol%以上,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以下,生胶门尼粘度ML(1+4)100℃为35-65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为了获得该性能和特征下的共聚物,根据本发明,优选情况下,所述聚合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为10-90℃,时间为1-5h。更优选地,所述聚合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0-80℃,时间为1.5-3h。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二有机溶剂的用量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优选地,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总量,所述第二有机溶剂的用量为300-1000重量份。其中,所述第二有机溶剂可以为对聚合反应惰性的任何烃类溶剂,所述第二有机溶剂例如可以为C5-C10烷烃、C5-C10环烷烃和C6-C12的芳烃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己烷、环己烷、庚烷、戊烷、异戊烷、辛烷、甲基环己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为了克服氧气破坏催化剂活性中心,所述聚合反应可以在惰性气氛中进行。保持惰性气氛的方法可以为将反应容器抽真空后通入选自氮气、氩气、氦气等气体。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由上述方法制得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重均分子量为2×105-3×105g/mol,顺1,4-聚合结构的含量为96.5mol%以上,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以下,生胶门尼粘度ML(1+4)100℃为35-65。优选地,上述方法使得所得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重均分子量为2×105-2.6×105g/mol,顺1,4-聚合结构的含量为97-98mol%,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9-2.1,生胶门尼粘度ML(1+4)100℃为38-55。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制备方法在较少的E组分用量下仍然拥有以下优势:
(1)所采用的均相稀土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活性,可以在Al/Nd摩尔比低至3且聚合1mol的丁二烯、异戊二烯混合物,Nd的用量可以在200μmol以下,特别是100μmol以下,仍然获得79%以上的聚合转化率;
(2)所得聚(丁二烯-异戊二烯)具有合适的分子量,即所得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重均分子量为2×105-3×105g/mol,生胶门尼粘度ML(1+4)100℃为38-55;
(3)所得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即所得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烯的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以下;
(4)所得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为高顺式聚(丁二烯-异戊二烯),其顺1,4-聚合结构的含量为96.5mol%以上(以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总结构单元摩尔量为基准)。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例子中,门尼粘度采用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SMV-201SK-160型无转子门尼粘度仪测定,其中,预热时间为1min,转动时间为4min,测试温度为100℃。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采用日本东曹产HLC-8320型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配置2根TSKgel SuperMultiporeHZ-M分析柱,THF为流动相,窄分布聚苯乙烯为标样,温度为40℃。
顺1,4-聚合结构含量采用德国Bruker Tensor 27中红外光谱仪测定。
制备例1
将30mL的盐酸(浓度为12mol/L)加入至0.05mol的Nd2O3中,而后加热至沸腾并搅拌30min,得到的NdCl3水溶液呈淡紫色透明状。将0.3mol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丙酮溶液(180mL的丙酮)加入到450m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含量为0.3mol)中,混合均匀得到浅黄色溶液,而后加入上述NdCl3水溶液,搅拌混合得到含有细小白色颗粒状沉淀物的悬浊液,过滤并用适量蒸馏水和丙酮分别洗涤滤饼3次后,置于60℃烘箱中干燥72小时,即得到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
催化剂制备例1
在氮气保护下,将250mL的己烷、3.5mmol的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1.05mmol的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于20℃下进行混合30min后静置24h,而后于30℃下加入10.5mL浓度为1mol/L的二乙基氢化铝的己烷溶液和140mmol丁二烯并搅拌混合30min,接着升温至60℃,再加入10.5mL的浓度为1mol/L二异丁基氯化铝的己烷溶液,并陈化2h得到呈均相溶液状态的催化剂,即均相稀土催化剂C1,其中,Nd元素的含量为0.0122mmol/mL;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二乙基氢化铝、二异丁基氯化铝、丁二烯和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摩尔比为1:3:3:40:0.3。
催化剂制备例2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均相稀土催化剂及其组合物。
在氮气保护下,将250mL的己烷、3.5mmol的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1.05mmol的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于20℃下进行混合40min后静置5h,而后于30℃下加入17.5mL浓度为1mol/L的二异丁基氢化铝的己烷溶液和175mmol丁二烯并搅拌混合30min,接着升温至60℃,再加入10.15mL的浓度为1mol/L二乙基氯化铝的己烷溶液,并陈化2h得到呈均相溶液状态的催化剂,即均相稀土催化剂C1,其中,Nd元素的含量为0.0119mmol/mL;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二异丁基氢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丁二烯和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摩尔比为1:5:2.9:50:0.3。
催化剂制备例3
根据催化剂制备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用量为1.23mmol,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与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于20℃下进行混合后静置时间为36h;浓度为1mol/L的二异丁基氢化铝的己烷溶液的用量为28mL,从而得到呈均相溶液状态的催化剂,即均相稀土催化剂C3,其中,Nd元素的含量为0.0115mmol/mL;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二异丁基氢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丁二烯和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摩尔比为1:8:3:50:0.35。
催化剂制备例4
根据催化剂制备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用量为1.4mmol,浓度为1mol/L的二异丁基氢化铝的己烷溶液的用量为35mL,从而得到呈均相溶液状态的催化剂,即均相稀土催化剂C4,其中,Nd元素的含量为0.0113mmol/mL;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二异丁基氢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丁二烯和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摩尔比为1:10:3:50:0.4。
催化剂制备例5
根据催化剂制备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用量为1.4mmol,从而得到呈均相溶液状态的催化剂,即均相稀土催化剂C5,其中,Nd元素的含量为0.0119mmol/mL;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二异丁基氢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丁二烯和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摩尔比为1:5:3:50:0.4。
催化制备例6
根据催化剂制备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用量为0.88mmol,从而得到呈均相溶液状态的催化剂,即均相稀土催化剂C6,其中,Nd元素的含量为0.0119mmol/mL;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二异丁基氢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丁二烯和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摩尔比为1:5:3:50:0.25。
催化制备例7
根据催化剂制备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丁二烯的用量为280mmol,从而得到呈均相溶液状态的催化剂,即均相稀土催化剂C7,其中,Nd元素的含量为0.0116mmol/mL;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二异丁基氢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丁二烯和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摩尔比为1:5:3:80:0.3。
催化剂制备例8
根据催化剂制备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丁二烯的用量为35mmol,从而得到呈均相溶液状态的催化剂,即均相稀土催化剂C8,其中,Nd元素的含量为0.0125mmol/mL;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二异丁基氢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丁二烯和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的摩尔比为1:5:3:10:0.3。
催化剂制备例9
根据催化剂制备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将己烷、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混合后静置2h,即均相稀土催化剂C9。
对比例1
根据催化剂制备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不采用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从而得到催化剂DC1,其含有大量的悬浮固体。
对比例2
根据催化剂制备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采用等摩尔量的三苯基膦代替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从而得到催化剂DC2,其含有少量的悬浮固体。
对比例3
催化剂制备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钕与二(2-乙基己基)膦酸酯混合后不进行静置,从而得到呈均相溶液状态的催化剂DC3。
聚合实施例1-9
在氮气保护下,将900g的己烷、40g丁二烯、201g异戊二烯和一定量的上述催化剂C1-C9(用量和种类见表1所示),于60℃下聚合反应2h,得到相应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所得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性质见表1所示。
聚合实施例10
在氮气保护下,将900g的己烷、100g丁二烯、126g异戊二烯和一定量的上述催化剂C1(用量和种类见表1所示),于60℃下聚合反应2h,得到相应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所得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性质见表1所示。
聚合实施例11
在氮气保护下,将900g的己烷、160g丁二烯、50g异戊二烯和一定量的上述催化剂C1(用量和种类见表1所示),于60℃下聚合反应2h,得到相应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所得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性质见表1所示。
聚合对比例1
根据聚合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采用催化剂DC1代替催化剂C2,得到相应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所得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性质见表1所示。
聚合对比例2
根据聚合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采用催化剂DC2代替催化剂C2,得到相应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所得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性质见表1所示。
聚合对比例3
根据聚合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采用催化剂DC3代替催化剂C2,得到相应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所得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性质见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189884730000151
Figure BDA0002189884730000161
通过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所采用的均相稀土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能够在较低的铝用量下仍然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且催化剂成均相体系,具有较高的工业价值。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技术特征以任何其它的合适方式进行组合,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1)由成分I、成分II、成分III、成分IV和成分V制备均相稀土催化剂;其中,所述成分I、成分II和成分V的摩尔比为1:3-12:0.2-0.4;
(2)在步骤(1)制得的均相稀土催化剂存在下,将丁二烯和异戊二烯在第二有机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
其中,所述均相稀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第一有机溶剂中,将成分I和成分V进行第一混合,而后进行静置处理,成分I:式(1)所示的膦酸钕类化合物;成分V:式(2)所示的化合物;
再引入成分IV和成分II进行第二混合,然后引入成分III进行陈化处理,成分II:烷基铝类化合物,所述烷基铝类化合物选自三烷基铝和二烷基氢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成分III:卤代化合物,所述卤代化合物选自卤代烷基铝、卤代硅烷和倍半卤代烷基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静置处理的时间为1.5h以上;
式(1)
Figure FDA0002189884720000011
Ra1、Ra2、Rb1、Rb2、Rc1和Rc2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C1-C2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
式(2)
Figure FDA0002189884720000012
其中,Rd1、Rd2和Rd3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C1-C2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Ra1、Ra2、Rb1、Rb2、Rc1和Rc2各自独立地为C1-C20的烷基或C1-C20的烷氧基,
所述三烷基铝由式Al(R)3所表示,所述二烷基氢化铝由式AlH(R)2所表示,各个R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
Rd1、Rd2和Rd3各自独立地为羟基、C4-C12的烷基或C4-C12的烷氧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Ra1、Ra2、Rb1、Rb2、Rc1和Rc2各自独立地为C4-C12的烷基或C4-C12的烷氧基,
所述烷基铝类化合物为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三丁基铝、三戊基铝、三已基铝、三异丁基铝、二乙基氢化铝、二丙基氢化铝、二丁基氢化铝和二异丁基氢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Rd1为羟基,Rd2和Rd3各自独立地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2-甲基戊基、2-乙基戊基、正己基、2-甲基己基、2-乙基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2-甲基戊氧基、2-乙基戊氧基、正己氧基、2-甲基己氧基、2-乙基己氧基、正庚氧基、正辛氧基、正壬氧基、正癸氧基、正十一烷氧基或正十二烷氧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Ra1、Ra2、Rb1、Rb2、Rc1和Rc2各自独立地为正丁基、正丁氧基、异丁基、异丁氧基、仲丁基、仲丁氧基、叔丁基、叔丁氧基、正戊基、正戊氧基、2-甲基戊基、2-甲基戊氧基、2-乙基戊基、2-乙基戊氧基、正己基、正己氧基、2-甲基己基、2-甲基己氧基、2-乙基己基、2-乙基己氧基、正庚基、正庚氧基、正辛基、正辛氧基、正壬基、正壬氧基、正癸基、正癸氧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一烷氧基、正十二烷基或正十二烷氧基。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成分I和成分II的摩尔比为1:3-1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静置处理的时间为1.5-62h,优选为5-50h,更优选为5-36h;
优选地,所述第一混合的条件包括:温度为10-40℃,时间为10-200min;
优选地,所述第二混合的条件包括:温度为10-50℃,时间为10-200min;
优选地,所述陈化的条件包括:温度为40-80℃,时间为30-300min。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成分I、成分III和成分IV的摩尔比为1:2-5:10-80;
优选地,所述卤代烷基铝由式Al(R1)2X所表示,所述卤代硅烷由式Si(R1)4-nXn所表示,所述倍半卤代烷基铝由式Al2(R1)3X3所表示,其中,各个R1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苄基和烯丙基,各个X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n为1-4的整数;更优选地,所述卤代化合物为二乙基氯化铝、二异丁基氯化铝、倍半乙基氯化铝、倍半异丁基氯化铝、一氯硅烷、二氯硅烷、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共轭二烯烃为1,3-丁二烯、异戊二烯、间戊二烯和2,4-己二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用量的摩尔比为1:0.1-10;
相对于1mol的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总量,所述均相稀土催化剂的用量使得成分I的用量为10-200μmol;
优选地,所述聚合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为10-90℃,时间为1-5h。
9.由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得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丁二烯-异戊二烯),其中,所述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的重均分子量为2×105-3×105g/mol,顺1,4-聚合结构的含量为96.5mol%以上,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3以下,生胶门尼粘度ML(1+4)100℃为35-65。
CN201910828495.XA 2019-09-03 2019-09-03 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Active CN1124421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28495.XA CN112442151B (zh) 2019-09-03 2019-09-03 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28495.XA CN112442151B (zh) 2019-09-03 2019-09-03 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2151A true CN112442151A (zh) 2021-03-05
CN112442151B CN112442151B (zh) 2023-07-21

Family

ID=74734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28495.XA Active CN112442151B (zh) 2019-09-03 2019-09-03 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42151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6621A (zh) * 2012-07-19 2012-11-2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94386A (zh) * 2013-12-19 2014-04-02 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磷酸钕催化剂体系的制备方法
CN103694378A (zh) * 2013-12-19 2014-04-02 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合成溶液型稀土橡胶催化剂的方法
CN103980425A (zh) * 2014-06-09 2014-08-13 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 高顺式含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07522807A (zh) * 2016-06-21 2017-12-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稀土顺丁橡胶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7522806A (zh) * 2016-06-21 2017-12-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稀土顺丁橡胶的连续聚合方法
WO2018088919A1 (en) * 2016-11-10 2018-05-17 Public Joint Stock Company "Sibur Holding" Method for producing modified polydienes, modified polydienes produced thereby, and rubber mixtures based on the produced modified polydienes
CN110294823A (zh) * 2018-03-21 2019-10-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94822A (zh) * 2018-03-21 2019-10-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09539A (zh) * 2019-08-21 2021-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6621A (zh) * 2012-07-19 2012-11-2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类基于稀土催化体系高顺式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94386A (zh) * 2013-12-19 2014-04-02 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磷酸钕催化剂体系的制备方法
CN103694378A (zh) * 2013-12-19 2014-04-02 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合成溶液型稀土橡胶催化剂的方法
CN103980425A (zh) * 2014-06-09 2014-08-13 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 高顺式含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07522807A (zh) * 2016-06-21 2017-12-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稀土顺丁橡胶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7522806A (zh) * 2016-06-21 2017-12-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稀土顺丁橡胶的连续聚合方法
WO2018088919A1 (en) * 2016-11-10 2018-05-17 Public Joint Stock Company "Sibur Holding" Method for producing modified polydienes, modified polydienes produced thereby, and rubber mixtures based on the produced modified polydienes
CN110294823A (zh) * 2018-03-21 2019-10-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94822A (zh) * 2018-03-21 2019-10-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09539A (zh) * 2019-08-21 2021-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2151B (zh) 2023-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94823B (zh)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94822B (zh)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09539B (zh)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KR100298571B1 (ko) 높은 1,4-시스 함량을 갖는 폴리부타디엔의 제조방법
RU2590160C2 (ru) Лантаноидный комплексный катализатор и способ полимеризации с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ем
JP5780406B2 (ja) イオン安定性が改善されたカップリング反応を用いたビニル芳香族炭化水素−共役ジエンブロック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12409520B (zh) 采用均相稀土催化剂制备聚丁二烯及其催化剂
RU2608312C2 (ru) Лантаноидный комплексный катализатор и способ полимеризации с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ем
CN112142893B (zh) 聚异戊二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49849B (zh) 高支链铁系共轭二烯类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42151A (zh) 催化共聚制聚(丁二烯-异戊二烯)
CN112194748B (zh) 聚异戊二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42148B (zh) 均相稀土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聚丁二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60525A (zh) 一种聚合的方法
CN114230696A (zh) 一种均相稀土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294826B (zh) 聚丁二烯及其制备方法和硫化胶
CN112142892B (zh) 双峰分布聚异戊二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19067B (zh) 一种官能化丁二烯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6023567A (zh) 稀土催化剂组合物、稀土催化剂和丁二烯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57526B (zh) 一种立构嵌段聚共轭二烯烃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80008B (zh) 间戊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46899B (zh) 一种立构嵌段聚丁二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75122B (zh) 一种三齿水杨醛亚胺钛络合物的应用、聚共轭二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736245B (zh) 一种吡啶-2-肟-铁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共轭二烯橡胶制备中的应用
CN106589195B (zh) 一种制备聚异戊二烯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