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4892A - 固体电解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固体电解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4892A
CN112424892A CN201980043776.2A CN201980043776A CN112424892A CN 112424892 A CN112424892 A CN 112424892A CN 201980043776 A CN201980043776 A CN 201980043776A CN 112424892 A CN112424892 A CN 112424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e layer
solid electrolytic
ac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37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4892B (zh
Inventor
佐藤健太
坂仓正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Chemi C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Chemi C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Chemi C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Chemi C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24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8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48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8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2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G9/0036Formation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22Electrolytes; Absorbents
    • H01G9/025Solid electrolytes
    • H01G9/028Organic semiconducting electrolytes, e.g. TCNQ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22Electrolytes; Absorbents
    • H01G9/035Liquid electrolytes, e.g. impregnating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4Electrodes or formation of dielectric layers thereon
    • H01G9/048Electrodes or formation of dielectric layers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 H01G9/052Sinter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145Liqu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15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2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ductive Material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具有包含固体电解质层及液体的电解质层,且所述固体电解电容器中,抑制脱掺杂反应,特别是在热应力负荷后ESR也难以急剧上升。固体电解电容器在使阳极箔与阴极箔相向而成的电容器元件内形成电解质层。所述电解质层包括固体电解质层及液体。固体电解质层含有包含掺杂剂及共轭系高分子的导电性高分子。液体填充于形成有固体电解质层的电容器元件内的空隙部。电解质层含有氨作为阳离子成分,阳离子成分相对于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3以下。

Description

固体电解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
背景技术
利用如钽或铝等那样的阀作用金属的电解电容器可通过将作为阳极电极的阀作用金属制成烧结体或者蚀刻箔等形状来将电介质扩面化,而实现小型且获得大电容。特别是利用固体电解质来覆盖电介质氧化皮膜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为小型、电容大、等效串联电阻低,对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高功能化、低成本化而言不可或缺。
作为固体电解质,已知有二氧化锰及7,7,8,8-四氰基醌二甲烷(7,7,8,8-tetracyanoquinodimethane,TCNQ)络合物。近年来,由反应速度缓慢、且与电介质氧化皮膜的密接性优异的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OT)等、具有π共轭双键的单体所衍生的导电性高分子作为固体电解质迅速普及。导电性高分子中,在化学氧化聚合或电解氧化聚合时,将有机磺酸等聚阴离子用作掺杂剂,表现出高导电性。
但是,与使电容器元件含浸电解液、不具有固体电解质层的液体型的电解电容器相比,固体电解电容器对电介质氧化皮膜的缺陷部的修复作用不足,有泄漏电流增大之虞。因此,所谓的混合型(hybrid type)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受到瞩目,其在使阳极箔与阴极箔相向的电容器元件中形成固体电解质层,并且在电容器元件的空隙含浸电解液。
另外,所述混合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在等效串联电阻(equivalent seriesresistance,ESR)不易受电解液的导电度的影响的方面也受到瞩目。一般而言,仅使用电解液作为电解质的电解电容器的ESR容易受到电解液的导电度的影响,有电解液的导电度越低,ESR越上升的倾向。但是,包括固体电解质层及电解液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不易受到电解液的导电度的影响。换言之,即便电解液的导电度低,也能够充分减小制品的ESR。其原因在于,固体电解电容器中所使用的导电性高分子的导电度与电解液的导电度相比高出许多,因而导电性高分子的导电度对ESR产生大的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11454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并用固体电解质及电解液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因掺杂剂的脱掺杂反应而导电性恶化,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上升。针对伴随所述脱掺杂反应的ESR上升,在专利文献1中有报告称:通过使电解液中的作为溶质成分的酸成分与碱成分的摩尔比为酸过剩,可抑制脱掺杂反应。据所述报告而推测,由于作为酸成分的掺杂剂与电解液中的酸成分保持平衡状态,因此脱掺杂反应得到抑制。
但是,固体电解电容器在高温环境下(例如115℃以上)的使用、或将固体电解电容器安装至基板等时的回流焊接步骤等有时会对固体电解电容器施加热应力。即便电解液中的溶质成分为酸过剩,所述热应力也会促进脱掺杂反应。因此,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在热应力负荷后急剧上升。
本发明是为解决所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具有固体电解质及液体作为电解质,且所述固体电解电容器中,在热应力负荷后ESR也难以急剧上升。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作为固体电解电容器,本发明者等人分别制作将阳离子成分的量固定而使阴离子成分的量变化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以及使阳离子成分的量变化而将阴离子成分的量固定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且为了将热应力负荷于这些固体电解电容器而进行回流步骤,并测定其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再者,图1的最左侧的结果(图1中记载为“仅阳离子”)是不添加作为阴离子成分的壬二酸而仅添加作为阳离子成分的三乙胺的结果。所述结果如图1所示,固定了阳离子成分的量的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变化可见大致同样的倾向,与此相对,固定了阴离子成分的量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可见在热应力负荷前后ESR变化大者或ESR变化小者。根据所述结果,本发明者等人获得如下见解:与pH的影响或酸碱比的影响相比,在热应力负荷前后产生的ESR的变化反而是由电解质层中含有的阳离子成分的量决定。
因此,本发明的固体电解电容器是基于所述见解而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使阳极箔与阴极箔相向而成的电容器元件、以及形成于所述电容器元件内的电解质层,且所述电解质层包括固体电解质层及液体,所述固体电解质层包含掺杂剂及共轭系高分子,所述液体填充于形成有所述固体电解质层的所述电容器元件内的空隙部,所述电解质层含有氨作为阳离子成分,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能够有助于所述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3以下。
所述阳离子成分可仅包含于所述液体中,且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所述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3以下。
所述阳离子成分可仅包含于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中,且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所述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3以下。
所述阳离子成分可包含于所述固体电解质层及所述液体的两者中,且将所述固体电解质层及所述液体中所含的所述阳离子成分两者合计,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所述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3以下。
可在所述电解质层中包含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所述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11.4以下的所述阳离子成分。
可在所述电解质层中包含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所述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6以下的所述阳离子成分。
所述氨可以在所述电解质层中的全部阳离子成分中为0.1以上的摩尔分率包含于所述电解质层中。
所述氨可以在所述电解质层中的全部阳离子成分中为0.5以上的摩尔分率包含于所述电解质层中。
所述掺杂剂可为聚苯乙烯磺酸。
所述液体可含有乙二醇。
所述乙二醇可在所述液体中含有50wt%以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并用固体电解质与液体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抑制共轭系高分子的脱掺杂反应而可实现良好的ESR,热稳定性高,因此可抑制热应力负荷后的ESR的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中所含的阴离子(酸)成分与阳离子(碱)成分的比、与回流前后的ESR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是表示回流前后的ESR、与氨相对于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是表示回流前后的ESR、与氨相对于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表示回流前后的ESR、与将氨及氢氧化钠合计的阳离子成分相对于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回流前后的ESR、与氨相对于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回流后的ESR、与氨在电解液的阳离子成分中的摩尔分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所涉及的固体电解电容器进行说明。再者,固体电解电容器例如具有卷绕型或层叠型的形状。在本实施形态中,例示说明了卷绕型,但本发明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并不限定于此,另外,也不限定于此外所说明的实施形态。
固体电解电容器是通过静电电容来进行电荷的蓄电及放电的被动元件,是将固体电解质层与液体并用的所谓混合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以下,将混合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简称为固体电解电容器。
卷绕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是将圆筒状的电容器元件插入至有底筒状的外装壳体,在外装壳体的开口端部安装封口橡胶,通过开口端部的紧固加工进行密封而成。电容器元件中形成有电解质层,另外在阳极箔及阴极箔上分别连接阳极引线及阴极引线,并将阳极引线及阴极引线自封口橡胶中引出。
在此种固体电解电容器中,电容器元件是将阳极箔与阴极箔介隔隔板卷绕而形成。在阳极箔的表面形成有电介质氧化皮膜层。电解质层具有固体电解质层及液体。固体电解质层是以至少覆盖阳极箔表面的电介质氧化皮膜层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液体填充于形成有固体电解质层的电容器元件的空隙部。
(电极箔)
阳极箔及阴极箔是将阀作用金属作为材料的长条的箔体。阀作用金属为铝、钽、铌、氧化铌、钛、铪、锆、锌、钨、铋及锑等。关于纯度,阳极箔理想为99.9%以上,阴极理想为99%以上,也可包含硅、铁、铜、镁、锌等杂质。
作为将阀作用金属的粉体烧结而成的烧结体、或对经延伸的箔实施蚀刻处理所得的蚀刻箔,所述阳极箔及阴极箔在表面具有多孔质结构。多孔质结构包括隧道状的凹坑(pit)、海绵状的凹坑、或密集的粉体间空隙。典型而言,多孔质结构是通过在盐酸等存在卤素离子的酸性水溶液中施加直流或交流的直流蚀刻或交流蚀刻而形成,或者通过在芯部蒸镀或烧结金属粒子等而形成。阴极箔也可进行蚀刻处理。
电介质氧化皮膜层为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电介质层,典型而言为形成于阳极箔的表层的氧化皮膜。若阳极箔为铝制,则电介质氧化皮膜层是使多孔质结构区域氧化而得的氧化铝层。所述电介质氧化皮膜层是通过在己二酸或硼酸等的水溶液等不存在卤素离子的溶液中进行电压施加而形成。在阴极箔,也可根据需要而形成薄的电介质氧化皮膜层,进而也可使用通过蒸镀法而形成有包含金属氮化物、金属碳化物、金属碳氮化物的层的电介质氧化皮膜层,或者表面含有碳的电介质氧化皮膜层。阳极箔及阴极箔的尺寸可根据所制造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规格而任意设定。
(固体电解质层)
固体电解质层含有共轭系高分子及掺杂剂。共轭系高分子或掺杂的共轭系高分子也称为导电性高分子。共轭系高分子可通过对具有π共轭双键的单体或其衍生物进行化学氧化聚合或电解氧化聚合而获得。通过对共轭系高分子进行掺杂反应,导电性高分子表现出高导电性。
作为共轭系高分子,可无特别限定地使用公知的共轭系高分子。例如可列举:聚吡咯、聚噻吩、聚呋喃、聚苯胺、聚乙炔、聚亚苯、聚亚苯亚乙烯(polyphenylene vinylene)、多并苯(polyacene)、聚噻吩亚乙烯等。这些共轭系高分子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两种以上,进而也可为两种以上单体的共聚物。
在所述共轭系高分子中,优选为噻吩或其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共轭系高分子,优选为3,4-亚乙基二氧噻吩(即2,3-二氢噻吩并[3,4-b][1,4]二噁英)、3-烷基噻吩、3-烷氧基噻吩、3-烷基-4-烷氧基噻吩、3,4-烷基噻吩、3,4-烷氧基噻吩或这些的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共轭系高分子。作为噻吩衍生物,优选为选自在3位及4位具有取代基的噻吩中的化合物,噻吩环的3位及4位的取代基可与3位及4位的碳一同形成环。烷基或烷氧基的碳数适合为1~16,尤其是特别优选为被称为EDOT的3,4-亚乙基二氧噻吩的聚合物,即被称为PEDOT的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另外,也可为在3,4-亚乙基二氧噻吩上加成有烷基的烷基化亚乙基二氧噻吩,例如可列举:甲基化亚乙基二氧噻吩(即2-甲基-2,3-二氢-噻吩并〔3,4-b〕〔1,4〕二噁英)、乙基化亚乙基二氧噻吩(即2-乙基-2,3-二氢-噻吩并〔3,4-b〕〔1,4〕二噁英)等。
掺杂剂可无特别限定地使用公知的掺杂剂。例如可列举:硼酸、硝酸、磷酸等无机酸;乙酸、草酸、柠檬酸、抗坏血酸、酒石酸、方酸(squaric acid)、玫棕酸(rhodizonicacid)、克酮酸(croconic acid)、水杨酸、对甲苯磺酸、1,2-二羟基-3,5-苯二磺酸、甲磺酸、三氟甲磺酸、硼合二水杨酸(borodisalicylic acid)、双草酸硼酸酯酸、磺酰基酰亚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丙基萘磺酸、丁基萘磺酸等有机酸。另外,作为聚阴离子,可列举:聚乙烯磺酸、聚苯乙烯磺酸、聚烯丙基磺酸、聚丙烯酸磺酸、聚甲基丙烯酸磺酸、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聚异戊二烯磺酸、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马来酸等。掺杂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另外,也可使用高分子或单量体。
再者,聚阴离子的数量平均分子量为1,000~2,000,000,优选为10,000~500,000。若数量平均分子量小于1,000,则所得的导电性高分子的导电性不足,并且分散性降低,因此欠佳,若数量平均分子量超过2,000,000,则混合液的粘性增加,因此欠佳。
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混合液:添加单体、释放出掺杂剂的酸或其碱金属盐、及氧化剂,并搅拌至化学氧化聚合结束,接着,通过超滤、阳离子交换及阴离子交换等精制方法除去氧化剂及残留单体。作为氧化剂,可使用对甲苯磺酸铁(III)、萘磺酸铁(III)、蒽醌磺酸铁(III)等三价的铁盐,或者过氧二硫酸、过氧二硫酸铵、过氧二硫酸钠等过氧二硫酸盐等,可使用单独的化合物,也可使用两种以上的化合物。聚合温度并无严格限制,一般为10℃~60℃的范围。聚合时间一般为10分钟~30小时的范围。
另外,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例如也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混合液:添加单体及释放出掺杂剂的酸或其碱金属盐,一边搅拌一边进行电解氧化聚合,接着,通过超滤、阳离子交换及阴离子交换等精制方法除去残留单体。电解氧化聚合可通过恒电位法、恒电流法、电位扫描法中的任一种方法进行。在采用恒电位法的情况下,优选为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saturated calomel electrode)而为1.0V~1.5V的电位;在采用恒电流法的情况下,优选为1μA/cm2~10000μA/cm2的电流值;在采用电位扫描法的情况下,优选为在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而为0V~1.5V的范围内以5mV/秒~200mV/秒的速度进行扫描。聚合温度并无严格限制,一般为10℃~60℃的范围。聚合时间一般为10分钟~30小时的范围。
作为固体电解质层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使电容器元件含浸含有导电性高分子的粒子或粉末的分散液,使导电性高分子附着于电介质氧化皮膜层,形成固体电解质层。为了促进向电容器元件的含浸,也可根据需要而实施减压处理或加压处理。含浸步骤可重复多次。导电性高分子的分散液的溶剂可根据需要通过干燥而蒸腾除去。根据需要也可进行加热干燥或减压干燥。
作为导电性高分子的分散液的溶剂,只要为导电性高分子的粒子或粉末分散者即可,例如可使用水或有机溶剂或这些的混合物。作为有机溶剂,可优选地例示:N-甲基-2-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等极性溶剂;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醇类;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类;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等碳酸酯化合物;二噁烷、二乙醚等醚化合物;乙二醇二烷基醚、丙二醇二烷基醚、聚乙二醇二烷基醚、聚丙二醇二烷基醚等链状醚类;3-甲基-2-噁唑烷酮等杂环化合物;乙腈、戊二腈、甲氧基乙腈、丙腈、苯甲腈等腈化合物等。
也可在含有包含共轭系高分子及掺杂剂的导电性高分子的分散液中添加阳离子成分。作为添加至含有导电性高分子的分散液中的阳离子成分,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氨等无机碱;或如乙胺、二乙胺、甲基乙胺、三乙胺那样的脂肪族胺;如苯胺、苄胺、吡咯、咪唑、吡啶那样的芳香族胺或这些的衍生物;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六甲基磷酰三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甲酰胺、N-乙烯基乙酰胺等含氮化合物;甲氧化钠、乙氧化钠等烷氧化钠;烷氧化钾、烷氧化钙等金属烷氧化物;二甲基亚砜等有机碱。这些阳离子成分可单独使用,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进而,导电性高分子的分散液中也可含有多元醇。作为多元醇,可列举:山梨糖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氧乙二醇、甘油、聚氧乙烯甘油、木糖醇、赤藓糖醇、甘露醇、二季戊四醇、季戊四醇、或这些的两种以上的组合。多元醇由于沸点高,因此在干燥步骤后也可残留于固体电解质层中,可获得ESR降低或耐电压提升效果。进而也可含有其他化合物。例如也可添加有机粘合剂、表面活性剂、消泡剂、偶合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惯用的添加剂。通过在导电性高分子的分散液中添加添加剂,或者增加使导电性高分子的分散液含浸于电容器元件中的次数,也能够大幅降低ESR。
(液体)
液体填充于形成有固体电解质层的电容器元件的空隙中。也可使液体含浸至固体电解质层膨润化的程度。在液体的含浸步骤中,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减压处理或加压处理。液体是作为后述的溶剂列出的各种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所述液体作为溶剂使用,也可含有后述的溶质或添加剂。含有后述的溶质的液体也称为电解液。
首先,作为溶剂,可列举质子性的有机极性溶剂或非质子性的有机极性溶剂,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另外,作为溶质,包含阴离子成分或阳离子成分。溶质典型而言为有机酸的盐、无机酸的盐、或者有机酸与无机酸的复合化合物的盐,可单独使用或者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也可将成为阴离子的酸及成为阳离子的碱分别添加于液体中。
作为溶剂的质子性的有机极性溶剂可列举一元醇类、多元醇类及氧基醇化合物类等。作为一元醇类,可列举: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环丁醇、环戊醇、环己醇、苄醇等。作为多元醇类及氧基醇化合物类,可列举:乙二醇、丙二醇、甘油、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甲氧基丙二醇、二甲氧基丙醇、聚乙二醇或聚氧乙烯甘油等多元醇的环氧烷加成物等。其中,溶剂优选为乙二醇。通过乙二醇,导电性高分子的高级结构发生变化,初期的ESR特性良好,进而高温特性也变得良好。乙二醇优选为在液体中为50wt%以上。
作为溶剂的非质子性的有机极性溶剂可列举砜系、酰胺系、内酯类、环状酰胺系、腈系、氧化物系等作为代表。作为砜系,可列举:二甲基砜、乙基甲基砜、二乙基砜、环丁砜、3-甲基环丁砜、2,4-二甲基环丁砜等。作为酰胺系,可列举:N-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N-乙基甲酰胺、N,N-二乙基甲酰胺、N-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乙基乙酰胺、N,N-二乙基乙酰胺、六甲基磷酰胺等。作为内酯类、环状酰胺系,可列举:γ-丁内酯、γ-戊内酯、δ-戊内酯、N-甲基-2-吡咯烷酮、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丁烯酯、碳酸异丁烯酯等。作为腈系,可列举乙腈、3-甲氧基丙腈、戊二腈等。作为氧化物系,可列举二甲基亚砜等。
作为溶质的成为阴离子成分的有机酸可列举:草酸、琥珀酸、戊二酸、庚二酸、辛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马来酸、己二酸、苯甲酸、甲苯甲酸、庚酸、丙二酸、1,6-癸烷二羧酸、1,7-辛烷二羧酸、壬二酸、间苯二酚酸、2,4,6-三羟基苯甲酸(phloroglucinic acid)、没食子酸、龙胆酸(gentis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儿茶酚甲酸(pyrocatechuic acid)、偏苯三甲酸、均苯四甲酸等羧酸,或酚类、磺酸。另外,作为无机酸,可列举:硼酸、磷酸、亚磷酸、次磷酸、碳酸、硅酸等。作为有机酸与无机酸的复合化合物,可列举:硼合二水杨酸、硼合二草酸、硼合二乙醇酸、硼合二丙二酸、硼合二琥珀酸、硼合二己二酸、硼合二壬二酸、硼合二苯甲酸、硼合二马来酸、硼合二乳酸、硼合二苹果酸、硼合二酒石酸、硼合二柠檬酸、硼合二邻苯二甲酸、硼合二(2-羟基)异丁酸、硼合二间苯二酚酸、硼合二甲基水杨酸、硼合二萘甲酸、硼合二苦杏仁酸及硼合二(3-羟基)丙酸等。
另外,作为有机酸、无机酸以及有机酸与无机酸的复合化合物的至少一种的盐,例如可列举铵盐、四级铵盐、四级化脒盐、胺盐、钠盐、钾盐等。作为四级铵盐的四级铵离子,可列举四甲基铵、三乙基甲基铵、四乙基铵等。作为四级化脒盐,可列举乙基二甲基咪唑鎓、四甲基咪唑鎓等。作为胺盐,可列举一级胺、二级胺、三级胺的盐。作为一级胺,可列举甲胺、乙胺、丙胺等,作为二级胺,可列举二甲胺、二乙胺、乙基甲胺、二丁胺等,作为三级胺,可列举三甲胺、三乙胺、三丁胺、乙基二甲胺、乙基二异丙胺等。
进而,也可在液体中添加其他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列举:聚乙二醇或聚氧乙烯甘油等多元醇的环氧烷加成物、硼酸与多糖类(甘露醇、山梨糖醇等)的络合化合物、硼酸与多元醇的络合化合物、硼酸酯、硝基化合物(邻硝基苯甲酸、间硝基苯甲酸、对硝基苯甲酸、邻硝基酚、间硝基酚、对硝基酚、对硝基苄醇等)、磷酸酯等。这些可单独使用,也可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添加剂的添加量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以不使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特性恶化的程度添加,例如液体中为60wt%以下。在所述添加剂中,以耐电压提升为目的,优选为添加多元醇的环氧烷加成物,特别优选为聚乙二醇、或硼酸与多元醇的络合化合物,或者以吸收电容器中的气体为目的而添加硝基化合物。
固体电解电容器中即便并非有意地含有水分,有时也会在制造过程中混入水分。固体电解电容器中的水分率优选为控制在10wt%以下,进而优选为控制在5wt%以下。若水分率高,则电极箔与固体电解质层的密接性恶化,由此导致固体电解质层的劣化,有使ESR上升之虞。再者,作为在制造过程中水分混入固体电解电容器中的理由,可列举:水分附着于隔板、或者混入空气中所含的水分等。
(电解质层成分比)
首先,以下所说明的阳离子相对于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是指阳离子相对于掺杂剂所具有的官能基中可有助于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不需要全部参与共轭系高分子的掺杂反应,例如,可掺杂能够有助于掺杂反应的一部分官能基,其余部分不掺杂。另外,也可将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全部掺杂。即,在掺杂剂所具有的官能基中,重要的并非参与掺杂反应的官能基,而是阳离子成分相对于可有助于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以下,将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称为可掺杂的官能基。另外,阳离子成分也简称为阳离子。
在电解质层中,至少添加氨作为阳离子成分。并且,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电解质层中的含有氨的全部阳离子的合计摩尔比为23以下。若为所述范围,则在热应力负荷后也可将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抑制得低。所谓热应力负荷,是指回流步骤时、或高温环境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使用时等对固体电解电容器施加热应力的状况整体。
虽并不限定于此,但之所以若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而将含有氨的全部阳离子的合计摩尔比设为23以下则将ESR抑制得低,推测是基于以下的理由。即,阳离子成分将掺杂剂中和,使导电性高分子自双极子(bipolaron)转换为极子(polaron),提高导电性高分子的导电性,降低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另外,热应力会产生第一现象及第二现象,第一现象是通过促进阳离子成分对掺杂剂的中和作用,而使导电性高分子自双极子转换为极子的现象,第二现象是通过促进阳离子成分对掺杂剂的作用,而容易引起掺杂剂的脱掺杂反应的现象。并且,推测第一现象与第二现象的平衡与阳离子成分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有关。
结果可认为,若阳离子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超过11.4且为23以下,则由热应力负荷引起的第二现象相对而言受到抑制,从而残留由热应力负荷引起的第一现象的影响,使导电性高分子自双极子转换为极子。另一方面,若所述所述摩尔比超过23,则第二现象占据大的优势,结果,热应力负荷后的ESR变大。
特别是在电解质层中,优选为将阳离子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设为11.4以下。若所述摩尔比超过6且为11.4以下,则由热应力负荷引起的第一现象的影响变大,与超过11.4且为23以下的范围相比,在热应力负荷后将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的上升抑制得更低,结果,在热应力负荷后也可将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维持得更低。进而,阳离子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优选为超过2.8且为6以下。若所述摩尔比超过2.8且为6以下,则由热应力负荷引起的第一现象与第二现象相抗衡,在热应力负荷前后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并无变化,结果,在热应力负荷后也可将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维持得更低。
进而,阳离子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优选为2.8以下。若所述摩尔比为2.8以下,则由热应力负荷引起的第一现象较第二现象更有优势地发挥作用,可将热应力负荷后的ESR抑制为与热应力负荷前的ESR相比同等或更低。
再者,与添加氨以外的阳离子成分的情况相比,在至少添加氨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情况下,由热应力负荷引起的第一现象与第二现象相抗衡的摩尔比、由热应力负荷引起的第一现象的影响残留得多的摩尔比、以及第二现象成为优势的摩尔比分别可见向变大的方向移动的倾向。对此虽是推测,但认为由于氨与作为掺杂剂的聚苯乙烯磺酸的盐形成能力低,因此不易发生脱掺杂反应。
此处,所谓电解质层中所含的阳离子成分,无论来自液体抑或来自固体电解质层,是指电解质层内所含的阳离子成分的总量,氨只要包含于液体、固体电解质层或这些的两者中即可。具体而言,在固体电解质层中含有阳离子成分、液体中不含阳离子成分的情况下,电解质层中所含的阳离子成分是来自固体电解质层的阳离子成分,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规定来自固体电解质层的阳离子成分的总量。另外,在固体电解质层中不含阳离子成分、液体中含有阳离子成分的情况下,电解质层中所含的阳离子成分是来自液体的阳离子成分,液体中的阳离子成分是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而进行规定。进而,在使固体电解质层及液体的两者含有阳离子成分的情况下,电解质层中所含的阳离子成分是相对于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而规定来自固体电解质层的阳离子成分及来自液体的阳离子成分的总量。
氨只要包含于液体、固体电解质层或这些的两者中即可。另外,液体及固体电解质层中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成分中的氨的摩尔分率优选为0.1以上,进而优选为液体及固体电解质层中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成分中的氨的摩尔分率为0.5以上。液体及固体电解质层中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成分中的氨的摩尔分率更优选为0.9以上,特别优选为摩尔分率为1.0即仅为氨。氨的摩尔分率以0.1、0.5、0.9分别为界,在其前后热应力负荷后的ESR变化大,进而若氨的摩尔分率为1.0则热应力负荷后的ESR最佳。
可掺杂的官能基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无机酸或磺基、羧基、羟基等。此处,通过向共轭系高分子中添加少量容易接受电子的受体(acceptor)、或者容易给予电子的施体(donor),而表现出导电性。若在共轭系高分子中加入受体或施体,则在受体的情况下,将π电子自共轭系高分子中抽出而产生负的电荷单体(空穴、hole);在施体的情况下,供给电子而产生负的电荷载体,表现出导电性。
再者,电解质层中可等量地含有阴离子成分及阳离子成分,也可与阴离子成分相比而过剩地含有阳离子成分,也可与阳离子成分相比而过剩地含有阴离子成分。即,电解质层中的酸成分与碱成分的摩尔比可任意。若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规定电解质层中所含的阳离子成分,则无论为阴离子成分与阳离子成分等量、阳离子成分过剩或阴离子成分过剩的哪一者,在热应力负荷后均可将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抑制得低。
(隔板)
隔板可列举:牛皮纸(kraft)、马尼拉麻(Manila hemp)、茅草(esparto)、大麻(hemp)、人造丝(rayon)等纤维素及这些的混合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这些的衍生物等聚酯系树脂;聚四氟乙烯系树脂;聚偏二氟乙烯系树脂;维尼纶(vinylon)系树脂;脂肪族聚酰胺、半芳香族聚酰胺、全芳香族聚酰胺等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三甲基戊烯树脂;聚苯硫醚树脂;丙烯酸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等,可将这些树脂单独或混合使用。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再者,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实施例。
改变电解质层中的阳离子成分与阴离子成分的量,制作实施例1~实施例21以及比较例1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通过回流步骤施加热应力负荷,测定所述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共同点如下。
即,阳极箔为铝箔,通过蚀刻处理而扩面化,通过化学转化处理而形成电介质氧化皮膜。阴极箔设为平面箔,即未进行蚀刻处理的铝箔。在这些阳极箔与阴极箔的各个上连接引线,介隔马尼拉系隔板而使阳极箔与阴极箔相向地卷绕。由此,制作直径6.1mm×高6.3mm的电容器元件。所述电容器元件通过在磷酸二氢铵水溶液中浸渍10分钟而进行修复化学转化。
其次,准备掺杂有聚苯乙烯磺酸(polystyrene sulfonic acid,PSS)的聚亚乙基二氧噻吩(PEDOT)(PEDOT/PSS),根据各实施例及比较例而添加氨作为阳离子成分。将电容器元件浸渍于所述分散液中,提起电容器元件,在150℃下干燥30分钟。反复进行两次浸渍及干燥。由此,在电容器元件上形成固体电解质层。在制作固体电解电容器后,测定固体电解电容器中的PEDOT/PSS的量,结果约为0.6mg。
另外,相对于乙二醇,添加作为阴离子成分的壬二酸或根据各实施例及比较例而添加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制作液体。然后,将形成有固体电解质层的电容器元件浸渍于液体中。将所述电容器元件插入至有底筒状的外装壳体,在开口端部安装封口橡胶,通过紧固加工进行密封。
各固体电解电容器通过施加电压而进行老化处理。所制作的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额定电容为47μF。对于这些固体电解电容器,在常温即20℃下测定热应力负荷前的ESR。其后,实施例1~实施例21以及比较例1中,为了确认由热应力负荷产生的影响而进行峰值温度为260℃的回流步骤,常温放置后,测定由所述回流步骤引起的热应力负荷后的ESR。
此处,用作掺杂剂的PSS在所有种类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相同。所制作的各固体电解电容器如下述表1所示,固体电解质层中所含的氨的量、电解液(液体)中所含的壬二酸的量、以及电解液(液体)中所含的氨的量不同。因此,如下述表1所示,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电解质层中所含的阳离子成分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不同。将所述成分比与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回流前后的ESR一并示于下述表1中。表1中的“电解液”是指“液体”。
[表1]
Figure BDA000286508085000013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实施例7及比较例1中,在固体电解质层中未添加阳离子成分,将液体中的作为阴离子成分的壬二酸的量固定,使液体中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以相对于阴离子成分自过少、经过等量、成为过剩的方式变化。实施例8~实施例10中,在固体电解质层中未添加阳离子成分,将液体中的氨的量固定,使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以相对于氨自未添加成为过剩的方式变化。实施例11~实施例17中,将固体电解质层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量固定,且将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的量固定,使液体中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以相对于阴离子成分自未添加、经过等量、成为过剩的方式变化。实施例18~实施例21中,使固体电解质层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量变化,未添加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及阳离子成分。
另外,图2是表示表1的回流前后的ESR、与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2中,第一系列表示回流前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固定了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的实施例1~实施例7及比较例1的系列。第二系列表示第一系列的回流后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固定了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的实施例1~实施例7及比较例1的系列。第三系列表示回流前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固定了固体电解质层中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量的实施例11~实施例17的系列。第四系列表示第三系列的回流后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固定了固体电解质层中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量、且固定了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的量的实施例11~实施例17的系列。第五系列表示回流前的ESR的变化,是包含使固体电解质层中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量变化、并且不添加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及阳离子成分的实施例18~实施例21的系列。第六系列表示第五系列的回流后的ESR的变化,是包含使固体电解质层中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量变化、并且不添加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及阳离子成分的实施例18~实施例21的系列。
图3是表示表1的回流前后的ESR、与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相对于作为掺杂剂发挥作用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中,第一系列表示回流前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固定了电解质层中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量、且使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的量变化的实施例8~实施例10的系列。图3中,第二系列表示第一系列的回流后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固定了电解质层中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量、且使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的量变化的实施例8~实施例10的系列。
如由表1的实施例1~实施例7及比较例1、以及图2的第二系列可知那样,可确认到固体电解电容器中,回流后的ESR并非对应于阴离子成分的量,而是对应于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增加而变高。如由表1的实施例8~实施例10及图3可知那样,可确认到固体电解电容器中,即便使阴离子成分的量变化,若将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量固定则回流后的ESR也不发生变化。
另外,如通过与图2的第一系列至第四系列的对比可知那样,第一系列与第二系列、及第三系列与第四系列中,回流前后的ESR的变化相对于阳离子成分量的变化的举动分别类似,可确认到无论为来自固体电解质层的氨、抑或为来自液体的氨,ESR均根据电解质层中的氨的总量而发生变化。
并且,如表1、图2及图3所示,若氨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8以下,则可确认到回流后的ESR与回流前的ESR相比为同等或降低。另外,若氨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超过2.8且为6以下,则可确认到在热应力负荷前后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并无变化,结果,在热应力负荷后也可将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维持得更低。另外,若氨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超过6且为11.4以下,则可确认到抑制热应力负荷后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的上升,结果,在热应力负荷后也可将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维持得更低。另外,若氨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超过11.4且为23以下,则可确认到随着阳离子成分的增加,热应力负荷后的ESR逐渐变高,但即便如此,与比较例1相比,也抑制为23%左右。
接下来,制作在电解质层中含有氨及其他阳离子成分的实施例22~实施例27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通过回流步骤施加热应力负荷,测定所述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在实施例22~实施例27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将固体电解质层中所含的阳离子成分设为氢氧化钠,将液体中所含的阳离子成分设为氨。所述实施例22~实施例27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除了将固体电解质层中的阳离子成分设为氢氧化钠这一点以外,以与实施例1~实施例21相同的条件制作。
如下述表2所示,实施例22~实施例27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固体电解质层中所含的氢氧化钠的量固定,电解液(液体)中所含的壬二酸的量固定,但电解液(液体)中所含的氨的量不同。因此,如下述表2所示,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电解质层中所含的阳离子成分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而言的合计摩尔比不同。将所述成分比与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回流前后的ESR一并示于下述表2中。表2中的“电解液”是指“液体”。
[表2]
Figure BDA0002865080850000151
如表2所示,实施例22~实施例27中,在固体电解质层中固定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氢氧化钠的量地进行添加,固定液体中的作为阴离子成分的壬二酸的量,使液体中的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以相对于阴离子成分自过少、经过等量、成为过剩的方式变化。
另外,图4是表示表2的回流前后的ESR、与将氨及氢氧化钠合计的阳离子成分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4中,第一系列表示回流前的ESR的变化,第二系列表示第一系列的回流后的ESR的变化。
如由表2的实施例22~实施例27及图4的第二系列可知那样,可确认到若含有氨作为阳离子成分,则即便添加有其他阳离子成分,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回流后的ESR也并非对应于阴离子成分的量,而是对应于含有氨的阳离子成分的增加而变高。
接下来,制作添加有苯甲酸、1,6-癸烷二羧酸或邻苯二甲酸作为电解质中的阴离子成分的实施例28~实施例39及比较例7~比较例9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通过回流步骤施加热应力负荷,测定所述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表3]
Figure BDA0002865080850000161
如表3所示,实施例28~实施例31及比较例7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除了将液体中所含的阴离子成分设为苯甲酸、变更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成分量这一点以外,以与实施例1~实施例7相同的条件制作。实施例32~实施例35及比较例8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除了将液体中所含的阴离子成分设为1,6-癸烷二羧酸、变更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成分量这一点以外,以与实施例1~实施例7相同的条件制作。实施例36~实施例39及比较例9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除了将液体中所含的阴离子成分设为邻苯二甲酸、变更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成分量这一点以外,以与实施例1~实施例7相同的条件制作。
另外,图5是表示表3的回流前后的ESR、与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5中,第一系列表示回流前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将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设为苯甲酸、且固定了苯甲酸的成分量的实施例28~实施例31及比较例7的系列。第二系列表示第一系列的回流后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将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设为苯甲酸、且固定了苯甲酸的成分量的实施例28~实施例31及比较例7的系列。图5中,第三系列表示回流前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将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设为1,6-癸烷二羧酸、且固定了1,6-癸烷二羧酸的成分量的实施例32~实施例35及比较例8的系列。第四系列表示第三系列的回流后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将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设为1,6-癸烷二羧酸、且固定了1,6-癸烷二羧酸的成分量的实施例32~实施例35及比较例8的系列。图5中,第五系列表示回流前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将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设为邻苯二甲酸、且固定了邻苯二甲酸的成分量的实施例36~实施例39及比较例9的系列。第六系列表示第五系列的回流后的ESR的变化,是包含将液体中的阴离子成分设为邻苯二甲酸、且固定了邻苯二甲酸的成分量的实施例36~实施例39及比较例9的系列。
如由表3及图5可知那样,可确认到固体电解电容器中,与电解质层中的阴离子成分的种类无关,回流后的ESR是对应于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氨的增加而变高。
并且,若氨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8以下,则可确认到回流后的ESR与回流前的ESR相比为同等或降低。另外,若氨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超过2.8且为6以下,则可确认到在热应力负荷前后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并无变化。另外,若氨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超过6且为11.4以下,则可确认到抑制热应力负荷后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的上升。另外,若氨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超过11.4且为23以下,则可确认到与比较例7~比较例9相比得到大幅抑制。
由此,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热应力负荷后的ESR,与相对于能够有助于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而言的电解质层中的含有氨的阳离子成分的合计量有关。并且,若含有氨的阳离子成分的合计摩尔比为23以下,则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热应力负荷后的ESR变得良好。若含有氨的阳离子成分的合计摩尔比为11.4以下,则可抑制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热应力负荷后的ESR上升。若含有氨的阳离子成分的合计摩尔比为6以下,则将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热应力负荷后的ESR维持得低。若含有氨的阳离子成分的合计摩尔比为2.8以下,则可将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热应力负荷后的ESR抑制为与热应力负荷前的ESR同等或较其更低。
进而,制作在电解质层中添加三乙胺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比较例2~比较例6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通过回流步骤施加热应力负荷,测定所述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并且,与实施例1~实施例7的固体电解电容器比较ESR。在比较例2~比较例6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除了将液体中所含的阳离子成分设为三乙胺这一点以外,以与实施例1~实施例7相同的条件制作。将其结果与实施例1~实施例7一并示于下述表4中。
[表4]
Figure BDA0002865080850000171
Figure BDA0002865080850000181
如由表4的实施例1~实施例3及比较例2~比较例4可知那样,若阳离子成分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达到2.8以下,则无论是在含有氨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情况下,抑或是阳离子成分为氨以外的成分,均可将回流后的ESR相差不大地抑制得低。另一方面,如由表4的实施例4~实施例7以及比较例5及比较例6可知那样,可知在含有氨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情况下,即便阳离子成分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5.6以上至23以下,回流后的ESR也持续得到大幅抑制。即,在含有氨作为阳离子成分的情况下,至阳离子成分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3以下,可大幅抑制ESR。
另一方面,制作电解质层中不仅添加三乙胺作为阳离子成分,也添加有氨的实施例40~实施例48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通过回流步骤施加热应力负荷,测定所述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并且,与仅添加有三乙胺的比较例5及仅添加有氨的实施例4的固体电解电容器比较ESR。将其结果示于表5中。另外,基于表5,回流后的ESR与电解液(液体)中的阳离子[表5]
Figure BDA0002865080850000182
如表5所示,比较例5、实施例40~实施例48以及实施例4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液体中的阳离子成分的摩尔分率不同。即,实施例40~实施例48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在三乙胺的摩尔分率为1的比较例5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与氨的摩尔分率为1的实施例4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之间,使三乙胺与氨的摩尔分率以0.1为单位发生变化。比较例5及实施例40~实施例48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除了所述摩尔分率以外,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条件制作。
基于表5,将回流后的ESR、与电解液(液体)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成分中的氨的摩尔分率之间的关系示于图6中。如由表5及图6可知那样,确认到若电解质中含有氨,则即便也含有其他阳离子成分,也可将热应力负荷后的ESR抑制得低。而且,确认到若电解质层中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成分中的氨的摩尔分率为0.1以上,则热应力负荷后的ESR得到大幅抑制,进而若所述摩尔分率为0.5以上,则热应力负荷后的ESR进一步得到大幅抑制,若为0.9以上,则热应力负荷后的ESR得到大幅抑制,为1.0时特别优选。
为了确认即便增加固体电解电容器中的PEDOT/PSS量,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的倾向是否也相同,如下那样制作实施例28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实施例28中,重复6次将电容器元件浸渍于导电性高分子的分散液中并进行干燥的步骤,除此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2同样的制造方法制作固体电解电容器。即,固体电解质层中及电解液(液体)中的阳离子成分相对于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与实施例12相同。在制作固体电解电容器后,测定固体电解电容器中的PEDOT/PSS量,结果为1.3mg。对于所制作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与实施例12同样地测定20℃下的ESR及峰值温度260℃的回流步骤后的ESR。ESR是在100kHz下进行测定。
实施例28的热应力负荷前的ESR为0.05Ω,热应力负荷后的ESR为0.05Ω,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相同。实施例12中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也相同。由所述结果可知,在使PEDOT/PSS量自0.6mg增加为1.3mg的情况下,若阳离子成分相对于电解质层中的可掺杂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相同,则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也几乎不变化。由此可知,即便增加PEDOT/PSS量,热应力负荷前后的ESR的倾向也相同。
本申请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并不限定于实施例所示的制造方法。例如,也可通过在导电性高分子的分散液中添加添加剂,或者增加将电容器元件浸渍于导电性高分子的分散液中并进行干燥的步骤的重复次数,来大幅降低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
另外,仅使用电解液作为电解质的电解电容器的ESR容易受到电解液的导电度的影响,一般而言有导电度越低,ESR越上升的倾向。但是,如本申请那样的包括固体电解质层及电解液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不易受到电解液的导电度的影响。换言之,即便电解液的导电度低,也能够充分减小制品的ESR。其原因在于,固体电解电容器中所使用的导电性高分子的导电度与电解液的导电度相比高出许多,因而导电性高分子的导电度对ESR产生大的影响。

Claims (11)

1.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容器元件,是使阳极箔与阴极箔相向而成;以及
电解质层,形成于所述电容器元件内,且
所述电解质层包括:
固体电解质层,包含掺杂剂及共轭系高分子;以及
液体,填充于形成有所述固体电解质层的所述电容器元件内的空隙部,
所述电解质层含有氨作为阳离子成分,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能够有助于所述掺杂剂的掺杂反应的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3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阳离子成分仅包含于所述液体中,
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所述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3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阳离子成分仅包含于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中,
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所述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3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阳离子成分包含于所述固体电解质层及所述液体的两者中,且
将所述固体电解质层及所述液体中所含的所述阳离子成分两者合计,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所述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23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解质层中包含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所述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11.4以下的所述阳离子成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解质层中包含所述阳离子成分相对于所述官能基1mol的摩尔比为6以下的所述阳离子成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氨以在所述电解质层中的全部阳离子成分中为0.1以上的摩尔分率包含于所述电解质层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氨以在所述电解质层中的全部阳离子成分中为0.5以上的摩尔分率包含于所述电解质层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掺杂剂为聚苯乙烯磺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含有乙二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乙二醇在所述液体中含有50wt%以上。
CN201980043776.2A 2018-09-21 2019-09-13 固体电解电容器 Active CN1124248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7343 2018-09-21
JP2018-177343 2018-09-21
PCT/JP2019/036186 WO2020059672A1 (ja) 2018-09-21 2019-09-13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4892A true CN112424892A (zh) 2021-02-26
CN112424892B CN112424892B (zh) 2022-11-01

Family

ID=69887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3776.2A Active CN112424892B (zh) 2018-09-21 2019-09-13 固体电解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657982B2 (zh)
EP (1) EP3855463A4 (zh)
JP (2) JP7367688B2 (zh)
KR (1) KR102659855B1 (zh)
CN (1) CN112424892B (zh)
WO (1) WO202005967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10614A (zh) * 2023-02-14 2023-04-04 益阳市万京源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车载的固态铝电解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9739A1 (ja) * 2020-01-22 2021-07-29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1174A (ja) * 2007-10-30 2009-05-21 San Denshi Kogyo Kk 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及び電解コンデンサ
US20150332857A1 (en) * 2013-01-31 2015-11-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70256362A1 (en) * 2014-12-01 2017-09-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7430940A (zh) * 2015-03-31 2017-12-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解电容器
JP2018110233A (ja) * 2016-12-28 2018-07-12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292566A (zh) * 2015-11-27 2018-07-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2106157A (zh) * 2018-07-18 2020-12-18 日本贵弥功株式会社 固体电解电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52746B2 (ja) 2004-10-12 2012-10-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
KR101087902B1 (ko) 2007-06-26 2011-11-30 데이카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전성 고분자 합성용 산화제겸 도판트, 이의 알콜 용액, 도전성 고분자 및 고체 전해 콘덴서
CN101486839B (zh) * 2008-01-18 2011-08-17 郑州泰达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导电性高分子组合物、固体电解质以及使用该固体电解质的固体电解电容器
DE102008032578A1 (de) 2008-07-11 2010-01-14 H.C. Starck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Elektrolytkondensatoren
GB2468942B (en) * 2009-03-23 2014-02-19 Avx Corp High voltage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JP6745580B2 (ja) * 2014-02-05 2020-08-26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91326B2 (ja) * 2014-07-01 2018-09-19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用電解質、これを用いた電解液および電解コンデンサ
JP7117552B2 (ja) 2015-05-28 2022-08-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
WO2017159243A1 (ja) * 2016-03-16 2017-09-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
JP6990831B2 (ja) * 2016-03-24 2022-01-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
JP7233003B2 (ja) 2016-12-28 2023-03-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36686B2 (ja) * 2017-09-29 2023-09-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1174A (ja) * 2007-10-30 2009-05-21 San Denshi Kogyo Kk 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及び電解コンデンサ
US20150332857A1 (en) * 2013-01-31 2015-11-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70256362A1 (en) * 2014-12-01 2017-09-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7430940A (zh) * 2015-03-31 2017-12-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解电容器
CN108292566A (zh) * 2015-11-27 2018-07-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180240601A1 (en) * 2015-11-27 2018-08-2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2018110233A (ja) * 2016-12-28 2018-07-12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106157A (zh) * 2018-07-18 2020-12-18 日本贵弥功株式会社 固体电解电容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10614A (zh) * 2023-02-14 2023-04-04 益阳市万京源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车载的固态铝电解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59672A1 (ja) 2021-08-30
EP3855463A1 (en) 2021-07-28
KR20210053817A (ko) 2021-05-12
US11657982B2 (en) 2023-05-23
TW202018744A (zh) 2020-05-16
EP3855463A4 (en) 2022-05-25
KR102659855B1 (ko) 2024-04-22
US20210335553A1 (en) 2021-10-28
WO2020059672A1 (ja) 2020-03-26
JP7367688B2 (ja) 2023-10-24
JP2023176004A (ja) 2023-12-12
CN112424892B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06157B (zh) 固体电解电容器
US9972445B2 (en)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226593B2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2023176004A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2020057816A (ja) 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838403B (zh) 固體電解電容器
JP7248056B2 (ja) 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3149357A1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製造方法
WO2024070288A1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製造方法
WO2023171618A1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用電解液、及び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TW202338873A (zh) 固體電解電容器
JP2022144277A (ja) 導電性高分子分散液、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CN117941021A (zh) 电解电容器
TW202414467A (zh) 固體電解電容器及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