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68752A - 火灾探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火灾探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68752A
CN112368752A CN201980043033.5A CN201980043033A CN112368752A CN 112368752 A CN112368752 A CN 112368752A CN 201980043033 A CN201980043033 A CN 201980043033A CN 112368752 A CN112368752 A CN 1123687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detection device
fire detection
cover
moun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30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68752B (zh
Inventor
高野英树
藤原康治
佐伯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chi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chi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97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063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60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6910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82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0872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002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658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401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6029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032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800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chiki Corp filed Critical Hochi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368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8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68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8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G01N21/03Cuvette constructions
    • G01N21/0303Optical path conditioning in cuvettes, e.g. windows; adapted optical elements or systems; path modifying or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1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n ionisation chamber for detecting smoke or gas
    • G08B17/1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G01N21/53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within a flowing fluid, e.g.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Fire Alarm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一种火灾探测装置1A包括一侦测器盖体70A,用以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一侦测空间60A;一内盖30A,容纳侦测空间60A及侦测器盖体盖体70A;一外盖20A,容纳内盖30A;第一开口30aA设置于内盖30A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一第二开口,设置于侦测器盖体盖体70A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相反的一侧部;以及一平板状防虫筛网50A,设置于侦测器盖体盖体70A,且配置成完全覆盖第二开口。

Description

火灾探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火灾探测装置。
本案基于先前申请的2018年6月25日提交的2018-119710号日本专利、2018年7月19日提交的2018-136052号日本专利、2018年7月24提交的2018-138200号日本专利、2018年10月24日提交的2018-200276号日本专利、2018年12月21日提交的2018-240136号日本专利及2019年1月11日提交的2019-003212号日本专利,并主张前述日本专利案之优先权,上述全部内容可引用并入本文以作为参考。
背景技术
传统上,火灾探测器已知是一种用于在一监视区域中探测火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6)。
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火灾探测器,是一种烟雾侦测器用于针对一监视区域以探测火灾,并提出一种可用于防止昆虫侵入位在烟雾侦测器内部的一侦测空间的技术。在此技术中,烟雾侦测器的配置包括一侦测空间;一流动管路,覆盖侦测空间的外围及背面;一柱状防虫筛网,覆盖包含于流动管路的探测单元外围;一中空内盖,覆盖侦测空间及其表面及容纳流动管路与防虫筛网;及一中空外盖,容纳内盖的。
另外,专利文献2的火灾探测器,是一种烟雾侦测器用于针对一监视区域以探测火灾,并提出一种可让烟雾流入烟雾侦测器内部侦测空间的技术。在此技术中,烟雾侦测器的配置包括覆盖侦测空间的一下表面的一基板;使用多种材质制成的一流动管路,用以覆盖侦测空间的外缘,彼此间隔并竖立在基板上;一烟雾探测单元本体,覆盖侦测空间的上表面;一盖体构件,可设置成覆盖流动管路及烟雾探测单元本体,并具有可让烟雾流入的多个进烟口。烟雾从外侧流入并在流动管路(特别是流动管路材质部位)与盖体构件内部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烟雾流入空间。根据此烟雾侦测器原理,可让盖体构件外侧的烟雾从多个当中任一的进烟口流进流入空间中,可透过流动管路的间隙流入侦测空间中。
另外,专利文献3的火灾探测器,就探测监视区域中火灾探测器与电源线或讯号线彼此连结的技术而言,即提出一种端接技术可连结安装表面上的电源线(或讯号线)。于此,连接端子部设置在安装表面(特别是顶表面)上的一平坦侧部上,探测器连接在探测器壳体内的一探测器底部,通电接上电路板。
另外,在专利文献4的火灾探测器中,针对监视区域中用于探测火灾的烟雾侦测器,提出一种可将烟雾引入烟雾侦测器,用于探测烟雾散射光的技术。在此技术中,例如,烟雾侦测器的配置包括一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一烟雾侦测空间、及一烟雾探测单元,其设置在壳体内部用于容纳烟雾侦测空间,不让环境光线进入。另外,烟雾探测单元透过将流动管路安装到内部的烟雾探测单元上,将流动管路安装在壳体内部并且具有多个流动管路构件,此流动管路构件彼此隔开围绕侦测空间的一部分,用于覆盖侦测空间的另一部分。
另外,在专利文献5的火灾探测器中,针对监视区域中可用于探测火灾的烟雾侦测器,提出一种可屏蔽环境光线并同时将烟雾引入烟雾侦测器的技术。在此技术中,烟雾侦测器的配置包括:一侦测空间、覆盖侦测空间外围的一流动管路、容纳流动管路的一中空内盖、可让烟雾流入的一狭缝、容纳内盖的一中空外盖,其具有开口可将内盖狭缝外露。另外,分别形成内盖及外盖。
另外,在专利文献6的火灾探测器中,针对监视区域中可用于探测火灾的烟雾侦测器,提出一种屏蔽环境光线同时可将烟雾引入烟雾侦测器的技术。在此技术中,揭露一种烟雾侦测器,包括一烟雾侦测空间及容纳烟雾侦测空间的一烟雾探测单元。另外,烟雾探测单元包括:一烟雾探测单元本体,覆盖烟雾侦测空间的一侧表面,其位于一安装表面;及一烟雾探测单元盖体,覆盖烟雾侦测空间的一侧表面,其为安装表面之反侧及烟雾侦测空间的一侧表面。
引证清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文献WO2016/009460
专利文献2:JP-A-2004-220225
专利文献3:JP-A-2017-228190
专利文献4:JP-A-2006-267128
专利文献5:JP-A-2012-048766
专利文献6:JP-A-8-171685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6的火灾探测器中,出现以下所示的第一至第六个问题。
首先,关于第一个问题,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的火灾探测器中,由于柱状防虫筛网的配置,其内盖的内侧覆盖探测单元的外围,因此需进行复杂的操作,例如,将防虫筛网接到流动管路中,以便接上防虫筛网时将矩形防虫筛网变形为圆柱状后,再将柱状防虫筛网内缘覆盖在流动管路的外缘。因此,从操作效率来看,需改善空间设计。
另外,关于第二个问题,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2的火灾探测器中,由于侦测空间被多种流动管路材质覆盖,例如,当透过多种流动管路材质避免烟雾流入侦测空间时,流进流入空间的烟雾经过进烟口流到盖体构件外侧但不流入侦测空间中。因此,可能对烟雾探测产生不利影响。从提高烟雾侦测器的探测精度而言,仍有改进空间。
另外,关于第三个问题,如果在安装表面上发生水气凝结时,附着在安装表面上的水滴会滴到安装表面上的探测器基座。但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3的火灾探测器中,由于探测器基座的安装表面具有平坦侧部,滴落的水滴容易积聚在安装表上的探测器侧部。积聚的水滴可能造成连结端子短路。从探测器其火灾探测装置的可用性而言,仍有改进空间。
另外,关于第四个问题,近年来,对提高烟雾探测单元的组装操作效率的需求日增。然而,在专利文献4的火灾探测器中,如上所述,即使烟雾探测单元配置有接上烟雾探测单元本体的流动管路,当烟雾探测单元本体的一配接部尺寸较小时,可能难以将流动管路配接到烟雾探测单元本体上。因此,可能难以提高烟雾探测单元的组装操作效率。从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而言,仍有改进空间。
另外,关于第五个问题,近年来对提高烟雾探测单元的组装操作效率需求日增。但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5的火灾探测器中,由于内盖及外盖是彼此分开,因此组装烟雾侦测器时需让内盖及外盖对准预设位置(所谓的对准操作)。由于操作费时费力,可能难以提高烟雾侦测器的组装操作效率。另外,进行对准时,当内盖(或外盖)及另一元件彼此接触时,另一个元件可能损坏。因此,从探测器的火灾探测装置可用性而言,仍有改进空间。
另外,关于第六问题,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6的火灾探测器中,由于烟雾探测单元由烟雾探测单元本体及烟雾探测单元盖彼此接合所构成,当环境光线通过烟雾探测单元本体及烟雾探测单元盖体之间的边界进入烟雾侦测空间时,可能难以维持烟雾侦测器的探测精度。因此,从保持烟雾侦测器装置的火灾探测精度而言,仍有改进空间。
鉴于上述问题即提出本发明,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提高防虫筛网安装操作效率也提高火灾探测装置其探测精度的一种火灾探测装置。可藉此提高火灾探测装置可用性、可制造性并防止元件损坏或能够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度。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一监视区域中探测一火灾的一火灾探测装置,是一个用于在一监视区域中探测一火灾的一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用于探测火侧的一单元或一空间设置在该火灾探测器的一内部。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权利要求2的火灾探测装置,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上,该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成覆盖侦测空间的一外周围,以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侦测空间中;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及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外容置单元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一第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进入内容置单元;一第二开口,设置在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流入侦测空间;以及一平板状的防虫筛网,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入射光屏蔽单元,其配置成完全覆盖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权利要求3的火灾探测装置,第一开口配置成使防虫筛网穿过第一开口完全外露于内容置单元的一外侧。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权利要求4的火灾探测装置,防虫筛网配置成完全覆盖位于入射光屏蔽单元中的第二开口,以及防虫筛网、第一开口及入射光屏蔽单元配置成使防虫筛网穿过第一开口附接至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自从入射光屏蔽单元拆卸。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权利要求5的火灾探测装置,防虫筛网完全覆盖位于内容置单元的第一开口,以及防虫筛网及内容置单元的配置,使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内容置单元拆卸。
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6的火灾探测装置,外容置单元的一部分构成一防脱落单元,以防止防虫筛网自内容置单元或入射光屏蔽单元脱落。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权利要求7的火灾探测装置,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在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侦测空间的情况下允许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成覆盖侦测空间的一外周围;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及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外容置单元可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流入内容置单元;以及一平板状的防虫筛网,设置在内容置单元,并配置成完全覆盖开口,其中防虫筛网及内容置单元的配置,使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内容置单元拆卸。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权利要求8的火灾探测装置,内容置单元具有一夹持单元,其位于与内容置单元的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侧部,用以可拆卸地夹持防虫筛网。
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9的火灾探测装置,防虫筛网及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或开口形成一圆形形状。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权利要求10的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内容置单元可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内容置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外容置单元可使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多个肋片,设置在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之间的一间隙,其中,所述多个肋片的配置使多个流入空间用于导引气体流入外容置单元,再流入该内容置单元内的气体的一流入部分,其是利用所述多个肋片分隔间隙而形成。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权利要求11的火灾探测装置,所述多个肋片从内容置单元的中心侧向外径向配置。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权利要求12的火灾探测装置,所述多个肋片中的部分肋片呈交错排列,所述多个肋片中的其他部分肋片被设置成不会与交错排列的肋片之间的另一肋片碰触。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权利要求13的火灾探测装置,所述多个肋片配置成使气体流入由交错排列的该些肋片分隔而成的流入空间,不会直接外流到其他的流入空间。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权利要求14的火灾探测装置,所述多个肋片设置成使至少部分肋片不会与其他肋片碰触。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15的火灾探测装置,所述多个肋片与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权利要求16的火灾探测装置,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用以容纳一电子元件的一壳体,其中一安装表面侧侧部的至少一部分,其对应于该壳体的侧部中在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权利要求17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连接端子部,位于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表面,用于电性连接电子元件与一外部配线,其中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部分中的连接端子部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权利要求18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防流入单元,设置于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安装表面的一侧的该侧表面,用以防止安装表面的一侧表面上的水滴进入连接端子部。
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19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基板,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电子元件安装在基板上,其中安装表面侧侧部非对应于基板的一部分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20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铭牌封环,黏贴至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安装表面的该侧的侧表面,其中在安装表面侧侧部一部分中的铭牌封环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21的火灾探测装置,在安装表面侧侧部中,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形成,使得当靠近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外侧时,该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是远离该安装表面。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权利要求22的火灾探测装置,部分对应非水平行状的一部分的一倾斜角,其不同于该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另一部分的一倾斜角。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权利要求23的火灾探测装置,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该部分为一倾斜部分,其与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的该另一部分的一倾斜部分为连续的配置。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权利要求24的火灾探测装置,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该部分的倾斜部分,与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的该另一部分的倾斜部分之间的一边界部分形成一圆形形状。
根据权利要求21至24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25的火灾探测装置,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形成,使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呈往多方向倾斜。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权利要求26的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以及一入射光屏蔽单元,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侦测空间,入射光屏蔽单元包括一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侦测空间的外围的一部分;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侦测空间的外围的另一部分;一固定单元,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以及一导引单元,当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透过固定单元固定时,导引单元导引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至固定单元。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权利要求27的火灾探测装置,导引单元为长空心状或一长实心状,且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固定单元及导引单元的配置使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可插入导引单元及固定单元,并可拆卸地固定在固定单元。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权利要求28的火灾探测装置,当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插入导引单元中,或者当插入后,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被导引至固定单元时,导引单元的一长轴长度被设定成可抑制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碰触位于侦测空间或其周缘的一元件。
根据权利要求26至28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29的火灾探测装置,一对固定单元彼此间隔设置。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权利要求30的火灾探测装置,该一对固定单元设置成使侦测空间的一实质中心部位于该一对固定单元自其一该固定单元至另一该固定单元的直线上。
根据权利要求26至30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31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探测单元,透过发射及接收该侦测空间中的侦测光线以探测探测目标物,固定单元配置成可固定一工具,其是在探测单元的灵敏度被调整至固定单元时所使用的工具。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权利要求32的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内容置单元可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一气体流入及流出内容置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外容置单元可使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以及一定位单元,当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彼此附接时,定位单元可使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的一相对位置对准至一预设位置。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权利要求33的火灾探测装置,定位单元包括:一突出部,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其中之一;以及一配接部,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另外之一,突出部与配接部相互配接。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权利要求34的火灾探测装置,突出部或配接部被配置成一肋片的至少一部分,其分隔该内容置单元及该外容置单元之间的一间隙。
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权利要求35的火灾探测装置,突出部或配接部与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
根据权利要求32至35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36的火灾探测装置,定位单元被配置成可将设置于内容置单元的内部的一显示单元所发射的光线光线导引至外容置单元的一外侧。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权利要求37的火灾探测装置,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入射光屏蔽单元,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侦测空间,入射光屏蔽单元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一气体流入及流出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容置单元可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容置单元;以及一挡光墙,围绕位于容置单元的一内部的入射光屏蔽单元,其中入射光屏蔽单元包括一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部分侦测空间的一部分;及一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在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安装表面侧,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侦测空间的另一部分,挡光墙配置成从安装表面的垂直方向直视时,挡光墙与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之间的一边界彼此交迭。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权利要求38的火灾探测装置,容置单元包括一盖体单元,覆盖入射光屏蔽单元位于安装表面侧的一侧表面;以及挡光墙包括一第一挡光墙,设置在盖体单元且配置成使边界位于第一挡光墙的一远端的安装表面侧。
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权利要求39的火灾探测装置,容置单元包括:一内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的;及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以及挡光墙包括:一第二挡光墙,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其配置使边界位于第二挡光墙的一远端的安装表面侧的一相反侧。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权利要求40的火灾探测装置,容置单元包括:一内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及一盖体单元,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安装表面侧,盖体单元覆盖位于安装表面侧的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侧表面;挡光墙包括一第一挡光墙,设置在盖体单元上;及一第二挡光墙,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且第一挡光墙及第二挡光墙的配置使内容置单元及盖体单元透过第一挡光墙及第二挡光墙相互配接。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权利要求41的火灾探测装置,容置单元包括:一内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的;一第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流再流入内容置单元;以及一第二开口,设置在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内容置单元的气体再流入侦测空间,且入射光屏蔽单元及内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使内容置单元中相反于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的第一开口的一周围部分,其与入射光屏蔽单元中相反于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的第二开口的一周围部分呈连续的。
根据权利要求37至41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42的火灾探测装置,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外径随着接近安装表面而渐增。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用以探测火灾的一单元或一空间的设置,火灾的探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减小,更容易准确探测火灾的发生。
根据权利要求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成覆盖侦测空间的一外周围,以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侦测空间中;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及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外容置单元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一第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进入内容置单元;一第二开口,设置在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流入侦测空间;以及一平板状的防虫筛网,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入射光屏蔽单元,其配置成完全覆盖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因此,相较于习知技术(在内盖内部安装柱状防虫筛网以覆盖探测单元的一外周围的相关技术),更容易附接防虫筛网,以提高安装防虫筛网的效率。另外,由于防虫筛网为平板状,相较于柱状的防虫筛网,平板状防虫筛网更容易制造且体积较薄,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的制造成本,并降低制造时的环境负担。
根据权利要求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第一开口配置成使防虫筛网穿过第一开口完全外露于内容置单元的一外侧,当有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时,即可进行防虫筛网的保养程序(例如清洁、或清洗等程序),无需移除内容置单元,可提高保养效率。
根据权利要求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防虫筛网、第一开口及入射光屏蔽单元的配置,使防虫筛网穿过第一开口附接至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自入射光屏蔽单元拆卸,无需移除内装内容置单元,防虫筛网即可附接至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自入射光屏蔽单元拆卸。因此,容易进行防虫筛网的保养程序,可提高保养防虫筛网的效率。
根据权利要求5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防虫筛网及内容置单元的配置,使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内容置单元拆卸,无需移除内容置单元,防虫筛网即可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内容置单元拆卸。因此,容易进行防虫筛网的保养程序,可提高保养防虫筛网的效率。
根据权利要求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外容置单元的一部分构成一防脱落单元,可防止防虫筛网从内容置单元或入射光屏蔽单元脱落,及可改善防虫筛网的附接性能。另外,由于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防脱落单元的元件,可提高防脱落单元的安装性能。
根据权利要求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及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的一侧部;以及一平板状的防虫筛网,设置在内容置单元,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足以完全覆盖开口。因此,相较于习知技术(在内盖内部安装柱状防虫筛网以覆盖探测单元的一外周围的相关技术),更容易附接防虫筛网,以提高安装防虫筛网的效率。另外,由于防虫筛网为平板状,相较于柱状的防虫筛网,平板状防虫筛网更容易制造且体积较薄,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的制造成本,并降低制造时的环境负担。另外,由于防虫筛网及内容置单元的配置,使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内容置单元拆卸,无需移除内容置单元即可进行防虫筛网附接及拆卸。因此,可以进行防虫筛网的保养程序(例如清洁、清洗等程序),以提高保养效率。
根据权利要求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内容置单元具有一夹持单元,其位于与内容置单元的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侧部,用以可拆卸地夹持防虫筛网,当防虫筛网紧密附接于内容置单元时,夹持单元的设置可轻易地将防虫筛网自内容置单元拆卸,亦可轻易将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以提高防虫筛网的保养效率。
根据权利要求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防虫筛网及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或开口形成一圆形形状,相较于其他形状的设计,更容易确保防虫筛网、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加工精度,可提高防虫筛网、内容置单元或入射光屏蔽单元的可制造性。另外,可相对降低对探测目标物之流入方向的依赖性。尤其是,更容易使探测目标物从圆周方向上的任何方向,以几乎相同的方法及几乎相同的时间流入侦测空间中。
根据权利要求1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配置成使多个流入空间用于导引气体流入外容置单元,再流入该内容置单元内的气体的一流入部分,其是利用所述多个肋片分隔间隙而形成,其可透过多个流入空间以确保引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导引流入于内容置单元内的气体的流入部分,可防止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未流入内容置单元而外流。因此,相较于习知技术(以内部具有流动管路的盖体构件覆盖侦测空间的技术),可提高气体流入内容置单元的流动性藤,并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度。
根据权利要求1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从内容置单元的中心侧向外径向配置,其可径向形成多个流入空间,并可降低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的方向依赖性。
根据权利要求1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中的部分肋片呈交错排列,所述多个肋片中的其他部分肋片被设置成不会与交错排列的肋片之间的另一肋片碰触,可抑制于内容置单元的流入部分内的气压过度上升的现象,以确保气体朝向内容置单元的流入特性。
根据权利要求1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配置成使气体流入由交错排列的该些肋片分隔而成的流入空间,不会直接外流到其他的流入空间,可防止气体流至其他的流入空间,并可抑制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外流而未流入内容置单元的情形。
根据权利要求1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设置成使至少部分肋片不会与其他肋片碰触,相较于各个肋片与其他肋片彼此碰触的设计,不碰触的设计可抑制于内容置单元的流入部分内的气压过度上升的现象,更容易确保气体朝向内容置单元的流入特性。
根据权利要求15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与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更容易制成所述多个肋片,以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
根据权利要求1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壳体用于容纳电子元件的一安装表面侧侧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一非水平形状,,在安装表面发生凝结的情况下,即便附着在安装表面上的水滴落到安装表面侧侧部上,相较于水平状的安装表面侧侧部,非水平形状的设计可防止水滴聚积在安装表面侧侧部的该至少一部分上。因此,例如,非水平形状的设计可防止电子元件或其外围元件(如布线、端子等)因水滴而损坏,并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可用性。
根据权利要求1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部分中的连接端子部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连接端子部,可防止水滴积聚在连接端子部或其周围,并避免水滴所造成的连接端子部的短路。
根据权利要求1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防流入单元,设置于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安装表面的一侧的该侧表面,用以防止安装表面的一侧表面上的水滴进入连接端子部,即可透过防流入单元避免位在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安装表面的侧表面上的水滴进入连接端子部连接端子部,更可避免因为水滴进入所造成的连接端子部的短路。
根据权利要求1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安装表面侧侧部非对应于基板的一部分形成一非水平形状,在避免水滴聚积在非对应于基板的部分时,即可确保壳体内部用于容纳安装于基板的电子元件的空间,及可保持电子元件的容纳性并同时具有排水性。
根据权利要求2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在安装表面侧侧部一部分中的铭牌封环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可确保有效排除聚集在铭牌封环的水滴,进而防止连接端子部的短路。另外,相较于安装表面侧侧部对应于铭牌封环的部分形成非水平形状,可防止铭牌封环因水滴而脱落,且更容易维持铭牌封环的黏贴固定特性。
根据权利要求2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在安装表面侧侧部中,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形成,使得当靠近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外侧时,该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是远离该安装表面,在避免水滴聚积在安装表面侧侧部时,更容易确保壳体内部用于容纳安装于基板电子元件的空间,藉此更容易保持电子元件的容纳性并同时具有排水性。
根据权利要求2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部分对应非水平行状的一部分的一倾斜角,其不同于该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的另一部分的一倾斜角,依据该些倾斜角的尺寸改变流入非水平形状的水滴的表面张力的影响程度,可依据安装情形而达到排水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2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该部分的一倾斜部分,其与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的该另一部分的一倾斜部分为连续的构造相较于该些倾斜部分为不连续的构造,连续的配置可防止水滴聚集在非水平状部分,也可防止水滴造成连接端子部的短路。
根据权利要求2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该部分的倾斜部分,与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的该另一部分的倾斜部分之间的一边界部分形成一圆形形状,其可降低流过边界的水滴其表面张力的影响,进而可抑制水滴聚集在非水平状部分。
根据权利要求25的火灾探测装置,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形成,使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呈往多方向倾斜,可使聚积在非水平部分的水往多方向分散并排出,并加大排水量。
根据权利要求2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固定单元,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以及一导引单元,当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透过固定单元固定时,导引单元导引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至固定单元,在固定单元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后,可透过导引单元来导引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至固定单元,相较于没有导引单元的情况下,能够更精确且快速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因此,可有效地组装入射光屏蔽单元,并改善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尤其是,由于更容易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无需让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碰触到突出于基板的电子元件(如热敏电阻等),进而可更容易且有效率地组装入射光屏蔽单元。
根据权利要求2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固定单元及导引单元配置成使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可插入导引单元及固定单元,并可拆卸地固定在固定单元,而可增加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与固定单元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可让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稳固地固定于固定单元。另外,更容易将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附接至固定单元、及自固定单元拆卸,可轻易地进行保养程序。
根据权利要求2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当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插入导引单元中,或者当插入后,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被导引至固定单元时,导引单元的一长轴长度被设定成可抑制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碰触位于侦测空间或其周缘的一元件,可防止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在插入时或在导引时碰触到电子元件。因此,例如,在组装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的过程中,可轻易避免电子元件变形、脱落或电子元件(例如基板等)装载时所造成的毁损或脱落。
根据权利要求2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一对固定单元彼此间隔设置,相较于只提供一个固定单元的情况下,可更稳固地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可轻易定位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并可有效率地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
根据权利要求3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一对固定单元设置成使侦测空间实质上的一的中心部分位于该一对固定单元自其一该固定单元至另一该固定单元的直线上,进而可轻易地对准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且更容易精确地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
根据权利要求3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固定单元配置成可固定一工具,其是在探测单元的灵敏度被调整至固定单元时所使用的工具,进而可精确且快速地附接工具,即可有效率地调整探测单元的灵敏度。另外,由于在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中不需要另外提供用于定位该工具的一构件,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的制造成本。
根据权利要求3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定位单元,当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彼此附接时,定位单元可使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的一相对位置对准至一预设位置,相较于未设置定位单元的情况下,可在组装火灾探测装置时轻易且快速地对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进行定位,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另外,由于组装火灾探测装置时更容易避免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与另一个元件(如热探单元等)的碰触,进而可防止其他元件的毁损。
根据权利要求3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定位单元包括一突出部,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其中之一;以及一配接部,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另外之一,突出部与配接部相互配接,可藉此简化定位单元的配置,且更容易形成定位单元。
根据权利要求3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突出部或配接部被配置成一肋片的至少一部分,其分隔该内容置单元及该外容置单元之间的一间隙,相较于提供各个单独的突出部或配接部及肋片的情况下,配置成一肋片的至少一部分的设计更能避免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构造复杂化,更容易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且使火灾探测装置更薄化。
根据权利要求35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突出部或配接部与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相较于自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各自分离构成的突出部及配接部,一体成型的设计更能够简化附接突出部及配接部的工作,更容易形成定位单元。
根据权利要求3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定位单元被配置成可将设置于内容置单元的内部的一显示单元所发射的光线光线导引至外容置单元的一外侧,使定位单元可具有导引光线的功能,相较于提供独立的定位单元及导光单元,更可避免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构造复杂化。
根据权利要求3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容置单元可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容置单元;以及一挡光墙,围绕位于容置单元的一内部的入射光屏蔽单元,其中入射光屏蔽单元包括一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侦测空间的一部分;及一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在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安装表面侧,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侦测空间的另一部分,挡光墙配置成从安装表面的垂直方向直视时,挡光墙与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之间的一边界彼此交迭,进而可透过挡光墙抑制环境光线穿过边界进入侦测空间,也可抑制内部光线穿过边界而逸散至外侧,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根据权利要求3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挡光墙包括一第一挡光墙,设置在盖体单元且配置成使边界位于第一挡光墙的一远端的安装表面侧,进而可防止内部光线穿过边界逸散至外侧,更容易维持探测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根据权利要求3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挡光墙包括一第二挡光墙,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其配置使边界位于第二挡光墙的一远端的安装表面侧的一相反侧,可透过第二挡光墙抑制环境光线穿过边界进入侦测空间,也可抑制内部光线穿过边界逸散至外侧,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根据权利要求4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挡光墙包括一第一挡光墙,设置在盖体单元上;及一第二挡光墙,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且第一挡光墙及第二挡光墙的构造使内容置单元及盖体单元透过第一挡光墙及第二挡光墙相互配接,进而可透过第一挡光墙及第二挡光墙配接内容置单元及盖体单元,并使内容置单元及盖体单元彼此可紧密地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4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入射光屏蔽单元及内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使得内容置单元中相反于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的第一开口的一周围部分,其与入射光屏蔽单元中相反于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的第二开口的一周围部分呈连续的,可防止内容置单元的第一开口的周围与入射光屏蔽单元的第二开口的周围形成一间隙,并可抑制环境光线或内部光线入射进入侦测空间中。
根据权利要求4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外径设定成朝向安装表面而渐增,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的该侧部可形成锥状,可有效减弱环境光线或内部光线进入入射光屏蔽单元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一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该火灾探测装置于移除一附接基座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防虫筛网区域的局部放大图(部分未图示)。
图5是一内盖的一变化态样的示意图,图5(a)是仰视图,图5(b)是图5(a)所示的B-B线处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一第一开口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根据实施例2的一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该火灾探测装置于移除一附接基座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图10是一外盖的立体图。
图11是该外盖的一变化态样的立体图。
图12是该外盖的一变化态样的立体图。
图13是该外盖的一变化态样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实施例3的一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该火灾探测装置于移除一附接基座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5(a)是俯视图,图15(b)是仰视图。
图16是图15(b)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5(a)所示的的B-B线处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一非水平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一端子板的一变化态样的示意图,且是对应于图18所示的区域。
图20是根据实施例4的一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该火灾探测装置于移除一附接基座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图23是一侦测器盖体与一侦测器本体相互固定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3(a)是仰视图,图23(b)是侧视图。
图24是该侦测器盖体与该侦测器本体于一固定状态的立体图,图24(a)是该侦测器盖体与该侦测器本体在相互固定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4(b)是一第一导引部及一第二导引部固定至该侦测器本体的状态的示意图,以及图24(c)是该侦测器盖体与该侦测器本体相互固定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5是一灵敏度调整工具与该侦测器本体相互固定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5(a)是仰视图,图25(b)是侧视图。
图26是根据实施例5的一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27是该火灾探测装置于移除一附接基座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8是图27所示的该火灾探测装置的侧视图。
图29是图27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图30是一外盖的立体图。
图31是一内盖的示意图,图31(a)是仰视图,图31(b)是侧视图。
图32是根据实施例6的一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33是该火灾探测装置于移除一附接基座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4是图33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图35是图33所示的B-B线处的剖视图(部分未图示)。
图36是图35所示的C区圈选处的放大图。
参考标志清单
1A 火灾探测装置
2A 安装表面
10A 附接基座
20A 外盖
21A 外盖本体
22A 顶面部分
22aA 显示孔
23A 第一肋片部
24A 第二肋片部
30A 内盖
30aA 第一开口
40A 流入空间
50A 防虫筛网
60A 侦测空间
70A 侦测器盖体
70aA 第二开口
80A 侦测器本体
90A 端子板
91A 附接构件
100A 基板
104aA 导光部
110A 凹部
120A 防脱落部分
130A 凹部
131A 第一夹持部
132A 第二夹持部
1B 火灾探测装置
2B 安装表面
10B 附接基座
20B 外盖
21B 外盖本体
22B 顶面部分
22aB 显示孔
30B 内盖
30aB 第一开口
40B 流入空间
41B 第一流入空间
42B 第二流入空间
43B 第三流入空间
44B 第四流入空间
45B 第五流入空间
46B 第六流入空间
47B 第七流入空间
48B 第八流入空间
50B 防虫筛网
60B 侦测空间
70B 侦测器盖体
70aB 第二开口
80B 侦测器本体
90B 端子板
91B 附接构件
100B 基板
104aB 导光部
110B 肋片
111B 第一肋片
112B 第二肋片
113B 第三肋片
114B 第四肋片
115B 第五肋片
116B 第六肋片
117B 第七肋片
118B 第八肋片
1C 火灾探测装置
2C 安装表面
10C 附接基座
20C 外盖
21C 外盖本体
22C 顶面部分
22aC 显示孔
23C 第一肋片部
24C 第二肋片部
30C 内盖
30aC 第一开口
40C 流入空间
50C 防虫筛网
60C 侦测空间
70C 侦测器盖体
70aC 第二开口
80C 侦测器本体
90C 端子板
91C 连接端子部
91aC 第一附接孔
91bC 第二附接孔
92C 第一连接端子部
93C 第二连接端子部
94C 第三连接端子部
95C 铭牌封环
96C 安装表面侧侧部
97C 非水平部分
98C 防流入部
100C 基板
104aC 导光部
θ1C 倾斜角
θ2C 倾斜角
θ3C 倾斜角
θ4C 倾斜角
1D 火灾探测装置
2D 安装表面
10D 附接基座
20D 外盖
21D 外盖本体
22D 顶面部分
22aD 显示孔
23D 第一肋片部
24D 第二肋片部
30D 内盖
30aD 第一开口
40D 流入空间
50D 防虫筛网
60D 侦测空间
70D 侦测器盖体
70aD 第二开口
80D 侦测器本体
90D 端子板
91D 附接构件
100D 基板
104aD 导光部
111D 第一固定部
111aD 第一配接孔
112D 第二固定部
112aD 第二配接孔
121D 第一导引部
122D 第二导引部
131D 第一插入孔
132D 第二插入孔
150D 灵敏度调整工具
160D 灵敏度调整部
170D 支撑件
171D 支撑本体
172D 第一脚座部
173D 第二脚座部
LD 直线
1E 火灾探测装置
2E 安装表面
10E 附接基座
20E 外盖
21E 外盖本体
22E 顶面部分
30E 内盖
30aE 第一开口
31E 插入孔
32E 插入孔
40E 流入空间
50E 防虫筛网
60E 侦测空间
70E 侦测器盖体
70aE 第二开口
80E 侦测器本体
90E 下盖
91E 附接构件
100E 基板
101E 热探单元
110E 肋片
111E 第一肋片
112E 第二肋片
113E 第三肋片
114E 第四肋片
115E 第五肋片
116E 第六肋片
117E 第七肋片
118E 第八肋片
120E 插入孔
130E 护罩部分
131E 第一护罩侧肋片
132E 第二护罩侧肋片
133E 第三护罩侧肋片
134E 第四护罩侧肋片
135E 护罩侧连接部
140E 定位部
150E 突出部
151E 导引部
160E 配接部
161E 第一配接部
162E 第二配接部
1F 火灾探测装置
2F 安装表面
10F 附接基座
20F 外盖
21F 外盖本体
22F 顶面部分
23F 肋片部
30F 内盖
30aF 第一开口
40F 流入空间
50F 防虫筛网
60F 侦测空间
70F 侦测器盖体
70aF 第二开口
80F 侦测器本体
90F 下盖
91F 附接构件
100F 基板
110F 热探单元
120F 插入孔
130F 护罩部分
131F 第一护罩侧肋片
132F 第二护罩侧肋片
133F 第三护罩侧肋片
134F 第四护罩侧肋片
135F 护罩侧连接部
140F 挡光墙
141F 第一挡光墙
142F 第二挡光墙
150F 边界
LF 自边界向左延伸的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实施例。首先,[I]说明实施例的基本概念,然后[II]说明实施例的具体内容。最后,[III]说明实施例的变化态样。然而,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不限于实施例。
[1]实施例的基本概念
首先,说明实施例1至实施例6的基本概念。
(实施例1的基本概念)
首先,说明实施例1的基本概念。实施例1(对应于第一个问题的模式)一般对应于附接在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的一火灾探测装置,也涉及一种在一监视区域中用于探测一火灾的一火灾探测装置。
在实施例1中,「火灾探测装置」是指对监视区域中的火灾进行热探测并回报灾情的一装置,其涵盖,例如,一光学式火灾探测器、及一火灾警报器等。「安装物」是指安装有火灾探测装置的一物品,其涵盖,例如,建筑物的一天花板部分及墙壁部分等。另外,「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可为任意种类。例如,「建筑物」可涵盖独立式房屋、联排别墅或公寓之类的复杂建筑物、办公大楼、活动设施、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等。另外,「监视区域」是指被监视的一区域,其涵盖,例如,建筑物内的区域、建筑物外的区域等。另外,「回报」涵盖,例如,将预定资讯传送给一外部装置、显示预定资讯、或透过一输出单元(一显示单元或一音讯输出单元)输出的音讯以输出预定资讯。在下文的实施例1中,「火灾探测装置」以「光学火灾探测器」为例,「安装物」以「办公大楼的天花板」为例,「监视区域」以「办公大楼的内部区域」为例。
(实施例2的基本概念)
其次,说明实施例2的基本概念。实施例2(对应于第二个问题的模式)一般涉及一种在一监视区域中用于探测一火灾的一火灾探测装置。
在实施例2中,「火灾探测装置」是指对监视区域内的一火灾进行光学探测并回报灾情的一装置,其涵盖,例如,一光学式火灾探测器及一火灾警报器等。另外,「监视区域」是指被监视的一区域,其涵盖,例如,建筑物内的区域及建筑物外的区域等。另外,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可为任意种类。例如,「建筑物」可涵盖独立式房屋、联排别墅或公寓的复杂建筑物、办公大楼、活动设施、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等。另外,「回报」涵盖,例如,将预定资讯传送给一外部装置、显示预定资讯、或透过一输出单元(一显示单元或一音讯输出单元)输出的音讯以输出预定资讯。在下文的实施例2中,「火灾探测装置」是以「光学火灾探测器」为例,「安装物」是以「办公大楼的天花板」为例,「监视区域」是以「办公大楼的内部区域」为例。
(实施例3的基本概念)
其次,说明实施例3的基本概念。实施例3(对应于第三个问题的模式)一般对应于附接在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的一火灾探测装置,并涉及一种在一监视区域中用于探测一火灾的一火灾探测装置。
在实施例3中,「火灾探测装置」是指对监视区域的火灾进行热探测并回报的一装置,其涵盖,例如一光学式火灾探测器及一火灾警报器等。「安装物」是指安装有火灾探测装置一物品,其涵盖,例如,建筑物的一天花板及一墙壁等。另外,「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可为任意种类。例如,「建筑物」其涵盖独立式房屋、联排别墅或公寓之类的复杂建筑物、办公大楼、活动设施、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等。另外,「监视区域」是指被监视的一区域,其涵盖,例如,建筑物内的区域、建筑物外的区域等。另外,「回报」涵盖,例如,将预定资讯传送给一外部装置、显示预定资讯、或透过一输出单元(一显示单元或一音讯输出单元)输出的音讯以输出预定资讯。在下文的实施例3中,「火灾探测装置」是以「光学火灾探测器」为例,「安装物」是以「办公大楼的天花板」为例,「监视区域」是以「办公大楼的内部区域」为例。
(实施例4的基本概念)
其次,说明实施例4的基本概念。实施例4(对应于第四个问题的模式)一般涉及一种在一监视区域中用于探测一火灾的一火灾探测装置。
在实施例4中,「火灾探测装置」是指可对多个探测目标物进行探测并回报监视区域的灾情的一装置,其涵盖,例如,一光学式火灾探测器及一火灾警报器等。另外,「监视区域」是指被监视的一区域,其涵盖,例如,建筑物内的区域及建筑物外的区域等。另外,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可为任意种类。例如,「建筑物」可涵盖独立式房屋、联排别墅或公寓的复杂建筑物、办公大楼、活动设施、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等。另外,「回报」涵盖,例如,将预定资讯传送给一外部装置、显示预定资讯、或透过一输出单元(一显示单元或一音讯输出单元)输出的音讯以输出预定资讯。在下文的实施例4,「火灾探测装置」是以「光学火灾探测器」为例,「安装物」是以「办公大楼的天花板」为例,「监视区域」是以「办公大楼的内部区域」为例。
(实施例5的基本概念)
其次,说明实施例5的基本概念。实施例5(对应于第五个问题的模式)一般涉及一种在一监视区域中用于探测一火灾的一火灾探测装置。
在实施例5中,「火灾探测装置」是指可对多个探测目标物进行探测并回报监视区域的灾情的一装置,其涵盖,例如,一光学电子终端火灾探测器及一火灾警报器等。另外,「监视区域」是指被监视的一区域,其涵盖,例如,建筑物内的区域及建筑物外的区域等。另外,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可为任意种类。例如,「建筑物」可涵盖独立式房屋、联排别墅或公寓的复杂建筑物、办公大楼、活动设施、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等。另外,「回报」涵盖,例如,将预定资讯传送给一外部装置、显示预定资讯、或透过一输出单元(一显示单元或一音讯输出单元)输出的音讯以输出预定资讯。在下文的实施例5中,「火灾探测装置」是以「光学火灾探测器」为例,「安装物」是以「办公大楼的天花板」为例,「监视区域」是以「办公大楼的内部区域」为例。
(实施例6的基本概念)
其次,说明实施例6的基本概念。实施例6(对应于第六个问题的模式)一般对应于附接在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的一火灾探测装置,也涉及一种在一监视区域中用于探测一火灾的一火灾探测装置。
在实施例6中,「火灾探测装置」是指可对多个探测目标物进行探测并回报监视区域的灾情的一装置,其涵盖,例如,一光学电子终端火灾探测器及一火灾警报器等。另外,「监视区域」是指被监视的一区域,其涵盖,例如,建筑物内的区域及建筑物外的区域等。另外,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可为任意种类。例如,「建筑物」可涵盖独立式房屋、联排别墅或公寓的复杂建筑物、办公大楼、活动设施、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等。另外,「回报」涵盖,例如,将预定资讯传送给一外部装置、显示预定资讯、或透过一输出单元(一显示单元或一音讯输出单元)输出的音讯以输出预定资讯。在下文的实施例6,「火灾探测装置」是以「光学火灾探测器」为例,「安装物」是以「办公大楼的天花板」为例,「监视区域」是以「办公大楼的内部区域」为例。
[II]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其次,说明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实施例1]
首先,说明根据实施例1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1是下文所述的一防虫筛网设置在一内容置单元或一入射光屏蔽单元。
(构造)
首先,根据实施例1的火灾探测装置说明其构造。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侧视图。图2是火灾探测装置于移除下述的一附接基座的仰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A-A处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图1的X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右向),图2的Y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向,–Y方向为后向),图1的Z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朝上方向,–Z方向为朝下方向)。另外,参照图3的侦测空间的一中心位置,远离侦测空间的方向被称为「外侧」,接近侦测空间的方向被称为「内侧」。
火灾探测装置1A是探测并回报包含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如烟雾等)的一装置。火灾探测装置1A安装在一建筑物内部的一安装表面2A,即建筑物内部较低层表面的天花板,火灾探测装置1A包括一附接基座10A、一外盖20A、一内盖30A、一流入空间40A、一防虫筛网50A、一侦测空间60A、一侦测器盖体70A、一侦测器本体80A、一端子板90A及一基板100A,如图1至图3所示。
(构造–附接基座)
复参考图1,附接基座10A是可将外盖20A附接至安装表面2A的一个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0A的配置可使用,例如习知用于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基座(如树脂制成且实质上为平板状的附接基座)等,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至安装表面2A,如图1所示。
(构造–外盖)
外盖20A是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盖30A、流入空间40A、防虫筛网50A、侦测空间60A、侦测器盖体70A、侦测器本体80A、端子板90A及基板100A,且外容置单元可让包含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外盖20A。外盖20A例如是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且包括一外盖本体21A、一顶面部分22A、第一肋片部23A及第二肋片部24A,如图1至图3所示。
在该些部分中,外盖本体21A是外盖20A的基本结构。外盖本体21A例如是由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所构成,其上表面及下表面是开放的,其设置成使外盖本体21A的一上端部与附接基座10A的一下表面碰触,如图1所示,透过一配接结构(或一固定工具)固定在附接基座10A。
另外,顶面部分22A是分隔流入空间40A的一分隔单元。顶面部分22A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圆形平板状体所构成,实质上水平地设置于外盖本体21A的下方,如图1至图3所示。另外,如图1至图3所示,在顶面部分22A设置有一显示孔22aA。显示孔22aA是一个贯孔,用以将显示单元(于后说)所发出的光线透过如图2所示的一导光部104aA及显示孔22aA导引至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侧。
另外,第一肋片部23A是分隔流入空间40A的一分隔单元。第一肋片部23A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平板状体所构成,垂直地设置于外盖本体21A与顶面部分22A之间。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3所示,多个第一肋片部23A从外盖20A的中心周围呈径向排列,并与外盖本体21A及顶面部分22A连接。
另外,第二肋片部24A是分隔流入空间40A的一分隔单元。第二肋片部24A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平板状体所构成,垂直地设置于外盖本体21A与顶面部分22A之间。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3所示,第二肋片部24A设置在相邻的第一肋片部23A的内端部分之间,并与外盖本体21A及顶面部分22A连接。
(构造–流入空间)
复参考图1,流入空间40A是可让火灾探测装置1A外侧的空气流入火灾探测装置1A的一个空间。外盖20A的内部构成多个流入空间40A。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3所示,在外盖20A的一内部空间中,由顶面部分22A、第一肋片部23A、第二肋片部24A及内盖30A所包围的一空间形成流入空间40A。
(构造–内盖)
内盖30A是一内容置单元,其容纳侦测空间60A、侦测器盖体70A、侦测器本体80A及基板100A,且为隔开流入空间40A的一分隔单元。内盖30A可例如,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且设置成使内盖30A的一下表面经外盖20A内侧的流入空间40A而朝向外盖20A的顶面部分22A,如图3所示。另外,如图3所示,在内盖30A形成一第一开口30aA。第一开口30aA是一个开口,用以让流进流入空间40A的气体再流入内盖30A中。第一开口30aA实质上呈圆形,且设置在内盖30A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2A侧(图3所示的内盖30A的下侧部)相反的一侧部,如图3所示。
(构造–侦测空间)
侦测空间60A是用于探测一探测目标物的一空间。如图3所示,于内盖30A的一内部空间中,由侦测器盖体70A及侦测器本体80A所包围的一个空间形成该侦测空间60A。
(构造–侦测器盖体)
侦测器盖体70A是分隔侦测空间60A的一分隔单元,也是可抑制环境光线入射到侦测空间60A的一入射光屏蔽单元。侦测器盖体70A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3所示,侦测器盖体70A设置成使侦测器盖体70A的一下表面经内盖30A内部的第一开口30aA及流入空间40A而朝向外盖20A的顶面部分22A,且固定在侦测器本体80A。另外,如图3所示,在侦测器盖体70A形成第二开口70aA。第二开口70aA是可让流入内盖30A的气体再流入侦测空间60A中的一开口。第二开口70aA实质上呈圆形,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A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2A侧(图3所示的侦测器盖体70A的下侧部)相反的反一侧部,如图3所示。
(构造–防虫筛网)
防虫筛网50A是用于避免在火灾探测装置1A外侧的昆虫侵入侦测空间60A的一网状物。防虫筛网50A可使用平板状网(如圆形网),且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A,如图3所示。
(构造–侦测器本体)
侦测器本体80A是可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A的一附接单元。侦测器本体80A例如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其配置成覆盖侦测器盖体70A的上表面,如图3所示,且可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在基板100A。另外,侦测器本体80A设置有多个支柱(图未示),用以分别支撑下文所述的一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一光接收单元。另外,侦测器本体80A设置有多个光学路径孔(图未示),用以分别形成位于侦测空间60A与下文所述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之间的一光线路径。
(构造–端子板)
端子板90A是一个容置单元,其容纳内盖30A、侦测器盖体70A、侦测器本体80A及基板100A。端子板90A实质上呈中空柱状,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且例如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3所示,端子板90A设置成从上方覆盖内盖30A、侦测器盖体70A、侦测器本体80A及基板100A,并透过配接结构固定至外盖20A,也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附接构件91A的一第一附接孔(图未示)以固定至附接基座10A。
(构造–基板)
基板100A是安装有各种电路(图未示)的一安装单元。基板100A可例如使用一已知平板状电路板,且实质上与端子板90A呈水平地设置,且与端子板90A的一上端部与一下端部间隔设置,如图3所示,且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端子板90A的一附接孔(图未示)及形成于附接构件91A的第二附接孔(图未示),以固定在端子板90A。
另外,除了在基板100A安装用于火灾探测装置1A的已知电子元件外,更可在基板100A安装第一发光单元(图未示)、第二发光单元(图未示)、光接收单元(图未示)、显示单元(图未示)、通讯单元(图未示)、电源单元(图未示)、控制单元(图未示)及储存单元(图未示)。
(构造–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该些单元中,第一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A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一探测光线」),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发光元件(如红外光发光二极体(LED)等)。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A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二探测光线」),其具有不同于第一探测光的波长,其配置例如,已知的发光元件(如蓝光LED等)。另外,光接收单元可接收第一发光单元所发出的第一探射光线且因烟雾所造成的散射光线,且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一第一光线接收讯号,也接收由第二发光单元因烟雾而散发的散射光线,及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第二光线接收讯号,其配置例如,已知的光接收单元(如光电二极体等)。另外,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1中,安装的执行可防止直接接收穿过侦测器本体80A的多种光线路径孔且由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所发出的第一探测光线或第二探测光线。例如,第一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安装位置是使第一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一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135度。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安装位置是使第二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二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90度。
(构造–基板–显示单元、通讯单元及电源单元)
另外,显示单元可显示各种资讯(例如显示是否已探测到火灾的资讯),及配置使用,例如已知的显示单元(LED等)。显示单元的光线投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实施上,光线投射可透过自显示单元朝向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侧,且穿越导光部104aA分别进入内盖30A、侦测器盖体70A、侦测器本体80A及外盖显示孔22aA所设有的各个穿透孔(图未示)。另外,通讯单元可与一外部装置(例如,接收器等)通讯连接。另外,电源单元可提供来自于一商用电源或一电池(图未示)的电源至火灾探测装置1A的各个单元。
(构造–基板–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
另外,控制单元可用于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A。具体而言,控制单元是一台电脑,其包括一中央处理单元(CPU)及一内部记忆体,例如一随机存取记忆体(RAM),其用于储存可在中央处理单元执行的各种程式(包括作业系统的基本控制程式及启动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式)、一应用程式及各种资料。另外,储存单元用于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A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式及各种数据资料。储存单元使用可覆写的储存媒体,例如,可使用非挥发性储存媒体,例如快闪记忆体。
根据上述的火灾探测装置1A,进行防虫筛网50A的安装操作时,足以将平板状防虫筛网50A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A,以实质上地完全覆盖第二开口70aA。因此,相较于习知技术(提供一柱状防虫筛网以覆盖位于一内盖内侧的一探测单元的外周围的技术),可轻易附接防虫筛网50A,提高附接操作的效率。另外,由于防虫筛网50A是平板状,相较于柱状的防虫筛网50A,平板状的防虫筛网50A的制造更容易,且体积更轻巧,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1A的制造成本与制造时的环境负担。另外,由于防虫筛网50A及第二开口70aA呈圆形,相较于其他的外形设计,更容易确保防虫筛网50A及第二开口70aA的加工精度,可提升防虫筛网50A及侦测器盖体70A的可制造性。另外,可相对降低探测目标物其流动方向的依赖性。尤其是,更容易使探测目标物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及几乎相同的时间,从圆周方向上的各个方向流入侦测空间中。
(构造–防虫筛网的安装结构)
其次,说明防虫筛网50A的附接结构。图4是图3所示的防虫筛网50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在实施例1中,下文说明附接结构可使防虫筛网50A可有效率地进行保养作业(如一清洁作业、一清洗作业及一更换作业等)的特征。
(构造–防虫筛网的附接结构–第一特征)
首先,关于附接结构的第一特征,防虫筛网50A配置成可实质上完全覆盖第二开口70aA。具体而言,防虫筛网50A的直径被设定成大于第二开口70aA的直径。另外,防虫筛网50A的安装方法如图4所示,防虫筛网50A被安装成从侦测器盖体70A的外侧的下端部完全覆盖第二开口70aA。
另外,第一开口30aA配置成可使防虫筛网50A透过第一开口30aA完全外露于内盖30A的外侧。具体而言,第一开口30aA的直径被设定成大于防虫筛网50A的直径。另外,关于第一开口30aA的形成方法,如图4所示,第一开口30aA形成于内盖30A的下侧部且与防虫筛网50A对应的一部分。
根据第一特征,在设置有外盖20A及内盖30A的情况下,无需移除内盖30A即进行防虫筛网50A的保养程序,可提高保养效率。
(构造–防虫筛网的附接结构–第二特征)
其次,关于附接结构的第二特征,防虫筛网50A、第一开口30aA及侦测器盖体70A配置成可使防虫筛网50A穿过第一开口30aA可拆卸地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A。
具体而言,关于防虫筛网50A及侦测器盖体70A,如图4所示,防虫筛网50A容置在侦测器盖体70A下侧部的圆形凹部110A(具体而言,凹部110A邻设于第二开口70aA)中,防虫筛网50A的整个边缘端部透过穿越凹部110A进行可拆卸地配接(或可简单地收纳)。另外,关于第一开口30aA,第一开口30aA的直径可大于凹部110A的直径。另外,关于形成第一开口30aA的方法,如图4所示,第一开口30aA形成于对应于侦测器盖体70A的下侧部的凹部110A的一部分,且凹部110A完全外露于内盖30A的外侧。
根据第二特征,无需移除内盖30A即可将防虫筛网50A附接至盖体70A及自侦测器盖体70A拆卸。因此,容易进行防虫筛网50A的保养程序,可进一步提高防虫筛网50A的保养效率。
(构造–防虫筛网的附接结构–第三特征)
复参考图3,其次,关于附接结构的第三特征,如图3及图4所示,火灾探测装置1A还包括防脱落部分120A。
防脱落部分120A是可防止防虫筛网50A自侦测器盖体70A脱落的一防脱落单元。防脱落部分120A由外盖20A的一部分所构成,具体而言,由至少一或多个第二肋片部24A所构成(由多个的第二肋片部24A构成,如图4所示)。
于此,防脱落部分120A的可以为任意尺寸。在实施例1中,如图4所示,防脱落部分120A于垂直方向上的一长度被设定为防脱落部分120A的一上端部可碰触到防虫筛网50A的长度。更具体而言,该长度可被设定成防脱落部分120A的上端部可随时碰触到防虫筛网50A的长度,或可设定成当防虫筛网50A往下移动一预定距离而设置于凹部110A时,防脱落部分120A的上端部可碰触到防虫筛网50A的长度。另外,如图4所示,将防脱落部分120A于其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各个长度设定成防脱落部分120A的上端部可容置于凹部110A的长度,更具体而言,设定小于凹部110A的直径的长度。
根据第三特征,可防止防虫筛网50A自侦测器盖体70A脱落,也可提高防虫筛网50A的附接特性。另外,无需替防脱落部分提供各别的构件,即可提高防脱落部分的安装特性。
(关于防虫筛网的保养方法)
其次,说明根据实施例1的防虫筛网50A的保养方法(于此,是关于清洁程序的方法)。
例如,以火灾探测装置1A附接至安装表面2A的情况,首先,外盖20A自附接基座10A移除。然后(或在附接基座10A被移除时),容置于侦测器盖体70A的凹部110A防虫筛网50A,其穿过第一开口30aA而自侦测器盖体70A被取出后,即可去除附着在防虫筛网50A上的异物。接着,将已取出的防虫筛网50A穿过第一开口30aA配接至凹部110A内,再将外盖20A附接在附接基座10A上,即可完成防虫筛网50A的保养。
然而,防虫筛网50A的保养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防虫筛网50A以不脱落的方式配接凹部110A的情况下,自附接基座10A移除外盖20A后,容置于凹部110A的防虫筛网50A的异物从第一开口30aA而被一已知的抽吸装置吸除,再将外盖20A附接到附接基部10A。以此方式,无需移除防虫筛网50A即可执行防虫筛网50A的保养程序。
(实施例1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1,由于内盖30A容置侦测空间60A及侦测器盖体70A的;外盖20A容置内盖30A;第一开口30aA设置在内盖30A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2A侧相反的一侧部;第二开口70aA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A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2A侧相反的一侧部;以及侦测器盖体70A设有的平板状防虫筛网50A,其配置成可完全覆盖第二开口70aA,进行防虫筛网50A的安装时,足以将平板状防虫筛网50A附接到侦测器盖体70A,且实质上完全覆盖第二开口70aA。因此,相较于习知技术(提供柱状的防虫筛网以覆盖位于内盖内部的探测单元的外周围的相关技术),更容易附接防虫筛网,以提高安装防虫筛网的效率。另外,由于防虫筛网50A为平板状,相较于柱状的防虫筛网50A,更容易制造平板状的防虫筛网50A,且使防虫筛网50A具有轻薄的体积,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1A的制造成本,并降低制造时的环境负担。
另外,由于第一开口30aA配置成可使防虫筛网50A穿过第一开口30aA而实质上完全外露于内盖30A的外侧,当提供内盖30A及外盖20A时,无需移除内盖30A即可进行防虫筛网50A的保养程序,并可提高保养程序的效率。
另外,由于防虫筛网50A、第一开口30aA及侦测器盖体70A配置成可使防虫筛网50A穿过第一开口30aA而可拆卸地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A,故无需移除内盖30A,防虫筛网50A即可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A及自侦测器盖体70A拆卸。因此,较容易进行防虫筛网50A的保养程序,并可提高防虫筛网的保养效率。
另外,外盖20A的一部分构成防脱落部分120A,以避免防虫筛网50A自侦测器盖体70A脱落,并可提高防虫筛网50A的附接特性。另外,无需替防脱落部分提供各别的构件,提高防脱落部分的安装特性。
另外,由于防虫筛网50A及第二开口70aA呈圆形,相较于其他的外形设计,更容易确保防虫筛网50A及第二开口70aA的加工精度,故可提高防虫筛网50A及侦测器盖体70A的可制造性。另外,可相对降低探测目标物其流动方向的依赖性。尤其是更容易使探测目标物从圆周方向上的任何方向,以几乎相同的方法及几乎相同的时间流入侦测空间中。
[实施例2]
其次,说明根据实施例2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2是在下文所述的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之间设有多个肋片的模式。
(构造)
首先,根据实施例2的火灾探测装置说明其构造。图7是根据实施例2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火灾探测装置移除下述的附接基座的状态的仰视图。图9是图8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图7的X方向笨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右向),图8的Y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向(+Y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向,–Y方向是后向),图7的Z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朝上方向,–Z方向为朝下方向)。另外,参照下述的图9的一侦测空间,远离侦测空间的方向被称为「外侧」,接近下述侦测空间的方向被称为「内侧」。
火灾探测装置1B是探测并回报包含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如烟雾等)的一装置,火灾探测装置1B安装在一建筑物内部的一安装表面2B,即建筑物内部较低层表面的天花板,火灾探测装置1B包括一附接基座10B、一外盖20B、一内盖30B、一流入空间40B、一防虫筛网50B、一侦测空间60B、一侦测器盖体70B、一侦测器本体80B、一端子板90B及一基板100B,如图7至图9所示。
(构造–附接基座)
复参考图7,附接基座10B是可将外盖20B附接至安装表面2B的一个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0B的配置可使用,例如习知用于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基座(如树脂制成且实质上为平板状的附接基座)等,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至安装表面2B,如图7所示。
(构造–外盖)
外盖20B是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盖30B、流入空间40B、防虫筛网50B、侦测空间60B、侦测器盖体70B、侦测器本体80B、端子板90B及基板100B。外盖20B例如是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如图7至图9所示,其包括一外盖本体21B及一顶面部分22B。
在该些部分中,外盖本体21B是外盖20B的基本结构。外盖本体21B例如是由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所构成,其上表面及下表面是开放的,其设置成使外盖本体21B的一上端部与附接基座10B的一下表面碰触,如图7所示,且透过一配接结构(或一固定工具)固定在附接基座10B。
另外,顶面部分22B是分隔流入空间40B的一分隔单元。顶面部分22B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圆形平板状体所构成,实质上水平地设置在外盖本体21B的下方,如图7至9所示。另外,如图8所示,在顶面部分22B设置有一显示孔22aB。显示孔22aB是一个贯孔,用以将下述的显示单元所发出的光线透过如图8所示的一导光部104aB及显示孔22aB导引至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侧。
(构造–流入空间)
复参考图7,流入空间40B是用于导引流入外盖20B的气体,再进入内盖30B的一流入部分(下述的第一开口30aB)的一个空间。如图9所示,在外盖20B的内部空间中,顶面部分22B与内盖30B之间的间隙形成流入空间40B。
(构造–内盖)
内盖30B是一内容置单元,其容纳侦测空间60B、侦测器盖体70B、侦测器本体80B及基板100B,即为隔开流入空间40B的分隔单元。内盖30B可例如,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且设置成使内盖30B的下侧部经外盖20B内侧的流入空间40B而朝向外盖20B的顶面部分22B,如图9所示。另外,如图9所示,在内盖30B的下侧部形成第一开口30aB。第一开口30aB是一个开口,用以传输流入流入空间40B进入侦测空间60B中,且设置在内盖30B的下侧部的实质上一中心部分及其一周围,如图9所示。
(构造–侦测空间)
侦测空间60B是用于探测一探测目标物的一空间。如图9所示,于内盖30B的一内部空间中,由侦测器盖体70B及侦测器本体80B所包围的一个空间形成侦测空间60B。
(构造–侦测器盖体)侦测器盖体70B是分隔侦测空间60B的一分隔单元,也是可抑制环境光线入射到侦测空间60A的一入射光屏蔽单元。侦测器盖体70B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9所示,侦测器盖体70B设置成使侦测器盖体70B的一下表面经内盖30B内部的第一开口30aB及流入空间40B而朝向外盖20B的顶面部分22B,且固定在侦测器本体80B。另外,如图9所示,在侦测器盖体70B形成第二开口70aB。第二开口70aB是可让来自第一开口30aB的气体送入侦测空间60B的一开口,且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B的下侧部对应于第一开口30aB的一部分,可将,如图9所示。
(构造–防虫筛网)
防虫筛网50B是用于避免于火灾探测装置1B外侧的昆虫侵入侦测空间60B的一网状物。防虫筛网50B可使用一呈网状的圆形网,且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B,如图9所示。
(构造–侦测器本体)
侦测器本体80B是可附接在侦测器盖体70B的一附接单元,且是抑制环境光线入射到侦测空间60B的一入射光屏蔽单元。侦测器本体80B可例如是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的一厚平板状体(例如,实质上呈圆板状体),且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B的基板100B侧(如图9所示的上侧),具体来说,被设置成覆盖侦测器盖体70B的上表面,如图9所示,且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在基板100B。
(构造–端子板)
端子板90B是一个容置单元,其容纳内盖30B、侦测器盖体70B、侦测器本体80B及基板100B的。端子板90B实质上呈中空柱状,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且例如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9所示,端子板90B设置成从上方覆盖内盖30B、侦测器盖体70B、侦测器本体80B及基板100B,并透过配接结构固定至外盖20B,也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附接构件91B的一第一附接孔(图未示)以固定至附接基座10B。
(构造–基板)
基板100B是安装有各种电路(图未示)的一安装单元。基板100B可例如使用一已知的平板状电路板,实质上与端子板90B水平地设置,且与端子板90B的一上端部与一下端部间隔设,如图9所示,且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端子板90B的一附接孔(图未示)及形成于附接构件91B的一第二附接孔(图未示),以固定在端子板90B。
另外,除了在基板100B安装有用于习用的火灾探测装置1B的已知元件(电子元件)外,更可在基板100B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光接收单元、显示单元、通讯单元、电源单元、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图未示)。
(构造–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这些单元中,第一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B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一探测光」),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发光元件(如红外线发光二极体(LED)等)。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B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二探测光」),其具有不同于第一探测光的波长,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发光元件(如蓝光LED等)。另外,光接收单元可接收第一发光单元所发出的第一探射光线且因烟雾所造成的散射光线,且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一第一光线接收讯号,也接收第二发光单元因烟雾而散发的散射光线,及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第二光线接收讯号,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光接收单元(如光电二极体等)。另外,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2中,安装的执行可防止直接接收穿过侦测器本体80B的多种光线路径孔且由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所发出的第一第一探测光线或第二探测光线。例如,第一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安装位置是使第一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一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为135度。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安装位置是使第二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二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90度。
(构造–基板–显示单元、通讯单元及电源单元)
另外,显示单元可显示各种资讯(例如显示是否已探测到火灾的资讯),及配置使用例如,已知的显示单元(LED等)。显示单元的光线投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实施上,光线投射可透过自显示单元朝向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侧,且穿越导光部104aB分别进入内盖30B、侦测器盖体70B、侦测器本体80B及外盖20B的显示孔22aB。另外,通讯单元可与一外部装置(例如,接收器等)通讯连接。另外,电源单元可提供来自于一商用电源或一电池(图未示)的电源至火灾探测装置1B的各个单元。
(构造–基板–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
另外,控制单元可用于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B。具体而言,控制单元是一台电脑,其包括一CPU及一内部记忆体,例如RAM,其用于储存需在CPU执行的各种程式(包括作业系统的基本控制程式及启动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式)、一应用程式及各种资料。另外,储存单元用于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B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式及各种数据资料。储存单元使用可覆写的储存媒体,例如,可使用非挥发性储存媒体,例如快闪记忆体。
(构造–气体的流入结构)
其次,说明气体的流入结构。图10是外盖20B(部分图未示)的平面图。在实施例2中,下文说明一流入结构用于增强气体向流进内盖30B的一流入特性的特征。
(构造–气体流入结构–第一特征)
首先,关于流入结构的第一特征,如图9及图10所示,内盖30B与外盖20B之间的间隙设置有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在下文中,无需区分第一肋片111B与第八肋片118B,可将这些肋片简称为「肋片110B」。
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是用于分隔流入空间40B。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的各肋片实质上由平板状体所构成,垂直地设置于外盖20B的顶面部分22B及内盖30B的下侧部之间,如图10所示,并与外盖本体21B或顶面部分22B连结。
另外,关于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的具体构造,在实施例2中,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配置成透过使用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分隔顶面部分22B与内盖30B的间隙以形成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
具体而言,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的形状及尺寸设定如下。如图10所示,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的形状被设定为矩形。又,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的宽度(水平长度)被设定成与顶面部分22B的半径实质相同或稍短的一长度。又,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的高度(垂直长度)被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或小于流入空间40B的垂直长度。
又,关于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的安装方法,自内盖30B的一中心侧向外径向安装(配置)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更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呈交错排列。更具体而言,第一肋片111B及第三肋片113B沿着前后方向并行地配置且彼此碰触,第二肋片112B及第四肋片114B沿前后方向并行地配置且分别碰触到第一肋片111B及第三肋片113B之间的边界。又,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分别设置在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之间。更具体而言,第五肋片115B设置在第一肋片111B及第二肋片112B之间,第六肋片116B设置在第二肋片112B及第三肋片113B之间,第七肋片117B设置在第三肋片113B及第四肋片114B之间,以及第八肋片118B设置在第一肋片111B及第四肋片114B之间。根据此安装方法,可将流入空间40B划分为八个部分(即图10的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可径向形成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因此,可降低流入外盖20B的气体的方向依赖性。
根据第一特征,流入外盖20B的气体可透过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确实地导引至内盖30B的流入部分(即第一开口30aB),可抑制流入外盖20B的气体可流出至外侧而没有流入内盖30B中。因此,相较于习知技术(一盖体构件的内侧以一流动管路覆盖一侦测空间的技术),可提高气体进入内容置单元的流入特性,且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B的探测精确度。
(构造–气体的流入结构–第二特征)
其次,关于流入结构的第二特征,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可设置成使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中的部分肋片110B不会与其他的肋片110B碰触。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配置成不会与交错排列的第一肋片111B及第四肋片114B之间的另一肋片110B碰触。更具体而言,第五肋片115B与相邻的第一肋片111B及第二肋片112B间隔设置,第六肋片116B与相邻的第二肋片112B及第三肋片113B间隔设置,第七肋片117B与相邻的第三肋片113B及第四肋片114B间隔设置,以及第八肋片118B与相邻的第一肋片111B及第四肋片114B间隔设置。在此情况下,如图10所示,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中的每个宽度被设定成小于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中的每个宽度。
根据第二特征,相较于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被设置成彼此碰触到其他肋片110B,不碰触的设计可抑制于内盖30B的流入部分内的气压过度上升的现象,更容易确保气体长相内盖30B的流入特性。
(构造–气体流入结构–第三特征)
复参考图9,关于流入结构的第三特征,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配置成可让气体流入由由交错排列的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所分隔的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中的一个流入空间(例如,第一流入空间41B及第二流入空间42B等,其是由第一肋片111B及第二肋片112B所分隔而成),而不会直接流入其他的流入空间。
具体而言,首先,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的高度被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流入空间40B的垂直长度。另外,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设置成可让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中的每个上端部可与内盖30B的下侧部碰触,及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中的每个下端部可与外盖20B的顶面部分22B碰触。
根据第三特征,可防止流入由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所分隔而成的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另一个流入空间(例如,可防止流入第一流入空间41B或第二流入空间42B的气体再流入第八流入空间48B),更可进一步抑制流入外盖20B的气体溢流至外侧而没有流入内盖30B。
在此情况下,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可为任意的具体构型。在实施例2中,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与上述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具有类似的构造。意即,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的高度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同流入空间40B的垂直长度。另外,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设置成可让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中的每个上端部可与内盖30B的下侧部碰触,且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中的每个下端部可与外盖20B的顶面部分22B碰触。但本发明范围不限于此,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的高度可设定成小于流入空间40B的垂直长度。或者,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可配置成可让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中的每个上端部或下端部不碰触到内盖30B的下侧部或外盖20B的顶面部分22B。
(构造–气体流入结构–第四特征)
其次,关于流入结构的第四特征,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与内盖30B或外盖20B为一体成型。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与外盖20B为一体成型。于此,第一肋片111B、第八肋片118B与外盖20B的一体成型方法可以为任意的。例如,可使用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质并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制成肋片。
根据第四特征,可轻易形成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B的可制造性。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作用)
其次,说明以上述配置的火灾探测装置1B的作用。
例如,当气体包含火灾产生的烟雾试图流入外盖20B时,流入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的至少之一的气体透过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的任何一个导引至内盖30B的第一开口30aB。因此,可抑制流入外盖20B的气体溢流至外侧而没有流入内盖30B,并可提高气体进入内盖30B的流入特性。尤其是,由于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透过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而径向地形成,故可减少气体流入外盖20B的方向依赖性。另外,由于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配置成可让气体流入交错排列的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所隔开的流入空间(例如,第一流入空间41B及第二流入空间42B等,是由第一肋片111B及第二肋片112B所分隔而成)而不会直接流出进入到另一个流入空间,可抑制流入外盖20B的气体溢流至外侧而没有流入内盖30B。另外,即便当气体同时被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中至少两个或更多的流入空间导引时,由于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被配置成不会与其他的肋片110B碰触,故可抑制于内盖30B的第一开口30aB内的气压过度上升,并可确保气体进入内盖30B的流入特性。
(实施例2的效果)
根据实施例2,由于多个肋片110B被配置成可使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用于将流入外盖20B的气体导引至于内盖30B的气体的流入部分,其是由间隔被所述多个肋片110B分隔时所构成,可确保流入外盖20B的气体可透过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而被导引至内盖30B的气体的流入部分,并可防止流入外盖20B的气体溢流至外侧而没有流入内盖30B。因此,相较于习知技术(以盖体构件内侧的流动管路覆盖侦测空间的技术),可提高气体进入内盖30B的流入特性,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B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由于所述多个肋片110B从内盖30B的中心侧向外径向配置,可径向形成第一流入空间41B至第八流入空间48B,并可降低气体流入外盖20B的方向依赖性。
另外,由于所述多个肋片110B中的其他部分肋片被设置成不会与交错排列的肋片110B之间的其他肋片碰触,相较于各个肋片110B与其他肋片110B碰触的情况,不碰触的设置可抑制内盖30B的流入部分内的气压过度上升的现象,以确保气体朝向内盖30B的流入特性。
另外,由于多个肋片110B配置成使气体流入由交错排列的肋片110B所分隔而成的流入空间而不会直接外流到其他的流入空间,可防止流入由交错排列的肋片110B所构成的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其他的流入空间中,更可抑制流入外盖20B的气体流出至外侧而未流入内盖30B。
另外,由于所述多个肋片110B设置成使部分肋片110B不会与其他肋片110B碰触,相较于各个肋片110B与其他肋片110B彼此碰触的情形,不碰触的设计可抑制于内盖30B的流入部分内的气压过度上升的现象,更容易确保气体朝向内盖30B的流入特性。
另外,由于所述多个肋片110B与外盖20B为一体成型,更容易制成多个肋片110B,以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B的可制造性。
[实施例3]
其次,说明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3是下文所述的壳体的部分侧部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构造)
首先,说明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说明其构造。图14是根据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的侧视图。图15是火灾探测装置于移除下述的一附接基座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5(a)是俯视图,图15(b)是仰视图。图16是图15(b)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图14的X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右向),图15的Y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向,–Y方向是后向),图14的Z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朝上方向,–Z方向为朝下方向)。在图15(a)中,用虚线标示下述的基板。
火灾探测装置1C是探测并回报包含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如烟雾等)的一装置,火灾探测装置1C安装在一建筑物内部的一安装表面2C,即建筑物内部较低层表面的天花板,如图14所示,火灾探测装置1C包括一附接基座10C、一外盖20C、一内盖30C、一流入空间40C、一防虫筛网50C、一侦测空间60C、一侦测器盖体70C、一侦测器本体80C、一端子板90C及一基板100C,如图14至图16所示。
(构造–附接基座)
复参考图14,附接基座10C是可将外盖20C附接至安装表面2C的一个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0C的配置可使用,例如习知用于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基座(如树脂制成且实质上为平板状的附接基座)等,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至安装表面2C,如图14所示。
(构造–外盖)
外盖20C是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盖30C、流入空间40C、防虫筛网50C、侦测空间60C、侦测器盖体70C、侦测器本体80C、端子板90C及基板100C。外盖20C例如是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且包括一外盖本体21C、一顶面部分22C、第一肋片部23C及第二肋片部24C,如图14至16所示。
在该些部分中,外盖本体21C是外盖20C的基本结构。外盖本体21C例如是由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所构成,其上表面及下表面是开放的,其设置成使外盖本体21C的一上端部与附接基座10C的一下表面碰触,如图14所示,透过一配接结构(或一固定工具)固定在附接基座10C。
另外,顶面部分22C是分隔流入空间40C的一分隔单元。顶面部分22C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圆形平板状体所构成,实质上水平地设置于外盖本体21C的下方,如图14至图16所示。另外,如图15(b),在顶面部分22C设置有一显示孔22aC。显示孔22aC是一个贯孔,用以将下述的显示单元所发出的光线透过如图15(a)所示的一导光部104aC及一显示孔22aC导引至至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侧。
另外,第一肋片部23C是分隔流入空间40C的一分隔单元。第一肋片部23C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平板状体所构成,垂直地设置于外盖本体21C与顶面部分22C之间。具体而言,如图14及图16所示,多个第一肋片部23C从外盖20C的中心周围呈径向排列,并与外盖本体21C及顶面部分22C连结。
另外,第二肋片部24C是分隔流入空间40C的一分隔单元。第二肋片部24C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平板状体所构成,垂直地设置于外盖本体21C与顶面部分22C之间。具体而言,如图14及图16所示,第二肋片部24C设置在相邻的第一肋片部23C的内端部分之间,并与外盖本体21C及顶面部分22C连接。
(构造–流入空间)
复参考图14,流入空间40C可让火灾探测装置1C外侧的空气流入火灾探测装置1C的一个空间,外盖20C的内部构成多个流入空间40C。具体而言,如图14及图16所示,在外盖20C的一内部空间中,由顶面部分22C、第一肋片部23C,第二肋片部24C及内盖30C所包围的一空间形成流入空间40C。
(构造–内盖)
内盖30C是可覆盖侦测空间60C、侦测器盖体70C、侦测器本体80C及基板100C的盖体,且为隔开流入空间40C的一分隔单元。内盖30C可例如,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的所制成,且设置成使内盖30C的一下侧部经外盖20C内侧的流入空间40C而朝向外盖20C的顶面部分22C,如图16所示。另外,如图16所示,在内盖30C的下侧部形成第一开口30aC。第一开口30aC是一个开口,用以让流进流入空间40C的气体输送到侦测空间60C,且设置在内盖30C下侧部的实质中心点及其周围,如图16所示。
(构造–侦测空间)
侦测空间60C是用于探测一探测物质的一空间。如图16所示,于内盖30C的一内部空间中,由侦测器盖体70C及侦测器本体80C所包围的一个空间形成成该侦测空间60C。
(构造–侦测器盖体)
侦测器盖体70C是分隔侦测空间60C的一分隔单元,也是
可抑制环境光线入射到侦测空间60C的一入射光屏蔽单元。侦测器盖体70C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16所示,侦测器盖体70C设置成使侦测器盖体70C的一下侧部经内盖30C内部的第一开口30aC及流入空间40C而朝向外盖20C的顶面部分22C,且透过一配接结构固定在侦测器本体80C。另外,如图16所示,在侦测器盖体70C下侧形成第二开口70aC。第二开口70aC是可让来自第一开口30aC的气体流入侦测空间60C的一开口,且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C的下侧对应于第一开口30aC的一部分,如图16所示。
(构造–防虫筛网)
防虫筛网50C是用于避免在火灾探测装置1C外侧的昆虫侵入侦测空间60C的一网状物。防虫筛网50C可使用呈网状且圆形的网状物,且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C,如图16所示。
(构造–侦测器本体)
侦测器本体80C是可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C的一附接单元,也是可抑制环境光线入射到侦测空间60C的一入射光屏蔽单元。侦测器本体80C例如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其配置成覆盖侦测器盖体70C的上表面,如图16所示,且可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在基板100C。另外,侦测器本体80C设置有多个支柱(图未示),用已分别支撑下文所述的一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一光接收单元。另外,侦测器本体80C设置有多个光学路径孔(图未示),用以分别形成位于侦测空间60C与下文所述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之间的一光线路径。
(构造–端子板)
端子板90C是一个容置单元,其容纳内盖30C、侦测器盖体70C、侦测器本体80C及基板100C。端子板90C实质上呈中空柱状,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且例如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16所示,端子板90C设置成从上方覆盖内盖30C、侦测器盖体70C、侦测器本体80C及基板100C,并透过配接结构固定至外盖20C。端子板90C的配置细节于下文进一步说明。另外,上述的「外盖20C」、「内盖30C」及「端子板90C」对应于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壳体。
(构造–基板)
复参考图15,基板100C是安装有各种电路(图未示)的一安装单元。基板100C可使用例如,一已知平板状电路板。具体而言,如图15(a)所示,从Z方向观察时,基板100C形成一六边形,可与下述的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的一部分、第二连接端子部93C的一部分及第三连接端子部94C的一部分交迭。另外,基板100C实质上水平地与端子板90C且与端子板90C的一上端部与一下端部呈间隔设置,如图16所示,且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端子板90C的一附接孔(图未示)及形成于端子板90C的第二附接孔91bC以固定在端子板90C。
另外,除了在基板100C安装用于习知的火灾探测装置1C的已知电子元件(图未示)外,更可包括在基板100C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光接收单元、显示单元、一通讯单元、一电源单元、一控制单元及一储存单元(各个单元图皆未示)。
(构造–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该些单元中,第一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C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一探测光」),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发光元件(如红外光发光二极体(LED)等)。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C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二探测光」),其具有不同于第一探测光的波长,其配置例如,已知的发光元件(如蓝光LED等)。另外,光接收单元可接收第一发光单元所发出的第一探射光线且因烟雾所造成的散射光线,,且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一第一光线接收讯号,也接收由第二发光单元因烟雾而散发的散射光线,及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第二光线接收讯号,其配置自如,已知的光接收单元(如光电二极体等)。另外,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3中,安装的执行可防止直接接收穿过侦测器本体80A的多种光线路径孔且由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所发出的第一探测光线或第二探测光线。例如,第一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安装位置是使第一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一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135度。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安装位置是使第二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二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90度。
(构造–基板–显示单元、通讯单元及电源单元)
另外,显示单元透过朝向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侧发射光线(以下称为「显示光线」)来显示预定资讯(例如,显示是否已探测到火灾的资讯),及配置使用例如,已知的显示装置(LED等)。显示单元的光线投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实施上,光线投射可透过导引显示光线自显示单元朝向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侧,且穿越导光部104aC分别进入内盖30C、侦测器盖体70C、侦测器本体80C及外盖20C的显示孔22aC所设有的各个穿透孔。另外,通讯单元可与一外部装置(如接收器等)通讯连接。另外,电源单元可提供来自于一商用电源或一电池(图未示)的电源至火灾探测装置1C的各个单元。
(构造–基板–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
另外,控制单元可用于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C。具体而言,控制单元是一台电脑,其包括一CPU及一内部记忆体,例如RAM,其用于储存需在CPU执行的各种程式(包括作业系统的基本控制程式及启动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式)、一应用程式及各种资料。另外,储存单元用于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C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式及各种数据资料。储存单元使用可覆写的储存媒体,例如,可使用非挥发性储存媒体,例如快闪记忆体。
(构造–端子板的构造详细资讯)
其次,复参考图15,说明端子板90C的构造细节。但除非另外说明者,否则端子板90C可由任何形状、方法及材质所制造。
在实施例3中,端子板90C设置有连接端子部91C及一铭牌封环95C。
(构造–端子板构造细节–连接端子部部)
连接端子部91C是用于电性连接一电子元件及安装在基板100C的外部配线(图未示)的一端子部。「外部配线」是位在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侧的配线,例如附接在安装表面2C的一电源线及一讯号线等。连接端子部91C的配置使用,例如一已知的长型电性连接端子,至少有一或多个连接端子部设置于安装表面21C侧的一侧部96C的侧表面中位于安装表面21C侧的一侧表面(下文称为「安装表面侧侧部96C」),其在端子板90C的侧部中(三个连接端子部设置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上表面,如图15(a)所示)。另外,连接端子部91C穿过形成于连接端子部91C的第一附接孔91aC以与外部配线电性连接,再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连接端子部91C的第二附接孔91b及端子板90C的一附接孔而与基板100C电性连接。根据此连接端子部91C,可由一外部电源供应器(例如一商用电源供应器)提供电源,或是可与一外部装置通讯连接。在下文中,位在图15(a)右侧的连接端子部91C被称为「第一连接端子部92C」,位在图15(a)左侧的连接端子部91C被称为「第二连接端子部93C」,位在图15(a)左下方的连接端子部91C被称为「第三连接端子部94C」。
(构造–端子板的构造细节–铭牌密封)
铭牌封环95C用于显示与火灾探测装置1C相关的预定资讯(例如,序列号码的资讯)。铭牌封环95C使用例如,树脂制成的一已知的密封材料,并黏贴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一侧表面,其位于安装表面2C侧。具体而言,如图15(a)所示,铭牌封环95C黏贴至非对应于连接端子部91C(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第二连接端子部93C,第三连接端子部94C)的其他部分,其位于安装表面2C侧的侧表面,且设置于连接端子部91C的周围。
(构造–端子板的排水结构)
其次,说明端子板90C的排水结构。图17是图15(a)所示的B-B线处的剖视图。图18是图17所且下文所述的非水平部分97C的局部放大图。在实施例3中,一排水结构的一特征是用于,当下述的安装表面2C或附接基座10C出现水气凝结时,排水结构可防止来自安装表面2C或附接基座10C的水滴聚积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至少一部分。
(构造–端子板的构造的详细资讯–排水结构–第一特征)
首先,关于排水结构的第一特征,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至少一部分构成非水平形状。
具体而言,位在部分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连接端子部91C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更具体而言,如图15(a)及图17所示,位在部分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位在部分安装表面侧部分96C的第二连接端子部93C或第三连接端子部94C的周可形成非水平形状。根据此构造,可防止水滴积聚在连接端子部91C或其周围,也可防止水滴所造成的连接端子部91C短路。
另外,安装表面侧侧部分96C非对应于基板100C的一部分形成一非水平形状。更具体而言,如图15(a)及图17所示,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的周围且位在非对应于基板100C的该部分形成非水平形状。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非为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的周围的部分且位在非对应于基板100C的该部分也可形成非水平形状。根据此构造,可确保可提供用于容纳安装于基板100C且位在端子板90C内侧的电子元件的一个空间(具体而言,垂直方向上的一空间),也可防止水滴积聚非对应于基板100C的该部分,同时保有容纳电子元件及排水的特性。
另外,铭牌封环95C的周围且位在安装表面侧部96C的该部分形成一非水平形状。更具体而言,如图15(a)及图17所示,位在铭牌封环95C周围的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铭牌封环95C的周围且非为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的周围也可形成非水平形状。根据此构造,可有效排出积聚在铭牌封环95C的水滴,也可进一步避免连接端子部91C的短路。尤其是当铭牌封环95C采用具有较高表面张力的树脂材质时,水滴容易积聚在铭牌封环95C上,因此,透过此构造可有效排出水滴。
即可得知,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与铭牌封环95C对应的该部分,至少部分形成一非水平形状。但在此情况下,由于被排出的水滴容易流入铭牌封环95C的一端部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之间的间隙,使得铭牌封环95C容易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剥离,故此构造可能不是优选项目。根据此观点,应让铭牌封环95C的周围成为非水平形状,可防止铭牌封环95C因水滴而剥离,且容易于保持铭牌封条95C的黏贴特性。
根据第一特征,当安装表面2C或附接基座10C发生水气凝结的情形时,即使附着在安装表面2C或附接基座10C的水滴滴落在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时,相较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采用完全水平的形状,非水平形状更能够避免水滴聚集在至少部分的安装表面侧侧部96C。因此,例如,可防止电子元件或其外围元件(如配线、端子等)因水滴而受损,也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C的可用性。
(构造–端子板的构造的详细资讯–排水结构–第二特征)
复参考图15,另外,关于排水结构的第二特征,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中,对应于该非水平状的一部分97C(以下称为「非水平部分97C」)被配置成,可使来自安装表面2C或附接基座10C的水滴透过非水平部分97C而有效排出。
具体而言,如图15(a)所示,非水平部分97C形成一长且实质上为矩形的形状,其配置成可使非水平部分97C的一长轴方向实质上沿着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的长轴方向进行延伸。在此情况下,非水平部分97C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3中,该长度即设定成非水平部分97C的其中一端部在长轴方向上靠近于铭牌封环95C,及非水平部分97C的另一端部在长轴方向上靠近于外盖20C。另外,非水平部分97C在短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3中,如图15(a)所示,该长度被设定成小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半径。
另外,非水平部分97C的形成使非水平部分97C朝向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一外侧(具体而言,为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外围侧)时,非水平部分97C是远离安装表面2C(。更具体而言,如图17及图18所示,非水平部分97C形成自非水平部分97C位于铭牌封环95C的一端部(如图18的左侧的一端部)向下倾斜至非水平部分97C位于外盖20C侧的一端部(如图18的右侧的一端部)即位于非水平部分97C端部。在此情况下,非水平部分97C的倾斜角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3中,非水平部分97C的一部分的倾斜角被设定成不同于非水平部分97C的另一部分的一倾斜角。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非水平部分97C中的在铭牌封环95C侧的一部分(意即,在非水平部分97C中对应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内侧的一部分)的倾斜角θ1C被设定成。小于非水平部分97C中在外盖20C侧的一部分(意即,在非水平部分97C中对应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外侧的一部分)的倾斜角θ2C,且倾斜角θ1C及倾斜角θ2C被设定成相对适中的角度。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倾斜角θ1C及倾斜角θ2C可彼此相等。另外,对应于非水平部分97C的一部分的一倾斜部分与对应于非水平部分97C的另一部分的一倾斜部分为连续的配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该些部分也可形成不连续的配置)。另外,位于对应于非水平部分97C的一部分的倾斜部分及与对应于非水平部分97C的另一部分的倾斜部分之间的一边界形成一圆形形状(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边界也可形成为喇叭形)。
根据第二特征,由于可确保于端子板90C的内侧有用于容纳电子元件的空间,而可抑制水滴聚集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也,可保持电子元件的容纳性并同时具有排水性。另外,由于非水平部分97C的一部分的倾斜角与非水平部分97C的另一部分的倾斜角彼此不同,即可依据该些倾斜角的尺寸改变流入非水平部分97C的水滴的表面张力的影响程度,可依据安装情形而达到排水的效果。尤其是在实施例3中,由于非水平部分97C中位于铭牌封环95C侧的一部分的一倾斜角θ1C被设定成小于非水平部分97C中位于外盖20C侧的一倾斜角θ2C,可相对降低流入非水平部分97C的水滴的表面张力的影响,其可改善非水平部分97C的排水特性。另外,由于对应非水平部分97C的一部分的倾斜部分与对应非水平部分97C的另一部分的倾斜部分为连续的配置,因此相较于该些倾斜部分为不连续的配置,更能够避免水滴积聚在非水平部分97C上。另外,由于位在该些倾斜部分之间的边界形成圆形形状,相较于喇叭形的边界,可降低流过该边界的水滴的表面张力的影响,也可进一步避免水滴聚集在非水平部分97C上。
在实施例3中,如图17所示,由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部分中非为非水平部分97C的一部分的外缘周围的倾斜角θ3C被设定成远大于倾斜角θ2C,更能够相对增加位于外缘周围的水滴的表面张力,并可防止水滴流入基板100C。
(构造–端子板的构造的详细资讯–排水结构–第三特征)
复参考图15,关于排水结构的第三特征,一防流入部98C设置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侧表面中位于安装表面2C侧的一侧表面。
防流入部98C是用以防止位在安装表面2C侧的水滴流入连接端子部91C的防流入单元。如图15(a)所示,防流入部98C是由一实质上平板状体所形成,并为一U型形状,其平面形状是开放的并朝向端子板90C的外侧,且分别竖立在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第二连接端子部93C及第三连接端子部部94的外周围,且位在安装表面2C侧的侧表面。另外,在实施例3中,防流入部98C的垂直长度被设定成聚积在铭牌封条95C的水滴即便外流也不会流入连接端子部91C的一长度。
另外,防流入部98C可以任意的方法所制成。在实施例3中,防流入部98C及端子板90C彼此一体成型,也可采用,例如以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质射出成型。
根据第三特征,可利用防流入部98C防止聚集在安装表面2C侧的侧表面上的水滴流入向连接端子部91C,进一步避免连接端子部91C因水滴造成短路。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作动)
其次,说明上述配置的火灾探测装置1C的作动。更详细而言,例如,火灾探测装置1C附接至安装表面2C时,当安装表面2C或附接基座10C出现水气凝结时,水滴自安装表面2C或附接基座10C滴落至端子板90C的安装表面侧侧部96C。
在此情况下,当水滴滴落在非水平部分97C时,水滴可被非水平部分97C有效向下排出,故可防止水滴积聚在非水平部分97C。因此,可防止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第二连接端子部93C或第三连接端子部94C因水滴而造成短路。
另外,水滴落在铭牌封环95C时,水滴即积聚在铭牌封环95C。当水滴等于或超过预定量外流时,水滴由非水平部分97C向下排放,可透过防流入部98C避免水滴流入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第二连接端子部93C或第三连接端子部94C。因此,可防止水滴造成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第二连接端子部93C或第三连接端子部94C的短路。
(实施例3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3,用于容纳电子元件的壳体,其安装表面侧侧部96C至少部分形成非水平形状。因此,安装表面2C出现水气凝结时,即使附着在安装表面2C的水滴落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相较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整体皆为水平状的形状,更能够抑制水滴聚积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因此,例如,可防止电子元件或其外围元件(如配线、端子等)因水滴而受损,也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可用性。
另外,由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一部分中的连接端子部91C的周围形成非水平形状,即可防止水滴聚积在连接端子部91C或其周围,也可避免水滴所造成的连接端子部91C的短路。
另外,由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侧表面中的安装表面2C的一侧表面设置有防流入部98C,可用以防止安装表面2C的一侧表面上的水滴进入连接端子部91C,即可利用防流入部98C避免位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侧表面中的安装表面2C的侧表面上的水滴进入连接端子部91C,更可避免因为水滴进入所造成的连接端子部91C的短路。
另外,由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非对应于基板100C的部分形成非水平形状,在避免水滴聚积在非对应于基板100C的部分的同时,可确保壳体内部用于容纳安装于基板100C电子元件的空间,即可保持电子元件的容纳性并同时具有排水性。
另外,由于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某一部分中的铭牌封环95C的周围形成非水平形状,可确保有效排除聚集在铭牌封环95C的水滴,进而防止连接端子部91C的短路。另外,相较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对应于铭牌封环95C的部分形成非水平形状,可防止铭牌封环95C因水滴而脱落,更容易维持铭牌封环95C的黏贴固定特性。
另外,由于非水平部分97C形成使非水平部分97C朝向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一外侧时,非水平部分97C是远离该安装表面2C,在避免水滴聚积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同时,更容易确保壳体内部用于容纳电子元件的空间,藉此更容易保持电子元件的容纳性并同时具有排水性。
另外,由于非水平部分97C的一部分的倾斜角与非水平部分97C的另一部分的倾斜角彼此不同,可依据该些倾斜角的尺寸,改变流入非水平部分97C的水滴的表面张力的影响程度,可依据安装情形而达到排水的效果。
另外,由于对应非水平部分97C的一部分的倾斜部分,其与对应于非水平部分97C的另一部分的倾斜部分为连续的配置,相较于该些倾斜部分为不连续的配置,连续的配置可防止水滴聚集在非水平部分97C,也可防止水滴造成连接端子部91C的短路。
由于对应非水平部分97C的一部分的倾斜部分与对应于非水平部分97C的另一部分的倾斜部分之间的边界形成圆形形状,相较于喇叭形的边界,可降低流过边界的水滴其表面张力的影响,进而可抑制水滴聚集在非水平部分97C。
[实施例4]
其次,说明实施例4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4是下文所述的包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用以可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一侦测空间的模式。
(构造)
首先,根据实施例4的火灾探测装置说明其构造。图20是根据实施例4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的侧视图。图21是火灾探测装置于移除下述的一附接基座的状态的仰视图。图22是图21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图20的X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右向),图21的Y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向,–Y方向是后向),图20的Z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朝上方向,–Z方向为朝下方向)。
火灾探测装置1D是探测并回报包含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如烟雾等)的一装置。火灾探测装置1D安装在一建筑物内部的一安装表面2D,即建筑物内部较低层表面的天花板,火灾探测装置1D包括一附接基座10D、一外盖20D、一内盖30D、一流入空间40D、一防虫筛网50D、一侦测空间60D、一侦测器盖体70D、一侦测器本体80D、一端子板90D及一基板100D,如图20至图22所示。
(构造–附接基座)
复参考图20,附接基座10D是可将外盖20D附接至安装表面2D的一个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0D的配置可使用,例如习知用于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基座(如树脂制成且实质上为平板状的附接基座)等,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至安装表面2D,如图20所示。
(构造–外盖)
外盖20D是一盖体,覆盖内盖30D、流入空间40D、防虫筛网50D、侦测空间60D、侦测器盖体70D、侦测器本体80D、端子板90D及基板100D。外盖20D例如是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其包括一外盖本体21D、一顶面部分22D、第一肋片部23D及第二肋片部24D,如图20至图22所示。
在该些部分中,外盖本体21D是外盖20D的基本结构。外盖本体21D例如是由实质上是由中空柱状体所构成,其上表面及下表面是开放的,其设置成使外盖本体21D的一上端部与附接基座10D的一下表面碰触,如图20所示,透过一配接结构(或一固定工具)固定在附接基座10D。
另外,顶面部分22D是分隔流入空间40D的一分隔单元。顶面部分22D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圆形平板状体所构成,实质上水平地设置在外盖本体21D的下方,如图20至图22所示。另外,如图21所示,在顶面部分22D设置有一显示孔22aD。显示孔22aD是一个贯孔,用以将下述的显示单元所发出的光线透过如图21所示的一导光部104Ad及显示孔22aD导引至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侧。
另外,第一肋片部23D是分隔流入空间40D的一分隔单元。第一肋片部23D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平板状体所构成,垂直地设置于外盖本体21D与顶面部分22D之间。具体而言,如图20及图22所示,多个第一肋片部23D从外盖20D的中心周围呈径向排列,并与外盖本体21D及顶面部分22D连接。
另外,第二肋片部24D是分隔流入空间40D的一分隔单元。第二肋片部24D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平板状体所构成,垂直地设置于外盖本体21D与顶面部分22D之间。具体而言,如图20及图22所示,第二肋片部24D设置在相邻的第一肋片部23D的内端部分之间,并与外盖本体21D及顶面部分22D连接。
(构造–流入空间)
复参考图20,流入空间40D是可让火灾探测装置1D外侧的空气流入火灾探测装置1D的一个空间。外盖20D的内部构成多个流入空间40D。具体而言,如图20及图22所示,在外盖20D的一内部空间中,由顶面部分22D、第一肋片部23D,第二肋片部24D及内盖30D所包围的一空间形成流入空间40D。
(构造–内盖)
内盖30D是一个盖体,其容纳侦测空间60D、侦测器盖体70D、侦测器本体80D及基板100D,且为隔开流入空间40D的一分隔单元。内盖30A可例如,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其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料所至成,且设置成使内盖30D一下侧部经外盖20D内侧的流入空间40D而朝向外盖20D的顶面部分22D,如图22所示。另外,如图22所示,在内盖30D的下侧部形成一第一开口30aD。第一开口30aD是一个开口,用以让流进流入空间40D的气体再流入侦测空间60D,且第一开口30aD设置在内盖30D的下侧部的一实质中心部分及其一周围,如图22所示。
(构造–侦测空间)
侦测空间60D是用于探测一探测目标物的一空间。如图22所示,于内盖30D的一内部空间中,由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所包围的一个空间形成侦测空间60D。
(构造–侦测器盖体)
侦测器盖体70D是可防止环境光线入射到侦测空间60D中且覆盖侦测空间60D的一部分的一入射光屏蔽单元。侦测器盖体70D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22所示,侦测器盖体70D设置成使侦测器盖体70D的一下侧部经由内盖30D内部的第一开口30aD及流入空间40D而朝向外盖20D的顶面部分22D,且固定在侦测器本体80D。另外,如图22所示,第二开口70aD形成于侦测器盖体70D的下侧部。第二开口70aD是可让来自第一开口30aD的气体流入侦测空间60D的一开口,且第二开口70aD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D的下侧部对应于第一开口30aD的一部分,如图22所示。
(构造–防虫筛网)
防虫筛网50D是用于避免在火灾探测装置1D外侧的昆虫侵入侦测空间60D的一网状物。防虫筛网50D可使用呈网状且圆形的网状物,且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D,如图22所示。
(构造–侦测器本体)
侦测器本体80D是可防止环境光线入射到侦测空间60D且覆盖侦测空间60D的另一部分的一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侦测器本体80D例如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的一厚板状体(例如,实质上成圆形的板状体),设置于侦测器盖体70D的基板100D侧(如图22的上侧),具体来说,设置成覆盖侦测器盖体70D的上表面,如图22所示,可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在基板100D。上述的「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对应于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入射光屏蔽单元」。
(构造–端子板)
复参考图22,端子板90D是一个容置单元,其容纳内盖30D、侦测器盖体70D、侦测器本体80D及基板100D。端子板90D实质上呈中空柱状,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且例如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22所示,端子板90D设置成从上方覆盖内盖30D、侦测器盖体70D、侦测器本体80D及基板100D,并透过配接结构固定至外盖20D,也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附接构件91D的第一附接孔(图未示)以固定至附接基座10D。
(构造–基板)
基板100D是安装有各种电路(图未示)的一安装单元。基板100D可例如使用一已知的平板状电路板,实质上与端子板90D水平地设置,且与端子板90D的一上端部与一下端部间隔设,如图22所示,且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端子板90D的一附接孔(图未示)及形成于附接构件91D的第二附接孔(图未示),以固定在端子板90D。
另外,除了在基板100D安装有用于习用的火灾探测装置1D的已知元件(电子元件)外,更可在基板100D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光接收单元、显示单元、通讯单元、电源单元、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图未示)。
(构造–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这些单元中,第一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D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一探测光」),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发光元件(如红外线发光二极体(LED)等)。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D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二探测光」),其具有不同于第一探测光的波长,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发光元件(如蓝光LED等)。另外,光接收单元可接收第一发光单元所发出的第一探射光线且因烟雾所造成的散射光线,且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一第一光线接收讯号,也接收第二发光单元因烟雾而散发出散射光线,及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第二光线接收讯号,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光接收单元(如光电二极体等)。另外,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4中,安装的执行可防止直接接收穿过下述不同的棱镜且由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所发出的第一第一探测光线或第二探测光线。例如,第一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位置是使第一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一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135度。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安装位置是使第二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二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90度。「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探测单元」。
(构造–基板–显示单元、通讯单元及电源单元)
另外,显示单元透过朝向探测装置1D的外侧发射光线(以下称为「显示光线」)来显示预定资讯(例如,显示是否已探测到火灾的资讯),及配置使用例如,已知的显示装置(LED等)。显示单元的光线投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实施上,光线投射可透过导引显示光线自显示单元朝向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侧,且穿越导光部104Ad并分别进入内盖30D、侦测器盖体70D、侦测器本体80D及下述的外盖20D的显示孔22aD所设有的各个穿透孔。另外,通讯单元是可与一外部装置(例如,接收器等)通讯连接。另外,电源单元可自一商用电源或一电池来提供电源给火灾探测装置1D的各个单元。
(构造–基板–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
另外,控制单元可用于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D。具体而言,控制单元是一台电脑,其包括一CPU及内部记忆体,例如RAM,其用于储存需在CPU执行的各种程式(包括作业系统的基本控制程式及启动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式)、一应用程式及各种资料。另外,储存单元用于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D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式及各种数据资料。储存单元使用可覆写的储存媒体,例如,可使用非挥发性储存媒体,例如快闪记忆体。
(构造–固定结构)
其次,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D的固定结构。火灾探测装置1D包括用于将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互相固定的固定结构。在实施例4中,以下说明固定结构的特征。
(构造–固定结构–第一特征)
首先,说明固定结构的第一特征。图23是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3(a)是仰视图,图23(b)是侧视图。图24是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于一固定状态的立体图,图24(a)是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在互相固定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4(b)是将第一导引部及一第二导引部固定至侦测器本体80D的状态的示意图,以及图24(c)是将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的状态的示意图。关于固定结构的第一特征,火灾探测装置1D包括一第一固定部111D、一第二固定部112D、一第一导引部121D及一第二导引部122D。
(构造–固定结构–第一特征–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
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对应于将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的固定单元。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分别是实质长形体(具体而言,是中空且实质柱状体),设置在侦测器本体80D上,且具体是彼此间隔设置,如图23及图24所示。
另外,安装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4中,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被安装(设置)成可使侦测空间60D的实质中央部分位于一直线LD,其自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延伸至另一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具体而言,如图23及图24所示,第一固定部111D设置在侦测器本体80D的前端,第二固定部112D设置在侦测器本体80D的后端,且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设置成可使自第一固定部111D到第二固定部112D的直线LD实质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据此,即可轻易地对准(尤其是水平地对准)让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且更容易精确地固定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
另外,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可以任意的方法构成。在实施例4中,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与侦测器本体80D一体成型。据此,可减少火灾探测装置1D的元件数量,也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1D的制造成本。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可与侦测器本体80D分开构成的独立构件。
(构造–固定结构–第一特征–第一导引部及第二导引部)
复参考图23,当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穿越第一固定部111D而相互固定时,第一导引部121D可导引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对准至第一固定部111D。另外,当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穿越第二固定部112D时,第二导引部122D可导引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对准至第二固定部112D。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分别例如,采用树脂所制成的长中空体(具体而言,是中空的且实质柱状体),且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之间。具体而言,如图23及图24所示,第一导引部121D配置成可使第一导引部121D的长轴方向沿着垂直方向,及可使第一导引部121D的上端部配接至形成于第一固定部111D如图24(a)所示的一第一配接孔111aD(一贯孔或一非贯孔)。另外,第二导引部122D配置成可使第二导引部122D的长轴方向沿着垂直方向,且第二导引部122D的一上端部配接至形成于第二固定部112D如图24(a)所示的第二配接孔112aD(贯孔或非贯孔)。在实施例4中,是以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持续地设置在侦测器本体80D为例说明。
另外,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可以任意的方法构成。在实施例4中,第一导引部121D、第二导引部122D与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为各别成型。以此方式,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可进行附接及拆卸,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可配合情况来使用。
(构造–固定结构–第一特征–其他构造)
另外,复参考图23,侦测器盖体70D、侦测器本体80D、第一固定部111D、第二固定部112D、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的具体结构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4中,这些部件的构造可使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透过插入并穿过第一导引部121D或第二导引部122D及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以可拆卸地固定至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设置在侦测器本体80D。走外,如图23及图24所示,侦测器盖体70D设置有第一插入孔131D及第二插入孔132D。在这些插入孔中,第一插入孔131D是可使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一导引部121D插入的一贯孔,且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D朝向第一固定部111D的一部分。另外,第二插入孔132D是可使第二固定部112D及第二导引部122D插入的一贯孔,且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D朝向第二固定部112D的一部分。另外,第一固定部111D的直径被设定成一尺寸,其可让第一固定部111D配接至第一插入孔131D。例如,第一固定部111D的直径被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第一插入孔131D的直径。另外,第二固定部112D的直径被设定成一尺寸,其可让第二固定部112D配接至第二插入孔132D。例如,第二固定部112D的直径被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第二插入孔132D的直径。
另外,每个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中的长轴(垂直)长度被设定成一长度,当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插入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或在插入后被导引到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时,该长度可抑制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与设置于侦测空间或其周围的电子元件(如,安装于基板100的一电子元件)碰触。更具体而言,第一导引部121D的长轴长度可被设定成大于(或实质上等同于)电子元件的一垂直长度的一长度,及被设定成其长度设定可使第一导引部121D的上端部(第一导引部121D导引起始的一端部)位于电子元件的上端的上方(或其实质相等的高度)的一长度,且当基板100D附接至侦测器本体80D时,第一导引部121D可被收纳在内盖30D中。例如,该长度可设定成略小于内盖30D的垂直长度。另外,第二导引部122D的长轴长度可大于(或实质上等同于)电子元件的垂直长度,且被设定成一长度,其可使第二导引部122D的上端部(第二导引部的导引起始的端部)位于电子元件的上端的上方(或其实质相等的高度),且当基板100D配接侦测器本体80D时,第二导引部122D可被收纳在内盖30D中。例如,该长度可设定成略小于内盖30D的垂直长度。以此方式,当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被插入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中,或在插入后被导引至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时,可抑制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与电子元件碰触。因此,例如,组装时,可轻易避免电子元件毁损或脱落,且避免电子元件(例如基板100D)装载时,或组装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时所造成的毁损或脱落。
根据此构造,可增加侦测器盖体70D与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可将侦测器盖体70D稳固地固定至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另外,可轻易将侦测器盖体70D附接至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也可自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拆卸侦测器盖体70D,可轻易进行保养程序。
根据第一特征,透过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固定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时,可透过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将侦测器盖体70D导引至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相较于未设有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的设计,可更精确且快速地固定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因此,可有效进行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的组装,且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D的可制造性。尤其是,由于侦测器盖体70D不碰触到突出于基板100D的电子元件(例如,热敏电阻等)使得更容易固定侦测器盖体70D,且可更有效率地组装固定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另外,由于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彼此间隔设置,相较于只提供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的其中之一的情况,可更稳固地固定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且更有效率地固定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
(构造–固定结构–第二特征)
其次,说明固定结构的第二特征。图25是灵敏度调整工具与侦测器本体相互固定的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25(a)是仰视图,图25(b)是侧视图。在图24(b)中,用虚线表示收纳在侦测器盖体70D中的灵敏度调整部160D。关于固定结构的第二特征,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配置成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固定在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
于此,「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是用于对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光接收单元进行灵敏度调整的一工具,其包括灵敏度调整部160D及一支撑件170D,如图25所示。在该些部件中,灵敏度调整部160D是一个灵敏度调整单元,对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进行灵敏度调整,例如,用于火灾探测装置的的一已知的灵敏度调整单元。应外,支撑件170D是用于支撑灵敏度调整部160D的一支撑单元,其包括支撑本体171D,第一脚座部172D及第二脚座部173D,如图25所示。在该些部分中,支撑本体171D是支撑件170D的基本结构,用于将灵敏度调整部160D固定至支撑件170D,且形成曲面状的长板形状体。另外,第一脚座部172D及第二脚座部173D分别支撑支撑件170D,并形成一长形实心(或中空)的,并附接到支撑本体171D。具体而言,如图25(b)所示,第一脚座部172D以于垂直方向上突出的方式附接至支撑本体171D于长轴方向上的一端部,第二脚座部173D以于垂直方向上突出的方式附接至支撑本体171D于长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
另外,关于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的具体构造,如图25所示,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安装至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的第一脚座部172D可配接至第一固定部111D的第一配接孔111aD的位置,以及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的第二脚座部173D可配接至第二固定部112D的第二配接孔112aD的位置。另外,第一配接孔111aD的直径设定成可配接第一脚座部172D且防止支撑本体171D晃动的尺寸。例如,直径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第一脚座部172D的一直径。另外,将第二配接孔112aD的直径设定成可配接第二脚座部173D且可防止支撑本体171D晃动的尺寸。例如,直径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第二脚座部173D的直径。
根据第二特征,可精确且快速地附接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也可有效率地对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进行灵敏度调整。另外,由于不需要在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分别设置用于定位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的构件,而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1D的制造成本。
(固定结构的作动)
其次,复参考图24,说明如上述配置地火灾探测装置1D的固定结构的作动。固定结构的作动大致分为使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的一作动(以下称为「第一作动」),以及使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的一作动(以下称为「第二作动」)。因此,在下文中,各别说明第一作动及第二作动。
(固定结构的动作–第一作动)
首先,说明第一作动。
首先,在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的情况中,首先,如图24(b)所示,第一导引部121D配接至第一固定部111D的第一配接孔111aD,以及第二导引部122D配接至第二固定部112D的第二配接孔112aD。接着,当侦测器盖体70D的第一插入孔131D插入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一固定部111D,及侦测器盖体70D的第二插入孔132D插入第二导引部122D及第二固定部112D,如图24(c)所示,第一固定部111D配接至第一插入孔131D,及第二固定部112D配接至第二插入孔132D。据此,可精确且快速地使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
另外,在自侦测器本体80D移除侦测器盖体70D的情况下,透过反向操作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的动作,可轻易将侦测器盖体70D自侦测器本体80D移除。另外,自侦测器本体80D移除侦测器盖体70D亦可透过自侦测器本体80D移除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之后,再自可从第一插入孔131D移除第一导引部121D,及自第二插入孔132D移除第二导引部122D。
(固定结构的动作–第二作动)
其次,说明第二作动。
首先,在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的情况下,且在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连结的状态下,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自侦测器本体80D移除。然后,当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的第一脚座部172D插入第一配接孔111aD,及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的第二脚座部173D插入第二配接孔112aD,如图25所示,第一脚座部172D配接至第一配接孔111aD中,第二脚座部173D配接至第二配接孔112aD。据此,可精确且快速地固定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与侦测器本体80D。
另外,在自侦测器本体80D移除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的情况下,可透过反向操作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与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的动作,轻易自侦测器本体80D移除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
(实施例4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4,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用于使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以及在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时,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用于导引侦测器盖体70D移动到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即可透过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在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时穿过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以导引侦测器盖体70D至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相较于未提供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的设计,可更精确且快速地使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相互固定。因此,可有效地进行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的组装程序,也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D的可制造性。尤其是,由于更容易固定侦测器盖体70D,无需让侦测器盖体70D碰触到突出于基板100D的电子元件(如热敏电阻等),更容易且有效率地进行侦测器盖体70D与侦测器本体80D的组装程序。
另外,由于侦测器盖体70D、侦测器本体80D、第一固定部111D、第二固定部112D、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配置成透过将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插入并穿过第一导引部121D(或第二导引部122D)及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使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其可增加侦测器盖体70D与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可让侦测器盖体70D稳固地固定于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另外,可轻易将侦测器盖体70D附接至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及自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拆卸,可轻易地进行保养。
另外,由于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各别的长轴长度被设定成一长度,其使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插入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时,或是插入后被导引至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时,可抑制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碰触到电子元件的长度,其可防止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在插入时或导引时碰触到元件。因此,再组装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时,可轻易避免电子元件变形、脱落或电子元件(如基板100D)装载时所造成的毁损或脱落。
另外,由于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彼此间隔设置,相较于只提供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的设计,可更稳固地固定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可轻易定位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并可有效率地固定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
另外,由于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设置成使侦测空间60D实质上的一的中心部分位于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的其中之一至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的另外之一的直线LD上,进而可轻易地对准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且更容易精确地固定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
另外,由于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配置成可使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固定在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进而可精确且快速地附接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即可有效率地队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进行灵敏度的调整。另外,由于不需要在侦测器盖体70D或侦测器本体80D分别设置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用于定位的构件,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1D的制造成本。
[实施例5]
其次,说明实施例5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5包括下述的一内容置单元及一外容置单元模式的模式。
(构造)
首先,根据实施例5的火灾探测装置说明其构造。图26是根据实施例5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的侧视图。图27是火灾探测装置移除下述的一附接基座的状态的仰视图。图28是图27所示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侧视图。图29是图27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在以下说明中,图26的X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右向),图27的Y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向,–Y方向是后向),图26的Z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朝向上方向,–Z方向为朝下方向)。
火灾探测装置1E是用于探测一监视区域中的热能并回报包含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如烟雾等)的一装置。火灾探测装置1E安装在一建筑物内部的一安装表面2E,即建筑物内部较低层表面的天花板,火灾探测装置1E包括一附接基座10E、一外盖20E、一内盖30E、一流入空间40E、一防虫筛网50E、一侦测空间60E、一侦测器盖体70E、一侦测器本体80E、一端子板90E及一基板100E,如图26至图29所示。
(构造–附接基座)
复参考图26,附接基座10E是可将外盖20E附接至安装表面2E的一个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0E的配置可使用,例如习知用于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基座(如树脂制成且实质上为平板状的附接基座)等,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至安装表面2E,如图26所示。
(构造–外盖)
外盖20E是一外容置单元,可容纳内盖30E、流入空间40E、防虫筛网50E、侦测空间60E、侦测器盖体70E、侦测器本体80E、端子板90E及基板100E,可让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外盖20E例如是以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其包括一外盖本体21E及一顶面部分22E,如图26至图29所示。
在该些部分中,外盖本体21E是外盖20E的基本结构。外盖本体21E例如是由实质上是由中空柱状体所构成,其上表面及下表面是开启的,其设置成使外盖本体21E的一上端部与附接基座10E的一下表面碰触,如图26所示,透过一配接结构(或一固定工具)固定在附接基座10E。
另外,顶面部分22E是分隔流入空间40E的一分隔单元。顶面部分22E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圆形平板状体所构成,实质上水平地设置在外盖本体21E的下方,如图26至图29所示。以下说明外盖20E的构造细节。
(构造–流入空间)
复参考图26,流入空间40E是用于导引流入外盖20E的气体再进入内盖30E的一流入部分(下述的第一开口30aE)。如图26及29所示,在外盖20E的内部空间中的顶面部分22E与内盖30E之间的间隙形成为流入空间40E。
(构造–内盖)
内盖30E是一内容置单元,其可容纳侦测空间60E、侦测器盖体70E、侦测器本体80E及基板100E,也可让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内容置单元,也是分隔流入空间40E的一分隔单元。内盖30E可例如,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且设置成使内盖30E的一下侧部经外盖20E内侧的流入空间40E儿朝向外盖20E的顶面部分22E,如图29所示。另外,如图29所示,第一开口30aE形成于内盖30E的下侧部。第一开口30aE是用于将流进流入空间40E的气体输送到侦测空间60E的一开口,且第一开口30aE设置在内盖30E的下侧部的实质中心部及其周围,如图29所示。
(构造–侦测空间)
侦测空间60E是用于探测一探测目标物的一空间,如图29所示,于内盖30E的一内部空间中,由侦测器盖体70E及侦测器本体80E所包围的一个空间形成侦测空间60E。
(构造–侦测器盖体)
侦测器盖体70E是分隔侦测空间60E的分隔单元,可防止环境光线入射到侦测空间60E中。侦测器盖体70E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29所示,侦测器盖体70E使侦测器盖体70E的一下侧部经由内盖30E内部的第一开口30aE及流入空间40E而朝向外盖20E的顶面部分22E,且固定在侦测器本体80E。另外,如图29所示,第二开口70aE形成于侦测器盖体70E的下侧部。第二开口70aE是可让来自第一开口30aE的气体输送至侦测空间60E的一开口,且第二开口70aE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E的下侧部对应于第一开口30aE的一部分,如图29所示。
(构造–防虫筛网)
防虫筛网50E是用于避免在火灾探测装置1E外侧的昆虫侵入侦测空间60E的一网状物。防虫筛网50E可使用呈网状且圆形的网状物,且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E上,如图29所示。
(构造–侦测器本体)
侦测器本体80E是可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E的一附接单元,也是可抑制环境光线入射到侦测空间60E的一入射光屏蔽单元。侦测器本体80E例如,是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的一厚平板状体(例如,实质上呈圆板状体),且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E的基板100E侧(如图29所示的上侧),具体来说,被设置成覆盖侦测器盖体70E的上表面,如图29所示,且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在基板100E。
(构造–下盖)
下盖90E是覆盖内盖30E位于安装表面2E侧的一侧表面的一盖体单元。端子板90E实质呈中空柱状,其上表面是开放的,并由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29所示,下盖90E设置成自上方覆盖内盖30E,并透过一配接结构固定在外盖20E,及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附接构件91E的第一附接孔(图未示)而固定至附接基座10E。
(构造–基板)
基板100E是安装有各种电路(图未示)的一安装单元。基板100E可例如使用一已知的平板状电路板,实质上与端子板90E水平地设置,且与端子板90E的一上端部与一下端部间隔设,如图29所示,且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端子板90E的一附接孔(图未示)及形成于附接构件91E的第二附接孔(图未示),以固定在端子板90E。
另外,除了在基板100E安装有用于习用的火灾探测装置1E的已知元件(电子元件)外,更可在基板100E安装第一发光单元(图未示)、第二发光单元(图未示)、光接收单元(图未示)、显示单元(图未示)、通讯单元(图未示)、电源单元(图未示)、控制单元(图未示)及储存单元(图未示)。
(构造–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该些单元中,第一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E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一探测光」),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发光元件(如红外线发光二极体(LED)等)。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E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二探测光」),其具有不同于第一探测光的波长,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发光元件(如蓝光LED等)。另外,光接收单元可接收第一发光单元所发出的第一探射光线且因烟雾所造成的散射光线,且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一第一光线接收讯号,也接收第二发光单元因烟雾而散发出散射光线,及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第二光线接收讯号,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光接收单元(如光电二极体等)。另外,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5中,安装的执行可防止直接接收穿过侦测器本体80E的各种光学路径孔且由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所发出的第一第一探测光线或第二探测光线。例如,第一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位置是使第一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一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135度。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安装位置是使第二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二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90度。
(构造–基板–热探单元、显示单元、通讯单元及电源单元)
另外,热探单元101E是用于探测一火灾的一热源探测单元。热探单元101E可使用例如,一已知的热探测元件(例如,热敏电阻等),并设置成使热探单元101E的一部分穿过下述的内盖30E、侦测器盖体70E、及侦测器本体80E所分别设有的插入孔31E,以及穿过下述的外盖20E的插入孔120E,以外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E的外侧,如图27及图29所示。另外,显示单元可显示各种资讯(例如,显示是否已探测到火灾的资讯),其配置可使用,例如,一已知的显示单元(一LED等)。显示单元的光线投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光线投射的实例可包括透过将显示单元的光线导引至火灾探测装置1E的外侧,且光线穿过一导光部(图未示),其插入下述的内盖30E、侦测器盖体70E、及侦测器本体80E所分别设有的插入孔31E,及插入下述的外盖20E的插入孔120E。另外,通讯单元可与一外部装置(如接收器等)通讯连接。另外,电源单元可提供来自于一商用电源或一电池(图未示)的电源至火灾探测装置1E的各个单元。
(构造–基板–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
另外,控制单元可用于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E。具体而言,控制单元是一台电脑,其包括一CPU及一内部记忆体,例如RAM,其用于储存需在CPU执行的各种程式(包括作业系统的基本控制程式及启动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式)、一应用程式及各种资料。另外,储存单元用于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E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式及各种数据资料。储存单元使用可覆写的储存媒体,例如,可使用非挥发性储存媒体,例如快闪记忆体。
(构造–外盖的构造的详细资讯)
其次,复参考图27,说明外盖20E的构造细节。图30是外盖20E(部分未图示)的平面图。然而,除非另有说明,外盖20E可以是使用任何方法及材料所制成的任何形状。
在实施例5中,如图27及图30所示,外盖20E设置有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一插入孔120E及护罩部分130E。在下文中,当不需要特别区分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时,可将该些肋片简称为「肋片110E」。
(构造–外盖的构造的细节–肋片)
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是用于分隔流入空间40B的乐片。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的各肋片实质上由平板状体,垂直地设置于外盖20E的顶面部分22E及内盖30E下侧部之间,如图30所示,并与外盖本体21E或顶面部分22E连结。
另外,关于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的具体构造,在实施例5中,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配置成透过使用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分隔顶面部分22E与内盖30E的间隙以形成第一流入空间41E至第八流入空间48E。
具体而言,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的形状及尺寸设定如下。如图30所示,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的形状被设定为矩形。又,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的宽度(水平长度)被设定成与顶面部分22E的半径实质相同或稍短的一长度。又,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的高度(垂直长度)被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或小于流入空间40E的垂直长度。
又,关于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E的安装方法,自内盖30E的一中心侧向外径向安装(配置)第一肋片111E至第八肋片118。更具体而言,如图30所示,第一肋片111E至第四肋片114E呈交错排列。更具体而言,第一肋片111E及第三肋片113E沿着前后方向并平行地配置且彼此碰触,第二肋片112E及第四肋片114E沿前后方向并平行地配置且分别碰触到第一肋片111及第三肋片113E之间的边界。又,第五肋片115E至第八肋片118E分别设置在第一肋片111E至第四肋片114E之间。更具体而言,第五肋片115E设置在第一肋片111E及第二肋片112E之间,第六肋片116E设置在第二肋片112E及第三肋片113E之间,第七肋片117E设置在第三肋片113E及第四肋片114E之间,以及第八肋片118E设置在第一肋片111E及第四肋片114E之间。根据此安装方法,可将流入空间40E分割成八个部分,可径向形成该些流入空间。因此,可降低流入外盖20E的气体的方向依赖性。
(构造–外盖的构造的细节–插入孔)
复参考图27,插入孔120E是一个贯孔,使热探单元101E的一部分可外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E的外侧,并使来自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线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E的外侧。
于此,插入孔120E的具体形状及尺寸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5中,如图30所示,插入孔120E的一平面形状可被设定成椭圆形(也可设定成多边形,例如四边形)。另外,插入孔120E的直径可设定成可将热探单元101E的一部分外露到外侧,且可将显示光线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E外侧的一尺寸。例如,直径可设定成大于热探单元101E的直径及导光部的直径的总和。
(构造–外盖的构造的细节–护罩部分)
复参考图26,护罩部分130E是用以保护热探单元的一护罩单元,且包括一第一护罩侧肋131E、一第二护罩侧肋132E、一第三护罩侧肋133E、一第四护罩侧肋134E及一护罩侧连接部135E,如图26至图29所示。
在该些部分中,第一护罩侧肋131E、第二护罩侧肋132E、第三护罩侧肋133E及第四护罩侧肋134E对应护罩部分130E的基本结构。第一护罩侧肋131E、第二护罩侧肋132E、第三护罩侧肋133E及第四护罩侧肋134E均为长平板状体,用于覆盖热探单元101E外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E的外侧的一部分及覆盖插入孔120E的周围,如图26至图29所示。具体而言,第一护罩侧肋131E、第二护罩侧肋132E、第三护罩侧肋133E及第四护罩侧肋134E分别设置成使每个防护侧肋的一长轴方向实质上沿着垂直方向延伸(在图29中略微倾斜),且分别相对于顶面部分22E的一下表面而直立。
另外,护罩护罩侧连接部135E是用以连接第一护罩侧肋131E、第二护罩侧肋132E、第三护罩侧肋133E及第四护罩侧肋134E的一连接单元。例如,护罩护罩侧连接部135E例如,以与外盖20E相同的材质所制成,连接于第一护罩侧肋131E、第二护罩侧肋132E、第三护罩侧肋133E及第四护罩侧肋134E的上端部的周围,如图26至图29所示。
(构造–附接结构)
其次,说明内盖30E及外盖20E的一附接结构。图31是内盖的示意图,图31(a)是仰视图,图31(b)是侧视图。火灾探测装置1E包括一附接结构,用于增强内盖30E及外盖20E的附接特性。在实施例5中,此附接结构的特征如下。
(构造–附接结构–第一特征)
首先,关于安装结构的第一特征,火灾探测装置1E包括一定位部140E。定位部140E是一定位单元,用以在内盖30E及外盖20E相互附接时,将内盖30E及外盖20E的一相对位置对准一预设位置,且包括一突出部150E及配接部160E,如图28至图31所示。
(构造–附接结构–第一特征–突出部)
突出部150E配接到配接部160E。突出部150E由中空体所构成,并设置在内盖30E或外盖20E的其中之一。具体而言,如图31所示,突出部150E设置成自相反于内盖30E的安装表面2E侧的一侧部(如图31的下侧部)向外突出,并连接于内盖30E。
另外,突出部150E的具体形状及尺寸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5中,形状及尺寸设定如下。如图31所示,突出部150E的外型被设定成实质为圆柱状。另外,如图31所示,突出部150E于左右方向的一长度小于内盖30E的一半径。另外,如图28所示,突出部150E于垂直方向的一长度实质上等同于流入空间40E于垂直方向的一长度。
(构造–附接结构–第一特征–配接部)
复参考图30,配接部160E用于配接突出部150E,并包括第一配接部161E及第二配接部162E,如图30所示。
(构造–附接结构–第一特征–配接部–第一配接部)
第一配接部161E用于配接突出部150E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突出部150E的一侧部)。第一配接部161E配置成一切口部,其是由切除内盖30E或外盖20E一部分所构成的,且具体设置于外盖20E的肋片110E的其中之一(如图30的第四肋片114E),如图3所示。
另外,第一配接部161E的具体形状及尺寸可以为任意的,只要突出部150E的侧部可配接即可。在实施例5中,形状及尺寸设定如下。如图30所示,第一配接部161E的形状设定实质为矩形。另外,第一配接部161E于左右方向的一长度设定为实质上等同于突出部150E于左右方向的长度。另外,第一配接部161E于垂直方向的一长度被设定为实质上等同于突出部150E于垂直方向的长度。
在设置有第一配接部161E的情况下,突出部150E的具体结构可为任意的。例如,如图31所示,突出部150E设置有一导引部151E。导引部151E是一导引单元,可用于在突出部150E配接第一配接部161E时导引突出部150E。导引部151E由一槽体形状所构成,具体而言,导引部151E形成于突出部150E朝向第四肋片114E的一端部(突出部150E的一端部,位于如图31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一外侧)的整个垂直长度。此导引部151E可轻易将突出部150E配接至第一配接部161E,容易完成内盖30E与外盖20E之间的定位。
(构造–附接结构–第一特征–配接部–第二配接部)
复参考图30,第二配接部162E用于配接突出部150E的另一部分(具体而言,为突出部150E的一上端部)。第二配接部162E配制成一切口,其是由切除内盖30E或外盖20E的一部分所构成的。具体而言,如图30所示,第二配接部162E与外盖20E的插入孔120E(具体而言,为顶面部分22E)为一体成型,且设置在外盖20E的顶面部分22E朝向突出部150E的一部分。
另外,第二配接部162E的具体形状及尺寸可为任意的,只要可配接突出部150E即可。在实施例5中,如图30所示,第二配接部162E的一平面状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突出部150E的平面状。另外,第二配接部162E的直径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突出部150E的上端部的直径。
(构造–附接结构–第一特征–其他构造)
另外,形成突出部150E及配接部160E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5中,突出部150E或配接部160E与内盖30E或外盖20E可以一体成型所构成。具体而言,如图31所示,突出部150E与内盖30E为一体成型。另外,如图30所示,配接部160E(第一配接部161E及第二配接部162E)与外盖20E为一体成型。据此,相较于突出部150E及配接部160E与内盖30E及外盖20E分别为各自成型的状况,可降低附接突出部150E或配接部160E的工作量,更容易构成定位部140E。
根据第一特征,相较于未设置定位部140E的情况,设置有定位部140E于组装火灾探测装置1E时,可更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内盖30E及外盖20E的定位,并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E的可制造性。另外,由于组装火灾探测装置1E时更容易避免内盖30E或外盖20E碰触到其他元件(例如,热探单元101E等),可防止其他元件的损坏。另外,定位部140E包括突出部150E及配接部160E,可简化定位部140E的构造并易于形成定位部140E。
(构造–附接结构–第二特征)
复参考图28,首先,关于附接结构的第二特征,突出部150E或配接部160E配置成为肋片110E的至少一部分,以分隔内盖30E及外盖20E之间的间隙(即流入空间40E)。
具体而言,如图28至图31所示,仅突出部150E配置成肋片110E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突出部150E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小于内盖30E的半径,及突出部150E的垂直长度被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流入空间40E的垂直长度。另外,第一配接部161E设置在第四肋片114E,第一配接部161E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突出部150E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第一配接部161E的一垂直长度被设定成实质上等同于突出部150E的垂直长度。另外,第二配接部162E设置在顶面部分22E朝向第一配接部161E的一部分上。
根据第二特征,相较于设置有突出部150E或配接部160E及肋片110E的情况,可防止内盖30E或外盖20E的结构复杂化,更容易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E的可制造性,让火灾探测装置1E更轻巧。
(构造–附接结构–第三特征)
首先,关于附接结构的第三特征,定位部140E配置成可将设置于内盖30E的显示单元所发射的光线导引朝向外盖20E的外侧。
具体而言,如图31所示,关于突出部150E的形状,一上端及一下端分别设定成如插入孔31E及插入孔32E开放的一管状体。另外,关于安装突出部150E的方法,突出部150E安装成可使突出部150E的上端朝向内盖30E的插入孔31E即插入孔32E,突出部150E的下端朝向顶面部分22E(第二配接部162E)的插入孔120E。
根据第三特征,定位部140E可发挥导光作用,相较于分别设有定位部140E及导光部的情形,更可防避免内盖30E或外盖20E的构造复杂化。
(火灾探测装置的组装方法)
说明上述配置的火灾探测装置1E的组装方法。
首先,在侦测器盖体70E及侦测器本体80E安装到基板100E之后,将基板100E附接至下盖90E。接着,在防虫筛网50E附接至内盖30E后,将下盖90E及内盖30E相互附接。然后,内盖30E及外盖20E相互附接。具体而言,由于内盖30E容纳于外盖20E后,再让内盖30E与外盖20E相互连结,使得内盖30E的突出部150E可配接至第一配接部161E及外盖20E的第二配接部162E,,可更轻易且迅速地将内盖30E及外盖20E的相对位置对准至预定位置。据此,即可完成火灾探测装置1E的组装。
根据此安装方法,相较于未设置定位部140E的情况,组装火灾探测装置时可更轻易且迅速地进行内盖30E及外盖20E的定位,且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E的可制造性。另外,由于组装火灾探测装置1E时更容易避免内盖30E或外盖20E碰触到其他元件(例如,热探单元101E等),故可防止其他元件的损坏。
(实施例5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5,当内盖30E及外盖20E彼此附接时,定位部140E用于使内盖30E及外盖20E的一相对位置对准至一预设位置,相较于未设置定位部140E的情况,可在组装火灾探测装置1E时,更轻易且快速地对内盖30E及外盖20E进行定位,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E的可制造性。另外,由于组装火灾探测装置1E时更容易避免内盖30E或外盖20E与另一个元件(如热探单元101E等)碰触,进而可防止其他元件的损坏。
另外,由于定位部140E包括一突出部150E设置在内盖30E或外盖20E的其中之一,以及一配接部160E设置在内盖30E或外盖20E的另外之一,且突出部150E与配接部160E相互配接,可简化定位部140E的构造,且易于形成定位部140E。
另外,由于突出部150E或配接部160E被配置成一肋片的至少一部分,其分隔内盖30E及外盖20E之间的一间隙,相较于提供各个单独的突出部150E或配接部160E及肋片110E的情况下,配置成一肋片110E的至少一部分的设计更能避免隔内盖30E或外盖20E的构造复杂化,更容易提高火灾探测装置1E的可制造性,且使火灾探测装置1E更轻巧薄化。
另外,由于突出部150E或配接部160E与内盖30E或外盖20E为一体成型,相较于自内盖30E或外盖20E各自分离构成的突出部150E及配接部160E,一体成型的设计更能够简化附接突出部150E及配接部160E的工作,更容易形定位部140E。
另外,由于定位部140E被配置成可将设置于内盖30E的内部的一显示单元所发射的光线光线导引至外盖20E的一外侧,使外盖20E可具有导引光线的功能,相较于提供独立的定位部140E及导光部,更可避免内盖30E或外盖20E的构造复杂化。
[实施例6]
其次,说明实施例6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6是下述的一挡光墙设置于下述的一环绕入射光屏蔽单元的模式。
(构造)
首先,根据实施例6的火灾探测装置说明其构造。图32是根据实施例6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一附接状态侧视图。图33是火灾探测装置于移除一附接基座的状态的仰视图。图34是图33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在下面的说明中,图32的X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右向),图33的Y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向,–Y方向是后向),图32的Z方向被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为火灾探测装置的朝上方向,–Z方向为朝下方向。)。
火灾探测装置1F是用于探测一监视区域中的热源并回报包含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如烟雾等)的一装置。火灾探测装置1F安装在一建筑物内部的安装表面2F,即建筑物内部较低层表面的天花板,火灾探测装置1F包括一附接基座10F、一外盖20F、一内盖30F、一流入空间40F、一防虫筛网50F、一侦测空间60F、一侦测器盖体70F、一侦测器本体80F、一端子板90F及一基板100F,如图32至图34所示。
(构造–附接基座)
复参考图32,附接基座10F是可将外盖20F附接至安装表面2F的一个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0F的配置可使用,例如习知用于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基座(如树脂制成且实质上为平板状的附接基座)等,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至安装表面2F,如图32所示。
(构造–外盖)
外盖20E是一外容置单元,可容纳内盖30E、流入空间40E、防虫筛网50E、侦测空间60E、侦测器盖体70E、侦测器本体80E、端子板90E及基板100E,且可让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外盖20F例如是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且包括外盖本体21F、顶面部分22E及肋片部23F,如图32至图34所示。
在该些部分中,外盖本体21F是外盖20F的基本结构。外盖本体21F例如是由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所构成,其上表面及下表面是开放的,其设置成使外盖本体21F的一上端部与附接基座10F的一下表面碰触,如图32所示,且透过一配接结构(或一固定工具)固定在附接基座10F。
另外,顶面部分22F是分隔流入空间40F的一分隔单元。顶面部分22F例如是由实质上为圆形平板状体所构成,实质上水平地设置在外盖本体21F的下方,如图32至图34所示。
另外,肋片部23F是分隔流入空间40F的一分隔单元。肋片部23F是由实质上为平板状体所构成,垂直地设置于外盖本体21F与顶面部分22F之间。具体而言,如图32及图34所示,多个第一肋片部23F从外盖20F的中心周围呈径向配置,且连接至外盖本体21F及顶面部分22F。下面说明外盖20F的构造细节。
(构造–流入空间)
复参考图32,流入空间40F是用于导引流入外盖20F的气体,再进入内盖30F的一流入部分(下述的第一开口30aF)。如图32及图34所示,在外盖20F的内部空间中,顶面部分22F与内盖30F之间的间隙形成为流入空间40F。
(构造–内盖)
内盖30F是是一内容置单元,其容纳侦测空间60F、侦测器盖体70F、侦测器本体80F及基板100F,并让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内容置单元,也是分隔流入空间40F的一分隔单元。内盖30F可例如,实质上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且设置成使内盖30F的下侧部经外盖20F内侧的流入空间40F而朝向外盖20F的顶面部分22F,如图34所示。另外,如图34所示,在内盖30F的下侧部形成第一开口30aF。第一开口30aF是一个开口,用以让流入内盖30F的气体再流入侦测空间60F,且设置在内盖30F的侧部中相反于安装表面2F侧的一侧部(如图34所示的内盖30F的下侧部)的一侧部的实质上一中心部分及其一周围,如图34所示。上述的「外盖20F」、「内盖30F」及「下盖90F」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容置单元」。
(构造–侦测空间)
侦测空间60F是用于探测一探测目标物的一空间。如图34所示,于内盖30F的一内部空间中,由侦测器盖体70F及侦测器本体80F所包围成一个空间形成侦测空间60F。
(构造–侦测器盖体)
侦测器盖体70F是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可抑制环境光线入射侦测空间60F,可让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且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也可覆盖侦测空间60F的一部分。侦测器盖体70F实质上是是中空柱状体,其上表面是开放的,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34所示,侦测器盖体70F设置成使侦测器盖体70F的一下表面经内盖30F内部的第一开口30aF及流入空间40F而朝向外盖20F的顶面部分22F,且固定在侦测器本体80F。另外,如图34所示,第二开口70aF形成于侦测器盖体70F的一下侧部。第二开口70aF是可让流入内盖30F的气体再流入侦测空间60F的一开口,其设置位置对应于位于侦测器盖体70F的侧部中相反于安装表面2F侧的一侧部(如图34所示的下侧部)的第一开口30aF,如图34所示。
(构造–防虫筛网)
防虫筛网50F是用于避免于火灾探测装置1F外侧的昆虫侵入侦测空间60F的一网状物,防虫筛网50F可使用一呈网状的圆形网,且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F,如图34所示。
(构造–侦测器本体)
侦测器盖体80F是一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可抑制环境光线入射侦测空间60F,可让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且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也可覆盖侦测空间60F的一部分。侦测器本体80F可例如是以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的一厚平板状体(例如,实质上呈圆板状体),且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F的基板100F侧(如图34所示的上侧),具体来说,被设置成覆盖侦测器盖体70F上表面,且可透过一固定工具固定在基板100F,如图34所示。上述的「侦测器盖体70F」及「侦测器本体80F」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入射光屏蔽单元」。
(构造–下盖)
下盖90F是覆盖内盖30F位于安装表面2F侧的一侧表面的一盖体单元。端子板90F实质呈中空柱状,其上表面是开放的,并由具有遮光性的一种树脂材质所制成。另外,如图34所示,下盖90F设置成自上方覆盖内盖30F,并透过一配接结构固定在外盖20F,及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附接构件91F的第一附接孔(图未示)固定至附接基座10F。
(构造–基板)
基板100F是安装有各种电路(图未示)的一安装单元。基板100F可例如使用一已知的平板状电路板,实质上与端子板90F水平地设置,且与端子板90F的一上端部与一下端部间隔设,如图34所示,且透过一固定工具穿过形成于端子板90F的一附接孔(图未示)及形成于附接构件91F的第二附接孔(图未示),以固定在端子板90F。
另外,除了在基板100F安装有用于习用的火灾探测装置1F的已知元件(电子元件)外,更可在基板100F安装第一发光单元(图未示)、第二发光单元(图未示)、光接收单元(图未示)、显示单元(图未示)、通讯单元(图未示)、电源单元(图未示)、控制单元(图未示)及储存单元(图未示)。
(构造–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该些单元中,第一发光单元可对的侦测空间60F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一探测光」),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发光元件(如红外线发光二极体(LED)等)。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可对侦测空间60F照射探测光线(以下称为「第二探测光」),其具有不同于第一探测光的波长,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发光元件(如蓝光LED等)。另外,光接收单元可接收第一发光单元所发出的第一探射光线且因烟雾所造成的散射光线,且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一第一光线接收讯号,也接收第二发光单元因烟雾而散发出散射光线,及依据已接收的散射光线输出第二光线接收讯号,其配置例如,一已知的光接收单元(如光电二极体等)。另外,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6中,安装的执行可防止直接接收穿过侦测器本体80F的各种光学路径孔且由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所发出的第一第一探测光线或第二探测光线。例如,第一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位置是使第一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一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135度。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安装位置是使第二发光单元的一光轴(以下称为「第二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一角度呈约90度。。
(构造–基板–热探单元、显示单元、通讯单元及电源单元)
另外,是用于探测一火灾的一热源探测单元。可使用例如,一已知的热探测元件(例如,热敏电阻等),并设置成使热探单元110F的一部分穿过下述内盖30F、侦测器盖体70F、侦测器本体80F所分别设有的插入孔(图未示),以及穿过下述的外盖20F的插入孔120F,以外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F的外侧,如图32及图34所示。另外,显示单元可显示各种资讯(例如,显示是否已探测到火灾的资讯),其配置可使用,例如,一已知的显示单元(一LED等)。显示单元的光线投射方法可以为任意的。实施上,光线投射的实例可包括透过将显示单元的光线导引至火灾探测装置1F的外侧,且光线穿过一导光部(图未示),其插入下述的内盖30F、侦测器盖体70F、及侦测器本体80F所分别设有的插入孔31F,及插入下述的外盖20F的插入孔120F。另外,通讯单元可与一外部装置(如接收器等)通讯连接。另外,电源单元提供来自于一商用电源或一电池(图未示)的电源给火灾探测装置1F的各个单元。
(构造–基板–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
另外,控制单元可用于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F。具体而言,控制单元是一台电脑,其包括一CPU及一内部记忆体,例如RAM,其用于储存需在CPU执行的各种程式(包括作业系统的基本控制程式及启动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式)、一应用程式及各种资料。另外,储存单元用于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F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式及各种数据资料。储存单元使用可覆写的储存媒体,例如,可使用非挥发性储存媒体,例如快闪记忆体。
(构造–外盖的构造的详细资讯)
其次,复参考图32,说明外盖20F的构造细节。但除非另有说明,外盖20F可以是由任何方法及材质所制成的任何形状。
在实施例6中,如图32至图34所示,外盖20F的顶面部分22F设置有插入孔120F及护罩部分130F。
(构造–外盖的构造的细节–插入孔)
复参考图33,插入孔120F是一个贯孔,使热探单元110F的一部分可外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F的外侧,并使来自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线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F的外侧。
另外,插入孔120E的具体形状及尺寸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6中,如图33所示,插入孔120F的一平面形状可被设定成椭圆形(也可设定成多边形,例如为四边形)。另外,插入孔120F的直径可设定成可将热探单元110F的一部分外露到外侧,且可将显示光线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F外侧的一尺寸。例如,直径可设定成大于热探单元110F的直径及导光部的直径的总和。
(构造–外盖的构造细节–护罩部分)
复参考图32,护罩部分130F是用以保护热探单元的一护罩单元,且包括一第一护罩侧肋131F、一第二护罩侧肋132F、一第三护罩侧肋133F、一第四护罩侧肋134F及一护罩侧连接部135F,如图32至图34所示。
(构造–外盖的构造细节–护罩部分–第一护罩侧肋至第四护罩侧肋)
复参考图33,第一护罩侧肋131F、第二护罩侧肋132F、第三护罩侧肋133F及第四护罩侧肋134F对应于护罩部分130F的基本结构。第一护罩侧肋131F、第二护罩侧肋132F、第三护罩侧肋133F及第四护罩侧肋134F分别为长平板状体,用于覆盖热探单元110F外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F的外侧的一部分及覆盖插入孔120F的周围,如图33至图34所示。具体而言,第一护罩侧肋131F、第二护罩侧肋132F、第三护罩侧肋133F及第四护罩侧肋134F分别设置成使每个防护侧肋的一长轴方向实质上纵向沿着垂直方向延伸(在图34中略微倾斜),且分别相对于顶面部分22F的一下表面而直立。
(构造–外盖的构造的细节–护罩部分–护罩侧连接部)
复参考图33,护罩侧连接部135F是用以连接第一护罩侧肋131E、第二护罩侧肋132E、第三护罩侧肋133E及第四护罩侧肋134E的一连接单元。例如,护罩侧连接部135F例如,以与外盖20F相同的材质所制成,连接于第一护罩侧肋131F、第二护罩侧肋132F、第三护罩侧肋133F及第四护罩侧肋134F的上端部的周围,如图33至图34所示。
(构造–入射光屏蔽结构)
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F的入射光屏蔽结构。图35是图33所示的B-B线处的剖视图。图36是图35所示的C区圈选处的放大图。在图35及图36中,以虚线标示自下述的一边界150F向左延伸的一直线LF。火灾探测装置1F包括入射光屏蔽结构,可抑制环境光线入射至侦测空间60F。在实施例6中,以下说明此入射光屏蔽结构的特征。
(构造–入射光屏蔽结构–第一特征)
首先,关于入射光屏蔽结构的第一特征,如图35及图36所示,其包括一挡光墙140F。
(构造–入射光屏蔽结构–第一特征–挡光墙)
挡光墙140F用于抑制环境光线入射穿过侦测器盖体70F与侦测器本体80F之间的边界150F。如图35及图36所示,挡光墙140F设置于外盖20F的内部,且围绕侦测器盖体70F及侦测器本体80F,且包括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
在该些挡光墙中,第一挡光墙141F是挡光墙140F的基本结构的一部分。第一挡光墙141F由圆柱状所构成,设置在下盖90F。具体而言,如图36所示,第一挡光墙141F设置成自下盖90F向下突出且围绕侦测器盖体70F及侦测器本体80F。另外,第二挡光墙142F是挡光墙140F的基本结构的另一部分。第二挡光墙142F由圆柱状所构成,设置在内盖30F的侧部中相反于安装表面2F侧的一侧部(如图36所示的内盖30F的下侧部)。具体而言,如图36所示,第二挡光墙142F设置成自内盖30F的下侧部向上突出且围绕侦测器盖体70F及侦测器本体80F。
另外,挡光墙140F的具体构造可以为任意的。在实施例6中,从垂直于安装表面2F(具体为侧面)的方向的视角,挡光墙140F配置成可使边界150F及挡光墙140F(具体为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彼此交迭。
具体而言,第一挡光墙141F配置成使边界150F位于第一挡光墙141F的一远端的安装表面2F侧(如图36的上侧)。更具体而言,第一挡光墙141F的一垂直长度被设定成大于自下盖90F至边界150F的一长度。另外,第二挡光墙142F配置成使边界150F位于第二挡光墙142F的一远端的安装表面2F侧(如图36的下侧)的一相反侧。更具体而言,第二挡光墙142F的一垂直长度被设定成大于自内盖30F的下侧部到边界150F的一长度。根据此构造,可透过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抑制环境光线穿过边界150F入射至侦测空间60F,也可抑制内部光线穿过边界150F逸散至外侧。
根据第一特征,可防止环境光线透过挡光墙140F穿过边界150F而入射至侦测空间60F,可防止内部光线穿过边界150F而逸散至外侧,也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F的探测精确度。
(构造–入射光屏蔽结构–第二特征)
其次,关于入射光屏蔽结构的第二特征,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配置成可使内盖30F及下盖90F经由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而彼此配接。
具体而言,在第二挡光墙142F的内侧表面设置有至少一或多个第一突出部(图未示),第一挡光墙141F设置有可与第一突出部配接的至少一或多个第一切口部(图未示),其位在第一挡光墙141F对应于第一突出部的部分。另外,在第一挡光墙141F的外侧表面设置至少一或多个第二突出部(图未示),第二挡光墙142F设置有可与第二突出部配接的至少一或多个第二切口部(图未示),其位在第二挡光墙142F的内侧表面对应于第二突出部的部分。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可省略第一突出部及第一切口部,也可省略第二突出部及第二切口部。
根据第二特征,可经由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使内盖30F及下盖90F彼此附接,也可使内盖30F及下盖90F彼此牢固地连结。
(构造–入射光屏蔽结构–第三特征)
复参考图35,关于入射光屏蔽结构的第三特征,如图35所示,侦测器盖体70F及内盖30F是一体成型,使得内盖30F中相反于安装表面2F侧的一侧部(如图35的内盖30F的下侧部)的第一开口30aF的一周围部分,其与侦测器盖体70F中相反于安装表面2F侧的一侧部(如图35的侦测器盖体70F的下侧部)的第二开口70aF的一周围部分为连续的。
具体而言,位于内盖30F的下侧部的第一开口30aF的周围部分,以及位于侦测器盖体70F的下侧部的第二开口70aF的周围部分,是以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质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连续的构造。同时,内盖30F下侧部的第一开口30aF周围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其与侦测器盖体70F下侧部的第二开口70aF周围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形成不连续的构造,且内盖30F下侧部以外的其他侧部与侦测器盖体70F下侧部以外的其他侧部形成不连续的构造。
根据第三特征,可抑制位于内盖30F的第一开口30aF的周围部分与位于侦测器盖体70F的第二开口70aF的周围部分之间形成一间隙,也可防止环境光线或内部光线入射侦测空间60F。
(构造–入射光屏蔽结构–第四特征)
其次,关于入射光屏蔽结构的第四特征,如图35所示,侦测器盖体70F的一外径被设定成朝向安装表面2F而渐增。
具体而言,侦测器盖体70F的侧部中一侧部的一倾斜角设定为约45度。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侧部的倾斜角可大于45度且小于90度,或者侧部的倾斜角可大于0度且小于45度。
根据第四特征,侦测器盖体70F的侧部中的该侧部可形成为一锥状,可有效减弱环境光线或内部光线入射到侦测器盖体70F。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作动)
其次,说明如上述的火灾探测装置1F的作动。
例如,火灾探测装置1F附接至安装表面2F时,当环境光线试图穿过侦测器盖体70F与侦测器本体80F之间的边界150F而进入侦测空间60F时,在此情况下,入射的环境光线可被第一挡光墙141F或第二挡光墙142F所遮挡,进而可防止环境光线穿过边界150F而进入侦测空间60F。
另外,当逸散至外侧的内部光线试图穿过而进入侦测空间60F时,入射的内部光线可被第一挡光墙141F或第二挡光墙142F遮蔽,进而可防止内部光线穿过边界150F入射到侦测空间60F。
(实施例6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6,由于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可使气体流入及流出容置单元,且设置有挡光墙140F围绕内容置单元中的入射光屏蔽单元,其中入射光屏蔽单元包括侦测器盖体70F,覆盖侦测空间60F的一部分、及位于侦测器盖体70F的安装表面2F侧的一侦测器本体80F,其覆盖侦测空间60F的另一部分,且挡光墙140F配置成从安装表面2F的垂直方向直视时,挡光墙140F与侦测器盖体70F及侦测器本体80F之间的边界150F彼此交迭,进而可透过挡光墙140F抑制环境光线穿过边界150F而入射至侦测空间60F,也可抑制外散的内部光线穿过边界150F入射,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由于挡光墙140F包括第一挡光墙141F,其设置在下盖90F且配置成使边界150F位于第一挡光墙140F的远端的安装表面2F侧,进而可防止环境光线穿过边界150F而入射至侦测空间60F,并防止穿过边界150F逸散至外侧的内部光线再经由边界150F进入,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由于挡光墙140F包括第二挡光墙142F,设置在内盖30F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2F侧相反的一侧,其配置使边界150F位于第二挡光墙142F的远端的安装表面2F的一相反侧,可透过第二挡光墙142F抑制环境光线穿过边界150F入射至侦测空间60F,也可防止穿过边界150F逸散至外侧的内部光线再穿过边界150F进入,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由于挡光墙140F包括设置在下盖90F的第一挡光墙141F,以及第二挡光墙142F,设置在内盖30F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2F侧相反的一侧部,且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的构造使内盖30F及下盖90F可透过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相互配接,进而可透过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使内盖30F与下盖90F相互配接,并使内盖30F及下盖90F彼此可紧密地连结。
另外,由于入射光屏蔽单元及内盖30F为一体成型,使得内盖30F中相反于安装表面2F侧的一侧部(如图35的内盖30F的下侧部)的第一开口30aF的一周围部分,其与侦测器盖体70F中相反于安装表面2F侧的一侧部(如图35的侦测器盖体70F的下侧部)的第二开口70aF的一周围部分为连续的,可防止内盖30F的第一开口30aF的周围与入射光屏蔽单元的第二开口70aF的周围形成一间隙,可防止环境光线或内部光线入射进入侦测空间60F中。
另外,由于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外径设定成朝向安装表面2F而渐增,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的该侧部可形成锥状,可有效减弱环境光线或内部光线入射入到射光屏蔽单元。
[III]实施例的变化态样
如上所述,即使已说明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6,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及单元可在权利要求范围内任意的修改及改良。以下,说明相关的变化态样。
(实施例1的变化态样)
首先,说明实施例1的变化态样样。
(关于所欲解决的问题与发明效果)
首先,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及其效果不限于上述内容,也会根据本发明的实施环境及构造细节而有所不同,也可能只解决上述的部分问题及达成部分效果。
(关于防虫筛网)
实施例1说明防虫筛网50A以圆形构成。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防虫筛网50A可以是多边形,例如四边形、或是椭圆形。在此情况下,第一开口30aA或第二开口70aA可以是对应于防虫筛网50A的形状。
另外,实施例1说明防虫筛网50A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A。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除侦测器盖体70A以外(如下所述,该描述适用于图5所示的防虫筛网50A设置在内盖30A的情况),防虫筛网50A还可设置在外盖20A。于此,防虫筛网50A设置在外盖20A的具体结构可以为任意的。例如,防虫筛网50A可由圆柱体所构成,且覆盖外盖20A的一周围。另外,防虫筛网50A的一孔径可设定成大于或等于侦测器盖体70A的防虫筛网50A的孔径。
(关于防虫筛网的附接结构)
实施例1说明防虫筛网50A、第一开口30aA及侦测器盖体70A配置成可使防虫筛网50A穿过第一开口30aA可拆卸地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A。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该些部分区配置成使防虫筛网50A不穿过第一开口30aA附接至侦测器盖体70A或自其拆卸。例如,防虫筛网50A被安装至侦测器盖体70A的下端部,以从侦测器盖体70A的内部完全覆盖第二开口70aA。在此情况下,防虫筛网50A的保养方法可如同防虫筛网50A被附接的情况,防虫筛网50A不会自凹部110A脱落。
另外,实施例1说明防虫筛网50A设置成可实质上完全覆盖位在侦测器盖体70A(具体为凹部110A)的第二开口70aA。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图5是内盖30A的变化态样的示意图,图5(a)是仰视图,图5(b)是图5(a)所示的B-B线处剖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第一开口区域的局部放大图。例如,如图5及图6所示,防虫筛网50A可设置成可实质上完全覆盖位于内盖30A的第一开口30aA。在此情况下,例如,防虫筛网50A及内盖30A配置成防虫筛网50A附接至内盖30A或自内盖30拆卸。
在此,内盖30A的具体构造可以为任意的。如图5及图6所示,一凹部130A、第一夹持部131A及一第二夹持部132A可设置在内盖30A下侧部的第一开口30aA的一周围(此构造可应用于侦测器盖体70A,且设有防虫筛网50A的侦测器盖体70A)。在该些部分中,凹部130A可容纳防虫筛网50A,且防虫筛网50A的整个边缘端部可透过凹部130A进行附接及拆卸,此凹部130A的构造实质上类似于凹部110A,形成于第一开口30aA的周围部分。另外,第一夹持部131可拆卸地夹持防虫筛网50A的边缘端部的一部分(如图5的左侧部分)且形成内盖30A的下侧部的一部分(如图5的左侧部分),使得X-Z平面的截面形成一U形。另外,第二夹持部132A透过可拆卸地夹持防虫筛网50A的边缘端部的另一部分且形成内盖30A的下侧部的另一部分(如图5的右侧部分),使得X-Z平面的截面形成一U形。另外,第二夹持部132A的具体构造可以为任意的。例如,此部分可配置成使第二夹持部132A对防虫筛网50A的夹持力量大于第一夹持部131A对防虫筛网50A的夹持力量。例如,如图5(a)所示,第二夹持部132A的一平面形状的尺寸可大于第一夹持部131A的一平面形状的尺寸。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夹持部132A的一凹部的深度可大于第一夹持部131A的一凹部的深度。另外,防虫筛网50A的具体结构可以为任意的。例如,防虫筛网50A的直径稍大于第一开口30aA的直径,使防虫筛网50A容易附接至第一夹持部131A及第二夹持部132A,防虫筛网50A为可挠性且可使用一薄形的已知防虫网。根据上述构造,当防虫筛网50A附接至内盖30A时,如图6所示,当防虫筛网50A自内盖30A的一外侧(如图5的下侧)弯折时,防虫筛网50A(对应于图6所示的假想线)被夹入第二夹持部132A后,防虫筛网也可夹入第一夹持部131A(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且防虫筛网50A自内盖30A的一内侧(如图5的上侧)夹入第二夹持部132A之后,防虫筛网可夹入第一夹持部131A)。因此,由于无需移除内盖30A即可将防虫筛网50A附接至内盖30A及自内盖30A卸除,更容易保养防虫筛网50A,进一步提高保养效率。另外,由于防虫筛网50A夹入第一夹持部131A及第二夹持132A,因此当防虫筛网50A牢固地附接至内盖30A,亦可轻易地将进行防虫筛网50A附接至内盖30A及卸除。另外,由于防虫筛网50A及第一开口30aA分别由圆形所构成,相较于其他形状的设计,可提高防虫筛网50A及第一开口的加工精度,更可提高防虫筛网50A及内盖30A的可制造性。另外,可相对降低对探测目标物的流入方向的依赖性。尤其是,更容易使探测目标物从圆周方向上的任何方向,以几乎相同的方法及几乎相同的时间流入侦测空间中。在此情况下,防脱落部分120A的配置可防止防虫筛网50A从内盖30A脱落。例如,防脱落部分120A的一垂直长度可设定成防脱落部分120A的上端可与防虫筛网50A碰触的一长度。
另外,实施例1说明防脱落部分120A由第二肋片部24A所构成。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防脱落部分120A可由外盖20A的一部分中第二肋片部24A的其他部分所构成。例如,防脱落部分120A可由第一肋片部23A所构成。另外,防脱落部分120A可由外盖20A以外的其他构件所构成。例如,防脱落部分120A可由附接至外盖20A的树脂材质所构成。
另外,实施例1说明设置有防脱落部分120A。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在防虫筛网50A以不会脱落的方式配接凹部110A的情况下,也可省略防脱落部分120A的设计。
(实施例2的变化态样)
其次,说明实施例2的变化态样。
(关于所欲解决的问题与发明效果)
首先,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及其效果不限于上述内容,也会根据本发明的实施环境及构造细节而有所不同,也可能只解决上述的部分问题及达成部分效果。
(关于气体的流入结构)
实施例2说明气体的流入结构应用在火灾探测装置1B,其设置有于垂直方向上平行排列的侦测空间60B及流入空间40B。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气体的流入结构可应用于火灾探测装置1B,其设置有于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侦测空间60B及流入空间40B。
(关于肋片)
实施例2说明安装的肋片110B数量为8个。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数量可以是2个或更多但少于8个,或者也可以是9个或更多。
另外,实施例2说明设置有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可省略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另外,实施例2说明设置有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可省略第五肋片115B至第八肋片118B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
另外,实施例2说明第一肋片111B到第八肋片118B其中的一部分与另一肋片110B不碰触的构造情况。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图11及图12是外盖20B的一变化态样的透视图。例如,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可设置成完全不碰触到另一肋片110B。据此,相较于多个肋片110B碰触到另一肋片110B的情况,可防止内盖30B的流入部分内的气压过度增加,更容易确保气体向内盖30B的流入特性。
另外,实施例2说明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的一部分不碰触到另一肋片110B。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图13是外盖20B的一变化态样的透视图。例如,如图13所示,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可设置成完全碰触到另一肋片110B。
另外,实施例2说明第一肋片111至第八肋片118B配置成使气体流入第一肋片111B到第四肋片114B所分隔的流入空间,而不直接流出其他的流入空间。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配置成可使气体流入第一肋片111B到第四肋片114B所分隔的流入空间,再直接流至另一个流入空间中(然而,流出量极小)(也就是,该部分配置成使肋片110B及内盖30B的下侧部或外盖20B的顶面部分22B之间形成一间隙)。在此情况下,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的高度可可设定成小于流入空间40B的一垂直长度。另外,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设置成可使第一肋片111B至第四肋片114B中的每个上端部或下端部皆不与内盖30B的下侧部或外盖20B的顶面部分22B碰触。
另外实施例2说明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与外盖20B为一体成型。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可与内盖30B为一体成型。另外,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的部分肋片可与外盖20B或内盖30B的其中之一为一体成型,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的其他肋片可与外盖20B或内盖30B的另外之一为一体成型。另外,第一肋片111B至第八肋片118B可与外盖20B各别成型。
(实施例3的变例)
其次,说明实施例3的变化态样。
(关于所欲解决的问题与发明效果)
首先,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及其效果不限于上述内容,也会根据本发明的实施环境及构造细节而有所不同,也可能只解决上述的部分问题及达成部分效果。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
实施例3说明外盖20C、内盖30C及端子板90C各别成型。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外盖20C、内盖30C及端子板90C中的至少二个可为一体成型。
另外,实施例3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C具有内盖30C。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可省略内盖30C。
(关于端子板)
实施例3说明端子板90C设置有铭牌封环95C。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可省略铭牌封环95C。
另外,实施例3说明连接端子部部91C的数量为3个。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数量可仅为1个或仅2个,或者可为4个或更多。
(关于排水结构)
实施例3说明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一部分为非水平状。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整个安装表面侧侧部96C可为非水平状。
另外,在实施例3中,说明在安装表面侧侧部96C设置有防流入部98C。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即使聚集在铭牌封环95C的水滴流出到外侧,也不必担心流出的水滴可能流入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第二连接端子部93C及第三连接端子部94C,而防流入部98C可省略。
另外,实施例3说明在非水平部分97C的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内侧所对应的倾斜角θ1C,其角度设定不同于在非水平部分97C的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外侧所对应的倾斜角θ2C。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图19是一端子板的一变化态样的示意图,且是对应于图18所示的区域。例如,如图19所示,与在非水平部分97C的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内侧所对应的是倾斜角θ1C,与在非水平部分97C的安装表面侧侧部96C的外侧所对应的是倾斜角θ2C,以及也可将位在前述内侧及外侧之间的部分所对应的倾斜角θ4C设定不同于前述的倾斜角度。例如,倾斜角θ1C可被设定成小于倾斜角θ2C,倾斜角θ4C也可被设定成小于倾斜角θ1C(在图19中几乎接近0度)。根据此构造,相较于图18所示的端子板90C,可降低排水速度。
另外,实施例3说明非水平部分97C形成使非水平部分97C倾向一方向(具体而言,自位在铭牌封环95C侧的非水平部分97C的一端部朝向其在外盖20C侧的一端部的一方向)。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非水平部分97C可形成使非水平部分97C朝多个方向倾斜。例如,非水平部分97C自位在铭牌封环95C侧的非水平部分97C的端部朝向其在外盖20C侧的端部的方向倾斜以外,增加自非水平部分97C的第一连接端子部92C的一端部朝向其在外盖20C侧的端部的一方向,且垂直(正交)于前述的方向。以此方式,可在多个方向上分散排出非水平部分97C上的积水,也可增加排水量。
(实施例4的变化态样)
其次,说明实施例4的变化态样。
(关于所欲解决的问题与发明效果)
首先,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及其效果不限于上述内容,也会根据本发明的实施环境及构造细节而有所不同,也可能只解决上述的不分问题及达成部分效果。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
另外,实施例4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D具有内盖30D。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可省略内盖30D。
另外,实施例4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D具有第一发光单元及第二发光单元。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可省略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的其中之一。
(关于固定结构)
实施例4说明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设置在侦测器本体80D,第一插入孔131D及第二插入孔132D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D。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可设置在侦测器盖体70D,第一插入孔131D及第二插入孔132D可设置在侦测器本体80D。在此情况下,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仍可导引侦测器本体80D至第一固定部111D或第二固定部112D。
另外,实施例4说明第一固定部111D与第二固定部112D间隔设置。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该些部分也可彼此相邻设置。
另外,实施例4说明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设置成使侦测空间60D的实质中心部位于直线LD。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该些部分可设置成使侦测空间60D的实质中心部不位于直线LD。
另外,实施例4说明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配置成使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可被固定至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可配置成使灵敏度调整工具150D不固定至第一固定部111D及第二固定部112D。
(关于固定单元)
实施例4说明安装的固定单元,例如第一固定部111D,的数量为2个。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数量可为1个,或可为3个或更多。在此情况下,安装的导引单元的数量,例如第一导引部121D,及安装的插入孔的数量,例如第一插入孔131D,,可根据固定单元安装的数量设定。
(关于导引单元)
实施例4说明第一导引部121D与第一固定部111D为各别成型。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导引部121D可与第一固定部111D一体成型(此说明适用于第二导引部122D)。
另外,实施例4说明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分别是以中空且实质柱壮体体所构成。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可以为中空圆锥体或棱柱体所构成。或者,可以是实心或管状体。
另外,实施例4说明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持续地设置在侦测器本体80D。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若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122D各自的长轴长度被设定成无法被内盖30D容纳的一长度的情况,在侦测器盖体70D及侦测器本体80D彼此固定之后,第一导引部121D及第二导引部可被移除。
(实施例5的变化态样)
其次,说明实施例5的变化态样。
(关于所欲解决的问题与发明效果)
首先,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及其效果不限于上述内容,也会根据本发明的实施环境及构造细节而有所不同,也可只解决上述的部分问题及达成部分效果。
(火灾探测装置的应用对象)
实施例5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E对应的热源及光学火灾探测器。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火灾探测装置1E可对应为光学火灾探测器。在此情况下,可省略热探单元101E、护罩部分130E及第二配接部。
(关于肋片)
实施例5说明安装肋片110E的数量是8个。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数量可少于8个,或可为9个或更多。
(关于附接结构)
实施例5说明附接结构具有一个定位部140E(具体而言,定位部140E可用于导光)的结构。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附接结构可包括多个定位部140E。在此情况下,可提供多个定位部140E中每个对应一显示单元。
另外,实施例5说明内盖30E设置有突出部150E,外盖20E设置有配接部160E。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突出部150E可设置在外盖20E,配接部160E可设置在内盖30E。
另外,实施例5说明突出部150E配置为肋片110E的一部分。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突出部150E可构成整个肋片110E。另外,突出部150E可构成肋片110E以外的其他构件(例如,突出部150E可单纯为突出部150E)。
另外,实施例5说明定位部140E配置成可将显示单元所发射的光线导引至外盖20E的外侧。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定位部140E可配置成无法将显示单元所发射的光线导引至外盖20E的外侧。另外,可设置多个定位部140E(具体而言,定位部140E无法导光)。
另外,实施例5说明突出部150E与内盖30E为一体成型,配接部160E与外侧盖为一体成型。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突出部150E或配接部160E可与突出部150E或配接部160E各别成型。
(关于突出部)
实施例5说明突出部150E是柱状或中空状。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突出部150E可为实心的平板状或杆状。
实施例5说明配接部160E包括第一配接部161E及第二配接部162E。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配接部160E可仅包括第一配接部161E或第二配接部162E的其中之一。
(关于配接部)
实施例5说明配接部160E(第一配接部161E及第二配接部162E)与切口部相对应。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配接部160E可为管状或环状。在此情况下,配接部160E可构成肋片110E的至少一部分。
实施例5说明第二配接部162E与顶面部分22E的插入孔120E为一体成型。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二配接部162E可与顶面部分22E的插入孔120E各别成型。
(实施例6的变化态样)
其次,说明实施例6的变化态样。
(关于所欲解决的问题及发明效果)
首先,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及其效果不限于上述内容,也会根据本发明的实施环境及构造细节而有所不同,也可能只解决上述的部分问题及达成部分效果。
(火灾探测装置的应用对象)
实施例6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F对应的热源及光学火灾探测器。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火灾探测装置1F可对应为光学火灾探测器。在此情况下,可省略及护罩部分130F。
(关于容置单元)
实施例6说明容置单元包括内盖30F。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可省略内盖30F。在此情况下,可省略第二挡光墙142F。
(关于入射光屏蔽结构)
实施例6说明入射光屏蔽结构包括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入射光屏蔽结构可仅包括第一挡光墙141F或第二挡光墙142F其中的一个。
另外,实施例6说明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配置成使内盖30F及下盖90F可透过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而相互配接。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可配置成使内盖30F及下盖90F不透过第一挡光墙141F及第二挡光墙142F而相互配接。
另外,实施例6说明侦测器盖体70F及内盖30F为一体成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侦测器盖体70F及内盖30F可各别成型。
另外,实施例6说明侦测器盖体70F的外径被设定为朝向安装表面2F而渐增。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外径可设定为朝向安装表面2F而渐减,或可设定为外径均等长。
注释
注释1的用于在一监视区域中探测一火灾的一火灾探测装置,是一个用于在一监视区域中探测一火灾的一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用于探测火侧的一单元或一空间设置在该火灾探测器的一内部。
根据注释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上,该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成覆盖侦测空间的一外周围,以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侦测空间中;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及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外容置单元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一第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进入内容置单元;一第二开口,设置在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流入侦测空间;以及一平板状的防虫筛网,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入射光屏蔽单元,其配置成完全覆盖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
根据注释2所述的注释3的火灾探测装置,第一开口配置成使防虫筛网穿过第一开口完全外露于内容置单元的一外侧。
根据注释2或3所述的注释4的火灾探测装置,防虫筛网配置成完全覆盖位于入射光屏蔽单元中的第二开口,以及防虫筛网、第一开口及入射光屏蔽单元配置成使防虫筛网穿过第一开口附接至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自从入射光屏蔽单元拆卸。
根据注释2或3所述之注释5火灾探测装置,防虫筛网完全覆盖位于内容置单元的第一开口,以及防虫筛网及内容置单元的配置,使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内容置单元拆卸。
根据注释2至5任一所述的注释6的火灾探测装置,外容置单元的一部分构成一防脱落单元,以防止防虫筛网自内容置单元或入射光屏蔽单元脱落。
根据注释1所述的注释7的火灾探测装置,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在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侦测空间的情况下允许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成覆盖侦测空间的一外周围;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及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外容置单元可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流入内容置单元;以及一平板状的防虫筛网,设置在内容置单元,并配置成完全覆盖开口,其中防虫筛网及内容置单元的配置,使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内容置单元拆卸。
根据注释7所述的注释8的火灾探测装置,内容置单元具有一夹持单元,其位于与内容置单元的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侧部,用以可拆卸地夹持防虫筛网。
根据注释2至8任一所述的注释9的火灾探测装置,防虫筛网及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或开口形成一圆形形状。
根据注释1所述的注释10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内容置单元可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内容置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外容置单元可使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多个肋片,设置在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之间的一间隙,其中,所述多个肋片的配置使多个流入空间用于导引气体流入外容置单元,再流入该内容置单元内的气体的一流入部分,其是利用所述多个肋片分隔间隙而形成。
根据注释10所述的注释11的火灾探测装置,所述多个肋片从内容置单元的中心侧向外径向配置。
根据注释11的注释12的火灾探测装置,所述多个肋片中的部分肋片呈交错排列,所述多个肋片中的其他部分肋片被设置成不会与交错排列的肋片之间的另一肋片碰触。
根据注释12所述的注释13的火灾探测装置,所述多个肋片配置成使气体流入由交错排列的该些肋片分隔而成的流入空间,不会直接外流到其他的流入空间。
根据注释10或11所述的注释14的火灾探测装置,所述多个肋片设置成使至少部分肋片不会与其他肋片碰触。
根据注释10至14任一所述的注释15的火灾探测装置,所述多个肋片与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
根据注释所述的注释16的火灾探测装置,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用以容纳一电子元件的一壳体,其中一安装表面侧侧部的至少一部分,其对应于该壳体的侧部中在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根据注释16所述的注释17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连接端子部,位于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表面,用于电性连接电子元件与一外部配线,其中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部分中的连接端子部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根据注释17所述的注释18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防流入单元,设置于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安装表面的一侧的该侧表面,用以防止安装表面的一侧表面上的水滴进入连接端子部。
根据注释16至18任一所述的注释19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基板,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电子元件安装在基板上,其中安装表面侧侧部非对应于基板的一部分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根据注释16至19任一所述的注释20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铭牌封环,黏贴至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安装表面的该侧的侧表面,其中在安装表面侧侧部一部分中的铭牌封环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根据注释16至20任一所述的注释21的火灾探测装置,在安装表面侧侧部中,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形成,使得当靠近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外侧时,该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是远离该安装表面。
根据注释21所述的注释22的火灾探测装置,部分对应非水平行状的一部分的一倾斜角,其不同于该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另一部分的一倾斜角。
根据注释22所述的注释23的火灾探测装置,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该部分为一倾斜部分,其与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的该另一部分的一倾斜部分为连续的配置。
根据注释23所述的注释24的火灾探测装置,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该部分的倾斜部分,与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的该另一部分的倾斜部分之间的一边界部分形成一圆形形状。
根据注释21至24任一所述的注释25的火灾探测装置,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形成,使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呈往多方向倾斜。
根据注释1所述的注释26的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以及一入射光屏蔽单元,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侦测空间,入射光屏蔽单元包括一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侦测空间的外围的一部分;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侦测空间的外围的另一部分;一固定单元,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以及一导引单元,当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透过固定单元固定时,导引单元导引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至固定单元。
根据注释26所述的注释27的火灾探测装置,导引单元为长空心状或一长实心状,且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固定单元及导引单元的配置使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可插入导引单元及固定单元,并可拆卸地固定在固定单元。
根据注释27所述的注释28的火灾探测装置,当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插入导引单元中,或者当插入后,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被导引至固定单元时,导引单元的一长轴长度被设定成可抑制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碰触位于侦测空间或其周缘的一元件。
根据注释26至28任一所述的注释29的火灾探测装置,一对固定单元彼此间隔设置。
根据注释29所述的注释30的火灾探测装置,该一对固定单元设置成使侦测空间的一实质中心部位于该一对固定单元自其一该固定单元至另一该固定单元的直线上。
根据注释26至30任一所述的注释31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探测单元,透过发射及接收该侦测空间中的侦测光线以探测探测目标物,固定单元配置成可固定一工具,其是在探测单元的灵敏度被调整至固定单元时所使用的工具。
根据注释1所述的注释32的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内容置单元可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一气体流入及流出内容置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外容置单元可使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以及一定位单元,当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彼此附接时,定位单元可使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的一相对位置对准至一预设位置。
根据注释32所述的注释33的火灾探测装置,定位单元包括:一突出部,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其中之一;以及一配接部,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另外之一,突出部与配接部相互配接。
根据注释33所述的注释34的火灾探测装置,突出部或配接部被配置成一肋片的至少一部分,其分隔该内容置单元及该外容置单元之间的一间隙。
根据注释33或34所述的注释35的火灾探测装置,突出部或配接部与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
根据注释32至35任一所述的注释36的火灾探测装置,定位单元被配置成可将设置于内容置单元的内部的一显示单元所发射的光线光线导引至外容置单元的一外侧。
根据注释1所述的注释37的火灾探测装置,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入射光屏蔽单元,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侦测空间,入射光屏蔽单元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一气体流入及流出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容置单元可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容置单元;以及一挡光墙,围绕位于容置单元的一内部的入射光屏蔽单元,其中入射光屏蔽单元包括一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部分侦测空间的一部分;及一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在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安装表面侧,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侦测空间的另一部分,挡光墙配置成从安装表面的垂直方向直视时,挡光墙与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之间的一边界彼此交迭。
根据注释37所述的注释38的火灾探测装置,容置单元包括一盖体单元,覆盖入射光屏蔽单元位于安装表面侧的一侧表面;以及挡光墙包括一第一挡光墙,设置在盖体单元且配置成使边界位于第一挡光墙的一远端的安装表面侧。
根据注释37或38所述的注释39的火灾探测装置,容置单元包括:一内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的;及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以及挡光墙包括:一第二挡光墙,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其配置使边界位于第二挡光墙的一远端的安装表面侧的一相反侧。
根据注释37所述的注释40的火灾探测装置,容置单元包括:一内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及一盖体单元,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安装表面侧,盖体单元覆盖位于安装表面侧的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侧表面;挡光墙包括一第一挡光墙,设置在盖体单元上;及一第二挡光墙,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且第一挡光墙及第二挡光墙的配置使内容置单元及盖体单元透过第一挡光墙及第二挡光墙相互配接。
根据注释37所述的注释41的火灾探测装置,容置单元包括:一内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的;一第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流再流入内容置单元;以及一第二开口,设置在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内容置单元的气体再流入侦测空间,且入射光屏蔽单元及内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使内容置单元中相反于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的第一开口的一周围部分,其与入射光屏蔽单元中相反于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的第二开口的一周围部分呈连续的。
根据注释37至41任一所述的注释42的火灾探测装置中,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外径随着接近安装表面而渐增。
注释的优点
根据注释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用以探测火灾的一单元或一空间的设置,火灾的探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减小,更容易准确探测火灾的发生。
根据注释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侦测空间,在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成覆盖侦测空间的一外周围,以防止环境光线进入侦测空间中;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及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外容置单元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一第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进入内容置单元;一第二开口,设置在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流入侦测空间;以及一平板状的防虫筛网,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入射光屏蔽单元,其配置成完全覆盖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因此,相较于习知技术(在内盖内部安装柱状防虫筛网以覆盖探测单元的一外周围的相关技术),更容易附接防虫筛网,以提高安装防虫筛网的效率。另外,由于防虫筛网为平板状,相较于柱状的防虫筛网,平板状防虫筛网更容易制造且体积较薄,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的制造成本,并降低制造时的环境负担。
根据注释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第一开口配置成使防虫筛网穿过第一开口完全外露于内容置单元的一外侧,当有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时,即可进行防虫筛网的保养程序(例如清洁、或清洗等程序),无需移除内容置单元,可提高保养效率。
根据注释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防虫筛网、第一开口及入射光屏蔽单元的配置,使防虫筛网穿过第一开口附接至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自入射光屏蔽单元拆卸,无需移除内装内容置单元,防虫筛网即可附接至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自入射光屏蔽单元拆卸。因此,容易进行防虫筛网的保养程序,可提高保养防虫筛网的效率。
根据注释5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防虫筛网及内容置单元的配置,使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内容置单元拆卸,无需移除内容置单元,防虫筛网即可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内容置单元拆卸。因此,容易进行防虫筛网的保养程序,可提高保养防虫筛网的效率。
根据注释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外容置单元的一部分构成一防脱落单元,可防止防虫筛网从内容置单元或入射光屏蔽单元脱落,及可改善防虫筛网的附接性能。另外,由于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防脱落单元的元件,可提高防脱落单元的安装性能。
根据注释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内容置单元,容纳侦测空间及入射光屏蔽单元;一外容置单元,容纳内容置单元;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的一侧部;以及一平板状的防虫筛网,设置在内容置单元,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足以完全覆盖开口。因此,相较于习知技术(在内盖内部安装柱状防虫筛网以覆盖探测单元的一外周围的相关技术),更容易附接防虫筛网,以提高安装防虫筛网的效率。另外,由于防虫筛网为平板状,相较于柱状的防虫筛网,平板状防虫筛网更容易制造且体积较薄,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的制造成本,并降低制造时的环境负担。另外,由于防虫筛网及内容置单元的配置,使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内容置单元拆卸,无需移除内容置单元即可进行防虫筛网附接及拆卸。因此,可以进行防虫筛网的保养程序(例如清洁、清洗等程序),以提高保养效率。
根据注释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内容置单元具有一夹持单元,其位于与内容置单元的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侧部,用以可拆卸地夹持防虫筛网,当防虫筛网紧密附接于内容置单元时,夹持单元的设置可轻易地将防虫筛网自内容置单元拆卸,亦可轻易将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以提高防虫筛网的保养效率。
根据注释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防虫筛网及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或开口形成一圆形形状,相较于其他形状的设计,更容易确保防虫筛网、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加工精度,可提高防虫筛网、内容置单元或入射光屏蔽单元的可制造性。另外,可相对降低对探测目标物之流入方向的依赖性。尤其是,更容易使探测目标物从圆周方向上的任何方向,以几乎相同的方法及几乎相同的时间流入侦测空间中。
根据注释1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配置成使多个流入空间用于导引气体流入外容置单元,再流入该内容置单元内的气体的一流入部分,其是利用所述多个肋片分隔间隙而形成,其可透过多个流入空间以确保引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导引流入于内容置单元内的气体的流入部分,可防止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未流入内容置单元而外流。因此,相较于习知技术(以内部具有流动管路的盖体构件覆盖侦测空间的技术),可提高气体流入内容置单元的流动性藤,并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度。
根据注释1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从内容置单元的中心侧向外径向配置,其可径向形成多个流入空间,并可降低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的方向依赖性。
根据注释1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中的部分肋片呈交错排列,所述多个肋片中的其他部分肋片被设置成不会与交错排列的肋片之间的另一肋片碰触,可抑制于内容置单元的流入部分内的气压过度上升的现象,以确保气体朝向内容置单元的流入特性。
根据注释1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配置成使气体流入由交错排列的该些肋片分隔而成的流入空间,不会直接外流到其他的流入空间,可防止气体流至其他的流入空间,并可抑制流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外流而未流入内容置单元的情形。
根据注释1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设置成使至少部分肋片不会与其他肋片碰触,相较于各个肋片与其他肋片彼此碰触的设计,不碰触的设计可抑制于内容置单元的流入部分内的气压过度上升的现象,更容易确保气体朝向内容置单元的流入特性。
根据注释15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肋片与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更容易制成所述多个肋片,以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
根据注释1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壳体用于容纳电子元件的一安装表面侧侧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一非水平形状,在安装表面发生凝结的情况下,即便附着在安装表面上的水滴落到安装表面侧侧部上,相较于水平状的安装表面侧侧部,非水平形状的设计可防止水滴聚积在安装表面侧侧部的该至少一部分上。因此,例如,非水平形状的设计可防止电子元件或其外围元件(如布线、端子等)因水滴而损坏,并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可用性。
根据注释1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部分中的连接端子部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连接端子部,可防止水滴积聚在连接端子部或其周围,并避免水滴所造成的连接端子部的短路。
根据注释1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防流入单元,设置于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安装表面的一侧的该侧表面,用以防止安装表面的一侧表面上的水滴进入连接端子部,即可透过防流入单元避免位在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安装表面的侧表面上的水滴进入连接端子部连接端子部,更可避免因为水滴进入所造成的连接端子部的短路。
根据注释1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安装表面侧侧部非对应于基板的一部分形成一非水平形状,在避免水滴聚积在非对应于基板的部分时,即可确保壳体内部用于容纳安装于基板的电子元件的空间,及可保持电子元件的容纳性并同时具有排水性。
根据注释2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在安装表面侧侧部一部分中的铭牌封环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可确保有效排除聚集在铭牌封环的水滴,进而防止连接端子部的短路。另外,相较于安装表面侧侧部对应于铭牌封环的部分形成非水平形状,可防止铭牌封环因水滴而脱落,且更容易维持铭牌封环的黏贴固定特性。
根据注释2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在安装表面侧侧部中,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形成,使得当靠近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外侧时,该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是远离该安装表面,在避免水滴聚积在安装表面侧侧部时,更容易确保壳体内部用于容纳安装于基板电子元件的空间,藉此更容易保持电子元件的容纳性并同时具有排水性。
根据注释2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部分对应非水平行状的一部分的一倾斜角,其不同于该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的另一部分的一倾斜角,依据该些倾斜角的尺寸改变流入非水平形状的水滴的表面张力的影响程度,可依据安装情形而达到排水的效果。
根据注释2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该部分的一倾斜部分,其与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的该另一部分的一倾斜部分为连续的构造相较于该些倾斜部分为不连续的构造,连续的配置可防止水滴聚集在非水平状部分,也可防止水滴造成连接端子部的短路。
根据注释2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该部分的倾斜部分,与部分对应于非水平形状的该另一部分的倾斜部分之间的一边界部分形成一圆形形状,其可降低流过边界的水滴其表面张力的影响,进而可抑制水滴聚集在非水平状部分。
根据注释25的火灾探测装置,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的形成,使部分对应非水平形状呈往多方向倾斜,可使聚积在非水平部分的水往多方向分散并排出,并加大排水量。
根据注释2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固定单元,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以及一导引单元,当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透过固定单元固定时,导引单元导引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至固定单元,在固定单元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后,可透过导引单元来导引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至固定单元,相较于没有导引单元的情况下,能够更精确且快速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因此,可有效地组装入射光屏蔽单元,并改善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尤其是,由于更容易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无需让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碰触到突出于基板的电子元件(如热敏电阻等),进而可更容易且有效率地组装入射光屏蔽单元。
根据注释2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固定单元及导引单元配置成使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可插入导引单元及固定单元,并可拆卸地固定在固定单元,而可增加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与固定单元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可让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稳固地固定于固定单元。另外,更容易将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附接至固定单元、及自固定单元拆卸,可轻易地进行保养程序。
根据注释2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当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插入导引单元中,或者当插入后,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被导引至固定单元时,导引单元的一长轴长度被设定成可抑制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碰触位于侦测空间或其周缘的一元件,可防止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在插入时或在导引时碰触到电子元件。因此,例如,在组装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的过程中,可轻易避免电子元件变形、脱落或电子元件(例如基板等)装载时所造成的毁损或脱落)。
根据注释2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一对固定单元彼此间隔设置,相较于只提供一个固定单元的情况下,可更稳固地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可轻易定位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并可有效率地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
根据注释3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一对固定单元设置成使侦测空间实质上的一的中心部分位于该一对固定单元自其一该固定单元至另一该固定单元的直线上,进而可轻易地对准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且更容易精确地固定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
根据注释3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固定单元配置成可固定一工具,其是在探测单元的灵敏度被调整至固定单元时所使用的工具,进而可精确且快速地附接工具,即可有效率地调整探测单元的灵敏度。另外,由于在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中不需要另外提供用于定位该工具的一构件,可降低火灾探测装置的制造成本。
根据注释3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一定位单元,当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彼此附接时,定位单元可使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的一相对位置对准至一预设位置,相较于未设置定位单元的情况下,可在组装火灾探测装置时轻易且快速地对内容置单元及外容置单元进行定位,可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另外,由于组装火灾探测装置时更容易避免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与另一个元件(如热探单元等)的碰触,进而可防止其他元件的毁损。
根据注释3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定位单元包括一突出部,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其中之一;以及一配接部,设置在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另外之一,突出部与配接部相互配接,可藉此简化定位单元的配置,且更容易形成定位单元。
根据注释3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突出部或配接部被配置成一肋片的至少一部分,其分隔该内容置单元及该外容置单元之间的一间隙,相较于提供各个单独的突出部或配接部及肋片的情况下,配置成一肋片的至少一部分的设计更能避免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构造复杂化,更容易提高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且使火灾探测装置更薄化。
根据注释35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突出部或配接部与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相较于自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各自分离构成的突出部及配接部,一体成型的设计更能够简化附接突出部及配接部的工作,更容易形成定位单元。
根据注释3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定位单元被配置成可将设置于内容置单元的内部的一显示单元所发射的光线光线导引至外容置单元的一外侧,使定位单元可具有导引光线的功能,相较于提供独立的定位单元及导光单元,更可避免内容置单元或外容置单元的构造复杂化。
根据注释3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火灾探测装置包括一容置单元,容纳入射光屏蔽单元,容置单元可使包含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及流出容置单元;以及一挡光墙,围绕位于容置单元的一内部的入射光屏蔽单元,其中入射光屏蔽单元包括一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侦测空间的一部分;及一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在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安装表面侧,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侦测空间的另一部分,挡光墙配置成从安装表面的垂直方向直视时,挡光墙与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之间的一边界彼此交迭,进而可透过挡光墙抑制环境光线穿过边界进入侦测空间,也可抑制内部光线穿过边界而逸散至外侧,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根据注释3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挡光墙包括一第一挡光墙,设置在盖体单元且配置成使边界位于第一挡光墙的一远端的安装表面侧,进而可防止内部光线穿过边界逸散至外侧,更容易维持探测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根据注释3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挡光墙包括一第二挡光墙,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其配置使边界位于第二挡光墙的一远端的安装表面侧的一相反侧,可透过第二挡光墙抑制环境光线穿过边界进入侦测空间,也可抑制内部光线穿过边界逸散至外侧,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根据注释4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挡光墙包括一第一挡光墙,设置在盖体单元上;及一第二挡光墙,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且第一挡光墙及第二挡光墙的构造使内容置单元及盖体单元透过第一挡光墙及第二挡光墙相互配接,进而可透过第一挡光墙及第二挡光墙配接内容置单元及盖体单元,并使内容置单元及盖体单元彼此可紧密地连接。
根据注释4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入射光屏蔽单元及内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使得内容置单元中相反于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的第一开口的一周围部分,其与入射光屏蔽单元中相反于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的第二开口的一周围部分呈连续的,可防止内容置单元的第一开口的周围与入射光屏蔽单元的第二开口的周围形成一间隙,并可抑制环境光线或内部光线入射进入侦测空间中。
根据注释4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外径设定成朝向安装表面而渐增,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的该侧部可形成锥状,可有效减弱环境光线或内部光线进入入射光屏蔽单元中。

Claims (42)

1.一种火灾探测装置,用于在一监视区域中探测一火灾,其中,
在该火灾探测装置的一内部设置用于探测该火灾的一单元或一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该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上,该火灾探测装置包括:
一侦测空间,在该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
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成覆盖该侦测空间的一外周围,以防止环境光线进入该侦测空间中;
一内容置单元,容纳该侦测空间及该入射光屏蔽单元;
一外容置单元,容纳该内容置单元,该外容置单元可使包含该探测目标物的一气体流入及流出该外容置单元;
一第一开口,设置在该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该外容置单元的该气体再流入该内容置单元;
一第二开口,设置在该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该内容置单元的该气体再流入该侦测空间;以及
一平板状的防虫筛网,设置在该内容置单元或该入射光屏蔽单元,其配置成完全覆盖该第一开口或该第二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第一开口配置成使防虫筛网穿过该第一开口完全外露于该内容置单元的一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防虫筛网配置成完全覆盖位于该入射光屏蔽单元中的该第二开口,以及该防虫筛网、该第一开口及该入射光屏蔽单元配置成使该防虫筛网穿过该第一开口附接至该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自该入射光屏蔽单元拆卸。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防虫筛网网完全覆盖位于该内容置单元的该第一开口,以及该防虫筛网及该内容置单元的配置,使该防虫筛网附接至该内容置及自该内容置单元拆卸。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外容置单元的一部分构成一防脱落单元,以防止该防虫筛网自该内容置单元或该入射光屏蔽单元脱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该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该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
一侦测空间,在该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
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成覆盖该侦测空间的一外周围,以防止环境光线进入该侦测空间中,但可使包含该探测目标物的一气体流入及流出;
一内容置单元,容纳该侦测空间及该入射光屏蔽单元;
一外容置单元,容纳该内容置单元,该外容置单元可使包含该探测目标物的该气体流入及流出该外容置单元;
一开口,设置在该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该外容置单元的该气体再流入该内容置单元;以及
一平板状的防虫筛网,设置在该内容置单元,并配置成完全覆盖该开口,其中,
该防虫筛网及该内容置单元的配置,使该防虫筛网附接至内容置单元及自该内容置单元拆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内容置单元具有一夹持单元,其位于与该内容置单元的该安装表面侧相反的该侧部,用以可拆卸地夹住该防虫筛网。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防虫筛网及该第一开口、该第二开口、或该开口形成一圆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包括:
一侦测空间,在该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
一内容置单元,容纳该侦测空间,该内容置单元可使包含该探测目标物的该气体流入及流出内容置单元;
一外容置单元,容纳该内容置单元,该外容置单元可使该气体流入及流出该外容置单元;
多个肋片,设置在该内容置单元及该外容置单元之间的一间隙,其中,
所述多个肋片的配置使多个流入空间用于导引该气体流入该外容置单元,再流入该内容置单元内的该气体的一流入部分,其利用所述多个肋片分隔该间隙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多个肋片从该内容置单元的中心侧向外径向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肋片中的部分肋片为交错排列,所述多个肋片中的其他部分肋片被设置成不会与交错排列的该些肋片之间的另一该肋片碰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多个肋片配置成使该气体流入由交错排列的该些肋片所分隔而成的流入空间,不会直接外流到其他的流入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多个肋片设置成使至少部分肋片不会与其他肋片碰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多个肋片与该内容置单元或该外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该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
一壳体,用以容纳一电子元件,其中一安装表面侧侧部的至少一部分,其对应于该壳体的侧部中在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包括:
一连接端子部部,位于该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表面,用以电性连接该电子元件与一外部配线,其中在该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部分中的该连接端子部部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
一防流入单元,设置于该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该安装表面的一侧的该侧表面,用以防止该安装表面的一侧表面上的水滴流入该连接端子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
一基板,设置在该壳体的内部,该电子元件安装在该基板,其中该安装表面侧侧部非对应于该基板的一部分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
一铭牌封环,黏贴至该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侧表面中的该安装表面的该侧的该侧表面,其中在该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部分中的该铭牌封环的周围形成一非水平形状。
21.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在该安装表面侧侧部中,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形成,使得当靠近该安装表面侧侧部的一外侧时,该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是远离该安装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一部分的一倾斜角,其不同于该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另一部分的一倾斜角。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部分对应该非水平形状的该部分为一倾斜部分,其与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该另一部分的一倾斜部分为连续的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部分对应该非水平形状的该部分的该倾斜部分,与该部分对应于该非水平形状的该另一部分的该倾斜部分之间的一边界部分形成一圆形形状。
25.根据权利要求21至24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部分对应该非水平形状的形成,使该部分对应该非水平形状呈往多方向倾斜。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包括:
一侦测空间,在该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以及
一入射光屏蔽单元,防止环境光线进入该侦测空间,其中该入射光屏蔽单元包括:
一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该侦测空间的外围的一部分;
一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该侦测空间的外围的另一部分;
一固定单元,固定该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该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以及
一导引单元,当该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该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透过该固定单元固定时,该导引单元导引该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该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至该固定单元。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导引单元为一长空心状或一长实心形状,且该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该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该固定单元及该导引单元的配置使该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该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可插入该导引单元及该固定单元,并可拆卸地固定在该固定单元。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当该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该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插入该导引单元时,或者当插入后,该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该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被导引至该固定单元时,该导引单元的一长轴长度被设定成可抑制该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或该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碰触位于该侦测空间或其周围的一元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6至28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一对固定单元彼此间隔设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一对固定单元设置成使该侦测空间的一实质中心部位于该一对固定单元中自其一该固定单元至另一该固定单元的直线上。
31.根据权利要求26至30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还包括:
一探测单元,透过发射及接收该侦测空间中的侦测光线以探测该探测目标物,
其中,该固定单元配置成可固定一工具,其是在该探测单元的灵敏度被调整至该固定单元时所使用的该工具。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包括:
一侦测空间,在该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
一内容置单元,容纳该侦测空间,该内容置单元可使包含该探测目标物的一气体流入及流出该内容置单元;
一外容置单元,容纳该内容置单元,该外容置单元可使该气体流入及流出外容置单元;以及
一定位单元,当该内容置单元及该外容置单元彼此附接时,该定位单元将内容置单元及该外容置单元的一相对位置对准至一预设位置。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定位单元包括:
一突出部,设置在该内容置单元或该外容置单元的其中之一;以及
一配接部,设置在该内容置单元或该外容置单元的另外之一,该突出部与配接部相互配接。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突出部或该配接部被配置成一肋片的至少一部分,其分隔该内容置单元及该外容置单元之间的一间隙。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突出部或该配接部与该内容置单元或该外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
36.根据权利要求32至35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定位单元被配置成可将设置于该内容置单元的内部的一显示单元所发射的光线导引至该外容置单元的一外侧。
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该火灾探测装置附接至一安装物的一安装表面上,该火灾探测装置包括:
一侦测空间,在该侦测空间中探测一探测目标物;
一入射光屏蔽单元,防止环境光线进入该侦测空间,该入射光屏蔽单元使包含该探测目标物的一气体流入及流出该入射光屏蔽单元;
一容置单元,容纳该入射光屏蔽单元,该容置单元可使包含该探测目标物的该气体流入及流出该容置单元;以及
一挡光墙,围绕位于该容置单元的一内部的该入射光屏蔽单元,
其中该入射光屏蔽单元包括:
一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该侦测空间的一部分,及
一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设置在该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安装表面侧,该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覆盖该侦测空间的另一部分,以及
该挡光墙,其配置成从该安装表面的垂直方向直视时,该挡光墙与该第一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该第二入射光屏蔽单元之间的一边界彼此交迭。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容置单元包括:
一盖体单元,覆盖该入射光屏蔽单元位于该安装表面侧的一侧表面;以及
该挡光墙包括:
一第一挡光墙,设置在该盖体单元且配置成使该边界位于该第一挡光墙的一远端的该安装表面侧。
39.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容置单元包括:
一内容置单元,容纳该入射光屏蔽单元;及
一外容置单元,容纳该内容置单元;以及
该挡光墙包括:
一第二挡光墙,设置在该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该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其配置使该边界位于该第二挡光墙的一远端的该安装表面侧的一相反侧。
40.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容置单元包括:
一内容置单元,容纳该入射光屏蔽单元;
一外容置单元,容纳该内容置单元;及
一盖体单元,设置在该内容置单元的该安装表面侧,该盖体单元覆盖位于该安装表面侧的该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侧表面;
该挡光墙包括:
一第一挡光墙,设置在该盖体单元上;及
一第二挡光墙,设置在该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该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且
该第一挡光墙及该第二挡光墙的配置,使该内容置单元及该盖体单元透过该第一挡光墙及该第二挡光墙相互配接。
41.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容置单元包括:
一内容置单元,容纳该入射光屏蔽单元,
一外容置单元,容纳该内容置单元,
一第一开口,设置在内容置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该外容置单元的气体再流入该内容置单元,以及
一第二开口,设置在该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侧部中与一安装表面侧相反的一侧部,使流入该内容置单元的该气体再流入该侦测空间,且
该入射光屏蔽单元及该内容置单元为一体成型,使该内容置单元中相反于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的该第一开口的一周围部分,其与该入射光屏蔽单元中相反于一安装表面侧的一侧部的该第二开口的一周围部分呈连续的。
42.根据权利要求37至41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入射光屏蔽单元的一外径随着靠近该安装表面而渐增。
CN201980043033.5A 2018-06-25 2019-04-22 火灾探测装置 Active CN112368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9710 2018-06-25
JP2018119710A JP7106368B2 (ja) 2018-06-25 2018-06-25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136052A JP7169107B2 (ja) 2018-07-19 2018-07-19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136052 2018-07-19
JP2018-138200 2018-07-24
JP2018138200A JP7208729B2 (ja) 2018-07-24 2018-07-24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200276 2018-10-24
JP2018200276A JP7265854B2 (ja) 2018-10-24 2018-10-24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240136 2018-12-21
JP2018240136A JP7260296B2 (ja) 2018-12-21 2018-12-21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9003212A JP7280046B2 (ja) 2019-01-11 2019-01-11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9-003212 2019-01-11
PCT/JP2019/017008 WO2020003712A1 (ja) 2018-06-25 2019-04-22 火災検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8752A true CN112368752A (zh) 2021-02-12
CN112368752B CN112368752B (zh) 2023-01-13

Family

ID=68987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3033.5A Active CN112368752B (zh) 2018-06-25 2019-04-22 火灾探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614396B2 (zh)
EP (1) EP3813033A4 (zh)
CN (1) CN112368752B (zh)
WO (1) WO20200037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65730B (zh) * 2018-12-26 2022-06-24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火焰检测器
GB2586459B (en) * 2019-08-16 2021-10-20 Apollo Fire Detectors Ltd Fire or smoke detector
JP7458021B2 (ja) * 2020-02-13 2024-03-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US11790746B2 (en) 2021-02-02 2023-10-17 Carrier Corporation Smoke entry solution for multi wave multi angle safety device
JP2023184237A (ja) * 2022-06-17 2023-12-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1819A (en) * 1987-03-27 1989-07-25 Hochiki Kabushiki Kaisha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with permanently fixed insect net
CN1077809A (zh) * 1992-04-25 1993-10-27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电离型烟检测器
CN1305099A (zh) * 1999-11-01 2001-07-25 报知机株式会社 烟雾探测器及防虫网罩
CN101089611A (zh) * 2007-03-01 2007-12-19 深圳市赋安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后向光电感烟探测器的实现方法及其装置
CN101147053A (zh) * 2005-03-31 2008-03-19 日本芬翁股份有限公司 光电式烟检测器
JP2011210212A (ja) * 2010-03-31 2011-10-20 Nohmi Bosai Ltd 煙感知器の防虫網及び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11215705A (ja) * 2010-03-31 2011-10-27 Nohmi Bosai Ltd 防虫網及び光電式煙感知器
CN102436712A (zh) * 2008-03-31 2012-05-02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热烟复合型火灾探测器
JP2012242867A (ja) * 2011-05-16 2012-12-10 Nittan Co Ltd 火災感知器および組立て方法
JP2012256250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anasonic Corp 煙感知器
US20160305874A1 (en) * 2014-07-14 2016-10-20 Fenwal Controls Of Japan, Ltd.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CN106056830A (zh) * 2016-06-20 2016-10-26 四川赛科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感烟探测器的迷宫罩
CN205807030U (zh) * 2016-05-13 2016-12-14 吴铭远 具有灭蚊机制的灯具结构及灭蚊机制结构
CN105931416B (zh) * 2016-06-27 2018-03-16 宁波金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35458B2 (ja) 1994-12-16 2000-04-24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01216578A (ja) * 2000-01-31 2001-08-10 Nohmi Bosai Ltd 火災感知器
JP3842739B2 (ja) 2003-01-14 2006-11-08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散乱光式煙感知器
JP2005352932A (ja) * 2004-06-14 2005-12-22 Hochiki Corp 煙感知器
JP2006267128A (ja) 2006-06-26 2006-10-05 Hochiki Corp 煙感知器
DK2264676T3 (da) * 2008-03-24 2019-09-30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Sensor
JP5357955B2 (ja) 2011-12-09 2013-12-04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警報装置
CA2904893C (en) 2013-03-13 2021-11-16 Optimedica Corporation Free floating patient interface for laser surgery system
JP6752637B2 (ja) 2016-06-24 2020-09-09 ニッタン株式会社 感知器ベース、火災感知器、および情報発信アダプタ
JP6689693B2 (ja) * 2016-07-13 2020-04-28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6846168B2 (ja) * 2016-11-17 2021-03-24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感知器
JP6780516B2 (ja) 2017-01-24 2020-1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貯液器
JP6842317B2 (ja) 2017-02-20 2021-03-17 ホシザキ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装置
JP6714542B2 (ja) 2017-05-29 2020-06-24 株式会社Soken 物体検知システム
JP6741054B2 (ja) 2018-09-27 2020-08-19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1819A (en) * 1987-03-27 1989-07-25 Hochiki Kabushiki Kaisha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with permanently fixed insect net
CN1077809A (zh) * 1992-04-25 1993-10-27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电离型烟检测器
CN1305099A (zh) * 1999-11-01 2001-07-25 报知机株式会社 烟雾探测器及防虫网罩
US6522254B1 (en) * 1999-11-01 2003-02-18 Hochiki Corporation Smoke detector, and insect screen
CN101147053A (zh) * 2005-03-31 2008-03-19 日本芬翁股份有限公司 光电式烟检测器
CN101089611A (zh) * 2007-03-01 2007-12-19 深圳市赋安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后向光电感烟探测器的实现方法及其装置
CN102436712A (zh) * 2008-03-31 2012-05-02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热烟复合型火灾探测器
JP2011210212A (ja) * 2010-03-31 2011-10-20 Nohmi Bosai Ltd 煙感知器の防虫網及び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11215705A (ja) * 2010-03-31 2011-10-27 Nohmi Bosai Ltd 防虫網及び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12242867A (ja) * 2011-05-16 2012-12-10 Nittan Co Ltd 火災感知器および組立て方法
JP2012256250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anasonic Corp 煙感知器
US20160305874A1 (en) * 2014-07-14 2016-10-20 Fenwal Controls Of Japan, Ltd.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CN205807030U (zh) * 2016-05-13 2016-12-14 吴铭远 具有灭蚊机制的灯具结构及灭蚊机制结构
CN106056830A (zh) * 2016-06-20 2016-10-26 四川赛科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感烟探测器的迷宫罩
CN105931416B (zh) * 2016-06-27 2018-03-16 宁波金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13033A1 (en) 2021-04-28
US20210041350A1 (en) 2021-02-11
US11614396B2 (en) 2023-03-28
WO2020003712A1 (ja) 2020-01-02
US20230228670A1 (en) 2023-07-20
CN112368752B (zh) 2023-01-13
EP3813033A4 (en) 2022-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68752B (zh) 火灾探测装置
US11975228B2 (en) Fire detection apparatus
CN110392525B (zh) 昆虫诱捕器及方法
US10621845B2 (en) Alarm device
TWI746472B (zh) 機器安裝構造及其安裝板、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1761890B2 (en) Fire detection device
JP5914847B2 (ja) 火災感知器
CN101551931B (zh) 热烟复合型火灾探测器
TW201828263A (zh) 警報裝置
CN110709902B (zh) 警报装置
JP7169107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106368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8004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6029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08730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08729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65854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08731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80025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