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8263A - 警報裝置 - Google Patents
警報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28263A TW201828263A TW107102790A TW107102790A TW201828263A TW 201828263 A TW201828263 A TW 201828263A TW 107102790 A TW107102790 A TW 107102790A TW 107102790 A TW107102790 A TW 107102790A TW 201828263 A TW201828263 A TW 20182826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detection
- incident
- alarm device
- diamet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1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undesired emission of substances, e.g. pollution alarm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G01N21/53—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within a flowing fluid, e.g. smoke
- G01N21/534—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within a flowing fluid, e.g. smoke by measuring transmission alone, i.e. determining opacity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Landscapes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種警報裝置可維持被偵測物質之偵測準確性。警報裝置包括:一偵測裝置,藉由讓偵測光朝向用來偵測氣體中所含有之煙霧之偵測空間照射而偵測煙霧;及一內側曲徑(labyrinth),用來控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其中內側曲徑係設置成覆蓋偵測空間之外緣;另外,偵測裝置包括:一發光部,用來照射偵測光;及一光接收部,用來接收藉由發光部所照射之偵測光;其中於內側曲徑中之偵測空間側之側面的至少一部份係形成為扁平狀,該扁平狀係可抑制藉由該內側曲徑所反射之偵測光入射到偵測空間中之光接收部之視野部份。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警報裝置。
眾所皆知,習知之警報器係被設置於監視區域之設置面,偵測該監視區域內之煙霧而執行警報動作(譬如茲參考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39936號公報)。該警報器包括:框體,偵測部及電路部。其中,框體係用來收納偵測部及電路部,且於該框體之側璧設置一開口部,該開口部係用來讓監視區域之煙霧流入到框體內部。另外,偵測部係用來偵測煙霧,且包括複數個曲徑璧,發光部及光接收部。於此,複數個曲徑璧係覆蓋用來偵測煙霧之空間(以下稱之為「偵測空間」),使至少大於等於一個曲徑璧之偵測空間側之側面形成為非平面狀,相互間各設置為保持間隙。另外,發光部係朝向偵測空間而照射光線。另外,光接收部係一種依據流入到偵測空間之煙霧粒子且藉由散射從發光部所照射之光,接收該所散射之光。另外,電路部係包括用來控制警報器之各種動作之控制部。且,當光接收部的光接收量超過既定的閾值時,電路部就會判斷於監視區域內發生火災。
然而,於上述習知的警報器中,係依據上述複數個曲徑璧之形狀及設置位置,於複數個曲徑璧中,讓藉由從發光部直接入射光之部份所反射之光,較易於入射到偵測空間中之光接收部的視野部份,且有可能讓光接收部的光接收量過量,所以從維持煙霧之準確度之觀點來看仍有改善的空間。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而發明,其目的係提供一種可以維持如煙霧等被偵測物質的偵測準確度之警報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並達成目的,本發明之警報裝置包括:一偵測裝置,藉由讓偵側光朝向用來偵測氣體中所含有之被偵測物質的偵測空間照射而偵測該被偵測物質;及一遮光裝置,用來控制讓環境光入射到該偵測空間,其中該遮光裝置係設置成覆蓋該偵測空間之外緣;另外,該偵測裝置包括:一發光裝置,用來照射該偵測光;及一光接收裝置,用來接收藉由該發光裝置所照射之該偵測光;其中,該遮光裝置中之該偵測空間側之側面的至少一部份係形成為扁平狀,該扁平狀係可抑制藉由該遮光裝置所反射之該偵測光入射到該偵測空間中之該光接收裝置之視野部份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其中該遮光裝置中之該偵測空間側之側面的扁平狀部份,包括:第1入射部份,從該遮光裝置中之該發光裝置直接入射該偵測光;及第2入射部份,從該遮光裝置中之該第1入射部份直接入射該偵測光。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其中整個該遮光裝置係形成為多邊形環狀。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其中整個該遮光裝置係形成為矩形環狀。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其中整個該遮光裝置係形成為矩形環狀;讓該遮光裝置的四個角落之任一角落的附近之處形成為該扁平狀部份之該第1入射部份;於該遮光裝置的四個角落中,讓與該第1入射部份側的角落不相對的角落的附近之處,形成為該扁平狀部份之該第2入射部份。
若藉由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該遮光裝置中之該偵測空間側之側面的至少一部份係形成為扁平狀,該扁平狀係可抑制藉由該遮光裝置所反射之該偵測光入射到偵測空間中之光接收裝置之視野部份,相較於習知技術,可抑制讓偵測光入射到上述視野部份。因此,由於可抑制光接收裝置接收到藉由存在於上述視野部份之煙霧粒子所散射之偵測光,所以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所要偵測之被偵測物質之準確度。
若藉由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遮光裝置中之偵測空間側之側面的扁平狀部份,包括:從該遮光裝置中之發光裝置直接入射偵測光之第1入射部份;及從該遮光裝置中之第1入射部份直接入射偵測光之第2入射部份,所以藉由第1入射部份及第2入射部份,直到讓偵測光反射至少2次以上,即可避免讓偵測光入射到上述視野部份,且可更進一歩維持藉由警報裝置所要偵測之被偵測物質的偵測準確度。
若藉由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整個遮光裝置係形成為多邊形環狀,所以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之形狀加以製造,且可提高遮光裝置之製造性。
若藉由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整個遮光裝置係形成為矩形環狀,所以可易於製造遮光裝置,且可進一歩提高遮光裝置之製造性。
若藉由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遮光裝置的四個角落之任一角落的附近之處係形成為扁平狀部份之第1入射部份;於遮光裝置的四個角落中,與第1入射部份側的角落不相對的角落的附近之處係形成為扁平狀部份之第2入射部份,所以即使整個遮光裝置形成為矩形環狀,也可抑制讓偵測光入射到上述視野部份,且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所要偵測之被偵測物質的偵測準確度。
以下,係基於圖面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警報裝置。又,並非依據本實施形態來限定本發明。
[實施形態之基本概念] 首先,說明實施形態之基本概念。實施形態,概略性地係一種被安裝於設置對象物之設置面之警報裝置,其中係有關於一種具有與設置面為對向之安裝面。於此,所謂「警報裝置」係一種進行警報之裝置,具體而言,該裝置係用來對監視區域之氣體所含有的被偵測物進行偵測,報警或者警報,譬如包括除了偵測功能外,不僅具有報警功能或警報功能之氣體警報器或火災警報器(煙霧警報),與被偵測物質相關的偵測功能,報警功能或者僅具有警報功能之至少一部份之氣體傳感器或火災傳感器(煙霧傳感器)等之概念。所謂「監視區域」係監視對象之區域,具體而言,係設置有警報裝置之區域,譬如,包括住宅內之區域(譬如房間等),住宅以外之建築物內之區域等之概念。另外,所謂「設置對象物」係設置警報裝置之對象物,譬如可舉出監視區域內之天花板、牆壁等。另外,所謂「設置面」係設置警報裝置之設置對象物,譬如可舉出天花板中之監視區域側之面(換言之,為天花板之下面),牆壁中之監視區域側之面(換言之,為牆壁之室內側面)等。另外,所謂「安裝面」係被設置於警報裝置之面,具體而言,係於與設置面為對向之狀態下而被安裝於該設置面之面。另外,所謂「被偵測物質」係一偵測對象之物質,具體而言,氣體中所包括之物質,譬如包括氣體中之一氧化碳及煙霧等之概念。
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中,「被偵測物質」為「煙霧」,基於煙霧所產生之散射光而讓「警報裝置」進行警報之「火災警報器(煙霧警報器)」,說明「監視區域」為「作為住宅內區域之房間」之情況。另外,有關「設置對象物」,如前述所言,可舉出「天花板」或「牆壁」等,但是於以下中,圖示「設置對象物」為「天花板」之情況,同時「設置對象物」為牆壁之情況也可適當安裝加以說明。
(構造) 首先,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警報裝置之構造。第1圖為本實施形態之警報裝置之立體圖,第2圖為警報裝置之底面圖,第3圖為警報裝置之側面圖,第4圖為第2圖之A-A箭頭所示之剖面圖,第5圖為表示從下側所看到之警報裝置的分解立體圖,第6圖為表示從上側所看到之警報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又,於以下說明中,各圖所示之X-Y-Z方向為相互正交之方向,具體而言,Z方向為垂直方向(換言之,讓重力作用之方向),X方向及Y方向係作為對垂直方向正交之水平方向,譬如,將Z方向稱之為高度方向,+Z方向稱之為上側(平面),-Z方向稱之為下側(底面)來說明。另外,至於有關以下之「X-Y-Z方向」之用語,於圖示之警報裝置100中,係用來方便說明各構件之相對性的位置關係(或方向)等之表現,以第4圖之殼體2之偵測空間34之中心位置為基準,將遠離偵測空間34的方向稱之為「外側」,將接近於偵測空間34之方向稱之為「內側」,以下將以此說明。
此等於各圖所示之警報裝置100,係偵測氣體所包括之被偵測物質的煙霧而發出警報之警報裝置,具體而言,如第3圖所示,係安裝於監視區域之天花板當中之下側(-Z方向)之面(換言之,為下面)之設置面900,或者安裝於監視區域之牆壁當中之監視區域側之面(換言之,為牆壁之室內側面)之未圖示之設置面(以下稱之為牆壁設置面)而使用,具體而言,包括有:安裝底座1,殼體2,第5圖之偵測部蓋體3,偵測部本體4及電路部5。又,以下將說明設置面900沿著XY平面之方向(換言之,為水平方向)擴廣之情況,及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對該設置面900往正交之方向(換言之,為垂直方向)擴廣之情況。以下將於說明完警報裝置100整體構造之後,繼續詳細說明各構造。
(構造-安裝底座) 首先,第7圖為表示安裝底座之底面圖,第8圖為表示安裝底座之平面圖。第3圖所示之安裝底座1,係對設置面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用來安裝殼體2之安裝裝置,具體而言,係用於殼體2與設置面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之間,更詳言之,係包括有第7圖之安裝掛鉤11及本體部12。
(構造-安裝底座-安裝掛鉤) 第7圖之安裝掛鉤11係用來將安裝底座1安裝(換言之,為設置)於設置面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具體而言,係從本體部12突出之突起片,譬如,包括螺孔111。螺孔111係插通用來安裝有安裝底座1之未圖示之安裝螺絲的孔。且,對著螺孔111及設置面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且藉由連續地讓安裝螺絲插通,即可將安裝底座1安裝於設置面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
(構造-安裝底座-本體部) 第7圖之本體部12係安裝底座1之本體,譬如沿著XY平面之方向擴廣且呈現既定直徑的圓盤狀物體,係與安裝掛鉤11一體成形且為樹脂製品,更詳言之,包括有殼體側對向面12A及第8圖之設置面側對向面12B。第7圖之殼體側對向面12A,如第3圖所示,於與殼體2為對向之狀態下,係一安裝有該殼體2之面,設置面側對向面12B,於與設置面900為對向之狀態下,係被安裝於該設置面900之安裝面(換言之,為往沿著XY平面之方向擴廣之安裝面)。另外,如第7圖所示,本體部12包括有螺孔121及卡固部122。其中,螺孔121係一插通用來將安裝底座1安裝於設置面900之安裝螺絲(未圖示)的孔。且,對螺孔121及設置面900,藉由讓安裝螺絲連續地插通,即可將安裝底座1安裝於設置面900。另外,卡固部122係安裝有第3圖之殼體2之安裝裝置,具體而言,係與第6圖後述之底殼21之卡固部214卡固用。至於如此般之本部12之外徑,雖係可任意地來設定,但是以下將以譬如設定為以與既定之安裝底座同樣大小(譬如約10cm)之尺寸來作為說明。
(構造-殼體) 其次,第3圖之殼體2係容置有:第5圖之偵測部蓋體3、偵測部本體4及電路部5(以下,稱之為容置對象物)之容置裝置,具體而言,透過安裝底座1而安裝於設置面900,更詳細為包括有第5圖之底殼21及上殼22。
(構造-殼體-底殼) 第9圖為表示底殼之底面圖,第10圖為表示底殼之平面圖,第11圖為表示底殼之前視圖。如第5圖所示,此等各圖之底殼21係從安裝底座1側(換言之,為上側(+Z方向))容置「容置對象物」之第1容置裝置,藉由與上殼22結合,於與該上殼22之間,形成作為第3圖後述之外部流入開口23之間隙。另外,該底殼21係一種可將移動第4圖之殼體2之外部的氣體(又,包括沿著設置面900而移動之氣體)往殼體2內部來導引之外部導引裝置,另外,讓移動殼體2之內部的氣體導引到後述之偵測空間34之內部偵測裝置,具體而言,於與偵測部本體4之間形成氣體之流動路徑。
該第9圖至第11圖之底殼21,譬如,沿著XY平面之方向而擴廣且呈現大於安裝底座1之大直徑之圓盤狀,(也包括後述之「底殼21之內部構件」)整體上係一體成形之樹脂製品,更詳細而言,包括有:底殼側對向璧211及底殼側外圍璧212。第4圖之底殼側對向璧211,係形成沿著底殼21當中之XY平面方向中而擴廣之部分,換言之,係與安裝底座1為對向,且包括有第5圖之導引凹部211a。該導引凹部211a,對第4圖之偵測空間34而言係導引氣體之導引裝置,另外,底殼側外圍璧212為第1外璧,該第1外璧係形成往底殼21當中之高度方向(Z方向)而延伸之部分(外璧),且從底殼側對向璧211之外緣部往外側擴廣,同時,往下側(-Z方向)而延伸者。
另外,第9圖之底殼21,更詳細而言,為包括有:零件盒611~616、短鰭片621~623、長鰭片631,632、保護片641,642及肋部651~659(以下,將「零件盒611~616、短鰭片621~623、長鰭片631,632、保護片641,642及肋部651~659」統稱為「底殼21之內部構件」)。首先,零件盒611~616係用來容置構成警報裝置100之零組件之容置裝置,具體而言,具有用來區隔容置零組件之空間的零組件容置空間之容置璧。另外,該零件盒611~616(具體而言,零件盒611~616之容置璧)係將氣體往第4圖之偵測空間34來導引之導引裝置,且以作為導引裝置為功能之方式,考量到零組件之配置場所等而加以設置。另外,短鰭片621~623係將氣體往第4圖之偵測空間34來導引之導引裝置,具體而言,係從第9圖之零件盒611~613突起而延伸之突起片。另外,長鰭片631,632係將氣體往第4圖之偵測空間34導引之導引裝置,具體而言,係從後述之第9圖之肋部657,659而延伸之板片,且相較於短鰭片621來說較為足夠長。另外,保護片641,642係將氣體往第4圖之偵測空間34導引之導引裝置,另外,係一種用來防止讓通過第9圖之後述之細縫213a,231b且流入到內部氣體所包括之塵埃,侵入到第4圖之偵測空間34之防止裝置。第9圖之肋部651~659係將氣體往偵測空間34導引之導引裝置,另外,為一補強底殼21之補強裝置,另外,為一種制定第6圖之上殼22及底殼21之間的高度方向(Z方向)為相對性之位置關係(換言之,為第3圖之外部流入開口23之寬度)之定位裝置,具體而言,為區隔第3圖之外部流入開口23及殼體2之內部,譬如,設置於底殼側對向璧211。又,所謂「外部流入開口23之寬度」,係表示從外部流入開口23中之上側端至下側端之距離。另外,於以下說明中,若無須讓肋部651~659相互區隔之情況時,適當統稱為「肋部65」。
(構造-殼體-上殼) 第12圖為表示上殼之平面圖,第13圖為表示上殼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上殼22,如第5圖所示,挾持「容置對象物」且從與安裝底座1為相反側(換言之,為下側(-Z方向))來容置「容置對象物」之第2容置裝置,具體而言,藉由與底殼21結合,於與該底殼21之間,形成有作為第3圖之外部流入開口23之間隙。於此,所謂「外部流入開口」23,係讓殼體2之外部氣體流入到殼體2內部之流入裝置,尤其係於殼體2之外部中讓沿著設置面900移動之氣體,流入到殼體2之內部之第1流入開口,以沿著XY平面方向而延伸之方式,形成於殼體2之底殼21與上殼22之間之間隙。有關該外部流入開口23之寬度,雖可考量到防止塵埃,環境光或使用者之手指侵入,或警報裝置100外觀所給予使用者之印象等因素來任意設定,但於此,以下係設定為譬如3~5(mm)來說明。另外,上殼22係一種將移動第4圖之殼體2的外部氣體(又,包括沿著設置面900移動之氣體)往殼體2內部導引之外部導引裝置。
該第12圖及第13圖之上殼22,譬如係沿著XY平面方向而擴廣,呈現大於底殼21之大直徑之圓盤狀,整體上係一體成形之樹脂製品,更詳細而言,包括有:上殼側露出部221及上殼側外圍璧222。首先,上殼側露出部221,係形成有沿著上殼22當中之XY平面之方向而擴廣之部分,換言之,依據使用者且以主要辨識之方式所顯露者。另外,第4圖之上殼側外圍璧222係形成有第2外璧,該第2外璧係往上殼22中之高度方向(Z方向)而延伸之部分(外璧),從上殼側露出部221之外緣部往外側擴廣,同時往上側(+Z方向)來延伸者。
另外,第6圖之上殼22,更詳細而言,包括有:按壓鍵223、螺絲轂(screw boss)224及支撐部225。首先,按壓鍵223係用來操作警報裝置100之操作裝置,具體而言,係用來從上殼22外側下壓第5圖後述之電路部5之開關55。另外,第6圖之螺絲轂224係制定上殼22及底殼21之間的高度方向(Z方向)之相對關係(換言之,為第3圖之外部流入開口23之寬度)的定位裝置,另外,相互固定第6圖之上殼22及底殼21之固定裝置,具體而言,係被設置於上殼側露出璧221當中之上側(+Z方向)之面,譬如,設置有既定之螺孔且於高度方向(Z方向)中,呈現直立設置之柱狀。另外,支撐部225係用來支撐偵測部本體4之支撐裝置,具體而言,係複數個被設置於上殼側露出璧221當中之上側(+Z方向)之面的上殼側外圍璧222側之突起片。
(構造-偵測部蓋體) 其次,第14圖為表示從上側所看到之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立體圖,第15圖為表示從下側所看到之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立體圖。第16圖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平面圖,第17圖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底面圖,第18圖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側面圖,第19圖為表示第16圖之B-B箭頭所示之剖面圖,第20圖為表示第16圖之C-C箭頭所示之剖面圖。此等各圖之偵測部蓋體3係使用散射光來偵測煙霧。如第5圖所示,偵測部蓋體3係設置於底殼及偵測部本體4之相互間,且包括:天花板31、曲徑32及防蟲網33。又,所謂第4圖之「偵測空間」34,係偵測煙霧之空間。其中天花板31係用來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構件。如第14圖、第16圖及第18圖至第20圖所示,係形成小於殼體2之小直徑的圓盤狀,且於偵測空間34之外緣中設置成覆蓋上方側之外緣。另外,於天花板31由於附上沿著後述之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之平行方向之箭頭31a,所以可用於組裝警報裝置100之情況。曲徑32係可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構件。如第14圖、第15圖及第17圖至第20圖所示,該曲徑32係於天花板31的下側,設置成覆蓋大致沿著偵測空間34之外緣中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外緣。防蟲網33除了容許讓外部氣體通過防蟲網33之小孔而進入到偵測空間34之外,也可防止讓昆蟲等侵入到偵測空間34之防蟲裝置。該防蟲網33形成為圍繞曲徑32外圍(具體而言,為後述之外側曲徑37之外圍)之圓環狀,且於該側面具有不易讓昆蟲侵入之較大且多數之小孔。又,有關偵測部蓋體3之詳細構造,將於後述說明。
(構造-偵測部本體) 其次,第21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底面圖,第22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平面圖,第23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偵測部本體4,如第4圖所示,係用來配置偵測部蓋體3之配置裝置,另外,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構件,具體而言,讓從外部流入開口23流入到殼體2之氣體,以不進入到偵測部本體4及上殼22之間之方式來遮蔽,且於與底殼21之間形成一氣體之流動路徑。該偵測部本體4,譬如,沿著XY平面方向中,從第4圖之偵測部蓋體3側擴廣到外部流入開口23側,如第6圖所示,係比偵測部蓋體3之天花板31的直徑大之大直徑且比上殼22直徑略小之小直徑,呈現部分為缺口之圓盤狀,再者,部分之內側從下側(-Z方向)往上側(+Z方向)呈現隆起狀,整體而言係一體成形之樹脂製品。又,所謂「比上殼22直徑略小之小直徑」,係表示偵測部本體4之直徑,如第4圖所示,係表示偵測部本體側端部400a從內側抵接(或者,接近)到上殼側端部222a之大約的「直徑」。又,所謂「偵測部本體側端部」400a,係位於偵測部本體4中之外側邊緣且為外部流入開口23側之邊緣。
該第6圖之偵測部本體4,更詳細而言,包括有:第21圖至第23圖之凸緣部41、傾斜部42、隆起部43、偵測部本體缺口部44、揚聲器容置部45及元件蓋體46。其中,凸緣部41係往沿著偵測部本體4中靠外側之XY平面之方向擴廣之部分且包括定位凹部411。該定位凹部411係用來進行對偵測部本體4之底殼21之肋部65之定位的定位裝置,具體而言,係複數個設置於凸緣部41當中之外緣部,從上側(+Z方向)往下側(-方向)下凹。另外,傾斜部42係從凸緣部41為連續之部分,且,於外部流入開口23上側(+Z方向)設置第4圖之偵測空間34,係相對凸緣部41(沿著XY平面方向)往上側(+Z方向)傾斜之部分。另外,隆起部43係設置有偵測部蓋體3之部分,且位於凸緣部41較為上側(+Z方向),從傾斜部42為連續性,沿著XY平面之方向中而擴廣之部分。於該隆起部43中之上側(+Z方向)之面,形成有第6圖之配置凹部431。該配置凹部431係配置有偵測部蓋體3之部分,具體而言,為圓形狀之凹部且與偵測部蓋體3之外徑相對應的直徑之凹部。另外,偵測部本體缺口部44係對警報裝置100設置後述之零件盒616,且為切割成與該零件盒616之外形形狀相對應之部分。另外,揚聲器容置部45,於偵測部本體4及上殼22之間容置有一揚聲器(未圖示),以與容置之揚聲器之外形相對應之方式,係從下側(-Z方向)往上側(+Z方向)隆起之部分。另外,元件蓋體46係從上側(+Z方向)覆蓋電路部5中之後述之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用來防止任讓塵埃堆積到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為形成於隆起部43中之配置凹部431,且具有一光路徑孔,該光路徑孔係用來形成電路部5中之後述之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及第4圖之偵測空間34之間的光路徑。另外,於實施形態上,該光路徑係不會藉由光接收部53直接接收到從後述之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且設定各零件之形狀或設置位置,直接入射到後述之內側曲徑36。
(構造-電路部) 其次,第24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底面圖,第25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平面圖,第26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電路部5係形成用來進行警報之電氣電路的電路裝置,更詳細而言,為包括有:電路基板51、發光部52、光接收部53、屏蔽(shield)54、開關55、電源連接器CN1及控制部(未圖示)。其中電路基板51係組裝警報裝置100各元件之組裝裝置(Mount device),具體而言,於上側(+Z方向)之組裝面(以下,為上側組裝面)或下側(-Z方向)之組裝面(以下,為下側組裝面),以使用焊料等來組裝各元件之方式,於既定位置上設置有通孔及圍繞該通孔之端子等。發光部52係照射偵測光之發光裝置,具體而言,如第4圖所示,係一種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上側組裝面,以便朝向設置於發光部52之上側(+Z方向)之偵測空間34而發光之元件。譬如為發光二極體。光接收部53係一種接受散射光之光接收裝置,該散射光係藉由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煙霧粒子來散射從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而產生,具體而言,係一種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上側組裝面,以便可接受到來自設置於光接收部53上側(+Z方向)之偵測空間34之光之元件,譬如光二極體。第26圖之屏蔽54係用來電磁性遮蔽光接收部53之遮蔽裝置,另外,對電路基板51支撐光接收部53之支撐裝置,具體而言,為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上側組裝面之導電性元件,譬如,藉由金屬所形成之元件。第24圖之開關55係用來操作警報裝置100之操作裝置,具體而言,係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下側組裝面之元件,譬如按壓開關。第25圖之電源連接器CN1係用來對警報裝置100提供電源電壓之供應裝置,具體而言,係供應來自作為電源之電池(未圖示)之電源電壓,且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上側組裝面。控制部係用來控制警報裝置100之各動作,具體而言,係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上側組裝面(或者下側組裝面)。於如此之電路部5中,當光接收部53的光接收量超過既定的閾值時,控制部就會判斷於監視區域內發生火災。又,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係與專利範圍中之「偵測裝置」相對應。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詳細構造) 其次,說明偵測部蓋體3之詳譯構造。有關該偵測部蓋體3之天花板31及曲徑32之構造,進行以下所示之設備。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詳細構造-天花板) 首先,說明偵測部蓋體3之天花板31之構造。如第15圖,第17圖及第19圖所示,於天花板31之偵測空間34側之側面(第15圖所示之天花板31之下側面),形成一光阱(Optical trap)35。光阱35係從發光部52將直接或間接入射之光線進行漫反射。如第15圖,第17圖及第19圖所示,該光阱35係形成於與天花板31之下側面中之偵測空間34相對應之部份,具體而言,係讓與該偵測空間34相對應之部份以沿著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之平行方向且連續之凹凸狀加以形成。藉此,由於可藉由光阱35讓從發光部52入射之偵測光進行漫反射,所以不會於天花板31形成光阱35,且不會讓藉由天花板31入射之偵測光進行漫反射,相較於直接反射來說,可以衰減偵測光而進行反射。因此,即使讓光接收部53直接接受藉由光阱35所反射之偵測光之情況下,也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之準確度。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詳細構造-曲徑) 其次,說明偵測部蓋體3之曲徑32之構造。第27圖為表示於偵測部本體安裝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狀態下之平面圖,第28圖為表示於偵測部本體安裝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狀態下之側面圖。第29圖為表示第27圖之D-D箭頭所示之剖面圖,第30圖為表示第29圖之E區域周邊之放大圖。如第15圖、第17圖、第19圖、第20圖、第29圖及第30圖所示,曲徑32包括有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詳細構造-內側曲徑) 內側曲徑36,係覆蓋大致沿著偵測空間34之外緣中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外緣之遮光裝置。如第15圖、第17圖所示,該內側曲徑36係形成為矩形環狀體(具體而言,為正方形環狀體),具體而言,包括有位於發光部52側(第17圖之右側)之第1側板36a及第2側板36b;及位於光接收部53側(第17圖之左側)之第3側板36c及第4側板36d(更具體而言,任一側板由平滑的板狀體構成),其中第1側板36a係與第2側板36b及第3側板36c連接,第4側板36d係與第2側板36b及第3側板36c連接(又,當第1側板36a、第2側板36b、第3側板36c及第4側板36d沒有必要特別區分時,統稱為「側板36e」)。且,該內側曲徑36係設置成讓該內側曲徑36中之開放側之端部之其中一方(第19圖所示之內側曲徑36之上端部)與天花板31抵接。
另外,如第15圖、第19圖及第20圖所示,內側曲徑36具有一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係用來將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第1開口部。如第15圖、第19圖及第20圖所示,該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係一內側曲徑36中之開放側之端部(第19圖所示之內側曲徑36之下端部)之開口,且讓平面形狀形成為矩形狀。
於此,雖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之大小及設置位置可任意,但於實施形態中,可設置於氣體可流入到偵測空間34中央之大小及設置位置。具體而言,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之大小,如第15圖、第17圖、第19圖及第20圖所示,其大小係設定略比內側曲徑36之下端部之外形較小。另外,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之設置位置,如第15圖、第17圖、第19圖及第20圖所示,在虛擬XY平面上,讓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之中心點設定於與偵測空間34之中央一致之位置。另外,有關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及偵測空間34之設置位置,於實施形態上,偵測部本體4係配置於可避免透過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而讓環境光直接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位置上。具體而言,如第30圖所示,偵測部本體4係位於與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相對向之位置,且配置於相對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而跨越第1間隙38的位置,更具體而言,讓偵測部本體4之隆起部43配置在從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而跨越第1間隙38之正下側。又,有關該第1間隙38之高度,於實施形態上,係設定為可透過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而將所需之氣體量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長度,具體而言,由於可因應內側曲徑36,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及偵測部本體4之形狀而有所不同,所以可根據實驗結果等來設定。又,後面將詳述內側曲徑36之詳細構造。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詳細構造-曲徑-外側曲徑) 另外,外側曲徑37係覆蓋第1間隙38。如第14圖、第15圖、第17圖至第20圖及第28圖至第30圖所示,該外側曲徑37,係形成為能夠讓內側曲徑36內接到外側曲徑37的環狀體,且設置為讓外側曲徑37之開放側之端部其中一方(第19圖所示之外側曲徑37之上端部)與天花板31抵接。
於此,有關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之具體構造,於實施形態上,具有以下所示之特徵。
首先,作為有關讓煙霧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氣體流入性能之特徵,外側曲徑37係不會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接觸到內側曲徑36,且配置於可依序透過第1間隙38及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而抑制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位置。具體而言,如第19圖所示,外側曲徑37係位於與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及偵測部本體4對向方向(Z方向)為正交之虛線HL,且於通過第1間隙38之虛線HL上,配置於相對第1間隙38而跨越第2間隙39之位置,更具體而言,於從內側曲徑36而跨越第2間隙39之水平方向之外側位置中,配置在藉由外側曲徑37而覆蓋整個第1間隙38之位置上。又,有關第2間隙38之寬度,於實施形態上,為了達成外側曲徑37之精巧化,設定成可將所需之氣體量流入到第1間隙38之長度,具體而言,由於可因應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之形狀而有所不同,所以可根據實驗結果等來設定。藉由如此之構造,當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透過後述之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而流入到第2間隙39時,由於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接觸到內側曲徑36之後可流入到第1間隙38,所以可抑制讓塵埃流入到偵測空間34。
另外,作為有關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遮光性能之特徵,外側曲徑37,係藉由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而配置於可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位置上,具體而言,如第19圖所示,與關於上述氣體流入性能之特徵相同,於從內側曲徑36而跨越第2間隙39之水平方向的外側位置中,配置於藉由外側曲徑37而覆蓋整體第1間隙38之位置上。藉由如此之構造,即使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光線入射到偵測空間34,由於可藉由內側曲徑36或外側曲徑37來遮住該外部光線,所以可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
另外,作為進一步提高上述之氣體流入性能及遮光性能之特徵,如第19圖、第29圖及第30圖所示,讓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沿著與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及偵測部本體4之對向方向(Z方向)為正交之方向(水平方向)而重疊之方式,形成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具體而言,形成讓與外側曲徑37中之第1間隙38為對向之部分以外之整個部份與內側曲徑36重疊。藉由如此之構造,當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透過後述之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而流入到第2間隙39時,相較於未讓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形成為重疊之情況,由於可讓該氣體確實地觸碰到內側曲徑36,所以可更近一歩抑制讓灰塵流入到偵測空間34。另外,即使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光線入射到偵測空間34,相較於未讓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形成為重疊之情況,由於可藉由內側曲徑36或外側曲徑37確實地遮住該外部光線,所以可近一歩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
另外,作為增加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氣體量之特徵,如第14圖、第15圖、第18圖、第19圖、第28圖至第30圖所示,於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為重疊之部分(更具體而言,與外側曲徑37中之內側曲徑36之重疊部份),形成複數個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於此,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係用來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流入到第2間隙39之第2開口部。雖該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之形狀雖可為任意形狀,但是於實施形態上,係形成可確保外側曲徑37強度之形狀,具體而言,如第14圖、第15圖、第18圖及第19圖所示,設定讓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之寬度短於內側曲徑36之各側板36e之寬度,設定讓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之高度與外側曲徑37中之內側曲徑36之重疊部份之高度大致相同,或者設定比其低。另外,雖該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之設置位置為任意之設置位置,但是於實施形態上,係設定於可讓來自水平方向之氣體流入到第2間隙39之位置上,具體而言,如第15圖、第19圖及第30圖所示,於與外側曲徑37中之內側曲徑36之重疊部份中,設定於與內側曲徑36之各側板36e為對向之部份(更具體而言,於與該內側曲徑36之各側板36e為對向之部份,設置有2個之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藉由如此之構造,依序透過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第2間隙39、第1間隙38及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可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34。尤其係可因應於與外側曲徑37中之內側曲徑36之重疊部份之形狀,由於可設定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之形狀,所以可增加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氣體量。
另外,雖構成如此般之偵測部蓋體3之形成方法可任意,但是於實施形態上,偵測部本體4之構造係以簡單方式來形成。具體而言,如第19圖、第29圖及第30圖所示,讓天花板31、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彼此形成為一體,同時讓偵測部本體4與內側曲徑36、外側曲徑37及天花板31分開形成。於該情況中,雖偵測部蓋體3及偵測部本體4之連接方法可任意,但是於實施形態上,較佳係不要使用螺絲等之連接構件而可連接之方法,具體而言,藉由將嵌合板37b插通到被形成於偵測部本體4之隆起部43的嵌合孔內(未圖示),而讓偵測部蓋體3可卡合自如地與偵測部本體4連接。其中該嵌合板37b係被形成於外側曲徑37之下端部(茲參考第18圖)。藉由如此之形成方法,相較於讓偵測部本體4與內側曲徑36(或外側曲徑37)相互一體成形之情況,可讓偵測部本體4之構造件簡易化,且可提高偵測部本體4之製造性。
由於藉由上述之如此偵測部蓋體3,可讓決定遮光性能之設計參數(譬如,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之設置角度或高度等)及決定氣體流入性能之設計參數(譬如,第1間隙38之高度及第2間隙39之寬度等)相互隔離,所以與習知技術相比,可提高偵測部蓋體3的設計自由度。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作用) 其次,說明構成如此之偵測部蓋體3之作用。有關該偵測部蓋體3之作用,大致分類為讓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作用(以下,稱之為「氣體流入作用」)及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作用(遮光作用)。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作用-氣體流入作用) 首先,說明氣體流入作用。第31圖為表示於第30圖中之氣流範例圖。又第31圖之箭頭F,係圖示基於既定實驗或模擬等結果之所包括煙霧的氣體流動方向。另外,警報裝置100,雖可從殼體2的外部的任何方向,讓沿著設置面900移動之氣體引導到警報裝置100之內部,但於此,說明譬如,沿著第31圖之箭頭F讓被引導到警報裝置100之氣體引導到偵測空間34之情況。
如第31圖所示,首先,位於引導到警報裝置100內部之氣體,且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係透過位於第31圖左側之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而流入到第2間隙39。其次,利用讓流入到第2間隙39之氣體觸碰到內側曲徑36而使得該氣體之流向從水平方向改變為向下方向,該氣體沿著第2間隙39而被導引到下面方向側。於該情況中,由於藉由讓該氣體藉由觸碰到內側曲徑36而落下,使得流入到第2間隙39之氣體所包括之塵埃之至少一部份能夠停留到第2間隙39之下端部,所以可控制讓該塵埃流入到偵測空間34。其次,被引導到上述下方側之氣體,大致沿著往下方向於第2間隙39移動之後,就流入到第1間隙38。其次,流入到第1間隙38之氣體,大致沿著水平方向於第1間隙38移動之後,透過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流入到偵測空間34。其次,流入到上述偵測空間34之氣體,於偵測空間34內移動後,透過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往第1間隙38流出。接著,往上述第1間隙38流出之氣體,大致沿著水平方向於第1間隙38移動之後,利用讓該氣體觸碰到外側曲徑37,且藉由從水平方向往向上方向來改變該氣體之流向,使該氣體沿著第2間隙39被引導到上方側。且,被引導到上述上方側之氣體,大致沿著往向上方向於第2間隙39移動之後,透過位於第31圖右側所示之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往外側曲徑37流出。
藉由如此之作用,依序透過第1間隙38、第2間隙39及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可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確實地引導偵到測空間34,進而藉由警報裝置100來偵測煙霧。另外,由於藉由讓流入到第2間隙39之氣體觸碰到內側曲徑36,可讓該氣體所包括之塵埃掉落,所以可抑制讓塵埃流入到偵測空間34內。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作用-遮光作用) 其次,說明遮光作用。其為入射到警報裝置100內部之光線且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光線,可藉由設置為用來覆蓋偵測空間34之偵測部蓋體3及偵測部本體34來抑制入射到偵測空間34。尤其係藉由設置於偵測部蓋體3之外側曲徑37可覆蓋第1間隙38,所以依序透過第1間隙38及第1內部流入開口36f可抑制讓上述外部光線入射到偵測空間34內。另外,雖外側曲徑37被設置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但是由於該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係設置於與外側曲徑37中之內側曲徑36之重疊部份,所以假設即使透過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讓上述外部光線入射到第2間隙39,再將上述外部光線入射到內側曲徑36之後,即可往偵測部蓋體3外側來反射。因此,可抑制讓上述外部光線入射到偵測空間34內。
(構造-內側曲徑之詳細構造) 其次,說明偵測部蓋體3中之內側曲徑36之詳細構造。第32圖為表示第28圖之F-F箭頭所示之剖面圖,第33圖為表示第32圖之G區域周邊之放大圖(省略外側曲徑圖示)。第34圖為表示於第33圖中,偵測空間34中之偵測光之內部反射範例圖,第35圖為表示第27圖之H-H箭頭所示之剖面圖,為另一個偵測光之內部反射範例圖。有關該內側曲徑36之構造(主要為內側曲徑36之形狀),進行以下所示之設備。
於實施形態中,內側曲徑36中之偵測空間34側之側面的至少一部份係形成為扁平狀,該扁平狀係可抑制讓藉由該內側曲徑36所反射之偵測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中之光接收部之視野部份RV(第34圖及35圖所示之虛線部份,以下簡稱之為「視野部份RV」)。於此之所謂「視野部份RV」,係意味於偵測空間34之部份中,與能以光接收部53來接受光線之視野範圍相對應之部份。又,從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於實施形態中,如第34圖所示,具有既定之寬度,且係隨著遠離發光部分52而增加該寬度加以說明。
具體而言,內側曲徑36之扁平狀部份之構造包括:於該內側曲徑36中,從發光部52直接入射偵測光之部份71(以下稱之為「第1入射部份71」)及於該內側曲徑36中,從第1入射部份71直接入射偵測光之部份72(以下稱之為「第2入射部份72」)。其中,內側曲徑36之4個角落之任一個角落的附近之處係形成為第1入射部份71。更具體而言,如第32圖、第33圖所示,藉由內側曲徑36中之第3側板36c及第4側板36d所形成之角落81(以下稱之為「第1角落81」)之附近處(也就是說,第3側板36c及第4側板36d之各第1角落81側之處),形成為第1入射部份71。另外,於內側曲徑36中之4個角落中,與第1入射部份71側之角落不對向之角落的附近處,形成為第2入射部份72。更具體而言,如第32圖、第33圖所示,藉由第1側板36a及第3側板36c所形成之角落82(以下稱之為「第2角落82」)之附近處(也就是說,第3側板36c之第2角落82側之處)及藉由第2側板36b及第4側板36d所形成之角落83(以下稱之為「第3角落83」)之附近處(也就是說,第4側板36d之第3角落83側之處),各形成為第2入射部份72。
另外,雖內側曲徑36及發光部52(或是發光部52側之元件蓋體46之光路徑孔)之設置位置為任意,但是於實施形態上,係設置於以下所示之位置上。也就是說,首先,內側曲徑36及發光部52(或是發光部52側之元件蓋體46之光路徑孔),係配置為朝向第2入射部份72而反射從發光部52直接入射到第1入射部份71之偵測光。具體而言,如第33圖、第34圖所示,於第1入射部份71之第3側板36c之第1角落81側之部份(譬如,第34圖之後述之入射點P1等),當直接入射從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時,朝向第2入射部份72之第4側板36d之第3角落83側之部份,配置為反射該入射之偵測光。另外,內側曲徑36及發光部52(或是發光部52側之元件蓋體46之光路徑孔),係相對第3側板36c及第4側板36d之各第1入射部份71而配置於可均勻入射從該發光部52直接所照射之偵測光,具體而言,如第33圖所示,係配置於虛擬之XY平面上,讓平分第1角落81之角度的平分線BL及發光部52(或是發光部52側之元件蓋體46之光路徑孔)為重疊之位置上。
藉由如此之構造,相較於習知技術,可抑制讓偵測光入射到視野部份RV。因此,由於可抑制讓光接收部53接收藉由存在於視野部份RV之煙霧粒子所散射之散射光(偵測光),所以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的準確度。另外,即使當整個內側曲徑36形成為矩形環形狀時,由於藉由第1入射部份71及第2入射部份72而直到偵測光被反射至少2次以上,可避免讓偵測光入射到視野部份RV,所以可進一歩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的準確度。
(構造-內側曲徑之作用) 其次,說明構成如此之內側曲徑36之作用。於此,第34圖、第35圖所示之箭頭L係偵測光依據既定之模擬結果之前進方向之範例。
起初,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雖直接入射到內側曲徑36之整個第1入射部份71,但於該入射之偵測光中,直接入射到第1入射部份71之第3側板36c之第1角落81之部份P1(以下稱之為「入射點P1」)之偵測光,會進行如以下所示之內部反射。具體而言,如第34圖及第35圖所示,首先,入射到入射點P1之偵測光係朝向第4側板36d來反射。其次,朝向上述第4側板36d側所反射之偵測光,並非入射到視野部份RV,而係入射到第2入射部份72之第4側板36d之第3角落83側之部份P2(以下稱之為「入射點P2」)之後,朝向天花板31側來反射。接著,朝向上述天花板31側所反射之偵測光,並非入射到視野部份RV,而係入射到天花板31之入射點P2之附近部份P3(以下稱之為「入射點P3」)之後,朝向第2側板36b側來反射。其次,朝向第2側板36b側所反射之偵測光,並非入射到視野部份RV,而係入射到第2側板36b之第3角落83側之附近P4(以下稱之為「入射點P4」)之後,朝向第3側板36c側來反射。接著,朝向上述第3側板36c側所反射之偵測光,並非入射到視野部份RV,而係入射到第3側板36c之第2角落82側之部份P5(以下稱之為「入射點P5」)。
如以上所述,當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直接入射到第1入射部份71之情況時,由於偵測光並非入射到視野部份RV而係讓偵測光進行複數次之重複反射,所以可有效衰減偵測光。因此,即使讓光接收部53接收到反覆上述反射之偵測光,由於可避免讓光接收部53之光接收量過大,所以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之準確度。
(組裝方法) 其次,說明有關警報裝置100之組裝方法。首先,於第6圖中,對電路部5之電路基板51焊接各元件。具體而言,於既定之夾具中且配置固定有電路基板51之狀態下,譬如使用銲料等來焊接各元件。
其次,對偵測部本體4配置偵測部蓋體3。具體而言,於配置凹部431壓入配置偵測部蓋體3。
其次,將上殼22配置於按壓鍵223及電路基板51上,近一歩將配置有偵測部蓋體3之偵測部本體4配置於上殼22。有關偵測部本體4之配置,具體而言,藉由偵測部本體4之元件蓋體46適當地覆蓋電路基板51之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且,讓偵測部本體4之定位凹部441以支撐(載置)於殼體2之支撐部225方式來配置。
其次,將底殼21配置於上殼22。具體而言,讓第5圖之底殼21之零件盒613,614穿過偵測部本體4之插孔47而與第6圖之上殼22的螺絲轂224為對向而抵接,且讓底殼21之肋部65以內設於偵測部本體4之定位凹部411之方式來配置。
其次,將底殼21固定於上殼22。具體而言,讓固定螺絲613a,614a插通到上殼22之零件盒613,614之挿孔613b,614b,且使用已插通之固定螺絲613a,614a,讓第5圖之零件盒613,614及第6圖之螺絲轂224相互螺合加以固定。此種情況下,偵測部本體4之定位凹部441,係藉由上殼22之支撐部225及底殼21之肋部65來挾持固定,另外,如第3圖所示,能夠形成外部流入開口23。如此一來,就完成警報裝置100之組裝。
(設置方法) 其次,說明有關警報裝置100之設置方法。首先,將安裝底座1安裝於第4圖之設置面900。具體而言,於讓設置面側對向面12B與設置面900為對向之狀態下,通過第6圖之螺孔121且藉由讓安裝螺絲螺合於設置面900而安裝安裝底座1。
其次,將藉由前述之「組裝方法」所組裝之第4圖之警報裝置100之殼體2安裝於安裝底座1。具體而言,藉由相對第5圖之安裝底座1之卡固部122而卡固第6圖之底殼21之卡固部214來安裝殼體2。如此一來,就完成警報裝置100之設置。
(實施形態之效果) 若藉由如此之本實施形態,由於在內側曲徑36中之偵測空間34側之側面的至少一部份係形成為扁平狀,該扁平狀係可抑制藉由該內側曲徑36所反射之偵測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中之光接收部之視野部份RV,所以相較於習知技術,可抑制讓偵測光入射到視野部份RV。因此,由於抑制讓光接收部53接收到藉由存在於視野部份RV之煙霧粒子所散射之偵測光,所以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之準確度。
另外,內側曲徑36中之偵測空間34側之側面的扁平狀部份,由於包括;於該內側曲徑36中,從發光部52直接入射偵測光之第1入射部份71;及於該內側曲徑36中,從第1入射部份71直接入射偵測光之第2入射部份72,所以藉由第1入射部份71及第2入射部份72,直到讓偵測光反射至少2次以上,即可避免讓偵測光入射到視野部份RV,且可進一步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之準確度。
另外,由於整個內側曲徑36形成矩形環狀,所以可易於製造內側曲徑36,且可提高內側曲徑36之製造性。
另外,由於讓內側曲徑36中之4個角落之任一個角落的附近之處形成為扁平狀部份之第1入射部份71,而讓內側曲徑36中之4個角落中,與第1入射部份71側之角落不對向之角落附近處形成為扁平狀部份之第2入射部份72,所以即使讓整個內側曲徑36形成為矩形環狀之情況下,可抑制讓偵測光入射到視野部份RV,且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之準確度。
[對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以上,雖已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是本發明之具體構造及裝置,只要係於專利申請範圍所述之各發明的技術思想範圍內,皆可任意進行改變及改良。以下,將說明有關如此之變化例。
(關於作為欲解決之課題或發明效果) 首先,作為欲解決發明之課題或發明效果,並非限定於上述內容,可因應發明之實施環境或詳細構造而有所不同,且有些情況下僅解決上述之部分課題或僅發揮上述之部分效果。
(有關分解或整合) 另外,上述之構造為機能性概念,未必需要物理性構成如圖所示。也就是說,各部份之分解或整合之具體形態,不限定於圖示,能以任意單位機能性或物理性來分解或整合該全部或一部分而構成。譬如,雖整體性構成警報裝置100之殼體2及安裝底座1來構成該整體性,但是也可直接安裝於監視區域之設置面上。
(有關被偵測部物質)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已說明了「被偵測物質」為「煙霧」,「警報裝置」為「火災警報器(煙霧警報器)」之情況,但並非限定於此。譬如,「被偵測物質」可為「一氧化碳」等之(有毒)氣體,即使「警報裝置」為「氣體警報器」之情況,也可適用本發明。
(有關內側曲徑)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說明讓內側曲徑36形成為矩形環狀體,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第36圖及37圖為表示內側曲徑36之構造變形例圖。譬如,由於較佳可配合使用者之需求之形狀來形成,所以也可形成為矩形環狀體之外的多邊形環狀體,譬如,也可形成如第36圖所示之六角形環狀體等,或者也可形成如第37圖所示之菱形環狀體。
另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係說明內側曲徑36及發光部52,係配置在於虛擬XY平面上,讓平分第1角落81之角度的平分線BL及發光部52為重疊之位置上,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譬如,當發光部52之設置條件有限制之情況,也可讓內側曲徑36及發光部52配置於平分線BL及發光部52不重疊之位置上。
另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說明第1入射部份71及第2入射部份71係形成於內側曲徑36,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譬如,也可形成於外側曲徑37,天花板31或偵測部本體4之隆起部43。
另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說明內側曲徑36以內接到外側曲徑37之方式而形成,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第38圖及39圖為表示內側曲徑36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圖。譬如,如第38圖及39圖所示,也可讓內側曲徑36以不內接到外側曲徑37之方式而形成。此種情況下,如第38圖所示,也可讓形成為圓環狀之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配置為同心圓狀,或者,如第39圖所示,也可配置為非同心圓狀(也就是說偏心之位置)。
(有關外側曲徑)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說明讓外側曲徑37形成為圓環狀體,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第40圖為表示外側曲徑37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圖。第41圖為表示內側曲徑36之構造之變形例,及外側曲徑37之構造之變形例圖。譬如,如第40圖及41圖所示,也可形成為具有複數個第2內部流入開口37a之矩形環狀體。於該情況中,如第40圖所示,也可讓內側曲徑36形成為矩形環狀體,或者如第44圖所示,也可讓內側曲徑36形成為圓環狀體。
(註記) 註記1之警報裝置,係申請專利範圍1所述之警報裝置,一種警報裝置,包括:一偵測裝置,藉由將偵測光朝向用來偵測氣體中所含有之被偵測物質的偵測空間照射而偵測該被偵測物質;及一遮光裝置,用來控制讓環境光入射到該偵測空間,其中該遮光裝置係設置成覆蓋該偵測空間之外緣;另外,該偵測裝置,包括:一發光裝置,用來照射該偵測光;及一光接收裝置,用來接收藉由該發光裝置所照射之該偵測光;其中,該遮光裝置中之該偵測空間側之側面的至少一部份係形成為扁平狀,該扁平狀係可抑制藉由該遮光裝置所反射之該偵測光入射到該偵測空間中之該光接收裝置之視野部份。
另外,註記2之警報裝置,係註記1所述之警報裝置,該遮光裝置中之該偵測空間側之側面的扁平狀部份,包括:第1入射部份,從該遮光裝置中之該發光裝置直接入射該偵測光;及第2入射部份,從該遮光裝置中之該第1入射部份直接入射該偵測光。
另外,註記3之警報裝置,係註記1或2所述之警報裝置,整個該遮光裝置係形成為多邊形環狀。
另外,註記4之警報裝置,係註記3所述之警報裝置,整個該遮光裝置係形成為矩形環狀。
另外,註記5之警報裝置,係註記2所述之警報裝置,整個該遮光裝置係形成為矩形環狀;讓該遮光裝置的四個角落之任一角落的附近之處形成為該扁平狀部份之該第1入射部份;於該遮光裝置的四個角落中,讓與該第1入射部側的角落不相對的角落附近之處形成為該扁平狀部份之該第2入射部份。
(註記之效果) 若藉由註記1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該遮光裝置中之該偵測空間側之側面的至少一部份係形成為扁平狀,該扁平狀係可抑制藉由該遮光裝置所反射之該偵測光入射到偵測空間中之光接收裝置之視野部份,所以相較於習知技術,可抑制讓偵測光入射到上述視野部份。因此,由於可抑制光接收裝置接收到藉由存在於上述視野部份之煙霧粒子所散射之偵測光,所以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所要偵測之被偵測物質之準確度。
若藉由註記2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遮光裝置中之偵測空間側之側面的扁平狀部份,包括:從該遮光裝置中之發光裝置直接入射偵測光之第1入射部份;及從該遮光裝置中之第1入射部份直接入射偵測光之第2入射部份,所以藉由第1入射部份及第2入射部份,直到讓偵測光反射至少2次以上,即可避免讓偵測光入射到上述視野部份,且可更進一歩維持藉由警報裝置所要偵測之被偵測物質的偵測準確度。
若藉由註記3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整個遮光裝置係形成為多邊形環狀,所以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之形狀而加以製造,且可提高遮光裝置之製造性。
若藉由註記4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整個遮光裝置係形成為矩形環狀,所以可易於製造遮光裝置,且可提高遮光裝置之製造性。
若藉由註記4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遮光裝置的四個角落之任一角落的附近之處係形成為扁平狀部份之第1入射部份;於遮光裝置的四個角落中,與第1入射部份側的角落不相對的角落的附近之處,係形成為扁平狀部份之第2入射部份,所以即使整個遮光裝置形成為矩形環狀,也可抑制讓偵測光入射到上述視野部份,且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所要偵測之被偵測物質的偵測準確度。
1‧‧‧安裝底座
2‧‧‧殼體
3‧‧‧偵測部蓋體
4‧‧‧偵測部本體
5‧‧‧電路部
11‧‧‧安裝掛鉤
12‧‧‧本體部
12A‧‧‧殼體側對向面
12B‧‧‧設置面側對向面
21‧‧‧底殼
22‧‧‧上殼
23‧‧‧外部流入開口
31‧‧‧天花板
31a‧‧‧箭頭
32‧‧‧曲徑
33‧‧‧防蟲網
34‧‧‧偵測空間
35‧‧‧光阱
36‧‧‧內側曲徑
36a‧‧‧第1側板
36b‧‧‧第2側板
36c‧‧‧第3側板
36d‧‧‧第4側板
36e‧‧‧側板
36f‧‧‧第1內部流入開口
37‧‧‧外側曲徑
37a‧‧‧第2內部流入開口
37b‧‧‧嵌合板
38‧‧‧第1間隙
39‧‧‧第2間隙
41‧‧‧凸緣部
42‧‧‧傾斜部
43‧‧‧隆起部
44‧‧‧偵測部本體缺口部
45‧‧‧揚聲器收納部
46‧‧‧元件蓋體
47‧‧‧挿孔
51‧‧‧電路基板
52‧‧‧發光部
53‧‧‧光接收部
54‧‧‧屏蔽
55‧‧‧開關
65‧‧‧肋部
71‧‧‧第1入射部份
72‧‧‧第2入射部份
81‧‧‧第1角落
82‧‧‧第2角落
83‧‧‧第3角落
100‧‧‧警報裝置
111‧‧‧螺孔
121‧‧‧螺孔
122‧‧‧卡固部
211‧‧‧底殼側對向璧
211a‧‧‧導引凹部
212‧‧‧底殼側外圍璧
213a‧‧‧細縫
213b‧‧‧細縫
221‧‧‧上殼側露出部
222‧‧‧上殼側外圍璧
222a‧‧‧上殼側端部
223‧‧‧按壓鍵
224‧‧‧螺絲轂
225‧‧‧支撐部
400a‧‧‧偵測部本體側端部
411‧‧‧定位凹部
431‧‧‧配置凹部
611‧‧‧零件盒
612‧‧‧零件盒
613‧‧‧零件盒
613a‧‧‧固定螺絲
613b‧‧‧挿孔
614‧‧‧零件盒
614a‧‧‧固定螺絲
614b‧‧‧挿孔
615‧‧‧零件盒
616‧‧‧零件盒
621‧‧‧短鰭片
622‧‧‧短鰭片
623‧‧‧短鰭片
631‧‧‧長鰭片
632‧‧‧長鰭片
641‧‧‧保護片
642‧‧‧保護片
651‧‧‧肋部
652‧‧‧肋部
653‧‧‧肋部
654‧‧‧肋部
655‧‧‧肋部
656‧‧‧肋部
657‧‧‧肋部
658‧‧‧肋部
659‧‧‧肋部
900‧‧‧設置面
CN1‧‧‧電源連接器
BL‧‧‧平分線
HL‧‧‧虛線
F‧‧‧箭頭
L‧‧‧箭頭
LL‧‧‧偵測光之照射範圍
P1~P6‧‧‧入射點
RV‧‧‧視野部份
第1圖為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警報裝置之立體圖。 第2圖為表示警報裝置之底面圖。 第3圖為表示警報裝置之側面圖。 第4圖為表示第2圖之A-A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5圖為表示從下側所看到之警報裝置的分解之立體圖。 第6圖為表示從上側所看到之警報裝置的分解之立體圖。 第7圖為表示安裝底座之底面圖。 第8圖為表示安裝底座之平面圖。 第9圖為表示底殼之底面圖。 第10圖為表示底殼之平面圖。 第11圖為表示底殼之前視圖。 第12圖為表示上殼之平面圖。 第13圖為表示上殼之前視圖。 第14圖為表示從上側所看到之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立體圖。 第15圖為表示從下側所看到之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立體圖。 第16圖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平面圖。 第17圖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底面圖。 第18圖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側面圖。 第19圖為表示第16圖之B-B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20圖為表示第16圖之C-C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21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底面圖。 第22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平面圖。 第23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前視圖。 第24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底面圖。 第25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平面圖。 第26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前視圖。 第27圖為表示於偵測部本體安裝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狀態下之側面圖。 第28圖為表示於偵測部本體安裝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狀態下之側面圖。 第29圖為表示第27圖之D-D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30圖為表示第29圖之E區域周邊之放大圖。 第31圖為表示於第30圖中之氣流範例圖。 第32圖為表示第28圖之F-F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33圖為表示第32圖之G區域周邊之放大圖(省略外側曲徑圖示)。 第34圖為表示於第33圖中之偵測光之內部反射範例圖。 第35圖為表示第27圖之H-H箭頭所示之剖面圖,為另一個偵測光之內部反射範例圖。 第36圖為表示內側曲徑之構造變形例圖。 第37圖為表示內側曲徑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圖。 第38圖為表示內側曲徑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圖。 第39圖為表示內側曲徑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圖。 第40圖為表示外側曲徑之構造之變形例圖。 第41圖為表示內側曲徑之構造及外側曲徑之構造之變形例圖。
Claims (5)
- 一種警報裝置,包括: 一偵測裝置,藉由讓一偵測光朝向用來偵測氣體中所含有之一被偵測物質的一偵測空間照射,而偵測該被偵測物質;及 一遮光裝置,用來控制讓一環境光入射到該偵測空間,其中該遮光裝置係設置成覆蓋該偵測空間之外緣; 另外,該偵測裝置,包括: 一發光裝置,用來照射該偵測光;及 一光接收裝置,用來接收藉由該發光裝置所照射之該偵測光; 其中,該遮光裝置中之該偵測空間側之一側面的至少一部份係形成為一扁平狀,該扁平狀係可抑制藉由該遮光裝置所反射之該偵測光入射到該偵測空間中之該光接收裝置之一視野部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該遮光裝置中之該偵測空間側之該側面的該扁平狀部份,包括: 一第1入射部份,從該遮光裝置中之該發光裝置直接入射該偵測光;及 一第2入射部份,從該遮光裝置中之該第1入射部份直接入射該偵測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整個該遮光裝置係形成為一多邊形環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整個該遮光裝置係形成為一矩形環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整個該遮光裝置係形成為一矩形環狀; 讓該遮光裝置的四個角落之任一角落的附近之處,形成為該扁平狀部份之該第1入射部份; 於該遮光裝置的四個角落中,讓與該第1入射部側的角落不相對的角落的附近之處,形成為該扁平狀部份之該第2入射部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12263 | 2017-01-26 | ||
JP2017012263 | 2017-01-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28263A true TW201828263A (zh) | 2018-08-01 |
TWI763774B TWI763774B (zh) | 2022-05-11 |
Family
ID=62978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02790A TWI763774B (zh) | 2017-01-26 | 2018-01-25 | 警報裝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950113B2 (zh) |
EP (1) | EP3576062A4 (zh) |
JP (1) | JP7016324B2 (zh) |
CN (1) | CN110770804B (zh) |
TW (1) | TWI763774B (zh) |
WO (1) | WO201813949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09902B (zh) * | 2017-06-14 | 2021-09-14 | 报知希株式会社 | 警报装置 |
US11385211B2 (en) * | 2019-04-05 | 2022-07-12 | Hochiki Corporation | Detector |
US11790746B2 (en) * | 2021-02-02 | 2023-10-17 | Carrier Corporation | Smoke entry solution for multi wave multi angle safety device |
JP2024529237A (ja) * | 2021-06-14 | 2024-08-06 | ベクトン・ディキンソン・アンド・カンパニー | 光検出器に固定力を印加するためのクランプ、並びにそれを使用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24298A (en) * | 1977-03-14 | 1978-11-07 | Electro Signal Lab, Inc. | Optical smoke detector inlet screen |
US4584485A (en) * | 1983-08-22 | 1986-04-22 | American District Telegraph Company | Optical block in smoke detectors |
JP2533687B2 (ja) * | 1990-10-25 | 1996-09-11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光散乱式粒子検知センサ |
CA2123155C (en) * | 1994-05-09 | 1999-03-16 | William J. Rattman |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
US6057778A (en) * | 1999-02-04 | 2000-05-02 | Pittway Corporation | Modular interchangeble cover system |
TW566634U (en) * | 2002-05-13 | 2003-12-11 | Prec Instr Developement Ct Nat | Sensitivity adjustment device of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
DE102008009213B4 (de) * | 2008-02-15 | 2010-09-02 | Perkinelmer Optoelectronics Gmbh & Co.Kg | Strahlungsleiter, Detektor, Herstellungsverfahren |
JP5244496B2 (ja) | 2008-08-07 | 2013-07-2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警報器 |
US8742938B2 (en) * | 2009-10-23 | 2014-06-03 | Daniel P. Casey | Multifunctional/modular smoke alarm device having particular housing features |
FR2964743B1 (fr) * | 2010-09-14 | 2015-06-26 | Finsecur | Circuit de detection de fumee, detecteur de fumee le comportant et dispositif d'alarme les comportant. |
TWI442345B (zh) * | 2011-10-12 | 2014-06-21 | Shuo Hing Chen | Intelligent fire escape system |
US9286780B2 (en) * | 2012-07-24 | 2016-03-15 | Finsecur | Smoke detector |
WO2016042169A1 (de) * | 2014-09-19 | 2016-03-24 | Pwi-Pure System Ag | Sicherheitssystem |
TWM509055U (zh) * | 2015-03-06 | 2015-09-21 | Taipei Chengshih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智慧型滅火裝置 |
JP6620983B2 (ja) * | 2015-12-28 | 2019-12-1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粒子検出センサ |
WO2017152163A1 (en) * | 2016-03-04 | 2017-09-08 | Xenex Disinfection Services, Llc. | Smoke detectors with light shields and alarm systems including such |
TWI621846B (zh) * | 2016-11-25 | 2018-04-21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煙霧暗室及採用該煙霧暗室的煙霧偵測器 |
-
2018
- 2018-01-24 CN CN201880020753.5A patent/CN110770804B/zh active Active
- 2018-01-24 WO PCT/JP2018/002167 patent/WO2018139499A1/ja unknown
- 2018-01-24 JP JP2018564607A patent/JP7016324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1-24 EP EP18744450.0A patent/EP357606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01-25 TW TW107102790A patent/TWI763774B/zh active
-
2019
- 2019-07-24 US US16/520,973 patent/US10950113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76062A4 (en) | 2020-09-02 |
WO2018139499A1 (ja) | 2018-08-02 |
JPWO2018139499A1 (ja) | 2019-11-14 |
CN110770804A (zh) | 2020-02-07 |
US10950113B2 (en) | 2021-03-16 |
US20200160688A1 (en) | 2020-05-21 |
CN110770804B (zh) | 2022-06-17 |
EP3576062A1 (en) | 2019-12-04 |
TWI763774B (zh) | 2022-05-11 |
JP7016324B2 (ja) | 2022-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828263A (zh) | 警報裝置 | |
US10621845B2 (en) | Alarm device | |
JP7134290B2 (ja) | 火災警報器 | |
US20210255101A1 (en) | Fire detection device | |
JP2008242627A (ja) | 光電式煙感知器 | |
TWI788369B (zh) | 警報裝置 | |
JP7280046B2 (ja) | 火災検出装置 | |
JP2019207650A (ja) | 煙感知器 | |
JP7553666B2 (ja) | 煙感知器 | |
JP7280025B2 (ja) | 火災検出装置 | |
JP7432679B2 (ja) | 火災検出装置 | |
JP7260296B2 (ja) | 火災検出装置 | |
JP7106368B2 (ja) | 火災検出装置 | |
JP2009054063A (ja) | 火災報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