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46318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46318A
CN112346318A CN202010776351.7A CN202010776351A CN112346318A CN 112346318 A CN112346318 A CN 112346318A CN 202010776351 A CN202010776351 A CN 202010776351A CN 112346318 A CN112346318 A CN 1123463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member
heat generating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mage forming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7635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46318B (zh
Inventor
古市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349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152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637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02621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46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6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46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63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抑制加热部件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不均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加热部件(22)包括具有沿加热部件(22)的长边方向U排列的多个的阻抗发热体(59)的发热部、第一电极(61A)及第二电极(61B)、将多个的阻抗发热体(59)相对于第一电极(61A)并列地连接的第一导电部(62A)、将多个的阻抗发热体(59)相对于第二电极(61B)并列地连接的第二导电部(62B),第一导电部相(62A)对于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G1和第二导电部(62B)相对于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G2,与加热部件22的长边方向U上的阻抗发热体(59)的中央M相比是加热部件(2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冷却机构的冷却能力是,与加热部件(22)的一端侧相比,在与其相反的另一端侧高。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热压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加热装置,已知有通过热来定影纸张上的调色剂的定影装置以及使纸张上的墨水干燥的干燥装置等。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定影装置具有加热器,是在长条状的基板上设置了阻抗发热体、端子以及将它们电连接的布线等。
然而,在基板上设置了这样的布线的加热部件中,使阻抗发热体发热时,由于对布线的通电,布线也会产生轻微的发热。因此,严格来说,加热部件整体的发热分布会受到布线的发热的影响。
因此,根据布线的发热分布,有可能因其原因而在加热部件的温度分布里产生不均。特别是,为了对应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增大发热量而加大流向发热体的电流时,由于布线所产生的发热量也变大,因此其影响就不能忽视了。因此,在具有这种加热部件的装置中,要求有抑制因布线的发热引起的加热部件的温度的不均的对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1911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冷却机构和具有加热部件的加热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具有沿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的发热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将所述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并列地连接的第一导电部、将所述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并列地连接的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相对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和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对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与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阻抗发热体的中央相比是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所述冷却机构的冷却能力是,与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一端侧相比,在与其相反的另一端侧高。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加热部件的温度的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3所示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4所示是定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所示是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6所示是加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所示是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8所示是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所示是连接器被连接到加热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所示是各供电线对于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为相互相反侧时的供电线的发热量的示意图。
图11所示是各供电线对于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为相同侧时的供电线的发热量的示意图。
图1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面俯视图。
图13所示是图11所示例子之外的、各供电线对于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为相同侧时的供电线的发热量的示意图。
图14所示是温度传感器的一个配置例的剖面侧视图。
图15所示是温度传感器的其他配置例的剖面侧视图。
图16所示是温度传感器的一个配置例的剖面俯视图。
图17所示是温度传感器的其他配置例的剖面俯视图。
图18所示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面俯视图。
图19所示是加热器的短边方向尺寸和阻抗发热体的短边方向尺寸的俯视图。
图20所示是加热器的长边方向尺寸、加热器的短边方向尺寸以及供电线的短边方向尺寸的俯视图。
图21所示是在加热器中设置温度传感器的构成图。
图22所示是各供电线对于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为相互相反侧时的加热器的短边方向上的温度传感器的配置图。
图23所示是图22的I-I剖面中的加热器的温度分布图。
图24所示是各供电线对于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为相同侧时的加热器的短边方向上的温度传感器的配置图。
图25所示是图24的II-II剖面中的加热器的温度分布图。
图26所示是加热器的长边方向上的温度传感器的配置图。
图27所示是加热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8所示是加热器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9所示是加热器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0所示是加热器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1所示是其他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32所示是另外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33所示是另一个其他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另外,在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各图面中,对于具有同一功能或形状的构件或构成零件等的构成要素,只要能够判别,就通过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经过一次说明后省略其再次的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作为图像形成部的4个成像单元1Y、1M、1C、1Bk。各成像单元1Y、1M、1C、1Bk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被构成为可以装卸,并且,除了收容有对应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分的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显影剂以外,其他的构成都相同。具体来说就是,各成像单元1Y、1M、1C、1Bk包括有作为图像载体的鼓状的感光体2、对感光体2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3、将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体2表面来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4,以及对感光体2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5。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对各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6、供给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的供纸装置7、将形成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的转印装置8、对转印到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9,以及将纸张P排出到装置外的排纸装置10。
转印装置8具有作为通过多个辊来张紧架设的中间转印体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11、作为将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11转印的一次转印部件的4个一次转印辊12,以及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向纸张P转印的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13。多个的一次转印辊12分别经由中间转印带11与感光体2接触。由此,中间转印带11和各感光体2相互接触,并在它们的之间形成有一次转印夹持部。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13经由中间转印带11与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11的辊中的一个接触。由此,在二次转印辊13和中间转印带11之间形成有二次转印夹持部。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形成有纸张输送路径14来输送从供纸装置7送出的纸张P。在从该纸张输送路径14中的供纸装置7至二次转印夹持部(二次转印辊13)的途中,设置有一对时机辊15。
接着,参照图1来说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印刷动作。
当指示有印刷动作开始时,就在各成像单元1Y、1M、1C、1Bk中,感光体2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并通过充电装置3来使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为均匀的高电位。接着,根据原稿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或终端所指示打印的打印信息,通过曝光装置6对感光体2表面的曝光,来使得曝光的部分的电位下降后形成静电潜像。然后,从显影装置4向该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并在各感光体2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形成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各感光体2的旋转到达一次转印夹持部(一次转印辊12的位置)时,与在图1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11依次重叠地转印。然后,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向二次转印夹持部(二次转印辊13的位置)输送,并在二次转印夹持部被转印到输送来的纸张P上。该纸张P是从供纸装置7供给来的。从供纸装置7供给来的纸张P通过时机辊15被暂时停止后,与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时机对准后向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如此一来,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就承载到纸张P上了。另外,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后,残留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通过各清洁装置5来除去。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去定影装置9,并通过定影装置9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然后,纸张P通过排纸装置10被排出到装置外,一系列的印刷动作就完成了。
接着,对定影装置9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9包括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0、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接触并形成夹持部N而作为相向而对部件的加压辊21,以及加热定影带20的加热装置19。另外,加热装置19由作为加热部件的面状的加热器22、作为保持加热器22的保持部件的加热器支撑件23,以及作为在整个长边方向上加强加热器支撑件23的加强部件的撑条24等构成。
定影带20由环状的带部件构成,例如具有外径为25mm、厚度为40~120μm的聚酰亚胺(PI)制的筒状基体。为了提高耐久性并确保脱模性,在定影带20的最表层形成由PFA或PTFE等氟素系树脂形成的厚度为5~50μm的脱模层。也可以在基体和脱模层之间设置由厚度为50~500μm的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另外,定影带20的基体并不限于聚酰亚胺,也可以是PEEK等耐热性树脂或镍(Ni)、SUS等的金属基体。也可以在定影带20的内周面上涂敷作为滑动移动层的聚酰亚胺或PTFE等。
加压辊21由例如外径为25mm的实心的铁制芯棒21a、形成于该芯棒21a表面上的弹性层21b以及形成于弹性层21b外侧的脱模层21c来构成。弹性层21b由硅橡胶形成,厚度例如为3.5mm。为了提高脱模性,优选的是弹性层21b的表面形成由厚度例如为40μm左右的氟素树脂层构成的脱模层21c。
加压辊21和定影带20通过后述的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来相互压接。由此,就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了夹持部N。另外,加压辊21的作用是作为驱动力从设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的驱动机构传递来后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辊。另一方面,定影带20的构成是随着加压辊21的旋转而从动旋转。当定影带20旋转时,由于定影带20相对于加热器22滑动移动,为了提高定影带20的滑动移动性,也可以在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之间放置油或润滑脂等的润滑剂。
加热器22在定影带20的旋转轴方向或整个长边方向(以下称为"带长边方向")上被设置为长条状,并在对应于加压辊21的位置处与定影带20的内周面接触。加热器22是大致长方形的平板,长边沿着上述带长边方向。加热器22由具有板状的基体材料50、设置在基体材料50上的第一绝缘层51、具有设置在第一绝缘层51上的发热部60等的导体层52,以及覆盖导体层52的第二绝缘层53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定影带20一侧(夹持部N一侧)按基体材料50、第一绝缘层51、导体层52(发热部60)、第二绝缘层53的顺序层叠,从发热部60发出的热经由第二绝缘层53向定影带20传递。
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将发热部60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与定影带20一侧的相反侧(加热器支撑件23一侧)。此时,由于发热部60的热经由基体材料50传递到定影带20,因此基体材料50优选由氮化铝等导热率高的材料来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22的构成中,还可以进一步在基体材料50的与定影带20的相反侧(加热器支撑件23一侧)的面上设置绝缘层。
定影带20相对于加热器22也可以是通过非接触或低摩擦片等来间接地接触的情况,但为了提高对定影带20的热传递效率,优选的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加热器22与定影带20直接接触。另外,也可以使加热器22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接触。还有,加热器22接触的面为定影带20的内周面时,能够避免与加热器22接触而导致定影带20的外周面的损伤,能够抑制定影质量的降低。
加热器支撑件23及撑条24被配置在定影带20的内侧。撑条24由金属制的通道材料构成,其两端部分被定影装置9的两侧壁部支承。另外,撑条24与加热器支撑件23的与加热器22一侧为相反侧的面接触。由此,通过加热器支撑件23由撑条24来支承,并且加热器22及加热器支撑件23对于加压辊21的加压力被保持为没有大的弯曲,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夹持部N。
加热器支撑件23由于容易因加热器22的热而变成高温,所以优选由耐热性的材料来形成。例如,当加热器支撑件23由LCP或PEEK等低导热性的耐热性树脂来形成时,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2向加热器支撑件23的传热,并有效地对定影带20加热。
当印刷动作开始时,通过向加热器22供给电力,发热部60发热,定影带20就被加热了。另外,加压辊21被旋转驱动,定影带20开始从动旋转。然后,在定影带20的温度达到规定的目标温度(定影温度)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通过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夹持部N),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及加压,就定影在纸张P上了。
图3所示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图4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定影装置9的装置框体40包括由一对侧壁部件28和前壁部件27构成的第一装置框体25,和由后壁部件29构成的第二装置框体26。一对侧壁部件28被配置在带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通过两个侧壁部件28来支承定影带20、加压辊21及加热装置19的两端侧。在各侧壁部件28中设有多个卡合突起28a,通过各卡合突起28a与设置在后壁部件29中的卡合孔29a的卡合,来组装第一装置框体25和第二装置框体26。
另外,各侧壁部件28设有用于插通加压辊21的旋转轴等的插通槽28b。插通槽28b在后壁部件29一侧开口,并且与之相反的一侧是不开口的抵碰部。在该抵碰部一侧的端部设有支承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轴承30。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两端分别安装到轴承30上,由此通过两侧壁部件28被支承为可以旋转。
另外,在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传递齿轮31。在加压辊21被两侧壁部件28支承的状态下,驱动传递齿轮31以比侧壁部件28更向外侧露出的状态来配置。由此,当定影装置9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时,驱动传递齿轮31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的齿轮连接,成为能够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的状态。还有,作为向加压辊21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件,除了驱动传递齿轮31之外,也可以是张紧架设驱动传递带的带轮、联轴器等。
在加热装置19的长边方向的两端设有支承定影带20、加热器支撑件23、撑条24等的一对支承部件32。在各支承部件32中设有导向槽32a。通过使该导向槽32a沿着侧壁部件28的插通槽28b的边缘进入,支承部件32就组装到侧壁部件28上了。
另外,在各支承部件32和后壁部件29之间设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一对弹簧33。通过各弹簧33将撑条24及支承部件32向加压辊21一侧施力,定影带20被推压抵接到加压辊21上,并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了夹持部。
另外,如图4所示,在构成第二装置框体26的后壁部件29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定位部的孔部29b,来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进行定影装置主体的定位。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设有作为定位部的突起101。通过将该突起101插入定影装置9的孔部29b,使突起101与孔部29b嵌合,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来进行定影装置主体的带长边方向的定位。另外,在后壁部件29的与设有孔部29b的端侧为相反的端侧中没有设置定位部。由此,伴随温度变化的定影装置主体的带长边方向的伸缩就不受限制了。
图5所示是加热装置19的立体图,图6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加热器支撑件23的定影带一侧的面(图5及图6中的跟前侧的面)中设有用于收容加热器22的矩形的收容凹部23a。收容凹部23a形成为与加热器22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尺寸,但收容凹部23a的长边方向尺寸L2设定得比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尺寸L1稍长。如此,由于收容凹部23a形成为比加热器22稍长,即使加热器22因热膨胀而在其长边方向上伸长,加热器22和收容凹部23a也不会干涉。另外,加热器22以收容在该收容凹部23a内的状态,通过作为供电部件的后述的连接器来与加热器支撑件23一起被夹入并保持。
一对支承部件32具有被插入定影带20的内侧来支承定影带20的C字状的带支承部件32b、与定影带20的端面接触来限制带长边方向的移动(偏靠)的凸缘状的带限制部件32c,以及插入加热器支撑件23及撑条24的两端侧并支承它们的支承凹部32d。通过将带支承部件32b插入定影带20的两端部,在轮带的非旋转时,基本上不产生圆周方向(带旋转方向)的张力,即是以所谓的自由带方式来支承的。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加热器支撑件23的长边方向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定位部的定位凹部23e。通过图5及图6的左侧所示的支承部件32的嵌合部32e与该定位凹部23e的嵌合,来进行加热器支撑件23与支承部件32的带长边方向的定位。另一方面,在图5及图6的右侧所示的支承部件32中,没有设置嵌合部32e,不与加热器支撑件23进行带长边方向的定位。如此,通过仅在带长边方向的单侧进行加热器支撑件23相对于支承部件32的定位,即使加热器支撑件23随着温度变化而向带长边方向伸缩,其伸缩也不受到限制。
另外,如图6所示,在撑条2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中设置有台阶部24a来限制撑条32相对于各支承部件2的移动。各台阶部24a通过与支承部件32的抵碰来相对于支承部件32限制撑条24的长边方向的移动。但是,这些台阶部24a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支承部件32是介由间隙(松动)来配置的。这样,通过至少一方的台阶部24a相对于支承部件32是介由间隙来配置,即使支架24随着温度变化而在带长边方向伸缩,其伸缩也不会受到限制。
图7所示是加热器22的俯视图,图8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8所示,加热器22具有基体材料50、设置在基体材料50上的第一绝缘层51、设置在第一绝缘层51上的导体层52,以及覆盖导体层52的第二绝缘层53。
基体材料50是由不锈钢(SUS)、铁、铝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长条状的板材。另外,作为基体材料50的材料,除了金属材料之外,还可以使用陶瓷、玻璃等。在基体材料50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基体材料50和导体层52之间的第一绝缘层51。另一方面,由于金属材料对急速加热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并且加工容易,因此适合于实现低成本化。即使在金属材料中,特别是铝和铜,由于具有高导热性和难以发生温度不均,所以优选使用。另外,不锈钢与它们相比,具有可以廉价地制造的优点。
各绝缘层51、53由耐热性玻璃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来构成。另外,作为这些材料,也可以使用陶瓷或聚酰亚胺(PI)等。
导体层52由具有多个阻抗发热体59的发热部件60、多个的电极61以及作为将它们电连接的导电部的多个供电线62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的电极61,设置有第一电极61A及第二电极61B,这些电极61A、61B被配置在基体材料50的长边方向上的互为相反的端侧。这里所说的"端侧"是指比发热部60更靠基体材料50的长边方向的一方或另一方的端侧。另外,在第一电极61A和第二电极61B之间,在基体材料50的长边方向上排成一列地配置有多个的阻抗发热体59。在图7中,将加热器22中沿着设有发热部件60的面与加热器22(基体材料50)的长边方向U交叉的方向Y称为"短边方向"时,从该短边方向Y来看,各阻抗发热体59被设置在加热器22的向长边方向U延伸的第一供电线(第一导电部)62A和第二供电线(第二导电部)62B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阻抗发热体59是以经由弯曲部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上往复移动的方式(折回)来形成的。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Y上的各阻抗发热体59的一端(连接位置G1)经由第一供电线62A与第一电极61A连接。另一方面,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Y上的各阻抗发热体59的另一端(连接位置G1)经由第二供电线62B与第二电极61B连接。如此,各阻抗发热体59通过第一供电线62A及第二供电线62B,相对于第一电极61A及第二电极61B被相互并列地连接。
阻抗发热体59是电阻值比供电线62高的导电部件。阻抗发热体59例如是通过丝网印刷等将调和了银钯(AgPd)或玻璃粉末等的糊状物涂覆到基体材料50上,然后通过对该基体材料50进行烧结而形成的。作为阻抗发热体59的材料,除这些以外,还可以使用银合金(AgPt)或氧化钌(RuO2)的阻抗材料。
供电线62由电阻值比阻抗发热体59小的导体构成。作为供电线62及电极61的材料,可以使用银(Ag)或银钯(AgPd)等,并通过对这样的材料进行丝网印刷等来形成供电线62及电极61。
图9所示是连接器70被连接到加热器22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连接器70具有树脂制的壳体71,和设置在壳体71上的接触端子72。接触端子72由板簧构成,与供电用的线束73连接。
如图9所示,连接器70以从表面侧和背面侧一起夹住加热器22和加热器支撑件23的方式来安装。在该状态下,接触端子72的前端的接触部72a与电极61弹性接触(压接),并且发热部60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源通过连接器70来电连接,从而成为能够从电源向发热部60供给电力的状态。另外,对于位于与图9所示的电极61的相反一侧的电极61,也同样地连接有连接器70。另外,为了确保与连接器70的连接,各电极61的至少一部分未被第二绝缘层53覆盖而成为露出的状态(参照图7)。
然而,如上述课题所述地,在基体材料上设有供电线的加热器中,使阻抗发热体发热时,若从电源向阻抗发热体供给电力,通过此时对供电线的通电,供电线也会产生发热。这样的供电线的发热会对加热器整体的温度分布造成影响。其中,其影响并不相同,而是根据供电线的布局及供电线相对于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等变化的。以下,基于图10及图11,对供电线的连接位置不同时供电线引起的发热影响的不同进行说明。
图10所示是不同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的构成图,各供电线62A、62B相对于各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G1、G2,以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上的阻抗发热体59的中央M为基准,被设定在互为相反侧(图中的右侧及左侧)里。另一方面,图11所示是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为同样的构成图,各供电线62A、62B相对于各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G1、G2,以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上的阻抗发热体59的中央M为基准,被设定在互为相同侧(在该例中是图的右侧)里。在这些例子中,对各阻抗发热体59分别流入20%的电流时,在按每个阻抗发热体59划分的各块内发生的供电线的发热量如各图中的表所示。
这里,由于各供电线在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短,该部分中的发热量很少,因此就忽略该发热量,并且仅计算各供电线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上延伸部分所发生的发热量。具体来说就是计算配置在图10及图11上侧的第一供电线62A、和配置在图10及图11下侧的第二供电线62B分别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上延伸的部分中所发生的发热量。另外,由于发热量(W)由下式(1)表示,因此图10及图11的表所示的发热量为方便起见是以流经各供电线的电流(I)的二次方来计算的。因此,各图的表所示的发热量的数值说到底是简易计算出来的值,与实际的发热量是不同的。
W(发热量)=R(电阻)×I2(电流) 式1
关于发热量的具体的计算方法,以图10中的第一块及第二块为例来说明时,是在图10中的第一块中,由于在第一供电线62A中流经的电流为100%,第二供电线62B中流经的电流为20%,因此各自的二次方的和10400(10000+400)就成为第一块中的供电线的合计的发热量。另外,在图10中的第二块中,由于流过第一供电线62A的电流为80%、流过第二供电线62B的电流为40%,因此各自的二次方的和8000(6400+1600)就成为第二块中的供电线的总计的发热量。另外,在其他的块中,也同样地来计算发热量。
然后,将各块的总计发热量表示为纵轴的图表就如图10及图11所示。从这些图表可知,当各供电线62A、62B对于各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G1、G2被配置在互为相反侧里时(图10的图中),各个块的总计发热量以发热区域中央的第三块为基准左右对称。相对于此,当各供电线62A、62B对于各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G1、G2被配置在互为相同侧里时(图11的图中),各个块的总计发热量以发热区域中央的第三块为基准左右不对称。
如此,根据连接位置是相同侧还是不同侧,供电线的总计发热量在一方中是左右对称,而在另一方中是左右不对称的。如图10所示的例子那样,在供电线的发热量为左右对称时,即使该影响波及到加热器整体的温度分布,加热器的温度分布也不会变为非对称。与此相对,如图11所示的例子那样,在供电线的发热量为左右不对称时,受其影响,加热器的温度分布有可能变为不对称。特别是,为了应对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而增大流向阻抗发热体的电流,或为了使加热器在其短边方向上小型化而使供电线变细时,由于供电线产生的发热量变大,因此在加热器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离散(温度分布不均)也变得显著。然后,当加热器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变大时,就可能在定影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并导致图像质量的下降。另外,这种发热量变成左右不对称的问题并不限于各供电线62A、62B相对于所有的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G1、G2都被配置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上互为相同侧里的情况,即使是各供电线62A、62B对于至少1个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G1、G2被配置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上互为相同侧里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在加热器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采取了下述的对策。
图12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俯视图。
如图12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作为冷却定影装置9的冷却机构,设置有气流发生装置80。本实施方式中的气流发生装置80是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排气风扇8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的图中的上侧及左侧的各侧壁设有吸气口105,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的图示右侧的侧壁设置有排气口107。排气风扇81设置在比定影装置9更靠近排气口107的位置。当驱动排气风扇81时,从吸气口105吸入外部的空气,并通过从排气口107向外部排出空气,就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内产生了从吸气口105向排气口107流动的气流。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定影装置9的装置框体40中设有多个的通气孔41。因此,主要从图中上侧的吸气口105吸入的空气就通过定影装置9的各通气孔41从排气口107排出了。另外,该通气孔41是为了进行通气而开放的孔,与为了使纸张通纸而设置的开口部(纸张进口及纸张出口),及用于将定影装置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定位突起或螺栓等插入的孔是不同的。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通气孔41和排气风扇81之间设置有构成将气流从各通气孔41引导去排气风扇81的通气路径的导管83。
这里,从吸气口105吸引的空气在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内时,因暴露到定影装置9等的热源上而温度上升。因此,通常从排气口107排出的空气比从吸气口105吸入的空气的温度要高。换句话说就是,从吸气口105吸入的空气与从排气口107排出的空气相比温度要低。总之,在从外部吸入空气的一侧,与向外部排出空气的一侧相比,可以说气流产生的冷却能力要高。
因此,通过在气流的冷却能力高的一侧配置加热器22等的温度变高的端侧,就能够抑制加热器22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例如,在上述图11所示的加热器22中,由于加热器22的左端侧的温度高于右端侧,因此只要从温度高的左端侧朝向温度低的右端侧来产生气流即可。即,是使得温度高的左端侧为气流的上游侧,使温度低的右端侧为气流的下游侧。
但是,如图13所示的例子那样,与图11所示的例子相反,各供电线62A、62B相对于各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都是比阻抗发热体59的中央M更靠加热器22的左端侧时,加热器22的温度变高的一侧也成为相反侧。即,这时,由于加热器22右端侧的温度比左端侧高,所以与图11所示的例子相反地,只要产生从加热器22的右端侧朝向左端侧的气流,使温度高的右端侧为气流的上游侧,使温度低的左端侧为气流的下游侧即可。
总之,只要各供电线62A、62B相对于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比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上的阻抗发热体59的中央M更靠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的一端侧,由于与该一端侧相反的加热器22的另一端侧的温度变高,所以只要使得冷却机构的冷却能力在另一端侧(温度高的一侧)高于一端侧(温度低的一侧)即可。另外,这里所说的"一端"是指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中的任意一方。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提高加热器22的温度变高的一侧的冷却能力,就能够抑制加热器22及定影带20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不均。由此,能够抑制光泽不均等的不良情况,并能够维持图像品质。
另外,为了有效地产生气流并提高冷却能力,如图12所示,优选的是将排气风扇81配置在比配置有全部的阻抗发热体59的长边方向范围即发热区域H的中央J更靠排气口107一侧。即,在图12中,为了方便起见,将从温度高的加热器22的左端侧朝向温度低的加热器22的右端侧的箭头S1方向称为"第一方向"时,优选的是将排气风扇81配置在比发热区域H的中央J更靠第一方向S1一侧。更为优选的是,将排气风扇81配置在比发热区域H的第一方向S1一侧的端部K1更靠第一方向S1一侧。
在图12所示的布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使排气风扇81的旋转轴方向L与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或加压辊21的旋转轴方向V平行,就容易将排气风扇81设置在设有排气口107的侧壁的内表面或其附近,也容易进行来自排气口107的空气的排出。
但是,出于布局上的考虑等,在难以将排气风扇81的旋转轴方向L配置为与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或加压辊21的旋转轴方向V平行时,也可以使排气风扇81的旋转轴方向L相对于它们倾斜±θ°。但是,当排气风扇81的倾斜角度θ过大时,因为难以从排气口107排出空气,因此排气风扇81的倾斜角度θ相对于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或加压辊21的旋转轴方向V,优选在±60°的范围内(-60°≤θ≤+60°)。更为优选的是,排气风扇81的倾斜角度θ为±45°的范围内(-45°≤θ≤+45°),更进一步优选的是在±30°的范围内(-30°≤θ≤+30°)。
另外,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配置有排气风扇81的空间和配置有作为各成像单元1Y、1M、1C、1Bk的驱动源即电动机35的空间相互连通,所以当通过排气风扇81产生气流时,除了定影装置9的周围,还能够在各成像单元1Y、1M、1C、1Bk的电动机35的周围也产生气流。如此,通过冷却定影装置9的排气风扇81,因为在各成像单元1Y、1M、1C、1Bk的电动机35、电源底板、显影装置或曝光装置等其他的冷却对象物的周围也产生气流,所以就不需要为每个冷却对象设置专用的排气风扇,就可以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
另外,如图12所示,被设置在定影装置9的装置框体40中的通气孔41优选的是配置在比加压辊21一侧更靠定影带20一侧。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有效地在希望是整个长边方向上使温度均匀的定影带20一侧产生气流,并容易地抑制上述加热器22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
另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将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的作为带温度检测机构的温度传感器34设置在与通气孔41对应(相向而对)的位置里。通过将温度传感器34配置在这样的位置,就具有下述优点。还有,温度传感器34可以是非接触型或接触型的任一种。
在定影装置9中,纸张P通过夹持部N时,通过纸张P被加热,纸张P所含的水分就成为水蒸气而被释放。此时,如果水蒸气在温度传感器34的温度检测部34a上变成水滴而附着时,就有可能产生温度检测误差。相对于此,如图14所示的例子那样,通过将温度传感器34设置在与通气孔41相向而对的位置,因为在温度传感器34的周围容易产生气流,能够抑制水滴对温度检测部34a的附着,所以就能够不易产生温度检测误差。此外,通过抑制水滴对温度检测部34a的附着,因为在之前水滴容易附着的部位处也能够配置温度传感器34了,所以就提高了布局的自由度。另外,作为温度传感器34,能够采用因水滴的附着而使温度检测精度容易降低的廉价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例如NC传感器、热电堆等),也能够谋求低成本化。
另外,由于水滴难以附着在温度传感器34上,就如图15所示地,也能够将温度传感器34配置在容易暴露于水蒸气的加热器22的重力方向上的上侧的位置。即,温度传感器34只要是与通气孔41对应的位置,即使温度检测部34a的上端被配置在比加热器22的上端更靠重力方向的上侧的位置,也能够维持温度检测精度。另外,通过在这样的位置里配置温度传感器34,就能够在温度变高的夹持部N的出口一侧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从而能够更正确地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上升。
另外,温度传感器34,如图16所示,既可以配置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的左端侧,也可以如图17所示,配置在与之相反的右端侧。
如图16所示的例子那样,将温度传感器34配置在比发热区域H的中央J更靠加热器22的左端侧(与上述第一方向S1相反的第二方向S2一侧)时,温度传感器34的位置接近加热器22的温度高的部分。这种情况下,通过温度传感器34容易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高的部分,就能够提早检测过度的温度上升。由此,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够抑制纸张上的熔融调色剂因高温而附着到定影辊上即所谓的高温偏移的发生。
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的例子那样,将温度传感器34配置在比发热区域H的中央J更靠加热器22的左端侧(上述第一方向S1一侧)时,温度传感器34的位置接近加热器22的温度低的部分。这种情况下,由于容易通过温度传感器34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低的部分,所以能够抑制使调色剂熔融的热量不足而导致未熔融调色剂附着到定影带20上即所谓的低温偏移的发生。
接着,基于图18,对设置吸气风扇82来代替排气风扇8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冷却机构(气流发生装置80)的吸气风扇82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的图中的下侧的侧壁设有吸气口105,在图中上侧的侧壁设有排气口107。吸气风扇82被配置在比定影装置9更靠近吸气口105的位置。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定影装置9的装置框体40中设有多个的通气孔41,在各通气孔41与吸气风扇82之间设有将气流从吸气风扇82引导去各通气孔41的管道83。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通过吸气风扇82而产生从吸气口105朝向排气口107的气流,所以就能够抑制加热器22及定影带20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即,通过产生从加热器22的温度高的左端侧朝向温度低的右端侧的气流,并将温度高的左端侧作为气流的上游侧,将温度低的右端侧作为气流的下游侧,就能够有效地冷却加热器22的温度变高的一侧。
另外,如图18所示,优选将吸气风扇82配置在比发热区域H的中央J更靠近吸气口105一侧的位置。即,在图18中,将从温度低的加热器22的右端侧朝向温度高的加热器22的左端侧的箭头S2方向称为"第二方向"时,优选的是将排气风扇82配置在比发热区域H的中央J更靠第二方向S2一侧。更为优选的是,将排气风扇82配置在比发热区域H的第二方向S2一侧的端部K2更靠第二方向S2一侧。
另外,如果吸气风扇82过于接近支承各成像单元1Y、1M、1C、1Bk的内部框体110及定影装置9时,它们就会成为气流的阻力,从而难以有效地产生气流。因此,吸气风扇82优选配置在从机架110及定影装置9离开一些的位置里。因此,在图18所示的布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将吸气风扇82的旋转轴方向L设定为相对于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或加压辊21的旋转轴方向V为45°的角度,就能够有效地产生气流。
但是,出于布局上的考虑等,在难以将排气风扇82的旋转轴方向L配置为相对于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U或加压辊21的旋转轴方向V为45°的角度时,也可以使排气风扇82的旋转轴方向L相对于它们倾斜45°±θ°。但是,如果该角度θ过大,因为难以产生气流,因此角度θ优选为±60°的范围内(-60°≤θ≤+60°)。更优选的角度θ为±45°的范围内(-45°≤θ≤+45°),更进一步优选的是±30°的范围内(-30°≤θ≤+30°的范围)。
另外,即使在设置这样的吸气风扇82的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将温度传感器34设置在与通气孔41对应(相向而对)的位置(参照图14),水滴就难以附着到温度传感器34上,因为能够采用温度检测误差的抑制、布局自由度的提高、廉价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传感器而实现低成本化。另外,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温度传感器34的配置,也可以采用与图15~图17所示的例子同样的配置。采用各个配置时的效果与上述的效果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即使因供电线的发热而在加热器的整个长边方向上发生温度的不均,通过提高加热器的温度变高一侧的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就能够抑制加热器或定影带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由此,能够抑制因温度的不均导致的光泽不均等的不良情况,并能够维持图像品质。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图11及图13所示的相对于所有阻抗发热体59的各供电线62A、62B的连接位置G1、G2都被配置在加热器22、22V的长边方向上互为相同侧里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各供电线62A、62B的连接位置G1、G2相对于至少1个阻抗发热体59被配置在加热器22、22V的长边方向上互为相同里的情况。
另外,由于能够抑制这种温度的不均匀,就容易采用为了应对高速化而增大流向阻抗发热体的电流、或为了小型化而使供电线变细的构成。即,通过增大流向发热体的电流或使供电线变细,即使供电线的发热量变得显著,因为能够抑制供电线的发热导致的温度的不均,所以就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及小型化的一方或双方。
因此,通过将本发明适用于为了小型化而特别减小了短边方向尺寸的加热器,就能够期待更大的效果。具体而言,在图19中,将加热器22(基体材料50)的短边方向尺寸设为Q、将阻抗发热体59的短边方向尺寸设为R时,在将本发明适用于阻抗发热体59的短边方向尺寸R和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尺寸Q的比(R/Q)为25%以上的加热器22时,能够期待大的效果。另外,阻抗发热体59的短边方向尺寸R不是以折回的方式来形成的阻抗发热体59的1个线状的部分的粗细,而是指阻抗发热体59整体的短边方向尺寸。更进一步地,如果是上述短边方向的尺寸比(R/Q)为40%以上的加热器22,适用本发明的效果会更大。
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由于加热器22的基体材料50为长方形,所以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尺寸Q在任意的长边方向位置处都是相同的尺寸,但如图20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基体材料50的边缘存在凹凸的情况下,短边方向的尺寸Q会因为长边方向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在配置有全部阻抗发热体59的发热区域H内,将加热器22在短边方向Y上为最小的尺寸设为上述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尺寸Q。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尺寸Q与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尺寸La的比(Q/La)大于1.5%、不到6%的加热器22,以及供电线62A、62B的短边方向尺寸Wb与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尺寸Q的比(Wb/Q)大于2%、不到20%的加热器22。另外,如图20所示的例子那样,当基体材料50的长边方向尺寸因该部分而不同时,将加热器22在长边方向上为最大的尺寸设为上述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尺寸La。另外,供电线62A、62B的短边方向尺寸Wb表示供电线62A、62B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线状部分的粗细,不包含为了与阻抗发热体59连接而在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Y上折弯的部分。另外,如图20所示,在供电线62A、62B的粗细根据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位置而变化时,将发热区域H内的第一供电线62A或第二供电线62B的最小的宽度方向尺寸设为供电线62A、62B的短边方向尺寸Wb。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相对于阻抗发热体的各供电线的连接位置处于加热器的长边方向上相同侧的加热器中,因为能够抑制其整个长边方向的温度的不均,所以能够积极地采用这种连接位置为相同侧的加热器。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的优点。
一般地,在具有平面状的加热器的定影装置中,作为检测加热器的温度的加热部件温度检测机构,设置有如图21所示的热敏电阻等的温度传感器44。该温度传感器44例如被设置为与设置有加热器22的发热部60的面的相反侧的背面等接触,并且为了进行加热器22或定影带20的温度控制而检测加热器22的温度。通常,由于加热器22的温度在其短边方向Y上是发热部60的中央侧的一方要高于其端侧,为了预防加热器22的过度升温,温度传感器44被设置在与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Y上的发热部60的中央F对应的位置(以下,简称为"短边方向中央位置")里。
这里,如图22所示的例子那样,在相对于阻抗发热体59的各供电线62A、62B的连接位置G1、G2为相互相反侧的加热器22中,由于阻抗发热体59的折回的线状部分的1个被配置在发热部60的短边方向中央位置F,所以如上所述,将温度传感器44配置在发热部60的短边方向中央位置F时,温度传感器44的温度检测部44a就被配置到位于发热部60的短边方向中央位置F的阻抗发热体59上了。另外,此处所说的"阻抗发热体"是指,在相对于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及宽度方向Y为交叉的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与阻抗发热体相互重叠的位置。
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3所示,由于在配置有阻抗发热体59的发热部60的短边方向中央位置F处的温度是最高的峰值,所以该峰值的温度由温度传感器44检测了。但是,由于在峰值附近,加热器22的温度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大幅变化,所以如果温度传感器44的配置在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Y上稍有偏移就会导致检测温度大幅变化,所以就有可能导致不能适当地检测温度。
相对于此,如图24所示的例子那样,在相对于阻抗发热体59的各供电线62A、62B的连接位置G1、G2为相同侧时,温度检测部44a不是阻抗发热体59的,而是被配置在对应于阻抗发热体59上的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之间(没有设置阻抗发热体59的部分)的位置上。另外,此处所说的"对应于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之间的位置"是指,相对于在阻抗发热体59中的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之间的位置,在加热器22的上述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5所示,通过温度传感器44来检测加热器22的相邻峰值彼此之间的温度。由于在这样的相邻的峰值彼此之间的温度在较宽的范围内缓慢地变化,所以即使温度传感器44的配置在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Y上偏离,检测温度也难以变化。因此,这种情况的优点是能够降低温度传感器44的配置偏离时的检测温度的不均。另外,由于即使温度传感器44的配置偏离也难以产生检测温度的不均,所以即使不是高精度地进行温度传感器44的设置也可以,就提高了温度传感器44的设置操作性。
另外,即使在图22所示的加热器22中,与图24所示的加热器22同样地,也可以将温度检测部44a配置在相邻的峰值彼此之间。但是,这种情况下,由于相邻的峰值的一方和另一方的温度的高度不同(参照图23),所以检测温度的变化量也根据温度传感器44向靠近某个峰值偏移而变化。因此,如果从抑制检测温度的不均的观点出发,与各供电线的连接位置为相互相反侧的构成相比,还是优选相同侧的构成。
如此,在各供电线相对于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为相同侧的构成中,与连接位置互为相反侧的构成相比,就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Y上的温度传感器44的配置来说是有利的。
另外,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上的温度传感器44的配置优选留意下述几点来进行。
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上的各阻抗发热体59的两端相对于通过纸张方向(图26的上下方向)是倾斜的,互为相邻的阻抗发热体59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加热器22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相互重复(重叠)。即,互相相邻的阻抗发热体59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上的相同区域Z内,阻抗发热体59具有和相邻的其他阻抗发热体59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区域Z内的重叠部59a,以及和相邻的其它阻抗发热体59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上没有被配置在相同区域Z内的非重叠部59b。
在存在这样的重叠部59a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相邻的阻抗发热体59彼此之间的温度下降。但是,在重叠部59a中,与非重叠部59b相比,具有温度的不均随每个位置的不同而变大的倾向。因此,如图26所示,温度传感器44的温度检测部44a优选被配置在与非重叠部59b对应的位置,而不是重叠部59a。另外,这里所说的"与非重叠部对应的位置",是指相对于非重叠部59b在加热器22的上述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抑制加热器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也可以使用具有PTC特性的阻抗发热体。PTC特性是指温度变高时电阻值变高(在施加恒定电压时加热器输出功率下降)的特性。通过采用具有PTC特性的发热部,在低温时通过高输出就能够快速上升,而在高温时能够通过低输出来抑制过度升温。例如,如果PTC特性的TCR系数为300~4000ppm/度左右,就在确保加热器所需的电阻值的同时实现低成本化。更为优选的是,TCR系数为500~2000ppm/度。
电阻温度系数(TCR)可以使用下述式(2)来计算。式(2)中的T0为基准温度,T1为任意温度,R0为基准温度T0中的电阻值,R1为任意温度T1中的电阻值。例如,在图7所示的上述加热器22中,当第一电极61A和第二电极61B之间的电阻值在25℃(基准温度T0)下为10Ω(电阻值R0)、125℃(任意温度T1)下为12Ω(电阻值R1)时,从式(2)计算的电阻温度系数就是2000ppm/℃。
电阻温度系数(TCR)=(R1-R0)/R0/(T1-T0)×106 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多个阻抗发热体59同时发热的加热器2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图27所示那样的具有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发热控制的阻抗发热体59的加热器。
在图27所示的例子中,是在多个的阻抗发热体59中,由两端以外的各阻抗发热体59构成的第一发热部(第一阻抗发热体组)60A,和由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59构成的第二发热部(第二阻抗发热体组)60B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发热控制的构成。第一发热部60A的各阻抗发热体59经由第一供电线62A及第二供电线62B与第一电极61A及第二电极61B连接,第二发热部60B的各阻抗发热体59经由第二供电线62B与第二电极61B连接,并经由第三供电线62C及第四供电线62D与第三电极61C连接。
在对第一电极61A及第二电极61B施加电压时,通过使两端以外的各阻抗发热体59通电,只有第一发热部60A发热。另一方面,在对第一电极61A及第三电极61C施加电压时,通过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59通电,只有第二发热部60B发热。另外,如果对所有的电极61A~61C施加电压,就能够使第一发热部60A及第二发热部60B双方的(全部)阻抗发热体59发热。
即使在这种能够对两个发热部(阻抗发热体组)60A、60B进行相互独立的发热控制的构成中,当各供电线相对于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G1、G2以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上的阻抗发热体59的中央M为基准是在相同一侧时,也会产生跨越上述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的温度的不均。例如,在使第一发热部60A发热的情况下,通过对第一供电线62A及第二供电线62B的通电,这些供电线62A、62B发热后,就会产生加热器22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因此,即使在这种构成中,通过适用本发明,也能够抑制在加热器22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
作为抑制加热器22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的冷却机构,不限于仅使用上述排气风扇81及吸气风扇82中的某一方的情况,也可以使用排气风扇81和吸气风扇82的双方。另外,作为冷却机构,也可以适用排气风扇81或吸气风扇82以外的冷却机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供电线62A及第二供电线62B分别具有在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Y上延伸的部分(参照图7),在该短边方向Y上延伸的部分与各阻抗发热体59连接,但连接各供电线62A、62B和各阻抗发热体59的加热器22在短边方向Y上延伸的部分不限于是各供电线62A、62B的一部分,也可以如图28所示的例子那样是各阻抗发热体59的一部分。
另外,各阻抗发热体59的折回数(弯曲部的数量)并不限于是多个的情况,也可以如图29及图30所示的例子那样是1个。另外,各供电线62A、62B和各阻抗发热体59的连接位置G1、G2既可以如图29所示地是各阻抗发热体59的端部中的角,也可以如图30所示地是各阻抗发热体59的端部中沿短边方向Y延伸的边缘全体。
另外,本发明除了上述定影装置之外,也可适用于如图31~图33所示的定影装置。以下,对图31~图33所示的各定影装置的构成进行简单的说明。
首先,图31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构成是,在相对于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一侧为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推压辊90,并通过该推压辊90和加热器22夹着定影带20加热。另一方面,在加压辊21一侧,在定影带20的内周配置有夹持部形成部件91。夹持部形成部件91由撑条24支承,通过夹持部形成部件91和加压辊21夹着定影带20来形成夹持部N。
接着,在图32所示的定影装置9中,省略了前述的推压辊90,为了确保定影带20和加热器22的圆周方向接触长度,加热器22沿着定影带20的曲率形成为圆弧状。其它的构成与图31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构成相同。
最后,在图33所示的定影装置9中,除了定影带20之外还设置有加压带92,并分开构成了加热夹持部(第一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第二夹持部)N2。即,在相对于加压辊21为定影带20一侧的相反侧里,配置有夹持部形成部件91和撑条93,并以包含这些夹持部形成部件91和撑条93的方式来将加压带92配置为能够旋转。然后,使得纸张P通过加压带92与加压辊21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2,对其进行加热及加压来定影图像。其它的构成与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构成相同。
另外,本发明除了具有如上所述的定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之外,还可以适用于具有干燥涂敷在纸张上的墨水的干燥装置的喷墨式图像形成装置,更进一步地,还能够适用于具有对对象物进行加热压接的热压接装置,例如将作为覆盖部件的膜材热压接到纸张等片材表面的层压机,及对包装材料的密封部进行热压接的热封机等。通过还将本发明适用于这样的喷墨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热压接装置,即使在这些装置中,也能够抑制在加热器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的温度的不均,还能够应对小型化及高速化。

Claims (23)

1.一种包括冷却机构和具有加热部件的加热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具有沿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的发热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将所述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并列地连接的第一导电部、将所述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并列地连接的第二导电部,
所述第一导电部相对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和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对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与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阻抗发热体的中央相比是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
所述冷却机构的冷却能力是,与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一端侧相比,在与其相反的另一端侧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抗发热体以通过弯曲部在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往返的方式来形成,
检测所述加热部件的温度的加热部件温度检测机构被配置在对应于所述阻抗发热体中的沿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之间的位置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抗发热体具有和相邻的所述阻抗发热体被配置在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的相同区域内的重叠部,及不和相邻的所述阻抗发热体被配置在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的相同区域内的非重叠部,
所述加热部件温度检测机构被配置在与所述非重叠部对应的位置里。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沿着所述加热部件的设有所述发热部的面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短边方向时,所述加热部件的短边方向尺寸与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尺寸之比大于1.5%且小于6%。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沿着所述加热部件的设有所述发热部的面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短边方向时,所述第一导电部或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加热部件的短边方向尺寸之比大于2%且小于2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沿着所述加热部件的设有所述发热部的面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短边方向时,所述阻抗发热体的短边方向尺寸与所述加热部件的短边方向尺寸之比在25%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沿着所述加热部件的设有所述发热部的面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短边方向时,所述阻抗发热体的短边方向尺寸与所述加热部件的短边方向尺寸之比在40%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机构具有气流发生装置,并通过所述气流发生装置来产生相对于所述加热部件从所述另一端侧朝向所述一端侧的气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支承所述加热部件的装置框体
所述装置框体具有通气孔,并在所述气流发生装置与所述通气孔之间设置有引导气流的通气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所述加热部件接触的环状的带部件,和与所述带部件接触而形成夹持部的相向而对部件,
所述通气孔被设置在比所述相向而对部件更靠近所述带部件的位置里。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设置有从外部吸入空气的吸气口和向外部排出空气的排气口,
所述气流发生装置是被配置在比所述加热装置更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位置里的排气风扇,
所述排气风扇的旋转轴方向相对于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被设定在±60°的角度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朝向所述一端侧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时,
比起配置有全部所述阻抗发热体的长边方向范围即发热区域的中央,所述排气风扇被配置在更靠所述第一方向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朝向所述一端侧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时,
比起配置有全部所述阻抗发热体的长边方向范围即发热区域的所述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所述排气风扇被配置在更靠所述第一方向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设置有从外部吸入空气的吸气口和向外部排出空气的排气口,
所述气流发生装置是被配置在比所述加热装置更靠近所述吸气口的位置里的吸气风扇,
所述吸气风扇的旋转轴方向相对于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被设定在45°±60°的角度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一端侧朝向所述另一端侧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时,
比起配置有全部所述阻抗发热体的长边方向范围即发热区域的中央,所述吸气风扇被配置在更靠所述第二方向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一端侧朝向所述另一端侧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时,
比起配置有全部所述阻抗发热体的长边方向范围即发热区域的所述第二方向一侧的端部,所述吸气风扇被配置在更靠所述第二方向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通气孔对应的位置设有检测所述带部件的温度的带温度检测机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温度检测机构的温度检测部的上端被配置在比所述加热构件的上端更靠重力方向的上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朝向所述一端侧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时,
比起配置有全部所述阻抗发热体的长边方向范围即发热区域的中央,所述带温度检测机构被配置在更靠所述第一方向一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一端侧朝向所述另一端侧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时,
比起配置有全部所述阻抗发热体的长边方向范围即发热区域的中央,所述带温度检测机构被配置在更靠所述第二方向一侧。
21.一种包括气流发生装置和具有加热部件的加热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具有沿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的发热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将所述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并列地连接的第一导电部、将所述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并列地连接的第二导电部,
所述第一导电部相对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和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对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与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阻抗发热体的中央相比是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
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为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气流的下游侧,与之相反的另一端侧为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气流的上游侧。。
22.一种包括冷却机构和具有加热部件的加热装置的热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具有沿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的发热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将所述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并列地连接的第一导电部、将所述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并列地连接的第二导电部,
所述第一导电部相对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和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对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与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阻抗发热体的中央相比是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
所述冷却机构的冷却能力是,与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一端侧相比,在与其相反的另一端侧高。
23.一种包括气流发生装置和具有加热部件的加热装置的热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具有沿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的发热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将所述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并列地连接的第一导电部、将所述多个的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并列地连接的第二导电部,
所述第一导电部相对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和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对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连接位置,与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阻抗发热体的中央相比是所述加热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
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为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气流的下游侧,与之相反的另一端侧为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气流的上游侧。
CN202010776351.7A 2019-08-08 2020-08-05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Active CN1123463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6406 2019-08-08
JP2019146406 2019-08-08
JP2019149354 2019-08-16
JP2019-149354 2019-08-16
JP2020-034912 2020-03-02
JP2020034912A JP7415273B2 (ja) 2019-08-16 2020-03-02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圧着装置
JP2020-063726 2020-03-31
JP2020063726A JP2021026219A (ja) 2019-08-08 2020-03-31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圧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6318A true CN112346318A (zh) 2021-02-09
CN112346318B CN112346318B (zh) 2023-06-02

Family

ID=74357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76351.7A Active CN112346318B (zh) 2019-08-08 2020-08-05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1163264B2 (zh)
CN (1) CN1123463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63264B2 (en) * 2019-08-08 2021-11-0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143991B2 (en) * 2019-08-08 2021-10-1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cooler and a heater
US11143996B2 (en) * 2019-12-13 2021-10-12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78344B2 (ja) 2020-04-09 202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気コネクタ、加熱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54917B2 (en) 2020-06-16 2022-09-2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2052304A (ja) 2020-09-23 2022-04-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11644773B2 (en) 2020-09-23 2023-05-09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2134894A (ja) 2021-03-04 2022-09-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30564A1 (en) * 2002-06-13 2003-12-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97432A (zh) * 2006-06-29 2008-01-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熔化温度的方法和设备、以及成像设备
CN101221387A (zh) * 2007-01-10 2008-07-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561655A (zh) * 2008-04-18 2009-10-21 夏普株式会社 面状发热体及具有该面状发热体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297204A1 (en) * 2008-05-27 2009-1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el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10177142A (ja) * 2009-01-30 2010-08-12 Sharp Corp 加熱部材、定着装置、ならびに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04427A (zh) * 2009-09-01 2011-04-06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73234A (zh) * 2010-11-04 2011-05-25 北京莱盛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打印机加热组件测试装置
JP2013071272A (ja) * 2011-09-27 2013-04-22 Toshiba Hokuto Electronics Corp サーマル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US20130188978A1 (en) * 2012-01-24 2013-07-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13172168A (ja) * 2012-02-17 2013-09-02 Nikon Corp 放熱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20140178091A1 (en) * 2012-12-25 2014-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45966A (ja) * 2013-01-30 2014-08-1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8509A (ja) * 2013-03-15 2014-09-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758902A (zh) * 2016-05-20 2016-07-1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pcb和电场边缘效应的水含量测量探头及制作方法
JP2017054103A (ja) * 2015-09-11 2017-03-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るヒータ
JP2017191149A (ja) * 2016-04-11 2017-10-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加熱装置及び加熱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8007417A (ja) * 2016-07-01 2018-01-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装置
CN108496048A (zh) * 2015-12-28 2018-09-04 C3铸造能力中心公司 连续式加热器
JP2018194825A (ja) * 2017-05-17 2018-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35944A (ja) * 2017-08-18 2019-03-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加熱器および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0852A (ja) 1992-10-19 1994-05-13 Fujitsu Ltd フラッシュ定着装置
JPH06282185A (ja) 1992-12-28 1994-10-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JP3567868B2 (ja) 2000-08-21 2004-09-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7212589A (ja) * 2006-02-07 2007-08-23 Canon Inc 加熱体、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89739A (ja) 2006-09-29 2008-04-17 Fuji Xerox Co Ltd フラッシュ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10629B2 (ja) 2008-03-31 2011-01-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0224A (ja) 2008-07-14 2010-01-28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1264B2 (ja) 2009-12-21 2015-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搭載する像加熱装置
JP5470348B2 (ja) 2011-09-21 2014-04-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75460B2 (ja) 2012-05-14 2016-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体、及びその加熱体を備える画像加熱装置
JP5959944B2 (ja) 2012-06-05 2016-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071366B2 (ja) 2012-09-19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搭載する像加熱装置
JP5863739B2 (ja) * 2012-11-21 2016-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9274463B2 (en) 2013-06-13 2016-03-0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Heat transfer system for a fuser assembly
JP6271899B2 (ja) 2013-07-30 2018-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4010B2 (ja) 2014-03-31 2018-11-14 株式会社美鈴工業 ヒータとそれを備える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加熱装置、並びにヒ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335651B2 (ja) 2014-05-26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加熱装置
JP6579798B2 (ja) 2014-05-26 2019-09-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加熱装置
EP2977824A1 (en) 2014-07-24 2016-01-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6062024A (ja) 2014-09-19 2016-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および定着装置
JP6321507B2 (ja) 2014-09-24 2018-05-09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91404B2 (ja) 2014-10-06 2018-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6206256A (ja) 2015-04-16 2016-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96005B2 (ja) 2015-06-12 2018-03-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364001A1 (en) 2016-06-20 2017-12-2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and heating device for dividing resistive members into blocks and causing resistive members to generate heat by block
JP7000041B2 (ja) 2017-06-07 2022-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9407490B (zh) 2017-08-18 2022-03-2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加热器、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EP3495893A1 (en) 2017-12-08 2019-06-12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9105794A (ja) 2017-12-14 2019-06-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5841B2 (ja) 2018-09-28 2022-1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9416B2 (ja) 2018-09-28 2023-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60676A (ja) 2018-10-10 2020-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60677A (ja) 2018-10-10 2020-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86278A (ja) 2018-11-29 2020-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163264B2 (en) 2019-08-08 2021-11-0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30564A1 (en) * 2002-06-13 2003-12-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97432A (zh) * 2006-06-29 2008-01-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熔化温度的方法和设备、以及成像设备
CN101221387A (zh) * 2007-01-10 2008-07-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561655A (zh) * 2008-04-18 2009-10-21 夏普株式会社 面状发热体及具有该面状发热体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297204A1 (en) * 2008-05-27 2009-1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el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10177142A (ja) * 2009-01-30 2010-08-12 Sharp Corp 加熱部材、定着装置、ならびに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04427A (zh) * 2009-09-01 2011-04-06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73234A (zh) * 2010-11-04 2011-05-25 北京莱盛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打印机加热组件测试装置
JP2013071272A (ja) * 2011-09-27 2013-04-22 Toshiba Hokuto Electronics Corp サーマル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13174868A (ja) * 2012-01-24 2013-09-05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US20130188978A1 (en) * 2012-01-24 2013-07-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13172168A (ja) * 2012-02-17 2013-09-02 Nikon Corp 放熱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20140178091A1 (en) * 2012-12-25 2014-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45966A (ja) * 2013-01-30 2014-08-1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8509A (ja) * 2013-03-15 2014-09-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54103A (ja) * 2015-09-11 2017-03-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るヒータ
CN108496048A (zh) * 2015-12-28 2018-09-04 C3铸造能力中心公司 连续式加热器
JP2017191149A (ja) * 2016-04-11 2017-10-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加熱装置及び加熱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5758902A (zh) * 2016-05-20 2016-07-1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pcb和电场边缘效应的水含量测量探头及制作方法
JP2018007417A (ja) * 2016-07-01 2018-01-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装置
JP2018194825A (ja) * 2017-05-17 2018-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35944A (ja) * 2017-08-18 2019-03-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加熱器および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程涛涛 等: "FDM型3D打印机喷头温度场仿真", 《机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26430B2 (en) 2023-08-15
US11163264B2 (en) 2021-11-02
US20220043391A1 (en) 2022-02-10
US20210041832A1 (en) 2021-02-11
CN112346318B (zh)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46318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CN1123463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US20200174408A1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43710B2 (ja) 加熱装置、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9415B2 (ja) 加熱部材、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92607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9416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5841B2 (ja) 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87231B2 (en) Heater,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060677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21290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74152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圧着装置
US11906916B2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drying device, lamina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66843B2 (ja) 加熱部材、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262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圧着装置
JP7465441B2 (ja)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圧着装置
JP7315074B2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501020B2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38763B2 (ja) 加熱装置、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349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7457917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488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5309018A (zh) 加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2021162837A (ja) 加熱体、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8214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