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6331A - 线束 - Google Patents

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36331A
CN112236331A CN201980037133.7A CN201980037133A CN112236331A CN 112236331 A CN112236331 A CN 112236331A CN 201980037133 A CN201980037133 A CN 201980037133A CN 112236331 A CN112236331 A CN 1122363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ior member
path
path regulating
regulating member
ex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71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本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36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63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06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68Corrugated

Abstract

线束(10)具有:电线(20);外装构件(30),具有可挠性,将电线(20)覆盖;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沿着电线(20)布设的路径的轴线方向,对电线(20)布设的路径从外装构件(30)的外部进行限制;以及固定构件(50),将路径限制构件(40)固定于外装构件(30)。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多个板部(41、42、43)和能弹性变形的铰链部(44、45)。

Description

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用于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的线束,已知将电线的外侧用波纹管、树脂管等树脂制的外装构件覆盖的线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线束中,也提案在需要限制路径的部位使用保护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10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线束中使用的保护器例如是树脂成形品,具备上表面和前后表面开口的主体和将该主体的上表面封闭的盖。保护器的主体的前后开口部成为电线的出入口,在主体和盖的内侧设置有电线的布线路径。因此,在将电线直径等的规格变更的情况下,需要改造将保护器成形的模具,导致成本上升。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与规格变更容易地对应的线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解决上述课题的线束具有:电线;外装构件,具有可挠性,将所述电线覆盖;路径限制构件,具有沿着所述电线布设的路径的轴线方向,从所述外装构件的外部对所述电线布设的路径进行限制;以及固定构件,将所述路径限制构件固定于所述外装构件,所述路径限制构件具有能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线束,能够容易地与规格变更对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概要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概要侧视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概要立体图。
图5(a)~(c)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作用的概要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概要剖视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概要立体图。
图9(a)、(b)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变更例中的线束的概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线束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夸张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也有时与实际不同。
图1所示的线束10将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电气设备(设备)电连接。线束10例如将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V的前部设置的逆变器11和在比该逆变器11靠车辆V的后方设置的高压电池12电连接。线束10例如以在车辆的地板下面等通过的方式布设。逆变器11与成为车辆行驶的动力源的驱动车轮用的电动机(省略图示)连接。逆变器11由高压电池12的直流电生成交流电,并将该交流电向电动机供给。高压电池12是能够供给例如数百伏特的电压的电池。
如图1及图2所示,线束10具有:多条(在此为两条)电线20;一对连接器C1,装配于电线20的两端部;以及具有可挠性的外装构件30,将多条电线20一并包围。线束10具有:路径限制构件40,限制电线20布设的路径;和固定构件50,将路径限制构件40固定于外装构件30。
各电线20例如是能够与高电压、大电流对应的高压电线。各电线20例如是自身不具有将电磁波屏蔽的屏蔽结构的非屏蔽电线。各电线20的一端部通过连接器C1与逆变器11连接,各电线20的另一端部通过连接器C1与高压电池12连接。
如图2所示,各电线20是具有由导体构成的芯线21和将芯线21的外周包覆的绝缘包覆部22的包覆电线。各电线20例如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细长状。作为芯线21,例如能够使用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而构成的绞线、由内部呈实心结构的柱状(例如圆柱状)的一根金属棒构成的单芯线、内部呈中空结构的筒状导体(管导体)等。另外,作为芯线21,也可以将绞线、单芯线、筒状导体组合使用。作为芯线21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铝系等金属材料。绝缘包覆部22例如将芯线21的外周面遍及全周以紧贴状态包覆。绝缘包覆部22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绝缘包覆部22例如能够通过针对芯线21的挤压成形(挤出包覆)而形成。
外装构件30通过具有可挠性而构成为能沿着电线20的布设路径变形。外装构件30通过将电线20覆盖而保护电线20。外装构件30在整体上呈细长的筒状。在外装构件30的内部空间配置有多条电线20。多条电线20在外装构件30的内部空间中在与各电线20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配置。
外装构件30例如从轻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由树脂材料构成。作为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作为外装构件30,例如能够使用波纹管、扭曲管、硬质的树脂管。
如图3及图4所示,本例的外装构件30是具有沿着轴线方向(细长方向)交替地连续设置有环状凹部31和环状凸部32的蛇腹结构、且具有可挠性的波纹管。因此,本例的外装构件30能够以使其轴线弯曲或者折弯的方式弹性变形。外装构件30例如呈大致圆筒状。例如图4所示,外装构件30的环状凹部31具有圆形(例如正圆形状)的内周形状及外周形状。外装构件30的环状凸部32具有圆形(例如正圆形状)的内周形状及外周形状。
外装构件30也可以具有在轴线方向延伸的缝隙。在外装构件30具有缝隙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该缝隙将电线20插入到外装构件30的内部。另外,在外装构件30具有缝隙的情况下,通过根据需要将胶带等捆扎构件缠绕于外装构件30的外周,从而能够抑制电线20从缝隙伸出。
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沿着电线20布设的路径的轴线方向。路径限制构件40以沿着电线20布设的路径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细长状。路径限制构件40以从外装构件30的外部对电线20的路径部分地进行限制的方式配置。路径限制构件40装配于一个外装构件30。路径限制构件40既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既可以是电线20中的多个区间被一个路径限制构件40限制,也可以是电线20中的一个区间被多个路径限制构件40限制。另外,路径限制构件40既可以仅由直线部构成,也可以具有弯曲部。本例的路径限制构件40仅由直线部构成,以从外装构件30的外部对电线20布设的路径中的直线路径部分地进行限制的方式设置。
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是弯曲刚性比外装构件30的弯曲刚性高的构件。路径限制构件40比外装构件30难弯曲。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弯曲刚性比电线20的弯曲刚性高,比电线20难弯曲。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由具有能够维持外装构件30的形状的刚性的材料构成。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由具有能够对配置于外装构件30的内部的电线20的路径进行维持的刚性的材料构成。作为这样的路径限制构件40的材料,例如可适当地使用金属材料。作为金属材料,能够使用铜系、铁系、铝系等金属材料。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能够通过挤压成形而形成。
本例的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多个(在此为三个)板部41、42、43;铰链部44,将板部41和板部42连结;以及铰链部45,将板部42和板部43连结。在本例的路径限制构件40中,三个板部41、42、43和两个铰链部44、45形成为一体。即,本例的路径限制构件40由具有三个板部41、42、43和两个铰链部44、45的单一部件构成。另外,板部41、42、43通过铰链部44、45连结,相互分离地形成。
板部41、42、43各自是以在沿着电线20布设的路径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平板状构件。板部41、42、43分别具有:内表面41A、42A、43A,在路径限制构件40固定于外装构件30时与外装构件30接触;和与该内表面41A、42A、43A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41B、42B、43B。板部41、42、43各自例如遍及轴线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全长形成为大致均匀的厚度。板部41、42、43各自例如具有可挠性。
板部41、42、43各自例如以宽度方向截面弯曲成圆弧状的方式形成。即,板部41、42、43的弯曲形状以沿着路径限制构件4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这些板部41、42、43的弯曲形状以朝向路径限制构件40的外侧(板部41、42、43的外表面41B、42B、43B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板部41、42、43的内表面41A、42A、43A各自形成为以朝向板部41、42、43的外表面41B、42B、43B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面。同样,板部41、42、43的外表面41B、42B、43B各自形成为以朝向路径限制构件40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面。在本例中,作为路径限制构件40的装配对象的外装构件30具有圆形的外周形状,因此板部41、42、43的内表面41A、42A、43A配合该外装构件30的外周形状而形成为弯曲面。
铰链部44、45各自是以在沿着电线20布设的路径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平板状构件。铰链部44、45各自构成为能弹性变形。铰链部44、45各自例如比板部41、42、43的板厚形成得薄。铰链部44、45各自例如弯曲刚性比板部41、42、43的弯曲刚性低。
铰链部44、45各自例如以宽度方向截面呈半圆弧状弯曲的方式形成。即,铰链部44、45的弯曲形状以沿着路径限制构件4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这些铰链部44、45的弯曲形状以朝向路径限制构件40的外侧(离开板部41、42、43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曲。
铰链部44的一端部与板部41的端部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板部42的端部连接。例如,铰链部44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与板部41的外表面41B中的宽度方向端部连接,并且铰链部44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板部42的外表面42B中的宽度方向端部连接。另外,铰链部44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既可以比板部41、4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短,也可以是与板部41、4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
铰链部45的一端部与板部42的端部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板部43的端部连接。例如,铰链部45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与板部42的外表面42B中的宽度方向端部连接,并且铰链部45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板部43的外表面43B中的宽度方向端部连接。因此,在板部42的外表面42B,在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连接有铰链部44,并且在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连接有铰链部45。另外,铰链部45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既可以比板部42,43的轴线方向的长度短,也可以是与板部42,43的轴线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
在以上说明的路径限制构件40中构成为:通过铰链部44、45的弹性变形,板部41、43分别能够以铰链部44、45为转动中心转动。具体地讲,板部41相对于板部42能够以铰链部44为转动中心转动。另外,板部43相对于板部42能够以铰链部45为转动中心转动。
如图5(a)所示,本例的路径限制构件40在没有被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下,成为板部41、43相互分离并向路径限制构件40的宽度方向扩展的状态(开放状态)。另外,如图5(b)及图5(c)所示,当在板部41、43相互接近的方向上使板部41、43分别以铰链部44、45为转动中心转动时,路径限制构件40成为由板部41、42、43包围的空间减小的状态(关闭状态)。路径限制构件40通过关闭状态而装配于外装构件30的外周。当关闭状态的路径限制构件40装配于外装构件30时,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被多个板部41、42、43覆盖。换句话讲,路径限制构件40以使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装配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
如图2所示,以将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的路径限制构件40通过固定构件50固定于外装构件30。即,固定构件50以将路径限制构件40固定于外装构件30的方式设置。具体地讲,固定构件50设置成:在以使路径限制构件40的内表面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将路径限制构件40紧固的状态下将路径限制构件40固定于外装构件30。固定构件50以将路径限制构件40及外装构件30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包围的方式形成。
固定构件50例如是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捆扎带。固定构件50具有带状部51和在带状部51的基端部与带状部51形成为一体的锁定部52。锁定部52具有带状部51能插通的插通口53。在插通口53的内表面设置有卡止爪(省略图示)。在带状部51的顶端部的外周面,沿着带状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卡止槽在带状部51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在固定构件50中,通过在形成于带状部51的多个卡止槽中的一个中将锁定部52的卡止爪卡合,从而将带状部51锁定于锁定部52。在固定构件50中,能够根据带状部51相对于锁定部52的插通程度调整带状部51对路径限制构件40的紧固程度。
固定构件50的带状部51在其顶端部插通于锁定部52的插通口53的状态下在路径限制构件40及外装构件30的外侧遍及它们的周向全周而缠绕。带状部51例如以与路径限制构件40的外表面、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缠绕。固定构件50通过带状部51和锁定部52以将路径限制构件40缩径的方式(具体地讲,以将由板部41、42、43包围的空间减小的方式)捆扎。
固定构件50例如形成为:将路径限制构件40紧固到路径限制构件40的板部41、42、43的内表面41A、42A、43A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接触为止。此时,路径限制构件40通过固定构件50的带状部51的紧固作用,以铰链部44、45为转动中心向板部41、43相互接近的方向转动。在通过固定构件50固定于外装构件30的路径限制构件40中,板部41的内表面41A的一部分、板部42的内表面42A的一部分以及板部43的内表面43A的一部分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接触。即,路径限制构件40的内表面相对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在周向上没有连续地接触,而是在周向上断续地接触。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中,在路径限制构件40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此为三个)固定构件50。例如,多个固定构件50在路径限制构件40的轴线方向上等间隔设置。
接着,对线束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5(a)所示,准备插通有多条电线20的外装构件30和路径限制构件40。此时,路径限制构件40例如成为板部41、43相互分离并向路径限制构件40的宽度方向扩展的状态(开放状态)。并且,以将外装构件30中应限制路径的部分(例如直线路径)的外周覆盖的方式配置路径限制构件40。具体地讲,使路径限制构件40的板部42的内表面42A的一部分与外装构件30中应限制路径的部分的外周面接触。
接着,如图5(b)所示,在路径限制构件40的板部41、43相互接近的方向上使板部41、43以铰链部44、45为转动中心转动。由此,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的大部分被路径限制构件40(板部41、42、43)包进去。
接着,如图5(c)所示,利用固定构件50将路径限制构件40从外侧紧固。通过该固定构件50的带状部51的紧固作用,以铰链部44、45为转动中心,板部41、43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转动。由此,由板部41、42、43包围的空间变小。在此,利用固定构件50将路径限制构件40紧固到路径限制构件40的板部41、42、43的内表面41A、42A、43A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接触为止。由此,能够在板部41、42、43的内表面41A、42A、43A各自的一部分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路径限制构件40固定于外装构件30。
如上,通过将路径限制构件40固定于外装构件30而得到线束10。另外,关于电线20在外装构件30的内部的配置,在将路径限制构件40装配于外装构件30之前或之后的哪个进行都可以。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能弹性变形的铰链部44、45。在路径限制构件40中构成为:板部41、43能够以铰链部44、45为转动中心转动。因此,通过调整板部41、43相对于板部42的转动量,能够变更由板部41、42、43包围的空间、也就是将外装构件30收纳的收纳空间的大小。因此,路径限制构件40能够配合外装构件30的直径(外形)的大小而变更将外装构件30收纳的收纳空间的大小。换句话讲,能够将一种路径限制构件40装配于直径(外形)不同的多种外装构件30。
如图6所示,例如在外装构件30的直径比图2所示的外装构件30的直径减小的情况下,板部41、43以从图2的状态进一步相互接近的方式以铰链部44、45为转动中心转动。由此,由板部41、42、43包围的空间减小。在该情况下,在利用固定构件50固定于外装构件30的路径限制构件40中,也是板部41的内表面41A的一部分、板部42的内表面42A的一部分以及板部43的内表面43A的一部分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接触。即,即使是外装构件30的直径变更的情况,路径限制构件40的内表面也相对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在周向上断续地接触。另外,外装构件30的外形越小,从路径限制构件40露出的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的面积越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1-1)路径限制构件40具有能弹性变形的铰链部44、45。在路径限制构件40中构成为:板部41、43能够以铰链部44、45为转动中心转动。即,在路径限制构件40中,通过铰链部44、45的弹性变形能够变更板部41、42、43的相对位置。因此,通过调整板部41、43相对于板部42的转动量(板部41、42、43的相对位置),能够变更由板部41、42、43包围的空间、也就是将外装构件30收纳的收纳空间的大小。因此,路径限制构件40能够配合外装构件30的直径(外形)的大小而变更将外装构件30收纳的收纳空间的大小。换句话讲,能够将一种路径限制构件40装配于外形大小不同的多种外装构件30。因此,即使是外装构件30的直径伴随电线20的电线直径等的变更而变更的情况,也能够利用单一种类的路径限制构件40与该规格变更对应。
(1-2)使得利用弯曲刚性比外装构件30的弯曲刚性高的路径限制构件40从外装构件30的外侧对电线20布设的路径进行限制。该路径限制构件40作为支柱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具有可挠性的外装构件30保持成沿着电线20布设的路径的期望形状。
例如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外装构件30是可挠性优良的波纹管的情况下,在直线路径中容易发生挠曲等,难以保持直线形状。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中,使得在外装构件30的外周固定成为支柱构件的路径限制构件40,因此外装构件30的挠曲等变形被路径限制构件40限制。由此,能够将具有可挠性的外装构件30保持成沿着电线20布设的路径的期望形状。
(1-3)使得利用三个板部41、42、43和将那些板部41、42、43连结的两个铰链部44、45构成路径限制构件40。由此,能够使三个板部41、42、43的内表面41A、42A、43A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适当地接触。因此,能够利用路径限制构件40从三个方位保持外装构件30,所以能够利用路径限制构件40稳定地保持外装构件30。
(1-4)使得将多个板部41、42、43的内表面41A、42A、43A与具有圆形外周形状的外装构件30的外周形状相应地形成为弯曲面。因此,在将路径限制构件40固定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时,能够使板部41、42、43的内表面41A、42A、43A和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利用路径限制构件40稳定地保持外装构件30。
(第2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附图对线束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夸张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也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有时省略说明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如图7所示,线束10A具有:多条(在此为两条)电线20A;具有可挠性的外装构件30A,将多条电线20A一并包围;路径限制构件60,限制电线20A布设的路径;以及固定构件50,将路径限制构件6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
各电线20A例如是能够与高电压、大电流对应的高压电线。另外,各电线20A例如是自身不具有将电磁波屏蔽的屏蔽结构的非屏蔽电线。
各电线20A是具有由导体构成的芯线21A和将芯线21A的外周包覆的绝缘包覆部22A的包覆电线。各电线20A例如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细长状。芯线21A的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也就是利用与芯线21A的轴线方向正交的平面将芯线21A切断得到的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扁平形状。在本说明书中,“扁平形状”例如包括长方形(正方形除外)、长圆形、椭圆形等。另外,“长方形”也包括将棱部倒角的形状、将棱部弄圆的形状。本例的芯线21A的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长方形(具体地讲,将棱部弄圆的长方形)。作为芯线21A,例如也可以使用绞线、单芯线、筒状导体或者将这些组合使用。作为芯线21A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铝系等金属材料。绝缘包覆部22A例如将芯线21A的外周面遍及全周以紧贴状态包覆。因此,绝缘包覆部22A形成为扁平筒状。绝缘包覆部22A例如通过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绝缘包覆部22A例如能够通过对芯线21A进行挤压成形(挤出包覆)而形成。
外装构件30A通过具有可挠性而构成为能沿着电线20A的布设路径变形。外装构件30A通过将电线20A覆盖而保护电线20A。外装构件30A在整体上呈细长的筒状。在外装构件30A的内部空间配置有多条电线20A。多条电线20A在外装构件30A的内部空间中在与各电线20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条电线20A在外装构件30A的内部空间中以长方形的短边彼此相对的方式排列配置。
外装构件30A例如从轻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树脂材料构成。作为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作为外装构件30A,例如能够使用波纹管、扭曲管、硬质的树脂管。
如图8所示,本例的外装构件30A是具有沿着轴线方向(细长方向)交替地连续设置有环状凹部31A和环状凸部32A的蛇腹结构、且具有可挠性的波纹管。外装构件30A的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扁平形状。例如,外装构件30A的环状凹部31A具有扁平形状(在此为将棱部弄圆的长方形)的内周形状及外周形状。外装构件30A的环状凸部32A具有扁平形状(在此为将棱部弄圆的长方形)的内周形状及外周形状。这样,本例的外装构件30A是呈扁平筒状的波纹管。另外,外装构件30A也可以具有在轴线方向延伸的缝隙。
路径限制构件60具有沿着电线20A布设的路径的轴线方向。路径限制构件60以沿着电线20A布设的路径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细长状。路径限制构件60以从外装构件30A的外部对电线20A的路径部分地进行限制的方式配置。路径限制构件60装配于一个外装构件30A。路径限制构件60既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路径限制构件60既可以仅由直线部构成,也可以具有弯曲部。本例的路径限制构件60仅由直线部构成,以从外装构件30A的外部对电线20A布设的路径中的直线路径部分地进行限制的方式设置。
路径限制构件60例如是弯曲刚性比外装构件30A的弯曲刚性高的构件。路径限制构件60比外装构件30A难弯曲。作为路径限制构件6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铁系、铝系等金属材料。路径限制构件60例如能够通过挤压成形而形成。
本例的路径限制构件60具有:主体部61,以在沿着电线20A布设的路径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和一对侧壁部62,形成于主体部6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主体部61具有:多个(在此为两个)板部63、64;和弹性变形部65,设置于那些多个板部63、64之间。在本例的路径限制构件60中,主体部61(多个板部63、64及弹性变形部65)和侧壁部62形成为一体。即,本例的路径限制构件60由具有多个板部63、64、弹性变形部65以及侧壁部62的单一部件构成。
板部63、64各自是以在沿着电线20A布设的路径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平板状构件。板部63、64分别具有:内表面63A、64A,在路径限制构件6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时与外装构件30A接触;和与该内表面63A、64A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63B、64B。板部63、64各自例如遍及轴线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全长形成为大致均匀的厚度。
如图7所示,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各自例如形成为平面。板部63、64的外表面63B、64B各自例如形成为平面。在此,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是在路径限制构件6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时与该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中构成长方形的长边的外周面30B接触的面。此时,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形成为平面。因此,在本例中,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的形状相应地形成为平面。板部63的内表面63A和板部64的内表面64A例如形成于同一平面上。板部63的外表面63B和板部64的外表面64B例如形成于同一平面上。
一对侧壁部62分别立设于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一对侧壁部62例如从主体部61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大致垂直地朝向图中下方(具体地讲,为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从板部63、64的外表面63B、64B离开的方向)立设。具体地讲,一方侧壁部62立设于板部63的内表面63A的宽度方向端部,并且另一方侧壁部62立设于板部64的内表面64A的宽度方向端部。各侧壁部62具有内表面62A和与该内表面62A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62B。
各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例如形成为平面。各侧壁部62的外表面62B例如形成为平面。在此,各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是在路径限制构件6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时与该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中构成长方形的短边的外周面30C接触的面。此时,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C形成为平面。因此,在本例中,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C的形状相应地形成为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路径限制构件60的棱部(具体地讲为板部63、64和侧壁部62的连接部分)形成为弄圆的形状。因此,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和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的连接部分形成为呈圆弧状弯曲的弯曲面。同样,板部63、64的外表面63B、64B和侧壁部62的外表面62B的连接部分形成为呈圆弧状弯曲的弯曲面。
弹性变形部65构成为能弹性变形。弹性变形部65例如比板部63、64的板厚形成得薄。弹性变形部65例如弯曲刚性比板部63、64的弯曲刚性低。
弹性变形部65形成于主体部61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在此为大致中央部)。本例的弹性变形部65构成为:形成在板部63与板部64之间交替地形成有凸折部和凹折部的蛇腹结构。弹性变形部65通过形成蛇腹结构而构成为能够伸缩。通过变更该弹性变形部65的伸缩程度,能够变更路径限制构件60(具体地讲为主体部6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在弹性变形部65中,凹折部的内表面65A与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形成于同一平面上,或者形成于比内表面63A、64A靠板部63、64的外表面63B、64B侧。换句话讲,优选弹性变形部65的内表面65A以不突出到比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靠外装构件30A侧的方式形成。本例的弹性变形部65的内表面65A与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在弹性变形部65中形成为:凸折部的外表面65B突出到比板部63、64的外表面63B、64B靠路径限制构件60的外侧。
以上说明的路径限制构件60以将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覆盖的方式装配于外装构件30A。换句话讲,路径限制构件60以使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此为一对外周面30B中的一方外周面30B和外周面30C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装配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
以将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的路径限制构件60利用固定构件5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即,固定构件50以将路径限制构件6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的方式设置。具体地讲,固定构件50设置成:在以使路径限制构件60的内表面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将路径限制构件60紧固的状态下,将路径限制构件6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固定构件50以将路径限制构件60及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的方式形成。
固定构件50的带状部51在其顶端部插通于锁定部52的插通口53的状态下在路径限制构件60及外装构件30A的外侧遍及它们的周向全周而缠绕。带状部51例如以与路径限制构件60的外表面、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缠绕。固定构件50通过带状部51和锁定部52以使路径限制构件60的弹性变形部65收缩而将路径限制构件60缩径的方式(具体地讲,以将由主体部61及侧壁部62包围的空间减小的方式)捆扎。固定构件50例如形成为:将路径限制构件60紧固到路径限制构件60的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C接触。在利用固定构件5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的路径限制构件60中,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接触,并且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C接触。
接着,按照图9及图10对线束10A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9(a)所示,准备插通有多条电线20A的外装构件30A和路径限制构件60。此时,路径限制构件60的弹性变形部65成为伸展状态(也就是向宽度方向扩展的状态)。并且,以将外装构件30A中应限制路径的部分(例如直线路径)的外周覆盖的方式配置路径限制构件60。具体地讲,使路径限制构件60的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与外装构件30A中应限制路径的部分的外周面30B接触。此时,路径限制构件6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
接着,如图9(B)所示,以将路径限制构件60及外装构件30a从外侧包围的方式配置固定构件50。
接着,如图10所示,利用固定构件50将路径限制构件60从外侧紧固。通过该固定构件50的带状部51的紧固作用,路径限制构件60的弹性变形部65以收缩的方式变形。由此,路径限制构件60(主体部6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变短。在此,通过利用固定构件50将路径限制构件60从外侧紧固,从而使弹性变形部65收缩到路径限制构件60的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C接触为止。由此,能够在路径限制构件60的内表面62A、63A、64A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30C接触的状态下将路径限制构件6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
如上,通过将路径限制构件6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而得到线束10A。另外,关于电线20A在外装构件30A的内部的配置,在将路径限制构件60装配于外装构件30A的之前或之后的哪个进行都可以。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2-1)路径限制构件60具有形成蛇腹结构且能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65。在路径限制构件60中,通过使弹性变形部65伸缩,能够变更主体部6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因此,通过调整弹性变形部65的伸缩程度,能够变更由主体部61及侧壁部62包围的空间、也就是将外装构件30A收纳的收纳空间的大小。因此,路径限制构件60能够根据外装构件30A的外形大小而变更将外装构件30A收纳的收纳空间的大小。换句话讲,能够将一种路径限制构件60装配于外形大小不同的多种外装构件30A。因此,即使是外装构件30A的外形的大小伴随电线20A的电线直径等的变更而变更的情况,也能够利用单一种类的路径限制构件60与该规格变更对应。
(2-2)使得通过弯曲刚性比外装构件30A的弯曲刚性高的路径限制构件60,从外装构件30A的外侧对电线20A布设的路径进行限制。该路径限制构件60作为支柱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具有可挠性的外装构件30A保持成沿着电线20A布设的路径的期望形状。
(2-3)使得将多个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的形状相应地形成为平面。因此,在将路径限制构件6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时,能够使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和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利用路径限制构件60稳定地保持外装构件30A。
(2-4)使得将一对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C的形状相应地形成为平面。因此,在将路径限制构件60固定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时,能够使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和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C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利用路径限制构件60稳定地保持外装构件30A。
(2-5)使得将弹性变形部65的内表面65A与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形成于同一平面上。换句话讲,将弹性变形部65的内表面65A以不向比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靠外装构件30A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抑制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和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的接触被弹性变形部65阻碍。由此,能够使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和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适当地接触。因此,能够利用路径限制构件60稳定地保持外装构件30A。
(2-6)使得将一对侧壁部62从主体部61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大致垂直地立设。由此,能够提高侧壁部62的刚性,因此适当地抑制在利用固定构件50紧固时侧壁部62变形。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按如下变更而实施。上述各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结合而实施。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路径限制构件40的结构不作特别限定。
·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得将铰链部44、45与板部41、42、43的外表面41B、42B、43B连接,但是也可以使得将铰链部44、45与板部41、42、43的宽度方向的端面连接。
·另外,也可以使得利用两个板部和连结那两个板部的一个铰链部构成路径限制构件40。或者,也可以使得利用四个以上板部和连结那些板部的三个以上铰链部构成路径限制构件40。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变形部具体化为铰链部44、45,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铰链部44、45变更为能弹性变形的其他结构(例如蛇腹结构)。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将板部41、42、43的内表面41A、42A、43A与外装构件30的外周面的形状相应地形成为弯曲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板部41、42、43的内表面41A、42A、43A形成为平面。
·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路径限制构件60的结构不作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得在路径限制构件60设置多个弹性变形部65。
·另外,也可以与作为装配对象的外装构件30A的外周形状相应地变更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及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的形状。例如,在外装构件30A的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长圆形的情况下,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C成为弯曲面。因此,也可以使得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C的形状(弯曲面)相应地将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形成为弯曲面。另外,在外装构件30A的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的情况下,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30C变为弯曲面。因此,也可以使得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30B、30C的形状(弯曲面)相应地将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及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形成为弯曲面。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及上述变更例中,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的形状相应地设定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及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的形状,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使得将板部63、64的内表面63A、64A及侧壁部62的内表面62A的形状设定为与外装构件30A的外周面的形状没有关系的形状。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路径限制构件40、60的材料只要是弯曲刚性比外装构件30、30A的弯曲刚性高的材料,就不限定于金属材料。例如,作为路径限制构件40、60的材料,也能够使用聚烯烃、聚丙烯、聚酰胺、聚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得以将铰链部44、45及弹性变形部65的外侧包围的方式设置固定构件50,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图11所示,在固定构件50所设置的位置的路径限制构件40中,也可以省略铰链部44、45的形成。在该情况下,固定构件50以将板部41、42、43及外装构件30的外侧包围的方式形成。根据该结构,通过省略铰链部44、45的形成,能够容易地进行固定构件50的定位。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固定构件50具体化为合成树脂制的捆扎带,但是不限于此。作为固定构件50,例如能够使用金属制的带、胶带。另外,作为固定构件50,也能够使用具有用于固定于车辆车身等的夹持部等的固定构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外装构件30、30A的内部设置电磁屏蔽构件的结构。电磁屏蔽构件例如也可以以将多条电线20、20A一并包围的方式设置。电磁屏蔽构件例如设置于外装构件30、30A的内表面与电线20、20A的外表面之间。作为电磁屏蔽构件,例如能够使用具有可挠性的编织线、金属箔。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电线20、20A具体化为非屏蔽电线,但是电线20、20A的种类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电线20、20A具体化为自身具有屏蔽结构的屏蔽电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具体化为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线束10、10A,但是也可以具体化为不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线束。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外装构件30、30A的内部插通的电线20、20A是两条,但是并不特别限定,能够根据车辆的规格变更电线20、20A的条数。例如,在外装构件30、30A的内部插通的电线20、20A既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三条以上。例如,作为在外装构件30、30A的内部插通的电线,也可以设为追加将低压电池和各种低电压设备(例如灯、汽车音响等)连接的低压电线的结构。
·车辆中的逆变器11和高压电池12的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根据车辆结构适当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利用电线20、20A连接的电气设备而采用逆变器11及高压电池12,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于将逆变器11和驱动车轮用的电动机连接的电线。即,只要是在搭载于车辆的电气设备间电连接的结构就能够适用。
本公开包括以下安装例。并不用于限定,而作为辅助理解,标注代表性的实施方式的代表性结构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
[附记1]按照非限定性的实施方式的线束(10)也可以具有:电线(20、20A);能弯曲的细长筒状的外装构件(30、30A),构成为将所述电线(20、20A)覆盖,布线于包括直线路径部分的预定的布线路径;路径限制构件(40、61),构成为以将所述外装构件(30、30A)的预定的长度部分限制成与所述预定的布线路径的所述直线路径部分适合的直线状的方式装配于所述外装构件(30、30A)的所述预定的长度部分的外表面;以及固定构件(50),构成为将所述路径限制构件(40、61)固定于所述外装构件(30、30A),
所述路径限制构件(40、61)也可以具有:在它们之间形成开口的第1及第2端缘(62);和弹性变形部(44、45,65),通过变更所述路径限制构件(40、61)的所述第1及第2端缘(62)间的距离即开口尺寸的大小,从而能够使所述路径限制构件(40、61)可逆地弹性变形为第1形状(图4、图8、9(a))和第2形状(图2、图7),
在所述线束(10)的细长方向上的剖视中,所述外装构件(30、30A)也可以具有第1宽度,
在所述线束(10)的细长方向上的剖视中,处于所述第1形状的所述路径限制构件(40、61)的所述开口尺寸也可以具有比所述第1宽度大的第1开口尺寸,
在所述线束(10)的细长方向上的剖视中,处于所述第2形状的所述路径限制构件(40、61)的所述开口尺寸也可以具有与所述第1宽度相同或者比其小的第2开口尺寸。
本发明也可以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以其他的特有方式具体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也可以将在实施方式(或者其一个或者多个方式)中说明的部件中的一部分省略,或者将几个部件结合。本发明的范围应参照权利要求书,与权利要求书赋予权利的等同物的全部范围一起确定。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线束;20、20A:电线;30、30A:外装构件;40、60:路径限制构件;41、42、43:板部;44、45:铰链部(弹性变形部);50:固定构件;61:主体部;62:侧壁部;63、64:板部;65:弹性变形部。

Claims (10)

1.一种线束,具有:
电线;
外装构件,具有可挠性,将所述电线覆盖;
路径限制构件,具有沿着所述电线布设的路径的轴线方向,从所述外装构件的外部对所述电线布设的路径进行限制;以及
固定构件,将所述路径限制构件固定于所述外装构件,
所述路径限制构件具有能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路径限制构件是弯曲刚性比所述外装构件的弯曲刚性高的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路径限制构件具有多个板部和将所述多个板部连结的所述弹性变形部,
所述弹性变形部是将所述多个板部连结的铰链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其中,各所述板部的内表面的一部分与所述外装构件的外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外装构件是呈圆筒状的波纹管,
所述板部的内表面形成为弯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路径限制构件具有:主体部,具有所述弹性变形部;和侧壁部,立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
所述弹性变形部形成凸折部和凹折部交替地形成的蛇腹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外装构件是呈扁平筒状的波纹管,
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和所述侧壁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外装构件的外周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多个板部和设置于所述多个板部之间的所述弹性变形部,
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内表面以不向比所述板部的内表面靠所述外装构件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电线布设的路径具有直线路径及曲线路径,
所述路径限制构件以限制所述直线路径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外装构件。
10.根据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路径限制构件以将所述外装构件的外周面中所述外装构件的周向的一部分覆盖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外装构件。
CN201980037133.7A 2018-06-05 2019-05-16 线束 Pending CN1122363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7877A JP7006512B2 (ja) 2018-06-05 2018-06-05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8-107877 2018-06-05
PCT/JP2019/019440 WO2019235156A1 (ja) 2018-06-05 2019-05-16 ワイヤ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6331A true CN112236331A (zh) 2021-01-15

Family

ID=68770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7133.7A Pending CN112236331A (zh) 2018-06-05 2019-05-16 线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9694B2 (zh)
JP (1) JP7006512B2 (zh)
CN (1) CN112236331A (zh)
DE (1) DE112019002841T5 (zh)
WO (1) WO201923515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27275A (zh) * 2021-02-12 2022-08-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60634A (ja) * 2020-10-05 2022-04-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US20230382321A1 (en) * 2020-10-22 2023-11-3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mposite wire harness
JP2023184193A (ja) * 2022-06-17 2023-12-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00499A1 (en) * 2000-06-30 2002-01-03 Yazaki Corporation Fixing structure and fixing tool for corrugated tube and tool
JP2002300711A (ja) * 2001-03-29 2002-10-1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JP2012152090A (ja) * 2011-01-21 2012-08-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CN103648846A (zh) * 2011-07-08 2014-03-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布线结构部
JP2014220880A (ja) * 2013-05-07 2014-11-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4242178A (zh) * 2013-06-14 2014-12-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车门用配线装置
CN104716607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
JP2016025675A (ja) * 2014-07-16 2016-02-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経路規制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7131084A (ja) * 2016-01-22 2017-07-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7117115A (zh) * 2016-02-25 2017-09-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带有固定部件的电线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68953A (en) * 1926-04-10 1928-05-08 Frederic W Erickson Molding for electric cables
US4801764A (en) * 1986-02-11 1989-01-31 Cooper Industries, Inc. Cable assembly for use under carpeting
JP5292016B2 (ja) 2008-08-19 2013-09-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5012768A (ja) 2013-07-02 2015-01-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744580B2 (ja) * 2017-03-30 2020-08-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クランプ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00499A1 (en) * 2000-06-30 2002-01-03 Yazaki Corporation Fixing structure and fixing tool for corrugated tube and tool
JP2002300711A (ja) * 2001-03-29 2002-10-1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JP2012152090A (ja) * 2011-01-21 2012-08-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CN103648846A (zh) * 2011-07-08 2014-03-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布线结构部
JP2014220880A (ja) * 2013-05-07 2014-11-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4242178A (zh) * 2013-06-14 2014-12-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车门用配线装置
CN104716607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
JP2016025675A (ja) * 2014-07-16 2016-02-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経路規制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7131084A (ja) * 2016-01-22 2017-07-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7117115A (zh) * 2016-02-25 2017-09-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带有固定部件的电线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27275A (zh) * 2021-02-12 2022-08-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19428A1 (en) 2021-04-22
DE112019002841T5 (de) 2021-02-25
US11309694B2 (en) 2022-04-19
WO2019235156A1 (ja) 2019-12-12
JP7006512B2 (ja) 2022-02-10
JP2019209852A (ja) 2019-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36331A (zh) 线束
JP7167729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3508505A (zh) 线束
US11763961B2 (en) Wire harness
CN112166053A (zh) 线束
JP2023066801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2074905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2074907A1 (ja) 複合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2019100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2074923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1967809B2 (en) Wire harness
US20230166670A1 (en) Wire harness
US20230166671A1 (en) Wire harness
JP7363465B2 (ja) 配索部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2130963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078929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078918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2022099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079133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2097194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078926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078925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078921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078927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062999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