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5055A - 警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警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5055A
CN112185055A CN202011050076.7A CN202011050076A CN112185055A CN 112185055 A CN112185055 A CN 112185055A CN 202011050076 A CN202011050076 A CN 202011050076A CN 112185055 A CN112185055 A CN 1121850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inflow opening
gas
alarm devi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500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岛津朋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chi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chi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chiki Corp filed Critical Hochi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85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50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1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n ionisation chamber for detecting smoke or gas
    • G08B17/1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06Electric actuation of the alarm, e.g. using a thermally-operated switch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9/00Checking or monitoring of signalling or alarm systems; 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e.g.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peration
    • G08B29/02Monitoring continuously signalling or alarm systems
    • G08B29/04Monitoring of the detection circuits
    • G08B29/043Monitoring of the detection circuits of fire detection circuit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 Fire Alarms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快速、可靠的检测被检测对象的警报装置。解决方案:警报装置100被安装于设置对象物的设置面上,且警报装置100具有与设置面为对向的设置面侧对向面12B,并具备有:用来检测包含于气体的烟雾被侦的检测手段;用来收容检测手段的壳体2;及将气体导引到壳体2的导引手段。

Description

警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警报装置。
背景技术
本发明是主张2015年10月26日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5-210083号,2015年11月11日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5-221522号,2015年11月9日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5-219764号,2015年11月20日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5-227679号,2015年12月01日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5-234712号,以及2015年12月01日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5-234713号的利益,借由整体参考完记载于说明书。
众所皆知,现有的警报器是被设置于监视区域的天花板下面,检测该监视区域内的烟雾。该警报器是具备有收容警报电路的电路基板等的框体;及检测烟雾的检测部。然而,于该警报器中,为了让检测部设置成显露出于框体外部,于是就使得警报器外观变得较复杂的形状,且可能有损监视区域的美观。因此,近年来,为了要提高设置有警报器的监视区域的美观,就被要求要提高警报器的设计性。
于是,有人揭示将检测部收容到框体内部的警报器(譬如兹参考专利文献1)。于该警报器之中,于框体的侧壁设置有一开口部,通过该设置的开口部让烟雾流入到框体内部,于检测部之中,检测流入的烟雾。且,于该警报器之中,为了补强框体,于开口部设置有相互交叉的纵向棒及横向棒。
专利文献1:特开2010-39936号公报。
然而,于专利文献1的警报器中,为了让检测部设置于框体内部,相较于让检测部从框体显露出的设计,由于具有降低让烟雾往检测部流入特性,所以有关让烟雾往警报器的框体内部或检测部流入的特性,仍有改善的空间。
另外,于专利文献1的警报器中,由于让检测部设置于与开口部为对向的位置上,所以通过开口部于检测部就直接地让如尘埃,水蒸气或环境光线等的干扰侵入,借由该侵入,就可能产生烟雾的误检测。
另外,由于让含有纵向栅及横向栅的警报器整体的形状变为较复杂,所以当使用模具来制造警报器情况时,就会使得用来形成警报器外形(尤其是设置有纵向栅及横向栅的开口部的周边)的脱模步骤变为较复杂,也可能增加制造成本。
本发明是有鉴于上述问题而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装置,防止于警报装置之中的误检测,或者降低警报装置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达成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报装置,是被安装于设置对象物的设置面,且具有与该设置面为对向的安装面,其具备有:
检测手段,用来检测包含于气体的被检测物质;
收容手段,用来收容该检测手段;及
导引手段,将该气体导引到该收容手段内部。
权利要求2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导引手段具有将该气体导引到该收容手段的内部的外部导引手段;该收容手段,具有让该气体流入到该收容手段内部的第一流入开口;该外部导引手段,是通过该第一流入开口让沿着该设置面移动的该气体流入到该收容手段的内部。
权利要求3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收容手段具有一外壁;该第一流入开口是以往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而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该外壁;该外部导引手段,具有第一外部导引手段,该第一外部导引手段是让产生用来将该气体导引到该第一流入开口的气流的空间,以形成于对着于该外壁当中的该第一流入开口的该安装面侧的部分的第一外壁及该设置面之间的方式,对着与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为正交的方向,借由让该第一外壁倾斜而形成。
权利要求4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收容手段具有一外壁;该第一流入开口是以往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而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该外壁;该外部导引手段,具有第二外部导引手段,该第二外部导引手段相较于第一外壁的端部,是于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中,借由让第二外壁配置于该收容手段的外侧而形成,该第一外壁的端部,是对着于该外壁当中的该第一流入开口的该安装面侧的一部分,而该第二外壁的端部,是与对着于该外壁当中的该第一流入开口的该安装面侧成相反侧的一部分。
权利要求5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第一外壁是随着靠近该安装面,且于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中,以朝向该收容手段的内侧而倾斜。
权利要求6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具备安装手段,该安装手段是具有该安装面且被设置于该设置面与该收容手段之间,且用来将该收容手段安装于该设置面;该收容手段具有一外壁;该第一流入开口是以往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而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该外壁;该收容手段具有:对着该第一流入开口的该安装面侧的部分的第一收容手段;及与对着该第一流入开口的该安装面侧为相反侧的部分的第二收容手段,构成让该第一收容手段的直径大于该安装手段的直径。
权利要求7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检测手段,是具有:用来区隔为了检测该被检测物质的检测空间的区隔构件;及让该气体流入到该检测空间之第二流入开口,且该第二流入开口是被设置于该区隔构件;该收容手段是具有一对向面,该对向面是于该收容手段内部当中的该检测空间的外侧,与设置有于该区隔构件当中的该第二流入开口侧为对向;且具备有内部导引手段,该内部导引手段是通过该第二流入开口让移动该收容手段内部的该气体导引到该检测空间;该内部导引手段,是让产生用来将移动该收容手段内部的该气体导引到该第二流入开口之气流的空间,以形成于该对向面及该区隔构件之间的方式,从该区隔构件离开该对向面且借由与该区隔构件为非接触状态而形成。
权利要求8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收容手段,具有让该气体流入到该收容手段内部之第一流入开口;该检测手段,是具有:用来区隔为了检测该被检测物质的检测空间的区隔壁;及让该气体流入到该检测空间的第二流入开口;该导引手段,是让从该第一流入开口流入的该气体导引到该第二流入开口侧的导引片;对该区隔壁让该导引片的该第二流入开口侧的前端为非接触状态。
权利要求9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8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导引片的该前端,是被配置于该第二流入开口的附近。
权利要求10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第二流入开口,是让多个该区隔壁作为相互间之间隔而形成;该导引片,于多个该区隔壁当中的至少1个的该区隔壁的延长线上,是从该第一流入开口侧往该第二流入开口侧而延伸。
权利要求11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8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导引片,具有从该收容手段的外壁延伸的第一导引片。
权利要求12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1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于该收容手段的内部,设置有:配置该警报装置的电气性构成组件的电气性构成组件配置区域;以及无配置该电气性构成组件的电气性构成组件非配置区域;
该第一导引片,是被设置于该电气性构成组件非配置区域。
权利要求13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8至12的任一项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是设置于该收容手段的内部,且具备收容该警报装置的构成组件的构成组件收容手段;该导引片,是具有从该构成组件收容手段而延伸的第二导引片。
权利要求14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1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收容手段具有流入开口,该流入开口是往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来延伸,且该流入开口是让该气体流入到该收容手段的内部;该检测手段,具有检测空间,且以检测存在于该检测空间的该被检测物质的方式来构成;该检测手段的该检测空间,该检测空间的任一部分也没有位于该流入开口,且相较于该流入开口是设置于该安装面侧。
权利要求15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4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被设置于该收容手段的内部且具备有配置该检测手段的配置手段;该配置手段,为了让从该流入开口流入的该气体导引到该该检测手段,具有对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
权利要求16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5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配置手段,是以形成于该流入开口及该检测手段之间当中的该气体流路的方式,从该检测手段侧扩展至该流入开口侧。
权利要求17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收容手段,是具有让该气体流入到内部的流入开口;且具有:从该安装面侧覆盖该检测手段的第一收容手段;及从该安装面侧的相反侧覆盖该检测手段的第二收容手段;该第一收容手段及该第二收容手段,是以形成作为该流入开口的间隙的方式,相互结合于该第一收容手段及该第二收容手段之间。
权利要求18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7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具备有流入区隔手段,该流入区隔手段,是区隔让该气体导引到该检测手段的该导引空间的至少一方,该导引空间是从该流入开口或于该第一收容手段及该第二收容手段之间的该流入开口通往到该检测手段。
权利要求19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8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流入区隔手段,是与该第一收容手段或该第二收容手段当中的其中一方的收容手段成为一体,且往该第一收容手段或该第二收容手段当中的另一方的收容手段而突出,对该其中一方的收容手段固定支撑该另一方的收容手段。
权利要求20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收容手段,具有让该气体流入到内部的流入开口,同时具有让该气体流入到内部的细缝;该流入开口,是往沿着安装面的方向而延伸;该细缝,是对该流入开口且于正交的状态下与该流入开口连通。
权利要求21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0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具备可用来防止让包含于该气体的尘埃入侵到该检测手段的保护片;该保护片,是被设置于与于该收容手段内部中的该细缝为对向的位置上。
权利要求22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0或至21的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收容手段,具有用来收容该警报装置的构成组件的构成组件收容手段;该构成组件收容手段,是形成有该收容手段的部分外壁;该细缝,是被设置于该收容手段的外壁当中的该构成组件收容手段的两侧。
权利要求23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2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构成组件,是作为该警报装置的电源的电池。
权利要求24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具备有构成组件收容手段,该构成组件收容手段是该警报装置的构成组件,且该构成组件收容手段是用来收容该该检测手段以外的构成组件;该收容手段,具有让该气体流入到内部的流入开口,且收容有该检测手段及该构成组件收容手段;该构成组件收容手段,具有该导引手段,该导引手段是从该流入开口侧将该气体导引到该检测手段,且该导引手段是从该收容手段的外壁通往到该检测手段侧。
权利要求25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4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构成组件收容手段,具有用来区隔收容该构成组件的构成组件收容空间的收容壁;该导引手段为该收容壁。
权利要求26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5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构成组件收容手段,包含让该收容壁的第一部分形成有该收容手段的外壁的第一构成组件收容手段;该导引手段,是该第一构成组件收容手段的该收容壁当中的该第一部分以外的第二部分。
权利要求27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构成组件收容手段,包含让该整体收容壁从该收容手段的外壁分离的第二构成组件收容手段;该第二构成组件收容手段,是具有结合该第二构成组件收容手段的该收容壁及该收容手段的外壁的结合壁;该导引手段为该结合壁。
权利要求28所述的警报装置,是权利要求27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该第二构成组件收容手段,是具有从该第二构成组件收容手段的该收容壁,往该检测手段侧而突出的突起片;该导引手段为该突起片。
若借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可让导引手段将气体往收容气体的内部来导引,譬如,可促进气体流入到收容手段的内部,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装置。
若借由权利要求2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可让外部导引手段将沿着设置面而移动的气体导引到收容手段的内部,譬如,可促进沿着设置面而移动的气体流入到收容手段的内部,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装置。
若借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形成有可产生让气体导引到第一流入开口的气流的空间,譬如,可促进让沿着设置面而移动的气体流入到通过第一流入开口的收容手段的内部,所以可提供一迅速且确实地检测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装置。另外,譬如,不需扩广第一流入开口的宽度且可充分确保往收容手段的内部的气体流入量,且可充分确保收容手段的强度,譬如于沿着第一流入开口的延伸方向,就不需于该第一流入开口设置棒状的补强构件。另外,由于不需扩广第一流入开口的宽度,且又可相对缩小第一流入开口的宽度,所以可提高警报装置的新式样。另外,譬如,无须另外设置用来促进气体流入的零件等,所以可减少警报装置的提供成本。
若借由权利要求4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第二外壁的端部是设置比第一外壁的端部较靠近收容手段的外侧,譬如,可使用第二外壁的端部让气体导引到第一流入开口,且可增加让气体往收容手段的内部的气体流入量,所以可更迅速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
若借由权利要求5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随着第一外壁靠近于安装面且于沿着安装面的方向中,以朝收容手段的内侧的方式来倾斜,譬如,可使用有关警报装置的外观的视觉效果,对用来观看警报装置的用户来说,可带来即薄又轻巧的印象。
若借由权利要求6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第一收容手段的直径大于安装手段的直径,譬如,若将警报装置安装于设置面的情况时,可以防止让安装手段显露出而被辨识出,进而可提高警报装置的新颖性。
若借由权利要求7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可让内部导引手段将移动收容手段的内部的气体往检测空间来导引,譬如可促进让移动收容手段的内部的气体流入到检测空间且可更迅速检测出被检测物质。另外,譬如,无须扩广第二流入开口的大小且可充分地确保往检测空间的气体的流量,及相对缩小第二流入开口的大小,且可防止让尘埃入侵到检测空间,进而防止基于尘埃入侵到检测空间所导致的误报(换言之,为被检测物质的误检测)事情发生。
若借由权利要求8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具有让从第一流入开口流入的气体导引到第二流入开口侧的导引片,譬如,可以促进让从第一流入开口流入的气体往检测空间来流入,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装置。尤其,由于对区隔壁将导引片的第二流入开口侧的前端成为非接触状态,譬如,可使得从第一流入开口流入的气体往导引片的前端与区隔壁之间来移动,所以可更进一步促进让气体往检测空间来流入。
若借由权利要求9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导引片的前端是配置于第二流入开口的附近,譬如,可沿着导引片而将气体导引到第二流入开口的附近,所以可更进一步促进让气体往检测空间来流入。
若借由权利要求10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于区隔壁的延长线上,由于可让导引片从第一流入开口侧往第二流入开口侧来延伸,譬如,沿着导引片及区隔壁可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所以可促进让气体流入到检测空间。
若借由权利要求11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具有从收容手段的外壁延伸的第一导引片,譬如,可防止让从第一流入开口流入的气体不会流到检测空间,所以可促进让气体流入到检测空间。
若借由权利要求12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第一导引片是被设置于电气性构成组件非配置区域,譬如,可有效地活用相对较广的空间来导引气体,所以可促进让气体流入到检测空间。
若借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具有从构成组件收容手段而延伸的第二导引片,譬如,可借由构成组件收容手段而于气体不易流动的位置中来导引气体,所以可促进让气体流入到检测空间。
若借由权利要求14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检测手段的该检测空间的任一部分也没有位于流入开口,且相较于该流入开口是设置于该安装面侧,譬如,不易让通过流入开口入侵到收容手段的内部的干扰(如尘埃,水蒸气或环境光线等)到达检测空间,所以可防止让警报装置为误检测。
若借由权利要求15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将气体导引到检测手段的配置手段,具有对沿着安装面的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譬如,可阻挡通过流入开口而入侵到收容手段内部的干扰,所以可防止让警报装置为误检测。另外,譬如,由于配置手段是将气体导引到检测手段且可迅速地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所以可迅速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
若借由权利要求16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该配置手段是以形成于流入开口及检测手段之间当中的气体流路的方式,从检测手段侧扩广至流入开口侧,譬如,可确实地将通过流入开口而流入到收容手段的气体导引到检测手段,所以可迅速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
若借由权利要求17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第一收容手段及第二收容手段,是以形成作为流入开口的间隙的方式,相互结合于第一收容手段及第二收容手段之间,譬如,相互结合第一收容手段及第二收容手段的情况时,也同时形成流入开口,借由省略仅以形成流入开口为目的的步骤且可简单化形成收容手段的步骤,进而可降低警报装置的制造成本。
若借由权利要求18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流入区隔手段是区隔从流入开口或从流入开口通往到检测手段的导引空间的至少一方,譬如,可通过被区隔的流入开口或导引空间而往意图气体的方向来导引,且可防止流入到收容手段的气体不会流到检测手段,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装置。
若借由权利要求19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流入区隔手段是对其中一方的收容手段固定支撑另一方的收容手段,譬如,可防止让第一收容手段及第二收容手段的相互间的位置偏离且可防止让收容手段变形,所以可进一歩强固警报装置的强度。
若借由权利要求20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让气体流入到收容手段内部的细缝,是对着流入开口且以正交的状态而与流入开口连通,譬如,可让收容手段的外部气体,不仅通过流入开口还可通过细缝流入到收容手段的内部,且可促进让气体流入到收容手段的内部,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装置。另外,譬如,不需扩广流入开口的宽度即可充分地确保气体流入到收容手段的内部的流量,可充分地确保收容手段的强度,譬如,沿着流入开口延伸的方向,就不需于该流入开口设置棒状的补强构件。另外,譬如,不需扩广流入开口的宽度,且可相较缩小流入开口的宽度,进而可提高警报装置的新式样。另外,譬如,也无需另外设置用来促进气体流入的零件等,所以可降低警报装置的提供成本。
若借由权利要求21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保护片是被设置于与收容手段内部中的细缝为对向的位置上,譬如,由于可借由保护片来阻挡气体中尘埃,所以可防止让尘埃入侵到检测手段。
若借由权利要求22所述的警报装置,其中,由于细缝是被设置于收容手段的外壁当中的构成组件收容手段的两侧,譬如,可促进于未设置于收容手段的外壁中的流入开口的部分(换言之,为设置有构成组件收容手段)的周边当中的气体流入,且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装置。
若借由权利要求23的警报装置的话,其中,由于构成组件为电池,譬如,因为需要比较大构成构成组件收容手段的尺寸,所以于收容装置的外壁上,可促进让气体在较长距离之间且未设置流入开口的部分周边之中来流入,且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装置。
若借由权利要求24的警报装置的话,其中,由于可从流入开口侧将气体导引到检测手段侧,譬如,可以促进让从流入开口流入的气体流入到检测手段,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装置。
若借由权利要求25的警报装置的话,其中,由于导引手段为收容壁,譬如,不需设置用来导引气体的专用零件,所以可减少警报装置的零件数目且可降低警报装置的提供成本。
若借由权利要求26的警报装置的话,其中,由于于第一构成组件收容手段中的收容壁的第一部分是形成有收容手段的外壁,譬如,可将第一构成组件收容手段本体设置于收容手段当中的较靠近外壁的位置,于收容手段的内部中,可将气体导引到检测手段的周边,所以可确保充分的区域且可促进让从流入开口流入的气体流入到检测手段。
若借由权利要求27的警报装置的话,其中,由于具有结合收容壁及收容手段的结合壁,譬如,可沿着结合壁及收容壁来导引气体,所以可促进让从流入开口流入的气体流入到检测手段。
若借由权利要求28的警报装置的话,其中,由于从收容壁往检测手段侧具有突起的突起片,譬如,可沿着收容壁及突起片来导引气体,所以可促进让从流入开口流入的气体流入到检测手段。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警报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警报装置的底面图。
图3为表示警报装置的侧面图。
图4为表示图2的A-A箭头所示的剖面图。
图5为表示从下侧所看到的警报装置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从上侧所看到的警报装置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安装底座的底面图。
图8为表示安装底座的平面图。
图9为表示底壳的底面图。
图10为表示底壳的平面图。
图11为表示底壳的前视图。
图12为表示上盖的平面图。
图13为表示上盖的前视图。
图14为表示检测部盖体的底面图。
图15为表示省略防虫网的状态下的检测部盖体的前视图。
图16为表示检测部本体的底面图。
图17为表示检测部本体的平面图。
图18为表示检测部本体的前视图。
图19为表示电路部的底面图。
图20为表示电路部的平面图。
图21为表示电路部的前视图。
图22为表示图3的B-B箭头所示的剖面图。
图23为表示图22的区域Ar1的放大图。
图24为表示图4的放大图。
图25为表示图4的区域Ar2的放大图。
图26为表示于图4之中,以气流为范例图。
图27为表示于图22之中,以气流为范例图。
图28为表示于图22的细缝231a,231b的周边放大图中,以气流为范例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安装底座1
壳体2
检测部盖体3
检测部本体4
电路部5
安装挂钩11
本体部12
壳体侧对向面12A
设置面侧对向面12B
底壳21
上盖22
外部流入开口23
天花板31
曲径32
曲径32d
曲径32e
防虫网33
检测空间34
内部流入开口35
内部流入开口35a
内部流入开口35b
内部流入开口35c
内部流入开口35d
内部流入开口35e
凸缘部41
倾斜部42
隆起部43
检测部本体缺口部44
扬声器收纳部45
组件盖体46
挿孔47
电路基板51
发光部52
感光部53
屏蔽54
开关55
肋部65
警报装置100
螺孔111
螺孔121
卡固部122
底壳侧对向壁211
导引凹部211a
对向面211b
对向面211c
底壳侧外围壁212
底壳侧端部212a
细缝213a
细缝213b
卡固部214
上盖侧露出部221
上盖侧外围壁222
上盖侧端部222a
按压键223
螺丝毂224
支撑部225
检测部本体侧端部400a
定位凹部411
配置凹部431
零件盒611
零件盒612
零件盒613
固定螺丝613a
挿孔613b
零件盒614
固定螺丝614a
挿孔614b
零件盒615
零件盒616
外侧收容壁616a
内侧收容壁616b
短鳍片621
短鳍片622
短鳍片623
长鳍片631
长鳍片632
保护片641
保护片642
肋部651
肋部652
肋部653
肋部654
肋部655
肋部656
肋部657
肋部658
肋部659
设置面900
区域Ar1
区域Ar2
区域Ar3
电源连接器CN1
箭头F1
箭头F2
箭头F3
箭头F4
箭头F5
箭头F21
箭头F22
外部停滞点P1
内部停滞点P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基于图面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警报装置。又,并非依据本实施形态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形态的基本概念]
首先,说明实施形态的基本概念。实施形态,概略性地是一种被安装于设置对象物的设置面的警报装置,且有关于一种具有与设置面为对向的安装面。于此,所谓「警报装置」,是进行警报的装置,具体而言,该装置是用来进行有关包含于监视区域的气体的被检测物质的警报,譬如包含有气体警报器及火灾警报器(烟雾警报器)等的概念。所谓「监视区域」是监视对象的区域,具体而言,是设置有警报装置的区域,譬如,包含住宅内的区域(譬如房间等),住宅以外的建筑物内的区域等。另外,所谓「设置对象物」,是设置警报装置的对象物,譬如可举出天花板,墙壁等。另外,所谓「设置面」,是设置有警报装置的设置对象物,譬如可举出于天花板中的监视区域侧之面(换言之,为天花板的下面),于墙壁中的监视区域侧之面(换言之,为墙壁的室内侧面)等。另外,所谓「安装面」,是被设置于警报装置的面,具体而言,是于与设置面为对向的状态下而被设置于该设置面的面。另外,所谓「被检测物质」,是一检测对象的物质,具体而言,包含于气体中的物质,譬如涵盖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及烟雾等的概念。
于以下的实施形态中,「被检测物质」就是「烟雾」,基于烟雾所产生的散射光而让「警报装置」进行警报的「火灾警报器(烟雾警报器)」,说明「监视区域」为「作为住宅内区域的房间」的情况。另外,至于「设置对象物」,如前述所言,虽可举出「天花板」或「墙壁」等,但是,于以下中,图标「设置对象误」为「天花板」的情况,同时「设置对象误」为墙壁的情况也可适当安装说明。
(构造)
首先,说明本实施形态的警报装置的构成。第1图为本实施形态的警报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警报装置的底面图,图3为警报装置的侧面图,图4为图2的A-A箭头所示的剖面图,图5为表示从下侧所看到的警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表示从上侧所看到的警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又,于以下说明中,各图所示的X-Y-Z为相互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Z方向为垂直方向(换言之,重力为工作方向),X方向及Y方向是作为对垂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譬如,将Z方向称之为高度方向,+Z方向称之为上侧(平面),-Z方向称之为下侧(底面)来说明。另外,至于有关以下的「X-Y-Z方向」的用语,于图标的警报装置100中,是用来说明各零件的相对性的位置关是(或,方向)等之方便表现,以图4的壳体2的检测空间34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将距离检测空间34的方向称之为「外侧」,将接近于检测空间34的方向称之为「内侧」,以下,将以此说明。
此等于各图所示的警报装置100,是检测包含于气体的被检测物质的烟雾而发出警报的警报装置,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是安装于监视区域的天花板当中的下侧(-Z方向)之面(换言之,为下面)的设置面900,或者于监视区域的墙壁当中的监视区域侧之面(换言之,为墙壁的室内侧面)的未图示的设置面(以下称之为墙壁设置面)而使用,具体而言,具备有:安装底座1,壳体2,图5的检测部盖体3,检测部本体4及电路部5。又,以下,将说明设置面900沿着XY平面的方向(换言之,为水平方向)扩广的情况,及未图示之「墙壁设置面」对该设置面900往正交的方向(换言之,为垂直方向)扩广的情况。以下,将于说明完警报装置100整体构造之后,继续详细说明各构造。
(构造-安装底座)
首先,图7为表示安装底座的底面图,第8图为表示安装底座的平面图。图3所示的安装底座1,是对设置面900或未图示的「墙壁设置面」,用来安装壳体2的安装手段,具体而言,是用于壳体2与设置面900或未图示的「墙壁设置面」之间,更详言之,是具备有图7的安装挂钩11及本体部12。
(构造-安装底座-安装挂钩)
图7的安装挂钩11,是用来将安装底座1安装(换言之,为设置)于设置面900或未图示的「墙壁设置面」,具体而言,是从本体部12突出的突起片,譬如,具备有:螺孔111。螺孔111,是插通用来安装有安装底座1的未图示的安装螺丝的孔。且,对着螺孔111及设置面900或未图示的「墙壁设置面」,且借由连续地让安装螺丝插通,即可将安装底座1安装于设置面900或未图示的「墙壁设置面」。
(构造-安装底座-本体部)
图7的本体部12,是安装底座1的本体,譬如于沿着XY平面的方向扩广且呈现既定直径的圆盘状物体,且是与安装挂钩11一体成形且为树脂制,更详言之,具备有:壳体侧对向面12A;及第8图的设置面侧对向面12B。图7的壳体侧对向面12A,如图3所示,于与壳体2为对向的状态下,是一安装有该壳体2之面,设置面侧对向面12B,于与设置面900为对向的状态下,是被安装于该设置面900的安装面(换言之,为往XY平面的方向扩广的安装面)。另外,本体部12,如图7所示,具备有螺孔121及卡固部122。其中,螺孔121,是一插通用来将安装底座1安装于设置面900的未图示的安装螺丝的孔。且,对螺孔121及设置面900,借由让安装螺丝连续地插通,即可将安装底座1安装于设置面900。另外,卡固部122,是安装图3的壳体2的安装手段,具体而言,是与图6后述的底壳21的卡固部214卡固用。至于如此的本部12的外径,虽是可任意地来设定,但是以下将以譬如,以与既定的安装底座同样大小(譬如约10cm)的方式来设定作为说明。
(构造-壳体)
其次,图3的壳体2,是收容有:图5的检测部盖体3,检测部本体4及电路部5(以下,收容对象物)的收容手段,具体而言,通过安装底座1而安装于设置面900,更详细为具备有:图5的底壳21及上盖22。
(构造-壳体-底壳)
图9为表示底壳的底面图,图10为表示底壳的平面图,图11为表示底壳的前视图。此等各图的底壳21,如图5所示,是从安装底座1侧(换言之,为上侧(+Z方向))收容「收容对象物」的第一收容手段(其中一方的收容手段),借由与上盖22结合,于与该上盖22之间,形成作为图3后述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间隙。另外,该底壳21,是一种可将移动图4的壳体2的外部的气体(又,包含沿着设置面900而移动的气体)往壳体2内部来导引的外部导引手段,另外,让移动壳体2的内部的气体导引到后述的检测空间34的内部检测手段,具体而言,于与检测部本体4之间,形成有从外部流入开口23通往检测空间34的气体流路(导引空间)气体流路。
该图9至图11的底壳21,譬如,于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中扩广且呈现比安装底座1为大直径的圆盘状,(也包含后述的「底壳21的内部构件」)整体而言是一体成形且为树脂制,更详细而言,具备有:底壳侧对向壁211及底壳侧外围壁212。图4的底壳侧对向壁211,是形成有于沿着底壳21当中的XY平面方向中而扩广的部分,换言之,是与安装底座1为对向,且具备有图5的导引凹部21a。该导引凹部21a,对图4的检测空间34而言虽是导引气体的导引手段,但是有关该详内容将于后述说明。另外,底壳侧外围壁212,是第一外壁,该第一外壁是形成有往于底壳21当中的高度方向(Z方向)延伸的部分(外壁),且从底壳侧对向壁211的外缘部往外侧扩广,同时,也往下侧(-Z方向)延伸者。
另外,图9的底壳21,更详细为具备有:零件盒611~616,短鳍片621~623,长鳍片631,632,保护片641,642及肋部651~659(以下,将「零件盒611~616,短鳍片621~623,长鳍片631,632,保护片641,642及肋部651~659」统称为「底壳21的内部构件」)。又,让作为与零件盒611~616有关的构成的零件盒611~616,短鳍片621~623,及长鳍片632,肋部651,652,654,655,659对应到构成组件收容手段。另外,让零件盒616对应到第一构成组件收容手段,让零件盒611~614,短鳍片621~623,长鳍片632,及肋部651,652,654,659对应到第二构成组件收容手段。另外,让肋部651,652,654,659对应到结合壁。首先,于「底壳21的内部构件」当中的零件盒611~616,是一用来收容:构成警报装置100的零件(构成要素)当中的检测手段的图4的检测部盖体3,检测部空间34,检测部本体4,发光部52及感光部53以外的零件的收容手段,具体而言,具有用来区隔收容零件的空间的零件收容空间(构成组件收容空间)的收容壁。另外,该零件盒611~616(具体而言,零件盒611~616的收容壁),是将气体往图4的检测空间34来导引的导引手段,且以作为导引手段为机能的方式,考虑同时设置零件的配置场所等。另外,短鳍片621~623,是将气体往图4的检测空间34来导引的导引手段,具体而言,是从图9的零件盒611~613突起而延伸的突起片且为第二导引片。另外,长鳍片631,632,是将气体往图4的检测空间34来导引的导引手段,具体而言,是从后述的图9的肋部657,659(换言之,为底壳侧外围壁)而延伸的第一导引片,且相较于短鳍片621来说较为足够长。另外,保护片641,642,是将气体往图4的检测空间34来导引的导引手段,另外,是用来防止让通过图9的后述的细缝213a,231b且包含于流入到内部气体的尘埃,侵入到图4的检测空间34的防止手段。图9的肋部651~659,是将气体往检测空间34来导引的导引手段,另外,为补强底壳21的补强手段,另外,为制定图6的上盖22及底壳21之间的高度方向(Z方向)为相对性的位置关是(换言之,为图3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的定位手段,具体而言,为区隔第3,图4的外部流入开口23,壳体2的内部及从外部流入开口23通往检测空间的气体流路的流入区隔手段,譬如,为设置于底壳侧对向壁。又,所谓「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是表示从外部流入开口23中的上侧端至下侧端的距离。另外,于以下说明上,若无须相互区隔肋部651~659的情况时,适当统称为「肋部65」,至于「底壳21的内部构件」将于后述说明。
(构造-壳体-上盖)
图12为表示上盖的平面图,图13为表示上盖的前视图。此等各图的上盖22,如图5所示,挟持「收容对象物」且从与安装底座1为相反侧(换言之,为下侧(-Z方向))来收容「收容对象物」的第二收容手段(另一方的收容手段),具体而言,借由与底壳21结合,于与该底壳21之间,形成有作为图3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间隙。于此,所谓「外部流入开口」23,是让壳体2的外部气体流入到壳体2内部的流入手段,尤其是于壳体2的外部中,让沿着设置面900移动的气体,流入到壳体2的内部的第一流入开口,以往沿着XY平面方向而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壳体2的底壳21与上盖22之间的间隙。有关该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虽是可考虑到防止尘埃,环境光线或使用者的手指侵入,或警报装置100外观所给予对使用者的印象等来任意设定,但是于此,以下譬如是设定为3~5(mm)来加以说明。另外,上盖22,是将移动图4的壳体2的外部气体(又,包含沿着设置面900移动的气体)往壳体2内部导引的外部导引手段。
该图12及图13的上盖22,譬如是于沿着XY平面方向而扩广,呈现出比底壳21为较大直径的圆盘状,整体而言,是一体成形且树脂制,更详细,具备有:上盖侧露出部221及上盖侧外围壁222。首先,上盖侧露出部221,是形成有于沿着上盖22当中的XY平面的方向中而扩广的部分,换言之,借由使用者且以主要辨识的方式所显露者。另外,图4的上盖侧外围壁222,是形成有第二外壁,该第二外壁是往于上盖22当中的高度方向(Z方向)而延伸的部分(外壁),从上盖侧露出部221的外缘部往外侧扩广,同时往上侧(+Z方向)来延伸者。
另外,图6的上盖22,更详细,具备有:按压键223,螺丝毂(screw boss)224及支撑部225。首先,按压键223是用来操作警报装置100的操作手段,具体而言,是用来从上盖22外侧下压图5后述的电路部5的开关55。另外,图6的螺丝毂224,是制定上盖22及底壳21之间高度方向(Z方向)的相对关是(换言之,为图3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的定位手段,另外,相互固定图6的上盖22及底壳21的固定手段,具体而言,是设置于上盖侧露出部221当中的上侧(+Z方向)之面,譬如,设置有既定的螺孔且于高度方向(Z方向)中,呈现竖立设置的柱状。另外,支撑部225,是用来支撑检测部本体4的支撑手段,具体而言,是多个被设置于上盖侧露出部221当中的上侧(+Z方向)之面的上盖侧外围壁222的突起片。
(构造-检测部盖体)
其次,图14为表示检测部盖体的底面图,第15图为表示省略防虫网的状态下的检测部盖体的前视图。此等各图的检测部盖体3,是使用散射光来检测烟雾,具体而言,是区隔图4的检测空间34的区隔构件且被设置于检测部本体4的上侧(+Z方向)。又,让检测部盖体3,检测空间34,部分的检测部本体4,后述的发光部52及感光部53对应到检测手段。该检测部盖体3,如图5所示,呈现一方的开口为被堵塞的圆筒状,更详细而言,具备有:天花板31,曲径(labyrinth)32及防虫网33。于此,所谓图4的「检测空间」34,是检测烟雾的空间。图5的天花板31,是用来覆盖检测空间34,具体而言,是从壳体2形成为小直径的圆盘状,于下侧(-Z方向)之面一体成形曲径32。曲径32是区隔检测空间34的区隔壁,具体而言,防止让环境光线入射于检测空间34,譬如,如图14所示,沿着天花板31的边缘且设置有多个。借由如此的构造,于曲径32当中的相邻接的彼此间,形成有内部流入开口35。于此,所谓「内部流入开口」35,是让气体流入到检测空间34的第二流入开口,形成作为曲径32之间的间隙。又,以下,当区隔多个的各内部流入开口35的情况时,于符号「35」的后面加注「a」,「b」等,譬如使用符号「35a」,符号「35b」等来说明且若无区隔多个的各内部流入开口35时,就使用符号「35」来说明(又,即使为曲径32也相同)。返回到图5,防虫网33除了容许让外部气体通过防虫网33的小孔而进入到检测空间34之外,也可防止让昆虫进入到检测空间34的防虫手段,形成为围绕曲径32外围的圆环状,且于侧面,具有不易让昆虫侵入的较大且多数的小孔。
(构造-检测部本体)
其次,图16为表示检测部本体的底面图,图17为表示检测部本体的平面图,图18为表示检测部本体的前视图。此等的各图的检测部本体4,如图4所示,是配置有检测部盖体3的配置手段,另外,与检测部盖体3皆为区隔检测空间34的区隔手段,具体而言,让从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到壳体2的气体,以不进入到检测部本体4及上盖22之间的方式来遮蔽,且于与底壳21之间,形成有气体流路。该检测部本体4,譬如,于沿着XY平面方向中,从图4的检测部盖体3扩广到外部流入开口23侧,图6所示,相较于检测部盖体3的天花板31为大直径且比上盖22略为小直径,呈现部分为缺口的圆盘状,再者,部分的内侧从下侧(-Z方向)往上侧(+Z方向)呈现隆起状,整体而言是一体成形且为树脂制。又,所谓「比上盖22略为小直径」,是表示检测部本体4的直径,如图4所示,让检测部本体侧端部400a从内侧抵接到上盖侧端部222a的大约的「直径」。又,所谓「检测部本体侧端部」400a,是于检测部本体4中之外侧边缘且为外部流入开口23侧的边缘。
该图6的检测部本体4,更详细而言,具备有:图16至图18的凸缘部41,倾斜部42,隆起部43,检测部本体缺口部44,扬声器收容部45及组件盖体46。其中,凸缘部41是往沿着检测部本体4当中靠外侧的XY平面的方向扩广的部分,且具备有定位凹部411。该定位凹部411,是用来进行对检测部本体4的底壳21的肋部65的定位的定位手段,具体而言,是多个设置于凸缘部41当中的外缘部,从上侧(+Z方向)往下侧(-方向)下凹。另外,倾斜部42(倾斜面),是从凸缘部41为连续的部分,且为了将图4的检测空间34相较外部流入开口23设置于上侧(+Z方向),是对凸缘部41(沿着XY平面方向)往上侧(+Z方向)倾斜的部分。另外,隆起部43,是设置有检测部盖体3的部分,且比凸缘部41较位于上侧(+Z方向),从倾斜部42为连续,于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中而扩广的部分。于该隆起部43中的上侧(+Z方向)之面,形成有图6的配置凹部431。该配置凹部431,是配置有检测部盖体3的部分,具体而言,为圆形状的凹部且对应于检测部盖体3的外部直径的直径的凹部。另外,检测部本体缺口部44,由于对警报装置100设置有后述的零件盒616,所以是切割成对应到该零件盒616的外形形状的部分。另外,扬声器收容部45,为了于检测部本体4及上盖22之间收容有未图示的扬声器,所以为以对应到收容的扬声器的外形的方式,从下侧(-Z方向)往上侧(+Z方向)隆起的部分。另外,组件盖体46,是从上侧(+Z方向)覆盖于电路部5中的后述的发光部52及感光部53,用来防止任尘埃堆积到发光部52及感光部53,为形成于隆起部43中的配置凹部431,且具有一光路径孔,该光路径孔是用来形成有于电路部5中的后述的发光部52及感光部53及图4的检测空间34之间的光路径。
(构造-电路部)
其次,图19为表示电路部的底面图,图20为表示电路部的平面图,第21图为表示电路部的前视图。此等各图的电路部5,是形成用来进行警报的电气电路的电路手段,更详细,为具备有:电路基板51,发光部52,感光部53,屏蔽(shield)54,开关55及电源连接器CN1。电路基板51,是装配警报装置100各组件的装配手段,具体而言,于上侧(+Z方向)的装配面(以下,为上侧装配面)或下侧(-Z方向)的装配面(以下,为下侧装配面),以使用焊料等来固定各组件的方式,于既定位置设置有通孔及包围该通孔的端子等。发光部52是发光的发光手段,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的组件,是装配于电路基板51之上侧装配面,且以朝向设置于相较于发光部52为上侧(+Z方向)的检测空间34而可发光。譬如为发光二极管。感光部53,是感光散射光的感光手段,该散射光是借由烟雾的粒子来散射借由发光部52所发光之光而产生,具体而言,相较于感光部53,是以可感光来自设置于上侧(+Z方向)的检测空间34的光的方式,装配于电路基板51的上侧装配面,譬如,光二极管。第21图的屏蔽54,是用来电磁性遮蔽感光部53的遮蔽手段,另外,对电路基板51支撑感光部53的支撑手段,具体而言,为装配于电路基板51的上侧装配面的导电性组件,譬如,借由金属所形成者。图19的开关55,是用来操作警报装置100的操作手段,具体而言,是装配于电路基板51的下侧装配面的组件,譬如,按压开关。图20的电源连接器CN1,是用来对警报装置100提供电源电压的供应手段,具体而言,是供应来自作为电源的未图式电池的电源电压,且装配于电路基板51的上侧装配面。
(构造-详细)
其次,进一步详细说明第1图的警报装置100当中的气体流入的构造。具体而言,详细说明图4的底壳侧外围壁212,上盖侧外围壁222,第1图的细缝213a,213b,图9的「底壳21的内部构件」,检测空间34及图5的导引凹部211a的构造。
(构造-详细-底壳侧对向壁及底壳侧外围壁)
首先,图4的底壳侧对向壁211,如前述所言,是形成于沿着底壳21中的XY平面的方向中而扩广的部分。更详细而言,该底壳侧对向壁211,是以与安装底座1的直径略为相同的直径的方式来构成。另外,图4的底壳侧外围壁212,如前述所言,形成往于底壳21中的高度方向(Z方向)而延伸的部分(外壁)的第一外壁,且从底壳侧对向壁211的外缘部往外侧扩广,同时,往下侧(-Z方向)而延伸。更详细而言,该底壳侧外围壁212,是随着靠近底壳侧对向壁211(换言之,为随着往上侧(+Z方向))而往内侧倾斜。借由如此的构造,于底壳侧外围壁212及设置面900之间,标注有外部停滞点P1。如此一来,让「倾斜底壳侧外围壁212」构造对应到第一外部导引手段。于此,所谓「外部停滞点」P1,是不易让气体移动而滞留的空间,借由阻止让「滞留的气体以外的气体」(换言之,为移动的气体)侵入到该空间,将「滞留的气体以外的气体」导引到该外部停滞点P1以外的方向的空间,具体而言,是基于考虑往警报装置100的气流的该警报装置100形状所形成的空间,且将气体往外部流入开口23来导引的空间。借由如此的构造,于壳体2的外部中,可让沿着设置面900而移动的气体往外部流入开口23来导引。
(构造-详细-上盖侧外围壁)
另外,图4的上盖侧外围壁222,如前述所言,是形成往于上盖22中的高度方向(Z方向)延伸的部分(外壁)的第二外壁,且从上盖侧露出部221的外缘部往外侧扩广,同时,往上侧(+Z方向)延伸之。更详细为,该上盖侧外围壁222,是随着靠近底壳侧外围壁212(换言之,为随着往上侧(+Z方向))且以往外侧的方式缓慢地倾斜。且,上盖侧外围壁222的上盖侧端部222a,相较于底壳侧外围壁212的底壳侧端部212a是配置于外侧。如此一来,让「上盖侧端部222a相较底壳侧端部212a是配置于外侧」构造,对应到第二外部导引手段。又,所谓「上盖侧端部」222a,是于上盖22当中的外侧的边缘且为外部流入开口23侧的边缘。另外,所谓「底壳侧端部」212a,是于底壳21当中的外侧的边缘且为外部流入开口23侧的边缘。
于此,有关对底壳侧端部212a的上盖侧端部222a的位置关是,如前述所言,于让上盖侧端部222a配置于比底壳侧端部212a为外侧的范围中,虽可考虑将外部气体导引到壳体2的内部的导引性能,及用户给予警报装置100的视觉印象等而任意地设定,但是于此,譬如,上盖侧端部222a是仅上盖22的厚壁(厚度)部分,相较于底壳侧端部212a以配置于外侧的位置关是的方式来设定。借由如此的构造,让沿着底壳侧外围壁212且从上侧(+Z方向)往下侧(-Z方向)的气体,借由处碰到上盖侧端部222a,而往外部流入开口23来导引,所以可将气体往外部流入开口23来导引。
(构造-详细-细缝)
另外,第1图的细缝213a,213b,是与外部流入开口23一起将气体流入到内部的流入手段,具体而言,是设置于图11的底壳侧外围壁212。该细缝213a,213b,虽可任意地构成将外部气体导引到第1图的壳体2内部的导引性能,及考虑壳体2的强度等,但是于此,从提高未形成于壳体2当中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部分(换言之,为零件盒616)周边的导引性能的观点来看,将构成如下所示。具体而言,细缝213a,213b,是对外部流入开口23且于正交的状态下,以连通该外部流入开口23的方式,且以各设置于零件盒616的两侧(具体而言,于零件盒616当中的外侧收容壁616a的两侧)的方式来构成。借由如此的构造,即可将来自以警报装置100为中心的全方向的气体流入到警报装置100。
(构造-详细-底壳的内部构件)
其次,详细说明图9所示的底壳21的内部构件(换言之,为零件盒611~616,短鳍片621~623,长鳍片631,632,保护片641,642及肋部651~659)。图22为表示图3的B-B箭头所示的剖面图。于该图22中,为了方便说明将省略图6的防虫网33及配置凹部431之线。
(构造-详细-底壳的内部构件-零件盒)
图22的零件盒611~616,如前述所言,是收容:于构成警报装置100的零件(构成组件)当中的检测手段的图4的检测部盖体3,检测空间34,检测部本体4,发光部52及感光部53以外的零件的收容手段(构成组件收容手段),另外,将气体往检测空间导引的导引手段。又,零件盒613,614,是借由与图6的螺丝毂224抵接,来制定上盖22及底壳21之间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相对性位置关是(换言之,为图3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的定位手段。返反到图22,具体而言,零件盒611,是收容电气性构成组件的电源连接器CN1,零件盒612,是收容气性构成组件的未图式的传输电源连接器,零件盒613,614,非为电气性且收容机械性构成组件的固定螺丝613a,614a,零件盒615,非为电气性且收容机械性构成组件的图5的部分按压键223,零件盒616,是收容与警报装置100的电源电气性构成组件的未图标的电池的构成组件收容手段。于此所谓「传输连接器」,是用来将检测烟雾所示的传送信号输出到外部的连接器,虽可因应于传输信号是否输出而加以设置,但是于此,譬如是说明未设置有传输连接器的情况。另外,所谓「固定螺丝」613a,614a,是用来相互固定图5的底壳21及上盖22的螺丝。且,有关此等的零件盒611~616,虽可考虑零件盒的位置,大小及形状等而任意地构成,但是于此,除了可将来自以警报装置100为中心的全方向的气体适当地流入到警报装置100,且也可将流入的气体以导引到检测空间34的方式,构成如图22所示。
譬如,使用图7的安装挂钩11且于未图示的「墙壁设置面」,考虑若安装有警报装置100时的该警报装置100的重心等,让图22的零件盒616设置于安装挂钩11侧(换言之,为-X方向)的端部。且,让零件盒616的外侧收容壁616a(第一部分)为形成壳体2的外壁(具体而言,为底壳侧外围壁212)让零件盒616的内侧收容壁616b(第二部分)为形成气体流路。另外,该零件盒616,于零件盒616~616中,呈现最大的矩形状。另外,于零件盒616的Z方向当中的高度,当组装图5的警报装置100的情况时,会让零件盒616的至少一部分(譬如,端部或面)抵接(或靠近)到检测部本体4,与检测部本体4共同以区隔气体流路的方式,设定于对应到检测部本体4形状的高度(又,即使「底壳21的内部构件」当中的「零件盒616」以外为Z方向的高度,也是与零件盒616设定为同样)。其次,零件盒611,考虑收容于零件盒611的零件的位置及形状等而位于零件盒616的附近,且,设置于距离底壳侧对向壁211的位置,另外,呈现矩形状,另外,通过肋部651且与底壳侧外围壁212结合。其次,零件盒612,考虑收容于零件盒612的零件的位置及形状等而位于零件盒611的附近,且,设置于距离底壳侧对向壁211的位置,呈现矩形状,另外,通过肋部652且与底壳侧外围壁212结合。其次,零件盒613,614,考虑收容于零件盒613,614的零件的位置及形状等,挟持检测空间34而互相位于相反侧的位置,且,设置于距离底壳侧对向壁211的位置,另外,呈现矩形状,另外,通过肋部654,659且与底壳侧外围壁212结合。其次,零件盒615,考虑收容于零件盒615的零件的位置及形状等而挟持检测空间34而位于与零件盒616为相反侧的位置且设置于接触到底壳侧对向壁211的位置上,另外,呈现矩形状。借由如此的构造,即可将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另外,借由如此的构造,即可于壳体2的内部,设置有用来收容电气性组件(电气性构成组件)的零件盒611,612,616,且能够区分出:比较密集地设置有零件盒的其中一方的配置区域(将图22的虚线设为边界的图面左侧的区域)(电气性构成组件配置区域);及不设置有零件盒611,612,616,且零件盒不那么密集的另一方的配置区域(将图22的虚线设为边界的图面右侧的区域)(电气性构成组件非配置区域)。
(构造-详细-底壳的内部构件-短鳍片)
短鳍片621~623,如前述所言,是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的导引手段,具体而言,是从零件盒611~623往检测空间34突出而延伸的突起片且为第二导引片。至于如此的短鳍片621~623,虽会考虑起因于「底壳21的内部构件」的构造的气流而可任意地构成,但是于此,除了可将来自以警报装置100为中心的全方向的气体适当地流入到警报装置100,且也可将流入的气体以导引到检测空间34的方式,构成如图22所示。第23图为表示图22的区域Ar1的放大图。譬如,第23图的短鳍片621~623,是让于短鳍片621~623当中的检测空间34侧的前端对曲径32为非接触状态,且,该前端是配置于内部流入口35a~35c附近。借由如此的构造,即可将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
(构造-详细-底壳的内部构件-长鳍片)
图22的长鳍片631,632,如前述所言,是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的导引手段,具体而言,为从肋部657,659(换言之,为底壳侧外围壁212)延伸的突起片(第一导引片),相较于短鳍片621为充分地长。至于如此的长鳍片631,632,虽会考虑起因于「底壳21的内部构件」的构造的气流而可任意地构成,但是于此,除了可将来自以警报装置100为中心的全方向的气体适当地流入到警报装置100,且也可将流入的气体以导引到检测空间34的方式,构成如图22所示。譬如,该长鳍片631,632,配置于「另一方的配置区域」,另外,让于第23图的长鳍片631,632当中的检测空间34侧的前端对曲径32为非接触状态,且,该前端是配置于内部流入口35d,35e附近。另外,长鳍片631,是同样地往与曲径32d延伸的方向平直地延伸,换言之,于曲径32d的延长线中来延伸。另外,长鳍片632,是往与曲径32e延伸的方向为垂直的方向平直地延伸,借由如此的构造,即可将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
(构造-详细-底壳的内部构件-保护片)
图22的保护片641,642,如前述所言,是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的导引手段,另外,可防止让通过细缝213a,213b而让包含于流入到内部的气体的尘埃侵入到检测空间34的防止手段,另外,为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的导引手段。至于如此的保护片641,642,虽会考虑起因于「底壳21的内部构件」及细缝213a,213b的构造的气流而可任意地构成,但是于此,除了可适当地零件盒616的周边气体流入到警报装置100之外,也可以将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且防止尘埃侵入的方式而构成如图22所示。譬如,保护片641,642,设置于与细缝213a,213b为对向的位置上,具体而言,从朝向于零件盒616的内侧收容壁616b中的检测空间34延伸的部分,对该内侧收容壁616b延伸方向往正交方向突起。借由如此的构造,可防止让尘埃侵入到检测空间34,同时也可将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
(构造-详细-底壳的内部构件-肋部)
图22的肋部651~659(又,有关肋部655,兹参考图9),如前述所言,是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的导引手段,另外,为捕强底壳21的补强手段。另外,肋部651~659,是对图6的底壳21用来固定支撑上盖22的固定支撑手段,另外,用来制定底壳21及上盖22之间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相对性位置关是(换言之,图3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的定位手段。另外,肋部651~659,是区隔图4的外部流入开口23及从外部流入开口23通往检测空间34的气体流路的流入区隔手段。于此,所谓「对底壳21固定支撑上盖22」,是以不让底壳21及上盖22的相互间的位置偏移的方式,来相互固定此等底壳21及上盖22。具体而言,至少于高度方向(Z方向)或沿着设置面900的方向(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中,以不让底壳21及上盖22的相互间的位置偏移的方式,来相互固定此等底壳21及上盖22。且,有关如此的图22的肋部651~659,虽考虑起因于「底壳21的内部构件」的构造的气流,底壳21的强度及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而可任意地构成,但是于此,除了可将来自以警报装置100为中心的全方向的气体适当地流入到警报装置100,且也可将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且可充分地确保底壳21的强度,甚至以让图3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为「3~5(mm)」的方式,构成如图22所示。譬如,肋部651~659,从底壳侧外围壁212横跨底壳侧对向壁211而延伸,从底壳侧外围壁212往底壳21的内部仅延伸既定长度(譬如,1~2(cm)。尤其,肋部651~659当中的肋部651,652,654,659,让此等的肋部651,652,654,659当中的内侧(检测空间34侧)的端部与延伸至零件盒611~614的零件盒611~614来结合。借由如此的构造,让从图4的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到壳体2内部的气体可确实地导引到检测空间34。另外,譬如,图6所示的肋部65(为肋部651~659的统称),若组装警报装置100的情况时,是以抵接到于检测部本体4的凸缘部41当中的定位凹部411的方式,往下侧(-Z方向)(换言之,往上盖22)且相较于底壳侧外围壁212是往下侧(-Z方向)来突起。借由如此的构造,不但可补强底壳21,同时于警报装置100中,除了可确实地固定检测部本体4之外,也可将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
(构造-详细-检测空间)
图24为表示图4的放大图。第4,24图的检测空间34,如前述所言,是用来检测烟雾的空间,且存在有借由警报装置100所检测出的烟雾的空间,具体而言,于壳体2的内部中,借由检测部盖体3及检测部本体4区隔而所形成的空间。更详细为,于该检测空间34中,对图6的检测部本体4的隆起部43来说是借由配置有检测部盖体3来形成,所以检测空间34的任一部分也不会位于外部流入开口23,且全部的检测空间34相较于外部流入开口23是以设置于上侧(+Z方向)的方式来构成(换言之,检测空间34的所有空间相较于外部流入开口23的最上侧(+Z方向)的端部分是配置于更上侧(+Z方向))。借由如此的构造,可防止让尘埃侵入到检测空间34,同时也可将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换言之,可防止尘埃,环境光线等侵入到检测空间34,且可提高借由警报装置100检测到烟雾的检测精密度。另外,检测空间34,是相较于借由检测部盖体3的天花板31,曲径32及检测部本体4所围绕的空间当中的检测部本体4的遮光板431a的上侧(+Z方向)端部,位于更上侧(+Z方向)的空间。于此,所谓「遮光板」431a,是用来遮掩光线的手段,具体而言,以让借由发光部52而发光的光线不直接入射到感光部53的方式,来遮掩借由发光部52所发出的光线,譬如,往上侧(+Z方向)突起。更详言之,遮光板431a,譬如让遮光板431a上侧(+Z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以与于检测部本体4的隆起部43当中的配置凹部431以外的部分的平面部432中的上侧(+Z方向)的面的高度略为相同的方式而构成。且,关于检测空间34,对图6的检测部本体4的隆起部43来说是借由配置有检测部盖体3而形成,所以第23图的检测空间34的任一部分也不会位于外部流入开口23,且全部的检测空间34,相较于外部流入开口23是以设置于上侧(+Z方向)的方式来构成(换言之,全部的检测空间34,相较于沿着Y方向延伸的2条的2点虚线当中之上侧的2点虚线,设置于构上侧(+Z方向),其中,Y方向是用来方便描述于第23图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最上侧(+Z方向)的端部分而所画)。借由如此的构造,可防止让噪音侵入到检测空间34,同时也可借由将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而防止误动作的发生,进而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烟雾,且可提高检测烟雾的检测精密度。于此,所谓「噪音」,是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以外的对象,具体而言,成为于警报装置100当中引起误检测的原因的对象,譬如,尘埃,水蒸气或环境光线等。另外,所谓「误检测」是不小心检测被检测物质,具体而言,弄错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而检测出噪音者,譬如,于第23图的检测空间34,当侵入比较大量的噪音情况时可产生的现象。
(构造-详细-底壳的凹部)
其次,详细说明图5所示的底壳21的导引凹部211a。第25图为表示图4的区域Ar2的放大图。图5的导引凹部211a,如前述所言,是对图4的检测空间34导引气体的导引手段,另外,进行检测部盖体3的定位的定位手段,具体而言,于底壳侧对向壁211当中的下侧(-Z方向)之面中,从下侧(-Z方向)往上侧(+Z方向)凹陷的部分,且相较于第25图的检测部盖体3的天花板31来说为大直径的部分,具有对向面211b,211c的部分。该对向面211b,211c,是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的内部导引手段,具体而言,是与检测部盖体3的至少一部分(譬如,天花板31等)为对向之面,且对检测部盖体3以非接触状态的方式,于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中,与检测部盖体3为保持距离的部分。至于对向面211b,具体而言,是从于导引凹部211a当中的下侧(-Z方向)的面且于高度方向(Z方向)之中,往下侧(-Z方向)方向延伸。另外,至于对向面211c,具体而言,是从对向面211b为连续,且随着与安装底座1保持距离(换言之,往下侧(-Z方向))且以往外侧的方式,对着防虫网33及曲径32来倾斜。借由如此的构造,尤其是由于对向面211b是与检测部盖体3保持距离,所以于对向面211b及部分的检测部盖体3(譬如,天花板31)之间,标注有内部停滞点P2,即可让移动壳体2的内部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于此,所谓「内部停滞点」P2,是不易让气体移动而滞留的空间,借由阻止让「滞留的气体以外的气体」(换言之,为移动的气体)侵入到该空间,将「滞留的气体以外的气体」导引到该内部停滞点P2以外的方向的空间,具体而言,是基于考虑壳体2内部气流的该壳体2的内部状所形成的空间,且将气体往检测空间34来导引的空间。
(组装方法)
其次,说明有关警报装置100的组装方法。首先,于图6中,对电路部5的电路基板51装配各组件。具体而言,于既定的夹具中且配置固定有电路基板51的状态下,譬如使用焊料等来装配各组件。
其次,对检测部本体4配置检测部盖体3。具体而言,于配置凹部431配置有检测部盖体3。
其次,于上盖22配置有配置检测部盖体3的检测部本体4。关于检测部本体4的配置,具体而言,让电路基板51的发光部52及感光部53借由检测部本体4的组件盖体46适当地覆盖,且让检测部本体4的定位凹部411以支撑(载置)于上盖2的支撑部225的方式来配置。此种情况,如图4所示,发光部52是朝向天花板31侧(换言之,为上侧(+Z方向))发光,感光部53是以接收来自天花板31侧的散射光的方式来构成。
其次,将底壳21配置于上盖22。具体而言,让图5的底壳21的零件盒613,614通过检测部本体4的插孔47而与图6的上盖22的螺丝毂224为对向且抵接,且让底壳21的肋部65以设置于检测部本体4的定位凹部411的方式来配置。
其次,将底壳21固定结合于上盖22。具体而言,让固定螺丝613a,614a,插通到上盖22的零件盒613,614,且使用已插通的固定螺丝613a,614a,让图5的零件盒613,614及图6的螺丝毂224相互螺合固定。此种情况下,检测部本体4的定位凹部411,是借由上盖22的支撑部225及底壳21的肋部65来挟持固定。另外,让底壳21及上盖22能借由肋部65相互固定(换言之,能够对底壳21来固定支撑上盖22)。另外,如图3所示,能够形成外部流入开口23。如此一来,就完成警报装置100的组装。又,至于借由肋部65来固定支撑图6的底壳21及上盖22,具体而言如以下所示。于图4的高度(Z方向)及沿着设置面900方向(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中,能够借由肋部65间接性固定支撑图6的底壳21及上盖22,首先,关于高度方向(Z方向),更详细而言,如前述所言,若让固定螺丝613a,614a与螺丝毂224螺合的情况时,由于通过检测部本体4(具体而言,为检测部本体4的定位凹部411)能够让底壳21的肋部65往上盖22紧迫压住,所以于高度方向(Z方向)中,能够固定底壳21及上盖22的相对位置,且让此等底壳21及上盖22能够间接性固定且支撑于高度方向(Z方向)中。另外,有关于沿着XY平面的方向,更详细而言,如前述所言,若让固定螺丝613a,614a与螺丝毂224螺合的情况时,由于该固定螺丝613a,614a是插通检测部本体4的插孔47,所以能够让检测部本体4对上盖22于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中来固定。且,由于是设置于固定有底壳21的肋部65的检测部本体4的定位凹部411内,所以于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中,能够让肋部65卡钩到定位凹部411的端部且防止从定位凹部411来脱落,且,于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中,能够固定底壳21及上盖22的相对位置,让此等的底壳21及底壳22能够间接性固定支撑于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中。
(设置方法)
其次,说明有关警报装置100的设置方法。首先,将安装底座1安装于图4的设置面900。具体而言,于让设置面侧对向面12B与设置面900为向的状态下,通过图6的螺孔121且借由让安装螺丝与设置面900螺合而安装安装底座1。
其次,将借由前述的「组装方法」所组装的图4的警报装置100的壳体2安装于安装底座1。具体而言,对图5的安装底座1的卡固部122且借由卡固图6的底壳21的卡固部214来安装壳体2。如此一来,就完成警报装置100的设置。
(气体的导引)
其次,将说明有关于如此所组装且设置的警报装置100当中的气体导引。
第26图为表示于图4之中,以气流为范例图,图27为表示于图22之中,以气流为范例图,图28为表示于图22的细缝231a,231b的周边放大图中,以气流为范例图。又,此等各图的箭头F1~F5,F21及F22,有关包含烟雾的气体流动方向(换言之,为气流方向)是基于以既定实验或仿真等的结果来显示气流方向。警报装置100,是从壳体2的外部所有方向,让沿着设置面900移动的气体可以导引到警报装置100内部,再者,虽可使用包含短鳍片621~623,长鳍片631,632,的「底壳21的内部构件」等而往检测空间34导引,但是于此,譬如,是沿着图26~图28的箭头F1~F5及F22来导引的情况来说明。
如图26的箭头F1所示,沿着设置面900移动的气体,是借由外部停滞点P1而让移动方向从沿着设置面900方向往外部流入开口23方向来改且往外部流入开口23来导引。此种情况,由于上盖侧端部222a是比底壳侧端部212a配置于外侧,所以借由外部停滞点P1所导引的气体,会碰到于上盖侧端部222a当中的上侧(+Z方向)的前端(前端面),通过外部流入开口23可确实地往壳体2内部来导引。之后,于壳体2内部所导引的气体,于沿着检测部本体4的凸缘部41而往内侧导引之后,将沿着检测部本体4的倾斜部42而往内部停滞点P2侧来导引。且,之后,往内部停滞点P2侧所导引的气体,能够借由内部停滞点P2而往检测空间34来导引。此种情况,如图4所示,由于让检测部本体侧端部400a从内侧抵接到上盖侧端部222a,所以可让从图26的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到壳体2的气体,以不进入到检测部本体4及上盖22之间的方式来遮掩,且可让从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到壳体2的气体确实地往内部停滞点P2侧(换言之,检测空间34侧)。另外,此种情况,关于气体中的尘埃,一般是大于烟雾颗粒且较重,所以会滞留于倾斜部42上而不会到达检测空间34。换言之,可防止让尘埃侵入到检测空间34,同时可将气体(具体而言,为烟雾粒子)往检测空间34来导引。
另外,往图27的箭头F2所示方向而移动的气体,譬如,如图26详细说明所示,流入到壳体2的内部之后,将沿着图27的零件盒614,长鳍片632而导引到于长鳍片632当中的曲径32e侧的前端。此种情况,虽借由往壳体2流入的气流会让壳体2的内压上升,但是长鳍片632的该前端是与包含有曲径32e的所有曲径32保持距离,所以于区域Ar3之中,能够通过长鳍片632的该前端与曲径32之间的间隙(开口)让气体移动(流动),譬如,导引到长鳍片632的前端的前述气体,是往箭头F21所示的方向及箭头F22所示的方向来导引,且能确实地往检测空间34来导引。
另外,往图27的箭头F3所示方向而移动的气体,虽可沿着长鳍片631而导引到于长鳍片631当中的曲径32d侧的前端,但是此种情况,由于长鳍片631是于曲径32d当中来延伸,所以导引到长鳍片631的该前端的气体,将往沿着曲径32d的方向导引气体,且能确实地往检测空间34来导引。
另外,往图28的箭头F4所示方向而移动的气体,于警报装置100的外部中,虽会碰到外侧收容壁616a,但是通过细缝213a而往警报装置100内部导引,再借由保护片641而改变移动的方向,往零件盒616及零件盒616的内侧收容壁之间来导引之后,就能确实地往检测空间34来导引。此种情况,由于是借由保护片641来承接气体中的尘埃,所以可防止让尘埃侵入到检测空间34。
另外,往图28的箭头F5所示方向而移动的气体,于警报装置100的外部中,虽会碰到外侧收容壁616a,但是通过细缝213b而往警报装置100内部导引之后,借由保护片641而改变移动的方向之后,就可延着零件盒614及长鳍片632确实地往检测空间34来导引。此种情况,由于是借由保护片642来承接气体中的尘埃,所以可防止让尘埃侵入到检测空间34。
(对应到详细构造的效果)
借由于前述详细构造中已说明的部分,除了可将来自以图4警报装置100为中心的全方向的气体流入到警报装置100,且也可将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迅速地检测出烟雾。
另外,如图4所示,让发光部52往天花板31侧(换言之,为上侧(+Z方向))发光,借由让感光部53以感光来自天花板31侧的散射光的方式来构成,朝向无堆积尘埃侧(换言之,为上侧(+Z方向))发光,所以可抑制借由所堆积的尘埃而产生无法预期的反射光情况,切可提高借由警报装置100所检测到烟雾的检测精密度。
另外,如第5及图6所示,借由以于Z方向中且使用分割各上盖22及底壳21的金属模具而成形(制造)的方式来构成,于制造警报装置100的壳体2之中,不需往沿着XY平面的方向进行脱模的步骤,所以可降低制造警报装置100的成本。
另外,将图5的底壳21座作出比安装底座1较大直径,且,借由让上盖22作出比底壳21为大直径,当将图3的警报装置100安装于设置面900的情况时,就可让使用者来辨识上盖22且对已辨识警报装置100的用户来说可给予既简单又智能的印象(换言之,可提高警报装置100的新式样性)。另外,借由让底壳侧外围壁212及上盖侧外围壁222倾斜成如前述所言,且使用视觉效果,对已辨识警报装置100的用户来说,可给予既轻薄又智能的印象(换言之,可进一歩提高警报装置100的新式样性)。
若借由本实施形态的话,由于借由让图4的底壳侧外围壁212为倾斜,或让上盖侧端部222a配于比底壳侧端部212a较外侧,而可将延着设置面900移动的气体往壳体内部2导引,譬如,可促进让延着设置面900移动的气体往壳体内部2流入,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包含于气体的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的警报装置100。
另外,由于形成有图4的外部停滞点P1,譬如,可促进让延着设置面900移动的气体往通过外部流入开口23的壳体2内部流入,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包含于气体的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的警报装置100。另外,譬如,由于不需扩广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且可充分确保往壳体2内部的气体流入量,所以可充分确保壳体2的强度,譬如,沿着外部流入开口23的延伸方向,就不需于该外部流入开口23设置棒状的补强构件。另外,譬如由于无须扩广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且可比较地缩小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所以可提高警报装置100的新式样性。另外,譬如无须另外设置用来促进气体流入的零件等,所以可降低警报装置100的提供成本。
另外,由于图4的上盖侧端部222a是配置于比底壳侧端部212a较外侧,譬如,使用上盖侧端部222a可将气体导引到外部流入开口23,且可增加气体往壳体2内部的流量,可更迅速地检测出包含于气体的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
另外,图4的底壳侧外围壁212,其中往上侧(+Z方向)由于是往内侧来倾斜,譬如,使用有关警报装置100的外观的视觉效果,可对辨识警报装置100的用户给予暨薄又轻巧的印象。
另外,图5的底壳21的直径是以大于安装底座1的直径的方式来构成,譬如,若将警报装置100安装于图3的设置面时,可以防止让安装底座1露出而被辨识,进而提高警报装置100的新式样性。
另外,由于第25图的对向面211b是将移动壳体2内部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譬如,可促进让移动壳体2内部的气体流入到检测空间34,且可更迅速地检测出包含于气体的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另外,譬如,不用扩广第23图的内部流入开口35的宽度且可充分地确保往检测空间34的气体流入量,所以可比较性缩小内部流入开口35的大小,防止让尘埃侵入到检测空间34的情况发生,进而防止基于尘埃侵入到检测空间34而导致误动作(换言之,为被检测物质的误检测)的事情发生。于此,所谓的「误检测」是不小心检测被检测物质,具体而言,弄错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而检测出尘埃者,譬如,于图4的检测空间34,当侵入比较大量的尘埃情况时可产生的现象。
再者,若借由本实施形态的话,由于具有可让从第25图的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的气体导引到第23图的内部流入开口35侧的图22的短鳍片621~623及长鳍片631,632,譬如,可促进让从第25图的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的气体流入到图22的检测空间34,可提供暨迅速又确实检测出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的警报装置100。尤其是对曲径32让第23图的短鳍片621~623,长鳍片631,632的内部流入开口35侧的前端为非接触状态,譬如,如图26所示,可让从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的气体往长鳍片632的前端及曲径32e之间移动,所以可更进一步促进让气体往检测空间34来流入。
另外,由于第23图的短鳍片621~623及长鳍片631,632的前端是配置于内部流入开口35附近,譬如,沿着短鳍片621~623及长鳍片631,632让气体可导引到内部流入开口35附近,所以可更进一步促进让气体往检测空间34来流入。
另外,由于图26的长鳍片631,于曲径32d的延长线上是从第25图的外部流入开口23侧往第23图的内部流入开口35d侧来延伸,譬如,沿着长鳍片631及曲径32d可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所以可促进让气体往检测空间34来流入。
另外,由于具有从图22的底壳侧外围壁212延伸的长鳍片631,632,譬如,可防止让从第25图的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的气体无法到达图22的检测空间34而流出的情况发生,且可促进让气体往检测空间34来流入。
另外,由于长鳍片631,632,是设置于图22的「另一方的配置区域」,譬如,可有效活用比较宽广的空间且导引气体,所以可促进让气体往检测空间34来流入。
另外,由于具有从零件盒611~613延伸的短鳍片621~623,譬如,借由零件盒611~613且于不易让气体流动的位置中,可以导引气体,所以可促进让气体往检测空间34来流入。
再者,若借由本实施形态的话,也不会让第23图的检测空间34的任一部分会位于外部流入开口23,且相较于外部流入开口23来说,是设置于图3的设置面侧对向面12B侧,譬如不易让通过第25图的外部流入开口23而侵入到壳体2内部的噪音到达检测空间34,所以可防止于警报装置100中的误检测。
另外,由于具有倾斜的第25图的倾斜部42,该倾斜部42是让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的第25图的检测部本体4,对沿着图3的设置面侧对向面12B的方向倾斜,譬如,可抑制通过外部流入开口23而侵入到壳体2内部的噪音,所以可防止于警报装置100中的误检测。另外,譬如,检测部本体4可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且可迅速地将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所以可迅速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
另外,由于第25图的检测部本体4,是以形成气体流路的方式,该气体流路是位于外部流入开口23及检测空间34之间,从检测空间34扩广到外部流入开口23侧,譬如,可将通过外部流入开口23而流入到壳体2的气体确实地导引到检测空间34,所以可迅速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
再者,若借由本实施形态的话,让图3的底壳21及上盖22,于底壳21及上盖22之间,以形成作为外部流入开口23的间隙的方式而相互结合,譬如,若相互结合底壳21及上盖22的情况下,同时也形成外部流入开口23,借由省略仅形成外部流入开口23为目的的步骤,即可简易化形成壳体2的步骤,且降低警报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图9的肋部651~659是区隔图4的外部流入开口23及从外部流入开口23通往检测空间34的气体流路,譬如,可通过区隔的外部流入开口23及流路将气体导引到想要的方向,且可防止不让流入到壳体2的气体到达检测空间34而流出,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的警报装置100。
另外,由于图6所示的肋部65(为肋部651~659的统称)是对底壳21来固定支撑上盖22,譬如,可防止底壳21及上盖22相互间的位置偏移情况发生,且可防止让壳体2变形,所以可更进一步强化警报装置100的强度。再者,若借由本实施形态的话,让气体流入到第1图的壳体2内部的细缝213a,213b,以对外部流入开口23为正交的状态且与外部流入开口23连通,譬如,可让壳体2的外部气体不仅通过外部流入开口23且也可通过细缝213a,213b,流入到壳体2的内部,且可促进让气体流入到壳体内部,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的警报装置100。另外,譬如,不需扩广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所以可充分地确保往壳体2内部流入的气体流入量,为了可充分确保壳体2的强度,譬如,沿着外部流入开口23延伸的方向,于该外部流入开口23就不需要设置棒状的补强构件。另外,譬如,不需扩广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可比较性地缩小外部流入开口23的宽度,所以可提高警报装置100的新式样性。另外,譬如,无须另外设置用来促进气体流入的零件等,所以可降低警报装置100的提供成本。
另外,由于图22的保护片641,642是设置于与图22的细缝213a,213b为对向的位置上,该细缝213a,213b是为于第1图的壳体2内部当中,譬如,借由保护片641,642来承接气体中的尘埃,可防止让尘埃侵入到检测空间34。
另外,由于图22的细缝213a,213b是设置于零件盒616的两侧,该零件盒616是位于底壳侧外围壁212当中,譬如可促进未设置有第1图的外部流入开口23部分(换言之,设置有零件盒616的部分)周边当中的气体流入,该第1图的外部流入开口23是位于底壳侧外围壁212当中,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的警报装置100。
另外,图22的零件盒616是用来收容未图示的电池,譬如,因为需要比较性加大构成零件盒616尺寸,于底壳侧外围壁212之中,可促进让气体在较长距离之间且未设置流入开口23的部分周边之中来流入,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的警报装置100。
再者,若借由本实施形态的话,可让气体从图4的外部流入开口23侧导引到图22的检测空间34,譬如,可促进让从图4的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的气体流入到检测空间34,所以可提供一种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被检测物质(于本实施形态上为烟雾)的警报装置100。
另外,由于图22的零件盒611~616可作为导引手段的功能,譬如,无须设置用来导引气体的专用零件,所以可减少警报装置100的零件数目,且可降低警报装置100的提供成本。
另外,由于在零件盒616当中的外侧收容壁616a是形成部分的底壳侧外围壁212,譬如,让零件盒616本身设置于靠近于图4壳体2的外侧位置,所以于壳体2的内部中,于图22的检测空间34周边,可确保充分区域用来导引气体,且可促进让从图4的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的气体流入到图22的检测空间34。
另外,由于具有结合零件盒611~616及底壳侧外围壁212的肋部651,652,654,659,譬如,可沿着肋部651,652,654,659及零件盒611~616导引气体,且可促进让从图4的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的气体流入到图22的检测空间34。
另外,由于具有从零件盒611~614往检测空间34突起的短鳍片621~623,长鳍片632,譬如,可沿着零件盒611~614及短鳍片621~623,长鳍片632导引气体,所以可促进让从图4的外部流入开口23流入的气体流入到图22的检测空间34。
[对实施形态的变化例]
以上,虽已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是本发明的具体构造及手段,只要是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各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皆可任意进行改变及改良。以下,将说明有关如此的变化例。
(关于作为欲解决的课题或发明效果)
首先,作为欲解决发明的课题或发明效果,并非限定于上述内容,可因应发明的实施环境或详细构造而有所不同,且有时仅解决上述的部分课题或仅发挥上述的部分效果。
(有关分解或整合)
另外,上述的构造为机能性概念,未必需要物理性构成如图所示。也就是说,各部份的分解或整合的具体形态,不限定于图示,可让该全部或一部分以任意单位且机能性或物理性来分解或整合而构成。譬如,虽整体性构成警报装置100的壳体2及安装底座1来构成该整体性,但是也可直接安装于监视区域的设置面。
(有关底壳的形状)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虽已说明了让图4所示的底壳侧外围壁212随着朝向上侧(+Z方向)且以往内侧的方式倾斜的构造情况,但是并非限定于此。譬如,也可让底壳侧外围壁212随着朝向上侧(+Z方向)且以往外侧的方式倾斜而作成构造。此种情况下,虽无法标注图4的外部停滞点P1,但是可让沿着设置面900移动的气体对外部流入开口23,以向外侧的方式且沿着倾斜的底壳侧外围壁212来导引。另外,譬如,不让底壳侧外围壁212倾斜,且于高度方向(Z方向)之中,除了以直线延伸的方式来构成之外,也可使用安装底座1来实现于该变化例当中的底壳侧外围壁212的机能。具体而言,让安装底座1的厚度设定与底壳侧外围壁212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长度为相同的长度,除了让于安装底座1当中的底壳21为对向侧的直径设定与底壳2为相同直径之外,也可随着朝向上侧(换言之,为+Z方向),且以让安装底座1的直径变大的方式来构成。有关此种情况,也可进一歩借由让安装底座1形成为透明而使得安装底座1不那么显目。
(有关底壳21的内部构件,之1)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已说明了将「底壳21的内部构件」构成如图22所示的情况,但是并非限定于此。譬如,也可因应于收容零件的构造(例如,形状,尺寸,个数及配置位置等),底壳21本身的构造(例如,形状,尺寸及所要求的强度等)及气流等,对「底壳21的内部构件」的构造(例如,形状,尺寸,个数及配置位置等)进行省略,变更或追加等。尤其,关于图22的长鳍片631,632,也可仅设置1个与此等相同的构造德长鳍片,或也可设置3个以上。另外,关于长鳍片631,632,也可构成从肋部657,659之外的既定位置而延伸。具体而言,也可让长鳍片631,632以从未设置于底壳侧外围壁212当中的肋部65的位置而延伸的方式来构成,或是也可以从零件盒611~616而延伸的方式来构成,或是也可从距离底壳侧外围壁212及零件盒611~616的位置而延伸的方式来构成。另外,关于长鳍片631,632,也可非往直线来延伸,具体而言,也可弯折,也可弯曲。另外,关于短鳍片621~623,也可仅设置1个与此等同样的构造的短鳍片,也可设置2个或也可设置4个。另外,关于短鳍片621~623,也能以从零件盒611~613以外的既定位置而突出的方式来构成。具体而言,也能以从零件盒614~616而突出的方式来构成,或是也能以从肋部65而突出的方式来构成,或是也能以从未设置于底壳侧外围壁212当中的肋部65的位置而突出的方式来构成。另外,关于图22的肋部651~659,也可为以仅区隔外部流入开口23或从外部流入开口23通往检测空间34的气体的流路当中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方式来构成,或是也可为以仅区隔流路的方式来构成。又,关于以仅区隔流路的方式来构成的情况,具体而言,以让肋部651~659不与图9的底壳侧外围壁212来接触的方式而与底壳侧外围壁212保持距离,以设置于底壳21内侧的方式来构成也可。另外,适当延伸沿着于肋部65(肋部651~659的统称)当中的XY平面的方向的长度且延伸至曲径32附近也可。另外,譬如,借由让图22的长鳍片631结合成与零件盒614为同样的零件盒且设置成如长鳍片632,将长鳍片631用来作为「构成组件收容手段」也可。另外,譬如,也可让零件盒615设置于距离底壳侧外围壁212的位置,如零件盒611~614所示,且进一步设置可作为导引机能的突起片,借由用来作为让图9的肋部655与底壳侧外围壁212及零件盒615来结合的结合壁,将「以机能的突起片作为导引手段」,肋部655及零件盒615用来作为「第二构成组件收容手段」。
(有关底壳21的内部构件,之2)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已说明了让图9的「底壳21的内部构件」与底壳21一体成形的情况,但是并非限定于此。譬如,也可让图9的「底壳21的内部构件」的至少一部份与图6的检测部本体4为一体成形,或除了让底壳21及检测部本体4以另一个机构形成之外,譬如也可使用粘着剂等的固定手段而固定于底壳21或检测部本体4。
(有关肋部)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如图6所示,虽已说明了让肋部65(肋部651~659的统称)一体性设置于底壳21的情况,但是并非限定于此。譬如,也可让肋部65一体性设置于上盖22。此种情况,设置于上盖22的肋部65,是对上盖22以机能性作为固定支撑底壳21的固定支撑手段,另外,让上盖22对应于「其中一方的收容手段」且让底壳21对应到「另一方的收容手段」。另外,譬如,也可让肋部65当中的「部分的肋部」一体性设置于上盖22,且,让肋部65当中的该「部分的肋部」以外的肋部的「其他的部分肋部」一体性设置于底壳21。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上,虽已说明了让图6所示的所有肋部65(肋部651~659的统称),抵接于检测部本体4的凸缘部41当中的定位凹部411的情况,但是并非限定于此。譬如,也可切割对应到于检测部本体4的凸缘部41当中的多个定位凹部411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定位凹部411的部分,且让与于凸缘部41当中的该切割部分为对向的肋部65(以下,称为对向肋部),除了以直接接触到上盖22的方式来构成之外,于组合警报装置100情况时,也可借由让「对向肋部」接触于上盖22,对底壳21来固定支撑上盖22。
(关于检测空间)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虽已说明了图4的检测空间34,检测空间34的任一部分也无位于外部流入开口23,且让所有的检测空间34设置于相较外部流入开口23为上侧(换言之,为+Z方向)的情况,但并非限定于此。譬如,也可不让图4的检测空间34位于检测空间34的任一部分,且让所有的检测空间34设置于相较外部流入开口23为下侧(换言之,为-Z方向)。此种情况,譬如,于将该变化例的警报装置100安装于设置面900的情况及安装于「墙壁设置面」的两者情况中,可防止让尘埃或环境光线等侵入到检测空间34,且可提高借由警报装置100来检测烟雾的检测精密度。另外,于该两种情况中,不但可防止让噪音侵入到检测空间34,同时可借由让流入的气体导引到检测空间34来防止产生误检测,且可迅速且确实地检测出烟雾且提高烟雾的检测精密度。
(有关细缝)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虽已说明了设置有图11的细缝213a,231b的情况,但并非限定于此。譬如,也可仅设置1个或2个以上的具有与细缝213a,231b同样机能的细缝(以下,称的为变化例的细缝)而来取代细缝213a,231b。另外,譬如,也可让「变化例的细缝」设置于底壳21或上盖22当中的零件盒616的两侧以外部份,或也可设置于距离外部流入开口23的位置(换言的,于不与外部流入开口23连通知状态下),或者也可设置于与往该外部流入开口23而延伸的方向无关且沿着既定方向(譬如,外部流入开口23延伸的方向等)。
(关于被检测物质)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已说明了「被检测物质」为「烟雾」,「警报装置」为「火灾警报器(烟雾警报器)」的情况,但并非限定于此。譬如,「被检测物质」可为「一氧化碳」等的(有毒)气体,即使「警报装置」为「气体警报器」的情况,也可适用本发明。
(关于检测部本体)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已说明了让图4的检测部本体侧端部400a从内侧抵接到上盖侧端部222a的情况,但并非限定于此。譬如,可考虑警报装置100的零件(譬如,检测部本体4或上盖22)的交叉等,且不让检测部本体侧端部400a及上盖侧端部222a相互抵接,即使于相互隔离稍许间隙(譬如,数毫米等)状态下接近也是被允许。再者,于如此的稍许间隙设置于检测部本体侧端部400a及上盖侧端部222a的间的情况中,若为确认促进让气体通过从壳体2的外部往可体2的内部的外部流入开口23的气体流入时,譬如,也可考虑基于通过往检测部本体4及上盖22的间的该间隙的气体的移动所引起的因壳体2的内压降低所产生的气体流入的促进度等,以明确地设置该间隙的方式来构成警报装置100。
(关于内部停滞点P2)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已说明了于第25图的对向面211b及部分的检测部盖体3(譬如,天花板31)之间,标注内部停滞点P2的情况,但并非限定于此。譬如,也可因应于流入到图4的壳体2内部的气体流入量及速度,而于第25图的对向面211b,211c与部分的检测部盖体3(譬如,天花板31(通过防虫网33)曲径32)之间,标注内部停滞点P2,即使于此种情况下,借由被标注的内部停滞点P2,也可让气体往检测空间34来导引。
(关于警报装置的安装)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已说明了图3的警报装置100安装于设置面900的情况,但并非限定于此。譬如,也可让警报装置100安装于未图标的「墙壁设置面」,即使于此种情况,也可发挥让警报装置100安装于设置面900的情况为相同的效果。
(关于壳体的开口)
另外,于上述实施形态中,除了图3所示的外部流入开口23以外,也能以不设置任何开口的方式来构成壳体2。换言之,相较于第23图中沿着Y方向延伸的2条的2点虚线当中的上侧(+Z方向)的2点虚线,也可于上侧(+Z方向)以不设置任何开口的方式来构成。

Claims (4)

1.一种警报装置,被安装于设置对象物的设置面,且具有与该设置面为对向的安装面,其特征在于,该警报装置包括:
一检测手段,用来检测包含于气体的被检测物质;
一收容手段,用来收容该检测手段;
一配置手段,设置于该收容手段的内部且具备有配置该检测手段;
一电路手段,形成用来进行警报的电气电路且位于该收容手段;其中:
该收容手段具有让该气体流入到该收容手段内部的第一流入开口;
该检测手段具有检测空间并检测存在于该检测空间的该侦被测物质;
该检测手段具有第二流入开口,以让流入该收容手段的该气体经由该第一流入开口流入该检测手段;
该配置手段,为了让从该第一流入开口流入的该气体导引到该第二流入开口,具有对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
该检测手段的该检测空间的任一部分也没有位于该第一流入开口,且相较该第一流入开口是倾斜面之一设置于该安装面侧;
该收容手段具有从该倾斜面的上侧端连续的凸缘部;以及
关于该收容手段的该凸缘部部分,该检测手段设置在该安装面的一侧边,而电路手段设置在该安装面与该侧边相对的一侧边。
2.一种警报装置,是被安装于设置对象物的设置面,且具有与该设置面为对向的安装面,其特征在于,该警报装置包括:
一检测手段,用来检测包含于气体的被检测物质;
一收容手段,用来收容该检测手段;
一配置手段,设置于该收容手段的内部且具备有配置该检测手段;其中:
该收容手段具有让该气体流入到该收容手段内部之第一流入开口;
该检测手段具有检测空间,以检测存在于该检测空间的该侦被测物质;
该检测手段具有第二流入开口,以让流入该收容手段的该气体经由该第一流入开口流入该检测手段;
该配置手段,为了让从该第一流入开口流入的该气体导引到该第二流入开口,具有对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
该配置手段具有隆起部,该隆起部从倾斜部连续并于沿着该安装面的方向中而扩广;
该检测手段具有用于定义检测空间以检测该侦被测物质的检测部盖体、用于发光的发光手段、用于接收散射光的感光手段,该散射光借由该被检测物质来散射该发光手段所发光之光而产生、以及用来遮蔽由该发光手段发出的光的遮蔽手段,使得该感光手段不会直接接收该发光手段发出的光;
该遮蔽手段的安装面侧的端部的高度实质上与该遮蔽手段的安装面侧的端部的高度相同;以及
该检测手段的该检测空间相较该第一流入开口设置于该安装面侧,该检测部盖体覆盖于该配置手段的该隆起部的该安装面侧而形成该检测手段的该检测空间,该检测空间的任一部分也没有位于该第一流入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警报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该收容手段具有从该安装面侧覆盖该检测手段的第一收容手段及从该安装面侧的相反侧覆盖该检测手段的第二收容手段;
其中该第一收容手段具有从该安装面侧的相反侧朝向该安装面侧凹陷的凹部;
其中该检测手段具有定义检测空间以检测该侦被测物质的检测部盖体;以及
其中至少一部分的该检测部盖体系设置在该凹部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警报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安装底座,是固定于该安装面以安装该收容手段于该设置面;
其中该安装底座具有一开口;以及
其中至少一部分的该凹部是设置在该开口内。
CN202011050076.7A 2015-10-26 2016-10-25 警报装置 Pending CN1121850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0083 2015-10-26
JP2015-210083 2015-10-26
JP2015219764 2015-11-09
JP2015-219764 2015-11-09
JP2015221522 2015-11-11
JP2015-221522 2015-11-11
JP2015227679 2015-11-20
JP2015-227679 2015-11-20
JP2015234712 2015-12-01
JP2015234713 2015-12-01
JP2015-234713 2015-12-01
JP2015-234712 2015-12-01
CN201680058922.5A CN108475460A (zh) 2015-10-26 2016-10-25 警报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8922.5A Division CN108475460A (zh) 2015-10-26 2016-10-25 警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5055A true CN112185055A (zh) 2021-01-05

Family

ID=586302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8922.5A Pending CN108475460A (zh) 2015-10-26 2016-10-25 警报装置
CN202011050076.7A Pending CN112185055A (zh) 2015-10-26 2016-10-25 警报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8922.5A Pending CN108475460A (zh) 2015-10-26 2016-10-25 警报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621845B2 (zh)
EP (1) EP3376483A4 (zh)
JP (1) JP6681913B2 (zh)
KR (1) KR20180075538A (zh)
CN (2) CN108475460A (zh)
SG (1) SG11201803389PA (zh)
TW (1) TWI740854B (zh)
WO (1) WO20170735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40905A4 (en) * 2017-06-14 2021-03-17 Hochiki Corporation ALARM DEVICE
CN107516396A (zh) * 2017-09-05 2017-12-26 深圳市泰和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JP7080030B2 (ja) * 2017-10-19 2022-06-03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感知器
JP7165861B2 (ja) * 2018-06-28 2022-11-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警報器
JP2020004130A (ja) * 2018-06-28 2020-01-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防災機器
JP7199166B2 (ja) * 2018-06-28 2023-01-05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
JP7401967B2 (ja) * 2018-11-05 2023-12-20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非常警報装置
KR102302905B1 (ko) * 2019-10-17 2021-09-17 주식회사 더벨 화재감지 조립체
US11849716B2 (en) * 2022-01-17 2023-12-2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Insect guard for an aspirated smoke, gas, 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s and device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7658A (en) * 1978-06-30 1980-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hoto-electric type smoke detector
CN2469508Y (zh) * 2001-03-30 2002-01-02 北京国泰怡安电子有限公司 光电感烟探测器
CN2602372Y (zh) * 2003-02-20 2004-02-04 卓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烟雾探测器
CN1898551A (zh) * 2004-01-27 2007-01-17 德商华格纳警报及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测定散射光信号的方法和实现该方法的散射光检测器
CN200996940Y (zh) * 2007-01-15 2007-12-26 张维国 一种烟雾探测室结构
CN101546465A (zh) * 2008-03-26 2009-09-30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光电式感烟探测器
US20130093594A1 (en) * 2010-04-21 2013-04-18 Sprue Safety Products Ltd Smoke det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8675A (en) * 1969-09-19 1973-01-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Smoke detector in which air entrance and egress are located in oppositely disposed surfaces which are shaped to cause an air velocity differential
US4171486A (en) * 1977-08-31 1979-10-16 Emhart Industries, Inc. Ionization smoke detector with controlled sensitivity
US5751218A (en) * 1996-07-19 1998-05-12 Simplex Time Recorder Company Smoke detector housing for improved smoke collection
JP3612922B2 (ja) * 1997-02-25 2005-01-2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CN1224206A (zh) * 1997-12-24 1999-07-28 西门子建筑技术公司 光学烟雾报警器
JP2001014570A (ja) 1999-04-28 2001-01-19 Nittan Co Ltd 火災感知器
AU762183B2 (en) * 2001-04-24 2003-06-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re detector unit
ES2259353T3 (es) * 2002-06-20 2006-10-01 Siemens Schweiz Ag Detector de humos por dispersion de luz.
PT1376505E (pt) * 2002-06-20 2006-06-30 Siemens Schweiz Ag Alarme de incendio
WO2006112085A1 (ja) * 2005-03-31 2006-10-26 Fenwal Controls Of Japan, Ltd. 光電式煙感知器
US7616126B2 (en) * 2006-07-18 2009-11-10 Gentex Corporation Optical particle detectors
AU2009230183B2 (en) * 2008-03-24 2013-12-05 Panasonic Corporation Sensor
JP5172412B2 (ja) * 2008-03-24 2013-03-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火災警報器
JP5244496B2 (ja) * 2008-08-07 2013-07-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警報器
CN201259719Y (zh) * 2008-06-27 2009-06-17 北京利达华信电子有限公司 烟感探测器
KR20100037539A (ko) * 2008-10-01 2010-04-09 노미 보사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전식 연기 감지기
JP5643522B2 (ja) * 2010-03-05 2014-12-17 新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JP5484219B2 (ja) 2010-06-30 2014-05-07 ニッタン株式会社 熱煙複合式感知器
JP6022801B2 (ja) * 2012-04-17 2016-11-09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感知器システム、感知器及び取外治具
US9007222B2 (en) * 2012-09-21 2015-04-14 Google Inc. Detector unit and sensing chamber therefor
CN203422822U (zh) * 2013-09-18 2014-02-05 宁波尚泰电子有限公司 烟雾报警器
CN204423580U (zh) * 2015-01-20 2015-06-24 西安博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点型主动感烟探测器
JP6455470B2 (ja) * 2016-03-15 2019-01-2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粒子センサ、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7658A (en) * 1978-06-30 1980-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hoto-electric type smoke detector
CN2469508Y (zh) * 2001-03-30 2002-01-02 北京国泰怡安电子有限公司 光电感烟探测器
CN2602372Y (zh) * 2003-02-20 2004-02-04 卓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烟雾探测器
CN1898551A (zh) * 2004-01-27 2007-01-17 德商华格纳警报及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测定散射光信号的方法和实现该方法的散射光检测器
CN200996940Y (zh) * 2007-01-15 2007-12-26 张维国 一种烟雾探测室结构
CN101546465A (zh) * 2008-03-26 2009-09-30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光电式感烟探测器
US20130093594A1 (en) * 2010-04-21 2013-04-18 Sprue Safety Products Ltd Smoke det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073562A1 (ja) 2018-08-16
US10621845B2 (en) 2020-04-14
EP3376483A4 (en) 2019-09-18
EP3376483A1 (en) 2018-09-19
WO2017073562A1 (ja) 2017-05-04
TWI740854B (zh) 2021-10-01
JP6681913B2 (ja) 2020-04-15
TW201719584A (zh) 2017-06-01
CN108475460A (zh) 2018-08-31
US20190147717A1 (en) 2019-05-16
KR20180075538A (ko) 2018-07-04
SG11201803389PA (en) 2018-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85055A (zh) 警报装置
JP6899016B2 (ja) 火災警報器
CN110770804B (zh) 警报装置
TWI475519B (zh)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US10943453B2 (en) Alarm apparatus
JP2012226656A (ja) 警報器
JP7157557B2 (ja) 煙感知器
JP2019008522A (ja) 煙感知器
JP2012226657A (ja) 警報器
JP6622038B2 (ja) 警報器
JP2022041608A (ja) 熱感知器
JP2022041609A (ja) 熱感知器
JP2020102036A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09054063A (ja) 火災報知器
JP2011150592A (ja) 火災検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