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760C - 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760C
CN1120760C CN99118062A CN99118062A CN1120760C CN 1120760 C CN1120760 C CN 1120760C CN 99118062 A CN99118062 A CN 99118062A CN 99118062 A CN99118062 A CN 99118062A CN 1120760 C CN1120760 C CN 112076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ilter
treatment trough
organic matter
treat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18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3046A (zh
Inventor
坂本宪正
石田泰启
宗冢任功
南条博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53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3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76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6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5/00Filtering devices having feature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or for application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Auxiliary devices for filtration; Filter housing constructions
    • B01D35/02Filters adapted for location in special places, e.g. pipe-lines, pumps, stop-c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5/00Filtering devices having feature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or for application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Auxiliary devices for filtration; Filter housing constructions
    • B01D35/16Cleaning-out devices, e.g. for removing the cake from the filter casing or for evacuating the last remnants of liqui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0Fertilizers of biological origin, e.g. guano or fertilizers made from animal corps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处理槽,用以处理被投入的生物垃圾等有机物;本体箱,用以收纳上述处理槽;排气口,形成在上述处理槽上;风扇,使处理槽的排放气体经由排气口排出至外部;以及过滤器,可以在上述本体箱外侧进行装卸地安装于上述排气口。本发明的另一形态具备滑动接触部件,滑动接触于靠近处理槽侧的过滤器面,在卸下过滤器时,用以刮除过滤器面上的附着物并使之掉落至处理槽内。本发明不需将手伸入处理槽内即可进行过滤器的装卸。

Description

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用以处理含有生肉蔬菜屑等有机物生物垃圾(生ゴミ)(以下简称为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特别是关于可防止飞散于处理槽内的生物垃圾等微细粉末由排气口流出的过滤器机构。
背景技术
作为处理生物垃圾等有机物的有机物处理装置,一种是将用以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载体收纳于处理槽内,使处理槽内维持微生物的活性化温度(例如约60℃左右),使之发酵以进行有机物的分解处理。另一种则不利用微生物,而是将处理槽内的有机物以高温加热并乾燥,以进行分解处理。
无论哪一种,都是蒸发生物垃圾等有机物中的水分,形成含有水蒸气的排放气体向外部排出,但这些排放气体却带有分解有机物时所产生的恶臭。
上述分解生物垃圾等有机物时所产生的恶臭,其臭味的成分或含量不尽相同,当臭味浓度高时,将含有臭味的排放气体加热至300℃以上,并使之与催化剂接触,以进行氧化分解的方法较为有效。
有效利用上述脱臭装置加热後的排气,使之加热处理槽底部,并对供给处理槽内的外部空气加热,使整个处理槽内维持可供微生物的活性化温度。
图23中的有机物处理装置,例如便利商店(コンビニエンストア)等所采用的业务用有机物处理装置的概略基本构成图。
该有机物处理装置具备:
处理槽1,为双重底部构造,收纳用以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载体,使被投入的生物垃圾等有机物与微生物载体搅拌混合,以进行分解处理;
脱臭装置4,利用加热器2及催化剂3,对经由过滤器1b从该处理槽1内排出的排放气体进行加热并脱臭;
热交换器5,为双重筒构造,由有从脱臭装置4排出的高温排放气体通过的内筒5a,及有供给处理槽1内的外部空气通过的外筒5b所构成;以及
风扇6,通过该热交换器5的内筒5a,吸入供给处理槽1的双重底部1a的排放气体,使之排出至外部而构成。
该有机物处理装置,通过过滤器将处理槽1内所排出的排放气体供给至脱臭装置4,再利用加热器2加热至约300℃以上,被加热後的排放气体通过催化剂3进行脱臭。通过脱臭装置4後降为250℃左右的高温排放气体,进入双重筒构造的热交换器5内筒5a侧,与通过外筒5b侧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外部空气预热至60℃左右,加热後的外部空气则供给处理槽1内。另一方面,使通过热交换器5内筒5a侧的高温排放气体维持150℃至200℃的温度,供给处理槽1的双重底部1a,并对处理槽1加热后由风扇6使的排出至外部。
但是,这种已知装置中,过滤器1b向处理槽1内开口以覆盖排气口地安装,因此为了洗净附着于过滤器1b的生物垃圾等微细粉末而拆除时,而必须将手伸进处理槽1内进行过滤器1b的装卸,故造成装卸的困难。
而且,用于该种装置的过滤器1b,在靠近处理槽1侧的过滤器面容易吸附较大的尘埃及垃圾,却必须卸下过滤器1b后去除这些垃圾,并且,将去除的较大尘埃及垃圾返回到处理槽1内固然很好,如此却造成繁琐的处理过程。
发明的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目的在于不需将手伸入处理槽内而可轻易地进行过滤器的装卸。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将附着于过滤器的较大尘埃及垃圾自动去除,并使之返回到处理槽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处理槽,用以处理被投入的生物垃圾等有机物;
本体箱,用以收纳上述处理槽;
排气口,形成于上述处理槽;
风扇,使处理槽的排放气体经由排气口排出至外部;以及
过滤器,可以在上述本体箱外侧进行装卸地安装于上述排气口。
一种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处理槽,收纳用以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载体,并处理被投入的生物垃圾等有机物;
本体箱,用以收纳上述处理槽;
排气口,形成于上述处理槽;
风扇,使处理槽的排放气体经由排气口排出至外部;以及
过滤器,可以在上述本体箱外侧进行装卸地安装于上述排气口。
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所述处理槽对上述有机物进行加热乾燥处理;
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滑动接触部件,与上述过滤器的处理槽侧表面可滑动地接触,在卸下过滤器时,用以刮除过滤器面上的附着物并使其掉落至处理槽内。
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盖体检测部,用以检测上述处理槽投入口开闭的盖体开闭状态;以及控制部,当上述盖体检测部检测出盖体为开启状态时,用以控制包含上述风扇的运转使其处于停止状态;
且以上述盖体为闭锁状态时,盖体成为障碍物,使上述过滤器无法拆卸而构成。
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过滤器检测部,当上述盖体为闭锁状态时,用以检测上述过滤器是否为未安装状态;
且当上述控制部通过上述过滤器检测部检测出过滤器为未安装状态时,用以控制包含风扇的运转使其处于停止状态。
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过滤器相对于上述处理槽的排放气体的排气通路倾斜地安装。
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的框体呈舟形地形成。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
本发明具备:处理槽,用以处理被投入的生物垃圾等有机物;本体箱,用以收纳上述处理槽;风扇,使处理槽的排放气体排出至外部;以及过滤器,可以在上述本体箱外侧进行装卸地安装于处理槽的排放气体排出通路,且不需将手伸入处理槽内而可轻易地进行过滤器的装卸,使处理上变得简单。
上述的装置使用在利用可供载体繁殖的微生物,使生物垃圾等有机物进行分解处理的装置时效果较为显著,但使用在不利用微生物,而用加热乾燥来处理生物垃圾等有机物的装置以可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再者,由于具备滑动接触部件,滑动接触于靠近处理槽侧的上述过滤器面,于卸下过滤器时,用以刮除过滤器面的附着物并使之掉落至处理槽内,由于可使附着于过滤器的较大尘埃及垃圾自动地除去并使之回到处理槽内,故不像以前那样地麻烦。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态具备:盖体检测部,用以检测可使处理槽投入口开闭的盖体开闭状态;以及控制部,当该该体检测部检测出盖体为开启状态时,用以控制包含风扇的运转成为停止状态,且当盖体为闭锁状态时,盖体成为障碍物,使过滤器无法卸下而构成,如上所述,由外侧虽可卸下过滤器,却可防止装置在运转中物将过滤器卸下。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形态中具备过滤器检测部,当盖体为闭锁状态时,用以检测过滤器是否为未安装状态,且当上述过滤器检测部检测出过滤器为未安装状态时,上述控制部系用以控制包含风扇的运转使之成为停止状态,以防止过滤器在位安装状态下开始进行运转。
另外,由于相对于处理槽的排放气体排出通路,使上述过滤器倾斜地安装,相对于排气通路可取得较大的过滤器面积,故可提高过滤器效率并降低通风阻力。
而且,上述过滤器的框体呈舟状,故可轻易地由本体箱外侧安装过滤器。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为有关本发明有机物处理装置某一实施型态内部要部构成的后视图。
图2为上述有机物处理装置内部要部构成的侧视图。
图3为上述实施型态中双重底部构造的处理槽要部立体图。
图4为上述实施型态中脱臭装置的构成图,(a)为其概略纵断面图,(b)为上述(a)的A-A断面图,(c)为上述(a)的B-B断面图,(d)为加热器的立体图,(e)为催化剂的立体图。
图5为上述有机物处理装置内部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6为上述有机物处理装置内部概略构成的前视图。
图7为上述实施型态中,将上盖打开并卸下过滤器状态的概略前视图。
图8为上述实施型态中,将上盖打开并卸下过滤器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9为上述过滤器及刮刀的立体图。
图10为上述实施型态的排出口及其开闭构造说明图。
图11为上述排出口为闭锁状态的说明图。
图12为上述排出口为开启状态的说明图。
图13为上述过滤器的安装检测装置的说明图。
图14为处理槽内搅拌翼、排送口及排出口的关系图。
图15为一般运转时及排出时的动作俯视图。
图16为一般运转时及排出时的动作侧视图。
图17为利用排送门使上述排送口闭锁的状态图。
图18为排送时的动作俯视图。
图19为排送时的动作侧视图。
图20为上述排送口的排送门为打开时的状态图。
图21为其他实施型态中双重底部构造的处理槽立体图。
图22为排送门的其他实施形态说明图。
图23为已知实施例的基本构成概略图。
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20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型态。
该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例如便利商店等业务用,在本体箱10内,收纳有处理槽11,其中处理槽11以侧剖面略呈U字形,底部形成双重底部构造。如图6等所示,该处理槽11收纳有微生物载体(通常为木屑的木质碎片),由分隔板12分隔为容量较大的第1槽11a,用以分解处理被投入的生物垃圾;及容量较小的第2槽11b,用以排送第1槽11a处理後处理物。
上述分隔板12一侧的上部,形成有将第1槽11a内处理物排送至第2槽11b的排送口12a,由该排送口12a上部的合页可自由开闭地安装有排送门12b。如图17等所示,该排送门12b设置于分隔板12的第2槽11b侧,且比排送口12a大。如图20所示,只有在由第1槽11a排送至第2槽11b时才开启以排送处理物D,被排送的处理物D则无法再返回到第1槽11a。
另外,在第2槽11b侧壁,与上述排送口12a相反侧下部形成供处理物排出的排出口13a。如图10至图12等所示,在该排出口13a两侧形成的滑动框13b安装有可上下自由活动的挡板13c,并可由操作手柄13d使的开闭。
上述挡板13c侧缘上下分别安装有作为簧片(リ-ド)开关ON/OFF用的磁铁MG1、MG2。相对于此,滑动框13b则设置有:簧片开关SW1,于挡板13c闭锁时,与上侧磁铁MG1相对而形成ON状态;及簧片开关SW2,于挡板13c开启时,与下侧磁铁MG2相对而形成ON状态。利用未图示的控制部检测这些开关,以检测挡板13c的开闭状态。
另一方面,上述本体箱10上面前面部分较低,後面部分较高地阶梯状地构成,相对于处理槽11的上部开口,高度较低的前面部份设有开口,形成可投入微生物载体及生物垃圾等的投入口14。由合页等自由开闭地构成的上盖(盖体)15设置于该投入口14。如图8所示,上盖15周缘特定位置上安装有用以检测上盖开闭状态的磁铁MG3,与上述磁铁MG3一同构成盖体检测部的簧片开关SW3安装于本体箱10上部,利用控制部检测该簧片开关SW3的ON/OFF状态,以检测出上盖15的开闭状态。另外,本体箱10下面侧四个角落分别安装有脚部10a。
上述处理槽11一侧(图1中的右侧)的上部,形成有将外部空气吸入处理槽11内的吸气口16,同时中央上部形成有将排放气体排出至处理槽11外的排气口17。该排气口17则安装有过滤器18,用以防止在处理槽11内飞散的载体及生物垃圾等微细粉末由排气口17流出。
如图2及图8所示,上述过滤器18是由外侧倾斜地插入排气口17的排气通路竖起部17a而构成,如图2所示,当上述上盖15闭锁时,过滤器18的把手18a与关闭的上盖15侧壁相抵接,因此无法拆卸。
而且,如图9等所示,该过滤器18在形成舟状的框体18b底面侧覆盖有网孔状网部18c,在其上载置无纺布等来使用。由于框体18b形成舟状,且设置有导件18f,便可将过滤器18轻易地插入于插入口18d,该插入口18d在本体箱10上面的有落差的角落部分形成。
而且,由于过滤器18从排气口17的排气通路的竖起部17a倾斜地插入而构成,相对于排气通路,可获得较大的过滤器面积,故过滤器效率得以提高,且可减低通风的阻力。
而且,由于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将手伸进处理槽11内进行过滤器18的装卸,因此在处理上非常地简单。
另外,刮刀(滑动接触部件)18e与上述过滤器18底面的网孔状网部18c滑动接触地安装于上述排气口17上部前壁,故卸下过滤器18时,不需用手接触,而得以使附着于过滤器18底面侧的网孔状网部18c上较大的尘埃及垃圾自动地掉落在处理槽11内。
另外,如图13所示,上述过滤器18把手18a的一部分安装有作为簧片开关ON/OFF用的磁铁MG4,与上述磁铁MG4一同构成过滤器检测部的簧片开关SW4则安装于与上盖15相对应的部分。因此,便可利用控制部检测上盖15为闭锁状态时,过滤器18是否未安装,以防止过滤器18在未安装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运转。而且如上所述,不打开上盖15机械上就无法卸下过滤器18而构成,故一旦打开上盖15,运转随的停止,同时停止送风,故在送风停止後,过滤器18便得以卸下,以防止处理槽11内的微细粉末流入後述脱臭装置,或因加热器而引起燃烧及催化剂阻塞等问题。
由不锈钢等具传热性配管所形成的伸缩状挠性管19连接于上述排气口17的竖起部17a,该挠性管19在通过处理槽11的双重底部11d後与脱臭装置40相互连接。
上述脱臭装置40在排放气体流入口侧配置有加热器20,加热器20下游侧则配置有催化剂30而构成。由加热器20对流入的排放气体加热,该加热後的排放气体通过催化剂30,这时催化剂30亦被加热,以促进排放气体中包含的恶臭成分的分解反应。
如图4所示,本实施型态中,上述加热器20是在石英或瓷制长方体21上形成复数个通气孔22,使镍铬(ニクロム)丝23通过其中而构成的,并借助绝热材料24收纳于脱臭装置40的壳体41内。另外,催化剂30形成有细长蜂窝状(ハニカム)通气孔31的圆柱状物体,也借助绝热材料32收纳于壳体41内。
而且,上述脱臭装置40出口侧由挠性管42,与处理槽11的双重底部11d一侧相互连接,由脱臭装置40所排出的高温排放气体则在通过处理槽11双层底部11d後,与可供处理槽11的排放气体通过的上述挠性管19相接。另外,配置于本体箱10後侧上部的风扇60则由挠性管43,与双重底部11d另一侧排出口相互连接,使排放气体得以排出至外部。
另一方面,由不锈钢等具传热性配管所形成的伸缩状挠性管44与处理槽11的吸气口16相互连接,该挠性管44通过处理槽11的双重底部11d吸入外部空气而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处理槽11双重底部11d的由上述挠性管44供给处理槽11内的外部空气,与由脱臭装置40供给处理槽11双重底部11d的高温排放气体进行热交换,使供给处理槽11内的外部空气加热至60℃左右(一次预热),因此不需要过去双重筒构造的热交换器,由此便可减少零件数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不需用以配置过去独立型热交换器的空间,故可以使装置小型化。再者,由于脱臭装置40所排出的高温排放气体并不经由热交换器而直接进入处理槽11的双重底部11d,所以热效率良好。
另一方面,通过处理槽11双重底部11d的借助上述挠性管19,向来自脱臭装置40的供给处理槽11排放气体(60℃左右),与由脱臭装置40供给处理槽11双重底部11d的高温排放气体(250℃左右)会进行热交换,使供给脱臭装置40的排放气体加热至250℃左右(二次预热),故脱臭装置40中的加热器20通电率下降,电费降低,由此便可压低周转资金。另外,挠性管19通过处理槽11的双重底部11d,由脱臭装置40供给处理槽11双重底部11d的高温排放气体可直接与通过处理槽11的二重底部11d的上述挠性管19直接接触,因此可轻易地使供给脱臭装置40的排放气体温度上升。
而且,由脱臭装置40供给处理槽11双重底部11d的高温排放气体(250℃左右)的温度因上述热交换会下降,因此可防止对处理槽11过分加热。
这样使过去无端排放的热量得以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如图5、图6所示,上述处理槽11内设置有可正反方向旋转的搅拌轴71,该搅拌轴71于两侧壁间具有复数个搅拌翼71a至71e(在此实施例中,第1槽11a内有4支,第2槽11b有1支)。该搅拌轴71两端由处理槽11侧壁的轴承72所支持,安装于其一侧轴端的大齿轮73经由链条74与搅拌用电动机75的小齿轮76相互连结,使搅拌用电动机75的转速减速,并驱动旋转。
例如在将生物垃圾投入处理槽11内,并闭合上盖15时,上述搅拌用电动机75在一般运转状态时,每4分钟一次,分别以每2分钟一次做间歇性的旋转(正转)。而且,如图18、图19所示,将处理物由第1槽11a排送至第2槽11b时,利用搅拌翼70a至70d将处理物D刮向排送口12a方向地进行旋转(逆转),如图15、图16所示,在处理物排出或上述一般运转状态时,第2槽11b内,利用搅拌翼70e将处理物D刮向排出口13a方向;第1槽11a内,利用搅拌翼70a至70d使被处理物D朝远离排送口12a方向进行旋转驱动(正转)。
一般来说,这种搅拌翼是以等间隔配置于搅拌轴上的装置,但在本实施型态中,是以朝向排送口12a并逐渐缩小间隔而配置(图15中为A>B>C),以提高处理物由第1槽11a内排送至第2槽11b的效率。
另外,第1槽11a中各搅拌翼70a至70d是以螺旋状立设于搅拌轴上,其扭转方向是在一般运转及排出时的正转时,被处理物D朝排送口12a的反方向(内侧)移动,在从第1槽11a向第2槽11b排送时的逆转时,处理物D则向排送口12a侧移动。
根据以上构成,在刚开始使用本装置时,必须于处理槽11的第1槽11a内事先投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载体。然後在处理生物垃圾时,打开上盖15,由投入口14将生物垃圾投入处理槽11的第1槽11a内,再打开未图示的运转开关并关闭上盖15。当上盖15闭合时,利用簧片开关SW3检测,并依据其输出指示排出口13a的挡板13c为关闭状态的簧片开关SW1的输出为ON,以及指示过滤器18安装于排出口17的簧片开关SW4的输出为ON,控制部向脱臭装置用加热器20、排气用风扇60及搅拌用电动机75通电。
对搅拌用电动机75的通电控制,设有复数个搅拌翼70a至70e的搅拌轴71会进行间歇性的正旋转,并使投入第1槽11a的载体及生物垃圾搅拌混合。因为该正旋转,如前所述,搅拌翼70a至70d以图16中箭头所示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如该图及图15所示,第1槽11a内载体与生物垃圾搅拌混合後的处理物D在远离排送口12a的方向,未经处理的处理物D并不会被排送至第2槽11b。
另外,通过对排气用风扇60的通电控制,借助连通有排气口17、过滤器18、处理槽11双重底部11d的可性管19;脱臭装置40;处理槽11的双重底部11d及风扇60,使处理槽11内含有水蒸气及恶臭的空气(排放气体)排出至外部,以防止处理槽11内处于高温状态。随著处理槽11内空气排出至外部的同时,借助于处理槽11一侧上部的吸气口16,通过处理槽11双重底部11d的挠性管44,吸入外部新鲜的空气,以供给处理槽11内微生物活性化所必要的氧气。
再者,借助对脱臭装置40中加热器20的通电控制,如上所述,使排气口17所排出的排放气体加热至约300℃以上以达到催化剂反应温度,并向催化剂30供给该加热後气体。向催化剂30内供给的高温排放气体将催化剂30加热至相同的温度,通过催化剂作用而促进恶臭氧化分解反应进行脱臭,在催化剂30通过期间,几乎完全脱臭。经脱臭处理的高温排放气体则维持250℃左右的温度被导入至处理槽11的双重底部11d,对处理槽11加热,对向处理槽11供给的外部空气通过的挠性管44,以及对向脱臭装置40供给的排放气体通过的挠性管19进行加热,最後经由设置于本体箱10後侧上部的风扇60使的排出至外部。
如上所述,由于可让供给处理槽11的外部空气通过的挠性管44与处理槽11的双重底部11d相通,因此,借助于上述加热器20的通电控制,使经过加热的脱臭装置40所排出的高温排放气体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一次预热),将加温至60℃左右的外部空气供给处理槽11内。另外,可让供给脱臭装置40的排放气体通过的挠性管19亦与处理槽11的双重底部11d相通,借助于上述加热器20的通电控制,使经过加热的脱臭装置40所排出的高温排放气体与处理槽11的排放气体进行热交换(二次预热),以供给脱臭装置40内加热至250℃左右的排放气体。
如此,进入脱臭装置40中加热器20的空气由于分两阶段进行预热,因此将加热器20上升的温度设计成可控制在:约300℃-约150℃=约150℃左右,比起过去约300℃-约60℃=约240℃相比少了约90℃,由该加热器20通电率下降,电费降低,进而压低周转资金。
由以上的控制,使整个处理槽11内的温度维持在可供微生物活性化的最佳范围(约60℃左右)以使之发酵,再由培养于载体的微生物,使生物垃圾分解成二氧化碳与水以进行堆肥。
如果连续18个小时以上进行以上的处理,当处理物D的堆肥化接近尾声时,控制部会驱动搅拌用电动机75反转。因为该反转,如前所述,第1槽11a内的搅拌翼70a至70d按图19中箭头所示方向(反时针方向)旋转,如该图及图18所示,第1槽11a内经堆肥化处理的处理物D被刮向排送口12a,如图20所示,处理物会推开排送门12b并排送至第2槽11b。
本实施型态中,搅拌翼70a至70d的间隔为向排送口12a方向渐渐缩小,因此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第1槽11a内的处理物D排送至第2槽11b。
如上述将经过堆肥化处理并排送至第2槽11b的处理物D取出时,如图12所示,操作手柄13d,可使排出口13a的挡板13c开启。当挡板13c如图12开启时,簧片开关SW2会成为ON状态,然後控制部进行检测并驱动搅拌用电动机75正转。正转时搅拌翼70a至70e如图16所示,与上述一般运转时同样的进行旋转。排送至第2槽11b的处理物D被刮向排送口13a,并且效率良好地使之由排出口13a排出至外部。被排出的处理物D则可当成有机肥料被有效利用。另外,如图15所示,排出时第1槽11a内的处理物D与上述一般运转时同样地,位于远离排送口12a的方向,未经处理的处理物D并不会被排送至第2槽11b。
反复进行以上处理後,会造成过滤器18阻塞并降低排气或吸气效率,因此需要对过滤器18进行洗净等保养。特别是这种有机物处理装置中,伴随着处理的进行,处理槽11内逐渐乾燥,生物垃圾及载体的微细粉末会大量飞散,极易造成过滤器18的阻塞,虽然必须经常进行过滤器18的洗净等保养,但由于本装置不需将手伸入处理槽11内,而得以由外侧轻易地进行过滤器18的装卸,故在处理上非常地简单。
而且,如上所述,由于过滤器18以可由外侧卸下的方式构成,在装置运转中误将过滤器18卸下造成处理槽11内的微细粉末流入脱臭装置40,或因加热器20而产生的燃烧,以及催化剂30阻塞等问题,但本实施型态中,上盖15闭锁时便无法卸下过滤器18,故可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
而且,在卸下过滤器18时,附着于过滤器18底面侧网孔状网部18c的较大尘埃及垃圾,会由刮刀18e自动地刮除并掉落至处理槽11内,故不像以前那样的麻烦。
再者,在进行过滤器18的保养後,如果忘了安装过滤器18,尽管欲使装置运转亦无法实现,所以如上所述,可防止处理槽11内的微细粉末因过滤器18未安装而流入脱臭装置40,或因加热器而发生燃烧,以及催化剂阻塞等问题。
图21为其他实施型态的主要部分构成图,对应于上述实施型态的图3,相事符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本实施型态中,利用由不锈钢等所形成的传热性隔板11e、11f以区划处理槽11双重底部11d内前後角部,并形成使从处理槽11供给脱臭装置40的排放气体通过的通气管路19a,以及使供给处理槽11内的外部空气通过的通气管路44a。
根据以上的构成,除了可获得与上述实施型态相同的作用与效果,更因可取得比挠性管更大的流路面积,使外部空气及排放气体可暂时滞留,故可提高热交换效率。而且,本实施型态中,经挠性管42从脱臭装置40供给处理槽11双重底部11d的高温排放气体,可以直接与传热性隔板11e相接触而构成,该传热性隔板11e形成可供处理槽11内的排放气体通过的通气管路19e,使供给脱臭装置40的排放气体温度容易上升。
而且,上述各实施型态中,无论是供给处理槽11内的外部空气或由处理槽11供给脱臭装置40的排放气体,均借助挠性管通过处理槽11的双重底部11d,或借助传热性隔板形成通气管路。亦可使一方通过挠性管,另一方通过传热性隔板形成通气管路。
另外,上述各实施型态中,显示排送口12a的排送门12b上部利用合页等安装,但如图22所示,亦可在其下方利用合页安装,使排送口12a由螺丝等向关闭方向施加力量而构成。
另外,上述各实施型态中,已说明本发明主要适用于业务用的大容量有机物处理装置,其实也适用于家庭用小容量装置,还适用于不利用微生物,而采用加热乾燥来处理生物垃圾等有机物处理装置。

Claims (8)

1.一种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处理槽,用以处理被投入的生物垃圾等有机物;
本体箱,用以收纳上述处理槽;
排气口,形成在上述处理槽上;
风扇,使处理槽的排放气体经由排气口排出至外部;以及
过滤器,可以在上述本体箱外侧进行装卸地安装于上述排气口。
2.一种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处理槽,收纳用以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载体,并处理被投入的生物垃圾等有机物;
本体箱,用以收纳上述处理槽;
排气口,形成于上述处理槽;
风扇,使处理槽的排放气体经由排气口排出至外部;以及
过滤器,可以在上述本体箱外侧进行装卸地安装于上述排气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槽对上述有机物进行加热乾燥处理;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滑动接触部件,与上述过滤器的处理槽侧表面可滑动地接触,在卸下过滤器时,用以刮除过滤器面上的附着物并使其掉落至处理槽内。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盖体检测部,用以检测上述处理槽投入口开闭的盖体开闭状态;以及控制部,当上述盖体检测部检测出盖体为开启状态时,用以控制包含上述风扇的运转使其处于停止状态;
且以上述盖体为闭锁状态时,盖体成为障碍物,使上述过滤器无法拆卸而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过滤器检测部,当上述盖体为闭锁状态时,用以检测上述过滤器是否为未安装状态;
且当上述控制部通过上述过滤器检测部检测出过滤器为未安装状态时,用以控制包含风扇的运转使其处于停止状态。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过滤器相对于上述处理槽的排放气体的排气通路倾斜地安装。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的框体呈舟形地形成。
CN99118062A 1998-08-24 1999-08-20 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076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7018/1998 1998-08-24
JP23701898A JP3982919B2 (ja) 1998-08-24 1998-08-24 有機物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53046A CN1253046A (zh) 2000-05-17
CN1120760C true CN1120760C (zh) 2003-09-10

Family

ID=17009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180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0760C (zh) 1998-08-24 1999-08-20 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3982919B2 (zh)
KR (1) KR100328623B1 (zh)
CN (1) CN1120760C (zh)
TW (1) TW5584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3078B2 (ja) * 2001-08-21 2007-09-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物処理装置
CN102274850B (zh) * 2011-08-04 2014-04-09 徐学恩 一种有机垃圾生物消纳设备及方法
DE102017223828A1 (de) * 2017-12-27 2019-06-27 Wilhelm Bruckbauer Dunstabzugsvorrichtung zum Abzug von Kochdünsten nach unt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53046A (zh) 2000-05-17
KR20000017497A (ko) 2000-03-25
JP2000061436A (ja) 2000-02-29
JP3982919B2 (ja) 2007-09-26
KR100328623B1 (ko) 2002-03-14
TW558456B (en) 2003-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7037600A1 (en) Apparatus for disposing of food waste
CN1120760C (zh) 处理有机物生物垃圾的有机物处理装置
KR101855615B1 (ko) 음식물 쓰레기 처리장치
CN1644253A (zh) 厨房垃圾处理装置
CN1104292C (zh) 有机物处理装置
CN1100628C (zh) 有机物处理装置
KR101918056B1 (ko) 유기성 폐기물 처리장치
CN1081096C (zh) 有机物处理装置
JP2520345Y2 (ja) 家庭用生ゴミの堆肥化装置における撹拌装置
JP2003103300A (ja) 固液分離装置及び固液分離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厨芥処理装置及び厨芥処理システム
JP2004050172A (ja) 有機性廃棄物の処理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KR100216207B1 (ko) 투입보관 건조형 음식물 쓰레기 처리장치
CN216155822U (zh) 一种生活垃圾分解处理装置
JPH0929213A (ja) 廃棄物処理装置
CN217838760U (zh) 一种禽畜粪便发酵设备
KR100784786B1 (ko) 음식물 쓰레기 처리장치
KR100676518B1 (ko) 유해가스 제거수단을 갖는 음식물 쓰레기 처리장치
CN1605797A (zh) 连续碳化装置和碳化方法
JP2004276010A (ja) 生ごみ資源化装置
JP3475187B2 (ja) 有機物処理装置
JP2001162255A (ja) 生ごみ処理装置
CN1231303C (zh) 有机物处理装置
JP2003154340A (ja) 生ゴミ処理機
JP2000061429A (ja) 有機物処理装置
TWM623434U (zh) 乾燥除臭發酵攪拌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910

Termination date: 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