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61070B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61070B
CN112061070B CN202010282141.2A CN202010282141A CN112061070B CN 112061070 B CN112061070 B CN 112061070B CN 202010282141 A CN202010282141 A CN 202010282141A CN 112061070 B CN112061070 B CN 1120610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cushion
airbag
occupant
vehicl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821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61070A (zh
Inventor
河野宽之
上野一树
落合史治
平山广行
西川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61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61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61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61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进一步抑制乘员的移动量并提高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具备气囊垫(106)和充气器(108)。气囊垫(106)具有:连接部(120),其将乘员侧的内侧面板(106a)和相反侧的外侧面板(106b)的中央的规定范围相互连接;系绳(114),其架设于内侧面板(106a)中的连接部(120)和连接部(120)下方的地方。充气器(108)连接在气囊垫(106)中的连接部(120)的下方。气囊垫(106)的连接部(120)包括:上方开口的U字形的U字区域(122);突出区域(132),其从U字区域(122)朝气囊垫(106)的前缘(134)突出。气囊垫(106)由于系绳(114)的张紧而以突出区域(132)为起点,以向乘员侧弯曲的状态进行膨胀。

Description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侧面约束车辆乘员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在车辆上基本都标准装备了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是在车辆发生撞击等紧急情况下工作的安全装置,在气压下使气囊垫膨胀展开并承托乘员进行保护。
安全气囊装置根据安装位置和用途有各种各样的种类。例如,为了在来自前后方向的撞击中保护乘员,在转向装置的中央设置有前置气囊装置。另外,为了在侧面撞击等来自车宽方向的撞击中保护乘员,在侧窗上方的天花板附近设置有帘式气囊装置,在座椅侧部设置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等。
现在的气囊垫,以提高乘员的保护性能等为目标,在各种各样的要素上下功夫。例如,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需要减少侧面冲突时的乘员的移动量。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系绳25拉动气囊16的上部以增加气囊16在车辆横向上的厚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248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目前,为了早期约束乘员并减少其移动量而对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因为气囊垫的厚度增加,所以能够比传统的气囊垫更早地与乘员接触。然而,为了抑制乘员的移动量,进一步提高保护性能,仍有改进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抑制乘员的移动量和提高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代表性的结构为,其具备:袋状的气囊垫,其在落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侧面膨胀展开;充气器,其向该气囊垫供给气体,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气囊垫由乘员侧的内侧面板和乘员相反侧的外侧面板形成袋状,气囊垫进一步具有:连接部,其将内侧面板及外侧面板的中央的规定范围相互连接;系绳,其为带状,架设于内侧面板中的连接部和连接部下方的地方,并且在气囊垫部膨胀时张紧,充气器连接在气囊垫中的连接部的下方,气囊垫的连接部包括:上方开口的U字形的U字区域;突出区域,其从U字区域朝气囊垫的前缘或后缘突出,气囊垫由于系绳的张紧而以突出区域为起点,以向乘员侧弯曲的状态进行膨胀。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连接部的突出区域局部地缩小气体的流路,在气囊垫上形成曲率半径较小的地方,即刚性低的地方。于是,通过所述系绳向下拉动内侧面板的连接部时,气囊垫成为将刚性较低的地方做为起点向乘员侧倾斜的形状。这样,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气囊垫向乘员侧倾斜的形状发生变化,能够使气囊垫接近乘员,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乘员的移动量并提高保护性能。
从车宽方向看,上述气囊垫呈具有向车辆前方倾斜的长轴的椭圆形,突出区域也可以从U字区域向与气囊垫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突出区域有效地缩小气体的流路,容易使气囊垫弯曲。
上述气囊垫具有固定在车辆上的根基部分,以及通过规定的卷绕或折叠缩小后收纳在车辆中的缩小区域,气囊垫也可以以缩小区域相对于根基部分而向乘员相反侧折回的状态收纳在车辆中。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初期的展开动作在乘员的相反侧发生,所以能够防止在初期展开时气囊垫与乘员接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进一步抑制乘员的移动量并提高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图。
图2是例示出从乘员侧观察图1(b)的气囊垫的图。
图3是例示出从车辆前方观察图1(b)的气囊垫的示意图。
图4是例示出折叠图2的气囊垫过程的图。
图5是例示出折叠图2的气囊垫过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数值等,不过是便于理解本发明的示例,除非有特别的说明,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构成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以省略重复说明,并且省略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的图示。
图1是例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图。在图1(a)中,从车宽方向左侧,即车宽方向外侧即车外侧例示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及适用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车辆左侧的座椅102。另外,对于座椅102,分别用箭头F(Forward)、B(Back)适当的例示出前后方向,分别用箭头L(Left)、R(Right)适当的例示出左右方向,分别用箭头U(up)、D(down)适当的例示出上下方向。
图1(a)所例示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是从侧面约束乘员(省略图示)的气囊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座椅102的座椅靠背104的车宽方向内侧即车内侧的内部。另外,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也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前列、后列、甚至左右任一侧的任意一个座椅上。另外,座椅102通常朝向车辆的前方,但也可设想将其转动朝向后方的情况。因此,各图中用箭头例示的方向并不意图限定对于车辆的前后左右的方向,而是从正规落座于座椅102上的乘员来观察时,将正面的方向设为“前”,将背侧的方向设为“后”。同样地,此时的乘员右手的方向是“右”,左手的方向是“左”。并且,相对于此时的乘员的身体中心,朝向头部的方向是“上”,朝向脚部的方向是“下”。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构成为,含有约束乘员的气囊垫(气囊垫106),以及向气囊垫106供给气体的充气器108。气囊垫106在工作前被卷绕或折叠,收纳在内置于座椅靠背104的壳体等中。收纳状态的气囊垫106由于其上覆盖有座椅罩等,因此不能从外部进行视认。
充气器108是气体产生装置,在实施方式中采用缸型即圆筒型。充气器108内包于气囊垫106的下部,此时沿座椅靠背104的上下方向成为长边方向。充气器108与车辆侧电连接,接受来自车辆侧冲击的检测信号而进行工作,并向气囊垫106供给气体。
现在普及的充气器有,填充有气体发生剂使之燃烧产生气体的类型,填充有压缩气体使之不产生热而供给气体的类型,或者利用燃烧气体和压缩气体两者的混合型等等。作为充气器108,任一个类型的都可以使用。
气囊垫106利用充气器108的两个螺柱110a、110b安装在座椅靠背104上。螺柱110a、110b穿过气囊垫106的基布露出到外部,并被扣紧固定到座椅靠背104的框架等上。
图1(b)是例示出图1(a)的气囊垫106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图。当车辆所具备的传感器检测到冲击时,充气器108则接收工作信号而喷出气体。气囊垫106利用来自充气器108的气体的压力,冲出座椅靠背104的表皮等,向室内空间膨胀展开,在落座于座椅102的乘员侧面膨胀展开。
气囊垫106以整体呈扁平的形状膨胀展开。气囊垫106的侧面包括车宽方向的座椅侧的内侧面板106a和从内侧面板106a来看,与车宽方向的乘员相反一侧的外侧面板106b。各面板由基布制成,通过缝制和粘接等其整体形成为袋状。另外,各面板不需要相互独立,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面料。在这种情况下,气囊垫106也可以通过例如使用OPW(One-Piece Woven)的纺织等形成。
图2是例示出从乘员侧观察图1(b)的气囊垫(气囊垫106)的图。在气囊垫106中,在内侧面板106a和外侧面板106b(参照图1(b))的中央的规定范围中,设置有U字形的连接部120。连接部120是将内侧面板106a与外侧面板106b(参照图1(b))连接而形成的非膨胀区域。在连接部120的下方也设有小连接部128,该小连接部128也是将内侧面板106a与外侧面板106b连接的区域。
在内侧面板106a中还设置有第一系绳114和第二系绳116。这些系绳114、116是带状部件,布设在气囊垫106的规定位置上,向气囊垫106施加张力,使气囊垫106的姿势和形状发生变化,并且,通过该张力,抑制气囊垫106展开时的摇动。
第一系绳114的一端连接到作为连接部120的U字形底部部分的底部124。并且,第一系绳114的另一端连接到小连接部128。第一系绳114被设置为在气囊垫106膨胀展开时张紧。因此,从第一系绳114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短于将内侧面板106a在平面上展开时的连接部120到小连接部128的长度。
第二系绳116连接至小连接部128的一端。第二系绳116的另一端共设置有两个螺栓孔130,该螺栓孔130用来使充气器108(参见图1(b))的螺柱110a穿过,并与螺柱110a、110b连结。第二系绳116也被设置为在气囊垫106膨胀展开时张紧。因此,第二系绳116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短于将内侧面板106a在平面上展开时的从小连接部128到使螺柱110穿过的螺栓孔152的长度。
如图1(b)所示,充气器108设置在气囊垫106内部的连接部120的下方,从气囊垫106的下侧向上侧供给气体。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连接部120是气囊垫106的侧面相互连接的地方,所以气体不流入。
对连接部120进行详细说明。连接部120是通过缝制、粘接及焊接等来将内侧面板106a和外侧面板106b连接而成。连接部120包括U字区域122和突出区域132。
U字区域122是上方开口的U字形区域。U字区域122将从下方的气体流动分为沿着气囊垫106的前缘134的前侧流路136和沿着后缘138的后侧流路140。U字区域122内侧的内侧膨胀部142是来自前侧流路136和后侧流路140的气体的流入部位,与折回的上端部126(参照图2)一起,在车宽方向上产生厚度,从而约束乘员的肩部和胸部等。
突出区域132从U字区域122朝气囊垫的前缘134,在U字区域122的上下方向上带着一定宽度而突出。通过设置突出区域132,可使前侧流路136局部性地变狭窄。
图3是从车辆前方观察图1(b)的气囊垫(气囊垫106)的示意图。因为在气囊垫106中设置了突出区域132(参照图2),形成了局部性地变狭窄的小径部144。该小径部144是在前侧流路136中曲率半径也小,比周围刚性也低的部分。
如上所述,第一系绳114和第二系绳116构成为当气囊垫106膨胀展开时张紧的结构。由于这些第一系绳114及第二系绳116张紧,内侧面板106a的连接部120(参照图2)的底部124及小连接部128附近向下拉伸。在该作用下,整个气囊垫106以小径部144为起点变化成向乘员侧倾斜的形状。
根据本实施例,首先,通过连接部120(参照图2)的突出区域132,缩小前侧流路136局部地方,在气囊垫106上形成曲率半径小的地方即刚性低的小径部144。并且,在通过各系绳114、116向下拉动内侧面板106a时,气囊垫106成为以小径部144为起点向乘员侧倾斜的形状。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气囊垫106整体变化成向乘员侧倾斜的形状,使气囊垫106接近乘员,并且使气囊垫106变化成容易向乘员施加反力的形状,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抑制乘员的移动量并提高保护性能。
再次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气囊垫106的侧面的内侧面板106a呈椭圆形并具有向车辆前方倾斜的长轴L1,突出区域132从U字区域122向与长轴L1交叉的短轴L2的方向突出。通过利用该结构的突出区域132形成小径部144,由此能够高效地改变气囊垫106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U字区域122的车辆前侧设置突出区域132,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设置从U字区域122的车辆后侧朝气囊垫106的后缘138突出的其他突出区域。该后侧的其他突出区域可以单独地设置,也可以与前侧的突出区域132一起设置。通过同时设置突出区域132和其他突出区域,可以更容易地改变气囊垫106的形状。
图4及图5是例示出折叠图2的气囊垫(气囊垫106)过程的图。在图4和图5中,交替地例示出从乘员侧观察气囊垫106的状态和从后方或下方观察气囊垫106的状态。如图4至图5所示,气囊垫106在多次折叠和卷绕缩小的状态下被收纳到车辆中。
如图4(a)所示,气囊垫106首先从上部向下方卷绕。如图4(b)所示,在这里,卷绕则在气囊垫106的外侧面板106b侧进行。接着,在图4(c)和图4(d)中,对气囊垫106,在内侧面板106a侧进行折叠。如图4(e)和图4(g)所示,气囊垫106的折叠可以向内侧面板106a侧和外侧面板106b侧交替地进行。并且,如图4(f)和图4(h)所示,下端部分150折回至充气器108侧即图中左侧。此时的折回以右侧螺栓孔160重叠至螺栓孔152的方式进行。重叠的螺栓孔152、160可使螺柱110a、110b(参见图1(b))穿过以进行固定。
接下来,如图5(a)和图5(b)所示,气囊垫106的大部分通过多次的卷绕和折叠缩小,成为缩小区域154。此时,卷绕等不进行到气囊垫106的根基部分156,该根基部分156通过充气器108(参照图1(b))的螺柱110a、110b固定到车辆上。
如图5(c)和图5(d)所示,缩小区域154相对于根基部分156成为向乘员相反侧(图5(c)中的下侧)折回的状态,气囊垫106则在进行该折回之后被收纳到车辆中。在进行折回之后,如图5(e)和图5(f)所示从下端折回,并且如图5(g)和图5(h)所示,从上端侧也被折回而进一步缩小,被收纳到车辆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缩小区域154(参照图5(d))相对于根基部分156折回到与乘员相反一侧,所以当供给气体时,初始的展开动作从乘员相反侧发生。因此,在初始展开时防止气囊垫106与乘员接触,能够使气囊垫106顺利地膨胀展开。
以上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毫无疑问本发明不限于所涉及的实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可以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并且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适用于汽车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除汽车以外也可以适用于飞机和船舶等,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从侧面约束车辆乘员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符号说明
100…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102…座椅
104…座椅靠背 106…气囊垫
106a…内侧面板 106b…外侧面板
108…充气器 110a…上侧螺柱
110b…下侧螺柱 114…第一系绳
116…第二系绳 118…气囊垫上缘
120…连接部 122…U字区域
124…连接部的底部 126…气囊垫的上端部
128…小连接部 130…第一系绳的螺栓孔
132…突出区域 134…气囊垫的前缘
136…前侧流路 138…气囊垫的后缘
140…后侧流路 142…内侧膨胀部
144…小径部 146…U字区域的上端
148…气囊垫上部的膨胀部分
150…气囊垫的下端部分 152…气囊垫的螺栓孔
154…缩小区域 156…根基部分
160…根基部分 L1…气囊垫侧面的长轴
L2…气囊垫侧面的短轴

Claims (4)

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袋状的气囊垫,其在落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侧面膨胀展开;充气器,其向该气囊垫供给气体,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垫由所述乘员侧的内侧面板和该乘员相反侧的外侧面板形成所述袋状,
所述气囊垫进一步具有:
连接部,其将所述内侧面板及所述外侧面板的中央的规定范围相互连接;
小连接部,其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下方,将所述内侧面板与所述外侧面板相互连接;
第一系绳,其为带状,架设于所述内侧面板中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小连接部上;
所述充气器的螺柱,其穿过所述内侧面板中比所述小连接部靠下方的地方并露出到外部;
第二系绳,其为带状,架设于所述小连接部与所述螺柱上;
所述气囊垫的所述连接部包括:
上方开口的U字形的U字区域;
突出区域,其从所述U字区域朝所述气囊垫的前缘或后缘突出,
所述气囊垫由于所述第一系绳及所述第二系绳的张紧而以所述突出区域为起点,以整体倾向乘员侧弯曲的状态进行膨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区域从所述U字区域朝所述气囊垫的前缘突出,
在所述气囊垫的所述前缘与所述U字区域之间形成供气体流动的前侧流路,
所述前侧流路具有小径部,所述小径部形成于所述前缘与所述突出区域之间,直径比所述前侧流路的其他部分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车宽方向观察,所述气囊垫成为具有向车辆前方倾斜的长轴的椭圆形,
所述突出区域从所述U字区域向与所述气囊垫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垫具有固定在车辆上的根基部分,以及通过规定的卷绕或折叠缩小而收纳在车辆中的缩小区域,
所述气囊垫,以所述缩小区域相对于所述根基部分向乘员相反侧被折回的状态收纳于车辆。
CN202010282141.2A 2019-06-11 2020-04-11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120610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8718A JP6871974B2 (ja) 2019-06-11 2019-06-11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108718 2019-06-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61070A CN112061070A (zh) 2020-12-11
CN112061070B true CN112061070B (zh) 2022-09-30

Family

ID=73657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82141.2A Active CN112061070B (zh) 2019-06-11 2020-04-11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71974B2 (zh)
CN (1) CN1120610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8646B2 (ja) * 2021-01-27 2023-09-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4018877A1 (ja) * 2022-07-21 2024-01-2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9808A (ja) * 2000-02-10 2001-08-14 Toyota Motor Corp シート内蔵型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39842B2 (ja) * 2004-02-10 2009-03-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00495B2 (ja) * 2004-05-27 2010-01-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24248B2 (ja) * 2008-09-17 2012-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890928B (zh) * 2009-05-20 2013-08-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JP5401495B2 (ja) * 2011-03-17 2014-01-29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乗員保護装置及び乗員保護方法
US8684408B2 (en) * 2011-09-24 2014-04-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ide impact airbag cushion
JP6428666B2 (ja) * 2016-02-10 2018-1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332308B2 (ja) * 2016-03-10 2018-05-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KR102454012B1 (ko) * 2017-09-22 2022-10-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99912A (ja) 2020-12-17
JP6871974B2 (ja) 2021-05-19
CN112061070A (zh) 2020-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429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8820785B2 (en) Airbag apparatus
JP6380348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61404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24909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82199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120455B2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JP650803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JP642655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102373395B1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2006035988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44483B2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8123427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22017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003738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2061070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649909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49909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544263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91081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30402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17659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CN112533798A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2022155728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230027170A (ko) 조수석용 에어백 장치 및 조수석용 에어백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