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20612B - 铰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铰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20612B
CN112020612B CN201980024767.9A CN201980024767A CN112020612B CN 112020612 B CN112020612 B CN 112020612B CN 201980024767 A CN201980024767 A CN 201980024767A CN 112020612 B CN112020612 B CN 1120206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haft hole
bearing
bearing portion
hin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47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20612A (zh
Inventor
鸟海胜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lax Inc
Original Assignee
Piola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lax Inc filed Critical Piolax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020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06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206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06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Insertion Pins And Rivets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Abstract

一种铰链装置,装配于形成于第一构件的第一轴孔和形成于第二构件的第二轴孔,所述铰链装置具备轴承部(422)和能与轴承部(422)相对旋转的轴部(420)。轴部(420)具有插入至轴承部(422)的插入部(430)。轴承部(422)的内周面和插入部(430)的外周面在轴承部(422)与轴部(420)的相对旋转时滑动,所述铰链装置在插入部(430)插入至轴承部(422)的一体的状态下,被插入至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来进行装配。

Description

铰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插入至轴承部的轴部的铰链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座间储物箱(console box)设有用于将盖可开闭地装配于收纳箱的铰链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铰链装置具备:固定铰链,具有销插通孔;转动铰链,具有销支承孔;销构件,插入至销插通孔和销支承孔;以及压缩弹簧,对销构件施力。
专利文献1记载的压缩弹簧在轴向对销构件施力,从而将转动铰链压接于固定铰链。在转动铰链和固定铰链压接的压接面,分别形成有相互卡合的凹槽和凸部,通过在盖开闭时凹槽与凸部间歇地嵌合而对用户赋予咔嗒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60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铰链装置中,为了使凹槽与凸部嵌合而通过压缩弹簧施力。若在铰链装置中使用压缩弹簧,则零件个数增加,并且花费成本。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零件个数的铰链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装配于形成于第一构件的第一轴孔和形成于第二构件的第二轴孔的铰链装置,所述铰链装置具备轴承部和能与轴承部相对旋转的轴部。轴部具有插入至轴承部的插入部。轴承部的内周面和插入部的外周面在轴承部与轴部的相对旋转时滑动,所述铰链装置在插入部插入至轴承部的一体的状态下,被插入至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来进行装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抑制零件个数的铰链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座间储物箱的立体图。
图2是铰链装置的轴部的立体图。
图3是铰链装置的轴部的侧视图。
图4是轴承部的立体图。
图5是铰链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b)所示的铰链装置的线段A-A剖视图。
图7是用于对卡合弹性部和卡合凸部的卡合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用于对变形例的轴承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用于对变形例的轴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铰链装置的立体图。
图11的(a)是铰链装置的左视图,图11的(b)是铰链装置的主视图,图11的(c)是铰链装置的右视图。
图12的(a)是铰链装置的仰视图,图12的(b)是铰链装置的后视图,图12的(c)是铰链装置的俯视图。
图13是装配状态的铰链装置的剖视图。
图14的(a)是图13所示的铰链装置的线段A-A剖视图,图14的(b)是图13所示的铰链装置的线段B-B剖视图。
图15是第三实施例的铰链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铰链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座间储物箱1的立体图。座间储物箱1例如配置于车辆的驾驶席与副驾驶席之间。座间储物箱1具备盖12、收纳箱14以及铰链装置10。铰链装置10将盖12支承为相对于收纳箱14转动自如。
在图1的(a)中,示出了装配铰链装置10之前的状态,在图1的(b)中,示出了装配铰链装置10之后的状态。盖12通过铰链装置10在全开状态与全闭状态之间的任意的旋转位置维持姿势。盖12和收纳箱14作为装配铰链装置10的被装配构件而发挥功能。
在盖12形成有可插入铰链装置10的第一轴孔16,在收纳箱14形成有可插入铰链装置10的第二轴孔18。第一轴孔16具有在内周面凹陷而形成的第一止转部16a,第二轴孔18具有在内周面凹陷而形成的第二止转部18a。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同轴地配置。
铰链装置10具备轴承部22和插入至轴承部22的轴部20。铰链装置10被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轴承部22在第一轴孔16被限制旋转,轴部20在第二轴孔18被限制旋转。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轴部20在第一轴孔16被限制旋转,轴承部22在第二轴孔18被限制旋转。
铰链装置10在将轴部20和轴承部22组装为一体的组装状态下,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来进行装配。由此,能容易地进行铰链装置10向座间储物箱1的装配作业。能在铰链装置10的出厂前,确认在铰链装置10中产生的旋转转矩。
图2是铰链装置10的轴部20的立体图。此外,图3是铰链装置10的轴部20的侧视图。轴部20具有插入部30、卡定爪32、对置面34、径向突部36、弹性卡定部38以及卡合弹性部40。
插入部30形成为圆柱状,插入至轴承部22。插入部30构成圆柱状的轴部20主体的一部分。卡定爪32位于向轴承部22的插入方向前端,卡定于轴承部22的孔缘。卡定爪32通过狭缝而形成多个,并且可挠曲。
对置面34从插入部30的外周面垂直地延伸,即沿径向延伸。对置面34作为阻止向轴承部22的插入的止挡件(stopper)而发挥功能。
径向突部36突出形成于轴部20的外周面,与第二轴孔18的第二止转部18a嵌合。由此,轴部20无法在第二轴孔18内旋转。径向突部36沿轴向延伸,在将铰链装置10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时作为引导件而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轴向是指沿轴部20的中心轴的方向,径向是指与轴部20的中心轴正交并穿过中心轴的方向。此外,周向是指与轴部20的中心轴正交,并且沿着包围中心轴的圆周的方向。
弹性卡定部38能在径向挠曲,卡定于第二轴孔18的内周面。由此,轴部20无法在第二轴孔18内沿轴向移动,铰链装置10被固定于收纳箱14。
如图2所示,卡合弹性部40在对置面34沿周向形成为带状,并且形成为可挠曲。卡合弹性部40通过与轴承部22的卡合凸部的卡合,对开闭盖12的用户在规定的旋转位置赋予咔嗒感。
如图3的(a)所示,在比卡合弹性部40靠基端20a侧形成有能使卡合弹性部40向轴向的基端20a侧挠曲的空隙43。此外,如图2所示,卡合弹性部40位于远离轴部20的主体的外周面20b的位置,卡合弹性部40与外周面20b之间具有空隙41。由此,确保卡合弹性部40的弹力,易于向用户传递咔嗒感。卡合弹性部40在轴部20的外周侧形成为比轴部20的主体容易挠曲,在挠曲时与刚体部分的对置面34相比,在轴向和周向位移。
如图3的(a)所示,卡合弹性部40具有:凹部40a,其在中央凹陷而形成;以及一对立起部40b,形成为朝向中央侧的凹部40a立起。立起部40b从对置面34向轴向前端侧伸出。凹部40a从立起部40b弯曲而向轴向的基端20a侧凹陷。
图4是轴承部22的立体图。轴承部22形成为圆筒状,具有供轴部20插入的插入孔44。在轴承部22的外周面形成有与第一轴孔16的第一止转部16a嵌合的径向突部48。径向突部48沿轴向延伸,在铰链装置10向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插入时作为引导件而发挥功能。
在轴承部22的环状的轴承端面42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46。轴承端面42位于接受轴部20的方向的前端侧,在组装了轴部20的组装状态下与轴部20的对置面34对置。卡合凸部46沿轴向突出,能在组装状态下卡合于轴部20的卡合弹性部40。
图5是铰链装置10的立体图。图5的(a)所示的铰链装置10是从图5的(b)所示的铰链装置10绕轴旋转90度而得到的。此外,图6是图5的(b)所示的铰链装置10的线段A-A剖视图。
如图6所示,将轴部20的插入部30插入至轴承部22的插入孔44,轴部20的卡定爪32卡定于轴承部22的插入孔44的孔缘,从而铰链装置10被组装为一体。插入部30的外周面30a被设定为具有比轴承部22的内周面44a的直径稍大的直径,插入部30的外周面30a与轴承部22的内周面44a压接。由此,插入部30的外周面30a和轴承部22的内周面44a在轴部20与轴承部22的相对旋转时滑动,通过摩擦力来产生旋转转矩,从而能维持盖12的姿势。此外,插入部30的外周面30a和轴承部22的内周面44a在整周进行面接触,因此能抑制在滑动面产生的应力集中。
如图5的(a)所示,在组装状态下,轴承端面42与对置面34隔开规定间隔地对置。轴承端面42与对置面34的间隔比卡合凸部46的突出高度大。卡合凸部46朝向对置面34沿轴向突出,从而接近对置面34。通过在轴承端面42和对置面34设置卡合凸部46和卡合弹性部40,在组装时,卡合弹性部40不会干扰组装动作。
图7是用于对卡合弹性部40和卡合凸部46的卡合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在图7的(a)所示的铰链装置10位于卡合凸部46与卡合弹性部40错开90度的旋转位置,例如是将盖12关闭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卡合凸部46与对置面34为非接触,不会干扰轴部20。
当打开盖12时,对应于盖12与收纳箱14的相对旋转,轴部20与轴承部22相对旋转。如图7的(b)所示,通过轴部20与轴承部22的相对旋转,卡合凸部46碰到立起部40b,并且卡合凸部46欲越过立起部40b。卡合弹性部40碰到卡合凸部46而挠曲,通过该挠曲以对置面34为基准在轴向或周向位移。
如图7的(c)所示,通过与卡合凸部46的抵接,立起部40b以对置面34为基准而以在轴向被压下的方式挠曲。此外,一对立起部40b的顶部40c以彼此在周向接近的方式位移。就是说,立起部40b以与对置面34相连的根部为旋转支点进行摆动,在轴向挠曲且在周向挠曲。立起部40b的顶部40c不仅在轴向位移,也在周向位移,由此,凹部40a以在周向变小的方式挠曲,能分散在弹性变形时施加的应力。若采用卡合弹性部40仅在轴向挠曲的构成,则应力集中于卡合弹性部40的根部,但通过以在周向上也挠曲的方式构成,弹性变形时的应力被分散在卡合弹性部40的根部和凹部40a的底。由此,能提高卡合弹性部40的耐久性。
如图7的(d)所示,当卡合凸部46进入卡合弹性部40的中央时,卡合凸部46与凹部40a卡合。卡合弹性部40在规定的旋转位置卡合于卡合凸部46。当卡合凸部46的前端进入凹部40a时,立起部40b恢复为立起而碰到卡合凸部46,从而能对打开盖12的用户赋予咔嗒感。通过卡合弹性部40,能不使用其他构件如弹簧而对用户赋予咔嗒感。此外,通过分别设置维持盖12的姿势的插入部30和插入孔44的滑动面的构成以及产生咔嗒感的卡合凸部46和卡合弹性部40,能实现分散应力集中的构成。
如图的7的(d)所示,卡合凸部46稍微进入凹部40a之中。此时,凹部40a的底40d与卡合凸部46为非接触。就是说,凹部40a以比卡合凸部46与凹部40a的轴向的卡合量大的方式凹陷。卡合凸部46与凹部40a的轴向的卡合量是在卡合状态下卡合凸部46进入凹部40a的轴向的长度。由此,能确保凹部40a的轴向的长度,能实现一对立起部40b的顶部40c以在周向接近的方式挠曲的动作。
凹部40a的轴向的长度,即凹部40a的凹陷量可以比卡合凸部46的突出高度长。由此,能充分确保凹部40a的轴向长度。
卡合弹性部40的两端沿对置面34平滑地相连,因此无论轴部20与轴承部22的相对旋转的方向如何,卡合凸部46都与卡合弹性部40平滑地接触。
图8是用于对变形例的轴承部进行说明的图。图8的(a)所示的轴承部122与图4所示的轴承部22相比,卡合凸部46的数量和大小不同。变形例的轴承部122在轴承端面42具有第一卡合凸部46a和第二卡合凸部46b。第一卡合凸部46a错开180度位置而设有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6b错开180度位置而设有一对。第一卡合凸部46a和第二卡合凸部46b等间隔地配置。
第一卡合凸部46a和第二卡合凸部46b能通过轴部20与轴承部122的相对旋转而卡合于轴部20的卡合弹性部40。第一卡合凸部46a的突出高度比第二卡合凸部46b的突出高度高,由此能向用户传递不同的咔嗒感。
图8的(b)所示的轴承部222与图4所示的轴承部22相比,卡合凸部46的数量和大小不同。第一卡合凸部46c错开180度位置而设有一对,第二卡合凸部46d在一对第一卡合凸部46c之间设有多个。第一卡合凸部46c和第二卡合凸部46d能通过轴部20与轴承部222的相对旋转而卡合于轴部20的卡合弹性部40。每当第一卡合凸部46c和第二卡合凸部46d卡合于卡合弹性部40时,都能向用户传递咔嗒感。
图9是用于对变形例的轴部进行说明的图。图9的(a)所示的轴部120与图3的(a)所示的轴部20相比,卡合弹性部140的形状不同。变形例的卡合弹性部140不是像卡合弹性部40那样为双臂支承片,而是悬臂支承片。带状的卡合弹性部140的一端与对置面34分离。
图9的(b)所示的卡合弹性部240从比第一对置面34a凹陷的第二对置面34b沿轴向突出而形成,并能在周向挠曲。在卡合弹性部240的前端形成有凹部240a,与轴承部22的卡合凸部46卡合。卡合弹性部240碰到卡合凸部46而摆动,从而凹部240a在轴向和周向位移。
图9的(c)所示的轴部320具有从比第一对置面34a凹陷的第二对置面34b伸出并形成为大致M字形的卡合弹性部340。卡合弹性部340具有:一对立设部340c,从第二对置面34b立起设置;一对立起部340b,从立设部340c的前端弯折;以及凹部340a,形成于一对立起部340b之间。通过设置立设部340c,与图3的(a)所示的卡合弹性部40相比,能使卡合弹性部340容易在周向和轴向挠曲。
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铰链装置400的立体图。此外,图11的(a)是铰链装置400的左视图,图11的(b)是铰链装置400的主视图,图11的(c)是铰链装置400的右视图。此外,图12的(a)是铰链装置400的仰视图,图12的(b)是铰链装置400的后视图,图12的(c)是铰链装置400的俯视图。
铰链装置400具备轴部420和轴承部422。轴部420与轴承部422一体地连结,并能与轴承部422相对旋转。轴部420具有插入至轴承部422的插入部(未图示)、卡定爪432、第一径向突部436、弹性卡定部438、基端侧筒部54、第一抵接肋50以及凸缘部62。
卡定爪432位于向轴承部422的插入方向前端,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在径向上可挠曲地形成有多个卡定爪432。卡定爪432钩挂在轴承部422的孔缘,抑制轴部420从轴承部422脱落。
基端侧筒部54位于轴部420的基端420a侧,且位于轴承部422的外侧而不插入至轴承部422,基端侧筒部54比插入至轴承部422的插入部直径大。在基端侧筒部54的基端420a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62。
第一径向突部436突出形成于基端侧筒部54的外周面,与第二轴孔18的第二止转部18a嵌合。第一径向突部436沿轴向延伸,在将铰链装置400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时作为引导件而发挥功能。在第一径向突部436的侧面沿周向突出形成有第一凸部436a。
第一抵接肋50在基端侧筒部54的外周面形成为肋状,在装配状态下抵接于第二轴孔18的内周面。第一抵接肋50的突出量比第一径向突部436的突出量小,第一抵接肋50在周向分开形成多个。第一抵接肋50沿轴向延伸,延及基端侧筒部54的轴向长度的一半以上地延伸。弹性卡定部438能在径向挠曲,卡定于第二轴孔18的内表面。由此,轴部420在第二轴孔18内无法在轴向移动,由此铰链装置400被固定于收纳箱14。
轴承部422形成为圆筒状。轴承部422具有插入孔444、第二径向突部448、第二抵接肋52以及突起部60。在插入孔444插入有轴部420。第二径向突部448沿径向突出形成于轴承部422的外周面,与第一轴孔16的第一止转部16a嵌合。第二径向突部448沿轴向延伸,在铰链装置400向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插入时作为引导件而发挥功能。在第二径向突部448的侧面沿周向突出形成有第二凸部448a。
第二抵接肋52突出形成于轴承部422的外周面,沿轴向延伸。第二抵接肋52在周向分开形成多个,并延伸至轴承部422的轴向长度的一半以上。
铰链装置400将卡定爪432作为插入方向前端而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如图11的(c)所示,位于插入方向前端侧的第二径向突部448的周向宽度D2比位于插入方向后端侧的第一径向突部436的周向宽度D1小。通过使位于插入方向前端侧的第二径向突部448变小,能容易地将铰链装置400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
如图11的(b)所示,第二径向突部448位于从轴承部422的后端422a离开规定的轴向长度L1的位置。由此,能在第一径向突部436与第二径向突部448之间设置长度L1以上的间隙,能应对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的轴向长度的误差。
如图12的(c)所示,轴承部422的外径R2与基端侧筒部54的外径R1不同,轴承部422的外径R2小于基端侧筒部54的外径R1。位于插入方向前端侧的轴承部422的外径R2小于后端侧的基端侧筒部54,由此能容易地将铰链装置400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
在轴承部422的后端422a形成有朝向基端侧筒部54突出的突起部60。突起部60能抵接于基端侧筒部54的前端。通过形成突起部60,能抑制基端侧筒部54的前端侧的面与轴承部422的后端侧的面进行面接触,从而能抑制轴部420与轴承部422难以相对旋转的情况。
图13是装配状态下的铰链装置400的剖视图。轴部420的插入部430插入至轴承部422。如果将插入部430插入至轴承部422,则能使轴部420和轴承部422成为一体,容易进行铰链装置400的组装。轴承部422的内周面和插入部430的外周面进行面接触,在轴承部422与轴部420的相对旋转时滑动。能通过由该摩擦产生的旋转转矩来维持盖12的姿势。
在轴部420形成有在轴向贯通的贯通孔56。通过在轴部420形成贯通孔56,能在成形时抑制插入部430的变形,能抑制插入部430的圆度的降低。由此,能构成为插入部430的外周面与轴承部422的内周面稳定地进行面接触。
铰链装置400装配于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轴承部422的外周面与第一轴孔16的内周面对置,基端侧筒部54的外周面与第二轴孔18的内周面对置。铰链装置400在插入部430被插入至轴承部422的一体的状态下,从位于插入方向前端的卡定爪432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来进行装配。由此,仅通过将铰链装置400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就能容易地进行装配。
第一轴孔16的内径比第二轴孔18的内径小。轴承部422的外径比基端侧筒部54的外径小,因此在将轴承部422压入第一轴孔16,将基端侧筒部54压入第二轴孔18时,能容易地进行插入。通过将轴承部422和基端侧筒部54分别压入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能抑制铰链装置10的旋转与盖12的旋转的偏差。
轴承部422的前端部422b以向径向内侧伸出的方式弯折。由此,即使卡定爪432在径向上小于插入部430,卡定爪432也容易钩挂于轴承部422。通过使卡定爪432位于比插入部430的外径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能容易成形插入部430,能抑制插入部430的圆度的降低。
图14的(a)是图13所示的铰链装置400的线段A-A剖视图,图14的(b)是图13所示的铰链装置400的线段B-B剖视图。
如图14的(a)所示,第一抵接肋50抵接于第二轴孔18的内周面。由此,能抑制基端侧筒部54与第二轴孔18的晃动。此外,以第一抵接肋50被压扁的方式压入基端侧筒部54,由此能抑制轴承部422的变形。
误组装防止突部58位于从第一径向突部436错开90度的位置,误组装防止突部58的周向宽度比第一径向突部436小。通过设置误组装防止突部58,能使弹性卡定部438可靠地卡定。
第一径向突部436与在第二轴孔18处形成为槽状的第二止转部18a卡合。由此,限制轴部420相对于第二轴孔18旋转。
形成于第一径向突部436的两侧面的第一凸部436a抵接于第二止转部18a的两侧面。由此,能容易地将第一径向突部436压入第二止转部18a,能抑制轴部420相对于第二轴孔18在周向晃动。
如图14的(b)所示,第二抵接肋52抵接于第一轴孔16的内周面。由此,能抑制轴承部422与第一轴孔16的晃动。此外,以第二抵接肋52被压扁的方式将第二抵接肋52压入至第一轴孔16,由此能抑制轴承部422的内周面的变形,能使轴承部422与插入部430的滑动稳定。
第二径向突部448与在第一轴孔16处形成为槽状的第一止转部16a卡合。由此,限制轴承部422相对于第一轴孔16旋转。
形成于第二径向突部448的两侧面的第二凸部448a抵接于第一止转部16a的两侧面。由此,能容易地将第二径向突部448压入第一止转部16a,能抑制轴承部422相对于第一轴孔16在周向晃动。在用户打开盖12,并且手离开盖12时,能抑制盖12旋转。
铰链装置400在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时,使第一径向突部436和第二径向突部448的周向位置一致而插入。此时,第一止转部16a和第二止转部18a的周向位置也一致。第一止转部16a的周向宽度比第二止转部18a的周向宽度小。由此,插入方向前端侧的第二径向突部448能穿过第二止转部18a而移动至第一止转部16a。第二径向突部448的周向宽度比第一径向突部436小,因此能抑制第二凸部448a碰到第二止转部18a而被压扁。
图15是第三实施例的铰链装置500的立体图。此外,图16是铰链装置500的剖视图。第三实施例的铰链装置500与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铰链装置400相比,不同点在于:轴部520的基端侧筒部554位于向轴孔的插入方向前端侧,轴承部522位于向轴孔的插入方向后端侧。
轴部520具有插入部530、卡定爪532、基端侧筒部554、第一径向突部536以及弹性卡定部538。轴承部522具有第二径向突部548、第二抵接肋552、突起部560以及凸缘部562。
插入部530插入至轴承部522。卡定爪532位于向轴承部522的插入方向前端,钩挂于轴承部522的孔缘,从而抑制轴部520从轴承部522脱落,使轴部520和轴承部522成为一体。第一抵接肋550突出形成于基端侧筒部554的外周面,第二抵接肋552突出形成于轴承部522的外周面。
铰链装置500从位于插入方向前端的基端侧筒部554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来进行装配。铰链装置500在装配状态下,基端侧筒部554位于第一轴孔16的内侧,轴承部522位于第二轴孔18的内侧。第一径向突部536卡合于第一轴孔16的第一止转部16a,第二径向突部548卡合于第二轴孔18的第二止转部18a。
基端侧筒部554位于插入方向前端,因此基端侧筒部554的外径比轴承部522的外径小。就是说,基端侧筒部和轴承部的外径中的位于插入方向前端侧的一方的外径比另一方的外径小。在将铰链装置500压入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时,通过减小插入方向前端侧的外径从而容易压入。
第一径向突部536的周向宽度比第二径向突部548的周向宽度小。就是说,第一径向突部和第二径向突部中的位于插入方向前端侧的一方的径向突部的周向宽度比另一方的径向突部的周向宽度小。由此,能将第一径向突部536和第二径向突部548容易地插入至第一轴孔16和第二轴孔18。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例,可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对各实施例施加各种设计变更等变形,施加了这样的变形的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中,示出了铰链装置10由轴部20和轴承部22这两个构件构成的方案,但并不限于该方案。例如,也可以是,轴承部形成于盖12、收纳箱14。即使在轴承部形成于盖12或收纳箱14的情况下,也在该轴承部形成有卡合于轴部20的卡合弹性部40的卡合凸部。
在实施例中,示出了在轴承端面42形成有卡合凸部46,并沿对置面34形成有卡合弹性部40的方案,但不限于该方案。也可以是,例如,沿轴承端面42形成有卡合弹性部,在对置面34形成有卡合凸部。在该情况下,卡合弹性部与轴承端面42相比,能在轴向和周向位移。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插入至轴承部的轴部的铰链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座间储物箱;10铰链装置;12盖;14收纳箱;16第一轴孔;16a第一止转部;18第二轴孔;18a第二止转部;20轴部;20a基端;20b外周面;22轴承部;30插入部;30a外周面;32卡定爪;34对置面;36径向突部;38弹性卡定部;40卡合弹性部;40b立起部;40a凹部;40d底;41空隙;42轴承端面;43空隙;44插入孔;44a内周面;46卡合凸部;46a第一卡合凸部;46b第二卡合凸部;46c第一卡合凸部;46d第二卡合凸部;48径向突部。

Claims (11)

1.一种铰链装置,装配于形成于第一构件的第一轴孔和形成于第二构件的第二轴孔,所述铰链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轴承部;以及
能与所述轴承部相对旋转的轴部,
所述轴部具有:插入部,插入至所述轴承部,设于所述轴部向所述轴承部的插入方向前端侧;以及弹性卡定部,设于向所述轴承部的插入方向基端侧,
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和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在所述轴承部与所述轴部的相对旋转时滑动,
所述铰链装置在所述插入部插入至所述轴承部的一体的状态下,被插入至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来进行装配,
所述弹性卡定部卡定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中的任意一方,限制该铰链装置向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移动,
所述轴部具有第一径向突部,所述第一径向突部形成为在外周面突出并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径向突部卡合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的一方,
所述轴承部具有第二径向突部,所述第二径向突部形成为在外周面突出并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径向突部卡合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的另一方,
所述第一径向突部和所述第二径向突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在侧面沿周向突出的凸部。
2.一种铰链装置,装配于形成于第一构件的第一轴孔和形成于第二构件的第二轴孔,所述铰链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轴承部;以及
能与所述轴承部相对旋转的轴部,
所述轴部具有插入至所述轴承部的插入部,
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和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在所述轴承部与所述轴部的相对旋转时在整周进行面接触地滑动,
所述铰链装置在所述插入部插入至所述轴承部的一体的状态下,被插入至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来进行装配,
所述轴部具有卡定爪,所述卡定爪在所述插入部向所述轴承部的插入方向前端侧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卡定于所述轴承部,
位于所述插入方向前端侧的所述轴承部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伸出而卡定于所述卡定爪,
所述卡定爪抑制所述轴部从所述轴承部脱落,
所述卡定爪的突出的前端位于从轴向观察时比所述插入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轴承部具有抵接肋,所述抵接肋在外周面形成为肋状,在装配状态下抵接于所述第一轴孔或所述第二轴孔,所述抵接肋以被压扁的方式压入所述第一轴孔或所述第二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该铰链装置的装配状态下,所述卡定爪从所述轴承部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还具有在插入方向的前端侧或后端侧位于所述轴承部的外侧的基端侧筒部,
所述基端侧筒部具有与插入至所述第一轴孔或所述第二轴孔的所述轴承部的外径不同的外径,
所述基端侧筒部和所述轴承部的外径中的位于插入方向前端侧的一方的外径比另一方的外径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具有第一径向突部,所述第一径向突部形成为在外周面突出并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径向突部卡合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中的一方,
所述轴承部具有第二径向突部,所述第二径向突部形成为在外周面突出并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径向突部卡合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中的另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径向突部和所述第二径向突部中的位于插入方向前端侧的一方的周向宽度比另一方的周向宽度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承部的任意一方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卡合凸部,
在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承部的任意另一方形成有能卡合于所述卡合凸部的卡合弹性部,
所述轴部具有在组装于所述轴承部的状态下与所述轴承部的端面在轴向对置的对置面,
所述卡合凸部和所述卡合弹性部分别形成于所述端面和所述对置面,
所述卡合弹性部具有在规定的旋转位置卡合于所述卡合凸部的凹部,所述卡合弹性部通过所述轴部与所述轴承部的相对旋转而碰到所述卡合凸部,从而在轴向挠曲或在周向挠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弹性部通过所述轴部与所述轴承部的相对旋转而碰到所述卡合凸部,从而在轴向挠曲且在周向挠曲。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弹性部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带状,远离所述轴部的外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弹性部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带状,远离所述轴部的外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是将带状的所述卡合弹性部弯折而形成的,所述凹部接受所述卡合凸部,并且以比所述卡合凸部和所述凹部的轴向的卡合量大的方式凹陷。
CN201980024767.9A 2017-04-13 2019-04-05 铰链装置 Active CN1120206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0084 2017-04-13
JP2018075559A JP2018179298A (ja) 2017-04-13 2018-04-10 ヒンジ装置
JP2018-075559 2018-04-10
PCT/JP2019/015144 WO2019198640A1 (ja) 2017-04-13 2019-04-05 ヒンジ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20612A CN112020612A (zh) 2020-12-01
CN112020612B true CN112020612B (zh) 2023-05-12

Family

ID=64283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4767.9A Active CN112020612B (zh) 2017-04-13 2019-04-05 铰链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3) JP2018179298A (zh)
CN (1) CN112020612B (zh)
DE (1) DE112019001889T5 (zh)
WO (1) WO20191986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74834A (ja) * 1994-09-01 1996-03-19 Toshiba Corp スタンドヒンジ部機構
JP3489668B2 (ja) * 1999-05-31 2004-01-26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式機器の開閉保持用ヒンジ装置
JP3739250B2 (ja) 2000-01-31 2006-01-25 株式会社山本精密 ヒンジ
JP4141651B2 (ja) * 2001-02-28 2008-08-27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
JP3668450B2 (ja) 2001-09-28 2005-07-06 株式会社ストロベリ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TW537351U (en) 2002-10-28 2003-06-11 Hinge Basestrong Co Ltd Pivot structure
JP2005023951A (ja) * 2003-06-30 2005-01-27 Staf Corp フリーストップヒンジ装置
JP2005051655A (ja) 2003-07-31 2005-02-24 Nec Saitama Ltd 折畳み型電子機器及びそのヒンジ機構
JP2005249111A (ja) * 2004-03-05 2005-09-15 Nifco Inc 連結軸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307637B2 (ja) * 2009-06-11 2013-10-02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ヒンジ装置
JP5364047B2 (ja) * 2010-06-18 2013-12-11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ヒンジ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26436B2 (ja) 2024-02-01
JPWO2019198640A1 (ja) 2021-05-13
WO2019198640A1 (ja) 2019-10-17
JP2018179298A (ja) 2018-11-15
CN112020612A (zh) 2020-12-01
JP7242639B2 (ja) 2023-03-20
DE112019001889T5 (de) 2020-12-17
JP2022111190A (ja)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7261B2 (ja) 中心ピン及び薄板付きスリーブを有する接続プラグ、接続プラグを形成する方法、並びに薄板付きスリーブを有する接続ソケット
JP4551591B2 (ja) 構造部品連結装置
US7908713B2 (en) Operating knob
EP2937580B1 (en) Hinge structure
CN108291569B (zh) 钩装置
JP5364047B2 (ja) ヒンジ装置
US7774945B2 (en) Rotary angle detecting device
JP5752848B2 (ja) 付勢装置
US20060046542A1 (en) Card connector device
JP2008026329A (ja) 車輪支承部の回転運動の測定のための装置
JP4626661B2 (ja) 固定部材
JP6430997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組み付け方法
JP2015123911A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CN112424054B (zh)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CN112020612B (zh) 铰链装置
JP4745703B2 (ja) クリップ取り付け装置
US11760175B2 (en) Winding shade device
EP3834775A1 (en) Intraocular lens insertion implement
CN111608515B (zh) 摩擦铰链装置
CN108351665B (zh) 用于车辆的控制踏板的安装组件
JP5751878B2 (ja) ダンパ装置
JP4745702B2 (ja) クリップ取り付け装置
CN112638746B (zh) 齿轮齿条式转向齿轮单元
JP2005061540A (ja) 合成樹脂製ブッシュ
CN114502422B (zh) 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