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4054B -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4054B
CN112424054B CN201980047025.8A CN201980047025A CN112424054B CN 112424054 B CN112424054 B CN 112424054B CN 201980047025 A CN201980047025 A CN 201980047025A CN 112424054 B CN112424054 B CN 1124240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surface
rack
rack housing
housing
convex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70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4054A (zh
Inventor
石井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24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4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0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5/00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 F16C35/02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in the case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B62D3/123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characterised by pressure y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B62D3/126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ra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220/00Shaping
    • F16C2220/02Shaping by casting
    • F16C2220/04Shaping by casting by injection-mould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26/00Articles relating to transporting
    • F16C2326/20Land vehicles
    • F16C2326/24Steering systems, e.g. steering rods or colum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 Support Of The Bea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能够将可滑动地支撑齿条轴的滑动轴承不在轴向上夹持于两个部件间且相对于齿条外壳在轴向上不晃动地支撑的构造。齿条外壳(22)在卡合凹部(44)中的位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内侧面具有凹部第一倾斜面(45),该凹部第一倾斜面(45)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齿条衬套(47)在卡合凸部(51)中的与凹部第一倾斜面(45)对置的外侧面具有凸部第一倾斜面(55),该凸部第一倾斜面(55)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使凸部第一倾斜面(55)向径向外侧推压凹部第一倾斜面(45),使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卡合凸部(51)的另一方的外侧面在轴向上推压朝向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卡合凹部(44)的另一方的内侧面。

Description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用于对汽车的转向轮赋予转向角的转向装置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背景技术
具备齿轮齿条式的转向器单元的转向装置能够小型且轻量地构成,而且刚性高,且可得到良好的转向感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用的转向装置。具备齿轮齿条式的转向器单元的转向装置中,将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的旋转运动通过转向器单元转换成往复直线运动,并经由拉杆对转向轮赋予转向角。
齿轮齿条式的转向器单元具备传递方向盘的旋转运动的小齿轮轴、将小齿轮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的齿条轴、以及容纳这些小齿轮轴及齿条轴的外壳,而且使设于小齿轮轴的小齿轮齿牙和设于齿条轴的齿条齿牙啮合。由此,将小齿轮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齿条轴的直线运动,对连接于齿条轴的轴向两侧的拉杆进行推拉,从而对转向轮赋予转向角。
为了将方向盘的旋转运动高效地传递至转向轮,将齿条轴能够进行轴向上的顺滑的位移地支撑于配备于外壳的齿条外壳的内侧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齿条外壳的内侧配置滑动轴承,通过该滑动轴承进行可滑动地支撑齿条轴的操作。图17示出了日本特开2015-189378号公报记载的利用滑动轴承将齿条轴支撑于齿条外壳的内侧的现有构造。
日本特开2015-189378号公报记载的构造中,作为滑动轴承,使用了合成树脂制的齿条衬套1。齿条衬套1具备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筒体2和突出至比该筒体2的外周面靠径向外方的卡合凸部3。齿条衬套1经由内嵌于齿条外壳4的开口部的金属制的端壳5而配置于齿条外壳4的内侧。
具体而言,齿条衬套1的筒体2内嵌于配备于端壳5的内周面的小径孔部6,而且,齿条衬套1的卡合凸部3配置于配备于端壳5的内周面的大径孔部7的内侧。在端壳5的大径孔部7内嵌有金属制的限位器8。从而,卡合凸部3在轴向上被夹持于限位器8的轴向侧面与端壳5的内周面中的存在于小径孔部6与大径孔部7之间的部分的台阶面9之间。
根据上述的构造,通过齿条衬套1的筒体2的内周面,能够可滑动地支撑齿条轴10的外周面。因此,齿条轴10可进行轴向上的顺滑的位移,能够将方向盘的旋转运动高效地传递至转向轮。齿条衬套1的卡合凸部3在轴向上夹持于限位器8的轴向侧面与端壳5的台阶面9之间,因此,齿条轴10滑动时,能够抑制齿条衬套1相对于端壳5在轴向上移动。从而,能够防止因齿条衬套1与端壳5或限位器8碰撞而导致产生异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93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日本特开2015-189378号公报记载的构造在将方向盘操作到操舵界限、所谓的到头时,安装于齿条轴10的轴向两侧部的未图示的端部件与端壳5碰撞,可能对该端壳5输入大的轴向载荷,从使齿条衬套1的姿势稳定的方面等出发,具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事情,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的构造,将可滑动地支撑于齿条轴的滑动轴承即使不在轴向上夹持于两个部件彼此之间,也能够相对于齿条外壳在轴向上不晃动地支撑。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具备外壳、至少一个滑动轴承、齿条轴以及小齿轮轴。
上述外壳具有为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且在内周面包括卡合凹部的齿条外壳和小齿轮外壳。
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具有筒体和突出至比该筒体的外周面靠径向外方且配置于上述卡合凹部的内侧的卡合凸部,并且内嵌于上述齿条外壳。
上述齿条轴具有齿条齿牙,由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的内周面能够进行轴向的滑动地支撑,并且配置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内侧。
上述小齿轮轴在外周面具有与上述齿条齿牙啮合的小齿轮齿牙,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上述小齿轮外壳的内侧。
上述卡合凸部设于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部分。
上述卡合凹部具备一对内侧面,该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内侧面由凹部第一倾斜面构成,该凹部第一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
上述卡合凸部具备一对外侧面,该一对外侧面中的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在轴向上对置的外侧面由凸部第一倾斜面构成,该凸部第一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
在本发明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中,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中的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内周面中的朝向开口侧的面在轴向上推压。
能够将上述齿条外壳的内周面中的朝向开口侧的面由上述卡合凹部的上述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内侧面构成,而且将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中的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面由上述卡合凸部的上述一对外侧面中的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外侧面构成。
能够将上述卡合凹部的上述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内侧面由凹部第二倾斜面构成,该凹部第二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方向倾斜,而且,将上述卡合凸部的上述一对外侧面中的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在轴向上对置且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外侧面由凸部第二倾斜面构成,该凸部第二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方向倾斜。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在轴向上推压,而且,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在轴向上推压。
能够使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与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滑动轴承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相同,而且,使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与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滑动轴承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相同。
或者,也能够使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滑动轴承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大,而且,使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滑动轴承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大。
能够使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小。
能够使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及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的截面形状以及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及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的截面形状为直线状。
或者,也能够使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及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的截面形状为凹圆弧形,使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及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的截面形状为凸圆弧形。
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能够由上述筒体和上述卡合凸部的整体形成为一体的齿条衬套构成。
或者,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能够由具备上述筒体的齿条衬套和具备上述卡合凸部中的至少具有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的部分的卡环(扣环)构成。该情况下,能够将上述卡合凸部的整体由上述卡环构成。
能够将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配置于上述齿条外壳中的在轴向上远离上述齿条齿牙与上述小齿轮齿牙的啮合部的一侧的开口部的附近部分。
该情况下,能够将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由一对滑动轴承构成,将上述一对滑动轴承配置于上述齿条外壳中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的附近部分。
能够还具备按压机构,该按压机构将被按压部朝向上述小齿轮轴按压,该被按压部位于上述齿条轴的外周面中的与具备上述齿条齿牙的部分在径向上相反的一侧。
该情况下,上述按压机构能够具有: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齿条轴的远离或接近运动地支撑的枢轴;在周围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该枢轴且使外周面抵接于上述被按压部的按压滚轮;以及将上述枢轴朝向上述小齿轮轴按压的弹性部件。
或者,上述按压机构能够具有:配置为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齿条轴的远离或接近运动,且使前端部与上述被按压部滑动接触的齿条导向件;以及将该齿条导向件朝向上述小齿轮轴按压的弹性部件。
无论怎样,上述按压机构都能够容纳于在上述外壳所配备的缸筒部的内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能够将用于可滑动地支撑齿条轴的滑动轴承即使不在轴向上夹持于两个部件彼此之间,也能够相对于齿条外壳在轴向上不晃动地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齿轮齿条式的转向器单元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齿轮齿条式的转向器单元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省略齿条轴表示的图2的B部放大图。
图5是图4的上部放大图。
图6是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齿轮齿条式的转向器单元取出齿条衬套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7是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齿轮齿条式的转向器单元取出齿条衬套而表示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相当于图6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3中,图13(a)是从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齿轮齿条式的转向装置取出与齿条衬套一起构成滑动轴承的卡环而表示的主视图,图13(b)是从图13(a)的右侧观察的侧面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五例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六例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6是图15的C-C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基于滑动轴承的齿条轴的支撑部的现有构造的相当于图5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一例]
使用图1~图7对实施方式的第一例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是指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是指车辆的宽度方向。
如图1中表示整体结构那样地,转向装置11通过将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12的旋转运动利用具有小齿轮轴13和齿条轴14的齿轮齿条式的转向器单元15转换成往复直线运动,对未图示的左右的转向轮赋予期望的转向角。方向盘12固定于转向轴16的后端部。转向轴16的前端部经由一对万向接头17及中间轴18连接于小齿轮轴13的基端部。在与小齿轮轴13啮合的齿条轴14的轴向两侧的端部连接有分别连接于左右的转向轮的一对拉杆19。
如图2及图3所示,转向器单元15具备外壳20、小齿轮轴13、齿条轴14、以及按压机构21。
外壳20具备:可固定于车体,且容纳齿条轴14的轴向中间部的齿条外壳22;容纳小齿轮轴13的前半部的小齿轮外壳23;容纳按压机构21的缸筒部24;以及用于固定于车体的一对安装凸缘部25。外壳20通过对铝类合金等轻合金进行压铸成形而一体制造。齿条外壳22的内部空间、小齿轮外壳23的内部空间、以及缸筒部24的内部空间互相连通。
齿条外壳22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圆筒形状,且位于左右两侧的轴向两侧开口。齿条外壳22以大致水平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伸长的方式配置。
小齿轮外壳23具有有底圆筒形状,仅上端开口。小齿轮外壳23配置于齿条外壳22的前侧(图3的左侧)且偏靠齿条外壳22的轴向一侧(图2的左侧)的位置。小齿轮外壳23相对于齿条外壳22配置为扭歪的位置关系。即,小齿轮外壳23的中心轴和齿条外壳22的中心轴处于扭歪的位置关系。另外,沿前后方向观察,小齿轮外壳23的中心轴相对于齿条外壳22的中心轴不是沿正交的方向配置,而是相对于正交的方向倾斜地配置。
缸筒部24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缸筒部24配置于齿条外壳22的后侧(图3的右侧)且偏靠齿条外壳22的轴向一侧的位置。具体而言,缸筒部24在齿条外壳22的轴向上配置于与小齿轮外壳23相同的位置。缸筒部24沿相对于齿条外壳22正交的方向中的前后方向伸长。因此,缸筒部24的中心轴配置于相对于齿条外壳22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
一对的安装凸缘部25在齿条外壳22的前侧沿齿条外壳22的轴向分离地配置。外壳20通过插通安装凸缘部25的每一个螺栓、螺柱等固定部件相对于车体固定。
小齿轮轴13在外周面的靠前端的部分具有小齿轮齿牙26。小齿轮轴13将其前半部配置于小齿轮外壳23的内侧,且相对于小齿轮外壳23由一对轴承27a、27b仅可旋转地支撑。具体而言,将小齿轮轴13的前端部相对于小齿轮外壳23的进深侧部由滑动轴承27a旋转自如地支撑,且将小齿轮轴13的中间部相对于小齿轮外壳23的开口部的附近部分由深槽型、三点接触型、或四点接触型等单列的滚动轴承(滚珠轴承)27b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小齿轮外壳23的开口端螺纹结合按压螺纹筒28,限制滚动轴承27b的轴向位置。按压螺纹筒28的内周面与小齿轮轴1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通过密封圈29堵塞。
齿条轴14为碳素钢、不锈钢等金属制,且在前表面的偏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具有齿条齿牙30。齿条轴14的外周面除了具备齿条齿牙30的部分,其余由圆筒面构成。即,齿条轴14中的在轴向上从齿条齿牙30分离的部分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而且齿条轴14中的在轴向上与齿条齿牙30重合的部分具有弓形的截面形状。齿条轴14在齿条外壳22的内侧可进行沿轴向的往复移动地配置,且使齿条齿牙30与小齿轮齿牙26啮合。齿条轴14的轴向两侧的端部从齿条外壳22的开口部突出,经由球面接头31连接于拉杆19的基端部。拉杆19的前端部分别枢轴支撑于未图示的转向节臂的前端部。此外,齿条轴14通过小齿轮齿牙26与齿条齿牙30的啮合不会绕自身的中心轴旋转。
按压机构21将配备于齿条轴14的外周面中的位于与具备齿条齿牙30的前表面在径向上相反的侧的背面的被按压部76朝向小齿轮轴13按压。本例的按压机构21具备:配置于缸筒部24内的齿条导向件32;螺纹结合于缸筒部24的开口部的盖33;以及配置于齿条导向件32与盖33之间的螺旋弹簧34。齿条导向件32在缸筒部24的内侧配置为可以进行沿作为缸筒部24的轴向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即相对于小齿轮轴13的远离或接近的移动。齿条导向件32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在齿条轴14的与背面(被按压部76)对置的前侧的端面,为了可滑动地支撑齿条轴14而具有与齿条轴14的背面(被按压部76的)形状相符合的局部圆筒状凹面的按压凹部35。此外,在按压凹部35的表面添设有滑动行优异的合成树脂制的片状件36。
按压机构21通过将齿条轴14朝向小齿轮轴13弹性地按压,消除小齿轮齿牙26与齿条齿牙30的啮合部的背隙。进一步地,随着在啮合部的动力传递,不管施加于齿条轴14的从小齿轮轴13离开的方向的力如何,均将小齿轮齿牙26与齿条齿牙30的啮合状态维持为适当。
本例的转向器单元15为了将齿条轴14在齿条外壳22的内侧支撑为可进行沿轴向的顺滑的位移,具备在齿条外壳22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的附近部分分别内嵌的一对滑动轴承37。本例的转向器单元15构成为,利用一对滑动轴承37的内周面可滑动地支撑齿条轴14的外周面,从而齿条轴14能够相对于齿条外壳22不晃动地沿轴向位移。
以下,一边参照图4~图7,一边对齿条外壳22中的内嵌一对滑动轴承37的部分的构造及滑动轴承37的构造具体地进行说明。此外,齿条外壳22的轴向两侧(左右两侧)对应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齿条外壳22的轴向中央侧对应于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另外,一对滑动轴承37各自的构造及齿条外壳22中的内嵌滑动轴承37的部分的构造在轴向(左右方向)上对称,因此,仅对在轴向上远离小齿轮齿牙26与齿条齿牙30的啮合部的一侧(图2的右侧)的滑动轴承37及齿条外壳22中的远离上述啮合部的一侧的内嵌滑动轴承37的部分的构造进行说明。
齿条外壳22在轴向端部的内周面具有用于供齿条轴14插通的作为带台阶的孔的齿条插通孔38。齿条插通孔38在开口侧端部具备大径的开口孔部39,而且在与开口孔部39的进深侧相邻的部分具备具有比开口孔部39的内径小的内径的支撑孔部40。齿条外壳22在内周面中的与支撑孔部40的进深侧相邻的部分具备具有比支撑孔部40的内径小的内径的中央孔部41。而且,齿条外壳22在齿条插通孔38中的开口孔部39与支撑孔部40之间具备朝向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大径台阶面42,而且,在支撑孔部40与中央孔部41之间具备朝向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小径台阶面43。
支撑孔部40是内嵌支撑滑动轴承37的部分,在内周面中的靠近开口的部分遍及全周具备卡合凹部44。卡合凹部44具有相比径向内侧的开口部的轴向宽度,在径向外侧的进深部轴向宽度更窄的大致梯形状的截面形状。支撑孔部40的内周面除了具备卡合凹部44的部分,均由内径恒定的圆筒面构成。
卡合凹部44在沿轴向互相对置的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内侧面具有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而且,在位于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内侧面具有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方向倾斜的凹部第二倾斜面46。因此,凹部第一倾斜面45与凹部第二倾斜面46之间的轴向间隔越朝向径向外侧(卡合凹部44的进深侧)越小。凹部第一倾斜面45由具有直线状的母线形状的局部圆锥凹面构成,而且,凹部第二倾斜面46由具有直线状的母线形状的局部圆锥凹面构成。卡合凹部44的底面(内周面)由圆筒面构成。
凹部第二倾斜面46相对于齿条外壳22的中心轴O22的倾斜角度θ46比凹部第一倾斜面45相对于齿条外壳22的中心轴O22的倾斜角度θ45小(θ46<θ45)。具体而言,凹部第二倾斜面46相对于齿条外壳22的中心轴O22的倾斜角度θ46例如为5度~70度,在图示的例中为30度。与之相对,凹部第一倾斜面45相对于齿条外壳22的中心轴O22的倾斜角度θ45例如为5度~70度,在图示的例中为45度。随之,在图示的例中,凹部第一倾斜面45的轴向宽度比凹部第二倾斜面46的轴向宽度更小。
滑动轴承37仅由齿条衬套47构成。齿条衬套47具备齿条衬套主体48和外嵌于该齿条衬套主体48的一对弹性环49。
齿条衬套主体48由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四氟乙烯树脂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整体。具体而言,一体地具备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筒体50和突出至比该筒体50的外周面靠径向外方的外向凸缘状的卡合凸部51的整体。也就是,齿条衬套主体48由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得到的一体成形品构成。
筒体50在轴向中间部的内周面具有用于可滑动地支撑齿条轴14的外周面的圆筒面状的引导面52,而且,在轴向两侧的端部内周面具有越远离引导面52内径越大的锥形面53a、53b。锥形面53a、53b为了确保齿条外壳22的内部的通气性且使齿条轴14的插通性良好而配置。筒体50在外周面中的沿轴向分离的两处位置具有用于卡定弹性环49的一对卡定凹槽54。卡定凹槽54具有大致矩形状的截面形状。
卡合凸部51配备于齿条衬套主体48中的位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端部,且在将齿条衬套47内嵌于齿条外壳22的支撑孔部40的状态下,配置于卡合凹部44的内侧。卡合凸部51具有大致梯形状的截面形状,从筒体50的外周面的径向突出量比卡合凹部44的槽深度小。因此,在将卡合凸部51配置于卡合凹部44的内侧时,卡合凸部51的顶面(外周面)不会抵接于卡合凹部44的底面。
卡合凸部51在构成外表面的一对外侧面中的与卡合凹部44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在轴向上对置的外侧面具有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而且在与卡合凹部44的凹部第二倾斜面46在轴向上对置的外侧面具有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方向倾斜的凸部第二倾斜面56。卡合凸部51的顶面由圆筒面构成。因此,卡合凸部51为越朝向径向外侧轴向宽度越小的尖细形状。凸部第一倾斜面55及凸部第二倾斜面56由具有直线状的截面形状的局部圆锥凸面构成。
凸部第一倾斜面55相对于齿条衬套47的中心轴O47(=O22)的倾斜角度θ55与凹部第一倾斜面45的倾斜角度θ45相同(θ55=θ45)。另外,凸部第二倾斜面56相对于齿条衬套47的中心轴O47的倾斜角度θ56与凹部第二倾斜面46的倾斜角度θ46相同(θ56=θ46)。
齿条衬套主体48具备:形成为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端部到轴向中间部,且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一轴向狭缝57a;以及形成为从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端部到轴向中间部,且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二轴向狭缝57b。在图示的例中,齿条衬套主体48具备四个第一轴向狭缝57a和八个第二轴向狭缝57b。由此,齿条衬套主体48构成为可进行径向的扩缩。构成齿条衬套主体48的筒体50及卡合凸部51在第一轴向狭缝57a及第二轴向狭缝57b存在的部分在圆周方向上不连续。
弹性环49为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具有弹性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制,且如O形环一样,在自由状态下具有圆形状的截面形状。弹性环49在自由状态下具有比齿条外壳22的支撑孔部40的内径大的外径,而且,具有比齿条衬套主体48的卡定凹槽54的底面的外径小的内径。弹性环49在自由状态下具有比卡定凹槽54的槽深度大的线径。弹性环49以横切第一轴向狭缝57a及第二轴向狭缝57b的方式卡定于齿条衬套主体48的卡定凹槽54,且弹性地外嵌于齿条衬套主体48的周围。
为了将齿条衬套47组装于齿条外壳22,首先,通过在齿条衬套主体48的卡定凹槽54卡定弹性环49,将第一轴向狭缝57a及第二轴向狭缝57b的圆周方向宽度缩小,使齿条衬套主体48缩径。然后,在利用预定的夹具使齿条衬套47进一步缩径的状态下,将其插入齿条外壳22的齿条插通孔38。此时,以卡合凸部51在齿条衬套47的插入方向上位于后侧的方式限制齿条衬套47的插入方向。
若将齿条衬套47插入到卡合凸部51位于卡合凹部44的内径侧,则从齿条衬套47卸下夹具,使齿条衬套47扩径。由此,使卡合凸部51进入卡合凹部44的内侧。此时,通过齿条衬套主体48的弹性恢复力,将卡合凸部51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相对于卡合凹部44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向径向外侧推压,而且,将卡合凸部51的凸部第二倾斜面56相对于卡合凹部44的凹部第二倾斜面46向径向外侧推压。
之后,将齿条轴14插通于齿条衬套47(齿条衬套主体48)的内侧,从而将齿条衬套47进一步扩径。由此,使凸部第一倾斜面55对凹部第一倾斜面45的向径向外侧的推压力增大,而且使凸部第二倾斜面56对凹部第二倾斜面46的向径向外侧的推压力增大。另外,将弹性环49在卡定凹槽54的底面与支撑孔部40的内周面之间弹性地压缩,而且使齿条衬套主体48的外周面的轴向中间部与支撑孔部40的内周面弹性地接触。而且,将配备于齿条衬套主体48的内周面的引导面52弹性地推压至齿条轴14的外周面,不晃动地保持齿条轴14。之后,在齿条轴14的轴向两侧的端部经由球面接头31连接拉杆19。
根据本例的转向器单元15,能够将构成用于可滑动地支撑齿条轴14的滑动轴承37的齿条衬套47即使不在轴向上夹持于两个部件彼此之间也能够相对于齿条外壳22在轴向上不晃动地支撑。
即,在将卡合凸部51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相对于卡合凹部44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向径向外侧推压时,由于凹部第一倾斜面45倾斜,在齿条衬套47作用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反作用力(分力)F1。因此,能够利用反作用力F1,将作为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面的凸部第二倾斜面56相对于作为朝向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面的凹部第二倾斜面46在轴向上推压。另外,在将卡合凸部51的凸部第二倾斜面56相对于卡合凹部44的凹部第二倾斜面46向径向外侧推压时,由于凹部第二倾斜面46倾斜,在齿条衬套47作用朝向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反作用力(分力)F2。因此,能够利用反作用力F2将作为朝向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面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相对于作为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面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在轴向上推压。换言之,卡合凹部44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倾斜,因此,在将凸部第一倾斜面55向径向外侧推压时,卡合凸部51沿凹部第一倾斜面45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被引导,因此,凸部第二倾斜面56相对于凹部第二倾斜面46在轴向上被推压。另外,卡合凹部44的凹部第二倾斜面46倾斜,因此,在将凸部第二倾斜面56向径向外侧推压时,卡合凸部51沿凹部第二倾斜面46向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被引导,因此,凸部第一倾斜面55相对于凹部第一倾斜面45在轴向上被推压。
因此,卡合凸部51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及凸部第二倾斜面56在卡合凹部44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及凹部第二倾斜面46之间在轴向上顶撞。从而,能够使凸部第一倾斜面55和凹部第一倾斜面45无间隙地抵接,而且,能够使凸部第二倾斜面56和凹部第二倾斜面46无间隙地抵接,因此,能够使卡合凸部51相对于卡合凹部44在轴向上不晃动地卡合。其结果,能够将滑动轴承37(齿条衬套47)即使不在轴向上夹持于两个部件彼此之间也相对于齿条外壳22在轴向上不晃动地支撑。因此,也能够有效防止因滑动轴承37在轴向上晃动而产生异响。
在齿条轴14沿轴向滑动时,从齿条轴14对滑动轴承37作用轴向的力(摩擦力)。但是,为了在从齿条轴14作用轴向的力时使滑动轴承37沿轴向位移,需要抵抗齿条衬套主体48的弹性恢复力,使卡合凸部51沿凹部第一倾斜面45或凹部第二倾斜面46向内径侧变形。因此,能够有效防止滑动轴承37相对于齿条外壳22在轴向上相对位移。
使凸部第一倾斜面55的倾斜角度θ55和凹部第一倾斜面45的倾斜角度θ45相同,而且使凸部第二倾斜面56的倾斜角度θ56和凹部第二倾斜面46的倾斜角度θ46相同。因此,能够使凸部第一倾斜面55和凹部第一倾斜面45面接触,而且,能够使凸部第二倾斜面56和凹部第二倾斜面46面接触。从而,能够使凸部第一倾斜面55与凹部第一倾斜面45的抵接状态、以及凸部第二倾斜面56与凹部第二倾斜面46的抵接状态稳定,能够有效防止卡合凸部51相对于卡合凹部44的轴向的晃动。另外,在卡合凹部44的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内侧面具备凹部第一倾斜面45,因此在将滑动轴承37从齿条外壳22卸下时,利用凹部第一倾斜面45使卡合凸部51缩径。因此,仅通过将滑动轴承37在轴向上拉拽便能够将滑动轴承37从齿条外壳22卸下。
本例的转向装置11中,在将方向盘12操作到操舵界限时,连接于齿条轴14的轴向两侧的端部的球面接头31(构成球面接头的插口)与齿条外壳22的大径台阶面42直接或经由未图示的圆环状的限位器部件碰撞。因此,即使在所谓的到头时,也不会对滑动轴承37作用大的轴向载荷力。从而,从使滑动轴承37的姿势稳定的方面出发,也有利。
[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使用图8对实施方式的第二例进行说明。
本例是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变形例。本例中,配备于卡合凹部44a的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内侧面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a的倾斜角度θ45a比配备于卡合凸部51a的一对外侧面中的与凹部第一倾斜面45a在轴向上对置的外侧面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a的倾斜角度θ55a大(θ45a>θ55a)。另外,配备于卡合凹部44a的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内侧面的凹部第二倾斜面46a的倾斜角度θ46a比配备于卡合凸部51a的一对外侧面中的与凹部第二倾斜面46a在轴向上对置的外侧面的凸部第二倾斜面56a的倾斜角度θ56a大(θ46a>θ56a)。
图示的例中,凹部第二倾斜面46a的倾斜角度θ46a比凹部第一倾斜面45a的倾斜角度θ45a小(θ46a<θ45a),凸部第一倾斜面55a的倾斜角度θ55a与凸部第二倾斜面56a的倾斜角度θ56a相同(θ55a=θ56a)。
本例中,在将卡合凸部51a配置于卡合凹部44a的内侧的状态下,卡合凸部51a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a的缘部相对于卡合凹部44a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a向径向外侧推压,而且卡合凸部51a的凸部第二倾斜面56a的缘部相对于卡合凹部44a的凹部第二倾斜面46a向径向外侧推压。凸部第一倾斜面55a和凹部第一倾斜面45a线接触,而且凸部第二倾斜面56a和凹部第二倾斜面46a线接触。
卡合凸部51a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a及凸部第二倾斜面56a在卡合凹部44a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a与凹部第二倾斜面46a之间在轴向上顶撞。因此,能够使卡合凸部51a相对于卡合凹部44a在轴向上不晃动地卡合。从而,能够将滑动轴承37相对于齿条外壳22在轴向上不晃动地支撑。
特别地,在本例中,凹部第一倾斜面45a的倾斜角度θ45a比凸部第一倾斜面55a的倾斜角度θ55a大(θ45a>θ55a),而且凹部第二倾斜面46a的倾斜角度θ46a比凸部第二倾斜面56a的倾斜角度θ56a大(θ46a>θ56a)。因此,能够使卡合凸部51a的顶部(径向外侧部)的轴向宽度比卡合凹部44a的开口部(径向内侧部)的轴向宽度充分小,使卡合凸部51a容易进入卡合凹部44a的内侧。进一步地,可抑制卡合凸部51a从筒体50的外周面的径向突出量,因此,将滑动轴承37插入齿条插通孔38的作业的作业性提高。
另外,在本例中,位于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且朝向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凹部第二倾斜面46a的倾斜角度θ46a比位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a的倾斜角度θ45a小,因此从该方面出发,将滑动轴承37插入齿条插通孔38的作业的作业性也提高。
其它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三例]
使用图9对实施方式的第三例进行说明。
本例是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变形例。本例中,配备于卡合凹部44b的一对内侧面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b及凹部第二倾斜面46b分别由具有凹圆弧形的截面形状的凹曲面构成。卡合凹部44b的底面具有曲率半径比凹部第一倾斜面45b及凹部第二倾斜面46b更小的凹圆弧形的截面形状(母线形状)。另外,配备于卡合凸部51b的一对外侧面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b及凸部第二倾斜面56b分别由具有凸圆弧形的截面形状的凸曲面构成。凸部第一倾斜面55b的曲率半径比凹部第一倾斜面45b的曲率半径小,凸部第二倾斜面56b的曲率半径比凹部第二倾斜面46b的曲率半径小。此外,在图示的例中,卡合凸部51b的包括顶部的外表面整体的截面形状有具有单一的曲率半径的凸圆弧形构成。
本例中,在将卡合凸部51b配置于卡合凹部44b的内侧的状态下,卡合凸部51b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b相对于卡合凹部44b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b向径向外侧推压,而且卡合凸部51b的凸部第二倾斜面56b相对于卡合凹部44b的凹部第二倾斜面46b向径向外侧推压。因此,卡合凸部51b的凸部第一倾斜面55b及凸部第二倾斜面56b在卡合凹部44b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b与凹部第二倾斜面46b之间在轴向上顶撞。从而,能够将卡合凸部51b相对于卡合凹部44b在轴向上不晃动地卡合。其结果,能够将滑动轴承37相对于齿条外壳22在轴向上不晃动地支撑。卡合凸部51b不具有角部,因此能够提高将滑动轴承37插入齿条插通孔38时的作业性。
其它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第二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四例]
使用图10~图13对实施方式的第四例进行说明。
本例中,齿条外壳22在配备于内周面的卡合凹部44c的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内侧面具有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c,而且在位于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内侧面具有存在于与齿条外壳22的中心轴O22正交的假想平面上的圆环状的平坦面58。
用于可滑动地支撑齿条轴14(参照图2及图3)的滑动轴承37a具备齿条衬套59和卡环(扣环)60。
齿条衬套59具备衬套主体61和外嵌于该衬套主体61的一对弹性环49。衬套主体61为合成树脂制,且具备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筒体62和突出至比该筒体62的外周面靠径向外方的外向凸缘状的卡合凸片63。
卡合凸片63配备于衬套主体61中的位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端部。本例中,由卡合凸片63和卡环60构成了配置于卡合凹部44c的内侧的卡合凸部64。卡合凸片63具有比卡合凹部44c的轴向宽度小的轴向宽度。卡合凸片63在将齿条衬套59内嵌于齿条外壳22的支撑孔部40的状态下,配置于卡合凹部44c的内侧中的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卡合凸片63具有大致矩形状的截面形状,且从筒体62的外周面的径向突出量比卡合凹部44c的槽深度小。
卡合凸片63在构成外表面的一对外侧面中的位于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外侧面具有存在于与齿条衬套59(衬套主体61)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平面上的平坦面68。此外,构成卡合凸片63的外表面的一对外侧面中的位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外侧面由与平坦面68平行配置的平坦面构成。
卡环60通过对弹簧钢、不锈钢弹簧钢等弹性材料制的金属板实施基于冲压机的打孔加工、压面加工等制造成在圆周方向的一处具有不连续部的缺口圆环状(大致C字形状)。卡环60在圆周方向两侧的端部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一对突起部65,而且在突起部65分别具有在将卡环60弹性地缩径使用的用于卡定卡环钳等工具的卡定孔66。
卡环60配置于卡合凹部44c的内侧中的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即,卡环60配置于卡合凹部44c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c与卡合凸片63之间。卡环60在一对外侧面中的与凹部第一倾斜面45c在轴向上对置的外侧面具有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的凸部第一倾斜面67。与之相对,卡环60的一对外侧面中的与卡合凸片63在轴向上对置的外侧面由存在于与卡环60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平面上的平坦面构成。从而,由卡环60和卡合凸片63构成的卡合凸部64在位于齿条外壳22的开口侧的外侧面具有凸部第一倾斜面67,而且,在位于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外侧面具有平坦面68。
在本例中,将齿条衬套59内嵌于齿条外壳22的支撑孔部40,将卡合凸片63配置于卡合凹部44c的内侧,然后使卡环60进入卡合凹部44c的内侧。具体而言,将卡环60在利用卡环钳等工具进行了缩径的状态下插入至位于卡合凹部44c的内径侧,然后从卡环60卸下工具,使卡环60扩径。由此,使卡环60进入卡合凹部44c的内侧。此时,通过卡环60的弹性恢复力,将凸部第一倾斜面67相对于卡合凹部44c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c向径向外侧推压。
当将凸部第一倾斜面67相对于凹部第一倾斜面45c向径向外侧推压时,在卡环60作用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反作用力F1。因此,利用反作用力F1将卡合凸片63向轴向按压,能够将作为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面的卡合凸部64的平坦面68相对于齿条外壳22的内周面中的作为朝向开口侧的面的卡合凹部44c的平坦面58在轴向上推压。由此,能够使卡合凸部64相对于卡合凹部44c在轴向上不晃动地卡合。因此,能够将滑动轴承37a即使不在轴向上夹持于两个部件彼此之间也相对于齿条外壳22在轴向上不晃动地支撑。
其它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五例]
使用图14,对实施方式的第五例进行说明。
本例是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变形例。本例中,衬套主体61a仅由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筒体62a构成。换言之,衬套主体61a不具有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构造那样的卡合凸片。因此,在本例的滑动轴承37b中,配置于齿条外壳22的卡合凹部44c的内侧的卡合凸部64a仅由卡环60构成。
本例中,将齿条衬套59a内嵌于齿条外壳22的支撑孔部40后,使卡环60进入卡合凹部44c的内侧。此时,通过卡环60的弹性恢复力,将凸部第一倾斜面67相对于卡合凹部44c的凹部第一倾斜面45c向径向外侧推压。当将凸部第一倾斜面67相对于凹部第一倾斜面45c向径向外侧推压时,在卡环60作用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反作用力F1。因此,利用反作用力F1将齿条衬套59a(衬套主体61a)在轴向上按压。由此,将作为朝向齿条外壳22的进深侧的面的衬套主体61a的进深侧端面69的径向外侧部分相对于齿条外壳22的内周面中的作为朝向开口侧的面的小径台阶面43在轴向上推压。因此,能够将滑动轴承37b即使不在轴向上夹持于两个部件彼此之间也相对于齿条外壳22在轴向上不晃动地支撑。
其它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第四例的构造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六例]
使用图15及图16,对实施方式的第六例进行说明。
本例的转向器单元15a中的将齿条轴14的外周面中的位于与具备齿条齿牙30的前表面在径向上相反的侧的背面朝向小齿轮轴13按压的按压机构21a的构造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按压机构21不同。本例的按压机构21a容纳于齿条外壳22的缸筒部24的内侧,具备枢轴70、按压滚轮71以及弹性部件72。
枢轴70配置成与齿条轴14平行且在缸筒部24的轴向上能够进行相对于齿条轴14的远离或接近运动。因此,按压块73可以进行作为缸筒部24的轴向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地嵌装于缸筒部24的内侧,枢轴70在齿条轴14的轴向上不晃动地卡合于在按压块73的前表面开口的狭槽74的内侧。此外,在图示的例中,使卡定于按压块73的外周面的O形环77弹性地滑动接触于缸筒部24的内周面。
按压滚轮71通过径向滚针轴承75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枢轴70的周围,而且使外周面抵接于配备于齿条轴14的背面的被按压部76。按压滚轮71的外周面具有沿着齿条轴14的背面(被按压部76)的截面形状的母线形状。
弹性部件72由一个或多个碟形弹簧、螺旋弹簧构成,将枢轴70在缸筒部24的轴向上朝向齿条轴14、即朝向前方侧按压。本例中,弹性部件72由配置于螺纹固定于缸筒部24的开口部的盖33a与按压块73之间的碟形弹簧构成。
按压机构21a基于弹性部件72的弹力通过将按压块73向前方侧按压,从而将枢轴70向前方侧按压,通过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该枢轴70的周围的按压滚轮71的外周面,按压齿条轴14的被按压部76。由此,消除小齿轮齿牙26与齿条齿牙30的啮合部的背隙,而且不管随着在啮合部处的动力传递施加于齿条轴14的从小齿轮轴13分离的方向的力如何,均维持小齿轮齿牙26与齿条齿牙30的啮合状态合适。
本例的转向器单元15a中,在齿条轴14沿轴向滑动时,通过按压滚轮71旋转,可降低齿条轴14的滑动阻力。
在本例中,将齿条轴14可滑动地支撑于齿条外壳22的构造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构造相同。即,齿条轴14在齿条外壳22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的附近部分的每一个由一对滑动轴承37可滑动地支撑,而且配备于滑动轴承37的卡合凸部51和配备于齿条外壳22的卡合凹部44卡合。因此,能够将滑动轴承37即使不在轴向上夹持于连个部件彼此之间也相对于齿条外壳22在轴向上不晃动地支撑。
特别地,本例的转向器单元15a具备通过具有按压滚轮71的按压机构21a将齿条轴14的被按压部76朝向小齿轮轴13按压的构造。在具备按压滚轮71的按压机构21a中,按压滚轮71的外周面和齿条轴14的背面(被按压部76)的接触部形成的角度α容易比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按压机构21中添加设置于齿条导向件32的按压凹部35的片状件36和齿条轴14的背面的接触部形成的角度β(参照图3)小。当按压机构21a的按压面和齿条轴14的背面的接触部形成的角度小时,齿条轴14容易在小齿轮轴13的轴向上晃动。因此,在如本例这样地具备具有按压滚轮71的按压机构21a的转向器单元15a中,将齿条轴14由滑动轴承37支撑而得到的效果显著。
其它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第四例的构造相同。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六例的构造能够适当组合实施。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外嵌于衬套主体的弹性环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也能够省略。另外,关于卡环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六例所示的构造,只要至少具备倾斜的外侧面(凸部第一倾斜面),就能够采用当前已知的各种构造。另外,形成于衬套主体的轴向狭缝(第一轴向狭缝及第二轴向狭缝)的数量不限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六例示出的数量。若果可以将衬套主体扩大缩小,则也能够省略轴向狭缝。另外,在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六例中示出了通过设置轴向狭缝使卡合凸部不连续的构造,但卡合凸部能够采用与轴向狭缝的存在与否无关地在圆周方向上成为不连续的形状。
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六例中,对将齿条轴14通过一对滑动轴承37可滑动地支撑于齿条外壳22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的附近部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中,也能够仅将齿条轴通过滑动轴承可滑动地支撑于齿条外壳中的在轴向上远离小齿轮齿牙与齿条齿牙的啮合部的一侧的开口部的附近部分。但是,从抑制齿条轴的晃动的方面出发,优选将齿条轴通过一对滑动轴承可滑动地支撑于齿条外壳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的附近部分。该情况下,也能够使一对滑动轴承彼此具有相同的构造,也能够具有不同的构造。
符号的说明
1—齿条衬套,2—筒体,3—卡合凸部,4—齿条外壳,5—端壳,6—小径孔部,7—大径孔部,8—限位器,9—台阶面,10—齿条轴,11—转向装置,12—方向盘,13—小齿轮轴,14—齿条轴,15、15a—转向器单元,16—转向轴,17—万向接头,18—中间轴,19—拉杆,20—外壳,21、21a—按压机构,22—齿条外壳,23—小齿轮外壳,24—缸筒部,25—安装凸缘部,26—小齿轮齿牙,27a—滑动轴承,27b—滚动轴承,28—按压螺纹筒,29—密封圈,30—齿条齿牙,31—球面接头,32—齿条导向件,33、33a—盖,34—螺旋弹簧,35—按压凹部,36—片状件,37、37a、37b—滑动轴承,38—齿条插通孔,39—开口孔部,40—支撑孔部,41—中央孔部,42—大径台阶面,43—小径台阶面,44、44a、44b、44c—卡合凹部,45、45a、45b、45c—凹部第一倾斜面,46、46a、46b—凹部第二倾斜面,47—齿条衬套,48—齿条衬套主体,49—弹性环,50—筒体,51、51a—卡合凸部,52—引导面,53a、53b—锥形面,54—卡定凹槽,55、55a—凸部第一倾斜面,56、56a—凸部第二倾斜面,57a—第一轴向狭缝,57b—第二轴向狭缝,58—平坦面,59、59a—齿条衬套,60—卡环,61、61a—衬套主体,62、62a—筒体,63—卡合凸片,64、64a—卡合凸部,65—突起部,66—卡定孔,67—凸部第一倾斜面,68—平坦面,69—进深侧端面,70—枢轴,71—按压滚轮,72—弹性部件,73—按压块,74—狭槽,75—径向滚针轴承,76—被按压部,77—O形环。

Claims (8)

1.一种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其具有为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且在内周面包括卡合凹部的齿条外壳和小齿轮外壳;
至少一个滑动轴承,其具有筒体和突出至比该筒体的外周面靠径向外方且配置于上述卡合凹部的内侧的卡合凸部,并且内嵌于上述齿条外壳;
齿条轴,其具有齿条齿牙,由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的内周面能够进行轴向的滑动地支撑,并且配置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内侧;以及
小齿轮轴,其在外周面具有与上述齿条齿牙啮合的小齿轮齿牙,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上述小齿轮外壳的内侧,
上述卡合凸部设于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部分,
上述卡合凹部具备一对内侧面,该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内侧面由凹部第一倾斜面构成,该凹部第一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
上述卡合凸部具备一对外侧面,该一对外侧面中的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在轴向上对置的外侧面由凸部第一倾斜面构成,该凸部第一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
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中的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内周面中的朝向开口侧的面在轴向上推压,
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由上述筒体和上述卡合凸部整体形成为一体的齿条衬套构成,
上述卡合凹部的上述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内侧面由凹部第二倾斜面构成,该凹部第二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方向倾斜,
上述卡合凸部的上述一对外侧面中的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在轴向上对置且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外侧面由凸部第二倾斜面构成,该凸部第二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方向倾斜,
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在轴向上推压,而且,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在轴向上推压,
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小。
2.一种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其具有为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且在内周面包括卡合凹部的齿条外壳和小齿轮外壳;
至少一个滑动轴承,其具有筒体和突出至比该筒体的外周面靠径向外方且配置于上述卡合凹部的内侧的卡合凸部,并且内嵌于上述齿条外壳;
齿条轴,其具有齿条齿牙,由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的内周面能够进行轴向的滑动地支撑,并且配置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内侧;以及
小齿轮轴,其在外周面具有与上述齿条齿牙啮合的小齿轮齿牙,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上述小齿轮外壳的内侧,
上述卡合凸部设于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部分,
上述卡合凹部具备一对内侧面,该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内侧面由凹部第一倾斜面构成,该凹部第一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
上述卡合凸部具备一对外侧面,该一对外侧面中的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在轴向上对置的外侧面由凸部第一倾斜面构成,该凸部第一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
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中的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内周面中的朝向开口侧的面在轴向上推压,
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由上述筒体和上述卡合凸部整体形成为一体的齿条衬套构成,
上述卡合凹部的上述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内侧面由凹部第二倾斜面构成,该凹部第二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方向倾斜,
上述卡合凸部的上述一对外侧面中的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在轴向上对置且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外侧面由凸部第二倾斜面构成,该凸部第二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方向倾斜,
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在轴向上推压,而且,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在轴向上推压,
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滑动轴承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大,而且,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滑动轴承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大。
3.一种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其具有为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且在内周面包括卡合凹部的齿条外壳和小齿轮外壳;
至少一个滑动轴承,其具有筒体和突出至比该筒体的外周面靠径向外方且配置于上述卡合凹部的内侧的卡合凸部,并且内嵌于上述齿条外壳;
齿条轴,其具有齿条齿牙,由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的内周面能够进行轴向的滑动地支撑,并且配置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内侧;以及
小齿轮轴,其在外周面具有与上述齿条齿牙啮合的小齿轮齿牙,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上述小齿轮外壳的内侧,
上述卡合凸部设于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部分,
上述卡合凹部具备一对内侧面,该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内侧面由凹部第一倾斜面构成,该凹部第一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
上述卡合凸部具备一对外侧面,该一对外侧面中的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在轴向上对置的外侧面由凸部第一倾斜面构成,该凸部第一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方向倾斜,
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中的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内周面中的朝向开口侧的面在轴向上推压,
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由上述筒体和上述卡合凸部整体形成为一体的齿条衬套构成,
上述卡合凹部的上述一对内侧面中的位于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内侧面由凹部第二倾斜面构成,该凹部第二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方向倾斜,
上述卡合凸部的上述一对外侧面中的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在轴向上对置且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进深侧的外侧面由凸部第二倾斜面构成,该凸部第二倾斜面沿越朝向径向外侧便越朝向上述齿条外壳的开口侧的方向倾斜,
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在轴向上推压,而且,通过将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向径向外侧推压,将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在轴向上推压,
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及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的截面形状为凹圆弧形,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及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的截面形状为凸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与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相对于上述滑动轴承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相同,而且,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齿条外壳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与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相对于上述滑动轴承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第一倾斜面及上述凸部第一倾斜面的截面形状以及上述凹部第二倾斜面及上述凸部第二倾斜面的截面形状为直线状。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内嵌于上述齿条外壳中的在轴向上远离上述齿条齿牙与上述小齿轮齿牙的啮合部的一侧的开口部的附近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至少一个滑动轴承由一对滑动轴承构成,
上述一对滑动轴承内嵌于上述齿条外壳中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的附近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按压机构,该按压机构将被按压部朝向上述小齿轮轴按压,该被按压部位于上述齿条轴的外周面中的与具备上述齿条齿牙的部分在径向上相反的一侧,
上述按压机构具有: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齿条轴的远离或接近运动地支撑的枢轴;在周围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该枢轴且使外周面抵接于上述被按压部的按压滚轮;以及将上述枢轴朝向上述小齿轮轴按压的弹性部件。
CN201980047025.8A 2018-07-20 2019-07-16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Active CN1124240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6382 2018-07-20
JP2018-136382 2018-07-20
PCT/JP2019/027939 WO2020017503A1 (ja) 2018-07-20 2019-07-16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4054A CN112424054A (zh) 2021-02-26
CN112424054B true CN112424054B (zh) 2022-12-16

Family

ID=69164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7025.8A Active CN112424054B (zh) 2018-07-20 2019-07-16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65667B2 (zh)
JP (1) JP7156379B2 (zh)
CN (1) CN112424054B (zh)
DE (1) DE112019003665T5 (zh)
WO (1) WO20200175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73031B2 (en) * 2018-08-20 2024-01-16 Nsk Ltd.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unit
DE102019131246A1 (de) * 2019-11-19 2021-05-20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Zahnstangengetriebe, Lenkgetriebe und Lenksystem
WO2024058015A1 (ja) * 2022-09-15 2024-03-21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操舵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65590A (ja) * 2007-04-23 2008-11-06 Nsk Ltd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1332828A (zh) * 2007-06-25 2008-12-3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及车辆用转向装置
CN101835671A (zh) * 2007-10-23 2010-09-1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具有滑动轴承的轴承机构
KR20100135135A (ko) * 2009-06-16 2010-12-24 한국델파이주식회사 스티어링 기어 장치의 벌크헤드 어셈블리
CN102892663A (zh) * 2011-05-13 2013-01-2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JP2014227028A (ja) * 2013-05-22 2014-12-0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15006850A (ja) * 2013-06-25 2015-01-1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
CN105074238A (zh) * 2013-06-05 2015-11-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导向衬套及齿条齿轮式转向齿轮单元
JP2016097792A (ja) * 2014-11-21 2016-05-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
CN106335539A (zh) * 2015-07-10 2017-01-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齿条衬套
CN206086854U (zh) * 2016-09-29 2017-04-12 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器支撑衬套结构
CN107614903A (zh) * 2015-05-20 2018-01-19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滑动轴承及具有滑动轴承的轴承机构
CN107850124A (zh) * 2015-10-01 2018-03-27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衬套轴承以及具有该衬套轴承的轴承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52297B1 (ko) 2001-02-09 2004-10-12 주식회사 만도 스티어링장치의 랙부시
JP4657590B2 (ja) 2002-08-28 2011-03-23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滑り軸受及びそれを具備した軸受機構
JP4268838B2 (ja) * 2003-06-24 2009-05-2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984607B2 (ja) * 2005-12-15 2012-07-2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665747B2 (en) * 2006-10-13 2010-02-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teering gear assembly having rack bushing
JP4940931B2 (ja) 2006-12-19 2012-05-30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滑り軸受
JP2009202742A (ja) * 2008-02-27 2009-09-10 Showa Corp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10075149A (ko) * 2009-12-28 2011-07-0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동력조향장치의 랙부시 소음차단 기어박스
JP5461350B2 (ja) 2010-09-08 2014-04-0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滑り軸受
KR101453402B1 (ko) 2010-09-09 2014-10-21 한국델파이주식회사 랙 바 지지 구조
JP6051804B2 (ja) * 2012-11-16 2016-12-2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104961A (ja) 2012-11-30 2014-06-09 Showa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189378A (ja) 2014-03-28 2015-11-0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軸受部材
DE102014113666A1 (de) * 2014-09-22 2016-03-24 Trw Automotive Gmbh Zahnstangenlenkung für Kraftfahzeuge
JP2017087972A (ja) 2015-11-10 2017-05-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転舵軸支持構造
JP2018079724A (ja) 2016-11-14 2018-05-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
WO2019003370A1 (ja) * 2017-06-29 2019-01-03 株式会社ショ-ワ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873031B2 (en) * 2018-08-20 2024-01-16 Nsk Ltd.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unit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65590A (ja) * 2007-04-23 2008-11-06 Nsk Ltd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1332828A (zh) * 2007-06-25 2008-12-3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及车辆用转向装置
CN101835671A (zh) * 2007-10-23 2010-09-1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具有滑动轴承的轴承机构
KR20100135135A (ko) * 2009-06-16 2010-12-24 한국델파이주식회사 스티어링 기어 장치의 벌크헤드 어셈블리
CN102892663A (zh) * 2011-05-13 2013-01-2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JP2014227028A (ja) * 2013-05-22 2014-12-0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05074238A (zh) * 2013-06-05 2015-11-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导向衬套及齿条齿轮式转向齿轮单元
JP2015006850A (ja) * 2013-06-25 2015-01-1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
JP2016097792A (ja) * 2014-11-21 2016-05-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
CN107614903A (zh) * 2015-05-20 2018-01-19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滑动轴承及具有滑动轴承的轴承机构
CN106335539A (zh) * 2015-07-10 2017-01-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齿条衬套
CN107850124A (zh) * 2015-10-01 2018-03-27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衬套轴承以及具有该衬套轴承的轴承机构
CN206086854U (zh) * 2016-09-29 2017-04-12 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器支撑衬套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56379B2 (ja) 2022-10-19
CN112424054A (zh) 2021-02-26
JPWO2020017503A1 (ja) 2021-08-02
US11465667B2 (en) 2022-10-11
DE112019003665T5 (de) 2021-04-22
US20210309284A1 (en) 2021-10-07
WO2020017503A1 (ja)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24054B (zh)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US10259488B2 (en) Steering system
EP3141456B1 (en) Steering system
US9695872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and bearing member
WO2017150296A1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6572624B2 (ja) 滑り軸受及びそれを具備した軸受機構
JP2018079724A (ja)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
US11873031B2 (en)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unit
WO2020166261A1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および電動アシスト装置
WO2015122057A1 (ja) 軸受装置及び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741508B2 (ja)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
US11434954B2 (en) Rotational bearing arrangement for a steering column of a motor vehicle
CN110869625A (zh) 支承件和转向机构
JP2006177528A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及びそのソケット
JP2006183709A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US11796002B2 (en) Bearing arrangement for a machine element
JP2003239948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滑り軸受及びこの滑り軸受を具備した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機構
JP2007132376A (ja) 等速自在継手の抜け止め機構
JP2006226346A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KR20200072166A (ko) 자동차의 조향장치
JP2019078273A (ja) トルク伝達軸
JP2010025238A (ja) 自在継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0337396A (ja) ダブルカルダン式等速ジョイント
JP2006170253A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JP2006125625A (ja) 軸受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