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9417A - 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9417A
CN112009417A CN201910471315.7A CN201910471315A CN112009417A CN 112009417 A CN112009417 A CN 112009417A CN 201910471315 A CN201910471315 A CN 201910471315A CN 112009417 A CN112009417 A CN 112009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vehicle
protection system
support member
occupant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713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静
郑颢
蔡永周
王玉超
欧阳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7131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094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09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94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乘员保护系统,包括: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配置为至少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从被收纳的初始位置伸出,并在车辆的座椅与车辆的扶手箱之间展开至向乘员提供缓冲支撑的保护位置;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于所述扶手箱内,且所述支撑部件配置为至少在所述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相对于所述扶手箱从内置位置向上运动到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扶手箱外;其中,伸出所述扶手箱外的所述支撑部件具有与展开的所述缓冲部件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面。该乘员保护系统能提高乘员的安全系数,并大幅降低座椅的强度要求和设计难度,整体结构简单,安装布设方便。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乘员保护系统的车辆。

Description

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车辆侧面碰撞中,对于撞击侧的乘员(近端乘员,即就座于靠近发生侧面碰撞一侧的乘员)保护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对于非撞击侧的乘员保护一致没有引起重视。研究表明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远端乘员(即就座于相对远离发生侧面碰撞一侧的乘员)伤亡率与近端乘员伤亡率相差不多;因此,如何保护侧面碰撞事故中的远端乘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车辆的座椅上设置保护装置(例如侧面安全气囊、车身侧部吸能结构等),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装置在座椅的支撑下伸出以保护乘员。
然而,在实际应用时,上述现有技术提出的保护装置不仅不便于安装,还难以在座椅上形成较好的支撑,往往需要通过拉带等辅助连接件连接到座椅,以在展开时确保具有稳定的支撑,由此导致现有的保护装置对座椅的强度设计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乘员保护系统,旨在克服现有技术面临的座椅强度设计挑战,并更好保护乘员的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乘员保护系统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辆的乘员保护系统,包括:
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配置为至少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从被收纳的初始位置伸出,并在车辆的座椅与车辆的扶手箱之间展开至向乘员提供缓冲支撑的保护位置;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于所述扶手箱内,且所述支撑部件配置为至少在所述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相对于所述扶手箱从内置位置向上运动到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扶手箱外;
其中,伸出所述扶手箱外的所述支撑部件具有与展开的所述缓冲部件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面。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部件包括侧面安全气囊和设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靠近所述支撑部件一侧的侧面气囊附袋,所述侧面气囊附袋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相连通并能朝所述支撑部件一侧展开,所述第一支撑面与展开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所述支撑部件还具有与展开的所述侧面气囊附袋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的第二支撑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面为所述支撑部件的侧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为所述支撑部件的顶面。
进一步的,所述扶手箱包括外箱体和内箱体,所述内箱体至少在所述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相对于所述外箱体从内置位置向上运动到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外箱体外,所述支撑部件由所述内箱体提供。
进一步的,所述外箱体具有与展开的所述缓冲部件的下部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的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为所述外箱体的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面与展开后的所述缓冲部件之间的重叠面积≥90%。
进一步的,所述内箱体至少能相对于所述外箱体伸出至对应所述座椅中部的位置,所述缓冲部件至少能展开至对应所述座椅头枕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件还配置为在所述缓冲部件展开之前能相对于所述扶手箱运动到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扶手箱外。
进一步的,该乘员保护系统还包括释放机构,所述释放机构设于所述扶手箱内并与所述支撑部件相连,且所述释放机构配置为具有在未被触发时能将所述支撑部件保持在所述内置位置的锁止状态以及至少能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被触发的释放状态,所述释放机构在所述释放状态能产生驱动所述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扶手箱向上运动的力。
进一步的,所述释放机构为设有弹性元件的电磁继电器,所述电磁继电器经所述弹性元件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并在被触发时通过所述弹性元件提供驱动所述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扶手箱向上运动的力。
进一步的,该乘员保护系统还包括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滑动插设于所述电磁继电器的壳体内,且所述执行机构的下端部连接于所述弹性元件,上端部与所述支撑部件相连。
进一步的,该乘员保护系统还包括检测部件和控制单元,所述检测部件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缓冲部件和所述释放机构。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乘员保护系统的车辆。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乘员保护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缓冲部件和支撑部件,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展开的缓冲部件能与伸出扶手箱的支撑部件的第一支撑面接触,从而借助第一支撑面提供的稳定支撑为就座于旁边座椅上的乘员提供更好的缓冲保护,避免远端乘员与近端乘员发生剧烈碰撞;并且由于扶手箱往往与就座乘员之间保持有一定的间隔,故在支撑部件向上运动伸出车辆扶手箱的过程中不仅不会干涉缓冲部件的展开,还不会对乘员造成伤害,同时这种不依赖于座椅来对缓冲部件进行支撑的设计可大幅降低座椅的强度要求和设计难度,整体结构简单,安装布设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括乘员保护系统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车辆在发生侧面碰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缓冲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缓冲部件与支撑部件接触并由支撑部件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扶手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释放机构在锁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释放机构在释放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车辆中乘员保护系统的局部架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扶手箱;110-外箱体;111-第三支撑面;120-支撑部件;121-第一支撑面;122-第二支撑面;200-释放机构;210-壳体;220-弹性元件;300-执行机构;400-座椅;410-头枕;500-检测部件;610-远端乘员;620-近端乘员;700-控制台;710-控制单元;800-B柱;900-缓冲部件;910-侧面安全气囊;920-侧面气囊附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的上、下、顶、底、侧、左、右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乘员保护系统,包括:
缓冲部件900,该缓冲部件900配置为至少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从被收纳的初始位置伸出,并在车辆的座椅400与车辆的扶手箱100之间展开至向乘员提供缓冲支撑的保护位置;
支撑部件120,该支撑部件120设于扶手箱100内,且支撑部件120配置为至少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相对于扶手箱100从内置位置向上运动到至少部分伸出扶手箱100外;
其中,伸出扶手箱100外的支撑部件120具有与展开的缓冲部件900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面121。
该乘员保护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缓冲部件900和支撑部件120,在车辆发生碰撞(尤其是发生侧面碰撞,下文亦同)时,展开的缓冲部件900能与伸出扶手箱100的支撑部件120的第一支撑面121接触,从而借助第一支撑面121提供的稳定支撑为就座于旁边座椅400上的乘员提供更好的缓冲保护,避免远端乘员610与近端乘员620发生剧烈碰撞;并且由于扶手箱100往往与就座乘员之间保持有一定的间隔,故在支撑部件120向上运动伸出扶手箱100的过程中不仅不会干涉缓冲部件900的展开,还不会对乘员造成伤害,同时这种不依赖于座椅400来对缓冲部件900进行支撑的设计可大幅降低座椅400的强度要求和设计难度,整体结构简单,安装布设方便。
应当理解的是,远端乘员610和近端乘员620是针对车辆发生撞击的一侧而言的,根据实际需求,为了全面保护就座于扶手箱100两侧座椅400上的乘员,缓冲部件900还可以在扶手箱100的两侧均有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请一并参照图2至图4,上述缓冲部件900包括侧面安全气囊910和设于侧面安全气囊910靠近支撑部件120一侧的侧面气囊附袋920,侧面气囊附袋920与侧面安全气囊910相连通并能朝支撑部件120一侧展开,上述第一支撑面121与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910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支撑部件120还具有与展开的侧面气囊附袋920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的第二支撑面122。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面安全气囊910可进行点爆,点爆后的侧面安全气囊910与伸出扶手箱100的支撑部件120的第一支撑面121进行接触,第一支撑面121为点爆后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910提供支撑,在侧面安全气囊910被充满气展开后气流可冲开侧面气囊附袋920,侧面气囊附袋920充满气展开后与支撑部件120的第二支撑面122接触并形成支撑。如此,一方面可以利用侧面气囊附袋920与侧面安全气囊910形成更大的缓冲保护区域;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侧面气囊附袋920与第二支撑面122的接触形成对侧面安全气囊910的稳定支撑,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并且,在为了更好的保障乘员的安全从而将侧面安全气囊910展开高度设计得较高,同时又需要保证支撑部件120对侧面安全气囊910具有较好支撑的前提下,还能避免仅采用支撑部件120对侧面安全气囊910进行支撑而需要将支撑部件120的伸出高度设计得很高的情况,由此可见,侧面气囊附袋920与第二支撑面122的设置可以在更好的保障支撑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对支撑部件120高度的设计要求,相应的也避免了因支撑部件120高度过高而影响汽车扶手箱100在车辆处于正常状态下(即非碰撞状态下)的用户体验。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缓冲部件还可以是现有的吸能结构,或者是其他由现有的比较柔软且具有弹性性质的合成树脂等材料制成的压力承受元件。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侧面安全气囊910和其侧面气囊附袋920在未被点爆时,可以收纳于座椅400靠近扶手箱100的一侧,但无需在座椅400上设置拉带等支撑件。将侧面安全气囊910收纳于座椅400侧可在被点爆后更加及时的为乘员提供缓冲保护。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请一并参照图2、图4和图5,上述第一支撑面121为支撑部件120的侧面,第二支撑面122为支撑部件120的顶面。如此,第二支撑面122与第一支撑面121可以形成类似“┌”的结构,从而有利于简化支撑部件120的结构。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支撑面121可为支撑部件120的侧面,上述支撑部件120中的第二支撑面122可以是连接于第一支撑面121上端侧凹面,该侧凹面可以设置成与侧面气囊附袋920的大小和位置相适应,从而可供展开后的侧面气囊附袋920卡设其内,以形成支撑。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请一并参照图1、图2、图4及图5,上述扶手箱100包括外箱体110和内箱体,内箱体至少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相对于外箱体110从内置位置向上运动到至少部分伸出外箱体110外,支撑部件120由内箱体提供。利用内箱体作为支撑部件120,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缓冲部件900的支撑可靠性和安装便利性,还可在利用内箱体对缓冲部件900提供支撑的同时,又可以利用内箱体起到储物作用,从而不影响扶手箱100的置物功能。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请参一并参照图2和图5,上述内箱体中靠近座椅400的侧面(或者说与缓冲部件900相接触的一侧面,具体为图1、2、4中的左侧面)可以作为第一支撑面121,内箱体的顶面可以作为上述第二支撑面122。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请一并参照图4和图5,上述外箱体110具有与展开的缓冲部件900的下部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的第三支撑面111,第三支撑面111为外箱体110的侧面。利用外箱体110的侧面兼作第三支撑面111,可与第一支撑面121组成更大的支撑面,从而可以对缓冲部件900形成更大的缓冲支撑区域,以进一步确保使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更好的保障乘员安全。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外箱体110的第三支撑面111具体可与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910的下部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即:针对位于侧面气囊附袋920下方的侧面安全气囊910,其靠近扶手箱100的展开侧面由下至上依次由外箱体110的第三支撑面和内箱体的第一支撑面提供支撑。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上述第一支撑面121和第三支撑面111与展开后的缓冲部件900之间的重叠面积≥90%。如此,可以确保缓冲部件900展开后与第一支撑面121和第三支撑面111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支撑。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重叠面积具体可以是第一支撑面121和第三支撑面111与展开后位于上述侧面气囊附袋920下方的侧面安全气囊910之间的重叠面积。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请参照图2,上述内箱体至少能相对于外箱体110伸出至对应座椅400中部的位置,缓冲部件900至少能展开至对应座椅400头枕410的位置。如此,可以确保缓冲部件900的保护区域足够大且支撑部件120对缓冲部件900的支撑足够稳定、可靠,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远端乘员610在惯性作用下向扶手箱100所在方向运动,在内箱体与座椅400之间展开的缓冲部件900可以在支撑部件120的稳定支撑下,对乘员的上身、颈部、头部提供全方位的保护,避免了远端乘员610与近端乘员620发生剧烈碰撞而造成伤害。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内箱体可相对于外箱体110伸出至靠近座椅400头枕410的位置,从而可以为远端乘员610的肩部以下区域提供可靠约束和保护。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上述支撑部件120还配置为在缓冲部件900展开之前能相对于扶手箱100运动到至少部分伸出扶手箱100外。即:支撑部件120伸出扶手箱100的时间应早于缓冲部件900展开的时间。如此,可进一步确保支撑部件120能及时为缓冲部件900提供较好的支撑。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支撑部件120应具有一定的强度设计,能支撑乘员通过缓冲部件900对支撑部件120的挤压。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请参照图5,该乘员保护系统还包括释放机构200,释放机构200设于扶手箱100内并与支撑部件120相连,且释放机构200配置为具有在未被触发时能将支撑部件120保持在内置位置的锁止状态以及至少能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被触发的释放状态,释放机构200在释放状态能产生驱动支撑部件120相对于扶手箱100向上运动的力。如此,在车辆未发生碰撞时,可利用释放机构200对支撑部件120起到锁止限位的作用,提高了支撑部件120被内置收纳于扶手箱100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将释放机构200设于扶手箱100内并利用释放机构200将支撑部件120限制于扶手箱100内,相对于在扶手箱100外设置驱动机构以及在扶手箱100内额外设置安装固定支撑部件120的结构而言,在发生侧面碰撞时释放机构200可更加高效且容易的驱动支撑部件120向上运动。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上述释放机构200设于外箱体110与内箱体之间,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释放机构200被触发而处于释放状态并同时释放产生驱动力,内箱体在该驱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外箱体110向上运动并伸出外箱体110。
上述释放机构200可以是现有的伸缩机构、液压驱动机构、或者是现有的烟火式、磁性或压电式的作动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请一并参照图5至图7,上述释放机构200为设有弹性元件220的电磁继电器,电磁继电器经弹性元件220与支撑部件120连接并在被触发时通过弹性元件220提供驱动支撑部件120相对于扶手箱100向上运动的力。采用电磁继电器作为上述释放机构,200,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的优点。
具体在本实施中,上述弹性元件220优选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请一并参照图5至图7,上述乘员保护系统还包括执行机构300,执行机构300滑动插设于电磁继电器的壳体210内,且执行机构300的下端部连接于弹性元件220,上端部与支撑部件120相连。如此,一方面可以利用执行机构300对支撑部件12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为内箱体)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电磁继电器方便的控制执行机构300驱动内箱体向上运动,且利用电磁继电器的壳体210还可以对执行机构300的上升运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在电磁继电器未被触发时,其弹性元件220可处于压缩状态,在电磁继电器接收到触发信号时,可释放弹性元件220,从而使执行机构300在弹性元件220的回复力作用下推动内箱体相对于外箱体110向上运动。
在部分实施例中,上述执行机构300还可以作为释放机构200的一组成部件。例如,上述执行机构300可以是设于电磁继电器内的活动铁芯,该活动铁芯上可设有线圈,在电磁继电器的壳体210上设有铁芯,从而可以通过利用电磁继电器在通电时产生的电磁力将活动铁芯限制在电磁继电器的壳体210内,并在断电时由弹性元件220的回复力推动活动铁芯朝伸出电磁继电器的壳体210的方向向上运动,以驱动支撑部件120向上伸出内箱体。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请一并参照图1、图2及图8,该乘员保护系统还包括检测部件500和控制单元710,检测部件500与控制单元710相连,控制单元710分别连接缓冲部件900和释放机构200。具体在实际应用中,车辆碰撞事故发生时,检测部件500将碰撞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710,经控制单元710决策发出释放信号给释放机构200,释放机构200在接收到释放信号后被触发从而释放弹性元件220,执行机构300在弹性元件220的作用下推动内箱体相对于外箱体110向上运动伸出外箱体110。控制单元710在接收到碰撞信号后同时将点爆信号发送给侧面安全气囊910,侧面安全气囊910点爆展开后,与伸出外箱体110的内箱体进行接触,内箱体和外箱体110为点爆后的侧面安全气囊910提供支撑作用,展开后的侧面安全气囊910为乘员提供保护作用。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2,上述检测部件500优选设置于车辆车身的B柱800上,由于B柱800基本对应于乘客的就座位置,因此有利于提高对侧面碰撞进行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2,上述检测部件500可包括第一检测部件和第二检测部件,第一检测部件和第二检测部件分别设置于车辆车身的两侧,以全面检测车辆的侧面碰撞,第一检测部件和第二检测部件分别与控制单元710相连,且控制单元710能在任意一个检测部件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时触发释放机构200,以进一步提高就座于扶手箱100两侧座椅400上乘员的生命安全。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2,上述检测部件500可以是现有的压力传感器、强度传感器等。上述控制单元710可以为设于车辆控制台700内的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即电子控制单元710)。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乘员保护系统的车辆。
上述车辆,由于与上述乘员保护系统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带来的技术效果与上述本发明的乘员保护系统实施例相同,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本发明的乘员保护系统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配置为至少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从被收纳的初始位置伸出,并在车辆的座椅与车辆的扶手箱之间展开至向乘员提供缓冲支撑的保护位置;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于所述扶手箱内,且所述支撑部件配置为至少在所述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相对于所述扶手箱从内置位置向上运动到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扶手箱外;
其中,伸出所述扶手箱外的所述支撑部件具有与展开的所述缓冲部件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包括侧面安全气囊和设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靠近所述支撑部件一侧的侧面气囊附袋,所述侧面气囊附袋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相连通并能朝所述支撑部件一侧展开,所述第一支撑面与展开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所述支撑部件还具有与展开的所述侧面气囊附袋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的第二支撑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为所述支撑部件的侧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为所述支撑部件的顶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箱包括外箱体和内箱体,所述内箱体至少在所述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相对于所述外箱体从内置位置向上运动到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外箱体外,所述支撑部件由所述内箱体提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体具有与展开的所述缓冲部件的下部接触并为其提供支撑的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为所述外箱体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面与展开后的所述缓冲部件之间的重叠面积≥9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箱体至少能相对于所述外箱体伸出至对应所述座椅中部的位置,所述缓冲部件至少能展开至对应所述座椅头枕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还配置为在所述缓冲部件展开之前能相对于所述扶手箱运动到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扶手箱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释放机构,所述释放机构设于所述扶手箱内并与所述支撑部件相连,且所述释放机构配置为具有在未被触发时能将所述支撑部件保持在所述内置位置的锁止状态以及至少能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被触发的释放状态,所述释放机构在所述释放状态能产生驱动所述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扶手箱向上运动的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机构为设有弹性元件的电磁继电器,所述电磁继电器经所述弹性元件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并在被触发时通过所述弹性元件提供驱动所述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扶手箱向上运动的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滑动插设于所述电磁继电器的壳体内,且所述执行机构的下端部连接于所述弹性元件,上端部与所述支撑部件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部件和控制单元,所述检测部件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缓冲部件和所述释放机构。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系统。
CN201910471315.7A 2019-05-31 2019-05-31 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Pending CN1120094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1315.7A CN112009417A (zh) 2019-05-31 2019-05-31 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1315.7A CN112009417A (zh) 2019-05-31 2019-05-31 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9417A true CN112009417A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06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71315.7A Pending CN112009417A (zh) 2019-05-31 2019-05-31 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0941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1026A (zh) * 2021-12-29 2022-04-08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内乘员保护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34886A (ja) * 2009-03-30 2010-10-21 Toyoda Gosei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CN103189238A (zh) * 2010-11-03 2013-07-0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限制在扶手与座位之间的中间侧安全气囊
CN103707840A (zh) * 2012-10-09 2014-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乘员安全装置
JP2014069729A (ja) * 2012-09-28 2014-04-2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US20140151984A1 (en) * 2012-12-03 2014-06-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JP2014184855A (ja) * 2013-03-22 2014-10-02 Toyota Motor Corp ファーサイド乗員拘束装置
CN106573590A (zh) * 2014-09-18 2017-04-19 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就座者保护装置
CN109421647A (zh) * 2017-08-24 2019-03-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34886A (ja) * 2009-03-30 2010-10-21 Toyoda Gosei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CN103189238A (zh) * 2010-11-03 2013-07-0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限制在扶手与座位之间的中间侧安全气囊
JP2014069729A (ja) * 2012-09-28 2014-04-2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CN103707840A (zh) * 2012-10-09 2014-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乘员安全装置
US20140151984A1 (en) * 2012-12-03 2014-06-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JP2014184855A (ja) * 2013-03-22 2014-10-02 Toyota Motor Corp ファーサイド乗員拘束装置
CN106573590A (zh) * 2014-09-18 2017-04-19 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就座者保护装置
CN109421647A (zh) * 2017-08-24 2019-03-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1026A (zh) * 2021-12-29 2022-04-08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内乘员保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6638B2 (en) Airbag for a vehicle
US8336909B2 (en) Rear airbag system having advanced safety performance
JPH0450052A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WO1993013965A1 (en) Integral 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JP2001239872A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20200094772A1 (en) Deployable seat mounted occupant shoulder restraint for side impact
JPH07172254A (ja) 自走車両の乗員室用安全装置
JP2018171995A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KR102551080B1 (ko) 자동차 충돌 충격 감쇄 장치
CN112009417A (zh) 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JP2020164131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11046308A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CN111823985B (zh) 乘员保护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系统、汽车扶手箱和汽车
JP2014184855A (ja) ファーサイド乗員拘束装置
JPH07323802A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US11760292B2 (en) Sleeping bedsheet crash protection system for lie-flat sleeping passenger
CN211995276U (zh) 一种儿童安全座椅
CN218287506U (zh) 儿童安全座椅总成和车辆
CN213534503U (zh) 儿童安全座椅
CN215793641U (zh) 用于座椅的安全约束设备、座椅和车辆
JPH1035377A (ja) 自動車の衝突安全装置
KR100972517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의 엑티브 헤드레스트
KR20040106142A (ko) 차량도어의 하부에 설치된 사이드 에어백 시스템
KR100205872B1 (ko) 승객 보호용 시트백 업 장치
KR100590946B1 (ko) 승객보호용 시트백 트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