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9366B - 车辆用摄像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摄像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9366B
CN112009366B CN202010428795.1A CN202010428795A CN112009366B CN 112009366 B CN112009366 B CN 112009366B CN 202010428795 A CN202010428795 A CN 202010428795A CN 112009366 B CN112009366 B CN 1120093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housing
drain hole
convex portion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87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09366A (zh
Inventor
泽田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09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9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09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9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4Mounting of cameras operative during driv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8Waterproof bodies or 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60R2001/1253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with cameras, video cameras or video 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4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utside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1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amera system used
    • B60R2300/105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amera system used using multiple camer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8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 B60R2300/802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for monitoring and displaying vehicle exterior blind spot views
    • B60R2300/8026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for monitoring and displaying vehicle exterior blind spot views in addition to a rear-view mirr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8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 B60R2300/8046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for replacing a rear-view mirror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摄像单元。车辆用摄像单元具备:摄像装置,其拍摄车辆外面;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摄像装置并安装在车身的侧部,所述壳体具备:凸部,使面向车辆下方的下壁向下方鼓出而形成;以及排水孔,形成于所述凸部,能够将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水向壳体外排出。

Description

车辆用摄像单元
本申请基于在2019年05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9-101110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摄像单元。
背景技术
已知有将具有拍摄车辆的侧部后方的摄像装置的摄像单元(相机)与显示由摄像装置拍摄到的图像的监视器进行一体化,将该一体化的监视器单元安装于前侧门的前部的三角窗部分的结构(参照日本国特表2013-520363号)。
日本国特表2013-520363号所记载的监视器单元在安装于前侧门的三角窗部分的状态下,监视器配置在车室内,摄像单元配置在车室外。摄像单元的摄像透镜以光轴朝向车辆的侧部后方的方式设置于壳体的后表面。
发明内容
日本国特表2013-520363号所记载的监视器单元在配置于车外的摄像单元的壳体内收纳摄像装置。
然而,难以将摄像单元的透镜与壳体之间的间隙闭塞成避免水浸入。因此,在洗车或雨天时等,水可能会浸入壳体内。当在壳体内积存有水时,该水由于行驶中的振动等而从壳体的部件对合部等的间隙向透镜外表面扩展,有时会使透镜的视野恶化。
本发明的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水浸入到壳体内的情况下该水也难以附着于透镜外表面的车辆用摄像单元。
(1)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具备:摄像装置,其拍摄车辆外面;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摄像装置并安装在车身的侧部,所述壳体具备:凸部,使面向车辆下方的下壁向下方鼓出而形成该凸部;以及排水孔,形成于所述凸部,能够将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水向壳体外排出。
根据上述(1)的方案,从摄像装置(相机)的透镜周围与壳体(罩)的透镜露出孔之间的间隙等浸入到壳体内的水流下至下壁,积存在凸部的壳体内侧的凹形状内。该水从排水孔向壳体外适当排出。因此,能够在车辆停车中使浸入到壳体内的水的排出大致完成。虽然摄像透镜向壳体的外表面露出,但是通过在车辆停车中排出壳体内的水而具有以下的效果。即,能够减少来自排水孔的排水在车辆行驶中附着于透镜外表面而无法看清的可能性(所谓飞溅)。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凸部为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流线型。
根据上述(2)的方案,通过将凸部设为流线型,能够抑制因在壳体的下壁设置凸部而引起的空气阻力的增加。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凸部从车辆前方侧起顺次具有前倾斜部、突出顶部以及后倾斜部,所述排水孔设置于所述突出顶部或所述后倾斜部。
根据上述(3)的方案,通过将排水孔设置于凸部的突出顶部或后倾斜部,能够抑制因行驶风产生的影响而进行排水。即,在将排水孔设置于面向车辆前方的前倾斜部的情况下,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吹入排水孔而阻碍排水。通过将排水孔设置于突出顶部或后倾斜部,能够抑制这样的影响。在将排水孔设置于突出顶部(凸部的最下端部)的情况下,即使在车辆停车时也容易排出凸部内的水。在将排水孔设置于后倾斜部的情况下,容易得到由行驶风产生的吸出效果,且也能够抑制风噪音的产生。
(4)在上述(3)的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凸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突出顶部相同的位置配置所述摄像装置的摄像透镜,在所述后倾斜部配置所述排水孔。
根据上述(4)的方案,在凸部中,能够将摄像透镜与排水孔前后分开而高效地配置。由于排水孔配置在比摄像透镜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即使从排水孔排水,该水也难以附着于摄像透镜。
(5)在上述(4)的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排水孔形成于所述凸部的车宽方向中心,所述摄像透镜相对于所述凸部的车宽方向中心偏向车宽方向外侧设置。
根据上述(5)的方案,由于排水孔形成于凸部的车宽方向中心,因此能够将排水孔接近凸部的最下端部而提高排水性(容易排水)。由于摄像透镜偏向凸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因此即使由于摄像透镜周边的凹凸而气流紊乱,也能够抑制对在排水孔周边流动的行驶风的吸出效果的影响。
(6)在上述(1)至(5)的任一个方案中,也可以为,在所述壳体的后端部配置所述摄像装置的后方摄像透镜,所述排水孔与所述后方摄像透镜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偏置。
根据上述(6)的方案,由于排水孔与后方摄像透镜在车宽方向上偏置,因此即使来自排水孔的排水朝向壳体后端流动,该水也难以附着于后方摄像透镜。
(7)在上述(1)至(6)的任一个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壳体具备在包括最下端部在内的下缘部形成的第二排水孔。
根据上述(7)的方案,未从排水孔排出而残留在壳体内的水在车辆停车时等到达壳体的包括最下端部的下缘部,从第二排水孔向壳体外排出。由此,能够提高壳体的排水性。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水浸入到壳体内的情况下该水也难以附着于透镜外表面的车辆用摄像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方显示系统的监视器的显示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的仰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的后视图。
图12是图10的XII-X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上下、左右,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关于车辆的前后、上下、左右。此外,在附图的适当位置标注表示车辆的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辆的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左侧方的箭头LH。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室内的图。图1是从斜后上方观察车辆的前排座位(驾驶位和副驾驶位)的前方的图。
图1中的符号2是在未图示的驾驶位用的座椅的前方配置的方向盘,符号3是仪表板,符号4是车室前方的挡风玻璃,符号5是驾驶位侧的前侧门(侧门)。此外,符号6是能够升降地设置于前侧门5的门玻璃。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装备有将车辆的侧部后方显示在车室内的后方显示系统10。后方显示系统10通过后方摄像装置15(摄像装置。参照图7等。)拍摄车辆的左右后方,并将该摄像显示在车室内的监视器11(显示装置)。
后方显示系统10具备:在左右的各前侧门5的外侧配置的后方摄像装置15;与左右的后方摄像装置15对应地设置在车室内的一对监视器11;以及对后方摄像装置15和监视器11进行控制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与左右的后方摄像装置15对应的监视器11设置于车室内的左右的前柱7的下端附近。车辆的左后方的摄像显示于左侧的前柱7的下端的监视器11,车辆的右后方的摄像显示于右侧的前柱7的下端的监视器11。
图2是从左侧方观察车辆1的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车辆1的左半区域的图。此外,图4是从前方观察车辆1的左半区域的图,图5是从后方观察车辆的左半区域的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左侧的前侧门5的外侧面安装有内置上述的后方摄像装置15的车辆用摄像单元12(以下,称为“摄像单元12”。)。需要说明的是,在右侧的前侧门5的外侧面也安装有与左侧同样的摄像单元12。
图6是表示设置于车室内的监视器11的显示画面13的图。
通过后方摄像装置15拍摄到的侧部后方的图像与本车辆的侧部的车身B的一部分一起映现在监视器11的显示画面13上。设定为当车辆1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车辆后方的水平线h与车辆的规定距离后方的路面r同时映现在显示画面13上。映入该显示画面13的摄像对象根据显示画面13的尺寸、后方摄像装置15的设置高度及前后方向位置、以及视场角等而适当设定。此外,显示画面13内的本车辆的映入量例如设定为显示画面13整体的10%以下。
图7是在左侧的前侧门5设置的摄像单元12的俯视图,图8是同样的摄像单元12的仰视图。图9、图10、图11分别是同样的摄像单元12的主视图、侧视图以及后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摄像单元12具备:拍摄车辆的侧部后方的后方摄像装置15;拍摄车辆的侧部下方的下方摄像装置17(摄像装置);构成转向灯及车宽灯等的灯体单元18;以及收纳它们的壳体19。壳体19经由未图示的基座部件安装于前侧门5的靠近前部的外表面。
壳体19具备:在前侧门5的外表面(车身的侧部)安装的内侧壳体19i;在内侧壳体19i的车宽方向外侧组装的外侧壳体19o;在形成于内侧壳体19i及外侧壳体19o的底部的开口20组装的底部壳体19b。内侧壳体19i、外侧壳体19o以及底部壳体19b通过螺钉紧固、夹紧紧固、凹凸嵌合等相互能够拆装地组装。内侧壳体19i、外侧壳体19o以及底部壳体19b例如通过硬质的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7所示,壳体19形成为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边b的宽度比安装于前侧门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边a窄的大致梯形状的俯视形状。内侧边a的前端部与外侧边b的前端部通过倾斜边c连接。倾斜边c从内侧边a的前端部朝向后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倾斜边c与外侧边b通过平滑的弯曲连接。将壳体19的外侧面中的、倾斜边c和相当于连接倾斜边c与外侧边b的弯曲部分的部分称为壳体19的倾斜区域21。此外,将壳体19的外侧面中的、相当于连结内侧边a及外侧边b的后端部彼此的边d的部分称为壳体19的后端区域22。
如图7所示,在壳体19的上表面侧配置有内侧壳体19i与外侧壳体19o的分割边界部23。壳体19的上表面侧的分割边界部23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壳体19的上表面侧的分割边界部23配置在比壳体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图7中的中心线cl)偏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此外,壳体19的外表面隔着分割边界部23在车宽方向内侧与外侧设定为不同的颜色。但是,内侧壳体19i的外表面与外侧壳体19o的外表面由隔着分割边界部23而平滑地连续的面构成。
此外,内侧壳体19i与外侧壳体19o的分割边界部23在内侧壳体19i以及外侧壳体19o的前后端部处,跨越各端部向下表面侧延伸。
如图8所示,在外侧壳体19o的下表面,以比分割边界部23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所述开口20。外侧壳体19o中的开口20的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设为底部壳体19b与外侧壳体19o的分割边界部24。底部壳体19b跨越内侧壳体19i以及外侧壳体19o的各下壁能够拆装地组装。
后方摄像装置15具备:内置有图像传感器及各种处理电路的装置主体15A;以及取入摄像对象的像的摄像透镜15B。后方摄像装置15配置在壳体19内的后部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摄像透镜15B在壳体19的后端区域22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向车身外部露出。在壳体19(外侧壳体19o)的后端区域22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设有指向车辆的侧部后方的后倾斜面22A。在后倾斜面22A设有用于使摄像透镜15B向车身外部露出的第一透镜露出孔25(透镜配置部)。如图7所示,摄像透镜15B的光轴oa1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稍倾斜的状态朝向车辆后方侧。
另外,下方摄像装置17用于将成为从驾驶位观察的死角的车辆的侧部下方映现于驾驶位侧的未图示的监视器的盲点监视系统等。下方摄像装置17具备:内置有影像传感器及各种处理电路的装置主体17A;以及取入摄像对象的图像的摄像透镜17B。摄像透镜17B在壳体19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的下表面向车身外部露出。在底部壳体19b的下表面设有用于使摄像透镜17B向车身外部露出的第二透镜露出孔26。如图9所示,摄像透镜17B的光轴oa2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稍倾斜的状态朝向车辆下方侧。
如图7所示,在从上方观察壳体19时,后方摄像装置15位于比下方摄像装置17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此外,摄像透镜15B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以位于比下方摄像装置17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9的内部。
如图10所示,在壳体19安装于前侧门5的侧部的状态下,如以下那样配置。后方摄像装置15和下方摄像装置17以各自的装置主体15A、17A的中心c1、c2的位置成为大致水平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9的内部。
如图7所示,灯体单元18具备将LED等灯体的光向壳体19的外表面的规定部位引导的长条的导光体30。导光体30具有:从壳体19的前部朝向车身后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的倾斜部30a;以及从倾斜部30a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光照射部30b。
壳体19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由沿上下方向弯曲的圆弧面形成。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中的成为比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最大鼓出部31稍靠下方的位置,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形成有截面大致矩形形状的槽32(切口部)。在壳体19的槽32配置有灯体单元18的导光体30中的光照射部30b。需要说明的是,导光体30的光照射部30b的后端部配置在壳体19的槽32中的面向后倾斜面22A的位置的近前侧。即,在壳体19的槽32的后端部附近未配置光照射部30b。由此,能够提前防止从光照射部30b发出的光向后方摄像装置15的摄像透镜15B入射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9的槽32的后端部可以由不具有透光性的部件闭塞。
灯体单元18的导光体30中的倾斜部30a与灯体等部件一起配置在壳体19的内部。导光体30的倾斜部30a大致沿着壳体19的外侧面的倾斜区域21配置。下方摄像装置17配置在壳体19内的导光体30的倾斜部30a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下方摄像装置17的摄像透镜17B从装置主体17A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斜下方倾斜。在导光体30的倾斜部30a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配置有向摄像透镜17B的斜下方倾斜的部分。
如图10所示,灯体单元18在壳体19安装于前侧门5的侧部的状态下,如以下那样配置。灯体单元18以上下方向的中心c3成为与后方摄像装置15以及下方摄像装置17的各装置主体15A、17A的中心c1、c2的位置大致水平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9的内部。
在底部壳体19b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设有向下方鼓出的凸部33。凸部33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的纺锤形状。在凸部33形成有用于使下方摄像装置17的摄像透镜17B向底部壳体19b的下方露出的第二透镜露出孔26。第二透镜露出孔26配置在凸部33中的比第二透镜露出孔26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宽的区域,例如比第二透镜露出孔26的车宽方向的宽度的2倍以上宽的区域。凸部33具有比第二透镜露出孔26(摄像透镜17B)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区域。
如图2所示,摄像单元12在车辆1的侧部配置于以下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符号35是车身侧部的特征线,符号36是门腰(doorwaist)部。特征线35是在包括前侧门5的车身侧部的外表面隆起地设置的凸状的棱线部,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此外,门腰部36是前侧门5的门主体的上边部分,构成门玻璃6进行升降的窗框部的外观上的下边。
摄像单元12在比前侧门5的特征线35的高度h1靠上方的位置,配置在距地面起925mm以上且最大车高h2以下的高度范围。因此,如图2所示,在车辆行驶时本车辆的前轮Wf溅起的飞沫s被特征线35的隆起部分遮挡,难以附着于摄像单元12。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摄像单元12的设置高度设定为距地面起925mm以上,因此难以产生因后续车辆的前照灯的光引起的晕光。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公路上使用的一般车辆的前照灯的最大设置高度为950mm,因此,在考虑了前照灯的光轴的下方倾斜之后,在距地面起925mm以上的高度处配置摄像单元12。因此,能够抑制后续车辆的前照灯的光向后方摄像装置15直接入射而产生晕光的情况。图中尺寸H表示后方摄像装置15的摄像透镜15B的光轴oa1的设置高度(离地高度),该尺寸H设为925mm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摄像单元12配置在比前侧门5的门腰部36靠下方的位置。因此,摄像单元12难以通过前侧门5的窗框部进入驾驶者的视野。
另外,如图2所示,在前侧门5的外表面的后缘部设有收纳式的平开门把手45。平开门把手45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形成为横长的长方形状。安装于前侧门5的外表面的前缘部的摄像单元1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形成为与平开门把手45相同尺寸且大致相同形状的横长的长方形状。并且,摄像单元12与平开门把手45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在以特征线35上的点为中心的点对称位置。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参照图8~图11,在摄像单元12的壳体19的下表面51形成有向下方鼓出的凸部33。凸部33通过使形成壳体19的下表面51的板状的下壁52向下方呈凸出的半球状鼓出而形成。凸部33在仰视观察下形成为泪滴型或纺锤型。在仰视观察下,凸部33遍及整周地比壳体19的下壁52的外周缘52a向内周侧分离。凸部33形成在比下壁52的外周缘52a向内周侧在沿着下表面51的沿面方向上分离超过规定宽度的区域。
下壁5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缘到达壳体1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端。下壁5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缘处于外侧壳体19o的下表面上。下壁52的车辆前方侧及后方侧的前后缘分别处于跨越外侧壳体19o的下表面和内侧壳体19i的下表面的范围上。以下壁52的外侧缘及前后缘为外周缘52a而在图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下壁52的外侧缘及前后缘分别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下壁52的外侧缘的前后端部与前后缘的外侧端部分别经由圆弧而平滑地连续。
在壳体19的下壁52中,除了凸部33之外的部位(以下,称为一般区域53。)大致呈平面状。一般区域53在车辆安装状态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详细而言稍微前低后高地倾斜)配置。一般区域53在车辆安装状态下,相对于车宽方向以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凸部33比下壁52的一般区域53向下方突出。凸部33在仰视观察下,形成跨越一对端部33a、33b(凸部33的位于最前端部的前端部33a及位于最后端部的后端部33b)延伸的外形形状。凸部33在仰视观察下,以跨越前后端部33a、33b的突起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凸部33在仰视观察下,以与突起长度方向正交的突起宽度方向沿着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突起宽度方向以沿着下壁52的一般区域53的方式,在车辆安装状态下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
在凸部33的仰视观察下,凸部33的位于突起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一对端部(左右端部33c、33d)位于比突起长度方向的中央部cp靠前方的位置。凸部33的突起长度方向(尺寸箭头Y方向)的尺寸(全长)Y1比突起宽度方向(尺寸箭头X方向)的尺寸(全宽)X1、以及与X、Y两方向正交的突起高度方向(尺寸箭头Z方向)的尺寸(全高)Z1都大。凸部33形成突起高度方向的尺寸(全高)Z1比突起长度方向的尺寸(全长)Y1及突起宽度方向的尺寸(全宽)X1都小的扁平状。在从突起高度方向观察凸部33时,凸部33形成关于沿突起长度方向的中心线cl3(位于突起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中心线cl3)呈线对称的外形形状。图中线cl4表示通过中心线cl3且与突起宽度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和凸部33的外表面的交线。该交线cl4也是凸部33的形状中心线cl4(二等分线)。
凸部33具有形成突起高度方向的全高位置的突出顶部tp。在凸部3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形成有从凸部33的前端部33a朝向突出顶部tp而突出高度逐渐提高的前倾斜部33f。在凸部3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形成有从突出顶部tp朝向凸部33的后端部33b而突出高度逐渐降低的后倾斜部33r。后倾斜部33r在突起长度方向上形成得比前倾斜部33f长。后倾斜部33r与前倾斜部33f相比,相对于突起长度方向的倾斜平缓。凸部33的外表面在整体上形成为平滑的凸状。凸部33的外表面仅沿着凸部33的外周缘ol的部位形成为凹状,与下壁52的下表面51平滑地相连。
凸部33的外形形状除了泪滴型及纺锤型之外,也可以说是流线型。由此,抑制因设置凸部33而引起的空气阻力的增加。凸部33也作为使沿着壳体19的外表面流动的行驶风产生规定的紊流(涡流)的涡流生成器发挥功能。通过利用凸部33有意地产生小的紊流,能够控制壳体19的后方的气流而抑制行驶风的剥离,得到减少空气阻力等的效果。
凸部3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突出顶部tp相同位置的部位配置对下方进行拍摄的摄像透镜17B。摄像透镜17B使中心轴线(光轴oa2)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光轴oa2相对于铅垂方向以越靠下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摄像透镜17B配置在比凸部33的中心线cl3(以及形状中心线cl4)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在凸部33的后部(后倾斜部33r)形成有将浸入到壳体19内的水排出的排水孔55。排水孔55在凸部33的内表面侧(上表面侧、壳体内侧)和外表面侧分别形成有正圆状的内外开口55a、55b。排水孔55形成越靠凸部33的外表面侧则越宽的锥状的内周面55c。排水孔55的外表面上的外开口55b比凸部33的内表面上的内开口55a大。排水孔55形成圆锥台状的内部空间。排水孔55以中心轴线cl5相对于铅垂方向越靠下侧则越位于后侧的方式倾斜。排水孔55在仰视观察下以至少一部分与凸部33的中心线cl3重叠的方式配置。排水孔55相对于凸部33的形状中心线cl4,偏向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排水孔5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凸部33的后部的位置处,以位于凸部33的下端的方式配置。
排水孔55并不局限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于凸部33的后部(比突出顶部tp靠后方的部位)的结构,可以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与突出顶部tp相同位置的部位。在该情况下,在凸部33的最下端部配置排水孔55。凸部33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由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水孔55的配置自由度高,容易与摄像透镜17B分开配置。
参照图8、图12,在底部壳体19b的前后及车宽方向外侧的三方的外周缘19ba(以下,简称为底部壳体19b的外周缘19ba。)与壳体开口20的三方的内周缘20a之间,在沿壳体下表面51的方向上形成有规定宽度的间隙56(槽)。在壳体开口20的内周缘20a形成有从壳体19的内侧与底部壳体19b的外周缘19ba重叠的阶梯壁57。由此,能够抑制水通过间隙56浸入到壳体19内,并以间隙56为水路而适当引导在壳体19的外表面流动的水。
间隙56及阶梯壁57设置于底部壳体19b的外周缘19ba中至少比凸部33靠后方的后缘部。由此,从凸部33的排水孔55排出的水的流动被间隙56隔断,难以到达壳体19后端的摄像透镜15B,能够减少水向摄像透镜15B的附着。
壳体1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身安装面部19d的下缘部19e在车辆安装状态下包括壳体19的最下端部。壳体19的下壁52的内侧缘部与车身安装面部19d的下缘部19e对置。在该内侧缘部形成有第二排水孔58。第二排水孔58例如通过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内侧缘部局部性地设置的切口而形成。第二排水孔58例如通过将底部壳体19b的内侧缘部局部性地切口而形成。第二排水孔58的开口面积比设置于凸部33的排水孔55的开口面积小。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壳体19内,在洗车时或雨天行驶时,流水或雨水有时会通过摄像透镜15B、17B周围的部件对合部的间隙(例如,壳体19后端的第一透镜露出孔25与摄像透镜15B之间的间隙)等浸入。
该水顺着壳体19的内表面,聚集到将壳体下壁52向下方鼓出而形成的凸部33的上表面侧的凹形状内。积存在凸部33内的水从设置于凸部33的排水孔55向壳体19外部排出。
在壳体19中,凸部33与摄像透镜17B相互接近,因此在凸部33设置排水孔55而迅速地完成排水。由此,降低行驶中向摄像透镜17B的所谓飞溅(水向透镜外表面飞散而难以看清的现象)产生的可能性。
凸部33为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流线型,在凸部33的车辆后方侧的越靠后侧则越降低突出高度的后倾斜部33r设有将凸部33内(壳体19内)的水排出的排水孔55。通过使凸部33为流线型,能够减少空气阻力,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水孔55的配置自由度提高。排水孔55配置在比凸部33的突出顶部tp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行驶风不会直接吹到排水孔55,能够确保排水性(排水的容易度),且也能够抑制风噪音的产生。在车辆行驶中,在突出顶部tp的后方,行驶风的流速增加而使压力下降,因此得到由行驶风产生的吸出效果而进一步提高从排水孔55的排水性。
摄像透镜17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凸部33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排水孔55配置在比摄像透镜17B靠后方的位置。因此,从排水孔55排出的水难以附着于摄像透镜17B。此外,摄像透镜17B与排水孔5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错开位置,因此容易确保摄像透镜17B及排水孔55的配置空间。
摄像透镜17B相对于凸部33的车宽方向中心偏向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排水孔55配置在凸部33的车宽方向中心。在这一点上,也容易确保摄像透镜17B及排水孔55的配置空间。此外,即使由于摄像透镜17B的周围的凹凸而行驶风的流动紊乱,也能够抑制对排水孔55的周围的气流的影响。因此,容易得到由行驶风产生的从排水孔55的水的吸出效果。由于在凸部33的车宽方向中心配置排水孔55,因此排水孔55尽可能地接近凸部33的下端部,能够提高凸部33内的排水性。
摄像透镜17B相对于凸部33的突出顶部tp(下端部,相当于凸部33的最下端部)偏向车宽方向外侧配置。因此,也可以将排水孔55配置在凸部33的突出顶部tp。通过将排水孔55配置在凸部33的突出顶部tp而凸部33内的排水性提高。无论排水孔55是处于凸部33的后部还是下端部,在从俯视壳体19的视点(例如透镜光轴高度H)观察壳体19周边时,排水孔55都被凸部33遮挡而看不见,能够抑制对外观性的影响。由于摄像透镜17B偏向凸部33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因此容易将摄像透镜17B的摄像范围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
由于车辆的振动或倾斜等而未积存在凸部33内的水在壳体19内适当流动之后,在车辆停车时等聚集到壳体1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最下端部侧。聚集到壳体19内的最下端部侧的水从第二排水孔58向壳体19外排出。第二排水孔58位于比摄像透镜17B靠后方的位置,且也向车宽方向内侧分离,因此来自第二排水孔58的排水难以附着于摄像透镜17B。第二排水孔58也从壳体19后端的摄像透镜15B向车宽方向内侧分离,因此也能够抑制水向摄像透镜15B的附着。
第二排水孔58形成于壳体19的下壁52的内侧缘部,因此来自第二排水孔58的排水顺着由壳体19的下壁52和车身外侧部形成的拐角部流动。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抑制水向各摄像透镜15B、17B的附着。浸入到壳体19内的水主要从排水孔55排出,残留在壳体19内的微小的水在车辆停车时等从第二排水孔58排出。因此,第二排水孔58的开口面积比排水孔55小即可,抑制对下壁52的内侧缘部的强度刚性的影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12具备拍摄车辆的周围的后方摄像装置15及下方摄像装置17、以及收纳所述后方摄像装置15及下方摄像装置17并安装于车身的侧部的壳体19,所述壳体19具备:凸部33,使面向车辆下方的下壁52向下方鼓出而形成;以及排水孔55,形成于所述凸部33,能够将浸入到所述壳体19内的水向壳体19外排出。
根据该结构,从摄像装置15、17(相机)的摄像透镜15B、17B与壳体19(罩)的透镜露出孔25、26之间的间隙等浸入到壳体19内的水流下至下壁52,积存在凸部33的壳体19内侧的凹形状内。该水从排水孔55向壳体19外适当排出。因此,能够在车辆停车中使浸入到壳体19内的水的排出大致完成。虽然摄像透镜15B、17B向壳体19的外表面露出,但是通过在车辆停车中将壳体19内的水排出而具有以下的效果。即,能够减少来自排水孔55的排水在车辆行驶中附着于透镜外表面而无法看清的所谓飞溅产生的可能性。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摄像单元12中,所述凸部33为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流线型。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凸部33设为流线型,能够抑制因在壳体19的下壁52设置凸部33而引起的空气阻力的增加。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摄像单元12中,所述凸部33从车辆前方侧起顺次具有前倾斜部33f、突出顶部tp以及后倾斜部33r,所述排水孔55设置于所述突出顶部tp或所述后倾斜部33r。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排水孔55设置于凸部33的突出顶部tp或后倾斜部33r,能够抑制由行驶风产生的影响而进行排水。即,在将排水孔55设置于面向车辆前方的前倾斜部33f的情况下,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吹入排水孔55而阻碍排水。通过将排水孔55设置在突出顶部tp或后倾斜部33r而能够抑制这样的影响。在将排水孔55设置于突出顶部tp(凸部33的最下端部)的情况下,在车辆停车时也容易排出凸部33内的水。在将排水孔55设置于后倾斜部33r的情况下,容易得到由行驶风产生的吸出效果,且也能够抑制风噪音的产生。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摄像单元12中,所述凸部3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突出顶部tp相同的位置配置所述下方摄像装置17的摄像透镜17B,在所述后倾斜部33r配置所述排水孔55。
根据该结构,在凸部33中,能够将摄像透镜17B与排水孔55前后分开而高效地配置。由于排水孔55配置在比摄像透镜17B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即使从排水孔55排水,水也难以附着于摄像透镜17B。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摄像单元12中,所述排水孔55形成于所述凸部33的车宽方向中心,所述摄像透镜17B相对于所述凸部33的车宽方向中心偏向车宽方向外侧设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排水孔55形成于凸部33的车宽方向中心,因此能够使排水孔55接近凸部33的最下端部而提高排水性(容易排水)。由于摄像透镜17B偏向凸部33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因此即使由于摄像透镜17B周边的凹凸而气流紊乱,也能够抑制对在排水孔55周边流动的行驶风产生的吸出效果的影响。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摄像单元12中,在所述壳体19的后端部配置所述后方摄像装置15的摄像透镜15B,所述排水孔55与所述摄像透镜15B相互在车宽方向上偏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排水孔55与摄像透镜15B在车宽方向上偏置,因此即使来自排水孔55的排水朝向壳体19后端流动,该水也难以附着于摄像透镜15B。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摄像单元12中,所述壳体19具备在包括最下端部的下缘部19e形成的第二排水孔58。
根据该结构,未从排水孔55排出而残留在壳体19内的水在车辆停车时等到达壳体19的包括最下端部的下缘部19e,从第二排水孔58向壳体19外排出。由此,能够提高壳体19的排水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凸部33并不局限于仅形成于底部壳体19b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于其他的壳体19i、19o或跨越多个壳体地形成。凸部33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例如可以使实施方式的形状前后颠倒或者设为半球状等比较简单的形状。各排水孔55、58的形状、位置、大小等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设为椭圆形或方形的孔或使位置移动。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摄像单元,其具备:
摄像装置,其拍摄车辆外面;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摄像装置并安装在车身的侧部,
所述壳体具备:凸部,使面向车辆下方的下壁向下方鼓出而形成该凸部;以及排水孔,形成于所述凸部,能够将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水向壳体外排出,
所述凸部从车辆前方侧起顺次具有前倾斜部、突出顶部以及后倾斜部,
所述凸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突出顶部相同的位置配置所述摄像装置的摄像透镜,在所述后倾斜部配置所述排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中,
所述凸部为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流线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中,
所述排水孔形成于所述凸部的车宽方向中心,
所述摄像透镜相对于所述凸部的车宽方向中心偏向车宽方向外侧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中,
在所述壳体的后端部配置所述摄像装置的后方摄像透镜,
所述排水孔与所述后方摄像透镜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偏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中,
所述壳体具备在包括最下端部在内的下缘部形成的第二排水孔。
CN202010428795.1A 2019-05-30 2020-05-20 车辆用摄像单元 Active CN112009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1110A JP7152985B2 (ja) 2019-05-30 2019-05-30 車両用撮像ユニット
JP2019-101110 2019-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9366A CN112009366A (zh) 2020-12-01
CN112009366B true CN112009366B (zh) 2023-08-18

Family

ID=73507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8795.1A Active CN112009366B (zh) 2019-05-30 2020-05-20 车辆用摄像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4652B2 (zh)
JP (1) JP7152985B2 (zh)
CN (1) CN1120093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5367B2 (ja) * 2019-07-19 2023-01-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運転車両のセンサランプユニッ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93882A (ja) * 2007-10-05 2009-04-30 Nissan Motor Co Ltd カメラ内蔵型バックミラー装置
CN101898535A (zh) * 2009-01-30 2010-12-01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车门后视镜
TWM470037U (zh) * 2013-09-05 2014-01-11 Wieson Technologies Co Ltd 車用攝像頭裝置
CN106494308A (zh) * 2015-09-03 2017-03-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外部后视镜装置
JP2017065385A (ja) * 2015-09-29 2017-04-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カメラ取付部の構造
DE102016221858A1 (de) * 2016-11-08 2018-05-09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Dachfinne und Fahrzeug mit einer solchen Dachfin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6772A (en) * 1996-03-22 1998-07-28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le blind spot detection display system
JP4698438B2 (ja) 2005-04-08 2011-06-08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光学装置
JP4337912B2 (ja) * 2007-05-31 2009-09-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ドアミラー及び車両周辺監視装置
KR100959347B1 (ko) 2010-02-24 2010-05-20 조성호 자동차의 좌우후방 시야확보 장치
DE102012213813B4 (de) * 2012-08-03 2021-07-01 Mekra Lang Gmbh & Co. Kg Außenkamera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e sowie Fahrzeug mit einer solchen Außenkameravorrichtung
US9294657B2 (en) * 2012-08-13 2016-03-2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ular imaging device
JP6366951B2 (ja) * 2014-02-14 2018-08-01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車載用撮像装置
JP2016037109A (ja) 2014-08-06 2016-03-22 サカエ理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方視認装置
JP2017207550A (ja) 2016-05-16 2017-11-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撮像装置
JP6655816B2 (ja) 2016-12-14 2020-02-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車載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93882A (ja) * 2007-10-05 2009-04-30 Nissan Motor Co Ltd カメラ内蔵型バックミラー装置
CN101898535A (zh) * 2009-01-30 2010-12-01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车门后视镜
TWM470037U (zh) * 2013-09-05 2014-01-11 Wieson Technologies Co Ltd 車用攝像頭裝置
CN106494308A (zh) * 2015-09-03 2017-03-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外部后视镜装置
JP2017065385A (ja) * 2015-09-29 2017-04-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カメラ取付部の構造
DE102016221858A1 (de) * 2016-11-08 2018-05-09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Dachfinne und Fahrzeug mit einer solchen Dachfin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84923A1 (en) 2020-12-10
JP7152985B2 (ja) 2022-10-13
CN112009366A (zh) 2020-12-01
US10974652B2 (en) 2021-04-13
JP2020192945A (ja) 2020-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36288B2 (ja) 車両用撮像装置
CN110861584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JP7022043B2 (ja) 後方視認装置
AU2015313589A1 (en) Work vehicle
CN112009366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JP6288034B2 (ja) 車両用補機装置
JP5022856B2 (ja) カメラ内蔵型バックミラー装置
JP6365495B2 (ja) 車両用補機装置
CN110861582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JPH04138943A (ja) 車載用監視カメラ装置
CN110861583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JP2005014858A (ja) カメラ内蔵ドアミラー
CN110868520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CN112428938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CN112424025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CN110861585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的配置结构
BR102017023972B1 (pt) Cabine de condutor de um veículo comercial e veículo comercial
CN218558755U (zh) 车辆用摄像装置
CN215971359U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2023162811A (ja) 車両外部撮影装置
JP2008001116A (ja) 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取付け部の水滴除去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