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8938B - 车辆用摄像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摄像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8938B
CN112428938B CN202010841217.0A CN202010841217A CN112428938B CN 112428938 B CN112428938 B CN 112428938B CN 202010841217 A CN202010841217 A CN 202010841217A CN 112428938 B CN112428938 B CN 112428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housing
imaging unit
elastic deformation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12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8938A (zh
Inventor
泽田真
J·M·埃斯皮诺萨·莫拉莱斯
D·戈麦兹·蒂莫内达
J·梅恩多扎·维索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28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8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8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8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4Mounting of cameras operative during driv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1Support related camera access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摄像单元,具备拍摄车辆的周围的后方摄像装置(15)、收纳后方摄像装置(15)并安装于车身的侧部的壳体(19)、支承后方摄像装置(15)并安装于壳体(19)的框架(50),框架(50)具备固定后方摄像装置(15)的相机固定部(51),并设有前端为与壳体(19)抵接的自由端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第一弹性变形部(52)以从配置在对车辆用摄像单元(12)输入冲击载荷(F1)的一侧的相机固定部朝向壳体(19)的方式延伸设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摄像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对车辆的侧部后方进行拍摄的摄像装置的车辆用摄像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将具有对车辆的侧部后方进行拍摄的摄像装置的摄像单元(相机)与显示由摄像装置拍摄到的图像的监视器一体化,将该一体化的监视器单元安装于前侧门的前部的三角窗部分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80435号公报)所记载的监视器单元,在安装于前侧门的三角窗部分的状态下,监视器配置于车室内,摄像单元配置于车室外。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监视器单元中,摄像单元的摄像透镜以光轴朝向车辆的侧部后方的方式设置于壳体的后表面。
另外,提出了一种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通过壳体主体和具有将该壳体主体的下部覆盖的下部罩并安装于壳体主体的多个罩来构成反射镜壳体,在下部罩的内表面立起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下部罩侧卡合爪,在壳体主体设有使多个下部罩侧卡合爪卡合的下部罩用卡止部和从上方相对于卡合于该卡止部的状态的所述下部罩侧卡合爪的至少一部分接近、对置的卡合爪用限制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995103号公报)中记载了在壳体主体19设有与处于卡合于第二以及第四下部罩用卡止部43、45的状态的第二以及第四下部罩侧卡合爪39、41分别从上方抵接的第一以及第二卡合爪用限制部46、47(专利文献2的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通过上述结构,在朝向上方输入的冲击作用于下部罩20时,至少第二以及第四下部罩侧卡合爪39、41的向上方的移动,即下部罩20的向上方的移动由第一以及第二卡合爪用限制部46、47限制。由此,能够维持下部罩20向壳体主体19的卡合状态,得到下部罩20不会从壳体主体19简单地脱落这样的效果。
发明内容
另一方面,在车辆用的车门后视镜中,出于向车辆安装的用途上以及结构上的理由,有时会从外部施加(输入)冲击载荷。当这样向车门后视镜施加冲击载荷时,例如,设置于内部的摄像装置或各种反射镜产生光轴的偏移,因此有可能难以向车辆内传递准确的视觉信息。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记载在从外部向监视器单元施加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摄像装置的光轴偏移的结构。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在向车辆用车门后视镜施加了冲击载荷时,能够防止罩脱落。但是,在引用文献2中,关于在施加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反射镜的光轴偏移的技术,也没有任何记载。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从外部施加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收纳于内部的摄像装置的光轴偏移的车辆用摄像单元。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例如,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12)具备:一个以上的摄像装置(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方摄像装置15),其拍摄车辆的周围;壳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壳体19),其收纳所述摄像装置,并且被安装于车身(例如,实施方式的车身B)的侧部;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框架50),其支承所述摄像装置,并被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车辆用摄像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具备固定所述摄像装置的一个以上的相机固定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相机固定部51),并且设有前端(例如,实施方式的前端52a)为与所述壳体抵接的自由端的第一弹性变形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以从配置在对所述车辆用摄像单元输入冲击载荷的一侧的所述相机固定部朝向所述壳体的方式延伸设置。
根据本发明,在框架具备前端为与所述壳体抵接的自由端的第一弹性变形部,由此,在从外部(后方)向车辆用摄像单元输入了冲击载荷时,第一弹性变形部受到该冲击载荷而变形,从而能够抑制设置于框架的相机固定部的变形。这样,通过抑制摄像装置与框架的结合部即相机固定部的变形而摄像装置的光轴难以偏移。此外,在对车辆用摄像单元施加了更大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壳体也变形或破损,因此能够根据外观上的变化而对车辆的驾驶员赋予在摄像装置产生了光轴的偏移的情况、与车辆用摄像单元整体的故障的有无相关的预见性。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以上述结构为基础,能够采用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为截面V字状的折弯形状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第一弹性变形部设为截面V字状的折弯形状,如上所述,在从外部向车辆用摄像单元输入了冲击载荷时,第一弹性变形部受到该冲击载荷而更有效地弹性变形。由此,抑制摄像装置与框架的结合部即相机固定部的变形,能够更显著地得到摄像装置的光轴难以偏移的效果。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以上述结构为基础,更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具备安装于车身的侧部的内侧壳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内侧壳体19i)以及配置于所述内侧壳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壳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外侧壳体19o),所述外侧壳体相对于所述内侧壳体能够拆装地安装,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被配置成,以从所述内侧壳体侧朝向所述外侧壳体侧的方式延伸设置,且以前端与所述外侧壳体抵接的方式设置,并且,在与配置在对所述车辆用摄像单元输入冲击载荷的一侧的所述摄像装置的光轴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中的供所述前端抵接的位置设有使该前端卡止的第一卡止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卡止部19a)。
根据本发明,第一弹性变形部配置成在与配置在对车辆用摄像单元输入冲击载荷的一侧的摄像装置的光轴交叉的方向(斜后方)上延伸设置,在外侧壳体具备使第一弹性变形部的前端卡止的第一卡止部,由此,在框架与壳体的拆装时难以产生由干涉引起的脱落。通过具备这样的难以脱落的壳体结构,内侧壳体以及外侧壳体成为一体结构(单壳结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整体的强度以及刚性提高,此外,也能够促进分割结构的各壳体间的一体化。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以上述结构为基础,更优选的是,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的附近设有与所述外侧壳体卡合的卡止爪(例如,实施方式的卡止爪53)。
根据本发明,框架具备上述的卡止爪,由此能够将外侧壳体牢固且容易地固定于框架。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以上述结构为基础,能够采用如下的结构:所述框架还具备前端(例如,实施方式的前端55a)与所述外侧壳体抵接的第二弹性变形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弹性变形部55),所述第二弹性变形部的前端相对于设置于所述外侧壳体的第二卡止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卡止部19c)卡止。
根据本发明,通过采用框架所具备的第二弹性变形部的前端卡止于外侧壳体所具备的第二卡止部的结构,即使在来自外部(车辆的后方)的冲击载荷向外侧壳体的另一方侧输入的情况下,受到该冲击载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也会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相机固定部、其他的车载部件产生变形、破坏、故障的情况。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以上述结构为基础,优选的是,所述外侧壳体将所述第一卡止部以及所述第二卡止部配置成与设置于所述框架侧的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或所述第二弹性变形部对置地抵接,并分别进行卡止。
根据本发明,通过采用外侧壳体所具备的第一卡止部以及第二卡止部与框架所具备的第一弹性变形部或第二弹性变形部卡止的结构,利用与第一弹性变形部以及第二弹性变形部的卡止,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外侧壳体的自由度的限制。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以上述结构为基础,优选的是,所述壳体还具备跨越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的下壁而能够拆装地安装的底部壳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底部壳体19b),所述外侧壳体、所述内侧壳体以及所述底部壳体以包围所述摄像装置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发明,还具备底部壳体,外侧壳体、内侧壳体以及底部壳体以包围摄像装置的方式配置,由此,利用仅拆卸外侧壳体的操作,就能够容易进行车辆用摄像单元内部的维护。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以上述结构为基础,能够采用在所述框架中,作为所述摄像装置至少固定有以拍摄车辆的侧部后方的方式设定了光轴的朝向的后方摄像装置(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方摄像装置15)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通过采用具备以拍摄车辆的侧部后方的方式设定了光轴的朝向的后方摄像装置的结构,能够将其他的车载部件高效地收纳在壳体内。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以上述结构为基础,能够采用在所述框架中,作为所述摄像装置还固定有以拍摄车辆的侧部下方的方式设定了光轴的朝向的下方摄像装置(例如,实施方式的下方摄像装置17)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通过采用除了后方摄像装置之外还具备以拍摄车辆的侧部下方的方式设定了光轴的朝向的下方摄像装置的结构,能够将其他的车载部件高效地收纳在壳体内。
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除了上述结构之外,能够采用所述框架还具有将所述车辆用摄像单元向所述车身的侧部固定的固定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固定部60)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通过具备向车身的侧部固定用的固定部,能够将车辆用摄像单元稳定地固定于车身的侧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摄像单元,通过具备上述结构的第一弹性变形部,在从外部(后方)向车辆用摄像单元施加了冲击载荷时,第一弹性变形部受到该冲击载荷而变形。
由此,能够抑制设置于框架的相机固定部的变形,因此摄像装置的光轴难以偏移,能够防止由于冲击载荷而车辆用摄像单元的目视辨认性下降的情况。
另外,在对车辆用摄像单元施加了更大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壳体也变形或破损,因此能够根据外观上的变化而对车辆的驾驶员赋予在摄像装置产生了光轴的偏移的情况或与车辆用摄像单元整体的故障的有无相关的预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车辆的车室内的立体图。
图2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3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5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在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车辆中,通过设置于车室内的后方显示系统进行的监视器显示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图7中所示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从图8中的A方向观察图8中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概要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表示图8中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摄像装置的光轴与第一弹性变形部的延伸方向的关系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表示第一弹性变形部与第一卡止部的卡止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从图11中的X方向观察图11中所示的主要部分的图,是表示卡合于外侧壳体的卡止爪的概要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图7中所示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仰视图。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后视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仰视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图16中所示的C-C剖视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图16中所示的D-D剖视图。
图1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图16中所示的E-E剖视图。
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局部立体图。
图2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图15中所示的F-F剖视图。
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图,是图15中所示的G-G剖视图。
符号说明
1:车辆;10:后方显示系统;11:监视器;12:摄像单元(车辆用摄像单元);13:显示画面;15:后方摄像装置(摄像装置);17:下方摄像装置(摄像装置);19:壳体;19i:内侧壳体;19o:外侧壳体;19a:第一卡止部;19c:第二卡止部;19d:卡止片;19e:孔部;19b:底部壳体;50:框架;51:相机固定部;52:第一弹性变形部;52a:前端;52b:弯折部;53:卡止爪;54:相机固定部;55:第二弹性变形部;55a:前端;60(61、62、63、64):固定部;65:框架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例子,适当参照图1~图22对其结构进行详细叙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上下、左右,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车辆的前后、上下、左右。此外,在各图面中的适当位置标注指示车辆的上方的箭头UP、指示车辆的前方的箭头FR、指示车辆的左侧方的箭头LH。
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像单元的车辆1的车室内的图。图1是从后斜上方观察车辆的前排座位(驾驶位和副驾驶位)的前方的图。
图1中的符号2是在省略图示的驾驶位用的座椅的前方配置的方向盘,符号3是仪表板,符号4是车室前方的挡风玻璃,符号5是驾驶位侧的前侧门(侧门)。此外,符号6是能够升降地设置于前侧门5的门玻璃。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装备有将车辆的侧部后方在车室内显示的后方显示系统10。后方显示系统10通过后方摄像装置15(摄像装置;参照图7等。)拍摄车辆的左右后方,并将该摄像显示于车室内的监视器11(显示装置)。
后方显示系统10具备配置在左右的各前侧门5的外侧的后方摄像装置15、与左右的后方摄像装置15对应地设置在车室内的一对监视器11、以及对后方摄像装置15和监视器11进行控制的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与左右的后方摄像装置15对应的监视器11设置在车室内的左右的前柱7的下端附近。车辆的左后方的摄像被显示于左侧的前柱7的下端的监视器11,车辆的右后方的摄像被显示于右侧的前柱7的下端的监视器11。
图2是从左侧方观察车辆1的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车辆1的左半区域的图。此外,图4是从前方观察车辆1的左半区域的图,图5是从后方观察车辆的左半区域的图。
如上述的各图所示,在左侧的前侧门5的外侧面安装有内置上述的后方摄像装置15以及下方摄像装置17的车辆用摄像单元12(以下,有时称为“摄像单元12”。)。需要说明的是,在右侧的前侧门5的外侧面也安装有与左侧同样的摄像单元12。
图6是表示设置在车室内的监视器11的显示画面13的图。
在监视器11的显示画面13中,由后方摄像装置15拍摄的侧部后方的图像与本车辆的侧部的车身B的一部分一起映出。
在图示例的显示画面13中,设定为当车辆1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车辆后方的水平线h与车辆的规定距离后方的路面r同时映出。该情况下的映入显示画面13的摄像对象根据显示画面13的尺寸、后方摄像装置15的设置高度以及前后方向位置、视场角等而适当设定。此外,显示画面13中的本车辆的映入量例如设定为显示画面13整体的10%以下。
图7是在左侧的前侧门5设置的摄像单元12的俯视图,图8是局部地表示图7中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9是从图8中的A方向观察图8中的主要部分的概要图,图10是局部地表示图8中所示的主要部分的、后方摄像装置15的光轴oa1与第一弹性变形部52的延伸方向k的关系的剖视图。图11是局部地表示第一弹性变形部52与第一卡止部19a的卡止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从图11中的X方向观察图11中所示的主要部分的图,是表示卡合于外侧壳体19o的卡止爪53的概要图。此外,图13是局部地表示图7中的主要部分的图,是表示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剖视图。
另外,图14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2利用虚线表示内部结构的一部分并进行说明的仰视图,图15是后视图。此外,图16是说明摄像单元12的整体结构的仰视图,图17是图16中所示的C-C剖视图,图18是图16中所示的D-D剖视图,此外,图19是图16中所示的E-E剖视图。
如上述的各图(也参照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2具备壳体19和框架50而概要构成,壳体19收纳以拍摄车辆的周围的方式设定光轴oa1的朝向的后方摄像装置15以及以拍摄车辆的侧部下方的方式设定光轴的朝向的下方摄像装置17(摄像装置),并安装于车身B的侧部,框架50支承后方摄像装置15以及下方摄像装置17并安装于壳体19。此外,在图7等所示的例子的摄像单元12中,在壳体19内还收纳有构成转向灯或车宽灯等的灯体单元18。壳体19经由省略图示的基座构件而安装于前侧门5的靠前部的外表面。
另外,在摄像单元12中,框架50具备固定后方摄像装置15的相机固定部51以及固定下方摄像装置17的相机固定部54,并且设有前端52a为与壳体19抵接的自由端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2中,第一弹性变形部52以从相机固定部51朝向壳体19的方式延伸设置,该相机固定部51将配置在对摄像单元12输入冲击载荷F的一侧的后方摄像装置15固定。此外,如图9等所示的例子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2中,第一弹性变形部52设为截面V字状的折弯形状。
另外,在图7等所示的例子中,壳体19具备安装于车辆1的侧部即前侧门5的外表面(车身B的侧部)的内侧壳体19i以及在该内侧壳体19i的车宽方向上组装于外侧的外侧壳体19o,外侧壳体19o相对于内侧壳体19i能够拆装地安装。进而,如图14所示的例子那样,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壳体19具备底部壳体19b,该底部壳体19b跨越内侧壳体19i和外侧壳体19o的下壁,且能够拆装地组装于内侧壳体19i和外侧壳体19o的底部的开口20。通过上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壳体19o、内侧壳体19i以及底部壳体19b以包围后方摄像装置15以及下方摄像装置17的方式配置。
内侧壳体19i、外侧壳体19o以及底部壳体19b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夹紧固定、凹凸嵌合等而能够相互拆装地组装。在图17(图16中的C-C剖面)、图18(图16的D-D剖面)以及图19(图16的E-E剖面)的各剖视图中,内侧壳体19i、外侧壳体19o以及底部壳体19b分别通过凹凸嵌合来组装。
另外,这些内侧壳体19i、外侧壳体19o以及底部壳体19b例如由硬质的树脂材料形成。作为这样的硬质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地采用通常用于设置于车辆的外侧的构件的树脂材料。
如图7所示,壳体19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边b的宽度比安装于前侧门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边a的宽度窄,由此壳体19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梯形形状。内侧边a的前端部与外侧边b的前端部通过倾斜边c连接。倾斜边c从内侧边a的前端部朝向后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倾斜边c与外侧边b通过平滑的弯曲来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壳体19的外侧面中的、与倾斜边c以及将倾斜边c与外侧边b连接的弯曲部分相当的部分称为壳体19的倾斜区域21。此外,将壳体19的外侧面中的、与将内侧边a和外侧边b的后端部彼此连结的边d相当的部分称为壳体19的后端区域22。
如图7所示,在壳体19的上表面侧配置有内侧壳体19i与外侧壳体19o的分割边界部23。壳体19的上表面侧的分割边界部23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壳体19的上表面侧的分割边界部23配置在比壳体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图7中的中心线cl)偏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此外,壳体19的外表面隔着分割边界部23而在车宽方向内侧与外侧设定为不同的颜色。但是,内侧壳体19i的外表面和外侧壳体19o的外表面由隔着分割边界部23而平滑地连续的面构成。
另外,内侧壳体19i与外侧壳体19o的分割边界部23跨越内侧壳体19i和外侧壳体19o的前后的各端部向下表面侧延伸。如图14所示,在外侧壳体19o的下表面,以进入比分割边界部23靠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形成上述的开口20。外侧壳体19o的开口20的进入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为底部壳体19b与外侧壳体19o的分割边界部24。底部壳体19b跨越内侧壳体19i和外侧壳体19o的两下壁能够拆装地组装。
另外,在外侧壳体19o的内表面侧,在框架50所具备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的前端52a抵接的位置设有使该前端52a卡止的第一卡止部19a。
如图7中所示,后方摄像装置15具备:内置有图像传感器、各种处理电路的装置主体15A;以及取入摄像对象的像的摄像透镜15B。后方摄像装置15配置在壳体19内的后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摄像透镜15B在壳体19的后端区域22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向车身外部露出。在壳体19(外侧壳体19o)的后端区域22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设有指向车辆的侧部后方的后倾斜面22A。在后倾斜面22A设有用于使摄像透镜15B向外部露出的第一透镜露出孔25(透镜配置部;参照图14)。此外,摄像透镜15B的光轴oa1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稍微倾斜的状态朝向车辆后方侧。
另外,下方摄像装置17用于将成为从驾驶位观察的死角的车辆的侧部下方映出到驾驶位侧的省略图示的监视器上的所谓盲点监视系统等。下方摄像装置17具备:内置有图像传感器、各种处理电路的装置主体17A;以及取入摄像对象的像的摄像透镜17B。摄像透镜17B在壳体19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的下表面向车身外部露出。在底部壳体19b的下表面设有用于使摄像透镜17B向外部露出的第二透镜露出孔26。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是摄像透镜17B的光轴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稍微倾斜的状态朝向车辆下方侧。
此处,如图7所示,后方摄像装置15以从上方观察壳体19时位于比下方摄像装置17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且摄像透镜15B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位于比下方摄像装置17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9的内部。此外,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是后方摄像装置15以及下方摄像装置17以在壳体19安装于前侧门5的侧部的状态下两者的装置主体15A、17A的中心部的位置成为水平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9内。
框架50将后方摄像装置15以及下方摄像装置17固定,在壳体19的内部,作为摄像单元12整体的框架发挥功能,例如,与壳体19同样,由硬质的树脂材料等形成。
如上所述,框架50具备用于将后方摄像装置15、下方摄像装置17固定的相机固定部51、54。相机固定部51、54分别形成为能够收纳后方摄像装置15或下方摄像装置17的凹状(参照图9所示的相机固定部51)。此外,在这些相机固定部51、54分别设有省略图示的螺栓孔。
另外,如图7等所示,在框架50设有第一弹性变形部52。
第一弹性变形部52在框架50中,以从固定后方摄像装置15的相机固定部51朝向壳体19侧的方式延伸设置。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弹性变形部52设为在弯折部52b的位置处折弯成截面V字状的臂形状,构成为能够以弯折部52b的位置为中心弹性变形。
另外,第一弹性变形部52构成作为与壳体19抵接的前端52a相对于壳体19未完全固定而作为与外侧壳体19o(壳体19)的背面侧抵接且滑动自如的锥状的前端形状的自由端。
即,如图7以及图8中所示,第一弹性变形部52在相机固定部51侧配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相机固定部51将配置在来自车辆的后方的冲击载荷F1向摄像单元12输入的一侧的后方摄像装置15固定。
另外,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弹性变形部52配置成,从内侧壳体19i侧朝向外侧壳体19o侧延伸设置,并且在与后方摄像装置15的光轴oa1交叉的延伸方向k(斜后方)上延伸设置。
进而,第一弹性变形部52的前端52a与由设置于外侧壳体19o的两个部位的肋构成的第一卡止部19a抵接。即,如图8等所示,第一弹性变形部52与设置于外侧壳体19o的第一卡止部19a以前端52a夹入于第一卡止部19a的方式卡合。
另外,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框架50中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的附近设有与外侧壳体19o卡合的卡止爪53。在图示例中,卡止爪53形成为突起状,相对于在外侧壳体19o侧设置的杆状的卡止片19d,以与孔部19e卡合的方式设置。
另外,如图7以及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2的框架50还具备以前端55a与外侧壳体19o的内表面侧抵接的方式设置的板状的第二弹性变形部55。此外,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前端55a以被该第二卡止部19c夹入的方式卡止于由设置于外侧壳体19o的两个部位的肋构成的第二卡止部19c。在图示例中,第二弹性变形部55形成为板状,但是例如与上述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同样,也可以设为截面V字状。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2在外侧壳体19o中,第一卡止部19a以及第二卡止部19c以与设置于框架50侧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或第二弹性变形部55对置并抵接的方式配置,并分别进行卡止。
另外,如图14所示,在框架50还以朝向摄像单元12的外部突出的方式设有用于将摄像单元12固定于车身的侧部的固定部60。在图示例中,固定部60从框架50以将设置于向车辆安装的安装面侧的框架罩65贯穿的方式朝向外部以棒状突出,长度、粗细各不相同的多个固定部61、62、63、64设置于合计四个部位。此外,虽然在图14等中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是固定部60(61~64)的前端部侧形成为圆锥状,并对规定的位置实施螺纹切削加工,形成为螺栓状。
进而,如图7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2中,除了上述的各结构之外,还具备灯体单元18。灯体单元18构成为具备:基座块27,其安装于壳体19的内部;省略图示的电路基板,其保持于基座块27保持;省略图示的灯体,其由安装于电路基板的LED等构成;以及长条的导光体30,其保持于基座块27,将灯体的光向壳体19的外表面的规定部位引导。导光体30具有从基座块27朝向车身后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的倾斜部30a、以及从倾斜部30a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光照射部30。
图20是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方观察摄像单元12的后端区域22的局部立体图,图21是表示沿着图15中所示的F-F线的剖面的图。
壳体19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由沿着上下方向弯曲的圆弧面形成。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中的比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最大鼓出部31稍靠下方位置,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形成有截面大致矩形形状的槽32(切口部)。在该壳体19的槽32配置有上述的灯体单元18的导光体30中的光照射部30b。需要说明的是,导光体30的光照射部30b的后端部配置在壳体19的槽32中的面对后倾斜面22A的位置的跟前侧。即,在壳体19的槽32的后端部附近未配置光照射部30b。由此,能够将从光照射部30b发出的光向后方摄像装置15的摄像透镜15B入射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9的槽32的后端部可以设为由不具有透光性的构件闭塞的结构。
另一方面,灯体单元18的导光体30中的倾斜部30a、基座块27、省略图示的电路基板、灯体等配置在壳体19的内部(也参照图7)。导光体30的倾斜部30a以沿着壳体19的外侧面的倾斜区域21的方式配置。下方摄像装置17配置在壳体19内的、导光体30的倾斜部30a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下方摄像装置17的摄像透镜17B从装置主体17A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斜下方倾斜。在导光体30的倾斜部30a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配置有向摄像透镜17B的斜下方倾斜的部分。此外,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是灯体单元18以在壳体19安装于前侧门5的侧部的状态下灯体单元18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部的位置与后方摄像装置15以及下方摄像装置17的各装置主体15A、17A的中心的位置水平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9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底部壳体19b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设有向下方鼓出的凸部33(也参照图16)。凸部33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的纺锤形状。在凸部33形成有用于使下方摄像装置17的摄像透镜17B向底部壳体19b的下方露出的第二透镜露出孔26。第二透镜露出孔26配置在凸部33中的比该第二透镜露出孔26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宽的区域、例如比第二透镜露出孔26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宽两倍以上的区域。凸部33具有朝比第二透镜露出孔26(摄像透镜17B)靠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区域。
另外,下方摄像装置17的摄像透镜17B以其外表面与底部壳体19b的凸部33的表面形状连续的方式配置。此外,收敛成纺锤状的凸部33的后端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与后方摄像装置15的摄像透镜15B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图22是表示沿着图15中所示的G-G线的剖面的图。
如图20~图22所示,在壳体19(外侧壳体19o)的后端的第一透镜露出孔25安装有将后方摄像装置15的摄像透镜15B的周边区域覆盖的透镜护罩37。透镜护罩37具有从摄像透镜15B的周边区域朝向摄像方向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延伸的截头圆锥状的护罩壁38。护罩壁38相对于摄像透镜15B的光轴oa1的倾斜角度在隔着光轴oa1而位于壳体19的槽32(切口部)的外区域和与外区域相反侧的内区域设定为不同。
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外区域的倾斜角度α1设定为摄像透镜15B的视场角以上且比内区域的倾斜角度α2小。并且,在护罩壁38的圆周方向上,内区域的倾斜角度α1与外区域的倾斜角度α2的角度差最大,在内区域与外区域之间倾斜角度连续地变化。此外,护罩壁38相对于光轴oa1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在从后方观察壳体19时,护罩壁38的放射方向的宽度在外区域与内区域看起来为相同宽度。
另外,如图20、22所示,在透镜护罩37的护罩壁38中的从摄像透镜15B的光轴oa1的方向观察时的摄像透镜15B的上方区域形成有阶梯部39,阶梯部39具有指向摄像方向的大致铅垂面39a。阶梯部39由相对于护罩壁38的倾斜面向摄像方向突出的突条40形成。突条40在从光轴oa1的方向观察下形成为大致沿着护罩壁38的外周缘部的圆弧状。需要说明的是,突条40也可以在从光轴oa1的方向观察下形成为圆环状。突条40(阶梯部39)形成为比透镜护罩37的外周端部37a(摄像对象方向的端部)向前方侧凹陷。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2配置于车辆1的侧部的以下的高度。
以下,参照图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符号35是车身侧部的特征线,符号36是门腰部。特征线35是在包括前侧门5的车身侧部的外表面隆起地设置的凸状的棱线部,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此外,门腰部36是前侧门5的门主体的上边部分,构成门玻璃6的升降的窗框部的外观上的下边。
摄像单元12配置在比前侧门5的特征线35的高度h1靠上方的位置,距地面起925mm以上且最大车高h2以下的高度范围。由此,如图2所示,在车辆行驶时,本车辆的前轮Wf溅起的飞沫s被特征线35的隆起部分遮挡,难以附着于摄像单元12。
在本实施方式说明的例子中,摄像单元12的设置高度设定为距地面起925mm以上,由此,难以产生因后车的前照灯的光引起的晕光。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公路中使用的一般的车辆的前照灯的最大设置高度为950mm,因此,在考虑到前照灯的光轴的下方倾斜之后,在距地面起925mm以上的高度处配置摄像单元12,因此能够抑制后车的前照灯的光向后方摄像装置15直接入射而在监视器11的映像中产生晕光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摄像单元12配置在比前侧门5的门腰部36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摄像单元12透过前侧门5的窗框部进入驾驶者的视野。
另外,如图2所示,在前侧门5的外表面的后缘部设有收纳式的平开门把手45。平开门把手45在车辆的侧视观察下形成为横长的长方形状。安装于前侧门5的外表面的前缘部的摄像单元12在车辆的侧视观察下形成为与平开门把手45相同尺寸且大致相同形状的横长的长方形状。并且,摄像单元12与平开门把手45在车辆的侧视观察下配置于以特征线35上的点为中心的点对称位置。
根据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2,通过在框架50设置第一弹性变形部52,例如,在图7以及图8中所示那样被输入了来自车辆的后方的冲击载荷F1时,该第一弹性变形部52受到该冲击载荷F1而发生弹性变形。这样,第一弹性变形部52通过弹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载荷F1,能够抑制设置于框架50的相机固定部51变形,因此后方摄像装置15的光轴难以偏移。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来自车辆的后方的冲击载荷F1而摄像单元12的目视辨认性下降的情况。
进而,在对摄像单元12施加了更大的冲击载荷F1的情况下,壳体19变形或破损,因此能够根据外观上的变化,对车辆的驾驶员赋予在后方摄像装置15产生光轴的偏移的情况或与摄像单元12整体的故障的有无相关的预见性。
另外,第一弹性变形部52设为截面V字状的折弯形状,由此在从外部(后方)向摄像单元12输入了冲击载荷F1时,第一弹性变形部52受到冲击载荷F1而更有效地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更显著地得到抑制后方摄像装置15与框架50的结合部即相机固定部51的变形且后方摄像装置15的光轴难以偏移的效果。
另外,在例如通过省略图示的螺栓将相机固定部51紧固于壳体19的情况下,该部位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被输入了冲击载荷F1时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的变形,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在相机固定部51发生变形的情况。
另外,第一弹性变形部52采用配置成在与配置于被输入冲击载荷F1的一侧的后方摄像装置15的光轴oa1交叉的延伸方向K上延伸设置,且在外侧壳体19o的内表面侧具备使第一弹性变形部52的前端52a卡止的第一卡止部19a的结构,由此在壳体19的拆装时难以产生由干涉引起的脱落。即,通过具备框架50与壳体19难以脱落的壳体结构而内侧壳体19i以及外侧壳体19o成为一体结构(单壳结构),摄像单元12整体的强度以及刚性提高。此外,也能够促进作为分割结构的内侧壳体19i与外侧壳体19o的一体化。
另外,如图12中所示,采用在框架50中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的附近设置与外侧壳体19o卡合的卡止爪53,该卡止爪53与设置于外侧壳体19o侧的卡止片19d卡合的结构,由此能够将外侧壳体19o牢固且容易地固定于框架50。
另外,采用在框架50具备第二弹性变形部55,其前端55a卡止于外侧壳体19o所具备的第二卡止部19c的结构,由此,在来自外部(车辆的后方)的冲击载荷F1向外侧壳体19o的另一方侧输入时,受到该冲击载荷F1的第二弹性变形部55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防止相机固定部51、54或其他的车载部件(例如,灯体单元18等)产生变形、破坏、故障的情况。
另外,如上所述,在将第二弹性变形部55与第一弹性变形部52同样地形成为截面V字状的情况下,在来自外部的冲击载荷F1向外侧壳体19o的另一方侧输入时,第二弹性变形部55受到冲击载荷F1而更有效地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相机固定部51、54、灯体单元18等产生变形、破坏、故障。
另外,采用外侧壳体19o所具备的第一卡止部19a以及第二卡止部19c与框架所具备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或第二弹性变形部55卡止的结构,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进行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外侧壳体的自由度的限制。即,通过并用与第一弹性变形部52以及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卡止和例如至少一个部位的螺栓紧固等的方法等,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进行外侧壳体19o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限制。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4中所示,优选使用螺栓66将外侧壳体19o固定于框架50。
另外,通过构成为具备以拍摄车辆的侧部后方的方式设定了光轴oa1的朝向的后方摄像装置15,能够将其他的车载部件(例如,灯体单元18)高效地收纳在壳体内(也参照图10)。
另外,在构成为除了后方摄像装置15之外还具备以拍摄车辆的侧部下方的方式设定了光轴的朝向的下方摄像装置17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例如灯体单元18等车载部件高效地收纳在壳体19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用于固定于车身的侧部的固定部60,能够将摄像单元12以高固定强度稳定地固定于车身的侧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摄像单元12中,壳体19包括底部壳体19b,外侧壳体19o、内侧壳体19i以及底部壳体19b以包围后方摄像装置15以及下方摄像装置17的方式配置。此外,壳体19构成为外侧壳体19o相对于内侧壳体19i能够拆装地安装。由此,通过仅拆卸外侧壳体19o的操作,就能够容易地从车宽方向外侧访问壳体内19的部件,因此能够容易进行摄像单元12的维护。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为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摄像单元,其具备:
一个以上的摄像装置,其拍摄车辆的周围;
壳体,其收纳所述摄像装置,并且被安装于车身的侧部;以及
框架,其支承所述摄像装置,并被安装于所述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备固定所述摄像装置的一个以上的相机固定部,并且设有前端为与所述壳体抵接的自由端的第一弹性变形部,
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以从配置在对所述车辆用摄像单元输入冲击载荷的一侧的所述相机固定部朝向所述壳体的方式延伸设置,
所述壳体具备安装于车身的侧部的内侧壳体以及配置于所述内侧壳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壳体,所述外侧壳体被安装成相对于所述内侧壳体能够拆装,
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被配置成,以从所述内侧壳体侧朝向所述外侧壳体侧的方式延伸设置,且以前端与所述外侧壳体抵接的方式设置,并且在与配置在对所述车辆用摄像单元输入冲击载荷的一侧的所述摄像装置的光轴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
在所述外侧壳体中的供所述前端抵接的位置设有使该前端卡止的第一卡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为截面V字状的折弯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的附近设有与所述外侧壳体卡合的卡止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还具备前端与所述外侧壳体抵接的第二弹性变形部,所述第二弹性变形部的前端相对于设置于所述外侧壳体的第二卡止部卡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壳体将所述第一卡止部以及所述第二卡止部配置成与设置于所述框架侧的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或所述第二弹性变形部对置地抵接,并分别进行卡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具备跨越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的下壁而能够拆装地安装的底部壳体,
所述外侧壳体、所述内侧壳体以及所述底部壳体被配置成包围所述摄像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中,作为所述摄像装置至少固定有以拍摄车辆的侧部后方的方式设定了光轴的朝向的后方摄像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中,作为所述摄像装置还固定有以拍摄车辆的侧部下方的方式设定了光轴的朝向的下方摄像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摄像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还具有将所述车辆用摄像单元固定于所述车身的侧部的固定部。
CN202010841217.0A 2019-08-21 2020-08-20 车辆用摄像单元 Active CN112428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1146 2019-08-21
JP2019151146A JP7405533B2 (ja) 2019-08-21 2019-08-21 車両用撮像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8938A CN112428938A (zh) 2021-03-02
CN112428938B true CN112428938B (zh) 2024-04-26

Family

ID=74677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1217.0A Active CN112428938B (zh) 2019-08-21 2020-08-20 车辆用摄像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05533B2 (zh)
CN (1) CN1124289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15468B1 (nl) 2015-09-18 2017-04-19 MCI (Mirror Controls International) Netherlands B V Beweegbare beeldopname inrichting en voertuig voorzien van een dergelijke inrichti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8715A (ja) * 2007-01-10 2008-07-24 Murakami Corp 車両用カメラの防水取付構造
KR100959347B1 (ko) * 2010-02-24 2010-05-20 조성호 자동차의 좌우후방 시야확보 장치
CN103179329A (zh) * 2011-12-22 2013-06-26 佳能株式会社 安装有摄像器件封装的摄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4497B2 (ja) * 2001-11-27 2006-12-06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カメラ内蔵型バックミラー
JP4402002B2 (ja) * 2005-04-12 2010-01-20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アウターミラー
JP5620360B2 (ja) * 2011-11-30 2014-11-0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6205644B2 (ja) * 2013-05-30 2017-10-04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カメラ装置
JP7023127B2 (ja) * 2018-02-01 2022-02-21 サカエ理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撮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8715A (ja) * 2007-01-10 2008-07-24 Murakami Corp 車両用カメラの防水取付構造
KR100959347B1 (ko) * 2010-02-24 2010-05-20 조성호 자동차의 좌우후방 시야확보 장치
CN103179329A (zh) * 2011-12-22 2013-06-26 佳能株式会社 安装有摄像器件封装的摄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8938A (zh) 2021-03-02
JP2021030809A (ja) 2021-03-01
JP7405533B2 (ja)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61185A1 (en) Imaging device
US20090153663A1 (en) Back-up camera and integrated led license light
JP6922705B2 (ja) センサー搭載構造
CN109878417B (zh) 传感器搭载结构
US10780828B2 (en) Sensor mount structure
CN112428938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JP2020032823A (ja) 車両用撮像ユニット
JP5851009B2 (ja) 車載カメラの取り付け装置
JP5260398B2 (ja) カメラ配置構造
CN110861582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JP6760047B2 (ja) 車両周辺監視装置
CN112424025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JP2017081261A (ja) ステレオカメラのカバー
CN110861583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JP7063776B2 (ja) 車両用撮像ユニット
CN112009366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CN110861585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的配置结构
CN110203145B (zh) 车载用电子设备的保持件构造
CN112203896B (zh) 周边信息取得装置及车辆
US20220111799A1 (en) Vehicle sensor attachment structure
US20240166132A1 (en) Camera assembly
US20240208432A1 (en) Equipment Holder for a Vehicle
CN218558755U (zh) 车辆用摄像装置
JP5189819B2 (ja) ドアミラー
JP4245111B2 (ja) 車両における外装カバー構造及び車両における外装カバー構造の取付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