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2474B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42474B
CN111942474B CN202010417440.2A CN202010417440A CN111942474B CN 111942474 B CN111942474 B CN 111942474B CN 202010417440 A CN202010417440 A CN 202010417440A CN 111942474 B CN111942474 B CN 1119424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direction
hood
fender
vehicle width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174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42474A (zh
Inventor
中山学
江原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42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42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4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05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for moto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高效地吸收从上方施加于发动机罩的载荷。车身前部构造(1)包括发动机罩(3)和在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端部设置的挡泥板(2),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端部朝向下方形成,在挡泥板(2)的位于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并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23)。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闭合的发动机罩(盖)作用有来自上方的载荷时使该载荷衰减的技术,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盖配置构造。
专利文献1记载的盖配置构造的发动机罩(盖2)由在内部侧设置的内部盖4和在内部盖4的外部侧设置的外部盖3形成。外部盖3具有侧部缘区域7的端缘部9和在与挡泥板6的上端部之间形成对合面的侧部分离部5。
在内部盖4的下端部具有纵剖观察为形成L字状的加强区13,该加强区13借助固定机构16固定在侧部支承体14上。挡泥板6在发动机罩闭合时由侧部支承体14支承。并且,在闭合的发动机罩(盖)作用有来自上方的载荷时,为了以将外部盖3的侧部缘区域7向外方推出的方式变形而使冲击力衰减,由固定机构16支承加强区1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89388号公报(参见权利要求1、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记载的盖配置构造为经由固定机构16由侧部支承体14承受施加于发动机罩的载荷的构造,因此无法高效地吸收施加于发动机罩的载荷以使之衰减,存在进一步开发的余地。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前述问题而提出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吸收从上方施加于发动机罩的载荷的车身前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罩和在所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端部设置的挡泥板,所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端部朝向下方形成,在所述挡泥板的位于所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并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高效地吸收从上方施加于发动机罩的载荷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挡泥板的上端部配置的缓冲部件的设置状态的要部放大概略立体图。
图3是示出缓冲部件的设置状态的要部放大概略立体图。
图4是图1的IV-IV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1的V-V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对发动机罩施加向下方向的载荷而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下端部向下移动了时的状态的要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7是示出在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端部作用有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载荷时的状态的要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8是示出进一步对发动机罩施加向下方向的载荷而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下端部向下移动了时的状态的要部放大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前部构造
2 挡泥板
2a 上端部
3 发动机罩
4 挡泥板托架
5 缓冲部件
21 上部凸缘部
22 挡泥板安装部
22b 加强部
22c 棱线
23 倾斜部
31a 车宽方向下端部
51 突出部
56 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
需要说明的是,将车辆的行进方向设为“前”、将后退方向设为“后”、将“铅直上方侧设为“上”、将铅直下方侧设为“下”、将车宽方向设为“左”、“右”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所参照的图5图8示出在闭合的发动机罩3作用有向下方向的载荷F1(参照图7)时的动作状态,为了便于说明,将缓冲部件5放大示出,将发动机罩3中的弯曲的程度缩小并示意性地示出,间隙S1、S2夸张示出。
<汽车>
汽车(图示省略)如图7所示,只要是具有挡泥板2和发动机罩3的构造即可,种类、形式等并无特别限定。汽车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以下主要说明车身左侧,车身右侧的说明适当省略。
<车身前部构造>
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包括:发动机罩3(参照图7);支承发动机罩3的缓冲部件5;固定有缓冲部件5的挡泥板托架4;以及在挡泥板托架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配置的挡泥板2。
<挡泥板>
挡泥板2是覆盖车轮的挡泥部的部件。挡泥板2设置在车身的左右侧部。挡泥板2的部位等并无特别限定。在挡泥板2的上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上部凸缘部21及挡泥板安装部22,和从上部凸缘部21及挡泥板安装部22的外侧端部向斜向外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23。
如图1所示,上部凸缘部21为以从挡泥板2的外侧上端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沿水平方向弯折而形成的缘部(参照图5)。上部凸缘部21从倾斜部23的后侧上端到挡泥板安装部22沿车身前后方向以带状延伸。如图5所示,上部凸缘部21与将缓冲部件5设置于挡泥板托架4的缓冲部件设置部41相比配置在高出高度H1的位置。在该上部凸缘部21的上侧载置缓冲部件5的突出部51的下部。
如图2及如图3所示,挡泥板安装部22为从挡泥板2的外侧上端以檐状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出的方式形成的大致长方形的突出片。挡泥板安装部22从挡泥板2的上端部2a向车宽方向内侧水平弯折而形成。在挡泥板安装部22形成有加强用的加强筋22a、具有棱线22c的加强部22b、固定件设置孔22d、灯单元设置部22e。
加强筋22a是在缓冲部件5的附近(缓冲部件5侧的端部)的挡泥板安装部22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侧面观察以圆弧状向上鼓出而形成的加强部(参照图3)。加强筋22a从上凸缘21与层差部之间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具有支承功能以免上凸缘21和层差部因来自上方的载荷而挠曲。加强筋22a形成在挡泥板安装部22的缓冲部件5侧的后端并配置在缓冲部件5的附近。如图2所示,在加强筋22a上从靠近左端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位置到右端(车宽方向内端)沿加强筋22a的长边方向切缺形成切缺部22f。
如图2所示,加强部22b是从水平的挡泥板安装部22的基端部下降一级而形成为层差状以被加强的部位。层差部与上部凸缘部21同样地,以从挡泥板2的外侧上端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沿水平方向弯折而形成,具有凸缘的功能。加强部22b由从上部凸缘部21夹着加强筋22b而沿车身前方向连续地以带状延伸的水平的面构成。
棱线22c是通过以层差状折曲形成加强部22b而沿车身前后方向以线状形成的折曲部。
固定件设置孔22d(参照图4)由供固定件B穿插的贯通孔构成。固定件设置孔22d形成在加强筋22a及棱线22c的附近。因此,固定件设置孔22d在挡泥板安装部22中形成在由加强筋22a及棱线22c加强的部位。
灯单元设置部22e是供灯单元(图示省略)的灯托架6载置的设置部位。
如图1及图2所示,倾斜部23是从上部凸缘部21及挡泥板安装部22向斜向外侧向下倾斜而形成的倾斜面。如图5所示,在挡泥板2中,在位于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并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23。倾斜部23形成为,具有:在挡泥板2的车宽方向内侧上端部形成的第1倾斜部23a;倾斜角度小于第1倾斜部23a的第2倾斜部23b;以及在第1倾斜部23a与第2倾斜部23b之间形成的棱线23c。
第1倾斜部23a从上部凸缘部21的车宽方向外端大致沿侧部31在斜下方向外侧形成为陡坡。第1倾斜部23a在发动机罩3闭合时配置在侧部31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内方的位置,并配置在由侧部31遮挡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1倾斜部23a也可以垂直形成。
第2倾斜部23b从第1倾斜部23a的下端向斜下方向外侧形成为比第1倾斜部23a平缓的坡度,与侧部31的下端相比延伸至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如图6所示,第2倾斜部23b配置为,在对发动机罩3沿向下方向施加很大的载荷F1(参照图7)而下降了的情况下,侧部31的车宽方向下端部31a与之抵接并向下(箭头a方向)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倾斜部23并非限定为第1倾斜部23a与第2倾斜部23b两个倾斜部分连续形成的构造,也可以由一个倾斜面构成。
如图4所示,固定件B是将挡泥板2固定于挡泥板托架4的部件。固定件B由螺栓、螺母构成。固定件B设置在挡泥板安装部22的靠近加强筋22a侧的端部。
<发动机罩>
“发动机罩”通常是指覆盖发动机室或行李舱的开口部的部件。如图5所示,发动机罩3形成为车身外侧的侧部31朝向下方弯曲。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下端部31a以从上侧包围挡泥板2的上端部2a的方式配置在挡泥板2的上端部2a的车宽方向外侧。发动机罩3主要由内构件3a和外构件3b构成。发动机罩3通过在基端部设置的发动机罩铰链(图示省略)以开闭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车身。发动机罩3以在闭合时侧部31位于挡泥板2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分型部8而配置于车身。
内构件3a是形成发动机罩3的车内侧的面的板部件。内构件3a的下端部配置为,在使发动机罩3闭合时覆盖缓冲部件5及第1倾斜部23a的车宽方向外侧。
外构件3b是形成发动机罩3的车外侧的面的板部件。
分型部8是在挡泥板2的倾斜部23与侧部31的下端部之间设置的间隙S1(分型宽度)。分型部8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形成。分型宽度是分型部8处的间隙S1的宽度,由于侧部31朝向下方弯曲,因此表示大致左右的长度(参照图5)。
<框架部件>
框架部件(图示省略)是供挡泥板托架4固定的车身架。框架部件(图示省略)由具有比挡泥板2高的刚性的中空构造的部件构成。框架部件(图示省略)例如是配置在挡泥板托架4的下方并沿车身的前后方向配设的上构件。需要说明的是,框架部件(图示省略)的形状、部位等并无特别限定。
<挡泥板托架>
如图4所示,挡泥板托架4是用于将挡泥板2的挡泥板安装部22与框架部件(图示省略)连结的托架部件。挡泥板托架4由具有比挡泥板2高的刚性的部件以正面观察呈大致L字状折曲而形成(参照图3)。
如图3所示,挡泥板托架4沿上下方向延伸配设。在挡泥板托架4的上部以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形成有呈沿水平方向折曲的形状的缓冲部件设置部41及挡泥板固定部42。挡泥板托架4的下部与框架部件(图示省略)接合。在挡泥板托架4的侧部形成有用于减轻重量的减重孔43。
如图3及图4所示,缓冲部件设置部41及挡泥板固定部42沿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延伸形成。如图5所示,在缓冲部件设置部41形成有与缓冲部件5的卡合部53卡合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1a和供缓冲部件5的卡定用卡夹52a固定的缓冲部件固定孔41b。
如图4所示,挡泥板固定部42是与缓冲部件设置部41的前侧连续形成的平坦的部位。在挡泥板固定部42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固定件B的固定件设置孔42a。在挡泥板固定部42上通过固定件B固定挡泥板安装部22。如图3所示,挡泥板固定部42的前侧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形成有支承挡泥板固定部42的横剖观察以L字状弯折形成的支柱部44而被加强。
挡泥板托架4如图4所示,在车身高度方向上,供挡泥板安装部22固定的挡泥板固定部42的高度与供缓冲部件5固定的缓冲部件设置部41的高度相比高出高度H2。
<缓冲部件>
如图5所示,缓冲部件5是用于缓和发动机罩3下降并抵接时的冲击且支承发动机罩3的部件。缓冲部件5正面观察形成为大致四棱柱形状。缓冲部件5固定在挡泥板托架4的缓冲部件设置部41上。缓冲部件5具有: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形成的突出部51及凹陷56;在下部形成的车宽方向内侧下表面52、卡合部53及卡定用卡夹52a;在上部形成的斜面部54;以及在前后侧面形成的凹部55(参照图2)。缓冲部件5考虑发动机罩3的质量等适当采用具有规定的弹性及挠性的橡胶部件等。
如图5所示,突出部51从缓冲部件5的下部(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挡泥板2(侧部31)侧突出而形成。突出部51由从卡合部53附近突出地配置在上部凸缘部21上的大致板状的突出片构成(参照图2及图3)。因此,缓冲部件5形成为,在使发动机罩3闭合时产生的针对缓冲部件5的负荷F2(参照图6)施加于斜面部54的情况下,该负荷F2(参照图6)经由突出部51施加于挡泥板2的上部凸缘部21。在突出部51与斜面部54之间形成正面观察呈大致半圆形状的凹陷56而变得容易变形。
车宽方向内侧下表面52是在挡泥板托架4处载置于挡泥板托架4上的水平部位。在车宽方向内侧下表面52向下方突出形成有作为固定于挡泥板托架4的固定部的卡定用卡夹52a和与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1a卡合的卡合部53。
卡定用卡夹52a由有底圆筒状的带爪弹性卡定突起构成,该卡定突起通过嵌入于在挡泥板托架4上形成的缓冲部件固定孔41b来固定挡泥板托架4。
卡合部53以分隔突出部51的基端部与车宽方向内侧下表面52的边界的方式沿车宽前后方向以肋状突出而形成(参照图2及图3)。卡合部53以车宽方向内侧的纵壁面与挡泥板托架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1a抵接的方式,由沿着端部41a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凸部构成。因此,卡合部53如图6所示,能够由卡合部53承受物体A(参照图7)碰撞时产生的针对缓冲部件5的负荷F2,因此缓冲部件5具有抑制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移的功能。
如图5所示,斜面部54由正面观察形成为大致山状(大致三角形)的缓冲部件5的上部的以形成向车宽方向外侧下降的坡度的方式形成的斜面构成。斜面部54与卡定用卡夹52a相比配设于在车宽方向外侧部分配置的卡合部53、突出部51及凹陷56的上部。在使发动机罩3闭合的情况下,在斜面部54与内构件3a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S2(例如1mm左右)。发动机罩3由于存在该间隙S2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动机罩3的高度不均匀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出于组装性的简化等目的构成为设有间隙S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使发动机罩3闭合的状态下未设有间隙S2而使斜面部54与侧部31抵接。在该情况下,为了调整缓冲部件5的高度,也可以将未图示的垫片等插入缓冲部件5的车宽方向内侧下表面52来设置高度调整机构。
如图2或图3所示,凹部55由分别在缓冲部件5的前后的侧面中央部形成的具有规定的深度且正面观察呈三角形的凹陷构成。凹部55具有考虑发动机罩3(参照图5)的质量、侧部31的弯曲深度等适当调整凹部55的形状、深度以能够恰当设定缓冲部件5的挠曲量、变形量的功能。
《车身前部构造的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1~图8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的作用。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3形成为侧部31朝向下方弯曲。因此,发动机罩3在闭合时或由与本车辆碰撞的行人等物体A(参照图7)施加向下方向的载荷F1(参照图7)时,产生侧部31欲向车宽方向内侧挠曲的负荷F2(参照图6)。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如图6所示,由橡胶制的缓冲部件5的斜面部54承受此时产生的负荷。缓冲部件5在斜面部54的下侧形成有凹陷56,从而形成为不易阻碍向下变形的形状。因此,缓冲部件5能够柔软地由斜面部54承受载荷,限制侧部31向内侧挠曲。施加于斜面部54的载荷F1经由缓冲部件5施加于挡泥板托架4的缓冲部件设置部41。
若进一步发动机罩3以被物体A(参照图7)向下推入的方式变形并压溃,则车宽方向下端部31a下降(沿箭头a方向移动)而与倾斜部23(第2倾斜部23b)抵接。
若进一步发动机罩3以被物体A(参照图7)向下推入的方式变形并压溃,则车宽方向下端部31a在第2倾斜部23b上沿着第2倾斜部23b向斜下方向(箭头b方向)滑动。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通过此时的车宽方向下端部31a与倾斜部23的摩擦阻力(制动)及发动机罩3在倾斜部23上向下滑行移动的压溃行程来缓和载荷F1(参照图7)以保护物体A。
如图7所示,若进一步发动机罩3以被物体A向下推入并压溃的方式变形,则侧部31以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变形,车宽方向下端部31a与倾斜部23分离。车宽方向下端部31a通过以向该侧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变形,从而以一边向左方扩展一边倾斜向下(箭头c方向)退避的方式变形,进一步吸收载荷F1。
如图8所示,若进一步发动机罩3被物体A(参照图7)向下推入并压溃,则车宽方向下端部31a一边沿着挡泥板2的外表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稍微扩展一边向下(箭头d方向)移动,从而吸收载荷F1(参照图7)。
像这样,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高效地吸收施加于发动机罩3的来自上方的载荷F1以保护行人等物体A(参照图7)。
在该情况下,挡泥板2的上端部2a与缓冲部件5的附近邻接形成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22a和与加强筋22a正交配置的具有棱线22c的层差状的加强部22b的挡泥板安装部22而被加强(参照图2及图3)。因此,能够由挡泥板2可靠地承受从发动机罩3施加于缓冲部件5的负荷F2(参照图6)。
像这样,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如图5及图6所示,包括发动机罩3和在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端部设置的挡泥板2,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端部朝向下方形成,在挡泥板2的位于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并向下倾斜的倾斜部23。
由此,发动机罩3在施加有来自上方的过大的载荷F1(参照图7)时,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下端部31a被挡泥板2的倾斜部23按压而在倾斜部23的表面上向车宽方向外侧滑动。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利用与倾斜部23的摩擦阻力及以向车宽方向外侧下方退避的方式变形的压溃行程高效地吸收施加于发动机罩3的来自上方的载荷F1。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支承发动机罩3的缓冲部件5的下部(基部)形成有以向挡泥板2侧(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挡泥板2的上端部2a的突出部51。
由此,缓冲部件5将从发动机罩3向缓冲部件5传递的负荷F2以经由突出部51向挡泥板2的倾斜部23侧避让的方式控制,能够由挡泥板2承受施加于缓冲部件5的负荷F2并吸收。
另外,缓冲部件5具有支承发动机罩3的斜面部54和在斜面部54与突出部51之间形成的凹陷56。
由此,缓冲部件5通过形成有凹陷56,从而能够容易向下变形以柔软地吸收载荷,并容易使载荷向突出部51传递。
另外,挡泥板2的上端部2a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形成有供所述突出部51配置的上部凸缘部21。
由此,挡泥板2的上部能够由上部凸缘部21加强以提高刚性。另外,施加于缓冲部件5的向下方向的负荷F2能够通过突出部51以经由上部凸缘部21施加于挡泥板2的上部的方式避让。
另外,如图2所示,在挡泥板2的上端部2a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挡泥板安装部22,在挡泥板安装部22中形成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棱线22c的加强部22b。
由此,挡泥板2的上部能够通过弯折形成的挡泥板安装部22提高刚性。该挡泥板安装部22能够通过具有棱线22c的加强部22b提高挡泥板2的上端部2a的刚性而不易弯曲。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下端部31a以从上侧包围挡泥板2的上端部2a的方式配置在上端部2a的车宽方向外侧。
由此,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下端部31a配置为,在发动机罩3施加有向下方向的过大的载荷F1(参照图7)而下降了的情况下,能够向挡泥板2的上端部2a的车宽方向外侧下降,以与倾斜部23抵接的方式向下滑动。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其技术思想范围内实施多种改造及变更,本发明当然也涉及这些改造及变更的发明。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供缓冲部件5固定的挡泥板托架4,但并非限定于此。固定缓冲部件5的部件例如可以将缓冲部件5固定于车身架,或者可以是虽非挡泥板托架4但也能够固定缓冲部件5的托架例如独立于挡泥板托架4设置的托架。

Claims (5)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包括发动机罩和在所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端部设置的挡泥板,
所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端部朝向下方形成,
在使所述挡泥板的外侧上端弯折而成的缘部设有缓冲部件,
在所述缓冲部件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地形成有斜面部及突出部,并在所述斜面部与所述突出部至今形成有凹陷,
在所述挡泥板的位于所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并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倾斜部具有:第1倾斜部,其形成在所述挡泥板的车宽方向内侧上端部,在所述发动机罩闭合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罩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内方的位置,并配置在由所述发动机罩的下端部遮挡的位置;以及
第2倾斜部,其从所述第1倾斜部的下端向斜下方向外侧形成为比所述第1倾斜部平缓的坡度,与所述发动机罩的下端部相比延伸至车宽方向外侧,在所述发动机罩沿向下方向被施加载荷而下降了的情况下,所述发动机罩的内构件与所述斜面部及所述突出部抵接而使所述缓冲部件变形,且所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下端部与该第2倾斜部抵接并向下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泥板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并形成有供所述突出部配置的上部凸缘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挡泥板的上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挡泥板安装部,
在所述挡泥板安装部形成有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的加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下端部以从上侧包围所述挡泥板的上端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上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下端部以从上侧包围所述挡泥板的上端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上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
CN202010417440.2A 2019-05-15 2020-05-15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11942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2395A JP6896017B2 (ja) 2019-05-15 2019-05-15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9-092395 2019-05-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2474A CN111942474A (zh) 2020-11-17
CN111942474B true CN111942474B (zh) 2022-12-27

Family

ID=73221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17440.2A Active CN111942474B (zh) 2019-05-15 2020-05-15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96017B2 (zh)
CN (1) CN111942474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8773A (ja) * 1997-03-19 1998-09-2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用フード装置
DE10126195C1 (de) * 2001-05-30 2002-11-14 Daimler Chrysler Ag Fronthaubenanordnung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CN1895938A (zh) * 2005-06-23 2007-01-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安全装置
WO2012096244A1 (ja) * 2011-01-11 2012-07-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フード構造
JP2013112049A (ja) * 2011-11-25 2013-06-10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部構造
JP2014034218A (ja) * 2012-08-07 2014-02-24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FR3006982A1 (fr) * 2013-06-17 2014-12-19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Aile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partie en saillie pour ameliorer la qualite percue et guider les eaux de ruissellement
WO2015119106A1 (ja) * 2014-02-05 2015-08-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6084070A (ja) * 2014-10-28 2016-05-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6428232A (zh) * 2015-08-04 2017-02-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JP2018065497A (ja) * 2016-10-20 2018-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ード支持構造
CN108688731A (zh) * 2017-03-30 2018-10-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57698B2 (ja) * 1993-01-18 2002-12-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0346113A (ja) * 1999-06-07 2000-12-12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バンパーラバー
JP3883989B2 (ja) * 2003-07-11 2007-0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前部車体構造
JP2005324587A (ja) * 2004-05-12 2005-11-24 Honda Motor Co Ltd ヘッドライトシール構造
JP2006097775A (ja) * 2004-09-29 2006-04-13 Toyoda Gosei Co Ltd 車両用クッションゴム
JP5719633B2 (ja) * 2011-02-25 2015-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8773A (ja) * 1997-03-19 1998-09-2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用フード装置
DE10126195C1 (de) * 2001-05-30 2002-11-14 Daimler Chrysler Ag Fronthaubenanordnung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CN1895938A (zh) * 2005-06-23 2007-01-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安全装置
WO2012096244A1 (ja) * 2011-01-11 2012-07-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フード構造
JP2013112049A (ja) * 2011-11-25 2013-06-10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部構造
JP2014034218A (ja) * 2012-08-07 2014-02-24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FR3006982A1 (fr) * 2013-06-17 2014-12-19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Aile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partie en saillie pour ameliorer la qualite percue et guider les eaux de ruissellement
WO2015119106A1 (ja) * 2014-02-05 2015-08-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6084070A (ja) * 2014-10-28 2016-05-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6428232A (zh) * 2015-08-04 2017-02-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JP2018065497A (ja) * 2016-10-20 2018-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ード支持構造
CN108688731A (zh) * 2017-03-30 2018-10-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96017B2 (ja) 2021-06-30
CN111942474A (zh) 2020-11-17
JP2020185925A (ja) 2020-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14098B (zh) 用于车辆的外部环境检测装置的安装结构
EP2195193B1 (en) Lamp mounting structure and vehicle to which lamp is mounted with the use of the same
US6203096B1 (e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of vehicular door
US20090152901A1 (en) Fender protector structure
JP2005238915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EP3470308B1 (en) Automobile cowl grille structure
US6840659B2 (en) Transition region between a vehicle engine hood or front trunk lid and a headlight
JP6514658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CN111942474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6497518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2111268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5466438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構造
CN110316256B (zh) 车辆前发动机罩用铰链臂安装构造
JP4820476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2003212070A (ja) 車両用バンパの取付構造
JP2005289237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CN111942477B (zh) 汽车的发动机罩支承构造
JP2012066687A (ja) カウルカバー構造
CN112677922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4291722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CN109927794B (zh) 车身前部的构造
JP2009161141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9927645B (zh) 前围上部装饰件
CN102862534A (zh) 车辆的保险杠装置
JP2005104264A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