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5938A - 车辆安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安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5938A
CN1895938A CNA2006100959131A CN200610095913A CN1895938A CN 1895938 A CN1895938 A CN 1895938A CN A2006100959131 A CNA2006100959131 A CN A2006100959131A CN 200610095913 A CN200610095913 A CN 200610095913A CN 1895938 A CN1895938 A CN 1895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afety device
bont
vehicle
car bon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959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95938B (zh
Inventor
平田赖光
藤田贤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828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0017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828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5277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95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5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95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59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安全装置,包括设置在形成车辆前部的发动机罩(5)的下方,并可使该发动机罩(5)的后部相对于车身进行提升的致动器(3)所构成的提升装置;形成于上述车身,且开口向上的槽状前围部(43);架设于该前围部(43)的开口且从上方载置并予以固定的安装部件(45);上述提升装置固定在该安装部件(45)上。采用本发明的车辆安全装置,既可改善致动器对车身的安装性能,又可防止提升装置(致动器)被盗。

Description

车辆安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罩后部可通过提升装置被提升的车辆安全装置,属于车辆安全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防止行人在与车辆发生碰撞后倒在发动机罩上经该发动机罩而间接地与位于该发动机罩下方的发动机等发生碰撞而受到撞击,有时会采用相对于车身提升发动机罩后部的车辆安全装置结构,例如日本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348716号),公开了一种在发动机罩后端部下方,将提升用致动器(actuator)(提升装置)经安装部件(加强部件)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开口向上的槽状前围部(cowl)(即air box)的前壁的结构。
另外,日本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59799号)中,公开了如下的一种结构,在位于车身前部的左右两侧的前翼板上分别设置支撑发动机罩后端部的发动机罩铰链,同时在上述前翼板上所形成的凹部内设置当检测出行驶中的车辆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时,将上述发动机罩铰链推向上方的致动器。
然而,上述日本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装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即,该结构中,是通过螺栓利用紧固工具从发动机室侧予以固定,而通常,发动机及辅助设备等是在安装致动器等之前而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因此,当对安装件或致动器等进行安装作业时,紧固工具或作业人员的手容易与这些机器等发生干涉,造成作业性能恶化。特别是,当安装完毕后而需要更换或者调整致动器等时,有可能要先拆卸上述辅助设备等才能进行该作业的情况。而且,前围部内还设置有刮水器连杆等辅助设备,因此也必须考虑是否会与这些辅助设备发生干扰的问题。
另外,即使如上述日本专利文献1那样,在上述前翼板上所形成的凹部内设置上述致动器,对该致动器的安装作业也不容易进行,并且很难简单且有效地提高其安装刚性。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致动器相对于车身的安装性能的车辆安全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安全装置,可包括,设置在形成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罩的下方,并可使该发动机罩的后部相对于车身进行提升的提升装置;形成于上述车身,且开口指向车辆上方的槽状前围部;架设于该前围部的开口且从上方载置并予以固定的安装部件;上述提升装置安装在该安装部件上。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在车身上形成有开口指向车辆上方的槽状前围部,同时架设于该前围部开口的安装部件从上方载置并被固定,因此,对该安装部件的安装、拆卸作业可从前围部的上方进行。这样,不仅不需要从发动机室一侧进行上述作业,而且即使在安装部件的下方设置有如刮水器连杆等辅助设备时,也可顺利地进行上述安装、拆卸作业。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安装部件可具有架设在上述开口上的加强件以及安装在该加强件上的支架,上述加强件的一端可载置在收容悬架的悬架支撑塔的上部。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安装部件具有架设在上述开口上的加强件以及安装在该加强件上的支架,因此该安装部件的刚性被提高,提升装置运作时的反作用力所引起的沿上下方向的挠曲等被抑制。
而且,由于该加强件的一端载置在收容悬架的悬架支撑塔的上部,因此,提升装置运作时的反作用力,经加强件,不仅可分配到前围部,还可分配到刚性高的悬架支撑塔上。并且,经悬架支撑塔还可分配到轮胎或路面。另外,由于悬架支撑塔的刚性也相应地提高,因此车身可确实可靠地承受来自悬架支撑塔的输入载荷,从而可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支架的一端,可以与上述加强件的一端相重叠的状态,载置在收容悬架的悬架支撑塔的上部。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支架的一端,可以与上述加强件的一端相重叠的状态,载置在收容悬架的悬架支撑塔的上部,因此,提升装置运作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不仅可经支架分配到悬架支撑塔,还可经悬架支撑塔分配到轮胎或路面。而且,由于悬架支撑塔的刚性也相应地提高,因此车身可确实可靠地承受来自悬架支撑塔的输入载荷,从而可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提升装置的车宽方向外侧,可设置有支撑上述发动机罩,使该发动机罩可进行转动,并使该发动机罩后部相对于车身可被提升的铰链装置,以及用于加强上述铰链装置的安装于车身的安装部的前围部上板,该前围部上板可延伸至上述安装部件的下方。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在上述提升装置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支撑上述发动机罩,使该发动机罩可进行转动,并使该发动机罩后部相对于车身可被提升的铰链装置,以及用于加强上述铰链装置的安装于车身的安装部的前围部上板,而且该前围部上板延伸至上述安装部件的下方,因此当提升装置运作时,前围部上板经安装部件向下方压靠。故此,当发动机罩后部相对于车身被提升时,铰链装置的受发动机罩拉拽而产生一边变形一边上升的状况将被抑制。即,发动机罩后部可确实可靠地相对于车身进行上升。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支架的车宽外侧端部可载置并固定在上述前围部上板上,同时该支架的车宽内侧端部,可设置覆盖且接近上述加强件的车宽内侧端部的向下折曲的凸缘。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支架的车宽外侧端部载置并固定在上述前围部上板上,同时该支架的车宽内侧端部,设置有覆盖且接近于上述加强件的的车宽内侧端部的向下折曲的凸缘,因此,上述支架的刚性被提高,同时,当提升装置运作时,假如该支架的车身内侧部分,因反作用力以车宽外侧端部为支点而向下方产生挠曲,也会因为与上述加强件的车宽内侧端部产生抵接而可防止继续挠曲。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外侧,可具有构成车身前侧部的前翼板,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面部可邻接于上述前翼板的内侧上部,通过螺栓将该安装部件固定在车身构成部件上的安装部中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可位于上述安装面部的下方。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发动机罩的侧端部下方,设置有安装上述提升装置的安装部件,同时该安装部件的安装面部邻接于上述前翼板的内侧上部,并且通过螺栓将该安装部件固定在车身构成部件上的安装部中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从前翼板向下方分离,因此,即使将工具等插进前翼板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试图拆卸安装有提升装置的安装部件,该工具等也无法到达上述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因为无法拆卸安装部件进而无法拆卸提升装置,所以可防止对该提升装置的恶作剧或盗窃。
另外,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面部大致呈水平设置。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面部大致呈水平设置,因此,即使将工具等从前翼板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插向下方,因该安装面部会成为阻碍,所以工具等很难到达上述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
另外,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提升装置可具有从上方载置在上述安装部件上的安装面部上的安装座,且该提升装置可通过从该安装座的上方经安装座及安装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装面部的下方与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该安装面部上。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提升装置,具有从上方载置在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面部上的安装座,并通过从该安装座的上方经安装座及安装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装面部的下方与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该安装面部,因此,即使从该安装面部的上方插入工具,该工具也无法接近位于安装面部下方的螺母,因而很难以单体的状态从安装部件拆卸提升装置。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提升装置的固定螺母的下方,可设置板状部件,以覆盖该螺母。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提升装置的固定螺母的下方,设置有板状部件,以覆盖该螺母,因此,即使要从下方接近该螺母的紧固部,也会受到板状部件的阻碍。故此,可更有效地防止提升装置被盗。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安装面部与发动机罩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设定为短于该安装面部与上述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安装面部与发动机罩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设定为短于该安装面部与上述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因此,即使从前翼板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插入工具等,该工具也很难接近至上述内端侧安装部,同时还可使提升装置的工作行程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另外,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位于两个前翼板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槽状前围部,上述支架设置在该前围部的开口上,上述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固定在前围部的底部。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位于两个前翼板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槽状前围部,上述支架设置在该前围部的开口上,上述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固定在前围部的底部,因此,即使从安装装置的车辆前方一侧或后方一侧,将工具类插入到前翼板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以与提升装置接触,也会被前围部的位于前后的纵壁所阻碍。因此,可更有效地防止对提升装置的恶作剧或盗窃。另外,通过上述安装部件,还可同时达到提高前围部刚性的效果。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外侧可设置构成车身前侧部的前翼板,上述发动机罩的侧端部下方可设置使该发动机罩转动可地支撑在车身的铰链装置,上述铰链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位于上述前翼板与上述提升装置之间的部位。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铰链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前翼板与提升装置之间的部位,因此,即使为了与提升装置接触而将工具等插入前翼板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该工具也会被因为铰链装置的阻碍而无法与位于内侧的提升装置接触。因此,可防止对提升装置的恶作剧或盗窃。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上述前翼板与上述提升装置之间的部分由多个部件构成,该多个部件沿上下方向偏位设置。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上述前翼板与上述提升装置之间的部分由多个部件构成,并且该多个部件沿上下方向偏位设置,因此,前翼板和提升装置之间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较大范围被该铰链装置所遮挡,因而可提高上述的防被盗效果等。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前翼板与提升装置之间的多个部件,其中一部分从侧视方向看为重叠设置。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前翼板与提升装置之间的多个部件,其中一部分从侧视方向看为重叠设置,因此,可有效地提高该铰链装置,在通过工具等相对于该铰链装置从侧方施加强大的作用力时的承受能力。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前翼板与提升装置之间的多个部件,沿着前翼板的上部或发动机罩的侧端部,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予以设置。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前翼板与提升装置之间的多个部件,沿着前翼板的上部或发动机罩的侧端部,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予以设置,因此,前翼板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较大范围,被铰链装置覆盖。故此,相对于提升装置,只能从其前方或后方距离较远的位置进行接触,而从其侧面则无法进行接触,因而可提高预防恶作剧或被盗的效果。
然而,因前翼板内壁的形状,有时必须将上述提升装置经安装部件安装在车身,此时,若很容易地与安装部件的安装于车身的安装部进行接触,那么,该安装部件有可能在安装有提升装置的状态下被拆卸,从而有可能遭受恶作剧或被盗。
为此,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安装部件和车身之间的多个安装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前翼板与提升装置之间的部分,可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安装部件和车身之间的多个安装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前翼板与提升装置之间的部分,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因此,经铰链装置很难与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部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接触,因而可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中,上述安装部件具有用于安装提升装置的安装面部,该安装面部可与上述前翼板的内侧上部相邻接,上述提升装置,设置有从上方载置在上述安装面部上的安装座,并且该提升装置通过从该安装座的上方经安装座及安装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装面部的下方与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该安装面部上。
采用上述车辆安全装置,由于上述安装部件具有用于安装提升装置的安装面部,且该安装面部与上述前翼板的内侧上部相邻接,上述提升装置,设置有从上方载置在上述安装面部的安装座,并且该提升装置通过从该安装座的上方经安装座及安装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装面部的下方与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该安装面部上,因此,即使从该安装面部的上方插入工具,该工具也无法与位于安装面部下面的螺母相接触,因而很难以单体的状态从支架拆卸提升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装置的车辆的前部立体图。
图2是上述车辆的发动机罩以后部为轴心处于开启状态时的前部立体图。
图3是上述车辆的发动机罩的后部相对于车身处于提升状态时的前部立体图。
图4是上述车辆的安全装置的控制结构图。
图5是致动器及其周围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致动器及其周围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A-A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B-B线的剖视图。
图9是铰链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发动机罩以后部为轴心处于开启状态时的示意图,与图7相当。
图11是发动机罩的后部相对于车身处于提升状态时的示意图,与图7相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作说明。
图1~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前部的立体图。如这些图所示,位于左右的前翼板2、2之间设置有收容发动机3的发动机室4,同时,在一般使用状态下,如图1所示,发动机室4被发动机罩5所覆盖。该发动机罩5,如图2所示,以后部为轴心通过由铰链机构10、10构成的铰链装置(稍后用其他图作详细说明)转动可能地被支撑,由此,可进行上述发动机室4内的维护等。另外,当图4所示的控制单元20根据来自设置在前保险杠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检测到碰撞时,由致动器30、30构成的提升装置开始运作,如图3所示,发动机罩5的后部相对于车身被提升,由此,可防止行人倒在发动机罩5上后经该发动机罩5与位于其下方的发动机3等物体发生间接碰撞。
另外,作为上述碰撞传感器21,可使用压力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等一般的传感器。此外,除了在检测到碰撞的时候之外,也可在预测到碰撞时使致动器30、30进行运作。
如图5~图8所示,致动器30,具有可沿上下方向滑动且同心设置的多个圆筒体31…31,该圆筒体31…31的内部,设置有火药和用于点燃该火药的点火电路,当来自上述控制装置20的电流接通点火电路时,火药被点燃而产生气体,通过该气体的压力,上述多个圆筒体31…31向上方移动(参照图11)。另外,各圆筒体31…31的上端部,设置有防止位于内侧的圆筒体31…31从上方脱落以及防止气体泄漏的限制器。
下面,就设置有上述铰链机构10、10以及致动器30、30等的发动机室4的后部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图5所示,收容前悬架(未图示)的悬架支撑塔7、7,从位于左右的前翼板2、2,向车宽方向的内侧隆起(在图5中,仅图示了一侧的前翼板2,不过由于另一侧的前翼板2与该侧大致左右对称,因此在这里只对一侧作说明,以下,除有特别的说明外,有关其他的结构也与此相同)。
另外,如图5、图6所示,在左右前翼板2、2之间,位于上述悬架支撑塔7、7的后方的部位,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有前围部前板41和前围部后板42。
其中,如图5~图7所示,前围部后板42,呈开口向上的槽状,前壁42a固定在上述悬架支撑塔7的侧壁7a上。另外,前围部前板41从上方载置在后面板42上,其上部固定在该前围部后板42的上部,而其下部则固定在上述前围部后板42的底壁42b上。然后,通过上述悬架支撑塔7的侧壁7a和上述前围部前板41及前围部后板42,形成开口向上的槽状前围部43,该前围部43内,收容并固定有未图示的刮水器连杆等辅助设备。
另外,如图5、图6所示,在位于左右前翼板2的后部安装铰链机构10的安装位置,设有与前翼板2一起构成车身前侧部的前围部上板44。该前围部上板44,如图6、图8所示,具有安装铰链机构10的平面部44a,从该平面部44a的车身外侧的侧端向上方延伸的外侧纵壁部44b和从车身内侧的侧端向下方延伸的内侧纵壁部44c,以便提高铰链机构10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刚性。
如图5~图8所示,用于安装致动器30的安装部件45,架设在前围部43的开口上。该安装部件45,具有架设在上述开口上的前围部加强件50和安装在该前围部加强件50上的支架60。
如图5、图6所示,前围部加强件50,是从俯视方向看大致呈“L”状的板状部件,结合图7所示,其前端部载置在上述悬架支撑塔7的上部7b上,同时,其后端部重叠并载置在前围部前板41b上,侧端部载置在前围部上板44上。
另外,如图5~图8所示,支架60,包括用于安装致动器30且具有大致水平的面的安装面部60a、设置在该安装面部60a的车内侧侧端部60i且向下方折曲的凸缘60e、以及从该凸缘60e继续向下方延伸的脚部60b,并且该支架60设置在上述前围部加强件50的上方。另外,上述安装面部60a,在上述前翼板2的内侧与其上部相邻接,经前围部加强件50载置在前围部上板44上。并且,该安装面部60a的前端部,延伸至悬架支撑塔7的上部7b,以重叠状态载置在前围部加强件50的前端部上。另外,如图7、图8所示,凸缘60e以覆盖上述前围部加强件50的车内侧侧端部50i的状态与其邻接。
如图6~图8所示,支架60和前围部加强件50,在多个安装部71~75分别通过螺栓及螺母固定在车身一侧。即,在安装部71,支架60的车外侧侧端部60o的后部与上述前围部加强件50的车外侧侧端部50o的后部一起固定在前围部上板44上,在安装部72,支架60的车外侧侧端部60o的前部与上述前围部加强件50的车外侧侧端部50o的前部一起固定在悬架支撑塔7的上部7b上,在安装部73,支架60的前端部的车身内侧部分固定在上述前围部加强件50的前端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在安装部74,支架60的后端部固定在上述前围部加强件50的后端部,在安装部75(以下称内端侧安装部75),相对于上述安装面部60a更位于下方的脚部60b的底部60c,固定在上述前围部后板42的底壁42b上。
在此状态下,如图8所示,上述支架60的安装面部60a与发动机罩5的内板5a之间的沿上下方向的距离X,被设定为短于该安装面部60a与上述内端侧安装部75之间的沿上下方向的距离Y。
下面,就致动器30的相对于支架60的安装面部60a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如图7、图8所示,该致动器30,具有对应于支架60的安装面部60a的形状的安装座30a,该安装座30a,,通过将多个螺栓32…32从安装面部60a的上方穿过设置在上述安装座30a及安装面部60a上的螺栓插孔,并在安装面部60a的下方分别通过多个螺母33…33与上述螺栓32…32螺合,从而以从上方载置于上述安装面部60a的状态固定在该安装面部60a上。另外,由前围部加强件50构成的板状部件位于上述螺母33…33的下方,并且从下方覆盖螺母33…33。
另外,如图7、图8所示,支架60的安装面部60a位于致动器30下方的部位,设置有贯穿孔60d,该贯穿孔60d中贯穿有致动器30的连接器30b。而且,前围部加强件50,其中相对于致动器30的设置位置更位于前方的部位,设置有贯穿孔50a,由此将来自控制单元20的电信号传递给致动器30的线束34,可穿过该贯穿孔50a而与上述连接器30b连接。
下面,对铰链机构10进行说明。如图6~图9所示,该铰链机构10,具有通过螺栓和螺母而固定在发动机罩5的内板5a上且剖面呈“コ”状的发动机罩侧支架11;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在前围部上板44的平面部44a上的车身侧支架12;前端部通过连接销13连接在发动机罩侧支架11的前部、后端部通过轴销14连接在车身侧支架12的上部的链接体15;在上述发动机罩侧支架11的纵壁11a后部与链接体15的纵壁15a后部之间予以穿过、当有规定或规定以上的作用力进行作用时,可产生折断的锁销(lockpin)16。
在此状态下,如图7、图8所示,构成上述铰链机构10的部件,即发动机罩侧支架11的纵壁11a以及链接体15的纵壁15a,设置在位于上述前翼板2与上述致动器30之间的位置。而且,上述纵壁11a、15a,沿上下方向偏位设置,同时,其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从侧视方向看互相重叠。并且,从致动器30的下端(上述支架60的安装面部60a)到铰链机构10的上端(上述发动机罩5的内板5a的下表面)的距离X(与上述的上下方向距离X相同),短于从致动器30的下端到其上端的距离V加上从铰链机构10的链接体15的下端(链接体15的纵壁15a的下端)到铰链机构10的上端(上述发动机罩5的内板5a的下表面)的距离W的和。
另外,如图6~图8所示,位于前翼板2与致动器30之间的上述铰链机构10的上述纵壁11a、15a,沿着前翼板2的上端部以及发动机罩5的侧端部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另外,支架45与车身一侧的安装部71~75,其中安装部71、73、74、75设置在上述铰链机构10的上述纵壁11a、15a的车宽方向内侧。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安全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采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30等的安装结构,由于安装致动器30的安装部件45,架设在槽状前围部43的指向车辆上方的开口上,且从上方载置并被固定,因此该安装部件45的安装、拆卸作业可从前围部43的上方进行。这样,不仅不需要从发动机室4一侧进行上述作业,而且,即使在前围部43的内部设置有如刮水器连杆等辅助设备时,也可顺利地进行上述安装、拆卸作业。另外,还可以提高前围部43的刚性。
下面,对上述安全装置的运作等进行说明。首先,当进行发动机室4内的维护等时,通过操纵设置在车室内等的未图示的发动机罩5的开闭操作杆等,如图2所示,设置在发动机罩5的前端部内的锁销(striker)8与设置在发动机室4一侧的锁扣装置9之间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然后,提升发动机罩5的前部,此时,由于铰链机构10的发动机罩侧支架11与链接体15被锁销16锁住,因此,如图10所示,发动机罩5,以轴销14为轴心,即以该发动机罩5的后部为轴心进行转动。
在车辆1行驶中,当行人与该车辆1发生碰撞时,控制器20根据来自碰撞传感器21的信号检测出碰撞后,向致动器30的点火电路输送电信号。接着,致动器30内的火药发生爆炸而产生气体,通过该气体的压力,圆筒体31…31向上滑动,致动器30整体向上方延伸,其顶端(上端)的圆筒体31与铰链机构10的链接体15的受压板15b抵接后,该受压板15被推向上方。此时,若在车辆行驶中,由于锁销8卡合在锁扣装置9内,因而发动机罩5处于不能以后部为轴心进行转动的状态,因此,当有剪切力作用于锁销16,并且该剪切力超过规定值时,锁销16将被切断。其结果,如图11所示,致动器30的圆筒体31…31进一步向上延伸并将受压板15b推压向更上方,从而,链接体15的前部以轴销14为支点向上方转动,经连接销13以及发动机罩侧的支架11,发动机罩5的后部相对于车身被提升。这样,被撞行人,即使倒向车身的前部,由于发动机罩5的后部被提升,因此,可防止其与位于该发动机罩5下方的发动机3等发生间接碰撞。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铰链机构10的结构,当发动机罩5上升时,其前端将会向车辆后方一侧进行若干移动,对此,可通过预先将锁扣装置9构成为可允许锁销8作前后移动的结构而予以解决。
当上述致动器30运作时,如图11所示,若安装致动器30的安装部件45,具有架设在上述前围部43的开口上的前围部加强件50,以及安装在该前围部加强件50上的支架60,那么,该安装部件45的刚性将被提高,致动器30运作时因指向下方的反作用力所引起的挠曲将被抑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前围加强件50的前端部载置在刚性较高的悬架支撑塔7的上部,因此,致动器30运作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经前围加强件50,不仅可分配到前围部前板41或前围部后板42,还可分配到刚性较高的悬架支撑塔7。而且,经悬架支撑塔7还可分配到轮胎或路面。另外,采用上述结构,由于还可提高悬架支撑塔7的刚性,因此,车身可确实可靠地承受来自悬架的输入载荷,从而可提高车辆1的行驶稳定性。
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若支架60的一端(前端部),以与上述前围部加强件50的一端(前端部)相重叠的状态载置在上述悬架支撑塔7的上部,那么,致动器30运作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不仅可经支架60分配到悬架支撑塔7,还可经悬架支撑塔7分配到轮胎或路面。而且,由于悬架支撑塔7的刚性也相应地提高,因此,车身可确实可靠地承受来自悬架的输入载荷,从而可提高车辆1的行驶稳定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铰链机构10被安装在位于由上述致动器30构成的提升装置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围部上板44上,并且,由于该前围部上板44延伸至安装部件45的下方,因此,当致动器30运作时,前围部上板44经安装部件45而向下方压靠。因此,当发动机罩5的后部相对于车身被提升时,铰链机构11受发动机罩5拉拽而产生一边变形一边上升的状况将被抑制,从而发动机罩5的后部可确实可靠地向车身的上方上升。
另外,若上述支架60的车宽外侧端部60o载置在前围部上板44上,并且,向下方折曲的凸缘60e,以覆盖上述前围部加强件50的车内侧侧端部50i的状态,邻接设置于车内侧侧端部60i,由此支架60的刚性得到提高,同时,当致动器30运作时,假如支架60的车身内侧部分,因反作用力,如图8中虚拟线所示,以车外侧侧端部60o为支点向下方倒下而发生挠曲,也会因抵接到前围部加强件50的车内侧侧端部50i而被阻止继续弯曲。而且,由于从致动器30的下端(上述支架60的安装面部60a)到铰链机构10的上端(上述发动机罩5的内板5a的下表面)的距离X(与上述的上下方向距离X相同),短于从致动器30的下端到其上端的距离V加上从铰链机构10的链接体15的下端(链接体15的纵壁15a的下端)到铰链机构10的上端(上述发动机罩5的内板5a的下表面)的距离W的和,因此,即使致动器30设置在铰链机构10的正下方,也可减少由于发动机罩5的设置高度增大等而造成的对车身一侧的不良影响,从而可兼顾车身造型和保护行人功能。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还可防止致动器30等被盗,下面,就此进行说明。
即,如图8所示,由于构成上述安装部件45的支架60的安装面部60a,设置在邻接于上述前翼板2的内侧上部,并且,通过螺栓将该支架60固定在前围部后板42等车身一侧的部件上的安装部71~75中,内端侧安装部75,从前翼板2向下方分离设置,因此,即使将工具插入前翼板2的上端部与发动机罩5的侧端部之间的间隙Z,试图拆卸安装有致动器30的支架60,该工具也无法到达上述内端侧安装部75。因为无法拆卸支架60,进而无法拆卸致动器30,所以可防止对该致动器的恶作剧或盗窃。
另外,由于由上述支架60构成的安装部件45的安装面部60a大致呈水平设置,因此,即使要从前翼板2与发动机罩5之间的间隙Z将工具等插向下方,也会因该安装面部60a的阻碍,使工具等很难到达上述内端侧安装部75。
而且,由于上述致动器30具有将其自身安装在由支架60构成的安装部件45的安装座30a,并通过从该安装座30a的上方经安装座30a及安装面部60a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32…32在安装面部60a的下方与螺母33…33螺合,而被固定在该安装面部60a上,因此,即使从该安装面部60a的上方插入工具,该工具也无法与位于安装面部60a下方的螺帽33…33接触,因而很难以单体的状态从支架60拆卸致动器30。
另外,如图7、图8所示,由于由前围部加强件50构成的板状部件位于固定致动器30的螺母的下方,因此,即使要从下方接近该螺母33,也会受到前围部加强件50的阻碍。因此,可更有效地防止致动器30被盗。
另外,由于由支架60而构成的安装部件45的安装面部60a与发动机罩5的内板5a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X,设定为短于该安装面部60a与内端侧安装部75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Y,因此,即使从前翼板2与发动机罩5之间的间隙插入工具类,也很难与上述内端侧安装部75接触,同时,还可使致动器30的工作行程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此外,由于在上述发动机罩5的下方位于两个前翼板2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槽状前围部43,同时,由上述支架60构成的上述安装部件45架设且载置在该前围部43的开口上,并且上述内端侧安装部75固定在前围部43的底部,因此,即使从车辆前方一侧或后方一侧,将工具类插入前翼板2与发动机罩5之间的间隙,试图接近由致动器30构成的提升装置,也会被前围部43前后的纵壁所阻碍。因此,可更有效地防止对由上述致动器30构成的提升装置进行恶作剧或盗窃。另外,通过设置由上述支架60构成的安装部件45,还可同时达到提高前围部43的刚性的效果。
由于由上述铰链机构10构成的铰链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即上述纵壁11a、15a,设置在位于前翼板2与由上述致动器30构成的提升装置之间的位置,因此,即使试图接近该提升装置而将工具等插入前翼板2和发动机罩5之间的间隙,该工具等也会被上述铰链装置的纵壁11a、15a所阻碍而无法接近位于内侧的提升装置。因此,可防止对由上述致动器30构成的提升装置进行恶作剧或盗窃。
另外,由于由上述铰链机构10构成的铰链装置的位于上述前翼板2与提升装置(致动器30)之间的部分,由多个部件,即上述纵壁11a、15a所构成,并且该多个部件沿上下方向偏位设置,因此,前翼板2与提升装置(致动器)之间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较大范围被该铰链装置的纵壁11a、15a所遮挡,因而可提高上述防被盗效果等。
而且,由于上述铰链装置(铰链机构10)的位于前翼板2与提升装置之间的多个部件(纵壁11a、15a),其中一部分从侧视方向看呈重叠设置,因此,可有效地提高该铰链装置,在通过工具等相对于该铰链装置从侧方施加强大作用力时的承受能力。
另外,由于上述铰链装置(铰链机构10)的位于前翼板2与提升装置之间的多个部件(纵壁11a、15a),沿着前翼板2的上部或发动机罩5的侧端部,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予以设置,因此,前翼板2与发动机罩5之间的间隙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较大范围,被上述纵壁11a、15a所覆盖。因此,相对于提升装置(致动器30),只能从其前方或后方距离较远的位置进行接触,而从其侧面则无法进行接触,因而可提高预防恶作剧或被盗的效果。
另外,如上所述,若将由致动器30构成的提升装置,通过由支架60构成的安装部件45安装在车身上,并且,将该安装部件45与车身之间的多个安装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由上述铰链机构10构成的铰链装置的位于前翼板2与提升装置(致动器30)之间的部分,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因此,相对于上述安装部很难进行接触。因此,如上所述,即使通过由支架60构成的安装部件45,将致动器30安装在车身上,由于可有效地阻止致动器30以安装在上述支架60上的状态而被拆卸,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对由上述致动器30构成的提升装置进行恶作剧或盗窃。
另外,由于构成上述安装部件45的支架60,具有用于安装提升装置(致动器30)的安装面部60a,同时该安装面部60a与上述前翼板2的内侧上部相邻接,上述提升装置,设置有从上方载置在上述安装面部60a上的安装座30a,并且该提升装置通过从该安装座30a的上方经安装座30a及安装面部60a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32在安装面部60a的下方与螺母33的螺合,而被固定在该安装面部60a上,因此,即使从该安装面部60a的上方插入工具,该工具也无法与位于安装面部60a下面的螺母33相接触,因而很难以单体的状态从支架60拆卸提升装置(致动器30)。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广泛适用于具有发动机罩提升装置的车辆的安全装置。

Claims (17)

1.一种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设置在形成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罩的下方,并可使该发动机罩的后部相对于车身进行提升的提升装置;
形成于上述车身,且开口指向车辆上方的槽状前围部;
架设于该前围部的开口且从上方载置并予以固定的安装部件;
上述提升装置安装在该安装部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部件,具有架设在上述开口上的加强件以及安装在该加强件上的支架,
上述加强件的一端载置在收容悬架的悬架支撑塔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架的一端,以与上述加强件的一端相重叠的状态,载置在收容悬架的悬架支撑塔的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提升装置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支撑上述发动机罩,使该发动机罩可进行转动,并使该发动机罩后部相对于车身可被提升的铰链装置,以及用于加强上述铰链装置的安装于车身的安装部的前围部上板,
上述前围部上板,延伸至上述安装部件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架的车宽外侧端部,载置并固定在上述前围部上板上,
上述支架的车宽内侧端部,设置有覆盖且接近上述加强件的车宽内侧端部的向下折曲的凸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外侧,具有构成车身前侧部的前翼板,
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面部,邻接于上述前翼板的内侧上部,
通过螺栓将上述安装部件固定在车身构成部件上的安装部,其中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位于上述安装面部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面部,大致呈水平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提升装置,具有从上方载置在上述安装部件的安装面部上的安装座,
上述提升装置,通过从该安装座的上方经安装座及安装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装面部的下方与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该安装面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提升装置的固定螺母的下方,设置有板状部件,以覆盖该螺母。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面部与发动机罩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设定为短于该安装面部与上述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位于两个前翼板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开口向上槽状前围部,
上述支架设置在上述前围部的开口上,
上述位于内端侧的安装部,固定在前围部的底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构成车身前侧部的前翼板,
上述发动机罩的侧端部下方,设置有使该发动机罩转动可地支撑在车身上的铰链装置,
上述铰链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位于上述前翼板与上述提升装置之间的部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上述前翼板与上述提升装置之间的部分,由多个部件构成,
上述多个部件沿上下方向偏位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前翼板与提升装置之间的多个部件,其中一部分从侧视方向看为重叠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前翼板和提升装置之间的多个部件,沿着前翼板的上部或发动机罩的侧端部,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予以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部件和车身之间的多个安装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上述铰链装置的位于前翼板与提升装置之间的部分,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部件,具有用于安装提升装置的安装面部,该安装面部与上述前翼板的内侧上部相邻接,
上述提升装置,设置有从上方载置在上述安装面部上的安装座,
上述提升装置,通过从该安装座的上方经安装座及安装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装面部的下方与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上述安装面部上。
CN2006100959131A 2005-06-23 2006-06-23 车辆安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95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82895 2005-06-23
JP2005-182894 2005-06-23
JP2005182895 2005-06-23
JP2005-182896 2005-06-23
JP2005182895A JP4600175B2 (ja) 2005-06-23 2005-06-23 車両の安全装置
JP2005182896A JP4552771B2 (ja) 2005-06-23 2005-06-23 車両の安全装置
JP2005182894A JP4779460B2 (ja) 2005-06-23 2005-06-23 車両の安全装置
JP2005182894 2005-06-23
JP2005182896 2005-06-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5938A true CN1895938A (zh) 2007-01-17
CN1895938B CN1895938B (zh) 2012-07-04

Family

ID=37608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9591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95938B (zh) 2005-06-23 2006-06-23 车辆安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79460B2 (zh)
CN (1) CN189593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5313A (zh) * 2013-01-22 2014-07-2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乘员保护的可变刚度能量吸收部件
CN111942474A (zh) * 2019-05-15 2020-11-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4931B2 (ja) * 2006-11-15 2012-09-1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及び非乗員保護装置
JP4291850B2 (ja) * 2006-12-28 2009-07-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JP4831013B2 (ja) * 2007-08-16 2011-12-0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の跳ね上げ装置
JP5139097B2 (ja) * 2008-01-29 2013-02-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22459C1 (de) * 1999-05-17 2001-02-01 Edscha Ag Fronthaubenanordnung
JP4647080B2 (ja) * 2000-11-08 2011-03-09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ードヒンジおよび車体構造
JP2003081052A (ja) * 2001-09-10 2003-03-19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ード構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5313A (zh) * 2013-01-22 2014-07-2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乘员保护的可变刚度能量吸收部件
CN111942474A (zh) * 2019-05-15 2020-11-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1942474B (zh) * 2019-05-15 2022-12-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5938B (zh) 2012-07-04
JP2007001397A (ja) 2007-01-11
JP4779460B2 (ja) 201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5938A (zh) 车辆安全装置
CN1140675C (zh) 施工机械用驾驶室
CN1904235B (zh) 支承建筑机械驾驶室的上框架的结构
CN1903634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US8276698B2 (en)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
CN1248896C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6232462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603196A (zh) 车辆前部车身结构
CN1840786A (zh) 旋转作业机
CN1876423A (zh) 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
CN1488542A (zh) 副车架安装结构
CN1724292A (zh) 保险杠皮的紧固结构
CN1366567A (zh) 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CN1724295A (zh) 车辆的膝垫支架结构
CN101078223A (zh) 具有铰接的行走装置的施工机械
CN1754743A (zh) 车体下部结构
CN100347021C (zh) 汽车后部车架结构
CN1669860A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948638A (zh) 用于安装保护构件的结构和包括该结构的工作机
CN101061031A (zh) 车身侧部内的增强结构
CN100339540C (zh) 建筑机械用驾驶室
JP2008291541A (ja) 建設機械
JP2002255059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552771B2 (ja) 車両の安全装置
CN2897750Y (zh) 车辆超重强制刹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