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6344A - 作业车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6344A
CN111936344A CN201980014617.XA CN201980014617A CN111936344A CN 111936344 A CN111936344 A CN 111936344A CN 201980014617 A CN201980014617 A CN 201980014617A CN 111936344 A CN111936344 A CN 1119363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rotation
work vehicle
plate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46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留宽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36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63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2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1/00Arrangements for, or adaptations to, non-automatic engine control initiation means, e.g. operator initiated
    • F02D11/02Arrangements for, or adaptations to, non-automatic engine control initiation means, e.g. operator initiated characterised by hand, foot, or like operator controlled initi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1/00Arrangements for, or adaptations to, non-automatic engine control initiation means, e.g. operator initiated
    • F02D11/06Arrangements for, or adaptations to, non-automatic engine control initiation means, e.g. operator initiated characterised by non-mechanical control linkages, e.g. fluid control linkages or by control linkages with power drive or assistance
    • F02D11/10Arrangements for, or adaptations to, non-automatic engine control initiation means, e.g. operator initiated characterised by non-mechanical control linkages, e.g. fluid control linkages or by control linkages with power drive or assistance of the electric typ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15Arrangements for indicating the position of a controlling member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8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rotary movement, e.g. han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 Auxiliary Drives, Propulsion Controls, And Safety Devic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操作操作部件时触碰到其他操作用具的情况的作业车。该作业车具备方向盘(8)、支承方向盘(8)的转向柱(9)以及加速操作机构(30),该加速操作机构(30)具有设置于转向柱(9)并被转动操作的刻度盘式的操作部件(31)、以及用于检测操作部件(31)的转动量的电位器,并且该加速操作机构(30)根据操作部件(31)的转动操作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

Description

作业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的技术,该作业车具备根据操作部件的操作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的加速操作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具备根据操作部件的操作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的加速操作机构的作业车的技术已为众所周知。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车(牵引车)的加速调整机构具有通过使操作部件摆动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的杆式操作部件(节流杆)。操作部件例如构成为经由金属线等与发动机的节流阀连接,并能够通过摆动来操作节流阀。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操作部件配置于驾驶座位的右方。在该驾驶座位的右方设置有PTO离合器开关、多个液压操作杆等较多的操作用具。因此,操作部件存在难以在与其他操作用具之间充分地空开间隔而配置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使操作部件摆动而对其进行操作的关系,导致操作时的手的动作大。因此,在操作操作部件时,存在容易触碰到其他操作用具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84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操作操作部件时触碰到其他操作用具的情况的作业车。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接着说明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作业车具备:转向柱,该转向柱支承方向盘;以及加速操作机构,该加速操作机构具有设置于所述转向柱并被转动操作的刻度盘式的操作部件,并且根据所述操作部件的转动操作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操作部件的转动量。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轴,该轴固定所述操作部件;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配置于所述轴的径向外侧,并随着所述固定部件的转动而转动,所述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量来检测所述操作部件的转动量,并与所述转动部件同轴配置。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在一侧面支承所述转动部件,并且在与所述一侧面相反侧的另一侧面支承所述检测部件。
另外,所述检测部件具有轴部,通过所述轴部转动来检测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量,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连杆部件,该连杆部件固定于所述轴部,并且以能够在所述转动部件的径向上位移的方式与所述转动部件卡合,该连杆部件随着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而使所述轴部转动。
另外,所述转动部件通过形成于外缘部的切口部与所述连杆部件卡合。
另外,所述切口部以在所述转动部件的径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摩擦板,该摩擦板通过在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产生摩擦力来保持所述操作部件的转动位置。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将所述摩擦板向所述固定部件推压;以及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能够调整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向所述发动机的转速变低的方向对所述转动部件施力;以及加速踏板,该加速踏板经由线缆与所述转动部件连接,通过由驾驶员进行的踩入操作使所述转动部件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起到如以下所示的效果。
本发明的作业车能够抑制在操作操作部件时触碰到其他操作用具的情况。
本发明的作业车若基于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则能够以较小的力来操作操作部件。
本发明的作业车能够减小加速操作机构的宽度。
本发明的作业车能够隔着支承部件而平衡良好地配置转动部件和检测部件。
本发明的作业车即使检测部件的轴部与转动部件发生了偏心,也能够抑制对轴部施加负荷的情况。
本发明的作业车能够简化用于与连杆部件卡合的结构。
本发明的作业车能够利用简单形状的切口部来吸收检测部件的轴部与转动部件的偏心。
本发明的作业车能够提高操作性。
本发明的作业车能够简单地调整在摩擦板与固定部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本发明的作业车能够在不导致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设置加速踏板和第二施力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牵引车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驾驶室的内部结构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3是表示驾驶室的内部结构的左前方立体图。
图4是表示加速操作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加速操作机构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A-A剖视图。
图7是表示转动部件及设置于其周边的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对操作部件进行了转动操作以使得发动机的转速降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在为低速状态的情况下的转动部件及设置于其周边的部件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对操作部件进行了转动操作以使得发动机的转速提高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转动部件与电位器发生了偏心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2是表示踩入了加速踏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挡泥板、右侧操作部以及托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挡泥板和托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挡泥板框架、第一薄板以及上侧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右侧操作部和托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右侧操作部和托架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右侧操作部和罩部件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罩部件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托架的前方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托架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托架的后方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托架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托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图中的由箭头U、箭头D、箭头F、箭头B、箭头L以及箭头R所示的方向分别定义为上方向、下方向、前方向、后方向、左方向以及右方向来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来对牵引车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作业车而例示牵引车1,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作业车也可以是其他的农业车辆、建筑车辆、工业车辆等。
牵引车1主要具备机体框架2、前轮3、后轮4、发动机5、机罩6、变速装置7、方向盘8、挡泥板10、座位21以及驾驶室22。
机体框架2配置为使其长度方向朝着前后方向。机体框架2的前部经由前桥机构(未图示)而支承于左右一对前轮3。在机体框架2的后部设有变速装置7。变速装置7的后部经由后桥机构(未图示)而支承于左右一对后轮4。在机体框架2的前部设有发动机5。发动机5由机罩6覆盖。
发动机5的动力能够在通过变速装置7进行了变速之后经过所述前桥机构而传递至前轮3,并且能够经过所述后桥机构而传递至后轮4。前轮3和后轮4由发动机5的动力驱动而进行旋转,从而牵引车1能够行驶。
在发动机5的后方设置有覆盖后轮4的挡泥板10、驾驶室22。在驾驶室22的内部形成有驾驶员搭乘的落座空间22a。在落座空间22a中配置有用于驾驶员就座的座位21、以及在座位21的前方能够显示各种信息的仪表面板23(参照图2)。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落座空间(日文:居住空間)22a中配置有用于调节前轮3的转角的方向盘8、以及支承方向盘8的转向柱9。方向盘8和转向柱9构成为能够通过规定的倾斜机构而在上下方向上摆动。
另外,在落座空间22a中配置有各种操作用具。具体而言,在落座空间22a的右部(挡泥板10)配置有切换可否向PTO轴(未图示)传递动力的PTO杆70、以及控制作业机(未图示)的多个辅助控制杆80等。另外,在落座空间22a的前部(转向柱9)配置有操作作业灯、方向指示灯的操作杆9a以及调整发动机5的转速的操作部件31。
接着,使用图1至图7来对根据操作部件31的操作来调整发动机5的转速的加速操作机构3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以下,以发动机5的转速已被调整为最高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以下,称为“高速状态”)为基准来说明加速操作机构30的结构。
如图3所示,加速操作机构30除了操作部件31以外均设置于转向柱9的内侧,构成为能够随着转向柱9的摆动而摆动。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加速操作机构30具备操作部件31、轴32、支承部件33、固定部件34、转动部件35、连杆部件36、电位器37、复位弹簧38、加速踏板39、摩擦板40以及调整机构50等。
如图3所示,方向盘8和转向柱9向后方倾斜,伴随于该倾斜,加速操作机构30也向后方倾斜。因此,在图4、图5、图7直至后述的图12中,为了使加速操作机构30的结构变得易于理解,以使方向盘8的轴向(倾斜方向)朝向纸面上下方向的方式描述加速操作机构30。另外,箭头U1表示方向盘8的轴向中的朝向上方的方向。另外,箭头D1表示方向盘8的轴向中的朝向下方的方向。
操作部件31用于通过驾驶员的手动操作来调整发动机5的转速。操作部件31由被转动操作的刻度盘式的操作用具构成。如图6所示,操作部件31具备孔部31a。孔部31a形成为侧视时呈大致半圆状,在操作部件31的左表面开口。
如图2所示,如此构成的操作部件31配置于转向柱9的右面。另外,操作部件31配置为在驾驶员观察仪表面板23时位于仪表面板23的下端部附近。具体而言,操作部件31配置在连接就座于座位21的驾驶员的眼睛的位置与仪表面板23的下端部的假想线上。由此,能够将操作部件31配置于尽可能高的位置,能够既抑制仪表面板23难以被看到的情况,又使驾驶员的手容易到达操作部件31。
以下,以图4所示的箭头U1方向为上方、以箭头D1方向为下方来说明加速操作机构30的除操作部件31以外的部件(轴32等)的结构。
图5和图6所示的轴32用于将操作部件31支承为能够转动。轴32配置成其轴向朝着左右方向。轴32形成为其顶端部32a(右端部)是与操作部件31的孔部31a大致相同的形状。顶端部32a插入到孔部31a。由此,将操作部件31固定于轴32。
图4和图5所示的支承部件33是支承轴32、电位器37等的大致板状的部件。支承部件33固定于转向柱9内,被配置为使其板面朝着左右方向。另外,支承部件33以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于操作部件31的左方。支承部件33经由安装于其左面的轴套33a和设置于该轴套33a的内侧的轴承33b(参照图6)而将轴32支承为能够旋转。
图5和图6所示的固定部件34是用于将轴32的转动力(操作部件31的转动操作)传递到后述的转动部件35的部件。固定部件34固定于轴32且配置于操作部件31与支承部件33之间。如图5和图7所示,固定部件34具备圆筒部34a、摆动部34b以及销34c。
圆筒部34a是设置于轴32的部分。圆筒部34a形成为其内径是与轴32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圆筒部34a外嵌于轴32并被固定于轴32。圆筒部34a随着轴32的转动而一体地转动。
摆动部34b是形成于圆筒部34a的外周面上的后下部的板状的部分。摆动部34b形成为侧视时为大致Y字状,并具有:沿圆筒部34a的周向延伸的部分,和从该沿周向延伸的部分向后下方(圆筒部34a的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摆动部34b固定于圆筒部34a,通过圆筒部34a的转动而向前后方向摆动。
销34c固定于摆动部34b的后下部,被设置为从摆动部34b向右方突出。
转动部件35根据固定部件34的转动而转动。如图4和图7所示,转动部件35形成为大致板状,配置于固定部件34的下方。转动部件35具备筒状部35a、摆动部35b、突出部35c、切口部35d以及长孔35e。
筒状部35a形成于转动部件35的下部。筒状部35a配置为使其轴向朝着左右方向。筒状部35a经由托架(未图示)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33。
摆动部35b是形成于筒状部35a的外周面上的上部的板状的部分。摆动部35b形成为侧视时呈大致半圆状。另外,摆动部35b形成为其后端部呈以筒状部35a为中心的圆周状突出。
突出部35c是从摆动部35b向大致上方突出的部分。突出部35c形成为侧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突出部35c的前部与固定部件34的销34c抵接。
切口部35d通过将摆动部35b的外缘部(前上端部)切口来形成。切口部35d形成为侧视时呈大致U字状。切口部35d以在筒状部35a的径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长孔35e是以沿筒状部35a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孔。长孔35e形成为从摆动部35b的后上端部遍及至后下端部。
图5和图7所示的连杆部件36是用于使转动部件35和后述的电位器37的轴部37a联动的部件。连杆部件36配置在转动部件35与支承部件33之间。连杆部件36具备主体部36a以及销36b。
主体部36a形成为其长度方向朝着前上方(后下方)的侧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主体部36a以其前上部与转动部件35的切口部35d在侧视时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主体部36a以其后下部与转动部件35的筒状部35a在侧视时重叠的方式配置。主体部36a通过将其后下端部固定于电位器37的轴部37a而构成为能够以轴部37a为中心进行转动。
销36b固定于主体部36a的前上部,以从主体部36a向右方突出的方式设置。销36b与转动部件35的切口部35d卡合。另外,销36b配置为相对于切口部35d而在转动部件35的径向上空开间隙。由此,销36b构成为能够在转动部件35的径向上位移。
电位器37用于检测操作部件31的转动量。电位器37固定于支承部件33的左面,隔着支承部件33而配置于转动部件35的左方。电位器37具备轴部37a。
轴部37a是在电位器37中检测转动角度的部分。轴部37a形成为侧视时呈大致六边形状,以从支承部件33向右方突出的方式配置。轴部37a在该突出的部分固定有连杆部件36的主体部36a。另外,轴部37a与转动部件35的筒状部35a同轴配置,并且配置为相对于筒状部35a在径向上空开间隙。
复位弹簧38用于对转动部件35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施力。复位弹簧38的前上端部安装于转动部件35的摆动部35b的前端部。另外,在复位弹簧38的后下端部安装有固定于支承部件33的安装部件38a。由此,复位弹簧38将转动部件35向后下方拉拽,进而对转动部件35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施力。
图1所示的加速踏板39用于通过由驾驶员进行的踩入操作来调整发动机5的转速。加速踏板39设置在已就座于座位21上的驾驶员放置脚的台阶上。加速踏板39经由图4和图7所示的线缆39a、板状部件39b以及销39c而与转动部件35连结。
线缆39a的一端部与加速踏板39连接,并且其另一端部与板状部件39b连接。板状部件39b形成为其长度方向朝着上下方向的侧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板状部件39b以在侧视时与转动部件35的长孔35e重叠的方式配置。销39c固定于板状部件39b的上端部,并插通于长孔35e。
图5和图6所示的摩擦板40是用于在与固定部件34之间产生摩擦力的部件。摩擦板40形成为大致圆环状。摩擦板40以不与轴32一体地转动的方式外嵌于轴32。摩擦板40以夹着固定部件34(圆筒部34a)的方式设置有左右一对。
压缩弹簧41用于对摩擦板40向左方进行施力。压缩弹簧41外嵌于轴32且配置于右侧的摩擦板40与操作部件31之间。
调整机构50用于调整压缩弹簧41的作用力。调整机构50具备弹簧支架部51、帽52、板53、螺柱54以及螺母55。
弹簧支架部51是用于承接压缩弹簧41的大致板状的部件。弹簧支架部51外嵌于轴32并与压缩弹簧41的左端部抵接。弹簧支架部51构成为,其前部挂在后述的螺柱54上,从而不与轴32一体地转动。
帽52是用于承接压缩弹簧41的大致杯状的部件。帽52外嵌于轴32并与压缩弹簧41的右端部抵接。
板53是用于支承后述的螺柱54的大致板状的部件。板53外嵌于轴32并与帽52的右表面抵接。板5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轴32在左右方向上滑动。
螺柱54是在其左端部和右端部(轴向上的两端部)形成螺纹部的部件。螺柱54隔着轴32而前后设置有一对。前后的螺柱54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插通于支承部件33和板53。
螺母55从左右方向外侧与前后的螺柱54(左端部和右端部)螺合,以从左右方向外侧夹着支承部件33和板53的方式设置。
以下,使用图7至图10来对加速操作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通过操作部件31来使发动机5的转速降低的情况下的加速操作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以下,举出如下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从图7所示的高速状态起使发动机5的转速降低直至成为发动机5的转速已被调整为最低的状态(以下,称为“低速状态”)为止。
如图8所示,在使发动机5的转速降低时,对操作部件31向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参照图8所示的箭头A1)。由此,轴32和固定部件34(圆筒部34a)向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转动。摆动部34b和销34c由于固定部件34的转动而向前方摆动(参照图8所示的箭头A2)。销34c与转动部件35的突出部35c的前部抵接,因此,由于该摆动而要与突出部35c分开。
转动部件35被复位弹簧38向后下方拉拽(参照图8所示的箭头A3),被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施力。因此,当销34c向前方摆动时,转动部件35由于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而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转动(参照图8所示的箭头A4)。由此,与转动部件35的切口部35d卡合的连杆部件36的销36b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被推压。
连杆部件36由于该推压而以电位器37的轴部37a为中心而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转动。电位器37的轴部37a随着连杆部件36的转动而转动(参照图8所示的箭头A5)。这样,如图9所示,伴随着操作部件31的转动,固定部件34、转动部件35、连杆部件36以及轴部37a转动。当固定部件34转动到摆动部34b与前侧的螺柱54抵接时,操作部件31的转动被限制而成为低速状态。
电位器37基于轴部37a在以上那样的操作部件31的转动操作中的转动量来检测转动部件35的转动量。然后,电位器37基于该转动量来检测操作部件31的转动量。加速操作机构30基于该操作部件31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发动机5的节流阀,进而使发动机5的转速降低。
接着,说明在通过操作部件31来使发动机5的转速提高的情况下的加速操作机构30的动作。此外,在以下,举出从图9所示的低速状态起使发动机5的转速提高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使发动机5的转速提高时,操作部件31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参照图10所示的箭头B1)。由此,轴32和固定部件34(圆筒部34a)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转动。摆动部34b和销34c由于固定部件34的转动而向后方摆动,将转动部件35的突出部35c向后方推压(参照图10所示的箭头B2)。
由此,转动部件35被从固定部件34传递操作部件31的转动力而向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转动(参照图10所示的箭头B3)。连杆部件36和电位器37的轴部37a随着该转动而向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转动(参照图10所示的箭头B4)。电位器37基于该轴部37a的转动量来检测操作部件31的转动量,基于该检测结果来使发动机5的转速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速操作机构30,能够抑制在操作操作部件31时触碰到其他操作用具。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3所示,在挡泥板10(座位21的右方)设置有PTO杆70、多个辅助控制杆80。与此相对,是在转向柱9(右部)设置操作杆9a的程度。这样,若在操作用具的设置个数较少的转向柱9设置操作部件31,则就能够相对于其他操作用具充分地空开间隔来配置操作部件31。另外,若采用刻度盘式的操作部件31,则能够以比杆式的情况小的动作来操作操作部件31。根据以上所述,能够抑制在操作操作部件31时触碰到其他操作用具。
另外,操作部件31配置为不论方向盘8的倾斜操作如何都位于比方向盘8低的位置。由此,即使转向盘8被倾斜操作,也不会使方向盘8与操作部件31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操作部件31变得易于操作。
另外,加速操作机构30基于电位器37的检测结果来调整发动机5的转速。由此,无需将操作部件31与发动机5的节流阀连结而直接操作节流阀,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来操作操作部件31。
另外,如图4所示,电位器37经由转动部件35而间接地检测操作部件31的转动量。通过这样的结构,无需将操作部件31与电位器37的轴部37a同轴心地配置,因此能够使加速操作机构30的左右方向宽度变小。
在此,如果是利用电位器37来检测转动部件35的转动量,则也可考虑将电位器37的轴部37a直接固定于转动部件35的筒状部35a上的结构,而不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经由连杆部件36来使转动部件35和电位器37联动。在该结构中,在由于组装误差等的影响而使轴部37a相对于筒状部35a发生了偏心的情况下,导致轴部37a以筒状部35a为中心而摆动,存在对轴部37a施加负荷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连杆部件36来连结电位器37的轴部37a和转动部件35,从而吸收了轴部37a与筒状部35a的偏心。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连杆部件36配置成销36b相对于切口部35d在转动部件35的径向上空开间隙。根据这样的结构,如图11所示,在轴部37a与筒状部35a发生了偏心的情况下,能够使销36b相对于转动部件35沿径向位移(参照图11中由实线所示的箭头、以及由双点划线所示的未发生偏心的情况下的轴部37a和销36b)。另外,转动部件35能够在转动时一边使销36b在筒状部35a的径向(切口部35d的长度方向)上位移,一边顺利地推压销36b。这样,转动部件35能够一边使销36b相对于切口部35d的卡合位置错开一边使连杆部件36转动,因此能够吸收轴部37a与筒状部35a的偏心。由此,即使轴部37a与筒状部35a发生了偏心,也能够抑制在转动部件35转动时对轴部37a施加负荷。
这里,如图5和图6所示,在加速操作机构30中,以夹着固定部件34的方式设置有摩擦板40,该摩擦板40被压缩弹簧41向支承部件33按压。在这样的结构中,当想要对操作部件31进行转动操作时,在摩擦板40与固定部件34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即使手从操作部件31拿开,摩擦板40也能够保持操作部件31的转动位置,因此能够在调整了发动机5的转速的状态下简单地操作其他操作用具。由此,能够提高牵引车1的操作性。
另外,在摩擦板40与固定部件3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根据压缩弹簧41的压缩量而变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通过调整机构50来调整压缩弹簧41的压缩量。
具体而言,调整机构50通过紧固右侧的螺母55,能够使板53向左方移动而使弹簧支架部51与帽52的间隔(左右方向的间隔)变窄。由此,使压缩弹簧41的压缩量增大,能够提高在摩擦板40与固定部件3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另外,调整机构50通过旋松右侧的螺母55,能够使板53向右方移动来扩大弹簧支架部51与帽52的间隔。由此,使压缩弹簧41的压缩量变小,能够降低在摩擦板40与固定部件3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这样,调整机构50仅通过紧固或旋松右侧的螺母55,就能够简单地调整在摩擦板40与固定部件3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另外,调整机构50也作为固定部件34的止转部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低速状态下,后侧的螺柱54与固定部件34的摆动部34b抵接,限制了固定部件34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减速方向)的转动。另外,如图9所示,在高速状态下,前侧的螺柱54与固定部件34的摆动部34b抵接,限制了固定部件34向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加速方向)的转动。这样,调整机构50能够兼用于固定部件34(操作部件31)的止转和摩擦板40的摩擦力的调整,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接着,说明通过加速踏板39来调整发动机5的转速的情况下的加速操作机构30的动作。此外,在以下,举出从图9所示的低速状态的情况开始使发动机5的转速提高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使发动机5的转速提高时,加速踏板39被驾驶员踩入。由此,如图12所示,线缆39a被向下方拉拽(参照图12所示的箭头C1)。由此,销39c经由长孔35e而向下方按压转动部件35(参照图12所示的箭头C2)。
由此,转动部件35向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转动(参照图12所示的箭头C3)。连杆部件36和电位器37的轴部37a随着该转动而向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转动(参照图12所示的箭头C4)。电位器37基于该轴部37a的转动量来检测加速踏板39的踩入量,基于该检测结果来使发动机5的转速提高。
这样,在踩入了加速踏板39的情况下,加速操作机构30使转动部件35转动,从而能够调整发动机5的转速。由此,能够由电位器37兼用于操作部件31的转动操作的检测和加速踏板39的踩入操作的检测,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牵引车1(作业车)具备支承方向盘8的转向柱9以及加速操作机构30,该加速操作机构30具有设置于所述转向柱9并被转动操作的刻度盘式的操作部件31,并且根据所述操作部件31的转动操作来调整发动机5的转速。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抑制在操作操作部件31时触碰到其他操作用具的情况。具体而言,通过将操作部件31设置于不怎么设置其他操作用具的转向柱9,从而能够相对于其他操作用具充分地空开间隔来设置操作部件31。另外,能够以比杆式的情况小的动作来操作操作部件31。根据以上所述,能够抑制在操作操作部件31时触碰到其他操作用具。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30还具有用于检测所述操作部件31的转动量的电位器37(检测部件)。
通过如此地构成,从而,若基于电位器37的检测结果来调整发动机5的转速,则能够以较小的力来操作操作部件31。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30还具备固定有所述操作部件31的轴32、固定于所述轴32的固定部件34、以及转动部件35,该转动部件35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34而配置于所述轴32的径向外侧,并随着所述固定部件34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电位器37基于所述转动部件35的转动量来检测所述操作部件31的转动量,并与所述转动部件35同轴配置。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将操作部件31和电位器37配置为在轴32的径向上错开,因此能够使加速操作机构30的宽度(轴32的轴向宽度)变小。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30还具有支承部件33,该支承部件33在一侧面(右表面)支承所述转动部件35,并且在与所述一侧面相反侧的另一侧面(左表面)支承所述电位器37。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隔着支承部件33而平衡良好地配置转动部件35和电位器37。
另外,所述电位器37具有轴部37a,通过使所述轴部37a转动来检测所述转动部件35的转动量,所述加速操作机构30还具有连杆部件36,该连杆部件36固定于所述轴部37a,并且以能够在所述转动部件35的径向上位移的方式与所述转动部件35卡合,该连杆部件36随着所述转动部件35的转动而使所述轴部37a转动。
通过如此地构成,在电位器37的轴部37a与转动部件35发生了偏心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连杆部件36位移来吸收该偏心。由此,即使电位器37的轴部37a与转动部件35发生了偏心,也能够抑制对轴部37a施加负荷。
另外,所述转动部件35通过形成于外缘部的切口部35d来与所述连杆部件36卡合。
通过如此地构成,转动部件35能够通过易于加工的设置于外缘部的切口部35d来与连杆部件36卡合,因此能够简化用于与连杆部件36卡合的结构。
另外,所述切口部35d以在所述转动部件35的径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利用简单形状的切口部35d来吸收电位器37的轴部37a与转动部件35的偏心。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30还具有摩擦板40,该摩擦板40通过在与所述固定部件34之间产生摩擦力来保持所述操作部件31的转动位置。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30还具有压缩弹簧41(第一施力部件)和调整机构50,其中,该压缩弹簧41(第一施力部件)将所述摩擦板40向所述固定部件34推压,该调整机构50能够调整所述压缩弹簧41的作用力。
通过如此地构成,只要调整压缩弹簧41的作用力,就能够调整在摩擦板40与固定部件3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因此,能够简单地调整在摩擦板40与固定部件3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另外,所述加速操作机构30还具有复位弹簧38(第二施力部件)和加速踏板39,其中,该复位弹簧38向所述发动机5的转速变低的方向对所述转动部件35施力,该加速踏板39经由线缆39a而与所述转动部件35连接,通过由驾驶员进行的踩入操作使所述转动部件35转动。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将线缆39a及复位弹簧38集中地安装于转动部件35。由此,能够不导致结构的复杂化而设置加速踏板39及复位弹簧38。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牵引车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位器3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检测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缩弹簧4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施力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位弹簧38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施力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此外,虽然做成操作部件31设置于转向柱9的右部,但操作部件31的配置位置并没有特别限定。操作部件31也可以设置于例如转向柱9的左部等。
另外,加速操作机构30只要能够调整发动机5的转速,则就不一定必须具备电位器37。加速操作机构30也可以例如通过线缆来连接操作部件31和发动机5的节流阀,通过操作部件31的转动操作来直接操作节流阀。
另外,电位器37在检测转动部件35的转动量的情况下不一定必须经由连杆部件36而与转动部件35连结。电位器37例如也可以将轴部37a固定于转动部件35的筒状部35a。
另外,电位器37只要能够检测操作部件31的转动量即可,不一定必须经由转动部件35而间接地检测操作部件31的转动量。电位器37例如也可以将轴部37a固定于轴32而直接检测操作部件31的转动量。
另外,虽然做成支承部件33在不同的两个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上支承转动部件35和电位器37,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一个侧面上支承转动部件35和电位器37。
另外,虽然做成转动部件35通过切口部35d来与连杆部件36的销36b卡合,但与销36b卡合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贯通转动部件35的板面的孔部来与销36b卡合。
另外,虽然做成加速操作机构30通过摩擦板40来保持操作部件31的转动位置,但保持转动位置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能够使用各种结构。
另外,虽然做成调整机构50利用螺母55的紧固来调整压缩弹簧41的压缩量,但调整压缩弹簧41的压缩量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能够使用各种结构。
另外,虽然做成加速踏板39的线缆39a及复位弹簧38安装于转动部件35,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安装于固定部件34。另外,线缆39a和复位弹簧38不一定必须安装于同一部件,也可以安装于相互不同的部件。
接着,说明图3所示的落座空间22a的右部的结构。
如图3和图13所示,在落座空间22a的右部设置有挡泥板10(右侧的挡泥板10)、右侧操作部60、罩部件90以及托架100等。
如图1和图13所示,挡泥板10具备主体部件11、挡泥板框架12、第一薄板13以及第二薄板14。
主体部件11是从上方覆盖后轮4的部分。主体部件11以其后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主体部件11形成为其前部沿着后轮4的侧视时呈大致圆弧状。更详细而言,主体部件11以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为向前上方鼓出的侧视时呈大致圆弧状。
图13所示的挡泥板框架12形成为沿着主体部件11的前部那样的侧视时呈大致圆弧状。即,挡泥板框架12以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为向前上方鼓出的侧视时呈大致圆弧状。挡泥板框架12在其下部固定有主体部件11。挡泥板框架12由金属制的方管构成。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挡泥板框架12安装有撑条12a。
撑条12a形成为主视时呈大致L字状,且具有: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部分,和以从该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的端部向左方(落座空间22a的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部分。撑条12a的上端部焊接于挡泥板框架12的左表面上的前后中途部。由此,撑条12a被设置为从与挡泥板框架12的焊接部分向下方突出。
图13所示的第一薄板13以沿挡泥板框架12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薄板13形成为向落座空间22a的内侧鼓起那样的曲面状。第一薄板13设置在挡泥板框架12的下部,与主体部件11相比配置于左方。第一薄板13通过将树脂成形为向落座空间22a的内侧鼓起样的薄板状来形成。如图14及图15所示,第一薄板13具备凹部13a。
凹部13a是向下方凹的凹陷处。凹部13a形成于第一薄板13的前后中途部、更详细而言形成于在侧视时与撑条12a重叠的部分。凹部13a形成为从第一薄板13的右上端部遍及至左下端部附近。凹部13a在其右上端部的内侧配置有撑条12a。另外,凹部13a的左下端部位于后述的托架100的上侧安装部110的左下端部的下方。
图13所示的第二薄板14形成为将其板面朝向左右方向的大致板状。第二薄板14形成为侧视时呈大致扇状,设置在第一薄板13的下部。第二薄板14由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构成。
右侧操作部60是在落座空间22a的右部由驾驶员操作的操作用具。右侧操作部60具备PTO杆70以及辅助控制杆80。
PTO杆70配置于挡泥板10的前后中途部(撑条12a的后方)。图16和图17所示的PTO杆70具备操作部70a、升降部70b以及被检测部70c。
操作部70a是驾驶员操作的部分。操作部70a形成为向前上方(后下方)较长地延伸,其后下端部以能够向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摆动轴71。
升降部70b形成为从操作部70a的后下端部向后上方突出。升降部70b的后上端部随着操作部70a的摆动而升降(向上下方向移动)。升降部70b经由与其后上端部连接的线缆72而与PTO离合器(未图示)连接。另外,升降部70b安装有弹簧73而被向下方施力。由此,操作部70a被向后方、即向切断动力向PTO轴的传递的方向施力,而该PTO轴向外部取出旋转动力。
被检测部70c隔着摆动轴71而形成于操作部70a的后下方。被检测部70c随着操作部70a的摆动而向前后方向摆动。在被检测部70c的前方设置有传感器74,通过该传感器74来检测被检测部70c进而检测操作部70a的摆动。
在这样的结构中,PTO杆70通过向前后方向摆动操作部70a而使升降部70b升降。由此,PTO杆70经由线缆72而操作PTO离合器,能够切换可否向PTO轴传递动力。另外,当PTO杆70向前后方向摆动时,被检测部70c抵接于传感器74、或者抵接状态被解除。由此,PTO杆70能够掌握操作部70a的操作状态(摆动位置)。
辅助控制杆80配置于PTO杆70的前方且撑条12a的左方。另外,辅助控制杆80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有三个。辅助控制杆80经由图16所示的圆筒部件81、升降部件82以及线缆83而与用于对作业机进行液压控制的辅助控制阀(未图示)连接。
圆筒部件81由后述的托架100支承为能够转动。圆筒部件81在其外周面固定有辅助控制杆80的下端部。由此,辅助控制杆80构成为能够向右前方和左后方摆动。
升降部件82形成为大致板状,其右前端部固定于圆筒部件81的外周面。由于圆筒部件81转动,升降部件82的左后端部升降(在上下方向上摆动)。
线缆83的一端部与升降部件82的左后端部连接,并且其另一端部与辅助控制阀连接。
在这样的结构中,辅助控制杆80通过向右前方和左后方摆动,从而使圆筒部件81转动来使升降部件82升降。由此,辅助控制杆80能够经由线缆83来操作辅助控制阀,通过液压来使作业机工作。
图3和图18所示的罩部件90用于覆盖右侧操作部60的下部等。罩部件90形成为遍及于从挡泥板10的后端部附近直至前后中途部(撑条12a的前方)之间。如图18和图19所示,罩部件90具备第一切口部91和第二切口部92。
第一切口部91用于引导PTO杆70(操作部70a)。第一切口部91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第一切口部91形成于罩部件90的右端部上的前后中途部。
第二切口部92用于引导辅助控制杆80。第二切口部92通过将罩部件90的右前端部(外缘部)向左后方切口而形成。第二切口部92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形成有三个。
图13和图16所示的托架100用于支承右侧操作部60。托架100设置在挡泥板10的前后中途部。如图20和图21所示,托架100具备上侧安装部110、支承部120、下侧安装部130、加强部140以及遮蔽部150。
上侧安装部110是用于将托架100安装于挡泥板框架12的部分。如图14和图15所示,上侧安装部110形成为将使长度方向朝向右上方(左下方)的板状部件的右上端部向右方弯折那样的形状。上侧安装部110的大部分(除了左下端部以外)配置于第一薄板13的凹部13a的内侧。上侧安装部110具备被紧固部111。
被紧固部111以使其板面朝着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构成为能够紧固螺栓111a。被紧固部111形成于上侧安装部110的右端部。被紧固部111载置于挡泥板框架12的撑条12a。
图20和图21所示的支承部120是支承右侧操作部60的部分。支承部120配置于上侧安装部110的左方。支承部120具备第一支承部121以及第二支承部122。
图20和图22所示的第一支承部121是支承PTO杆70的部分。第一支承部121形成为将使板面朝向左上方(右下方)的板状部件的右上端部和左下端部向右下方弯折那样的形状。第一支承部121具备杆引导部121a、传感器安装部121b以及摆动轴安装部121c。
图20和图23所示的杆引导部121a是使其长度方向朝着前后方向的俯视时大致矩形形状的孔。杆引导部121a形成于第一支承部121的上端部。杆引导部121a以在俯视时其前端部和后端部向右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为能够与PTO杆70卡合。
图20和图22所示的传感器安装部121b是在第一支承部121的左前下部局部凹陷的部分。
摆动轴安装部121c是贯通第一支承部121的板面的孔。摆动轴安装部121c配置于传感器安装部121b的后方。
图20和图21所示的第二支承部122是支承辅助控制杆80的部分。第二支承部122具备载置部122a和杆安装部122b。
载置部122a是载置后述的杆安装部122b的部分。载置部122a被形成为将使板面朝着上下方向的板状部件的右端部向下方弯折那样的主视时大致倒L字形状。如图22所示,载置部122a在其右端部焊接有上侧安装部110的左下端部。另外,载置部122a在其后端部经由规定的板状部件而焊接有第一支承部121(传感器安装部121b)。
图20和图22所示的杆安装部122b被载置于载置部122a并用于将辅助控制杆80的圆筒部件81支承为能够转动。杆安装部122b形成为将其板面朝向左前方(右后方)的大致板状。杆安装部122b向左前方(右后方)彼此空开间隔地设置有三个。杆安装部122b具备贯通其板面的贯通孔122c。
图20和图21所示的下侧安装部130是用于将托架100安装于第二薄板14的部分。下侧安装部130通过将一片细长的长条部件适当弯折而形成。下侧安装部130具备第一板部131、第二板部132以及第三板部133。
第一板部131在下侧安装部130的后端部以向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板部131的上端部安装于第一支承部121的下端部。第一板部131以其上下中途部向前下方弯折后向前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第二板部132以从第一板部131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板部132配置于第二支承部122的左下方。第二板部132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支承部122的后端部相比位于后方。第二板部132的前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与第二支承部122的前端部相同程度的位置。这样,第二板部132形成为横跨第二支承部122的下方的空间。第二板部132具备引导部132a。
引导部132a是形成为俯视时大致U字状的切口。引导部132a形成于第二板部132的前后中途部。引导部132a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形成有三个。
第三板部133以从第二板部132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图21和图22所示的加强部140用于加强第二支承部122。加强部140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加强部140的上端部焊接于第二支承部122(载置部122a),并且其下端部焊接于下侧安装部130(第二板部132)。
遮蔽部150用于使罩部件90的内侧难以被驾驶员看到。遮蔽部150通过将使板面朝着上下方向的板状部件适当弯折来形成。遮蔽部150具备重叠部151、后侧弯折部152以及前侧弯折部153。
重叠部151是将其板面朝着大致上下方向而配置的部分。如图23和图24所示,重叠部151的右端部焊接于上侧安装部110的上下中途部。由此,重叠部151被设置为在俯视时与上侧安装部110的左部(焊接部分的左方)重叠。
图20和图21所示的后侧弯折部152是在重叠部151的后端部向上方弯折的部分。后侧弯折部152的上端部经由规定的板状部件而焊接于第一支承部121。
前侧弯折部153是在重叠部151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折的部分。前侧弯折部153的下端部焊接于第二支承部122(载置部122a)的前端部。
如图14所示,这样构成的托架100安装于挡泥板框架12和第二薄板14。具体而言,通过将螺栓111a紧固于撑条12a及上侧安装部110的被紧固部111而将托架100安装于挡泥板框架12。另外,通过将螺栓紧固于下侧安装部130的第一板部131(下端部)及第三板部133(上下中途部)而将托架100安装于第二薄板14。
另外,如图17所示,第一支承部121在杆引导部121a插通有PTO杆70,并且在摆动轴安装部121c安装有摆动轴71。由此,第一支承部121将PTO杆70支承为能够摆动。另外,第一支承部121在其左下端部插通有线缆72,引导线缆72。另外,第一支承部121在其左下端部(供线缆72插通的部分的前方)安装有弹簧73。另外,第一支承部121在传感器安装部121b的背面(右下表面)安装有传感器74。
另外,如图16和图20所示,第二支承部122在杆安装部122b的贯通孔122c中插通有轴部件,经由该轴部件而将圆筒部件81支承为能够转动。由此,第二支承部122将辅助控制杆80支承为能够摆动。另外,下侧安装部130在引导部132a中插通有辅助控制杆80的线缆83。由此,下侧安装部130引导线缆83。
根据以上所述,托架100设置于挡泥板10且支承右侧操作部60。如图3及图18所示,该托架100由罩部件90覆盖。在该状态下,遮蔽部150的重叠部151配置于在俯视时罩部件90的第二切口部92的右方。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托架100通过安装于挡泥板框架12和第二薄板14、即金属制的部件而设置于挡泥板10。由此,能够由刚度比树脂高的金属制的部件承接从右侧操作部60(PTO杆70及辅助控制杆80)向托架100作用的载荷。由此,能够抑制在对右侧操作部60进行了操作(使其进行了摆动)时托架100摇晃,能够确保托架100的刚度。另外,通过将托架100的上部安装于挡泥板框架12,能够由挡泥板框架12、即在挡泥板10中刚度最高的部件承接从右侧操作部60向托架100作用的载荷的大半。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在对右侧操作部60进行了操作时的托架100的刚度。
另外,托架100通过焊接来一体地形成上侧安装部110、支承部120(第一支承部121以及第二支承部122)、下侧安装部130、加强部140以及遮蔽部150。由此,无需用螺栓将多个板状部件紧固来组装托架100,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组装尺寸误差的波动,并且能够有效地削减部件个数。
另外,如上所述,托架100能够通过挡泥板框架12来承接从右侧操作部60作用的载荷的大半。在这样的结构中,不要求下侧安装部130具有太高的刚度。因此,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一片细长的长条部件适当弯折来形成下侧安装部130。由此,能够通过可简单地形成的下侧安装部130来将托架100安装于第二薄板14,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托架100能够通过焊接于第二支承部122以及第二板部132的加强部140来对第二支承部122进行加强。因此,能够抑制在操作了辅助控制杆80时第二支承部摇晃。
另外,如图15所示,挡泥板框架12的撑条12a配置于第一薄板13的凹部13a的内侧。由此,能够使挡泥板框架12和上侧安装部110难以被驾驶员看到。由此,能够使挡泥板框架12与托架100的安装部分变得不显眼。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撑条12a的上端部安装于挡泥板框架12,从而将撑条12a的大部分配置于凹部13a的内侧。由此,能够使挡泥板框架12与托架100的安装部分变得更不显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凹部13a形成至第一薄板13的左下端部附近,从而将上侧安装部110的大部分(除了左下端部以外)配置于凹部13a的内侧。由此,能够使上侧安装部110变得更加难以被驾驶员看到。
另外,如图18所示,遮蔽部150以在俯视时与上侧安装部110的左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遮蔽部150配置在罩部件90的第二切口部92的右方。由此,遮蔽部150被设置为填埋挡泥板10与罩部件90的间隙。由此,能够使罩部件90的内侧变得难以被看到。特别是,当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罩部件90的外缘部切口来形成了第二切口部92时,如果从上方内窥该第二切口部92,则会简单地看到罩部件90的内侧(上侧安装部110),但能够通过遮蔽部150来使罩部件90的内侧变得难以被看到。由此,能够简单地形成第二切口部92,并且极力抑制外观受损。
另外,遮蔽部150被焊接于上侧安装部110、第一支承部121以及第二支承部122。由此,遮蔽部150能够对第一支承部121和第二支承部122进行加强。
另外,下侧安装部130的多个部位(第一板部131以及第三板部133)安装于第二薄板14。由此,能够平衡良好地支承下侧安装部130,因此能够抑制在操作了右侧操作部60时右侧操作部60晃动。
基于如上那样的托架100的实施方式而在以下列举本发明的概要。
以往,具备设于挡泥板的操作部的作业车的技术已为众所周知(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5-188430号公报)。
在所述以往的作业车(牵引车)中,作为操作部,在挡泥板设置有PTO离合器开关、多个液压操作杆等。挡泥板具备:主体部件(后挡泥板),该主体部件覆盖后轮;挡泥板框架,该挡泥板框架在下部固定有主体部件;以及薄板,该薄板设置于挡泥板框架的下部(比主体部件靠近驾驶座位的一侧)。操作部经由托架而支承于该挡泥板。通过对紧固部件进行紧固来将托架安装于例如挡泥板的薄板。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薄板承接从操作部向托架作用的载荷。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薄板由树脂构成,则会导致薄板的刚度变低,在对操作部进行了操作时,存在薄板发生弹性变形而导致托架摇晃的可能性。这样,在以往的作业车中,存在无法确保在对操作部进行了操作时的刚度(托架的刚度)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所要解决的课题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在对操作部进行了操作时的托架的刚度的作业车。
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业车(牵引车1)具备:挡泥板10,该挡泥板10具有挡泥板框架12、设置于所述挡泥板框架12的下部的第一薄板1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薄板13的下部的第二薄板14;操作部(右侧操作部60),该操作部设置于所述挡泥板10;以及托架100,该托架100安装于所述挡泥板框架12和所述第二薄板14,并支承所述操作部。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由多个部位(挡泥板框架12以及第二薄板14)承接从右侧操作部60向托架100作用的载荷,并且能够由刚度高的挡泥板框架12承接该载荷的大半。由此,能够确保在对右侧操作部60进行了操作时的托架100的刚度。
另外,在所述操作部中包括PTO杆70和辅助控制杆80,该PTO杆70切换可否向将旋转动力向外部取出的PTO轴(旋转轴)传递动力,该辅助控制杆80用于控制通过液压来工作的作业机,所述托架100具备支承部120,该支承部120具有支承所述PTO杆70的第一支承部121和支承所述辅助控制杆80的第二支承部122。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通过支承部120来一并支承PTO杆70和辅助控制杆80。
另外,所述托架100还具备下侧安装部130,该下侧安装部130通过将一片长条部件弯折来形成,并安装于所述第二薄板14。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通过简单形状的下侧安装部130来将托架100安装于第二薄板14。由此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所述第一支承部121配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122的后方,所述下侧安装部130具有:第一板部131,该第一板部131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承部121;第二板部132,该第二板部132以从所述第一板部131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并被设置为横跨所述第二支承部122的下方的空间;以及第三板部133,该第三板部133以从所述第二板部132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并安装于所述第二薄板14。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通过简单形状的下侧安装部130来将托架100安装于第二薄板14。
另外,所述第二板部132具有引导部132a,该引导部132a对与所述辅助控制杆80连接的线缆83进行引导。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由下侧安装部130兼用于向第二薄板14的安装和线缆83的引导。由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另外,所述托架还具备加强部140,该加强部140被设置为横跨在所述第二支承部122与所述第二板部132之间。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通过加强部140来对第二支承部122进行加强,因此能够确保在操作了右侧操作部60时的第二支承部122的刚度。
另外,所述挡泥板框架12还具备支承所述托架100的撑条12a,所述撑条12a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第一薄板13的凹部13a的内侧。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使挡泥板框架12与托架100的安装部分变得不显眼。
另外,所述托架100还具有上侧安装部110,该上侧安装部110以载置于所述撑条12a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撑条12a。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使托架100变得容易安装于撑条12a。
另外,所述托架100还具备遮蔽部150,该遮蔽部150配置为在俯视时与所述上侧安装部11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并且配置于所述上侧安装部110的上方。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使上侧安装部110变得难以被看到。
另外,所述遮蔽部150被所述第一支承部121和所述第二支承部122支承。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通过遮蔽部150来对第一支承部121和第二支承部122进行加强,因此能够确保在操作了右侧操作部60时的第一支承部121和第二支承部122的刚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牵引车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的一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右侧操作部60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操作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此外,托架100只要是支承设置于挡泥板10的操作用具的部件即可,不一定必须支承PTO杆70和辅助控制杆80。
另外,第一支承部121和第二支承部122不一定必须一体地形成,也可以通过适当地紧固螺栓等而由多个部件组装。
另外,下侧安装部130只要安装于第二薄板14即可,其形状、向第二薄板14安装的部位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另外,撑条12a只要能够连结挡泥板框架12与上侧安装部110,则也可以未必配置于凹部13a的内侧。
另外,被紧固部111只要能够将螺栓111a紧固于撑条12a即可,不一定必须载置于撑条12a。
另外,虽然做成遮蔽部150焊接于上侧安装部110、第一支承部121以及第二支承部122,但供遮蔽部150焊接的部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根据遮蔽部150的形状、与其他部件的位置关系来适当变更。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如下的作业车的技术:该作业车具备根据操作部件的操作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的加速操作机构。
符号说明
1 牵引车(作业车)
5 发动机
8 方向盘
9 转向柱
30 加速操作机构
31 操作部件

Claims (10)

1.一种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向柱,该转向柱支承方向盘;以及
加速操作机构,该加速操作机构具有设置于所述转向柱并被转动操作的刻度盘式的操作部件,并且根据所述操作部件的转动操作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操作部件的转动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
轴,该轴固定所述操作部件;
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
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配置于所述轴的径向外侧,并随着所述固定部件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量来检测所述操作部件的转动量,并与所述转动部件同轴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在一侧面支承所述转动部件,并且在与所述一侧面相反侧的另一侧面支承所述检测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件具有轴部,通过所述轴部转动来检测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量,
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连杆部件,该连杆部件固定于所述轴部,并且以能够在所述转动部件的径向上位移的方式与所述转动部件卡合,该连杆部件随着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而使所述轴部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部件通过形成于外缘部的切口部与所述连杆部件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部以在所述转动部件的径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摩擦板,该摩擦板通过在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产生摩擦力来保持所述操作部件的转动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
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将所述摩擦板向所述固定部件推压;以及
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能够调整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速操作机构还具有:
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向所述发动机的转速变低的方向对所述转动部件施力;以及
加速踏板,该加速踏板经由线缆与所述转动部件连接,通过由驾驶员进行的踩入操作使所述转动部件转动。
CN201980014617.XA 2018-04-18 2019-03-19 作业车 Pending CN1119363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0261 2018-04-18
JP2018080261A JP6975094B2 (ja) 2018-04-18 2018-04-18 作業車
PCT/JP2019/011529 WO2019202899A1 (ja) 2018-04-18 2019-03-19 作業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6344A true CN111936344A (zh) 2020-11-13

Family

ID=6824037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4617.XA Pending CN111936344A (zh) 2018-04-18 2019-03-19 作业车
CN201920509333.5U Active CN210027626U (zh) 2018-04-18 2019-04-16 作业车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09333.5U Active CN210027626U (zh) 2018-04-18 2019-04-16 作业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75094B2 (zh)
CN (2) CN111936344A (zh)
WO (1) WO20192028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92592A (ja) * 2020-06-08 2021-12-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3231A (ja) * 1998-03-17 1999-09-28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作業車
JP2002012052A (ja) * 2000-04-28 2002-01-15 Oiles Ind Co Ltd 自動車の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JP2011011675A (ja) * 2009-07-03 2011-01-20 Yanmar Co Ltd 走行作業車
CN102216105A (zh) * 2009-12-22 2011-10-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
JP2013244778A (ja) * 2012-05-24 2013-12-09 Komatsu Ltd 無限軌道式建設機械
JP2014172562A (ja) * 2013-03-12 2014-09-22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アクセル操作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52526B2 (ja) * 2004-11-30 2009-04-08 住友建機製造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スロットルボリューム装置
JP4446990B2 (ja) * 2006-09-13 2010-04-07 住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スロットルボリューム装置
JP2011159220A (ja) * 2010-02-03 2011-08-18 Yanmar Co Ltd 自走式農作業車両
JP6564310B2 (ja) * 2015-11-13 2019-08-21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3231A (ja) * 1998-03-17 1999-09-28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作業車
JP2002012052A (ja) * 2000-04-28 2002-01-15 Oiles Ind Co Ltd 自動車の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JP2011011675A (ja) * 2009-07-03 2011-01-20 Yanmar Co Ltd 走行作業車
CN102216105A (zh) * 2009-12-22 2011-10-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
JP2013244778A (ja) * 2012-05-24 2013-12-09 Komatsu Ltd 無限軌道式建設機械
JP2014172562A (ja) * 2013-03-12 2014-09-22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アクセル操作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27626U (zh) 2020-02-07
WO2019202899A1 (ja) 2019-10-24
JP2019188858A (ja) 2019-10-31
JP6975094B2 (ja) 202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5793B (zh) 鞍乘型车辆和前后联动制动机构
JP2006264536A (ja) トラクタ
WO2011077758A1 (ja) 作業車
CN210027626U (zh) 作业车
CN108025720B (zh) 鞍乘型车辆
WO2013186953A1 (ja) 車両
JP5098290B2 (ja) 作業車両
WO2017057595A1 (ja) 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08105598A5 (zh)
JP6634865B2 (ja) 作業車両
EP3135525B1 (en) Working vehicle
JP5274957B2 (ja) ステップステー
JP6775448B2 (ja) 作業車
JP4378201B2 (ja) 作業車
JP5474377B2 (ja) 作業車両
JP6634866B2 (ja) 作業車両
JP2024063566A (ja) 作業車
CN211308521U (zh) 作业车
WO2007136058A1 (ja) 作業車両
JP6667406B2 (ja) 作業車
EP2047351B1 (en) Load handling vehicle
JP2007146512A (ja) 作業車輌
KR970000167Y1 (ko) 토건 중장비 주행 변속레버의 틸팅장치
JP2019213565A (ja) 作業車両
JP2021083421A (ja) 作業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