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1430B - 带自动装填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自动装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71430B
CN111771430B CN201880090324.5A CN201880090324A CN111771430B CN 111771430 B CN111771430 B CN 111771430B CN 201880090324 A CN201880090324 A CN 201880090324A CN 111771430 B CN111771430 B CN 1117714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rrier tape
carrier
base
fee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03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71430A (zh
Inventor
野野山知志
今西聪
铃木大辅
川端将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71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714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714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714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8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pneumatic force
    • B65H3/12Suction bands, belts, or tables moving relatively to the pile
    • B65H3/124Suction bands or belts
    • B65H3/128Suction bands or belts separating from the top of pil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带前端处理装置,使载带的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及移载装置,将该载带向与带长度方向不同的第一方向搬出并向下一个工序移载。带前端处理装置具有:进给装置,沿着以槽状形成于引导部件的搬运路径搬运载带;按压装置,对载带的上表面进行按压;及切断装置,将载带的前端部切断。移载装置具有:引导装置,对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的载带进行引导;把持装置,对该载带的前端进行把持;及移动装置,使该载带向第一方向移动。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提升装置,在使载带向第一方向移动前,上述提升装置向比引导部件的侧壁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提升载带。

Description

带自动装填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带自动装填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向带式供料器装填在基带粘贴有盖带的载带的带自动装填装置已为人所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载带具有:基带,设置有收容元件的收容部;及盖带,封闭收容部。为了能够取出收容于收容部的元件,盖带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基带。载带卷绕于能够安装在带式供料器的带盘。带式供料器从所安装的带盘拉出载带,并从载带的基带剥离盖带,以便能够在元件吸附位置吸附收容部内的元件。另外,带式供料器将从基带剥离的盖带以预定路径送出并向外部排出。
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带前端处理装置、临时带配设装置、连结装置。带前端处理装置是使插入到带自动装填装置的带入口的载带的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的装置。由带前端处理装置处理过前端部的载带由移载装置搬出而向下一个工序移载。临时带配设装置是将临时带沿着沿带式供料器的预定路径的路径而配设并保持的装置。临时带是与从基带剥离的盖带不同的、为了将该盖带沿着预定路径处理至排出口而与该盖带的前端部连结的延长带。
连结装置具有加热部件。连结装置是通过利用加热部件的加热处理使在由带前端处理装置处理过前端部的载带的盖带的剥离面残存的粘接剂溶解而在该盖带的前端侧连结由临时带配设装置保持的临时带的装置。基于该连结装置的连结在使从基带剥离的盖带的前端侧和临时带重叠于带按压部件与加热部件之间的状态下进行。在实施了基于上述的连结装置的连结后,粘接于盖带的前端侧的临时带从临时带配设装置向带式供料器移载,其后,将盖带沿着预定路径处理至排出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9747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带自动装填装置中,将通过带前端处理装置使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的载带由移载装置沿与带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搬出。该搬出时,载带(特别是压纹型的载带)在该带长度方向中间附近向下方松弛。另一方面,带前端处理装置为了处理载带的前端部而具有限制载带的宽度方向的侧壁等引导部件、带齿卷盘等进给装置。因此,如上述那样在将载带沿与带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搬出时,向下方松弛的载带的下端部等容易钩挂于带前端处理装置的引导部件、带齿卷盘等,载带容易破损。
本说明书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将前端部以预定形状形成的载带沿与带长度方向不同方向搬出时抑制该载带的钩挂的带自动装填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带前端处理装置,使具有设置有收容元件的收容部的基带和粘接于上述基带的上表面的盖带的载带的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及移载装置,将前端部形成为上述预定形状的上述载带向与带长度方向不同的第一方向搬出并向下一个工序移载,上述带前端处理装置具有:进给装置,沿着以槽状形成于引导部件并从带入口以直线状延伸至预定处理位置的搬运路径搬运上述载带;按压装置,对沿着上述搬运路径搬运的上述载带的上表面进行按压;及切断装置,将沿着上述搬运路径搬运的上述载带的前端部切断,上述移载装置具有:引导装置,对前端部形成为上述预定形状的上述载带进行引导;把持装置,对被上述引导装置引导的上述载带的前端进行把持;及移动装置,使由上述把持装置把持了前端的上述载带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上述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提升装置,在通过上述移动装置使沿着上述搬运路径延伸的上述载带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前,上述提升装置向比上述引导部件的侧壁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提升上述载带。
根据本公开,在通过带前端处理装置使载带的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后,在将该载带向与带长度方向不同的第一方向搬出而向下一个工序移载前,通过提升装置,向比引导部件的侧壁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提升沿着搬运路径延伸的载带。因此,能够在通过移载装置将载带向与带长度方向不同的第一方向搬出时抑制该载带与搬运路径周围的构造物干涉并钩挂。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自动装填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载带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载带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表示载带的前端形状的立体图。
图5是搬运载带的带式供料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带式供料器的前端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带式供料器装填有载带及临时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的供料器保持台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的带自动处理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带自动处理装置具有的带前端处理装置的引导装置处于上升位置时的搬运部件及其周围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带自动处理装置具有的带前端处理装置的引导装置处于下降位置时的搬运部件及其周围的概略立体图。
图12是用于对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的带自动处理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的带搬运装置、第一释放装置及第二释放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14是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的盖带处理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盖带处理装置和带式供料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6是盖带处理装置具有的临时带配设装置的动作初始的俯视图。
图17是盖带处理装置具有的临时带配设装置的动作后期的俯视图。
图18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载带插入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载带检测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0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盖带剥离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基带的切断部位的定位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2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基带的切断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3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盖带的突出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4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盖带的切断部位的定位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5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盖带的切断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6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盖带的折返初始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7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盖带的折返期间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8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载带的移载前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9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载带的移载即将开始前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30是用于对带自动处理装置的载带的移载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31是表示带自动处理装置的移载装置及带搬运装置接近了供料器保持台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2是表示第二释放装置及盖带处理装置接近了供料器保持台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3是透视盖带处理装置的局部而表示带式供料器及盖带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34是用于对向带式供料器移载临时带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35是表示在临时带向带式供料器移载时通过多个销保持临时带的状态的图。
图36是表示向盖带进给引导件的引导辊移载了临时带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自动装填装置1进行说明。带自动装填装置1是对带式供料器100自动地装填载带200的装置。具体而言,带自动装填装置1是将卷绕于带盘的载带200的前端部以能够装填于带式供料器100的方式进行了处理后装填于带式供料器100、并且将从载带200剥离的盖带在预定路径进行处理的装置。如图1所示那样,带自动装填装置1具备供料器保持台10、带自动处理装置20、带搬运装置30、第一释放装置40、第二释放装置50、盖带处理装置60。
首先,使用图2~图4对载带200的结构进行说明。载带200是将多个元件沿长边方向以一列收容的带部件。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载带200具有基带210和盖带220。基带210由纸材、树脂等柔软的材料构成。在基带210设置有收容孔211。收容孔211是能够收容元件的收容部。收容孔211在基带210的长边方向上按每预定间距间隔设置。另外,也可以是,元件是安装于基板的电子元件等,例如为0201尺寸(0.2mm×0.1mm)等的微小元件。
此外,载带200也可以在基带210贯通有收容孔211,而且,也可以是在基带210关闭了收容孔211的压纹型。另外,载带200在如图3所示那样成为在基带210贯通有收容孔211的构造时,为了保持收容于该收容孔211的元件并防止该元件的脱落,还具有粘接于基带210的下表面的底带230。该底带230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纸材、高分子膜等构成。
在基带210还贯通设置有卡合孔212。卡合孔212是使后述的带齿卷盘的卡合突起卡合的进给孔。卡合孔212以大致圆形或椭圆形形成。卡合孔212具有能够供后述的带齿卷盘的卡合突起卡合的大小。卡合孔212在基带210的长边方向上按每预定间距间隔设置。上述的收容孔211在基带21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沿长边方向以一列配置。另外,上述的卡合孔212在基带21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沿长边方向以一列配置。
盖带220通过粘接剂粘接于基带210的上表面(此外,也可以将设置有卡合孔212的部分除去。)。盖带220向基带210的粘接避开载带200上的收容孔211的宽度方向位置而分别在该宽度方向两侧进行。盖带220具有封闭基带210的收容孔211的上部而防止收容于该收容孔211的元件的飞出的功能。盖带220由透明的高分子膜等构成。
此外,载带200被切断处理为,在从带盘拉出后装填于带式供料器100时盖带220的前端部从基带210的前端以预定长度突出。而且,如图4所示那样,载带200被处理为,其盖带220的突出部220a向基带210的前端背面侧折回。载带200例如被切断处理为从基带210的前端至收容于收容孔211的前端的元件为止的距离成为预定长度(例如20mm),并且被切断处理为盖带220的突出部220a的长度成为距基带210的前端预定距离(例如40mm)。
接下来,使用图5~图7对带式供料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带式供料器100是通过搬运载带200而将应该安装于基板的元件向元件吸附位置L供给的装置。带式供料器10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在生产基板的基板生产线上设置的元件安装机所具有的槽。从带式供料器100供给至元件吸附位置L的元件由安装于元件安装机的安装头的吸嘴等吸附保持,其后通过吸附解除而安装于基板。
如图5所示那样,带式供料器100具有供料器主体110、带盘收容部120、带进给机构部130。供料器主体110形成为扁平的箱形。供料器主体110具有带进给引导件111。带进给引导件111设置于供料器主体110的上部。带盘收容部120配置于供料器主体110的后端侧。带盘收容部120是对卷绕有载带200的圆盘状的带盘240进行收容的部位。载带200被从收容于带盘收容部120的带盘240拉出并由带进给引导件111引导。带进给引导件111在带盘收容部120与带进给机构部130之间形成引导载带200的带路径。
带进给机构部130配置于供料器主体110的前端侧。带进给机构部130是对从带盘240拉出的载带200进行间距进给的机构部。带进给机构部130具有带齿卷盘131、马达132、第一带保持部133。此外,也可以是,带进给机构部130不仅设置于供料器主体110的前端侧,还设置于其后端侧。
带齿卷盘131是在供料器主体110的带搬运路的下方设置的圆盘状的部件。带齿卷盘1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10的前端侧。带齿卷盘131使由带进给引导件111引导的载带200向搬运的方向旋转。带齿卷盘131具有在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齿即卡合突起。该卡合突起遍及该外周整周每隔预定角度设置。
在带齿卷盘131经由齿轮而连结有马达132。马达132是使带齿卷盘131旋转驱动的伺服马达。若将马达132旋转驱动,则该旋转利用齿轮而减速并且向带齿卷盘131传递,从而带齿卷盘131旋转。马达132驱动为使带齿卷盘131间歇旋转。若带齿卷盘131旋转,则该卡合突起与由带进给引导件111引导的载带200的卡合孔212卡合,因此该载带200在沿着该带长度方向的方向(以下,称为搬运方向X。)上被搬运。载带200的搬运每隔预定间距进行。
第一带保持部133是对带齿卷盘131的卡合突起卡合于卡合孔212的载带200进行保持的部位。第一带保持部133从上方覆盖载带200的上表面。在第一带保持部133的上表面设置有窗孔,并且设置有开口孔。带齿卷盘131配置为,到达了上端附近的卡合突起穿过窗孔而在带搬运路上突出。卡合突起以在带搬运路上突出的状态与载带200的卡合孔212卡合。上述的开口孔设置于元件吸附位置L。
如图6所示那样,在第一带保持部133的上表面设置有带剥离部件136及带折返部件137。带剥离部件136配置于上述开口孔的搬运方向上游侧。带剥离部件136是从载带200的基带210剥离盖带220的剥离刀。带折返部件137是使从基带210剥离的盖带220的宽度方向一侧(具体而言,载带200的配置有收容元件的收容孔211一侧)立起而折回的部件。
在第一带保持部133设置有旋转支点133a。旋转支点133a以使第一带保持部133的后端侧能够向上方移动的方式配置于前端部。在第一带保持部133的后端部突出设置有作业者能够操作的杆138。在第一带保持部133的后端部与供料器主体110之间组装有对该第一带保持部133的后端侧向下方施力的施力部件(未图示)。第一带保持部133在杆138没有被提起时在与带齿卷盘131之间保持载带200,另一方面,在杆138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被提起时解除上述第一带保持部133与带齿卷盘131之间的载带200的保持。
带式供料器100还具有盖带送出机构部140。盖带送出机构部140配置于供料器主体110的中央下部。盖带送出机构部140是将由带剥离部件136剥离并由带折返部件137折回的盖带220向与载带200的搬运方向X相反的方向送出的机构部。盖带送出机构部140具有齿轮141、马达142、第二带保持部143。
齿轮14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10的中央下部。在齿轮141连结有马达142。马达142是使齿轮141旋转驱动的伺服马达。第二带保持部143是将送出的盖带220保持为不从供料器主体110脱离的部位。如图7所示那样,第二带保持部143具有齿轮144、臂145、杆146、螺旋弹簧147。
齿轮144与上述的齿轮141啮合。在臂145设置有旋转支点145a。臂145形成为能够以旋转支点145a为中心使齿轮144向齿轮141侧移动。杆146从臂145向下方突出。螺旋弹簧147产生经由杆146对臂145向齿轮141侧施力的作用力。第二带保持部143在杆146没有移动时通过螺旋弹簧147的作用力使齿轮144与齿轮141啮合并保持盖带220,另一方面,在杆146克服螺旋弹簧147的作用力而移动时使齿轮144从齿轮141分离而解除盖带220的保持。
带式供料器100还具有盖带进给引导件150。盖带进给引导件150设置于带式供料器100的带剥离部件136与盖带送出机构部140之间。盖带进给引导件150将由带剥离部件136剥离的盖带220向盖带送出机构部140引导。盖带进给引导件150由一对引导辊151、152构成。引导辊151、152配置于比在带进给引导件111上被引导的载带200靠上方的位置。在带式供料器100的前端侧配置的引导辊151为了防止盖带220的松动而具有对盖带220赋予张力的作用。
在带式供料器100中,当载带200在沿搬运方向X搬运时,首先,从带盘240拉出并由带进给引导件111引导而被第一带保持部133保持。而且,载带200在由该第一带保持部133保持的状态下通过马达132的旋转沿搬运方向X搬运。载带200在该搬运期间,通过带剥离部件136进入到基带210与盖带220之间,从而成为盖带220从基带210剥离的状态。从基带210剥离了的盖带220从第一带保持部133至第二带保持部143为止在经由一对引导辊151、152的路径(以下,称为排出路径。)被处理。而且,该盖带220在由该第二带保持部143保持的状态下,通过与上述马达132的旋转同步的马达142的旋转向供料器主体110的外侧(具体而言,第二带保持部143的下方)排出。
接下来,使用图8~图17对带自动装填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带自动装填装置1中,供料器保持台10是保持上述的带式供料器100的台座。如图8所示那样,供料器保持台10配置在带自动装填装置1的基台2的中央部。供料器保持台10具有载置部11和抵接部12。在载置部11载置有带式供料器100的供料器主体110的底面。在抵接部12抵接有供料器主体110的前端面。在载置部11设置有对供料器主体110的两侧面的下部进行夹持的一对支承引导件13。在抵接部12设置有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00能够通信并且能够供给电力的通信插口14及使带式供料器100定位的定位部15。
带自动处理装置20是对载带200的前端部进行处理并向下一个工序移载的装置。如图9及图12所示那样,带自动处理装置20具有带前端处理装置300、移载装置400、提升装置500。
带前端处理装置300是将载带200的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的装置。带前端处理装置300具有进给装置310、引导装置320、检测装置330、剥离装置340、切断装置350、管道360。进给装置310、引导装置320、剥离装置340、切断装置350及管道360安装在沿铅垂方向立设于水平的台座301的支承板302。台座301设置在基台2上,并相对于基台2而固定。
进给装置310是将载带200沿着搬运路径311搬运(间距进给)、并且将基带210的切断部位Q1和盖带220的切断部位Q2依次在切断位置Lc定位的装置。进给装置310具有带齿卷盘312、齿轮马达313、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314。
搬运路径311设置于搬运部件315。搬运路径311从搬运部件315的带入口Le至切断位置Lc为止沿相对于由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的带式供料器100的搬运方向X平行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以下,也将搬运路径311的延伸方向称为搬运方向X。搬运路径311以槽状形成。即,如图10及图11所示那样,搬运部件315具有形成搬运路径311的搬运底壁315a和两个搬运侧壁315b、315c。
搬运底壁315a是载带200的底面可接触的底面,且具有比载带200的带宽稍大的宽度。搬运侧壁315b、315c在搬运底壁315a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立设。搬运侧壁315b、315c具有从搬运底壁315a以载带200的厚度以上延伸的高度。载带200的侧面可与搬运侧壁315b、315c接触。
在搬运部件315设置有腔槽315d。腔槽315d形成于搬运底壁315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腔槽315d是在载带200为压纹型的带时用于使该载带200的构成收容元件的收容孔211的部位沿相对于搬运方向X平行的方向通行的槽孔。
带齿卷盘312配置在设置有搬运路径311的搬运部件315的下方。在带齿卷盘312的外周面形成有齿312a。多个齿312a沿周向以与载带200的卡合孔212的间距相同的间距间隔设置。带齿卷盘312构成为通过旋转而到达了最上部的齿312a在经由设置在搬运底壁315a的宽度方向端部侧的贯通孔而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与沿着搬运路径311搬运来的载带200的卡合孔212啮合。
齿轮马达313连接于带齿卷盘312。齿轮马达313是能够使带齿卷盘312旋转的例如步进马达。齿轮马达313能够通过旋转驱动,而将与带齿卷盘312卡合的载带200的基带210的切断部位Q1的位置及盖带220的切断部位Q2的位置分别定位于切断位置Lc。
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314配置在带齿卷盘312的附近。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314例如是光传感器,对带齿卷盘312到达设置于其外周面的齿312a中的一个成为垂直向上的原位置进行检测。此外,该检测也可以通过读取标注于带齿卷盘312的侧面的标记来实现。
引导装置320是对沿着进给装置310的搬运路径311搬运的载带200进行引导的装置,具体而言是按压该载带200的上表面的按压装置。引导装置320配置于进给装置310的上方。引导装置320具有抵接部件321、气缸322、带检测传感器323。
抵接部件321是供沿着进给装置310的搬运路径311搬运的载带200的上表面抵接的部位。抵接部件321以能够离开和接触搬运部件315的搬运底壁315a的方式升降。气缸322能够使抵接部件321以离开和接触搬运部件315的搬运底壁315a的方式升降。带检测传感器323配置于搬运部件315的带入口Le附近。带检测传感器323是例如触摸传感器、光传感器等,是对载带200插入于带入口Le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引导装置320在抵接部件321与搬运部件315抵接时,在将载带200沿着搬运路径311搬运时通过上表面基准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在抵接部件321与搬运部件315分离时,能够使载带200从搬运路径311脱离。
检测装置330是对沿着搬运路径311搬运的载带200进行检测的装置。检测装置330配置在设置在搬运路径311上的预定的检测位置Ld的上方。该检测位置Ld处于比带齿卷盘312的齿312a与载带200的卡合孔212啮合的啮合位置靠搬运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检测装置330是例如光传感器、相机,且安装于抵接部件321。检测装置330对沿着搬运路径311搬运的载带200的收容孔211、收容孔211之间的带部分及收容于该收容孔211的元件进行检测。基于检测装置330的元件检测例如利用光量变化来进行。
剥离装置340是从沿着搬运路径311搬运的载带200的基带210剥离盖带220的装置。剥离装置340配置在比上述的啮合位置靠搬运方向下游侧的进给装置310的上方。剥离装置340具有刮刀341和气缸342。刮刀341在前端具有锋利的刀刃。刮刀341的刀刃能够进入于基带210与盖带220之间。刮刀341通过刀刃从沿着搬运路径311搬运的载带200的基带210剥离盖带220。刮刀341能够定位在刀刃进入于基带210与盖带220之间的可进入高度位置和比该可进入高度位置靠上方的退避高度位置。气缸342能够使刮刀341在可进入高度位置与退避高度位置之间升降。
切断装置350是在搬运路径311上的切断位置Lc分别将基带210的切断部位Q1及盖带220的切断部位Q2切断的装置。切断装置350配置在比剥离装置340靠搬运方向下游侧的进给装置310的下方。切断装置350具有切割器351和气缸352。切割器351是具有比载带200的宽度大的宽度的单刃的切割器。切割器351通过从下方上升而能够进入于搬运路径311上的切断位置Lc。切割器351将定位于切断位置Lc的基带210及盖带220的各切断部位Q1、Q2切断。气缸352能够使切割器351在切断位置Lc与比该切断位置Lc靠下方的退避高度位置之间升降。
管道360是将由切断位置Lc切断的基带210及盖带220的切断元件向废品箱361排出的管。管道360配置在比切断装置350靠搬运方向X的下游侧。在切断位置Lc被切断的基带210及盖带220的切断元件穿过管道360而收容于废品箱361。
在管道360的上端开口附近设置有引导件370。引导件370对从搬运部件315侧朝向移载装置400侧搬运的载带200进行引导。引导件370以板状形成。引导件370在搬运部件315与移载装置400之间沿与进给装置310的搬运路径311相同的方向延伸。引导件370也作为开闭管道360的上端开口的切换机构发挥功能。
引导件370经由支承销371而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支承板302。支承销371沿正交方向Y延伸,被支承板302支承为能够转动。支承销371配置于引导件370的搬运方向X的下游侧。引导件370能够以支承销371为中心而转动。引导件370能够在允许沿着载带200的搬运方向X的搬运的位置(以下,称为搬运允许位置。)与禁止该搬运的位置(以下,称为搬运禁止位置。)之间转动。引导件370与移载装置400的后述的支承板409的升降联动而转动。
移载装置400是将由切断装置350切断的载带200沿与该载带200的长边方向不同的方向搬出并向带搬运装置30移载的装置。移载装置400配置于带前端处理装置300的搬运方向下游侧。移载装置400具有引导件401、驱动辊402、从动辊403、齿轮马达404、升降用气缸405、台座406、导轨407、水平移动用气缸408。引导件401、驱动辊402、从动辊403及齿轮马达404安装于支承板409。
引导件401对由切断装置350切断的载带200进行引导。引导件401沿与进给装置310的搬运路径311相同的方向延伸。引导件401设置于引导的载带200的下表面侧及上表面侧双方。下表面侧的引导件401隔着驱动辊402而配置于搬运方向上游侧及搬运方向下游侧。另外,上表面侧的引导件401配置为相对于下表面侧的引导件401上下相向。驱动辊402配置于引导件401的搬运方向中途。从动辊403配置为与驱动辊402的上方相向。从动辊403被施力部件(未图示)向驱动辊402侧施力。驱动辊402和从动辊403能够对由引导件401引导的载带200进行把持。齿轮马达404是将驱动辊402旋转驱动的马达。
升降用气缸405载置固定于台座406。升降用气缸405能够使上述的支承板409升降。支承板409通过升降用气缸405而升降,以使得引导件401的带搬入口401a定位在搬运路径311上的切断位置Lc和上方的退避位置的任一个。
台座406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移动。台座406所移动的水平方向是与搬运路径311所延伸的搬运方向X正交的方向。以下,将该水平方向称为正交方向Y。导轨407在基台2上沿搬运方向X隔开预定间隔设置一对。各导轨407沿正交方向Y延伸。一对导轨407将台座406保持为能够滑动移动。水平移动用气缸408在基台2上配置于一对导轨407之间。水平移动用气缸408能够使台座406在一对导轨407上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台座406通过水平移动用气缸408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以使得由切断装置350切断的载带200定位在搬运路径311的切断位置Lc侧和带搬运装置30的带搬入位置侧的任一个。
如上述那样,提升装置500是使沿着搬运路径311延伸并且由切断装置350切断了的载带200在通过水平移动用气缸408沿正交方向Y移动前提升的装置。该提升以以下方式进行,即,在载带200的前端部保持于驱动辊402与从动辊403之间的状态(即,对载带200赋予预定张力的状态)下,将载带200由于提升而挠曲时其最下端的部位抬起至比搬运部件315的两个搬运侧壁315b、315c中的位于正交方向Y的供料器保持台10侧的搬运侧壁315c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提升装置500具有提起机构510和空气供给装置520。
提起机构510是与沿着搬运路径311延伸并且由切断装置350切断了的载带200直接抵接而进行上述的提升的机构。提起机构510能够沿上下方向Z升降。如图10及图11所示那样,提起机构510与引导装置320的抵接部件321连结。抵接部件321能够以在载带200在沿着搬运路径311的搬运方向X上搬运时接近搬运部件315、且在载带200在正交方向Y上移动时离开搬运部件315的方式升降。提起机构510与抵接部件321一体即与抵接部件321的升降联动而升降。提起机构510具有L字部511、第一提起部512、第二提起部513。
L字部511由沿上下方向Z立设的立设部511a和水平扩张的水平部511b构成。立设部511a安装固定于抵接部件321。具体而言,立设部511a安装在抵接部件321的与正交方向Y的供料器保持台10侧相反一侧的侧面或者上表面。立设部511a的下端位于比抵接部件321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水平部511b一体设置于立设部511a,并从立设部511a的下端朝向正交方向Y的供料器保持台10侧水平延伸。水平部511b配置于搬运部件315的下方。水平部511b能够在搬运部件315的下方以与抵接部件321的上下升降量相同的量升降。水平部511b以在抵接部件321与搬运部件315抵接时从搬运部件315的下表面向下方分离、而在抵接部件321与搬运部件315分离时与搬运部件315的下表面接触的方式存在。
第一提起部512及第二提起部513分别是与载带200直接抵接而将该载带200提起的部位。第一提起部512和第二提起部513在搬运部件315的搬运方向X上相互分离设置。第一提起部512及第二提起部513分别通过其上端面将沿着搬运路径311延伸的载带200提起。
第一提起部512配置于搬运部件315的搬运方向X的下游侧。第一提起部512设置为从立设部511a或者水平部511b突出。第一提起部512形成为沿正交方向Y延伸并且沿上下方向Z立设的板状。在搬运部件315设置有能够供第一提起部512插入的沿上下方向Z贯通的贯通孔(即狭缝)315e。第一提起部512能够插入于搬运部件315的贯通孔315e。第一提起部512在水平部511b从搬运部件315的下表面向下方分离时位于不从贯通孔315e向上方突出的高度,另一方面,在水平部511b与搬运部件315的下表面接触时位于从贯通孔315e向上方突出并出现在搬运路径311上的高度。
第二提起部513配置于搬运部件315的搬运方向X的中途。第二提起部513设置为从水平部511b向上方突出。第二提起部513形成为沿搬运方向X延伸并且沿上下方向Z立设的板状。在搬运部件315的腔槽315d的底面设置有能够供第二提起部513插入的沿上下方向Z贯通的贯通孔(即狭缝;未图示)。此外,在使载带200的卡合孔212与带齿卷盘312的齿312a的卡合解除方面优选该贯通孔设置在比带齿卷盘312的齿312a向上方突出的贯通孔靠搬运方向X的上游侧的位置。第二提起部513能够插入于搬运部件315的腔槽315d的底面的贯通孔。第二提起部513在水平部511b从搬运部件315的下表面分离时位于不从该贯通孔突出的高度,另一方面,在水平部511b与搬运部件315的下表面接触时位于从该贯通孔突出并出现在搬运路径311上的高度。
空气供给装置520是通过隔着沿着搬运路径311延伸并且由切断装置350切断了的载带200的上下空间的压力差而提升该载带200的装置。空气供给装置520对设置有搬运部件315的搬运路径311的区域供给正压空气,向沿着搬运路径311的载带200的下方空间引导正压空气。空气供给装置520配置在比搬运部件315靠搬运方向X的下游侧并且靠搬运路径311下方的位置。
空气供给装置520具有空气喷射口521。空气喷射口521配置于管道360内。空气喷射口521设置为从管道360内穿过管道360的上端开口而朝向搬运部件315的搬运方向下游侧。空气喷射口521将正压空气朝向搬运部件315的搬运方向下游侧喷射。将从空气喷射口521喷射出的正压空气向在搬运部件315的上方沿着搬运路径311搬运的载带200的下方形成的空间(以下,称为下方空间316。参照图29)引导。来自空气喷射口521的正压空气的喷射在后述的预定时机进行。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的提升装置500的提起机构510的第一提起部512配置形成为,容易将来自空气喷射口521的正压空气向载带200的下方空间316引导。例如,也可以是,在空气喷射口521相对于下方空间316而配置于比搬运方向下游侧的第一提起部512更靠搬运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在该板状的第一提起部512设置有用于将来自空气喷射口521的正压空气向载带200的下方空间316引导的缺口或沿搬运方向X贯通的贯通孔。
带搬运装置30是使载带200沿搬运方向X搬运的装置。带搬运装置30在基台2上相对于带自动处理装置20隔着由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的带式供料器100而在斜对面配置。带搬运装置30能够在基台2上沿正交方向Y进退,能够离开和接触由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的带式供料器100。
如图13所示那样,带搬运装置30具有引导件31、两个驱动辊32、两个齿轮马达33。引导件31对沿搬运方向X搬运的载带200进行引导。两个驱动辊32在搬运方向X上相互分离配置。两个齿轮马达33分别将对应的驱动辊32旋转驱动。引导件31分别配置在比后端侧的驱动辊32靠后方侧、两个驱动辊32之间及比前端侧的驱动辊32靠前方侧的位置。
带搬运装置30载置固定于台座34。台座34能够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台座34在一对导轨35上被保持为能够滑动移动。一对导轨35在基台2上沿搬运方向X隔开预定间隔配置。各导轨35沿正交方向Y延伸。台座34与固定于基台2的气缸36连接。气缸36通过来自外部的空气供给源(未图示)的空气,能够使台座34在基台2上沿着一对导轨35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台座34通过气缸36,能够在基台2上与带搬运装置30一体地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
如上述那样,带式供料器100被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并且,若带自动处理装置20的移载装置400的台座406及带搬运装置30的台座34分别通过滑动移动而接近该带式供料器100,则载带200通过移载装置400的上下一对引导件401的间隙而被引导,并且通过带搬运装置30的引导件31与带式供料器100的带进给引导件111的间隙而被引导。
第一释放装置40是将由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一带保持部133进行的载带200的保持解除而释放的装置。另外,第二释放装置50是将由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二带保持部143进行的盖带220的保持解除而释放的装置。第一释放装置40及第二释放装置50分别在基台2上,相对于由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的带式供料器100的配置位置而配置在正交方向Y的带搬运装置30侧。
第一释放装置40具有第一提升杆41、支承台42、气缸43。第一提升杆41能够与第一带保持部133的杆138抵接而使该杆138沿上下方向Z(即,与搬运方向X及正交方向Y双方正交的方向)移动。支承台42在第一提升杆41的前端向带式供料器100侧突出的状态下支承该第一提升杆41。气缸43固定在带搬运装置30的台座34上。气缸43能够通过来自空气供给源的空气,使支承台42沿上下方向Z升降。
第二释放装置50具有第二提升杆51、支承台52、气缸53。第二提升杆51能够与第二带保持部143的杆146抵接而使该杆146沿搬运方向X移动。支承台52在第二提升杆51的前端向带式供料器100侧突出的状态下支承第二提升杆51。气缸53固定在台座54上。气缸53能够使支承台52沿搬运方向X移动。
台座54在一对导轨55上被保持为能够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一对导轨55在基台2上沿搬运方向X隔开预定间隔配置。各导轨55沿正交方向Y延伸。台座54与固定于基台2的气缸56连接。气缸56通过来自外部的空气供给源的空气,能够使台座54在基台2上沿着一对导轨55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台座54通过气缸56,在基台2上与支承台52一体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
盖带处理装置60是通过使后述的临时带移载至由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并且从载带200的基带210剥离盖带220后的带式供料器100而使该剥离了的盖带220沿着预定路径向供料器主体110的外侧排出的装置。盖带处理装置60在基台2上相对于由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的带式供料器100的盖带送出机构部140露出的一侧即相对于该带式供料器100的配置位置而配置于正交方向Y的带自动处理装置20侧。如图14所示那样,盖带处理装置60具有临时带配设装置70、盖带把持装置75、连结装置80、移载装置90。
临时带配设装置70是将临时带250沿着沿盖带220的排出路径的路径配设并保持的装置。此外,图15中,排出路径由粗虚线表示,并且沿该排出路径的路径由粗实线表示。临时带250是与卷绕于带盘240的载带200不同的带,且是使沿着盖带220的排出路径的处理部分预先成形的带。临时带250以与载带200的盖带220相同的形状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临时带250卷绕于能够安装于临时带配设装置70的临时带盘260。临时带250在与从载带200的基带210剥离的盖带220连结后向带式供料器100移载。
临时带配设装置70载置固定于图1所示的台座61。台座61以能够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一对导轨62上。一对导轨62在基台2上沿搬运方向X隔开预定间隔配置。各导轨62沿正交方向Y延伸。台座61与固定于基台2的气缸63连接。气缸63通过来自外部的空气供给源的空气,能够使台座61在基台2上沿着一对导轨62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台座61通过气缸63,在基台2上与临时带配设装置70一体沿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
临时带配设装置70具有主体板71、移送部72、第一压出部73、第二压出部74。主体板71是以大致矩形状形成的平板部件。在主体板71分别在同心圆上形成圆环状并且圆弧状的三个引导孔71a、71b、71c。在主体板71分别安装有外侧支承销机构部71d及一对临时带支承辊71e。外侧支承销机构部71d从外侧接触并支承临时带250。外侧支承销机构部71d具有支撑板71f。支撑板71f通过旋转支点71g能够相对于主体板71旋转。在支撑板71f的前端部以在正交方向Y上突出的方式安装有用于支承临时带250的销71h。临时带支承辊71e对从临时带盘260拉出的临时带250进行引导支承。
移送部72配置在主体板71的背面侧(即,与供料器保持台10侧相反一侧)。移送部72通过旋转支点72a被支承为能够绕引导孔71a的圆弧中心旋转。在移送部72的前端部设置有把持爪72b。把持爪72b被主体板71中具有最大径的引导孔71a的缘部支承。把持爪72b能够在主体板71的正面侧(即,供料器保持台10侧)把持临时带250。
在移送部72固定有臂72c、72d。臂72c、72d分别从旋转支点72a与把持爪72b之间的移送部72沿周向延伸。臂72c相对于移送部72而位于下方侧。在臂72c的前端部将两个接触辊72e支承为能够旋转。接触辊72e分别被主体板71中具有中间径的引导孔71b的缘部支承。接触辊72e分别向主体板71的正面侧突出。臂72d相对于移送部72而位于上方侧。在臂72d的前端部将接触辊72f支承为能够旋转。接触辊72f被主体板71中具有最小径的引导孔71c的缘部支承。接触辊72f向主体板71的正面侧突出。
在临时带配设装置70中,若移送部72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旋转,则由把持爪72b把持的临时带250的前端部沿着引导孔71a被移送。而且,在移送部72从初始角度旋转至预定的移送结束角度为止的过程中,如图15所示那样,该临时带250的前端部经由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二带保持部143对应的第一位置P1和与带式供料器100的盖带进给引导件150对应的第二位置P2,向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一带保持部133对应的第三位置P3移送。
第一压出部73配置于主体板71的正面侧。第一压出部73由旋转支点73a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压出部73由施力部件以旋转支点73a为中心向周向一方(图14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被施力,在初始状态下维持为与移送部72的接触辊72f接触的状态。在第一压出部73的正面侧分别安装有内侧支承销机构部73b及两个导销73c。内侧支承销机构部73b从内侧接触并支承临时带250。内侧支承销机构部73b具有两个支撑板73d、73e。支撑板73d、73e分别能够以旋转支点73a为中心而相对于第一压出部73旋转。在支撑板73d、73e的前端部以在正交方向Y上突出的方式安装有用于支承临时带250的销73f、73g。销73f、73g分别能够以旋转支点73a为中心而旋转。
另外,销73f、73g分别与拉伸弹簧73h连结。销73f与销73g之间的初始间隔通过拉伸弹簧73h的弹力维持为预定间隔。此外,该预定间隔是以支撑板73d、73e的旋转支点73a为中心的相对角度偏差例如约为90°时的各销73f、73g的距离。
第二压出部74配置于主体板71的正面侧。第二压出部74由旋转支点74a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压出部74由未图示的弹性部件以旋转支点74a为中心向周向一方(图14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被施力,在初始状态下维持为不与移送部72的接触辊72e、72f接触而成为预定相位的状态。在第二压出部74的正面侧配置有两个导销74b。导销74b分别从内侧接触并支承临时带250。
第一压出部73及第二压出部74在移送部72移送临时带250的前端部时分别以曲面状形成的背面部与接触辊72e、72f接触而向周向另一方(图14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压出部73的内侧支承销机构部73b及各导销73c和第二压出部74的各导销74b向主体板71的外周侧移动。即,第一压出部73及第二压出部74与移送部72的旋转联动地将通过移送部72的移送而拉动的临时带250的局部向外周侧压出。由此,第一压出部73将临时带250沿着沿盖带220的转送路径的路径配设。另外,第二压出部74在临时带250的与盖带220连结的部位形成与盖带220的前端部相向的相向部。
在临时带配设装置70中,在初始状态(即,以移送部72的旋转支点72a为中心的旋转角度为零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那样,移送部72的把持爪72b把持从一对临时带支承辊71e突出的临时带250的前端部,并且第一压出部73及第二压出部74分别维持为初始角度。
而且,若从初始状态使移送部72旋转驱动,则由把持爪72b把持的临时带250通过张力从临时带盘260依次被拉出,临时带250的前端部以一对临时带支承辊71e为起点,经由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被移送。而且,若移送部72旋转约140°,则如图16所示那样,移送部72的接触辊72e、72f与第一压出部73及第二压出部74接触而联动。此时,第一压出部73的内侧支承销机构部73b及导销73c将临时带250慢慢向外周侧压出。第二压出部74虽通过接触辊72f而联动,但在该阶段中处于与临时带250非接触状态。
而且,若移送部72被旋转驱动而从初始状态旋转约165°,则如图17所示那样,临时带250的前端部移动至第三位置P3。若执行这样的处理,则临时带250由移送部72拉出至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一带保持部133对应的位置为止。而且,对于临时带250而言,将通过移送而张设的临时带250的一部分由第一压出部73进一步压出,并且以沿着沿盖带220的排出路径的路径的形状配设而成形。
更具体而言,通过主体板71的外侧支承销机构部71d及第一压出部73的内侧支承销机构部73b,临时带250成形为以S字状弯曲的形状。此时,在内侧支承销机构部73b中,各销73f、73g通过拉伸弹簧73h维持为初始间隔。而且,在移送部72从初始状态旋转了约165°的状态下,如图17所示那样,临时带250以将通过移送而张设的临时带250的一部分由第二压出部74的导销74b压出、并且其后与盖带220连结时与该盖带220相向的方式以U字状成形。这样,临时带配设装置70通过使移送部72旋转而使第一压出部73及第二压出部74联动,使临时带250成形为沿着排出路径的预定形状并沿着该形状的预定路径配设保持。
盖带把持装置75是对从基带210剥离的盖带220的前端进行把持的装置。盖带把持装置75安装在固定于台座61的临时带配设装置70的主体板71。此外,也可以是,盖带把持装置75安装在固定于台座34的带搬运装置30侧,在要求把持时沿正交方向Y前进。
盖带把持装置75具有分别以块状形成的能够沿上下方向Z相互离开和接触的两个部件。盖带把持装置75在两部件之间对从基带210剥离的盖带220进行把持。盖带把持装置75以能够沿正交方向Y进退的方式安装于主体板71,并能够通过控制而沿正交方向Y进退。盖带把持装置75相对于主体板71的安装位置是能够对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一带保持部133向搬运方向X侧突出的盖带220的前端部进行把持的位置。盖带把持装置75在盖带220的把持前以不妨碍第二压出部74的旋转的方式后退,在要求了其把持时以能够把持的方式前进。另外,盖带把持装置75的两个部件相互分离至沿正交方向Y的前进结束为止,并在该前进结束后相互抵接。若完成这样的抵接,则通过该盖带把持装置75把持盖带220的前端部。
连结装置80是将如上述那样通过临时带配设装置70保持的临时带250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一带保持部133中从载带200的基带210剥离的盖带220的前端侧连结的装置。该连结通过将盖带220和临时带250加热粘接来实现。
连结装置80安装在固定于台座61的临时带配设装置70的主体板71。连结装置80具有带支承部件81和加热部件82。此外,带支承部件81及加热部件82中的至少任一方也可以取代上述的主体板71而安装在固定于台座34的带搬运装置30侧。在这种情况下,安装于带搬运装置30侧的连结装置80也可以在被要求了连结时沿正交方向Y前进。
带支承部件81是在盖带220与临时带250连结时将两带220、250的前端部彼此以相互重叠的状态支承的带按压件。带支承部件81是以矩形块状形成的部件。带支承部件81以能够沿正交方向Y进退的方式安装于主体板71。带支承部件81相对于主体板71的安装位置处于通过临时带配设装置70以U字状成形的临时带250的U字部的内侧,并且处于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一带保持部133向搬运方向X侧突出的盖带220的前端部的上方。带支承部件81能够通过控制而沿正交方向Y进退。带支承部件81以在临时带配设装置70将临时带250保持为沿着预定路径的状态前不妨碍第二压出部74的旋转的方式后退,在由临时带配设装置70进行的临时带250的保持后使带220、250以能够被支承的方式前进。
加热部件82是通过在与带支承部件81之间夹着盖带220的前端部和临时带250的前端部而对盖带220和临时带250进行加热粘接的部件。加热部件82是以臂状形成的部件。加热部件82以能够沿上下方向Z升降的方式安装于主体板71。加热部件82以相对于临时带配设装置70的第二压出部74的旋转位置重叠的方式配置于主体板71。该配置位置是在带支承部件81的前进位置处与该带支承部件81重叠的位置。加热部件82通过控制能够沿上下方向以能够与处于前进位置的带支承部件81离开和接触的方式移动。加热部件82在上述的加热粘接前位于下方,在被要求了其加热粘接时其上表面向斜上方移动至与带支承部件81的下表面抵接。
加热部件82具有与带支承部件81的下表面一致的上表面。加热部件82能够通过上表面在与带支承部件81的下表面之间将盖带220的前端部和临时带250的前端部以相互重叠的状态夹持。加热部件82通过控制能够使上表面部升温至预定温度(例如170℃)。
移载装置90是将与盖带220的前端部连结的临时带250从临时带配设装置70向带式供料器100移载的装置。移载装置90控制临时带配设装置70的动作及第二释放装置50的动作而进行临时带250的移载处理。
接下来,使用图18~图36对带自动装填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带自动装填装置1中,在初始状态下,如图1所示,带自动处理装置20的移载装置400、带搬运装置30、第一释放装置40、第二释放装置50及盖带处理装置60的任一个均从供料器保持台10沿正交方向Y以预定距离分离。另外,带前端处理装置300的引导装置320的抵接部件321、剥离装置340的刮刀341、切断装置350的切割器351及移载装置400被保持于下降位置。而且,盖带处理装置60的临时带配设装置70通过上述的动作预先将临时带250以沿着沿盖带220的排出路径的路径的形状成形并保持。此外,临时带配设装置70对临时带250的成形及保持进行至由连结装置80进行的与盖带220的连结为止即可,例如,也可以与由带式供料器100进行的载带200的搬运同时进行。
在上述的初始状态下,作业者将带式供料器100设置于供料器保持台10。具体而言,使供料器主体110的底面载置并夹持于载置部11上的一对支承引导件13之间,并将供料器主体110的定位销及通信连接器分别插入于抵接部12的定位部15及通信插口14。而且,将带盘240安装于带盘收容部120,并对设置在带自动装填装置1的控制装置的供料器设置结束按钮进行按压。
若按下这样的供料器设置结束按钮,则在带自动处理装置20中,移载装置400的支承板409通过升降用气缸405上升而定位于退避位置。此时,带前端处理装置300的引导件370被保持为禁止沿着载带200的搬运方向X的搬运的搬运禁止位置。而且,在进给装置310中,开始带齿卷盘312的旋转驱动,通过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314检测带齿卷盘312是否达到原位置。若带齿卷盘312达到原位置,则带齿卷盘312的旋转停止。接下来,在引导装置320中,通过带检测传感器323判别是否由作业者将载带200的前端部插入于搬运部件315的带入口Le。而且,如图18所示那样,若载带200的前端部插入于带入口Le,则带齿卷盘312的旋转驱动开始。
在带齿卷盘312的旋转驱动期间,通过检测装置330,判别是否从载带200中的不存在元件的收容孔211向存在元件的收容孔211转移。而且,如图19所示那样,若检测出向存在元件的收容孔211的转移,则基于从预先设定的基带210的前端至最初元件存在的收容孔211为止的距离和已知的检测位置Ld与切断位置Lc之间的距离D,来运算载带200的切断部位Q1。
若载带200通过进给装置310沿搬运方向X被搬运,则如图20所示那样,通过剥离装置340中定位于可进入高度位置的刮刀341从基带210剥离盖带220。剥离了的盖带220向剥离装置340的上方折弯而暂时待机。而且,如图21所示那样,若载带200的基于进给装置310的搬运行进而将基带210的切断部位Q1搬运定位于切断位置Lc,则带齿卷盘312的旋转停止。
接下来,如图22所示那样,在切断装置350中,切割器351通过气缸352而上升,由此将定位于切断位置Lc的基带210的切断部位Q1切断。切断了的基带210的切断元件通过保持于搬运禁止位置的引导件370而穿过敞开的上端开口而向管道360内排出并收容于废品箱361。
其后,如图23所示那样,剥离装置340的刮刀341上升至退避高度位置,并且以预定角度的大小进行带齿卷盘312的旋转。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载带200沿搬运方向X搬运预定距离,从而将在剥离装置340的上方暂时待机的盖带220向搬运方向下游侧送出。此外,此时,引导件370保持于搬运禁止位置,因此载带200的前端部不是沿着引导件370的上表面在搬运方向X上被搬运,而是进入于管道360内。若载带200被搬运预定距离,则带齿卷盘312的旋转停止,并且其后,带齿卷盘312的反转开始。
如上述那样以使盖带220从在切断部位Q1切断了的基带210的前端以预先设定的预定的突出长度突出的方式运算盖带220的切断部位Q2。如图24所示那样,若载带200由进给装置310向搬运方向X的相反方向搬运从而该盖带220的切断部位Q2搬运定位至切断位置Lc,则带齿卷盘312的反转停止。
而且,如图25所示那样,通过在剥离装置340中刮刀341下降且在切断装置350中切割器351上升,从而将定位于切断位置Lc的盖带220的切断部位Q2切断。切断了的盖带220的切断元件通过保持于搬运禁止位置的引导件370而穿过敞开的上端开口向管道360内排出并收容于废品箱361。而且,在上述的盖带220切断后,开始带齿卷盘312的旋转,如图26所示那样,基带210的前端定位于切断位置Lc。若基带210的前端定位于切断位置Lc,则带齿卷盘312的旋转停止。
接下来,如图27所示那样,通过移载装置400的支承板409下降,从而引导件401的带搬入口401a对位于搬运路径311的切断位置Lc,并且引导件370从搬运禁止位置转动至搬运允许位置。此时,盖带220中的从切断位置Lc向搬运方向下游侧突出的部分由引导件370向下方按压并向下方垂下。而且,如图28所示那样,带齿卷盘312的旋转进行至载带200沿着引导件401被搬运且其前端部保持于驱动辊402与从动辊403之间为止。在这种情况下,载带200成为盖带220的从基带210的前端突出的突出部220a折回至基带210的前端背面侧的状态。若载带200的前端部保持于驱动辊402与从动辊403之间,则带齿卷盘312的旋转停止。
接下来,如图29所示那样,引导装置320的抵接部件321及剥离装置340的刮刀341分别上升而退避。若抵接部件321上升,则与该抵接部件321的上升联动地提升装置500的提起机构510上升。此时,沿着搬运路径311延伸的载带200在该前端部保持于驱动辊402与从动辊403之间的状态下被提起机构510的第一提起部512的上表面及第二提起部513的上表面按压而提起。
另外,若如上述那样提起机构510上升,则与该上升大致同时,空气供给装置520从空气喷射口521喷射正压空气。将从空气喷射口521喷射出的正压空气向在沿着搬运路径311搬运的载带200的下方形成的下方空间316引导。若将正压空气引导至下方空间316,则在隔着载带200的上下空间产生提起载带200的压力差。若产生这样的压力差,则使载带200克服重力而向上方提起或者容易使载带200克服重力而向上方提起。
这样,若通过提升装置500的提起机构510及空气供给装置520进行载带200的提升,则该载带200的最下端的部位位于比搬运部件315的搬运侧壁315b、315c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若如上述那样载带200提升,则接下来,如图30所示那样,移载装置400的台座406向接近供料器保持台10的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前端部保持于驱动辊402与从动辊403之间的载带200从进给装置310的搬运路径311脱离,向接近供料器保持台10的正交方向Y移动。另外,该载带200沿正交方向Y移动在该载带200的最下端的部位位于比搬运部件315的搬运侧壁315b、315c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
另外,若进行上述的移载装置400的滑动移动,则带搬运装置30通过控制而向接近供料器保持台10的正交方向Y滑动移动。而且,如图31所示那样,移载装置400及带搬运装置30分别以使引导件401、31的正交方向Y的位置与带式供料器100的带进给引导件111的正交方向Y的位置相同的方式定位。
另外,伴随着带搬运装置30的上述的滑动移动,第一释放装置40滑动移动。此时,第一释放装置40的第一提升杆41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一带保持部133的杆138向工作允许侧插入。而且,若第一释放装置40的支承台42通过控制而沿上下方向Z上升,则第一提升杆41提起第一带保持部133的杆138。若将杆138提起,则第一带保持部133以旋转支点133a为中心向上方旋转,因此将该第一带保持部133与带齿卷盘131之间的载带200的保持状态解除。
而且,将移载装置400的齿轮马达404驱动,并且将带搬运装置30的齿轮马达33驱动。由此,载带200通过各驱动辊402、32沿搬运方向X被送出,并由引导件401、31及带进给引导件111引导,经过第一带保持部133与带齿卷盘131之间的间隙而被搬运。进行载带200从带自动处理装置20向带式供料器100的移载。
若将载带200搬运至第一带保持部133,则各马达404、33驱动停止,并且第一释放装置40的支承台42及第一提升杆41通过控制而下降而使第一带保持部133的杆138下降。若杆138下降,则第一带保持部133以旋转支点133a为中心向下方旋转,因此成为在该第一带保持部133与带齿卷盘131之间保持有载带200的状态。若在这样的状态下驱动马达132,则通过带齿卷盘131旋转,从而将载带200以其前端部距第一带保持部133以预定量沿搬运方向X突出的方式搬运。
此外,此时,通过将载带200向搬运方向X的相反方向搬运,从而盖带220的突出部220a中的向基带210的前端背面侧的折回恢复。而且再次将载带200以从第一带保持部133以预定量沿搬运方向X突出的方式搬运。由此,盖带220的突出部220a成为从基带210的前端突出的状态,因此容易将盖带220从基带210剥离。
接着,如图32所示那样,带自动处理装置20的移载装置400及带搬运装置30分别向离开供料器保持台10的正交方向Y滑动,并且第二释放装置50向接近供料器保持台10的正交方向Y滑动。此时,第二释放装置50的第二提升杆51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二带保持部143的杆146插入于工作允许侧。而且,若第二释放装置50的支承台52通过控制而沿搬运方向X移动,则通过第二提升杆51使第二带保持部143的臂145在供料器主体110的后端侧以旋转支点145a为中心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带保持部143的齿轮144离开盖带送出机构部140的齿轮141,因此将该齿轮144与齿轮141之间的载带200的保持状态解除。
在盖带送出机构部140的齿轮144与齿轮141释放的状态下,盖带处理装置60向接近供料器保持台10的正交方向Y滑动。此时,临时带配设装置70处于将临时带250预先成形并保持为沿着沿盖带220的排出路径的路径的形状的状态。而且,盖带处理装置60以使由临时带配设装置70保持的临时带250的正交方向Y的位置与由带式供料器100保持的载带200的正交方向Y的位置相同的方式定位。
如图33所示那样,该定位如以下那样进行,即,在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一带保持部133向搬运方向X侧突出的盖带220的前端部的下方存在有临时带250的前端部,临时带250的前端部与盖带220的前端部相向。另外,该定位如以下那样进行,即,隔着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一带保持部133向搬运方向X侧突出的盖带220的前端部而盖带把持装置75的两个部件上下相向。而且,临时带250中的位于第一压出部73的两个导销73c之间的部位以在分离的盖带送出机构部140的齿轮141与第二带保持部143的齿轮144之间经过的方式定位。而且,临时带250中的通过外侧支承销机构部71d及内侧支承销机构部73b以S字状弯曲了的部位如图35所示那样以在带式供料器100的盖带进给引导件150的两个引导辊151、152之间经过的方式定位。
若完成上述的定位,则通过使盖带把持装置75的两个部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从而保持从带式供料器100的第一带保持部133向搬运方向X侧突出的盖带220的前端部。另外,在该把持前或者把持后,连结装置80的带支承部件81使带220、250以能够支承的方式沿正交方向Y前进。而且,若盖带220的前端部被把持并且带支承部件81前进,则加热部件82向斜上方移动至与带支承部件81的下表面抵接为止。若加热部件82与带支承部件81相互抵接,则盖带220和临时带250在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在加热部件82与带支承部件81之间被夹持。
若在加热部件82升温了的状态下盖带220和临时带250在加热部件82与带支承部件81之间被夹持,则该盖带220及临时带250由该加热部件82加热。若完成这样的加热,则盖带220中从基带210剥离时残留于剥离面的粘接剂通过加热处理软化而再次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因此,盖带220和临时带250通过利用粘接剂在由加热部件82和带支承部件81夹持的位置处粘接而相互连结。
若盖带220与临时带250相互连结,则加热部件82向斜下方移动而离开带支承部件81,并且带支承部件81沿正交方向Y后退。而且,将由移送部72的把持爪72b进行的临时带250的把持解除。而且,其后,临时带配设装置70所保持的临时带250向带式供料器100移载。
具体而言,上述的临时带250的移载首先通过临时带配设装置70的移送部72从初始状态向与旋转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图34中的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直至到达第三位置P3为止来进行。若移送部72向这样的方向旋转,则移送部72的接触辊72f从第二压出部74的背面部偏离,从而该第二压出部74通过弹性部件而向相反方向(图3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返回初始状态。此时,临时带250与所连结的盖带220成为一体,并以第一带保持部133为基点折回180°而向搬运方向X的后方被拉拽并且由外侧支承销机构部71d的销71h支承。其后,移载装置90使临时带盘260向与临时带250的拉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图20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该旋转,卷绕有在第二压出部74返回至初始位置时松弛的临时带250。
而且,若移载装置90使临时带盘260向相反方向旋转,则在带式供料器100的带进给机构部130的停止期间临时带250的张力增加。若临时带250的张力增加,则如图36所示那样,两个销73f、73g克服内侧支承销机构部73b的拉伸弹簧73h的弹力而扩开,并且临时带250在带式供料器100的引导辊152的两侧通过。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销73f、73g所保持的临时带250向引导辊152移载。同样,外侧支承销机构部71d的销71h向带式供料器100的前端侧移动,销71h所保持的临时带250向带式供料器100的引导辊151移载。
若临时带250向带式供料器100移载,则以使移载装置90保持临时带250的方式使第二释放装置50动作。若进行这样的动作,则第二释放装置50的支承台52由于螺旋弹簧147的作用力而沿搬运方向X移动,从而第二带保持部143的臂145在供料器主体110的前端侧以旋转支点145a为中心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带保持部143的齿轮144与盖带送出机构部140的齿轮141之间保持有临时带250。
而且,盖带处理装置60通过未图示的带切断机,在第二带保持部143与临时带盘260之间切断临时带250。在该切断后,临时带250如图7所示那样,成为移载至带式供料器100的状态。此外,此时,虽临时带250可能与搬运中途的载带200干涉,但通过与以跨载带200的方式设置于供料器主体110内的缺口部卡止,能够防止与载带200之间的干涉。
在上述切断后,盖带处理装置60向离开供料器保持台10的正交方向Y移动。另外,在上述切断后,移送部72返回初始角度。而且,通过驱动马达132而使带齿卷盘131旋转,从而被收容于基带210的元件露出,并定位于元件吸附位置L。根据以上内容,由带自动装填装置1进行的载带200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00的自动设置结束。
根据上述的带自动装填装置1,能够将载带200自动地装填于带式供料器100。具体而言,通过带前端处理装置300将沿着搬运路径311延伸的载带200的基带210及盖带220切断并使该载带200的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并且其后,能够将其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的载带200由移载装置400沿与该载带200的带长度方向不同的正交方向Y搬出并向被带搬运装置30进而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的带式供料器100移载。另外,能够通过带搬运装置30将载带200搬运至带进给机构部130。而且,通过在利用盖带处理装置60将临时带250加热粘接于从上述的载带200的基带210剥离了的盖带220后向带式供料器100移载,能够将盖带220沿着排出路径向供料器主体110的外侧引导。
另外,当在搬运路径311上将载带200的前端部以预定形状形成后,该载带200由移载装置400沿与带长度方向不同的正交方向Y搬出前,通过提升装置500,能够将该载带200从沿着搬运路径311的状态向上方提升。具体而言,通过使提起机构510的第一提起部512及第二提起部513直接抵接于载带200的下表面并上升而提起该载带200,并且通过从空气供给装置520的空气喷射口521向载带200的下方的下方空间316供给正压空气并利用上下空间的压力差而能够提起该载带200而促进载带200的上升。
由上述的提升装置500进行的载带200的提升以使该载带200的最下端的部位位于比搬运部件315的搬运侧壁315b、315c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因此,在上述提升后,载带200由移载装置400向与带长度方向不同的正交方向Y搬出时,能够抑制该载带200与搬运路径311的周围的构造物(例如,带齿卷盘312、搬运部件315的搬运侧壁315c等)干涉而钩挂。特别是,即便载带200例如为压纹型等容易产生松动的种类,也能够抑制其钩挂。因此,能够使载带200从带前端处理装置300沿正交方向Y的搬出以不会使该载带200破损的方式可靠地进行。
另外,提升装置500的提起机构510与引导装置320的抵接部件321连结。抵接部件321是与沿着搬运路径311搬运的载带200的上表面抵接并对该载带200进行引导的部位,且通过气缸322以能够离开和接触搬运部件315的搬运底壁315a的方式升降,在上述的引导时下降。因此,提起载带200的提起机构510能够不使用专用的气缸等升降装置,而使用现有的气缸322而升降。因此,能够将成本上升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能够抑制从带前端处理装置300沿正交方向Y搬出的载带200向构造物的钩挂。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提升装置500,设置有与载带200直接抵接而提起该载带200的提起机构510和利用隔着载带200的上下空间的压力差而提起该载带200的空气供给装置520双方。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设置有提起机构510及空气供给装置520中的任一方的装置中应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空气供给装置520是通过对载带200的下方空间316供给正压空气而使隔着载带200的上下空间产生压力差来提起该载带200的装置。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通过空气供给装置520直接向载带200的下表面吹出空气并利用该空气压而提起载带20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空气供给装置520配置在比搬运部件315靠搬运方向X的下游侧的位置。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空气供给装置520配置在搬运部件315的中途、搬运方向X的上游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空气供给装置520是配置在比搬运路径311靠下方的位置且对载带200的下方空间316供给正压空气的装置。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此。空气供给装置520也可以是配置在比搬运路径311靠上方的位置、且对载带200的上方空间供给负压空气的装置。在该变形形式的结构中,也能够通过隔着载带200的上下空间的压力差而提起该载带20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提起机构510具有两个提起部512、513,提起部512、513设置于沿搬运方向X相互分离的位置,且分别与载带200抵接。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此。提起机构510具有的提起部若能够在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的载带200沿正交方向Y搬出时将该载带200提起至不钩挂的高度位置,则也可以仅设置一个位置,也可以设置三个位置以上。
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带自动装填装置 2...基台 10...供料器保持台 20...带自动处理装置100...带式供料器 200...载带 210...基带 211...收容孔 220...盖带 250...临时带300...带前端处理装置 310...进给装置 316...下方空间 320...引导装置 340...剥离装置 350...切断装置 351...切割器 360...管道 400...移载装置 401...引导件402...驱动辊 403...从动辊 406...台座 407...导轨 408...水平移动用气缸 500...提升装置 510...提起机构 512...第一提起部 513...第二提起部 520...空气供给装置。

Claims (9)

1.一种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
带前端处理装置,使具有基带和粘接于所述基带的上表面的盖带的载带的前端部形成为预定形状,所述基带设有收容元件的收容部;及
移载装置,将前端部形成为所述预定形状的所述载带向与带长度方向不同的第一方向搬出并向下一个工序移载,
所述带前端处理装置具有:
进给装置,沿着搬运路径搬运所述载带,所述搬运路径以槽状形成于引导部件并从带入口直线状地延伸至预定处理位置;
按压装置,对沿着所述搬运路径搬运的所述载带的上表面进行按压;及
切断装置,将沿着所述搬运路径搬运的所述载带的前端部切断,
所述移载装置具有:
引导装置,对前端部形成为所述预定形状的所述载带进行引导;
把持装置,对被所述引导装置引导的所述载带的前端进行把持;及
移动装置,使由所述把持装置把持了前端的所述载带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所述带自动装填装置具备提升装置,在通过所述移动装置使沿着所述搬运路径延伸的所述载带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前,所述提升装置向比所述引导部件的侧壁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提升该载带,
所述提升装置具有与沿着所述搬运路径延伸的所述载带直接抵接而进行提升的能够升降的提起机构,
所述提起机构具有在所述引导部件的搬运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处插入于所述引导部件的贯通孔中并沿与所述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而与所述载带抵接的第一提起部和在所述引导部件的搬运方向中途的位置处插入于所述引导部件的槽的底面所设置的贯通孔中并沿所述搬运方向延伸而与所述载带抵接的第二提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自动装填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装置是在所述载带沿着所述搬运路径搬运时接近所述引导部件且在所述载带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离开所述引导部件的能够升降的装置,并且,
所述提起机构与所述按压装置的升降联动而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自动装填装置,其中,
所述提升装置具有通过隔着沿所述搬运路径延伸的所述载带的上下空间的压力差而进行提升的空气供给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自动装填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供给装置对设置有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搬运路径的区域供给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自动装填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供给装置对在沿所述搬运路径延伸的所述载带的下方所形成的下方空间供给正压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自动装填装置,其中,
所述切断装置具有在上升位置与所述载带的前端部接触而进行切断的能够升降的刀部,
所述空气供给装置在所述刀部在切断后位于下降位置的时机朝向所述上升位置进行正压空气的供给。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自动装填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供给装置相对于所述引导部件而配置在搬运方向下游侧。
8.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自动装填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供给装置配置在将被所述切断装置切断的切断元件排出的管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自动装填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供给装置配置在将被所述切断装置切断的切断元件排出的管道内。
CN201880090324.5A 2018-04-12 2018-04-12 带自动装填装置 Active CN1117714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5422 WO2019198207A1 (ja) 2018-04-12 2018-04-12 テープ自動装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71430A CN111771430A (zh) 2020-10-13
CN111771430B true CN111771430B (zh) 2021-10-19

Family

ID=68164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0324.5A Active CN111771430B (zh) 2018-04-12 2018-04-12 带自动装填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17764B2 (zh)
EP (1) EP3780928B1 (zh)
JP (1) JP6920546B2 (zh)
CN (1) CN111771430B (zh)
WO (1) WO20191982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9679B (zh) * 2019-10-28 2020-12-29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贴片供料装置
WO2021095174A1 (ja) * 2019-11-13 2021-05-20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自動装填システム
JP7422359B2 (ja) * 2020-02-06 2024-01-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切断装置
JP7432866B2 (ja) 2020-02-06 2024-02-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切断装置
JP7422358B2 (ja) * 2020-02-06 2024-01-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切断装置
WO2023148982A1 (ja) * 2022-02-07 2023-08-10 株式会社Fuji リール装填装置
WO2024100749A1 (ja) * 2022-11-08 2024-05-16 株式会社Fuji リール装填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69684A1 (en) * 2012-06-29 2015-05-0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Feeder, feeder control method,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CN105103667A (zh) * 2013-04-11 2015-11-25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拼接装置
WO2016203628A1 (ja) * 2015-06-18 2016-12-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切断処理装置および処理方法
JP2017109839A (ja) * 2015-12-16 2017-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材供給装置
CN107535083A (zh) * 2015-04-27 2018-01-0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供料器的管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20095B2 (en) * 2001-05-24 2007-05-22 Lyndaker David W Self-threading component tape feeder
JP2009084004A (ja) * 2007-10-01 2009-04-23 Seiko Epson Corp 部品供給装置
JP5875038B2 (ja) * 2011-09-21 2016-03-0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装着機
WO2013132599A1 (ja) * 2012-03-06 2013-09-1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自動セット装置
CN104365189B (zh) * 2012-06-11 2017-03-08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上封带填装装置及带自动设置装置
JP2014086502A (ja) * 2012-10-22 2014-05-12 Panasonic Corp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CN104885588B (zh) * 2012-12-21 2017-08-08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自动处理装置及带自动安放装置
EP3232757B1 (en) * 2014-12-12 2022-08-31 FUJI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tape
JP6720602B2 (ja) * 2016-03-16 2020-07-0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テープカット設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69684A1 (en) * 2012-06-29 2015-05-0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Feeder, feeder control method,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CN105103667A (zh) * 2013-04-11 2015-11-25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拼接装置
CN107535083A (zh) * 2015-04-27 2018-01-0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供料器的管理装置
WO2016203628A1 (ja) * 2015-06-18 2016-12-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切断処理装置および処理方法
JP2017109839A (ja) * 2015-12-16 2017-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材供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98207A1 (ja) 2021-01-14
US11917764B2 (en) 2024-02-27
EP3780928A4 (en) 2021-04-14
CN111771430A (zh) 2020-10-13
JP6920546B2 (ja) 2021-08-18
EP3780928B1 (en) 2023-05-24
EP3780928A1 (en) 2021-02-17
WO2019198207A1 (ja) 2019-10-17
US20210076548A1 (en) 2021-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71430B (zh) 带自动装填装置
US10772247B2 (en) Tape cutt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ing method
JP7158176B2 (ja) テープ自動装填装置
JP6053824B2 (ja) テープ自動処理装置およびテープ自動セット装置
US20150047788A1 (en) Automatic tape setting apparatus
US10159170B2 (en) Feeder
JP6514328B2 (ja) フィーダ
CN111788877B (zh) 带自动装填装置及其带连结方法
JP5955384B2 (ja) トップテープ装填装置およびテープ自動セット装置
JP7350879B2 (ja) テープ自動装填システム
JP7481506B2 (ja) テープ装填装置
CN112292922B (zh) 供料器
WO2022153502A1 (ja) 外段取用テープ頭出し装置及びテープ装填装置
JP2019201157A (ja) テープ装填装置およびテープ連結方法
JP6534049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5559735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6543750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2019149586A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2017085027A (ja) フィ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