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65189B - 上封带填装装置及带自动设置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上封带填装装置及带自动设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65189B
CN104365189B CN201280073861.1A CN201280073861A CN104365189B CN 104365189 B CN104365189 B CN 104365189B CN 201280073861 A CN201280073861 A CN 201280073861A CN 104365189 B CN104365189 B CN 1043651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tape
band
temporary bands
tape
ban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38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65189A (zh
Inventor
立岩刚
神田知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65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65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65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65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084Containers and magazines for components, e.g. tube-like magazin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向带式供料器自动地设置上封带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及带自动设置装置。上封带填装装置具备:路径成形装置,将临时带成形为与上封带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并进行保持;连接装置,将保持于路径成形装置的临时带与在第一带保持部从载带剥离后的上封带连接;及移载装置,将连接于上封带的临时带从路径成形装置向带式供料器移载。

Description

上封带填装装置及带自动设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元件包装带的上封带向带式供料器填装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及具备上封带填装装置的带自动设置装置。
背景技术
元件安装机被用作向电路基板安装电子元件而生产电子电路产品的装置。该元件安装机将卷绕于带盘的元件包装带设置于带式供料器,向元件安装机的元件吸附位置供给电子元件。而且,该元件包装带将上封带与以一定间隔收容电子元件的载带粘接而构成。因此,带式供料器为了能够使元件安装机在元件吸附位置吸附电子元件而从设置的元件包装带的载带剥离上封带。
另外,元件安装机以预定的传送路径将通过带式供料器从载带剥离后的上封带送出,对上封带进行回收。因此,为了在带式供料器设置元件包装带,要求以下的步骤。首先,将元件包装带从带盘拉出,保持于在与元件安装机的元件吸附位置对应的位置配置的第一带保持部。接着,将在第一带保持部处剥离后的上封带沿着上述的传送路径拉回,保持于在带式供料器的上封带的排出位置配置的第二带保持部。
这样一来,元件包装带的设置花费作业者的劳力,因此从作业效率等观点出发,要求缩短元件包装带的设置所需的时间。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了这样的使元件包装带向带式供料器的设置自动化的装置。专利文献1的装置通过带安装臂将从载带剥离后的上封带移送至排出部。而且,专利文献2的装置利用吸引泵来吸引上封带的终端部,并通过加热辊而固定于卷绕带盘。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5-1756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0879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在以预定的传送路径将上封带从带式供料器的第一带保持部拉回至第二带保持部时,需要在第一带保持部将上封带剥离并且将元件包装带向上封带的拉回同步地送出。因此,进行上封带的拉回的机构及控制可能会变得复杂。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向带式供料器自动地设置上封带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及带自动设置装置。
第一方案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向带式供料器填装上封带,上述带式供料器在第一带保持部从载带剥离上述上封带,并以预定的传送路径将剥离后的上述上封带从上述第一带保持部送出至第二带保持部,上述上封带填装装置具备:路径成形装置,将临时带成形为与上述上封带的上述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并进行保持;连接装置,将保持于上述路径成形装置的上述临时带与在上述第一带保持部从上述载带剥离后的上述上封带连接;及移载装置,将连接于上述上封带的上述临时带从上述路径成形装置向上述带式供料器移载。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元件包装带设置于带式供料器时,从带盘拉出元件包装带而保持于第一带保持部之后,不将上封带沿着传送路径拉回,而能够与上封带保持于第二带保持部的状态同样。即,上封带填装装置将成形为与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的临时带与上封带连接而延长,通过将该临时带向带式供料器移载来填装上封带。由此,以带式供料器能够以预定的传送路径将上封带送出至第二带保持部的方式能够在带式供料器自动地设置上封带。
在第二方案的上封带填装装置中,上述路径成形装置具有:移送部,将上述临时带的端部从上述路径成形装置的与上述带式供料器的上述第一带保持部及上述第二带保持部中的一方对应的位置移送至与另一方对应的位置;及第一挤压部,对通过上述移送部的移送而张设的上述临时带的一部分进行挤压而成形为与上述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对应于各种传送路径而将临时带成形为与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为了将临时带成形为与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也可以将临时带沿着传送路径拉回。然而,如上述结构那样,通过将功能分为移送部和第一挤压部,能够简化各机构的结构及控制。
在第三方案的上封带填装装置中,上述路径成形装置具有第二挤压部,上述第二挤压部以在上述临时带与上述上封带连接的部位具有与该上封带相向的相向面的方式,对通过上述移送部的移送而张设的上述临时带的一部分进行挤压而在上述临时带上形成上述相向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通过连接装置将上封带与临时带连接时,除了使临时带位于路径成形装置的与第一带保持部对应的位置之外,也可以使两带相向。由此,通过由连接装置进行的各种连接方法都能够容易将两带连接,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两带连接。
在第四方案的上封带填装装置中,上述移送部在保持有上述临时带的端部的状态下进行旋转而移送上述临时带的端部,上述第一挤压部及上述第二挤压部分别被支撑为与上述移送部分别接触且随着该移送部的旋转而旋转,上述第一挤压部及上述第二挤压部在上述移送部移送上述临时带的端部时与随着该移送而进行的上述移送部的旋转相联动,对通过上述移送部的移送而张设的上述临时带的一部分分别进行挤压。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挤压部及第二挤压部能够伴随着移送部的旋转而旋转,从而分别挤压临时带的一部分。由此,能够利用移送部的动力使第一挤压部及第二挤压部旋转。而且,第一挤压部及第二挤压部与移送部的旋转相联动地动作,因此路径成形装置无需进行与移送部的移送特别同步的控制,就能够将临时带成形为与上封带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
在第五方案的上封带填装装置中,上述移载装置使上述路径成形装置的上述第一挤压部及上述第二挤压部中的至少一方向挤压上述临时带时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分别旋转,将上述路径成形装置所保持的上述临时带向上述带式供料器移载。
根据这样的结构,移载装置使第一挤压部及第二挤压部中的至少一方反向旋转而进行临时带的移载。路径成形装置如上述那样使第一挤压部及第二挤压部分别旋转,由此能够将临时带成形为与上封带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并进行保持。因此,通过使第一挤压部及第二挤压部中的至少一方反向旋转,能够向带式供料器的第二带保持部或者在带式供料器具有对上封带进行引导支撑的引导部时向该引导部交接临时带而进行退避。
在第六方案的上封带填装装置中,上述带式供料器以经由配置于上述第一带保持部与上述第二带保持部之间的引导部的上述传送路径来送出上述上封带,上述第一挤压部具有被支撑为能够扩开且由弹性部件进行连接的多个销,在对上述临时带的一部分进行挤压时,利用由上述弹性部件维持在初始间隔的上述多个销来保持上述临时带,上述移载装置具有能够对上述路径成形装置所保持的上述临时带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在从上述路径成形装置向上述带式供料器移载上述临时带时,上述张力施加部对由上述多个销所保持的上述临时带施加张力,由此,在使上述多个销克服上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而扩开的同时通过上述引导部的两侧,而将上述临时带向上述引导部移载。
根据这样的结构,移载装置使多个销在扩开的同时通过带式供料器的引导部的两侧,将由多个销保持的临时带向引导部移载。由此,能够从第一挤压部向引导部交接临时带而使多个销退避。由此,移载装置能够良好地使临时带的保持从路径成形装置向带式供料器的引导部转移。
在第七方案的上封带填装装置中,上述连接装置通过加热处理而将上述上封带与上述临时带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连接装置不需要粘接部件等也能够容易地将临时带与上封带连接。而且,在将临时带与从载带剥离后的上封带的剥离面连接时,在上封带的剥离面由于与载带粘接而残留有粘接剂,通过加热处理能够使该粘接剂软化而再次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
在第八方案的上封带填装装置中,上述临时带由与上述上封带相同的原材料形成且形成与上述上封带相同的形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临时带形成为作为上封带的宽度、厚度的相同形状。而且,在上封带由树脂形成时,临时带由树脂形成。在此,在通过上封带填装装置将临时带向带式供料器移载并进行保持的状态下,上封带被延长而实质上成为设置于带式供料器的状态,但是需要能够将从载带剥离后的上封带可靠地送出至第二带保持部。因此,通过将临时带由与上封带相同的原材料形成且形成与上封带相同的形状,能够将连接后的上封带由临时带可靠地引导而送出至第二带保持部。
第九方案的带自动设置装置具备:带搬运装置,将粘接有上述上封带的上述载带从带盘拉出,并从上述带式供料器的上述带盘的收容部搬运至上述第一带保持部;及上封带填装装置,将成形为与上述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的上述临时带与在上述第一带保持部从由上述带搬运装置搬运的上述载带剥离后的上述上封带连接,并将所保持的上述临时带向上述带式供料器移载。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带搬运装置将载带从带盘的收容部搬运至第一带保持部,进而通过上封带填装装置将临时带向带式供料器移载而填装上封带。即,能够向带式供料器自动地设置元件包装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自动设置装置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设置元件包装带的带式供料器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2的第一带保持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2的第二带保持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元件包装带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带式供料器设置有元件包装带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图1的供料器保持台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1的第一带搬运装置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1的第二带搬运装置、第一释放装置及第二释放装置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上封带填装装置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上封带填装装置与带式供料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2是说明图10的路径成形装置的动作的第一图。
图13是说明图10的路径成形装置的动作的第二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带搬运装置及第二带搬运装置接近于图1的供料器保持台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元件包装带保持于带式供料器的第一带保持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二释放装置及上封带填装装置接近于图1的供料器保持台的状态的图。
图17是将图16的带式供料器和上封带填装装置的一部分透视表示的图。
图18是说明向带式供料器移载临时带的动作的第一图。
图19是说明向带式供料器移载临时带的动作的第二图,是表示利用多个销保持临时带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20是说明向带式供料器移载临时带的动作的第三图,是表示向上封带输送引导件的引导辊移载临时带的状态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带自动设置装置的结构。图1所示的带自动设置装置1是向图2所示的带式供料器90自动地设置图5所示的元件包装带2的装置。更详细而言,带自动设置装置1的目的在于,从带盘3拉出元件包装带2而向带式供料器90的间距输送机构部93设置,并以预定的路径取回从载带21剥离后的上封带22而向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设置。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元件包装带2向带式供料器90设置时,以从带盘3拉出元件包装带2的带搬运方向为基准,将与该带搬运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设为X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将与带搬运方向平行的水平方向设为Y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将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设为Z方向(图1的前后方向)。
(带式供料器的结构)
在此,说明作为设置元件包装带2的对象的带式供料器90。如图2所示,带式供料器90在供料器主体91的后端侧(图2中右侧)具有能够对卷绕有元件包装带2的带盘3进行收容的带盘收容部92。带式供料器90在供料器主体91的前端侧(图2中左侧)的上部具有对从带盘3拉出的元件包装带2进行间距输送的间距输送机构部93。而且,在供料器主体91的上表面部的带盘收容部92与间距输送机构部93之间设有带输送引导件94,该带输送引导件94形成对被间距输送的元件包装带2进行引导的带路径。
间距输送机构部93具备带齿卷盘93a和驱动该带齿卷盘93a旋转的电动机93b。而且,在间距输送机构部93设有第一带保持部95,该第一带保持部95以避免被间距输送的元件包装带2从间距输送机构部93脱落的方式保持元件包装带2。
如图3所示,第一带保持部95为了使后端侧能够沿带齿卷盘93a的径向移动而在前端部设有旋转支点95a。第一带保持部95在后端侧突出设置有杆95b,并且组装有以将第一带保持部95的后端部向下方拉伸的方式收缩的螺旋弹簧(未图示)。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一带保持部95在通常的状态下在与带齿卷盘93a之间保持元件包装带2,在将杆95b提升的状态下释放对带的保持状态。
另外,第一带保持部95的上表面部95c被覆元件包装带2,并且前端侧作为元件吸附位置P而开口。带式供料器90通过第一带保持部95保持元件包装带2,并以第一带保持部95的上表面部95c的开口的后端侧缘部即上封带剥离部95d为支点将上封带22向带式供料器90的后端侧拉伸,由此将上封带22从载带21剥下。
在供料器主体91的前端面,如图2所示,设有通信连接器96a和两个定位销96b。通信连接器96a与供料器保持台10的通信塞孔15(参照图7)连接,能够在未图示的控制基板的供料器控制部与控制装置100之间进行通信,而且也作为供给向带式供料器90的各部供电的电力的电源销发挥功能。两个定位销96b沿上下方向分别分离地配置,为了决定相对于供料器保持台10及元件安装机(未图示)的保持位置而使用。
而且,在供料器主体91的中央下部设有将在上封带剥离部95d被剥下的上封带22向元件包装带2的间距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送出的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该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具备齿轮97a和驱动该齿轮97a旋转的电动机97b。而且,在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设有第二带保持部98,该第二带保持部98以避免送出的上封带22从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脱落的方式保持上封带22。
如图4所示,第二带保持部98设有:能够与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的齿轮97a啮合的齿轮98a;具有能够使该齿轮98a沿着齿轮97a的径向移动的旋转支点98b的臂98c;从该臂98c向下方突出的杆98d;及使臂98c向齿轮97a侧收缩的螺旋弹簧98e。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二带保持部98在通常的状态下使齿轮98a与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的齿轮97a啮合而保持上封带22,在使杆98d克服螺旋弹簧98e的弹力而移动的状态下释放对带的保持状态。
在供料器主体91的上封带剥离部95d与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之间,设有将由上封带剥离部95d剥落的上封带22向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引导的上封带输送引导件99。该上封带输送引导件99是由一对引导辊99a、99b构成的引导部,以位于比在带输送引导件94上被间距输送的元件包装带2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并且,作为向上封带22施加张力以防止上封带22的松弛的辊,设置在带式供料器90的前端侧配置的一引导辊99a。
在此,如图5所示,元件包装带2包括以预定间距收纳有元件4的载带21、粘接于载带21的上表面而将元件4覆盖的上封带22。在元件包装带2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缘部以一定间距穿设有元件包装带输送孔23。由此,通过间距输送机构部93的带齿卷盘93a的旋转,在带齿卷盘93a的齿与元件包装带输送孔23依次嵌入的同时,元件包装带2被间距输送。而且,元件包装带2在设置于带式供料器90时,以使上封带22的前端部22a从载带21的前端突出的方式进行调整。
元件包装带2在进行元件供给时,从带盘3被拉出而由第一带保持部95保持,通过上封带剥离部95d从载带21将上封带22剥落。如图6所示,被剥落后的上封带22从第一带保持部95以经由一对引导辊99a、99b的传送路径被取回至第二带保持部98。并且,带式供料器90通过间距输送机构部93的电动机93b和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的电动机97b的同步驱动,对载带21进行间距输送,并将上封带22以预定的传送路径送出。
(带自动设置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带自动设置装置1具备:保持带式供料器90的供料器保持台10;搬运元件包装带2的第一、第二带搬运装置30、40;将带式供料器90的第一、第二带保持部95、98(参照图2)分别释放对带的保持状态的第一、第二释放装置50、60;使临时带77向带式供料器90移载而填装上封带22的上封带填装装置70;及控制各装置的动作的控制装置100。
如图1所示,供料器保持台10以使所保持的带式供料器90的带搬运方向与Y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基台5上的中央部。如图7所示,供料器保持台10具备对带式供料器90进行保持的底座11。在该底座11设有:载置供料器主体91的底面的载置部12;及与供料器主体91的前端面抵接的抵接部13。在载置部12上设有夹持供料器主体91的下部两侧面的一对支撑引导件14。在抵接部13设有:与带式供料器90的通信连接器96a连接,能够进行通信且能够进行电力供给的通信塞孔15;及供带式供料器90的两个定位销96b插入而进行定位的定位孔16。
第一、第二带搬运装置30、40隔着保持于供料器保持台10的带式供料器90而斜向地分别配置在基台5上的X方向两侧。如图1及图8所示,第一带搬运装置30具备:对所搬运的元件包装带2进行引导的引导件31;在搬运方向上配置的两个驱动辊32;以从各驱动辊32的下方分别抵接的方式配置的两个从动辊33;及驱动各驱动辊32旋转的两个齿轮电动机34。
在起始端侧的驱动辊32的近前、两个驱动辊32之间、终端侧的驱动辊32的前端分别上下配置有一对引导件31。各驱动辊32在Y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并排配置。各从动辊33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向对应的驱动辊32侧分别被施力,从而维持与驱动辊32的接触状态。
如图1及图9所示,第二带搬运装置40具备:对所搬运的元件包装带2进行引导的引导件41;在搬运方向上配置的两个驱动辊42;及驱动各驱动辊42旋转的两个齿轮电动机43。引导件41在起始端侧的驱动辊42的近前、两个驱动辊42之间、终端侧的驱动辊42的前端分别配置。各驱动辊42在Y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并排配置。
另外,第一、第二带搬运装置30、40经由未图示的支撑板而分别载置固定于底座35、44。第一带搬运装置30的底座35沿X方向能够滑动地配置在一对轨道36上,这一对轨道36隔开预定间隔而沿X方向延伸地设置在基台5上。而且,底座35与气缸37的活塞杆37a连接。气缸37配置在基台5上的一对轨道36之间,且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连接。
第二带搬运装置40的底座44、轨道45、气缸46及活塞杆46a与第一带搬运装置30的底座35、轨道36、气缸37及活塞杆37a分别对应,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并且,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一、第二带搬运装置30、40能够以从X方向夹持在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的带式供料器90的方式接近或退避。
另外,在供料器保持台10上保持带式供料器90,第一、第二带搬运装置30、40接近于带式供料器90时,被搬运的元件包装带2通过第一带搬运装置30的一对引导件31的间隙而被引导,进而通过第二带搬运装置40的引导件41与带式供料器90的带输送引导件94的间隙而被引导。
第一、第二释放装置50、60在基台5上配置于在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的带式供料器90的带搬运方向的左侧(图1的左侧)。如图1及图9所示,第一释放装置50具备:能够使第一带保持部95的杆95b沿Z方向移动的第一升降杆51;将第一升降杆51的前端支撑为向带式供料器90侧突出的支撑台52;及以使支撑台52能够沿Z方向移动的方式经由未图示的支撑板而固定在第二带搬运装置40的底座44上的气缸53。
第二释放装置60具备:能够使第二带保持部98的杆98d沿Y方向移动的第二升降杆61;将第二升降杆61的前端支撑为向带式供料器90侧突出的支撑台62;及使支撑台62能够沿Y方向移动的气缸63。该气缸63经由未图示的支撑板而载置固定于底座64。
第二释放装置60的底座64能够沿X方向滑动地配置在一对轨道65上,这一对轨道65隔开预定间隔而沿X方向延伸地设置在基台5上。而且,底座64与底座移动用的气缸66的活塞杆66a连接。底座移动用的气缸66配置在基台5上的一对轨道65之间,且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连接。
上封带填装装置70在基台5上配置于在供料器保持台10保持的带式供料器90的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露出的一侧(图1的右侧,图2所示的带式供料器90的里侧)。如图10所示,上封带填装装置70具备路径成形装置71、连接装置72、移载控制装置73。
路径成形装置71将临时带77成形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并进行保持。在此,“临时带”是预先成形有上封带22的取回部分的延长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临时带77由与上封带22相同的原材料形成且形成与上封带22相同的形状,卷绕于临时带盘78而保持于路径成形装置71。详情在后文叙述。
另外,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在带式供料器90将上封带22从第一带保持部95送出至第二带保持部98时,相当于该上封带22的移动轨迹。更详细而言,图11的粗虚线部所强调表示的部位是带式供料器90的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并且,路径成形装置71将临时带77成形为与该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图11的粗实线部)、即大致沿着该传送路径的形状。
连接装置72将在路径成形装置71保持的临时带77与在带式供料器90的第一带保持部95处从载带21剥离后的上封带22连接。该连接装置72固定于路径成形装置71的主体板81。而且,连接装置7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斜上方向(图10的右上方向)延伸的加热部件72a,对上封带22和临时带77进行加热处理而将上封带22和临时带77连接。
移载控制装置73是将与上封带22连接的临时带77从路径成形装置71向带式供料器90移载的移载装置。如图1所示,移载控制装置73具有张力施加部73a,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路径成形装置71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与控制装置100进行通信而控制第二释放装置60的动作,由此进行临时带77的移载。关于该控制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上封带填装装置70将路径成形装置71经由未图示的支撑板而分别载置固定于底座74。如图1所示,上封带填装装置70的底座74能够沿X方向滑动地配置在一对轨道75上,这一对轨道75隔开预定间隔而沿X方向延伸地设置在基台5上。而且,底座74与气缸76的活塞杆76a连接。气缸76配置在基台5上的一对轨道75之间,且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连接。
控制装置100具备:对第一带搬运装置30及第二带搬运装置4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带搬运控制部101;对第一释放装置50及第二释放装置6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带保持释放控制部102;及对上封带填装装置7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上封带填装控制部103。
(上封带填装装置70的详细结构)
如图10所示,上封带填装装置70的路径成形装置71具备主体板81、移送部82、第一挤压部83、第二挤压部84。主体板81是整体形状由矩形构成的板部件。圆弧形状的引导孔811、812、813同心地形成于该主体板81。而且,在主体板81的正面配置有:从外侧接触临时带77并进行支撑的外侧支撑销机构部814;及对从临时带盘78拉出的临时带77进行引导支撑的一对临时带支撑辊815。
如图19所示,在主体板81的外侧支撑销机构部814,通过旋转支点814a将支撑板814b能够旋转地设于主体板81。用于支撑临时带77的销814c以沿X方向突出的方式安装在该支撑板814b的前端部。
如图10所示,移送部82配置在主体板81的背面侧,通过旋转支点821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引导孔811的圆弧中心。在移送部82的前端部配置有把持爪822,该把持爪822由位于主体板81的外周侧的引导孔811的缘部支撑,能够在主体板81的正面侧把持临时带77。
在移送部82的旋转支点821与把持爪822之间固定有沿移送部82的周向延伸的臂823、824。在位于移送部82的下方侧(图10的下侧)的臂823的前端部支撑有能够旋转的两个接触辊825,这两个接触辊825由位于主体板81的中间的引导孔812的缘部支撑,且向主体板81的正面侧突出。而且,在位于移送部82的上方侧(图10的上侧)的臂824的前端部支撑有能够旋转的接触辊826,该接触辊826由位于主体板81的内周侧的引导孔813的缘部支撑,且向主体板81的正面侧突出。
通过这样的结构,移送部82在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而旋转时,能够将由把持爪822把持的临时带77的端部沿着引导孔811移送。并且,当移送部82从初始角度旋转至预定的移送完成角度时,如图11所示,将临时带77的端部经由路径成形装置71的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而移送至第三位置P3。在此,第一位置P1对应于第二带保持部98,第二位置P2对应于上封带输送引导件99,第三位置P3对应于第一带保持部95。
如图10所示,第一挤压部83配置在主体板81的正面侧,由旋转支点831支撑为能够旋转。该第一挤压部83通过未图示的弹性部件以旋转支点831为中心顺时针地被施力,在初始状态下维持与移送部82的接触辊826接触的状态。在第一挤压部83的正面配置有从内侧接触临时带77并进行支撑的内侧支撑销机构部832及两个引导销833。
如图19所示,在第一挤压部83的内侧支撑销机构部832设有两个支撑板832b、832c,这两个支撑板832b、832c能够通过旋转支点832a在第一挤压部83上旋转。用于支撑临时带77的销832d、832e以沿X方向突出的方式安装在各支撑板832b、832c的前端部,从而能够分别绕着旋转支点832a旋转。
另外,各销832d、832e经由各支撑板832b、832c而与拉伸弹簧832f连接,通过该拉伸弹簧832f的弹力而维持成初始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将各支撑板832b、832c相互错开约90度的角度的各销832d、832e的距离设为初始间隔。
如图10所示,第二挤压部84配置在主体板81的正面侧,由旋转支点841支撑为能够旋转。该第二挤压部84通过未图示的弹性部件以旋转支点841为中心顺时针地被施力,在初始状态下,维持不与移送部82的各接触辊825、826接触而成为预定相位的状态。在第二挤压部84的正面配置有从内侧接触临时带77并进行支撑的两个引导销842。
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第一挤压部83及第二挤压部84若在移送部82移送临时带77的端部时进行旋转,则分别形成为曲面状的背面部与接触辊825、826接触,逆时针地旋转。这样的话,第一挤压部83的内侧支撑销机构部832及各引导销833、第二挤压部84的各引导销842向主体板81的外周侧移动。
这样一来,如图11所示,第一挤压部83及第二挤压部84与移送部82的旋转相联动,对通过移送部82的移送而张设的临时带77的一部分进行挤压。由此,第一挤压部83将临时带77成形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而且,第二挤压部84在临时带77与上封带22连接的部位形成有与该上封带22的前端部22a相向的相向面77a。
(上封带填装装置的动作)
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上封带填装装置70的动作。在上封带填装装置70的初始状态(移送部82的旋转角度为0度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移送部82的把持爪822把持从一对临时带支撑辊815突出的临时带77的端部,第一、第二挤压部83、84也分别维持初始角度。
接着,当移送部82被驱动而旋转时,从临时带盘78依次拉出临时带77,临时带77的端部以一对临时带支撑辊815为起点,经由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而被移送。并且,当移送部82旋转140度时,如图12所示,移送部82的接触辊825、826与第一挤压部83和第二挤压部84接触并联动。由此,第一挤压部83的外侧支撑销机构部814和引导销833逐渐挤压临时带77。第二挤压部84虽然通过接触辊826进行联动,但是在该阶段未与临时带77接触。
而且,当移送部82被驱动而旋转且从初始状态起旋转165度时,如图13所示,临时带77的端部移动至第三位置P3。由此,临时带77由移送部82拉出至与带式供料器90的第一带保持部95对应的位置。并且,通过移送而张设的临时带77的一部分由第一挤压部83进一步挤压,临时带77成形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
更详细而言,通过主体板81的外侧支撑销机构部814和第一挤压部83的内侧支撑销机构部832,将临时带77成形为如图19所示弯曲成S字状的形状。此时,在内侧支撑销机构部832,各销832d、832e通过拉伸弹簧832f而维持初始间隔。
在移送部82从初始状态旋转了165度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通过移送而张设的临时带77的一部分由第二挤压部84的引导销842挤压,临时带77成形为“”字状,使得在后方与上封带22连接时与该上封带22相向。
这样一来,上封带填装装置70通过使移送部82旋转而使第一挤压部83及第二挤压部84相联动,将临时带77成形为预定的形状并进行保持。
(带自动设置装置的动作)
接着,基于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带自动设置装置1的动作。在带自动设置装置1的初始状态下,如图1所示,第一、第二带搬运装置30、40、第一、第二释放装置50、60、上封带填装装置70均从供料器保持台10沿X方向以预定距离分离。而且,上封带填装装置70通过上述的动作,将临时带77预先成形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并进行保持。但是,基于上封带填装装置70的临时带77的成形只要进行至上封带22的填装即可,例如,可以与后述的元件包装带2的搬运并行地进行。
在上述的状态下,作业者将带式供料器90设置于供料器保持台10。具体而言,将供料器主体91的底面载置并夹持在载置部12上的一对支撑引导件14之间,将供料器主体91的定位销96b及通信连接器96a向抵接部13的定位孔16及通信塞孔15分别插入。并且,将带盘3安装于带盘收容部92,按压带自动设置装置1的控制装置100所具备的供料器设置完成按钮。
于是,带搬运控制部101使第一带搬运装置30及第二带搬运装置40向接近于供料器保持台10的X方向分别移动。并且,如图14所示,第一带搬运装置30及第二带搬运装置40将各个引导件31、41的X方向位置定位成与带式供料器90的带输送引导件94的X方向位置相等。
另外,伴随着第二带搬运装置40的移动,第一释放装置50也移动,第一释放装置50的第一升降杆51向带式供料器90的第一带保持部95的杆95b的动作侧插入。并且,带保持释放控制部102使第一释放装置50的支撑台52沿Z方向上升,通过第一升降杆51将第一带保持部95的杆95b抬起。由此,第一带保持部95以旋转支点95a为中心向上方旋转,因此与间距输送机构部93的保持状态被释放。
在此,作业者从收容于带盘收容部92的带盘3将元件包装带2拉出,将元件包装带2的前端部(上封带22的前端部22a)向第一带搬运装置30的引导件31的端部插入。这样的话,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来检测上封带22的前端部22a,并将检测信号向带搬运控制部101送出。带搬运控制部101在接收到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时,驱动各齿轮电动机34、43及电动机93b。由此,元件包装带2由各驱动辊32、42送出,由引导件31、41及带输送引导件94引导,被搬运至通过第一带保持部95与间距输送机构部93的间隙的位置。
当如此元件包装带2被搬运至第一带保持部95时,带搬运控制部101停止驱动各齿轮电动机34、43及电动机93b。而且,带保持释放控制部102使第一释放装置50的支撑台52及第一升降杆51下降。由此,第一带保持部95以旋转支点95a为中心向下方旋转,因此成为在与间距输送机构部93之间保持元件包装带2的状态。并且,带搬运控制部101驱动电动机93b而使带齿卷盘93a旋转,如图15所示,以使元件包装带2从第一带保持部95突出预定量的方式搬运元件包装带2。
接着,如图16所示,带搬运控制部101使第一带搬运装置30及第二带搬运装置40以从供料器保持台10分离的方式沿X方向分别移动。而且,带保持释放控制部102使第二释放装置60沿接近于供料器保持台10的X方向移动。由此,第二释放装置60的第二升降杆向带式供料器90的第二带保持部98的杆98d的动作侧插入。
并且,带保持释放控制部102使第二释放装置60的支撑台62沿Y方向移动,通过第二升降杆61使第二带保持部98的臂98c以旋转支点98b为中心向供料器主体91的后端侧旋转。由此,第二带保持部98的齿轮98a与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的齿轮97a分离,因此与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的保持状态被释放。
这样一来,在第二带保持部98被释放的状态下,上封带填装控制部103使上封带填装装置70以接近于供料器保持台10的方式沿X方向移动。此时,如上所述,上封带填装装置70处于将临时带77预先成形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并进行保持的状态。并且,如图16所示,上封带填装装置70将所保持的临时带77的X方向位置定位成与保持于带式供料器90的元件包装带2的X方向位置相等。
这样的话,如图17所示,在从第一带保持部95突出的上封带22的下侧定位临时带77的端部,成为临时带77的相向面77a与上封带22的前端部22a相向的状态。而且,临时带77中的位于第一挤压部83的两个引导销833之间的部位以通过分离的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的齿轮97a与第二带保持部98的齿轮98a之间的方式被定位。而且,临时带77中的通过外侧支撑销机构部814及内侧支撑销机构部832而弯曲成S字形的部位如图19所示以通过带式供料器90的上封带输送引导件99的两个引导辊99a、99b之间的方式被定位。
并且,上封带填装控制部103通过连接装置72将相向的上封带22及临时带77夹持于加热部件72a与未图示的带按压件之间并进行加热处理。这样的话,从载带21剥离的上封带22的剥离面上残存的粘接剂因加热处理而软化,再次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由此,将临时带77与上封带22连接。并且,上封带填装控制部103控制移送部82的把持爪822而解除临时带77的把持。
然后,移载控制装置73控制路径成形装置71及第二释放装置60的动作,将路径成形装置71所保持的临时带77向带式供料器90移载。具体而言,移载控制装置73首先使路径成形装置71的移送部82进一步逆时针旋转。这样的话,移送部82的接触辊826从第二挤压部84的背面部脱离,第二挤压部84通过弹性部件进行顺时针旋转而返回到初始状态。
这样的话,如图18所示,临时带77成为与连接的上封带22一起从第一带保持部95由外侧支撑销机构部814的销814c支撑的状态。接着,移载控制装置73的张力施加部73a使临时带盘78反向旋转(顺时针旋转)。由此,第二挤压部84将因返回到初始位置而松弛的临时带77卷绕。
而且,当张力施加部73a使临时带盘78旋转时,带式供料器90的间距输送机构部93成为停止的状态,因此临时带77的张力增加。这样的话,如图20所示,两个销832d、832e在克服内侧支撑销机构部832的拉伸弹簧832f的弹力而扩开的同时,通过带式供料器90的引导辊99b的两侧。
这样一来,两个销832d、832e所保持的临时带77向引导辊99b移载。同样地,外侧支撑销机构部814的销814c也向带式供料器90的前端侧移动,销814c所保持的临时带77向带式供料器90的引导辊99a移载。
最后,移载控制装置73以相对于带保持释放控制部102将第二释放装置60形成为保持状态的方式送出控制信号。由此,带保持释放控制部102使第二释放装置60的支撑台62沿Y方向移动,使第二带保持部98的臂98c以旋转支点98b为中心向供料器主体91的前端侧旋转。由此,成为在第二带保持部98的齿轮98a与上封带送出机构部97的齿轮97a之间保持有临时带77的状态。
并且,上封带填装装置70通过未图示的带切断机,在第二带保持部98与临时带盘78之间将临时带77切断。然后,通过上封带填装控制部103使上封带填装装置70沿离开供料器保持台10的X方向移动。这样一来,如图6所示,临时带77成为移载到带式供料器90的状态。此时,临时带77与搬运中途的元件包装带2交叉,但是以跨元件包装带2的方式卡定于在供料器主体91内设置的切口部91a,能防止与元件包装带2发生干扰。
而且,带搬运控制部101对电动机93b进行驱动而使带齿卷盘93a旋转,收纳于载带21的元件4露出,即,将元件4定位于元件吸附位置P。通过以上所述,结束对带式供料器90的元件包装带2的自动设置。
(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效果)
根据上述的带自动设置装置1,能够通过第一带搬运装置30及第二带搬运装置40将载带21从带盘3的收容部搬运至第一带保持部95,而且,通过上封带填装装置70将临时带77向带式供料器90移载而填装上封带22。即,能够向带式供料器90自动地设置元件包装带2。由此,缩短元件包装带2的设置所需的时间,并能够抑制作业成本。
另外,根据上述的上封带填装装置70,在将元件包装带2设置于带式供料器90时,不将上封带22沿着传送路径拉回,能够使上封带22与保持于第二带保持部98的状态相同。由此,以带式供料器90能够将上封带22以预定的传送路径送出至第二带保持部98的方式,能够向带式供料器90自动地设置上封带22。
在此,如以往那样,在从带盘拉出元件包装带而保持于第一带保持部之后,将上封带沿着传送路径拉回时,上封带需要该路径的长度量。即,载带也从带盘拉出相同长度量,从第一带保持部先被送出。这样的话,在所送出的量的载带上收容的元件被废弃,从而造成浪费。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上封带填装装置70设为上述那样的结构,由此将成形为与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的临时带77与上封带22连接而延长,将该临时带77向带式供料器90移载,由此来填装上封带22。由此,无需为了填装上封带22而拉出载带21,因此不会浪费元件4而能够向带式供料器90设置上封带22。
另外,上封带填装装置70将临时带77预先成形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并进行保持。因此,也能够将临时带77的成形与其他作业并行地进行。即,例如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自动地搬运元件包装带2时,在该搬运中进行临时带77的成形,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元件包装带2的设置所需的时间,能够抑制作业成本。
上封带填装装置70通过移送部82和第一挤压部83,将临时带77形成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这样一来,将功能分为移送部82和第一挤压部83,由此能够简化各机构的结构及控制,因此能够应对各种传送路径。
上封带填装装置70通过第二挤压部84在临时带77形成相向面77a。由此,在通过连接装置72将上封带22与临时带77连接时,除了能够使临时带77位于路径成形装置71中的与第一带保持部95对应的第三位置P3的情况之外,还能够使临时带77与上封带22相向。由此,通过连接装置72的各种连接方法都能够容易地连接临时带77。
路径成形装置71的第一挤压部83及第二挤压部84与移送部82的旋转相联动。由此,第一挤压部83及第二挤压部84伴随着移送部82的旋转而旋转,能够对临时带77的一部分分别进行挤压。由此,能够利用移送部82的动力使第一挤压部83及第二挤压部84旋转。而且,路径成形装置71无需进行与移送部82的移送特别同步的控制就能够将临时带77成形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
移载控制装置73使第二挤压部84反向旋转而进行临时带77的移载。如上述那样,路径成形装置71使第一挤压部83及第二挤压部84分别旋转,由此将临时带77成形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并进行保持。因此,通过使第二挤压部84反向旋转,能够向带式供料器90的第二带保持部98交接临时带77而退避。
移载控制装置73使多个销832d、832e在扩开的同时通过带式供料器90的引导辊99b的两侧,将由多个销832d、832e保持的临时带77向引导辊99b移载。由此,能够从第一挤压部83向引导辊99b交接临时带77而使多个销832d、832e退避。由此,移载控制装置73能够适当地将临时带77的保持从路径成形装置71向带式供料器90的引导辊99b转移。
连接装置72通过进行加热处理而将上封带22与临时带77连接。由此,连接装置72不需要粘接部件等,而能够容易地将临时带77与上封带22连接。而且,通过将临时带77与从载带21剥离后的上封带22的剥离面连接,能够再次利用在上封带22的剥离面上残存的粘接剂进行粘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临时带77由与上封带22相同的原材料形成且形成与上封带22相同的形状。在此,在通过上封带填装装置70将临时带77向带式供料器90移载并保持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上封带22被延长而实质上成为设置于带式供料器90的状态。并且,之后需要将从载带21剥离后的上封带22可靠地送出至第二带保持部98。因此,通过将临时带77由与上封带22相同的原材料形成且形成与上封带22相同的形状,连接后的上封带22能够由临时带77可靠地引导而送出至第二带保持部98。
<实施方式的变形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路径成形装置71的第一挤压部83及第二挤压部84与移送部82的旋转相联动。相对于此,第一挤压部83及第二挤压部84也可以由与移送部82独立的驱动源驱动,对通过移送部82的移送而张设的临时带进行挤压。
另外,路径成形装置71通过移送部82、第一挤压部83及第二挤压部84,将临时带77成形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相对于此,路径成形装置71例如可以把持临时带77的端部,以挂在配置于预定位置的销的方式拉回而将临时带77成形为预定形状。
此外,例示并说明了上封带填装装置70的路径成形装置71以具有上封带输送引导件99的带式供料器90为对象的情况。相对于此,在带式供料器90不具有上封带输送引导件99的情况下,与路径成形装置71省略第一挤压部83同样地,能够将临时带77成形为与上封带22的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这样一来,路径成形装置71根据带式供料器90的引导部的有无、数量,能够适当变更结构进行应对。
连接装置72通过加热处理而将临时带77与上封带22连接,但此外,例如也可以使用连接用的带或针、粘接剂等进行连接。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临时带77由与上封带22相同的原材料形成且形成与上封带22相同的形状,但只要具有与上封带22同样的挠性且大致为相同形状即可,可以采用各种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封带填装装置70构成带自动设置装置1。上封带填装装置70以在第一带保持部95保持有元件包装带2的状态的带式供料器90(参照图15)为对象,移载临时带77而填装上封带22。即,也可以适用于在将元件包装带2保持于第一带保持部95之前以手动进行且不具有第一、第二带搬运装置30、40及第一释放装置50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带自动设置装置、2:元件包装带、3:带盘
21:载带、22:上封带
30:第一带搬运装置、40:第二带搬运装置
70:上封带填装装置
71:路径成形装置、72:连接装置
73:移载控制装置(移载装置)、73a:张力施加部
77:临时带、78:临时带盘
82:移送部、83:第一挤压部、84:第二挤压部
832d、832e:销、832f:拉伸弹簧(弹性部件)
90:带式供料器
92:带盘收容部、95:第一带保持部
98:第二带保持部、99:上封带输送引导件(引导部)

Claims (9)

1.一种上封带填装装置,向带式供料器填装上封带,
所述带式供料器在第一带保持部从载带剥离所述上封带,并以预定的传送路径将剥离后的所述上封带从所述第一带保持部送出至第二带保持部,
所述上封带填装装置具备:
路径成形装置,将临时带成形为与所述上封带的所述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并进行保持;
连接装置,将保持于所述路径成形装置的所述临时带与在所述第一带保持部从所述载带剥离后的所述上封带连接;及
移载装置,将连接于所述上封带的所述临时带从所述路径成形装置向所述带式供料器移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其中,
所述路径成形装置具有:
移送部,将所述临时带的端部从所述路径成形装置的与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所述第一带保持部及所述第二带保持部中的一方对应的位置移送至与另一方对应的位置;及
第一挤压部,对通过所述移送部的移送而张设的所述临时带的一部分进行挤压而成形为与所述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其中,
所述路径成形装置具有第二挤压部,所述第二挤压部以在所述临时带与所述上封带连接的部位具有与所述上封带相向的相向面的方式,对通过所述移送部的移送而张设的所述临时带的一部分进行挤压而在所述临时带上形成所述相向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其中,
所述移送部在保持有所述临时带的端部的状态下进行旋转而移送所述临时带的端部,
所述第一挤压部及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别被支撑为与所述移送部分别接触且随着所述移送部的旋转而旋转,
所述第一挤压部及所述第二挤压部在所述移送部移送所述临时带的端部时与随着该移送而进行的所述移送部的旋转相联动,对通过所述移送部的移送而张设的所述临时带的一部分分别进行挤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其中,
所述移载装置使所述路径成形装置的所述第一挤压部及所述第二挤压部中的至少一方向挤压所述临时带时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分别旋转,将所述路径成形装置所保持的所述临时带向所述带式供料器移载。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其中,
所述带式供料器以经由配置于所述第一带保持部与所述第二带保持部之间的引导部的所述传送路径来送出所述上封带,
所述第一挤压部具有被支撑为能够扩开且由弹性部件进行连接的多个销,
在对所述临时带的一部分进行挤压时,利用由所述弹性部件维持在初始间隔的所述多个销来保持所述临时带,
所述移载装置具有能够对所述路径成形装置所保持的所述临时带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
在从所述路径成形装置向所述带式供料器移载所述临时带时,所述张力施加部对由所述多个销所保持的所述临时带施加张力,由此,在使所述多个销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而扩开的同时通过所述引导部的两侧,而将所述临时带向所述引导部移载。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装置通过加热处理而将所述上封带与所述临时带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其中,
所述临时带由与所述上封带相同的原材料形成且形成与所述上封带相同的形状。
9.一种带自动设置装置,具备:
带搬运装置,将粘接有上封带的载带从带盘拉出,并从带式供料器的所述带盘的收容部搬运至第一带保持部;及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封带填装装置,将成形为与所述传送路径相仿的形状的所述临时带与在所述第一带保持部从由所述带搬运装置搬运的所述载带剥离后的所述上封带连接,并将所保持的所述临时带向所述带式供料器移载。
CN201280073861.1A 2012-06-11 2012-06-11 上封带填装装置及带自动设置装置 Active CN1043651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64951 WO2013186848A1 (ja) 2012-06-11 2012-06-11 トップテープ装填装置およびテープ自動セッ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65189A CN104365189A (zh) 2015-02-18
CN104365189B true CN104365189B (zh) 2017-03-08

Family

ID=49757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3861.1A Active CN104365189B (zh) 2012-06-11 2012-06-11 上封带填装装置及带自动设置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55384B2 (zh)
CN (1) CN104365189B (zh)
WO (1) WO20131868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8877B (zh) * 2018-03-21 2021-07-16 株式会社富士 带自动装填装置及其带连结方法
EP3780928B1 (en) * 2018-04-12 2023-05-24 Fuji Corporation Tape autoloading device
JP7136589B2 (ja) * 2018-05-18 2022-09-13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装填装置およびテープ連結方法
WO2020084975A1 (ja) * 2018-10-22 2020-04-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7367189B2 (ja) * 2020-03-31 2023-10-23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装填装置
WO2022153503A1 (ja) * 2021-01-15 2022-07-21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装填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1906A (zh) * 1998-12-22 2002-01-16 麦戴塔自动控制股份公司 元件安装机中的带导向件和磁带盒
JP2011216793A (ja) * 2010-04-01 2011-10-27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20095B2 (en) * 2001-05-24 2007-05-22 Lyndaker David W Self-threading component tape feeder
JP5384309B2 (ja) * 2009-12-02 2014-01-08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フィーダ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1906A (zh) * 1998-12-22 2002-01-16 麦戴塔自动控制股份公司 元件安装机中的带导向件和磁带盒
JP2011216793A (ja) * 2010-04-01 2011-10-27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186848A1 (ja) 2016-02-01
JP5955384B2 (ja) 2016-07-20
CN104365189A (zh) 2015-02-18
WO2013186848A1 (ja) 201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5189B (zh) 上封带填装装置及带自动设置装置
CN104885588B (zh) 带自动处理装置及带自动安放装置
CN201063335Y (zh) 用于安装半导体芯片的具有多进料导轨的装置
CN106031325A (zh) 供料器更换装置
CN102449781A (zh) 半导体单元的引线连接装置和连接方法
WO2006038384A1 (ja) 接着膜貼付装置及び接着膜テープ送り機構
EP0713246B1 (en) Modular moulding apparatus
CN105939595A (zh) Acf粘贴方法以及acf粘贴装置
CN106586663A (zh) 全自动背胶贴合机
CN105722382A (zh) 一种设有横置式同步供料机构的贴片机及供料方法
CN110040278B (zh) 一种编带元器件斜包胶式成型生产线
JP4417824B2 (ja) フィルム貼着装置およびフィルム貼着方法
JP2000108159A (ja) 樹脂封止装置
CN214922000U (zh) 一种绳扣自动化组装设备
US4003413A (en) Machines for reforming and repackaging components
CN107980385B (zh) 一种茄果类贴接式嫁接机及其作业方法
CN100556241C (zh) 载带和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的安装方法
CN105938263A (zh) Acf粘贴方法以及acf粘贴装置
JPH10119143A (ja) タイヤ用ビードの一定ピッチ送り装置
CN109693415B (zh) 自动贴胶机
CN102950352B (zh) 接合装置及接合方法
CN205648346U (zh) 一种设有横置式同步供料机构的贴片机
CN215156443U (zh) 牙刷贴纸机
CN112792531B (zh) 一种绳扣自动化组装设备
CN220189672U (zh) 串接输送装置及串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