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5909B - 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55909B CN111655909B CN201980009624.0A CN201980009624A CN111655909B CN 111655909 B CN111655909 B CN 111655909B CN 201980009624 A CN201980009624 A CN 201980009624A CN 111655909 B CN111655909 B CN 1116559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shing
- water
- coating film
- electrophoretic coating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9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5
- 238000005238 degrea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1962 electrophoresi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243 fluid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070 electrodepos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1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108 ultra-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3981 veh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706 fil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Zircon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Zr]=O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LRXTYHSAJDENHV-UHFFFAOYSA-H zinc 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Zn+2].[Zn+2].[Zn+2].[O-]P([O-])([O-])=O.[O-]P([O-])([O-])=O LRXTYHSAJDENHV-UHFFFAOYSA-H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165 zinc phosph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091 cation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6 corrosion preven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5 f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35 industrial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3/00—Electrophoretic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 C25D13/22—Servicing or operating apparatus or multistep processes
- C25D13/24—Regeneration of process liqu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3/00—Electrophoretic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3/00—Electrophoretic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 C25D13/10—Electrophoretic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used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3/00—Electrophoretic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 C25D13/12—Electrophoretic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ticle coated
- C25D13/14—Tubes; Rings; Hollow bodi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3/00—Electrophoretic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 C25D13/20—Pretreatmen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3/00—Electrophoretic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 C25D13/22—Servicing or operating apparatus or multistep process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2—Circulating air or gases in closed cycles, e.g. wholly within the drying enclosure
- F26B21/04—Circulating air or gases in closed cycles, e.g. wholly within the drying enclosure partly outside the drying enclosur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电泳涂装法包括脱脂清洗工序、化学转化处理工序以及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脱脂清洗工序包括脱脂工序,在该脱脂工序中,将被涂物浸渍于脱脂溶液,并在此状态下,利用超声波振子使该脱脂溶液产生超声波振动,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包括第一电泳工序、第一水洗工序、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热流动工序以及第二电泳工序,在该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中,除去或减少被涂物的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在该热流动工序中,进行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被涂物上相对于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比形成在被涂物上相对于第一对极较远一侧的部位的该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
背景技术
电泳涂装以汽车车身等金属产品的防腐蚀为目的而得到广泛采用。就该电泳涂装而言,在现有技术中,被涂物具有复杂构造时如何保证泳透力是一个问题。例如,就汽车车身而言,不仅要求在露出到外部的外板部(外表面)上形成规定厚度的电泳涂膜,也要求在车室内部、发动机室内部那样的袋状部分的内侧等未露出到外部的内板部(内侧面)上形成规定厚度的电泳涂膜。然而,汽车车身的内板部与外板部相比,离电泳涂装装置的对极(电极)较远,电流密度较低,因此存在涂料难以析出,涂膜较薄的倾向。相对于此,如果想要在内板部上形成所需要厚度的涂膜,则外板部的涂膜就会过厚。
作为解决上述泳透力问题的措施,例如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分两次使电泳涂料附着到被涂物上的方法(所谓的双涂层)已为众人所知晓。该方法如下:将被涂物浸渍于第一电泳槽来形成第一电泳涂膜,水洗该被涂物后,使形成在该被涂物的外表面的第一电泳涂膜进行热流动,然后将该被涂物浸渍于第二电泳槽来形成第二电泳涂膜,水洗该被涂物后对所述第一电泳涂膜和第二电泳涂膜加热而使其固化。根据该方法,例如就汽车车身而言,在外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上形成供电泳时产生的氢气逸出的孔,该气体孔因热流动而被堵住,外板部的电阻变高。其结果是,容易向内板部通电,第二电泳涂膜多附着于内板部。因此,既能够抑制外板部的涂膜厚度增大,又能够在内板部上形成期望厚度的电泳涂膜。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0-0082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针对所述双涂层进行实验和研究后发现,如果水洗已形成有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并在用于该水洗的清洗水残留有一部分的情况下,使第一电泳涂膜进行热流动,则会产生以下问题。
图13A示出清洗水103附着于被涂物101上的第一电泳涂膜102的状态。如果在此状态下,使第一电泳涂膜102进行热流动,则如图13B所示,在第一电泳涂膜102被清洗水103沾湿的部分和未附着清洗水的干燥部分的交界处会产生凹部104。这是因为,第一电泳涂膜102的干燥部分因热流动时的加热而迅速升温,但被清洗水103沾湿的部分在该清洗水103蒸发之前升温较慢。也就是说,沾湿的部分与干燥部分之间产生温度差,其结果是,该两部分的体积收缩量产生差异。因为干燥部分的体积收缩量比沾湿的部分大,所以在所述交界的位置几乎不移动时,在所述交界处第一电泳涂膜被朝向干燥部分拉去,如图13C所示,在该交界处产生相对较深的凹部104。
如果在产生上述凹部104后的状态下,在第一电泳涂膜102上进行第二次电泳涂装(形成第二电泳涂膜105),则已成为凹部104的部分的电阻比其周围低,因此容易附着电泳涂料。其结果是,如图13D所示,与所述沾湿的部分和干燥部分的交界相对应的部分的第二电泳涂膜105局部变厚。也就是说,产生凸部106。
这样,尤其是在例如像汽车车身的车顶那样,被涂物的大致水平的面上,清洗水不会流下来,容易因表面张力而处于局部停滞的状态,所述凹凸的问题明显。
由于所述双涂层的存在,既能够抑制被涂物露出到外部的部分的电泳涂膜层(由第一电泳涂膜和第二电泳涂膜构成)的厚度的增大,又能够在被涂物未露出到外部的部分上形成期望厚度的电泳涂膜层。然而,被涂物露出到外部的部分的电泳涂膜层的厚度相对较薄,因此如果在在前处理即脱脂工序中没有清洗干净而残留在被涂物的表面的污垢和油脂上形成电泳涂膜,则该电泳涂膜层的表面容易产生凹凸。
如果这样在电泳涂膜层的表面产生凹凸,则即使在电泳涂膜层上进行中间漆和面漆的涂装,也无法得到光滑的涂装面,或者,底漆即电泳涂膜层的凹凸会通过中间漆和面漆表现到外观上,美观性较差。
而且,就所述双涂层而言,存在以下问题:因为分两次使电泳涂料附着到被涂物上,所以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的长度(时间)无论如何也会比现有技术中进行一次电泳涂装时的电泳涂膜形成工序的长度长。其结果是,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变长。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在分两次使电泳涂料附着到被涂物上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电泳涂膜层产生凹凸,且能够使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时间)与现有技术中进行一次电泳涂装时的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几乎相同。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
该电泳涂装法包括脱脂清洗工序、化学转化处理工以及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在所述脱脂清洗工序中,除去被涂物的表面的污垢或油脂,在所述脱脂清洗工序后,在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工序中,在所述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后的被涂物的表面形成化学转化处理层,在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工序后,在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中,在形成有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层的被涂物的表面,形成由第一电泳涂膜和层叠在该第一电泳涂膜上的第二电泳涂膜构成的电泳涂膜层。所述脱脂清洗工序包括脱脂工序,在所述脱脂工序中,将表面的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前的所述被涂物浸渍于脱脂槽内所贮存的脱脂溶液中,并在此状态下,利用设在该脱脂槽的壁部的超声波振子使该脱脂溶液产生超声波振动,由此对该被涂物进行脱脂清洗。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包括第一电泳工序、第一水洗工序、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热流动工序以及第二电泳工序,在所述第一电泳工序中,在第一电泳槽内,在形成有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层的被涂物与第一对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而在该被涂物上形成所述第一电泳涂膜,在所述第一电泳工序后,在所述第一水洗工序中,利用清洗水水洗已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在所述第一水洗工序后,在所述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中,除去或减少所述水洗后的被涂物的因大致水平而停滞有所述清洗水的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所述清洗水,在所述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后,在所述热流动工序中,进行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所述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被除去或减少后的被涂物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比形成在所述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被除去或减少后的被涂物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极较远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高,在所述热流动工序后,在所述第二电泳工序中,在第二电泳槽内,在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经过热流动后的被涂物与第二对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而在该被涂物上形成所述第二电泳涂膜。
根据所述电泳涂装法,在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中,在水洗已形成有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的第一水洗工序与热流动工序之间,除去或减少被涂物的停滞有用于水洗的清洗水的清洗水停滞面上的该清洗水,因此之后使被涂物的表面上的第一电泳涂膜进行热流动时,能够抑制第一电泳涂膜的表面产生凹部。此外,在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未被完全除去而残留有该清洗水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因为该清洗水的残留量较少,所以在紧接着第一水洗工序的热流动工序中,该清洗水也会因用于该热流动的加热而迅速蒸发。也就是说,在热流动时,第一电泳涂膜的沾湿的部分与干燥部分之间的体积收缩差较大的状态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能够避免该沾湿的部分和干燥部分的交界处产生凹部。即使产生凹部,因为该凹部较浅,所以在热流动后形成第二电泳涂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二电泳涂膜上产生较大的凹凸。
在脱脂清洗工序(脱脂工序)中,将表面的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前的被涂物浸渍于脱脂槽的脱脂溶液,并在此状态下,利用布置在脱脂槽的壁部的超声波振子使该脱脂溶液产生超声波振动,由此对该被涂物进行脱脂清洗,因此与利用喷射的水压等进行清洗的情况相比,能够对例如像被涂物的袋状的内侧部分等那样被涂物未露出到外部的部分也充分进行脱脂清洗。这样一来,在脱脂工序后的电泳涂膜形成工序中,既能够抑制因污垢和油脂而使电泳涂膜层产生凹凸,又能够缩短脱脂工序的工序长度(时间),进而在采用双涂层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时间)与现有技术中进行一次电泳涂装时的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几乎相同。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法中,所述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是为了从所述清洗水停滞面除去清洗水而向该清洗水停滞面喷吹气体的工序。
这样一来,通过向被涂物的清洗水停滞面喷吹气体,能够除去或减少清洗水停滞面的清洗水,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电泳涂膜层产生凹凸。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法中,所述第一水洗工序包括浸渍水洗工序和喷射水洗工序,在所述浸渍水洗工序中,将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浸渍于浸渍水洗槽内所贮存的清洗水中,在所述浸渍水洗工序之前或之后,在所述喷射水洗工序中,向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喷吹清洗水。
这样一来,通过浸渍水洗工序和喷射水洗工序,能够充分地清洗形成有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因此能够提高接下来的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的效果,从而能够更良好地抑制电泳涂膜层产生凹凸。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法中,所述热流动工序的热流动通过向所述被涂物喷吹温度比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烘烤温度低的暖风来进行。
这样一来,因为热流动工序的热流动是向被涂物喷吹温度比第一电泳涂膜的烘烤温度低的暖风来进行,所以不是通过辐射加热,而是通过暖风加热,从而在第一电泳涂膜的表面上残留有清洗水的情况下,也能迅速除去该清洗水。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电泳涂膜的表面产生凹部,其结果是,能够更良好地抑制电泳涂膜层产生凹凸。
如上所述,在热流动通过向被涂物喷吹暖风来进行的情况下,优选地,进行所述热流动工序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所述被涂物上离所述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达到以70℃~100℃被加热了规定时间的状态。
此处,如果形成在被涂物上离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的加热温度比70℃低或该第一电泳涂膜的加热时间比所述规定时间短,则该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会不充分,该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不会充分上升。因此,形成第二电泳涂膜时,容易在被涂物上相对于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形成第二电泳涂膜,不利于在相对于第一对极较远一侧的部位形成期望厚度的第二电泳涂膜。另一方面,当所述加热温度比110℃高时或所述加热时间比所述规定时间长时,较薄地形成在被涂物上相对于第一对极较远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因热流动而形成为致密的涂膜,该较远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过高。因此,不利于在该较远的部位形成第二电泳涂膜。
相对于此,通过进行热流动以使形成在被涂物上离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以70℃~100℃被加热规定时间,能够在被涂物上相对于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和较远一侧的部位形成期望厚度的电泳涂膜层。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电泳涂膜层产生凹凸。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法中,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在所述第二电泳工序后包括第二水洗工序,在所述第二水洗工序中,利用清洗水水洗已形成有所述第二电泳涂膜的被涂物,所述电泳涂装法在所述第二水洗工序之后还包括除湿工序,在所述除湿工序中,将所述电泳涂膜层的表面被所述清洗水沾湿的被涂物搬入除湿炉,在该除湿炉内,允许该清洗水作为水滴滴下,且取出该除湿炉内的空气并降低该取出的空气的湿度,将该湿度降低后的空气送回除湿炉内,由此降低该除湿炉内的湿度,从而使该被涂物的表面的清洗水干燥。
此处,如果在第二水洗工序之后,在被涂物的表面(电泳涂膜层的表面)上残留有清洗水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电泳涂膜层的烘烤干燥,则该电泳涂膜层的表面会产生凹凸,出现外观不良。因此,需要使电泳涂膜层的表面没有清洗水残留。
在所述除湿工序中,形成电泳涂膜层之后,清洗并将表面沾湿的被涂物搬入除湿炉,使清洗水干燥。在除湿炉内,残留在被涂物的表面的清洗水受重力作用而自然滴下,由此能够除去该残留的清洗水的大部分。此外,取出进入除湿炉内的空气并降低该空气的湿度,将该湿度降低后的空气送回除湿炉内来降低除湿炉内的湿度,由此不会使被涂物的表面温度过度上升,能够使附着于被涂物的表面的水分逐渐干燥。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因残留的清洗水的痕迹导致电泳涂膜层的表面产生凹凸。
因为除了通过在重力作用引起的自然滴下以外,还降低除湿炉内的湿度,使残留在被涂物的表面上的清洗水干燥,所以与仅靠重力作用引起的自然滴下来除去清洗水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快地除去残留的清洗水。因此,能够缩短除湿工序的工序长度,进而能够容易地使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与现有技术中进行一次电泳涂装时的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几乎相同。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法包括所述除湿工序的情况下,事先设置热泵,所述热泵将从所述除湿炉内取出的空气用作吸热源,且将吸热冷却后的空气用作放热源,所述除湿工序包括冷却工序和加热工序,在所述冷却工序中,从所述除湿炉内取出空气,用所述热泵对该取出的空气进行冷却,以使该取出的空气中的水分的一部分冷凝成凝结水,在所述加热工序中,用所述热泵对所述冷却后的空气进行加热,将该加热后的空气送回所述除湿炉。
此处,能够想到通过使除湿炉内的空气与外部空气交换来降低除湿炉内的湿度的方法。然而,该方法会向外部排出高温空气,因此会产生能量损耗。
相对于此,利用热泵对从除湿炉内取出的空气进行冷却和加热,将该加热后的空气送回除湿炉,由此进行除湿炉内的除湿,从而能够减少能量损耗。
优选地,如上所述,用热泵对空气进行冷却和加热时,将所述水滴和所述凝结水在所述第二水洗工序中用作所述清洗水。
这样一来,能够将水滴和凝结水在前工序即第二水洗工序中用作清洗水,因此能够将水滴和凝结水再利用。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法包括所述除湿工序的情况下,送回所述除湿炉内的空气的温度小于100℃。
这样一来,能够使搬入除湿炉内的被涂物的表面温度小于100℃,其结果是,附着于被涂物的表面的清洗水不会沸腾。因此,能够利用该沸腾时产生的气泡抑制清洗水的痕迹残留。
在所述电泳涂装法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被涂物是汽车车身,所述清洗水停滞面是所述汽车车身的车顶。
所述电泳涂装装置包括脱脂清洗装置、化学转化处理工以及电泳涂膜层形成装置,所述脱脂清洗装置除去被涂物的表面的污垢或油脂,所述化学转化处理装置在所述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后的被涂物的表面形成化学转化处理层,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装置在形成有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层的被涂物的表面,形成由第一电泳涂膜和层叠在该第一电泳涂膜上的第二电泳涂膜构成的电泳涂膜层。所述脱脂清洗装置具有脱脂装置,所述脱脂装置将表面的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前的所述被涂物浸渍于脱脂槽内所贮存的脱脂溶液中,并在此状态下,利用设在该脱脂槽的壁部的超声波振子使该脱脂溶液产生超声波振动,由此对该被涂物进行脱脂清洗。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装置具有第一电泳装置、第一水洗装置、清洗水除去减少装置、热流动装置以及第二电泳装置,所述第一电泳装置具有第一电泳槽,在该第一电泳槽内,在形成有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层的被涂物与第一对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而在该被涂物上形成所述第一电泳涂膜,所述第一水洗装置利用清洗水水洗已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所述清洗水除去减少装置除去或减少所述水洗后的被涂物的因大致水平而停滞有所述清洗水的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所述清洗水,所述热流动装置进行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所述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被除去或减少后的被涂物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比形成在所述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被除去或减少后的被涂物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极较远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高,所述第二电泳装置具有第二电泳槽,在第二电泳槽内,在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经过热流动后的被涂物与第二对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而在该被涂物上形成所述第二电泳涂膜。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能够得到与所述电泳涂装法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装置中,所述清洗水除去减少装置工序具有吹气喷嘴,所述吹气喷嘴为了从所述清洗水停滞面除去清洗水而向该清洗水停滞面喷吹气体。
这样一来,能够得到与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是向清洗水停滞面喷吹气体的工序时的所述电泳涂装法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装置中,所述第一水洗装置具有浸渍水洗槽和喷射喷嘴,所述浸渍水洗槽中贮存有供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浸渍的清洗水,在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浸渍于所述浸渍水洗槽之前或之后,所述喷射喷嘴向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喷吹清洗水。
这样一来,能够得到与第一水洗工序包括浸渍水洗工序和喷射水洗工序时的所述电泳涂装法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装置中,所述热流动装置构成为:向所述清洗水被除去或减少后的被涂物喷吹温度比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烘烤温度低的暖风。
这样一来,能够得到与热流动通过向被涂物喷吹温度比第一电泳涂膜的烘烤温度低的暖风来进行时的所述电泳涂装法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优选地,所述热流动装置向所述被涂物喷吹温度比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烘烤温度低的暖风时,所述热流动装置构成为:进行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所述被涂物上离所述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达到以70℃~100℃被加热了规定时间的状态。
这样一来,能够得到与所述电泳涂装法相同的作用和效果,所述电泳涂装法是进行所述热流动工序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所述被涂物上离所述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达到以70℃~100℃被加热了规定时间的状态时的电泳涂装法。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装置中,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装置还具有第二水洗装置,所述第二水洗装置利用清洗水水洗已形成有所述第二电泳涂膜的被涂物,所述电泳涂装装置还具有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在所述第二水洗装置水洗所述被涂物之后,使被所述第二水洗装置水洗后的被涂物的表面的清洗水干燥,所述除湿装置具有除湿炉,所述除湿炉中搬入被所述第二水洗装置水洗后的被涂物,所述除湿装置构成为:在该除湿炉内允许附着于该被涂物的清洗水作为水滴滴下,且取出该除湿炉内的空气并降低该取出的空气的湿度,将该湿度降低后的空气送回该除湿炉内,由此降低该除湿炉内的湿度,从而使该被涂物的表面的清洗水干燥。
这样一来,能够得到与包括所述除湿工序的电泳涂装法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装置包括所述除湿炉的情况下,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冷却器、加热器、循环路以及热泵,所述冷却器引入从所述除湿炉内取出的空气,并对该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以使该引入的空气中的水分的一部分冷凝成凝结水,所述加热器对被引入的已由所述冷却器冷却的空气进行加热,所述循环路使所述除湿炉内的空气循环,以使所述空气从所述冷却器经所述加热器返回所述除湿炉,所述热泵连接所述冷却器与所述加热器以保证热介质可循环,利用该热介质,向所述冷却器供给对所述空气进行冷却的冷热能且向所述加热器供给对所述空气进行加热的热能。
这样一来,能够得到与用热泵对空气进行冷却和加热时的所述电泳涂装法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装置包括所述除湿炉的情况下,所述电泳涂装装置还包括过滤器和超滤装置,所述过滤器除去所述水滴和所述凝结水中的污垢,通过所述过滤器后的所述水滴和所述凝结水被送回所述第二水洗装置后从该第二水洗装置经所述第二电泳装置的所述第二电泳槽引入所述超滤装置,所述超滤装置用于从所述第二电泳槽内包括所述水滴和所述凝结水的溶液回收电泳涂料。
根据该构成方式,水滴和凝结水中几乎不含从外部混入的异物和污垢,因此能够用构成简单的过滤器除去水滴和凝结水中的污垢。并且,通过过滤器后的水滴和凝结水被送回第二水洗装置后,从第二水洗装置经第二电泳装置的第二电泳槽引入超滤装置。利用该超滤装置回收电泳涂料,能够将该电泳涂料再利用。
优选地,在所述电泳涂装装置包括所述除湿炉的情况下,送回所述除湿炉内的空气的温度小于100℃。
这样一来,能够得到与使送回除湿炉内的空气的温度小于100℃时的所述电泳涂装法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在所述电泳涂装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被涂物是汽车车身,所述清洗水停滞面是所述汽车车身的车顶。
-发明的效果-
正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电泳涂装法和电泳涂装装置,能够在分两次使电泳涂料附着到被涂物上的情况下,抑制电泳涂膜层产生凹凸,且使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与现有技术中进行一次电泳涂装时的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几乎相同。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工艺流程,该工艺采用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泳涂装法。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设在电泳涂装装置上的脱脂槽的剖视图。
图3示出电泳涂装线的电泳涂装区和烘烤干燥区。
图4是剖视图,示意性地示出设在电泳涂装装置上的第一电泳槽。
图5是部分剖面的主视图,示出设在电泳涂装装置上的清洗水除去促进装置(空气吹出装置)。
图6是清洗水除去促进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清洗水除去促进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设在电泳涂装装置上的涂膜热流动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9是涂膜热流动装置纵向剖视图。
图10是方框图,示出设在电泳涂装装置上的除湿装置。
图11示出设在电泳涂装装置上的除湿装置的温湿度控制系统。
图12是剖视图,示出设在电泳涂装装上的除湿炉。
图13A用于说明电泳涂膜因现有技术中的双涂层而产生凹凸的情况,示出清洗水附着于被涂物上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状态。
图13B示出通过使图13A的第一电泳涂膜进行热流动,在第一电泳涂膜被清洗水沾湿的部分和未附着清洗水的干燥部分的交界处产生凹部的状态。
图13C示出图13B的所述交界处的第一电泳涂膜朝向干燥部分被拉动,在第一电泳涂膜的该交界处产生相对较深的凹部的状态。
图13D示出在产生了图13C的所述凹部的第一电泳涂膜上进行第二次电泳涂装(形成第二电泳涂膜)时,在第二电泳涂膜上产生突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以下实施方式仅为从本质上说明本发明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意图。
图1示出工艺流程,该工艺采用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泳涂装法。利用电泳涂装装置E对被涂物进行电泳涂装,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被涂物为汽车车身1(参照图2等)。该电泳涂装装置E包括电泳涂装线L。该电泳涂装线L从上游侧起依次包括脱脂清洗区A(脱脂清洗装置)、化学转化处理区B(化学转化处理装置)、电泳涂装区C(电泳涂膜层形成装置)以及烘烤干燥区D。汽车车身1由后述的吊架式输送装置输送。具体而言,汽车车身1搭载在吊架45(参照图5、图6、图8、图9以及图12)上依次被送到A、B、C、D区。
<脱脂清洗区A>
在脱脂清洗区A,进行除去汽车车身1的表面的污垢或油脂的脱脂清洗工序。如图1所示,在脱脂清洗区A,从电泳涂装线L的上游侧起依次布置有第一水洗工位A1、脱脂清洗工位A2以及第二水洗工位A3。
在第一水洗工位A1,进行表面的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前的汽车车身1的水洗。因此,在第一水洗工位A1,设有浸渍水洗槽或喷射喷嘴。汽车车身1通过浸渍于浸渍水洗槽中所贮存的清洗水中来清洗或用喷射喷嘴喷吹清洗水来清洗。浸渍水洗槽内的清洗水或从喷射喷嘴放出的清洗水的温度为40℃~50℃。像这样,通过用比常温高的水温水洗,容易除去附着于汽车车身1的表面的油脂。
如图2所示,在脱脂清洗工位A2,设有贮存有脱脂溶液A12的脱脂槽A13,在第一水洗工位A1水洗后的汽车车身1浸渍于脱脂溶液A12中。在脱脂槽A13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底壁部),设有多个超声波振子A14。利用该超声波振子A14发生的超声波振动,使脱脂溶液A12产生振动。此时,脱脂溶液A12中产生无数小气泡,该产生的气泡与汽车车身1碰撞而破裂。利用此时产生的冲击波使附着于汽车车身1的表面的污垢和油脂脱落,由此进行脱脂清洗。脱脂槽A13内的脱脂溶液A12的温度为40℃~50℃。超声波振子A14的脱脂清洗处理进行1分~2分左右。这样一来,汽车车身1的整体面积的90%以上的部分的污垢或油脂就被清洗掉。在本实施方式中,脱脂槽A13和超声波振子A14构成脱脂装置。
脱脂溶液A12采用通过脱脂槽A13中的过滤装置A15得到的滤液。因此,过滤装置A15、泵A16、喷射喷嘴A17按照该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顺序依次连接在脱脂槽A13上,喷射喷嘴A17设置在脱脂槽A13内。在过滤装置A15中,将脱脂溶液A12离心分离,并使其通过过滤器而除去溶液中的油脂和铁粉等。也就是说,为了减少脱脂溶液A12的浪费,用于脱脂清洗的脱脂溶液A12通过过滤装置A15而除去油分和铁粉等,由泵A16将油分等被除去的滤液经由喷射喷嘴A17供往脱脂槽A13。
在脱脂槽A13的下游侧,设有倾斜部A18,倾斜部A18用于进一步除去残留在脱脂槽A13内脱脂清洗后的汽车车身1上的油分和铁粉等。倾斜部A18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向上方倾斜。在倾斜部A18的位于汽车车身1的左右两侧旁,布置有喷射喷嘴A19。从喷射喷嘴A19供给脱脂溶液A12,喷吹到汽车车身1上。需要说明的是,汽车车身1与吊架45一起浸渍于脱脂溶液中,但在图2中,省略吊架式输送装置的图示。
与后述的第五水洗工位C6一样,在第二水洗工位A3,依次进行在脱脂清洗工位A2脱脂清洗后的汽车车身1的浸渍水洗、喷射水洗、浸渍水洗以及喷射水洗。因此,设置有第一浸渍水洗槽、第一喷射喷嘴、第二浸渍水洗槽以及第二喷射喷嘴。
<化学转化处理区B>
在化学转化处理区B,进行在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后的汽车车身1的表面形成化学转化处理层的化学转化处理工序。在化学转化处理区B,从电泳涂装线L的上游侧起依次布置有表面调整工位B1、化学转化处理工位B2以及第三水洗工位B3。
在表面调整工位B1,为接下来的化学转化处理工位B2的化学转化处理而进行表面调整。通过进行汽车车身1的表面调整,既能够使晶体致密,提高耐腐蚀性,又能够缩短化学转化处理时间。在表面调整工位B1设置有贮存有表面调整溶液的表面调整槽,通过脱脂清洗将污垢或油脂除去后的汽车车身1浸渍于表面调整溶液中。
在化学转化处理工位B2,在经过表面调整的汽车车身1的表面形成化学转化处理层。在化学转化处理工位B2,设置有贮存有化学转化溶液的化学转化槽,经过表面调整的汽车车身1浸渍于化学转化溶液中。在化学转化槽内,贮存有包括磷酸锌的处理液作为化学转化溶液。化学转化溶液的温度为约40℃。从将汽车车身1浸渍于化学转化槽起到形成化学转化处理层为止的处理时间为2分~3分左右。通过该化学转化处理,在汽车车身1的表面,形成2μm左右的化学转化处理层。
过滤装置、泵、喷射喷嘴按照该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顺序依次连接在化学转化槽上,喷射喷嘴设置在化学转化槽内。上述过滤装置、泵以及喷射喷嘴的连接构成和与脱脂槽A13相连的过滤装置A15、泵A16以及喷射喷嘴A17的连接构成(参照图2)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在过滤装置中,除去因重力引起的沉降或对化学转化溶液进行离心分离,并使其通过过滤器而除去溶液中的化学转化污泥。也就是说,为了有效地利用化学转化溶液,用于化学转化处理的化学转化溶液通过过滤装置而除去化学转化污泥,由泵将化学转化污泥被除去后的滤液经由喷射喷嘴供往化学转化槽。
在第三水洗工位B3,进行形成有化学转化处理层的汽车车身1的喷射水洗和其后的浸渍水洗。因此,设有喷射喷嘴和浸渍水洗槽。汽车车身1通过利用喷射喷嘴喷吹清洗水来清洗,然后,通过浸渍于浸渍水洗槽中所贮存的清洗水中来清洗。
<电泳涂装区C>
在电泳涂装区C,进行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即在形成有化学转化处理层的汽车车身1的表面,形成由第一电泳涂膜和层叠在该第一电泳涂膜上的第二电泳涂膜构成的电泳涂膜层。在图1和图3所示的电泳涂装区C,从电泳涂装线L的上游侧起依次布置有第一电泳工位C1、第四水洗工位C2、清洗水除去工位C3、热流动工位C4、第二电泳工位C5以及第五水洗工位C6。
如图4所示,在第一电泳工位C1,设有贮存有电泳涂料9的第一电泳槽11,经过化学转化处理的汽车车身1浸渍于电泳涂料9中。在第一电泳工位C1,将浸渍于第一电泳槽11内的汽车车身1作为阴极,将第一电泳槽11内设在汽车车身1的左右两侧旁和下侧的第一对极10作为阳极,进行阳离子电泳涂装。这样就能够在汽车车身1上形成第一电泳涂膜。需要说明的是,汽车车身1与吊架45一起浸渍于电泳涂料9中,但在图4中,省略吊架式输送装置的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第一对极10且贮存有电泳涂料9的第一电泳槽11构成在汽车车身1上形成第一电泳涂膜的第一电泳装置。
在第四水洗工位C2,进行用第一电泳槽11的电泳涂料电泳后(形成第一电泳涂膜后)的汽车车身1的浸渍水洗和其后的喷射水洗。因此,如图3所示,在第四水洗工位C2,设有浸渍水洗槽12和喷射喷嘴13。汽车车身1通过浸渍于浸渍水洗槽12中所贮存的清洗水中来清洗,然后,通过利用喷射喷嘴13喷吹清洗水来清洗。在本实施方式中,浸渍水洗槽12和喷射喷嘴13构成利用清洗水水洗已形成有第一电泳涂膜的汽车车身1的第一水洗装置。
第四水洗工位C2的所述浸渍水洗和喷射水洗的清洗水采用通过第一电泳槽11的电泳涂料9的超滤(以下,有时称为“UF”)得到的UF滤液。因此,设有用于从第一电泳槽11内的溶液中回收电泳涂料9的UF装置14和贮存通过该UF装置14得到的UF滤液的滤液罐15。通过UF装置14回收的电泳涂料9被送回第一电泳槽11。滤液罐15的UF滤液供往喷射喷嘴13,喷射喷嘴13喷射完的清洗液(清洗水)被回收到浸渍水洗槽12,来自浸渍水洗槽12的溢流水被回收到第一电泳槽11。
在清洗水除去工位C3,以非加热方式强制除去或减少汽车车身1的因大致水平而停滞有用于水洗的清洗水的清洗水停滞面即车顶1a(参照图5~图9)上的清洗水。为了除去或减少该清洗水,在清洗水除去工位C3设有清洗水除去促进装置8(相当于清洗水除去减少装置)。关于清洗水除去工位C3会在下文详述。
在热流动工位C4,进行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以使在汽车车身1上形成第一电泳涂膜时形成在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近一侧的部位(汽车车身1的外板部、外侧表面等)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比形成在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远一侧的部位(汽车车身1的内板部、内侧表面等)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高。因此,如图3所示,在热流动工位C4,设有涂膜热流动装置16(相当于热流动装置)。涂膜热流动装置16具有暖风加热炉17,加热器18的暖风供往暖风加热炉17。汽车车身1通过暖风加热炉17的过程中,使第一电泳涂膜进行热流动。涂膜热流动装置16的具体构成会在下文详述。
在第二电泳工位C5,设有贮存有电泳涂料且与第一电泳槽11相同的第二电泳槽21,供经过热流动工位C4的汽车车身1浸渍于电泳涂料中。在第二电泳工位C5,也与第一电泳工位C1一样,进行将浸渍于第二电泳槽21内的汽车车身1作为阴极、将设在第二电泳槽21内的第二对极21a(与第一对极10一样,设在汽车车身1的左右两侧旁和下侧,但在图3中,仅示出设在汽车车身1的下侧的第二对极21a)作为阳极的阳离子电泳涂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泳槽21的电泳涂料的成分与第一电泳槽11的电泳涂料9的成分相同,但也可以与电泳涂料9的成分不同。这样就能够在汽车车身1上形成第二电泳涂膜。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第二对极21a且贮存电泳涂料的第二电泳槽21构成在汽车车身1上形成第二电泳涂膜的第二电泳装置。
在第五水洗工位C6,对第二电泳槽21的电泳涂料电泳后(形成第二电泳涂膜后)的汽车车身1依次进行喷射水洗、浸渍水洗、喷射水洗、浸渍水洗以及喷射水洗。因此,从电泳涂装线L的上游侧起依次设有第一到第三喷射喷嘴22~24、第一浸渍水洗槽25、第四喷射喷嘴26、第二浸渍水洗槽27以及第五喷射喷嘴2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到第三喷射喷嘴22~24、第一浸渍水洗槽25、第四喷射喷嘴26、第二浸渍水洗槽27以及第五喷射喷嘴28构成利用清洗水水洗已形成有第二电泳涂膜的汽车车身1的第二水洗装置。
在利用第一到第四喷射喷嘴22~24、26进行的喷射水洗和在第一浸渍水洗槽25中进行的浸渍水洗中,清洗水采用通过第二电泳槽21的电泳涂料的超滤得到的UF滤液。因此,设有用于从第二电泳槽21内的溶液中回收电泳涂料的UF装置31和贮存通过该UF装置31得到的UF滤液的滤液罐32。在第五水洗工位C6,设有清洗液回收罐33、34,清洗液回收罐33、34回收第二喷射喷嘴23和第三喷射喷嘴24各自喷射完的清洗液。另一方面,在第二浸渍水洗槽27中进行的浸渍水洗和利用第五喷射喷嘴28进行的喷射水洗中,采用工业用水。
通过UF装置31回收的电泳涂料被送回第二电泳槽21。滤液罐32的UF滤液供往第一、第四喷射喷嘴22、26。第四喷射喷嘴26喷射完的清洗液(清洗水)被回收到第一浸渍水洗槽25。来自第一浸渍水洗槽25的溢流水被回收到第三喷射喷嘴24使用的清洗液回收罐34。清洗液回收罐34的清洗液供往第三喷射喷嘴24,来自清洗液回收罐34的溢流水被回收到第二喷射喷嘴23使用的清洗液回收罐33。清洗液回收罐33的清洗液供往第二喷射喷嘴23,来自清洗液回收罐33的溢流水被回收到第二电泳槽21。
<清洗水除去工位C3>
汽车车身1在包括清洗水除去工位C3的整个电泳涂装装置E内沿电泳涂装线L由高架输送机(吊架式输送装置)输送。如图5和图6简化所示,吊架式输送装置包括沿电泳涂装线L延伸的导轨41、利用辊42与该导轨41嵌合且沿该导轨41移动的前后滑车43、44以及吊在滑车43、44上且供汽车车身1搭载的吊架45。在图5中,49是油底壳。
吊架45包括前、后门型框架47、48,前、后门型框架47、48用于从左右两侧支承汽车车身1且分别通过C颈46吊在前后滑车43、44上。前、后门型框架47、48由两根连结杆51、52彼此连结起来。在前、后门型框架47、48的下端部,分别设有承受汽车车身1的承受部53、54。
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洗水除去工位C3的清洗水除去促进装置8由朝向车顶1a喷吹作为气体的空气的空气吹出装置构成。如图7所示,该空气吹出装置包括三组喷嘴安装管55,三组中每组两个(合计六个)喷嘴安装管55。也就是说,在与汽车车身1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隔开间距布置的左右两个喷嘴安装管55为一组,三组喷嘴安装管55在该输送方向的前侧、中间以及后侧彼此隔开间距排列。安装在每组中左右喷嘴安装管55上的喷嘴(吹气喷嘴)60(参照图5和图6)分别负责除去停滞在车顶1a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的清洗水。
喷嘴安装管55布置在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的承受部53、54上的状态通过的汽车车身输送路径的上方。各喷嘴安装管55包括三个喷嘴安装部55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其中一个喷嘴安装部55a通过铜管60a安装有喷嘴60。各喷嘴60的空气吹出口朝下敞开,以使空气喷吹到汽车车身1的车顶1a。如图5和图6的箭头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60吹出的空气从吊架45的门型框架47、48的上侧的高度位置朝向车顶1a喷吹。空气对车顶1a的喷吹速度大致为20m/秒~25m/秒。该喷吹速度是在喷嘴60的下侧不存在汽车车身1的状态下从喷嘴60吹出空气时,汽车车身1的车顶1a的假想存在位置处的空气流速。
下面,对向喷嘴60供给空气的空气管道进行说明。第一空气供给管56从作为空气源的空气压缩机(省略图示)延伸到清洗水除去工位C3的汽车车身输送路径旁。第一空气供给管56为了向所述三组喷嘴安装管55供给空气,分支成三条第二空气供给管57~59。各第二空气供给管57~59为了向左右喷嘴安装管55供给空气,分别分支为第三空气供给管57a、57b、58a、58b以及59a、59b。
在第一空气供给管56上,设有手动开关阀61和气压计62。在三条第二空气供给管57~59上,分别设有该管道的手动开关阀63、控制向喷嘴60供给空气和停止供给空气的电磁阀64以及气压计65。
这样,作为清洗水除去促进装置8的空气吹出装置包括控制装置66,控制装置66按照汽车车身1的输送位置,对电磁阀64的工作情况进行控制。控制装置66是以公知的微型计算机为基础的控制器,且具有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I/O)总线。其中,该中央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包括OS等基本控制程序和在OS上启动并实现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序),该存储器例如由RAM或ROM构成且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和数据,该输入/输出(I/O)总线用于输入和输出电信号。为了对电磁阀64的工作情况进行控制,设有光学传感器(省略图示),该光学传感器检测汽车车身1的车顶1a是否位于喷嘴60的空气吹出口的前方(空气吹出口朝向下侧,因此也可以说是空气吹出口的下方),该光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66。并且,控制装置66在汽车车身1的车顶1a位于喷嘴60的空气吹出口的前方(下方)的期间,对电磁阀64的工作情况进行控制,以使空气供往喷嘴60,另一方面,在车顶1a通过喷嘴60的空气吹出口的前方(下方)后,对电磁阀64的工作情况进行控制,以使空气停止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吊架45的门型框架47、48通过喷嘴60的空气吹出口的前方(下方)时,控制装置66对电磁阀64的工作情况进行控制,以使空气停止供给。
<涂膜热流动装置16>
如图8所示,就设在热流动工位C4的涂膜热流动装置16的暖风加热炉17而言,暖风加热炉17的相对的左右侧壁70为由内侧壁71和外侧壁72构成的双层壁构造。由于左右侧壁70的内侧壁71、顶壁73以及底壁74的存在,由上述壁围成的隧道炉形成为沿电泳涂装线L延伸,吊架式输送装置的导轨41沿隧道炉的长度方向通过该隧道炉内的上部。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通过隧道炉。
在隧道炉的左右侧壁70各自的内侧壁71与外侧壁72之间,设有包括加热器、鼓风机电机以及送风风扇的暖风吹出装置76。这样,在左右侧壁70的各内侧壁71上,设有上层、中层以及下层的喷嘴箱77、78、79,喷嘴箱77、78、79用于朝向搭载在吊架45上的汽车车身1吹出暖风。
如图9所示,在各内侧壁71的中层和下层的喷嘴箱78、79上,朝向汽车车身1的侧面吹出暖风的多个竖长槽状的第一暖风吹出口81沿隧道炉的长度方向彼此隔开间距设置。各内侧壁71的上层的喷嘴箱77具有筒孔状的第二暖风吹出口82,第二暖风吹出口82指向汽车车身1的清洗水停滞面即车顶1a吹出暖风。
此处,从第二暖风吹出口82到车顶1a为止的距离比从第一暖风吹出口81到汽车车身1的侧面为止的距离长。于是,第一暖风吹出口81和第二暖风吹出口82的暖风吹出速度设为满足第二暖风吹出口82的暖风吹出速度比第一暖风吹出口81的暖风吹出速度大这一条件。这样一来,使来自第二暖风吹出口82的暖风可靠地到达车顶1a。第一暖风吹出口81和第二暖风吹出口82各自对汽车车身1的侧面和车顶1a的暖风喷吹速度大致在5m/秒~15m/秒左右(不过,需要满足所述条件)。第二暖风吹出口82为了提高来自第二暖风吹出口82的暖风的指向性,形成为筒孔状。
在各内侧壁71的上部,空气吸入口83敞开,空气吸入口83用于吸入隧道炉内的加热后的空气并使其循环到暖风吹出装置76。
<烘烤干燥区D>
在烘烤干燥区D,进行电泳涂膜层固化工序。也就是说,除去残留在形成电泳涂膜层后经过清洗的汽车车身1的表面上的清洗水,并对该汽车车身1的表面进行加热而使电泳涂膜层固化。在烘烤干燥区D,从电泳涂装线L的上游起依次布置有除湿工位D1和烘烤干燥工位D2。
在除湿工位D1,设有除湿装置M(参照图10和图11),除湿装置M使形成电泳涂膜层后在第五水洗工位C6经过水洗的汽车车身1的表面的清洗水干燥。除湿装置M具有供该汽车车身1搬入的除湿炉D11(参照图3、图10~图12)。在除湿炉D11中,允许附着于搬入的汽车车身1的清洗水作为水滴受重力作用而滴下,且用设在除湿炉D11的外部的热泵D13,降低除湿炉D11内的湿度,由此使汽车车身1的表面的清洗水干燥。关于除湿炉D11的具体构成,会在下文详述。
除湿装置M取出除湿炉D11内的空气(尤其是与汽车车身1一起从除湿炉D11的外部进入除湿炉D11内的上游侧的空气),降低该空气的湿度,并将该湿度降低后的空气送回除湿炉D11内。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除湿装置还包括对从除湿炉D11取出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前置冷却器D12、用于进一步对从前置冷却器D12取出的空气进行冷却且在冷却后进行加热的热泵D13(冷却器93和加热器94)、对在热泵D13中被加热后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后置加热器D14以及循环用风扇D15。由循环路D16将除湿炉D11、前置冷却器D12、热泵D13、后置加热器D14以及循环用风扇D15连接起来,在循环路D16中使从除湿炉D11取出的空气从前置冷却器D12、热泵D13、后置加热器D14以及循环用风扇D15中依次通过并回到除湿炉D11。前置冷却器D12、热泵D13、后置加热器D14、循环用风扇D15以及循环路D16构成对除湿炉D11内的温湿度进行控制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关于该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详情,会在下文详述。
在烘烤干燥工位D2,设有烘烤干燥炉D21(参照图3),烘烤干燥炉D21供在除湿炉D11中将附着于表面的清洗水除去后的汽车车身1搬入。烘烤干燥工位D2用于使形成在汽车车身1的表面的电泳涂膜层固化干燥。烘烤干燥炉D21与除湿炉D11相连结。
<除湿装置M的温湿度控制系统>
如图11所示,在前置冷却器D12中,使从除湿炉D11引入的空气与通过室外冷却塔91得到的冷水进行热交换而对该空气进行冷却。该前置冷却器D12用于对从除湿炉D11引入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控制。
在循环路D16上且前置冷却器D12与后置加热器D14之间,设有冷却器93和布置在冷却器93的下游侧的加热器94。冷却器93使从除湿炉D11取出的空气与热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水)进行热交换而对该空气进行冷却,以使该空气中的水分的一部分冷凝为凝结水。加热器94使在冷却器93中被冷却后的空气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对该空气进行加热。
冷却器93和加热器94构成热泵D13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热泵D13连接冷却器93与加热器94以保证热介质能够循环,且构成为利用该热介质,向冷却器93供给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冷热能(cold thermal energy)且向加热器94供给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热能。热泵D13的热介质在冷却器93中被加热,在加热器94中被冷却。换言之,热泵D13是将从除湿炉D11取出的空气用作吸热源,且将吸热冷却后的空气用作放热源的热泵。像这样,用热泵D13对从除湿炉D11取出的空气进行冷却和加热。
如图11所示,冷却器93使从前置冷却器D12供来的空气与在加热器94中被冷却且经罐92供给的热介质(冷热能)进行热交换而对该空气进行冷却。因空气的冷却而产生的凝结水与从汽车车身1滴下的水滴一起,贮存到设在除湿炉D11内的贮存部96a(参照图12)中。加热器94使从冷却器93供来的空气与在冷却器93中被加热且经罐92供给的热介质(热能)进行热交换而对该空气进行加热。
后置加热器D14采用燃气燃烧器,气体燃料和外部空气供往该后置加热器D14。为了操作开始时除湿炉D11内的空气的快速升温和除湿炉D11内的温度调节等,按照需要使用该后置加热器D14。
根据上述构成,利用前置冷却器D12和冷却器93对从除湿炉D11取出的空气阶段性地进行冷却。
也就是说,利用前置冷却器D12,用被室外冷却塔91冷却的冷水的冷热能对从除湿炉D11取出的空气进行冷却。例如,当从除湿炉D11取出的空气的温度为60℃时,利用前置冷却器D12将该空气冷却到55.9℃左右。
并且,利用冷却器93将在前置冷却器D12中被冷却后的空气冷却到使该空气中的水分冷凝的温度,例如22.8℃左右。通过利用该冷却使空气中的水分的一部分冷凝而将其除去,从除湿炉D11取出时例如为22g/kg的空气的混合比下降到17.5g/kg左右。
利用加热器94和后置加热器D14对在冷却器93中被冷却后的空气阶段性地进行加热。也就是说,利用加热器94加热到73℃左右,并利用后置加热器D14加热到80℃左右,再送回除湿炉D11。因刚才的冷却和冷凝,送回该除湿炉D11的空气的混合比下降到17.5g/kg左右,因此向除湿炉D11供给的是干燥的暖风。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湿炉D11内的温度小于100℃。也就是说,对除湿炉D11的内部温度进行管理,以使搬入除湿炉D11内的汽车车身1的表面温度小于100℃。如果汽车车身1的表面温度在100℃以上,附着于汽车车身1的表面的清洗水就会沸腾,此时产生的气泡会导致清洗水的痕迹残留下来,因此并非优选。其结果是,送回除湿炉D11内的空气的温度优选小于100℃,更优选为78℃~82℃。送回本实施方式的除湿炉D11内的空气的混合比优选小于25g/kg,更优选小于22g/kg。
<除湿炉D11>
如图12所示,与涂膜热流动装置16的暖风加热炉17一样,设在除湿工位D1的除湿炉D11形成为沿电泳涂装线L延伸的隧道炉。除湿炉D11的相对的左右侧壁为三层壁构造。在位于上述左右侧壁的最内侧的各内侧壁97上,设有多个喷嘴箱98,喷嘴箱98用于朝向搭载在吊架45上的汽车车身1吹出从循环路D16供来的暖风。在各喷嘴箱98上,设有多个暖风吹出口(省略图示)。在各内侧壁97的上部,供除湿炉D11内的空气排往循环路D16的空气吸入口97a敞开。除湿炉D11的顶壁和位于左右侧壁的最外侧的外侧壁由剖面呈近似倒U字形的壁部件99构成,壁部件99朝下侧开口。该壁部件99的下侧的开口被底壁96封住。在该底壁96的上表面形成有呈凹状的所述贮存部96a。在壁部件99的内表面,设有绝热材料100。
根据上述构成,经过电泳涂装的汽车车身1搭载在吊架45上而搬入除湿炉D11内。在除湿炉D11内,一边利用吊架45输送汽车车身1,一边对汽车车身1的涂膜进行干燥。除湿炉D11内的空气(尤其是与汽车车身1一起从除湿炉D11的外部进入除湿炉D11内的上游侧的空气)因循环用风扇D15工作,从空气吸入口97a经前置冷却器D12而被引入冷却器93,并被该冷却器93冷却。
这样一来,从除湿炉D11取出的空气中的水分的一部分冷凝。因该空气的冷却而产生的凝结水流向除湿炉D11的底壁96的贮存部96a,并与从汽车车身1滴下的水滴一起作为贮存水贮存到贮存部96a。
水分被除去后的冷却后空气被引入加热器94,并在该加热器94中被加热。在加热器94中被加热后的空气按照需要在后置加热器D14中被进一步加热,并从除湿炉D11的喷嘴箱98被送回除湿炉D11内。也就是说,暖风从喷嘴箱98的暖风吹出口向除湿炉D11内吹出。
如图3所示,贮存在贮存部96a的贮存水通过过滤器D17后被回收到第一浸渍水洗槽25(第二水洗装置),过滤器D17设在除湿炉D11的外部且用于除去该贮存水中的污垢。之后,所述贮存水与第一浸渍水洗槽25内的清洗液(清洗水)混合,并与该清洗液一起作为溢流水被回收到清洗液回收罐33、34。像这样,所述贮存水在第五水洗工位C6用作清洗水。并且,所述贮存水经清洗液回收罐33、34作为它们的溢流水被引入第二电泳槽21。
<电泳涂装法>
在第一水洗工位A1,通过使汽车车身1在浸渍水洗槽的清洗水中浸渍后捞出而进行浸渍水洗或通过对汽车车身1喷吹从喷射喷嘴放出的喷射水而进行喷射水洗。
之后,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第一水洗工位A1被输送到脱脂清洗工位A2。在脱脂清洗工位A2,汽车车身1浸渍于脱脂槽A13的脱脂溶液A12中。利用设置在脱脂槽A13的底壁部的超声波振子A14发生的超声波振动使脱脂溶液A12产生振动,该振动产生的气泡与汽车车身1碰撞而破裂,由此对汽车车身1进行脱脂清洗(脱脂工序)。因为利用超声波的振动对汽车车身1进行脱脂清洗,所以与利用喷射的水压等进行清洗时相比,对汽车车身1未露出到外部的部分也能够充分进行脱脂清洗。
接着,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脱脂清洗工位A2被输送到第二水洗工位A3。在第二水洗工位A3,通过使汽车车身1在第一浸渍水洗槽的清洗水中浸渍后捞出而进行浸渍水洗,然后通过第一喷射喷嘴喷吹清洗水而进行喷射水洗,接着依次进行在第二浸渍水洗槽中进行的浸渍水洗和利用第二喷射喷嘴进行的喷射水洗。
之后,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第二水洗工位A3被输送到表面调整工位B1。在表面调整工位B1,汽车车身1浸渍于表面调整槽的表面调整溶液中。这样一来,为接下来的化学转化处理工位B2的化学转化处理而进行表面调整。
然后,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表面调整工位B1被输送到化学转化处理工位B2。在化学转化处理工位B2,汽车车身1浸渍于化学转化槽的化学转化处理溶液中。这样一来,在汽车车身1的表面形成化学转化处理层。
接着,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化学转化处理工位B2被输送到第三水洗工位B3。在第三水洗工位B3,通过使汽车车身1在浸渍水洗槽的清洗水中浸渍后捞出而进行浸渍水洗,然后通过喷射喷嘴喷吹清洗水而进行喷射水洗。
然后,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第三水洗工位B3被输送到第一电泳工位C1。如图4所示,在第一电泳工位C1,汽车车身1浸渍于第一电泳槽11的电泳涂料9中,在汽车车身1与第一对极10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这样一来,在汽车车身1的外板部和内板部形成第一电泳涂膜(第一电泳工序)。第一电泳涂膜在像汽车车身1的外板部那样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近一侧的部位(电流密度较高的部位)形成得较厚,在内板部那样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远一侧的部位(电流密度较低的部位)形成得较薄。
之后,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第一电泳工位C1被输送到第四水洗工位C2。在第四水洗工位C2,通过使汽车车身1在浸渍水洗槽12的清洗水中浸渍后捞出而进行浸渍水洗(浸渍水洗工序),然后通过喷射喷嘴13喷吹清洗水而进行喷射水洗(喷射水洗工序)(第一水洗工序)。
然后,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第四水洗工位C2被输送到清洗水除去工位C3。在清洗水除去工位C3,汽车车身1的车顶1a通过各喷嘴60的空气吹出口的前方(下方)时,该喷嘴60所涉及的电磁阀64开启,向车顶1a喷吹空气(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通过该空气喷吹,停滞在车顶1a的清洗水几乎都被吹走而除去。因此,有利于在接下来的热流动工序中防止第一电泳涂膜产生凹部。清洗水的除去或减少优选以非加热方式在或低温度气氛下进行,以免引起第一电泳涂膜意外的热流动。车顶1a通过喷嘴60的空气吹出口的前方(下方)后,空气停止吹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吊架45的门型框架47、48通过喷嘴60的空气吹出口的前方(下方)时,空气停止吹出。这样一来,能够避免附着于吊架45的油和异物被空气吹出来而附着于第一电泳涂膜。
接着,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清洗水除去工位C3被输送到热流动工位C4,并被搬入暖风加热炉17(隧道炉)。汽车车身1的外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在通过暖风加热炉17的过程中,被从第一暖风吹出口81和第二暖风吹出口82吹出的暖风加热而进行热流动(热流动工序)。
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通过向汽车车身1喷吹温度比该第一电泳涂膜的烘烤温度(150℃~180℃)低的暖风来进行。因为不是辐射加热而是暖风加热,所以即使清洗水残留在第一电泳涂膜的表面上,该清洗水也会被暖风迅速除去,因此有利于防止第一电泳涂膜的表面产生凹部。
优选地,进行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以使例如在汽车车身1上形成第一电泳涂膜时形成在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达到以70℃~110℃的温度被加热了规定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数分(尤其是2分~5分))的状态。如果形成第一电泳涂膜时在汽车车身1上形成在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加热温度比70℃低或该第一电泳涂膜的加热时间比所述规定时间短,则该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会不充分,该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不会充分上升。因此,形成第二电泳涂膜时,容易在汽车车身1上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近一侧的部位形成第二电泳涂膜,不利于在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远一侧的部位形成期望厚度的第二电泳涂膜。另一方面,当所述加热温度比110℃高时或所述加热时间比所述规定时间长时,较薄地形成在汽车车身1上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远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因热流动而形成为致密的涂膜,特别是该较远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过高。因此,不利于在该较远一侧的部位形成第二电泳涂膜。
因为第二暖风吹出口82的暖风指向车顶1a,所以即使清洗水残留在车顶1a上,该清洗水也会迅速蒸发。也就是说,车顶1a被清洗水沾湿的部分与干燥部分的交界会迅速消失。因此,在整个车顶1a第一电泳涂膜的温度大致均匀地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在第一电泳涂膜上因局部产生体积收缩量不同的部分而产生局部的凹部。
因为第一、第二暖风吹出口81、82的暖风吹向汽车车身1的外板部,所以尽管外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会进行热流动,但内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所接受的热量较少。因此,与外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相比,内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的程度较轻。从外板部观察时内板部的深处几乎没有热流动。因此,外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比内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高。
然后,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热流动工位C4被输送到第二电泳工位C5。在第二电泳工位C5,汽车车身1浸渍于第二电泳槽21的电泳涂料中,在汽车车身1与第二对极21a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这样一来,在汽车车身1的外板部和内板部形成第二电泳涂膜(第二电泳工序)。在此情况下,由于刚才的热流动,外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比内板部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高,因此与外板部相比,第二电泳槽21的电泳涂料多附着于内板部。其结果是,通过对汽车车身1浸渍于第二电泳槽21的电泳涂料中的浸渍时间进行调节等,容易将外板部和内板部的电泳涂膜层的厚度(第一电泳涂膜与第二电泳涂膜加起来的厚度)控制在期望的膜厚。
之后,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第二电泳工位C5被输送到第五水洗工位C6。在第五水洗工位C6,对汽车车身1依次进行利用第一到第三喷射喷嘴22~24进行的喷射水洗、在第一浸渍水洗槽25中进行的浸渍水洗、利用第四喷射喷嘴26进行的喷射水洗、在第二浸渍水洗槽27中进行的浸渍水洗以及利用第五喷射喷嘴28进行的喷射水洗(第二水洗工序)。
接着,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第五水洗工位C6被输送到除湿工位D1。在除湿工位D1的除湿炉D11内,输送汽车车身1的同时,附着于汽车车身1的表面的清洗水受重力作用作为水滴滴下。取出除湿炉D11内的空气,利用所述温度湿度控制系统将该取出的空气调节到温度为80℃左右且混合比小于22g/kg,将该调节后的空气作为干燥的暖风送回除湿炉D11内以吹向汽车车身1。像这样,一边将干燥的暖风吹向汽车车身1一边降低除湿炉D11内的湿度,由此将残留在汽车车身1的表面上的清洗水逐渐干燥而除去(除湿工序)。
然后,汽车车身1以搭载在吊架45上的状态,从除湿工位D1被输送到烘烤干燥工位D2。在烘烤干燥工位D2的烘烤干燥炉D21内,将汽车车身1加热到100℃以上的烘烤温度,由此使形成在汽车车身1的表面且由第一电薄涂膜和第二电泳涂膜层叠构成的电泳涂膜层固化干燥。
-效果-
在水洗已形成有第一电泳涂膜的汽车车身1的第一水洗工序(第四水洗工位C2)与热流动工序(热流动工位C4)之间的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清洗水除去工位C3)中,除去或减少因大致水平而停滞有用于水洗的清洗水的汽车车身1的车顶1a(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因此之后使汽车车身1的第一电泳涂膜进行热流动时,能够抑制第一电泳涂膜的表面产生凹部。此外,在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未被完全除去而残留有该清洗水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因为该清洗水的残留量较少,所以在接下来的热流动工序中,该清洗水也会因用于该热流动的加热而迅速蒸发。也就是说,在热流动时,第一电泳涂膜的沾湿的部分与干燥部分之间的体积收缩差较大的状态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能够避免该沾湿的部分和干燥部分的交界处产生凹部。在产生了凹部的情况下,因为为该凹部较浅,所以即使在热流动后形成第二电泳涂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二电泳涂膜上产生较大的凹凸部。
此外,在脱脂工序(脱脂清洗工位A2)中,将表面的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前的经过水洗的汽车车身1浸渍于脱脂槽A13中所贮存的脱脂溶液A12,利用设在脱脂槽A13的底壁部的超声波振子A14使脱脂溶液A12产生超声波振动而对汽车车身1进行脱脂清洗,因此与利用喷射的水压等进行清洗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汽车车身1的内板部也充分进行脱脂清洗。这样一来,在脱脂工序后的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中,既能够抑制因污垢和油脂而使电泳涂膜层产生凹凸,又能够缩短脱脂工序的工序长度(时间),进而在采用双涂层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整个电泳涂装线L的工序长度(时间)与现有技术中进行一次电泳涂装时的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几乎相同。
此外,在浸渍水洗工序和喷射水洗工序(第四水洗工位C2)中,能够充分清洗形成有第一电泳涂膜的汽车车身1,因此能够提高接下来的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的效果,从而能够更良好地抑制电泳涂膜层产生凹凸。
而且,因为热流动工序的热流动是向汽车车身1喷吹温度比第一电泳涂膜的烘烤温度低的暖风来进行,所以不是辐射加热而是暖风加热,因此即使清洗水残留在第一电泳涂膜的表面上,该清洗水也会被迅速除去。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一电泳涂膜的表面产生凹部,其结果是,能够更良好地抑制电泳涂膜层产生凹凸。
此外,因为进行热流动工序的热流动,以使在汽车车身1上形成第一电泳涂膜时形成在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达到以70℃~100℃的温度加热了规定时间(数分钟)的状态,所以形成第一电泳涂膜时,形成在汽车车身1上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比形成在汽车车身1上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远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高。其结果是,形成第二电泳涂膜时,通过对汽车车身1浸渍于第二电泳槽21的电泳涂料中的浸渍时间进行调节等,能够在汽车车身1上相对于第一对极10较近一侧的部位和较远一侧的部位,形成期望厚度的电泳涂膜层。
此处,如果在第二水洗工序(第五水洗工位C6)之后,在汽车车身1的表面(电泳涂膜层的表面)残留有清洗水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电泳涂膜层的烘烤干燥,则该电泳涂膜层的表面会产生凹凸,出现外观不良。因此,需要不让清洗水残留在电泳涂膜层的表面上。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除湿工序(除湿工位D1)中,形成电泳涂膜层之后,清洗并将表面沾湿的汽车车身1搬入除湿炉D11,使清洗水干燥。在除湿炉D11内,残留在汽车车身1的表面上的清洗水受重力作用而自然往下滴,由此能够除去该残留的清洗水的大部分。此外,取出进入除湿炉D11内的上游侧的空气并降低该空气的湿度,将该湿度降低后的空气送回除湿炉D11内来降低除湿炉D11内的湿度,由此不会使汽车车身1的表面温度过度上升,能够使附着于汽车车身1的表面的水分逐渐干燥。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因残留的清洗水的痕迹导致电泳涂膜层的表面产生凹凸。
此外,因为除了通过在重力作用引起的自然滴下以外,还降低除湿炉D11内的湿度,使残留在汽车车身1的表面上的清洗水干燥,所以与仅靠重力作用引起的自然滴下来除去清洗水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快地除去残留的清洗水。因此,能够缩短除湿工序的工序长度,进而能够容易地使整个电泳涂装线L的工序长度与现有技术中进行一次电泳涂装时的整个电泳涂装线的工序长度几乎相同。
此处,能够想到通过使除湿炉内D11的空气与外部空气交换来降低除湿炉内D11的湿度的方法。然而,该方法会向外部排出高温空气,因此会产生能量损耗。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热泵对从除湿炉D11内取出的空气进行冷却和加热,将该加热后的空气送回除湿炉D11,由此进行除湿炉D11内的除湿,因此能够减少能量损耗。
此外,从汽车车身1滴下的水滴和因冷却器93对空气进行冷却而产生的凝结水作为贮存水贮存到除湿炉D11内的贮存部96a,该贮存水通过过滤器D17,在第五水洗工位C6用作清洗水。因此,能够将从除湿炉D11排出的水滴和凝结水再利用。
而且,从除湿炉D11排出水滴和凝结水中几乎不含从外部混入的异物和污垢,因此能够用构成简单的过滤器D17除去水滴和凝结水中的污垢。并且,通过过滤器D17后的水滴和凝结水被送回第一浸渍水洗槽25后,来自第一浸渍水洗槽25和清洗液回收罐33、34的溢流水被回收到第二电泳槽21。能够利用与第二电泳槽21相连的UF装置31回收电泳涂料,将该电泳涂料再利用。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主旨的范围内可采用替代方式。
用于输送汽车车身的吊架也能够采用从车宽方向的一侧支承汽车车身1的C型吊架。在此情况下,在清洗水除去工位C3,能够在隔着汽车车身1的C型吊架的相反一侧布置第二空气供给管57~59,使空气供给管从该第二空气供给管57~59朝向C型吊架的上部框架通过的位置与汽车车身1的车顶1a通过的位置之间的中间高度位置延伸,将喷嘴60布置在该中间位置。这样一来,因为吊架的上部框架不通过喷嘴60的前方(下方),所以车顶1a通过喷嘴60的前方(下方)时,能够对车顶1a连续喷吹空气。
此外,采用C型吊架时,在热流动工位C4,也能够使暖风吹出管从隔着汽车车身1的C型吊架的相反一侧向C型吊架的上部框架通过的位置与汽车车身1的车顶1a通过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的高度位置延伸。这样一来,能够将第二暖风吹出口82朝向下方地布置在车顶1a通过的位置的正上方,因此有利于迅速地通过蒸发除去残留在车顶1a上的清洗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脱脂清洗工位A2,用设有多个超声波振子A14的脱脂槽A13进行脱脂清洗,但也能够采用不包括超声波振子的脱脂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清洗水除去工位C3,向车顶1a喷吹空气,但只要能从车顶1a除去清洗水即可,也能够采用喷吹空气以外的方法。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清洗水除去促进装置8的各喷嘴安装管55的三个喷嘴安装部55a中的一个上安装喷嘴60,但也可以在多个喷嘴安装部55a上分别安装喷嘴6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表面调整工位B1,但只要按照需要设置表面调整工位B1即可,也可以不设置表面调整工位B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化学转化处理工位B2,化学转化溶液采用磷酸锌系处理液,但也能够采用其他溶液,例如氧化锆系处理液。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前置冷却器D12和后置加热器D14,但也可以不设置其中一者或二者都不设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除湿炉D11排出的贮存水被回收到第一浸渍水洗槽25,但也可以不回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利用电泳涂装装置E进行电泳涂装的被涂物为汽车车身1,但也可以是其他涂装物。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不得对本发明的范围做限定性解释。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决定,属于权利要求的等同范围的变形、变更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对分两次使电泳涂料附着到被涂物上的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很有用。
-符号说明-
A 脱脂清洗区(脱脂清洗装置)
A12 脱脂溶液
A13 脱脂槽(脱脂装置)
A14 超声波振子(脱脂装置)
B 化学转化处理区(化学转化处理装置)
C 电泳涂装区(电泳涂膜层形成装置)
D11 除湿炉
D13 热泵
D16 循环路
D17 过滤器
E 电泳涂装装置
L 电泳涂装线
M 除湿装置
1 汽车车身(被涂物)
1a 车顶(清洗水停滞面)
8 清洗水除去促进装置(清洗水除去低减装置)
10 第一对极
11 第一电泳槽(第一电泳装置)
12 浸渍水洗槽(第一水洗装置)
13 喷射喷嘴(第一水洗装置)
16 涂膜热流动装置(热流动装置)
21 第二电泳槽(第二电泳装置)
22 第一喷射喷嘴(第二水洗装置)
23 第二喷射喷嘴(第二水洗装置)
24 第三喷射喷嘴(第二水洗装置)
25 第一浸渍水洗槽(第二水洗装置)
26 第四喷射喷嘴(第二水洗装置)
27 第二浸渍水洗槽(第二水洗装置)
28 第五喷射喷嘴(第二水洗装置)
31 UF装置(超滤装置)
93 冷却器
94 加热器
Claims (20)
1.一种电泳涂装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脱脂清洗工序、化学转化处理工序以及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
在所述脱脂清洗工序中,除去被涂物的表面的污垢或油脂,
在所述脱脂清洗工序后,在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工序中,在所述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后的被涂物的表面形成化学转化处理层,
在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工序后,在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中,在形成有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层的被涂物的表面,形成由第一电泳涂膜和层叠在该第一电泳涂膜上的第二电泳涂膜构成的电泳涂膜层;
所述脱脂清洗工序包括脱脂工序,在所述脱脂工序中,将表面的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前的所述被涂物浸渍于脱脂槽内所贮存的脱脂溶液中,并在此状态下,利用设在该脱脂槽的壁部的超声波振子使该脱脂溶液产生超声波振动,由此对该被涂物进行脱脂清洗;
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包括第一电泳工序、第一水洗工序、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热流动工序以及第二电泳工序,
在所述第一电泳工序中,在第一电泳槽内,在形成有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层的被涂物与第一对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而在该被涂物上形成所述第一电泳涂膜,
在所述第一电泳工序后,在所述第一水洗工序中,利用清洗水水洗已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
在所述第一水洗工序后,在所述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中,除去或减少所述水洗后的被涂物的因大致水平而停滞有所述清洗水的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所述清洗水,
在所述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后,在所述热流动工序中,进行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所述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被除去或减少后的被涂物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比形成在所述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被除去或减少后的被涂物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极较远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高,
在所述热流动工序后,在所述第二电泳工序中,在第二电泳槽内,在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经过热流动后的被涂物与第二对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而在该被涂物上形成所述第二电泳涂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泳涂装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洗水除去减少工序是为了从所述清洗水停滞面上排除清洗水而向该清洗水停滞面喷吹气体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泳涂装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水洗工序包括浸渍水洗工序和喷射水洗工序,
在所述浸渍水洗工序中,将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浸渍于浸渍水洗槽内所贮存的清洗水中,
在所述浸渍水洗工序之前或之后,在所述喷射水洗工序中,向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喷吹清洗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泳涂装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流动工序的热流动通过向所述被涂物喷吹温度比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烘烤温度低的暖风来进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泳涂装法,其特征在于:
进行所述热流动工序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所述被涂物上离所述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达到以70℃~100℃被加热了规定时间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泳涂装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工序在所述第二电泳工序后包括第二水洗工序,在所述第二水洗工序中,利用清洗水水洗已形成有所述第二电泳涂膜的被涂物,
所述电泳涂装法在所述第二水洗工序之后还包括除湿工序,在所述除湿工序中,将所述电泳涂膜层的表面被所述清洗水沾湿的被涂物搬入除湿炉,在该除湿炉内,允许该清洗水作为水滴滴下,且取出该除湿炉内的空气并降低该取出的空气的湿度,将该湿度降低后的空气送回除湿炉内,由此降低该除湿炉内的湿度,从而使该被涂物的表面的清洗水干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泳涂装法,其特征在于:
事先设置热泵,所述热泵将从所述除湿炉内取出的空气用作吸热源,且将吸热冷却后的空气用作放热源,
所述除湿工序包括冷却工序和加热工序,
在所述冷却工序中,从所述除湿炉内取出空气,用所述热泵对该取出的空气进行冷却,以使该取出的空气中的水分的一部分冷凝成凝结水,
在所述加热工序中,用所述热泵对所述冷却后的空气进行加热,将该加热后的空气送回所述除湿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泳涂装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水滴和所述凝结水在所述第二水洗工序中用作所述清洗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泳涂装法,其特征在于:
送回所述除湿炉内的空气的温度小于100℃。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泳涂装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涂物是汽车车身,
所述清洗水停滞面是所述汽车车身的车顶。
11.一种电泳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脱脂清洗装置、化学转化处理装置以及电泳涂膜层形成装置,
所述脱脂清洗装置除去被涂物的表面的污垢或油脂,
所述化学转化处理装置在所述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后的被涂物的表面形成化学转化处理层,
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装置在形成有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层的被涂物的表面,形成由第一电泳涂膜和层叠在该第一电泳涂膜上的第二电泳涂膜构成的电泳涂膜层;
所述脱脂清洗装置具有脱脂装置,所述脱脂装置将表面的污垢或油脂被除去前的所述被涂物浸渍于脱脂槽内所贮存的脱脂溶液中,并在此状态下,利用设在该脱脂槽的壁部的超声波振子使该脱脂溶液产生超声波振动,由此对该被涂物进行脱脂清洗;
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装置具有第一电泳装置、第一水洗装置、清洗水除去减少装置、热流动装置以及第二电泳装置,
所述第一电泳装置具有第一电泳槽,在该第一电泳槽内,在形成有所述化学转化处理层的被涂物与第一对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而在该被涂物上形成所述第一电泳涂膜,
所述第一水洗装置利用清洗水水洗已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
所述清洗水除去减少装置除去或减少所述水洗后的被涂物的因大致水平而停滞有所述清洗水的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所述清洗水,
所述热流动装置进行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所述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被除去或减少后的被涂物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比形成在所述清洗水停滞面上的清洗水被除去或减少后的被涂物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极较远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的电阻高,
所述第二电泳装置具有第二电泳槽,在第二电泳槽内,在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经过热流动后的被涂物与第二对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而在该被涂物上形成所述第二电泳涂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泳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洗水除去减少装置工序具有吹气喷嘴,所述吹气喷嘴为了从所述清洗水停滞面除去清洗水而向该清洗水停滞面喷吹气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泳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水洗装置具有浸渍水洗槽和喷射喷嘴,
所述浸渍水洗槽中贮存有供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浸渍的清洗水,
在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浸渍于所述浸渍水洗槽之前或之后,所述喷射喷嘴向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被涂物喷吹清洗水。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泳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流动装置构成为:向所述清洗水被除去或减少后的被涂物喷吹温度比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烘烤温度低的暖风。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泳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流动装置构成为:进行所述第一电泳涂膜的热流动,以使形成在所述被涂物上离所述第一对极较近一侧的部位的第一电泳涂膜达到以70℃~100℃被加热了规定时间的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泳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泳涂膜层形成装置还具有第二水洗装置,所述第二水洗装置利用清洗水水洗已形成有所述第二电泳涂膜的被涂物,
所述电泳涂装装置还具有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在所述第二水洗装置水洗所述被涂物之后,使被所述第二水洗装置水洗后的被涂物的表面的清洗水干燥,
所述除湿装置具有除湿炉,所述除湿炉中搬入被所述第二水洗装置水洗后的被涂物,所述除湿装置构成为:在该除湿炉内允许附着于该被涂物的清洗水作为水滴滴下,且取出该除湿炉内的空气并降低该取出的空气的湿度,将该湿度降低后的空气送回该除湿炉内,由此降低该除湿炉内的湿度,从而使该被涂物的表面的清洗水干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泳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冷却器、加热器、循环路以及热泵,
所述冷却器引入从所述除湿炉内取出的空气,并对该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以使该引入的空气中的水分的一部分冷凝成凝结水,
所述加热器对被引入的由所述冷却器冷却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循环路使所述除湿炉内的空气循环,以使所述空气从所述冷却器经所述加热器返回所述除湿炉,
所述热泵连接所述冷却器与所述加热器以保证热介质可循环,利用该热介质,向所述冷却器供给对所述空气进行冷却的冷热能且向所述加热器供给对所述空气进行加热的热能。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泳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泳涂装装置还包括过滤器和超滤装置,所述过滤器除去所述水滴和所述凝结水中的污垢,
通过所述过滤器后的所述水滴和所述凝结水被送回所述第二水洗装置后从该第二水洗装置经所述第二电泳装置的所述第二电泳槽引入所述超滤装置,
所述超滤装置用于从所述第二电泳槽内包括所述水滴和所述凝结水的溶液回收电泳涂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泳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送回所述除湿炉内的空气的温度小于100℃。
20.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泳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涂物是汽车车身,
所述清洗水停滞面是所述汽车车身的车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11695A JP6984444B2 (ja) | 2018-01-26 | 2018-01-26 | 電着塗装方法及び電着塗装装置 |
JP2018-011695 | 2018-01-26 | ||
PCT/JP2019/000886 WO2019146445A1 (ja) | 2018-01-26 | 2019-01-15 | 電着塗装方法及び電着塗装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55909A CN111655909A (zh) | 2020-09-11 |
CN111655909B true CN111655909B (zh) | 2022-07-29 |
Family
ID=67394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09624.0A Active CN111655909B (zh) | 2018-01-26 | 2019-01-15 | 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692280B2 (zh) |
JP (1) | JP6984444B2 (zh) |
CN (1) | CN111655909B (zh) |
DE (1) | DE112019000306T5 (zh) |
MX (1) | MX2020007847A (zh) |
WO (1) | WO20191464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50722B2 (ja) * | 2020-03-31 | 2023-04-03 |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 被塗装物の洗浄装置及び洗浄方法 |
CN113293422B (zh) * | 2021-05-08 | 2022-02-22 | 临澧金华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标准节的自动化涂装设备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8174A (zh) * | 2006-03-21 | 2007-05-09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涂装生产工艺 |
CN101435653A (zh) * | 2007-11-15 | 2009-05-20 | 株式会社大气社 | 涂装用干燥方法及涂装用干燥装置 |
JP2010100906A (ja) * | 2008-10-24 | 2010-05-06 | Nsi:Kk | 電着塗装洗浄方法 |
CN102758238A (zh) * | 2012-07-26 | 2012-10-31 | 无锡澳美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大型件电泳装置及其电泳工艺 |
CN103436940A (zh) * | 2013-08-29 | 2013-12-11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泳涂装工艺以及用于该电泳涂装工艺的电泳涂装装置 |
CN105463553A (zh) * | 2015-12-30 | 2016-04-06 | 浙江明泉工业涂装有限公司 | 电泳涂装线前处理及电泳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40899B2 (ja) | 1996-06-24 | 2004-07-07 |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 カチオン電着塗装法 |
US6929705B2 (en) * | 2001-04-30 | 2005-08-16 | Ak Steel Corporation | Antimicrobial coated metal sheet |
JP6380482B2 (ja) | 2016-07-29 | 2018-08-2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電着塗装方法及び電着塗装ラインの洗浄水除去促進装置 |
-
2018
- 2018-01-26 JP JP2018011695A patent/JP6984444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15 DE DE112019000306.2T patent/DE112019000306T5/de active Pending
- 2019-01-15 MX MX2020007847A patent/MX2020007847A/es unknown
- 2019-01-15 WO PCT/JP2019/000886 patent/WO201914644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1-15 US US16/963,640 patent/US11692280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1-15 CN CN201980009624.0A patent/CN11165590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8174A (zh) * | 2006-03-21 | 2007-05-09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涂装生产工艺 |
CN101435653A (zh) * | 2007-11-15 | 2009-05-20 | 株式会社大气社 | 涂装用干燥方法及涂装用干燥装置 |
JP2010100906A (ja) * | 2008-10-24 | 2010-05-06 | Nsi:Kk | 電着塗装洗浄方法 |
CN102758238A (zh) * | 2012-07-26 | 2012-10-31 | 无锡澳美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大型件电泳装置及其电泳工艺 |
CN103436940A (zh) * | 2013-08-29 | 2013-12-11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泳涂装工艺以及用于该电泳涂装工艺的电泳涂装装置 |
CN105463553A (zh) * | 2015-12-30 | 2016-04-06 | 浙江明泉工业涂装有限公司 | 电泳涂装线前处理及电泳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27644A (ja) | 2019-08-01 |
US20210062357A1 (en) | 2021-03-04 |
CN111655909A (zh) | 2020-09-11 |
MX2020007847A (es) | 2020-09-25 |
US11692280B2 (en) | 2023-07-04 |
JP6984444B2 (ja) | 2021-12-22 |
DE112019000306T5 (de) | 2020-09-03 |
WO2019146445A1 (ja) | 2019-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55909B (zh) | 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 | |
CN103493609A (zh) | 镀覆方法 | |
JP6380482B2 (ja) | 電着塗装方法及び電着塗装ラインの洗浄水除去促進装置 | |
US4361605A (en) | Apparatus used in surface treatment and a method of surface treatment using said apparatus | |
KR101679405B1 (ko) | Cr 소재용 전착도장방법 및 전착도장장치 | |
CN112359304B (zh) | 一种变压器用散热器自动化热浸锌生产线设备及工艺 | |
JP6927065B2 (ja) | 電着塗装方法及び電着塗装装置 | |
JP6350607B2 (ja) | 電着塗装方法及び電着塗装ラインの塗膜熱フロー装置 | |
JP2799276B2 (ja) | 塗装前処理工程の洗浄装置 | |
JP6939604B2 (ja) | 電着塗装方法及び電着塗装装置 | |
JP2018172711A (ja) | 電着塗装方法 | |
JP2018172712A (ja) | 電着塗装方法 | |
KR101803682B1 (ko) | 신규한 도금용기를 이용한 cr 소재용 표면처리도금장치 | |
JP2009249681A (ja) | 過熱水蒸気による電着水洗方法 | |
JP3832546B2 (ja) | 表面処理装置 | |
JP2782654B2 (ja) | 化成処理方法 | |
JPH07185439A (ja) | 塗装方法および装置 | |
JPH0414453Y2 (zh) | ||
JPS61210200A (ja) | 変圧器ケ−スの塗装方法および塗装装置 | |
JPS6034768A (ja) | 自動車車体の化成処理後の乾燥装置 | |
JPS6029495A (ja) | 自動車車体の化成処理後の乾燥装置 | |
JP2003175357A (ja) | 塗装技術 | |
JPS63190198A (ja) | 電着塗装方法とこの方法に用いる塗装装置 | |
JPH0335400B2 (zh) | ||
JP2008303421A (ja) | 電着塗装方法およ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