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5653A - 涂装用干燥方法及涂装用干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涂装用干燥方法及涂装用干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35653A
CN101435653A CNA2008101821575A CN200810182157A CN101435653A CN 101435653 A CN101435653 A CN 101435653A CN A2008101821575 A CNA2008101821575 A CN A2008101821575A CN 200810182157 A CN200810182157 A CN 200810182157A CN 101435653 A CN101435653 A CN 101435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ing
dried
thing
outside plate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21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泽里志
东冈重孝
石田浩三
松田隆臣
迫田俊之
神田辉夫
古贺一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kisha Ltd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ikisha Ltd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007690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435653(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kisha Ltd,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aikish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35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56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3/00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 F26B3/28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radiation, e.g. from the sun
    • F26B3/283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radiation, e.g. from the sun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15/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object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Machines or apparatu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for drying batches of material in compact form
    • F26B15/1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object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Machines or apparatu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for drying batches of material in compact form with movement in a path composed of one or more straight lines, e.g. compound, the movement being in alternat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 F26B15/12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object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Machines or apparatu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for drying batches of material in compact form with movement in a path composed of one or more straight lines, e.g. compound, the movement being in alternat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the lines being all horizontal or slightly inclin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4Nozzle assemblies; Air knives; Air distributors; Blow bo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210/00Drying processes and machines for solid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drying good
    • F26B2210/12Vehicle bodies, e.g. after being pai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及涂装用干燥装置,为了对箱状被干燥物(4)的外板涂膜(4a)进行干燥,向上述外板涂膜(4a)同时地且直接地供给辐射线和温度低于涂膜硬化温度的温风。由此,可在短时间内干燥被干燥物(4)的外板涂膜(4a)而无损其表面品质。

Description

涂装用干燥方法及涂装用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箱状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进行干燥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及涂装用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涂装用干燥方法,例如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236437号中所公开的、向箱状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吹送热风的技术方案。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促进外板涂膜表面的水分蒸发,可实现外板涂膜的干燥。
但最近,从伴随减少挥发性有机溶剂而引入水基涂料(water-based paint)等的角度出发,需要能够缩短涂膜干燥时间的干燥方法。作为此类干燥方法,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21513号所示,可考虑通过向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放射辐射线,用辐射热加热干燥其外板涂膜。采用该利用辐射线的干燥方法,涂膜可以有效均一地吸收辐射线,通过该吸收所产生的辐射热使涂膜从表面到内部急速升温。
然而,根据本发明人进行的实验可知,对外板涂膜进行基于辐射热的加热干燥时,虽可使外板涂膜急速升温,但外板涂膜的表面温度较内部温度升温更高,外板涂膜的表面侧有早期硬化的倾向。由此,外板涂膜表面侧发生这样的早期硬化时,不能将内部发生的突沸等所产生的蒸汽释放,使涂膜表面的状态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第一技术课题是提供一种在短时间内干燥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而无损其表面品质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其第二技术课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上述涂装用干燥方法的干燥装置。
作为解决上述第一技术课题的方法,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方法,用于对箱状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进行干燥,其特征在于,向上述外板涂膜同时地且直接地供给辐射线和温度低于涂膜硬化温度的温风。
采用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具有可在短时间内干燥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而无损其表面品质的优点。即,对外板涂膜进行基于辐射热的加热干燥时,伴随外板涂膜的急速升温,外板涂膜的表面温度会高于该外板涂膜的内部温度,但在本发明中,由于直接向外板涂膜的表面供给温度低于涂膜硬化温度的温风,因此,通过相对冷却效果可有效地抑制外板涂膜的表面侧温度的升温,从而可抑制外板涂膜的表面侧的硬化。由此,可以释放外板涂膜内部发生的突沸等所产生的蒸汽,抑制外板涂膜表面因该蒸汽所受到的影响,抑制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的表面品质所受到的损害。而且此时,由于向外板涂膜供给温风,因此干燥能力不会像使用冷却风时那样大幅下降,可以尽量抑制基于辐射热的加热干燥因受到外板涂膜表面冷却的阻碍所造成的干燥时间增大的问题。
作为解决上述第二技术课题的装置,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装置,用于对箱状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进行干燥,其特征在于,包括:向上述外板涂膜放射辐射线的红外线加热器;和与上述红外线加热器的放射同时地且直接地向上述外板涂膜吹出温度低于涂膜硬化温度的温风的温风吹出口。
采用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装置,可以提供适用上述涂装用干燥方法的干燥装置。
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将上述外板涂膜加热到100℃以下,并且将上述外板涂膜上升到最高温度的升温速度设为30~70℃/分。
由此,通过恰当地利用基于辐射线的辐射热和温风热,可以防止外板涂装表面的烘焦和针孔的产生。
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一边使上述被干燥物在干燥线上移动,一边向该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供给上述辐射线和上述温风,将上述辐射线的输出,在上述干燥线的最上游设为最高,并且使其向该干燥线的下游侧逐渐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使上述被干燥物通过的干燥炉,上述干燥炉的内面形成有加热区域,由上述红外线加热器和上述温风吹出口所构成的加热装置,从上述干燥炉的上游向下游侧排列设置在上述加热区域中,上述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设定为,在上述干燥炉的最上游为最高,并且向该干燥炉的下游侧逐渐降低。
这样,若向在干燥线上移动的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供给辐射线和温风,并且将辐射线的输出(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设定为在干燥线的最上游最高时,通过增大向水分最多的外板涂膜射入的辐射线的能量分散,可以增大其吸收率,从而可有效地使涂膜急速升温,尽快干燥。另一方面,由于使辐射线的输出向干燥线的下游侧逐渐下降,因此,即使利用辐射线进行干燥时,也可减轻干燥后的外板涂膜的冷却负担。故此,即使利用辐射线进行干燥时,也可缩短被干燥的外板涂膜降至恰当温度的时间。
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干燥线的上游侧,向上述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供给辐射线和温风,在上述干燥线的上游侧的下游侧,供给温度低于该干燥线的上游侧的温风的温度的冷却风,而且,上述干燥线的下游侧的冷却风风量,大于该干燥线的上游侧的温风风量。
另外,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使上述被干燥物通过的干燥炉,上述干燥炉的内面形成有加热区域,由上述红外线加热器和上述温风吹出口所构成的加热装置,从上述干燥炉的上游向下游侧排列设置在上述加热区域中,上述干燥炉中,形成有与上述加热区域连续的冷却区域,上述干燥炉的内面中与上述冷却区域对应的部分,开有吹出冷却风的冷却风吹出口,从上述冷却区域的冷却风吹出口吹出的冷却风的风量,多于从上述加热区域的温风吹出口吹出的温风的风量。
这样,若在干燥线的上游侧向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供给辐射线和温风,在其下游侧,供给温度低于上述温风的温度的冷却风,而且该冷却风的风量大于干燥线上游侧的温风风量时,可以降低加热区域的氛围气向冷却区域侧的流入,确保了外板涂膜干燥后该外板涂膜有适当的冷却手段,既可干燥外板涂膜又可切实地将其冷却至恰当的温度。
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为水基涂料涂膜,上述涂装用干燥方法应用于对上述水基涂料涂膜的预热工序中。
另外,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为水基涂料涂膜,用上述涂装用干燥装置,进行对上述水基涂料涂膜的预热工序。
由此,可以提供适用于进行对水基涂料涂膜的预热工序的干燥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被干燥物不存在时,通过与别的温风流合流,来改变朝向上述辐射线的发生热源的温风流的方向。
另外,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分别具有多个上述红外线加热器和上述温风吹出口,上述多个温风吹出口中的一温风吹出口,与上述多个红外线加热器的一部分相对设置,上述多个温风吹出口中的别的温风吹出口,向与上述一温风吹出口的指向方向交叉的方向吹出温风。
这样,在被干燥物不存在时,通过使朝向辐射线的发生热源(红外线加热器)的温风流,与别的温风流合流(交叉)而改变温风流的方向时,可以防止辐射线的发生热源被温风积极地冷却,从而可用简单的方法防止基于辐射线的干燥效率的下降。
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被干燥物,具有连通其内外的开口,并且其内板上具有应干燥的内板涂膜,温风从上述被干燥物的外部通过上述开口供给到该被干燥物的内板涂膜。
另外,本发明的涂装用干燥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被干燥物,具有连通其内外的开口,并且其内板上具有应干燥的内板涂膜,上述温风吹出口,从上述被干燥物的外部通过上述开口向该被干燥物的内板涂膜供给温风。
这样,若将温风从被干燥物的外部通过开口向被干燥物的内板涂膜供给时,通过利用箱状被干燥物的开口使温风在内外流通,既可有效地向被干燥物的外部排出湿气,又可借助温风的热量干燥内板涂膜。
附图说明
图1是对使用水基涂料的外涂层涂装和使用溶剂型涂料的外涂层涂装进行比较说明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图2的X3-X3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X4-X4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IR加热器的连接部在干燥炉的温风下的状态的图。
图6是说明车身搬送到图2的干燥炉时的温风流的说明图。
图7A和图7B是表示涂膜的评价试验的条件及试验结果的图表,分别表示各条件下的、实施例的试验结果和比较例的试验结果。
图8是表示采用利用辐射线和温风的干燥方法时和采用利用温风的干燥方法时,外板涂膜温度和预热时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车身的涂装领域中,挥发性有机溶剂的使用正在日益减少。例如,在对车身进行的外涂层涂装工序中,如图1所示,使用溶剂型涂料时,进行底层涂装工序、透明涂装工序、烘干工序,与此相对,使用水基涂料时,为了在透明涂装工序前干燥水基涂料涂膜而需在底层涂装工序和透明涂装工序之间插入预热工序(还包含冷却工序)。预热工序,通常需要4分钟以上的工序长度,从节约空间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结束该工序。下面,以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应用到预热工序中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在说明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装用干燥方法之前,对使用该方法的干燥装置进行说明。
干燥装置1,如图2~图4所示,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干燥炉2。该干燥炉2中,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通路3,该通路3的一端(图3、图4中的左端)作为搬入口向外部开口,该通路3的另一端(图3、图4中的右端)作为搬出口向外部开口。该通路3中,设有从搬入口通往搬出口的未图示的传送装置,该传送装置上安装有搬送台5,以载置并搬送作为被干燥物的车身4。该搬送台5的通过干燥炉的时间,设定为2分钟以内的规定时间。
上述通路3,由相向的一对侧壁面6a、6b和上壁面7来区划。各侧壁面6a(6b),在干燥炉2的全长范围,从通路3的底面向上方侧依次包括有底部8、侧部9和肩部10。底部8,以越往上方越偏向干燥炉2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外方侧的状态倾斜,该底部8,在搬送来的车身4的侧面侧,从斜下方侧与该车身4相对。侧部9,笔直地向上下方向延伸,该侧部9,在搬送来的车身4的侧面侧,与该车身4的大部分相对。肩部10,以越往上方越偏向干燥炉2的宽度方向内方侧的状态倾斜,该肩部10,在搬送来的车身4的侧面侧,从斜上方侧与该车身4相对。上壁面7,水平设置,该上壁面7,在搬送来的车身4的上方侧,从上方侧与该车身4的整体相对。
上述通路3,如图3、4所示,在其长度方向的全长范围,区分为A~F区域。A~D的各区域,作为加热区域Sh有相同的结构,E、F的各区域,作为冷却区域Sc有相同的结构。A~D的各区域中,在两侧壁面6a(6b)及上壁面7上,安装有多个IR加热器(红外线电加热器)11。该各IR加热器11,具有从通路3的周壁向通路3内侧放射辐射线的功能,作为该各IR加热器,可适当地在通过加热各种灯丝(filament)放射辐射线的加热器(例如中波加热器、碳加热器、陶瓷加热器)等中进行选择。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IR加热器11,如图5所示,使用通过在封入氩气的石英玻璃管17内加热碳丝18来放射辐射线的类型(碳型)。此类IR加热器11,通常,石英玻璃管11内面的金属反射膜19容易受热老化,而且位于基端侧的连接部20(由石英玻璃管构成)很薄因而容易受热破裂,当发生破裂时,空气进入封有氩气的石英玻璃管17内,碳丝18燃烧,从而无法产生辐射线。然而,由于各IR加热器11设置在通路3内的温风下,因此其过度升温受到抑制,由此,各IR加热器11的寿命下降便受到抑制。该各IR加热器11,其输出分别可以独立控制,其峰值波长,考虑到水的吸收选择性等,设定在1~5μm。A~D的各区域中的IR加热器11的总强度,其下限,从IR加热器现实辐射效果的角度出发设定为10KW,另一方面,其上限,从防止涂膜烘焦的角度出发设定为75KW。另外,使各IR加热器11的输出分别可以独立控制的原因之一是,如后所述,为了使IR加热器11的输出从上游侧(A区域)向下游侧(D区域)逐渐降低。此外,另一原因是,由于品种(形状、大小)、涂装色等导致辐射效果各异,因而通过从IR加热器11输出与上述要素相应的恰当的辐射能量,可将使用能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内。
此外,在A~D的各区域中,两侧壁面6a(6b)及上壁面7上,开有吹出温风的温风吹出口12a、12b、13a、13b、14a、14b。以下,有时会将它们简称为温风吹出口12~14。该做法对后述的冷却风吹出口(12a’、12b’...)也同样适用。
各侧壁面6a(6b)中,在肩部10和底部8上设有温风吹出口12a、12b(13a、13b),侧壁面6a(6b)的肩部10的温风吹出口12a(13a),以向相对的侧壁面6b(6a)的底部8吹送温风来予以指向,底部8的温风吹出口12b(13b),用多个槽口(slit),以向斜上方吹送温风来予以设定。侧壁面6a(肩部10)的温风吹出口12a和侧壁面6b(肩部10)的温风吹出口13a,在A~D的各区域中,分别在干燥炉2的长度方向上错开,它们从A区域向D区域形成相互交错的配置(左右错位配置)。上壁面7上,在A~D的各区域内,设有2个温风吹出口14a、14b,该各温风吹出口14a(14b),在干燥炉2的宽度方向上离开,且在干燥炉2的长度方向上错开,设置在该长度方向上与各侧壁面6a(6b)的温风吹出口12a(13a)重叠的位置上。因此,当作为被干燥物的车身4不存在时,从侧壁面6a(6b)的温风吹出口12a(13a)吹出的温风流,如图2所示,会吹到相对的侧壁面6b(6a)上的IR加热器11的加热器部使其功能下降,但由于上壁面7的温风吹出口14a(14b)吹出的温风,与该侧壁面6a(6b)的温风吹出口12a(13a)吹出的温风合流,因而将上述温风流的流向改变为不吹向IR加热器11的方向。上述各温风吹出口12~14吹出的温风的温度可设定在40~100℃的范围,A~D各区域的风量可设定在50~220m3/m·min(每干燥炉1米的平均风量)的范围,A~D区域内的湿度可设定在22g/kg以下。
在E、F的各区域中,两侧壁面6a(6b)和上壁面7的任何一方上均未设有IR加热器11和温风吹出口,取而代之,在两侧壁面6a(6b)和上壁面7上设有吹出冷却风的冷却风吹出口12’~14’、15’。该E、F各区域中的冷却风吹出口12’~14’,以与A~D各区域中的温风吹出口12~14相同的布局设置,冷却风吹出口15’在侧部9上开口,该开口面向搬送来的车身4的侧部。各冷却风吹出口12’~14’、15’吹出的冷却风,其温度可设定在20~45℃的范围,E、F各区域的风量可设定在50~220m3/m·min的范围。
下面,就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装用干燥方法,用上述干燥装置1进行说明。
干燥装置1中,作为被干燥物,搬入进行了基于水基涂料的外涂层涂装的车身4,但干燥装置1在车身4搬入干燥炉2内之前就开始运作。在A~D的各区域中,从各IR加热器11放射出辐射线,并且从各温风吹出口12~14吹出温风。A~D各区域中的IR加热器11的输出,在10KW以上75KW以下,上游侧(A区域侧)最高,向下游侧(D侧)逐步降低(具体参照图7A的各实施例),由此,既可确保对车身4的加热性能,又可使在加热区域Sh下游侧的冷却区域Sc(E、F区域)中的冷却顺利进行。关于从各温风吹出口12~14吹出的温风,涂膜硬化温度以下的温度的40~100℃的范围的温风,以50~220m3/m·min范围的风量吹出,通过该温风的热和上述IR加热器11发出的辐射线的辐射热,车身4的外板涂膜被加热到100℃以下,并且该外板涂膜上升到最高温度的升温速度设定为30~70℃/分。另外,干燥装置1,不一定要在车身4搬入前开始运作,例如,在休息时间、或到下一车身4搬入为止有很长时间等情况下,为了节能,可以临时切断IR加热器11等的开关,在车身4到达干燥炉2之前的时刻再次打开开关即可。
另外,E、F的各区域中,从各冷却风吹出口12’~15’吹出的20~45℃范围的冷却风,以50~220m3/m·min范围的风量吹出,各区域的风量,设定在加热区域Sh中A~D各区域的风量以上,以便切实地进行车身4的涂膜冷却。
此时,关于风量,加热区域Sh的A~D区域中,从上壁面7、肩部10、底部8的各温风吹出口14a(14b)、12a(13a)、12b(13b),以5~30:20~60:20~60的比吹出温风。这是因为下述理由。加热区域Sh中,关于上壁面7,由于与其相对的车身4的车顶的板厚较薄,温度容易上升,所以温风风量较少即可,关于肩部10,由于要使温风抵达门内板,所以需要输出较多的温风,关于底部8,由于下边梁的板厚较厚,温度不易上升,所以需要较多的温风。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壁面7、肩部10、底部8上分别设有温风吹出口14a(14b)、12a(13a)、12b(13b),而侧部9上未设有温风吹出口,但也可在侧部9上设置温风吹出口,此时,关于侧部9,考虑到由于IR加热器11的存在,温风较少亦可,上壁面7、肩部10、侧部9、底部8的各温风吹出口的风量比设为5~30:20~60:20~60:20~60较理想。
另一方面,在冷却区域Sc的E、F区域中,从上壁面7、肩部10、侧部9、底部8的各冷却风吹出口14a’(14b’)、12a’(13a’)、15’、12b’(13b’),以5~30:20~60:20~60:20~60的比吹出冷却风。这是因为下述理由。冷却区域Sc中,关于上壁面7,由于与其相对的车身4的车顶的板厚较薄,温度容易下降,所以冷却风量较少即可,关于肩部10,由于要使冷却风抵达门内板,所以需要输出较多的冷却风,关于侧部9,由于IR加热器11的效果,温度不易下降,所以需要适量(肩部10和底部8的一半左右)的冷却风,关于底部8,由于下边梁的板厚较厚,温度不易下降,所以需要较多的冷却风。
车身4搬入上述干燥装置1的干燥炉2内后,如图6所示,在A~D各区域,车身4的外板涂膜4a,同时接受IR加热器11发出的辐射线和温风吹出口12~14吹出的温风(100℃以下,例如80℃),外板涂膜4a的涂膜温度(前门外板的涂膜温度),如图8所示,在1分钟内超过70℃。此时,外板涂膜4a的涂膜温度,如前所述,抑制在100℃以下,该外板涂膜4a到达最高温度的升温速度为30~70℃/分。
此时,车身4的外板涂膜4a,如图6所示,由于受到辐射线作用,外板涂膜4a因辐射热而急速升温,因此,其表面温度将会高于其内部温度(本发明人的研究发现)。但此时,由于温度低于涂膜硬化温度的温风供给到外板涂膜4a的表面,因此,该温风,通过相对的冷却效果抑制外板涂膜4a表面温度的升高,从而抑制外板涂膜4a表面侧的硬化。因此,外板涂膜内部发生的突沸等产生的蒸汽通过外板涂膜4a释放,由此可以抑制外板涂膜4a表面的状态所受到的影响(针孔(pinhole)、桔皮状(orange peel)等)。
此时,由于温风直接向外板涂膜4a吹送(图6中,参照虚线箭头),因此可以有效增大外板涂膜4a的膜层散热系数(对流膜层散热系数),改善对流散热,使上述温风的相对冷却效果有效地作用于外板涂膜4a。
而且此时,向外板涂膜4a供给的是温风(例如80℃)而非冷却风,因此,在该温风供给之下,不会发生如使用冷却风时那样干燥能力大大降低的问题。因此,可以尽量抑制基于辐射热的加热干燥因受到外板涂膜4a表面冷却的阻碍所造成的干燥时间增大的问题,有效利用基于辐射热的加热干燥进行外板涂膜4a的干燥,在短时间内干燥外板涂膜4a。
另一方面,有关车身4的内板涂膜4b的干燥,从肩部10的温风吹出口12a(13a)吹出的温风,通过车身4的窗开口向内板涂膜4b供给温风热(参照图6的虚线箭头)。该温风,通过窗开口向车身4的外部排出时,将蒸发的水蒸汽带出车身4外。该车身4完全通过F区域时,外板涂膜4a的涂膜固态成分超过80wt%,内板涂膜4b的涂膜固态成分超过70wt%。
车身4进入E区域后,温度低于上述温风温度的冷却风,便以多于A~D各区域的风量,冷却车身4的外板涂膜4a和内板涂膜4b。车身4通过F区域从干燥炉2中搬出时,各涂膜4a、4b的温度在40℃以下。然后,移向透明涂装工序。
图7A、B是印证上述各种理想条件的试验结果。
该试验结果,是在下述试验方法下进行的试验所获得的。
(1)水基涂膜温度和固态成分的测定
在实际车身的前门外板和作为内板的前门踏板上设置热电偶和固态成分测定用的铝箔。接着,向内板喷涂使干燥膜厚成为13±3μm的水基涂料(立邦(Nippon Paint)产),在室温下放置120秒。接着,用转动喷雾式涂装机在车身4的外板上静电涂装使干燥膜厚成为13±3μm的上述水基涂料。静电涂装,以车身4的纵面→横面为一次,反复进行两次。涂装完成后,在室温下放置90秒,然后预热2分钟。用热电偶测定从预热开始到结束的车身4的温度,如下述那样求取预热结束时的水基涂膜的固态成分。即,涂装前预先测定铝箔的重量A,预热后,立即折叠铝箔以使涂膜不露出在外,并测定此时的铝箔的重量B,接着,打开该铝箔使涂膜露出在外,在140℃下干燥1小时,测定此时的铝箔的重量C。然后,通过式(C-A)/(B-A)×100计算预热后的涂膜固态成分(重量%)。
(2)涂装外观的测定
用转动喷雾式涂装机在实际车身的外板上静电涂装使干燥膜厚成为20±5μm的溶剂型中间涂料H880(立邦产)。在室温下放置7分钟后,向内板喷涂使干燥膜厚成为13±3μm的水基涂料,在室温下放置2分钟。接着,用转动喷雾式涂装机在车身4的外板上静电涂装使干燥膜厚成为13±3μm的上述水基涂料。在室温下放置1.5分钟,然后预热2分钟。在室温下放置2分钟后,向内板喷涂使干燥膜厚成为25±5μm的溶剂型透明涂料O-1600(立邦产)。在室温下放置1分钟后,用转动喷雾式涂装机在外板上静电涂装使干燥膜厚成为30±5μm的上述溶剂型透明涂料。在室温下放置10分钟后,用电炉在140℃下干燥30分钟。干燥后,用Wavescan DOI(BYK公司产)测定涂装的完工品质,目视判断针孔的有无。
此处,作为水基涂料,使用了下述材料。将铝粉浆(aluminiumpaste)MH8801(东洋铝业产的铝颜料)19.0重量部、乳液树脂(不挥发成分30%、固态成分酸值10mgKOH/g、羟值40)183.3重量部、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固态成分酸值50mgKOH/g、固态成分30%)33.3重量部、和
Figure A200810182157D00131
HW-62(昭和高分子产的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固态成分15%)31.25重量部进行混合后,混合搅拌
Figure A200810182157D00132
 R960(Avecia公司产的聚氨酯乳液(urethane emulsion)、有效成分33%)60.0重量部、二甲基乙醇胺(dimethylethanolamine)10%水溶液5.0重量部,得到水基涂料组合物。所得的水基涂料,以离子交换水稀释调整至粘度为45秒(在20℃使用四号福特杯(No.4Ford Cup))。
根据图7A的实施例,满足外板(前门)涂膜4a的涂膜温度(100℃以下)、外板涂膜4a的升温速度(30~70℃/min)等各条件时,能够使外板涂膜4a的固态成分在80wt%以上,使内板涂膜4b的固态成分在70wt%以上,并且在预热工序后,能够迅速地使外板涂膜4a的温度在40℃以下,得到了所希望的结果。此外,有关光泽、光亮、平滑性等完工品质,满足所定的标准,有关针孔,未有发生。
与此相对,如图7B的比较例所示,不满足条件者,在以下的各项,即,预热后的涂膜固态成分(wt%)、预热后的涂膜温度(℃)、完工品质、针孔的任意一项上产生了问题。
以上,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冷却风吹出口12’~14’的设置与温风吹出口12~14的设置相同时的情况,其也可采用上述的吹出口的设置互为不同的结构。

Claims (13)

1.一种涂装用干燥方法,用于干燥箱状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外板涂膜同时地且直接地供给辐射线和温度低于涂膜硬化温度的温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外板涂膜加热到100℃以下,并且
将所述外板涂膜上升到最高温度的升温速度设为30~70℃/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边使所述被干燥物在干燥线上移动,一边向该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供给所述辐射线和所述温风,
将所述辐射线的输出,在所述干燥线的最上游设为最高,并且使其向该干燥线的下游侧逐渐降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干燥线的上游侧,向所述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供给辐射线和温风,
在所述干燥线的上游侧的下游侧,供给温度低于该干燥线的上游侧的温风的温度的冷却风,而且,
所述干燥线的下游侧的冷却风风量,大于该干燥线的上游侧的温风风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为水基涂料涂膜,
所述涂装用干燥方法,应用于对所述水基涂料涂膜的预热工序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干燥物不存在时,通过与别的温风流合流,来改变朝向所述辐射线的发生热源的温风流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涂装用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干燥物,具有连通其内外的开口,并且其内板上具有应干燥的内板涂膜,温风从所述被干燥物的外部通过所述开口供给到该被干燥物的内板涂膜。
8.一种涂装用干燥装置,用于干燥箱状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所述外板涂膜放射辐射线的红外线加热器;和
与所述红外线加热器的放射同时地且直接地向所述外板涂膜吹出温度低于涂膜硬化温度的温风的温风吹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涂装用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使所述被干燥物通过的干燥炉,
所述干燥炉的内面形成有加热区域,由所述红外线加热器和所述温风吹出口所构成的加热装置,从所述干燥炉的上游向下游侧排列设置在所述加热区域中,
所述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设定为,在所述干燥炉的最上游为最高,并且向该干燥炉的下游侧逐渐降低。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涂装用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使所述被干燥物通过的干燥炉,
所述干燥炉的内面形成有加热区域,由所述红外线加热器和所述温风吹出口所构成的加热装置,从所述干燥炉的上游向下游侧排列设置在所述加热区域中,
所述干燥炉中,形成有与所述加热区域连续的冷却区域,
所述干燥炉的内面中与所述冷却区域对应的部分,开有吹出冷却风的冷却风吹出口,
从所述冷却区域的冷却风吹出口吹出的冷却风的风量,多于从所述加热区域的温风吹出口吹出的温风的风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涂装用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干燥物的外板涂膜为水基涂料涂膜,
用所述涂装用干燥装置,进行对所述水基涂料涂膜的预热工序。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涂装用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别具有多个所述红外线加热器和所述温风吹出口,
所述多个温风吹出口中的一温风吹出口,与所述多个红外线加热器的一部分相对设置,
所述多个温风吹出口中的别的温风吹出口,向与所述一温风吹出口的指向方向交叉的方向吹出温风。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涂装用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干燥物,具有连通其内外的开口,并且其内板上具有应干燥的内板涂膜,
所述温风吹出口,从所述被干燥物的外部通过所述开口向该被干燥物的内板涂膜供给温风。
CNA2008101821575A 2007-11-15 2008-11-14 涂装用干燥方法及涂装用干燥装置 Pending CN1014356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96597 2007-11-15
JP2007296597A JP5196967B2 (ja) 2007-11-15 2007-11-15 塗装用乾燥方法及び塗装用乾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5653A true CN101435653A (zh) 2009-05-20

Family

ID=40076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821575A Pending CN101435653A (zh) 2007-11-15 2008-11-14 涂装用干燥方法及涂装用干燥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130332A1 (zh)
EP (1) EP2060863B2 (zh)
JP (1) JP5196967B2 (zh)
CN (1) CN101435653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3420A (zh) * 2011-01-13 2012-07-18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电极制造装置和电极制造方法
CN105457865A (zh) * 2016-01-08 2016-04-06 周海波 客车燃气催化无焰红外辐射热风内循环烘干单元模块
CN107208971A (zh) * 2015-01-26 2017-09-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涂装干燥方法及汽车车身的涂装工序用车门偏移装置
CN107257909A (zh) * 2015-02-26 2017-10-17 巴斯夫涂料有限公司 用于可控通风和固化操作的设备
CN107690561A (zh) * 2015-07-31 2018-02-13 杜尔系统股份公司 处理设备和用于处理工件的方法
CN109163539A (zh) * 2018-08-09 2019-01-08 北京启顺京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气流干燥设备
CN111655909A (zh) * 2018-01-26 2020-09-1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9916B2 (ja) * 2009-12-24 2013-07-3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極乾燥装置
DE102013004131B4 (de) * 2013-03-09 2022-07-2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Behandeln einer Beschichtung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DE102015214706A1 (de) 2015-07-31 2017-02-02 Dürr Systems Ag Behandlungsanlage und Verfahren zum Behandeln von Werkstücken
CN113124670A (zh) * 2021-06-17 2021-07-16 江西农业大学 一种散体中药材红外辐射协同热风干燥设备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60723A (en) * 1951-03-06 1953-12-01 Delamarre Emile Jules Apparatus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ivory
US4336279A (en) * 1978-07-04 1982-06-22 Metzger Wesley A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drying and curing coated substrates
DE3515600C1 (de) 1985-04-30 1986-10-0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8000 München Blastunnel zum Trocknen von lackierten Werkstuecken
US4908231A (en) * 1986-09-08 1990-03-13 Bgk Finishing Systems, Inc. Automobile coating heat treating process
US4785552A (en) * 1987-07-08 1988-11-22 Best Willie H Convection stabilized radiant oven
JP2525504B2 (ja) * 1990-07-23 1996-08-21 トリニティ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ボディの塗膜乾燥方法及び装置
JPH0470161U (zh) * 1990-10-31 1992-06-22
JP2712944B2 (ja) * 1991-11-05 1998-02-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塗装用乾燥炉
JPH05138107A (ja) * 1991-11-15 1993-06-01 Nissan Motor Co Ltd 塗装用乾燥炉
US5588830A (en) * 1995-01-13 1996-12-31 Abb Paint Finishing, Inc. Combined radiant and convection heating oven
JP3251157B2 (ja) * 1995-10-03 2002-01-28 株式会社大氣社 塗装乾燥炉
JPH09103730A (ja) * 1995-10-06 1997-04-22 Nissan Motor Co Ltd 塗装用乾燥炉及び被塗物の乾燥方法
US6062850A (en) * 1997-11-21 2000-05-1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int curing oven
JP4044686B2 (ja) * 1997-11-21 2008-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乾燥炉
US6113764A (en) * 1999-05-26 2000-09-05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Processes for coating a metal substrate with an electrodeposited coating composition and drying the same
US7011869B2 (en) * 1999-05-26 2006-03-14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Multi-stage processes for coating substrates with multi-component composite coating compositions
US6200650B1 (en) * 1999-05-26 2001-03-13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Processes for drying and curing primer coating compositions
DE19941184A1 (de) * 1999-08-30 2001-03-01 Flaekt Ab Lacktrockner und Lacktrockneranlage
WO2001036112A2 (en) * 1999-11-15 2001-05-25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a polychromatic coating onto a substrate
JP4171226B2 (ja) 2002-02-20 2008-10-22 株式会社大気社 水系塗装用フラッシュオフ装置
JP2005177632A (ja) * 2003-12-19 2005-07-07 Nissan Motor Co Ltd 塗装方法およびフラッシュオフ装置
DE102005043075A1 (de) 2005-09-10 2007-03-15 Rehau Ag + Co. Verfahren zur Trocknung einer auf einem Kraftfahrzeug-Bauteil aufgebrachten Lackschicht sowie Trocknungssystem hierfür
JP2007222821A (ja) * 2006-02-24 2007-09-06 Nissan Motor Co Ltd 塗装用フラッシュオフ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3420A (zh) * 2011-01-13 2012-07-18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电极制造装置和电极制造方法
CN107208971A (zh) * 2015-01-26 2017-09-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涂装干燥方法及汽车车身的涂装工序用车门偏移装置
CN107257909A (zh) * 2015-02-26 2017-10-17 巴斯夫涂料有限公司 用于可控通风和固化操作的设备
CN107690561A (zh) * 2015-07-31 2018-02-13 杜尔系统股份公司 处理设备和用于处理工件的方法
CN105457865A (zh) * 2016-01-08 2016-04-06 周海波 客车燃气催化无焰红外辐射热风内循环烘干单元模块
CN105457865B (zh) * 2016-01-08 2018-07-06 周海波 客车燃气催化无焰红外辐射热风内循环烘干单元模块
CN111655909A (zh) * 2018-01-26 2020-09-1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
CN111655909B (zh) * 2018-01-26 2022-07-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泳涂装法及电泳涂装装置
CN109163539A (zh) * 2018-08-09 2019-01-08 北京启顺京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气流干燥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60863B1 (en) 2013-08-14
EP2060863A1 (en) 2009-05-20
EP2060863B2 (en) 2020-09-02
JP5196967B2 (ja) 2013-05-15
US20090130332A1 (en) 2009-05-21
JP2009119377A (ja) 2009-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5653A (zh) 涂装用干燥方法及涂装用干燥装置
US7000430B1 (en) Method of forming glass-ceramic parts and/or glass parts
WO2011148955A1 (ja) 乾燥炉及び乾燥方法
US6408649B1 (en) Method for the rapid thermal treatment of glass and glass-like materials using microwave radiation
CN103477013B (zh) 结合可调谐红外线元件的真空绝缘玻璃单元局部加热技术和/或装置
AU700657B2 (en) Method for heating glass sheets to be tempered or heat- strengthened
US7017370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homogenous heating of glass and/or glass-ceramic articles using infrared radiation
US6940081B1 (en) Infrared irradiation
WO2017018240A1 (ja) パウダースラッシュ成形機及びパウダースラッシュ成形法
CN105800920B (zh) 一种片状基片热色涂层的热处理装置
JPH07157322A (ja) ガラス板の熱処理装置
TWI838551B (zh) 用於玻璃板之回火爐
KR0133510B1 (ko) 도막건조방법 및 도막건조장치
JP3200174B2 (ja) 加熱装置
JPH10249261A (ja) 塗装乾燥炉
PL186983B1 (pl) Piec rolkowy do ogrzewania szyb
JP2514178B2 (ja) 赤外線および熱風併用乾燥装置
JP2514179B2 (ja) 炉内気体吐出装置
JPH05138107A (ja) 塗装用乾燥炉
US20030061726A1 (en) Method for drying coatings on substrates for lamps
JP3885589B2 (ja) 塗装用フラッシュオフ装置
CN108212712A (zh) 多段双温区电磁烘炉
JP2733806B2 (ja) 乾燥方法
JP3224589U (ja) ヒーター内蔵遠赤加熱噴出しパネル
JPH0330875A (ja) 水系無機塗料の焼付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