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19234A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19234A
CN111619234A CN202010116520.4A CN202010116520A CN111619234A CN 111619234 A CN111619234 A CN 111619234A CN 202010116520 A CN202010116520 A CN 202010116520A CN 111619234 A CN111619234 A CN 111619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tube
hole
electric substrate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65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19234B (zh
Inventor
小林阳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19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9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19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9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74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stacked structure type, deformed by compression/extension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016Structure of bubble jet print heads
    • B41J2/14145Structure of the manif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tubular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07Production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61Production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62Assembling elements of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67Multiple feed channels per ink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91Electrical conn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电气基板的小型化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液体喷射头具备:喷嘴(37),其通过驱动元件进行驱动从而喷射液体;流道部件(11),其具有向喷嘴供给液体的流道;电气基板(14),其在第一方向上被层叠于流道部件上,并且与驱动元件电连接,流道部件具有多个管(21、22),所述管从层叠有电气基板的一侧的面起向第一方向突出、且在内部形成有所述流道,电气基板具有被插入有管的贯穿孔(46、47),多个管包括具有与贯穿孔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49)的第一管(21)。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驱动元件的驱动所涉及的电气基板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液体喷射装置为,具备液体喷射头且从该喷射头喷射各种液体的装置。虽然作为该液体喷射装置,例如有喷墨式打印机、喷墨式绘图仪等图像记录装置,但是最近也被应用在各种制造装置中,从而发挥其能够使极少量的液体准确地喷落在预定位置上这一特长。例如,可被应用在制造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显示器制造装置、形成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或FED(面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的电极形成装置、制造生物芯片(生物化学元件)的芯片制造装置中。而且,在图像记录装置用的记录头中对液状的油墨进行喷射,在显示器制造装置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中对R(Red)、G(Green)、B(Blue)的各种颜色材料的溶液进行喷射。此外,在电极形成装置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中对液状的电极材料进行喷射,在芯片制造装置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中对生物体有机物的溶液进行喷射。
液体喷射头以多个结构部件层叠在一起的方式被构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液体喷射头是以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等的头主体、对该头主体进行保持并且向头主体供给油墨的下游流道部件、被保持在下游流道部件上的中继基板(即,电气基板)、上游流道部件层叠在一起的方式而被构成的。在该结构中,通过在下游流道部件的保持有中继基板的面上突出有定位用的凸部、且使该凸部插穿并嵌合在中继基板的凹部(即,贯穿孔)中,从而实施中继基板相对于下游流道部件的定位。此外,在中继基板中,在下游流道部件的保持有中继基板的面上,作为内部流道的上游侧的端部而突出有管状的突起部,与之相对应地,在中继基板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供突起部进行插穿的流道插穿孔。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分别设置了用于供油墨供给流道用的突起部插入到中继基板中的贯穿孔和定位用的贯穿孔,因此无法在形成有这些孔的区域中进行电路配线或芯片配置。因此,会在避开形成有孔的区域的位置上形成电路配线等,其结果为,存在有不仅电气基板大型化,甚至液体喷射头也大型化的这类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2015-1399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头为,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发明,其具备:多个喷嘴,其喷射液体;流道部件,其具有向所述喷嘴供给液体的流道;电气基板,其相对于所述流道部件而被层叠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流道部件具有多个管,所述管从层叠有所述电气基板的一侧的面起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且在内部形成有所述流道,所述电气基板具有多个被插入有所述管的贯穿孔,多个所述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具有与所述贯穿孔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所述第二管具有与所述贯穿孔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
附图说明
图1为对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为液体喷射头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流道单元附近的剖视图。
图5为电气基板中的第三管以及贯穿孔的附近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的B-B线剖视图。
图7为对电气基板中的第一定位用贯穿孔以及第一管的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的C-C线剖视图。
图9为对电气基板中的第二定位用贯穿孔以及第二管的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中的D-D线剖视图。
图11为对第一改变例中的第一管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2为对第一改变例中的第二管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3为对第二改变例中的第二管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4为对第三改变例中的第一管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5为对第四改变例中的第一定位用贯穿孔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6为对第四改变例中的第二定位用贯穿孔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7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图。
图18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图。
图19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图。
图20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图。
图21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变例中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图。
图22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变例中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图。
图23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改变例中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虽然在下文记述的实施的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具体例而进行了各种的限定,但是只要在下文的说明中没有特别地对本发明进行限定的主旨的记载,则本发明的范围并未被限定于这些方式。此外,在下文中,作为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而列举了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种的搭载了喷墨式记录头的喷墨式打印机为示例来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液体喷射装置1为,向记录纸等的介质2的表面喷射液体状的油墨而实施图像等的记录的装置。在下文中,将互相正交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中的,介质2的输送方向、也就是介质2和液体喷射头3的相对移动方向设为Y方向(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方向),将与该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三方向),将与XY平面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方向)。此外,将表示方向的箭头标记的顶端侧设为(+)方向,将表示方向的箭头标记的基端侧设为(-)方向。
该液体喷射装置1具备液体喷射头3、安装有该液体喷射头3的滑架4、使滑架4在介质2的宽度方向即主扫描方向(X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移动机构5。此外,液体喷射装置1具备在输送方向(Y方向)上对介质2进行输送的未图示的输送机构等。在此,上述的油墨为本发明的液体的一种,且被贮留在作为液体贮留部件的墨盒7中。该墨盒7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被安装在液体喷射头3的液体供给单元10(后述)中。另外,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将墨盒7配置在液体喷射装置1的主体侧,从该墨盒7通过油墨供给软管而向液体喷射头3实施供给的结构。
图2为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液体喷射头3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的A-A线剖视图。而且,图4为对液体喷射头3的流道单元9的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液体供给单元10的图示,而且,在图3中,液体供给单元10用虚线来进行图示。而且,在图4中,省略了头罩18的图示。在下文中,假定为,液体喷射头3的被形成有喷嘴37的喷嘴面(即,后述的喷嘴板30)为与上述XY平面平行的面,并且将与该喷嘴面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头3具备:液体供给单元10、头外壳11、被配置在这些液体供给单元10和头外壳11之间的电气基板14(也称为电路基板)。液体供给单元10为,在内部具备供油墨流动的流道或对该油墨进行过滤的过滤器等的结构体,并将被贮留于墨盒7中的油墨通过内部流道而分配至头外壳11的导入流道中。
头外壳11为,被形成有收纳室20和导入流道17的合成树脂制的部件,且为发明中的流道部件的一种,其中,所述收纳室20对致动器单元13进行收纳,所述导入流道17为将从供给单元10被供给的油墨导入到流道单元9中的液体流道。在头外壳11的Z方向上的下表面上,在接合有流道单元9的基础上,还接合有开设了使流道单元9的喷嘴面露出的开口部的不锈钢等的金属制的头罩18。此外,在头外壳11的Z方向上的上表面上,层叠有电气基板14以及液体供给单元1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被形成在喷嘴板30上的十列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使共计十个致动器单元13分别被收纳在独立设置的收纳室20中并在X方向上并排设置。另外,关于致动器单元13的数量并未被限定于例示出的数量。
在头外壳11的内部中,在偏离收纳室20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将来自液体供给单元10的油墨向流道单元9导入的多个导入流道17。各个导入流道17在头外壳11的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贯穿。而且,在头外壳11中,在层叠有液体供给单元10以及电气基板14的一侧的面上,多个圆筒状的管作为导入流道17的上端部分而以向+Z方向突出的状态被形成。多个管中的、位于电气基板14的长边方向且后述的喷嘴列37a所排列的方向即X方向的两侧的管为定位用管21,并且被形成在这些定位用管21之间的区域中的管为第三管22。这些管21、22使被形成于内部的导入流道17和液体供给单元10的内部流道液密地连接在一起。关于定位用管21和第三管22的详细情况,将在下文记述。
如图4所示那样,上述致动器单元13具备:压电元件25,其作为驱动元件(或者又称为压力产生元件或致动器)而发挥功能;固定板26,其与该压电元件25接合;配线部件27,其向压电元件25供给驱动信号。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压电元件25为,在与电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位移的所谓纵向振动模式的压电元件,并且当被供给有驱动信号时,在与压电体以及电极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位移、也就是进行伸缩。该压电元件25的顶端部分与流道单元9的岛部41接合。
流道单元9被构成为,在流道基板29的Z方向上的一侧(-Z方向侧)的面上接合有喷嘴板30,并且在流道基板29的Z方向上的另一侧(+Z方向侧)的面上接合有振动板31。在该流道单元9中,设置有共同液室33、独立供给通道34、压力室35、喷嘴连通口36和喷嘴37。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37被形成在喷嘴板30上,并且共同液室33、独立供给通道34、压力室35、以及喷嘴连通口36被形成在流道基板29上。另外,流道基板29也可以以多个基板层叠的方式被构成。
上述喷嘴板30为,沿着Y方向而以预定的间距排列形成有多个喷嘴37的板材,且例如由硅单晶基板或不锈钢等金属板制成。在该喷嘴板30上,设置有多个由在Y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喷嘴37构成的喷嘴列37a(喷嘴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嘴板30上在X方向上并排设置有共计十列喷嘴列37a。
流道基板29为,例如由硅单晶基板制成的板材。在该流道基板29上,以分别与上述喷嘴37相对应的方式在Y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多个压力室35。在流道基板29中,在从形成有压力室35的区域偏向X方向的外侧的区域内形成有共同液室33,共同液室33和各个压力室35经由针对每个压力室35而被设置的独立供给通道34而被连通。共同液室33为,在多个压力室35中共同设置的液室,并且对通过头外壳11的导入流道17而被供给的油墨进行贮留。独立供给通道34的流道截面面积小于压力室35的截面面积。在压力室35中,在与独立供给通道34侧相反一侧处,形成有贯穿流道基板29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的喷嘴连通口36。该喷嘴连通口36为,以一对一的方式使压力室35和喷嘴板30的喷嘴37连通的流道。另外,流道基板29中的这些压力室35、独立供给通道34以及喷嘴连通口36通过各向异性蚀刻而被形成。
上述振动板31为,层叠有支承板38和弹性膜39的双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例如金属板的一种即不锈钢板设为支承板38并在该支承板38的表面上作为弹性膜39层叠加工了树脂薄膜的复合板材来构成振动板31。在该振动板31上,设置有使压力室35的容积进行变化的隔膜40。隔膜40通过利用蚀刻加工等将支承板38局部去除,从而被制成。即,该隔膜40是在接合有压电元件25的顶端面的部分作为岛部41而被残留下来的状态下,通过将该岛部41的周围的支承板38环状地去除而仅设为弹性膜39从而被构成的。而且,由于在该岛部41上接合有压电元件25的顶端面,因此当该压电元件25进行伸缩时,与之相应地隔膜40会进行位移,由此压力室35的容积发生变动。随着该容积变动,从而在压力室35内的油墨上产生压力变动(换而言之,压力变化)。
而且,在上述结构的液体喷射头3中,在从共同液室33通过压力室35而到达至喷嘴37为止的流道内被油墨填满的状态下,根据从后述的电气基板14通过配线部件27而被施加的驱动信号而使压电元件25被驱动,从而在压力室35内的油墨上产生压力变动,通过该压力振动而从预定的喷嘴37喷射油墨。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致动器单元13而例示出了具备所谓的纵向振动型的压电元件25的单元,但是也能够采用具备所谓的挠曲振动型的压电元件的结构。此外,作为驱动元件并不限于压电元件,也能够采用静电致动器或发热元件等能够使油墨等的液体从喷嘴37进行喷射的其他的驱动元件。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气基板14为,在与喷嘴列方向即Y方向正交的X方向上呈长条的印刷基板(换而言之,刚性基板)。也就是说,电气基板14在多个喷嘴列37a排列的X方向上呈长条。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电气基板14在X方向的两侧具备连接了来自打印机主体侧的FFC(即,柔性扁平电缆)8的连接器43,且在上表面上具备IC芯片或电阻等安装部件44。此外,被插穿有与压电元件25连接的配线部件27的配线插穿口45以贯穿基板厚度方向(即,Z方向)的状态而被形成。配线插穿口45具有在从Z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时与配线部件27的宽度相比在Y方向上呈长条的开口形状,而且,在一个配线插穿口45中被插入有两个配线部件27。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气基板14上,在X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共计五个配线插穿口45。在这些配线插穿口45的X方向上的两侧的缘部处形成有未图示的基板端子部,且在该基板端子部上,电连接有从电气基板14的下表面侧被插穿至配线插穿口45内的各个配线部件27的配线端子部。电气基板14具有用于将通过FFC8而从打印机主体侧接收到的驱动信号等的电气信号发送给各个配线部件27的配线功能。而且,通过将经由电气基板14而接收到的电气信号传送给致动器单元13,从而向压电元件25施加有电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部件27上,设置有对是否向压电元件25供给电气信号进行切换的传输门等的开关元件(未图示)。另外,作为安装部件44,也能够采用将开关元件设置在电气基板14上的结构。
此外,在电气基板14中,在与上述管21、22相对应的位置处,以贯穿基板厚度方向(即,Z方向)的状态而形成有多个贯穿孔46、47。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配线插穿口45之间的区域中,在Y方向上并排形成有两个贯穿孔46。此外,在电气基板14的长边方向即X方向上的两端侧,具体而言,在与多个配线插穿口45中的位于X方向上的两端的配线插穿口45相比更靠外侧、也就是连接器43侧,如后述那样形成有兼用于定位孔的贯穿孔即定位用贯穿孔47。这些定位用贯穿孔47之中的、一端侧(图2中的左侧,也就是+Z方向侧)的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开口形状、和另一端侧(图2中的右侧,也就是-Z方向侧)的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开口形状如后文所述那样有所不同。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为“第一贯穿孔”的一个示例,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为“第二贯穿孔”的一个示例。在下文中,对各个管21、22以及贯穿孔46、47的结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5为,对电气基板14中的贯穿孔46以及第三管22的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6为图5中的B-B线剖视图。此外,图7为对电气基板14中的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以及第一管21a的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8为图7中的C-C线剖视图。而且,图9为对电气基板14中的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以及第二管21b的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10为图9中的D-D线剖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上的一端侧的第一管21a和另一端侧的第二管21b呈相同的形状,在对两者共同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仅称为定位用管21。
如图6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三管22为,与头外壳11的层叠有电气基板14的上表面(以下,称为层叠面)相比,从向连接有流道单元9的下表面侧下降了一级的管形成面51起朝向Z方向上的上方(即,液体供给单元10侧)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三管22的顶端面(换而言之,顶面)中的周缘部被倒角并被设为锥形形状。由此,在将液体供给单元10以及电气基板14安装到头外壳11上时,能够使第三管22平顺地插穿至液体供给单元10的内部流道内。该第三管22的从管形成面51突出的突出长度被设定为,长于电气基板14的厚度,并且被构成为,在该第三管22被插入至贯穿孔46内并在头外壳11的层叠面上层叠有电气基板14的状态下,第三管22的顶端部与电气基板14的上表面相比更向液体供给单元10侧突出。另外,虽然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管21、22而言,例示出了以从管形成面51起向+Z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而被形成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能够采用以从层叠有电气基板14的层叠面起向+Z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的结构。总之,只要是各个管21、22从层叠有电气基板14的一侧的面起突出的结构即可。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贯穿孔46为“第三贯穿孔”的一个示例。
如图5所示,对于第三管22的从+Z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时的外形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Y方向上呈长条的椭圆状(换而言之,跑道形状)。供该第三管22插穿的贯穿孔46具有与该第三管22的外形相比被设定得较大的开口形状。即,贯穿孔46以与第三管22的平面形状相对应的方式而呈现在Y方向上为长条的椭圆状,并且该外形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第三管22的外形的尺寸。也就是说,该贯穿孔46的Y方向上的尺寸以及X方向上的尺寸被分别设定为,大于第三管22的Y方向上的尺寸以及X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在电气基板14通过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而被定位并被层叠在头外壳11上的状态下,在第三管22的外周面与贯穿孔46的内周面之间会产生间隙,从而使得两者不会发生接触。换而言之,第三管22以非接触的方式被插入至贯穿孔46内。
如图7以及图9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定位用管21的第一管21a以及第二管21b为,与第三管22同样地从管形成面51起朝向Z方向中的上方(+Z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件。此外,定位用管21的顶端面中的周缘部也与第三管22同样地被倒角并被设为锥形形状,并且从管形成面51起的定位用管21整体的突出长度与第三管22的突出长度对齐。因此,在定位用管21被插穿至定位用贯穿孔47中并在头外壳11的层叠面上层叠有电气基板14的状态下,定位用管21的顶端部与电气基板14的上表面相比更向液体供给单元10侧突出。
如图7至图10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定位用管21由用于与液体供给单元10的内部流道连接的连接部48、和被形成于与该连接部48相比更靠基端侧(换而言之,管形成面51侧)的定位部49构成,在这一点上,与第三管22有所不同。在俯视观察中,连接部48被形成为,与第三管22相同的形状以及大小。即,第三管22的俯视观察中的外形呈椭圆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椭圆状。相对于此,定位部49在俯视观察中,呈与连接部48的形状相似的形状,而且,定位部49的外形的尺寸被设定为,与连接部48的外形的尺寸相比较大。即,定位部49与连接部48的平面形状相对应地呈椭圆状,而且,该定位部49的Y方向上的尺寸、以及X方向上的尺寸被分别设定为,大于连接部48的Y方向上的尺寸、以及X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说,定位部49为与连接部48相比较而外形扩大了的部分,且相对于XY平面的厚度与连接部48相比较厚。在下文中,将定位用管21的俯视观察中的形状以及尺寸设为定位部49的俯视观察中的形状以及尺寸来进行说明。
定位部49的Z方向上的顶面(+Z方向侧的面)的位置与在被层叠在层叠面上的电气基板14的上表面在同一面上对齐,或者被设定在与电气基板14的上表面相比靠上方处(即,连接部48的顶端侧)。这样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通过与定位用贯穿孔47的内周面接触,从而对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相对位置进行规定,从而作为本发明中的接触面而发挥功能。也就是说,对于定位用管21而言,除了作为被形成有导入流道17的流道的功能之外,还被赋予了作为对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相对位置进行规定的定位销的功能。此外,定位用贯穿孔47被赋予了作为在穿通定位用管21的贯穿孔中对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相对位置进行规定的定位孔的功能。而且,通过另行设置与连接部48相比为厚壁的定位部49,从而与在顶端部具有锥形形状的连接部48相比,能够将该定位部49的外周面设为精度更高的平坦的接触面,从而能够提高定位精度。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定位用管21在X方向上,分别被配置于与配置在多个喷嘴列37a中的两端处的喷嘴列37a相比更靠外侧。即,被设置于头外壳11上的多个管中的、在X方向上被配置于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图2中的左侧、也就是+X方向侧)的第一管21a和在X方向上被配置于另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图2中的右侧、也就是-X方向侧)的第二管21b为,多个管中的以互相离开最远的方式而被配置的两个管。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确保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定位所涉及的第一管21a和第二管21b的距离(即,中心距)较长,因此更加提高了定位精度。此外,第一管21a和第二管21b以连接第一管21a和第二管21b的假想直线沿着X方向的方式被配置。在供该定位用管21插穿的定位用贯穿孔47a、47b中的一端侧的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俯视观察中的外形如图7所示那样被设定为,与连接部48的外形相比较大、而且与定位部49的外形为相同程度或者稍大。即,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以与定位用管21的定位部49的平面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呈椭圆状,而且,该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Y方向上的尺寸以及X方向上的尺寸分别被设定为,与定位部49的Y方向上的尺寸以及X方向上的尺寸相同程度或者稍大。总而言之,成为如下的贯穿孔,即,对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开口的尺寸而言,在定位部49能够插入的范围内将与该定位部49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小。因此,被构成为,在头外壳11的载置面上载置有电气基板14时,当第一管21a被插穿至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内时,该第一管21a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内周面接触。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对于供定位用管21插穿的定位用贯穿孔47a、47b中的另一端侧的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而言,Y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尺寸对齐,另一方面,在作为与该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并排的并排方向的X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X方向上的尺寸相比较大。因此,在头外壳11的载置面上载置有电气基板14时,当第二管21b被插穿至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内时,在X方向上在该第二管21b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与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从而能够在该间隙G的范围内在对第一管21a和第二管21b的间隔与定位用贯穿孔47a、47b彼此的间隔的误差进行吸收的同时,实施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定位。
在液体喷射头3的制造时,在将电气基板14层叠在头外壳11的层叠面上时,头外壳11的各个第三管22分别以非接触的方式被插入至电气基板14的各个贯穿孔46中,而且,X方向的两侧的定位用管21分别被插穿在定位用贯穿孔47a、47b中,通过定位用贯穿孔47a、47b的内周面与定位用管21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接触,从而相对于头外壳11而使电气基板14被定位。
以此方式,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结构,由于在内部形成有导入流道17的多个管具有具备了与定位用贯穿孔47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定位部49的外周面)的定位用管21,因此定位用管21作为用于对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进行定位的定位销而发挥功能,且供该定位用管21插穿的定位用贯穿孔47作为用于对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进行定位的定位孔而发挥功能。因此,除了管21、22以及供这些管21、22插穿的贯穿孔46、47之外,无需另行设置用于对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进行定位的突起部(即,定位销)以及供该突起部插穿的定位孔。因此,相对应地,由于可确保在电气基板14上配置配线或安装部件44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电气基板14的小型化。其结果为,有助于液体喷射头3的小型化。此外,由于无需使用现有的定位用的突起部,因此能够抑制因这样的突起部在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时与其他的部件(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液体供给单元10)发生接触而使部件间的流道的液密性降低的不良状况。
另外,虽然头外壳11的定位用管21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电气基板14的定位用贯穿孔47只要至少存在一组就能够实施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定位,但是通过设置两组以上的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并在多处实施定位,从而能够更加提高定位精度。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管21a、第二管21b分别被配置在电气基板14的X方向上的两端侧,但被配置在该两端侧的第一管21a与第二管21b的距离(从Z方向进行观察的俯视观察中的中心距)与电气基板14的短边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方向)中的尺寸相比较长。而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这些管21、22,例示出被设置为与头外壳11一体的结构,但是也能够采用将以与头外壳11独立的方式而形成的部件安装在头外壳11上的结构。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定位用管21上形成有定位部49,且该定位部49的外周面作为接触面而发挥功能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不在定位用管21上设置相当于定位部49的部分的结构、也就是定位用管21和第三管22被设为共同的形状,将定位用管21的外周面本身作为接触面而发挥功能的结构。此外,也能够采用在定位用管21的外周上安装与该定位用管21分体的定位部49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由与定位用管21不同的材料、例如金属等来构成定位部49。在以此方式将定位部49设为分体的结构中,通过以更高的精度形成该定位部49的接触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图11以及图12为对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第一改变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1为对第一改变例中的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12为对第一改变例中的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两个第三管22的俯视观察时的外形均呈椭圆状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形状。
例如,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那样,作为第一改变例中的定位用管21的第一管21a以及第二管21b的俯视观察中的外形、也就是连接部48以及定位部49的平面形状均呈正圆状。此外,供一端侧的第一管21a插穿的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俯视观察中的开口形状也呈正圆状,并且对于其大小而言,在定位部49能够插穿的范围内使其与该定位部49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被设定得较小。因此,在头外壳11的载置面上载置有电气基板14时,当第一管21a被插穿至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内时,定位部49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内周面接触。在此,所谓正圆状的含义是指,不仅包含完全的正圆,而且还包含稍稍不完全的正圆。总而言之,只要是在从俯视观察的目视观察中能够确认为大致正圆的程度,则就可被包含在正圆状中。
如图12所示那样,对于供另一端侧的第二管21b插穿的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而言,Y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尺寸一致,另一方面,作为与该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并排的并排方向即X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X方向上的尺寸相比较大。即,该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在俯视观察中,在X方向上呈长条的椭圆状。而且,在头外壳11的载置面上载置有电气基板14时,当第二管21b被插穿至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内时,在X方向上在该第二管21b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与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从而能够在该间隙G的范围内在对第一管21a和第二管21b的间隔与定位用贯穿孔47a、47b彼此的间隔的误差进行吸收的同时,实施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定位。
图13为,对第二改变例中的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在本改变例中,虽然两个定位用管21中的一端侧的第一管21a以及供该第一管21a插穿的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结构与第一改变例是相同的,但是另一端侧的第二管21b以及供该第二管21b插穿的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结构与第一改变例有所不同。在本改变例中,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俯视观察中的开口形状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同样地呈正圆状。而且,关于被插穿至该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中的另一端侧的第二管21b,在俯视观察中Y方向的尺寸与一端侧的第一管21a的直径一致,相对于此,X方向的尺寸则被设定为,与一端侧的第一管21a的直径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内径相比较小。也就是说,本改变例中的第二管21b的俯视观察时的外形呈在Y方向为较长且在X方向上较短的椭圆状。因此,在头外壳11的载置面上载置有电气基板14时,当第二管21b被插穿至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内时,由于在X方向上在该第二管21b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与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因此能够在通过该间隙G而对第一管21a和第二管21b的间隔与定位用贯穿孔47a、47b彼此的间隔的误差进行吸收的同时,实施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定位。
图14为,对作为第三改变例中的定位用管21的第一管21a以及第二管21b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本改变例中的定位用管21具有如下特征,即,具有沿着连接部48的外周而以固定间隔配置的肋条状的定位部49。该定位部49为,从连接部48的外周面向该连接部48的径向以在俯视观察时呈梯形形状或者三角形状的方式突出的部分,并且沿着连接部48的外周而设置有多个(在本改变例为八个)定位部49。显然,这样的肋条状的定位部49在俯视观察中的形状、或被设置在连接部48上的数量并不限于例示的情况,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结构。另外,关于定位用贯穿孔47a、47b与其他的结构,则与上述第一改变例是相同的。根据本改变例,由于定位用管21的外周面、也就是作为接触面而发挥功能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换而言之,来自连接部48的定位部49的突出端)与定位用贯穿孔47a、47b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即使在将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内周面与定位部49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设定得更小,而且,相对于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而将Y方向上的间隙设定得更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一管21a、第二管21b的定位部49分别插穿至定位用贯穿孔47a、47b内。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第一管21a、第二管21b中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与定位用贯穿孔47的内周面接触,从而能够更加提高定位精度。
图15以及图16为,对第四改变例中的定位用贯穿孔47a、47b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本改变例中的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具有沿着内周面的凹凸形状。被设置在该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内周面上的凸部分为,从该内周面朝向中心侧呈梯形形状或者三角形状地突出的部分。此外,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被设为,使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形状在X方向上增大了的形状。但是,定位用贯穿孔47a、47b的凸部分的俯视观察中的形状或数量并不限于例示的情况,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中的凹凸的数量也可以与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中的凹凸的数量不同,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结构。另外,关于第一管21a、第二管21b与其他结构,则与上述第一改变例是相同的。根据第四改变例,由于第一管21a、第二管21b的外周面、也就是作为接触面而发挥功能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与定位用贯穿孔47a、47b的内周面(即,凸部分的定位用管21侧的端面)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即使在将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内周面与定位部49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设定得更小,而且,相对于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而将Y方向上的间隙设定得更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一管21a、第二管21b的定位部49分别插穿至定位用贯穿孔47a、47b内。因此,能够使第一管21a、第二管21b中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与定位用贯穿孔47a、47b的内周面更可靠地接触,从而能够更加提高定位精度。另外,关于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俯视观察中的形状(即,外形),并不限于在上文中所例示出的形状,能够采用多边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总而言之,只要为通过定位用管21的接触面与定位用贯穿孔47的内周面接触从而实施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定位的结构即可。
图17为,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头3的俯视图,且省略了液体供给单元10的图示。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和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的并排方向与X方向、也就是电气基板14的长边方向平行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和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被配置在电气基板14的X方向上的两端侧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但是这些组的并排方向是相对于X方向而倾斜的Xa方向。也就是说,以相对于电气基板14的假想中心Cb而成为点对称的方式,将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配置在Y方向上的一侧(与图17中的假想中心线Lb相比靠上侧),将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配置在Y方向上的另一侧(与图17中的假想中心线Lb相比靠下侧)。由此,由于能够确保这些组的距离(即,第一管21a与第二管21b的中心距)较长,因此更加提高了定位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在俯视观察中,被形成为,呈椭圆形状的第二管21b的长轴方向沿着Ya方向、短轴方向沿着Xa方向,换而言之,长轴以及短轴相对于X方向以及Y方向而分别倾斜的形状。与此相应地,对于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平面形状而言,Ya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Y方向的尺寸一致,另一方面,作为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和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的并排方向即Xa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X方向上的尺寸相比较大。由此,对于在第二管21b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与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G而言,与和Xa方向正交的Ya方向相比,在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和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的并排方向也就是Xa方向上产生得较大。因此,能够在对第一管21a和第二管21b的间隔与定位用贯穿孔47a、47b彼此的间隔的误差进行吸收的同时,实施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定位。另外,也可以为不存在Ya方向上的间隙G的结构。另外,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图18为,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头3的俯视图,且省略了液体供给单元10的图示。另外,在图18中,将Y方向上的下侧(+Y方向侧)设为一侧,将Y方向上的上侧(-Y方向侧)设为另一侧来进行说明(图19也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的特征,即,在头外壳11的载置面中的载置有电气基板14的区域的Y方向上的两侧处,形成有包围该区域的壁52a、52b,并且在其中的另一侧的壁52a与电气基板14之间设置有对该电气基板14进行施力而使其向作为第四方向的W方向的一侧偏置的偏置部件53。在图18的示例中,W方向与Y方向、也就是第二方向一致,偏置部件53使电气基板14偏置于W方向、也就是Y方向上的一侧。由此,通过定位用贯穿孔47a、47b的内周面中的W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也就是图中的上侧的面与第一管21a、第二管21b的定位部49中的W方向的另一侧的面更可靠地接触,从而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来定位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
另外,对于由偏置部件53实现的使电气基板14偏置的方向即W方向,能够任意地规定,既可以与X方向平行,也可以与X方向以及Y方向倾斜。作为偏置部件53,能够采用例如橡胶或弹性体等的弹性材料、或者弹簧等施力部件。此外,作为偏置部件53,能够采用例如偏心凸轮。在这种情况下,在使偏心凸轮的外周与电气基板14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从使偏心凸轮进行旋转时的该偏心凸轮的旋转中心到与电气基板14接触的部分为止的凸轮直径的增减,从而也能够使该电气基板14偏置。另外,也能够采用例如通过顶端部与电气基板14接触的状态的调整螺钉的拧入量而使该电气基板14偏置的结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图19为,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液体喷射头3的俯视图,且省略了液体供给单元10的图示。在该改变例中,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仅设置有一组,其他则成为第三管22以及贯穿孔46的组。此外,在头外壳11的壁52a、52b中的一侧(+Y方向侧)的壁52b中,在X方向上的、在与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侧相反一侧(即,隔着电气基板14的假想中心Cb的相反侧)的另一端侧处,朝向载置面上的电气基板14侧而形成有凸部54,该凸部54的电气基板14侧的端面作为对电气基板14的位置进行规定的抵接面55而发挥功能。即,本改变例中,通过偏置部件53而使电气基板14向W方向(在图19的改变例为Y方向)的一侧偏置,且定位用贯穿孔47的内周面中的第四方向的另一侧的面与定位用管21的定位部49中的W方向的另一侧的面发生接触,并且电气基板14的W方向上的一侧的侧面与凸部54的抵接面55接触,从而规定了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相对位置。即使在该结构中,也以更加高的精度规定了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相对位置。另外,关于抵接面55的位置,只要被配置在如下位置即可,即,和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将电气基板14的假想中心Cb夹在中间而在该电气基板14的长边方向(在本改变例中为X方向)上的相反侧、且相对于电气基板14而为偏置部件53的偏置的方向即第四方向的一侧。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使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与抵接面55的距离尽可能地长,从而提高定位精度。此外,抵接面55优选为通过研磨加工等而高精度地形成的面,而且,面积越小越可提高定位精度,也就越是优选。而且,抵接面55并不限于被构成作为头外壳11的一部分的部件,例如,也能够由与头外壳11独立的独立部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由与头外壳11不同的材料、例如金属等来构成具有抵接面55的部件。其他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图20为,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头3的俯视图,且省略了液体供给单元10与电气基板14上的安装部件44等的图示。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电气基板14在喷嘴列方向即Y方向上为长条。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Y方向的喷嘴列37a在X方向上排列形成有两列,以与各个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而分别各设置一组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更具体而言,相对于Y方向上的喷嘴列37a的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电气基板14的假想中心Cb相对应的位置),而在一侧(图20中的上侧)和另一侧(图20中的下侧)各设置一组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作为被配置在该两侧的定位用管21的第一管21a与第二管21b的距离(从Z方向的俯视观察中的中心距)与电气基板14的短边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方向)中的尺寸相比较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彼此的并排方向设为Xa方向,将与Xa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a方向。
在上述的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中的被配置于一侧的组的定位用贯穿孔47为,在第一管21a的定位部49能够插穿的范围内与该定位部49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被设定得较小的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被配置在另一侧的组的定位用贯穿孔47为,Ya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X方向上的尺寸一致,而Xa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Y方向上的尺寸相比较大的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与此相应地,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中,呈现椭圆形状的第二管21b的长轴方向沿着Xa方向、短轴方向沿着Ya方向。由此,作为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和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的并排方向的Xa方向上的间隙G大于第二管21b和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Ya方向上的间隙G。由此,能够在对第一管21a和第二管21b的间隔与定位用贯穿孔47a、47b彼此的间隔的误差进行吸收的同时,实施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定位。另外,在定位用管21彼此的间隔与定位用贯穿孔47彼此的间隔的误差不会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另一侧的定位用贯穿孔47设为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与排列在X方向上的一方(图20中的左侧)的喷嘴列37a的一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处配置有第一管21a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且在与排列在X方向上的另一方(图20中的右侧)的喷嘴列37a的另一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处配置有第二管21b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因此能够确保这些组之间的距离更长。而且,通过在头外壳11的层叠面上层叠电气基板14时,在定位用贯穿孔47a、47b中分别插穿有Y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一管21a、第二管21b,并且各个定位用贯穿孔47的内周面与各个定位用管21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分别接触,从而相对于头外壳11而定位了电气基板14。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之外,也无需另行设置对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进行定位的定位销以及定位孔,从而由于相对应地可确保在电气基板14上配置配线或安装部件44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电气基板14的小型化。其结果为,有助于液体喷射头3的小型化。另外,只要电气基板14为在喷嘴列37a的方向上呈长条的结构即可,喷嘴列37a的数量并不限于例示的两列,也能够设为一列或者三列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定位用管21以及供这些定位用管21插穿的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只要分别被配置在与形成有喷嘴列37a的区域相比更靠电气基板14的短边方向上的外侧、且在喷嘴列37a的Y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即可。
图21为,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变例中的液体喷射头3的俯视图,且省略了液体供给单元10与电气基板14上的安装部件44等的图示。在本改变例中,以与各个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而分别各设置有两组第三管22以及贯穿孔46的组、或者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更具体而言,以与被配置在X方向上的一侧(图21中的左侧)的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相对于该喷嘴列37a的中心,而在Y方向上的一侧(图21中的上侧)和另一侧(图21中的下侧)分别设置第三管22以及贯穿孔46的组。此外,以与被配置在X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1中的右侧)的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相对于该喷嘴列37a的中心,而分别在Y方向上的一侧设置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在另一侧设置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即使根据本改变,在头外壳11的层叠面上层叠电气基板14时,通过在定位用贯穿孔47a、47b中分别插穿有Y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一管21a、第二管21b,并使定位用贯穿孔47a、47b的内周面与第一管21a、第二管21b的定位部49的外周面分别接触,从而可相对于头外壳11而定位电气基板14。另外,虽然在本改变例中,关于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与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的位置关系,例示出了在X方向上的位置为相同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使X方向上的位置互相不同。此外,只要至少具有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即可,也可以不一定具有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与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相对应的位置处,采用设置有第三管22以及贯穿孔46的结构。其他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图22为,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变例中的液体喷射头3的俯视图,且省略了液体供给单元10与电气基板14上的安装部件44等的图示。在本改变例中,以与个各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而分别设置有各三组的第三管22以及贯穿孔46的组、或者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更具体而言,以与被配置在X方向上的一侧(图22中的左侧)的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将第三管22以及贯穿孔46的组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三组。此外,以与被配置在X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2中的右侧)的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按照从Y方向上的一侧朝向另一侧的顺序而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有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第三管22以及贯穿孔46的组、以及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另外,其他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图23为,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改变例中的液体喷射头3的俯视图,且省略了液体供给单元10与电气基板14上的安装部件44等的图示。在本改变例中,以与各个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分别设置有各三组第三管22以及贯穿孔46的组、或者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更具体而言,以与被配置在X方向上的一侧(图23中的左侧)的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互相隔开间隔地共计设置有三组的、第一管21a以及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和两组第三管22以及贯穿孔46的组。此外,以与被配置在X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3中的右侧)的喷嘴列37a相对应的方式,按照从Y方向上的一侧朝向另一侧的顺序互相隔开间隔地共计设置有三组的、两组第三管22以及贯穿孔46的组和第二管21b以及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本改变例中的第二定位用贯穿孔47b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被设定为,Ya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X方向上的尺寸一致,而Xa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定位用贯穿孔47a的Y方向上的尺寸相比较大。与之相应地,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现椭圆形状的第二管21b的长轴方向沿着Xa方向、短轴方向沿着Ya方向。由此,能够在对第一管21a和第二管21b的间隔与定位用贯穿孔47a、47b之间的间隔的误差进行吸收的同时,实施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定位。其他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是相同的。根据该结构,由于与第二改变例进行比较能够确保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a的组与另一侧的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b的组之间的距离较长,因此提高了定位精度。其他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另外,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通过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来实施定位的结构,或者通过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和抵接面55来实施定位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能够采用例如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和作为现有技术的定位销以及定位孔的组来对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进行定位的结构。即,由于通过作为用于定位头外壳11和电气基板14的结构而至少采用一组定位用管21以及定位用贯穿孔47的组,从而对应量地能够确保在电气基板14上配置配线或安装部件44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电气基板14的小型化。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各个喷嘴列37a沿着介质2的输送方向(Y方向)而被设置,但是也可以采用各个喷嘴列37a沿着相对于介质2的输送方向(Y方向)而倾斜的方向进行设置的结构。
而且,虽然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头3通过滑架4在X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喷射液体从而实施印刷动作的所谓串行式的头,但是也可以为通过在X方向上排列多个液体喷射头3,从而使多个液体喷射头3的X方向上的尺寸为介质2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尺寸以上的所谓行式头。
而且,虽然在上文中列举了液体喷射头的一种即喷墨式液体喷射头为示例来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在采用流道部件和电气基板被定位并层叠的结构的其他的液体喷射头中。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FED(面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生物芯片(生物化学元件)的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等中。
符号说明
1…液体喷射装置;2…介质;3…液体喷射头;4…滑架;5…滑架移动机构;7…墨盒;8…FFC;9…流道单元;10…液体供给单元;11…头外壳;12…密封空间;13…致动器单元;14…电气基板;17…导入流道;18…头罩;20…收纳室;21…定位用管;21a…第一管;21b…第二管;22…第三管;25…压电元件;26…固定板;27…配线部件;29…流道基板;30…喷嘴板;31…振动板;33…共同液室;34…独立供给通道;35…压力室;36…喷嘴连通口;37…喷嘴;38…支承板;39…弹性膜;40…隔膜;41…岛部;43…连接器;44…安装部件;45…配线插穿口;46…贯穿孔;47…定位用贯穿孔;48…连接部;49…定位部;51…管形成面;52…壁;53…偏置部件;54…凸部;55…抵接面。

Claims (12)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喷嘴,其喷射液体;
流道部件,其具有向所述喷嘴供给液体的流道;
电气基板,其相对于所述流道部件而被层叠在第一方向上,
所述流道部件具有多个管,所述管从层叠有所述电气基板的一侧的面起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且在内部形成有所述流道,
在所述电气基板上,设置有多个被插入有所述管的贯穿孔,
多个所述贯穿孔包括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
多个所述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具有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内周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管具有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内周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进行观察时,被配置在所述电气基板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侧,
所述第二管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进行观察时,被配置在所述电气基板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喷嘴通过沿着第二方向进行配置从而构成喷嘴列,
所述第一管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喷嘴列的中心而被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
所述第二管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喷嘴列的中心而被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喷嘴通过沿着第二方向进行配置从而构成多个喷嘴列,
多个所述喷嘴列被排列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
所述第一管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进行观察时,被配置在所述电气基板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侧,
所述第二管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进行观察时,被配置在所述电气基板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以及所述第二管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多个所述喷嘴列中的被配置于两端的所述喷嘴列相比靠外侧处。
6.如权利要求4或者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喷嘴列的中心而被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
所述第二管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喷嘴列的中心而被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上。
7.如权利要求4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列被设置有十列。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偏置部件,所述偏置部件使所述电气基板向第四方向的一侧偏置,
所述内周面中的所述第四方向的另一侧的面与所述接触面中的所述第四方向的另一侧的面发生接触。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贯穿孔包括第三贯穿孔,
多个所述管包括以非接触的方式被插穿在所述第三贯穿孔中的第三管,
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为,多个所述管的中的以离开最远的方式被配置的两个管。
10.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液体贮留部件,其对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
1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柔性扁平电缆,其与被设置于所述电气基板上的连接器相连接。
12.一种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使所述第一管的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内周面接触、并且使所述第二管的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内周面接触,从而实施所述电气基板和所述流道部件的定位。
CN202010116520.4A 2019-02-28 2020-02-25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6192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5568 2019-02-28
JP2019035568A JP7052756B2 (ja) 2019-02-28 2019-02-28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19234A true CN111619234A (zh) 2020-09-04
CN111619234B CN111619234B (zh) 2022-07-15

Family

ID=72236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6520.4A Active CN111619234B (zh) 2019-02-28 2020-02-25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20970B2 (zh)
JP (1) JP7052756B2 (zh)
CN (1) CN1116192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01620B2 (ja) * 2019-06-19 2023-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3274A (en) * 1984-03-30 1986-12-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H11170494A (ja) * 1997-12-09 1999-06-29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408551A (zh) * 2001-09-29 2003-04-09 飞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电喷墨打印头的内连结结构及其工艺
JP2006272885A (ja) * 2005-03-30 2006-10-1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
JP2007144734A (ja) * 2005-11-25 2007-06-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20130027472A1 (en) * 2011-07-28 2013-01-31 Hyun Ho Shin Apparatus for ejecting droplets
JP2015139939A (ja) * 2014-01-28 2015-08-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7001385A (ja) * 2015-06-11 2017-0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ラインヘッドアレイ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6198A (ja) 2002-09-13 2004-04-08 Hitachi Koki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3274A (en) * 1984-03-30 1986-12-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H11170494A (ja) * 1997-12-09 1999-06-29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408551A (zh) * 2001-09-29 2003-04-09 飞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电喷墨打印头的内连结结构及其工艺
JP2006272885A (ja) * 2005-03-30 2006-10-1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
JP2007144734A (ja) * 2005-11-25 2007-06-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20130027472A1 (en) * 2011-07-28 2013-01-31 Hyun Ho Shin Apparatus for ejecting droplets
JP2015139939A (ja) * 2014-01-28 2015-08-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7001385A (ja) * 2015-06-11 2017-0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ラインヘッドアレイ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38422A (ja) 2020-09-03
US11020970B2 (en) 2021-06-01
US20200276814A1 (en) 2020-09-03
CN111619234B (zh) 2022-07-15
JP7052756B2 (ja)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22528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700110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KR20080035474A (ko) 액체 분사 장치
JP6674135B2 (ja) 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471864B2 (ja) 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20150328895A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7269012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EP2835261A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985575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ejecting head
CN111619234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JP6288439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並びに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US8523326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798541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508494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292396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並びに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1218750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の位置決め機構、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5231723A (ja)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436281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8201933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5163440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642813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
JP2015193159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024388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144564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
JP2019018427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検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