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2180B - 不正当检测机构、纸张输送装置以及纸张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不正当检测机构、纸张输送装置以及纸张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02180B
CN111602180B CN201880086265.4A CN201880086265A CN111602180B CN 111602180 B CN111602180 B CN 111602180B CN 201880086265 A CN201880086265 A CN 201880086265A CN 111602180 B CN111602180 B CN 1116021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driven
piece
pieces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62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02180A (zh
Inventor
原口孝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ash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ash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ash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Cash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02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2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02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2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11/00Devices accepting coins; Devices accepting, dispensing, sorting or counting valuable papers
    • G07D11/2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the operation of devices; Data handling
    • G07D11/22Means for sensing or detection
    • G07D11/225Means for sensing or detection for detecting or indicating tamp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11/00Devices accepting coins; Devices accepting, dispensing, sorting or counting valuable papers
    • G07D11/10Mechanical details
    • G07D11/14Inlet or outlet port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11/00Devices accepting coins; Devices accepting, dispensing, sorting or counting valuable papers
    • G07D11/10Mechanical details
    • G07D11/16Handling of valuable paper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7/00Test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r genuineness of valuable papers or for segregating those which are unacceptable, e.g. banknotes that are alien to a currency
    • G07D7/181Test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r condition, e.g. wear or tear
    • G07D7/189Detecting attached objects, e.g. tapes or clip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2211/00Paper-money handl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nball Game Machine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Inspection Of Paper Currency And Valuable Securit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备不正当检测和抽取防止用开闭构件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在将开闭构件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时防止由于由电动机的惯性力引起的越程而使停止位置偏移。具备:开闭构件(50),其在处于初始旋转姿势时允许上述纸张通过,并且在处于偏离该初始旋转姿势的非初始旋转姿势时阻止上述纸张通过;旋转构件(70),其与开闭构件一体旋转;驱动构件(90),其被轴支承为能够与开闭构件相对旋转;以及驱动传递机构(100),驱动传递机构具备:至少一个被驱动片,其设置于旋转构件;至少一个驱动片,其设置于上述驱动构件且断续地旋转驱动旋转构件;以及缓冲构件(101),其向使被驱动片与上述驱动片远离的方向施力。

Description

不正当检测机构、纸张输送装置以及纸张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执行过程中检测并防止通过连接到纸币的细绳、带子等抽取手段进行的纸币的不正当抽出行为的不正当检测机构、纸张输送装置以及纸张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纸币入款机、各种自动售货机、兑换机等各种纸币处理装置中,通过将装有难以由传感器检测到的钓线、细绳等线材、带子等抽取用不正当手段的纸币从插入口插入机内、在纸币的识别处理结束的时刻将不正当手段拉回并将纸币回收到插入口,来进行不正当地接受物品、服务的提供的行为。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技术:一种在纸币的输送路径中配置有具备狭缝的旋转体的纸币鉴别装置,该狭缝在处于初始旋转姿势(起始位置) 时打开通路以允许纸币通过,并且在处于偏离初始旋转姿势的姿势时切断通路以阻止纸币通过,该纸币鉴别装置能够可靠地检测到装有线材等不正当手段的纸币已通过狭缝,进而在将旋转体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时防止由电动机的惯性力引起的旋转体或旋转体的旋转驱动装置的损伤。
在专利文献1中,相对于具备狭缝的旋转体呈同轴状且能够相对旋转地安装齿轮,并且通过设置于齿轮的突起来按压设置于旋转体的突起状连结部,从而使未处于初始旋转姿势的旋转体朝向初始旋转姿势旋转移动。当在检测到旋转体到达了初始旋转姿势的时刻使旋转体停止时,在旋转体的连结部与齿轮的突起之间形成作为减速区间的间隙。因此,在旋转体停止后,齿轮的突起还会一边减速至减速区间消失为止一边旋转来缓和与连结部接触的时刻的冲击力,以防止旋转体、旋转体的旋转驱动装置受到损伤,进而能够在旋转体停止时将狭缝可靠地定位于初始旋转姿势(能够防止越程)。
但是,实际上由于每个装置的部件精度误差等偏差,不会在所有装置中形成共同的最佳减速区间,而在减速区间过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在齿轮的突起与旋转体的连结部接触后进一步继续对其进行按压而使其位移(越程)到超过初始旋转姿势的旋转位置。即,如果将所有装置的减速区间设定为同样,则难以进行使齿轮在准确的位置和定时停止的控制,另一方面,更难以对每个装置找出并调整、设定最佳的减速区间。
在发生了旋转体的越程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输送纸币的卡纸而需要使齿轮反转已越程的量而返回至初始旋转姿势,但在作为电动机的耐久规格值要求动作次数50万次左右的高水平的情况下,每通过一张纸币时重复反转,不仅会成为使电动机的耐久性显著降低的原因,还会导致总处理时间的长期化。此外,虽然也可以对突起的停止位置、停止定时进行PWM控制,以免在旋转体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后齿轮的突起过度地按压旋转体的连结部,但是这会导致处理时间的长期化、处理速度的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因此不实用。
另外,对于专利文献1与本申请发明的区别,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173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一种不正当检测机构,其具备设置于纸张的输送路径并通过使旋转姿势变化来允许或阻止纸币通过的不正当检测和防止用开闭构件,用于阻止利用固定于纸张的不正当手段在识别结束后进行的抽取,并且在使开闭构件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时防止由于由电动机的惯性力引起的越程而使停止位置偏移。
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开闭构件的停止位置的偏移,因此,可以消除为了修正位置偏移而使电动机反转导致的耐久性的降低、因进行复杂的控制导致的处理时间的长期化这样的不良情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不正当检测机构,用于检测被输送的纸张上是否装有不正当手段,其特征在于,具备:开闭构件,其在处于初始旋转姿势(初始旋转角度)时允许上述纸张通过,并且在处于偏离该初始旋转姿势的非初始旋转姿势时阻止上述纸张通过;旋转构件,其与上述开闭构件一体旋转;开闭构件驱动用驱动构件,其与上述旋转构件对置配置并被轴支承为能够与其相对旋转;以及驱动传递机构,其将来自上述驱动构件的驱动力传递至上述旋转构件,上述驱动传递机构具备:至少一个被驱动片,其设置于上述旋转构件;至少一个驱动片,其设置于上述驱动构件,并且在相对于上述被驱动片相对旋转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按压被驱动片来断续地旋转驱动上述旋转构件;以及缓冲构件,其向使上述被驱动片与上述驱动片远离的方向施力。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种具备不正当检测和抽取防止用开闭构件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用于在将开闭构件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时防止由于由电动机的惯性力引起的越程而使停止位置偏移。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不正当检测机构的纸币输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b)和(c)是表示由开闭构件引起的输送路关闭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a)、(b)和(c)是表示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表示旋转构件与旋转姿势检测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以及表示在(b) 中附加了驱动齿轮的一部分和缓冲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a)至(d)是表示开闭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立体图、(a)的右侧视图(带缓冲构件)以及(a)的A-A剖面图。
图4(a)和(b)是驱动齿轮的内侧面的立体图和侧视图。
图5(a)至(f)是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正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6(a)至(f)是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反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7(a)至(f)是表示驱动片直接驱动被驱动片的结构时的问题点的比较图。
图8是控制机构的框图。
图9是表示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动作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出口传感器、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以及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的各动作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使开闭构件旋转n转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12(a)、(b)和(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表示旋转构件与旋转姿势检测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以及表示在(b)中附加了驱动齿轮的一部分和缓冲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3(a)至(d)是表示开闭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立体图、(a) 的右侧视图(带缓冲构件)以及(a)的B-B剖面图。
图14(a)和(b)是驱动齿轮的内侧面的立体图和侧视图。
图15(a)至(f)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正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16(a)至(f)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反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17(a)、(b)和(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表示旋转构件与旋转姿势检测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以及表示在(b)中附加了驱动齿轮的一部分和缓冲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8(a)至(d)是表示开闭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立体图、(a) 的右侧视图以及(a)的C-C剖面图。
图19(a)、(b)和(c)是驱动齿轮的内侧面的立体图、侧视图以及带缓冲构件的侧视图。
图20(a)至(f)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开闭构件正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21(a)至(f)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开闭构件反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22(a)、(b)和(c)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表示旋转构件与旋转姿势检测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以及表示在(b)中附加了驱动齿轮的一部分和缓冲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3(a)至(d)是表示开闭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立体图、(a) 的右侧视图(带缓冲构件)以及(a)的D-D剖面图。
图24(a)和(b)是驱动齿轮的内侧面的立体图和侧视图。
图25(a)至(f)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正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26(a)至(f)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反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27(a)、(b)和(c)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表示旋转构件与旋转姿势检测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以及表示在(b)中附加了驱动齿轮的一部分和缓冲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8(a)至(d)是表示开闭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立体图、(a) 的右侧视图以及(a)的E-E剖面图。
图29(a)、(b)和(c)是驱动齿轮的内侧面的立体图、侧视图以及添加了缓冲构件的侧视图。
图30(a)至(f)是第五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正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31(a)至(f)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开闭构件反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但是,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其主旨就不是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而只不过是说明例。
[纸币输送装置]
图1(a)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不正当检测机构的纸币输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b)和(c)是表示由开闭构件引起的输送路关闭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另外,(b)表示切断了输送路径的状态,(c)表示使开闭构件旋转并卷绕了不正当手段的状态。
另外,在本例中,作为纸张的一个例子示出了纸币,但本装置也可以应用于防止纸币以外的纸张、例如有价证券、代金券、票据等的输送中的不正当行为。
纸币输送装置(纸张输送装置)1安装于未图示的纸币入款机、各种自动售货机、兑换机等纸币处理装置主体来使用,纸币输送装置1所接收的纸币在接受由识别传感器进行的纸币的真伪、面额的识别后逐张依次收纳在纸币处理装置主体内的现金箱内。
纸币输送装置1具备下部单元3和相对于下部单元3开闭自如地被支承的上部单元4,在图1所示的各单元处于关闭的状态时,在各单元的对置面之间形成纸币输送路(输送路径)10。
在纸币输送路径10的一端设置有导入纸币P的入口12,在入口12 的内部,沿着输送路径10配置有纸币检测用入口走纸传感器14、入口辊对16、读取用于识别纸币的面额、真伪的信息的光识别传感器18、中继辊对20、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入口侧的走纸传感器22、由不正当检测用开闭构件和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等构成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出口侧的走纸传感器26、出口辊对28、出口走纸传感器30以及出口32。还配置有:输送电动机35,其驱动纸币输送用的各辊对16、20、 28;以及控制机构(CPU、MPU、ROM、RAM)200,其根据来自光识别传感器18的识别信息判定纸币的面额和真伪、或根据来自各走纸传感器和出口传感器的纸币检测信号控制输送电动机35和其他控制对象。
从出口32排出的纸币容纳于未图示的堆叠装置。
另外,纸币输送装置1的上述结构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能够对使用的电动机数、辊对的配置、识别传感器的种类等进行各种变更选择。
各辊对16、20、28由配置于下部单元3侧的驱动辊和配置于上部单元4侧的从动辊构成,具备夹持纸币的两面侧来输送的结构。光识别传感器18由将输送路径10夹于中间而对置配置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构成,是可以在使发光元件产生的红外线透过纸币后通过受光元件受光来识别纸币的光学图案(光学特征)的光耦合器。另外,作为识别传感器,也可以使用磁性传感器。
[不正当防止机构:第一实施方式]
<基本结构>
基于图1至图1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进行说明。
图2(a)、(b)和(c)是表示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表示旋转构件与旋转姿势(旋转角度)检测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以及表示在(b)中附加了驱动齿轮的一部分和缓冲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3(a)至(d)是表示开闭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立体图、(a)的右侧视图(带缓冲构件)以及(a)的A-A剖面图,图4(a)和(b)是驱动齿轮的内侧面的立体图和侧视图。此外,图5(a)至(f)是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正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图6(a)至(f)是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反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不正当防止机构24是用于检测从入口12投入并沿着输送路径10输送的纸币P上是否固定有抽取用不正当手段U、并且阻止通过不正当手段U进行的纸币抽取的不正当检测和防止用的机构。
不正当防止机构24具备:不正当检测和防止用开闭构件50,其具备引导狭缝52,且被轴支承为能够以与引导狭缝52并行的旋转轴54为中心旋转,该引导狭缝52具备在处于图1(a)所示的初始旋转姿势(等待姿势)时使输送路径成为打开状态以允许被输送的纸币进入、通过,并且在处于偏离该初始旋转姿势的非初始旋转姿势(图1(b)和(c))时封闭输送路径的全部或一部分以阻止(不能使)纸币通过的闸门功能;旋转构件70,其是轴心部被开闭构件的旋转轴54的一端部固定的圆盘,且在外周缘具备至少一个凹陷部72,并与开闭构件一体旋转;开闭构件驱动用驱动齿轮(驱动构件)90,其与旋转构件的外侧面对置地接近配置,并且轴心部被开闭构件的旋转轴54的一端部轴支承为能够与旋转构件相对旋转;驱动传递机构100,其进行动作以将来自驱动齿轮的驱动力在规定的定时断续地传递到旋转构件70;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DC电动机)120,其驱动驱动齿轮;齿轮机构130,其在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与驱动齿轮90之间传递驱动力;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其检测开闭构件处于初始旋转姿势或不处于初始旋转姿势;以及控制机构200,其控制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
狭缝52具有允许纸币通过的形状,并构成为仅在处于初始旋转姿势 (初始旋转角度)时允许顺畅通过,当旋转姿势稍微偏移时就阻止通过。另外,狭缝不是必须的,也可以在不具有狭缝的开闭构件自身旋转的过程中开闭输送路,还可以在开闭构件上设置切口,仅在处于初始旋转姿势时切口会打开输送路。
沿着开闭构件50的长度方向侧缘形成的凹凸部56构成为与在其外径侧配置的装置主体侧的盖构件上设置的对应的凹凸部啮合,在两个凹凸部之间形成较小的凹凸状间隙。凹凸状间隙起到如下作用:在开闭构件在固定于纸币的抽取手段U已进入狭缝52内的状态下旋转时,使抽取手段容易缠绕在开闭构件的外周上。此外,当抽取手段U卷绕在开闭构件50上时,抽取手段会妨碍开闭构件50的旋转,因此来自旋转编码器 135、137的脉冲会发生异常、或者与被设定为基准值的开闭构件50的旋转速度相比旋转速度会降低,因此可以判定正在进行不正当行为。
图2至图6所示的结构例的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一个被驱动片74 和两个驱动片92、93,缓冲构件101具有以下特征性结构:配置于形成在被驱动片74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的周向间隙内,在第一驱动片92与被驱动片74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被驱动片74向正转方向施力。
即,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至少一个被驱动片74,其是设置于旋转构件70的外侧面的突起;作为突起的至少一个、在本例中为两个驱动片92、93,其设置于驱动齿轮90的内侧面(与旋转构件的对置面),并且在相对于被驱动片74相对旋转移动的过程中在规定的定时直接或间接地向周向(正转方向)按压被驱动片,来断续地(在规定的定时)旋转驱动旋转构件70;以及缓冲构件(弹性构件)101,其由压缩弹簧等构成,向使被驱动片74与第一驱动片92远离的方向施力。驱动齿轮90相对于旋转构件70在被驱动片74与各驱动片92、93之间的周向间隙的范围内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片92是间接地、即经由缓冲构件101按压被驱动片74的结构,第二驱动片93是直接按压被驱动片74的结构。
另外,作为缓冲构件101,除了螺旋状的压缩弹簧以外,也可以使用板簧、其他各种弹簧件,也可以是橡胶、海绵等弹性构件。缓冲构件101 可以在自由状态下配置于驱动片92与被驱动片74之间的周向空间内,也可以将一端固定于驱动片或被驱动片。
被驱动片74通过使沿着旋转构件70的外侧面的外周缘设置的环状凸部71a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向内径侧突出设置(弯曲)而形成,在本例中,被驱动片74的形成位置相当于凹陷部72的内径侧(同等的周向位置)。但是,被驱动片74的周向位置也可以不是凹陷部72的内径侧,只要能够实现后述的驱动传递机构的动作、举动即可。
形成于环状凸部71a与中心凸部71b之间的环状凹部71c在使驱动齿轮的内表面对置地安装于旋转构件的外表面时,被用作容纳驱动齿轮的驱动片92、93和缓冲构件的空间。
作为驱动构件90,也可以使用带轮来代替驱动齿轮。
本发明与专利文献1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本发明构成为,不使被驱动片74与第一驱动片92直接接触,而是在两片之间夹着由压缩弹簧构成的缓冲构件101。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旋转体上以180度间隔设置有两个被驱动片(连结部),并且驱动齿轮侧的驱动片也以180度间隔设置有两个。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在旋转构件70上设置有一个被驱动片74,并且在驱动齿轮90的表面上以180度间隔配置有两个驱动片(92、93)。位于驱动齿轮的正转方向上游侧的第一驱动片92在正转时经由缓冲构件101对被驱动片74进行按压施力,位于正转方向下游侧的第二驱动片93在驱动齿轮反转时直接对被驱动片74进行按压施力。
控制机构200进行控制,以在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检测到引导狭缝52处于初始旋转姿势时关闭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在检测到不处于初始旋转姿势、即处于非初始旋转姿势时将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正转驱动并经由驱动齿轮使旋转构件转移到初始旋转姿势。
齿轮机构130具备配置在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的输出齿轮120a 与驱动齿轮90之间的驱动传递路径上的中继齿轮132、133、134等。在一个中继齿轮133上呈同一轴心状固定有脉冲板135,光遮断器137检测沿着脉冲板的周缘以规定的间距形成的切口并输出脉冲,由此,控制机构对每单位时间的输出进行计数来检测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以及驱动齿轮90的旋转数(旋转速度、旋转角度)。脉冲板135和光遮断器137 构成旋转编码器。
另外,通过使构成齿轮机构130的任意两个齿轮为由蜗杆和蜗轮组成的蜗形齿轮难以进行由来自负载侧的驱动引起的逆旋转,因此,不正当行为者难以使用不正当手段来使开闭构件逆旋转。
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具备:辊(随动构件)142,其由旋转自如的辊构成,该辊在引导狭缝52处于初始旋转姿势时与凹陷部72嵌合而停止,在引导狭缝(旋转构件)从图1(a)所示的初始旋转姿势转移到图 1(b)所示的非初始旋转姿势时从凹陷部72脱离并沿着旋转构件的外周 (非凹陷部)73移动;杆144,其通过支承部144a旋转自如地支承辊的轴142a,并且以设置于其他部分的轴部144b为中心使辊朝向旋转构件的外周缘沿着与旋转轴54正交的面摆动;杆施力用弹性构件(扭簧)146,其向辊142压接于旋转构件的外周缘的方向对杆144弹性施力;以及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其仅在辊142完全嵌合(落入)凹陷部72内时检测设置于杆的被检测部144c,从而检测引导狭缝52是否处于初始旋转姿势。
杆施力用弹性构件(杆施力构件)146是将其环状部卷绕于轴部144b 的扭簧,从环状部突出的一端被装置主体的固定部卡止并且另一端部被杆144的适当部位卡止,从而使杆和辊沿着以轴部144b为中心的转动轨迹对旋转构件的外周缘施力。
另外,作为随动构件的辊142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是不旋转的结构,只要是因摩擦阻力较少而能够使旋转构件外周缘顺畅地移动的构件即可。
控制机构200在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检测到引导狭缝52处于初始旋转姿势时关闭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在检测到处于偏离初始旋转姿势的非初始旋转姿势时将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正转驱动。
驱动齿轮(驱动构件)90为相对于同轴状地连结的旋转构件70相对旋转的结构,另一方面,是在驱动齿轮正转的过程中第一驱动片92经由缓冲构件101按压被驱动片74从而经由被驱动片驱动旋转构件70的构件(图5(a)至(d))。此外,在通过驱动齿轮90正转驱动旋转构件的过程中,在由杆144支承的辊142从旋转构件的外周73嵌合在旋转构件 70的凹陷部72内时,由于杆施力构件146的施力,旋转构件急剧增速而落入凹陷部,因此,被驱动片74相对于第一驱动片92成为先行远离所需角度的周向位置关系(参照图5(e)和(f))。
换言之,在辊嵌合于凹陷部时,由于杆施力构件146的力,旋转构件70与到目前为止被驱动齿轮驱动时的旋转速度相比急剧增速,因此,在被驱动片74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在周向上形成作为减速区间的间隙G1。
此外,旋转构件通过已被弹簧施力的辊嵌合于凹陷部来机械地停止旋转。
旋转构件停止的时刻的被驱动片74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的周向间隙成为驱动齿轮的减速区间G1。即,在辊完全落入凹陷部的时刻,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检测杆的被检测部144c,从而控制机构使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的驱动停止。因此,相对于通过辊卡止而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的旋转构件70(被驱动片74),驱动齿轮90(第一驱动片92) 由于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的惯性(自身的余势)而在减速区间的范围内继续旋转。即,在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以及旋转构件的旋转停止时,在驱动齿轮90一边使缓冲构件101压缩一边在减速区间内旋转移动的期间内,由于缓冲构件的衰减作用,驱动齿轮的惯性力减少,驱动片经由缓冲构件按压被驱动片时的冲击力被缓和。由于该缓冲作用,在驱动片在减速区间内旋转移动的期间内,通过由杆施力构件146施力的辊卡止的旋转构件可以继续维持初始旋转姿势下的停止状态。因此,开闭构件 50被可靠地定位为使引导狭缝52成为打开输送路径的初始旋转姿势。
另外,显而易见,缓冲构件具有使驱动片与被驱动片的距离扩开的作用,因此,在存在缓冲构件101的情况下形成的减速区间的角度范围比不存在缓冲构件的情况下形成的减速区间大。通过使减速区间变大,能够进行更具有富余的减速,可以大幅度削弱施加于被驱动片的冲击。
在本例中,即使不利用通过辊嵌合于凹陷部时的势头而使旋转构件先行于驱动齿轮的现象,也能够通过缓冲构件的扩开力在此前的阶段确保充分宽度的减速区间。
接着,使用作为比较图的图7,对如专利文献1那样驱动片直接驱动被驱动片的结构时(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缓冲构件101时)的问题点进行说明。
在图7(a)中,开闭构件50的引导狭缝52处于初始旋转姿势,即处于允许被输送的纸币P通过的打开状态(待机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使旋转构件70停止。
此外,在图7(a)的待机状态下,驱动齿轮的第一驱动片92在与被驱动片74直接接触的状态下停止。
接着,在图7(b)的正转开始状态下,当驱动齿轮90按压旋转构件 (被驱动片74)使其开始旋转时,辊脱离凹陷部(离位),转移到外周 73上((c))。
然后,当驱动齿轮90与旋转构件70成为一体并正转时,辊沿着旋转构件的外周相对移动,成为(d)所示的向凹陷部嵌合(入位)的状态。
当成为图7(d)所示的入位状态时,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停止驱动,因此,第一驱动片92(驱动齿轮90)在图示的位置开始减速。即,第一驱动片92在与被驱动片74之间保留了(d)中所示的狭小的减速区间的状态下断开来自电动机120的驱动力传递,因此,之后通过惯性向正转方向继续旋转。但是,在该正转过程中减速区间极短,因此,第一驱动片92无法充分减速而会与被驱动片碰撞并对被驱动片施加冲击。因此,如(e)所示,成为旋转构件越程而凹陷部72越过了辊的状态。
在发生了越程的情况下,通过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检测出发生了在辊暂时嵌合于凹陷部后立即从凹陷部脱离的举动,因此,控制机构可以获知越程发生。因此,如(f)所示,立即使电动机120反转,利用第二驱动片93向顺时针方向按压被驱动片74从而再次使辊嵌合于凹陷部内,由此可以消除越程。
但是,如果为了应对越程发生而在每次发生越程时使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反转并入位,则电动机的耐久性会降低。即,对于纸币输送装置1的DC电动机120,例如对于正转也要求旋转50万转以上的耐久性,因此,显而易见,如果对其进一步施加反转动作,则电动机的耐久性会显著降低。
这样,在减速区间过小的情况下,对于驱动齿轮相对于成为停止状态的旋转构件进行减速来说并不充分,会发生越程。
此外,在可以确保比图7(d)所示的宽度大的宽度作为减速区间的情况下,如果在减速区间内移动的第一驱动片92与处于停止状态的被驱动片74接触时的余势在允许值的范围内,则驱动齿轮90不对旋转构件的停止状态造成影响就可以停止,但在余势超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则会克服杆施力构件146的力而将被驱动片74强力压入。结果成为如下形态:当凹陷部72从辊脱离时,旋转构件无法维持初始旋转姿势而越程,因此,引导狭缝52成为非初始旋转姿势,妨碍纸币通过。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缓冲构件101介于两片74、92之间,利用第一驱动片92经由缓冲构件101按压被驱动片74,可以确保利用了缓冲构件的扩开力的减速区间必要且足够大,因此可以大幅度减少越程的发生率,并且不需要反转,因此可以防止电动机的耐久性降低。
另外,控制机构200在出口传感器30确认纸币后端通过并使输送电动机停止后,将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正转驱动任意次数。在纸币上固定有线材等抽取手段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后端通过了狭缝,抽取手段会留在引导狭缝内,因此可以通过使开闭构件50旋转而缠绕于其上,从而阻止通过抽取手段进行的拉回。此外,通过由旋转编码器135、137检测出由于将抽取手段卷绕于开闭构件而产生的开闭构件的旋转速度异常,可以获知不正当行为的存在,可以作为发出警报的契机。即,缠绕于开闭构件的抽取手段会妨碍开闭构件50旋转而使旋转速度降低,因此,对没有抽取手段的正规状态下的基准旋转速度或者旋转n转后返回初始旋转姿势所需的基准旋转时间与实际的开闭构件的旋转速度或者返回初始旋转姿势所需的旋转时间进行比较,在开闭构件的旋转速度比基准值慢或者旋转时间比基准时间长的情况下,可以检测、判定为开闭构件缠绕有抽取手段。
另外,当纸币通过引导狭缝后使开闭构件旋转的次数始终恒定时,不正当行为者会知晓停止旋转的定时,且能够找出最佳的抽取定时,因此,也可以使旋转数随机。
在本例中,在开闭构件50处于等待纸币导入的初始旋转姿势时,引导狭缝52打开输送路径上的纸币的移动路径,但也可以通过在纸币待机时采取引导狭缝关闭输送路径的非初始旋转姿势来防止工具从入口12不正当插入以及堆叠装置内的纸币的不正当抽取。
控制机构200具备:判别机构,其接收光识别传感器18的输出来判断是否是真纸币,在判断为真纸币后接收出口传感器30的输出,之后继续正转驱动输送电动机35,在判断为不是真纸币时反转输送电动机35而将纸币退回至入口12;以及比较机构,其将基准旋转时间和/或基准旋转速度与开闭构件50的实际的旋转时间和/或实际的旋转速度进行比较,在处于基准范围外时产生警报输出。
如图8的控制机构的框图所示,在控制机构200的各输入端子上连接有入口传感器14、光识别传感器18、出口传感器30以及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在控制机构200的各输出端子上连接有输送电动机35、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旋转编码器135、137以及警报器110。控制机构200可以对每单位时间的旋转编码器的输出进行计数,来检测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的旋转数和旋转速度。
接着,基于图9的流程图对不正当防止机构24中的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动作的控制顺序进行说明。
在步骤101中,控制机构(识别控制电路)200为了检测纸币是否被投入到入口12而待机。在纸币被插入到入口12之前的待机状态下,开闭构件50的狭缝52保持为使输送路径1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连通的图1 (a)所示的初始旋转姿势。当将纸币投入到设置于输送路径10的一端的入口12时,入口传感器14检测到纸币的插入并向控制机构200发送输出。接着,在步骤102中,控制机构200驱动输送电动机35而沿着输送路径10输送纸币,并且在步骤103中使光识别传感器18打开。随后,纸币沿着输送路径10前进并通过开闭构件50的狭缝52而向出口32输送。
在沿着输送路径10移动的纸币通过光识别传感器18时,控制机构200接收光识别传感器18的输出,判定被输送的纸币是否是真纸币即纸币的真伪(步骤104)。当控制机构200根据纸币的光学特征判定为是真纸币时,在步骤105中判定出口传感器30是否检测到纸币通过。当出口传感器30检测到纸币通过时,在步骤106中,输送电动机35被停止。在纸币通过出口传感器30和出口32,且输送电动机35停止后,在步骤 107、108中,控制机构200向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发送输出并使开闭构件50旋转n转后,在步骤109中使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停止。由此,可以在使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停止后进行步骤110中的判定。
在步骤110中,控制机构200判定开闭构件50是否旋转了n转,当开闭构件50旋转了n转且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检测到杆的被检测部144c时,停止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的动作。使开闭构件50旋转n 转是为了获知:在将纸币收纳在堆叠装置内之后,从使开闭构件50旋转 n转时的离位到入位为止的全部所需时间是否比设定基准时间慢(超时)、或者从离位到入位为止的编码器脉冲数是否比设定基准值少。另外,在基于设定基准值的判定中使用旋转n转所需的合计时间是一个例子,也可以使用“旋转1转所需的时间×n次判定”。
另外,也可以仅设置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而不设置旋转编码器。在该情况下,控制机构仅监视异常判定条件的超时,即,仅监视从使开闭构件50旋转了n转时的离位到入位为止的全部所需时间是否比设定基准时间慢。
如图10的表示出口传感器、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及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的各动作的时序图所示,在检测到纸币通过时,出口传感器30产生输出,而在纸币后端完全通过了出口传感器30的时刻,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通过控制机构200的输出被施力,如图5(b)和(c)所示,驱动齿轮的驱动片92一边压扁缓冲构件101一边开始按压旋转构件的被驱动片74,因此开闭构件50开始旋转。此时,如图5(c)所示,辊142 克服杆施力构件146的弹力向开闭构件50的径向外侧移动,从而杆的被检测部144c远离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因此,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产生“1”输出。开闭构件50进一步旋转,经过图5(d),如表示即将入位前的状态的(e)所示,在辊142向凹陷部72的跟前旋转时,辊142通过杆施力构件146的弹力将凹陷部72的端部向正转方向按压。因此,如表示入位状态的图5(f)所示,在辊142嵌合于凹陷部72内时,如图5(f)所示,开闭构件50和旋转构件70进行动作,比驱动齿轮90 先行旋转而在驱动齿轮的驱动片92与开闭构件的被驱动片74之间形成角度上的间隙(减速区间G1)。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向使驱动片92与被驱动片74远离的方向动作的缓冲构件101,因此,在图5(a) 和(e)的阶段已经形成有作为减速区间的充分的间隙(减速区间)G1。因此,不需要期待通过辊嵌合于凹陷部而引起的旋转构件的先行旋转和由此带来的微小的减速区间的形成。在不存在缓冲构件101的情况下形成的作为减速区间的间隙如在图7中说明的那样保持在极窄的角度范围内。
在图5(f)所示的入位状态下,如图10中的(4)所示,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的输出从“1”变为“0”,因此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 的动作被停止。因此,在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的动作停止后产生的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以及齿轮机构130的惯性力在驱动片92一边压缩减速区间G1内的缓冲构件101一边移动的期间内被削弱。并且,由于缓冲构件101的存在,如图5(e)和(f)所示,可以维持驱动片92不与被驱动片74直接抵接而保留较宽的减速区间G1的状态,因此,可以不由驱动片92产生对被驱动片74的较强的冲击而使开闭构件50可靠地转移到图5(a)所示的初始旋转姿势并保持。这样,开闭构件50可靠地定位于开闭构件50的狭缝52与输送路径10对齐的初始旋转姿势。
在通过了出口32的真纸币上连接有细绳、线、带子等抽取手段U的情况下,抽取手段成为在输送路径10和开闭构件50的狭缝52内延伸的状态,因此,在步骤107、108中,当开闭构件50旋转n转时,抽取手段U一边被夹持于形成在开闭构件50的凹凸部56与装置主体侧的凹凸部之间的较小的余隙内,一边卷绕于开闭构件50的外周。抽取手段卷绕于开闭构件50的外周,由此,抽取手段会妨碍开闭构件50的旋转,因此,从构成旋转编码器的脉冲板135得到的脉冲会发生异常、或者与设定基准值相比开闭构件50的旋转速度会降低。因此,在步骤110中,开闭构件旋转n转所需的时间(旋转n转过程中从离位到入位为止的全部所需时间)比设定基准值慢时(超时时)、或者在开闭构件旋转n转过程中的编码器脉冲数比设定基准值少时,控制机构200判定为纸币上连接有抽取手段,并在步骤125中,向警报器110发送警报信号使警报器110 动作,此后结束。卷绕于开闭构件50的外周的抽取手段能够在打开上部单元4后使开闭构件50旋转而将其去除。在步骤110中,在开闭构件旋转n转所需的时间在设定基准值以内的情况下、或者开闭构件旋转n转过程中的编码器脉冲数在设定基准值以内的情况下,控制机构200判定为纸币上未连接抽取手段,进入步骤111,控制机构200判定出口传感器 30是否打开。如果纸币被容纳在堆叠装置内,则出口传感器30保持为关闭状态,而在纸币被抽取手段抽出的情况下,由于向反方向通过出口传感器30,所以出口传感器30会打开。在步骤111中,在出口传感器30 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判定为纸币被抽取手段抽取,并在步骤125中产生警报信号。在步骤111中出口传感器30为关闭状态时,在步骤112中将纸币收纳在堆叠装置内,此后结束。
在步骤104中控制机构200判定为不是真纸币时,在步骤120和121 中使输送电动机35停止后反转,将纸币向入口12退回。
在步骤122中入口传感器14关闭时,控制机构200停止输送电动机 35的驱动(步骤123),完成纸币的排出(步骤124)并结束。
另外,在图9中说明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中的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动作的控制顺序在以下的全部实施方式中通用,因此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不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动作>
接着,基于图5、图6和图1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 中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姿势控制顺序进行说明。
图5(a)至(f)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正转时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姿势控制顺序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使开闭构件旋转n转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是相当于图9的流程图的步骤108的子程序。
在图5(a)中,开闭构件50的引导狭缝52处于初始旋转姿势,即处于允许沿着长度方向在输送路径10上输送的纸币P顺畅地通过的打开状态(待机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检测到杆的被检测部144c,因此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停止,由被杆施力构件146施力的杆144支承的辊142完全嵌合于旋转构件的凹陷部72内,因此旋转构件70停止旋转。此时,图11的步骤130为“是”,检测到开闭构件处于初始旋转姿势。
此外,在图5(a)的待机状态下,驱动齿轮(驱动构件)90的第一驱动片92在经由缓冲构件101与被驱动片74的一端卡合的状态下停止。此时,如图所示,缓冲构件101在被驱动片与第一驱动片之间被规定的力压缩,但未生成使辊142从凹陷部脱离的程度的反弹力。
接着,在(b)的正转开始状态(步骤131)下,控制机构200使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开始正转,因此,驱动齿轮90先行于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构件开始旋转,缓冲构件101被强力压缩。当缓冲构件101的压缩状态超过规定的界限时,从驱动片经由缓冲构件传递到被驱动片的按压力增大,因此,旋转构件克服杆施力构件146的施力而开始旋转。当旋转构件开始旋转时,凹陷部72相对于辊142开始旋转移动,如(c) 和(d)依次所示,辊向外径方向位移而脱离凹陷部(离位),转移到外周缘73上并继续沿着外周缘的相对移动。
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在该期间内继续检测开闭构件是否返回到初始旋转姿势(步骤132)。
在辊脱离凹陷部之后,如(d)和(e)所示,缓冲构件101成为从来自驱动齿轮的压力被释放而扩开的状态。即,通过缓冲构件扩开时的适度强度的施力,旋转构件比驱动齿轮先行旋转,在被驱动片74与驱动片92之间形成减速所需的充分的角度范围的减速区间G1。
当驱动齿轮90、扩开的缓冲构件101和旋转构件70成为一体继续正转时,辊一边旋转一边沿着旋转构件的外周缘相对移动,在即将进行(f) 所示的向凹陷部的嵌合(入位)之前成为(e)所示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7所示那样的不存在缓冲构件的结构例不同,被驱动片74与驱动片92之间的距离通过缓冲构件101的扩开力而充分地扩开,因此,不需要在(e)以后期待通过辊嵌合于凹陷部时的增速而形成的微小宽度的减速区间。
此外,可以不依赖于辊向凹陷部嵌合时的举动而在入位前确保减速区间G1较宽,因此,即使使驱动齿轮高速旋转,也可以实现没有越程的顺畅的旋转和向初始旋转姿势的恢复动作。因此,能够构建适于高速处理的不正当防止机构。
当成为(f)所示的入位状态时,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停止驱动而切断向驱动齿轮90的驱动力传递,因此,驱动齿轮的第一驱动片92 在图示的位置开始减速。即,第一驱动片在与被驱动片之间保留了(f) 中角度θ1所示的较大的减速区间G1的状态下断开来自电动机120的驱动力传递,因此,之后通过惯性向正转方向继续旋转。在该正转过程中,由于缓冲构件101的压扁带来的缓冲作用,第一驱动片92一边缓慢地减速一边使缓冲构件压缩,不对被驱动片施加冲击就可以停止。这样,可以使在电动机120停止的时刻形成的减速区间G1的周向长度为所需的充分的长度,而且由于缓冲构件的缓冲作用发挥作用,因此可以防止以过大的力按压被驱动片74而发生越程。
通过消除旋转构件的越程,开闭构件50的引导狭缝52能够始终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可以消除在输送路径上新输送来的纸币发生卡纸的风险。此外,不需要通过使电动机120反转来进行的越程消除作业,因此可以防止处理速度的降低,并且防止以电动机为首的驱动部件的耐久性降低。
接着,图6(a)至(f)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的反转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驱动传递机构100将通过如图5所示那样使开闭构件50正转(逆时针)而引起的不正当手段U的卷绕动作作为不正当检测、不正当防止的基础,但根据用户的要求,也有可能成为在同一纸币输送装置1中使开闭构件反转(顺时针)时卷绕不正当手段的形式,因此,还提出并说明也能够在同一驱动传递机构中进行反转时的不正当手段卷绕的结构。
在图6(a)中,开闭构件50的引导狭缝52处于初始旋转姿势。在该待机状态下,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检测到杆的被检测部144c,因此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停止,辊142完全嵌合于凹陷部72内,因此旋转构件70停止旋转。
此外,在图6(a)的待机状态下,驱动齿轮的第二驱动片93处于与被驱动片74接触的位置,而第一驱动片92处于远离缓冲构件101的位置。
接着,当开始反转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时,驱动齿轮90的第二驱动片93开始向反转方向(顺时针方向)按压处于停止状态的被驱动片 74,如(b)那样,辊142从凹陷部72脱离(离位)并转移到外周缘73 上。
通过进一步继续反转,在(c)的阶段中,辊即将嵌合(入位)于凹陷部内。
在(d)中,通过进一步进行反转,辊成为入位到凹陷部内的状态,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停止驱动而切断向驱动齿轮90的驱动力传递。在辊入位到凹陷部内时,通过杆施力构件146的施力,辊向反转方向按压凹陷部的一端部。因此,只有旋转构件急剧增速而辊急剧地嵌合于凹陷部,从而被驱动片远离第二驱动片,因此,第二驱动片从该远离位置开始减速。即,第二驱动片在与被驱动片之间保留了角度θ2所示的减速区间G2的状态下断开来自电动机120的驱动力传递,因此,之后通过惯性向反转方向继续旋转。在第二驱动片93不以过大的力按压被驱动片74 而使其离位的情况下,反转动作结束。在此前的反转动作中,缓冲构件101不发挥特别的作用。
但是,该减速区间G2极短,因此,在该反转过程中无法充分地进行减速的情况下,会如(e)那样发生越程。特别是,在第二驱动片93与被驱动片74之间不存在缓冲构件101,因此,越程的发生率变高。在发生了越程的情况下,如(f)所示,通过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使驱动齿轮 90正转,从而利用第一驱动片92经由缓冲构件101使被驱动片74正转,在辊入位到凹陷部的时刻使正转停止。
另外,作为用于防止反转时的越程的对策,只要在第二驱动片93与被驱动片74之间配置第二缓冲构件即可。如果这样构成,则可以增大在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停止的时刻形成的减速区间G2 ,并且即使第二驱动片以过大的力按压第二缓冲构件,也会由于缓冲作用而不会传递到被驱动片,可以防止发生越程。
通过消除反转时的旋转构件的越程,开闭构件50的引导狭缝52能够始终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可以消除发生纸币卡纸的风险。此外,不需要通过使电动机120正转来进行的越程消除作业,因此可以防止处理速度的降低,并且防止以电动机为首的驱动部件的耐久性降低。
[不正当防止机构:第二实施方式]
<基本结构>
基于图12至图1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进行说明。
图12(a)、(b)和(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表示旋转构件与旋转姿势检测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以及表示在(b)中附加了驱动齿轮的一部分和缓冲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3(a)至(d)是表示开闭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立体图、(a) 的右侧视图(带缓冲构件)以及(a)的B-B剖面图,图14(a)和(b) 是驱动齿轮的内侧面的立体图和侧视图。此外,图15(a)至(f)是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正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图16(a)至(f) 是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反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结构和动作的说明。即,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除了驱动传递机构100的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即,齿轮机构130、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控制机构200的结构、功能以及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不正当防止机构24是用于检测从入口12投入并沿着输送路径10输送的纸币上是否固定有抽取用不正当手段U、并且阻止通过不正当手段U 进行的纸币抽取的不正当检测和防止用的机构。
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驱动传递机构100的结构,特别是设置于旋转构件70的被驱动片75、76、设置于驱动齿轮90的驱动片92、93的结构以及缓冲构件101的配置等。特别是以下特征性结构:被驱动片75、76和驱动片92、93的径向位置关系相互错开,因此两片不会在相对旋转的过程中发生干涉(接触),另一方面,各驱动片仅与保持在两对被驱动片之间的缓冲构件101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
即,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第一被驱动片75(75a、 75b),其是设置于旋转构件70的外侧面的两个突起;第二被驱动片76 (76a、76b),其配置于从第一被驱动片75沿顺时针方向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缓冲构件(弹性构件)101,其由压缩弹簧等构成,以伸缩自如的状态配置于第一及第二被驱动片75、76之间;以及作为突起的两个驱动片92、93,其设置于驱动齿轮90的内侧面(与旋转构件的对置面),并且在相对于各被驱动片75、76分别相对旋转移动(正转、反转)的过程中与缓冲构件101接触并将其向周向按压,从而经由缓冲构件101和各被驱动片75、76断续地旋转驱动旋转构件70。
各被驱动片75、76与各驱动片92、93具有彼此不干涉(接触)的径向位置关系。即,各被驱动片75、76分别由突出设置在旋转构件外表面的环状凸部71a的内周上的条形的被驱动片75a、76a和突出设置在旋转构件外表面的中心凸部71b的外周上且与各被驱动片75a、76a分别对置的条形的被驱动片75b、76b构成。另一方面,各驱动片92、93以圆弧状突出设置在能够通过被驱动片75a、75b之间的径向间隙和被驱动片 76a、76b之间的径向间隙的径向位置(相当于凹部71c的径向宽度中间位置的位置)上,因此,各被驱动片与各驱动片不会在相对地周向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干涉。
第一驱动片92在图15所示的正转时与保持在被驱动片75、76之间的缓冲构件101的一端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从而一边在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进行压缩一边经由被驱动片75使旋转构件正转。第二驱动片 93在图16所示的反转时与保持在被驱动片75、76之间的缓冲构件101 的另一端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从而一边在与第二被驱动片76之间进行压缩一边经由被驱动片76使旋转构件反转。
通过以上的特征性结构,产生如下的特征性效果。
即,在正转时,在图15(d)和(e)所示的离位后的各阶段,由于缓冲构件101的扩开作用,在第一被驱动片75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形成具有较大的周向长度的减速区间G1。因此,如图15(f)所示,在旋转构件停止的时刻形成的减速区间G1也同样具有较大的周向长度,能够进行具有富余的减速并防止越程。
因此,不需要期待辊142从旋转构件的外周73嵌合于凹陷部72内的入位时的旋转构件的增速所引起的先行旋转带来的微小的减速区间的形成。
如图15(f)所示,旋转构件停止的时刻的第一被驱动片75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的周向间隙G1成为驱动齿轮的减速区间G1。相对于通过辊卡止而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的旋转构件70(第一被驱动片75),驱动齿轮90(第一驱动片92)由于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的惯性(自身的余势) 而在上述减速区间的范围内继续旋转。即,在第一驱动片92一边使缓冲构件101压缩一边在减速区间内旋转移动的期间内,由于缓冲构件的衰减作用,驱动齿轮的惯性力减少,驱动片92经由缓冲构件按压被驱动片 75时的冲击力被缓和。由于该缓冲作用,在驱动片92在减速区间内旋转移动的期间内,通过由杆施力构件146施力的辊卡止的旋转构件可以继续维持初始旋转姿势下的停止状态。因此,开闭构件50被可靠地定位为使引导狭缝52成为打开输送路径的初始旋转姿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显而易见,缓冲构件具有使驱动片与被驱动片的距离扩开的作用,因此,在存在缓冲构件101的情况下形成的减速区间的角度范围比不存在缓冲构件的情况下形成的减速区间大。通过使减速区间变大,能够进行更具有富余的减速,可以大幅度削弱施加于被驱动片的冲击。
此外,使用共同的一个缓冲构件101,不仅在正转时,在反转时也能够确保较宽的减速区间而防止越程,这一点也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优点。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中的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动作的控制顺序与基于图9的流程图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顺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动作>
接着,基于图15、图16和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 (驱动传递机构)中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姿势控制顺序进行说明。
图15(a)至(f)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正转时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姿势控制顺序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使开闭构件旋转n转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是相当于图9的流程图的步骤108的子程序。
在图15(a)中,开闭构件50的引导狭缝52处于初始旋转姿势,即处于允许纸币P通过引导狭缝的打开状态(待机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160检测到杆的被检测部144c,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停止,被弹簧施力的辊142完全嵌合于旋转构件的凹陷部72内,因此旋转构件70停止旋转。此时,图11的步骤130为“是”,检测到开闭构件处于初始旋转姿势。
此外,在图15(a)的待机状态下,驱动齿轮的第一驱动片92在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轻轻压缩缓冲构件101的状态下停止,但此时的缓冲构件未生成使辊142从凹陷部脱离的程度的反弹力。
接着,如图9的步骤101~105所示,当检测到从入口12投入并通过光识别传感器18检测为真纸币的纸币P通过不正当防止机构24并被收纳在下游侧的堆叠器中时,如步骤108所示,使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 旋转n转。图15(b)表示该时刻的正转开始状态。
即,在图15(b)的正转开始状态(图9:步骤131)下,驱动齿轮 90先行于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构件开始旋转,因此,缓冲构件101在第一被驱动片92与第一驱动片75之间被强力压缩。当缓冲构件101的压缩状态达到极限状态而使反弹力提高时,从第一驱动片92经由缓冲构件传递到第一被驱动片75的按压力增大,因此,旋转构件克服杆施力构件 146的施力而开始正转。当旋转构件开始正转时,凹陷部72相对于辊142 开始旋转移动,如(c)和(d)依次所示,辊向外径方向位移而脱离凹陷部(离位),转移到外周缘73上并开始移动。缓冲构件继续维持被强力压缩的状态直至辊脱离凹陷部为止,在(c)所示的脱离后扩开并形成较宽的减速区间G1。
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在该期间内继续检测开闭构件是否返回到初始旋转姿势(步骤132)。
在辊脱离凹陷部之后,如(d)和(e)所示,缓冲构件101成为扩开得较大的状态,因此,在第一被驱动片75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形成具有较大的周向长度(角度θ1)的减速区间G1。
当驱动齿轮90、缓冲构件101和旋转构件70成为一体并继续正转而从(e)成为(f)所示的入位状态时,第一驱动片92在与第一被驱动片 75之间保留了(f)中角度θ1所示的较大的减速区间G1的状态下断开来自电动机120的驱动力传递,因此,之后通过惯性向正转方向继续旋转。在该正转过程中,由于缓冲构件101的压扁带来的缓冲作用,第一驱动片92一边缓慢地减速一边使缓冲构件压缩,不对第一被驱动片75 施加冲击就可以停止。因此,可以确保在电动机停止的时刻形成的减速区G1较大,并且与缓冲构件的缓冲作用相结合,可以防止以过大的力按压被驱动片而发生越程。
另外,在图示上,(d)和(e)中的减速区间G1的角度θ1和(f) 中的减速区间G1的角度θ1被描绘为恒定,但不限于恒定,(f)中的减速中的角度θ1可以减小。
通过消除旋转构件的越程,开闭构件50的引导狭缝52能够始终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可以消除在输送路径上新输送来的纸币在引导构件的位置发生卡纸的风险。此外,不需要通过使电动机120反转来进行的越程消除作业,因此可以防止处理速度的降低,并且防止以电动机为首的驱动部件的耐久性降低。
接着,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同一纸币输送装置1中,不仅在正转时,也有可能被要求在使开闭构件反转(顺时针)时卷取不正当手段的形式,因此,还对也能够在一个驱动传递机构100中进行反转时的不正当手段卷绕的结构进行说明。
即,图16(a)至(f)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反转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图16(a)与图15(a)同样地表示开闭构件50等待纸币投入的状态。
在图16(a)的待机状态下,驱动齿轮的第二驱动片93在与第二被驱动片76之间对缓冲构件101进行加压,另一方面,第一驱动片92处于远离缓冲构件101的位置。
接着,在(b)中,当开始反转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时,第二驱动片93经由缓冲构件开始向反转方向(顺时针方向)按压处于停止状态的第二被驱动片76,如(c)那样,辊142从凹陷部72脱离(离位)并转移到外周缘73上。在(b)和(c)中,缓冲构件以较强的力被压缩,因此,第二驱动片93的力被传递至第二被驱动片76。
通过进一步继续反转,在离位后的(d)和(e)中,缓冲构件扩开得较宽,其结果是,旋转构件成为先行于驱动齿轮的状态,形成较宽的减速区间G3。
在(f)中,通过进一步进行反转,辊入位到凹陷部内,并切断向驱动齿轮90的驱动力传递。在辊入位的时刻,通过缓冲构件101的扩开力在第二被驱动片76与第二驱动片93之间确保了较宽的减速区间G3,第二驱动片从该远离位置开始减速,因此能够进行充分的减速。通过减速区间G3的存在来消除越程的机理和其优点与图15的正转时相同。
[不正当防止机构:第三实施方式]
<基本结构>
基于图17至图21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驱动传递机构)进行说明。
另外,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结构和动作的说明。即,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除了驱动传递机构100的结构以外,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即,齿轮机构 130、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和控制机构200的结构、功能以及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图17(a)、(b)和(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表示旋转构件与旋转姿势检测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以及表示在(b)中附加了驱动齿轮的一部分和缓冲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8(a)至(d)是表示开闭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立体图、(a) 的右侧视图以及(a)的C-C剖面图,图19(a)、(b)和(c)是驱动齿轮的内侧面的立体图、侧视图以及带缓冲构件的侧视图。此外,图20(a) 至(f)是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正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图 21(a)至(f)是开闭构件反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其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驱动传递机构100的结构,特别是设置于旋转构件70的被驱动片75、76的结构、设置于驱动齿轮90的驱动片92、93 的结构以及缓冲构件101的配置等。
具体而言,被驱动片75、76是设置在旋转构件的外侧面的凹部71c 的径向宽度中间位置上的细长的圆弧状突起,并且处于在相对旋转时与各驱动片92、93不干涉的位置关系。
另一方面,驱动片92、93分别由突出设置在驱动齿轮内表面的外侧环状凸部91a的内周上的驱动片92a、93a和以在与各驱动片92a、93a之间隔着规定的通过间隙对置的方式突出设置在驱动齿轮内表面的中心凸部91b的外周上的驱动片92b、93b构成,各被驱动片75、76能够在该通过间隙内向周向通过。此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反,缓冲构件101配置在驱动片92、93之间,在正转、反转时分别通过被驱动片75、76中的一个而被相对按压,从而在驱动片92、93的周向间隔内收缩。
由于被驱动片和驱动片的径向位置关系相互错开,因此两片不会在相对旋转的过程中发生干涉(接触),另一方面,被驱动片构成为通过进入通过间隙内而仅与保持在两对驱动片之间的缓冲构件相接触并对其进行相对按压。
即,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第一被驱动片75,其是设置于旋转构件的外侧面的突起;第二被驱动片76,其配置于从第一被驱动片沿顺时针方向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以及驱动片92、93,其以使周向位置不同的位置关系突出设置于驱动齿轮90的内侧面(与旋转构件的对置面),伸缩自如地保持由压缩弹簧等弹性构件构成的缓冲构件101,并且在相对于各被驱动片75、76相对旋转移动(正转、反转)的过程中,经由缓冲构件断续地旋转驱动各被驱动片75、76(旋转构件70)。
第一驱动片92在图20所示的正转时与保持在与第二驱动片93之间的缓冲构件101的一端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从而一边在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进行压缩一边经由第一被驱动片75使旋转构件正转。第二驱动片93在图21所示的反转时一边在与第二被驱动片76之间对保持在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的缓冲构件101进行压缩一边经由第二被驱动片76 使旋转构件反转。
换言之,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两个被驱动片75、 76,其设置于旋转构件;以及驱动齿轮侧的两个驱动片92、93,其处于与各被驱动片不干涉的径向位置关系,缓冲构件101配置于形成在各驱动片92、93之间的周向间隙内,在正转时在第一驱动片92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被压缩、同时对第一被驱动片75向正转方向施力。此外,在反转时在第二驱动片93与第二被驱动片76之间被压缩、同时对第二被驱动片76向反转方向施力。
在图20(d)和(e)所示的正转时的各阶段,由于缓冲构件101的扩开作用,在第一被驱动片75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形成具有较大的周向长度的减速区间G1。因此,如图20(f)所示,在旋转构件停止的时刻形成的减速区间G1也同样具有较大的周向长度,能够进行具有富余的减速并防止越程。
在图21(d)、(e)和(f)所示的反转时的各阶段,也可以形成同样较大的减速区间G3。
通过减速区间G1、G3与缓冲构件的衰减作用的协作来消除越程且开闭构件50可以恢复到初始旋转姿势的原理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中的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动作的控制顺序与基于图9的流程图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顺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动作>
接着,基于图20和图21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驱动传递机构)中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姿势控制顺序进行说明。另外,一并参照图11的流程图。
图20(a)至(f)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正转时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姿势控制顺序的说明图。
图20(a)表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15(a)相同的待机状态。
在(b)的正转开始状态(步骤131)下,驱动齿轮90先行于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构件开始旋转,因此,缓冲构件101在第一驱动片92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被强力压缩。当缓冲构件101的压缩状态达到极限状态而使反弹力提高时,旋转构件克服杆施力构件146的施力而开始正转。当旋转构件开始正转时,如(c)和(d)依次所示,辊向外径方向位移而脱离凹陷部(离位),转移到外周缘73上并继续移动。
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在该期间内继续检测开闭构件是否返回到初始旋转姿势(步骤132)。
在辊脱离凹陷部之后,如(d)和(e)所示,缓冲构件101成为扩开状态,因此,在第一被驱动片75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形成具有充分大的周向长度(角度θ1)的减速区间G1。
随后,当成为(f)所示的入位状态时,第一驱动片92在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保留了(f)中角度θ1所示的较大的减速区间G1的状态下断开来自电动机120的驱动力传递,因此,之后通过惯性向正转方向继续旋转。在该正转过程中,第一驱动片92一边缓慢地减速一边使缓冲构件压缩,不对第一被驱动片75施加冲击就可以停止。因此,可以确保在电动机停止的时刻形成的减速区间G1较大,并且与缓冲构件的缓冲作用相结合,可以防止以过大的力按压被驱动片而发生越程。
接着,图21(a)至(f)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反转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在图21(a)的待机状态下,驱动齿轮90和旋转构件70停止旋转。
在(b)中,当开始反转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20时,第二驱动片93 经由缓冲构件开始向反转方向(顺时针方向)按压处于停止状态的第二被驱动片76,如(c)那样,辊142从凹陷部72脱离(离位)并转移到外周缘73上。在(b)和(c)中,缓冲构件以较强的力被压缩,因此,第二驱动片93的力被传递至第二被驱动片76。
通过进一步继续反转,在(d)和(e)中,缓冲构件扩开得较宽,其结果是,旋转构件成为先行于驱动齿轮的状态,形成较宽的减速区间 G3。
在(f)中,辊成为入位到凹陷部内的状态,并切断向驱动齿轮90 的驱动力传递。在该时刻,通过缓冲构件101的扩开力在第二被驱动片76与第二驱动片93之间确保了较宽的减速区间G3,第二驱动片在与被驱动片之间保留了减速区间G3的状态下断开来自电动机120的驱动力传递,因此,之后通过惯性向反转方向继续旋转。该惯性由于处于充分扩开的状态的缓冲构件的缓冲作用而被削弱,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越程的产生。
[不正当防止机构:第四实施方式]
<基本结构>
基于图22至图26对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进行说明。
图22(a)、(b)和(c)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表示旋转构件与旋转姿势检测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以及表示在(b)中附加了驱动齿轮的一部分和缓冲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3(a)至(d)是表示开闭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立体图、(a) 的右侧视图(带缓冲构件)以及(a)的D-D剖面图,图24(a)和(b) 是驱动齿轮的内侧面的立体图和侧视图。此外,图25(a)至(f)是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正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图26(a)至(f) 是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反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另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结构和动作的说明。即,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除了驱动传递机构100的结构以外,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100具有对仅具有被驱动片75、76(非干涉型被驱动片=不由驱动片直接按压地保持缓冲构件)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旋转构件70附加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被驱动片74(干涉型被驱动片=由驱动片直接按压)的特征性结构,两个驱动片92、93在正转时和反转时分别直接按压被驱动片(第三被驱动片)74。此外,缓冲构件101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置于被驱动片75、76之间。
在驱动齿轮正转时,未与缓冲构件接触的第二驱动片93与被驱动片 74直接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从而如图25(b)和(c)所示,在规定的已确定的定时可靠地实现离位。在驱动齿轮反转时,未与缓冲构件接触的第一驱动片92与被驱动片74直接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从而如图26 (b)和(c)所示,在规定的已确定的定时可靠地实现离位。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与驱动片接触并被按压的被驱动片74配置为通过从相当于嵌合凹部的内侧的环状凸部71a的内周面延伸至旋转构件的中心部从而堵塞各驱动片92、93的移动路径。即,被驱动片74在驱动齿轮开始正转的初始阶段(图25(b)和(c))被第二驱动片93按压而使旋转构件正转,在驱动齿轮开始反转的初始阶段(图26(b)和(c)) 被第一驱动片92按压而使旋转构件反转。被驱动片74仅有助于实现在正转时和反转时辊从凹陷部脱离的离位,在离位后,通过缓冲构件的扩开力,旋转构件比驱动齿轮先行移动,因此成为远离各驱动片93、92的状态。
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各被驱动片75(75a、75b)、76(76a、76b) 与各驱动片92、93的径向位置关系相互错开,因此在驱动片相对于被驱动片相对旋转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干涉(接触)。另一方面,驱动片92、93 构成为在一个驱动片按压了缓冲构件101时另一个驱动片按压被驱动片 74。
即,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两个非干涉型被驱动片75、76和一个干涉型被驱动片(第三被驱动片)74,其使各自的周向位置不同地设置于旋转构件70;以及两个驱动片92、93,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且处于与各非干涉型被驱动片75、76不干涉但与干涉型被驱动片74干涉的位置关系。在驱动齿轮正转时,另一个驱动片93与干涉型被驱动片74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在反转时,一个驱动片92与干涉型被驱动片74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缓冲构件101配置在两个非干涉型被驱动片75、76之间,在驱动齿轮正转时在一个驱动片92与一个被驱动片75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一个被驱动片75向正转方向施力,在反转时在另一个驱动片93与另一个被驱动片76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另一个被驱动片76向反转方向施力。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干涉型被驱动片是指在驱动齿轮相对于旋转构件相对旋转的过程中处于与任意的驱动片干涉的位置关系的被驱动片 (74),非干涉型被驱动片是指在驱动齿轮相对于旋转构件相对旋转的过程中处于与哪个驱动片都不干涉的位置关系的被驱动片(75、76)。
缓冲构件101在驱动齿轮正转时被第一驱动片92向逆时针方向按压,从而在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被压缩、同时对第一被驱动片75向正转方向施力。第一驱动片92一边压缩缓冲构件一边接近第一被驱动片75,从而第二驱动片93接近被驱动片74,在与被驱动片74接触的时刻以后,开始按压被驱动片74。此外,缓冲构件101在驱动齿轮反转时被第二驱动片93向顺时针方向按压,从而在与第二被驱动片76之间被压缩、同时对第二被驱动片76向反转方向施力。第二驱动片93一边压缩缓冲构件一边接近第二被驱动片76,从而第一驱动片92接近被驱动片74,在与被驱动片74接触以后,开始对其进行按压。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驱动片压缩了缓冲构件时,另一个驱动片起到按压被驱动片74的作用,反之,在另一个驱动片压缩了缓冲构件时,一个驱动片起到按压被驱动片74的作用。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直接按压被驱动片74而使旋转构件正转或者反转的是任意一个驱动片92、93,缓冲构件除了起到在被驱动片74 被直接驱动的前阶段经由任意一个被驱动片75、76按压旋转构件的作用以外,还作为在旋转构件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后使驱动齿轮减速时的缓冲手段发挥作用。
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100用以消除仅通过经由缓冲构件的驱动力使旋转构件旋转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如下问题点。
即,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100是缓冲构件101与被驱动片 74接触并且一边在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被压缩一边对被驱动片74进行按压的结构,因此,通过被驱动片74被按压而使辊暂时从凹陷部脱离后进行环绕并再次与凹陷部嵌合的举动以及用于再次嵌合的各定时全部依赖于缓冲构件的压缩量(反弹力)这样的不确定因素。即,在驱动齿轮转动了某角度的时刻,辊开始从凹陷部脱离,之后在哪个定时再次嵌合是不确定的,会出现偏差。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如此。特别是,由于缓冲构件的耐久性降低,该偏差的程度会变高。
相对于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不经由缓冲构件而通过驱动片直接按压干涉型被驱动片的结构,可以唯一地确定用于使辊开始从凹陷部脱离的驱动齿轮的旋转角度、定时、以及用于再次嵌合的驱动齿轮的旋转角度、定时,可以防止偏差。即,驱动片和被驱动片都是刚体,并且是一个部件,而且在两片之间不隔着缓冲构件,因此能够唯一地确定驱动片开始按压被驱动片的位置和角度,当驱动齿轮转动到规定的角度时,就会可靠地开始旋转构件的转动。而且,能够通过缓冲构件的存在来延长从使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停止的状态开始使驱动齿轮开始旋转之后形成的减速区间,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越程发生。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中的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动作的控制顺序与基于图9的流程图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顺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动作>
接着,基于图25和图26对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驱动传递机构)中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姿势控制顺序进行说明。
图25(a)至(f)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正转时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姿势控制顺序的说明图。一并参照图11的表示使开闭构件旋转n转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和图9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另外,适当省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对应的动作顺序重复的说明。
在图25(a)的待机状态下,旋转构件70停止旋转,开闭构件处于初始旋转姿势。
在图25(a)中,驱动齿轮的第一驱动片92越过第二被驱动片76并与缓冲构件101接触,并且在与第一被驱动部75之间按压了缓冲构件的状态下停止。此时,在缓冲构件101上未生成使辊142从凹陷部72脱离的程度的反弹力。此外,处于与第一驱动片92离开了180度的位置的第二驱动片93位于第一被驱动片75与被驱动片(第三被驱动片)74之间,但未与被驱动片74接触。
接着,在(b)的正转开始状态(步骤131)下,驱动齿轮90先行于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构件开始正转,因此,缓冲构件101在第一被驱动片75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开始被强力压缩。由于缓冲构件101的压缩而使反弹力提高,从而第一被驱动片75被按压,但在旋转构件由于来自缓冲构件的按压力而开始旋转之前,第二驱动片93迅速地与被驱动片74 接触并开始按压,从而使旋转构件开始旋转。即,第二驱动片93相对于被驱动片74和第一被驱动片75的位置关系设定为:在由第一驱动片92 压入而压缩的缓冲构件经由第一被驱动片75使旋转构件开始旋转之前,第二驱动片93开始与被驱动片74接触并开始按压。
凹陷部72相对于辊142开始旋转,如(c)和(d)依次所示,在辊向外径方向位移而脱离凹陷部(离位)之后,转移到外周缘73上,并一边滚动一边继续移动。
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在该期间内继续检测开闭构件是否返回到初始旋转姿势(步骤132)。
在辊脱离凹陷部之后,如图25(d)和(e)所示,缓冲构件101成为扩开得较大的状态,因此,在第一被驱动片75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形成具有充分大的周向长度(角度θ1)的减速区间G1。此外,在凹陷部从辊脱离(离位)后,通过缓冲构件的扩开力,旋转构件先行于驱动齿轮向正转方向移动,因此第二驱动片93远离被驱动片74。即,第二驱动片93与被驱动片74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仅是在离位的时候,从驱动齿轮开始正转到离位为止的驱动齿轮的旋转角度、所需时间(定时)始终为确定的一定值而不受缓冲构件的举动影响。
当驱动齿轮90、缓冲构件101和旋转构件70成为一体并继续正转时,辊沿着旋转构件的外周缘相对移动,成为(e)所示的状态。
随后,当成为(f)所示的入位状态时,驱动齿轮的第一驱动片92 在图示位置开始减速。旋转构件停止的时刻的第一被驱动片75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的周向间隙G1成为驱动齿轮的减速区间G1。第一驱动片 92在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保留了(f)中角度θ1所示的较大的减速区间G1的状态下断开来自电动机120的驱动力传递,因此,之后通过惯性向正转方向继续旋转。由缓冲构件101的压扁带来的缓冲作用产生的旋转构件的越程的防止效果和由越程消除产生的效果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显而易见,缓冲构件具有使驱动片与被驱动片的距离扩开的作用,因此,在存在缓冲构件101的情况下形成的减速区间的角度范围比不存在缓冲构件的情况下形成的减速区间大得多。通过使减速区间变大,能够进行更具有富余的减速,可以大幅度削弱施加于被驱动片的冲击。
接着,图26(a)至(f)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反转动作顺序的说明图。另外,一并参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正转时相关的图11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图26(a)是与图25(a)同样的待机状态。
在图26(a)的待机状态下,驱动齿轮的第二驱动片93处于经由缓冲构件101对第二被驱动片76轻轻地进行加压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一驱动片92处于远离缓冲构件101的位置,且未与被驱动片74接触。
接着,在(b)的反转开始状态(步骤131)下,驱动齿轮90先行于旋转构件开始反转,因此,缓冲构件101在第二驱动片93与第二被驱动片76之间开始被强力压缩。在旋转构件利用缓冲构件101的反弹力开始反转之前,第一驱动片92迅速地与被驱动片74接触并开始按压,从而使旋转构件开始反转。即,第一驱动片92相对于被驱动片74和第二被驱动片76的位置关系设定为:在由第二驱动片93压入而压缩的缓冲构件经由第二被驱动片76使旋转构件开始旋转之前,第一驱动片92开始与被驱动片74接触并开始按压。
如(c)和(d)依次所示,在辊向外径方向位移而脱离凹陷部(离位)之后,转移到外周缘73上,并一边滚动一边继续移动。
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在该期间内继续检测开闭构件是否返回到初始旋转姿势(步骤132)。
通过进一步继续反转,在(d)和(e)中,缓冲构件扩开得较宽,其结果是,旋转构件成为先行于驱动齿轮的状态,形成较宽的减速区间 G3。
在(f)中,辊入位到凹陷部内,并切断向驱动齿轮90的驱动力传递。在入位的时刻,通过缓冲构件101的扩开力在第二被驱动片76与第二驱动片93之间确保了较宽的减速区间G3,第二驱动片从该远离位置开始减速,因此能够进行充分的减速。通过形成较宽的减速区间而产生的越程防止效果和由越程消除产生的效果与正转的情况相同。
此外,第一驱动片92与被驱动片74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仅是在离位的时候,因此,从驱动齿轮开始反转到离位为止的驱动齿轮的旋转角度、所需时间(定时)可以始终为确定的一定值而不受缓冲构件的举动影响。
[不正当防止机构:第五实施方式]
<基本结构>
基于图27至图31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进行说明。
另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结构和动作的说明。即,第五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除了驱动传递机构100的结构以外,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图27(a)、(b)和(c)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表示旋转构件与旋转姿势检测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以及表示在(b)中附加了驱动齿轮的一部分和缓冲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8(a)至(d)是表示开闭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立体图、(a) 的右侧视图以及(a)的E-E剖面图,图29(a)、(b)和(c)是驱动齿轮的内侧面的立体图、侧视图以及附加了缓冲构件的侧视图。此外,图 30(a)至(f)是不正当防止机构中的开闭构件正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图31(a)至(f)是开闭构件反转时的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100具有如组合了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那样的构造。
具体而言,被驱动片75、76是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在旋转构件的外侧面的凹部71c的径向宽度中间位置上的细长的圆弧状突起,并且处于在与驱动齿轮相对旋转的过程中与各驱动片92、93不干涉的位置关系。
另一方面,驱动片92、93分别由突出设置在驱动齿轮内表面的外侧环状凸部91a的内周上的驱动片92a、93a和以与各驱动片92a、93a隔着规定的通过间隙对置的方式突出设置在驱动齿轮内表面的中心凸部91b 的外周上的驱动片92b、93b构成,各被驱动片75、96能够在该通过间隙内向周向相对通过。此外,缓冲构件101配置在驱动片92、93之间,并且在驱动片92、93的周向间隔内伸缩。
被驱动片75、76具有通过相对地进入各通过间隙内来与缓冲构件接触并使其压缩的功能。
特别是构成为,被驱动片75、76和驱动片92、93的径向位置关系相互错开,因此两片不会在相对旋转的过程中发生干涉(接触),另一方面,被驱动片75、76仅与保持在两个驱动片92、93之间的缓冲构件101 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此外,在驱动齿轮正转和反转时,被驱动片75、 76分别被单一的干涉型驱动片(第三驱动片)96按压,从而旋转构件正转和反转。
即,在驱动齿轮的内侧面,在距离各驱动片92、93等距离的部位,跨在外侧环状凸部91a与中心凸部91b之间配置有与各被驱动片75、76 干涉的干涉型驱动片96。在驱动齿轮正转时,一个驱动片92在与一个被驱动片75之间压缩缓冲构件101的同时对被驱动片75施力,并且干涉型驱动片96与另一个被驱动片76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此外,在驱动齿轮反转时,另一个驱动片93在与另一个被驱动片76之间压缩缓冲构件101的同时对被驱动片76施力,并且干涉型驱动片96与一个被驱动片75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
即,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两个被驱动片75、76,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设置于旋转构件;两个驱动片92、93,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驱动齿轮,并处于与两个被驱动片75、76不干涉的位置关系;以及干涉型驱动片(第三驱动片)96,其处于与各被驱动片75、 76干涉的位置关系。在图30所示的正转时,干涉型驱动片96与另一个被驱动片76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在图31所示的反转时,干涉型驱动片96与一个被驱动片75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缓冲构件101配置在两个驱动片92、93之间,在驱动齿轮正转时在一个驱动片92与一个被驱动片75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一个被驱动片75向正转方向施力,在驱动齿轮反转时在另一个驱动片93与另一个被驱动片76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另一个被驱动片76向反转方向施力。
在驱动齿轮90正转的过程中,干涉型驱动片96不经由缓冲构件101 而与第二被驱动片76直接接触并进行按压,从而正转驱动旋转构件70。在驱动齿轮反转时,干涉型驱动片96不经由缓冲构件101而与第一被驱动片75直接接触并进行按压,从而反转驱动旋转构件70。
在图30(d)和(e)所示的各阶段,由于缓冲构件101的扩开作用,在第一驱动片92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形成具有较大的周向长度的减速区间G1。因此,如图30(f)所示,在旋转构件停止的时刻形成的减速区间G1也同样具有较大的周向长度,能够进行具有富余的减速并防止越程。
通过减速区间G1与缓冲构件的衰减作用的协作来消除越程且开闭构件50可以恢复到初始旋转姿势的原理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
另外,第五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中的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动作的控制顺序与基于图9的流程图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顺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动作>
接着,基于图30和图31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驱动传递机构)中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姿势控制顺序进行说明。另外,一并参照图11的流程图。
图30(a)至(f)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正转时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姿势控制顺序的说明图。另外,图30中的各图(a)至(f)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各图(a)至(f)对应,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30(a)的待机状态下,旋转构件70停止旋转。
在图30(a)的待机状态下,驱动齿轮的第一驱动片92在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轻轻地压缩缓冲构件101。干涉型驱动片96与哪个被驱动片都处于非接触状态。
在(b)的正转开始状态(步骤131)下,缓冲构件101在第一驱动片92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被强力压缩,并且干涉型驱动片96按压第二被驱动片76,从而旋转构件开始正转。当旋转构件开始正转时,如(c) 和(d)依次所示,辊从凹陷部离位,转移到外周缘73上并继续移动。第一被驱动片75不被来自压缩后的缓冲构件的压力驱动,而是只被来自干涉型驱动片96的按压力驱动。
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0在该期间内继续检测开闭构件是否返回到初始旋转姿势(步骤132)。
在辊脱离凹陷部之后,如(d)和(e)所示,缓冲构件101成为扩开状态,因此,在第一被驱动片75与第一驱动片92之间形成具有充分大的周向长度(角度θ1)的减速区间G1。在(d)的时刻,干涉型驱动片96和第二被驱动片76已经远离,未进行驱动力的传递。
随后,当成为(f)所示的入位状态时,驱动片92在图示位置开始减速。即,第一驱动片92在与第一被驱动片75之间保留了(f)中角度θ1 所示的较大的减速区间G1的状态下断开来自电动机120的驱动力传递,因此,之后通过惯性向正转方向继续旋转。在该正转过程中,由于缓冲构件101的压扁带来的缓冲作用,第一驱动片92一边缓慢地减速一边使缓冲构件压缩,不对第一被驱动片75施加冲击就可以停止。因此,可以确保在电动机停止的时刻形成的减速区间G1较大,并且与缓冲构件的缓冲作用相结合,可以防止以过大的力按压被驱动片而发生越程。
接着,图31(a)至(f)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反转动作顺序的说明图。
在图31(a)中,旋转构件70停止旋转。
在(a)的待机状态下,驱动齿轮的第二驱动片93在与第二被驱动片76之间轻轻地压缩缓冲构件101。干涉型驱动片96与哪个被驱动片都处于非接触状态。
在(b)的反转开始状态(步骤131)下,缓冲构件101在第二驱动片93与第二被驱动片76之间被强力压缩,并且干涉型驱动片96向顺时针方向按压第一被驱动片75,从而旋转构件开始反转。当旋转构件开始反转时,如(c)和(d)依次所示,辊从凹陷部脱离(离位),转移到外周缘73上并继续移动。第二被驱动片76不被来自压缩后的缓冲构件的压力驱动,而是只被来自干涉型驱动片96的按压力驱动。
在辊脱离凹陷部之后,如(d)和(e)所示,缓冲构件101成为扩开状态,因此,在第二被驱动片76与第二驱动片93之间形成具有充分大的周向长度(角度θ3)的减速区间G3。在(d)的时刻,干涉型驱动片96和第一被驱动片75已经远离,未进行驱动力的传递。
关于图31(e)和(f),由于与图30(a)和(f)的正转时的情况仅在旋转方向上相反,因此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结构、作用、效果的总结]
第一发明的不正当检测机构24,其是检测沿输送路径10输送的纸张 P上是否装有不正当手段U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不正当检测用开闭构件50,其在处于初始旋转姿势时允许纸张通过,并且在处于偏离该初始旋转姿势的非初始旋转姿势时阻止纸张通过;旋转构件70,其与开闭构件一体旋转;开闭构件驱动用驱动构件90,其与旋转构件对置配置并被轴支承为能够与其相对旋转;以及驱动传递机构100,其将来自驱动构件的驱动力断续地传递至旋转构件,驱动传递机构具备:至少一个被驱动片,其设置于旋转构件70;至少一个驱动片,其设置于驱动构件 90,并且在相对于被驱动片相对旋转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周向按压被驱动片来断续地旋转驱动旋转构件;以及缓冲构件101,其向使被驱动片与驱动片远离的方向施力。
第一发明的不正当检测机构24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对应。
不正当检测机构24为如下机构:通过在纸张通过了设置于开闭构件 50的狭缝52内之后使开闭构件50旋转,来卷绕固定于纸张的线材、带子等不正当手段并进行物理检测,并且阻止使用了不正当手段的抽出。另外,作为开闭构件的结构,狭缝不是必须的,也可以是不具有狭缝的开闭构件自身开闭通路,还可以在开闭构件上设置切口来代替狭缝。
在设定为在开闭构件50待机时使狭缝52成为打开状态以允许纸张通过的情况下,当开闭构件在上次旋转时越程而无法以使狭缝打开的姿势(初始旋转姿势)停止时,纸张会发生卡纸而阻碍顺利且迅速的运用。
作为防止越程的方法,如果使之反转而返回初始旋转姿势或者对电动机进行PWM控制,则处理时间会增大或者部件的耐久性会降低。
另一方面,在构成为相对于与开闭构件50一体的旋转构件70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驱动构件90、并且通过设置于驱动构件90侧的驱动片在规定的定时断续地驱动设置于旋转构件的被驱动片的情况下,在旋转n 转后旋转构件恢复到初始旋转姿势的时刻使电动机停止。在该情况下,虽然能够确保用于使相对于先停止的旋转构件的被驱动片具有余势的驱动构件的驱动片减速的减速区间,但由于该减速区间过小,因此驱动片与被驱动片碰撞而发生越程。因此,存在通过反转动作恢复至初始旋转姿势用的处理时间延迟、电动机的耐久性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
为了防止旋转n转后的开闭构件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时的越程,假如在旋转构件到达初始旋转姿势之前(旋转360度前)使电动机120停止并提前实施制动,则难以进行制动的定时。当使旋转构件停止的制动的定时稍微过早时,在驱动片由于过度减速而与被驱动片接触从而使其移动到初始旋转姿势之前,驱动片会停止,即,会发生旋转未完成(在旋转角度未达到360度的状态下的停止)。实际上,由于每个纸张输送装置的部件精度、组装精度的偏差,难以消除这样的不良情况,且难以单独地设定制动的定时。此外,根据设置纸张输送装置的场所的温度环境的不同,也会在不正当防止机构的动作中发生偏差。例如在0度的低温环境下动作会迟钝且容易停止、而在60度的高温环境下要求50万次的动作的小型电动机的耐久性与常温环境相比更容易降低。对于这样的不良情况,难以通过精密的软件控制来应对。
此外,在为了防止不正当而要求每通过一张纸币时使开闭构件50旋转两转或其以上次数的情况下,小型电动机所要求的旋转数为100万转以上。如果在越程发生后使之反转来修正停止位置,则小型电动机就会进行更庞大数量的旋转。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通过仅附加、配置向使旋转构件70的被驱动片与驱动构件90的驱动片远离的方向施力的缓冲构件101这样的简单的改良,能够扩大上述减速区间,无需进行反转、复杂的软件控制就能够可靠地防止越程的发生,能够防止小型电动机的耐久性的降低。
如果就实施方式加以说明,则相对于在旋转360度后通过辊142卡止而以初始旋转姿势停止的旋转构件70(被驱动片),驱动齿轮90(驱动片)由于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的惯性(自身的余势)而在减速区间的范围内继续旋转。即,在驱动片一边使缓冲构件101压缩一边在减速区间内旋转移动的期间内,由于缓冲构件的衰减作用,驱动齿轮的惯性力减少,驱动片经由缓冲构件按压被驱动片时的冲击力被缓和。由于该缓冲作用,在驱动片在减速区间内旋转移动的期间内,通过辊卡止的旋转构件可以继续维持初始旋转姿势下的停止状态。因此,开闭构件50被可靠地定位为使引导狭缝52成为初始旋转姿势。
该驱动传递机构100在开闭构件正转时能够防止越程,当然在反转时也能够防止越程。
第二发明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其特征在于:驱动片92、93与被驱动片75、76具有不干涉的径向位置关系,周向位置不同的两个被驱动片 75、76中的一个(例如75)在与一个驱动片(例如92)之间对配置在周向位置不同的两个驱动片92、93之间的缓冲构件101进行加压,另一个被驱动片(例如76)在与另一个驱动片(例如93)之间对缓冲构件进行加压。
第二发明的不正当防止机构与第三、第五实施方式对应。
缓冲构件101只要发挥向使驱动构件和旋转构件远离的周向施力的功能即可,可以配置在驱动构件和旋转构件的任意部位。在本例中,在远离配置的两个驱动片92、93之间配置有缓冲构件。相对于缓冲构件相对地进退并在与驱动片之间对其进行加压的是被驱动片75、76。
该驱动传递机构100在开闭构件正转时能够防止越程,当然在反转时也能够防止越程。
第三发明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其特征在于:驱动构件具备直接按压被驱动片75、76的干涉型驱动片96。
第三发明与第五实施方式对应。
各被驱动片不经由举动不稳定的缓冲构件而被作为刚体的干涉型驱动片96直接驱动,因此,在从初始旋转姿势开始旋转并旋转360度之后再次恢复到初始旋转姿势的过程中,能够唯一地设定恢复的定时,能够提高用于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动作的稳定性。
该驱动传递机构100在开闭构件正转时能够防止越程,当然在反转时也能够防止越程。
第四发明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其特征在于:驱动片92、93与被驱动片75、76具有不干涉的径向位置关系,周向位置不同的两个驱动片中的一个(例如92)在与一个被驱动片(例如75)之间对配置在周向位置不同的两个被驱动片之间的缓冲构件101进行加压,另一个驱动片(例如93)在与另一个被驱动片(例如76)之间对缓冲构件进行加压。
第四发明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与第二、第四实施方式对应。
缓冲构件101只要发挥向使驱动构件和旋转构件沿周向远离的方向施力的功能即可,可以配置在驱动构件和旋转构件的任意部位。在本例中,在远离配置的两个被驱动片75、76之间配置有缓冲构件。相对于缓冲构件相对地进退并在与驱动片之间对其进行加压的是驱动片92、93。
该驱动传递机构100在开闭构件正转时能够防止越程,当然在反转时也能够防止越程。
第五发明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其特征在于:具备由驱动片92、93 直接按压的干涉型被驱动片74。
第五发明与第四实施方式对应。
干涉型被驱动片74不经由举动不稳定的缓冲构件而被作为刚体的各驱动片92、93直接驱动,因此,在从初始旋转姿势开始旋转并旋转360 度之后再次恢复到初始旋转姿势的过程中,能够唯一地设定恢复的定时,能够提高用于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动作的稳定性。
该驱动传递机构100在开闭构件正转时能够防止越程,当然在反转时也能够防止越程。
第六发明的不正当检测机构24,其特征在于:缓冲构件101配置于一个被驱动片(75或76)与一个驱动片(92或93)之间,在驱动构件 90旋转时在一个驱动片与一个被驱动片之间被压缩、同时与一个被驱动片直接接触并向旋转方向按压。
第六发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
通过在一个被驱动片74与一个驱动片92之间配置缓冲构件101,能够确保开闭构件50在一个方向(正转方向)上旋转一转时的减速区间较宽而防止越程的发生。
如果在另一个被驱动片75与另一个驱动片93之间也配置缓冲构件 101,则在反转时也能够防止越程的产生。
第七发明的不正当检测机构24,其特征在于: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两个被驱动片75、76,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旋转构件;以及两个驱动片92、93,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驱动构件,并处于与各被驱动片不干涉的径向位置关系,缓冲构件101配置于形成在两个被驱动片75、76之间的周向间隙内,在驱动构件正转时在一个驱动片92与一个被驱动片75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一个被驱动片75向正转方向施力,在驱动构件反转时在另一个驱动片93与另一个被驱动片76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另一个被驱动片76向反转方向施力。
第七发明与第二实施方式对应。
由缓冲构件101产生的减速区间的扩大效果和由此产生的越程防止效果与其他发明相同。
第八发明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其特征在于: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两个被驱动片75、76,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旋转构件;以及两个驱动片92、93,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驱动构件,并处于与各被驱动片不干涉的径向位置关系,缓冲构件101配置在两个驱动片92、 93之间,在驱动构件正转时在一个驱动片92与一个被驱动片75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一个被驱动片75向正转方向施力,在驱动构件反转时在另一个驱动片93与另一个被驱动片76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另一个被驱动片76向反转方向施力。
第八发明与第三实施方式对应。
由缓冲构件101产生的减速区间的扩大效果和由此产生的越程防止效果与其他发明相同。
第九发明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其特征在于: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两个被驱动片75、76和一个第三被驱动片(干涉型被驱动片)74,其使各自的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旋转构件;以及两个驱动片92、93,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驱动构件,并处于与两个被驱动片不干涉但与第三被驱动片74干涉的位置关系,在正转时一个驱动片93与第三被驱动片74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在反转时另一个驱动片92与第三被驱动片74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缓冲构件101配置在两个被驱动片75、76 之间,在驱动构件正转时在另一个驱动片92与一个被驱动片75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一个被驱动片75向正转方向施力,在驱动构件反转时在一个驱动片93与另一个被驱动片76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另一个被驱动片76向正转方向施力。
第九发明与第四实施方式对应。
第三被驱动片74不经由举动不稳定的缓冲构件而被作为刚体的各驱动片92、93直接驱动,因此,能够唯一地设定恢复到初始旋转姿势的定时,能够提高用于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动作的稳定性。
由缓冲构件101产生的减速区间的扩大效果和由此产生的越程防止效果与其他发明相同。
第十发明的不正当防止机构24,其特征在于:驱动传递机构100具备:两个被驱动片75、76,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旋转构件;两个驱动片92、93,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驱动构件,并处于与两个被驱动片75、76不干涉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三驱动片96,其处于与各被驱动片75、76干涉的位置关系,在驱动构件正转时第三驱动片96与一个被驱动片76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在反转时第三驱动片96与另一个被驱动片75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缓冲构件101配置在两个驱动片92、93 之间,在驱动构件正转时在一个驱动片92与另一个被驱动片75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另一个被驱动片75向正转方向施力,在驱动构件反转时在另一个驱动片93与一个被驱动片76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一个被驱动片76向反转方向施力。
第十发明与第五实施方式对应。
各被驱动片不经由举动不稳定的缓冲构件而被作为刚体的干涉型驱动片96直接驱动,因此,在恢复到初始旋转姿势的过程中,能够唯一地设定恢复的定时,能够提高用于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的开闭构件的旋转动作的稳定性。
第十一发明的不正当检测机构24,其特征在于,具备: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其驱动驱动构件;旋转姿势检测机构,其检测开闭构件是否处于初始旋转姿势;以及控制机构,其控制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控制机构在旋转姿势检测机构检测到开闭构件处于初始旋转姿势时关闭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
在开闭构件处于非初始旋转姿势时,驱动电动机使其旋转。
第十二发明的纸张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至第十一发明中任意一个的不正当检测机构。
根据该纸张输送装置,能够发挥各不正当检测机构所发挥的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效果。
第十三发明的纸张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纸张输送装置。
根据该纸张处理装置,能够发挥各不正当检测机构所发挥的不正当检测和不正当防止效果。
符号说明
1:纸币输送装置、3:下部单元、4:上部单元、10:纸币输送路径、 12:入口、16、20、28:辊对、14:入口传感器、18:光识别传感器、22、26:走纸传感器、24:不正当防止机构、28:出口辊对、30:出口传感器、32:出口、50:开闭构件、52:引导狭缝、54:旋转轴、56:凹凸部、70:旋转构件、71a:环状凸部、71b:中心凸部、71c:凹部、 72:凹陷部、73:外周缘、74:被驱动片、76、77:被驱动片、90:驱动齿轮(驱动构件)、92、93、96:驱动片、100:驱动传递机构、101:缓冲构件、120: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130:齿轮机构、132、133、134:中继齿轮、135:脉冲板、137:光遮断器、140:旋转姿势检测机构、142:辊(随动构件)、142a:轴、144:杆、144a:支承部、144b:轴部、144c:被检测部、146:杆施力构件、160:起始位置检测用传感器、200:控制机构。

Claims (13)

1.一种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用于检测被输送的纸张上是否装有不正当手段,其特征在于,具备:
开闭构件,其在处于初始旋转姿势时允许所述纸张通过,并且在处于偏离该初始旋转姿势的非初始旋转姿势时阻止所述纸张通过;
旋转构件,其与所述开闭构件一体旋转;
开闭构件驱动用驱动构件,其与所述旋转构件对置配置并被轴支承为能够与其相对旋转;以及
驱动传递机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构件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旋转构件,
所述驱动传递机构具备:
至少一个被驱动片,其设置于所述旋转构件;
至少一个驱动片,其设置于所述驱动构件,并且在相对于所述被驱动片相对旋转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按压被驱动片来断续地旋转驱动所述旋转构件;以及
缓冲构件,其向使所述被驱动片与所述驱动片远离的方向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片与所述被驱动片具有不干涉的径向位置关系,周向位置不同的两个所述被驱动片中的一个在与一个所述驱动片之间对配置在周向位置不同的两个所述驱动片之间的所述缓冲构件进行加压,另一个所述被驱动片在与另一个所述驱动片之间对所述缓冲构件进行加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构件具备直接按压所述被驱动片的干涉型驱动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片与所述被驱动片具有不干涉的径向位置关系,周向位置不同的两个所述驱动片中的一个在与一个所述被驱动片之间对配置在周向位置不同的两个所述被驱动片之间的所述缓冲构件进行加压,另一个所述驱动片在与另一个所述被驱动片之间对所述缓冲构件进行加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构件具备由所述驱动片直接按压的第三被驱动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构件配置于所述一个被驱动片与所述一个驱动片之间,在所述驱动构件旋转时在所述一个驱动片与所述一个被驱动片之间被压缩、同时与所述一个被驱动片直接接触并向旋转方向按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传递机构具备:
两个所述被驱动片,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所述旋转构件;以及
两个所述驱动片,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所述驱动构件,并处于与所述各被驱动片不干涉的径向位置关系,
所述缓冲构件配置在所述两个被驱动片之间,在所述驱动构件正转时在一个所述驱动片与一个所述被驱动片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一个被驱动片向正转方向施力,在所述驱动构件反转时在另一个所述驱动片与另一个所述被驱动片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另一个被驱动片向反转方向施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传递机构具备:两个所述被驱动片,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所述旋转构件;以及
两个所述驱动片,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所述驱动构件,并处于与所述各被驱动片不干涉的径向位置关系,
缓冲构件配置在所述两个驱动片之间,在所述驱动构件正转时在一个所述驱动片与一个所述被驱动片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一个被驱动片向正转方向施力,在所述驱动构件反转时在另一个驱动片与另一个被驱动片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另一个被驱动片向反转方向施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传递机构具备:
两个被驱动片和一个第三被驱动片,其使各自的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所述旋转构件;以及
两个所述驱动片,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驱动构件,并处于与所述两个被驱动片不干涉但与所述第三被驱动片干涉的位置关系,
在正转时一个所述驱动片与所述第三被驱动片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在反转时另一个所述驱动片与所述第三被驱动片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
所述缓冲构件配置在两个所述被驱动片之间,在所述驱动构件正转时在一个所述驱动片与一个所述被驱动片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一个被驱动片向正转方向施力,在所述驱动构件反转时在所述另一个驱动片与另一个所述被驱动片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另一个被驱动片向反转方向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传递机构具备:
两个所述被驱动片,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所述旋转构件;
两个驱动片,其使周向位置不同地配置于所述驱动构件,并处于与两个被驱动片不干涉的位置关系;以及
第三驱动片,其处于与各被驱动片干涉的位置关系,
在所述驱动构件正转时所述第三驱动片与一个所述被驱动片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在反转时所述第三驱动片与另一个所述被驱动片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
缓冲构件配置在两个所述驱动片之间,在驱动构件正转时在一个所述驱动片与所述另一个被驱动片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另一个被驱动片向正转方向施力,在所述驱动构件反转时在另一个所述驱动片与所述一个被驱动片之间被压缩、同时对该一个被驱动片向反转方向施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其驱动所述驱动构件;
旋转姿势检测机构,其检测所述开闭构件是否处于初始旋转姿势;以及
控制机构,其控制所述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旋转姿势检测机构检测到所述开闭构件处于所述初始旋转姿势时关闭所述不正当防止用电动机。
12.一种纸张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不正当检测机构。
13.一种纸张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纸张输送装置。
CN201880086265.4A 2018-01-25 2018-10-09 不正当检测机构、纸张输送装置以及纸张处理装置 Active CN1116021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0412A JP6445722B1 (ja) 2018-01-25 2018-01-25 不正検知機構、紙葉搬送装置、及び紙葉取扱装置
JP2018-010412 2018-01-25
PCT/JP2018/037513 WO2019146168A1 (ja) 2018-01-25 2018-10-09 不正検知機構、紙葉搬送装置、及び紙葉取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02180A CN111602180A (zh) 2020-08-28
CN111602180B true CN111602180B (zh) 2021-09-21

Family

ID=64899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6265.4A Active CN111602180B (zh) 2018-01-25 2018-10-09 不正当检测机构、纸张输送装置以及纸张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2752B2 (zh)
EP (1) EP3745364B1 (zh)
JP (1) JP6445722B1 (zh)
CN (1) CN111602180B (zh)
AU (1) AU2018404713B2 (zh)
BR (1) BR112020010758A2 (zh)
CA (1) CA3082317C (zh)
MX (1) MX2020006378A (zh)
PH (1) PH12020551104A1 (zh)
RU (1) RU2750042C1 (zh)
TW (1) TWI687900B (zh)
WO (1) WO2019146168A1 (zh)
ZA (1) ZA2020051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3944B1 (ja) * 2021-05-27 2022-06-13 日本金銭機械株式会社 不正防止機構、紙葉搬送装置、及び紙葉取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2781A (ja) * 1982-02-03 1983-08-08 トツパン・ム−ア株式会社 商品印刷見本貼着シ−トの作成方法
EP0602775B1 (en) 1992-12-17 1996-11-27 Mars Incorporated Document handler with shutter
JP3639332B2 (ja) * 1994-11-24 2005-04-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紙幣識別装置
JP3739465B2 (ja) * 1996-01-12 2006-01-25 日本金銭機械株式会社 紙幣鑑別装置及び紙幣引抜手段検出方法
JP3817342B2 (ja) * 1997-07-14 2006-09-06 日本金銭機械株式会社 紙幣鑑別装置
EP0940781B1 (en) * 1997-07-14 2007-04-11 Japan Cash Machine Co., Ltd. Bank note discriminating apparatus and bank note drawing means detecting method
JPH1189268A (ja) * 1997-09-09 1999-03-30 Denso Corp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制御装置
JP3815391B2 (ja) * 2002-07-12 2006-08-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紙幣識別装置
US7036649B2 (en) 2003-04-24 2006-05-02 International Currency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Auto-bill-dispensing machine
JP2005236208A (ja) 2004-02-23 2005-09-02 Japan Ae Power Systems Corp 静止誘導電器
CN2685994Y (zh) 2004-02-25 2005-03-16 吉鸿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纸钞投币机的防盗装置
US7789211B2 (en) 2005-01-12 2010-09-07 Japan Cash Machines Co., Ltd. Device for validating valuable papers
KR200449406Y1 (ko) * 2008-07-22 2010-07-07 노틸러스효성 주식회사 수표입금기의 셔터장치
BRPI1010340A8 (pt) * 2010-12-10 2016-08-16 Nippon Kinsen Kikai Kk Manipulador de documento
RU2482046C2 (ru) 2011-04-08 2013-05-20 Гизеке Унд Девриент Гмбх Саморегулируем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работки листов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и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эт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TWM418356U (en) 2011-08-02 2011-12-11 Int Currency Tech Banknotes and coins receiver
TWI451360B (zh) 2011-11-10 2014-09-01 Int Currency Tech Anti - theft method of paper note receiver
JP5953912B2 (ja) * 2012-05-01 2016-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884117B2 (ja) * 2013-07-21 2016-03-15 旭精工株式会社 硬貨払出装置
JP5984756B2 (ja) * 2013-07-23 2016-09-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0483B2 (ja) * 2013-08-28 2017-02-0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取引装置、及び取引装置の管理方法
WO2015114681A1 (ja) * 2014-01-29 2015-08-06 日本金銭機械株式会社 紙葉類鑑別収納装置
CN104297260B (zh) 2014-11-04 2017-10-10 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介质的无接触式检测方法及装置
JP6561521B2 (ja) * 2015-03-20 2019-08-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CN204667520U (zh) * 2015-06-08 2015-09-23 洛阳理工学院 公交车投币箱用进币机构
CN107067537A (zh) * 2017-05-17 2017-08-18 上海古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硬币检测机构及包括该结构的硬币包装机
JP7081374B2 (ja) * 2018-07-31 2022-06-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082317A1 (en) 2019-08-01
ZA202005141B (en) 2021-08-25
MX2020006378A (es) 2020-09-03
WO2019146168A1 (ja) 2019-08-01
AU2018404713B2 (en) 2021-02-11
AU2018404713A1 (en) 2020-06-11
RU2750042C1 (ru) 2021-06-21
TW201933289A (zh) 2019-08-16
EP3745364A4 (en) 2021-10-20
EP3745364B1 (en) 2023-12-06
JP6445722B1 (ja) 2018-12-26
US11922752B2 (en) 2024-03-05
BR112020010758A2 (pt) 2020-11-17
US20210082224A1 (en) 2021-03-18
CA3082317C (en) 2023-07-11
TWI687900B (zh) 2020-03-11
PH12020551104A1 (en) 2021-07-05
EP3745364A1 (en) 2020-12-02
CN111602180A (zh) 2020-08-28
JP2019128813A (ja) 2019-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0021043A1 (fr) Dispositif de traitement de billets de banque
CN111602180B (zh) 不正当检测机构、纸张输送装置以及纸张处理装置
WO1999004373A1 (fr) Appareil de reconnaissance de billets de banque et procede de detection de moyen de retenue de billet
AU2018315813B2 (en) Friction transport device and paper sheet transport device
US6860480B2 (en) Banknote drive rollers with antijamming characteristics
JP5196518B2 (ja) 紙幣処理装置
EP2489017B1 (en) Validator drive roller release mechanism
EP4350650A1 (en) Fraud prevention mechanism, sheet transport device, and sheet handling device
JP2003331340A (ja) 紙幣処理装置
JP6401844B1 (ja) 紙葉分離搬送装置、及び紙葉取扱装置
JP5078065B2 (ja) 媒体処理装置
JP2009199563A (ja) 紙葉類鑑別装置及び紙葉類鑑別法
JP4560343B2 (ja) 紙幣識別装置
JP5078066B2 (ja) 紙幣処理装置
JP3821989B2 (ja) 紙幣処理装置
JPH06348930A (ja) 引き抜き防止機能付き紙幣鑑別装置
JP2019067124A (ja) 紙幣収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