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7216B - 卷扬机卷筒及具备该卷扬机卷筒的起重机 - Google Patents

卷扬机卷筒及具备该卷扬机卷筒的起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7216B
CN111587216B CN201980008284.XA CN201980008284A CN111587216B CN 111587216 B CN111587216 B CN 111587216B CN 201980008284 A CN201980008284 A CN 201980008284A CN 111587216 B CN111587216 B CN 1115872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surface
wire rope
wire
winding
out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82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87216A (zh
Inventor
岩下秀和
藤原秀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87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7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872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72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1/00Rope, cable, or chain winding mechanisms; Capstans
    • B66D1/28Othe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66D1/30Rope, cable, or chain drums or barr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1/00Rope, cable, or chain winding mechanisms; Capstans
    • B66D1/28Othe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66D1/36Guiding, or otherwise ensuring winding in an orderly manner, of ropes, cables, or ch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18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particular purposes
    • B66C23/36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particular purposes mounted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Manually-movable jib-cranes for use in workshops; Floating c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2700/00Capstans, winches or hoists
    • B66D2700/01Winches, capstans or pivots
    • B66D2700/0183Details, e.g. winch drums, cooling, bearings, mounting, base structures, cable guiding or attachment of the cable to the drum
    • B66D2700/0191Cable guiding during winding or paying ou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在卷扬机卷筒(1)的凸缘(3)的内表面(3S)上设置有钢索引导部(5),该钢索引导部(5)以上层的钢索部分(R)在第一交叉部(T1)与下层的钢索部分(R)交叉的方式引导该上层的钢索部分(R),钢索引导部(5)的棱线部(50)具有如下形状:从其内端(50E)起越接近外端(50F)则相对于通过旋转轴(K)和内端(50E)的基准线(C1)越向卷绕旋转方向(D1)偏移。

Description

卷扬机卷筒及具备该卷扬机卷筒的起重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等中使用的钢索卷绕用的卷扬机卷筒。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起重机等中使用的钢索卷绕用的卷扬机卷筒,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卷扬机卷筒。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卷扬机卷筒具备卷绕有多层钢索的卷绕体和分别设置于该卷绕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一对凸缘。在该卷扬机卷筒中,在卷绕体的外周面设置有钢索槽。另外,在各凸缘的内表面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被称为钢索推出部(rope kick)的钢索引导部。在这种卷扬机卷筒中,首先,第一层的钢索进入到钢索槽,从而整齐地卷绕。然后,第二层及以上的上层的钢索依次卷绕在其下层的钢索上。
然而,在通过钢索将吊载吊起时,与未吊起吊载时相比,钢索的直径变小。另外,钢索的直径也会因通常的经年磨损等而减小。若像这样钢索的直径变得比理想的尺寸小,则会产生如下的问题。
即,与理想的尺寸相比,若钢索的直径变小,则在例如第二层中,最终列的钢索与凸缘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变大。因此,第三层的第一列钢索在处于与钢索引导部的棱线部相对向的位置时,有时无法位于下层(第二层)的钢索的正上方,而是存在于偏向凸缘的内表面侧的位置。这样,在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相对于第二层的最终列的钢索而位于偏向凸缘的内表面侧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三层的第一列钢索无法在设置有钢索引导部的位置跨过第二层的最终列的钢索。因此,第三层的第一列钢索无法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即跨过第二层的最终列的位置。其结果是,在第三层中,有时会在第一列的钢索与第二列的钢索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
若在这样的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进行钢索的卷绕,则有时上层的钢索会落入如上所述的间隙中而导致钢索随机卷绕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开平6-02399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钢索的直径比理想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整齐地卷绕钢索的卷扬机卷筒以及具备该卷扬机卷筒的起重机。
本发明涉及能够在卷绕钢索的卷绕旋转方向及其相反方向上绕旋转轴旋转的卷扬机卷筒。所述卷扬机卷筒包括:卷绕体,供所述钢索卷绕,构成所述钢索的多根钢索部分沿所述卷绕体的宽度方向排列,并且在所述卷绕体的径向上层叠多层;以及,一对凸缘,设置于所述卷绕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在所述卷绕体的外周面,沿着所述外周面的周向依次形成有第一平行部、第一交叉部、第二平行部及第二交叉部,所述第一平行部具有与所述周向平行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平行槽,所述第一交叉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周向倾斜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倾斜槽,所述第二平行部具有与所述周向平行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平行槽,所述第二交叉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周向倾斜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倾斜槽。在所述一对凸缘各自的内表面上设置有钢索引导部,所述钢索引导部以上层的钢索部分在所述第一交叉部与下层的钢索部分交叉的方式引导该上层的钢索部分。所述钢索引导部具有:在所述钢索的卷绕时与所述钢索相对向的第一倾斜面、在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邻,在所述钢索的卷绕时与所述钢索相对向的第二倾斜面、位于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边界,构成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各自的内侧边的棱线部。所述第一倾斜面具有相对于所述棱线部位于偏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位置的外侧边,且具有如下的形状:以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起越接近所述棱线部则越位于所述卷绕体的所述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内表面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面具有相对于所述棱线部位于偏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位置的外侧边,且具有如下的形状:以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起越接近所述棱线部则越位于所述卷绕体的所述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内表面倾斜。所述棱线部具有位于所述卷绕体侧的内端和相对于所述内端位于所述凸缘的外周侧的外端。所述棱线部具有如下形状:从所述内端起越接近所述外端,则相对于作为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内端的直线的基准线越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卷绕体的外周面上的钢索槽的配置的卷扬机卷筒的展开图。
图5是图3中的卷扬机卷筒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凸缘上的钢索引导部的特征的图,上侧的图是表示在图5中的A-A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剖视图,下侧的图是表示在图5中的B-B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俯视图,是表示因钢索的直径减小而在钢索与凸缘之间产生间隙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图7的位置P3处的钢索的排列状态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设置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凸缘上的钢索引导部的特征的图,上侧的图是表示在图9中的A-A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剖视图,下侧的图是表示在图9中的B-B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设置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凸缘上的钢索引导部的特征的图,上侧的图是表示在图11中的A-A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剖视图,下侧的图是表示在图11中的B-B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设置在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凸缘上的钢索引导部的特征的图,上侧的图是表示在图13中的A-A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剖视图,中央的图是表示在图13中的B-B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剖视图,下侧的图是表示在图13中的C-C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在图16中的A-A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5的位置P1处的钢索的排列状态的概略图。
图19是表示图15的位置P2处的钢索的排列状态的概略图。
图20是表示图15的位置P3处的钢索的排列状态的概略图。
图21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的俯视图,是表示因钢索的直径减小而在钢索与凸缘之间产生间隙的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位置P2处的钢索的排列状态的概略图。
图23是表示图21的位置P3处的钢索的排列状态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起重机]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100的概略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起重机100具备能够行驶的下部行走体101和配置在下部行走体101上的上部回转体102。
上部回转体102包括:以能够绕纵轴回转的方式搭载于下部行走体101上的回转框架103、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回转框架103的前部的动臂104、从动臂104的远端经由钢索R(绳索)而被悬挂的吊钩105、以及卷扬机装置107。
卷扬机装置107是通过进行与吊钩105相连的钢索R的卷绕或送出而使吊钩105进行用于起吊作业的升降动作的装置。卷扬机装置107具备卷扬机卷筒1和液压马达、减速器等省略图示的驱动源。卷扬机装置107的配置位置例如是回转框架103中的动臂104的安装部位的后方。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卷扬机卷筒1具备能够以多层卷绕钢索R的卷绕体2、分别设置于该卷绕体2的宽度方向W(与图3所示的旋转轴K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的两端的一对凸缘3(第一凸缘3A以及第二凸缘3B)。卷扬机卷筒1在所述驱动源的作用下围绕旋转轴K旋转,以卷绕或送出钢索R。卷扬机卷筒1以起重机100的车宽方向与旋转轴K一致的方式支承于回转框架103。
钢索R从卷绕体2被拉出并经由动臂104的远端,从该动臂104的远端垂下而悬挂吊钩105。卷扬机卷筒1通过绕旋转轴K的向一个旋转方向即卷绕旋转方向D1旋转,将钢索R卷绕于卷绕体2,由此使吊钩105上升。另外,卷扬机卷筒1通过向与卷绕旋转方向D1相反的方向D2(送出旋转方向D2)旋转,来送出钢索R,由此使吊钩105下降。
[卷扬机卷筒]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进行详细说明,在此之前,对比较例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及其问题点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具备能够以多层卷绕钢索R的卷绕体202、分别设置于该卷绕体20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一对凸缘203(第一凸缘203A以及第二凸缘203B)。在该卷扬机卷筒中,在卷绕体202的外周面设置有钢索槽204。
另外,如图15、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各凸缘203的内表面203S上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被称为钢索推出部的钢索引导部205。图18是表示图15的位置P1处的钢索的排列状态的概略图,图19是表示图15的位置P2处的钢索的排列状态的概略图,图20是表示图15的位置P3处的钢索的排列状态的概略图。
图19所示的L1是第一凸缘203A和第二凸缘203B的内表面间尺寸(引导部间尺寸),表示第一钢索引导部205A的棱线部250和第二钢索引导部205B的棱线部250所在的部分的引导部间尺寸。该引导部间尺寸L1被设定为各层的钢索部分的列数乘以钢索直径而求出的尺寸。因此,在钢索引导部205的棱线部250所在的部分,钢索R如图19所示那样成为上下层的钢索部分彼此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8及图20所示,在钢索引导部205以外的部分,上层钢索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下层钢索部分的谷间。
在这样的卷扬机卷筒中,首先,钢索R中的第一层的钢索部分R1~R5进入钢索槽204,从而整齐地卷绕。然后,位于第二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6,如图18所示那样从比第一层的钢索部分R5更靠凸缘203B的位置起,如图19所示那样被钢索引导部205B引导而移动到钢索部分R5的正上方,进而,通过被钢索引导部205B引导而如图20所示那样移动到由第一层的钢索部分R4和钢索部分R5形成的谷间的正上方。这样,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6~R10被整齐地卷绕。然后,处于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与钢索部分R6的情况同样地被钢索引导部205A引导,从图18所示的位置向图20所示的位置、即由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9和钢索部分R10形成的谷间的正上方移动。
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钢索部分R1~钢索部分R12分别构成连续的一根钢索R的一部分。另外,在附图中,例如图18所示,在表示位于第一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的圆的内侧记载有数字“1”,在表示位于其旁边的第二列的钢索部分R2的圆的内侧记载有数字“2”。另外,例如图18所示,所述第一层由从位于该第一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到位于最终列(在图18中为第5列)的钢索部分R5构成。所述第二层由从位于该第二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6到位于最终列(在图18中为第5列)的钢索部分R10构成。在第三层及以上的层中也同样地,各层由从位于其第一列的钢索部分到位于最终列的钢索部分构成。上述内容在后述的图3、图7以及图8中也是同样的。
然而,在利用钢索R吊起吊载时,与未吊起吊载时相比,钢索R的直径变小。另外,钢索R的直径有可能会因通常的经年磨损等而减小。而且,由于卷扬机卷筒的尺寸公差、钢索的尺寸公差等,钢索R的直径乘以钢索的列数而求出的所述尺寸也有相对于引导部间尺寸L1相对较小的情况。如果像这样钢索R的直径比理想的尺寸小,则会产生如下的问题。
即,若与理想的尺寸相比钢索R的直径变小,则如图21及图22所示,例如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6~Ri0与图15所示的理想状态相比,位于凸缘203B侧。其结果是,第二层的最终列(第5列)的钢索部分R10与凸缘203A之间的间隙G1变大。因此,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如图21和图22所示那样位于与钢索引导部205的棱线部250相对向的位置时,无法位于下层(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10的正上方,而是存在于偏向凸缘203A侧的位置。如图22所示,在钢索部分R11相对于钢索部分R10位于偏向凸缘203A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得到钢索引导部205A的引导效果,因此第三层的钢索部分R11无法向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跨过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10。因此,第三层的钢索部分R11无法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图20所示的位置)、即由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9和钢索部分R10形成的谷间的正上方的位置。其结果是,如图23所示,在第三层中有可能会在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与第二列的钢索部分R12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G2。
若在这样的形成有间隙G2的状态下进行钢索R的卷绕,则有可能上层的钢索部分R会落入上述的间隙G2中而导致钢索随机卷绕的状态。另外,在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从图21所示的位置向图15所示的位置移动时,有时会产生非常大的声音。具体而言,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不是从第二层的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10的正上方,而是从偏向凸缘203A侧的位置(图21所示的位置)起、通过对该钢索部分R11施加力、而移动到向着钢索部分R9侧跨过第二层的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i0的位置(图15所示的位置、即由钢索部分R9和钢索部分R10形成的谷间的位置)时,有时会产生非常大的声音。
[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钢索槽4的配置的卷扬机卷筒1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是所谓的循环式的卷扬机卷筒。所述卷绕体2是供所述钢索R卷绕的部件,在该卷绕体2中,构成所述钢索R的多根钢索部分在所述卷绕体2的宽度方向W上排列,并且在所述卷绕体2的径向上层叠多层。如图3及图4所示,在卷扬机卷筒1中,在卷绕体2的外周面20设置有钢索槽4。钢索R中的第一层的钢索部分R1~R5进入钢索槽4从而整齐地卷绕。
如图4所示,钢索槽4包括:设置于第一平行部S1且沿宽度方向W排列的多个第一平行槽4S1、设置于第一交叉部T1且沿宽度方向W排列的多个第一倾斜槽4T1、设置于第二平行部S2且沿宽度方向W排列的多个第二平行槽4S2、设置于第二交叉部T2且沿宽度方向W排列的多个第二倾斜槽4T2。第一平行部S1、第一交叉部T1、第二平行部S2以及第二交叉部T2在卷绕体2的外周面20沿其周向依次排列。
第一平行部S1的多个第一平行槽4S1及第二平行部S2的多个第二平行槽4S2是与卷绕体2的外周面20的周向平行的槽。第一交叉部T1中的多个第一倾斜槽4T1以及第二交叉部T2中的多个第二倾斜槽4T2是相对于卷绕体2的外周面20的周向倾斜的槽。这些交叉部T1、T2的多个倾斜槽4T1、4T2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具体而言,在图4的展开图中,上端的单点划线Z所示的部位和下端的单点划线Z所示的部位在实际的卷扬机卷筒1的卷绕体2上相互连接,而且是卷绕筒2的外周面20中的相同的位置。在图4中的右上方由箭头AL1表示的第一平行槽4S1是位于第一平行部S1的第一列的平行槽,在图4中的右下方由箭头AL2表示的第一平行槽4St同样是位于第一平行部S1的第一列的平行槽。另外,在图4中的右上方由箭头AL6表示的第一平行槽4S1是位于第一平行部S1的第二列的平行槽,在图4中的右下方由箭头AL7表示的第一平行槽4S1同样是位于第一平行部S1的第二列的平行槽。
在图4的展开图的下部图示的多个第一平行槽4S1分别与在其上方图示的多个第一倾斜槽4T1连接。该多个第一倾斜槽4T1分别与在其上方图示的多个第二平行槽4S2连接。该多个第二平行槽4S2分别与在其上方图示的多个第二倾斜槽4T2连接。该第二倾斜槽4T2分别与在其上方图示的多个第一平行槽4S1连接。这样,多个第一平行槽4S1、多个第一倾斜槽4T1、多个第二平行槽4S2以及多个第二倾斜槽4T2通过在所述周向上相邻的槽相互连接而构成连续的一条钢索槽4。
例如在钢索R的卷绕开始位置被设定为由右上方的箭头AL1表示的第一平行槽4S1的情况下,钢索R进入第一平行槽4S1而沿着箭头AL1被卷绕,到达图4中的上端的单点划线Z所示的位置时,进入右下的箭头AL2所示的第一平行槽4S1而沿着箭头AL2被卷绕。之后,钢索R进一步按箭头AL3所示的第一交叉部T1的第一倾斜槽4T1、箭头AL4所示的第二平行部S2的第二平行槽4S2、箭头AL5所示的第二交叉部T2的第二倾斜槽4T2及箭头AL6、AL7所示的第一平行部S1的第一平行槽4S1的顺序进入到这些槽而被卷绕。以下同样地,钢索R进入到所述的连续的一条钢索槽4而被卷绕。
更具体而言,第一交叉部T1中的多个第一倾斜槽4T1在钢索R卷绕于卷绕体2时具有如下的功能。即,第一层的钢索部分R1~R5分别进入到对应的第一倾斜槽4T1,由此使钢索部分R1~R5各自的位置向凸缘3B侧移动1/2间距(大致为钢索R的半径)。同样地,第二交叉部T2中的多个第二倾斜槽4T2在钢索R卷绕于卷绕体2时具有如下的功能。即,第一层的钢索部分R1~R5分别进入到对应的第二倾斜槽4T2,由此使钢索部分R1~R5各自的位置向凸缘3B侧移动1/2间距(大致为钢索R的半径)。因此,通过钢索R绕卷绕体2一周,从而钢索R的位置向凸缘3B侧移动一个间距(大致为钢索R的直径)。
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交叉部T2中的最终列4E构成为在卷绕钢索R时钢索槽4的宽度从1间距减小至1/2间距。因此,进入到第一层的最终列4E的钢索槽4的钢索R随着卷绕的进行,不会进入到最终列4E的钢索槽4,而是被推起至第二层的第一列。
上层的钢索部分(例如图3及图8中的第三层的钢索部分R12),在如图3所示那样俯视观察时,在图4所示的第一平行部S1,与处于钢索部分R12的下层且相互相邻的两个钢索部分(例如图3中的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9和钢索部分R10)平行,如图3及图8所示,位于由这些钢索部分R9、R10形成的谷间的正上方。另外,上层的钢索部分(例如图3及图8中的第三层的钢索部分R12),在如图3所示那样俯视时,在图4所示的第二平行部S2,与处于钢索部分R12的下层且相互相邻的两个钢索部分(例如图3中的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8和钢索部分R9)平行,如图3及图8所示,位于由这些钢索部分R8、R9形成的谷间的正上方。即,在第一平行部S1和第二平行部S2,上层的钢索部分R相对于其正下方的下层的钢索部分R位于沿宽度方向W错开1/2间距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俯视时,上层的钢索部分(例如图3中的第三层的钢索部分R12)在图4所示的第一交叉部T1与下层的钢索部分(例如图3中的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9)交叉。同样地,在俯视时,上层的钢索部分在图4所示的第二交叉部T2与下层的钢索部分交叉。
第一平行部S1在所述周向上设置于占据卷绕体2的外周面20中的1/3的区域。第二平行部S2在所述周向上设置于占据卷绕体2的外周面20中的另外的1/3的区域。第一交叉部T1在所述周向上设置于占据卷绕体2的外周面20中的1/6的区域。第二交叉部T2在所述周向上设置于占据卷绕体2的外周面20中的另外1/6的区域。
换言之,在卷绕体2的外周面20的与旋转轴K垂直的截面中,将第一平行部S1的所述周向的两端与旋转轴K连结的中心角为120度,将第二平行部S2的所述周向的两端与旋转轴K连结的中心角为120度。另外,将第一交叉部T1的所述周向的两端与旋转轴K连结的中心角为60度,将第二交叉部T2的所述周向的两端与旋转轴K连结的中心角为60度。但是,平行部S1、S2以及交叉部T1、T2的设置范围并不限定于所述的具体例。
如图3所示,在卷扬机卷筒1中,在第一凸缘3A的内表面3S(内侧面),朝向内侧即第二凸缘3B突出地设置有被称为钢索推出部的钢索引导部5(第一钢索引导部5A)。在第二凸缘3B的内表面3S(内侧面),朝向内侧即第一凸缘3A突出地设置有相同的钢索引导部5(第二钢索引导部5B)。各钢索引导部5的截面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呈三角形状。如图4所示,钢索引导部5仅设置于第一交叉部T1,未设置于第二交叉部T2、第一平行部S1以及第二平行部S2。
第一钢索引导部5A和第二钢索引导部5B形成为,关于位于第一凸缘3A与第二凸缘3B的中央且与旋转轴K垂直的平面而面对称。第一钢索引导部5A和第二钢索引导部5B设置于在宽度方向W上相对向的位置。因此,以下,主要对第一钢索引导部5A进行说明。
图5是图3中的卷扬机卷筒1的V-V线剖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凸缘3上的钢索引导部5的特征的图。图6中的上侧的图是表示在图5中的A-A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3的剖视图,图6中的下侧的图是表示在图5中的B-B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3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钢索引导部5从卷绕体2的外周面20连续地一直设置到凸缘3的外周30为止。但是,钢索引导部5只要设置在钢索R被卷绕为多层时钢索R存在的位置即可。因此,钢索引导部5例如也可以仅设置在比卷绕体2的外周面2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比凸缘3的外周3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之间。
如图3及图5所示,钢索引导部5具有第一倾斜面51及第二倾斜面52。第一倾斜面51及第二倾斜面52沿所述周向排列。第一倾斜面51及第二倾斜面52各自的内侧边在棱线部50彼此连接。第一倾斜面51相对于棱线部50位于卷绕旋转方向D1,第二倾斜面52相对于棱线部50位于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第一倾斜面51是在卷绕钢索R时与钢索R相对向的面。第二倾斜面52在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上与第一倾斜面51相邻,是在钢索R卷绕时,与第一倾斜面51相比,后与钢索R相对向的面。
第一倾斜面51具有相对于棱线部50位于偏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位置的外侧边53。该外侧边53具有位于卷绕体2的外周面20侧的内端53及位于比内端53E更靠凸缘3的外周30侧的外端53F。外侧边53与凸缘3的内表面3S位于相同的平面上。凸缘3的内表面3S与垂直于旋转轴K的平面平行。另一方面,第一倾斜面51相对于与旋转轴K垂直的平面倾斜。具体而言,第一凸缘3A的第一钢索引导部5A中的第一倾斜面51,以从外侧边53起越接近棱线部50则越位于卷绕体2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第二凸缘3B侧)的方式相对于凸缘3的内表面3S(与旋转轴K垂直的平面)倾斜。第二钢索引导部5B中的第一倾斜面51,以从外侧边53起越接近棱线部50则越位于卷绕体2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第一凸缘3A侧)的方式相对于凸缘3的内表面3S(与旋转轴K垂直的平面)倾斜。
第二倾斜面52具有相对于棱线部50位于偏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的位置的外侧边54。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具有位于卷绕体2的外周面20侧的内端54E及位于比内端54E靠凸缘3的外周30侧的外端54F。外侧边54位于与凸缘3的内表面3S相同的平面上。
第二倾斜面52相对于与旋转轴K垂直的平面倾斜。具体而言,第一凸缘3A的第一钢索引导部5A中的第二倾斜面52,以从外侧边54起越接近棱线部50则越位于卷绕体2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第二凸缘3B侧)的方式相对于凸缘3的内表面3S(与旋转轴K垂直的平面)倾斜。第二凸缘3B的第二钢索引导部5B中的第二倾斜面52,以从外侧边54起越接近棱线部50则越位于卷绕体2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第一凸缘3A侧)的方式相对于凸缘3的内表面3S(与旋转轴K垂直的平面)倾斜。
棱线部50在卷绕体2的外周面20与凸缘3的外周30之间,从比凸缘3的外周30更靠近卷绕体2的外周面20的位置一直延伸到比卷绕体2的外周面20更靠近凸缘3的外周30的位置为止。在图5所示的具体例中,棱线部50从卷绕体2的外周面20一直设置至凸缘3的外周30为止。但是,棱线部50只要设置在钢索R以多层被卷绕时钢索R存在的位置即可,也可以不必一直设置到凸缘3的外周30的位置为止。
棱线部50具有卷绕体2的外周面20侧的内端50E及凸缘3的外周30侧的外端50F。在此,图5所示的单点划线C1是通过旋转轴K和棱线部50的内端50E并与卷扬机卷筒1的径向平行的直线。以下,将该单点划线C1称为基准线C1。另外,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准线C1是通过卷绕体2的所述周向上的第一交叉部T1的中央的直线。
棱线部50具有从其内端50E起越接近外端50F则相对于所述基准线C1越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偏移的形状。在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棱线部50为直线。
如图5所示,沿旋转轴K的方向观察凸缘3A时的棱线部50相对于基准线C1的倾斜角度θ1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在10~2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2~18°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14~16°的范围内。在倾斜角度θ1小于10°的情况下,有时对钢索R的直径减小时的钢索R的卷绕状态进行改善的效果不充分。另一方面,在倾斜角度θ1超过20°的情况下,存在钢索引导部5的棱线部50推压钢丝钢索R的时机的偏差变得过大的情况。
第一倾斜面5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还可以是它们的组合。同样地,第二倾斜面52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还可以是它们的组合。各钢索引导部5仅具有单一的棱线部50,不具有多个棱线部。棱线部50相对于基准线C1仅设置于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
在图5以及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是相对于基准线C1位于偏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位置、且与基准线C1平行的直线。另外,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是相对于基准线C1位于偏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的位置、且与基准线C1平行的直线。当在图5所示的旋转轴K的方向上观察凸缘3时,基准线C1位于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和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的中央。
图3所示的L1是第一凸缘3A与第二凸缘3B的内表面间尺寸(引导部之间的尺寸)。具体而言,L1表示第一钢索引导部5A的棱线部50和第二钢索引导部5B的棱线部50所在的部分的引导部间尺寸。该引导部间尺寸L1被设定为各层的钢索列数乘以钢索直径而求出的尺寸。因此,关于钢索R,在钢索引导部5的棱线部50所在的部分,如图3所示那样,成为上下层的钢索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大致重叠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与第一平行部S1及第二平行部S2对应的部分,成为上层钢索位于由下层钢索形成的谷间的状态。
图3表示了钢索R的直径为如所述那样的符合设计的理想的尺寸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钢索R通过卷扬机卷筒1以如下方式被卷绕。首先,钢索R中的第一层的钢索部分R1~R5通过进入到钢索槽4而整齐地卷绕。然后,位于第二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6从比第一层的钢索部分R5靠凸缘3B的位置起、被钢索引导部5B引导而向钢索部分R5的正上方移动,进而,被钢索引导部5B引导而移动到由第一层的钢索部分R4(在图3中省略图示)和钢索部分R5形成的谷间的正上方。这样,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6~R10被整齐地卷绕。然后,处于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与钢索部分R6的情况同样地、被钢索引导部5A引导,移动到由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9和钢索部分R10形成的谷间的正上方。这样,第三层的钢索部分R11~R15被整齐地卷绕。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因钢索R的直径减小而在钢索R与凸缘3A之间产生间隙G1的状态的图。若与如图3所示那样钢索R的直径为理想的尺寸的情况相比,如图7所示那样钢索R的直径变小,则例如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6~R10位于凸缘3B侧。其结果是,第二层的最终列(第5列)的钢索部分R10与凸缘3A之间的间隙G1变大。
因此,假设如图16所示的比较例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那样,钢索引导部205的棱线部250是通过旋转轴K的直线且在与卷扬机卷筒1的径向平行的直线上的情况下,即位于所述基准线C1上的情况下,如图21及图22所示,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即使在与钢索引导部205的棱线部250相对向的位置,也无法位于下层(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10的正上方,而存在于偏向凸缘203A侧的位置。其结果是,如图23所示,在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与第二列的钢索部分R12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G2。
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钢索引导部5的棱线部50具有从棱线部50的内端50E起越接近外端50F则相对于基准线C1越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偏移的形状。因此,如图7所示,即使第二层的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10与凸缘3A之间的间隙G1变大,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也能够在与钢索引导部5的棱线部50对应的位置处位于下层的钢索部分R10的大致正上方。这是因为,在循环式的卷扬机卷筒1中的第一交叉部T1,下层的钢索部分R10被配置为,从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侧的位置起越接近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侧则越靠近第一凸缘3A的内表面3S。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能够有效地得到钢索引导部5A的引导效果,因此,如图7所示,能够跨过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10向所述宽度方向W的内侧而移动到由第二层的钢索部分R9和钢索部分R10形成的谷间的正上方。由此,即使在钢索R的直径比理想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产生如图23所示的比较例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那样在第三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11与第二列的钢索部分R12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G2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使棱线部50相对于基准线C1倾斜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解决如下的问题。即,由于钢索R的直径比理想的尺寸小,而存在如下问题:卷绕于卷绕体2的钢索R所形成的多个层中,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钢索R与凸缘3之间的间隙G1被累积而变得越大。即,在循环式的卷扬机卷筒1中,上层的钢索部分R基本上以下层的相邻的两个钢索部分R之间的谷间作为轨道被卷绕。因此,上层的钢索部分R的排列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下层的钢索部分R的排列状态的影响。因此,若在某层中形成在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与凸缘3的内表面3S之间形成间隙G1这样的排列状态时,其上层的排列受到下层的排列状态的影响,其更上层的排列受到下面两层的排列状态的影响。这样,存在所述多个层中越是位于卷绕体2的径向外侧的层,则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与凸缘3的内表面3S的间隙越被累积的倾向。因此,存在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则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与凸缘3的内表面3S的间隙G1变得越大的倾向。
为了解决这样的间隙G1累积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棱线部50具有从内端50E起越接近外端50F则相对于基准线C1越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偏移的形状。由此,钢索引导部5的棱线部50相对于基准线C1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离开的距离越接近径向外侧则越大。因此,即使在所述多层中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而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与凸缘3的内表面3S的间隙G1被累积而变得越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应于该被累积的间隙G1的大小来增大所述的距离。由此,即使在位于间隙G1变大的径向外侧的层中,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也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跨过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而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够整齐地卷绕钢索R。其结果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如图8所示那样整齐地卷绕钢索R。
[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剖视图。图10是用于说明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2的凸缘3上的钢索引导部5的特征的图。图10中的上侧的图是表示在图9中的A-A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剖视图,图10中的下侧的图是表示在图9中的B-B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俯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钢索引导部5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钢索引导部5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不是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与基准线C1平行的直线,而是相对于基准线C1倾斜。
如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具有位于卷绕体2侧的内端54E及位于比内端54E靠凸缘3的外周30侧的外端54F。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具有以如下方式相对于基准线C1倾斜的形状:第二倾斜面52的外端54F与基准线C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倾斜面52的内端54E与基准线C1之间的距离。具体而言,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具有从所述内端54E起越接近所述外端54F则相对于所述基准线C1越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偏移的形状。更具体而言,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位于通过旋转轴K并与卷扬机卷筒1的径向平行的直线C2(单点划线C2)上。
如图9所示,从旋转轴K的方向观察凸缘3A时的外侧边54相对于基准线C1的倾斜角度θ2、即直线C2相对于基准线C1的倾斜角度θ2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在25°~35°的范围,更优选在27.5°~32.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29°~31°的范围。在倾斜角度θ2小于25°的情况下,有时对钢索R的缩径时的钢索R的卷绕状态进行改善的效果不充分。另一方面,在倾斜角度θ2超过35°的情况下,存在钢索引导部5的棱线部50推压钢丝钢索R的时机的偏差变得过大的情况。
如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相对于基准线C1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离开的距离从该外侧边54的内端54E起越接近外端54F则越大。因此,与如图5及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外侧边54与基准线C1平行的情况相比,图9及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具有如下特征。即,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从基准线C1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在更远的区域内设置第二倾斜面52。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从基准线C1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在更远的区域内设置具有所述旋转轴K的方向上的厚度的钢索引导部5。能够设置具有这样的厚度的钢索引导部5的范围从该外侧边54的内端54E起越接近外端54F则越大。通过赋予这样的厚度,具有如下的优点。
即,如上所述,对于卷绕于所述卷绕体2的钢索R所形成的多个层,存在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则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与凸缘3的内表面3S的间隙G1被累积而变得越大的倾向。由此,存在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则上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越难以向着宽度方向W的内侧跨过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的倾向。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从基准线C1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在越远的区域内,也被赋予钢索引导部5中的第二倾斜面所对应的部分的厚度,因此通过该被赋予的厚度,上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向着宽度方向W的内侧跨过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的过程变得容易。另外,这样赋予的厚度还起到对跨过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后的上层的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向着相反方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跨过该下层的钢索部分R而再次返回到凸缘3的内表面3S侧的位置这样的动作加以限制的作用。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剖视图。图12是用于说明设置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3的凸缘3上的钢索引导部5的特征的图。图12中的上侧的图是表示在图11中的A-A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剖视图,图12中的下侧的图是表示在图11中的B-B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俯视图。
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钢索引导部5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钢索引导部5中,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不是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与基准线C1平行的直线,而是相对于基准线C1倾斜,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不是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与基准线C1平行的直线,而是相对于基准线C1倾斜,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的特征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1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具有位于卷绕体2侧的内端53E和位于比内端53E靠凸缘3的外周30侧的外端53F。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具有以如下方式相对于基准线C1倾斜的形状:第一倾斜面51的外端53F与基准线C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倾斜面51的内端53E与基准线C1之间的距离大。具体而言,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具有从所述内端53E起越接近所述外端53F则相对于所述基准线C1越向卷绕旋转方向D1偏移的形状。更具体而言,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位于通过旋转轴K并与卷扬机卷筒1的径向平行的直线C3(单点划线C3)上。
如图11所示,从旋转轴K的方向观察凸缘3A时的外侧边53相对于基准线C1的倾斜角度θ3、即直线C3相对于基准线C1的倾斜角度θ3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在25°~35°的范围内,更优选在27.5°~32.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29°~31°的范围。另外,角度θ2与角度θ3的合计角度(θ2+θ3)优选在50°~70°的范围,更优选在55°~6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58°~62°的范围。在倾斜角度θ3小于25°或者合计角度(θ2+θ3)小于50°的情况下,有时对钢索R的直径减小时的钢索R的卷绕状态进行改善的效果不充分。另一方面,在倾斜角度θ3超过35°的情况下或者合计角度(θ2+θ3)超过70°的情况下,存在钢索引导部5的棱线部50推压钢丝钢索R的时机的偏差变得过大的情况。
如图11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相对于基准线C1向卷绕旋转方向D1离开的距离从该外侧边53的内端53E起越接近外端53F则越大。因此,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与基准线C1平行的情况相比,第一倾斜面51相对于凸缘3的内表面3S的倾斜角度θ4(参照图12)从该外侧边53的内端53E起越接近外端53F则越小。起重机100所使用的钢索R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不太有柔软度。因此,若能够减小倾斜角度θ4,则上层的第一列的钢索R沿着第一倾斜面51被顺畅地引导。即,所述倾斜角度θ4较小的该第一倾斜面51能够一边将该上层的钢索R一点一点地弯曲,一边对该上层的钢索R进行引导,以使该上层的钢索R向着宽度方向W的内侧跨过(交叉)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R。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层中的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越能够使钢索R顺畅地交叉。这使得即使在越是位子径向外侧的层,则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与凸缘3的内表面3S的间隙G1被累积而变得越大的情况下,第一列的钢索部分R也容易向着宽度方向W的内侧跨过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部分R而配置在适当的位置。
[第四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剖视图。图14是用于说明设置在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4的凸缘3上的钢索引导部5的特征的图。图M中的上侧的图是表示在图13中的A-A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剖视图,图14中的中央的图是表示在图13中的B-B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剖视图,图14中的下侧的图是表示在图13中的C-C线的位置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凸缘的俯视图。
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扬机卷筒1的钢索引导部5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钢索引导部5中,棱线部5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不是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与基准线C1平行的直线,而是相对于基准线C1倾斜,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不是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与基准线C1平行的直线,而是相对于基准线C1倾斜,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的特征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相同,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的特征与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相同,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钢索引导部5的棱线部50具有从其内端50E起越接近外端50F则相对于基准线C1越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偏移的形状。具体而言,棱线部50具有第一棱线部50A和第二棱线部50B。第一棱线部50A位于卷绕体2侧,第二棱线部50B与第一棱线部50A相比位于凸缘3的外周30侧。第一棱线部50A被设置于与卷绕于卷绕体2的钢索R所形成的所述多个层中的第一层的钢索R对应的位置,第二棱线部50B被设置于与第二层及以上的钢索R对应的位置。
如图13所示,在从旋转轴K的方向观察凸缘3A时,第一棱线部50A位于基准线C1上。第二棱线部50B位于相对于基准线C1偏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的位置。第一棱线部50A及第二棱线部50B均在与基准线C1平行的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51包括将其外侧边53与第一棱线部50A沿周向连接的面及将外侧边53与第二棱线部50B沿周向连接的面。另外,第二倾斜面52包括将其外侧边54与第一棱线部50A沿周向连接的面及将外侧边54与第二棱线部50B在周向上连接的面。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棱线部50中的第一棱线部50A位于基准线C1上,第二棱线部50B处于相对于基准线C1偏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的位置。这能够使第二棱线部50B与钢索R相对向的位置与第一棱线部50A与钢索R相对向的位置相比,从基准线C1的位置偏向卷绕旋转方向D1的相反方向D2。即,在卷扬机卷筒1旋转至与钢索R与第一棱线部50A相对向的角度相同的角度的时刻,与设置有第二棱线部50B的位置对应的层的钢索R尚未与该第二棱线部50B相对向,而是晚于该时刻与第二棱线部50B相对向。因此,根据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理由相同的理由,即使在钢索R的直径比理想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整齐地卷绕钢索R。
[其他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例如包含如下所示的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二倾斜面的外侧边54位于通过旋转轴K并与卷扬机卷筒1的径向平行的直线C2上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外侧边54也可以不与直线C2平行。
在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倾斜面的外侧边53位于通过旋转轴K并与卷扬机卷筒1的径向平行的直线C3上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外侧边53也可以不与直线C3平行。
另外,第一倾斜面51的外侧边53及第二倾斜面52的外侧边54中的至少一者也可以是曲线。
另外,棱线部50也可以是曲线,也可以是多条直线的组合,还可以是曲线与直线的组合。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基准线C1是通过卷绕体2的周向上的第一交叉部T1的中央的直线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偏离第一交叉部T1的中央的位置的直线。
如上所述,提供一种即使在钢索的直径比理想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整齐地卷绕钢索的卷扬机卷筒以及具备该卷扬机卷筒的起重机。
(1)所提供的是能够在卷绕钢索的卷绕旋转方向及其相反方向上绕旋转轴旋转的卷扬机卷筒。所述卷扬机卷筒宝库:卷绕体,供所述钢索卷绕,构成所述钢索的多根钢索部分沿所述卷绕体的宽度方向排列,并且在所述卷绕体的径向上层叠多层;以及,一对凸缘,设置于所述卷绕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在所述卷绕体的外周面,沿着所述外周面的周向依次形成有第一平行部、第一交叉部、第二平行部及第二交叉部,所述第一平行部具有与所述周向平行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平行槽,所述第一交叉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周向倾斜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倾斜槽,所述第二平行部具有与所述周向平行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平行槽,所述第二交叉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周向倾斜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倾斜槽。在所述一对凸缘各自的内表面上设置有钢索引导部,所述钢索引导部以上层的钢索部分在所述第一交叉部与下层的钢索部分交叉的方式引导该上层的钢索部分。所述钢索引导部具有:在所述钢索的卷绕时与所述钢索相对向的第一倾斜面、在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邻,在所述钢索的卷绕时与所述钢索相对向的第二倾斜面、位于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边界,构成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各自的内侧边的棱线部。所述第一倾斜面具有相对于所述棱线部位于偏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位置的外侧边,且具有如下的形状:以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起越接近所述棱线部则越位于所述卷绕体的所述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内表面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面具有相对于所述棱线部位于偏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位置的外侧边,且具有如下的形状:以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起越接近所述棱线部则越位于所述卷绕体的所述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内表面倾斜。所述棱线部具有位于所述卷绕体侧的内端和相对于所述内端位于所述凸缘的外周侧的外端。所述棱线部具有如下形状:从所述内端起越接近所述外端,则相对于作为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内端的直线的基准线越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偏移。
根据该卷扬机卷筒,棱线部具有从其内端起越接近外端则相对于作为通过旋转轴和所述内端的直线的基准线越向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偏移的形状。这能够使上层的钢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钢索引导部的棱线部相对向的位置偏向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由此,即使在钢索的直径比理想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整齐地卷绕钢索。
(2)在所述卷扬机卷筒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棱线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基推线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形状。
在该结构中,钢索引导部的棱线部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离开的距离从所述内端起越接近所述外端则越大。因此,即使在所述多层中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而最终列的钢索与凸缘的内表面的间隙被累积而变得越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应于该被累积的间隙的大小来增大所述的距离。由此,即使在位于间隙变大的径向外侧的层中,第一列的钢索也会向着所述宽度方向内侧跨过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而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够整齐地卷绕钢索。
(3)在所述卷扬机卷筒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具有位于所述卷绕体侧的内端及位于比所述内端靠所述凸缘的外周侧的外端,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具有以如下方式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形状: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的所述外端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的所述内端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
在该结构中,第二倾斜面的外侧边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离开的距离从该外侧边的所述内端起越接近所述外端则越大。因此,在本结构中,同所述外侧边与所述基准线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从基准线向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在更远的区域内设置第二倾斜面。即,在本结构中,与所述外侧边与所述基准线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从基准线向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在更远的区域内设置具有所述旋转轴K的方向上的厚度的钢索引导部。能够设置具有这样的厚度的钢索引导部的范围从该外侧边的内端起越接近外端则越大。通过赋予这样的厚度,具有如下的优点。即,对于卷绕于所述卷绕体的钢索所形成的多个层,存在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则最终列的钢索与凸缘的内表面的间隙被累积而变得越大的倾向。由此,存在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则上层的第一列钢索越难以向着宽度方向内侧跨过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本结构中,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从基准线向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在越远的区域内,也被赋予钢索引导部中的第二倾斜面所对应的部分的厚度,因此通过该被赋予的厚度,上层的第一列钢索向着所述宽度方向内侧跨过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的过程变得容易。另外,这样赋予的厚度还起到对跨过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后的上层的第一列的钢索向着相反方向(宽度方向外侧)跨过该下层的钢索而再次返回到凸缘的内表面侧的位置这样的动作加以限制的作用。
(4)在所述卷扬机卷筒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位于通过所述旋转轴的直线上。
在该结构中,由于第二倾斜面的外侧边位于通过旋转轴的直线上,因此该外侧边相对于基准线的角度在所述多层中的任一层中均恒定。由此,即使在钢索以多层卷绕于卷绕体的情况下,卷绕状态也不易在层间产生偏差。
(5)在所述卷扬机卷筒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具有位于所述卷绕体侧的内端及位于比所述内端靠所述凸缘的外周侧的外端,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具有以如下方式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倾斜的形状,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的所述外端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的所述内端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
在该结构中,第一倾斜面的外侧边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卷绕旋转方向离开的距离从该外侧边的所述内端起越接近所述外端则越大。因此,在该结构中,与第一倾斜面的外侧边与所述基准线平行的情况相比,第一倾斜面相对于凸缘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从该外侧边的内端起越接近外端则越小。起重机等所使用的钢索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不太有柔软度。因此,若如本结构那样能够减小倾斜角度,则上层的第一列的钢索沿着第一倾斜面被顺畅地引导。即,所述倾斜角度较小的该第一倾斜面能够一边将该上层的钢索一点一点地弯曲,一边对该上层的钢索进行引导,以使该上层的钢索向着宽度方向内侧跨过(交叉)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因此,在本结构中,所述多个层中的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越能够使钢索顺畅地交叉。这使得即使在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层,则最终列的钢索与凸缘的内表面的间隙被累积而变得越大的情况下,第一列的钢索也容易向着宽度方向内侧跨过下层的最终列的钢索而配置在适当的位置。
(6)在所述卷扬机卷筒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位于通过所述旋转轴的直线上。
在该结构中,由于第一倾斜面的外侧边位于通过旋转轴的直线上,因此第一倾斜面的外侧边相对于基准线的角度在所述多层中的任一层中均恒定。由此,即使在钢索以多层卷绕于卷绕体的情况下,卷绕状态也不易在层间产生偏差。另外,在不仅第一倾斜面的外侧边位于通过旋转轴的直线上,而且第二倾斜面的外侧边也位于通过旋转轴的直线上的情况下,第一交叉部相对于卷绕体的外周面的整周的比例、更具体而言钢索引导部相对于卷绕体的外周面的整周的比例在所述多层中的任一层中均恒定。由此,在钢索以多层卷绕于卷绕体的情况下,卷绕状态更加不易在层间产生偏差。
(7)起重机具备下部行走体和能够回转地配置在该下部行走体之上的上部回转体,在所述上部回转体上搭载有所述的卷扬机卷筒。
在该起重机中,即使在钢索的直径比理想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整齐地卷绕钢索。

Claims (7)

1.一种卷扬机卷筒,能够在卷绕钢索的卷绕旋转方向及其相反方向上绕旋转轴旋转,其特征在于包括:
卷绕体,供所述钢索卷绕,构成所述钢索的多根钢索部分沿所述卷绕体的宽度方向排列并且在所述卷绕体的径向上层叠多层;以及,
一对凸缘,设置于所述卷绕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其中,
在所述卷绕体的外周面,沿着所述外周面的周向依次形成有第一平行部、第一交叉部、第二平行部及第二交叉部,所述第一平行部具有与所述周向平行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平行槽,所述第一交叉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周向倾斜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倾斜槽,所述第二平行部具有与所述周向平行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平行槽,所述第二交叉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周向倾斜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倾斜槽,
在所述一对凸缘各自的内表面上设置有钢索引导部,所述钢索引导部以上层的钢索部分在所述第一交叉部与下层的钢索部分交叉的方式引导该上层的钢索部分,
所述钢索引导部具有在所述钢索的卷绕时与所述钢索相对向的第一倾斜面、在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邻,在所述钢索的卷绕时与所述钢索相对向的第二倾斜面、位于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边界,构成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各自的内侧边的棱线部,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面具有相对于所述棱线部位于偏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位置的外侧边,且具有如下的形状:以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起越接近所述棱线部则越位于所述卷绕体的所述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内表面倾斜,
所述第二倾斜面具有相对于所述棱线部位于偏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位置的外侧边,且具有如下的形状:以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起越接近所述棱线部则越位于所述卷绕体的所述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内表面倾斜,
所述棱线部具有位于所述卷绕体侧的内端和相对于所述内端位于所述凸缘的外周侧的外端,
所述棱线部具有如下形状:从所述内端起越接近所述外端,则相对于作为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内端的直线的基准线越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扬机卷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棱线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扬机卷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具有位于所述卷绕体侧的内端及位于比所述内端靠所述凸缘的外周侧的外端,
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具有以如下方式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形状: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的所述外端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的所述内端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扬机卷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位于通过所述旋转轴的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卷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具有位于所述卷绕体侧的内端及位于比所述内端靠所述凸缘的外周侧的外端,
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具有以如下方式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所述卷绕旋转方向倾斜的形状,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的所述外端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的所述内端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扬机卷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外侧边位于通过所述旋转轴的直线上。
7.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部行走体以及能够回转地配置在该下部行走体之上的上部回转体,其中,
在所述上部回转体上搭载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卷筒。
CN201980008284.XA 2018-01-16 2019-01-11 卷扬机卷筒及具备该卷扬机卷筒的起重机 Active CN1115872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4777A JP6683209B2 (ja) 2018-01-16 2018-01-16 ウインチドラ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クレーン
JP2018-004777 2018-01-16
PCT/JP2019/000672 WO2019142731A1 (ja) 2018-01-16 2019-01-11 ウインチドラ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クレー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7216A CN111587216A (zh) 2020-08-25
CN111587216B true CN111587216B (zh) 2021-10-26

Family

ID=67301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8284.XA Active CN111587216B (zh) 2018-01-16 2019-01-11 卷扬机卷筒及具备该卷扬机卷筒的起重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47880B2 (zh)
EP (1) EP3722247B1 (zh)
JP (1) JP6683209B2 (zh)
CN (1) CN111587216B (zh)
WO (1) WO20191427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70363A1 (de) * 2017-10-16 2019-04-17 SkySails Power GmbH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steuerung des auf- bzw. abwickelns eines seilabschnittes auf eine bzw. von einer drehtrommel
US20220364423A1 (en) 2019-10-08 2022-11-17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wireline cable spooling equipment
US11919754B2 (en) * 2020-11-10 2024-03-05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utomated spooling control system using stochastic inference
JP7380658B2 (ja) * 2021-09-02 2023-11-15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ウインチドラ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67907U (zh) * 2014-04-02 2014-08-13 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多股钢丝绳拉拽防摩擦装置
CN103991808A (zh) * 2014-04-30 2014-08-20 江苏双盈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行车钢丝绳排绳装置
CN204727525U (zh) * 2015-05-20 2015-10-28 河南省恒远起重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扬程电动葫芦缠绕排绳装置
EP2521685B1 (en) * 2010-03-27 2016-01-27 Parkburn Precision Handling Systems Limited Winch apparatus
CN206375606U (zh) * 2016-12-13 2017-08-04 常熟市新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易拆装卷筒的机动卷扬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32150A (en) * 1956-01-24 Balanced cable spooling
US1408463A (en) * 1921-04-29 1922-03-07 Miles Lewis Carlisle Winding drum
US1555544A (en) * 1924-06-05 1925-09-29 Anthony Co Spool
US1984604A (en) * 1933-01-21 1934-12-18 Columbus Mckinnon Chain Compan Hoist drum
US2330086A (en) * 1941-07-12 1943-09-21 John R Shoffner Reel for electric cables
US2620996A (en) * 1951-01-12 1952-12-09 Bus Franklyn L Le Cable winding apparatus
US2708080A (en) * 1952-05-26 1955-05-10 Sr Franklyn L Le Bus Hoisting drum
JPS576474Y2 (zh) * 1978-08-18 1982-02-06
JPS5733030Y2 (zh) * 1978-08-28 1982-07-21
JPS58216892A (ja) * 1982-06-10 1983-12-16 株式会社 北川鉄工所 整巻溝片をもつ索巻胴
US5193761A (en) * 1991-05-31 1993-03-16 At&T Bell Laboratories Optical fiber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king
JPH085998Y2 (ja) 1992-08-24 1996-02-2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ウィンチドラム
DE10132611A1 (de) * 2001-07-05 2003-01-30 Rotzler Gmbh Co Seiltrommel
JP4001167B2 (ja) * 2005-03-11 2007-10-3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の包装体
BRPI0814747A2 (pt) * 2007-08-24 2015-03-03 Heerema Marine Contractors Nl Dispositivo de deslocamento axial a ser usado em conjunto com um guincho rotativo, sistema de extensão de linha e método para extensão de uma linha.
DE202011001845U1 (de) * 2011-01-24 2012-04-30 Liebherr-Components Biberach Gmbh Seiltrommel und Seilrolle für Faserseiltriebe
CN202988626U (zh) * 2012-11-26 2013-06-12 上海中联重科桩工机械有限公司 折线绳槽卷筒及包含该卷筒的卷扬机
CN103626064B (zh) * 2013-12-16 2016-02-03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卷扬机构及其卷筒
JP6290699B2 (ja) * 2014-04-24 2018-03-07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ウインチドラム
CN204211406U (zh) * 2014-11-04 2015-03-18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卷筒、卷扬机构及起重机
CN107200283B (zh) * 2017-04-27 2019-07-05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绞车滚筒
CN107200281B (zh) * 2017-07-14 2019-11-22 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一种双折线式卷筒的导向抬升垫块的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21685B1 (en) * 2010-03-27 2016-01-27 Parkburn Precision Handling Systems Limited Winch apparatus
CN203767907U (zh) * 2014-04-02 2014-08-13 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多股钢丝绳拉拽防摩擦装置
CN103991808A (zh) * 2014-04-30 2014-08-20 江苏双盈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行车钢丝绳排绳装置
CN204727525U (zh) * 2015-05-20 2015-10-28 河南省恒远起重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扬程电动葫芦缠绕排绳装置
CN206375606U (zh) * 2016-12-13 2017-08-04 常熟市新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易拆装卷筒的机动卷扬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23585A (ja) 2019-07-25
EP3722247A4 (en) 2021-05-26
WO2019142731A1 (ja) 2019-07-25
US20210070590A1 (en) 2021-03-11
CN111587216A (zh) 2020-08-25
EP3722247B1 (en) 2023-08-16
JP6683209B2 (ja) 2020-04-15
US11247880B2 (en) 2022-02-15
EP3722247A1 (en) 2020-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7216B (zh) 卷扬机卷筒及具备该卷扬机卷筒的起重机
CN101537985B (zh) 履带起重机的整体双联双折线变幅卷筒
AU2008293102B2 (en) Axial displacement device, line deployment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deploying a line
US4753322A (en) Triple-wrap traction arrangement
JP2004001919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US20230079781A1 (en) Cable winch, method for winding a cable winch of this type, and crane having a cable winch
CN201390620Y (zh) 履带起重机的整体双联双折线变幅卷筒
JP503155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5110225A (zh) 一种双层缠绕的钢丝绳葫芦
JP7380658B2 (ja) ウインチドラム
CN205045740U (zh) 一种双层缠绕的钢丝绳葫芦
CN110817662A (zh) 电梯
JP2019202840A (ja) ロープ巻取装置
CN220745214U (zh) 一种新型双折线卷筒
KR100319938B1 (ko) 엘리베이터 권상기용 빔풀리의 홈형성구조
JP7483153B2 (ja) ロー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1241631A1 (ja) ワイヤー駆動装置及び窓ガラス昇降装置
JP2018012593A (ja) 岸壁クレーンおよび岸壁クレーンの製造方法
KR102255738B1 (ko) 크레인 장치
JP2936063B2 (ja) 水平引込み式ジブクレーン
CN2513974Y (zh) 过渡块
CN108639997B (zh) 一种带卷筒的行星卷扬齿轮箱
JP3937362B2 (ja) 移動式クレーン
JP2001163586A (ja) ウインチ装置用巻胴
JP6339611B2 (ja) クレーン装置のワイヤロープ絡まり防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