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0259B - 全固体电池 - Google Patents

全固体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0259B
CN111480259B CN201980006417.XA CN201980006417A CN111480259B CN 111480259 B CN111480259 B CN 111480259B CN 201980006417 A CN201980006417 A CN 201980006417A CN 111480259 B CN111480259 B CN 1114802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olid
battery
barrier lay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64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80259A (zh
Inventor
加藤友裕
石原宏恵
熊谷洁
清水圭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80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0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802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02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5Solid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5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8Solid electrolytes inorganic
    • H01M2300/0071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全固体电池,具有正极层及负极层隔着电解质层层叠的蓄电部和在蓄电部的端部的内部电极,具有与内部电极连接的电极取出部,蓄电部、内部电极及电极取出部的一部分由缓冲层与阻挡层覆盖,缓冲层与阻挡层中配置于外侧的层由耐冲击层覆盖,电极取出部的另一部分从耐冲击层延伸出。

Description

全固体电池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封装结构的全固体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主流是电解质使用液体(电解液)的电池。以碳酸亚乙酯(EC)为代表的典型的电解液是可燃性物质。因此产生:在使用时或保存时等,电解液因泄漏而不足的问题,或在短路时等电解液着火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而开发的电池为全固体电池。由于全固体电池的电解质为固体且具有不可燃性,因此没有泄漏或着火的问题。
然而,全固体电池中存在因大气中所包含的水分进入而容易劣化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保护层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防水层这样的阻挡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全固体电池,其结构为在蓄电层表面配置有保护层,且端部隆起。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全固体电池,具有由防水层覆盖蓄电层表面、进而由弹性层覆盖外侧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016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2200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全固体电池一般在充放电时发生与聚合物电池同样的膨胀和收缩。如专利文献1或2所述,如果在全固体电池的外层直接制作阻挡层,则由于充放电引起的电池的膨胀或收缩而阻挡层中发生剥离或裂纹,存在从此进入水分而全固体电池劣化的可能性。
阻挡层不仅防止水分的进入,还起到防止锂离子从全固体电池扩散的作用。锂离子对其他安装部件,尤其是半导体部件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设法使充放电时反复膨胀和收缩的全固体电池的形状稳定。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全固体电池,具有充放电时在阻挡层中不发生剥离或裂纹的封装结构。
本技术是一种全固体电池,
具有正极层及负极层隔着电解质层层叠的蓄电部和在所述蓄电部的端部的内部电极,
具有与内部电极连接的电极取出部,
蓄电部、内部电极及电极取出部的一部分由缓冲层与阻挡层覆盖,
缓冲层和阻挡层中配置于外侧的层由耐冲击层覆盖,
电极取出部的另一部分从耐冲击层延伸出。
根据该构成,即使反复进行充放电,水分也不会进入全固体电池的阻挡层的内部,能够防止全固体电池劣化。
一种全固体电池,
电极取出部为板状,电极取出部的一部分在与内部电极大致平行的方向上连接,
从耐冲击层延伸出的电极取出部的另一部分向外侧弯折。
根据该构成,通过设置板状外部端子,能够降低接触电阻,与内部电极的接合强度也因面接触而能够提高。进而,由于作为外部端子完成整型,所以能够省略线切割等工序。
在缓冲层和阻挡层的外侧且耐冲击层的内侧设置电路。
例如,能够将二次电池的保护电路与全固体电池一体地设置,能够减小配置了电路的印刷电路板上的安装空间。另外,能够防止锂离子的扩散,因而能够抑制对电路的影响。
缓冲层由具有柔软性和伸缩性的材料构成,并配置在阻挡层内侧。
根据该构成,缓冲层可以吸收全固体电池的膨胀/收缩。
该具有柔软性和伸缩性的材料是例如聚酰亚胺硅酮。
缓冲层和阻挡层中至少一方设置成两层以上,缓冲层与阻挡层交替地反复层叠。
根据该构成,能够可靠地抑制水分的进入。另外,能够防止锂离子向外侧扩散。
例如,阻挡层由氮化硅或者氮氧化硅构成。
例如,该阻挡层由光折射率为1.7以上的氮氧化硅构成。
作为一例,耐冲击层由环氧树脂及二氧化硅构成。
根据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即使反复进行充放电,水分也不会进入全固体电池的阻挡层的内部,从而能够防止全固体电池劣化。此外,在这里所描述的效果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本技术中描述的任一效果或者不同于它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剖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截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3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4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制作过程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5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剖视图。
图26是示出作为应用例的通用信用卡外观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27是作为应用例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图28是示出作为应用例的腕带式电子设备外观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作为应用例的腕带式电子设备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图30是示出作为应用例的智能手表整体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1是示出作为应用例的眼镜形终端外观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2是示出作为应用例的车辆中的蓄电系统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的优选具体例子,附上了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然而在以下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本技术,否则本技术的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此外,对本技术的说明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第一实施方式>>
<<2.第二实施方式>>
<<3.第三实施方式>>
<<4.应用例>>
<<1.第一实施方式>>
“全固体电池”
对可用于本技术的全固体电池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全固体电池的特征在于:为了防止水分侵入到全固体电池,在正极层与负极层的周围覆盖阻挡层;为了防止因充放电时电池的膨胀/收缩而导致阻挡层中发生剥离、裂纹,与阻挡层邻接地在内侧配置缓冲层。根据该构成,即使反复充放电,也能够防止水分进入,因而能够防止全固体电池的劣化。
“电池的构成”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构成的剖视图。在图1中,全固体电池1的内部具有蓄电部,在图1的蓄电部的左右两端安装有内部电极。蓄电部具有层叠了以下层的结构:固体电解质层5;设置于固体电解质层5的一个主表面的正极层3(正极活性物质层3a及正极集电层3b);固体电解质层5的另一个主表面负极层4(负极活性物质层兼负极集电层)。这些层的周围由隔离层6和保护层7局部覆盖,在正极层3和负极层4的侧面分别配置有内部电极8。隔离层6用于使正极层3与连接于负极层4的内部电极8电绝缘,并且,用于使负极层4与连接于正极层3的内部电极8电绝缘。保护层7用于保护蓄电部。内部电极8与金属线9电连接,金属线9在大致垂直于内部电极8的方向上延伸。整个内部电极8和一部分金属线9由缓冲层10和阻挡层11交替地覆盖,其外侧和一部分金属线9由耐冲击层12覆盖。如图1所示,耐冲击层12和一部分金属线9由外部电极13覆盖,以Ni镀层14、Sn镀层15、焊料被膜16的顺序覆盖整个外部电极13和一部分金属线9。图1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由两层的正极层3和三层的负极层4构成,但是正极层3和负极层4可以是单层,也可以由除此以外的多层构成。
(保护层)
保护层7包含具有Li离子传导性的含锂固体电解质。保护层7也可以包含具有非Li离子传导性的无锂玻璃、玻璃陶瓷及晶体中的至少一种。固体电解质与包含在后述的固体电解质层5中的固体电解质相同。但是,固体电解质层5与包含在保护层7中的固体电解质的组成(材料的种类)或者组成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固体电解质在保护层7中的体积占有率优选为10vol%以上,更优选为20vol%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0vol%以上。当体积占有率为10vol%以上时,能够进一步降低Li离子从蓄电部向保护层7的扩散,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池的不可逆容量的增加。体积占有率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制,也可以是100vol%。
保护层7的Li离子传导率优选为1.0×10-10S/cm以上。当Li离子传导率为1.0×10-10S/cm以上时,由于能够进一步降低Li离子从正极层3、负极层4或固体电解质层5向保护层7的扩散,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池的不可逆容量的增加。保护层7的Li离子传导率利用交流阻抗法以如下方式求出。首先,通过离子铣削或研磨等,从全固体电池取出保护层7的一部分制成矩形板状的小片。接着,在取出的小片的两端部形成由金(Au)制成的电极以制作样品。接着,使用阻抗测定装置(东洋科技株式会社制)在室温(25℃)对样品进行交流阻抗测定(频率:10-1Hz~10+6Hz、电压:100mV、1000mV),生成科尔-科尔图(Cole-Cole plot)。接着,从该科尔-科尔图(Cole-Cole plot)求出离子传导率。
(固体电解质层)
固体电解质层5包含含锂固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是作为锂离子传导体的氧化物玻璃及氧化物玻璃陶瓷中的至少一种,从提高Li离子传导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氧化物玻璃陶瓷。当固体电解质为氧化物玻璃及氧化物玻璃陶瓷中的至少一种时,能够提高固体电解质层5相对于大气(水分)的稳定性。固体电解质层5是例如作为固体电解质层前体的生片的烧结体。
其中,玻璃是指结晶学上存在非晶态,在X射线衍射、电子束衍射等中观察到光晕。玻璃陶瓷(晶化玻璃)是指结晶学上混合存在非晶态和晶态,在X射线衍射、电子束衍射等中观察到峰值及光晕。
从提高电池性能的观点出发,固体电解质的Li离子传导率优选为10-7S/cm以上。除了通过离子铣削或研磨等从全固体电池取出固体电解质层5并使用其制作测定样品以外,与上述保护层7的Li离子传导率的测定方法同样地求出固体电解质的Li离子传导率。
烧结固体电解质层5中所包含的固体电解质。作为固体电解质的氧化物玻璃及氧化物玻璃陶瓷的烧结温度优选为550℃以下,更优选为300℃以上且55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00℃以上且500℃以下。
当烧结温度为550℃以下时,抑制在烧结工序中碳材料烧尽,因而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碳材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另外,在正极活性物质层3a包含导电剂的情况下,作为该导电剂能够使用碳材料。由此在正极活性物质层3a形成良好的电子传导路径,能够提高正极活性物质层3a的传导性。在负极层4包含导电剂的情况下,作为该导电剂也能够使用碳材料,因而能够提高负极层4的传导性。
另外,当烧结温度为550℃以下时,能够抑制固体电解质与电极活性物质在烧结工序中反应并形成钝态等的副产物。因此,能够抑制电池特性的劣化。另外,当烧结温度为550℃以下的低温时,选择电极活性物质种类的范围扩大,因而能够提高电池设计的自由度。
另一方面,当烧结温度为300℃以上时,在烧结工序中能够使包含在电极前体及/或者固体电解质层前体中的丙烯酸树脂等的一般有机粘结剂烧尽。
氧化物玻璃及氧化物玻璃陶瓷优选烧结温度在550℃以下,具有高热收缩率且富有流动性。这是因为可以得到以下效果。即,能够抑制固体电解质层5与正极活性物质层3a反应及固体电解质层5与负极层4反应。另外,能够在正极活性物质层3a和固体电解质层5之间及负极层4和固体电解质层5之间形成良好的界面,降低正极活性物质层3a和固体电解质层5之间及负极层4和固体电解质层5之间的界面电阻。
作为氧化物玻璃及氧化物玻璃陶瓷,优选包含Ge(锗)、Si(硅)、B(硼)及P(磷)中的至少一种、Li(锂)和O(氧),更优选包含Si、B、Li及O。具体而言,优选包含氧化锗(GeO2)、氧化硅(SiO2)、氧化硼(B2O3)及氧化磷(P2O5)中的至少一种和氧化锂(Li2O),更优选包含SiO2、B2O3及Li2O。如上所述的包含Ge、Si、B及P中的至少一种、Li和O的氧化物玻璃及氧化物玻璃陶瓷具有300℃以上且550℃以下的烧结温度,具有高热收缩率,且富有流动性,因此从降低界面电阻、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等的观点出发是有利的。
从降低固体电解质的烧结温度观点出发,Li2O的含量优选20mol%以上且75mol%以下,更优选30mol%以上且75mol%以下,进一步更优选40mol%以上且75mol%以下,尤其优选50mol%以上且75mol%以下。
当固体电解质包含GeO2时,该GeO2的含量优选为大于0mol%且80mol%以下。当固体电解质包含SiO2时,该SiO2的含量优选为大于0mol%且70mol%以下。当固体电解质包含B2O3时,该B2O3的含量优选为大于0mol%且60mol%以下。当固体电解质包含P2O5时,该P2O5的含量优选为大于0mol%且50mol%以下。
此外,上述各氧化物含量是固体电解质中的各氧化物含量,具体而言,以百分比(mol%)表示各氧化物的含量(mol)相对于GeO2、SiO2、B2O3及P2O5中的一种以上和Li2O的总量(mol)的比率。各氧化物含量可以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等来测定。
固体电解质根据需要还可以包含添加元素。作为添加元素可以举出,例如选自由Na(纳)、Mg(镁)、Al(铝)、K(钾)、Ca(钙)、Ti(钛)、V(钒)、Cr(铬)、Mn(锰)、Fe(铁)、Co(钴)、Ni(镍)、Cu(铜)、Zn(锌)、Ga(镓)、Se(硒)、Rb(铷)、S(硫)、Y(钇)、Zr(锆)、Nb(铌)、Mo(钼)、Ag(银)、In(铟)、Sn(锡)、Sb(锑)、Cs(铯)、Ba(钡)、Hf(铪)、Ta(钽)、W(钨)、Pb(铅)、Bi(铋)、Au(金)、La(镧)、Nd(钕)及Eu(铕)组成的组的至少一种。固体电解质可以包含选自由这些添加元素组成的组的至少一种作为氧化物。
(正极集电层)
正极集电层3b包含导电性粒子和固体电解质。导电性粒子是例如粉体。导电性粒子可以被烧结。根据需要,导电性粒子还可以包含玻璃或者玻璃陶瓷。玻璃或者玻璃陶瓷可以被烧结。固体电解质与包含在上述固体电解质层5中的固体电解质相同。但是,固体电解质层5和包含在正极集电层3b中的固体电解质的组成(材料的种类)或者组成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正极集电层3b可以是例如包含Al、Ni或者不锈钢等的金属层。上述金属层的形状是例如箔状、板状或者网状等。
(正极活性物质层)
正极活性物质层3a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可以具有作为粘结剂的功能。正极活性物质层3a根据需要还可以包含导电剂。
正极活性物质包含例如能够吸留和释放作为电极反应物质的锂离子的正极材料。从获得高能量密度的观点出发,该正极材料优选为含锂化合物等,但并不限于此。该含锂化合物是例如作为构成元素包含锂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物(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构成元素包含锂和过渡金属元素的磷酸化合物(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等。其中,过渡金属元素优选为Co、Ni、Mn及Fe的任何一种或两种以上。由此得到更高的电压,如果能够增大电池的电压,则能够增加容量(mAh)相同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Wh)。
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由LixM1O2或者LiyM2O4等表示。更具体地例如,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是LiCoO2、LiNiO2、LiVO2、LiCrO2或者LiMn2O4等。另外,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例如由LizM3PO4等表示。更具体地,例如,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是LiFePO4或者LiCoPO4等。但是,M1~M3是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x~z的值是任意的。
此外,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例如氧化物、二硫化物、硫属化物或者导电性高分子等。氧化物是例如氧化钛、氧化钒或者二氧化锰等。二硫化物是例如二硫化钛或者硫化钼等。硫属化物例如是硒化铌等。导电性高分子是例如二硫化物、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聚对苯乙烯、聚乙炔、聚并苯等。
固体电解质与包含在上述固体电解质层5中的固体电解质相同。但是,固体电解质层5与包含在正极活性物质层3a中的固体电解质的组成(材料的种类)或者组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导电剂是例如碳材料、金属、金属氧化物及导电性聚合物等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碳材料能够使用例如石墨、碳纤维、炭黑及碳纳米管等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碳纤维能够使用例如气相生长碳纤维(Vapor Growth Carbon Fiber:VGCF(注册商标))等。作为炭黑能够使用例如乙炔黑及科琴黑等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碳纳米管能够使用例如单壁碳纳米管(SWCNT)、双壁碳纳米管(DWCNT)等多壁碳纳米管(MWCNT)等。作为金属能够使用例如Ni粉末等。作为金属氧化物能够使用例如SnO2等。作为导电性聚合物能够使用例如取代或者未取代的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及由选自这些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的(共)聚合物等中的至少一种。此外,导电剂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即可,不限于上述例子。
(负极层)
负极层4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具有作为粘结剂的功能。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物质的传导性高,负极活性物质层兼作负极集电层。当在负极活性物质中使用传导性不那么高的物质时,需要配置负极集电层,另外,也可以将传导性物质混合在负极活性物质层。另外,还可以独立于活性物质层配置负极集电层,负极层4是例如作为负极层前体的生片的烧结体。
负极活性物质包含例如能够吸留和释放作为电极反应物质的锂离子的负极材料。从获得高能量密度的观点出发,该负极材料优选为碳材料或者金属系材料等,但是并不限于此。
碳材料是例如易石墨化碳、难石墨化碳、石墨、中间相碳微球(MCMB)或者高取向性石墨(HOPG)等。
金属系材料是例如作为构成元素包含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或者半金属元素的材料。更具体地例如,金属系材料是Si(硅)、Sn(锡)、Al(铝)、In(铟)、Mg(镁)、B(硼)、Ga(镓)、Ge(锗)、Pb(铅)、Bi(铋)、Cd(镉)、Ag(银)、Zn(锌)、Hf(铪)、Zr(锆)、Y(钇)、Pd(钯)或者Pt(铂)等的单质、合金或者化合物的任何一种或两种以上。但是,单质的纯度不限于100%,也可以含有微量的杂质。作为合金或者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SiB4、TiSi2、SiC、Si3N4、SiOv(0<v≤2)、LiSiO、SnOw(0<w≤2)、SnSiO3、LiSnO、Mg2Sn等。
金属系材料可以是含锂化合物或者锂金属(锂单质)。含锂化合物包含锂和过渡金属元素作为构成元素的复合氧化物(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该复合氧化物可以举出,例如Li4Ti5O12等。
固体电解质与包含在上述固体电解质层5中的固体电解质相同。但是,固体电解质层5与包含在负极层4中的固体电解质的组成(材料的种类)或者组成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导电剂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3a中的导电剂相同。
(阻挡层)
阻挡层11例如由薄层氮化膜或者氮氧化膜构成。氮化膜及氮氧化膜优选由硅或者铝制成,氮化膜及氮氧化膜分别更优选氮化硅(SiNt)及氮氧化硅(SiNtOu)。其中,t、u为大于0的数值。氮化硅膜容易因外力引起的变形而产生剥离、裂纹,因此优选使用更不易变形的氮氧化硅膜。当氮氧化硅膜中的氧气比率高(u的值高)时,存在氮氧化硅膜对于水分的阻挡性变低的问题。作为阻挡层11更优选氧气比率抑制得较低(u值设定得低)以使光折射率成为1.7以上的氮氧化硅膜。另外,氮氧化硅膜具有当增加膜厚时其伸缩性变低的问题。当阻挡层11中使用氮氧化硅膜时,如图2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所示,膜厚更优选为约1μm。其中,只要对于水分具有高阻挡性并且具有某种程度的伸缩性,则阻挡层可以是任意的,而不限于例示的氮氧化硅膜,。
在图1中,配置了两层阻挡层11。考虑到在制作过程中阻挡层11上偶尔出现针孔等缺陷部分的可能性、充放电时在其中任一层中发生剥离、裂纹的可能性,从而阻挡层11是两层。在本实施例中,阻挡层11为两层,但是不限于此,阻挡层11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三层以上。
(缓冲层)
如果电池在充放电时反复膨胀收缩,则在使用氮氧化硅膜作为阻挡层11的情况下,有时阻挡层11中会发生剥离、裂纹。此时,如果在阻挡层的周围(特别是内侧)邻接有缓冲垫之类的具有缓冲效果的材料,则具有缓冲效果的材料与电池变形(膨胀/收缩)相应地变形(收缩/膨胀),能够抑制阻挡层的变形,并且防止阻挡层中发生剥离、裂纹。如像缓冲垫的缓冲效果可以以具有如像海绵的结构的具有柔软性和伸缩性的多孔材料实现。缓冲层10例如由PIS(聚酰亚胺硅酮)构成。缓冲层10的材料只要具有如像缓冲垫的缓冲效果可以是任何材料,而不限于PIS。缓冲层10以覆盖阻挡层11的方式配置在阻挡层11的内外两侧。在图1中,缓冲层10配置在外侧阻挡层11的更外侧,但是只要缓冲层10在阻挡层11的内侧即可,因而可以没有该最外侧的缓冲层10。
(耐冲击层)
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内部对于来自外部的物理冲击没有特殊对策,因而需要保护电池内部免受物理冲击的部件。因此在电池的外侧配置有耐冲击层。此外,对物理冲击进行保护的部件,可以是因其强度不使冲击通到内侧的部件,也可以是吸收或者扩散冲击而不使冲击通到内侧的部件。耐冲击层11例如由在环氧树脂中混合二氧化硅的材料构成。耐冲击层11的材料只要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度可以是任何材料,而不限于此。通过将不表现导电性程度的量的碳添加到耐冲击层11中,能够将耐冲击层11着色成黑色。
(内部电极及外部电极)
内部电极8及外部电极13例如由银糊剂构成。内部电极8及外部电极13可以由含银环氧树脂构成,只要导电性良好可以是任何材料,而不限于此。在外部电极13与焊料被膜16之间夹有Ni镀层14和Sn镀层15,这是因为:例如在外部电极13中使用银糊剂的情况下,银移动到焊料被膜,从而防止外部电极13的传导性下降。与内部电极8电连接的金属线9作为电极取出部发挥功能。
(全固体电池的制作方法的一例)
如图3所示,正极层3(正极活性物质层3a及正极集电层3b)与负极层4隔着固体电解质5重叠,其周围由隔离层6部分覆盖。保护层7重叠在隔离层6的主表面上,用板状物体从保护层7的主表面对图3的全固体电池进行加压的同时在高温下烧成。并且,在图3的全固体电池的一部分涂布银糊剂之后加热,如图4所示,在正极层3和负极层4各自的侧面制作内部电极8。如图5所示,金属线9安装于内部电极8并电连接。然后,在图5的全固体电池上涂布PIS并加热,从而制作如图6所示的缓冲层10,在图6的全固体电池上涂布聚硅氮烷并干燥后,照射紫外线,从而制作如图7所示的阻挡层11(氮氧化硅膜)。阻挡层11不仅可以通过涂布法来制作,还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来制作。通过重复这些操作,得到如图8、图9所示的全固体电池。图9的全固体电池中同样地再次制作缓冲层10后,涂布混合有二氧化硅的环氧树脂并加热,制作如图10所示的耐冲击层12。通过在图10的全固体电池的一部分涂布银糊剂并加热,制作如图11所示的外部电极。之后,如图12、图13所示,通过电镀制作Ni镀层14和Sn镀层15,如图14所示,制作焊料被膜16。
<<2.第二实施方式>>
“全固体电池”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全固体电池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全固体电池基本上是相同的结构,但在电极取出部的形状等中存在差异。
“电池的构成”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构成的剖视图。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该全固体电池21具有由固体电解质层5、正极层3(正极活性物质层3a及正极集电层3b)和负极层4构成的中心部分。这些层的周围由隔离层6和保护层7部分覆盖,在正极层3和负极层4各自的侧面配置有内部电极8。内部电极8与金属板22电连接,金属板22在与内部电极8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金属板22的延伸的部分向外侧弯折成大致L形。与实施例1同样,内部电极8整体和金属板22的一部分由缓冲层10与阻挡层11交替地覆盖,其外侧和金属线9的一部分被耐冲击层12覆盖。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全固体电池没有Ni镀层、Sn镀层和焊料被膜。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全固体电池的各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因此省略对材料、材质等的说明。图1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全固体电池的蓄电部由两层正极层3和三层负极层4构成,但是正极层3和负极层4可以是单层,也可以由除此以外的多层构成。
(全固体电池的制作方法的一例)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4同样地制作了如图16所示的全固体电池。如图17所示,金属板22安装于内部电极8并电连接。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图17的全固体电池上涂布PIS,从而制作如图18所示的缓冲层10。然后,在图18的全固体电池上涂布聚硅氮烷并干燥后,照射紫外线,从而制作如图19所示的阻挡层11(氮氧化硅膜)。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重复这些操作,制作如图20、图21、图22所示的全固体电池,通过在图22的全固体电池上涂布混合有二氧化硅的环氧树脂,制作如图23所示的耐冲击层12。
<<3.第三实施方式>>
“全固体电池”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三实施方式是关于具有阻挡层的全固体电池,例如是关于安装了控制电池的充放电所需的电路的全固体电池。阻挡层起到防止水分进入电池内部的作用,并且还起到防止Li扩散到电池外部的作用。由于当Li附着于电路时会引起误动作,因此在以往没有阻挡层的电池结构中不可能将电路安装于电池的表面。然而,在配置有阻挡层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阻挡层的附近配置电路,全固体电池与电路能够一体地形成。另外,由于可以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加热至较高的温度,因此将元件等焊接到电路上时,例如能够将配置有电路的全固体电池放入回流炉中加热。
在现有技术中,在印刷电路板上安装有用于连接全固体电池与电池的充电电路等。例如,在印刷电路板上与全固体电池一起安装有充放电控制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电池保护IC、电池余量监控IC及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等。与此相对地,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全固体电池能够将充放电控制IC等配置于阻挡层的附近。
“电池的构成”
图24(剖视图)及图25(俯视图)中示出了具备电路的全固体电池。在正极层、负极层等的周围具备阻挡层10、缓冲层11和耐冲击层12等方面,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全固体电池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图24中,省略了有关如图1、图15所记载的正极层3(正极活性物质层3a及正极集电层3b)、负极层4、固体电解质层5、隔离层6和保护层7的详细内容。图24中,为了简化附图描述了阻挡层11仅为一层的情况,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阻挡层11也可以是两层以上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全固体电池的特征部分是已安装有部件的电路基板32配置在缓冲层11与耐冲击层12之间。作为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金属板相同的电极,如图24所示地配置有正极33和负极34。正极33和负极34以与第二实施例的金属板同样的方式延伸出,一侧的延伸出的部分向外侧弯折成大致L形。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正极33和负极34的另一侧的延伸出的部分向内侧弯折成大致L形,并与已安装有部件的电路基板32电连接。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各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材料、材质等的说明。
(全固体电池的制作方法的一例)
除了安装已安装有部件的电路基板32等以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制作阻挡层11和缓冲层12后配置安装有部件的电路基板32,并电连接正极33与负极34。在该时刻,已安装有部件的电路基板32不需要完全完成焊接,也可以是一部分仍为热处理前的焊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其后将全固体电池放入回流炉中完成焊接。并且,如图24所示,用耐冲击层12覆盖全固体电池。
<<4.应用例>>
“作为应用例的通用信用卡”
下面,对将本技术应用于通用信用卡的应用例进行说明。
通用信用卡是一张卡中汇集了多张信用卡、积分卡等的功能的卡。可将例如各种信用卡、积分卡的卡号、有效期等信息载入到此卡中,因此只要将一张此卡放入钱包等中,就可以在期望的时间选择喜欢的卡来使用。
图26示出通用信用卡1301的构成的一例。通用信用卡1301具有卡形形状,在其内部具备未图示的IC芯片和全固体电池。另外,通用信用卡1301在其一侧表面上具有低功耗显示器1302、作为操作部的方向键1303a、1303b和充电端子1304。全固体电池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任何一个的电池。
例如,用户能够边看显示器1302边操作方向键1303a及1303b,从预先载入到通用信用卡1301的多个信用卡中指定所期望的卡。指定之后,可以像传统的信用卡一样使用。此外,上述内容为一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任何一个的电池当然可以应用于除通用信用卡1301以外的任何电子卡。
“作为应用例的传感器网络终端”
下面,对将本技术应用于传感器网络终端的应用例进行说明。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无线终端称为传感器节点,由一个以上的无线芯片、微处理器、电源(电池)等构成。作为传感器网络的具体例,用于监控节能管理、健康管理、工业测量、交通状况、农业等。作为传感器的种类,使用电压、温度、气体、照度等。
在节能管理的情况下,作为传感器节点使用电力监控节点、温度/湿度节点、照度节点、CO2节点、人体感应节点、遥控节点和路由器(中继机)等。这些传感器节点以构成无线网络的方式设置在家庭、办公楼、工厂、店铺、娱乐设施等中。
并且,显示温度、湿度、照度、CO2浓度和电量等数据,以便可以看到环境的节能状态。进而,根据来自控制站的命令进行照明、空调设施、换气设施等的开/关控制。
作为传感器网络的无线接口之一,能够使用ZigBee(注册商标)。该无线接口是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之一,虽然可传输距离短且传输速度也慢,但是具有廉价且消耗电力少的特征。因此,适合安装到可以由电池驱动的设备中。该通信标准的基础部分作为IEEE802.15.4而标准化。逻辑层以上的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由ZigBee(注册商标)联盟制定规范。
图27示出无线传感器节点1401的构成的一例。传感器1402的检测信号供给到微处理器(MPU)1403的AD转换电路140。作为传感器1402可以使用上述各种传感器。与微处理器1403关联地设置有存储器1406。进而,通过电池1407的输出供给到电源控制部1408,传感器节点1401的电源得到管理。电池1407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任何一个的电池。
在微处理器1403安装有程序。微处理器1403根据程序处理从AD转换电路1404输出的传感器1402的检测结果数据。微处理器1403的通信控制部1405与无线通信部1409连接,使用例如ZigBee(注册商标)从无线通信部1409向网络终端(未图示)发送检测结果数据,通过网络终端与网络连接。一个网络终端能够与预定数量的无线传感器节点连接。此外,作为网络形态除了星型以外,还可以使用树型、网格型以及线型等形态。
“作为应用例的腕带式电子设备”
下面,对将本技术应用于腕带式电子设备的应用例进行说明。
腕带式电子设备也称为智能手环,只是缠绕在手腕上就能够获得步数、移动距离、消耗的卡路里、睡眠量、心率等的人活动相关的数据。进而,还能够用手机管理所得到的数据。进而,还能够具备发送/接收邮件的功能,例如,通过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振动来向用户通知接收到邮件。
图28示出腕带式电子设备1601的外观的一例。电子设备1601是可在人体上自由地佩戴和脱下的手表型的所谓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1601具备戴在手腕上的带部1611、显示数字、文字及图案等的显示装置1612和操作按钮1613。在带部1611形成有多个孔部1611a和设置于内周面(佩戴电子设备1601时与手腕接触的一侧的表面)侧的突起1611b。
电子设备1601在使用状态下,如图28所示,带部1611弯曲成大致圆形,突起1611b插入到孔部1611a,从而佩戴在手腕上。通过调整突起1611b插入的孔部1611a的位置,能够根据手腕的粗细调整直径的大小。电子设备1601在不使用状态下,从孔部1611a移除突起1611b并在带部1611大致平坦的状态下保管。在带部1611内部,几乎遍及整个带部1611设置有传感器(未图示)。
图29示出电子设备1601的构成的一例。除了上述显示装置1612以外,电子设备1601还具备作为驱动控制部的控制器IC1615、传感器1620、主机设备1616、作为电源的电池1617和充放电控制部1618。传感器1620可以包含控制器IC1615。
传感器1620能够检测按压和弯曲两者。传感器1620检测对应于按压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并将与其对应的输出信号输出到控制器IC1615。另外,传感器1620检测对应于弯曲的电阻值的变化(电阻变化),并将与其对应的输出信号输出到控制器IC1615。控制器IC1615基于来自传感器1620的输出信号来检测传感器1620的按压及弯曲,并将对应于检测结果的信息输出到主机设备1616。
主机设备1616基于由控制器IC1615供给的信息执行各种处理。例如执行如下处理:在显示装置1612中显示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等、移动显示在显示装置1612中的光标,以及滚动画面等。
显示装置1612是例如柔性显示装置,基于由主机设备1616供给的影像信号、控制信号等来显示影像(画面)。作为显示装置1612可以举出,例如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EL)显示器、电子纸等,但是不限于此。
电池1617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任何一个的电池。充放电控制部1618控制电池1617的充放电动作。具体而言,控制从外部电源等向电池1617的充电。另外,控制从电池1617向主机设备1616的电力供给。
“作为应用例的智能手表”
下面,对将本技术应用于智能手表的应用例进行说明。
该智能手表具有与现有的手表设计相同或类似的外观,与手表一样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使用,并具有通过显示在显示器的信息来通知用户接收到电话/电子邮件等各种消息的功能。另外,可以具有电子货币功能、活动量计等功能,还可以具有与通信终端(智能手机等)进行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功能。
图30示出智能手表2000的整体构成的一例。智能手表2000具备表主体3000和表带形电子设备2100。表主体3000具备显示时间的表盘3100。代替表盘3100,表主体3000可以用液晶显示器等来电子地显示时刻。
表带形电子设备2100是安装于表主体3000的金属制表带,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表带形电子设备2100具有将多个段2110~2230连结而成的结构。在表主体3000一侧的表带安装孔中安装有段2110,在表主体3000的另一侧的表带安装孔中安装有段2230。段2110~2230分别由金属构成。
此外,在图30中,为了说明表带形电子设备2100的构成的一例示出了表主体3000与段2230分离的状态,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在表主体3000中安装段2230。通过在表主体3000中安装段2230,与一般手表一样地,智能手表2000能够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可以移动每一个段2110~2230连接处。通过可以移动段连接处,能够使表带形电子设备2100适于用户的手腕。
在段2170和段2160之间配置带扣部2300。带扣部2300在解锁状态时伸长,在锁定状态时变短。由多种尺寸构成各段2110~2230。
表带形电子设备2100的内部电路的构成独立于表主体。表主体具备使配置于表盘的针旋转的机芯部。机芯部与电池连接。这些机芯部、电池内置于表主体3000的壳体内。电池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任何一个的电池。
在段2110~2230中的三段2170、2190、2210中配置有电子部件等。在段2170中配置有数据处理部、无线通信部、NFC通信部和GPS部。无线通信部、NFC通信部和GPS部分别天线与连接。每个天线配置于段2170所具有的缝隙(未图示)的附近。
无线通信部例如以Bluetooth(注册商标)标准与其他终端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NFC通信部以NFC标准与邻近的读取器/写入器进行无线通信。GPS部是定位部,接收来自称为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系统的卫星的电波并进行对当前位置的定位。通过这些无线通信部4102、NFC通信部4104、GPS部4106得到得的数据被供给到数据处理部4101。
在段2170中配置有显示器、振动器、运动传感器和语音处理部。显示器和振动器作为通知表带形电子设备2100的佩戴者的通知部发挥功能。显示器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通过发光二极管的亮灯或闪烁来通知用户。多个发光二极管例如配置在段2170具有的缝隙(未图示)内部,通过亮灯或闪烁来通知电话/电子邮件的来信等。作为显示器可以使用显示文字、数字等类型的显示器。振动器是使段2170振动的部件。表带形电子设备2100通过由振动器引起的段2170的振动来通知接收到电话/电子邮件等。
运动传感器检测佩戴了智能手表2000的用户的运动。作为运动传感器使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电子罗盘、气压传感器等。另外,在段2170中可以内置运动传感器以外的传感器。例如,可以内置检测佩戴了智能手表2000的用户的脉搏等的生物传感器。语音处理部与麦克风和扬声器连接,语音处理部进行与通过利用无线通信部的无线通信而连接的对象通话的处理。另外,语音处理部还能够进行用于语音输入操作的处理。
在段2190及段2210中内置有电池,向各段内的电路供给驱动用电源。段2170内的电路26与电池通过柔性电路基板连接。此外,电池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任何一个的电池。
“作为应用例的眼镜形终端”
下面,对将本技术应用于作为代表性头部佩戴型显示器(头戴式显示器(HMD))的一种的眼镜型终端的应用例进行说明。
在下文中说明的眼镜形终端能够在眼前的风景上叠加显示文本、符号和图像等信息。即,搭载了专用于透射式眼镜形终端的重量轻且薄的图像显示装置显示器模块。
该图像显示装置由光学引擎和全息导光板构成。光学引擎是使用微型显示器透镜来发射图像、文本等的影像光。该影像光入射到全息导光板。全息导光板在透明板的两端嵌入全息光学元件,因此使来自光学引擎的图像光在如厚度为1mm的极薄透明板中传播而到达观察者的眼睛。根据这样的构成实现了透射率为例如85%的厚度3mm(包括导光板前后的保护板)的透镜。根据这一眼镜形终端,观看体育比赛时能够实时看到运动员、队伍的成绩,能够显示旅行目的地的观光指南。
如图31所示,眼镜形终端的具体例的图像显示部为眼镜形结构。即,与一般眼镜一样,具有用于将右图像显示部5001及左图像显示部5002保持在眼前的框架5003。框架5003由以下部分构成:前部5004,配置于观察者的前方;以及两个镜腿部5005、5006,通过折叶可转动地安装在前部5004的两端。使用金属、合金、塑料和这些的组合之类的与构成普通眼镜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作框架5003。此外,可以设置耳机部。
右图像显示部5001及左图像显示部5002配置成分别位于使用者的右眼前和左眼前。镜腿部5005、5006使右图像显示部5001及左图像显示部5002保持在使用者的头部。在前部5004与镜腿部5005的连接处,在镜腿部5005的内侧配置有右显示驱动部5007。在前部5004与镜腿部5006的连接处,在镜腿部5006的内侧配置有左显示驱动部5008。
框架5003中设置有电池5009、5010。电池5009、5010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任何一个的电池。虽然在图31中省略,但是框架5003中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电子罗盘、麦克风/扬声器等。进而,框架5003中设置有摄像装置,从而能够拍摄静止图像/动态图像。进而,框架5003中设置有控制器,该控制器与眼镜部例如通过无线或有线接口连接。控制器中设置有触摸传感器、各种按钮、扬声器、麦克风等。进而,框架5003具有与智能手机协作的功能。例如,通过活用智能手机的GPS功能,能够提供与用户的状况对应的信息。
“作为应用例的车辆中的蓄电系统”
参照图32对将本技术应用于车辆蓄电系统的例子进行说明。图32示意性地示出了采用应用了本技术的串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构成的一例。串联混合动力系统是使用如下电力通过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进行行驶的车,其中所述电力是:由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力,或者将其临时储存在电池中的电力。
该混合动力车辆7200搭载有发动机7201、发电机7202、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7203、驱动轮7204a、驱动轮7204b、车轮7205a、车轮7205b、电池7208、车辆控制装置7209、各种传感器7210和充电口7211。将上述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应用于电池7208。
混合动力车辆7200以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7203作为动力来源行驶。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7203的一例是电动机。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7203利用电池7208的电力来工作,该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7203的旋转力传递到驱动轮7204a、7204b。此外,通过在必要处使用直流-交流转换(DC-AC转换)或逆转换(AC-DC转换),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7203能够应用于交流电动机,也可以应用于直流电动机。各种传感器7210通过车辆控制装置7209控制发动机转速,或者控制未图示的节流阀的开度(节气门开度)。各种传感器7210包括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发动机转速传感器等。
发动机7201的旋转力传递到发电机7202,通过该旋转力能够将发电机7202生成的电力蓄积在电池7208中。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未图示的制动机构减速时,减速时的阻力作为旋转力施加于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7203,通过该旋转力由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7203生成的再生电力被蓄积在电池7208中。
电池7208通过与混合动力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从其外部电源以充电口7211为输入口接受电力供给,并蓄积接受到的电力。
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具备信息处理装置,该装置基于二次电池相关信息进行车辆控制相关信息处理。作为这样的信息处理装置,例如有基于电池余量相关信息进行电池余量显示的信息处理装置等。
此外,以上以利用由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力或者将其暂时储存在电池中的电力通过电动机行驶的串联混合动力车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技术也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并联混合动力车,该并联混合动力车是:发动机和电动机的输出均为驱动源,并且在仅使用发动机行驶、仅使用电动机行驶、以及使用发动机和电动机行驶的三种模式之间适当地切换。进而,本技术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所谓的电动车辆,其仅由基于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来行驶,而不使用发动机。
以上,对于可以应用本技术的混合动力车辆7200的一例进行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优选应用于以上说明的构成中的电池7208。即,电池7208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任何一个的电池。
以上,具体说明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并且可以基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举出的构成、方法、工序、形状、材料及数值等仅仅是示例,根据需要可以使用与此不同的构成、方法、工序、形状、材料及数值等。另外,化合物等的化学式为代表性的化学式,只要是相同化合物的通用名称,则不限于所记载的价数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构成、方法、工序、形状、材料及数值等只要不脱离本技术的要旨,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本技术可以应用于具备电池的各种电子设备,不限于上述应用例中说明的电子设备。作为除上述应用例以外的电子设备可以举出例如,笔记本个人电脑、平板电脑、移动电话(例如,智能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DA)、显示装置(LCD、EL显示器、电子纸等)、摄像装置(例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音响设备(例如,便携式音频播放器)、游戏机、无绳电话子机、电子书籍、电子字典、收音机、耳机、导航系统、存储卡、起搏器、助听器、电动工具、电动剃须刀、冰箱、空调、电视、立体声音响、热水器、微波炉、洗碗机、洗衣机、烘干机、照明设备、玩具、医疗设备、机器人、负载调节器、信号装置等,但是不限于此。进而,本技术的电池也能够应用于家庭中具备的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
附图标记说明
1…全固体电池;3…正极层;3a…正极活性物质层;3b…正极集电层;4…负极层;5…固体电解质层;6…隔离层;7…保护层;8…内部电极;9…金属线;10…缓冲层;11…阻挡层;12…耐冲击层;13…外部电极;14…Ni镀层;15…Sn镀层;16…焊料被膜;21…全固体电池;22…金属板;31…全固体电池;32…已安装有部件的电路基板;33…正极;34…负极。

Claims (8)

1.一种全固体电池,
具有正极层及负极层隔着电解质层层叠的蓄电部和在所述蓄电部的端部的内部电极,
具有与内部电极连接的电极取出部,
所述蓄电部及所述内部电极被缓冲层和阻挡层包围,所述电极取出部的一部分由缓冲层和阻挡层覆盖,
所述缓冲层和阻挡层中配置于外侧的层由耐冲击层覆盖,
所述电极取出部的另一部分从所述耐冲击层延伸出,
所述缓冲层由具有柔软性和伸缩性的材料构成,配置于阻挡层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取出部为板状,所述电极取出部的一部分在与内部电极大致平行的方向上连接,
从所述耐冲击层延伸出的所述电极取出部的另一部分向外侧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
在所述缓冲层和阻挡层的外侧且所述耐冲击层的内侧设置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
所述具有柔软性和伸缩性的材料是聚酰亚胺硅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
所述缓冲层和所述阻挡层中至少一方设置成两层以上,所述缓冲层与所述阻挡层交替地反复层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
所述阻挡层由氮化硅或者氮氧化硅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
所述阻挡层由光折射率为1.7以上的氮氧化硅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
所述耐冲击层由环氧树脂及二氧化硅构成。
CN201980006417.XA 2018-02-26 2019-02-26 全固体电池 Active CN1114802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1749 2018-02-26
JP2018031749 2018-02-26
PCT/JP2019/007171 WO2019164006A1 (ja) 2018-02-26 2019-02-26 全固体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0259A CN111480259A (zh) 2020-07-31
CN111480259B true CN111480259B (zh) 2023-11-03

Family

ID=67688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6417.XA Active CN111480259B (zh) 2018-02-26 2019-02-26 全固体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4395B2 (zh)
JP (1) JP7036189B2 (zh)
CN (1) CN111480259B (zh)
WO (1) WO20191640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33282B2 (en) * 2019-06-17 2022-01-25 Makita Corporation Battery-powered portable tool
JP7375824B2 (ja) * 2019-10-11 2023-11-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ワイヤレス充電固体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2281451B1 (ko) * 2019-10-16 2021-07-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전고체 전지
CN114846670A (zh) * 2019-12-19 2022-08-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固体电池
JP7416195B2 (ja) * 2020-02-13 2024-01-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固体電池
WO2022114155A1 (ja) * 2020-11-27 2022-06-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固体電池および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22114140A1 (ja) * 2020-11-27 2022-06-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固体電池および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KR20220096783A (ko) * 2020-12-31 2022-07-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전고체 전지
CN117203825A (zh) * 2021-04-26 2023-12-0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固体电池封装体
WO2023171457A1 (ja) * 2022-03-08 2023-09-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固体電池および固体電池が表面実装された電子デバイス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6050A (ja) * 1994-12-28 1996-07-16 Taiyo Yuden Co Ltd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260186A (ja) * 1996-03-27 1997-10-03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16044A (ja) * 1999-01-19 2000-08-04 Tdk Corp 電子部品
JP2002329493A (ja) * 2001-05-02 2002-11-15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シート型電池
JP2004146297A (ja) * 2002-10-28 2004-05-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体電池
JP2006351326A (ja) * 2005-06-15 2006-1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体電池
CN101414670A (zh) * 2007-10-15 2009-04-22 索尼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和用于生产电池组件的方法
JP2013180473A (ja) * 2012-03-01 2013-09-12 Nitto Denko Corp 透明ガスバリアフィルム、有機el素子、太陽電池および薄膜電池
JP2015220099A (ja) * 2014-05-19 2015-12-07 Tdk株式会社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6001601A (ja) * 2014-05-19 2016-01-07 Tdk株式会社 固体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WO2016031270A1 (ja) * 2014-08-27 2016-03-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蓄電デバイス
CN106816621A (zh) * 2015-11-30 2017-06-09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及包括其的电池组、电子装置以及包括电池组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52751A (ja) 1999-08-03 2001-02-23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固体状電解質二次電池ユニット
US7553582B2 (en) * 2005-09-06 2009-06-30 Oak Ridge Micro-Energy, Inc. Getters for thin film battery hermetic package
US7524577B2 (en) 2005-09-06 2009-04-28 Oak Ridge Micro-Energy, Inc. Long life thin film battery and method therefor
FR2936106B1 (fr) * 2008-09-16 2010-10-01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Micro-batterie au lithium comportant une couche d'encapsulation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TWI530399B (zh) 2011-12-27 2016-04-21 Nitto Denko Corp Transparent gas barrier film, transparent gas barrier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organic EL element, solar cell and thin film battery (1)
US10998537B2 (en) * 2015-08-31 2021-05-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Battery
JP2017182945A (ja) 2016-03-29 2017-10-05 Tdk株式会社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20170301891A1 (en) * 2016-04-14 2017-10-19 Applied Materials, Inc. Multilayer thin film device encapsulation using soft and pliable layer first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6050A (ja) * 1994-12-28 1996-07-16 Taiyo Yuden Co Ltd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260186A (ja) * 1996-03-27 1997-10-03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16044A (ja) * 1999-01-19 2000-08-04 Tdk Corp 電子部品
JP2002329493A (ja) * 2001-05-02 2002-11-15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シート型電池
JP2004146297A (ja) * 2002-10-28 2004-05-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体電池
JP2006351326A (ja) * 2005-06-15 2006-1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体電池
CN101414670A (zh) * 2007-10-15 2009-04-22 索尼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和用于生产电池组件的方法
JP2013180473A (ja) * 2012-03-01 2013-09-12 Nitto Denko Corp 透明ガスバリアフィルム、有機el素子、太陽電池および薄膜電池
JP2015220099A (ja) * 2014-05-19 2015-12-07 Tdk株式会社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6001601A (ja) * 2014-05-19 2016-01-07 Tdk株式会社 固体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WO2016031270A1 (ja) * 2014-08-27 2016-03-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蓄電デバイス
CN106816621A (zh) * 2015-11-30 2017-06-09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及包括其的电池组、电子装置以及包括电池组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36189B2 (ja) 2022-03-15
CN111480259A (zh) 2020-07-31
JPWO2019164006A1 (ja) 2020-12-03
US11764395B2 (en) 2023-09-19
WO2019164006A1 (ja) 2019-08-29
US20200350613A1 (en) 2020-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80259B (zh) 全固体电池
US11710855B2 (en) All-solid-state battery,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onic card, wearable device, and electric motor vehicle
JP6729716B2 (ja) 固体電池、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電池パック、車両、蓄電システム、電動工具及び電子機器
US11165095B2 (en) Solid-state battery, battery pack, electric motor vehicle, power storage system, electric tool,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933250B2 (ja) 全固体電池、電子機器、電子カード、ウェアラブル機器および電動車両
US11196090B2 (en) Solid battery, battery pack, vehicle, power storage system, power tool,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18163514A1 (ja) 全固体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ならびに電子カード
WO2018123319A1 (ja) 全固体電池、電子機器、電子カード、ウェアラブル機器および電動車両
JP684898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伝導体、全固体電池、電子機器、電子カード、ウェアラブル機器および電動車両
WO2018212120A1 (ja) 固体電池、電池パック、車両、蓄電システム、電動工具及び電子機器
WO2018092434A1 (ja) 全固体電池、電子機器、電子カード、ウェアラブル機器および電動車両
JP6870285B2 (ja) 充電装置
WO2018074021A1 (ja) 充放電装置、充放電方法、電子機器、電動車両及び電力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