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7824A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17824A CN111417824A CN201780097303.1A CN201780097303A CN111417824A CN 111417824 A CN111417824 A CN 111417824A CN 201780097303 A CN201780097303 A CN 201780097303A CN 111417824 A CN111417824 A CN 1114178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pipe
- compressor
- oil reservoir
- refrigeration cy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1—Hea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31—Low ambient temperat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5—Oil temper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or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200)具备供制冷剂按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器(3)、减压装置(4)、第二热交换器(5)的顺序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1)的制冷剂回路(30)。制冷循环装置(200)还具备:积存冷冻机油的储油部(6)、将油分离器(2)与储油部(6)连接并将用油分离器(2)分离得到的冷冻机油输送到储油部(6)的第一配管(21)、将储油部(6)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的第二配管(22)、在比第二配管(22)与储油部(6)连接的位置低的位置将储油部(6)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的第三配管(23)以及加热用油分离器(2)分离的冷冻机油的加热器(1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涉及具备油分离器的制冷循环装置,所述油分离器从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气体分离冷冻机油。
背景技术
有如下机型的制冷循环装置:为了避免在压缩机中冷冻机油有可能枯竭的运转,设置有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分离冷冻机油。但是,存在如下课题:若在正常运转时使大量的油返回压缩机,则在压缩机内油成为过填充,产生性能下降。因此,在日本特开2008-139001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中,设置有储油容器,在正常运转等中使剩余油滞留,在油枯竭运转时使存储于储油容器的剩余油流入压缩机。
该制冷循环装置具备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与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的油分离器、与油分离器连通并用于积存用油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冷冻机油的储油容器以及与储油容器和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且具有开闭阀并使储油容器的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连接管。
储油容器构成密闭的容器,并利用油流入管与油分离器连接。储油容器配置在油分离器的下方。而且,储油容器构成为:用油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冷冻机油由于其自重而通过油流入管流入。也就是说,剩余油回收机构构成为:将从压缩机流出并用油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全部冷冻机油回收到储油容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9001号公报(权利要求1及第0044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当设置有储油容器时,在外部空气温度较低时,制冷剂会溶入油中,油浓度变稀而在压缩机中产生油枯竭。在压缩机停止期间该现象特别显著,即使有储油部,也不能完全防止油枯竭。
上述日本特开2008-139001号公报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存在如下问题:在停止期间不能抑制溶入油分离器及储油容器内的冷冻机油中的制冷剂,储油容器内的液体的油浓度降低。另外,存在如下问题:在压缩机起动等时,在运转期间从压缩机排出的油浓度较低的混合液流入储油容器,储油容器内的液体的油浓度降低。当油浓度较低的混合液从储油部流入压缩机时,在压缩机中油成为枯竭状态,压缩机的可靠性有可能降低。
另外,当冷冻机油积存于储油容器时,由于制冷剂会溶入冷冻机油,所以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降低。因此,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成为适当制冷剂量以下,制冷循环的性能降低。也有如下问题:当想要将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保持为适当制冷剂量时,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增加。
另外,当制冷剂溶入储油容器内的冷冻机油时,有可能体积增加,在储油容器中产生溢出。当在储油容器中产生溢出时,在油分离器中产生油分离率降低,制冷循环的性能及压缩机的可靠性降低。
本发明为了解决以上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保持储油容器内的冷冻机油的浓度,并防止压缩机中的油枯竭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供制冷剂按压缩机、油分离器、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储油部,所述储油部积存冷冻机油;第一配管,所述第一配管将油分离器与储油部连接,并将用油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冷冻机油输送到储油部;第二配管,所述第二配管将储油部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第三配管,所述第三配管在比第二配管与储油部连接的位置低的位置将储油部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以及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加热用油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冷冻机油。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利用加热用油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冷冻机油的加热器,防止积存于储油部的液体的油浓度降低,因此能够防止在压缩机中产生油枯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详细地示出油分离器2及储油部6之间的连接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示出加热器10的设置位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0执行的阀和加热器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1执行的阀和加热器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规定油浓度的图。
图8是示出混合液中的油浓度与压力及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部分,这点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并且,在说明书全文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的形态仅为示例,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200具备制冷剂回路30,所述制冷剂回路30供制冷剂按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器3(高压侧)、减压装置4、第二热交换器5(低压侧)的顺序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1。制冷剂回路30的各要素利用配管31~35连接。
制冷循环装置200还具备积存冷冻机油的储油部6、第一配管21、第二配管22、第三配管23以及加热用油分离器2分离得到的冷冻机油的加热器10。
第一配管21将油分离器2与储油部6连接,并将用油分离器2分离得到的冷冻机油输送到储油部6。第二配管22将储油部6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低压配管35连接。第三配管23在比第二配管22与储油部6连接的位置低的位置将储油部6与低压配管35连接。
制冷循环装置200还具备检测储油部6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0、和控制加热器10以便在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温度比规定温度低的情况下加热冷冻机油的控制装置100。
制冷循环装置200还具备设置于第三配管23的返油量调整阀13。返油量调整阀13是调整从储油部6返回到压缩机1的冷冻机油的流量的阀。
混合液从油分离器2经由作为返油管的第一配管21流入储油部6,冷冻机油从储油部6经由作为返油管的第三配管23及返油量调整阀13返回到压缩机1,另外,制冷剂气体从储油部6经由作为排气配管的第二配管22返回到压缩机1。在实施方式1中,在储油部6设置有加热器10,使溶入冷冻机油的制冷剂气化。
图2是详细地示出油分离器2及储油部6之间的连接的局部放大图。参照图1、图2,在压缩机1与高压侧的第一热交换器3之间,用配管31、32连接油分离器2。储油部6的上底面6U利用第一配管21与油分离器2连接。另外,利用第二配管22将储油部6的上底面6U连接到压缩机1与低压侧的第二热交换器5之间的低压配管35。利用作为排油配管的第三配管23将储油部6的下底面6L连接到压缩机1与低压侧的第二热交换器5之间的低压配管35。
储油部6设置在比油分离器2靠下方的位置。由此,油分离器2中的液体由于重力而经由第一配管21流入储油部6。
第一配管21的一端与储油部6的上底面6U连接。第一配管21的另一端连接到相对于地面位于Y≤H≤Y+(X-Y)/2的高度H的位置。X表示地面(室外机底面)与油分离器2的上端的距离。Y表示地面(室外机底面)与油分离器2的下端的距离。
另外,加热用的加热器10设置于如下位置:比连接到储油部6的框体的排气用的第二配管22的连接位置接近排油用的第三配管23的连接位置。
第二配管22将储油部6的上底面6U与低压配管35连接。第三配管23将储油部6的下底面6L与低压配管35连接。加热器10在储油部6设置于与储油部6的高度方向中心相比靠近第三配管23的安装位置。即,加热器10的设置位置比相对于储油部6的框体的高度K0为二分之一的高度K1低。
图3是示出加热器10的设置位置的变形例的图。也可以如图3所示将加热器10设置于第一配管21来代替如图2所示设置于储油部6的侧面。当利用加热器10加热通过第一配管21的混合液时,溶入的制冷剂成为气体,并从第二配管22放出。
(术语的定义)
在说明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工作之前,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几个术语。
“混合液”是制冷剂滞留于(溶入)冷冻机油中而成的状态的液体。
“剩余油”是相对于压缩机1中的适当油量成为剩余的冷冻机油。关于封入制冷循环装置内的冷冻机油,根据运转状态,压缩机1需要的油量(适当油量)变化。特别是对过渡时(过渡地产生致动器的变化的运转:例如起动时或除霜运转时)和稳定时进行比较时,稳定时的适当油量较少。因此,在考虑过渡时而封入冷冻机油的情况下,在稳定时,冷冻机油相对于适当油量过多。将该过多的冷冻机油称为剩余油。
“溢出”是指在从配管21流入到储油部6的混合液的流量比向配管23流出的流量多的情况下混合液从储油部6溢出而油分离器2的液面上升。在溢出时,油分离器2的油与制冷剂的分离效率极端降低。
“油回收运转”是在不担忧油枯竭的情况下例如在压缩机1中有足够冷冻机油的情况下,使冷冻机油积存于储油部6的运转。
“返油运转”是在担忧油枯竭的情况下例如在起动时或除霜运转时等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使积存于储油部6的油返回到压缩机1的运转。
(制冷循环装置的工作说明)
图4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0执行的阀和加热器的控制的流程图。每当一定时间或每当起动条件成立时,从进行制冷循环装置200整体的控制的主例程调出并执行该流程图的处理。
参照图1、图4,当开始工作时,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中使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储油部6的温度。
接着,在步骤S2中,控制装置100对规定温度和储油部6的温度进行比较。在规定温度<储油部的温度的情况下(在S2中为否),在步骤S4中,控制装置100将加热器10设为关闭,控制返回到主例程。
在规定温度≥储油部的温度的情况下(在S2中为是),在步骤S3中,控制装置100将加热器10设为开启,在步骤S5中,检测制冷循环装置200的运转条件。该运转条件也包含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
接着步骤S5,在步骤S6中,控制装置100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和规定变化量进行比较。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增加了规定变化量以上的情况下(在S6中为是),由于在压缩机1中需要许多冷冻机油,所以在步骤S7中,控制装置100将运转模式设定为返油运转模式,将返油量调整阀13的开度设为大。
在返油运转模式中,从图1的压缩机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和混合液流入油分离器2。气体制冷剂和混合液在油分离器2内被分离,气体制冷剂向高压侧的第一热交换器3流出,混合液流入储油部6。在储油部6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流入到储油部6内的混合液在储油部6内由加热器10加热。于是,混合液内的制冷剂气化,混合液的油浓度上升。气体制冷剂从储油部6经由第二配管22,向压缩机1与低压侧的第二热交换器5之间的低压配管35排出。油浓度较高的混合液从储油部6经由作为排油配管的第三配管23及返油量调整阀13,通过压缩机1与低压侧的第二热交换器5之间的低压配管35供给到压缩机1。
另一方面,在图4的步骤S6中,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比规定变化量少的情况下(在S6中为否),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8中检测压缩机1的频率。在此,在频率不是零且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小于规定变化量的情况下(在S8中为否),由于压缩机1中的冷冻机油的需要量为通常量即可,所以在步骤S9中,控制装置100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油回收运转模式,将返油量调整阀13的开度设为小。该情况下的开度小于步骤S7中的返油量调整阀13的开度。
在油回收运转模式中,用图1的油分离器2分离得到的混合液流入储油部6。在储油部6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流入到储油部6的混合液在储油部6内由加热器10加热,混合液内的制冷剂气化,混合液的油浓度(减少混合液内的制冷剂量)上升。从混合液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配管22流入压缩机1与低压侧的第二热交换器5之间的低压配管35。由于返油量调整阀13关闭,所以混合液使储油部6内的液面上升。当液面上升到设置在储油部6内的上部的第二配管22时,混合液从储油部6经由第二配管22排出。混合液经由低压配管35流入压缩机1。
另一方面,在图4的步骤S8中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为零的情况下(在S8中为是),在步骤S10中控制装置100将返油量调整阀13的开度设为全闭。
即使压缩机1在停止期间,在储油部6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在储油部6内,利用加热器10加热混合液。于是,混合液内的制冷剂气化,混合液的油浓度上升。气化的制冷剂通过第二配管22从储油部6排出,并流入低压配管35。
当在步骤S7、S9、S10中的任一个步骤中决定返油量调整阀13的开度后,控制返回到主例程。
如以上说明地,根据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通过使剩余油积存于储油部6,从而能够使压缩机1的性能提高。
由于利用加热器10抑制停止期间的储油部6中的油浓度降低,所以通过使油浓度较高的混合液流入压缩机1,从而能够使压缩机1的可靠性提高。
即使在返油运转模式时从压缩机1排出的油浓度较低的混合液流入到储油部内,也通过加热使油浓度上升后使之流入压缩机1,从而能够使压缩机1的可靠性提高。
由于使积存在储油部6内的混合液的油浓度上升,溶入的量的制冷剂通过排气配管22向制冷剂回路30侧返回,所以能够削减向制冷剂回路30的封入制冷剂量。另外,即使在制冷剂量较少的情况下,也接近最佳制冷剂量,制冷循环装置的性能提高。
即使向储油部6内大量积存混合液,由于混合液中的制冷剂气化并从排气配管流出,所以也能够抑制储油部6的溢出并防止油分离器2的液面上升。由此,能够抑制由分离器2的分离效率下降、过度积存于油分离器2导致的压缩机1中的油枯竭。
通过在油回收运转模式时一边从排气配管排出气体一边回收油,从而能够缩短油回收时间。
另外,虽然存在制冷循环装置的性能成为峰值的最佳制冷剂量,但制冷剂量从最佳量偏离,偏离的量为溶入储油部6的油中的制冷剂量。因此,需要追加溶入的制冷剂量,但由于通过加热储油部6,从而赶出溶入油中的制冷剂,所以能够减小追加量,能够削减封入制冷剂量。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设置油浓度传感器来代替温度传感器,利用油浓度传感器检测储油部的混合液的油浓度。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5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201具备供制冷剂按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器3、减压装置4、第二热交换器5的顺序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1的制冷剂回路30、储油部6、第一配管21、第二配管22、第三配管23、加热器10以及返油量调整阀13。对于上述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
制冷循环装置200还具备检测积存在储油部6中的液体的油浓度的油浓度传感器51、和根据油浓度传感器51的检测油浓度控制加热器10以便加热冷冻机油的控制装置101。控制装置101控制加热器10以便在油浓度传感器51检测出的油浓度低于规定油浓度的情况下加热冷冻机油。控制装置101控制加热器10的加热量以便储油部6中的混合液的油浓度成为规定油浓度。
油浓度传感器51检测冷冻机油与液体制冷剂的混合液中的冷冻机油的浓度,但也可以检测混合液中的制冷剂浓度。作为油浓度传感器51,例如,能够使用静电电容传感器、音速传感器、光学式传感器等利用各种方式检测浓度的传感器。
图6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1执行的阀和加热器的控制的流程图。每当一定时间或每当起动条件成立时,从进行制冷循环装置201整体的控制的主例程调出并执行该流程图的处理。
参照图5、图6,当开始工作时,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A中使用油浓度传感器51检测储油部6内的油浓度。
接着,在步骤S2A中,控制装置101对规定油浓度和储油部6的油浓度进行比较。
图7是用于说明规定油浓度的图。如图7所示,在制冷循环装置进行制冷的情况下或者进行制热的情况下,都存在性能成为极大的油浓度D1、D2。例如在向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剂封入量如图7所示从适当量偏离的情况下,有时能够通过使冷冻机油的温度变化,从而调整为适当的油浓度。
图8是示出混合液中的油浓度与压力及温度的关系的图。如图8所示,在相同的温度下,油浓度变得越高,压力变得越低。另一方面,在相同的压力下,温度越高,油浓度变得越高。因此,控制装置101检测油浓度,并根据需要利用加热器10调整混合液的油浓度。
在图6的步骤S2A中,在规定油浓度<储油部的油浓度的情况下(在S2A中为否),在步骤S4中,控制装置101将加热器10设为关闭,控制返回到主例程。
在规定油浓度≥储油部的油浓度的情况下(在S2A中为是),在步骤S3中,控制装置101将加热器10设为开启,在步骤S5中,检测制冷循环装置200的运转条件。该运转条件也包含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
接着步骤S5,在步骤S6中,控制装置100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和规定变化量进行比较。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增加了规定变化量以上的情况下(在S6中为是),由于在压缩机1中需要许多冷冻机油,所以在步骤S7中,控制装置100将运转模式设定为返油运转模式,将返油量调整阀13的开度设为大。
另一方面,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比规定变化量少的情况下(在S6中为否),在步骤S8中,控制装置100检测压缩机1的频率。在此,在频率不是零且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小于规定变化量的情况下(在S8中为否),由于压缩机1中的冷冻机油的需要量为通常量即可,所以在步骤S9中,控制装置100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油回收运转模式,将返油量调整阀13的开度设为小。此时的开度小于在步骤S7中设定的开度。
另一方面,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为零的情况下(在S8中为是),在步骤S10中控制装置100将返油量调整阀13的开度设为全闭。
在步骤S7、S9、S10中的任一个步骤过中决定返油量调整阀13的开度后,控制返回到主例程。
此外,关于步骤S7中的返油运转模式、步骤S9中的油回收运转模式及步骤S10中的停止模式中的制冷剂和油的流动的详细情况,由于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
此外,也可以除基于油浓度的加热控制外,还组合在外部空气温度较低时加热。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9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201A是在图5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201中追加四通阀60而成的装置。
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201A中,根据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状态使规定油浓度变化。
在图7中,示出在制冷和制热中性能成为极大的适当的使用制冷剂量不同。此时的储油部6中的油浓度的最适合值也在制冷和制热中不同。在能够切换制冷和制热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如图7所示,向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剂封入量多设定在制冷和制热的各适当量的中间。
即,图7中的封入量是在出货时封入室外机的规定量的制冷剂量。制热时的适当使用制冷剂量比封入量多,制冷时的适当使用制冷剂量比封入量少。此时,如果用油浓度传感器51监视浓度并调整加热量,则能够在制冷时和制热时都将制冷剂使用量调节为适当量。
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201A进行切换制冷和制热的运转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切换图6的步骤S2A中的规定油浓度。
将进行内容积成为高压侧热交换器<低压侧热交换器的运转的情况下的规定油浓度设为浓度D1,并将进行内容积成为高压侧热交换器>低压侧热交换器的运转的情况下的规定油浓度设为浓度D2时,设定规定油浓度以成为规定油浓度D1<规定油浓度D2。
如以上说明地,根据实施方式2及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由于检测油浓度而不是根据温度推定油浓度,所以能够使压缩机1的可靠性提高。
由于为了使浓度上升到规定的浓度而基于油浓度以适当的加热量进行加热,所以能够抑制加热的消耗电力。
根据运转状态,适当制冷剂量不同。通过根据运转状态使规定油浓度变化从而调整混合液中的制冷剂的溶入量,通过使制冷剂放出到制冷剂回路30中从而能够根据运转状态使性能提高。
由于能够对封入的制冷剂量将油浓度管理为适当值,所以无需封入与溶入油的量对应的多余的量的制冷剂,能够削减制冷剂量。
[其他变形例]
关于加热器10的位置,除了图3所示的变形例以外,可考虑以下的变形。
例如,能够将加热器10的设置位置设为作为储油部6的排油配管的第三配管23的附近(设置在下侧以便在油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加热)。由于在第三配管23附近设置有加热器10,所以即使储油部6内的液面降低,也能够加热混合液并使油浓度提高。
在该变形例中,即使在储油部6内不能足够地积存油的情况下,由于加热存在混合液的部位,所以加热的效率会上升,也能够抑制消耗电力。另外,即使在滞留于储油部6的量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加热混合液并能够将滞留于油的制冷剂排出,从而也能够使油浓度提高,并使压缩机1的可靠性提高。
作为其他变形例,可以将储油部6的加热器10设置于压缩机1的排出配管。只要在从压缩机1到储油部6的中途加热混合液中的制冷剂而使之成为气体,油就不会变稀。即使将加热器10设置于压缩机1的排出配管,也能够在使排出的油浓度较低的混合液向储油部6流入之前使混合液的油浓度上升。通过在使从压缩机1排出的浓度较低的混合液流入储油部前使油浓度上升,从而能够使压缩机1的可靠性提高。
应该认为,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而不是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意在包括在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缩机,2油分离器,3第一热交换器,4减压装置,5第二热交换器,6储油部,6L下底面,6U上底面,10加热器,13返油量调整阀,21第一配管,22第二配管,23第三配管,30制冷剂回路,31、32配管,35低压配管,50温度传感器,51油浓度传感器,60四通阀,100、101控制装置,200、201、201A制冷循环装置。
Claims (6)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供制冷剂按压缩机、油分离器、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并返回到所述压缩机;
储油部,所述储油部积存冷冻机油;
第一配管,所述第一配管将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储油部连接,并将用所述油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冷冻机油输送到所述储油部;
第二配管,所述第二配管将所述储油部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
第三配管,所述第三配管在比所述第二配管与所述储油部连接的位置低的位置将所述储油部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以及
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加热用所述油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冷冻机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储油部的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加热器以便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加热所述冷冻机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油浓度传感器,所述油浓度传感器检测积存于所述储油部的液体的油浓度;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油浓度传感器的检测油浓度控制所述加热器以便加热所述冷冻机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配管将所述储油部的上底面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配管连接,
所述第三配管将所述储油部的下底面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配管连接,
在所述储油部,所述加热器设置于与所述储油部的高度方向中心相比靠近所述第三配管的安装位置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配管。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设置于所述第三配管的流量调整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7/043753 WO2019111341A1 (ja) | 2017-12-06 | 2017-12-06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17824A true CN111417824A (zh) | 2020-07-14 |
Family
ID=66751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97303.1A Pending CN111417824A (zh) | 2017-12-06 | 2017-12-06 | 制冷循环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06952B2 (zh) |
EP (1) | EP3722700B1 (zh) |
JP (1) | JP6896099B2 (zh) |
CN (1) | CN111417824A (zh) |
ES (1) | ES2963747T3 (zh) |
WO (1) | WO20191113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365923B2 (en) * | 2017-12-06 | 2022-06-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64110A (ja) * | 1992-03-24 | 1993-10-12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204987560U (zh) * | 2015-06-29 | 2016-01-20 | 中机西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蒸发器制冷系统中的强制回油加热结构 |
CN105299957A (zh) * | 2015-10-19 | 2016-02-03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一种多元混合工质油润滑压缩机组的润滑油循环系统 |
EP3051225A1 (en) * | 2013-09-24 | 2016-08-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WO2016121184A1 (ja) * | 2015-01-29 | 2016-08-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52356U (zh) * | 1974-10-21 | 1976-04-21 | ||
JPS6355054U (zh) * | 1986-09-27 | 1988-04-13 | ||
JPH05312418A (ja) | 1992-05-14 | 1993-11-22 | Hitachi Ltd | 油分離器 |
JP3903250B2 (ja) * | 2002-03-18 | 2007-04-11 | デンゲン株式会社 | 被回収機器の冷媒処理装置及びオイルセパレーター装置 |
JP4274235B2 (ja) | 2006-12-05 | 2009-06-0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5240392B2 (ja) * | 2011-09-30 | 2013-07-1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DE102013004064B4 (de) * | 2013-03-11 | 2023-01-26 |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 Wärmepumpe mit einem in einem Kältemittelkreislauf eingebundenen Verdichter, der einen Ölsumpf aufweist |
JP6395549B2 (ja) * | 2014-10-02 | 2018-09-26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オイル戻し量の制御方法 |
JP2016161211A (ja) * | 2015-03-02 | 2016-09-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
2017
- 2017-12-06 JP JP2019557913A patent/JP689609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2-06 EP EP17934121.9A patent/EP3722700B1/en active Active
- 2017-12-06 CN CN201780097303.1A patent/CN111417824A/zh active Pending
- 2017-12-06 US US16/767,648 patent/US11306952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2-06 ES ES17934121T patent/ES2963747T3/es active Active
- 2017-12-06 WO PCT/JP2017/043753 patent/WO201911134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64110A (ja) * | 1992-03-24 | 1993-10-12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EP3051225A1 (en) * | 2013-09-24 | 2016-08-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WO2016121184A1 (ja) * | 2015-01-29 | 2016-08-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204987560U (zh) * | 2015-06-29 | 2016-01-20 | 中机西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蒸发器制冷系统中的强制回油加热结构 |
CN105299957A (zh) * | 2015-10-19 | 2016-02-03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一种多元混合工质油润滑压缩机组的润滑油循环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722700A4 (en) | 2020-12-02 |
ES2963747T3 (es) | 2024-04-01 |
JPWO2019111341A1 (ja) | 2020-11-19 |
WO2019111341A1 (ja) | 2019-06-13 |
US20200300514A1 (en) | 2020-09-24 |
EP3722700A1 (en) | 2020-10-14 |
US11306952B2 (en) | 2022-04-19 |
EP3722700B1 (en) | 2023-10-18 |
JP6896099B2 (ja) | 2021-06-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41448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1433531B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CN109855336B (zh) | 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 |
JP2008267787A (ja) | 冷凍装置 | |
CN110573809B (zh) | 油分离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 |
US9372015B2 (en) | Heat pump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mount of refrigerant stored in liquid receiver | |
US20190242622A1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
JP2009150628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高圧シェル圧縮機の均油システム | |
WO2017212623A1 (ja) | 空気圧縮機 | |
JP5783783B2 (ja) |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3937884B2 (ja) | 冷凍空調装置 | |
JP4575184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1417824A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KR101728404B1 (ko) | 다단 압축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 |
JP6076583B2 (ja) | ヒートポンプ | |
JP5914806B2 (ja) | 冷凍装置 | |
JP2003090634A (ja) | 冷凍装置 | |
JP2017116136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0553441B (zh) | 运行控制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压缩及空调系统 | |
JP2008232564A (ja) |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制御方法 | |
EP3745049B1 (en) |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
JP2004205175A (ja) | 冷凍装置 | |
JP6273573B2 (ja) | 冷凍回路 | |
CN115306674B (zh) | 用于静压气浮轴承的供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08309479A (ja) | 冷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