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01099A - 空调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01099A CN111301099A CN201911223396.5A CN201911223396A CN111301099A CN 111301099 A CN111301099 A CN 111301099A CN 201911223396 A CN201911223396 A CN 201911223396A CN 111301099 A CN111301099 A CN 1113010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evaporator
- fan
- passage
- condition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57—Ventilation unit, e.g. combined with a radiat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具有通道,所述通道用于使所述车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之间的气流进行交换,所述空调系统在所述通道内包括:蒸发器,使经过的气流温度下降;风扇,位置邻近于所述蒸发器,所述风扇转动时,所述气流从所述内部空间流通至所述外部环境,使所述蒸发器表面的冷凝水被吹干。该空调系统,采用在蒸发器附近设置风扇,以在空调制冷结束后,启动蒸发器除水工序。可以有效除去蒸发器表面冷凝水,防止冷凝水和灰尘等的凝结。保持了蒸发器表面的干净整洁,有效消除了空调异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大概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对内部蒸发器除水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系统是实现对车厢内气流进行制冷、加热、换气和气流净化的装置。它可以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空调装置已成为衡量汽车功能是否齐全的标志之一。
目前,空调系统长时间使用后,吹出的风会有异味,这引起了客户强烈的抱怨,甚至出现退车的现象。经过研究发现,汽车空调系统中空调风的异味是由蒸发器表面散发,再经鼓风机吹至驾驶室导致的。
具体原因为,当空调处于制冷状态时,空调系统中的蒸发器主要起到对气流制冷作用。蒸发器温度较低,气流接触蒸发器后产生冷凝水凝结在蒸发器表面。冷凝水会在表面留存,进而尘土、小飞虫等吸附在冷凝水上。污染了蒸发器表面,引起蒸发器封堵。因此吹出的空调风带有异味。
针对上述的问题,现有技术主要采用了以下办法:1)对蒸发器表面采用亲水处理,加速蒸发器表面的冷凝水流下。2)设计不存水的蒸发器表面结构,使之可以有效排水。3)定期进行蒸发器清理,保持蒸发器表面干净整洁。4)在风道内设置香袋或吸附装置,以尽可能多地去除异味。5)空调关闭后,仍控制鼓风机工作一定时间,以去除蒸发器表面冷凝水。
但上述方法,都具有不同地缺点:如方法1)和2)蒸发器表面仍会留有少部分冷凝水,长时间后仍可能会产生异味。方法3)增加了后续维护成本和繁琐程序。方法4)属于后续补救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之根本,也难以保证异味能完全去除。并且方法1-4都忽略了冷凝水主要在空调关闭时,对灰尘吸附最多。对于方法5)空调关闭后,鼓风机工作,使出风口仍有气体吹出,对客户造成困扰,以为空调系统失效,引起客户抱怨。
请注意,以上背景技术部分的内容仅仅是公开人所知晓的技术,并不当然代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具有通道,所述通道用于使所述车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之间的气流进行交换,所述空调系统在所述通道内包括:蒸发器,使经过的气流温度下降;风扇,位置邻近于所述蒸发器,所述风扇转动时,所述气流从所述内部空间流通至所述外部环境,使所述蒸发器表面的冷凝水被吹干。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通道包括:主通道,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风扇位于所述主通道内;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一通道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主通道交接处;第二通道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主通道交接处;所述第一通道门打开时,所述第二通道门关闭时,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主通道的空间连通;所述第二通道门打开,所述第一通道门关闭时,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主通道的空间连通。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所述空调系统在所述主通道内还包括风扇门,所述风扇门与所述风扇竖直设置于所述主通道内,并彼此相邻,所述风扇门关闭时,所述气流不经过所述风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风扇竖直设置于所述主通道内,并彼此相邻,所述第二通道门关闭时,所述第二通道门的高度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风扇的高度相对应,以减少气流经过所述风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鼓风机,所述鼓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鼓风机用于加速气流经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主通道。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还包括暖风器和冷暖风门,所述暖风器和冷暖风门位于所述主通道内,所述暖风器使通过的气流温度上升,所述冷暖风门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暖风器之间,所述冷暖风门关闭时所述气流经过所述蒸发器,所述冷暖风门打开时,所述气流经过所述暖风器。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对如上所述的空调系统进行蒸发器除水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控制所述蒸发器、所述鼓风机和所述第一通道门关闭;控制所述第二通道门和所述风扇打开,以使所述内部空间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蒸发器、所述风扇、所述第二通道到达外部环境。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上述方法还包括:接收关闭所述空调系统的制冷模式的指令,其中响应于所述指令,控制所述蒸发器、所述鼓风机和所述第一通道门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二通道门和所述风扇打开。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对如上所述的空调系统进行制冷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控制所述冷暖风门和所述第二通道门关闭;控制所述第一通道门和所述鼓风机打开,以使所述外部环境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鼓风机、所述蒸发器到达内部空间。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系统。
该空调系统,采用在蒸发器附近设置风扇,以在空调制冷结束后,启动蒸发器除水工序,使得气流从内部空间流通至外部环境中。此方法利用风扇在每一次制冷结束后对蒸发器除水,不仅可以有效除去蒸发器表面冷凝水,还由于气流由内部空间流向外部环境,也可防止蒸发器的二次污染。相比传统的蒸发器除水方式,如背景技术中的1和2的方法,本装置可以充分完全的除去蒸发器表面的冷凝水。相比背景技术中的3方法,本装置在每一次制冷结束后自动启动除水模式,方便快捷。相比背景技术中的方法4,本装置从根源上杜绝了冷凝水的产生。相比背景技术中的方法5,本装置由于采用反向除水,出风口不会有气体吹出,不会造成客户困扰。因此本装置可有效防止冷凝水和灰尘等的凝结,保持蒸发器表面的干净整洁,消除空调异味。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制冷模式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对蒸发器表面除水模式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对蒸发器表面进行除水的控制逻辑图。
附图标记说明
通道 A
主通道 A1
蒸发器 11
风扇 12
暖风器 13
冷暖风门 14
出风口风门 15
第一通道 A2
鼓风机 21
第一通道进风口 22
第一循环风门 23
第一通道门 24
第二通道 A3
第二通道出风口 31
第二循环风门 32
第二通道门 33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除水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介绍的空调系统包括通道X。通道用于使所述车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之间的气流进行交换。在通道X内设置有进风口X1、出风口X2、风扇X3和蒸发器X4。
蒸发器X4即是空调作用的主要部件,用于使经过的气流温度下降。风扇X3设置在蒸发器X4的附近。当在制冷模式时,气流经过进风口X1进入,依次流经风扇X3和蒸发器X4,经过出风口X2到达内部空间。
当在制冷模式结束后开启对蒸发器除水的模式时,风扇开启。由于风扇的作用,导致风扇左右气压不同,气流从出风口X2进入,依次流经蒸发器X4、风扇X3,经过进风口X1流通至外部环境。可设置在制冷模式结束后,风扇自动开启,以达到防止冷凝水产生的目的。并且此时,气流经内部空间流向外部环境,可以减少对蒸发器的二次污染。
本装置中还可设置多种其他部件以实现辅助功能或其他功能,如鼓风机、循环风门、暖风器等等,在此不作多余描述。
第二实施例
由于第一实施例中,制冷模式时气流同样经过风扇,影响制冷效果。因此本申请还提供了第二种实施例。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制冷模式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对蒸发器表面除水模式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对蒸发器表面进行除水的控制逻辑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介绍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通道A,通道A包括主通道A1,第一通道A2,第二通道A3。
第一通道A2和第二通道A3可以相邻设置。第一通道A2和第二通道A3均可实现与主通道A1的连通和闭合功能。第一通道A2、第二通道A3和主通道A1的具体位置和材质、形状尺寸等不作限制,可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整。
下面将分别介绍空调系统在主通道A1、第一通道A2和第二通道A3设置的元件。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主通道A1内设置有蒸发器11,风扇12,暖风器13,冷暖风门14,出风口风门15。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暖风器13位于蒸发器11的相邻的一侧,两者之间具有冷暖风门14。风扇12位于蒸发器11的另一侧,可通过风扇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道门33充当风扇门)控制气体是否流经风扇12。风扇门(即第二通道门33)需在风扇12的附近设置,即风扇门闭合或打开时,可以尽量减少气流流经风扇12。在主通道末端(不是与第一通道A2或第二通道A3连接端)具有出风口风门15,用于与需制冷或制热的内部空间连接。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暖风器13可使通过的气流温度上升。相对应地,蒸发器11可使通过的气流温度下降。因此可通过冷暖风门14的开闭控制通道内的气流流经蒸发器11或暖风器13。例如,当该冷暖风门14关闭时,气流流经蒸发器14,避过暖风器13,主通道气流经过蒸发器11到达出风口风门15,进入需要制冷或制热的内部空间,如车辆驾驶室。反之,当该冷暖风门14打开时,气流流经暖风器13,避过蒸发器14。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一通道A2内设置有鼓风机21,第一通道进风口22,第一循环风门23,在第一通道A2与主通道A1的交接处设置有第一通道门24。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通道进风口22位于第一通道A2的末端,与外部气流连通。第一循环风门23可邻近第一通道进风口2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鼓风机21设置于第一通道内,用于加速气流经过第一通道A2和主通道A1。第一通道门24设置于第一通道A2与主通道A1的交接处,可控制第一通道A2与主通道A1的开闭,即第一通道门24打开时,第一通道A2与主通道A1相连通;反之,则第一通道A2与主通道A1不相连通。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气流在第一通道A2的整体流通过程可如下,第一通道A2工作时,外部气流经由第一通道进风口22进入第一通道A2,依次通过鼓风机21和第一通道门24到达主通道A1。
在本实施例中,鼓风机21放置于第一通道A2内,这只是空调系统零件排布的一种方式。实际上鼓风机21也可以设置于主通道内,只要保证制冷或制热时外部气流先经过鼓风机21再经过蒸发器11或暖风器13即可,鼓风机21的具体位置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第一通道进风口22,第一循环风门23,第一通道门24的具体结构、尺寸、位置等均不作限制,只要能保证第一通道A2和主通道A1可连通即可。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第二通道A3内设置有第二通道出风口31,第二循环风门32,第二通道门33。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二通道A3内的设置与第一通道A2的相类似。第二通道出风口31与外部气流相连通。第二循环风门32可邻近第一通道出风口31设置。第二通道门33设置于第二通道A3与主通道A1的交接处,可控制第二通道A3与主通道A1的开闭,即第二通道门33打开时,第二通道A3与主通道A1相连通;反之,则第二通道A3与主通道A1不相连通。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当风扇12设置邻近于第二通道A3时,第二通道门33还可以设置为如下:当打开时,第二通道A3和主通道A1连通,气流流经风扇12。当关闭时,第二通道A3与主通道A1不连通,而此时,第二通道门33(风扇门)正好遮挡住风扇12,气流不经过风扇12。此设置可以节省风扇门的使用,使第二通道门33具有控制气流是否流经第二通道A3和风扇12的双重作用。当然,如果空调系统内的空间允许,也可以单独设置风扇门。在此实施例中,第二通道门33关闭时的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与风扇12的高度相对应,以方便遮挡风扇,防止气流经过风扇。
风扇12和蒸发器11的设置具有多种方式。如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情况,则会将风扇12或蒸发器11放置在不同的支架上,使得蒸发器11和风扇12的方向发生变化。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一种蒸发器11和风扇12竖直放置的模式,此时,蒸发器11和风扇12的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相对应,以使得风扇12开启时,对蒸发器11可以最有效的进行除水。风扇12和蒸发器11的具体放置方式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只要达到有效除水效果即可。
当单独设置风扇门时,风扇门需在风扇12的附近设置,即风扇门的高度宽度等尺寸尽量大于或等于风扇12的尺寸,这样可使风扇门闭合或打开时,可以尽量减少气流流经风扇12。此时第二通道门33仅控制第二通道的气路连通。风扇门控制气流是否经过风扇12,即风扇门关闭时,气流不经过风扇12。
综合的来说,第一通道门24、第二通道门33是分别为了控制气流流经第一通道A2,第二通道A3和风扇而设置。而控制第一通道A2、第二通道A3与主通道A1连通的方法有多种,通道门的设置位置方法也有多种,在此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只要保证可以实现气流是否流经第一通道A2、第二通道A3、风扇12即可。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对如上的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制热和对蒸发器11进行除水的方法。
一,空调系统制冷的方法:
1),控制冷暖风门14关闭。使气流可以流经蒸发器11,而不经过暖风器13。
2)控制第一通道门24打开。使第一通道A2与主通道A1连通。
3)控制第二通道门33关闭。使第二通道A3不与主通道A1连通,使第二通道门33遮挡住风扇12,气流不流经风扇12。
4)控制鼓风机21和蒸发器11打开。使空调开始制冷操作。
此外根据不同的机型,还可以设置有出风口风门15打开,第一通道进风口22和第一循环风门23打开的操作。此处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上述的步骤的顺序可以调整,也可以同时,不作限制。
因此,按照如上方法,外部气流的流向如下,依次经过第一通道进风口22、第一循环风门23、蒸发器11和出风口风门15,将制冷的气流送入需制冷的封闭空间内。
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还可以在空调系统内设置过滤器等零件,其他附加的零件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
上述的空调系统制热的程序和制冷的方法类似,只是需要将步骤1)更改为:发送指令使冷暖风门14打开,使气流可以不流经蒸发器11,而经过暖风器13。
二,空调系统对蒸发器除水的方法:
1)控制蒸发器11、鼓风机21和第一通道门24关闭。即此时空调制冷模式关闭,第一通道A2与主通道A1不连通。
2)控制第二通道门33打开。使第二通道A3与主通道A1连通。
3)控制风扇12打开,使风扇12对蒸发器11表面进行除水。
此外根据不同的机型,还可以设置有出风口风门15打开,第二通道出风口31和第二循环风门32打开,第一循环风门23关闭的操作。由于风扇12工作时,风扇12前后气压的变化使风扇12相当于抽风机的作用,引导气流从驾驶舱的出风口风门15进入,从第二通道门24流出。此处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对蒸发器表面进行除水的控制逻辑。首先,空调制冷模式关闭;其次,第一通道门24关闭,第二通道门33打开;再者,第二循环风门32打开;最后风扇12打开。按照此顺序,可有效进行蒸发器表面的除水工作。
因此,按照如上方法,气流的流向如下,封闭空间内部的气流依次经过出风口风门15、蒸发器11、风扇12、第二通道门33、第二循环风门32、第二通道出风口31,完成利用封闭空间内部气流对蒸发器表面进行除水的目的。
对蒸发器表面进行除水的气流走向与制冷的气流走向相反,此方法利用内部空间的气流流经蒸发器表面,可以免除外部气流对蒸发器表面的二次污染。而气流的排风口是第二通道出风口31,第二也可避免客户对空调是否关闭产生怀疑。
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还可以在空调系统内设置过滤器等零件,这些零件并不影响该空调系统的对蒸发器表面进行除水的功能。其他附加的零件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制冷结束后,可自动启动上述的除水方法。也就是说,该除水方法必须设置为空调制冷结束后。这种设置可以保证蒸发器表面时刻无积水。对蒸发器除水的工作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设置不同的时间,当设置时间结束后,风扇12和第二循环风门32自动停止工作。
这种空调系统不仅可以应用在车辆上。也可应用在室内的挂式、立式空调上,只要保证可利用风扇对蒸发器表面进行除水即可。空调系统的具体应用场景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具有通道,所述通道用于使所述车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之间的气流进行交换,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在所述通道内包括:
蒸发器,使经过的气流温度下降;
风扇,位置邻近于所述蒸发器,所述风扇转动时,所述气流从所述内部空间流通至所述外部环境,使所述蒸发器表面的冷凝水被吹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通道包括:
主通道,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风扇位于所述主通道内;
第一通道;
第二通道;
第一通道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主通道交接处;
第二通道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主通道交接处;
所述第一通道门打开且所述第二通道门关闭时,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主通道的空间连通;所述第二通道门打开且所述第一通道门关闭时,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主通道的空间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在所述主通道内还包括风扇门,所述风扇门与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主通道内,并彼此相邻,所述风扇门关闭时,所述气流不经过所述风扇。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风扇竖直设置于所述主通道内,并彼此相邻,所述第二通道门关闭时,所述第二通道门的高度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风扇的高度相对应,以减少气流经过所述风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鼓风机,所述鼓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鼓风机用于加速气流经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主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暖风器和冷暖风门,所述暖风器和冷暖风门位于所述主通道内,所述暖风器使通过的气流温度上升,所述冷暖风门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暖风器之间,所述冷暖风门关闭时所述气流经过所述蒸发器,所述冷暖风门打开时,所述气流经过所述暖风器。
7.一种对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空调系统进行蒸发器除水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蒸发器、所述鼓风机和所述第一通道门关闭;
控制所述第二通道门和所述风扇打开,以使所述内部空间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蒸发器、所述风扇、所述第二通道到达外部环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关闭所述空调系统的制冷模式的指令,其中响应于所述指令,控制所述蒸发器、所述鼓风机和所述第一通道门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二通道门和所述风扇打开。
9.一种对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空调系统进行制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冷暖风门和所述第二通道门关闭;
控制所述第一通道门、所述鼓风机和所述蒸发器打开,以使所述外部环境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鼓风机、所述蒸发器到达内部空间。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空调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23396.5A CN111301099B (zh) | 2019-12-03 | 2019-12-03 | 空调系统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23396.5A CN111301099B (zh) | 2019-12-03 | 2019-12-03 | 空调系统和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01099A true CN111301099A (zh) | 2020-06-19 |
CN111301099B CN111301099B (zh) | 2023-07-07 |
Family
ID=71150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23396.5A Active CN111301099B (zh) | 2019-12-03 | 2019-12-03 | 空调系统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01099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194913A1 (en) * | 2003-01-31 | 2004-10-07 | Makoto Umebayashi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use |
WO2007117046A1 (en) * | 2006-04-08 | 2007-10-18 | Myong Chul Choi | A dry device of automobile air-conditioner |
CN101332754A (zh) * | 2007-06-26 | 2008-12-3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蒸发器芯子干燥系统 |
CN103158492A (zh) * | 2011-12-09 | 2013-06-1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干燥车辆的空调设备的蒸发器的方法 |
JP2014125121A (ja) * | 2012-12-26 | 2014-07-07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04105612A (zh) * | 2012-02-06 | 2014-10-15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用空调装置 |
CN107521303A (zh) * | 2016-06-22 | 2017-12-29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防止车辆的发霉和避免霉菌气味的方法和系统 |
WO2019022446A1 (ko) * | 2017-07-27 | 2019-01-31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2019
- 2019-12-03 CN CN201911223396.5A patent/CN11130109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194913A1 (en) * | 2003-01-31 | 2004-10-07 | Makoto Umebayashi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use |
WO2007117046A1 (en) * | 2006-04-08 | 2007-10-18 | Myong Chul Choi | A dry device of automobile air-conditioner |
CN101332754A (zh) * | 2007-06-26 | 2008-12-3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蒸发器芯子干燥系统 |
CN103158492A (zh) * | 2011-12-09 | 2013-06-1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干燥车辆的空调设备的蒸发器的方法 |
CN104105612A (zh) * | 2012-02-06 | 2014-10-15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用空调装置 |
JP2014125121A (ja) * | 2012-12-26 | 2014-07-07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07521303A (zh) * | 2016-06-22 | 2017-12-29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防止车辆的发霉和避免霉菌气味的方法和系统 |
WO2019022446A1 (ko) * | 2017-07-27 | 2019-01-31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01099B (zh) | 2023-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94845B1 (ko) | 차량용 공기 조화 장치 | |
JP2010076506A (ja)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
KR20210056227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1097612B1 (ko) | 자동차용 콘솔 공조장치 | |
US11465465B2 (en) | Air ventilation device of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JP5012758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1301099B (zh) | 空调系统和车辆 | |
KR20190140159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2610904B1 (ko) | 전기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 |
KR100601834B1 (ko) | 자동차 시트 공기조화장치 | |
KR20100065599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에어 커튼 시스템 | |
KR102707336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JP3726370B2 (ja) | バス車両用換気システム | |
KR101760859B1 (ko) | 전기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및 공조방법 | |
KR100642132B1 (ko) | 자동차 시트 공기조화장치 | |
JP2003025826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KR20240092458A (ko) | 차량의 공조 장치 | |
JPH11129729A (ja) |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 |
JPS619322A (ja)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の内外気制御装置 | |
JPH111122A (ja) |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 |
KR20230090687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SU1399187A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вентил ции и отоплен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KR101183054B1 (ko) | 차량용 시트 공조장치 | |
KR100656029B1 (ko) | 세미-센터 타입 공기조화장치용 공기조화기케이스 | |
JP2008024224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