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81115B -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81115B CN111281115B CN201811505028.5A CN201811505028A CN111281115B CN 111281115 B CN111281115 B CN 111281115B CN 201811505028 A CN201811505028 A CN 201811505028A CN 111281115 B CN111281115 B CN 1112811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ner pot
- cooking
- steam
- temperature
- predetermi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2—Construction of cooking-vessels; Method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vesse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2—Selection of specific materials, e.g. heavy bottoms with copper inlay or with insulating inlay
- A47J36/04—Selection of specific materials, e.g. heavy bottoms with copper inlay or with insulating inlay the materials being non-metallic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83—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47J36/2488—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having infrared radia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内锅加热装置、及红外发热组件及控制器。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内锅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内锅进行加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吸水工序、升温工序、沸腾工序、焖饭工序以及保温工序。其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在所述保温工序开始时开启并且在所述保温工序结束时关闭。根据本发明的烹饪方法使得烹饪空间的米饭受热更加均匀、使米饭含水率降低幅度减少,米饭表层白度提升,米饭表层黄度降低,口感好,能激发米饭的香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知的烹饪器具(诸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通常都具有烹饪米饭的功能。但是已知的烹饪器具通常通过发热丝或者感应加热装置对内锅进行加热。热利用效率低,且所烹饪的米饭香味不够浓郁。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盖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位于所述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所述内锅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内锅进行加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用于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的启停。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吸水工序、升温工序、沸腾工序、焖饭工序以及保温工序;其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在所述保温工序开始时开启并且在所述保温工序结束时关闭。
根据本发明的烹饪方法,通过在保温工序开始时开启并且在保温工序结束时关闭红外发热组件,使得在保温工序中,红外发热组件能够连续或者间断地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利用红外线对米饭进行辐射加热,使烹饪空间的米饭吸收的热量更加均匀,避免米饭(特别是靠近内锅的锅壁的米饭)烧焦,使米饭含水率降低幅度减少,米饭表层白度提升,米饭表层黄度降低,使得所烹饪的米饭口感好,能激发米饭的香气,使得在烹饪过程中和烹饪结束后都能香气四溢。
可选地,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在所述保温工序中,监控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并且根据监控到的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启停,以使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维持在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
可选地,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将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与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进行比较,其中:当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时,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
可选地,所述烹饪方法包括: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后,持续监控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并且将监控到的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与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进行比较,所述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被设定为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减掉预定蒸汽温度差值T12,其中:当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所述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时,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
可选地,所述预定蒸汽温度差值T12满足:2℃≤T12≤6℃。
可选地,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将所述保温工序的持续的时长t与预定保温时长t1进行比较,其中:当所述保温工序持续的时长t≥所述预定保温时长t1时,控制关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以及当所述保温工序持续的时长<所述预定保温时长t1时,返回至将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与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进行比较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预定保温时长t1满足:t1≤24小时。
可选地,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满足:100℃≤T2≤180℃。
可选地,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满足:105℃≤T2≤160℃。
可选地,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在所述保温工序中,监控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并且根据监控到的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启停,以使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维持在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
可选地,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将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与所述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进行比较,其中当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所述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时,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停止对所述内锅进行加热。
可选地,所述烹饪方法包括: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停止对所述内锅进行加热后,持续监控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并且将监控到的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与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进行比较,所述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被设定为所述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减掉预定底部温度差值T11,其中:当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所述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时,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对所述内锅进行加热。
可选地,所述预定底部温度差值T11满足:1℃≤T11≤5℃。
可选地,所述烹饪方法包括: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停止对所述内锅进行加热后,监控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并且根据监控到的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启停,以使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维持在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
可选地,所述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满足:60℃≤T1≤80℃。
可选地,所述烹饪方法还包括:在所述保温工序中,监控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的同时监控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并且根据监控到的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启停,以使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维持在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利用上述任一种烹饪方法进行烹饪。
根据本发明的烹饪器具,通过在保温工序开始时开启并且在保温工序结束时关闭红外发热组件,使得在保温工序中,红外发热组件能够连续或者间断地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利用红外线对米饭进行辐射加热,使烹饪空间的米饭吸收的热量更加均匀,避免米饭(特别是靠近内锅的锅壁的米饭)烧焦,使米饭含水率降低幅度减少,米饭表层白度提升,米饭表层黄度降低,使得所烹饪的米饭口感好,能激发米饭的香气,使得在烹饪过程中和烹饪结束后都能香气四溢。
可选地,红外发热组件包括设置在盖体中的顶部红外发热元件、设置在煲体中并且位于内锅的外侧部的侧部红外发热元件以及设置在煲体中并且位于内锅的底部的底部红外发热元件,所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所述侧部红外发热元件和所述底部红外发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保温工序开始时开启并且在所述保温工序结束时关闭。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方法的保温工序的流程图;以及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方法的保温工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发明。显然,本发明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此外,烹饪器具除了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其他功能。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提供的烹饪方法,本文首先对烹饪器具进行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下面将结合图1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各个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烹饪器具的各个部件及其位置关系中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方”、“下方”、“上侧”、“下侧”、“向上”、“向下”、“之上”、“之下”、“内侧”、“外侧”、“底部”等是相对于放置在水平面上并且盖体盖合在煲体上时的烹饪器具而言的。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的煲体110可以呈大体圆角长方体形状、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110中设置有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内锅130。内锅130可以自由地放入煲体110的内锅收纳部中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30进行清洗。内锅130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诸如米、汤等。内锅130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使用者可以通过顶部开口将待烹饪的食物存放在内锅130中,或者通过顶部开口将烹饪好的食物从内锅130中取出。
煲体110中还设置有用于对内锅130进行加热的内锅加热装置140。内锅加热装置140设置在内锅130的下方,以在内锅130的下方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内锅加热装置140可以为电热盘,也可以为诸如电磁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的盖体120的形状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例如,盖体120可以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120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110上,用于盖合煲体110的整个顶部或者至少煲体110的内锅130的顶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盖合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110的上方。
如图1所示,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盖体120与煲体110(具体地,与煲体110的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腔体空间。具体地,食物存放空间是指实际存放食物的空间。腔体空间位于食物存放空间上方。也就是说,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腔体空间是位于食物上表面与盖体120之间的空间。
烹饪器具100中还设置有用于向烹饪空间(例如腔体空间)辐射红外线的红外发热组件。其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红外发热组件包括设置在盖体120中的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设置在煲体110中且位于内锅130的外侧部的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设置在煲体110中且位于内锅130的底部的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即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位于内锅13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内)。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组件可以仅包括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中的一种或两种。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有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的情况下,内锅130应当至少部分透光,以使得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所辐射的红外线能够透过内锅130进入烹饪空间。
具体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均可以为含碳的发热元件。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发热元件153均由碳纤维制成。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含碳量”是指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在烹饪过程中会向烹饪空间辐射多种波长的红外线。其中,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例如,1.5μm、2μm、5μm、10μm、15μm、20μm、25μm等。优选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5μm~15μm。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主要波长”可以理解为波长在该范围内的红外线相对于波长在该范围外的红外线在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和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所辐射的红外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申请人发现,通过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的红外发热元件(包括顶部红外发热元件、侧部红外发热元件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中的至少一种)向烹饪空间辐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优选地5μm~15μm)的红外线,可以提高热利用效率,对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激发食物的香气。
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可以为能够辐射红外线的任何合适的元件。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均被封装在石英玻璃管中而成为红外电热管。红外电热管可以为U形、环形、梨形、半圆形、螺旋状、烛形、球拍形等任何合适的形状。红外电热管的直径可以为6mm~20mm。优选地,红外电热管的直径可以为8mm~12mm。红外电热管的两端设置有电极或者导线。红外电热管的功率可以为100W~1200W,例如100W、200W、500W、800W、1200W等。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均与相应的电极或者导线电连接并且在通电之后能够发热而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在本发明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顶部红外发热元件、侧部红外发热元件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为电热涂层(例如碳纤维电热涂层或石墨烯电热涂层等)等其他红外发热元件。
下面将结合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以及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的安装。
如图1所示,盖体120包括内衬121。内衬121的上侧或者说外侧设置有面盖122,以使盖体120外表美观。内衬121的下侧或者说内侧设置有内盖123。内盖123可以为可拆内盖,以便将内盖123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内衬121设置有内衬通孔。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安装在内衬通孔中。具体地,如图1所示,内衬通孔中设置有隔离透光件180。隔离透光件180由透光材料(例如玻璃等)制成。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设置在隔离透光件180上方。即隔离透光件180位于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与内盖123之间。隔离透光件180一方面可以使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内盖123拆卸下来时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裸露,避免使用者触碰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而触电或烫伤。
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上方设置有顶部反射件161。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在顶部反射件161的下方安装至顶部反射件161。顶部反射件161的至少下表面由对红外线反射率较高的材料(例如不锈钢、铝等)制成。顶部反射件161可以将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朝向上方辐射的红外线反射到烹饪空间中,以提高红外线向烹饪空间的辐射量。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反射件161的形状与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形状大体相同。顶部反射件161形成开口朝向烹饪空间的顶部反射件凹槽163。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设置在顶部反射件凹槽163中。顶部反射件凹槽163可以增加顶部反射件161的反射面积,提高红外线的反射量。顶部反射件凹槽163的截面可以为抛物线形、下端未封闭的梯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顶部反射件161的下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顶部卡扣(未示出)。例如,顶部反射件161的下侧焊接或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有一个或多个顶部卡扣。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通过顶部卡扣可拆卸地安装至顶部反射件161。
盖体120中还设置有顶部隔热件171。顶部隔热件171可以由诸如电木、PPS(Polyphenylenesulphide,聚苯硫醚)塑料、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塑料、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的耐高温塑料制成。顶部隔热件171也可以由耐高温隔热棉或云母板等材料制成。顶部隔热件171在内衬通孔处通过诸如螺纹紧固件等方式附接至内衬121并且覆盖内衬通孔。顶部反射件161及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在顶部隔热件171的下方附接至顶部隔热件171。顶部隔热件171可以防止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热量辐射到盖体120的其他不耐高温部分(例如印制电路板)。此外,通过在内衬121中设置内衬通孔,并且将顶部隔热件171安装在内衬通孔处,一方面可以节省安装空间;另一方面,内衬121中设置内衬通孔,可以节省内衬121的材料,降低成本。组装时,将由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所形成的红外电热管安装至顶部反射件161并且将顶部反射件161安装至顶部隔热件171,然后将顶部隔热件171安装在内衬通孔处。
如图1所示,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设置在内锅130与煲体110的外罩111之间。煲体110中设置有侧部反射件162。侧部反射件162可以通过诸如“几”字形支架固定至煲体110的外罩11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位于侧部反射件162与内锅130之间。即侧部反射件162设置在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的背离内锅130的一侧,以将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朝向背离内锅130的方向辐射的红外线反射到烹饪空间中,以提高红外线的辐射量。侧部反射件162的结构与顶部反射件161类似,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与内锅13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保温罩172。保温罩172能够在内锅130的外侧形成一个隔热空间,以降低热量损失。保温罩172至少部分地由透光材料制成,以使得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所辐射的红外线能够透过保温罩172。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在保温罩172与侧部反射件162之间通过诸如卡扣安装至保温罩172和侧部反射件162中的至少一个。
如图1所示,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设置在内锅130与保温罩172之间。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卡扣可拆卸地安装至保温罩172。
此外,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器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红外发热组件的启停。控制器可以设置在盖体120中,也可以设置在煲体110中。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烹饪方法主要包括吸水工序、升温工序、沸腾工序、焖饭工序以及保温工序。其中“吸水工序”是指将内锅130中的米/水混合物从初始温度(通常是室温)加热至大米的含水率达到28%~32%的工序。“升温工序”是指从吸水工序结束(此时大米的含水率在28%~32%之间)到内锅130中的水开始沸腾的工序。“沸腾工序”是指内锅130中的水维持沸腾的工序。“焖饭工序”是指将米饭中的多余的水分焖干的工序。“保温工序”是在焖饭工序结束之后的工序。
其中,根据本发明的构思,红外发热组件在保温工序开始时开启并且在保温工序结束时关闭。也就是说,在此过程中,红外发热组件能够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过程中,红外发热组件可以连续地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也可以间断性地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过程中,可以是开启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
已知的烹饪方法在保温工序中通过内锅加热装置140通过内锅传热、米饭与米饭之间传热的方式传输热量。具体地,通过内锅加热装置140对内锅130进行加热,进而通过内锅130将热量传递至烹饪空间中最靠近内锅130的米饭,然后将热量传递向中心的米饭传递。这种热传递的方式会使烹饪空间的米饭受热不均匀,使得靠近内锅的锅壁的米饭的含水率降低幅度较大,所烹饪的米饭过于干燥。而在本发明中,在保温工序中开启红外发热组件,以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利用红外线对米饭进行辐射加热,使烹饪空间靠近内锅锅壁的米饭和中心的米饭吸收的热量更加均匀,避免米饭(特别是靠近内锅锅壁的米饭)烧焦,米饭的含水率降低幅度较小。
下面将结合图2和图3的流程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烹饪方法的保温工序。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步骤S200处,进入保温工序,开启内锅加热装置140,同时开启红外发热组件。这里,可以是开启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中的至少一个。例如,仅开启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或者开启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和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二者,再或者开启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三者。内锅加热装置140开启后,内锅加热装置140可以连续地或者间断地对内锅130进行加热。红外发热组件开启后,红外发热组件可以连续地或者间断地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
接下来,可以监控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并且根据监控到的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启停,以使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维持在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优选地,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满足:60℃≤T1≤80℃。例如,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可以为60℃、65℃、70℃、75℃、80℃等。申请人发现,在保温工序中,将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维持在上述范围时,可以避免烹饪空间中的米饭烧焦。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步骤S210处,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同时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在步骤S210处,可以是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中的至少一个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在此过程中,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以及烹饪空间的温度均会升高,并且腔体空间中还会产生蒸汽。
接下来,如图2和图3所示,在步骤S220处,判定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例如,65℃)。当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时,进入到步骤S230。在步骤S230处,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停止对内锅130进行加热,以将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维持在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当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时,则返回至步骤S220,继续判定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直到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进入步骤S230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停止对内锅130进行加热。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步骤S230中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停止对内锅130进行加热之后,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会下降。因此,在步骤S230中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停止对内锅130进行加热之后,持续监控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并且将监控到的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与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进行比较,其中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被设定为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减掉预定底部温度差值T11。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步骤S230之后进入步骤S240。在步骤S240处,进一步判定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即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减掉预定底部温度差值T11)。预定底部温度差值T11满足:1℃≤T11≤5℃。例如,预定底部温度差值T11可以是1℃、2℃、2.5℃、3℃、4℃、4.5℃、5℃等。当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时,进入步骤S250。在步骤S250处,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并返回至步骤S220处。当在步骤S240中判定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满足:T底部>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时,返回至步骤S240,即保持内锅加热装置140停止对内锅130进行加热的状态,持续监控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并且将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与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进行比较,直到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再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如此,可以将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维持在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
可以理解,预定底部温度差值T11即为控温区间。当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满足: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T底部>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即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减掉预定底部温度差值T11)时,由于温度上升过程中的缓冲(例如由于内锅加热装置140的余热或者温度传感器的滞后等所导致的),即使内锅加热装置140停止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也能达到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如此,在整个保温工序中,通过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可以将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维持在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避免烹饪空间中的米饭烧焦。
在保温工序中,还可以监控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并且根据监控到的蒸汽温度T蒸汽控制红外发热组件的启停,以使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维持在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优选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满足100℃≤T2≤180℃。例如,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可以是100℃、105℃、120℃、150℃、160℃、180℃等。更优选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满足:105℃≤T2≤160℃。申请人发现,当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在上述范围内时,更有利于烹饪空间中的米饭受热均匀,改善口感,激发香气。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内锅加热装置140将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维持在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并且内锅加热装置140停止加热(例如步骤S230处)时,进入到步骤S260。在步骤S260处,判定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例如150℃)。当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时,进入到步骤S270。在步骤S270处,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当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时,返回至步骤S260,继续判定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直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
当然,步骤S260也可以在保温工序的其他阶段开始。例如,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步骤S210,即控制内锅加热装置140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同时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之后即开始步骤S260,判定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例如150℃)。当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时,进入到步骤S270。在步骤S270处,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当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时,返回至步骤S260,继续判定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直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也就是说在图3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监控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与监控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同时进行,即监控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的同时监控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并且根据监控到的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启停,以使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维持在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步骤S270中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之后,持续监控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并且将监控到的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与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进行比较。其中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被设定为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减掉预定蒸汽温度差值T12。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步骤S270之后进入步骤S280。在步骤S280处,进一步判定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即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减掉预定蒸汽温度差值T12)。预定蒸汽温度差值T12满足:2℃≤T12≤6℃。例如,预定蒸汽温度差值T12可以是2℃、3℃、4℃、4.5℃、5.5℃、6℃等。当在步骤S280处判定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满足:T蒸汽≤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时,则进入步骤S290。在步骤S290处,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以对腔体空间的蒸汽进行加热。当在步骤S280处判定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满足:T蒸汽>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时,返回至步骤S280,即保持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的状态并继续判定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
可以理解,预定蒸汽温度差值T12即为控温区间。当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满足: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T蒸汽>(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预定蒸汽温度差值T12)时,由于温度上升过程中的缓冲,即使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也能达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如此,在整个保温工序中,通过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可以将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维持在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
此外,在保温工序中,还可以将保温工序的持续的时长t与预定保温时长t1进行比较,以将保温工序维持预定保温时长t1。优选地,预定保温时长t1满足:t1≤24小时。例如,预定保温时长t1可以为10分钟、30分钟、2小时、10小时、18小时、24小时等。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每一次步骤S290之后,即控制红外发热组件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之后,可以进入步骤S300。在步骤S300处,进一步判定预定保温时长t1是否达到。如果在步骤S300处判定未达到预定保温时长t1,即保温工序持续的时长<预定保温时长t1,则返回至步骤S260,以再次进行上述步骤。如果在步骤S300处判定达到预定保温时长t1,即保温工序持续的时长t≥预定保温时长t1时,则进入步骤S310。在步骤S310处,保温工序结束,关闭红外发热组件,此时红外发热组件不再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
当然,在本发明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每一次其他步骤,例如步骤S270之后进入步骤S300判定预定保温时长t1是否达到。相应地,在步骤S290之后则返回到步骤S260。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烹饪方法,通过在保温工序开始时开启并且在保温工序结束时关闭红外发热组件,使得在保温工序中,红外发热组件能够连续或者间断地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利用红外线对米饭进行辐射加热,使烹饪空间的米饭吸收的热量更加均匀,避免米饭(特别是靠近内锅130的锅壁的米饭)烧焦,使米饭含水率降低幅度减少,米饭表层白度提升,米饭表层黄度降低,使得所烹饪的米饭口感好,能激发米饭的香气,使得在烹饪过程中和烹饪结束后都能香气四溢。
申请人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烹饪器具与普通的烹饪器具进行了对照试验。具体地,在烹饪结束后将整锅米饭搅匀打散,在锅内中间部分取样,准确称取所烹饪的米饭,进行香气搜集和测试。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得到米饭挥发性物质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各组分质谱经计算机谱库(NIST11)检索分析,再结合有关文献质谱数进行人工谱图解析,确定香味物质的化学结构。
在试验中,香气成分的定量是半定量结果。先用面积归一法得到各成分面积百分比,再通过内标物1,2-二氯苯含量在样品中的浓度计算各成分在样品中的浓度。
其中,Ci表示挥发性成分在样品中的浓度(μg/g),Ai表示挥发性成分含量面积百分比,Ais表示1,2-二氯苯面积百分比,Cis表示内标物壬酸甲酯在样品中的浓度(μg/g)。
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香味物质中,有效的香气成分主要为醛类、呋喃、酯类等,风味物质中,己醛和壬醛含量最高。对于香气成分,使用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比使用普通的烹饪器具,己醛含量高37%,壬醛含量高11%。米饭香气更丰富。
此外,使用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与使用普通的烹饪器具相比,在保温工序中,米饭含水率降低幅度减少0.2%~1%,米饭表层白度提升2%~3%,米饭表层黄度降低0.5%~1%,因此使得所烹饪的米饭口感更好,不会干燥发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7)
1.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所述烹饪器具(100)包括:
煲体(110),所述煲体(110)中设置有内锅(130);
盖体(120),所述盖体(120)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110)上,当所述盖体(120)盖合在所述煲体(110)上时,所述盖体(120)与所述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位于所述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
内锅加热装置(140),所述内锅加热装置(140)用于对所述内锅(130)进行加热;
红外发热组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用于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140)、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的启停;
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吸水工序、升温工序、沸腾工序、焖饭工序以及保温工序;
其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在所述保温工序过程中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以激发米饭的香气,
在所述保温工序中,监控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以使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维持在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满足:100℃<T2≤1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温工序中,根据监控到的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启停,以使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维持在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将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与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进行比较,其中:
当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时,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方法包括: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停止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后,持续监控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并且将监控到的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与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进行比较,所述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被设定为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减掉预定蒸汽温度差值T12,其中:
当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所述第二预定蒸汽温度值T4时,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蒸汽温度差值T12满足:2℃≤T12≤6℃。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将所述保温工序的持续的时长t与预定保温时长t1进行比较,其中:
当所述保温工序持续的时长t≥所述预定保温时长t1时,控制关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以及
当所述保温工序持续的时长<所述预定保温时长t1时,返回至将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与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进行比较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保温时长t1满足:t1≤24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满足:105℃≤T2≤1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在所述保温工序中,监控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并且根据监控到的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140)启停,以使所述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维持在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方法包括:将所述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与所述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进行比较,其中当所述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所述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时,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140)停止对所述内锅(130)进行加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140)停止对所述内锅(130)进行加热后,持续监控所述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并且将监控到的所述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与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进行比较,所述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被设定为所述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减掉预定底部温度差值T11,其中:
当所述内锅(130)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所述第二预定底部温度值T3时,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140)对所述内锅(130)进行加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底部温度差值T11满足:1℃≤T11≤5℃。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方法包括:控制所述内锅加热装置(140)停止对所述内锅(130)进行加热后,监控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并且根据监控到的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启停,以使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维持在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定底部温度值T1满足:60℃≤T1≤80℃。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方法还包括:在所述保温工序中,监控所述内锅的底部的温度T底部的同时监控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并且根据监控到的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控制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启停,以使所述腔体空间的蒸汽温度T蒸汽维持在所述第一预定蒸汽温度值T2。
16.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利用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方法进行烹饪。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红外发热组件包括设置在盖体(120)中的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设置在煲体(110)中并且位于内锅(130)的外侧部的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以及设置在煲体(110)中并且位于内锅(130)的底部的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所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所述侧部红外发热元件(152)和所述底部红外发热元件(153)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保温工序开始时开启并且在所述保温工序结束时关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05028.5A CN111281115B (zh) | 2018-12-10 | 2018-12-10 |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05028.5A CN111281115B (zh) | 2018-12-10 | 2018-12-10 |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81115A CN111281115A (zh) | 2020-06-16 |
CN111281115B true CN111281115B (zh) | 2022-04-08 |
Family
ID=71021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05028.5A Active CN111281115B (zh) | 2018-12-10 | 2018-12-10 |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81115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2942A (ja) * | 1996-03-25 | 1997-09-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炊飯器 |
CN1160526A (zh) * | 1996-03-25 | 1997-10-0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饭煲 |
CN102525250A (zh) * | 2011-12-24 | 2012-07-04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电饭煲 |
CN102687985A (zh) * | 2011-03-23 | 2012-09-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饭煲及其保温方法 |
CN102727071A (zh) * | 2011-04-15 | 2012-10-1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饭锅 |
CN102783907A (zh) * | 2011-05-20 | 2012-11-2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煮饭器 |
CN103006055A (zh) * | 2012-12-28 | 2013-04-03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防溢的机械式电饭煲及其节能防溢加热电路 |
CN104665573A (zh) * | 2014-08-22 | 2015-06-03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设备和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 |
CN205994241U (zh) * | 2016-06-15 | 2017-03-08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43485A (en) * | 1988-04-15 | 1997-07-01 | 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 Cooking utensil with improved heat retention |
JP3115765B2 (ja) * | 1994-04-15 | 2000-12-1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加熱調理器 |
JPH08205995A (ja) * | 1995-02-02 | 1996-08-13 | Sharp Corp | 炊飯器 |
JPH08256906A (ja) * | 1995-03-27 | 1996-10-08 | Sharp Corp | 炊飯器 |
CN104918526B (zh) * | 2012-12-21 | 2017-10-03 | 梁在馥 | 多功能电饭煲、多功能电饭煲的内胆锁定装置及其多功能电饭煲的烹饪系统 |
CN204698327U (zh) * | 2015-06-19 | 2015-10-14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CN105116943B (zh) * | 2015-07-17 | 2018-01-30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电烹饪器的烹饪控制方法、装置和电烹饪器 |
CN205359198U (zh) * | 2016-01-29 | 2016-07-06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 |
-
2018
- 2018-12-10 CN CN201811505028.5A patent/CN11128111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2942A (ja) * | 1996-03-25 | 1997-09-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炊飯器 |
CN1160526A (zh) * | 1996-03-25 | 1997-10-0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饭煲 |
CN102687985A (zh) * | 2011-03-23 | 2012-09-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饭煲及其保温方法 |
CN102727071A (zh) * | 2011-04-15 | 2012-10-1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饭锅 |
CN102783907A (zh) * | 2011-05-20 | 2012-11-2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煮饭器 |
CN102525250A (zh) * | 2011-12-24 | 2012-07-04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电饭煲 |
CN103006055A (zh) * | 2012-12-28 | 2013-04-03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防溢的机械式电饭煲及其节能防溢加热电路 |
CN104665573A (zh) * | 2014-08-22 | 2015-06-03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设备和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 |
CN205994241U (zh) * | 2016-06-15 | 2017-03-08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81115A (zh) | 2020-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81113B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 |
CN110575077A (zh) | 盖体和烹饪器具 | |
CN111281115B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 |
JPH05293037A (ja) | 電気炊飯器 | |
CN111281114B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 |
CN111281116B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 |
CN209996046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86328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863276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86328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863277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0330341U (zh) | 发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0986328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09082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863451U (zh) | 盖体和烹饪器具 | |
CN209883787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0575063B (zh) | 盖体和烹饪器具 | |
CN209331720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0575055B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 | |
CN210930857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219987U (zh) | 盖体及烹饪器具 | |
CN20999589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4445361U (zh) | 电烹饪器具 | |
CN209219992U (zh) | 盖体及烹饪器具 | |
CN209863284U (zh) | 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