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63281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63281U
CN209863281U CN201822067733.3U CN201822067733U CN209863281U CN 209863281 U CN209863281 U CN 209863281U CN 201822067733 U CN201822067733 U CN 201822067733U CN 209863281 U CN209863281 U CN 2098632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heat generating
cooking appliance
equal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677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新
石芸
吕华
李泽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6773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632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63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632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底部加热装置、以及侧部电磁加热装置。煲体中设置有内锅,内锅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红外发热部,红外发热部由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的含碳材料制成。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上,当盖体盖合在煲体上时,盖体与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底部加热装置设置在内锅的下方。侧部电磁加热装置设置在煲体中并且位于红外发热部的外侧,侧部电磁加热装置作用于红外发热部以使红外发热部感应发热,以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提高热利用效率,激发食物的香气,使得在烹饪过程中和烹饪过程结束后都能香气四溢。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类型的烹饪器具(诸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通过设置在内锅下方的发热丝或者电磁加热装置对内锅进行加热。热利用效率低,且食物香气不够浓郁。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底部加热装置、以及侧部电磁加热装置。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内锅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红外发热部,所述红外发热部由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的含碳材料制成。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底部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内锅的下方。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煲体中并且位于所述红外发热部的外侧,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作用于所述红外发热部以使所述红外发热部感应发热,以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通过内锅的下方的底部加热装置作为主加热源对内锅进行加热,同时通过设置在内锅的侧壁上的红外发热部在被电磁加热装置感应加热后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作为辅助加热源,可以提高热利用效率。并且申请人发现,通过由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的含碳材料制成的红外发热部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能够对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激发食物的香气,使得在烹饪过程中和烹饪过程结束后都能香气四溢。
可选地,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电磁线圈盘座和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盘座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部的外侧。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电磁线圈盘座上。
可选地,所述煲体中设置有保温件,所述保温件在所述内锅的外侧围绕所述内锅设置,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在所述保温件的外侧安装至所述保温件。如此,一方面可以便于将侧部电磁加热装置尽可能地靠近内锅的红外发热部设置;另一方面保温件又可以隔离侧部电磁加热装置,避免使用者在取出内锅后意外触碰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而发生触电或烫伤的危险。
可选地,所述内锅具有最低水位线,所述红外发热部设置在所述最低水位线的上方。以此方式,可以使红外发热部所辐射的红外线尽可能多地辐射到腔体空间中而非食物存放空间中,使得所烹饪的食物香气更浓郁。
可选地,所述红外发热部的底部与所述烹饪空间的底部之间的距离d1满足:10mm≤d1≤40mm。
可选地,所述红外发热部的底部与所述内锅的顶部之间的距离d2满足:75mm≤d2≤125mm。
可选地,所述红外发热部在所述内锅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d3满足:d3≤50mm。
可选地,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的功率P满足:100W≤P≤1000W。
可选地,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的功率P满足:100W≤P≤300W。
可选地,所述盖体中设置有顶部红外发热元件,以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所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以此方式,在烹饪过程中,通过底部加热装置对内锅进行加热,并且通过顶部红外发热元件和内锅的红外发热部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可以对内锅中的食物进行全方位加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热利用效率,激发食物香气,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和烹饪过程结束后都香气四溢。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顶部隔热件,所述顶部隔热件设置在所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的上方,所述盖体包括内衬,所述内衬设置有内衬通孔,所述顶部隔热件安装至所述内衬并且覆盖所述内衬通孔。以此方式,通过在内衬中设置内衬通孔,并且将顶部隔热件安装在内衬通孔处,一方面可以节省安装空间;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内衬的材料,降低成本;再一方面,便于顶部反射件等的安装。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此外,烹饪器具除了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其他功能。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下面将结合图1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各个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烹饪器具的各个部件及其位置关系中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方”、“下方”、“上侧”、“下侧”、“向上”、“向下”、
“之上”、“之下”、“内侧”、“外侧”、“底部”等是相对于放置在水平面上并且盖体盖合在煲体上时的烹饪器具而言的。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的煲体110可以呈大体圆角长方体形状、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110中设置有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内锅130。内锅130可以自由地放入煲体110的内锅收纳部中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30进行清洗。内锅130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诸如米、汤等。内锅130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使用者可以通过顶部开口将待烹饪的食物存放在内锅130中,或者通过顶部开口将烹饪好的食物从内锅130中取出。
煲体110中还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130的底部加热装置140。底部加热装置140设置在内锅130的下方,以在内锅130的下方或底部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底部加热装置140可以为电热盘,也可以为诸如电磁线圈的电磁加热装置。此外,底部加热装置140也可以为红外发热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内锅130的底部需要至少部分透光,以使底部加热装置辐射的红外线能够透过内锅130的底部进入烹饪空间。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的盖体120的形状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例如,盖体120可以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120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110上,用于盖合煲体110的整个顶部或者至少煲体110的内锅130的顶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盖合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110的上方。
如图1所示,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盖体120与煲体110(具体地,与煲体110的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腔体空间。具体地,食物存放空间是指实际存放食物的空间。腔体空间位于食物存放空间上方。也就是说,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腔体空间是位于食物上表面与盖体120之间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内锅130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红外发热部131。红外发热部131在内锅130的周向方向上形成首尾相连的结构。红外发热部131由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的含碳材料制成。优选地,红外发热部131由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的含碳材料制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含碳量”是指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数。煲体110中还设置有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设置在煲体中并且位于红外发热部131的外侧。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在红外发热部131的外侧围绕红外发热部131设置而形成中空的筒状结构。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在烹饪过程中作用于红外发热部131以使红外发热部131感应发热。优选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的功率P满足:100W≤P≤1000W,例如100W、200W、300W、500W、800W、1000W等。更优选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的功率P满足:100W≤P≤300W。红外发热部131用于在烹饪过程中感应发热后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红外发热部131在感应发热后会向烹饪空间辐射多种波长的红外线。其中,红外发热部131所辐射的红外线的主要波长λ满足:1.5μm≤λ≤25μm。例如,1.5μm、2μm、5μm、10μm、15μm、20μm、25μm等。优选地,红外发热部131所辐射的红外线的主要波长λ满足:5μm≤λ≤15μm。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主要波长”可以理解为波长在该范围内的红外线相对于波长在该范围外的红外线在红外发热部131所辐射的红外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可以通过内锅130的下方的底部加热装置140作为主加热源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同时通过设置在内锅130的侧壁上的红外发热部131在被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感应加热后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作为辅助加热源,可以提高热利用效率。并且申请人发现,通过由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的含碳材料制成的红外发热部131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能够对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激发食物的香气,使得在烹饪过程中和烹饪过程结束后都能香气四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包括电磁线圈盘座153和电磁线圈154。电磁线圈盘座153设置在红外发热部131的外侧。具体地,电磁线圈盘座153在红外发热部131的外侧围绕红外发热部131而形成中空的筒状结构。即电磁线圈盘座153在红外发热部131的周向方向形成首尾相连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圈盘座153也可以仅设置在红外发热部131的一部分的外部。电磁线圈154设置在电磁线圈盘座153上。电磁线圈154可以设置在电磁线圈盘座153的外侧,即背离红外发热部131的一侧。具体地,电磁线圈盘座153上可以形成自外侧表面朝向内侧表面或者红外发热部131凹进的凹槽。电磁线圈154安装在凹槽中。电磁线圈154设置有电极或者导线,以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磁场而使红外发热部131直接快速感应发热,以使红外发热部131辐射红外线。
可选地,煲体110中设置有保温件172。保温件172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保温件172在内锅130的外侧围绕内锅130设置。即保温件172设置在内锅130的外侧,并且在内锅130的周向方向形成首尾相连的封闭形状。如此,保温件172可以在内锅130的外侧形成一个隔热空间,降低热量损失。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保温件172设置在内锅130与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之间。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在保温件172的外侧安装至保温件172。如此,一方面可以便于将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尽可能地靠近内锅130的红外发热部131设置;另一方面保温件172又可以隔离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避免使用者在取出内锅130后意外触碰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而发生触电或烫伤的危险。
红外发热部131可以设置在内锅130的侧壁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处。通常来说,内锅130具有最低水位线L。优选地,红外发热部131设置在最低水位线L的上方。如此,可以使红外发热部131所辐射的红外线尽可能多地辐射到腔体空间中而非食物存放空间中,使得所烹饪的食物香气更浓郁。
可选地,红外发热部131的底部与烹饪空间的底部之间的距离d1满足10mm≤d1≤40mm。例如,红外发热部131的底部与烹饪空间的底部之间的距离d1可以为10mm、15mm、22mm、30mm、38mm、40mm等。可选地,红外发热部131的底部与内锅130的顶部之间的距离d2满足75mm≤d2≤125mm。例如,红外发热部131的底部与内锅130的顶部之间的距离d2可以为75mm、80mm、88mm、90mm、96mm、102mm、120mm、125mm等。可选地,红外发热部131在内锅13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d3满足:d3≤50mm。例如,红外发热部131在内锅13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d3可以为5mm、15mm、28mm、35mm、45mm、50mm等。
可选地,盖体120中还设置有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以在烹饪过程中向烹饪空间(例如腔体空间)辐射红外线。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如此,在烹饪过程中,通过底部加热装置140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并且通过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和内锅130的红外发热部131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可以对内锅130中的食物进行全方位加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热利用效率,激发食物香气,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和烹饪过程结束后都香气四溢。
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可以为能够辐射红外线的任何合适的元件。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被封装在石英玻璃管中而成为红外电热管。红外电热管可以为U形、环形、梨形、半圆形、螺旋状、烛形等任何合适的形状。红外电热管的直径D满足:6mm≤D≤20mm。优选地,红外电热管的直径D满足:8mm≤D≤12mm。红外电热管的两端设置有电极或者导线。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与电极或者导线电连接并且在通电之后能够发热而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也可以为电热涂层(例如碳纤维电热涂层或石墨烯电热涂层等)等其他红外发热元件。
下面将结合图1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安装。
如图1所示,盖体120包括内衬121。内衬121的上侧或者说外侧设置有面盖122,以使盖体120外表美观。内衬121的下侧或者说内侧设置有内盖123。内盖123可以为可拆内盖,以便将内盖123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内衬121设置有内衬通孔。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安装在内衬通孔中。具体地,如图1所示,内衬通孔中设置有隔离透光件180。隔离透光件180由透光材料(例如玻璃等)制成。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设置在隔离透光件180上方。即隔离透光件180位于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与内盖123之间。隔离透光件180一方面可以使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内盖123拆卸下来时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裸露,避免使用者触碰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而触电或烫伤。
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上方设置有顶部反射件161。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在顶部反射件161的下方安装至顶部反射件161。顶部反射件161的至少下表面由对红外线反射率较高的材料(例如不锈钢、铝等)制成。顶部反射件161可以将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朝向上方辐射的红外线反射到烹饪空间中,以提高红外线向烹饪空间的辐射量。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反射件161的形状与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形状大体相同。顶部反射件161形成开口朝向烹饪空间的顶部反射件凹槽163。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设置在顶部反射件凹槽163中。顶部反射件凹槽163可以增加顶部反射件161的反射面积,提高红外线的反射量。顶部反射件凹槽163的截面可以为抛物线形、下端未封闭的梯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顶部反射件161的下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顶部卡扣(未示出)。例如,顶部反射件161的下侧焊接或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有一个或多个顶部卡扣。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通过顶部卡扣可拆卸地安装至顶部反射件161。
盖体120中还设置有顶部隔热件171。顶部隔热件171可以由诸如电木、PPS(Polyphenylenesulphide,聚苯硫醚)塑料、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塑料、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的耐高温塑料制成。顶部隔热件171也可以由耐高温隔热棉或云母板等材料制成。顶部隔热件171设置在顶部反射件161的上方。顶部反射件161位于顶部隔热件171与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之间。顶部隔热件171可以防止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热量辐射到盖体120的其他不耐高温部分(例如印制电路板)。
具体地,顶部反射件161在顶部隔热件171的下方安装至顶部隔热件171。顶部反射件161设置有向上突出的顶部卡脚。顶部隔热件171上设置有对应的顶部隔热件通孔,通过将顶部卡脚插入对应的顶部隔热件通孔中并折弯而将顶部反射件161安装至顶部隔热件171。当然,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顶部反射件161也可以省略。即顶部隔热件171设置在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上方,并且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在顶部隔热件171的下方安装至顶部隔热件171。
顶部隔热件171的形状与内衬121的内衬通孔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顶部隔热件171安装在内衬通孔处并且覆盖内衬通孔。顶部隔热件171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等任何合适的方式安装在内衬121的内衬通孔处。通过在内衬121中设置内衬通孔,并且将顶部隔热件171安装在内衬通孔处,一方面可以节省安装空间;另一方面,内衬121中设置内衬通孔,可以节省内衬121的材料,降低成本;再一方面,便于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顶部反射件161等的安装。组装时,将由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所形成的红外电热管安装至顶部反射件161并且将顶部反射件161安装至顶部隔热件171,然后将顶部隔热件171安装在内衬通孔处。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在内锅的下方的底部加热装置作为主加热源对内锅进行加热,同时通过设置在内锅的侧壁上的红外发热部在被电磁加热装置感应加热后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作为辅助加热源,可以提高热利用效率。并且申请人发现,通过由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的含碳材料制成的红外发热部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能够对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激发食物的香气,使得在烹饪过程中和烹饪过程结束后都能香气四溢。
申请人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与普通的烹饪器具进行了对照试验。具体地,在烹饪结束后将整锅米饭搅匀打散,在锅内中间部分取样,准确称取所烹饪的米饭,进行香气搜集和测试。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得到米饭挥发性物质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各组分质谱经计算机谱库(NIST11)检索分析,再结合有关文献质谱数进行人工谱图解析,确定香味物质的化学结构。
在试验中,香气成分的定量是半定量结果。先用面积归一法得到各成分面积百分比,再通过内标物1,2-二氯苯含量在样品中的浓度计算各成分在样品中的浓度。
其中,计算公式为:
其中,Ci表示挥发性成分在样品中的浓度(μg/g),Ai表示挥发性成分含量面积百分比,Ais表示1,2-二氯苯面积百分比,Cis表示内标物壬酸甲酯在样品中的浓度(μg/g)。
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香味物质中,有效的香气成分主要为醛类、呋喃、酯类等,风味物质中,己醛和壬醛含量最高。对于香气成分,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比使用普通的烹饪器具,己醛含量高37%,壬醛含量高11%。米饭香气更丰富。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1)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100)包括:
煲体(110),所述煲体(110)中设置有内锅(130),所述内锅(130)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红外发热部(131),所述红外发热部(131)由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的含碳材料制成;
盖体(120),所述盖体(120)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110)上,当所述盖体(120)盖合在所述煲体(110)上时,所述盖体(120)与所述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底部加热装置(140),所述底部加热装置(140)设置在所述内锅(130)的下方;以及
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设置在所述煲体(110)中并且位于所述红外发热部(131)的外侧,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作用于所述红外发热部(131)以使所述红外发热部(131)感应发热,以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包括:
电磁线圈盘座(153),所述电磁线圈盘座(153)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部(131)的外侧;以及
电磁线圈(154),所述电磁线圈(154)设置在所述电磁线圈盘座(15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110)中设置有保温件(172),所述保温件(172)在所述内锅(130)的外侧围绕所述内锅(130)设置,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在所述保温件(172)的外侧安装至所述保温件(17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130)具有最低水位线(L),所述红外发热部(131)设置在所述最低水位线(L)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热部(131)的底部与所述烹饪空间的底部之间的距离d1满足:10mm≤d1≤4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热部(131)的底部与所述内锅(130)的顶部之间的距离d2满足:75mm≤d2≤12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热部(131)在所述内锅(13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d3满足:d3≤5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的功率P满足:100W≤P≤1000W。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电磁加热装置(152)的功率P满足:100W≤P≤300W。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20)中设置有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以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所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20)包括顶部隔热件(171),所述顶部隔热件(171)设置在所述顶部红外发热元件(151)的上方,所述盖体(120)包括内衬(121),所述内衬(121)设置有内衬通孔,所述顶部隔热件(171)安装至所述内衬(121)并且覆盖所述内衬通孔。
CN201822067733.3U 2018-12-10 2018-12-10 烹饪器具 Active CN2098632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67733.3U CN209863281U (zh) 2018-12-10 2018-12-10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67733.3U CN209863281U (zh) 2018-12-10 2018-12-10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63281U true CN209863281U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46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67733.3U Active CN209863281U (zh) 2018-12-10 2018-12-10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632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32893C2 (ru) Комплект контейнеров для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пищи на пару в микроволновой печи
CN110575077A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111281113B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CN209863281U (zh) 烹饪器具
CN209863282U (zh) 烹饪器具
CN209996046U (zh) 烹饪器具
CN209863276U (zh) 烹饪器具
CN209863277U (zh) 烹饪器具
CN111281116B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CN209863280U (zh) 烹饪器具
CN210330341U (zh) 发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N111281115B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CN111281114B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CN209883787U (zh) 烹饪器具
CN209863279U (zh) 烹饪器具
CN209863451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09090828U (zh) 烹饪器具
CN209377288U (zh) 烹饪器具
CN210930857U (zh) 烹饪器具
CN209090915U (zh) 盖体及烹饪器具
CN209863284U (zh) 烹饪器具
CN209153105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09995890U (zh) 烹饪器具
CN209219987U (zh) 盖体及烹饪器具
CN110575055B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