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5494B -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45494B CN111245494B CN202010030404.0A CN202010030404A CN111245494B CN 111245494 B CN111245494 B CN 111245494B CN 202010030404 A CN202010030404 A CN 202010030404A CN 111245494 B CN111245494 B CN 1112454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smart
- reflector
- user terminal
- ang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7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5/00—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 G01S5/02—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using radio waves
- G01S5/0273—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using radio waves using multipath or indirect path propagation signals in position determin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13—Intelligent reflective surfa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45—Passive relay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6—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g. for direction or speed determin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其中智能反射面可以根据基站发送的波束方向信息计算并调节智能反射面的参数,使波束指向服务的用户终端;能够高效地对智能反射面进行参数配置,实现精确的波束控制,此外基站不需要知道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基站根据相应角度估计和飞行时间估计的结果,实现对用户终端的精确定位,在定位信息的辅助下,可以实现波束的精确控制,还可以有效减小波束控制的开销,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且上述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应用范围广泛,既适用于毫米波通信,也适用于太赫兹通信以及自由空间光通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增强移动宽带、海量机器类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是5G移动通信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5G移动通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催生了新的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式。我国的三大运营商已开始部署5G移动通信基站,5G移动通信逐步商用。在未来5到10年中,5G移动通信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空、天、地、海泛在移动通信网将会是后5G移动通信、以及6G移动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之而产生的新业务将会对传输速率、能量效率等提出新的要求。
毫米波通信已经被列为5G通信高频段的关键技术之一。与射频通信相比,毫米波通信工作频段比较高,传播距离较短,容易受到物体的阻挡。为了提高毫米波以及更高频段通信的覆盖范围,就需要通过中继或者其他手段。为了提高能量效率,要求中继配置大规模天线。一般情况下,每根天线将配置一个射频通道,这就使得中继的成本以及能耗大大提高。为了增强毫米波以及更高频段通信的覆盖范围,智能反射面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关注。
智能反射面是由变容二极管构成的电磁材料,可以通过调节参数控制入射到智能反射面上信号的反射方向,并且可以起到波束成形的效果。智能反射面不对入射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仅调节入射信号的相位(对应于延时),从而控制反射信号的出射方向以及能量汇聚的效果。因此,智能反射面具有成本低、能耗低等优点。在下行传输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发射信号出射方向的精准控制,智能反射面的控制器需要根据用户终端的信道状态信息去控制出射信号的波束指向,实现能量的精准投递。但是,智能反射面不具有数字信号的处理能力,不能从用户终端的导频信号中获取用户终端的信道状态信息。而基站估计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是一个从用户终端到智能反射面,再由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级联信道状态信息。如何实现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间精确的波束控制是目前智能反射面所面临的挑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智能反射面向基站上报智能反射面的反射面地理位置以及智能反射面的反射面姿态信息;
步骤2,基站设置局部坐标系,根据本地的基站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和反射面姿态信息,分别计算基站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物理距离以及波束方向信息,将波束方向信息中的离开角告知智能反射面;所述波束方向信息包括信号离开智能反射面时相对于智能反射面的离开角,以及到达基站时相对于基站天线所在平面的第一到达角;
步骤3,智能反射面根据收到的离开角,设置智能反射面参数,使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第一波束方向与离开角重合;
步骤4,基站根据第一到达角设计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第二波束方向,使得第二波束方向与第一到达角重合,并向用户终端下发上行导频信号发送指令;
步骤5,用户终端收到基站的上行导频信号发送指令后,向基站发送上行导频信号;
步骤6,基站收到用户终端发来的上行导频信号后,进行信号处理,联合估计到达角和飞行时间,得到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
步骤7,基站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得到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第二飞行时间;
步骤8,基站根据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第二飞行时间,以及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计算信号从用户终端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到达基站的总传播距离,将总传播距离减去智能反射面到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得到用户终端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的第二距离;
步骤9,基站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
步骤10,基站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和反射面姿态信息,在局部坐标系中计算智能反射面到用户终端的波束方向;
步骤11,基站将智能反射面的波束方向信息发送给智能反射面;
步骤12,智能反射面根据基站发送的波束方向信息计算并调节智能反射面的参数,使波束指向服务的用户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为用户终端提供通信服务,所述智能反射面为信号的传播提供传输路径,所述智能反射面包括反射面和控制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得到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第二飞行时间包括:
根据差值最小准则,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确定用户终端发射的信号经过每个智能反射面后到达基站的第二飞行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包括:
基站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采用三边定位原理,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包括:
根据直达路径的第二到达角以及第二飞行时间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当基站与用户之间不存在直达路径,根据2个及以上个数的智能反射面对用户终端进行二维定位,根据3个及以上个数的智能反射面对用户终端进行三维定位。
上述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中,智能反射面向基站上报智能反射面的反射面地理位置以及智能反射面的反射面姿态信息;基站设置局部坐标系,根据本地的基站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和反射面姿态信息,分别计算基站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物理距离以及波束方向信息,将波束方向信息中的离开角告知智能反射面,智能反射面根据收到的离开角,设置智能反射面参数,使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第一波束方向与离开角重合;使基站根据第一到达角设计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第二波束方向,使得第二波束方向与第一到达角重合,并向用户终端下发上行导频信号发送指令,用户终端收到基站的上行导频信号发送指令后,向基站发送上行导频信号,基站收到用户终端发来的上行导频信号后,进行信号处理,联合估计到达角和飞行时间,得到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得到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第二飞行时间,根据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第二飞行时间,以及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计算信号从用户终端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到达基站的总传播距离,将总传播距离减去智能反射面到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得到用户终端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的第二距离,并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和反射面姿态信息,在局部坐标系中计算智能反射面到用户终端的波束方向,将智能反射面的波束方向信息发送给智能反射面;使智能反射面根据基站发送的波束方向信息计算并调节智能反射面的参数,使波束指向服务的用户终端;能够高效地对智能反射面进行参数配置,实现精确的波束控制,此外基站不需要知道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基站根据相应角度估计和飞行时间估计的结果,实现对用户终端的精确定位,在定位信息的辅助下,可以实现波束的精确控制,还可以有效减小波束控制的开销,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且上述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应用范围广泛,既适用于毫米波通信,也适用于太赫兹通信以及自由空间光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是一个实施例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无线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令交互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考图1所示,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流程图,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智能反射面向基站上报智能反射面的反射面地理位置以及智能反射面的反射面姿态信息。
步骤2,基站设置局部坐标系,根据本地的基站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和反射面姿态信息,分别计算基站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物理距离以及波束方向信息,将波束方向信息中的离开角告知智能反射面;所述波束方向信息包括信号离开智能反射面时相对于智能反射面的离开角,以及到达基站时相对于基站天线所在平面的第一到达角。
基站可以根据自己的位置和智能反射面的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计算从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到达角,并进行记录。
步骤3,智能反射面(如智能反射面的控制器)根据收到的离开角,设置智能反射面参数,使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第一波束方向与离开角重合。
步骤4,基站根据第一到达角设计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第二波束方向,使得第二波束方向与第一到达角重合,并向用户终端下发上行导频信号发送指令。
步骤5,用户终端收到基站的上行导频信号发送指令后,向基站发送上行导频信号。
用户终端向基站发送上行导频信号,上行导频信号经过智能反射面或其他路径到达基站后,基站联合估计达到角和飞行时间,并记录估计得到相应的信息对(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
进一步地,基站可根据从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第一到达角,以及基站估计得到的(到达角,飞行时间)信息对,确定用户终端发射的信号(发送上行导频信号)经过每个智能反射面到达基站的飞行时间。
步骤6,基站收到用户终端发来的上行导频信号后,进行信号处理,联合估计到达角和飞行时间,得到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
步骤7,基站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得到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第二飞行时间。
步骤8,基站根据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第二飞行时间,以及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计算信号从用户终端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到达基站的总传播距离,将总传播距离减去智能反射面到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得到用户终端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的第二距离。
步骤9,基站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
步骤10,基站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和反射面姿态信息,在局部坐标系中计算智能反射面到用户终端的波束方向。
具体地,基站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以及智能反射面的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确定用户到智能反射面的入射角。然后,基站根据入射角确定智能反射面到用户的波束方向,并将相应的信息发送给智能反射面,具体可以发送给智能反射面的控制器。
步骤11,基站将智能反射面的波束方向信息发送给智能反射面。
步骤12,智能反射面根据基站发送的波束方向信息计算并调节智能反射面的参数,使波束指向服务的用户终端。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一个多天线地基站,多个智能反射面,以及多个用户终端。基站为用户终端提供通信服务,智能反射面为信号的传播提供有效的传输路径。智能反射面包括反射面和控制器。用户终端可以配置单根天线,也可以配置多根天线。基站的位置以及智能反射面的位置事先已经确定,用户终端可以是移动用户终端,也可以是固定用户终端。
上述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中,智能反射面向基站上报智能反射面的反射面地理位置以及智能反射面的反射面姿态信息;基站设置局部坐标系,根据本地的基站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和反射面姿态信息,分别计算基站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物理距离以及波束方向信息,将波束方向信息中的离开角告知智能反射面,智能反射面根据收到的离开角,设置智能反射面参数,使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第一波束方向与离开角重合;使基站根据第一到达角设计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第二波束方向,使得第二波束方向与第一到达角重合,并向用户终端下发上行导频信号发送指令,用户终端收到基站的上行导频信号发送指令后,向基站发送上行导频信号,基站收到用户终端发来的上行导频信号后,进行信号处理,联合估计到达角和飞行时间,得到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得到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第二飞行时间,根据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第二飞行时间,以及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计算信号从用户终端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到达基站的总传播距离,将总传播距离减去智能反射面到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得到用户终端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的第二距离,并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和反射面姿态信息,在局部坐标系中计算智能反射面到用户终端的波束方向,将智能反射面的波束方向信息发送给智能反射面;使智能反射面根据基站发送的波束方向信息计算并调节智能反射面的参数,使波束指向服务的用户终端;能够高效地对智能反射面进行参数配置,实现精确的波束控制,此外基站不需要知道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基站根据相应角度估计和飞行时间估计的结果,实现对用户终端的精确定位,在定位信息的辅助下,可以实现波束的精确控制,还可以有效减小波束控制的开销,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且上述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应用范围广泛,既适用于毫米波通信,也适用于太赫兹通信以及自由空间光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为用户终端提供通信服务,所述智能反射面为信号的传播提供传输路径,所述智能反射面包括反射面和控制器。
在一个示例中,基站、用户终端和智能反射面形成基于智能反射面的无线通信系统,基于智能反射面的无线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考图2所示。如图2所示,智能反射面和用户终端分别可以为多个,此时基于智能反射面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一个多天线的基站,多个智能反射面,以及多个用户终端。基站为用户终端提供通信服务,智能反射面为信号的传播提供有效的传输路径。智能反射面包括反射面和控制器。用户可以配置单根天线,也可以配置多根天线。基站的位置以及智能反射面的位置事先已经确定,用户终端可以是移动用户终端,也可以是固定用户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得到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第二飞行时间包括:
根据差值最小准则,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确定用户终端发射的信号经过每个智能反射面后到达基站的第二飞行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包括:
基站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采用三边定位原理,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
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包括:
根据直达路径的第二到达角以及第二飞行时间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当基站与用户之间不存在直达路径,根据2个及以上个数的智能反射面对用户终端进行二维定位,根据3个及以上个数的智能反射面对用户终端进行三维定位。
具体地,基站可以根据直达路径的到达角以及飞行时间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当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不存在直达路径,2个及以上个数的智能反射面可以实现对用户的二维定位,3个及以上个数的智能反射面可以实现对用户的三维定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假设基站配置了M根天线,用户终端配有1根天线,智能反射面有N个元素(即智能反射面有N个可调参数)。基站已知智能反射面的位置以及智能反射面的姿态,基站根据自身的位置和智能反射面的位置,计算基站与第l个智能反射面之间的距离dl,信号从第l个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到达角度φ(l),以及第l个智能反射面的出射角η(l)。基站根据到达角φ(l)控制上行接收波束方向。基站将计算得到的智能反射面的出射角η(l)发送给第l个智能反射面控制器。第l个智能反射面控制器根据出射角η(l)计算智能反射面的参数控制系数,使得从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波束方向指向基站。下文分别针对各个通讯场景进行介绍:
(1)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存在直达路径的场景
在开阔的环境下,比如郊外、足球场等,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存在直达路径。在本实施例中,从第i个用户到基站的信道可以表示为:
其中,g(i)表示从第i个用户到基站的大尺度衰落系数;为直达径分量;表示用户发射的信号经过第l个智能反射面到达基站的信道分量,假设总共有L个智能反射面;为其它非直达径分量;与非直达径分量相关,它的每个元素为均值为零,方差为1的复高斯随机变量;与直达径分量相关。当基站配置的是均匀线阵天线时,可以表示为:
其中,θi为从第i个用户到基站的直达路径的到达角,ν为天线间的间距,λ为发射信号中心载频的波长,α(·)表示归一化导向矢量。当基站配置其它类型的天线阵列时,本发明方法同样适用。
在上行传输过程中,基站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其中,K为总的用户数目,x(i)为第i个用户的发射信号向量,W为噪声矩阵,并且W的每一列为复高斯随机变量,均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IM表示秩为M的单位向量。这里假设用户发射的是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宽带信号。
基站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和飞行时间(Timeof Flight,TOF)的联合估计,并且将估计得到的第i个用户发射信号的到达角和飞行时间记录为(τ(i),j)其中j=1,2,…,J(i)。
在有直达路径的情况下,根据直达路径飞行时间最短准则,确定第i个用户到基站的飞行时间以及到达角,即
基站根据估计得到ψ(i),j和t(l,i),确定第i个用户的位置。基站根据第i个用户以及第l个智能反射面的位置和姿态,计算下行传输过程中第l个智能反射面到第i个用户的波束指向。基站将波束指向信息发送给第l个智能反射面的控制器,第l个智能反射面的控制器根据波束指向信息计算第l个智能反射面下行波束控制参数,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2)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不存在直达路径的场景
在城市中心等建筑比较密集的环境下,基站与用户之间通常没有直达路径。此时,从第i个用户到基站的信道可以表示为:
基站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第i个用户发射信号经过第l个智能反射面的飞行时间:
那么可以计算得到第l个智能反射面到第i个用户终端的距离为:
β(l,i)=t(l,i)c-d(l)
其中c=3×108m/s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基站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的位置,以及智能反射面与每个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确定每个用户的位置。基站根据每个用户的位置,计算下行传输过程中每个智能反射面的波束指向,以及每个智能反射面下行波束控制的参数。然后,基站把每个智能反射面的波束指向信息传输给每个智能反射面的控制器。每个智能反射面的控制器根据波束指向信息计算智能反射面下行波束控制参数,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图3为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令交互过程的流程图。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过程,下面将参照图3描述基站侧与用户设备侧的信令交互流程。
如图3所示,首先,在步骤S1中,智能反射面的控制器向基站上报自己的物理位置信息以及智能反射面的配置和姿态。然后,在步骤S2中,基站根据智能反射面的物理位置信息以及智能反射面的配置和姿态,计算上行传输过程中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波束方向(信号从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出射角和到达角)。然后,在步骤S3中,基站将智能反射面的波束方向信息发送给智能反射面控制器。然后,在步骤S4中,智能反射面控制器根据基站发来的上行波束方向信息,计算智能反射面的参数,并进行相应的配置。在步骤S5中,基站向用户下达发送上行导频信号指令。接下来,在步骤S6中,用户发送上行导频信号。在步骤S7中,基站根据用户发送的上行导频信号进行到达角和飞行时间的联合估计。在步骤S8中,基站根据在步骤S2中计算得到信号从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到达角,以及在步骤S7中估计的到达角和飞行时间,确定经过每个智能反射面的飞行时间。在步骤S9中,基站确定每个智能反射面到每个用户的距离,然后根据智能反射面的位置,确定每个用户的位置。在步骤S10中,基站根据每个用户的位置信息,确定下行传输过程中每个智能反射面到各个用户的波束方向。在步骤S11中,基站将各个智能反射面的下行波束指向告知各个智能反射面的控制器。接下来,在步骤S12中,智能反射面根据到基站的波束方向,以及到各个用户的波束方向,计算并调节智能反射面相应的参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能够高效地对智能反射面进行参数配置,实现精确的波束控制。此实施例中,基站不需要知道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基站根据角度估计和飞行时间估计的结果,实现对用户的精确定位。在定位信息的辅助下,可以实现波束的精确控制。此发明的波束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减小波束控制的开销,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本实施例应用范围广泛,既适用于毫米波通信,也适用于太赫兹通信以及自由空间光通信。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模块,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模块,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模块。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5)
1.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智能反射面向基站上报智能反射面的反射面地理位置以及智能反射面的反射面姿态信息;
步骤2,基站设置局部坐标系,根据本地的基站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和反射面姿态信息,分别计算基站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物理距离以及波束方向信息,将波束方向信息中的离开角告知智能反射面;所述波束方向信息包括信号离开智能反射面时相对于智能反射面的离开角,以及到达基站时相对于基站天线所在平面的第一到达角;
步骤3,智能反射面根据收到的离开角,设置智能反射面参数,使智能反射面到基站的第一波束方向与离开角重合;
步骤4,基站根据第一到达角设计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第二波束方向,使得第二波束方向与第一到达角重合,并向用户终端下发上行导频信号发送指令;
步骤5,用户终端收到基站的上行导频信号发送指令后,向基站发送上行导频信号;
步骤6,基站收到用户终端发来的上行导频信号后,进行信号处理,联合估计到达角和飞行时间,得到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
步骤7,基站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得到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第二飞行时间;
步骤8,基站根据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第二飞行时间,以及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计算信号从用户终端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到达基站的总传播距离,将总传播距离减去智能反射面到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得到用户终端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的第二距离;
步骤9,基站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
步骤10,基站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反射面地理位置和反射面姿态信息,在局部坐标系中计算智能反射面到用户终端的波束方向;
步骤11,基站将智能反射面的波束方向信息发送给智能反射面;
步骤12,智能反射面根据基站发送的波束方向信息计算并调节智能反射面的参数,使波束指向服务的用户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为用户终端提供通信服务,所述智能反射面为信号的传播提供传输路径,所述智能反射面包括反射面和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得到经过各个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第二飞行时间包括:
根据差值最小准则,将第一到达角、第二到达角和第一飞行时间进行匹配,确定用户终端发射的信号经过每个智能反射面后到达基站的第二飞行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包括:
基站根据多个智能反射面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距离,采用三边定位原理,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包括:
根据直达路径的第二到达角以及第二飞行时间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当基站与用户之间不存在直达路径,根据2个及以上个数的智能反射面对用户终端进行二维定位,根据3个及以上个数的智能反射面对用户终端进行三维定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30404.0A CN111245494B (zh) | 2020-01-13 | 2020-01-13 |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30404.0A CN111245494B (zh) | 2020-01-13 | 2020-01-13 |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45494A CN111245494A (zh) | 2020-06-05 |
CN111245494B true CN111245494B (zh) | 2022-06-10 |
Family
ID=70880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30404.0A Active CN111245494B (zh) | 2020-01-13 | 2020-01-13 |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4549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831009B1 (ko) | 2021-09-30 | 2025-07-07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지능형 반사 평면을 활용한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빔 선택 방법 및 그 장치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60047A1 (en) | 2020-06-26 | 2021-12-30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Angle-of-arrival dependent re-configurable reflective devices |
CN111867054A (zh) * | 2020-06-30 | 2020-10-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发射装置的定位方法及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
KR20230030627A (ko) * | 2020-06-30 | 2023-03-06 | 지티이 코포레이션 | 수신 장치의 포지셔닝 방법과 장치, 시스템, 저장 매체 및 전자 장치 |
US12292522B2 (en) * | 2020-07-17 | 2025-05-06 | Google Llc | Determining a position of user equipment by using adaptive phase-changing devices |
CN112039567B (zh) * | 2020-07-17 | 2021-10-08 | 浙江大学 | 一种多智能反射面系统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 |
CN113949985B (zh) * | 2020-07-17 | 2023-03-2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WO2022051882A1 (en) | 2020-09-08 | 2022-03-17 | Zte Corporation | Position determination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
WO2022077165A1 (zh) * | 2020-10-12 | 2022-04-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反射设备波束管理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
EP4213560A4 (en) * | 2020-10-27 | 2023-11-1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CN114448586B (zh) * | 2020-11-06 | 2025-01-2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指示工作模式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12235026B (zh) * | 2020-11-06 | 2021-08-27 | 郑州大学 | 一种mimo-ofdma太赫兹通信系统的混合波束设计方法 |
CN114466455A (zh) | 2020-11-10 | 2022-05-1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4498072A (zh) * | 2020-11-13 | 2022-05-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反射面调节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CN114584185A (zh) * | 2020-12-01 | 2022-06-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14641011B (zh) * | 2020-12-15 | 2024-07-26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6648861A (zh) | 2020-12-24 | 2023-08-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在通信系统中使用反射智能表面的系统和方法 |
WO2022133957A1 (en) * | 2020-12-24 | 2022-06-3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lective intelligent surfaces in mimo systems |
CN114726422B (zh) * | 2021-01-05 | 2025-01-21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信息上报方法、接收方法、信息配置方法及设备 |
CN114727312B (zh) * | 2021-01-05 | 2024-04-09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节点设备的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2346009B (zh) * | 2021-01-06 | 2021-04-16 | 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 |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方法及系统 |
CN114843744B (zh) * | 2021-02-02 | 2024-04-1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多天线传输方法、装置、基站主设备及智能超表面设备 |
CN113056000B (zh) * | 2021-02-08 | 2022-04-05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超表面的定位系统、方法及装置 |
WO2022178742A1 (en) * | 2021-02-25 | 2022-09-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using a reconfigurable surface |
US11770175B2 (en) * | 2021-02-26 | 2023-09-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discovery procedures |
CN116897298A (zh) * | 2021-03-02 | 2023-10-17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移动设备定位的可重构智能表面(ris)辅助式定时误差校准 |
CN115052282A (zh) | 2021-03-09 | 2022-09-1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KR20230155450A (ko) * | 2021-03-15 | 2023-11-10 |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재구성가능한 지능형 표면 (ris) 을 통한 통신들 |
CN115119239A (zh) * | 2021-03-18 | 2022-09-27 | 索尼公司 |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JP2024510652A (ja) * | 2021-03-22 | 2024-03-08 | ク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再構成可能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サーフェス(ris)補助ラウンドトリップ時間(rtt)ベースのユーザ機器(ue)測位 |
CN113133014B (zh) * | 2021-03-23 | 2022-06-03 | 清华大学 |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广义电磁波轨道角动量传输系统 |
CN115150917B (zh) * | 2021-03-31 | 2025-05-06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多跳通信方法和系统、基站、智能表面和存储介质 |
US20240162939A1 (en) * | 2021-04-12 | 2024-05-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forming techniques using random-based parameter selection at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
CN112994869B (zh) * | 2021-04-25 | 2021-09-24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一种通信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986903B (zh) * | 2021-04-29 | 2021-10-15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一种智能反射平面辅助的无线感知方法及装置 |
CN115276725A (zh) * | 2021-04-30 | 2022-11-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波束管理方法及装置 |
CN117397179A (zh) * | 2021-05-27 | 2024-01-12 | 京瓷株式会社 | 通信控制方法、无线终端、基站及ris设备 |
CN115412991A (zh) | 2021-05-27 | 2022-11-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方法、反射设备、基站、系统、电子设备和介质 |
US20240244564A1 (en) * | 2021-06-09 | 2024-07-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ris) beam sweeping of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for angle of departure (aod) based positioning |
CN113381795B (zh) * | 2021-06-10 | 2023-02-17 | 上海顺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反射面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和存储介质 |
WO2022261921A1 (en) * | 2021-06-18 | 2022-12-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ntrol interface |
CN113595608B (zh) * | 2021-06-23 | 2022-04-12 | 清华大学 | 基于视觉感知的毫米波/太赫兹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EP4360223A1 (en) * | 2021-06-24 | 2024-05-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WO2023279235A1 (en) * | 2021-07-05 | 2023-01-12 | Zte Corporation | Beamforming indication techniques |
CN113727363B (zh) * | 2021-07-23 | 2024-02-09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一种中间节点的波束管理方法和设备 |
CN113765560B (zh) * | 2021-09-03 | 2024-01-30 | 东南大学 | 一种光定位辅助的位置使能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
US11901972B2 (en) * | 2021-09-21 | 2024-02-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ngular relationship determination using focal point perturbation |
EP4160935A1 (de) * | 2021-09-30 | 2023-04-05 | Siemens AG Österreich | 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kommunikationssystems |
CN113804961B (zh) * | 2021-10-11 | 2024-04-12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智能表面设备和系统,以及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6017680A (zh) * | 2021-10-22 | 2023-04-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6074855A (zh) * | 2021-10-29 | 2023-05-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信号的处理方法、设备和终端 |
CN114025425B (zh) * | 2021-11-03 | 2024-01-02 | 东南大学 | 一种智能超表面辅助的无线通信与感知定位一体化方法 |
CN114051209B (zh) * | 2021-11-18 | 2024-01-05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和场景几何模型的指纹定位方法 |
WO2023092602A1 (zh) * | 2021-11-29 | 2023-06-01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预编码方法、装置、用户设备、ris阵列、基站及存储介质 |
CN114286439B (zh) * | 2021-12-06 | 2022-09-30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多智能反射面的移动设备定位与追踪方法 |
CN114980146B (zh) * | 2021-12-15 | 2023-05-19 | 广州市苏纳米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智能通信箱的波束增强方法、装置及智能通信箱 |
CN118575499A (zh) * | 2022-01-21 | 2024-08-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通信系统中的可重构智能表面上的波束点对齐的系统和方法 |
US20250088220A1 (en) * | 2022-03-30 | 2025-03-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signaling |
CN115865263A (zh) * | 2022-04-28 | 2023-03-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Ris状态反馈、接收方法及装置 |
EP4525382A1 (en) * | 2022-05-11 | 2025-03-19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by intelligent metasurface ris |
CN117119473A (zh) * | 2022-05-12 | 2023-11-2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辅助设备的波束控制方法、装置及网络侧设备 |
CN115866742A (zh) * | 2022-05-25 | 2023-03-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定位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CN115002900B (zh) * | 2022-06-02 | 2023-11-07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定位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5914989A (zh) * | 2022-06-10 | 2023-04-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定位方法、系统、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CN115529071A (zh) * | 2022-06-15 | 2022-12-27 | 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多智能反射面辅助的中继无线通信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
JP7696868B2 (ja) | 2022-07-26 | 2025-06-23 | 株式会社Kddi総合研究所 | 反射板の反射パターンを制御のための基地局装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24016607A (ja) * | 2022-07-26 | 2024-02-07 | 株式会社Kddi総合研究所 | 反射板の反射パターンを制御のための基地局装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24016606A (ja) * | 2022-07-26 | 2024-02-07 | 株式会社Kddi総合研究所 | 反射板の反射パターンを制御のための基地局装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15308687B (zh) * | 2022-08-09 | 2025-02-28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多ris辅助的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278526B (zh) * | 2022-08-30 | 2025-01-21 | 山东浪潮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终端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6055991B (zh) * | 2022-11-07 | 2025-05-30 | 北京理工大学 | 太赫兹超大规模智能超表面辅助的通信定位一体化方法 |
EP4472307A1 (en) | 2023-05-30 | 2024-12-04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Ris-based enhanced positioning |
WO2025040292A1 (en) * | 2023-08-18 | 2025-02-27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Determination of a location parameter for a user equipment |
CN119521386A (zh) * | 2023-08-23 | 2025-02-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8234010B (zh) * | 2024-03-04 | 2024-11-08 | 智慧尘埃(上海)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ris反射的定位方法及系统 |
CN119881795B (zh) * | 2025-03-24 | 2025-06-03 | 山东大学 | 基于无人机集成智能反射面的非相干用户定位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11656A (zh) * | 2016-10-28 | 2018-05-08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系统及其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终端 |
CN108600944A (zh) * | 2018-04-23 | 2018-09-28 | 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小区切换参量的测量方法 |
CN110492911A (zh) * | 2019-07-10 | 2019-11-22 | 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 | 一种用于无人机通信的波束追踪方法与系统 |
-
2020
- 2020-01-13 CN CN202010030404.0A patent/CN11124549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11656A (zh) * | 2016-10-28 | 2018-05-08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系统及其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终端 |
CN108600944A (zh) * | 2018-04-23 | 2018-09-28 | 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小区切换参量的测量方法 |
CN110492911A (zh) * | 2019-07-10 | 2019-11-22 | 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 | 一种用于无人机通信的波束追踪方法与系统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831009B1 (ko) | 2021-09-30 | 2025-07-07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지능형 반사 평면을 활용한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빔 선택 방법 및 그 장치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45494A (zh) | 2020-06-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45494B (zh) |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 | |
CN113225275B (zh) | 基于定位信息辅助的信道估计方法及系统 | |
US11546022B2 (en) | Virtual MIMO with smart surfaces | |
CN113179232B (zh) |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无源智能反射表面的信道估计方法 | |
CN111245492A (zh) | 基于接收功率排序的联合波束训练和智能反射面选择方法 | |
CN112564758A (zh) | 一种采用分布式智能反射面辅助的宽带无线传输方法 | |
CN114286439B (zh) | 一种基于多智能反射面的移动设备定位与追踪方法 | |
WO2023207659A1 (zh) | 确定doa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
NO20110728A1 (no) | Fremgangsmate og system for langdistanse, adaptivt, mobilt, straleformende adhoc-kommunikasjonssystem med integrert posisjonering | |
CN106299724B (zh) | 智能双频天线系统 | |
CN116436502B (zh) | 一种智能反射面选择与相位矩阵调整方法 | |
Akrout et al. | Physically consistent models for intelligent reflective surface-assisted communications under mutual coupling and element size constraint | |
Shaddad et al. | Channel estimation for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in 6G wireless network via deep learning technique | |
He et al. | Joint channel and direction estimation for ground-to-UAV communications enabled by a simultaneous reflecting and sensing RIS | |
CN117859271A (zh) | 用于支持无线网络中可重配置智能表面波束成形的系统和方法 | |
Kadur et al. |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robust beam tracking in a nlos indoor environment | |
CN106452543B (zh) | 定向天线通信成员间波束对准的时序控制方法 | |
US20210399430A1 (en) | Tiled reflector for fixed wireless applications | |
Hongyao et al. | Beam tracking method based on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for obstructed communication | |
Wang et al. | A millimeter wave channel model with variant angles under 3GPP SCM framework | |
CN115412187B (zh) | 一种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的毫米波信道追踪方法 | |
Chen et al. | Razor-sharp narrowbeam communications and management for terahertz wireless networks | |
Luo et al. | Near-field localization based on beam squint of mmwave communications | |
Kyeong et al. | Array calibration for CDMA smart antenna systems | |
Bolkhovskaya et al. | Steerable Bifocal Lens-Array Antenna at 57-64 GHz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