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3339A - 车辆用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93339A
CN111193339A CN201911100743.5A CN201911100743A CN111193339A CN 111193339 A CN111193339 A CN 111193339A CN 201911100743 A CN201911100743 A CN 201911100743A CN 111193339 A CN111193339 A CN 1111933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core
housing
cover
outer peripheral
cente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007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93339B (zh
Inventor
竹野元贵
山岸义忠
北川胜秀
森正树
竹内健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93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3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93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33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6Centering rotors within the stator; Balancing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motor or generator with the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外罩侧的定子铁心的过大的倾斜的车辆用电动机。在所述车辆用电动机中,定子铁心(20)的壳体(16)侧的端部(20d)被固定在壳体(16)的底部(16e)上,外罩(14)以及壳体(16)通过以外罩(14)的内周面(14b)和壳体(16)的内周面(16b)成为同心的方式而嵌合的嵌合定位机构(40)从而被定位,且外罩(14)的结合面(14c)和壳体(16)的结合面(16c)在面接触着的状态下被固定,并且,外罩(14)具备,从外罩(14)的内周面(14b)起朝向定子铁心(20)的外周面中的位于外罩(14)侧的外罩侧外周面(20a)而突出的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因此,由于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的、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而被限制,因此能够抑制定子铁心(20)的过大的倾斜。

Description

车辆用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电动机,尤其涉及一种定子铁心的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辆用电动机,其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壳体、壳体的外罩、被层压有电磁钢板的筒状的定子铁心、以及转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段落0030、段落0040以及图8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即,在具有壳体(220)、外罩(230)、通过对板状的磁性体进行层压而形成的定子铁心(141)、以及转子(130)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电动机(旋转电机)中,定子铁心通过紧固部件(143)而被紧固到壳体上并被悬臂状支承,此外还记载了如下内容,即,在壳体中设置有与定子铁心之间的间隙相对较小的小口径部分(A部)、和相对较大的大口径部分(B部)。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段落0034至段落0036以及图12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即,为了防止定子铁心(141)的振动向壳体(220)的传递,从而对大口径部分的内径进行规定,即,使大口径部分的内径变大,以使得即便在定子铁心的倾斜角度(θ)成为最大的情况下,定子铁心和壳体的大口径部分也不会接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87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中,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是在壳体侧抑制定子铁心的倾斜,从而有可能使定子铁心的倾斜变得比较大。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定子铁心的倾斜的车辆用电动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发明的要旨在于,一种车辆用电动机,具有:筒状的定子铁心,其层压有多个电磁钢板;转子,其被收纳于所述定子铁心的内侧,并且围绕旋转中心线而进行旋转;罩壳,其对所述定子铁心以及所述转子进行收纳,并且包括周壁以及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轴向两端壁,所述车辆用电动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心的轴向两端部中的一方被固定在所述罩壳的轴向两端壁中的一方上,所述罩壳具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从所述罩壳的周壁的内周面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的外周面上的部分、且位于所述轴向两端部中的另一方一侧的部分突出。
此外,第二发明的要旨在于,在第一发明所记载的车辆用电动机中,所述罩壳由相互被固定在一起的壳体和壳体外罩而构成,所述壳体包括,作为所述罩壳的周壁的一部分的外周壁、作为所述轴向两端壁中的一方的底部、以及该壳体的外周壁的顶端面或者被设置于该外周壁的附近处的结合面,所述壳体外罩包括:作为所述罩壳的周壁的另一部分的外周壁、作为所述轴向两端壁中的另一方的底部、以及该壳体外罩的外周壁的顶端面或者被设置于该外周壁的附近处的结合面,所述定子铁心的所述轴向两端部中的所述一方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底部上,该车辆用电动机包括嵌合定位机构,所述嵌合定位机构使如下的嵌合成立,所述嵌合为,以使所述壳体外罩的外周壁的内周面和所述壳体的外周壁的内周面成为同心的方式,而使该壳体外罩相对于该壳体而相对性地定位的嵌合进行确保,所述壳体和所述壳体外罩,在该壳体的所述结合面和该壳体外罩的所述结合面面接触了的状态下被固定,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为,从所述壳体外罩的外周壁的内周面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所述壳体外罩侧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而突出的构件。
此外,第三发明的要旨在于,在第二发明所记载的车辆用电动机中,所述壳体具备定子铁心定位部,所述定子铁心定位部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的内周面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侧外周面而突出。
此外,第四发明的要旨在于,在第二发明或者第三发明所记载的车辆用电动机中,在所述壳体外罩的结合面和所述壳体的结合面面接触着的状态下,所述定子铁心与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距离,短于所述嵌合定位机构的嵌合距离。
此外,第五发明的要旨在于,在第二发明至第四发明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电动机中,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距离,短于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外罩侧内周面与所述转子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距离。
此外,第六发明的要旨在于,在第二发明至第五发明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电动机中,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距离,短于所述壳体外罩的外周壁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距离,并且短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距离。
此外第七发明的要旨在于,在第二发明至第六发明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电动机中,在所述面接触着的状态下的所述壳体外罩以及所述壳体的结合面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定子铁心重叠的位置上。
此外,第八发明的要旨在于,在第二发明至第七发明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电动机中,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为,从所述壳体外罩的外周壁的内周面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而被一体地突出设置的所述壳体外罩的凸部。
此外,第九发明的要旨在于,在第二发明至第八发明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电动机中,所述定子铁心通过多个贯穿螺栓而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被贯穿,并被紧固在所述壳体的底部上。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第一发明,车辆用电动机具有:筒状的定子铁心,其层压有多个电磁钢板;转子,其被收纳于所述定子铁心的内侧,并且围绕旋转中心线而进行旋转;罩壳,其对所述定子铁心以及所述转子进行收纳,并且包括外周壁以及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轴向两端壁,其中,所述定子铁心的轴向两端部中的一方被固定在所述罩壳的轴向两端壁中的一方上,所述罩壳具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从所述罩壳的周壁的内周面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的外周面上的部分、且位于所述轴向两端部中的另一方一侧的部分突出。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通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而限制了定子铁心的外周面的所述部分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定子铁心的倾斜。
根据所述第二发明,车辆用电动机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壳体外罩,其具有外周壁;有底圆筒状的壳体,其具有外周壁;筒状的定子铁心,其层压有多个电磁钢板;转子,其被收纳于所述定子铁心的内侧且围绕旋转中心线而进行旋转,其中,所述定子铁心的所述壳体侧的端部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底部上,所述壳体外罩以及壳体通过以所述壳体外罩的内周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成为同心的方式而进行嵌合的嵌合定位机构而被定位,并且所述壳体外罩的结合面和所述壳体的结合面在面接触着的状态下被固定,所述壳体外罩具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为,从所述壳体外罩的外周壁的内周面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所述壳体外罩侧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而突出的构件。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通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而限制了定子铁心的外罩侧外周面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定子铁心的倾斜。
此外,根据所述第三发明,所述壳体具备定子铁心定位部,所述定子铁心定位部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侧外周面而突出。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当将所述定子铁心向所述壳体上组装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定子铁心的壳体侧的端部相对于壳体的定位。
此外,根据所述第四发明,在所述壳体外罩的结合面和所述壳体的结合面面接触着的状态下,所述定子铁心与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距离短于所述嵌合定位机构的嵌合距离。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当将所述外罩向固定有所述定子铁心的所述壳体上组装时,在所述定子铁心和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接触之前就开始实施了通过所述嵌合定位机构而实施的定位。因此,由于能够防止组装时的所述定子铁心和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的接触,因此使组装变得容易。
此外,根据所述第五发明,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距离,短于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外罩侧内周面与所述转子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距离。如果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降低所述定子铁心和所述转子发生干涉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所述第六发明,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距离,短于所述壳体外罩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距离,并且短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距离。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通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而限制了定子铁心的外罩侧外周面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定子铁心的过大的倾斜。
此外,根据所述第七发明,在所述面接触的状态下的所述壳体外罩以及所述壳体的结合面,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定子铁心重叠的位置上。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的话,由于能够抑制所述外罩以及壳体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尺寸,因此使组装变得容易。
此外,根据所述第八发明,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为,从所述壳体外罩的内周面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而被一体地突出设置的所述壳体外罩的凸部。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通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而限制了定子铁心的外罩侧外周面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定子铁心的过大的倾斜。
此外,根据所述第九发明,所述定子铁心通过多个贯穿螺栓而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被贯穿,并被紧固在所述壳体的底部上。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定子铁心在发生了倾斜时还通过所述多个贯穿螺栓而被支承,因此能够抑制外罩侧的定子铁心的过大的倾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电动机的模式图,且为包含车辆用电动机的转子的旋转中心线CL的纵剖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车辆用电动机的定子铁心倾斜了的状况的模式图。
图3为表示图2的III-III视截面的横剖视图。
图4为表示用于在图1的车辆用电动机的壳体上组装外罩的定位的状况的图。
图5为表示在图4的车辆用电动机的壳体上组装了外罩的状况的图。
图6为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用电动机进行说明的图,且为与图1相对应的图。
图7为对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用电动机进行说明的图,且为与图1相对应的图。
图8为表示不具有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的比较例的车辆用电动机的剖视图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而使图适当地被简化或被变形,各部的尺寸比以及形状等并不一定被准确地描绘。
【实施例1】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电动机(以下,称为电动机)10的模式图,且为包含转子18的旋转中心线CL的纵剖视图。电动机10具有,壳体外罩(以下,称为外罩)14、壳体16、转子18、被卷绕有线圈19(参照图2)的定子铁心20。外罩14为有底圆筒状,并具有外周壁14d和底部14e,并且在被设置于外罩14的底部14e上的轴承嵌合孔22中,嵌合有轴承24。此外,壳体16为有底圆筒状,且具有外周壁16d和底部16e,并且在被设置于壳体16的底部16e上的轴承嵌合孔26中,嵌合有轴承28。以这种方式而构成的电动机10为例如交流同步电动机,当通过被供给至线圈19的三相交流电流而形成旋转磁场时,内置有永久磁铁的转子18将根据该旋转磁场而被旋转驱动。另外,图中的径向为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图中的轴向为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中的“罩壳”由彼此被紧固在一起的外罩14以及壳体16而构成。
在壳体16的内侧,定子铁心20以与壳体16在径向上隔开间隙38的状态而被收纳。所述间隙38在与旋转中心线CL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定子铁心20通过将利用氧化膜而被相互电绝缘了的多个电磁钢板30(参照图2)层压在一起而构成,并且具有筒形状。定子铁心20的壳体16侧的端部20d通过利用多个贯穿螺栓34而在轴向、即平行于转子18的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被贯穿并被紧固在壳体16上,从而被固定在壳体16的底部16e上。转子18经由轴承24以及轴承28,而以转子18的旋转轴18b能够围绕旋转中心线CL进行旋转的方式通过外罩14以及壳体16而被支承。另外,定子铁心20的外罩14侧的端部20c并未被固定在外罩14以及壳体16中的任何一方上。因此,定子铁心20仅将壳体16侧的端部20d固定在壳体16的底部16e上,从而仅在单侧被支承、即被悬臂支承。
图2为表示电动机10的定子铁心20倾斜了的状况的模式图。此外,图3为图2的示意性的III-III视剖视图。另外,在图2以及图3中,省略了多个贯穿螺栓34。此外,在定子铁心20中,从内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狭缝跨及该内周面整周而以等间隔的方式被设置,此时在图3中仅图示了多个狭缝中的四个。在外罩14中形成有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从外罩14的外周壁14d的内周面14b起朝向位于定子铁心20的外罩14侧的外罩侧外周面20a而被突出设置。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对应于外罩14的凸部。此外,在壳体16中形成有定子铁心定位部16a,所述定子铁心定位部16a从壳体16的外周壁16d的内周面16b起朝向位于定子铁心20的壳体16侧的壳体侧外周面20b而被突出设置。定子铁心定位部16a对应于壳体16的凸部。定子铁心定位部16a为,在定子铁心20通过多个贯穿螺栓34而被紧固在壳体16上之前,用于对定子铁心20的壳体16侧的端部20d和壳体16的底部16e进行定位的凸部。如图3所示,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在外罩14的内侧且在以旋转中心线CL为中心的圆周C1上以圆周方向的等间隔而被设置有四个。对于定子铁心定位部16a也为同样的设定。
如图2所示,在定子铁心20倾斜了的情况下,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将会接触于被设置在外罩14上的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因此,由于会限制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的、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定子铁心20的更大程度的倾斜。此外,通过将定子铁心定位部16a设置成,当定子铁心20倾斜时会与定子铁心20的端部20d接触,从而能够除了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之外还通过定子铁心定位部16a来防止定子铁心20的倾斜。
返回图1,被设置于外罩14上的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与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之间的、垂直于定子铁心20未倾斜时的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1被设定为,短于外罩14的内周面14b与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之间的、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2,并且短于壳体16的内周面16b与定子铁心20的壳体侧外周面20b之间的、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3。
此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与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之间的、定子铁心20未倾斜时的距离L1被设定为,短于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内周面20e与转子18的外罩侧外周面18a之间的、定子铁心20未倾斜时的距离L4。
图8为表示在具备未设置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的外罩314的比较例的电动机310中,定子铁心20倾斜了的状况的图。如图8所示,电动机310的定子铁心20虽然通过多个贯穿螺栓34而被直接固定在壳体316的底部上,但是并未被直接固定在外罩314上。因此,例如,当利用多个贯穿螺栓34而将定子铁心20紧固在壳体316上时,有可能因为紧固或者组装时的力、或被层压的电磁钢板的厚度的偏差等的原因,而使得向固定方向发生定子铁心20的倾斜。尤其是,在将电动机310以其旋转中心线CL为水平方向而进行设置的情况下,即,在将电动机310横置的情况下,由于成为仅在壳体316侧使定子铁心20被支承的悬臂支承状态,因此有可能发生定子铁心20的倾斜。此外,在通过车辆的行驶中受到的振动或者冲击等的外力而发生振动并使电动机310摇摆了的情况下,或者电磁力较大的情况下,由于定子铁心20会挠曲,因此有可能会产生定子铁心20的倾斜。例如,在这些倾斜被叠加在一起的情况下,会产生定子铁心20的比较大的倾斜,尤其是,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即,在外罩314侧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内周面接近于转子18的外罩侧外周面,从而使定子铁心20和电动机310的转子18过于接近,或者会发生接触等的情况。另外,认为定子铁心20的过大的倾斜在如下的情况下更易于发生,即,定子铁心20在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较长的情况、定子铁心20的直径较小的情况、被设置于壳体的内侧的定子铁心定位部在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情况等。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定子铁心20未倾斜时的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与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之间的距离L1被设定为,短于定子铁心20未倾斜时的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内周面20e与转子18的外罩侧外周面18a之间的距离L4。因此,由于在定子铁心20和转子18进行接触之前,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和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将会接触,因此能够降低因为定子铁心20的过大的倾斜而使定子铁心20和转子18接触的可能性。
图4为表示用于在电动机10的壳体16上组装外罩14的定位的状况的图,
图5为表示在定位后的电动机10的壳体16上组装了外罩14的状态的图。如图4所示,在外罩14的外周壁14d的顶端面上设置有结合面14c,并且在壳体16的外周壁16d的顶端面上设置有结合面16c。这些结合面14c以及结合面16c在相互面接触着的情况下,以从径向、即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观察时位于与定子铁心20重叠的位置处的方式,而分别被设置在外罩14以及壳体16上。
在外罩14的结合面14c上,设置有用于将外罩14定位在壳体16上的多个定位孔40a。在壳体16的结合面16c上,在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突出设置有所述多个定位孔40b,并且被嵌入有定位销40c。
如图4所示,通过使定位销40c和定位孔40a被嵌合在一起,从而以外罩14的内周面14b和壳体16的内周面16b成为同心的方式而对外罩14和壳体16进行了定位。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内周面14b和内周面16b成为了同心时的内周面14b以及内周面16b的中心线与旋转中心线CL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外罩的定位孔40a、壳体16的定位孔40b以及定位销40c作为嵌合定位机构40而发挥功能。
在将外罩14向壳体16进行组装时,如图4所示,首先,使电动机10的定子铁心20沿着定子铁心定位部16a而被定位在壳体的底部16e上,并且使之通过多个贯穿螺栓34而被紧固并固定在壳体16上。然后,通过使转子18的旋转轴18b穿过被嵌合在壳体16的轴承嵌合孔26中的轴承28的内径侧,从而将转子18收纳在被固定在壳体16上的定子铁心20的内侧。接下来,虽然将外罩14组装在壳体16上,但是此时通过使转子18的旋转轴18b穿过被嵌合在外罩14的轴承嵌合孔22中的轴承24的内径侧,从而利用上述嵌合定位机构40来将外罩14定位在壳体16上。此后,如图5所示,将外罩14的结合面14c设为与壳体16的结合面16c面接触着的状态,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的紧固等而使外罩14和壳体16被相互固定在一起。
嵌合定位机构40如图5所示而具有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嵌合距离D1。嵌合距离D1为,将外罩14组装在壳体16上时的、从定位销40c的侧面与外罩14的定位孔40a的内周面接触从而开始嵌合的位置起至通过将结合面16c和结合面14c设为被面接触着的状态从而完成了定位销40c与定位孔40a之间的嵌合的状态下的位置为止的、外罩14相对于壳体16的移动距离。另外,定位销40c的所述侧面不包括倒角部分,定位孔40a的所述内周面不包括倒角部分。由此,在所述嵌合距离D1的定义中,去除了如图5所示的、定位销40c的倒角部分和外罩14的定位孔40a的倒角部分接触的位置、所述定位销40c的倒角部分和所述定位孔40a的内周面接触的位置、或者所述定位孔40a的倒角部分和所述定位销40的侧面接触的位置。
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从外罩14的内周面14b起朝向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而被突出设置。因此,在将外罩14向壳体16上进行组装时,由于组装的误差或者尺寸的偏差,从而变得易于产生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与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之间的接触。为了降低该接触的可能性,从而将结合面14c、16c面接触着的状态下的、定子铁心20和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重叠的部分在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Ds,设定为短于嵌合距离D1。
在图4中,示出了在外罩14的结合面14c和壳体16的结合面16c被面接触之前的状态、且定子铁心20和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在径向上即将重叠之前的状态。换言之,示出了定子铁心20和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在径向上重叠的部分的轴向的距离为0的状态。此时,定位销40c的侧面和外罩14的定位孔40a的侧面已经以D1-Ds的距离而重叠。由此,由于在图4的状态下已经进行了定位,因此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和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接触的可能性降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电动机10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外罩14,其具有外周壁14d;有底圆筒状的壳体16,其具有外周壁16d;筒状的定子铁心20,其层压有多个电磁钢板30;转子18,其被收纳于定子铁心20的内侧且围绕旋转中心线CL而进行旋转,其中,定子铁心20的壳体16侧的端部20d被固定在壳体16的底部16e上,外罩14以及壳体16通过以外罩14的内周面14b和壳体16的内周面16b成为同心的方式而嵌合的嵌合定位机构40而被定位,并且在外罩14的结合面14c和壳体16的结合面16c面接触着的状态下被固定,外罩14具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从外罩14的内周面14b起朝向定子铁心20的外周面中的位于外罩14侧的外罩侧外周面20a而突出。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通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而限制了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定子铁心20的过大的倾斜。
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壳体16具备定子铁心定位部16a,所述定子铁心定位部16a从壳体16的内周面16b起朝向定子铁心20的壳体侧外周面20b而突出。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在将定子铁心20向壳体16进行组装时,能够容易地实施定子铁心20的壳体16侧的端部20d相对于壳体16的定位。
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外罩14的结合面14c和壳体16的结合面16c面接触着的状态下,定子铁心20和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在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Ds,短于嵌合定位机构40的嵌合距离D1。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在将外罩14向固定有定子铁心20的壳体16上进行组装时,将会在定子铁心20和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接触之前进行通过嵌合定位机构40而实施的定位。因此,由于能够防止组装时的定子铁心20和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的接触,因此使组装变得容易。
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与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之间的、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1,短于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内周面20e与转子18的外罩侧外周面18a之间的、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4。如果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定子铁心20和转子18接触的可能性。
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与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之间的、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1,短于外罩14的内周面14b与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之间的、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2,并且短于壳体16的内周面16b与定子铁心20的壳体侧外周面20b之间的、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3。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通过铁心倾斜抑制部14a而限制了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定子铁心20的过大的倾斜。
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所述面接触的状态下的外罩14的结合面14c以及壳体16的结合面16c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位于与定子铁心20重叠的位置上。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能够抑制外罩14以及壳体16在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尺寸,因此使组装变得容易。
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为,从外罩14的内周面14b起朝向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而被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外罩14的凸部。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通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而限制了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定子铁心20的过大的倾斜。
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定子铁心20通过多个贯穿螺栓34而在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被贯穿,并且被紧固在壳体16的底部16e上。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定子铁心20在发生了倾斜时还能够通过多个贯穿螺栓34而被支承,因此能够抑制定子铁心20的过大的倾斜。
【实施例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例彼此共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6为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且为对应于图1的图。本实施例的电动机110的外罩114为有底圆筒状,并且具有从外罩114的结合面114c的内侧起向图6的下方突出的圆筒状的嵌合凸部即外周壁114d、和底部114e。此外,在外罩114上形成有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14a,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14a为,从外罩114的外周壁114d的内周面114b起朝向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而被突出设置的外罩114的凸部。壳体116为有底圆筒状,且具有外周壁116d和底部116e,并且在壳体116的外周壁116d上设置有凹部140a,所述凹部140a从被设置于外周壁116d的顶端面上的结合面116c起朝向图6的下方被深挖而成。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中的“外罩”由相互被紧固在一起的外罩114以及壳体116而构成。
在将外罩114向壳体116上进行组装时,通过使外周壁114d的侧面和凹部140a的内周面接触,从而以内周面114b和壳体116的外周壁116d的内周面116b成为同心的方式被定位。然后,在结合面114c和结合面116c面接触着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的紧固等而使外罩114和壳体116被相互固定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外罩114的外周壁114d和壳体116的凹部140a为作为嵌合定位机构140而发挥功能的构件,并且如图6所示具有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嵌合距离D2。
嵌合距离D2为,在将外罩114向壳体116进行组装时的、从外周壁114d的侧面与凹部140a的内周面接触并开始嵌合的位置起至通过使外罩114的结合面114c和壳体116的结合面116c面接触从而完成了外周壁114d与凹部140a之间的嵌合的状态下的位置为止的、外罩114相对于壳体116的移动距离。另外,外周壁114d的所述侧面不包括倒角部分,凹部140a的内周面不包括倒角部分。
如图6所示,在外罩114的结合面114c和壳体116的结合面116c面接触着的状态下的、定子铁心20和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14a重叠的部分在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Ds被设定为,短于嵌合距离D2。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定子铁心定位部16a相关联的效果、以及由面接触着的状态下的外罩14以及壳体16的结合面14c、16c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位于与定子铁心20重叠的位置上而实现的效果之外,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另外,与实施例1相同,还可以对于本实施例的壳体116而追加从壳体116的内周面116b起朝向定子铁心20的壳体侧外周面20b而被突出设置的多个定子铁心定位部。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处于面接触着的状态下的外罩114的结合面114c以及壳体116的结合面116c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不与定子铁心20重叠而是向壳体外罩114侧偏移,但是也可以设为如下形状,即,所述面接触着的状态下的外罩114的结合面114c以及壳体116的结合面116c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位于与定子铁心20重叠的位置上的形状。
【实施例3】
图7为对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且为对应于图1的图。在本实施例的电动机210中,外罩214为有底圆筒状,并具有外周壁214d和底部214e,壳体216为有底圆筒状,并具有外周壁216d和底部216e。在外罩214上形成有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214a,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214a为,从外罩214的外周壁214d的内周面214b起朝向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而被突出设置的外罩214的凸部。此外,在壳体216上形成有多个定子铁心定位部216a,所述定子铁心定位部216a为,从壳体216的外周壁216d的内周面216b起朝向定子铁心20的壳体侧外周面20b而被突出设置的壳体216的凸部。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中的“罩壳”由相互被紧固在一起的外罩214以及壳体216而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被压入转子18中的外罩214侧的轴承24、和外罩214的轴承嵌合孔222作为嵌合定位机构240而发挥功能。具体而言,通过使被压入转子18中的轴承28嵌入到壳体216的轴承嵌合孔226中,从而使壳体216和转子18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被相互定位。接下来,通过在使被压入转子18中的外罩214侧的轴承24的侧面和外罩214的轴承嵌合孔222的内周面接触的同时对外罩214进行组装,从而使转子18和外罩214在垂直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被相互定位。因此,外罩214和壳体216经由转子18而以作为有底圆筒状的外罩214的内周面214b和作为有底圆筒状的壳体216的内周面216b成为同心的方式被相互定位。而且,在被定位后的结合面214c和结合面216c面接触着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的紧固等而使外罩214和壳体216被相互固定在一起。
如图7所示,嵌合定位机构240具有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嵌合距离D3。嵌合距离D3为,在将外罩214向壳体216进行组装时的、从通过使轴承嵌合孔222的内周面和轴承24的侧面接触从而开始嵌合的位置起至通过使外罩214的结合面214c和壳体216的结合面216c面接触从而完成了轴承嵌合孔222与轴承24之间的嵌合的状态下的位置为止的、外罩214相对于壳体216的移动距离。另外,轴承嵌合孔222的所述内周面不包括倒角部分,轴承24的所述侧面不包括倒角部分。
如图7所示,在外罩214的结合面214c和壳体216的结合面216c面接触着的状态下的、定子铁心20和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214a重叠的部分在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Ds被形成为,短于嵌合距离D3。在本实施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以上,虽然基于附图而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被应用于其他方式。
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1至3中,多个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114a、214a在外罩14、114、214的内侧在以旋转中心线CL作为中心的圆周C1上,以圆周方向上的等间隔而被设置有四个(参照图3),但是也可以设置有两个或者五个,此外还可以设置有一个环状的凸部。此外,也可以不以等间隔的方式而设置。对于定子铁心定位部16a、216a也为同样设定。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1至3中,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114a、214a从外罩14、114、214的内周面14b、114b、214b起朝向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而被突出设置,但是,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也可以为,例如被组装在外罩14、114、214上的其他部件、例如被组装在内周面14b、114b、214b上的、朝向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而突出的螺钉等。对于定子铁心定位部也为同样设定。而且,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1至3中,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被突出设置在外罩14、114、214的内周面14b、114b、214b上,但是也可以从壳体16、116、216的内周面16b、116b、216b朝向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而被突出设置。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1至3中,作为嵌合定位机构40、140、240而使用了定位销40c、壳体116的凹部140a、轴承24等,但是在对外罩14、114、214和壳体16、116、216进行紧固时也可以使用定位螺栓,并使该定位螺栓作为嵌合定位机构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1至3中,定子铁心20通过多个贯穿螺栓34而在平行于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被贯穿,并被紧固在壳体16、116、216的底部16e、116e、216e上,从而被悬臂支承。但是,也可以不使用多个贯穿螺栓34,而是例如通过压入等的方式而将定子铁心20的壳体16、116、216侧的端部20d固定在壳体16的底部16e、116e、216e上。此外,虽然在图1以及图4至图7中示出了两个贯穿螺栓34,但是个数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虽然上述的电动机10、110、210被设定为同步电动机,但是也可以为感应电动机等。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外罩14所具备的定位孔40a和壳体16所具备的定位销40c作为嵌合定位机构40而被使用,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使外罩14具备定位销,并将定位销插穿到壳体16所具备的定位孔40b中。此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使外罩14的外周壁14d的顶端面和壳体16的外周壁16d的顶端面中的任意一方所具备的嵌合突起、和另一方所具备的嵌入有所述嵌合突起的嵌合孔作为嵌合定位机构而发挥功能,并且也可以将该嵌合距离D1设为所述嵌合突起的突出距离。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嵌合距离D1为去除了定位销40c的倒角部分与外罩14的定位孔40a的倒角部分与各自的对方接触时的距离的参数,但是,只要能够防止组装时的定子铁心20的外罩侧外周面20a与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之间的接触,则也可以将如下的距离Dm作为嵌合距离而使用,所述距离Dm为,以包括定位销40c的倒角部分和外罩14的定位孔40a的倒角部分接触的位置、所述定位销40c的倒角部分和所述定位孔40a的内周面接触的位置、或者所述定位孔40a的倒角部分和所述定位销40的侧面接触的位置的方式而被定义的距离。对于嵌合距离D2以及嵌合距离D3也为同样设定。
另外,上述实施例始终只是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以加入了各种变更、改良的方式而实施。
符号说明
10、110、210:电动机(车辆用电动机);
14、114、214:外罩(壳体外罩);
14a、114a、214a: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
14b、114b、214b:内周面;
14c、114c、214c:结合面;
14d、114d、214d:外周壁;
16、116、216:壳体;
16A、216a:定子铁心定位部;
16b、116b、216b:内周面;
16c、116c、216c:结合面;
16d、116d、216d:外周壁;
16e、116e、216e:底部;
18:转子;
20:定子铁心;
20a:外罩侧外周面(壳体外罩侧外周面);
20b:壳体侧外周面;
20d:壳体侧的端部;
34:贯穿螺栓;
40、140、240:嵌合定位机构;
CL:旋转中心线;
D1、D2、D3、Dm:嵌合距离;
Ds:距离;
L1:距离;
L2:距离;
L3:距离;
L4:距离。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电动机(10,110,210),具有:
筒状的定子铁心(20),其层压有多个电磁钢板;
转子(18),其被收纳于所述定子铁心(20)的内侧,并且围绕旋转中心线(CL)而进行旋转;
罩壳(14、16,114、116,214、216),其对所述定子铁心(20)以及所述转子(18)进行收纳,并且包括周壁(14d、16d,114d、116d,214d、216d)以及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轴向两端壁(14e、16e,114e、116e,214e、216e),
所述车辆用电动机(10,110,210)的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心(20)的轴向两端部(20c,20d)中的一方(20d)被固定在所述罩壳(14、16,114、116,214、216)的轴向两端壁(14e、16e,114e、116e,214e、216e)中的一方(16e,116e,216e)上,
所述罩壳(14、16,114、116,214、216)具备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114a,214a),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114a,214a)从所述罩壳(14、16,114、116,214、216)的周壁(14d、16d,114d、116d,214d、216d)的内周面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20)的外周面上的部分(20a)、且位于所述轴向两端部(20c、20d)中的另一方(20c)一侧的部分(20a)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10,110,2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壳(14、16,114、116,214、216)由相互被固定在一起的壳体(16,116,216)和壳体外罩(14,114,214)而构成,
所述壳体(16,116,216)包括:作为所述罩壳(14、16,114、116,214、216)的周壁(14d、16d,114d、116d,214d、216d)的一部分的外周壁(16d,116d,216d)、作为所述轴向两端壁(14e、16e,114e、116e,214e、216e)中的一方(16e,116e,216e)的底部(16e,116e,216e)、以及该壳体(16,116,216)的外周壁(16d,116d,216d)的顶端面或者被设置于该外周壁(16d;116d,216d)的附近处的结合面(16c,116e,216c),
所述壳体外罩(14,114,214)包括:作为所述罩壳(14、16,114、116,214、216)的周壁(14d、16d,114d、116d,214d、216d)的另一部分的外周壁(14d,114d,214d)、作为所述轴向两端壁(14e、16e,114e、116e,214e、216e)中的另一方的底部(14e,114e,214e)、以及该壳体外罩(14,114,214)的外周壁(14d,114d,214d)的顶端面或者被设置于该外周壁(14d,114d,214d)的附近处的结合面(14c,114c,214c),
所述定子铁心(20)的所述轴向两端部(20c、20d)中的所述一方(20d)被固定在所述壳体(16,116,216)的底部(16e,116e,216e)上,
该车辆用电动机(10,110,210)包括嵌合定位机构(40,140,240),所述嵌合定位机构(40,140,240)使如下的嵌合成立,所述嵌合为,以使所述壳体外罩(14,114,214)的外周壁(14d,114d,214d)的内周面(14b,114b,214b)和所述壳体(16,116,216)的外周壁(16d,116d,216d)的内周面(16b,116b,216b)成为同心的方式,而使该壳体外罩(14,114,214)相对于该壳体(16,116,216)而相对性地定位的嵌合,
所述壳体(16,116,216)和所述壳体外罩(14,114,214)在该壳体(16,116,216)的所述结合面(16c,116c,216c)与该壳体外罩(14,114,214)的所述结合面(14c,114c,214c)面接触着的状态下被固定,
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114a,214a)为,从所述壳体外罩(14,114,214)的外周壁(14d,114d,214d)的内周面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20)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所述壳体外罩(14,114,214)一侧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而突出的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10,2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6,216)具备定子铁心定位部(16a,216a),所述定子铁心定位部(16a,216a)从所述壳体(16,216)的外周壁(16d,116d,216d)的内周面(16b,116b,216b)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20)的壳体侧外周面而突出。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10,2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外罩(14,114,214)的结合面(14c,114c,214c)和所述壳体(16,116,216)的结合面(16c,116c,216c)面接触着的状态下,所述定子铁心(20)与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114a,214a)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ds),短于所述嵌合定位机构的嵌合距离(D1,D2,D3)。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10,110,2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114a,214a)与所述定子铁心(20)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距离(L1),短于所述定子铁心(20)的壳体外罩侧内周面(20a)与所述转子(18)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18a)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4)。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10,110,2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114a,214a)与所述定子铁心(20)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20a)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1),短于所述壳体外罩(14,114,214)的外周壁(14d,114d,214d)的内周面(14b,114b,214b)与所述定子铁心(20)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20a)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2),并且短于所述壳体(16,116,216)的外周壁(16d,116d,216d)的内周面(16b,116b,216b)与所述定子铁心(20)的壳体侧外周面(20b)之间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L3)。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10,210),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接触着的状态下的所述壳体外罩(14,214)以及所述壳体(16,216)的结合面(16c,216c)在垂直于所述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定子铁心(20)重叠的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10,110,2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心倾斜抑制部(14a,114a,214a)为,从所述壳体外罩(14,114,214)的外周壁(14d,114d,214d)的内周面(14b,114b,214b)起朝向所述定子铁心(20)的壳体外罩侧外周面(20a)而被一体地突出设置的所述壳体外罩(14,114,214)的凸部。
9.如权利要求2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10,110,2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心(20)通过多个贯穿螺栓而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线(CL)的方向上被贯穿,并被紧固在所述壳体(16,116,216)的底部(16e,116e,216e)上。
CN201911100743.5A 2018-11-14 2019-11-12 车辆用电动机 Active CN1111933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4209A JP7197335B2 (ja) 2018-11-14 2018-11-14 車両用電動機
JP2018-214209 2018-11-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3339A true CN111193339A (zh) 2020-05-22
CN111193339B CN111193339B (zh) 2023-02-03

Family

ID=70469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00743.5A Active CN111193339B (zh) 2018-11-14 2019-11-12 车辆用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9264B2 (zh)
JP (1) JP7197335B2 (zh)
CN (1) CN111193339B (zh)
DE (1) DE10201921741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4190A (zh) * 2021-05-25 2021-09-07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小气隙的电机及其加工装配方法和电动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30130A1 (de) 2021-11-18 2023-05-2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Entkopplungselements in einer Durchgangsbohrung eines Stators einer Elektromaschine, Stator für eine Elektromaschine sowie Elektromaschine umfassend einen solchen Stat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28725A (ja) * 2006-02-23 2007-09-06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ータの固定構造および電動車両
CN101111984A (zh) * 2005-02-24 2008-01-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旋转电机的驱动设备
JP2008271680A (ja) * 2007-04-18 2008-11-06 Aisin Aw Co Ltd モータ駆動装置及びモータ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9012542A (ja) * 2007-07-03 2009-01-22 Panasonic Corp 電動用ハブ装置および電動車両
CN104321955A (zh) * 2012-05-02 2015-0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93695B (en) * 1994-09-30 1998-05-13 Aisin Seiki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JP2000023405A (ja) * 1998-07-06 2000-01-21 Aqueous Reserch:Kk 駆動装置
JP4238091B2 (ja) * 2003-08-11 2009-03-11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898537B2 (ja) 2007-04-18 2012-03-1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位置調整方法
JP5240495B2 (ja) * 2007-10-31 2013-07-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6140172A (ja) * 2015-01-27 2016-08-04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動圧縮機
JP2016158389A (ja) * 2015-02-24 2016-09-0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US10432044B2 (en) 2015-11-02 2019-10-01 Denso Corporation Rotor including stacked cores, mo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tor
JP6776808B2 (ja) 2016-10-25 2020-10-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1984A (zh) * 2005-02-24 2008-01-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旋转电机的驱动设备
JP2007228725A (ja) * 2006-02-23 2007-09-06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ータの固定構造および電動車両
CN101390276A (zh) * 2006-02-23 2009-03-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的固定结构以及电动车辆
JP2008271680A (ja) * 2007-04-18 2008-11-06 Aisin Aw Co Ltd モータ駆動装置及びモータ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9012542A (ja) * 2007-07-03 2009-01-22 Panasonic Corp 電動用ハブ装置および電動車両
CN104321955A (zh) * 2012-05-02 2015-0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4190A (zh) * 2021-05-25 2021-09-07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小气隙的电机及其加工装配方法和电动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217412A1 (de) 2020-05-14
JP2020088875A (ja) 2020-06-04
JP7197335B2 (ja) 2022-12-27
US20200153310A1 (en) 2020-05-14
CN111193339B (zh) 2023-02-03
US11539264B2 (en)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45063B2 (en) Wire-connection structure of motor
US7157820B2 (en) Resolver
CN111193339B (zh) 车辆用电动机
CN108631467B (zh) 永磁体电动机
JP2010093939A (ja) 電動モータ
JP2010104211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11490641A (zh) 旋转电机单元及分解器定子
US20220337115A1 (en) Motor
JP2007295638A (ja) 電動モータ
JP2008295153A (ja) 電動モータ
WO2020080548A1 (ja) モータ
CN111384802A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JP2008199856A (ja) ステータコア、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ユニット
CN111835118B (zh) 车辆用电动机
WO2022107714A1 (ja) モータ
CN219107179U (zh) 电机
JP7132541B2 (ja) 電動機
JP2018088787A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CN110034621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WO2022208753A1 (ja) モーター構造
JP4852405B2 (ja) 電動モータ
CN113994567B (zh) 电机
KR20220087013A (ko) 모터
CN109728702B (zh) 车用电机
JP6149693B2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