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5678B - 电池电缆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池电缆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5678B
CN111095678B CN201880060202.1A CN201880060202A CN111095678B CN 111095678 B CN111095678 B CN 111095678B CN 201880060202 A CN201880060202 A CN 201880060202A CN 111095678 B CN111095678 B CN 1110956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attery
cable
caulking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020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5678A (zh
Inventor
铃木和行
是永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95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5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5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56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12End pieces terminating in an eye, hook, or for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4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conductive parts having primarily a non-electric function, e.g. frame, casing, ra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池电缆端子(8),其用于将电缆(7)连接于电池(6A)、(6B)的端子(12)。铆接部(18)被铆接固定于电缆(7)。端子连接部(20)在从铆接部(18)向与电缆(7)的配线方向交叉的预定方向远离的位置被连接于电池(6A)、(6B)的端子(12)。连结部(19)在铆接部(18)与端子连接部(20)之间沿预定方向延伸,并将铆接部(18)与端子连接部(20)以沿预定方向分离的状态相互连结。

Description

电池电缆端子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将电缆连接于电池的端子的电池电缆端子。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池端子(第1例的电池电缆端子),该电池端子包括:压接部,其被形成为大致“C”字形;一对紧固片,其被以相互对峙的方式延伸设置在压接部的两端;螺栓及螺母,其通过将这两个紧固片拧紧,从而使压接部压接于电池极柱;以及电线铆接部,其从螺母侧的紧固片延伸,并压接连接电线。此外,图示了在电线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压接部的状态。
此外,在同一文献中,除了上述电池端子之外,还记载了一种电池端子(第2例的电池电缆端子),该电池端子包括从压接部的上下端缘直接延伸的电线铆接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823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将相邻的2个电池的同极端子(第1及第2端子)并联连接,会存在如下情况:将电线(供给电力用的电缆)的前端部连接于第1端子,将电缆的中间部分连接于第2端子。但是,因为在专利文献1的第1例的电池电缆端子中,在电缆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压接部(端子连接部),所以会存在如下风险:在将第1例的电池电缆端子连接于电缆的中间部分时,电缆与端子连接部会发生干扰,从而难以将第1例的电池电缆端子连接于电缆的中间部分。
与此相反,在专利文献1的第2例的电池电缆端子中,因为在电缆的延长线上未配置有端子连接部,所以电缆与端子连接部不会发生干扰。但是,在第2例的电池电缆端子中,因为电线铆接部从端子连接部的上下端缘直接延伸,所以在用通用的工具将电线铆接部铆接于电缆时,会存在通用的工具干扰端子连接部,从而无法充分进行铆接的可能,有可能需要专用工具。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电缆与端子连接部的干扰,且不用专用的工具就铆接固定于电缆的电池电缆端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1方案为一种用于将电缆连接于电池的端子的电池电缆端子,包括铆接部、端子连接部、以及连结部。铆接部被铆接固定于电缆。端子连接部在从铆接部向与电缆的配线方向交叉的预定方向远离的位置被连接于电池的端子。连结部在铆接部与端子连接部之间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将铆接部与端子连接部在沿上述预定方向分离的状态下相互连结。
在上述构成中,因为被连接于电池的端子的端子连接部从铆接部向与电缆的配线方向交叉的预定方向远离,所以能够防止电缆与端子连接部的干扰。如此,因为能够防止电缆与端子连接部的干扰,所以能够将电池电缆端子的铆接部铆接固定于不仅电缆的前端部分,也能够将电池电缆端子的铆接部铆接固定于电缆的中间部分。
此外,因为能够将电池电缆端子不仅安装在电缆的前端部分,还能够将其安装在电缆的中间部分,所以例如在利用供给电力用的电池电缆(电缆)将2个电池并联连接的情况下,能够使安装于电缆的前端部分的电池电缆端子与安装于电缆的中间部分的电池电缆端子通用化,从而能够削减部件的制造成本。
此外,因为使铆接部与端子连接部沿上述预定方向分离的连结部在铆接部与端子连接部之间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所以能够在铆接部与端子连接部之间确保所期望的空间。因此,因为能够通过适当地设定连结部的形状或位置等来防止用工具对铆接部进行铆接时的工具与端子连接部的干扰,所以能够不用专用的工具,而是用通用的工具对铆接部充分地进行铆接。
本公开的第2方案为,在上述第1方案的电池电缆端子中,铆接部被形成为被卷绕于电缆的板状。连结部被形成为从铆接部的配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起弯曲并向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延伸的板状。端子连接部具有:板状的连接部本体,其被形成为从连结部的上述预定方向的上述一侧的端部起连续并延伸且被卷绕于电池的端子的大致“C”字状;以及板状的紧固部,其从连接部本体中连结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向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并与连结部相对。连结部与紧固部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分别具有螺栓插通孔。端子连接部的连接部本体被插过连结部及紧固部的螺栓插通孔的螺栓紧固,从而被连接于电池的端子。
在上述构成中,板状的连结部从板状的铆接部的端部起弯曲并延伸,端子连接部的板状的连接部本体从连结部的端部起延伸,板状的紧固部从连接部本体的端部起延伸。因此,能够利用一个板体来使电池电缆端子一体成型。
此外,因为连结部从铆接部的配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起弯曲并向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延伸,所以能够在比连结部靠配线方向的另一侧的铆接部的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确保所期望的空间。因此,能够不用专用的工具,而是用通用的工具来充分对铆接部进行铆接。
本公开的第3方案为,在上述第1方案的电池电缆端子中,上述连结部具有第1部分、以及第2部分,该第1部分从上述铆接部沿上述配线方向延伸,该第2部分向上述预定方向延伸,上述第2部分的第1端部与上述第一部分连接,上述第2部分的第2端部与上述端子连接部连接。
本公开的第4方案为,在上述第3方案的电池电缆端子中,上述铆接部具有纵板部、以及上板部和下板部,该纵板部被形成为板状,并沿上述电缆的上述配线方向竖立,该上板部和下板部从上述纵板部的上下的端缘部起分别向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利用上述纵板部、上述上板部、以及上述下板部,界定出配置上述电缆的空间,上述连结部的上述第1部分从上述铆接部的上述纵板部沿上述配线方向延伸。
本公开的第5方案为,在上述第1~第4的任何一个方案的电池电缆端子中,上述端子连接部具有板状的连接部本体,该连接部本体被形成为从上述连结部的上述预定方向的上述一侧的端部起连续并延伸且被卷绕于上述电池的上述端子的大致“C”字状,上述连接部本体界定出允许上述电池的上述端子插过的端子插通空间,上述连接部本体被形成为:上述端子插通空间的中心在上述预定方向上不与上述铆接部重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防止电缆与端子连接部的干扰,且不用专用工具就铆接固定于电缆。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电缆端子的电池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池单元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电池电缆端子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电池电缆端子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电池电缆端子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电缆端子,参照附图详细进行说明。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意味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意味着面向车辆的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包括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电缆端子8的电池单元2的车辆1例如为驾驶室(省略图示)大致被配置于引擎(省略图示)的上方的平头型的车辆,包括车体框架3。车辆1的车体框架3由在车辆1的车宽方向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面构件(在图1中,仅图示左侧)4、以及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侧面构件4的多个横向构件(省略图示)构成。
电池单元2具有:电池外壳5,其被固定于车体框架3;2个电池6A、6B,其被载置于电池外壳5;电池电缆(电缆)7,其被连接于电池6A、6B;以及电池电缆端子8,其用于将电池电缆7连接于电池6A、6B。
电池外壳5具有:外壳本体9,其载置电池6A、6B;支撑板10,其沿车宽方向横跨被载置于外壳本体9的电池6A、6B的上方;以及J螺栓11,其将被载置于外壳本体9的电池6A、6B在夹于外壳本体9与支撑板10之间的状态下紧固。
如图1及图2所示,电池6A、6B在其上表面分别具有连接有电池电缆7的前后2处电池端子(端子)12,且大致为长方体,在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车宽方向的长度的状态下,被沿车宽方向并联地并排配置,使得在俯视下,电池6A、6B的两长边侧隔开预定的间隔地相邻。电池端子12从电池6A、6B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电池6A、6B被配置在车宽方向左侧的侧面构件(以下,简称侧面构件4)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轮(省略图示)与后轮(省略图示)之间,并介由电池外壳5而被支撑于侧面构件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2个电池6A、6B沿车宽方向并联地并排配置,但电池6A、6B的配置方向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沿前后方向并联地并排配置。
电池电缆7为供电用的电池电缆7,包括:前电缆7a,其被连接于在车宽方向上配置的2个电池6A、6B的前方的电池端子12a;以及后电缆7b,其被连接于2个电池6A、6B的后方的电池端子12b。电池电缆7由芯线部(省略图示)、以及覆盖该芯线部的外周的被覆部13构成。前电缆7a及后电缆7b介由电池电缆端子8而连接电池6A、6B的电池端子12的两个同极。由此,电池6A、6B被以并联状态连接。
如图2~图4所示,电池电缆端子8具有:前外侧电缆端子14,其被固定于前电缆7a的前端部并被连接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电池6A的前方的电池端子12a;前内侧电缆端子15,其被固定于前电缆7a的中间部分并被连接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电池6B的前方的电池端子12a;后外侧电缆端子16,其被固定于后电缆7b的前端部并被连接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电池6A的后方的电池端子12b;以及后内侧电缆端子17,其被固定于后电缆7b的中间部分并被连接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电池6B的后方的电池端子12b。另外,前后电池电缆端子8为被对称地设置在电池6A、6B的前后的大致同一形状,此外,左右的电池电缆端子8大致为同一形状,因此,以下仅针对前内侧电缆端子15进行说明,而省略针对其它电池电缆端子14、16、17的说明。
前内侧电缆端子15通过将板状金属部件冲压成型而形成,包括铆接部18、端子连接部20、连结部19、以及紧固螺栓(螺栓)21。
铆接部18具有纵板部23、上板部24、以及下板部25,该纵板部23被形成为板状,并沿电池电缆7的配线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竖立,该上板部24及下板部25从纵板部23的上下的端缘部向后方延伸,被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状。纵板部23、上板部24及下板部25界定出配置有电池电缆7的空间26。在该空间26中,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有剥下电池电缆7的中间部分的被覆部13而露出的芯线部。纵板部23具有上下一对肋27,该上下肋27以从纵板部23的上下的端缘部向前方突出的状态跨纵板部23的左右地延伸。通过以在铆接部18的空间26中配置有电池电缆7的芯线部的状态将铆接部18的上板部24、以及下板部25用通用的工具铆接固定,从而前内侧电缆端子15被连接于电池电缆7的中间部分。
连结部19被形成为板状,并从铆接部18的纵板部23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前方弯曲地延伸。连结部19具有上下一对肋28,该肋28以从上下的端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状态跨连结部19的前后地延伸。连结部19的上下肋28的后端向铆接部18的上下肋27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连续。连结部19在铆接部18与端子连接部20之间沿前后方向(与铆接部18中的电池电缆7的配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将铆接部18与端子连接部20以沿前后方向分离的状态相互连结。在连结部19,形成有沿车宽方向贯穿的螺栓插通孔29。
端子连接部20具有:板状的连接部本体30,其被形成为从连结部19的前端部连续并延伸,并被卷绕于电池端子12的大致“C”字状;以及板状的紧固部31,其从连接部本体30中连结部19的相反侧的端部向后方延伸,并从车宽方向外侧与连结部19相对。连接部本体30界定出允许电池端子12插过的端子插通空间32。端子插通空间32沿上下方向延伸。连接部本体30具有上下一对肋33,该肋33以从上下的端缘部向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从连接部本体30的一端连续并延伸到另一端。连接部本体30的上下的肋33中连结部19侧的端部与连结部19的上下的肋28的前端部连续。紧固部31具有上下一对肋34,该肋34以从上下的端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跨紧固部31的前后地延伸。紧固部31的上下的肋34的前端与连接部本体30的上下的肋33中连结部19的相反侧的端部连续。紧固部31在与连结部19的螺栓插通孔29相对的位置,具有沿车宽方向贯穿的螺栓插通孔35。连接部本体被形成为:端子插通空间32的中心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不与铆接部18重合。
紧固螺栓21以插过被形成于连结部19及紧固部31的螺栓插通孔29、35的状态与螺母22螺合。通过对紧固螺栓21与螺母22进行紧固,连接部本体30被紧固,端子连接部20被连接于电池端子12。
接着,针对将前电缆7a利用前内侧电缆端子15及前外侧电缆端子14连接于电池6A、6B的电池端子12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将前内侧电缆端子15连接到前电缆7a的中间部分的情况下,如图3的实线及双点划线所示,在将剥去了被覆部13的前电缆的中间部分的芯线部插过前内侧电缆端子15的铆接部18的空间26的状态下,用工具进行铆接,将前内侧电缆端子15固定于电池电缆7。在将前外侧电缆端子14连接到前电缆的前端部的情况下,如图3的实线所示,在将剥去了被覆部13的前电缆7a的前端部的芯线部插过前外侧电缆端子14的铆接部18的空间26状态下,用工具进行铆接,将前外侧电缆端子14固定于电池电缆7。
通过将前内侧电缆端子15的连接部本体30卷绕于电池6B的电池端子12,并对插过被形成于连结部19及紧固部31的螺栓插通孔29、35的紧固螺栓21进行紧固,从而将前内侧电缆端子15连接于电池6B的电池端子12。由此,前电缆7a经由前内侧电缆端子15而被连接于电池6B的电池端子12。此外,关于前外侧电缆端子14,也与前内侧电缆端子15同样,通过将前外侧电缆端子14的连接部本体30卷绕于电池6A的电池端子12,并对插过被形成于连结部19及紧固部31的螺栓插通孔29、35的紧固螺栓21进行紧固,从而将前外侧电缆端子14连接于电池6A的电池端子12。由此,前电缆7a经由前外侧电缆端子14被连接于电池6A的电池端子12。
前电缆7a在前端部及中间部分经由前内侧电缆端子15及前外侧电缆端子14而被连接于电池6A、6B的电缆连接状态下,在沿车宽方向横跨电池6A、6B的上方的支撑板10的前方且电池6A、6B的前方的电池端子12a的后方,被沿车宽方向配线,并在电池6B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下方弯曲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连接于电池端子12的端子连接部20从铆接部18向与电池电缆7的配线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远离,因此,能够防止电池电缆7与端子连接部20的干扰。如此,因为能够防止电池电缆7与端子连接部20的干扰,所以不仅能够将电池电缆端子8的铆接部18铆接固定于电池电缆7的前端部分,也能够将其铆接固定于电池电缆7的中间部分。
此外,因为能够将电池电缆端子8不仅安装于电池电缆7的前端部分,也能够将其安装于电池电缆7的中间部分,所以在利用供给电力用的电池电缆7来将2个电池6A、6B并联连接的情况下,能够使安装于电池电缆7的前端部分的电池电缆端子8与安装于电池电缆7的中间部分的电池电缆端子8通用化,从而能够削减部件的制造成本。
此外,连结部19从铆接部18的纵板部23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前方弯曲地延伸。因此,因为能够在铆接部18的纵板部23的前方且连结部19的车宽方向内侧确保所期望的空间,所以能够防止用工具对铆接部18进行铆接时的工具与端子连接部20的干扰。
此外,板状的连结部19从板状的铆接部18的端部弯曲地延伸,端子连接部20的板状的连接部本体30从连结部19的端部延伸,板状的紧固部31从连接部本体30的端部延伸,因此,能够通过对板状部件进行冲压成型,从而使电池电缆端子8一体成型。
此外,使铆接部18与端子连接部20沿前后方向分离的连结部19在铆接部18与端子连接部20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在铆接部18与端子连接部20之间确保所期望的空间。因此,因为能够防止用工具对铆接部18进行铆接时的工具与端子连接部20的干扰,所以能够不用专用的工具,而是用通用的工具来对铆接部18充分进行铆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电池电缆7沿车宽方向配线,但使电池电缆7配线的方向并不被限定于此,能够沿各种方向配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板状部件进行冲压成型来使电池电缆端子8一体成型,但电池电缆端子8的制造方法并不被限定于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连接部20的紧固部31及连结部19设置有螺栓插通孔29、35,并利用紧固螺栓21来使紧固部31与连结部19紧固,但对紧固螺栓21进行紧固的位置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端子连接部20的连接部本体30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中间部分的外周面上固定连结部19的前端,设置从连接部本体30的一端和另一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紧固部31,并利用紧固螺栓21来对该一对紧固部31进行紧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纵板部23、上板部24及下板部25来构成铆接部18,但铆接部18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利用在从纵板部23的上端缘向上方延伸后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的上板部37、以及从上板部37的后表面下部向后方延伸的下板部38来构成铆接部36。在该情况下,通过在上板部37的上部与下板部38之间配置有电池电缆7的芯线部的状态下,用通用的工具对上板部37的上部与下板部38进行铆接,从而将铆接部36固定于电池电缆7的中间部分。
此外,虽然例示了铆接部18的纵板部23从连结部19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延伸的构造,但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铆接部18的纵板部23为从连接部本体30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并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地延伸的构造。
以上,虽然针对适用了由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会被构成该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及附图所限定。即,应预先补充说明的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该实施方式而做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及应用技术等当然全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之内。
本申请基于2017年9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180743),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电池电缆端子能够广泛地适用于车辆的电池端子的连接。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2 电池单元
3 车体框架
5 电池外壳
6A、6B 电池
7 电池电缆(电缆)
8 电池电缆端子
9 外壳本体
10 支撑板
12 电池端子(端子)
13 被覆部
14 前外侧电缆端子
15 前内侧电缆端子
16 后外侧电缆端子
17 后内侧电缆端子
18、36 铆接部
19 连结部
20 端子连接部
21 紧固螺栓(螺栓)
22 螺母
23 纵板部
24、37 上板部
25、38 下板部
26 空间
29 螺栓插通孔
30 连接部本体
31 紧固部
32 端子插通空间
35 螺栓插通孔

Claims (5)

1.一种电池电缆端子,用于将电缆连接于电池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铆接部,其被铆接固定于上述电缆,
端子连接部,其在从上述铆接部向与上述电缆的配线方向交叉的预定方向远离的位置,被连接于上述电池的上述端子,以及
连结部,其在上述铆接部与上述端子连接部之间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并将上述铆接部与上述端子连接部以沿上述预定方向分离的状态相互连结,
上述端子连接部具有界定出端子插通空间的连接部本体,该端子插通空间允许上述电池的上述端子沿着与上述铆接部中的上述电缆的上述配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插通;
上述铆接部具有:
纵板部,其被形成为板状,并沿上述电缆的上述配线方向竖立,以及
上板部和下板部,其从上述纵板部的上下的端缘部分别向上述预定方向延伸;
利用上述纵板部、上述上板部、以及上述下板部,界定出配置上述电缆的空间;
上述铆接部具有上下一对铆接部肋,该上下一对铆接部肋以从上述纵板部的上述上下的端缘部向与上述上板部及下板部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状态跨上述纵板部的上述配线方向地延伸;
上述连结部被形成为从上述铆接部的上述配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弯曲并向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延伸的板状,并且,具有以从上述纵板部的上述上下的端缘部向上述配线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状态跨上述连结部的上述预定方向地延伸的上下一对连结肋部;
上述连结部的上述上下一对连结肋部的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上述铆接部的上述上下一对铆接部肋的上述配线方向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部连续,并以在上述预定方向上不与上述空间重叠的方式配置,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电缆比上述铆接部及上述连结部更向上述配线方向的上述另一侧进一步延长;
上述端子连接部具有沿上述配线方向贯通的螺栓插通孔,由沿上述配线方向贯穿上述螺栓插通孔的螺栓沿上述配线方向紧固,从而与上述电池的上述端子连接,沿上述配线方向贯通的上述螺栓插通孔在上述预定方向上隔着上述连结部而配置在上述空间的相反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电缆端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连接部具有板状的上述连接部本体、以及板状的紧固部,该连接部本体被形成为从上述连结部的上述预定方向的上述一侧的端部连续并延伸并且被卷绕于上述电池的上述端子的大致C字状,该紧固部从上述连接部本体中上述连结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向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并与上述连结部相对;
上述连结部与上述紧固部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分别具有上述螺栓插通孔;
上述端子连接部的上述连接部本体由插过上述连结部及上述紧固部的上述螺栓插通孔的上述螺栓紧固,从而被连接于上述电池的上述端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电缆端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具有:
第1部分,其从上述铆接部沿上述配线方向延伸,以及
第2部分,其向上述预定方向延伸;
上述第2部分的第1端部与上述第1部分连接,上述第2部分的第2端部与上述端子连接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电缆端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的上述第1部分从上述铆接部的上述纵板部沿上述配线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池电缆端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连接部具有板状的上述连接部本体,该连接部本体被形成为从上述连结部的上述预定方向的上述一侧的端部连续并延伸且被卷绕于上述电池的上述端子的大致C字状;
上述连接部本体界定出允许上述电池的上述端子插过的上述端子插通空间;
上述连接部本体被形成为:上述端子插通空间的中心在上述预定方向上不与上述铆接部重合。
CN201880060202.1A 2017-09-20 2018-09-14 电池电缆端子 Active CN1110956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0743 2017-09-20
JP2017180743A JP2019057403A (ja) 2017-09-20 2017-09-20 バッテリケーブル端子
PCT/JP2018/034190 WO2019059126A1 (ja) 2017-09-20 2018-09-14 バッテリケーブル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5678A CN111095678A (zh) 2020-05-01
CN111095678B true CN111095678B (zh) 2022-06-21

Family

ID=65809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0202.1A Active CN111095678B (zh) 2017-09-20 2018-09-14 电池电缆端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57403A (zh)
CN (1) CN111095678B (zh)
WO (1) WO2019059126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52065U (zh) * 1980-09-11 1982-03-25
JPS6254465U (zh) * 1985-09-26 1987-04-04
CN1095212C (zh) * 1997-07-31 2002-11-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蓄电池接线端
JP2011028894A (ja) * 2009-07-22 2011-02-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49A (en) * 1933-06-08 1935-06-04 Charles E Hoover Means for connecting cables to batteries
JPS6441979U (zh) * 1987-09-08 1989-03-13
JPH087874A (ja) * 1994-06-23 1996-01-12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ポスト用接続端子
JPH1167306A (ja) * 1997-08-21 1999-03-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3540143B2 (ja) * 1998-02-03 2004-07-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接続用端子
DE19945407A1 (de) * 1999-09-22 2001-04-05 Harting Automotive Gmbh & Co Batterieklemme
JP2002124246A (ja) * 2000-10-13 2002-04-26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バッテリ用接続端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52065U (zh) * 1980-09-11 1982-03-25
JPS6254465U (zh) * 1985-09-26 1987-04-04
CN1095212C (zh) * 1997-07-31 2002-11-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蓄电池接线端
JP2011028894A (ja) * 2009-07-22 2011-02-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5678A (zh) 2020-05-01
WO2019059126A1 (ja) 2019-03-28
JP2019057403A (ja) 2019-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21367B2 (en) Fuse unit
CN103563182B (zh) 端子配合器
US8981221B2 (en) Wiring harness arrangement structure
US8632346B2 (en) Connection assembly on circuit boards
CN101247000B (zh) 用于紧固部件的系统
US10131293B2 (en) Automobile power supply device
US9112287B2 (en) Swag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KR101517708B1 (ko) 전류 센서 결합형 배터리 단자
EP2500991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hielding shell and mounting method therefor
US20110065310A1 (en) Terminal Connector for a Regulator
CN109792140B (zh) 电连接箱
US10122005B2 (en) Wir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wiring module
US20160204555A1 (en) Battery direct-mounted fusible link
US8758054B2 (en) Terminal fitting
CN111095678B (zh) 电池电缆端子
JP2017098037A (ja)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US20200227839A1 (en) Wire with terminal
JP2004235003A (ja) 圧着端子および該圧着端子と電線の接続構造
WO2017110789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端子接続構造
JP6499409B2 (ja) 電源分岐構造
JP6025060B2 (ja) 高圧用電気接続箱
JP7092729B2 (ja) 端子、及び、端子と被取付面との組付構造
JP2003068272A (ja) 電気自動車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をバッテリーに接続するための端末用端子、その端末用端子を用いた取付構造及びその端末用端子のためのプロテクタ
JP2017188333A (ja) 圧着端子
JP6514555B2 (ja) 中継端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