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2327B - 可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可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2327B
CN111092327B CN201911004225.3A CN201911004225A CN111092327B CN 111092327 B CN111092327 B CN 111092327B CN 201911004225 A CN201911004225 A CN 201911004225A CN 111092327 B CN111092327 B CN 1110923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nector
housing
fixed
h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042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2327A (zh
Inventor
塩田英生
大熊誉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991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8945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991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17187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92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23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2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23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05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with a panel 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4Assembling by moulding on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H01R12/737Printed circuits being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壳体,其固定在基板上;可动壳体,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相对移动;以及限制金属件,其与所述固定壳体一体化,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金属件具有对应卡合部,该对应卡合部通过从连接器上方与所述可动壳体的一部分即卡合部抵接,而能够将所述卡合部限制在规定的区域即限制区域中,所述对应卡合部形成有允许所述卡合部从所述限制区域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

Description

可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可动连接器,公知有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可动连接器般的可动连接器。
该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壳体、可动壳体、将一端和另一端压入并保持在这两个壳体中的可弹性变形的端子、压入并保持在固定壳体中的固定金属件。其中,可动壳体在其两端具有凸部,固定壳体在其两端具有与凸部对应的凹部。而且,以覆盖凹部的方式将固定金属件配置在固定壳体上。
换言之,该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与固定壳体一体化的限制金属件(固定金属件)。而且,限制金属件(固定金属件)通过从连接器上方向与可动壳体的一部分(凸部)抵接,将该一部分(凸部)限制在规定的区域。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7706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可动连接器中,在将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配置后,将限制金属件压入固定壳体而固定。如果在将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配置之前将限制金属件固定在固定壳体上,则无法组装可动壳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结构的可动连接器,能够通过将可动壳体随后组装到限制金属件已预先与固定壳体一体化的待加工产品中,来而制造该可动连接器。
本发明第1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壳体,其固定在基板上;可动壳体,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相对移动;以及限制金属件,其与所述固定壳体一体化,所述限制金属件具有对应卡合部,该对应卡合部通过从连接器上方与所述可动壳体的一部分即卡合部抵接,而能够将所述卡合部限制在规定的区域即限制区域中,所述对应卡合部形成有允许所述卡合部从所述限制区域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
另外,所谓连接器上方向,是指与固定有固定壳体的基板的面垂直的方向,并且从基板离开的方向。
在该方式中,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以及与固定壳体一体化的限制金属件。限制金属件具有对应卡合部,对应卡合部通过从连接器上方向与作为可动壳体的一部分的卡合部抵接,而能够将卡合部限制在作为规定的区域的限制区域。因此,在完成状态的连接器中,对应卡合部从连接器上方向与卡合部抵接,阻止卡合部进一步向连接器上方向移动,由此卡合部被限制在限制区域。
另外,对应卡合部形成有允许卡合部从限制区域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因此,通过使通过部通过可动壳体的卡合部,使卡合部从限制区域的外部进入其中,从而能够组装可动壳体。
如上所述,该方式的可动连接器能够通过将可动壳体随后组装到待加工产品中来制造,在该待加工产品中,限制金属件预先与固定壳体一体化。
另外,固定壳体与限制金属件的一体化不限于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的情况。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固定壳体中压入限制金属件,使固定壳体和限制金属件一体化。
另外,关于上述的"允许所述卡合部从所述限制区域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可以通过限制金属件变形而使通过部扩大来允许,也可以通过对应卡合部与卡合部接触而使卡合部变形来允许,也可以是其他方式。
本发明第2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1方式中,还具备端子,该端子具有:固定侧被保持部,其被保持在所述固定壳体上;可动侧被保持部,其被保持在所述可动壳体上;以及可动部,其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的保持通过压入来进行。
在该方式中,可动连接器还具备端子。端子具有:被固定壳体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被可动壳体保持的可动侧被保持部;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与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的可弹性变形的可动部。
另外,在该方式中,固定侧被保持部相对于固定壳体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可动侧被保持部相对于可动壳体的保持通过压入来进行。
即,由于端子相对于固定壳体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所以残留在固定壳体上的应力被抑制,并且端子相对于可动壳体的保持通过压入来进行,所以确保了可动壳体的形状的自由度。
因此,根据该方式,在具备固定壳体和可动壳体的可动连接器中,能够抑制固定壳体的残余应力,并且确保可动壳体的设计自由度。
本发明第3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1或第2方式中,所述固定壳体和所述限制金属件通过嵌件成形而一体化。
在该方式中,固定壳体和限制金属件通过嵌件成形而一体化。因此,不需要将限制金属件压入固定壳体的工序。另外,由于限制金属件相对于固定壳体的保持方式不是压入,因此能够抑制固定壳体的残余应力。
本发明第4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1至第3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卡合部具有将该卡合部引导至所述通过部的倾斜部。
在该方式中,卡合部具有将该卡合部引导至通过部的倾斜部。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时,即使卡合部位于相对于通过部稍微偏离的位置,也能够将卡合部引导至适当的位置。
另外,在限制金属件能够以通过部扩展的方式变形的方式(后述的第6方式)中,卡合部的倾斜部在组装可动壳体时,通过使卡合部的倾斜部与限制金属件的对应卡合部接触而向连接器下方压入,从而还起到使限制金属件的变形量逐渐增加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的损伤。
另外,在对应卡合部承担在卡合部形成槽状损伤的刀刃的作用的方式(后述的第12方式)中,卡合部的倾斜部还起到使对应卡合部相对于卡合部的切入量逐渐增加的作用。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组装。
本发明第5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1至第4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对应卡合部具有将所述卡合部引导至所述通过部的倾斜部。
在该方式中,对应卡合部具有将卡合部引导至通过部的倾斜部。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时,即使卡合部位于相对于通过部稍微偏离的位置,也能够将卡合部引导至适当的位置。
另外,在限制金属件能够以通过部扩展的方式变形的方式(后述的第6方式)中,对应卡合部的倾斜部还起到使限制金属件的变形量逐渐增加的作用。
另外,在对应卡合部承担在卡合部形成槽状损伤的刀刃的作用的方式(后述的第12方式)中,对应卡合部的倾斜部还起到使对应卡合部相对于卡合部的切入量逐渐增加的作用。
(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6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1至第5的任一方式中,所述限制金属件能够变形以使所述通过部扩展。
在该方式中,限制金属件能够以通过部扩展的方式变形。即,通过限制金属件变形,卡合部通过的通过部扩大,允许卡合部从限制区域的外部进入其中。
另外,在后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将可动壳体的卡合部按压在限制金属件的对应卡合部上,使限制金属件变形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与可动壳体不同,使用用于使限制金属件变形的夹具等使限制金属件变形。
本发明第7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6方式中,所述限制金属件具有:上延伸部,其朝向连接器上方延伸,通过所述限制金属件变形而向板厚方向倾斜;以及弯折部,其通过所述上延伸部的前端侧向所述通过部侧弯折而形成。
在该方式中,限制金属件具有:向连接器上方延伸、通过上述限制金属件变形而向板厚方向倾斜的上延伸部;和上延伸部的前端侧向通过部侧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时,通过使可动壳体与弯折部接触,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的板端面(切断端面)与可动壳体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可动壳体的损伤。
本发明第8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7方式中,所述弯折部具有朝向连接器下方向往所述通过部侧倾斜的倾斜部。
在该方式中,弯折部具有朝向连接器下方向往通过部侧倾斜的倾斜部。因此,在使可动壳体与限制金属件的弯折部接触而将上延伸部扩展时,能够使限制金属件的变形量逐渐增加。
另外,该方式的"倾斜部"也相当于第5方式的"倾斜部"。
本发明第9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7或第8方式中,所述上延伸部的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通过在所述上延伸部形成贯通孔,所述卡合部与所述上延伸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不抵接。
在该方式中,上延伸部的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通过在上延伸部形成贯通孔,卡合部构成为相对于上延伸部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不抵接。因此,可动壳体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移动范围不会被上延伸部限制,能够确保连接器宽度方向的较大的可动区域。
本发明第10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9方式中,所述弯折部的下端和所述贯通孔的上缘都成为抵接部,该抵接部与所述可动壳体抵接,限制所述可动壳体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
在该方式中,弯折部的下端和贯通孔的上缘都与可动壳体抵接而成为限制可动壳体的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的抵接部。因此,由于从可动壳体输入到限制金属件的载荷被分散,所以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的变形、损伤。
本发明第11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7至第10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弯折部包括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与所述可动壳体的侧壁接触的铅垂部。
在该方式中,弯折部构成为,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包括与可动壳体的侧壁接触的铅垂部。因此,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40的切断端面损伤可动壳体50。
(对应于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12方式的可动连接器,在第1至第5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卡合部形成有与所述对应卡合部的板厚对应的槽状损伤。
在该方式中,在可动壳体的卡合部形成有与对应卡合部的板厚对应的槽状损伤。因此,该方式通过利用限制金属件的对应卡合部使卡合部塑性变形,从而能够在待加工产品上组装可动壳体来制造可动连接器。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即,对于限制金属件已预先与固定壳体一体化的待加工产品,能够通过随后组装可动壳体来制造可动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连接器右侧)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连接器左侧)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嵌件成形前,排列了端子和限制金属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待加工产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工序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工序前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剖视立体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在组装工序中可动壳体与对应卡合部接触时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11B是表示在组装工序中,可动壳体的卡合部与对应卡合部接触时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11C是表示在组装工序中,限制金属件变形、通过部扩展的状态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11D是表示组装工序完成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组装工序完成后的状态的图11D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剖视图(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剖视图)。
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剖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连接器右侧)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连接器左侧)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嵌件成形前,排列了端子和限制金属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待加工产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组装工序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组装工序前的状态的与图20对应的剖视立体图。
图2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24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组装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4B是表示在组装工序中,可动壳体的卡合部与对应卡合部接触时的侧视图。
图24C是表示在组装工序中,对应卡合部切入卡合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组装工序完成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组装工序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2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剖视图(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剖视图)。
图2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与连接器前后方向垂直的剖视图)。
图2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壳体(可动连接器完成状态)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0 可动连接器
100A 待加工产品
20 固定壳体
30 端子
32 固定侧被保持部
33 可动部
34 可动侧被保持部
40 限制金属件
43 上延伸部
44 曲部(弯折部)
45 倾斜部(弯折部)
46 铅垂部(弯折部)
46L 铅垂部的下端(弯折部的前端、抵接部)
47 贯通孔
47U 贯通孔的上缘(抵接部)
48 抵接部
49 对应卡合部
50 可动壳体
57 侧壁
58 卡合部
58A 抵接部
58B 倾斜部
200 可动连接器
200A 待加工产品
60 固定壳体
70 端子
80 限制金属件
83 倾斜部
89 对应卡合部
90 可动壳体
97 侧壁
98 卡合部
98B 倾斜部
99 槽状损伤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至图14,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图所示的箭头X作为连接器前方向,将箭头Y作为连接器宽度方向一侧(左侧),将箭头Z作为连接器上方向进行说明。另外,没有特别说明,在使用前后、上下、宽度(左右)这样的用语的情况下,表示连接器前后方向的前后、连接器上下方向的上下、连接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宽度(左右)。
(可动连接器的制造工序)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100(图7)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制作端子30(图1)和限制金属件40(图2、图3)。
接着,如图4至图5所示,通过嵌件成形(insert molding),将固定壳体20与端子30及限制金属件40一体成形(待加工产品制造工序)。将其称为待加工产品100A。
接着,如图6至图7所示,相对于待加工产品100A,从上方组装可动壳体50(组装工序)。由此,完成可动连接器100。
使用图11A至图11D,对组装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在相对于待加工产品100A从上方组装可动壳体50时,首先,如图11A所示,可动壳体50的侧壁57的扩大面57B与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接触。
接着,如图11B所示,卡合部58的倾斜部58B与对应卡合部49的折回部(曲部44、倾斜部45、铅垂部46、图12)接触。通过可动壳体50从该状态进一步向下方移动,限制金属件40的变形量向图11C所示的状态逐渐增加。
当对应卡合部49越过卡合部58时,变形的限制金属件40通过其弹力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图11D)。另外,在仅通过弹力未完全复原为原来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另外按压来复原形状。
另外,在组装工序中,如图8至图9所示,各端子30的一部分(可动侧被保持部34)被压入并保持在可动壳体50中。
在图11D和图12所示的完成状态的可动连接器100中,当可动壳体50向连接器上方向移动时,卡合部58的上表面即抵接部58A与对应卡合部49的抵接部48(弯折部的下端46L、以及贯通孔47的上缘47U、图12)抵接,由此限制可动壳体50的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
(限制区域RS、通过部TH)
完成状态的可动连接器100是可动壳体50的卡合部58进入由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形成的对应卡合部49的下侧的区域("限制区域RS",图10)的状态。通过将卡合部58限制在限制区域RS,可动壳体50的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
相对于此,在组装工序前的状态(图11A的状态)下,可动壳体50的卡合部58不存在于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的下侧,卡合部58处于限制区域RS之外的状态。
因此,组装工序(图11A至图11D)可以说是通过使卡合部58通过一对对应卡合部49之间("通过部TH",图10)而使卡合部58从限制区域RS的外部进入其中的工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工序中,通过使限制金属件40变形,扩大通过部TH(一对对应卡合部49之间的间隔D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间隔)(图11C),使通过部TH通过卡合部58。在图11D所示的完成状态的可动连接器100中,扩展过的通过部TH由于限制金属件40的弹力而变窄。
(端子)
一个可动连接器100包括多个端子30。如图1所示,多个端子30以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一对,该一对端子30、3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
端子30通过对板材实施冲裁加工或弯曲加工而形成。
如图1、图13所示,端子30具有:被固定壳体20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32;被可动壳体50保持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以及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32与可动侧被保持部34之间的可动部33。
如图9、图13所示,固定侧被保持部32通过嵌件成形而与固定壳体20成为一体,从而被保持在固定壳体20上。固定侧被保持部32包含曲部32M。即,固定侧被保持部32在其曲部32M埋设于固定壳体20的状态下被保持于固定壳体20。
可动侧被保持部34通过压入可动壳体50而被保持在可动壳体50上。如图1所示,在可动侧被保持部34上形成有用于压入并保持在可动壳体50上的突起部34A。突起部34A形成为能够将端子30向上方压入可动壳体50的形状。
可动部33容易弹性变形。由此,允许可动壳体50相对于固定壳体20的相对移动。如图1所示,可动部33从一端30A侧向另一端30B侧依次具有:从固定侧被保持部32向上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部33A、以上方凸出的方式弯曲的曲部33B、向下方且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的斜向延伸的第二直线部33C、和第二直线部33C与可动侧被保持部34之间的曲部33D。
另外,端子30具有与从连接器上方插入的连接对象物10(图13)接触的接触部36。接触部36位于可动侧被保持部34的另一端30B侧。接触部36呈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凸出的弯曲形状,在该弯曲形状的凸出部分与连接对象物10接触。另外,接触部36在与后述的弹性部35之间具有使接触部36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连接对象物10侧)突出的曲部36M。
另外,端子30具有在接触部36与连接对象物10接触时弹性变形的弹性部35。弹性部35位于可动侧被保持部34与接触部36之间。通过插入连接对象物10,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端子30、30之间的间隔扩大,弹性部35弹性变形。由此,接触部36对连接对象物10按压接触。
(限制金属件)
对一个可动连接器100设置有两个限制金属件40。两个限制金属件40具有相同的结构。
限制金属件40具有被固定壳体20保持的被保持部41、42。如图5和图12所示,通过嵌件成形使限制金属件40与固定壳体20一体化,从而使被保持部41、42以埋设在固定壳体20中的状态被保持。
另外,限制金属件40具有对应卡合部49,该对应卡合部49通过从上方侧与可动壳体50的一部分(卡合部58)抵接,而限制可动壳体50相对于固定壳体20的向上方向的移动范围。
对应卡合部49依次具有从被保持部41侧向上方延伸的上延伸部43、形成在上延伸部43的前端侧的曲部44、形成在曲部44的前端侧的倾斜部45、和形成在倾斜部45的前端侧的铅垂部46。通过将上延伸部43的前端侧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通过部TH"侧)弯折而形成曲部44、倾斜部45以及铅垂部46,曲部44、倾斜部45以及铅垂部46相当于本公开的"弯折部"。
在将可动壳体50压入待加工产品100A进行组装时,通过可动壳体50的一部分(卡合部58)与限制金属件40的弯折部(曲部44、倾斜部45或铅垂部46)接触,从而对限制金属件40施加使一对对应卡合部49扩展的力。于是,限制金属件40成为从上延伸部43的基端侧变形的状态,上延伸部43向其板厚方向倾斜(图11C)。如果进一步向下方压入可动壳体50,则可动壳体50的抵接部48会越过对应卡合部49的弯折部的前端(铅垂部46的下端46L)。于是,限制金属件40的形状通过弹性力而复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另外,在限制金属件40残留有塑性变形、未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另外通过对限制金属件40施加力而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另外,在上延伸部43上形成有贯通孔47。由此,在上延伸部43上形成有隔着贯通孔47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一对臂部43A、43A。
另外,如图12所示,贯通孔47的上缘47U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铅垂部46的下端46L(弯折部的下端)一致。由此,贯通孔47的上缘47U和铅垂部46的下端46L成为与可动壳体50的卡合部58抵接的抵接部48。
另外,通过对板材实施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限制金属件40。如图2、图3所示,限制金属件40的大部分为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部40A。在宽度方向部40A的下侧,经由曲部形成有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上下方向部40B。另外,在宽度方向部40A的前后方向两侧,经由曲部形成有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部40C。在该前后方向部40C的下侧,经由曲部形成有通过焊接等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部40D。
宽度方向部40A和上下方向部40B之间的曲部的整体作为上述被保持部41的一部分,成为埋设在固定壳体20中的状态。另外,宽度方向部40A与前后方向部40C之间的曲部的整体作为上述被保持部42的一部分,成为埋设在固定壳体20中的状态。
另外,如图2所示,上延伸部43的贯通孔47具有上方扩大部47A、47A,在上方扩大部47A、47A中贯通孔47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向上方扩大。贯通孔47的上缘47U中的上方扩大部47A、47A之间的部分成为抵接部48。
另外,上延伸部43的贯通孔47具有下方扩大部47B、47B,在下方扩大部47B、47B中贯通孔47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向下方扩大。由此,一对臂部43A的长度向下方延长,通过限制金属件40的变形,通过部TH容易扩展。
另外,限制金属件40的宽度方向部40A、前后方向部40C及其间的曲部的上端位于上延伸部43的根部43N的上方。由此,限制金属件40的被保持部42相对于上延伸部43的根部43N向上方扩大。因此,确保了上延伸部43的较长的上下尺寸,并且加强了限制金属件40相对于固定壳体20的保持。
(固定壳体)
如图13所示,固定壳体20具有保持端子3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32的端子保持部21H。端子保持部21H形成在固定壳体20的前后壁21、21上。即,在可动连接器100的前后壁21、21中,以埋设的状态保持有端子3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32。
固定壳体20的前后壁21、21的厚度增大,以使其下部21L相对于上部21U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固定壳体20的前后壁21、21的下部21L保持有端子3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32。由此,端子30的可动部33的第一直线部33A的一部分位于固定壳体20的前后壁21、21的上部21U的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
另外,如图12所示,固定壳体20具有保持限制金属件40的被保持部41、42的金属件保持部22H。金属件保持部22H形成于在固定壳体2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两侧形成的侧壁22、22。
如图5所示,固定壳体20的侧壁22具有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一对高壁部22S、22S、以及将高壁部22S、22S的下部彼此连接的低壁部22M。其中,在低壁部22M上保持有限制金属件40的被保持部41,在高壁部22S上保持有限制金属件40的被保持部42。在前后的高壁部22S之间形成有变形的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能够侵入的空间。
(可动壳体)
如图8、图9所示,可动壳体50具有保持端子3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的端子保持部51H。端子保持部51H通过压入端子3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来保持端子30。
另外,如图8所示,可动壳体50具有接纳连接对象物10的接纳部56。接纳部56是在可动壳体50的上表面侧开口的槽(空间),以连接器下方向为深度方向,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如图9所示,在接纳部56的内部配置有保持在可动壳体50上的端子30的接触部36,当连接对象物10插入到接纳部56中时,连接对象物10与端子30的接触部36接触。
另外,可动壳体50具有配置在各端子30之间的多个隔离壁51。多个隔离壁5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在相互相邻的隔离壁51、51之间配置有端子30。
在隔离壁51的壁面的一部分上,以扩大相邻的隔离壁51、51彼此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端子压入槽51H。端子压入槽51H作为上述端子保持部51H发挥功能。
另外,可动壳体50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连结多个隔离壁51的连结部52。连结部52提高了可动壳体50的强度。
连结部52沿上下方向延伸存在,连结部52的下端位于比隔离壁5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连结部52的上端与后述的可动壳体50的上表面部55的前后部55A连接。
更具体而言,连结部52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下部52L和朝向上方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倾斜的上部52U构成。如图13所示,端子3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沿着连结部52的下部52L配置,端子30的可动部33的第二直线部33C沿着连结部52的上部52U配置。连结部52的下部52L和端子3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成为大致接触的配置关系,连结部52的上部52U和端子30的可动部33的第二直线部33C成为隔开可使可动部33位移的间隔的配置关系。另外,在本公开中,在对端子30的配置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以端子30处于自由状态时为前提。
端子30相对于连结部52从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延伸,而端子30的一部分(弹性部35)通过连结部52的下方。由此,连结部52配置在端子30的可动部33及可动侧被保持部34与端子30的接触部36之间。
另外,连结部52的下端与位于连结部52的下端的下方的端子30隔开上下方向的间隔。另外,连结部52与位于连结部52的连接器前后方向内侧的端子30(弹性部35及接触部36)隔开连接器前后方向的间隔。由此,允许端子30的弹性部35的变形。
另外,连结部52的上部52U形成有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部52A。由此,确保了在弹性部35变形时接触部36的前端能够侵入的空间。
另外,可动壳体50在朝向接纳部56的上方开口的缘部具有开口边缘连结部53,该开口边缘连结部5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连结多个隔离壁51。
另外,可动壳体50在接纳部56的底部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连结多个隔离壁51的底连结部54。底连结部54形成为允许端子30从下方组装到可动壳体50的结构(大小、形状)。
另外,可动壳体50具有构成可动壳体50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55。上表面部55形成为俯视时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形状。上表面部55具有构成其连接器前后方向两侧、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后部55A。如图13所示,前后部55A以从上方覆盖端子30的可动部33的方式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伸出。由此,上表面部55的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端位于比端子30的可动部33(曲部33B或第一直线部33A)更靠连接器前后方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开口边缘连结部53构成上表面部55的一部分。开口边缘连结部53和上表面部55的前后部55A分离设置。因此,如图8所示,在上表面部55的开口边缘连结部53与前后部55A之间的部分,存在于多个隔离壁51之间的多个空间开口。
另外,上表面部55也可以理解为包括构成其外缘部的外缘部55O、比外缘部55O更靠内侧的内缘部55I、以及更靠内侧的接纳口(接纳部56的开口)。外缘部55O和内缘部55I都是以连接器上方为法线方向的平面。
外缘部55O形成得比内缘部55I高。换言之,外缘部55O的平面位于比内缘部55I的平面更靠连接器上下方向上侧的位置。
在外缘部55O与内缘部55I之间形成有高度从外缘部55O朝向内缘部55I逐渐减小的倾斜部55M。外缘部55O、内缘部55I以及倾斜部55M形成在上表面部55的大致整周上。由此,能够将连接对象物10顺畅地容纳在接纳部56中。
另外,在内缘部55I与贯通孔47的边界也形成有倾斜部55N。该倾斜部55N形成于开口边缘连结部53。
另外,如图12所示,上表面部55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由此,上表面部55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端位于比后述的卡合部58更靠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进而,上表面部55的内缘部55I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端位于比后述的侧壁57(的一般面57A及扩大面57B)更靠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可动壳体50具有侧壁57,该侧壁57构成用于接纳连接对象物10的槽(空间)即接纳部56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两侧的壁。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两侧设有一对侧壁57。
另外,如图12所示,可动壳体50具有卡合部58,该卡合部58通过与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抵接而限制该可动壳体50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卡合部58形成为在侧壁57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上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卡合部58的上表面与对应卡合部49抵接而成为移动范围受到限制的抵接部58A。抵接部58A是其法线方向朝向连接器上方的平面。
另外,卡合部58具有朝向连接器下方使该卡合部58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突出量)逐渐减小的倾斜部58B。倾斜部58B是平面。
另外,卡合部58具有位于抵接部58A与倾斜部58B之间的铅垂部58C。
另外,如图6所示,侧壁57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面包括一般面57A、和相对于一般面57A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扩大面57B。如图12所示,卡合部58的上侧的部分为一般面57A,卡合部58的下侧的部分为扩大面57B。由此,如图10所示,可动壳体50中的卡合部58的下侧部分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W1比可动壳体50中的卡合部58的上侧部分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W2大。另外,其中尺寸W1与连接器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对应卡合部49间的间隔D1大致相同(98~105%)。
因此,在将可动壳体50组装到待加工产品100A时,可动壳体50相对于待加工产品100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准变得容易。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50后形状复原的限制金属件40的一对对应卡合部49之间,确保了可动壳体5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可动区域(图11D)。另外,在可动壳体50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移动时,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的铅垂部46与可动壳体50的侧壁57的一般面57A接触。
另外,如图6所示,扩大面57B形成为从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的形状为矩形的区域。形成有扩大面57B的矩形区域的宽度尺寸(连接器前后方向尺寸)比卡合部58的尺寸大。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连接器100具备: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20、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20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50、以及与固定壳体20一体化的限制金属件40。如图10所示,限制金属件40具有对应卡合部49,对应卡合部49通过从连接器上方与作为可动壳体50的一部分的卡合部58抵接,而能够将卡合部58限制在作为规定的区域的限制区域RS。
另外,对应卡合部49形成有允许卡合部58从限制区域RS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TH。因此,如图11A至图11D所示,通过使通过部TH通过可动壳体50的卡合部58,使卡合部58从限制区域RS的外部进入其中,从而能够组装可动壳体50。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将可动壳体50随后组装到限制金属件40已预先与固定壳体20一体化的待加工产品100A中,来制造可动连接器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连接器100具备: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20、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20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50、以及端子30。端子30具有:由固定壳体20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32、由可动壳体50保持的可动侧被保持部34、以及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32与可动侧被保持部34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可动部33。
另外,固定侧被保持部32相对于固定壳体20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可动侧被保持部34相对于可动壳体50的保持通过压入来进行。
即,由于端子30相对于固定壳体20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所以残留在固定壳体20上的应力被抑制,并且端子30相对于可动壳体50的保持通过压入来进行,所以确保了可动壳体50的形状的自由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备固定壳体20和可动壳体50的可动连接器100中,能够抑制固定壳体20的残余应力,并且确保可动壳体50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壳体20和限制金属件40通过嵌件成形而一体化。因此,不需要将限制金属件40压入固定壳体20的工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金属件40能够以通过部TH(一对对应卡合部49之间的空间,图10)扩展的方式变形(图11C)。因此,在将可动壳体50组装到待加工产品100A上时,通过使限制金属件40变形而扩大通过部TH,能够使卡合部58进入到限制区域RS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58具有将卡合部58引导至通过部TH的倾斜部58B。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50时,即使卡合部58位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稍微偏离的位置,也能够将卡合部58引导至适当的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可动壳体50时,通过使倾斜部58B与限制金属件40的对应卡合部49接触并向连接器下方压入,卡合部58的倾斜部58B还起到使限制金属件40的变形量逐渐增加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40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金属件40具有:从被保持部41侧向连接器上方延伸的上延伸部43、以及上延伸部43的前端侧向通过部TH侧(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曲部44、倾斜部45以及铅垂部46)。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50时,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40的板端面(切断端面)与可动壳体50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延伸部43形成贯通孔47,卡合部58构成为不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与上延伸部43抵接。因此,可动壳体5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移动范围不会被上延伸部43限制,能够确保连接器宽度方向的较大的可动区域。
另外,对应卡合部49的弯折部的下端46L与可动壳体50抵接而成为限制可动壳体50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的抵接部48,并且贯通孔47的上缘47U也与可动壳体50抵接而成为限制可动壳体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的抵接部48。因此,由于从可动壳体50输入到限制金属件40的载荷被分散,所以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40的变形、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可动壳体50的卡合部58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W3比一对上延伸部43间的间隔D2大。因此,能够实现卡合部58与对应卡合部49之间较大的卡合量(俯视时卡合部58与对应卡合部49重叠的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卡合部49的弯折部包括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与可动壳体50的侧壁57接触的铅垂部46。因此,能够抑制限制金属件40的切断端面损伤可动壳体50。
[第二实施方式]接着,使用图15至图29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可动连接器的制造工序)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200(图21)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制造端子70(图15)和限制金属件80(图16、图17)。
接着,如图18至图19所示,通过嵌件成形,将固定壳体60与端子70及限制金属件80一体成形(待加工产品制造工序)。将其称为待加工产品200A。
接着,如图20至图21所示,相对于待加工产品200A,从上方组装可动壳体90(组装工序)。
具体而言,如图24A所示,在待加工产品200A的上方配置可动壳体90,使可动壳体90下降。于是,如图24B所示,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与待加工产品200A的限制金属件80的对应卡合部89接触。
当使可动壳体90进一步下降时,如图24C所示,一对对应卡合部89的前端部分切入卡合部98。即,一对对应卡合部89的前端部分使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塑性变形。
如果使可动壳体90进一步下降,则卡合部98通过一对对应卡合部89之间("通过部TH",图24A)。于是,如图25所示,卡合部98进入一对对应卡合部89的下侧的区域("限制区域RS",图24A)。即使从该状态向可动壳体90施加向上方的力,由于卡合部98与一对对应卡合部89接触,因此可动壳体90也不会拔出。即,卡合部98成为被限制区域RS限制的状态,由此,可动壳体90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金属件80限制。
另外,在完成状态的可动连接器200中,在卡合部98上形成有与限制金属件80的对应卡合部89的板厚对应的槽状伤痕99(图29)。但是,只要槽状伤痕99与对应卡合部89的位置不完全一致,可动壳体90就不会脱落。而且,几乎不会发生两者完全一致的情况。因此,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没有问题地被限制在限制区域RS中。
(端子)
如图1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7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30(图1)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限制金属件)
如图16、图17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8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金属件40(图2、图3)有很大的差异。
相对于一个可动连接器200设置有两个限制金属件80。两个限制金属件80具有相同的结构。
限制金属件80具有被固定壳体60保持的被保持部81。如图19和图28所示,通过嵌件成形使限制金属件80与固定壳体60一体化,从而成为被保持部81埋设在固定壳体60中的状态。
另外,通过对板材实施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限制金属件80。如图16、图17所示,限制金属件80具有: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部80A;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上下方向部80B,该上下方向部80B经由曲部形成在宽度方向部80A的下侧;以及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部80C,该前后方向部80C经由曲部形成在宽度方向部80A的连接器前后方向两侧。在该前后方向部80C的下侧,经由曲部形成有通过焊接等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部80D。
宽度方向部80A和上下方向部80B之间的曲部、以及宽度方向部80A和前后方向部80C之间的曲部整体作为上述被保持部81的一部分,成为埋设在固定壳体60中的状态。
另外,限制金属件80具有对应卡合部89,该对应卡合部89通过从连接器上方与可动壳体90的一部分(卡合部98)抵接,从而限制可动壳体90相对于固定壳体60的向上方向的移动范围。
相对于一个限制金属件80设置有一对对应卡合部89。一对对应卡合部89之间成为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通过的"通过部TH"。一对对应卡合部89的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该一对对应卡合部89作为上述宽度方向部80A的一部分而形成。
在可动连接器200的完成状态下,将对应卡合部89中的与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抵接的部分称为抵接部82。抵接部82与连接器前后方向(连接器水平方向)平行地延伸。
另外,对应卡合部89具有朝向连接器下方使对应卡合部89之间的间隔逐渐变窄的倾斜部83。倾斜部83分别形成在一对对应卡合部89上。
另外,对应卡合部89在倾斜部83的下侧具有铅垂部84。铅垂部84从倾斜部83的下端连续地形成。铅垂部84在连接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铅垂部84中,一对对应卡合部89之间的间隔不变化。
(固定壳体)
由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壳体6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壳体20(图5、图13等)的结构、功能大致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可动壳体)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壳体90的结构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壳体50(图8等)的结构、功能相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20所示,可动壳体90具有卡合部98。卡合部98是从可动壳体90的侧壁97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
卡合部98具有抵接部98A,该抵接部98A在可动连接器200的完成状态下,在可动壳体90向上方移动时与对应卡合部89抵接。抵接部98A是卡合部98的上表面,是以上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平面。
另外,卡合部98具有使卡合部98的连接器前后方向(一对对应卡合部89相对的方向)的尺寸向连接器上方逐渐增大的倾斜部98B。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一对倾斜部98B。
如图29所示,可动壳体90的侧壁97包括:突出形成有卡合部98的一般部97A、以及相对于一般部97A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缩小部97B。在一般部97A的连接器前后方向两侧形成有缩小部97B。在可动连接器200的完成状态下,在可动壳体90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移动时,通过该缩小部97B与固定壳体60的侧壁22的高壁部22S抵接,使可动壳体9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因此,通过形成缩小部97B,可动壳体9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可动区域会变大。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省略基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作用效果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连接器200具备: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60、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60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90、以及与固定壳体60一体化的限制金属件80。如图24A所示,限制金属件80具有对应卡合部89,对应卡合部89通过从连接器上方与作为可动壳体90的一部分的卡合部98抵接,能够将卡合部98限制在作为规定的区域的限制区域RS中。
另外,对应卡合部89形成有允许卡合部98从限制区域RS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TH。因此,如图24A至图25所示,通过使通过部TH通过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使卡合部98从限制区域RS的外部进入其中,从而能够组装可动壳体90。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将可动壳体90随后组装到限制金属件80已预先与固定壳体60一体化的待加工产品100A中,来制造可动连接器2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在可动壳体90的卡合部98上形成有与限制金属件80的对应卡合部89的板厚对应的槽状伤痕99。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对应卡合部89使卡合部98塑性变形,而能够在待加工产品200A上组装可动壳体90来制造可动连接器2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98具有将卡合部98引导至通过部TH的倾斜部98B。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90时,即使卡合部98位于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稍微偏离的位置,也能够将卡合部98引导至适当的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应卡合部89承担在卡合部98上形成槽状伤痕99的刀刃的作用,因此卡合部98的倾斜部98B还起到使对应卡合部89相对于卡合部98的切入量(连接器前后方向的切入量)逐渐增加的作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98在倾斜部98B的上侧具有铅垂面98C。因此,确保了卡合部98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卡合部89具有将卡合部98引导至通过部TH的倾斜部83。因此,在组装可动壳体90时,即使卡合部98位于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稍微偏离的位置,也能够将卡合部98引导至适当的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应卡合部89承担在卡合部98上形成槽状伤痕99的刀刃的作用,因此对应卡合部89的倾斜部83还起到使对应卡合部89相对于卡合部98的切入量逐渐增加的作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卡合部89在倾斜部83的下侧具有铅垂部84。因此,能够确保对应卡合部89的强度,而进行稳定的组装工序。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工序中变更可动连接器的制造工序。
例如,也可以首先通过压入等将固定壳体和限制金属件一体化,接着,组装可动壳体,最后,将端子压入固定壳体和可动壳体并保持。
另外,例如,也可以首先通过嵌件成形将固定壳体与端子一体成形,接着,通过压入等将端子保持在可动壳体上,最后,通过压入等将限制金属件一体化在固定壳体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排列有多个端子30、70的可动连接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动连接器所具备的端子也可以是一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回流焊接将可动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图6所示那样的复杂形状的可动壳体5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限制金属件40、80还作为用于将固定壳体20、60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金属件发挥功能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限制金属件可以不具有作为固定金属件的功能(也可以与限制金属件分开设置固定金属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可动壳体50、90仅由树脂成形体构成,该树脂成形体的一部分为卡合部58、98的例子,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树脂成形体和固定在该树脂成形体上的金属件构成可动壳体,并使其中的金属件的部分作为"卡合部"发挥功能。

Claims (12)

1.一种可动连接器,具备:
固定壳体,其固定在基板上;
可动壳体,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相对移动;以及
限制金属件,其与所述固定壳体一体化,
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金属件具有:固定部,固定在基板上;和对应卡合部,该对应卡合部通过从连接器上方与所述可动壳体的一部分即卡合部抵接,而能够将所述卡合部限制在规定的区域即限制区域中,
所述对应卡合部形成有允许所述卡合部从所述限制区域的外部向内部通过的通过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还具备端子,该端子具有:
固定侧被保持部,其被保持在所述固定壳体上;
可动侧被保持部,其被保持在所述可动壳体上;以及
可动部,其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
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的保持通过嵌件成形来进行,
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的保持通过压入来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所述固定壳体和所述限制金属件通过嵌件成形而一体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所述卡合部具有将该卡合部引导至所述通过部的倾斜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所述对应卡合部具有将所述卡合部引导至所述通过部的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所述限制金属件能够变形以使所述通过部扩展。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所述限制金属件具有:
上延伸部,其朝向连接器上方延伸,通过所述限制金属件的变形而向板厚方向倾斜;以及
弯折部,其通过所述上延伸部的前端侧向所述通过部侧弯折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所述弯折部具有朝向连接器下方向往所述通过部侧倾斜的倾斜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所述上延伸部的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通过在所述上延伸部形成贯通孔,所述卡合部与所述上延伸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不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所述弯折部的下端和所述贯通孔的上缘都成为抵接部,该抵接部与所述可动壳体抵接,限制所述可动壳体向连接器上方向的移动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所述弯折部包括板厚方向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与所述可动壳体的侧壁接触的铅垂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动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卡合部形成有与所述对应卡合部的板厚对应的槽状伤痕。
CN201911004225.3A 2018-10-23 2019-10-22 可动连接器 Active CN1110923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9155A JP7089455B2 (ja) 2018-10-23 2018-10-23 可動コネクタ
JP2018199154A JP6617187B1 (ja) 2018-10-23 2018-10-23 可動コネクタ
JP2018-199155 2018-10-23
JP2018-199154 2018-10-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2327A CN111092327A (zh) 2020-05-01
CN111092327B true CN111092327B (zh) 2023-06-27

Family

ID=682963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04998.1A Active CN111180919B (zh) 2018-10-23 2019-10-22 可动连接器
CN201911004225.3A Active CN111092327B (zh) 2018-10-23 2019-10-22 可动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04998.1A Active CN111180919B (zh) 2018-10-23 2019-10-22 可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971850B2 (zh)
EP (2) EP3644447B1 (zh)
CN (2) CN1111809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71850B2 (en) * 2018-10-23 2021-04-06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Movable connector
JP1650284S (zh) * 2019-07-29 2020-01-20
JP7206170B2 (ja) * 2019-09-02 2023-01-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TWI728724B (zh) * 2020-02-24 2021-05-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浮動連接器
JP7091008B2 (ja) * 2020-04-24 2022-06-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嵌合コネクタ
JP7369666B2 (ja) * 2020-05-15 2023-10-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3745905B (zh) * 2020-05-29 2024-03-29 庆虹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连接器装置及连接器浮动模块
JP7377781B2 (ja) * 2020-08-25 2023-11-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831093B2 (en) * 2021-03-30 2023-11-28 Cisco Technology, Inc. Socket locator
CN117060112A (zh) * 2022-05-05 2023-11-14 手持产品公司 用于抗冲击的动态连接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72172B2 (en) * 2013-04-12 2015-10-27 J.S.T. Mfg. Co., Ltd. Connector
US9178309B2 (en) * 2011-08-31 2015-11-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ocket with a metal fitting with a lock portion movable in a width dir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0546B2 (ja) * 1995-09-04 2001-08-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US5873742A (en) * 1996-06-18 1999-02-23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JP3628488B2 (ja) * 1997-07-07 2005-03-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コネクタの取付方法
JP3476431B2 (ja) * 2000-11-20 2003-12-10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7018785A (ja) * 2005-07-06 2007-01-25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5185731B2 (ja) 2008-08-27 2013-04-17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用固定具及び該固定具を用いる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5313805B2 (ja) * 2009-08-07 2013-10-09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2011076745A (ja) * 2009-09-29 2011-04-14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JP5590991B2 (ja) 2010-06-30 2014-09-17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093340B2 (ja) * 2010-12-27 2012-12-1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9281594B2 (en) 2012-09-05 2016-03-08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or
TWI470880B (zh) * 2012-11-26 2015-01-21 Sheng Hsin Liao 連接器裝置
JP2014165084A (ja) 2013-02-27 2014-09-08 D D K Ltd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5486121B1 (ja) * 2013-07-24 2014-05-0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805230B2 (ja) * 2014-02-04 2015-11-0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428781B2 (ja) * 2014-09-17 2018-11-28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グ、ソケット、および、それらを備える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6023255B1 (ja) * 2015-04-17 2016-11-09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27074B2 (ja) 2016-08-29 2020-07-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727103B2 (ja) * 2016-11-11 2020-07-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15609B2 (ja) * 2017-01-11 2018-10-3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JP6689235B2 (ja) * 2017-07-11 2020-04-28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851937B2 (ja) * 2017-08-09 2021-03-3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09303B2 (ja) * 2018-08-07 2022-07-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US10971850B2 (en) * 2018-10-23 2021-04-06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Movable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78309B2 (en) * 2011-08-31 2015-11-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ocket with a metal fitting with a lock portion movable in a width direction
US9172172B2 (en) * 2013-04-12 2015-10-27 J.S.T. Mfg. Co., Ltd.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98666B2 (en) 2021-05-04
US10971850B2 (en) 2021-04-06
US20200127405A1 (en) 2020-04-23
EP3644447A1 (en) 2020-04-29
CN111180919B (zh) 2023-06-27
EP3644447B1 (en) 2021-12-29
EP3644448B1 (en) 2023-06-28
CN111092327A (zh) 2020-05-01
CN111180919A (zh) 2020-05-19
US20200127410A1 (en) 2020-04-23
EP3644448A1 (en) 2020-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2327B (zh) 可动连接器
US948465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180705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CN107851941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16169501A (zh) 端子及链式端子
EP1675222B1 (en)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equipped therewith
EP3145029B1 (en) Socket
US1041873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6062882A (en) Low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JP3618569B2 (ja) 合体コネクタ
JP6617187B1 (ja) 可動コネクタ
JP7185662B2 (ja) 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ネクタ
CN110581370B (zh) 端子和连接器
EP1530265B1 (en) A connector housing assembly and an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JP747472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21070637A1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7089455B2 (ja) 可動コネクタ
EP3451467B1 (en) Electric contact of sheet metal having a plastically elongated latching tongue and/or limit stop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7287832B2 (ja) 可動コネクタ
JP7360813B2 (ja) 可動コネクタ
KR102149754B1 (ko) 마이크로 유에스비 커넥터
JP7403975B2 (ja) コネクタ
CN111033906B (zh) 连接器的保持结构
JP3889285B2 (ja) 同軸コネク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挿入治具
CN112952450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