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1804B - 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1804B
CN111051804B CN201880053967.2A CN201880053967A CN111051804B CN 111051804 B CN111051804 B CN 111051804B CN 201880053967 A CN201880053967 A CN 201880053967A CN 111051804 B CN111051804 B CN 1110518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mount
heat storage
stored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39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1804A (zh
Inventor
铃木俊圭
一法师茂俊
米田典宏
臼田雄一
丸山诚司
矢次庆和
野村泰光
中园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51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1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8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1/00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 F24D11/02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using heat pumps
    • F24D11/0207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using heat pumps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2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atent heat
    • F28D20/021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atent heat the latent heat storage material and the heat-exchanging means being enclosed in one contain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2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atent heat
    • F28D20/028Contro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034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iquid heat storage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056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solid heat storage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2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atent hea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17District he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运转成本增加并且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且能够降低放热损失的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蓄热装置具备:蓄热槽,所述蓄热槽包含有蓄热材料,所述蓄热材料具有蓄热性能及放热性能;热源机,所述热源机生成向蓄热材料供给的热;第一热介质流路,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供第一热介质流动,并与蓄热材料及热源机热连接;以及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在蓄热槽的内部,并测定蓄热材料的温度。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于与供第一热介质流路和蓄热材料接触的第一热介质流路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的位置处。热源机基于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热的生成。

Description

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积蓄热能的蓄热装置、使用蓄热装置的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积蓄热能的蓄热装置。蓄热装置例如在槽内具备能够暂时存储热并在需要时使用的蓄热材料。用户向蓄热材料提供热并进行积蓄,或者从该蓄热材料的传热面夺取热并取出,能够在热交换中使用蓄热材料。用户例如为了经由热交换来填补热能的需求与供给的时间上的间隙而利用蓄热装置。
在热能的需求量超过供给量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蓄热装置的热能不足。因此,提出了如下的蓄热系统:在预测热能的需求量并判断为可能会产生能量不足的情况下,使热源机运行,生成热能并进行补充(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519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蓄热装置中,随着热的取出的推进,蓄热材料中的残留有热能的部分与传热面的距离变大。在热能残留部分与传热面的距离变大的情况下,热阻增大而热交换量降低,能够向外部供给的热输出下降。因此,以往的蓄热系统即使在蓄热装置积蓄有预测的需求量以上的热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由于能量不足而不能进行希望的热的输出。在为了抑制能量不足而构成为使蓄热装置的蓄热量增加的情况下,运转成本有可能增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运转成本增加并且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的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蓄热装置具备:蓄热槽,所述蓄热槽包含有蓄热材料,所述蓄热材料具有蓄热性能及放热性能;热源机,所述热源机生成向蓄热材料供给的热;第一热介质流路,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供第一热介质流动,并与蓄热材料及热源机热连接;以及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在蓄热槽的内部,并测定蓄热材料的温度,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于与供第一热介质流路和蓄热材料接触的第一热介质流路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的位置处,热源机基于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热的生成。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蓄热系统具备:多个需求住宅,所述多个需求住宅进行热消耗;以及蓄热装置,所述蓄热装置与多个需求住宅热连接,蓄热装置具备:蓄热槽,所述蓄热槽包含有蓄热材料,所述蓄热材料具有蓄热性能及放热性能;热源机,所述热源机生成向蓄热材料供给的热;第一热介质流路,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供第一热介质流动,并与蓄热材料及热源机热连接;以及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在蓄热槽的内部,并测定蓄热材料的温度,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于与供第一热介质流路和蓄热材料接触的第一热介质流路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的位置处,热源机基于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热的生成。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蓄热方法用配置在包含有蓄热材料和第一热介质流路的蓄热槽的内部并测定蓄热材料的温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测定蓄热材料的温度,所述蓄热材料具有蓄热性能及放热性能,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供第一热介质流动并与蓄热材料热连接,基于多个温度传感器各自与供第一热介质流路和蓄热材料接触的第一热介质流路的传热面的距离和测定的温度,算出蓄热槽内的温度梯度,基于算出的温度梯度,使生成向蓄热材料供给的热的热源机工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运转成本增加,并且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蓄热槽的铅垂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输出预测部件存储的输出率与蓄热率的关系的运算式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相对于蓄热运转及放热运转的控制部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现有技术中的蓄热率及输出率的变化预测结果和要求输出率的图表。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中蓄热率及输出率的变化预测结果和要求输出率的图表。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图8是实施方式3的蓄热槽的铅垂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9是实施方式4的蓄热槽的铅垂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实施方式5的蓄热槽的铅垂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实施方式6的蓄热槽的铅垂方向截面的放大图。
图12是实施方式7的蓄热槽的铅垂方向截面的放大图。
图13示出实施方式1的蓄热材料相对于距传热面的距离的温度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申请公开的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为一例,本发明不由这些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的示意结构图。在图1的一例中,一个蓄热装置1与作为三个不同家庭的需求住宅A、B、C连接,蓄热系统以使用一个蓄热装置1满足不同的多个需求住宅A、B、C的热需求的方式工作。各需求住宅既可以是公寓等多户住宅的不同家庭,也可以是接近的不同栋的独栋住宅。
蓄热装置1具备蓄热槽2、热源机4、热输送部件5、热输出预测部件6、控制部7、信息传递部件8及蓄热量推定部件11。蓄热装置1与使用蓄热装置1的蓄热的需求住宅的热消耗装置14连接。
蓄热槽2是在内部保持蓄热材料3的框体,由不会被蓄热材料3腐蚀的材质构成,例如由不锈钢、铁、镍铬合金、树脂等构成。
蓄热材料3是能够积蓄热的构件,可根据蓄热装置1的使用温度等使用状况来选定材料。例如,在考虑了显热利用的情况下,能够选自水、砖、土壤、混凝土、冰、聚乙二醇、聚丙烯乙二醇、铁、铝、不锈钢等。另外,例如在考虑了潜热利用的情况下,能够选自作为饱和烃的直链状的癸烷、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烷、十五烷、十六烷、十七烷、十八烷、十九烷、二十烷、廿一烷、廿二烷、廿三烷、廿四烷、廿五烷、廿六烷、廿七烷、廿八烷、二十九烷、三十烷、三十一烷、三十二烷、三十三烷、三十四烷、三十五烷、三十六烷、三十七烷、三十八烷、三十九烷、四十烷、四十二烷、四十三烷、四十四烷、四十六烷、四十八烷、五十烷、六十烷、七十烷、一百烷等石蜡,能够选自作为脂肪酸的棕榈酸、硬脂酸、十四烷酸、油酸、棕榈烯酸、y-亚麻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α-亚麻酸、癸烷酸、十五烷酸、十七烷酸、廿二酸、二十四烷酸、癸烯酸、十五碳烯酸、肉豆蔻油酸,作为金属类,能够选自汞、钾、钠、镓、铟、铋、铝、锌、硅、镁、铜、锡、铅、镉及包含至少一种上述金属的合金等,作为糖醇类,能够选自D-苏糖醇、L-苏糖醇、DL-苏糖醇、赤藓醇、L-赤藓醇、D-赤藓醇、DL-赤藓醇、季戊四醇、双季戊四醇、木糖醇、D-阿糖醇、L-阿糖醇、DL-阿糖醇、D-山梨醇、L-山梨醇、DL-山梨醇、D-甘露醇、L-甘露醇及DL-甘露醇等,作为水合盐,能够选自四水合氟化钾、六水合氯化钙、三水合硝酸锂、三水合乙酸钠、五水合硫代硫酸钠、十水合硫酸钠、磷酸二氢钠、六水合氯化铁、七水合硫酸镁、二水合醋酸锂、一水合氢氧化钠、八水合氢氧化钡、八水合氢氧化锶、六水合硫酸铝铵、六水合硫酸铝钾等,作为熔盐,能够选自氯化铝、硝酸锂、硝酸钠、硝酸钾、氢氧化锂、氯化钙、氯化锂、氯化镁、氯化钾、氟化钾、氟化锂、碳酸锂、碳酸钾、硝酸钡、碳酸钠等。而且,也能够选自四丁基溴化铵等笼型水合物、水等。
蓄热材料3的原材料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例如,可以广泛地选自在使用温度范围中具有熔点且会产生液体与固体间的相变的物质。另外,作为利用材料的可逆化学反应时的热的化学蓄热材料,可以选自氯化铁(III)-甲醇、CaSO4·(1/2)H2O/CaSO4、CaO/H2O/Ca(OH)2等。而且,除此以外,只要是蓄热材料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并间接地授受热的原材料,就能够作为蓄热材料3使用。
蓄热槽2还具备推定蓄热材料3的蓄热量的蓄热量推定部件11。例如,蓄热槽2在内部具备蓄热量推定部件11。蓄热量推定部件11测定蓄热槽2内的蓄热材料3的温度,并根据测定的温度推定残留在蓄热槽2内的热能。实施方式1的蓄热量推定部件11具备:用于测定蓄热槽2内的蓄热材料3的温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18、存储有示出蓄热材料3的残留热能与蓄热材料3的温度的关系的表格的存储部(未图示)以及参照多个温度传感器18的测定温度和存储于存储部的表格并计算残留热能的计算部(未图示)。后面将说明蓄热量推定部件11的详细情况,蓄热量推定部件11例如基于随时测定的蓄热槽2的入口与出口的温度差、热介质13的流量、比热,推定积蓄于蓄热材料3的热量。通过在积蓄了与不足的热量相应的热量之后再次实施蓄热量的推定,从而能够避免蓄热量不足。另外,通过在推定的蓄热量比预测的需要热量多的情况下不实施积蓄,直到下一个蓄热量推定的定时,由此,能够降低运转成本。
热源机4是生成积蓄于蓄热槽2的热的构件。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在蓄热系统判断为需要实施蓄热运转的情况下,热源机4生成热并将热积蓄于蓄热槽2。热源机4例如是从外部吸收热的热泵装置,另外,例如是将电、燃料、太阳光等转换为热的转换装置。
热输送部件5是进行蓄热槽2与使用蓄热槽2的蓄热的需求住宅A、B、C的热消耗装置14、14、14之间的热输送的构件。热输送部件5例如是将蓄热槽2与需求住宅A、B、C的热消耗装置14、14、14热连接的配管,在内部具有水、制冷剂、载冷剂等热介质。
热输出预测部件6是预测在需求住宅A、B、C的热消耗装置14、14、14中消耗的热消耗量和应向热消耗装置14、14、14输出的热量的构件,所述需求住宅A、B、C的热消耗装置14、14、14用热输送部件5与蓄热槽2连接。热输出预测部件6例如是处理器,基于经由后述的信息传递部件8得到的需求住宅A、B、C的热消耗信息,预测在需求住宅A、B、C的热消耗装置14、14、14中消耗的热消耗量,预测应向热消耗装置14、14、14输出的热量。
热输出预测部件6还具备:记录各个需求住宅A、B、C中的过去的热消耗量的实际值的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未图示)和记录向各个需求住宅A、B、C输出的过去的热量的实际值的热输出记录部件17(未图示)。热输出预测部件6基于记录于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的过去的热消耗量的实际值及记录于热输出记录部件17的过去的输出热量的实际值,预测在各个需求住宅A、B、C中消耗的热量。热输出预测部件6还具备存储部件,所述存储部件预先存储有与蓄热槽2所保持的蓄热材料3的保持量及物性相关的数据以及与蓄热系统所包含的构成要素的物性相关的数据。
热输出预测部件6具备的存储部件例如存储有蓄热材料3的比热、动粘性系数、热传导率及线膨胀系数等,另外,存储有蓄热槽2及热介质流路12等构成要素的材质、重量及比热等。另外,热输出预测部件6具备的存储部件例如还可以存储蓄热量及蓄热条件等蓄热特性。
控制部7是控制蓄热装置1的各部的控制构件,例如是处理器。另外,控制部7基于热输出预测部件6预测的热输出和蓄热量推定部件11推定的蓄热量,控制各部的工作。
信息传递部件8是向蓄热装置1的热输出预测部件6传递需求住宅A、B、C的热消耗信息的传递构件。信息传递部件8例如是将热输出预测部件6与各个需求住宅A、B、C能够通信地连接的连接线缆。信息传递部件8可以传递各个需求住宅A、B、C的在家信息、不在信息等,可以是电线及光纤等有线通信构件,也可以是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构件。
热消耗装置14、14、14分别配置在需求住宅A、B、C内,是消耗经由热输送部件5供给的蓄热槽2的蓄热的热消耗装置。热消耗装置14、14、14例如分别可以是热水器,也可以是空调设备。
热输出预测部件6具备的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是记录过去的热消耗量的实际值的介质,例如是存储卡等能够改写的非易失性记录介质、USB存储器、SD卡等。热输出预测部件6具备的热输出记录部件17是记录过去的输出热量的实际值的介质,例如是USB存储器、SD卡等。
实施方式1的热输出预测部件6构成为分别具备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和热输出记录部件17。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该一例。例如,热输出预测部件6可以构成为:具备同时具有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的功能和热输出记录部件17的功能的一个装置。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蓄热槽2的铅垂方向剖视示意图。在图2的一例中,示意性地示出使用了线圈-容器式的热交换方式的、在蓄热槽2的铅垂方向上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在蓄热槽2连接有第一热介质流路12及第二热介质流路13。第一热介质流路12及第二热介质流路13用于与蓄热槽2内的蓄热材料3的热交换。第一热介质流路12及第二热介质流路13被配置成在蓄热槽2内相互隔开间隔并在铅垂方向上蜿蜒曲折(日文:蛇行)。第一热介质流路12与热源机4连接,第二热介质流路13与热输送部件5连接。另外,在蓄热槽2中,在内部设置有多个测定蓄热材料3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8。
在蓄热槽2的内部,在切线方向上与第一热介质流路12的直线状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处配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18、18、18。另外,在切线方向上与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直线状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处配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18、18、18。
热介质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流通。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的热介质经由第一热介质流路12的壁面与蓄热材料3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第一热介质流路12的壁面作为传热面发挥作用,并进行热交换。第一热介质流路12例如使用铜、铝、不锈钢、钛、镍铬合金等金属或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碳酸酯等树脂构成。
在蓄热系统进行蓄热运转的情况下,热源机4将生成的热传递给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的热介质。被传递并积蓄热源机4的热后的热介质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流动并移动到蓄热槽2内,经由成为传热面的第一热介质流路12的壁面向蓄热材料3提供热。向蓄热材料3提供热后的热介质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中流动,再次移动到热源机4侧,并积蓄热源机4的热。
热介质在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流通。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经由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壁面与蓄热材料3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壁面作为传热面发挥作用,并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介质流路13例如使用铜、铝、不锈钢、钛、镍铬合金等金属或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碳酸酯等树脂构成。
在蓄热系统进行放热运转的情况下,蓄热材料3经由成为传热面的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壁面,将积蓄的热传递给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被传递并积蓄蓄热材料3的热后的热介质在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流动并移动到热输送部件5,其后,移动到各个需求住宅A、B、C的热消耗装置14、14、14。移动到热消耗装置14、14、14的热介质向热消耗装置14、14、14提供热,在第二热介质流路13中流动并再次移动到蓄热槽2内,积蓄蓄热材料3的热。
作为热介质,可以使用水,也可以使用硅油、乙二醇、丙二醇等载冷剂,还可以使用R410A、CO2、R22、R32、R404A、R123、R134a、R407C、R507A等制冷剂。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的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可以是同一原材料。在同一原材料的情况下,可期待制造成本·制造负荷的削减及工作控制的简化。另外,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的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可以是不同的原材料。在不同的原材料的情况下,可期待经由更复杂的工作控制而得到的热交换效率的最佳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将使用了线圈-容器式的热交换方式的蓄热槽2作为一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一例。例如也可以设为使用管翅片式、板式、管壳式、板翅片式等的结构。
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进行蓄热运转及放热运转。在蓄热运转中,蓄热系统主要在蓄热槽2内的蓄热材料3中进行蓄热。在放热运转中,蓄热系统主要进行在蓄热槽2内的蓄热材料3中积蓄的热的放出。
在进行蓄热运转的情况下,蓄热系统使热源机4生成热。热源机4生成的热积蓄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的热介质中。为了使积蓄有热的热介质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流动,在蓄热系统连接有第一泵。蓄热系统驱动第一泵,使积蓄有热的热介质从热源机4侧移动到蓄热槽2内。移动到蓄热槽2内的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的热介质向蓄热槽2内的蓄热材料3提供热。蓄热系统进一步驱动第一泵,使向蓄热材料3提供热后的热介质再次移动到热源机4侧,将热源机4生成的热再次积蓄于热介质。
在开始蓄热运转的情况下,热传递给位于第一热介质流路12的传热面附近的蓄热材料3,热逐渐从传热面附近传递到周围。蓄热系统随时监视多个温度传感器18的测定温度,在监视的测定温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结束蓄热运转,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18配置于传热面的切线方向上的不同的距离处。通过使用了多个温度传感器18的蓄热运转控制,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能够进行高效的热交换。
为了使从蓄热材料3接受热后的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流动到热输送部件5,在蓄热系统连接有第二泵。在进行放热运转的情况下,蓄热系统驱动第二泵,使从蓄热材料3接受热后的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移动到热输送部件5。移动到热输送部件5的热介质移动到各个需求住宅A、B、C的热消耗装置14、14、14。移动到热消耗装置14、14、14的热介质向热消耗装置14、14、14提供热。蓄热系统进一步驱动第二泵,使向热消耗装置14、14、14提供热后的热介质再次移动到蓄热槽2侧,热介质再次接受蓄热材料3积蓄的热。
在开始放热运转的情况下,热从位于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传热面附近的蓄热材料3传递给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因此,蓄热量从第二热介质流路13表面及设置于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传热翅片等的传热面附近的蓄热材料3减少。因此,残留于蓄热材料3的蓄热量形成如下分布:越接近传热面越少,越远离传热面越大。由于越是残留于远离传热面的位置的蓄热量,移动到传热面时的热阻越大,所以存在能够输出的热量下降的可能性。在蓄热材料3为固体的情况下,在为由于热的授受而相变的潜热蓄热材料的情况下,这样的可能性会变得特别大。然而,即使在蓄热材料3为液体的情况下,关于取决于热传导中的热移动时的热阻的输出热量下降,也存在同样的可能性。
为了应对上述那样的输出下降,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具备热输出预测部件6。热输出预测部件6考虑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传热面与具有足够的蓄热量的蓄热材料3的距离,预测将来的热输出。
蓄热量推定部件11基于蓄热材料3的保持量及蓄热材料3的比热和多个温度传感器18、18、18测定的测定温度,计算蓄热槽2中的蓄热材料3得到的热量及失去的热量。在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中,由于具备多个温度传感器18、18、18,所以能够高精度地预测蓄热槽2内的温度分布,蓄热量推定部件11的热量计算的精度也变高。
在蓄热材料3为两相流体的情况下,伴随着由温度变化导致的比重变化,铅垂方向的温度分布可能较大地变化。因此,通过在铅垂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多个温度传感器18,从而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温度分布预测精度。
蓄热材料3积蓄的热从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表面及传热翅片等的传热面传递到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因此,残留于蓄热材料3的蓄热量形成如下分布:越接近传热面越少,越远离传热面越大,该分布成为温度分布并显现。因此,通过从作为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壁面的传热面附近向远方在距传热面不同的距离的位置处配置多个温度传感器18,从而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能够高精度地预测蓄热槽2内的温度分布。利用蓄热量推定部件11,根据得到的温度分布的数据推定残留于蓄热材料3的蓄热量。计算推定的蓄热量与预测的需要热量的差值,生成与差值对应的热。因此,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
图13示出实施方式1的蓄热材料相对于距传热面的距离的温度分布。当蓄热材料使用潜热蓄热材料时,当在熔点放出潜热期间,没有温度变化。因此,在测定点B,尽管温度分布(2)大于温度分布(1),蓄热材料的平均温度有时成为同程度的温度,如果仅为一个点的测定,则蓄热量的推定值有时包含有误差。另一方面,通过对测定点A、C的温度进行测定,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推定出温度分布(2)与温度分布(1)相比温度变高且蓄热量变大。例如,能够采用在距传热面的距离较大的测定点C的温度小于蓄热材料3的熔点时开始蓄热运转这样的控制方法,能够防止热的不足并降低放热损失。
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通过具备以上说明的蓄热量推定部件11及多个温度传感器18,从而能够计算从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传热面起的蓄热材料3的温度分布,并能够算出温度梯度。另外,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基于蓄热量推定部件11算出的温度梯度和与蓄热材料3及构成要素的物性相关的数据,计算为了输出热消耗装置14、14、14要求的热量所需的蓄热槽2内的蓄热量。
由于温度传感器18的测定温度的误差,在蓄热量推定部件11推定的蓄热量中有可能包含有误差。因此,也可以构成为:预先记录过去的推定蓄热量与实际残留于蓄热槽2的量之差,将最大的差值的热量与推定蓄热量相加。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少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实际残留于蓄热槽2的热量可以根据推定后的热消耗量的累计值求出。
实施方式1的蓄热量推定部件11在规定的定时推定蓄热量。例如,在从深夜的电费便宜的时间段切换为白天的电费较高的时间段的时刻的规定时间前,蓄热量推定部件11推定蓄热量。在该情况下,蓄热装置1具有计量时间的时钟功能部和存储费用变更时刻的数据的存储器。
实施方式1的蓄热量推定部件11例如还计算在白天的电费较高的时间段中需要的热量与推定时残留的蓄热量的差值。控制部7基于蓄热量推定部件11计算得到的差值,在深夜的电费便宜的时间段驱动热源机4,生成与计算得到的差值对应的热量。因此,与在白天的电费较高的时间段中使热源机4运转的情况相比,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能够降低运转成本。
为了决定蓄热量推定部件11进行推定的时间,例如可以使用如下的学习方式:基于根据过去的热消耗量的实际值而被假定为能够生成不足量的时间来决定。另外,例如,也可以使用如下方法:设定切换不同时间段的费用的时刻的2小时前等预先规定的时间。
为了使蓄热量推定部件11进行蓄热量的推定,实施方式1的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例如记录有过去的热消耗量的实际值数据。另外,例如,记录有按星期几或按季节合计得到的过去的热消耗量的实际值数据。因此,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能够高精度地预测需要热量。
也可以是,实施方式1的蓄热装置1还具有测定外部空气的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测定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7具备校正式,所述校正式根据外部空气温度测定部测定的当日的外部空气温度,对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记录的过去的实际值数据进行校正。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的蓄热装置1中,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预测热消耗量。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的蓄热装置1具备基于控制部7的热消耗量预测部件,能够高精度地预测热消耗量。
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使用热泵作为热源机4,不利用上述那样的不同时间段的电费制度。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以能够在白天的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时间段中生成热的方式使热泵运转,从而能够以较高的效率(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生成热,经济性较好。也可以构成为:例如根据过去的外部空气温度的实际值数据、气象信息、过去的热生成时的COP数据等,预想白天的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时间段中的、外部空气温度成为峰值的时刻。关于蓄热量推定部件11在次日的外部空气温度成为峰值的时刻的几个小时前推定蓄热量,例如,可以采用基于根据过去的热消耗量的实际值而被假定为能够生成不足量的时间来决定的学习方式,也可以采用设定在预先规定的时间实施的方式。
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也可以构成为:为了进行需要热量的预测,具备示出外部空气温度与热泵的COP的关系的表格或计算式。进行蓄热量的推定的日期的COP能够根据外部空气温度的预报值、过去几天期间的实际值数据等来预测。另外,能够使用预测的COP,计算生成所需要的热消耗量所花费的时间。生成所需要的热消耗量所花费的时间可以为了安全而较长地设定。通过较长地设定,从而在外部空气温度比预报低的情况下、在比过去几天期间的实际值数据多地消耗热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热不足的情形。
上述实施方式1的蓄热量推定部件11具备以预先决定的间隔推定蓄热量的控制程序及记录预测的需要热量与蓄热量的推定值之差的推移的推移记录部。因此,蓄热系统每隔一定时间推定蓄热量,计算推定的蓄热量与预测的需要热量的差值,生成与差值对应的热。因此,蓄热系统能够着眼于热的不足量并补充热,能够抑制运转成本增加并避免热不足。
上述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具备记录热的消耗量的实际值数据的实际值数据存储部及判断是否使热源机4运转的阈值。在推定时的蓄热量与将来的预想热消耗量之差超过该阈值的情况下,蓄热系统使热源机4运转。另外,蓄热系统累计前次推定后的热消耗量,在累计值成为一定以上的情况下,再次推定蓄热量。通过这样的结构,蓄热系统能够避免大幅的蓄热量的不足。通过根据多个方法选择推定蓄热量的定时,从而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推定蓄热量,并使热不足的避免效果提高。
在规定期间中的热消耗装置14、14、14要求的热量大于该规定期间中的热源机4的输出的情况下,蓄热量推定部件11进行蓄热量的推定的定时变得非常重要。这是由于,有可能会因蓄热量的不足而不能满足要求热量。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中,通过在上述定时的蓄热量推定部件11的推定,能够消除由蓄热量不足导致的热输出不足。
控制部7计算蓄热量推定部件11推定的蓄热量与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预测的需要热量之差。控制部7判定计算得到的差为正还是为负。在控制部7判定为计算得到的差为正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当前的蓄热量相对于需要热量不足的情况下,控制部7使热源机4运转,进行热的生成。生成的热经由热介质13通过热介质流路12输送到蓄热槽2,并积蓄于蓄热材料3。
利用蓄热量推定部件11进行的积蓄于蓄热材料3的热量的推定例如能够基于蓄热槽2的入口与出口的温度差、热介质13的流量、比热求出。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输出预测部件6存储的输出率与蓄热率的关系的运算式数据的一例的图。热输出预测部件6将示出输出率与蓄热率的关系的运算式作为数据存储,所述输出率是蓄热装置1的最大输出中的要求输出的比例,所述蓄热率是蓄热量相对于最大蓄热量的比例。热输出预测部件6能够根据取得的输出率计算蓄热率。另外,热输出预测部件6能够根据取得的蓄热率计算输出率。
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通过信息传递部件8收集各需求住宅的各时刻的热消耗量的过去的实际值并进行平均化。另外,热输出记录部件17通过信息传递部件8收集各需求住宅的各时刻的热输出的过去的实际值并进行平均化。热输出预测部件6基于信息传递部件8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实际值及热输出记录部件17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实际值,预测次日的热消耗量及热输出。控制部7基于相对于全部需求住宅预测的次日的总热消耗量及总热输出使热源机4运转,以使各时刻的热输出不会产生不足。通过例如按星期几或季节收集热消耗量及热输出的实际值数据,热输出预测部件6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预测热消耗量及热输出,能够防止热量及热输出的不足、热的剩余。
热输出预测部件6根据实际的热消耗结果,覆盖热消耗量及热输出预测结果。例如,尽管根据过去的实际值预测为可能在18时需求住宅A要求用于在浴缸放满热水的较大的热输出,在19时需求住宅B要求用于在浴缸放满热水的较大的热输出,但可以想到在18时没有进行来自需求住宅A的要求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在19时从需求住宅A及B同时要求用于在浴缸放满热水的较大的热输出。因此,能够更新可能在18时半需求住宅A要求用于在浴缸放满热水的较大的热输出这样的预测。通过这样的更新,能够进一步避免热量及热输出不足的情形。
图4是示出相对于蓄热运转及放热运转的控制部7的工作的流程图。控制部7基于记录于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的热消耗量的实际值及记录于热输出记录部件17的热量的实际值,使用热输出预测部件6预测热消耗量及热输出(步骤S1)。接着,控制部7计算第一蓄热量和第二蓄热量,所述第一蓄热量是满足由热输出预测部件6预测到的热消耗量的规定的时间的累计量所需的蓄热量,所述第二蓄热量是根据由热输出预测部件6预测到的热输出且基于从热输出换算为蓄热量的运算式数据计算满足各时刻的热输出的蓄热量、并在规定的时间中始终满足要求的热输出所需的蓄热量(步骤S2)。控制部7进一步将第一蓄热量和第二蓄热量中的较大的一方设定为目标蓄热量(步骤S3)。在此,通过不仅计算根据实际的热消耗量预测的蓄热量,也计算满足预测的热输出所需的蓄热量,并将较大的一方设定为目标蓄热量,从而能够避免产生不能进行希望的热输出这样的热不足的情形。
控制部7使用蓄热量推定部件11,推定设定目标蓄热量时的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量并将其作为蓄热量推定值(步骤S4)。控制部7计算从设定的目标蓄热量减去推定的蓄热量推定值而得到的差值(步骤S5)。控制部7判断差值是否为正(步骤S6)。在差值为正的情况下(步骤S6:是),控制部7基于计算得到的差值使热源机4运转(步骤S7),并结束工作。在差值为负的情况下(步骤S6:否),控制部7不使热源机4运转,并结束工作。通过这样的工作,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能够抑制运转成本增加,并且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
图5是示出现有技术中的蓄热率及输出率的变化预测结果和要求输出率的图表。原则上,第一条件是蓄热量始终为正。因此,在图5的一例中,以热量始终为正的方式在夜间(2时至6时)实施蓄热运转。然而,在图5的一例中,在要求输出率最大的19时产生输出不足。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中蓄热率及输出率的变化预测结果和要求输出率的图表。图6中的要求输出率与图5中的要求输出率相同。然而,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利用根据输出率换算蓄热率的运算式数据,求出在各时刻满足预测的热输出所需的第二蓄热量。因此,在图6的一例中,即使在图5中产生输出不足的19时,蓄热量也为正,输出率超过要求输出率,能够防止热量及热输出的不足。
在图2的一例的蓄热系统中,例示了在相对于传热面的切线方向不同的距离处多个温度传感器18、18、18配置在一条直线上的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只要是相对于传热面的切线方向不同的距离,也可以不是并排设置在一条直线上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多个温度传感器18、18、18的配置自由度增加。
在图2的一例的蓄热系统中,例示了三个温度传感器18、18、18成套地配置的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也可以将两个温度传感器18、18或四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18、18、18…成套地配置。根据该结构,多个温度传感器18、18、18的配置自由度增加。
实施方式2.
使用图7说明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的示意结构图。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与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相比,还具备人检测部件9及气象信息收集部件15。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的不同为中心,说明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
人检测部件9、9、9是检测人的存在与否的传感器,设置在各需求住宅A、B、C内。人检测部件9、9、9分别与控制部7连接,并向控制部7发送检测结果。
气象信息收集部件15是取得气象信息的部件,与控制部7连接。气象信息收集部件15例如检测各需求住宅A、B、C的外部的温度及照度,取得并收集检测结果作为气象信息。气象信息收集部件15向控制部7发送取得的气象信息。
控制部7不仅基于记录于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的热消耗量的实际值及记录于热输出记录部件17的热量的实际值,也基于从人检测部件9、9、9接收到的检测结果及从气象信息收集部件15接收到的气象信息,使用热输出预测部件6预测热消耗量及热输出。
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通过适当收集从人检测部件9得到的人检测信息,从而预测将来的热使用量及热输出,并进行蓄热运转。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例如基于从人检测部件9接收到的检测结果,预测将来的热使用量及热输出。因此,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能够抑制过剩的蓄热运转,经济性较好。
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还通过适当收集从气象信息收集部件15得到的气象信息,从而预测将来的热使用量及热输出,并进行蓄热运转。例如,基于当日收集的气象信息预测次日的热使用量及热输出,使用收集了气象信息的日期的夜间电力进行蓄热运转。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以低成本生成热能并使用。
在预测将来的热使用量及热输出时,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除了记录于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6的热消耗量的实际值及记录于热输出记录部件17的热量的实际值,还使用从人检测部件9得到的人检测信息及从气象信息收集部件15得到的气象信息。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蓄热系统中,能够提高预测的精度,并提高热量及热输出的不足防止效果。因此,能够抑制运转成本增加,并且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
实施方式3.
使用图8说明实施方式3的蓄热系统。图8是实施方式3的蓄热槽2的铅垂方向剖视示意图。实施方式3的蓄热系统与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相比,具备水位计19代替温度传感器18。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的不同为中心,说明实施方式3的蓄热系统。
实施方式3的蓄热系统具备的蓄热槽2是在内部保持蓄热材料3的框体。保持于蓄热槽2的蓄热材料3是产生液体和固体的相变的构件。如图8所示,实施方式3的蓄热槽2具备水位计19,所述水位计19测定液体状态下的蓄热材料3的水位。
在为利用液体和固体的相变中的潜热的潜热蓄热材料的情况下,蓄热材料3根据温度变化而使体积进行膨胀收缩。水位计19测定取决于膨胀收缩而进行增减的成为液体状态的蓄热材料3的水位。控制部7基于示出蓄热槽2内的成为液体状态的蓄热材料3的水位与蓄热材料3的温度的关系的表格,根据水位计19测定的水位推测蓄热材料3的温度,基于推测的温度推定蓄热槽2内的蓄热量。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3的蓄热系统中,水位计19与表格的组合作为测定蓄热材料3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发挥功能。实施方式3的蓄热系统通过使用水位计代替温度传感器18,从而能够谋求运转成本的增加抑制和制造成本的削减,并且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
实施方式4.
使用图9说明实施方式4的蓄热系统。图9是实施方式4的蓄热槽2的铅垂方向剖视示意图。实施方式4的蓄热系统与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相比,温度传感器18不同。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的不同为中心,说明实施方式4的蓄热系统。
代替测定蓄热材料3的温度的结构,将实施方式4的蓄热系统具备的温度传感器18设为测定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的热介质的温度及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的温度的结构。在图9所示的一例中,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进入蓄热槽2内的入口部和离开到蓄热槽2外的出口部的位置,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8、18。另外,在第二热介质流路13,在第二热介质流路13进入蓄热槽2内的入口部和离开到蓄热槽2外的出口部的位置,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8、18。而且,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安装有测定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的热介质的流量的流量计20,在第二热介质流路13安装有测定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的流量的流量计20。
在实施方式4的蓄热系统中,控制部7根据温度传感器18、18的检测结果取得第一热介质流路12的入口部处的热介质的温度与出口部处的温度之差,根据第一热介质流路12的流量计20的检测结果取得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的热介质的流量,根据温度传感器18、18的检测结果取得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入口部处的热介质的温度与出口部处的温度之差,根据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流量计20的检测结果取得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的流量,基于取得结果计算蓄热装置1的热输出。
代替测定蓄热材料3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8、18、18,实施方式4的蓄热系统具备测定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8。通过该结构,能够削减需要的温度传感器18的个数。因此,能够谋求运转成本的增加抑制和制造成本的削减,并且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
实施方式5.
使用图10说明实施方式5的蓄热系统。图10是实施方式5的蓄热槽2的铅垂方向剖视示意图。实施方式5的蓄热系统与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相比,蓄热量推定方法不同。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蓄热系统的不同为中心,说明实施方式5的蓄热系统。
实施方式5的蓄热系统的蓄热量推定方法基于第一热介质与蓄热材料3的热交换量、第二热介质与蓄热材料3的热交换量来进行。在图10所示的一例中,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进入蓄热槽2内的入口部和离开到蓄热槽2外的出口部的位置,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8、18。而且,在第一热介质流路12安装有第一热介质流量推定部件22。另外,在第二热介质流路13,在第二热介质流路13进入蓄热槽2内的入口部和离开到蓄热槽2外的出口部的位置,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8、18。而且,在第二热介质流路13安装有第二热介质流量推定部件21。
第一热介质流量推定部件及第二热介质流量推定部件可列举流量计、循环泵的转速、热交换量的时间变化等,但不限于此。
在实施方式5的蓄热系统中,蓄热热交换量蓄热量推定部件25根据温度传感器18、18的检测结果取得第一热介质流路12的入口部处的热介质的温度与出口部处的温度之差,利用第一热介质流量推定部件取得第一热介质流路12内的热介质的流量,算出作为在蓄热槽2中积蓄热时的热交换量的蓄热热交换量,根据得到的蓄热热交换量的推定结果推定积蓄于蓄热槽2的蓄热量。另外,热输出蓄热量推定部件24根据温度传感器18、18的检测结果取得第二热介质流路13的入口部处的热介质的温度与出口部处的温度之差,利用第二热介质流量推定部件取得第二热介质流路13内的热介质的流量,算出作为从蓄热槽2利用热时的热交换量的热输出,根据得到的热输出的推定结果推定积蓄于蓄热槽2的蓄热量。
蓄热热交换量蓄热量推定部件25和热输出蓄热量推定部件24中的任一方均能够对蓄热量进行推定,但通过具备双方,从而在热使用时、蓄热时均能够对蓄热量进行推定。
由于实施方式5的蓄热系统无需测定蓄热材料3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以能够削减温度传感器18的个数。因此,能够谋求运转成本的增加抑制和制造成本的削减,并且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
实施方式6.
使用图11说明实施方式6的蓄热系统。图11是实施方式6的蓄热槽2的铅垂方向截面的放大图。实施方式6的蓄热系统的特征在于热介质流路和温度传感器的配置方法。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为中心,说明实施方式6的蓄热系统。
实施方式6的蓄热系统的热介质流路12被配置成在蓄热槽2内部蜿蜒曲折,直线部分位于水平方向。多个温度传感器18、18、18配置于在切线方向上与所述直线部分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处,所述直线部分配置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温度传感器配置于在切线方向上与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直线状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处,所以即使在蓄热材料3为熔点以上且处于液体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求出受到浮力影响的温度梯度,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推定蓄热量。
通过将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成与最接近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且小于距其他传热面的距离,从而能够不受来自其他传热面的影响。
实施方式7.
使用图12说明实施方式7的蓄热系统。图12是实施方式7的蓄热槽2的铅垂方向截面的放大图。实施方式7的蓄热系统的特征在于传热面和温度传感器的配置方法。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为中心,说明实施方式7的蓄热系统。
实施方式7的蓄热系统的传热面的一部分配置在蓄热槽2的壁面附近。并且,将多个温度传感器18、18、18配置在与位于传热面的附近的蓄热槽2的壁面相距不同的距离处。由于将温度传感器安装于蓄热槽的外表面,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蓄热装置,2蓄热槽,3蓄热材料,4热源机,5热输送部件,6热输出预测部件,8信息传递部件,9人检测部件,10能量产生装置,11蓄热量推定部件,12第一热介质流路,13第二热介质流路,14热消耗装置,15气象信息收集部件,16热消耗量记录部件,17热输出记录部件,18温度传感器,19水位计,20流量计,21第二热介质流量推定部件,22第一热介质流量推定部件,23热交换量记录部件,24热输出蓄热量推定部件,25蓄热热交换量蓄热量推定部件。

Claims (19)

1.一种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具备:
蓄热槽,所述蓄热槽包含有蓄热材料,所述蓄热材料具有蓄热性能及放热性能;
热源机,所述热源机生成向所述蓄热材料供给的热;
第一热介质流路,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供第一热介质流动,并与所述蓄热材料及所述热源机热连接;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使所述第一热介质循环;蓄热量推定部件,所述蓄热量推定部件推定所述蓄热槽的蓄热量;以及
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所述蓄热槽的内部,并测定所述蓄热材料的温度,
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于与供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和所述蓄热材料接触的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的位置处,并且,
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的传热面的一部分被配置成与所述蓄热槽的表面接触,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所述蓄热槽的表面,
所述热源机基于所述蓄热量推定部件的蓄热量推定结果以及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2.一种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具备:
蓄热槽,所述蓄热槽包含有蓄热材料,所述蓄热材料具有蓄热性能及放热性能;
热源机,所述热源机生成向所述蓄热材料供给的热;
第一热介质流路,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供第一热介质流动,并与所述蓄热材料及所述热源机热连接;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使所述第一热介质循环;以及
蓄热量推定部件,所述蓄热量推定部件推定所述蓄热槽的蓄热量,并且,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供第二热介质流动并与所述蓄热材料及外部热连接的第二热介质流路和推定所述蓄热槽与第二热介质的热交换量的热输出推定部件,且具备根据所述热输出推定部件的推定结果推定蓄热量的热输出蓄热量转换部件,
所述热源机基于所述蓄热量推定部件的蓄热量推定结果以及所述热输出蓄热量转换部件的蓄热量的推定结果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量推定部件算出基于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所述蓄热槽内部的温度梯度,
所述热源机根据所述蓄热量推定部件推定的蓄热量及所述蓄热量推定部件算出的所述温度梯度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在所述蓄热槽内部沿铅垂方向蜿蜒曲折地配置,并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直线部分,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的直线部分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推定所述蓄热槽与所述第一热介质的热交换量的蓄热热交换量推定部件,且具备根据所述蓄热热交换量的推定结果推定蓄热量的蓄热热交换量蓄热量转换部件,
所述热源机基于所述蓄热热交换量蓄热量转换部件的蓄热量的推定结果,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第一热介质温度检测部件和第一热介质流量推定部件,所述第一热介质温度检测部件测定所述蓄热槽的入口和出口的第一热介质的温度,
所述热源机基于所述第一热介质温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根据所述第一热介质流量推定结果推定的蓄热热交换量以及所述蓄热热交换量蓄热量转换部件的蓄热量推定结果,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第二热介质温度检测部件和第二热介质流量推定部件,所述第二热介质温度检测部件测定所述蓄热槽的入口和出口的第二热介质的温度,
所述热源机基于所述第二热介质温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根据第二热介质流量推定结果推定的热输出以及热输出蓄热量推定部件的蓄热量推定结果,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热交换量记录部件,所述热交换量记录部件记录所述蓄热热交换量的时间变化,根据所述热交换量的时间变化进行热的生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热交换量记录部件,所述热交换量记录部件记录所述热输出的时间变化,根据所述热交换量的时间变化进行热的生成。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
热输送部件,所述热输送部件向所述外部输送所述第二热介质流路的热;
热消耗量预测部件,所述热消耗量预测部件预测在所述外部消耗的所述热的消耗量;以及
热输出预测部件,所述热输出预测部件预测向所述外部输出的所述热的输出,
所述热源机将所述热消耗量预测部件预测的所述消耗量和所述热输出预测部件预测的所述输出中的较大的一方的值设定为目标蓄热量,以成为所述目标蓄热量的方式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过去的热消耗数据,定期地更新从所述热输出预测部件设定目标蓄热量的换算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机根据所述蓄热量推定部件推定的所述蓄热量与设定的所述目标蓄热量的差值,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9、1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收集气象信息的气象信息收集部件,
所述热源机基于所述气象信息收集部件收集的所述气象信息,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收集气象信息的气象信息收集部件,
所述热源机基于所述气象信息收集部件收集的所述气象信息,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机是以外部空气为热源的热泵装置,
根据所述气象信息收集部件收集的将来的外部空气温度预测值,推定与所述蓄热槽的蓄热量对应的将来的放热量,在通过在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时间段生成热而使效率提高所导致的投入到热源机的能量的减少量大于蓄热量增加所导致的所述将来的放热量的增加的情况下,进行热生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机是以外部空气为热源的热泵装置,
根据所述气象信息收集部件收集的将来的外部空气温度预测值,推定与所述蓄热槽的蓄热量对应的将来的放热量,在通过在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时间段生成热而使效率提高所导致的投入到热源机的能量的减少量大于蓄热量增加所导致的所述将来的放热量的增加的情况下,进行热生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投入到所述热源机的能量的减少量大于蓄热量增加所导致的所述将来的放热量的增加且也能够降低电费的情况下,进行热生成。
18.一种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系统具备:
多个需求住宅,所述多个需求住宅进行热消耗;以及
蓄热装置,所述蓄热装置与所述多个需求住宅热连接,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
蓄热槽,所述蓄热槽包含有蓄热材料,所述蓄热材料具有蓄热性能及放热性能;
热源机,所述热源机生成向所述蓄热材料供给的热;
第一热介质流路,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供第一热介质流动,并与所述蓄热材料及所述热源机热连接;
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所述蓄热槽的内部,并测定所述蓄热材料的温度;
第二热介质流路,所述第二热介质流路供第二热介质流动,并与所述蓄热材料及所述多个需求住宅热连接;
热输送部件,所述热输送部件向所述多个需求住宅输送所述第二热介质流路的热;
热消耗量预测部件,所述热消耗量预测部件预测在所述多个需求住宅消耗的所述热的消耗量;以及
热输出预测部件,所述热输出预测部件预测向所述多个需求住宅输出的所述热的输出,
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于与供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和所述蓄热材料接触的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的位置处,
所述热源机基于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所述热的生成,并且,所述热源机将所述热消耗量预测部件预测的所述消耗量和所述热输出预测部件预测的所述输出中的较大的一方的值设定为目标蓄热量,以成为所述目标蓄热量的方式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19.一种蓄热装置,所述蓄热装置在包含有蓄热材料的蓄热槽蓄热,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装置具备:
热源机,所述热源机生成向所述蓄热材料供给的热;
热介质流路,所述热介质流路经由热介质与所述蓄热材料及所述热源机热连接;
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所述蓄热槽的内部,并测定所述蓄热材料的温度;以及
蓄热量推定部件,所述蓄热量推定部件基于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测定结果推定所述蓄热槽的蓄热量,
所述热介质流路构成为具有多个水平方向上的直线部分,并沿铅垂方向蜿蜒曲折,
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沿所述铅垂方向配置在多个所述直线部分中的第一直线部分与第二直线部分之间,
所述热源机基于所述蓄热量推定部件的蓄热量推定结果进行所述热的生成。
CN201880053967.2A 2017-09-13 2018-08-16 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Active CN1110518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5409 2017-09-13
JP2017175409 2017-09-13
PCT/JP2018/030444 WO2019054120A1 (ja) 2017-09-13 2018-08-16 蓄熱装置、蓄熱システム、および蓄熱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1804A CN111051804A (zh) 2020-04-21
CN111051804B true CN111051804B (zh) 2021-06-29

Family

ID=65722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967.2A Active CN111051804B (zh) 2017-09-13 2018-08-16 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683533B1 (zh)
JP (1) JP6525370B1 (zh)
CN (1) CN111051804B (zh)
WO (1) WO20190541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906325D0 (en) * 2019-05-03 2019-06-19 Open Energi Ltd A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an electric component
EP3879201B1 (de) * 2020-03-11 2023-05-10 Nikolai N. Korpan Unterirdische pufferspeichervor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r pufferspeicherung in einem wärmespeichermedium
US11857005B1 (en) * 2020-05-22 2024-01-02 M Arifur Rahman Hybrid personal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CN112944440B (zh) * 2021-03-16 2022-12-27 西北大学 一种电加热蓄热供暖系统及其供暖方法
CN114034082A (zh) * 2021-08-06 2022-02-11 林学优 一种智慧储能供热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9546A (ja) * 1995-09-28 1997-04-04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氷厚測定装置
CN1869572A (zh) * 2005-03-31 2006-11-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蓄热装置
JP2009192135A (ja) * 2008-02-14 2009-08-27 Panason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CN206038189U (zh) * 2016-06-08 2017-03-22 宁波高新区健坤电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蓄热量实时监控的装置
CN106568119A (zh) * 2015-10-12 2017-04-19 李延魁 具有蓄热功能的水力分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4377U (ja) * 1983-03-15 1984-09-27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蓄熱槽
JPS60251336A (ja) * 1984-05-25 1985-12-12 Hitachi Ltd 蓄熱槽の最適制御方法
JP2909275B2 (ja) * 1991-09-26 1999-06-23 東京電力株式会社 熱源予測制御装置
JPH06313605A (ja) * 1993-04-28 1994-11-08 Hitachi Ltd 熱源機器の運転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10300167A (ja) * 1997-04-25 1998-11-13 Daidan Kk 空調熱源設備の管理制御装置
JP2001132989A (ja) * 1999-11-10 2001-05-18 Kobe Steel Ltd 地域熱供給システム
JP3848142B2 (ja) * 2001-11-30 2006-11-22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熱交換蓄熱制御方法及び熱交換蓄熱装置
JP5208595B2 (ja) * 2008-06-24 2013-06-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貯湯式給湯装置、運転計画装置及び運転計画方法
DE102009004294B4 (de) * 2009-01-10 2011-07-14 Robert Bosch GmbH, 70469 Warmwasserspeicher und Verfahren zu seinem Aufladen
JP5334609B2 (ja) 2009-01-30 2013-1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貯湯式給湯機
JP5084807B2 (ja) * 2009-05-08 2012-1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貯湯式給湯システム
JP2011237148A (ja) * 2010-05-13 2011-1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貯湯式給湯機
DE102010033620A1 (de) * 2010-08-06 2012-02-09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rwärmen eines Fluids in einem Pufferspeicher
GB201014538D0 (en) * 2010-09-02 2010-10-13 Envirotronics Ni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heating and/or cooling apparatus
JP5121908B2 (ja) * 2010-09-21 2013-0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房給湯装置
JP2012083043A (ja) * 2010-10-13 2012-04-26 Honda Motor Co Ltd 蓄熱装置
JP5025835B2 (ja) * 2010-12-27 2012-09-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運転計画方法、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暖房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JP2016061512A (ja) * 2014-09-19 2016-04-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源プラントの運転計画作成装置および運転計画作成方法
US20170211862A1 (en) * 2016-01-25 2017-07-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ual temperature heat pump system
IT201700114975A1 (it) * 2017-10-12 2019-04-12 Adsum S R L Metodo di controllo per un'unita' di riscaldamento con un accumulatore termico per acqua sanitaria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9546A (ja) * 1995-09-28 1997-04-04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氷厚測定装置
CN1869572A (zh) * 2005-03-31 2006-11-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蓄热装置
CN100473934C (zh) * 2005-03-31 2009-04-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蓄热装置
JP2009192135A (ja) * 2008-02-14 2009-08-27 Panason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CN106568119A (zh) * 2015-10-12 2017-04-19 李延魁 具有蓄热功能的水力分压装置
CN206038189U (zh) * 2016-06-08 2017-03-22 宁波高新区健坤电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蓄热量实时监控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54120A1 (ja) 2019-03-21
EP3683533A4 (en) 2021-03-24
EP3683533B1 (en) 2024-04-10
CN111051804A (zh) 2020-04-21
JP6525370B1 (ja) 2019-06-05
JPWO2019054120A1 (ja) 2019-11-07
EP3683533A1 (en) 2020-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1804B (zh) 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Hirmiz et al. Performance of heat pump integr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thermal storage for electric load shifting in building demand side management
JP2017523378A (ja) 熱エネルギーを貯蔵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US10408495B2 (en) Companion water heater
JP6328283B2 (ja) コントローラ、スケジュール作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A1195892A (en) Energy management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JP6280788B2 (ja)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JP6491494B2 (ja) 給湯制御装置
JP5905682B2 (ja) 給湯制御装置
JP2012500960A (ja) エネルギー供給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コントローラ
JP2008064388A (ja) ハイブリッド給湯機
JP2011089701A (ja) 給湯システム
JP5343867B2 (ja) ハイブリッド給湯装置
JP2012067948A (ja) 太陽光利用システム
JP5590188B1 (ja) ハイブリッド給湯システム
Luu et al. Dynamic modelling and analysis of a novel latent heat battery in tankless domestic solar water heating
JP5906421B2 (ja) 熱電併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JP5375670B2 (ja) ハイブリッドシステム
JP6115831B2 (ja) コントローラ、スケジュール作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84880B2 (ja) 太陽光太陽熱利用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太陽光太陽熱利用システム、および太陽光太陽熱利用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4994108B2 (ja) 蓄熱制御装置
DK179513B1 (en) PHASE CHANGE MATERIAL-BASED HEATING SYSTEM
JP2015183927A (ja) 太陽蓄熱制御装置、太陽蓄熱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20076527A (ja) 貯湯式給湯装置
JP2011174664A (ja) 太陽熱利用のタンク蓄熱式給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