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2460B -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2460B
CN110962460B CN201911272679.9A CN201911272679A CN110962460B CN 110962460 B CN110962460 B CN 110962460B CN 201911272679 A CN201911272679 A CN 201911272679A CN 110962460 B CN110962460 B CN 1109624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wall
axis direction
recess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726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2460A (zh
Inventor
木村尚己
金谷宗秀
工藤圣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62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2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02Air-assisted ej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具备:液体喷射头,其能够喷射液体;液体容纳容器,其具有能够容纳被供给液体喷射头的液体的液体容纳部;以及通气单元,其与液体容纳部连通,且构成能够向液体容纳部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能够从液体容纳容器分离,所述液体喷射系统的特征在于,通气单元具有:导入路径,其在大气导入部中,构成朝着液体容纳部流动的大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大气室,其构成导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通气单元配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周边。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等。
背景技术
以往,喷墨打印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为人所知。喷墨打印机通过从液体喷射头向打印用纸等打印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从而能够在该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以往,将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例的罐中储存的墨水供给液体喷射头的结构为人所知。在这种罐中,能够借助连通部将大气从大气连通口导入能够容纳墨水的容纳部的结构为人所知。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这种罐中能够减轻容纳部内的墨水通过连通部而从大气连通口泄漏至罐外的结构。此外,在下文中,有时会将喷墨打印机等的液体喷射装置中附加有罐等液体容纳容器的结构表达为液体喷射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80907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对进一步的改善,即能够进一步减轻液体从液体容纳容器中泄漏的结构,并没有提出建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至少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或者适用例来实现。
[适用例1]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具备:液体喷射头,其能够喷射液体;液体容纳容器,其具有能够容纳被供给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部;以及通气单元,其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且构成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能够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单元具有:导入路径,其在所述大气导入部中,构成朝着所述液体容纳部流动的大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大气室,其构成所述导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通气单元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周边。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设置有通气单元,其构成能够将大气导入液体容纳部内的大气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通气单元具有构成大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导入路径以及构成导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大气室。根据该结构,即使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进入大气导入部,通过通气单元的大气室也容易阻止液体的前进。由此,易于防止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通过大气导入部而泄漏至液体容纳容器的外部。另外,通气单元构成为能够从液体容纳容器分离。即,液体容纳容器与通气单元构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液体容纳容器中附加大气导入部或者扩展大气导入部,从而扩大大气导入部自身的容积。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从液体容纳容器泄漏。
[适用例2]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使用时的姿势作为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并在所述使用姿势下从垂直上方俯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被配置在偏于一侧的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前表面侧的相反侧。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能够在液体容纳容器的前表面侧的相反侧配置通气单元。
[适用例3]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使用时的姿势作为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并在所述使用姿势下从垂直上方俯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被配置在偏于一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在所述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Y方向。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沿X方向观察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将通气单元配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Y方向。
[适用例4]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使用时的姿势作为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并在所述使用姿势下从垂直上方俯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被配置在偏于一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在所述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Y方向的相反方向。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沿X方向观察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将通气单元配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Y方向的相反方向。
[适用例5]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使用时的姿势作为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并在所述使用姿势下从垂直上方俯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被配置在偏于一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在所述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Z方向。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沿X方向观察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将通气单元配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Z方向。
[适用例6]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使用时的姿势作为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并在所述使用姿势下从垂直上方俯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被配置在偏于一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在所述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Z方向的相反方向。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沿X方向观察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将通气单元配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Z方向的相反方向。
[适用例7]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气路径中比所述大气室更靠近上游处配置有封闭所述导入路径的防水通气部件。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能够通过防水通气部件来阻碍液体的前进,因此易于进一步防止从液体容纳部进入大气导入部的液体通过大气导入部而泄漏至液体容纳容器的外部。
[适用例8]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通气部件是发挥如下功能的阀:在所述大气路径中能够使大气从所述大气室的上游流入所述大气室内,且能够防止所述液体从所述大气室向所述大气室的上游前进。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能够通过阀来阻碍液体的前进,因此易于进一步防止从液体容纳部进入大气导入部的液体通过大气导入部而泄漏至液体容纳容器的外部。
[适用例9]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通气部件是防水通气片。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能够通过防水通气片来阻碍液体的前进,因此易于进一步防止从液体容纳部进入大气导入部的液体通过大气导入部而泄漏至液体容纳容器的外部。
[适用例10]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系统具有多个所述液体容纳部,所述通气单元具有与所述导入路径连通的多个连接部,并且在所述多个连接部中,一个所述连接部与一个所述液体容纳部对应,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大气路径中在所述通气单元的下游与所述大气导入部连接的状态下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并且所述多个连接部与所述通气单元设置为一体。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能够将多个液体容纳部的大气导入部与一个通气单元连接。
[适用例11]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气单元中,所述多个连接部与共通的所述导入路径连通。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能够使多个液体容纳部的大气导入部与一个通气单元中的共通的导入路径连通。
[适用例12]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与所述通气单元通过管子连接。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便于根据管子的长度和配置设定来变更通气单元相对于液体容纳容器的位置设定。
[适用例13]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系统具有覆盖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所述通气单元的箱体。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能够通过箱体来保护液体喷射头、液体容纳容器以及通气单元。
[适用例14]一种通气单元,其能够适用于液体喷射系统,该液体喷射系统具有:液体喷射头,其能够喷射液体;以及液体容纳容器,其具有能够容纳被供给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部,所述通气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单元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且构成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构成为能够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分离,并且所述通气单元具有:导入路径,其在所述大气导入部中,构成朝着所述液体容纳部流动的大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大气室,其构成所述导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防水通气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大气路径中比所述大气室更靠近上游处,以封闭所述导入路径。
该通气单元构成能够向液体容纳部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通气单元具有构成大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导入路径以及构成导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大气室。根据该结构,即使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进入大气导入部,通过通气单元的大气室也容易阻止液体的前进。由此,易于防止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通过大气导入部而泄漏至液体容纳容器的外部。并且,在该通气单元中在比大气室更靠近上游处配置有防水通气部件。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通过大气导入部而泄漏至液体容纳容器的外部。另外,通气单元构成为能够从液体容纳容器分离。即,液体容纳容器与通气单元构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液体容纳容器中附加大气导入部或者扩展大气导入部,从而扩大大气导入部自身的容积。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从液体容纳容器泄漏。
[适用例15]根据上述的通气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系统具有多个所述液体容纳部,所述通气单元具有与所述导入路径连通的多个连接部,并且在所述多个连接部中,一个所述连接部与一个所述液体容纳部对应,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大气路径中在所述通气单元的下游与所述大气导入部连接时能够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并且所述多个连接部与所述通气单元设置为一体。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能够将多个液体容纳部的大气导入部连接。
[适用例16]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能够适用于具有能够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并具备:液体容纳容器,其具有能够容纳被供给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部;大气导入部,其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导入大气;以及通气单元,其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且构成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能够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分离,所述液体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单元具有:导入路径,其在所述大气导入部中,构成朝着所述液体容纳部流动的大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大气室,其构成所述导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所述大气路径中比所述大气室更靠近上游处配置有封闭所述导入路径的防水通气部件。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设置有通气单元,其构成能够向液体容纳部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通气单元具有构成大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导入路径以及构成导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大气室。根据该结构,即使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进入大气导入部,通过通气单元的大气室也容易阻止液体的前进。由此,易于防止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通过大气导入部而泄漏至液体容纳容器的外部。并且,在该通气单元中在比大气室更靠近上游处配置有防水通气部件。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通过大气导入部而泄漏至液体容纳容器的外部。另外,通气单元构成为能够从液体容纳容器分离。即,液体容纳容器与通气单元构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液体容纳容器中附加大气导入部或者扩展大气导入部,从而扩大大气导入部自身的容积。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从液体容纳容器泄漏。
[适用例17]根据上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通气部件是发挥如下功能的阀:在所述大气路径中能够使大气从所述大气室的上游向所述大气室内移动,且能够防止所述液体从所述大气室向所述大气室的上游移动。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能够通过阀来阻碍液体的前进,因此易于进一步防止从液体容纳部进入大气导入部的液体通过大气导入部而泄漏至液体容纳容器的外部。
[适用例18]根据上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通气部件是防水通气片。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能够通过防水通气片来阻碍液体的前进,因此易于进一步防止从液体容纳部进入大气导入部的液体通过大气导入部而泄漏至液体容纳容器的外部。
[适用例19]根据上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单元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周边。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通气单元构成为能够从液体容纳容器分离,因此能够将通气单元配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周边。
[适用例20]根据上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使用时的姿势作为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并在所述使用姿势下从垂直上方俯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被配置在偏于一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前表面侧的相反侧。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能够在液体容纳容器的前表面侧的相反侧配置通气单元。
[适用例21]根据上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使用时的姿势作为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并在所述使用姿势下从垂直上方俯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被配置在偏于一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在所述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Y方向。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沿X方向观察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将通气单元配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Y方向。
[适用例22]根据上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使用时的姿势作为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并在所述使用姿势下从垂直上方俯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被配置在偏于一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在所述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Y方向的相反方向。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沿X方向观察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将通气单元配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Y方向的相反方向。
[适用例23]根据上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使用时的姿势作为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并在所述使用姿势下从垂直上方俯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被配置在偏于一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在所述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Z方向。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沿X方向观察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将通气单元配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Z方向。
[适用例24]根据上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使用时的姿势作为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使用姿势,并在所述使用姿势下从垂直上方俯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被配置在偏于一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在所述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Z方向的相反方向。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沿X方向观察液体容纳容器,能够将通气单元配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Z方向的相反方向。
[适用例25]根据上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具有多个所述液体容纳部,所述通气单元具有与所述导入路径连通的多个连接部,并且在所述多个连接部中,一个所述连接部与一个所述液体容纳部对应,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大气路径中在所述通气单元的下游与所述大气导入部连接的状态下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并且所述多个连接部与所述通气单元设置为一体。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能够将多个液体容纳部的大气导入部与一个通气单元连接。
[适用例26]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气单元中,所述多个连接部与共通的所述导入路径连通。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能够使多个液体容纳部的大气导入部与一个通气单元中的共通的导入路径连通。
[适用例27]根据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与所述通气单元通过管子连接。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便于根据管子的长度和配置设定来变更通气单元相对于液体容纳容器的位置设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主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罐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罐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大气开放部和连接用连通部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1的罐与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连接后的液体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模式化地表示实施例2中的流路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3的缓冲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3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3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1的罐与实施例3的缓冲单元连接后的液体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21是模式化地表示实施例3中的流路的图。
图22是表示实施例4的缓冲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图22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24是表示实施例4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实施例1的罐与实施例4的缓冲单元连接后的液体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26是模式化地表示实施例4中的流路的图。
图27是图26中的C部分的放大图。
图28是表示实施例5的罐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实施例5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实施例5的罐、连接部件以及管子(tube)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的立体图。
图3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3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的剖视图。
图40是从片部件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时的侧视图。
图4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与实施例6的缓冲单元连接后的液体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4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与实施例6的缓冲单元连接后的液体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3是表示实施例6的缓冲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4是沿图42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图45是模式化地表示实施例6中的流路的图。
图46是表示实施例7的缓冲单元与罐连接后的液体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7是表示实施例7的缓冲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8是表示实施例7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49是表示实施例7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50是表示实施例7的缓冲单元的盒体与密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1是表示实施例7的缓冲单元与罐的连通部的剖视图。
图52是模式化地表示实施例7中的流路的图。
图5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与实施例8的缓冲单元连接后的液体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4是表示实施例8的缓冲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5是表示实施例8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56是表示实施例8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5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与实施例8的缓冲单元连接后的液体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8是模式化地表示实施例8中的流路的图。
图59是表示实施例9的缓冲单元与罐的立体图。
图60是表示实施例9的缓冲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1是表示实施例9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62是表示实施例9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63是表示实施例10的缓冲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4是表示实施例10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65是表示实施例10的缓冲单元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66是模式化地表示实施例10中的流路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液体喷射系统;3:打印机;4:墨水供给装置;5:扫描单元;6:箱体;7:罐;8、8A、8B、8C、8D:液体容纳部;27、27A、27B、27C、27D、27E、27F、27G、27H:缓冲单元;28:废液吸收单元;29:电气配线基板;31:记录部;38:基板托架;41:前表面;47:后表面;63:防水通气膜;64A、64B:片部件;91、91A、91B、91C、91D:大气导入路径;92、92A、92B、92C、92D:贯通孔;122:连通路径;123:大气开放部;124:连接用连通部;125:大气开放口;126:导入口;127:连通口;128:开放口;129:连接部;131:管子;132A、132B、132C、132D、132E、132F、132G、132H:液体供给单元;135A、135B、135C、135D、135E、135F、135G、135H:大气导入部;140A、140B、140C、140D、140E、140F、140G、140H:流路;141A、141B、141C、141D、141E、141F、141G、141H:导入路径;147:防水通气膜;148:片部件;153:缓冲室;155:大气导入阀;164:缓冲室;166:密封部件;167:连通口;168:连接部件;171:密封连接部;201:液体喷射系统;203:打印机;204:墨水供给装置;205:扫描单元;210:罐;229:记录部;231:墨水供给管;235:液体体注入部;236:前表面;256:后表面;261:连通部;262:液体供给部;265:盒体;266:片部件;269:液体容纳部;301:缺口部;303:液体注入口;305:大气导入路径;306:连接口;307:连通口;308:导入口;311:连通路径;312:第一缓冲室;313:连通路径;314:第二缓冲室;315:连通路径;316:第三缓冲室;317:连通路径;318:第四缓冲室;331:连接部件;332:防水通气膜;338:缓冲室;339:大气开放口;345:盒体;346:片部件;347:防水通气膜;348:片部件;349:密封部件;355:缓冲室;357:缓冲室;362:缓冲室;363:连通孔;365:大气开放部;368:插入部;369:插入部;371:大气开放口;372:导入口;381:管子;382:盒体;383:片部件;384:防水通气膜;385:片部件;388:大气开放部;391:缓冲室;397:缓冲室403:缓冲室;404:缓冲室;405:连通孔;406:连通孔;411:盒体;412:片部件;413:片部件;415:盒体;416:片部件;417:防水通气膜;418:片部件;424:缓冲室;425:缓冲室;431:缓冲室;434:缓冲室;P:记录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包含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的液体喷射系统为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使各结构达到可辨认程度的大小,结构和部件的缩小比例会有不同。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3、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例的墨水供给装置4、以及扫描单元5。打印机3具有箱体6。箱体6构成打印机3的外壳。另外,在液体喷射系统1中,墨水供给装置4被容纳在箱体6的内部。墨水供给装置4具有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例的罐7。在罐7中设置有多个(两个或者超过两个的数量)的液体容纳部8。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液体容纳部8。在下文中,在对四个液体容纳部8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液体容纳部8分别被表示为液体容纳部8A、液体容纳部8B、液体容纳部8C以及液体容纳部8D。
箱体6和扫描单元5构成液体喷射系统1的外壳。此外,作为液体喷射系统1,也可以采用省略了扫描单元5的结构。罐7是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例。液体喷射系统1通过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而能够在记录纸张等记录介质P上进行打印。
在此,在图1中附有相互正交的坐标轴X轴、Y轴和Z轴。在后文所示的图中,根据需要也附有X轴、Y轴和Z轴。这种情况下,各图中的X轴、Y轴和Z轴与图1中的X轴、Y轴和Z轴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X轴与Y轴规定的水平的平面(XY平面)中配置有液体喷射系统1的状态是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在XY平面中配置有液体喷射系统1时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姿势被称为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姿势。
在下文中,当在表示液体喷射系统1的构成部件和单元的图以及说明中标示有X轴、Y轴以及Z轴时,意味着已将该构成部件和单元组装(搭载)到液体喷射系统1的状态下的X轴、Y轴以及Z轴。另外,将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姿势下的各构成部件和单元的姿势称为这些构成部件和单元的使用姿势。并且,在下文中,在液体喷射系统1、以及其构成部件和单元等的说明中,除非另外指出,均为在各自的使用姿势下的说明。
Z轴是与水平的平面正交的轴。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中,Z轴方向是垂直向上的方向。并且,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中,在图1中,-Z轴方向是垂直向下的方向。此外,在各X轴、Y轴和Z轴中,箭头方向表示+(正)向,箭头方向的相反方向表示-(负)向。
此外,上述四个液体容纳部8沿Y轴排列。因此,Y轴方向也可以被定义为四个液体容纳部8所排列的方向。并且,液体容纳部8A、液体容纳部8B、液体容纳部8C以及液体容纳部8D从-Y轴方向以该顺序排列。即,四个液体容纳部8中的液体容纳部8A位于最靠近-Y轴方向。液体容纳部8B位于比液体容纳部8A更靠近Y轴方向。液体容纳部8C位于比液体容纳部8B更靠近Y轴方向。液体容纳部8D位于比液体容纳部8C更靠近Y轴方向。
在液体喷射系统1中,打印机3与扫描单元5互相重叠。在使用打印机3的状态下,扫描单元5位于打印机3的垂直上方。扫描单元5是平板式的,具有图像传感器等拍摄元件(未图示)。扫描单元5借助拍摄元件能够将纸张等介质中所记录的图像等作为图像数据而读取。因此,扫描单元5作为图像等的读取装置而发挥作用。扫描单元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打印机3转动。扫描单元5还具有作为打印机3的盖的功能。如图2所示,操作者通过将扫描单元5沿Z轴方向向上抬起,从而能够使扫描单元5相对于打印机3转动。由此,能够使作为打印机3的盖而发挥作用的扫描单元5相对于打印机3打开。
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3中设置有排纸部11。在打印机3中,记录介质P从排纸部11排出。在打印机3中,将设置有排纸部11的面设为打印机3的正面13。另外,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与正面13交叉的上表面15、与正面13以及上表面15交叉的侧部19。在打印机3中,墨水供给装置4设置在侧部19侧。在箱体6中设置有窗部21。窗部21设置于箱体6中的正面13。
窗部21具有透光性。并且,在与窗部21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罐7。因此,使用液体喷射系统1的操作者能够通过窗部21来目视确认罐7。在本实施方式中,窗部21被设计成形成在箱体6的开口。并且,作为开口而设计的窗部21被具有透光性的部件22封闭。因此,操作者能够通过作为开口的窗部21来目视确认罐7。此外,也可以采用省略封闭窗部21的部件22的结构。即使省略封闭窗部21的部件22,操作者也能够通过作为开口的窗部21来目视确认罐7。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罐7的窗部21相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从罐7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位,能够对罐7的各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进行目视确认。因此,操作者通过借助窗部21来目视确认四个液体容纳部8,从而能够对各液体容纳部8中的墨水的量进行目视确认。即,在罐7中,能够将与窗部21相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活用作可目视确认墨水的量的目视确认部。
箱体6具有护盖23。护盖23构成为相对于箱体6能够沿图中的R1方向转动。在打印机3中,护盖23设置于正面13。沿X轴方向观察打印机3时,在打印机3的正面13中,护盖23设置在与罐7重叠的位置。如果将护盖23相对于箱体6而沿图中的R1方向转动,则护盖23相对于箱体6打开。通过将护盖23相对于箱体6打开,操作者能够从箱体6的外侧对罐7的液体注入部(将在后面予以说明)进行操作。
另外,如图2所示,箱体6包括第一箱体24和第二箱体25。第一箱体24与第二箱体25沿Z轴重叠。第一箱体24位于比第二箱体25更靠近-Z轴方向。在第一箱体24与第二箱体25之间容纳有罐7和机构单元(将在后面予以说明)等。即,罐7和机构单元被箱体6覆盖。因此,能够通过箱体6来保护罐7和机构单元。
如图3所示,如果从液体喷射系统1取下扫描单元5和第二箱体25,则露出罐7和机构单元26等。另外,在箱体6内,除了罐7和机构单元26之外,还配置有缓冲单元27、废液吸收单元28、电气配线基板29等。缓冲单元27与罐7连接,并构成后述的大气导入部的一部分。废液吸收单元28具备吸收材料,该吸收材料能够吸收从机构单元26的记录部31排出的墨水。在电气配线基板29中实装有对液体喷射系统1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电气元件、电子元件等。在电气配线基板29中,控制电路、电气元件、电子元件等相互地电力连接。电气配线基板29具有对液体喷射系统1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的功能。
机构单元26具有记录部31。另外,机构单元26也具有将记录介质P向-X轴方向搬送的搬送装置(未图示)以及使记录部31沿Y轴方向往复移动的移动装置(未图示)。记录部31通过移动装置而能够沿Y轴在第一待机位置32A与第二待机位置32B之间往复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待机位置32A与第二待机位置32B之间为记录部31的可动区域。在打印机3中,记录部31被箱体6覆盖。由此,能够通过箱体6来保护记录部31。
罐7内的墨水通过墨水供给管33被供给记录部31。在记录部31中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例的记录头(未图示)。在记录头中形成有朝向记录介质P的喷嘴开口(未图示)。通过墨水供给管33而从罐7供给记录部31的墨水被供给记录头。并且,供给记录部31的墨水从记录头的喷嘴开口以墨滴的形式喷向记录介质P。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将打印机3和墨水供给装置4作为独立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将墨水供给装置4包含在打印机3的结构中。
在第一待机位置32A中,在与记录部31的记录头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维持记录头性能的维护装置(未图示)。维护装置中含有可吸引来自记录头的墨水的吸引装置。来自记录头的被吸引装置吸引的墨水被吸收保持在废液吸收单元28的吸收材料中。废液吸收单元28具有将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作为废液来保持的功能。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液体喷射系统1中,通过一边使记录介质P沿-X轴方向搬送,并使记录部31沿Y轴往复移动,一边使记录部31的记录头在规定的位置喷出墨滴,从而能够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记录。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供给装置4的罐7具有多个(四个)液体容纳部8。但是,液体容纳部8的数量不限于四个,也可以采用三个、低于三个的数量以及超过四个的数量。
在此,沿X轴的方向不限于与X轴完全平行的方向,还包括除了与X轴正交的方向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方向。同样,沿Y轴的方向不限于与Y轴完全平行的方向,还包括除了与Y轴正交的方向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方向。沿Z轴的方向不限于与Z轴完全平行的方向,还包括除了与Z轴正交的方向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方向。即,沿任意的轴或面的方向不限于与这些任意的轴或面完全平行的方向,还包括除了与这些任意的轴或面正交的方向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方向。
墨水不限于水性墨水和油性墨水的某一个。另外,作为水性墨水,可以是具有在水性溶剂中溶解有染料等溶质的结构的墨水,也可以是具有在水性分散剂中分散有颜料等分散质的结构的墨水。另外,作为油性墨水,可以是具有在油性溶剂中溶解有染料等溶质的结构的墨水,也可以是具有在油性分散剂中分散有颜料等分散质的结构的墨水。
并且,作为墨水,能够使用升华转印墨水。例如,升华转印墨水是含有像升华性染料那样的升华性色材的墨水。作为打印方法的一例,可以列举出如下方法:将升华转印墨水通过液体喷射装置向转印介质喷射,并使该转印介质与被打印物接触并加热以使色材升华从而转印至被打印物。被打印物是T恤、智能手机等。这样,只要含有升华性色材,就可以在多种被打印物(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
如图3所示,在罐7中,与各液体容纳部8对应地设置有液体注入部34。在罐7中,借助液体注入部34,能够从罐7的外部向罐7的内部注入墨水。如前所述,在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系统1中,通过将护盖23相对于箱体6打开,操作者能够从箱体6的外侧对罐7的液体注入部34进行操作。另外,在罐7中,朝向-X轴方向的面被设定为目视确认面35。目视确认面35与窗部21相对。操作者通过窗部21来对罐7的目视确认面35进行目视确认,从而能够对各液体容纳部8中的墨水的量进行目视确认。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喷射系统1用于打印的状态下,液体注入部34安装有盖子(未图示)。盖子构成为相对于罐7可拆装。操作者向罐7注入墨水时,取下盖子打开液体注入部34后,能够向液体注入部34注入墨水。
此外,如图1所示,作为罐7,也可以采用在可目视确认墨水的容纳量的目视确认面35上附加了上限标识36、下限标识37等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限标识36、下限标识37被设置于各液体容纳部8。操作者能够以上限标识36、下限标识37为目标来把握罐7中的墨水的量。此外,上限标识36是表示当从液体注入部34注入墨水时不会从液体注入部34溢出的墨水量的基准。下限标识37是表示促使注入墨水时的墨水量的基准。并不限于同时设置上限标识36以及下限标识37二者结构,也可以采用仅设置上限标识36以及下限标识37中的一方的结构。
如图4所示,当从Z轴方向向-Z轴方向俯视液体喷射系统1时,机构单元26被配置为比罐7、缓冲单元27、废液吸收单元28以及电气配线基板29更靠近X轴方向。即,这些结构中的机构单元26位于最靠近X轴方向。罐7被配置为比机构单元26更靠近-X轴方向。缓冲单元27被配置为比机构单元26更靠近-X轴方向、且比罐7更靠近X轴方向。
废液吸收单元28被配置为比机构单元26更靠近-X轴方向、且比缓冲单元27更靠近X轴方向。罐7、缓冲单元27以及废液吸收单元28从-X轴方向以该顺序沿X轴排列。电气配线基板29被配置为比机构单元26更靠近-X轴方向、且比罐7、缓冲单元27以及废液吸收单元28更靠近-Y轴方向。电气配线基板29被配置于基板托架38中。基板托架38的-Z轴方向的区域被设定为排纸部11(图3)的区域。
在此,如图4所示,罐7中的液体注入部34的X轴方向中的位置相对于罐7而偏向一侧。即,在罐7中,液体注入部34在罐7中被配置在偏向一侧的位置。并且,在罐7中,液体注入部34所位于的一侧被定义为前表面侧。基于该定义,如图3所示,在罐7中,位于最靠近-X轴方向的面被视为前表面41。并且,在罐7中,目视确认面35位于前表面41侧。因此,在罐7中,目视确认面35相当于前表面41。
在本实施方式中,罐7的前表面41朝向-X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1中,将从前表面41侧朝向罐7的相反侧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并且,将罐7的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定义为Z轴方向。另外,将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X轴方向对应于X方向,Y轴方向对应于Y方向,Z轴方向对应于Z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单元27可以被视为配置在罐7的前表面41侧的相反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Y轴方向与-Y轴方向互换了的结构。
以下将对罐7和缓冲单元27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下文中,为了按实施例对罐7和缓冲单元27进行识别,在罐7和缓冲单元27的附图标记中附加因实施例而不同的字母或符号。
(实施例1)
如图5所示,实施例1的罐7A具有前表面41、斜表面42、上表面43、侧表面44、侧表面45以及上表面46。在罐7A中,前表面41、斜表面42、上表面43、侧表面44、侧表面45以及上表面46分别是朝向外侧的面。如前所述,前表面41被设定为目视确认面35。另外,如图6所示,罐7A具有后表面47、侧表面48、下表面49。在罐7A中,后表面47、侧表面48以及下表面49分别是朝向外侧的面。
如图5所示,斜表面42位于前表面41的Z轴方向。前表面41沿YZ平面延伸。斜表面42与YZ平面以及XY平面的双方交叉。斜表面42以越靠近X轴方向越向Z轴方向上升的朝向而倾斜。斜表面42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前表面41交叉。四个液体注入部34设置在斜表面42。
上表面43位于斜表面42的X轴方向。上表面43沿XY平面延伸。上表面43朝向Z轴方向。上表面43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斜表面42交叉。斜表面42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上表面43交叉。因此,斜表面42介于前表面41与上表面43之间。
侧表面44位于前表面41、斜表面42、上表面43、侧表面45以及上表面46的Y轴方向。侧表面44沿XZ平面延伸。侧表面44朝向Y轴方向。侧表面44与前表面41、斜表面42、上表面43、侧表面45以及上表面46交叉。侧表面45位于上表面43的X轴方向。侧表面45沿YZ平面延伸。侧表面45朝向-X轴方向。侧表面45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上表面43交叉。
上表面46位于侧表面45的Z轴方向。上表面46沿XY平面延伸。上表面46朝向Z轴方向。上表面46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侧表面45交叉。根据上述结构,侧表面45介于上表面43与上表面46之间。另外,上表面43介于斜表面42与侧表面45之间。
如图6所示,侧表面48朝向-Y轴方向。侧表面48沿XZ平面延伸。侧表面48位于侧表面44(图5)的相反侧。侧表面48在侧表面44(图5)的相反侧中,与前表面41、斜表面42、上表面43、侧表面45以及上表面46交叉。
如图6所示,后表面47朝向X轴方向。后表面47沿YZ平面延伸。后表面47位于前表面41(图5)的相反侧。因此,前表面41与后表面47具有互为相反面的关系。后表面47在前表面41(图5)的相反侧中,与侧表面44、上表面46以及侧表面48(图6)交叉。
如图6所示,下表面49朝向-Z轴方向。下表面49沿XY平面延伸。下表面49位于后表面47、侧表面48、前表面41(图5)以及侧表面44的-Z轴方向。因此,下表面49在后表面47、侧表面48、前表面41(图5)以及侧表面44的-Z轴方向上与后表面47、侧表面48、前表面41(图5)以及侧表面44交叉。
另外,如图5所示,罐7A在上表面46的Z轴方向上具有前表面51、侧表面52和上表面53。前表面51位于比侧表面45更靠近X轴方向,并沿YZ平面延伸。前表面51朝向-X轴方向。前表面51与上表面46交叉。侧表面52位于比侧表面44更靠近-Y轴方向,并沿XZ平面延伸。侧表面52朝向Y轴方向。侧表面52与上表面46以及前表面51交叉。
上表面53位于比上表面46更靠近Z轴方向,并沿XY平面延伸。上表面53朝向Z轴方向。上表面53与前表面51以及侧表面52交叉。另外,上表面53还与后表面47(图6)以及侧表面48交叉。此外,在前表面41、斜表面42、上表面43、侧表面44、侧表面45、上表面46、后表面47、侧表面48、下表面49、前表面51、侧表面52以及上表面53中,在相互交叉的两个面之间也可以存在其他平面、曲面等。
此外,沿XZ平面延伸的面不限于与XZ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还包括除了与XZ平面正交的面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面。同样,沿YZ平面延伸的面不限于与YZ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还包括除了与YZ平面正交的面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面。沿XY平面延伸的面不限于与XY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还包括除了与XY平面正交的面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面。另外,前表面41、斜表面42、上表面43、侧表面44、侧表面45、上表面46、后表面47、侧表面48、下表面49、前表面51、侧表面52以及上表面53分别不限于平坦的面,也可以含有凹凸和台阶等。
另外,两个面交叉是表示两个面不是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除了两个面相互直接接触的情形之外,在不直接接触且相互隔开的位置关系中,一个面的延长与其他面的延长呈交叉的关系的情形也称为交叉。交叉的两个面所形成的角可以是直角、钝角、锐角中的任一种。
如图5所示,在罐7A的前表面51中设置有四个连通部54。四个连通部54从前表面51向-X轴方向突出。在下文中,在对四个连通部54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连通部54分别被表示为连通部54A、连通部54B、连通部54C以及连通部54D。四个连通部54沿Y轴排列。四个连通部54中的连通部54A位于最靠近-Y轴方向。连通部54B位于比连通部54A更靠近Y轴方向。连通部54C位于比连通部54B更靠近Y轴方向。连通部54D位于比连通部54C更靠近Y轴方向。
四个连通部54分别与罐7A的内部连通。四个连通部54分别与罐7A的液体容纳部8连通。在罐7A中,与各液体容纳部8对应地设置有连通部54。连通部54A与液体容纳部8A对应、连通部54B与液体容纳部8B对应、连通部54C与液体容纳部8C对应、连通部54D与液体容纳部8D对应。即,连通部54A与液体容纳部8A连通、连通部54B与液体容纳部8B连通、连通部54C与液体容纳部8C连通、连通部54D与液体容纳部8D连通。四个连通部54分别作为向液体容纳部8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连通部54还具有作为与缓冲单元27连接的连接部的功能。
另外,如图6所示,在罐7A的下表面49中设置有四个液体供给部55。四个液体供给部55从下表面49向-Z轴方向突出。在下文中,在对四个液体供给部55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将四个液体供给部55分别表示为液体供给部55A、液体供给部55B、液体供给部55C以及液体供给部55D。四个液体供给部55沿Y轴排列。四个液体供给部55中的液体供给部55A位于最靠近-Y轴方向。液体供给部55B位于比液体供给部55A更靠近Y轴方向。液体供给部55C位于比液体供给部55B更靠近Y轴方向。液体供给部55D位于比液体供给部55C更靠近Y轴方向。
四个液体供给部55分别与罐7A的内部连通。四个液体供给部55分别与罐7A的液体容纳部8连通。在罐7A中,与各液体容纳部8对应地设置有液体供给部55。液体供给部55A与液体容纳部8A对应、液体供给部55B与液体容纳部8B对应、液体供给部55C与液体容纳部8C对应、液体供给部55D与液体容纳部8D对应。即,液体供给部55A与液体容纳部8A连通、液体供给部55B与液体容纳部8B连通、液体供给部55C与液体容纳部8C连通、液体供给部55D与液体容纳部8D连通。罐7A的液体容纳部8中容纳的墨水通过液体供给部55被供给墨水供给管33(图3)。
如图7所示,罐7A具有作为罐本体的一例的盒体61A、片部件62、四个防水通气膜63以及片部件64A。盒体61A由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另外,片部件62以及片部件64A由合成树脂(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形成膜状,具有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片部件62中的朝向X轴方向的面相当于罐7A的后表面47(图6)。另外,片部件64A中的朝向Z轴方向的面相当于罐7A的上表面53(图5)。
在罐7A中,片部件62位于盒体61A的X轴方向。片部件64A位于盒体61A的Z轴方向。四个防水通气膜63介于片部件64A与盒体61A之间。四个防水通气膜63由对液体的防水性高、即液体的渗透性低、通气性高的材料构成,并形成为膜状。在下文中,在对四个防水通气膜63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防水通气膜63分别被表示为防水通气膜63A、防水通气膜63B、防水通气膜63C以及防水通气膜63D。
四个防水通气膜63沿Y轴排列。四个防水通气膜63中的防水通气膜63A位于最靠近-Y轴方向。防水通气膜63B位于比防水通气膜63A更靠近Y轴方向。防水通气膜63C位于比防水通气膜63B更靠近Y轴方向。防水通气膜63D位于比防水通气膜63C更靠近Y轴方向。
在罐7A中,与各液体容纳部8对应地设置有防水通气膜63。防水通气膜63A与液体容纳部8A对应、防水通气膜63B与液体容纳部8B对应、防水通气膜63C与液体容纳部8C对应、防水通气膜63D与液体容纳部8D对应。
如图8所示,在盒体61A中形成有四个凹部65。四个凹部65分别以向-X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另外,四个凹部65分别朝向X轴方向开口。在下文中,在对四个凹部65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凹部65分别被表示为凹部65A、凹部65B、凹部65C以及凹部65D。四个凹部65沿Y轴排列。四个凹部65中的凹部65A位于最靠近-Y轴方向。凹部65B位于比凹部65A更靠近Y轴方向。凹部65C位于比凹部65B更靠近Y轴方向。凹部65D位于比凹部65C更靠近Y轴方向。
另外,在盒体61A中设置有接合部66。在图8中,为了使结构易于理解,对接合部66施加了阴影。片部件62(图7)与接合部66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盒体61A与片部件62通过焊接而接合。一旦片部件62与盒体61A接合,则四个凹部65被片部件62封闭。由四个凹部65与片部件62所围起来的空间构成液体容纳部8。四个凹部65中的凹部65A构成液体容纳部8A、凹部65B构成液体容纳部8B、凹部65C构成液体容纳部8C、凹部65D构成液体容纳部8D。墨水被容纳在各液体容纳部8中。
液体容纳部8A与液体容纳部8B通过分隔壁67A而相互隔开。液体容纳部8B与液体容纳部8C通过分隔壁67B而相互隔开。液体容纳部8C与液体容纳部8D通过分隔壁67C而相互隔开。因此,四个液体容纳部8被相互隔开。由此,四个液体容纳部8中即使容纳了相互不同种类的墨水,也可以避免在液体容纳部8间混入墨水。此外,四个凹部65中的凹部65D的容积大于其他凹部65的容积。因此,四个液体容纳部8中的液体容纳部8D可容纳的墨水的量多于其他液体容纳部8可容纳的墨水的量。该结构例如适于将使用频率高的种类的墨水容纳在液体容纳部8D中。这是为了与其他种类的墨水相比,能够容纳更多的使用频率高的种类的墨水。
如图8所示,盒体61A具有壁71、壁72、壁73、壁74、壁75、壁76、壁77、壁78、壁79、壁80以及壁81。壁71沿YZ平面延伸。此外,盒体61A的壁71中的-X轴方向的面,即壁71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7所示的罐7A的前表面41。
如图8所示,壁72与壁71交叉。壁72相对于YZ平面以及XY平面的双方倾斜。壁72从壁71向X轴方向且向Z轴方向突出。壁72从壁71以越靠近X轴方向越向Z轴方向上升的朝向而倾斜。壁72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壁71交叉。此外,四个液体注入部34设置于壁72。另外,盒体61A的壁72中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7所示的罐7A的斜表面42。
如图8所示,壁73沿XY平面延伸。壁73与壁72交叉。壁73位于壁72的X轴方向。壁73沿XY平面延伸。壁73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壁72交叉。壁72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壁73交叉。因此,壁72介于壁71与壁73之间。盒体61A的壁73中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7所示的罐7A的上表面43。
如图8所示,壁74位于壁71、壁72、壁73、壁75、壁76以及壁78的Y轴方向。壁74沿XZ平面延伸。壁74与壁71、壁72、壁73、壁75、壁76以及壁78交叉。壁71、壁72、壁73、壁75、壁76以及壁78从壁74向-Y轴方向突出。壁74中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7所示的罐7A的侧表面44。
如图8所示,壁75位于壁73的X轴方向。壁75沿YZ平面延伸。壁75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壁73交叉。壁75从壁73向Z轴方向突出。壁75中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7所示的罐7A的侧表面45。
如图8所示,壁76位于壁75的Z轴方向。壁76沿XY平面延伸。壁76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壁75交叉。壁76从壁75向X轴方向突出。根据上述结构,壁75介于壁73与壁76之间。另外,壁73介于壁72与壁75之间。壁76中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7所示的罐7A的上表面46。
如图8所示,壁77位于壁71、壁72、壁73、壁75、壁76以及壁78的-Y轴方向。壁77夹着壁71、壁72、壁73、壁75、壁76以及壁78并与壁74相对。壁77沿XZ平面延伸。壁77与壁71、壁72、壁73、壁75、壁76以及壁78交叉。壁71、壁72、壁73、壁75、壁76以及壁78从壁77向Y轴方向突出。壁77中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6所示的罐7A的侧表面48。
如图8所示,壁78位于壁71、壁74以及壁77的-Z轴方向。壁78沿XY平面延伸。壁78与壁71、壁74以及壁77交叉。沿-X轴方向俯视盒体61A时,壁78夹着壁71、壁72、壁73以及壁75并与壁76相对。壁71、壁74以及壁77从壁78向Z轴方向突出。壁78中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6所示的罐7A的下表面49。
如图8所示,壁79沿YZ平面延伸。壁79与壁76交叉。壁79从壁76向Z轴方向突出。壁79位于比壁75更靠近Z轴方向。壁79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壁76交叉。另外,壁79在-Y轴方向的端部与壁77交叉。壁79中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7所示的罐7A的前表面51。
如图8所示,壁80沿XZ平面延伸。壁80与壁76以及壁79交叉。壁80从壁76向Z轴方向突出。壁80位于比壁74更靠近-Y轴方向且位于比壁77更靠近Y轴方向。壁80比壁74更向Z轴方向突出。壁80夹着壁79并与壁77相对。壁80中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7所示的罐7A的侧表面52。
如图8所示,壁81沿XY平面延伸。壁81与壁79、壁80以及壁77交叉。壁81从壁79向X轴方向突出。壁81位于比壁76更靠近Z轴方向。沿-X轴方向俯视盒体61A时,壁81夹着壁71、壁72、壁73、壁75、壁76以及壁79并与壁78相对。壁81中的凹部65侧的相反侧配置有相当于图7所示的罐7A的片部件64A。
根据上述结构,当沿-X轴方向俯视盒体61A时,壁74、壁76、壁80、壁81、分隔壁67C以及壁78包围着壁71、壁72、壁73、壁75以及壁79。由此,构成以壁71、壁72、壁73、壁75以及壁79为底部的凹部65D。
另外,分隔壁67C、壁76、壁81、分隔壁67B以及壁78包围着壁71、壁72、壁73、壁75以及壁79。由此,构成以壁71、壁72、壁73、壁75以及壁79为底部的凹部65C。
另外,分隔壁67B、壁76、壁81、分隔壁67A以及壁78包围着壁71、壁72、壁73、壁75以及壁79。由此,构成以壁71、壁72、壁73、壁75以及壁79为底部的凹部65B。
另外,分隔壁67A、壁76、壁81、壁77以及壁78包围着壁71、壁72、壁73、壁75以及壁79。由此,构成以壁71、壁72、壁73、壁75以及壁79为底部的凹部65A。此外,壁71~壁81分别不限于是平坦的壁,也可以是含有凹凸、台阶等的壁。
另外,在盒体61A中,在壁72与壁78之间设置有挡壁83。挡壁83与各凹部65对应地设置。在下文中,在对挡壁83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挡壁83分别被表示为挡壁83A、挡壁83B、挡壁83C以及挡壁83D。挡壁83沿XY平面延伸。四个挡壁83分别从壁71向X轴方向突出。在四个挡壁83中,分别在X轴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缺口部84。挡壁83中的缺口部84分别以从挡壁83的X轴方向的端部向-X轴方向凹进的朝向,即从挡壁83的X轴方向中的端部向壁71侧凹进的朝向而形成。
挡壁83A与壁71、壁77以及分隔壁67A交叉。挡壁83B与壁71、分隔壁67B以及分隔壁67A交叉。挡壁83C与壁71、分隔壁67C以及分隔壁67B交叉。挡壁83D与壁71、分隔壁67C以及壁74交叉。挡壁83具有对因从液体注入部34注入凹部65内的墨水的下落而导致的冲击进行缓和的功能。通过挡壁83,容易抑制从液体注入部34向凹部65内注入墨水时墨水产生泡沫。
如图9所示,在盒体61A中,壁81的凹部65的相反侧,即壁81的Z轴方向上形成有四个凹部85。四个凹部85分别以向-Z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另外,四个凹部85分别朝向Z轴方向开口。在下文中,在对四个凹部85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凹部85分别被表示为凹部85A、凹部85B、凹部85C以及凹部85D。
四个凹部85沿Y轴排列。四个凹部85中的凹部85A位于最靠近-Y轴方向。凹部85B位于比凹部85A更靠近Y轴方向。凹部85C位于比凹部85B更靠近Y轴方向。凹部85D位于比凹部85C更靠近Y轴方向。四个凹部85分别与四个凹部65对应。凹部85A与凹部65A对应地设置。另外,凹部85B与凹部65B对应地设置、凹部85C与凹部65C对应地设置、凹部85D与凹部65D对应地设置。
如作为图9的A部分的放大图的图10所示,在壁81中设置有分隔壁86、分隔壁87A、分隔壁87B和分隔壁87C。分隔壁86、分隔壁87A、分隔壁87B和分隔壁87C设置在壁81的Z轴方向上。分隔壁86、分隔壁87A、分隔壁87B和分隔壁87C从壁81向Z轴方向突出。分隔壁86沿Y轴延伸。分隔壁87A、分隔壁87B和分隔壁87C沿X轴延伸。分隔壁87A、分隔壁87B和分隔壁87C分别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分隔壁86交叉。另外,分隔壁87A、分隔壁87B和分隔壁87C分别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分隔壁79交叉。另外,壁77以及壁80也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分隔壁86交叉。
根据上述结构,当沿-Z轴方向俯视盒体61A时,壁77、壁79、分隔壁86以及分隔壁87A包围着壁81。由此,构成以壁81为底部的凹部85A。另外,壁79、分隔壁86、分隔壁87A以及分隔壁87B包围着壁81。由此,构成以壁81为底部的凹部85B。另外,壁79、分隔壁86、分隔壁87B以及分隔壁87C包围着壁81。由此,构成以壁81为底部的凹部85C。另外,壁79、分隔壁86、分隔壁87C以及壁80包围着壁81。由此,构成以壁81为底部的凹部85D。
凹部85A与凹部85B通过分隔壁87A而相互隔开。凹部85B与凹部85C通过分隔壁87B而相互隔开。凹部85C与凹部85D通过分隔壁87C而相互隔开。壁77、壁79、壁80、分隔壁86、分隔壁87A、分隔壁87B以及分隔壁87C的Z轴方向的端部被设定为接合部88。
片部件64A(图7)与接合部88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盒体61A与片部件64A通过焊接而接合。一旦片部件64A与盒体61A接合,则四个凹部85(图10)被片部件64A封闭。由四个凹部85与片部件64A所围起来的空间构成大气导入路径9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有四个凹部85,因此构成了四个大气导入路径91。在下文中,在对四个大气导入路径91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大气导入路径91分别被表示为大气导入路径91A、大气导入路径91B、大气导入路径91C以及凹大气导入路径91D。大气导入路径91A与凹部85A对应。大气导入路径91B与凹部85B对应、大气导入路径91C与凹部85C对应、大气导入路径91D与凹部85D对应。
在此,如图10所示,在壁81中形成有贯通孔92。贯通孔92与各凹部85对应地形成在凹部85内。在下文中,在对四个贯通孔92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贯通孔92分别被表示为贯通孔92A、贯通孔92B、贯通孔92C以及贯通孔92D。贯通孔92A与凹部85A对应、贯通孔92B与凹部85B对应、贯通孔92C与凹部85C对应、贯通孔92D与凹部85D对应。贯通孔92沿Z轴贯通壁81。因此,凹部65与凹部85通过贯通孔92而连通。
在壁81的Z轴方向上,在贯通孔92的周围设置有接合部93。当沿-Z轴方向俯视盒体61A时,接合部93包围着贯通孔92。在接合部93中接合有防水通气膜63(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93与防水通气膜63通过焊接而接合。防水通气膜63具有覆盖贯通孔92的大小及形状。因此,一旦防水通气膜63与接合部93接合,则贯通孔92(图10)被防水通气膜63从Z轴方向封闭。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通过贯通孔92而从大气导入路径91流出。
在此,如图10所示,连通部54沿X轴贯通壁79,并与凹部85内连通。因此,在罐7A中,液体容纳部8通过大气导入路径91以及连通部54而与罐7A的外部连通。由此,罐7A构成为通过连通部54以及大气导入路径91而能够将罐7A外的大气导入液体容纳部8内。此外,在大气导入路径91中,在贯通孔92与连通部54之间设置有使贯通孔92与连通部54之间的路径蛇行的壁。由此,当从贯通孔92通向连通部54时,从贯通孔92经过蛇行路径从而到达连通部54。通过蛇行路径,可以容易地防止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的液体成分蒸发。
(实施例2)
如图11所示,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27A具有盒体101A和片部件102。盒体101A由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另外,片部件102由合成树脂(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形成膜状,具有挠性。在缓冲单元27A中,片部件102位于盒体101A的X轴方向。
如图12所示,在盒体101A中形成有凹部103。凹部103以向-X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另外,凹部103朝X轴方向开口。另外,在盒体101A中设置有接合部104。在图12中,为了使结构易于理解,对接合部104施加了阴影。片部件102(图11)与接合部104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盒体101A与片部件102通过焊接而接合。
一旦片部件102与盒体101A接合,则凹部103被片部件102封闭。由凹部103与片部件102所围起来的空间构成缓冲室105。缓冲室105具有如下功能:当罐7A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路径91(图10)而泄漏至罐7A的外部时,对泄漏至罐7A外部的墨水进行储存。
如图12所示,盒体101A具有壁111、壁112、壁113、壁114以及壁115。壁111沿YZ平面延伸。壁112以及壁113分别沿XY平面延伸。当沿-X轴方向俯视壁111时,壁112与壁113沿Z轴夹着壁111并相互面对。壁112位于比壁113更靠近Z轴方向。
壁114以及壁115分别沿XZ平面延伸。当沿-X轴方向俯视壁111时,壁114与壁115沿Y轴夹着壁111并相互面对。壁114位于比壁115更靠近-Y轴方向。壁112~壁115位于壁111的X轴方向,且从壁111向X轴方向突出。壁112以及壁113分别与壁114以及壁115交叉。另外,壁112以及壁113分别在-Y轴方向的端部与壁114交叉。另外,壁112以及壁113分别在Y轴方向的端部与壁115交叉。即,当沿-X轴方向俯视壁111时,壁112~壁115包围着壁111。根据上述结构,构成以壁111为底部的凹部103。
在盒体101A中,在壁112与壁113之间设置有划分壁116。划分壁116沿XY平面延伸。划分壁116与壁112以及壁113相对。划分壁116位于比壁113更靠近Z轴方向、且比壁112更靠近-Z轴方向。划分壁116设置于壁111的X轴方向,并从壁111向X轴方向突出。划分壁116的-Y轴方向的端部与壁114交叉。另外,划分壁116的Y轴方向的端部与壁115交叉。
在划分壁116中与壁115交叉的部分中形成有缺口部117。缺口部117形成在划分壁116的X轴方向的端部,并以从X轴方向朝着-X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缺口部117的结构,采用沿X轴将划分壁116部分切掉的结构。但是,作为缺口部117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将划分壁116沿X轴直至壁111的区域切掉的结构。
如图12所示,在盒体101A中设置有伸出部118。伸出部118包括从壁113向-Z轴方向伸出的伸出部118A以及从壁115向Y轴方向伸出的伸出部118B。伸出部118A设置在壁113的-Z轴方向上,并从壁113向-Z轴方向突出。伸出部118B设置在壁115的Y轴方向上,并从壁115向Y轴方向突出。
伸出部118中形成有凹槽119。凹槽119以向-X轴凹进的朝向而形成。凹槽119通过形成于壁113的缺口部121而与凹部103连通。缺口部121形成在壁113的X轴方向的端部,以向-X轴凹进的朝向而形成。缺口部121形成在壁113中的-Y轴方向的端部,即与壁114的交叉部。
在伸出部118A中,凹槽119以缺口部121为起点在Y轴方向上延伸,并在与壁115交叉的位置处沿-Y轴方向折返,进而在与壁114交叉的位置处沿Y轴方向折返后到达伸出部118B。像这样地,凹槽119在伸出部118A中蛇行。到达伸出部118B后的凹槽119在到达伸出部118B的位置处向Z轴方向弯曲。在伸出部118B中,凹槽119沿Z轴方向延伸并到达与壁112交叉的位置。此外,当沿-X轴方向俯视壁111时,伸出部118的周围也设置有接合部104。
如图13所示,当沿-X轴方向俯视壁111时,片部件102具有覆盖凹部103以及伸出部118的大小及形状。片部件102与接合部104焊接在一起。由此,凹部103以及凹槽119被片部件102封闭。因此,片部件102也可以被视为盒体101A的盖子。一旦凹部103以及凹槽119被片部件102封闭,则形成缓冲室105和连通路径122。由凹部103与片部件102所围起来的空间构成缓冲室105,由凹槽119与片部件102所围起来的空间构成连通路径122。此外,在图13中示出了从片部件102侧观察缓冲单元27A时的状态,为了使结构易于理解,越过片部件102图示了盒体101A。
另外,在缓冲单元27A中设置有大气开放部123和连接用连通部124。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个连接用连通部124。大气开放部123设置于盒体101A的壁112上。大气开放部123设置在壁112的Z轴方向上,并从壁112向Z轴方向突出。四个连接用连通部124设置在盒体101A的伸出部118B的Y轴方向上,并从伸出部118B向Y轴方向突出。
大气开放部123与缓冲室105内连通。通过大气开放部123能够向缓冲室内导入大气。四个连接用连通部124与连通路径122内连通。能够分别通过四个连接用连通部124向连通路径122内导入大气。根据上述内容,缓冲单元27A构成为,能够将通过大气开放部123导入到缓冲室105内的大气通过连通路径122而分别从四个连接用连通部124导出到缓冲单元27A的外部。
如作为表示大气开放部123与连接连用通部124的剖视图的图14所示,大气开放部123具有大气开放口125和导入口126。大气开放口125是朝向盒体101A的外侧开口的开口部。导入口126是朝向凹部103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另外,导入口126也可以被视为在缓冲室105的内壁与大气开放部123交叉的交叉部位所形成的开口。换言之,导入口126是大气开放部123与缓冲室105连接的位置。
盒体101A的外侧的大气从作为大气开放部123的入口的大气开放口125进入大气开放部123内。进入大气开放部123的大气通过大气开放部123被引向凹部103(缓冲室105),并从作为大气开放部123的导入口126向凹部103内流出。此外,在图14中,为了使结构易于理解,示出了沿穿过大气开放部123的YZ平面以及穿过四个连接用连通部124的YZ平面将盒体101A切断时的剖面。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大气开放部123从壁112向盒体101A的外侧突出的形式。但是大气开放部123的形式不限于此。作为大气开放部123,也可以采用不从壁112突出,即与壁112相比收向-Z轴方向的形式。在该情况下可以列举出以下形式:大气开放部123被压入壁112的厚度内的形式、从壁112向凹部103内突出的形式等。例如,通过在壁112中设置从盒体101A的外侧向凹部103内贯通的孔,从而能够使大气开放部123与壁112的厚度相等。在大气开放部123与壁112的厚度相等的形式中,在壁112的凹部103侧的相反侧的面中开口大气开放口125,在壁112的凹部103的面中开口导入口126。
另外,作为大气开放部123,通过将软管或硬管等与大气开放部123连接,从而也可以采用在大气开放部123中附加了软管或硬管等的结构。并且,也可以采用附加有其他部件和单元,从而能够通过其他部件和单元来使大气开放部123与大气连通的结构。
如图14所示,连接用连通部124具有连通口127和开放口128。连通口127是向连通路径122(凹槽119)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另外,连通口127也可以被视为形成在连通路径122(凹槽119)的内壁与连接用连通部124交叉的交叉部处的开口。换言之,连通口127是连接用连通部124与连通路径122连接的位置。开放口128是向盒体101A的外侧开口的开口部。此外,在连接用连通部124中,从伸出部118B突出的部分被称为连接部129。连接部129也是包围连接用连通部124的侧壁。连接用连通部124沿Y轴贯通连接部129并与连通路径122(凹槽119)连通。
如图15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缓冲单元27A通过四个管子131与罐7A连接。罐7与缓冲单元27A连接后的结构被称为液体供给单元132A。此外,缓冲单元27A构成为能够从罐7A分离。在本实施例中,在液体供给单元132A中,罐7A与缓冲单元27A通过管子131而相互连接。在液体供给单元132A中,管子131的一端与罐7A的连通部54(图7)连接。另外,在液体供给单元132A中,管子131的另一端与连接部129(图1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管子131的一端插入从前表面51(图7)向-X轴方向突出的连通部54中。另外,管子131的另一端插入从伸出部118B突出的连接部129中。由此,在本实施例中,管子131的一端与罐7A的连通部54(图7)连接,管子131的另一端与连接部129(图1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连通部54(图7)通过一个管子131与一个连接部129(图14)连接。此外,通过一个管子131而被连接的连通部54与连接部129的组合没有限制。不限于四个连通部54的某一个与四个连接部129中的某一个连接,可以是任意的。因此,无需刻意留意连通部54与连接部129的连接组合就能够组装液体供给单元132A,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单元132A的组装。
如图15所示,在液体供给单元132A中形成包含有缓冲单元27A、管子131以及设置在罐7A中的大气导入路径91(图10)的大气导入部135A。在本实施例中,大气导入部135A包括缓冲单元27A、管子131以及设置在罐7A中的大气导入路径91(图10)。因此,缓冲单元27A构成大气导入部135A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在液体供给单元132A中,也可以采用将罐7A的大气导入路径91予以省略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缓冲单元27A通过管子131而与罐7A的液体容纳部8连接。并且,在液体供给单元132A中,也可以采用将罐7A的大气导入路径91和管子131予以省略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缓冲单元27A与罐7A的液体容纳部8直接连接。在该结构中,缓冲单元27A构成大气导入部135A。
以下参照模式图对从大气开放口125至液体供给部55的流路(也称为路径)进行说明。在此,为了便于理解,对从大气开放口125至液体供给部55的流路模式化地进行说明。此外,将从大气开放口125流向液体供给部55的方向设为流体流动方向。并且,将该方向作为“上游”、“下游”的基准。如图16所示,从大气开放口125至液体供给部55的流路140A包括大气导入部135A、液体容纳部8和液体供给部55。
大气导入部135A包括大气开放部123、缓冲室105、连通路径122、连接用连通部124、管子131、连通部54、大气导入路径91、贯通孔92。在此,缓冲单元27A的大气开放部123、缓冲室105、连通路径122、连接用连通部124构成导入路径141A。即,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单元27A具有导入路径141A。另外,作为大气室的一例的缓冲室105构成导入路径141A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缓冲单元27A具有构成导入路径141A的至少一部分的缓冲室105。
缓冲室105设置在大气开放部123的下游侧。缓冲室105是由缓冲单元27A的盒体101A的凹部103(图12)与片部件102所围起来的区域。如图16所示,连通路径122设置在缓冲室105的下游侧。连通路径122是由缓冲单元27A的盒体101A的凹槽119(图12)与片部件102所围起来的区域。连接用连通部124设置在连通路径122的下游侧。
管子131设置在连接用连通部124的下游侧。管子131的下游侧设置有罐7A。罐7A的连通部54设置在管子131的下游侧。大气导入路径91设置在连通部54的下游侧。大气导入路径91是由罐7A的盒体61A的凹部85(图10)与片部件64A所围起来的区域。
液体容纳部8设置在大气导入路径91的下游侧。液体容纳部8与大气导入路径91通过贯通孔92连通。贯通孔92的大气导入路径91侧设置有防水通气膜63。防水通气膜63从大气导入路径91侧覆盖贯通孔92。液体容纳部8的下游侧设置有液体供给部55。在本实施例中,从大气开放口125至液体供给部55的流路140A具有上述结构。
当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通过液体供给部55被供给记录部31(图3)时,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量会减少。如果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量减少,则液体容纳部8内的压力易变得低于大气压。在本实施例中,从大气开放口125至贯通孔92的大气导入部135A与液体容纳部8连通。因此,如果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的量减少导致液体容纳部8内的压力变得低于大气压时,大气能够通过大气导入部135A导入液体容纳部8内。其结果是,易于将液体容纳部8内的压力维持在大气压水平。
此时,被导入液体容纳部8内的大气通过大气开放部123而从大气开放口125流入缓冲室105内。流入缓冲室105内的大气从缺口部121流入连通路径122内,并从连通口127经连接用连通部124而从开放口128流出至缓冲单元27A的外部。从开放口128流出缓冲单元27A外部的大气通过管子131而从连通部54流入罐7A的大气导入路径91内。流入罐7A的大气导入路径91内的大气穿过防水通气膜63而从贯通孔92流入液体容纳部8内。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缓冲单元27A,该缓冲单元27A构成可向罐7A的液体容纳部8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135A的至少一部分。作为通气单元的一例的缓冲单元27A具有构成大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导入路径141A以及构成导入路径141A的至少一部分的缓冲室105。根据该结构,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即使进入大气导入部135A,也可以容易地通过缓冲单元27A的缓冲室105来阻止墨水的前进。由此,容易防止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A而泄漏至罐7A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单元27A构成为能够从罐7A分离。即,罐7A与缓冲单元27A构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罐7A中附加大气导入部135A或者扩展大气导入部135A,从而扩大大气导入部135A自身的容积。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墨水从罐7A泄漏。由此,能够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各种机型(也称“型号”、“机种”等)中,改变液体供给单元132A的结构。其结果是,易于提升液体喷射系统1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缓冲单元27A构成为能够从罐7A分离的结构,从而易于变更缓冲单元27A相对于罐7A的位置。由此,能够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各种机型中,改变缓冲单元27A相对于罐7A的位置。其结果是,易于提升液体喷射系统1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缓冲室105内设置有划分壁116(图13)。划分壁116设置在连通路径122与大气开放部123之间,从而将连通路径122与大气开放部123之间隔开。由此,例如,当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通过连接用连通部124而流入连通路径122内时,能够将连通路径122内的墨水到达大气开放部123的情形抑制在较低水平。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墨水从罐7A泄漏。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罐7A具有多个液体容纳部8,缓冲单元27A具有多个连接用连通部124。多个连接用连通部124与缓冲单元27A设置为一体。并且,一个连接用连通部124对应于一个液体容纳部8。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多个液体容纳部8的大气导入路径91统一连接到一个缓冲单元27A。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缓冲单元27A中,多个连接用连通部124与共通的导入路径141A连通。由此,能够使多个液体容纳部8的大气导入路径91与一个缓冲单元27A中的共通的导入路径141A连通。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导入路径141A设为一个,从而与为每个液体容纳部8均设置导入路径141A的情形相比,可以实现省空间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罐7A与缓冲单元27A通过管子131而连接。根据该结构,便于根据管子131的长度和配置设定来变更缓冲单元27A相对于罐7A的位置设定。其结果是,易于提升液体喷射系统1的设计自由度。
(实施例3)
如图17所示,实施例3的缓冲单元27B具有盒体101B、片部件102、防水通气膜147以及片部件148。实施例3的缓冲单元27B具有将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27A中的盒体101A置换为盒体101B,并附加了防水通气膜147和片部件148后的结构。除了这一点之外,实施例3的缓冲单元27B具有与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27A同样的结构。因此,在实施例3中,对与实施例2同样的结构标记与实施例2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盒体101B中形成有凹部149和连通孔151。另外,如图18所示,在盒体101B中,大气开放部123贯通壁112从而与凹部149内连通。除了这些点之外,盒体101B具有与实施例2中的盒体101A同样的结构。
在盒体101B中凹部149形成在壁111中。凹部149从壁111以向X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连通孔151形成于凹部149内,并沿X轴贯通凹部149的底部152。如图19所示,连通孔151贯通盒体101B的凹部103内。此外,在凹部103内,与凹部149重叠的区域从壁111向X轴方向突出。由此,如图18所示,能够在壁111的X轴方向上形成凹部149。
作为防水通气部件的一例的防水通气膜147具有与防水通气膜63同样的功能,可以由与防水通气膜63同样的材料构成。如图17所示,防水通气膜147具有可容纳在凹部149内的大小及形状。另外,防水通气膜147具有可覆盖连通孔151的大小及形状。防水通气膜147在凹部149内从-X轴方向覆盖连通孔151。由此,连通孔151被防水通气膜147从-X轴方向封闭。
片部件148由与片部件102同样的材料构成。片部件148位于壁111的-X轴方向,并具有覆盖凹部149的大小及形状。片部件148与壁111接合,并从-X轴方向覆盖凹部149。由此,凹部149被片部件148从-X轴方向封闭。一旦凹部149被片部件148封闭,则由凹部149与片部件148所围起来的区域构成为缓冲室153。
与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27A同样,实施例3的缓冲单元27B的连接用连通部124也通过管子131而与罐7A的连通部54连接。由此,如图20所示,罐7A与缓冲单元27B通过管子131连接而构成液体供给单元132B。
如图21所示,液体供给单元132B中的流路140B的缓冲室153介于大气开放部123与缓冲室105之间。除了这一点之外,实施例3中的流路140B具有与实施例2中的流路140A同样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2中的流路140A同样的结构标记与实施例2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如图21所示,在液体供给单元132B中形成包含有缓冲单元27B、管子131以及设置在罐7A中的大气导入路径91(图10)的大气导入部135B。在本实施例中,大气导入部135B包括缓冲单元27B、管子131以及设置在罐7A中的大气导入路径91(图10)。因此,缓冲单元27B构成大气导入部135B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缓冲单元27B中,大气开放部123、缓冲室153、缓冲室105、连通路径122以及连接用连通部124构成导入路径141B。
缓冲室153设置在大气开放部123的下游侧。缓冲室105设置在缓冲室153的下游侧。缓冲室153与缓冲室105通过连通孔151连通。连通孔151被防水通气膜147从上游侧封闭。因此,在比缓冲室105偏上游侧处,导入路径141B被防水通气膜147封闭。
从大气开放口125流入大气开放部123的大气从导入口126流入缓冲室153内。流入缓冲室153内的大气穿过防水通气膜147从连通孔151流入缓冲室105内。由于此后的过程与实施例2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3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2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实施例3中,缓冲室153介于大气开放部123与缓冲室105之间。因此,例如,当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105时,容易通过设置在缓冲室105上游侧的缓冲室153而将墨水留存。因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B而泄漏至罐7A的外部。
并且,在实施例3中,使缓冲室105与缓冲室153连通的连通孔151被防水通气膜147封闭。因此,例如,当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105时,能够抑制缓冲室105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153。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B而泄漏至罐7A的外部。此外,防水通气膜147也是防水通气片的一例。
(实施例4)
如图22所示,实施例4的缓冲单元27C具有盒体101C、片部件102、作为防水通气部件的一例的大气导入阀155以及片部件148。实施例4的缓冲单元27C具有将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27A中的盒体101A置换为盒体101C,并附加了大气导入阀155和片部件148后的结构。除了这一点之外,实施例4的缓冲单元27C具有与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27A同样的结构。因此,在实施例4中,对与实施例2同样的结构标记与实施例2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作为图22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的图23所示,在盒体101C中形成有凹部149和连通孔151。凹部149以及连通孔151与实施例3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并且在盒体101C中,在凹部149内设置有轴部157和贯通孔158。轴部157在凹部149内向-X轴方向突出。轴部157从底部152的突出量小于凹部149在X轴方向的深度。因此,轴部157容纳在凹部149内。贯通孔158形成在轴部157的周围。贯通孔158在X轴方向上贯通凹部149的底部152。
大气导入阀155由例如橡胶、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具有板状的外观。在大气导入阀155中形成有贯通孔159。大气导入阀155的贯通孔159插到凹部149内的轴部157。大气导入阀155具有覆盖贯通孔158的大小及形状。因此,一旦将大气导入阀155的贯通孔159插到轴部157,则贯通孔158被大气导入阀155封闭。
并且,在贯通孔158被大气导入阀155封闭的状态下,图22所示的片部件148将凹部149封闭。因此,大气导入阀155被容纳在缓冲室153内。
如图24所示,在底部152的片部件102(图22)侧形成有凹部161。凹部161以向-X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换言之,凹部161朝X轴方向开口。凹部161夹着底部152并形成在与凹部149(图23)重叠的位置。贯通孔158贯通底部152并与凹部161连通。因此,凹部161通过贯通孔158而与凹部149(图23)连通。
凹部161被壁112、壁114、壁162和壁163包围。壁162设置于壁111并沿XY平面延伸。壁162从壁111向X轴方向突出,并与壁114交叉。壁163设置于底部152并沿XZ平面延伸。壁163从壁152向X轴方向突出,并与壁112以及壁162交叉。根据上述结构,凹部161由底部152、以及包围底部152的壁112、壁114、壁162以及壁163构成。
此外,连通孔151位于比壁163更靠近Y轴方向。因此,连通孔151位于凹部161的外侧。连通孔151在凹部161的外侧与凹部103连通。由此,凹部103通过连通孔151而与凹部149(图23)连通。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大气开放部123与凹部161连通。从划分凹部161的壁162以及壁163的壁111的突出量与从壁112以及壁114的壁111的突出量相等。因此,一旦片部件102与盒体101C接合,则由凹部161与片部件102所围起来的区域从缓冲室105被分隔出来。由凹部161与片部件102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164。
缓冲室164通过贯通孔158而与缓冲室153(图22)连通。贯通孔158被大气导入阀155封闭。因此,缓冲室164与缓冲室153之间的连通状态被大气导入阀155阻断。如前所述,大气导入阀155设置在缓冲室153内。因此,缓冲室164与缓冲室153之间被大气导入阀155从缓冲室153侧封闭。
与实施例2的缓冲单元27A同样,实施例4的缓冲单元27C的连接用连通部124也通过管子131而与罐7A的连通部54连接。由此,如图25所示,罐7A与缓冲单元27C通过管子131连接而构成液体供给单元132C。
如图26所示,液体供给单元132C中的流路140C的缓冲室164和缓冲室153介于大气开放部123与缓冲室105之间。除了这一点之外,实施例4中的流路140C具有与实施例2中的流路140A同样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2中的流路140A同样的结构标记与实施例2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如图26所示,在液体供给单元132C中形成包含有缓冲单元27C、管子131以及设置在罐7A中的大气导入路径91(图10)的大气导入部135C。在本实施例中,大气导入部135C包括缓冲单元27C、管子131以及设置在罐7A中的大气导入路径91(图10)。因此,缓冲单元27C构成大气导入部135C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缓冲单元27C中,大气开放部123、缓冲室164、缓冲室153、缓冲室105、连通路径122以及连接用连通部124构成导入路径141C。
缓冲室164设置在大气开放部123的下游侧。缓冲室153设置在缓冲室164的下游侧。缓冲室153与缓冲室105通过贯通孔158而连通。贯通孔158被大气导入阀155从上游侧封闭。由此,在比缓冲室105偏上游侧处,导入路径141C被大气导入阀155封闭。
随着记录部31(图3)打印的进行,液体容纳部8内的压力变得低于大气压。当液体容纳部8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时,如作为图26中的C部分的放大图的图27所示,大气导入阀155因缓冲室164与缓冲室153之间的压力差而从缓冲室164侧向缓冲室153侧弯曲。由此,贯通孔158被打开,从而缓冲室164与缓冲室153之间连通。其结果是,缓冲室164与缓冲室153之间被打开。由此,大气能够从缓冲室164流入缓冲室153。由于此后的过程与实施例2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根据上述内容,大气通过大气导入部135C被送往液体容纳部8内。由此,易于将液体容纳部8内的压力保持在大气压水平。当液体容纳部8内的压力接近大气压时,则大气导入阀155因弹性而变形恢复。由此,当液体容纳部8内的压力接近大气压时,缓冲室164与缓冲室153之间被关闭。
在贯通孔158被大气导入阀155封闭的状态,即,缓冲室164与缓冲室153之间被关闭的状态下,墨水从缓冲室153向缓冲室164的流动被阻断。即,大气导入阀155是发挥如下功能的阀:能够使大气从缓冲室105的上游向缓冲室105内流入、且能够阻止墨水从缓冲室105向缓冲室105的上游前进。
在实施例4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2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实施例4中,缓冲室164与缓冲室153介于大气开放部123与缓冲室105之间。因此,例如,当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105时,容易通过设置在缓冲室105上游侧的缓冲室153而将墨水留存。并且,当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153时,容易通过设置在缓冲室153上游侧的缓冲室164而将墨水留存。因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C而泄漏至罐7A的外部。
并且,在实施例4中,使缓冲室153与缓冲室164连通的贯通孔158被大气导入阀155封闭。能够通过大气导入阀155来防止墨水从缓冲室153向缓冲室164前进。因此,例如,当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流入了缓冲室153时,能够抑制缓冲室153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164。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8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C而泄漏至罐7A的外部。
(实施例5)
以下对实施例5的罐7B进行说明。如图28所示,实施例5的罐7B具有盒体61B、片部件64B以及密封部件166。实施例5的罐7B将实施例1的罐7A的盒体61A置换为盒体61B、将实施例1的罐7A的片部件64A置换为片部件64B。另外,实施例5的罐7B中附加有密封部件166。除了这些点之外,实施例5的罐7B具有与实施例1的罐7A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实施例5的罐7B的结构中的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标记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盒体61B中,实施例1中的盒体61A的连通部54(图7)被省略。在实施例1中的盒体61A的壁79(图10)中设置有贯通壁79的连通部54。与此相对,在图28所示的盒体61B的壁79中没有形成贯通壁79的开口。除了这一点之外,盒体61B具有与盒体61A同样的结构。因此,在盒体61B中,对与盒体61A同样的结构标记与盒体61A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29所示,在片部件64B中形成有连通口167。除了这一点之外,片部件64B具有与片部件64A同样的结构。连通口167与各液体容纳部8对应地形成。一个连通口167与一个液体容纳部8对应地形成。连通口167沿Z轴贯通片部件64B。由此,液体容纳部8通过连通口167与罐7B的外侧连通。
密封部件166与各连通口167对应地形成。密封部件166具有环状的外观。密封部件166在包围着连通口167的状态下与片部件64B接合。密封部件166由例如橡胶、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此外,密封部件166与片部件64B的接合方法可以采用粘接、焊接等各种接合方法。
在实施例5中,如图30所示,罐7B与管子131通过连接部件168连接。连接部件168具有中空管状的外观,并具有用于插入管子131的管连接部169、以及用于插入密封部件166的密封连接部171。根据上述结构,罐7B的液体容纳部8与管子131构成为可连通。在实施例5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在此,对罐7A和罐7B的制造过程中的检查项目的一例进行说明。在罐7A和罐7B的制造过程中包含对片部件62、片部件64A以及片部件64B的接合状态进行检查的工序(以下称为“接合检查”)。该检查是指,将密闭状态的罐7A以及罐7B的内部维持在高于大气压的气压,并检查从片部件62、片部件64A以及片部件64B的接合部所渗漏的压力低于规定值。通过该接合检查,能够判定接合状态是否良好。此外,对每个液体容纳部8都实施该接合检查。
在罐7A的接合检查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在将液体注入部34(图5)、连通部54以及液体供给部55(图6)中的任意两个封闭的状态下,利用加压泵等从剩余的一个向罐7A内部加压。
另外,在罐7B的接合检查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在将液体注入部34(图28)、连通口167以及液体供给部55(图6)中的任意两个封闭的状态下,利用加压泵等从剩余的一个向罐7B内部加压。
并且,在罐7B中,也可以采用在片部件64B(图28)中形成连通口167之前实施接合检查的制造方法。在该制造方法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将片部件64B与盒体61B接合之后再在片部件64B中形成连通口167。在该制造方法中,首先,将形成连通口167之前的片部件64B与盒体61B接合。接着实施接合检查。然后,接着在片部件64B中形成连通口167。
根据该制造方法,在接合检查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在封闭了液体注入部34(图28)以及液体供给部55(图6)中的任一个的状态下,利用加压泵等从剩余的一个向罐7B内部加压。然后,在接合检查之后,在片部件64B中形成连通口167。根据该方法,在接合检查中,能够将液体注入部34以及液体供给部55中的任一个设为在对罐7B的内部加压之前应当被封闭的对象。因此,与在片部件64B中形成连通口167之后再实施接合检查的方法相比,能够减少应被封闭的对象,从而能够减少制造所花费的工夫。
此外,可以在片部件64B中形成连通口167的工序之前,也可以在片部件64B中形成连通口167的工序之后进行密封部件166与片部件64B接合的工序。在实施接合检查之后再在片部件64B中形成连通口167的制造方法中,可以采用在接合检查之前将密封部件166与片部件64B接合的顺序、也可以采用在接合检查之后将密封部件166与片部件64B接合,然后再形成连通口167的顺序。另外,也可以采用在检查之后再在片部件64B中形成连通口167,然后再接合密封部件166的顺序。
从能够用密封部件166来补强片部件64B这一点来看,优选将密封部件166与片部件64B接合之后再形成连通口167的顺序。如果用密封部件166对片部件64B进行补强,则在形成连通口167时,易于防止片部件64B从连通口167的部分破裂扩大。
此外,将密封部件166与片部件64B接合的工序以及在片部件64B中形成连通口167的工序也可以在片部件64B与盒体61B接合的工序之前进行。
如图3所示,在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缓冲单元27被配置在罐7的前表面41侧的相反侧且配置在废液吸收单元28的-X轴方向。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缓冲单元27被配置在罐7与废液吸收单元28之间。但是,缓冲单元27的配置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的废液吸收单元28与箱体6的沿Y轴的间隙。在该配置中,缓冲单元27可以比罐7更向Z轴方向突出,缓冲单元27也可以被容纳在比与罐7更靠近-Z轴方向。
另外,作为缓冲单元27的配置,可以采用罐7的Y轴方向或-Y轴方向、罐7的Z轴方向或-Z轴方向等罐7的周边的各种位置。在这些种种的配置中,缓冲单元27可以比罐7更向Z轴方向突出,缓冲单元27也可以被容纳在比与罐7更靠近-Z轴方向。
例如,在将缓冲单元27配置在罐7的Y轴方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罐7与箱体6的沿Y轴的间隙进行配置的结构。另外,例如,在将缓冲单元27配置在罐7的-Y轴方向(Y轴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罐7与基板托架38的沿Y轴的间隙进行配置的结构。该结构能够通过在罐7与基板托架38的沿Y轴的空间中设置可配置缓冲单元27的间隙来实现。
另外,例如,在将缓冲单元27配置在罐7的-Y轴方向(Y轴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图3所示的基板托架38的Z轴方向上即在基板托架38上进行配置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在比基板托架38上的电气配线基板29更靠近Y轴方向的区域中载置缓冲单元27。
例如,在将缓冲单元27配置在罐7的Z轴方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图3所示的罐7的垂直上方进行配置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当沿-Z轴方向俯视缓冲单元27与罐7时,缓冲单元27可以从罐7的区域露出,缓冲单元27也可以容纳在罐7的区域内。
另外,例如,在将缓冲单元27配置在罐7的-Z轴方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图3所示的罐7的垂直下方且在箱体6的垂直上方进行配置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缓冲单元27在Z轴方向上位于箱体6与罐7之间。在该结构中,当沿-Z轴方向俯视缓冲单元27与罐7时,缓冲单元27可以从罐7的区域露出,缓冲单元27也可以容纳在罐7的区域内。
另外,在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罐7连接一个缓冲单元27的结构。但是,缓冲单元27的个数不限于一个,也可以采用两个或者超过两个的个数(以下,表示为“多个”)。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采用连接多个缓冲单元27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连接的缓冲单元27的个数,能够采用任意的个数。
并且,在该情况下,所连接的多个缓冲单元27的种类可以是缓冲单元27A、缓冲单元27B以及缓冲单元27C这三种中的任一个。例如可以列举出:所连接的全部的缓冲单元27是相同种类的结构、所连接的多个的缓冲单元27中包含不同种类的缓冲单元27的结构。并且,在连接不同种类的缓冲单元27的情况下,连接顺序没有限制。另外,在连接多个缓冲单元27的结构中,各缓冲单元27的配置能够采用任意的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3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201具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203、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例的墨水供给装置204以及扫描单元205。打印机203具有箱体206。箱体206构成打印机203的外壳。墨水供给装置204具有作为液体容纳体安装部的一例的箱体207以及多个(两个或者超过两个的个数)罐210。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罐210。在下文中,在对四个罐210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罐210分别被表示为罐211、罐212、罐213以及罐214。
箱体206、箱体207以及扫描单元205构成液体喷射系统201的外壳。此外,作为液体喷射系统201,也可以采用省略了扫描单元205的结构。罐210是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例。液体喷射系统201通过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而能够在记录纸张等记录介质P上进行打印。
在此,在图31中附有相互正交的坐标轴X轴、Y轴和Z轴。在后文所示的图中,根据需要也附有X轴、Y轴和Z轴。这种情况下,各图中的XYZ轴与图31中的X轴、Y轴和Z轴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X轴与Y轴规定的水平的平面(XY平面)中配置有液体喷射系统201的状态是液体喷射系统201的使用状态。在XY平面中配置有液体喷射系统201时的液体喷射系统201的姿势被称为液体喷射系统201的使用姿势。
在下文中,在表示液体喷射系统201的构成部件和单元的图和说明中标示有X轴、Y轴以及Z轴的情况下,意味着已将该构成部件和单元组装(搭载)到液体喷射系统201的状态下的X轴、Y轴以及Z轴。另外,将液体喷射系统201的使用姿势下的各构成部件和单元的姿势称为这些构成部件和单元的使用姿势。并且,在下文中,在液体喷射系统201、其构成部件和单元等的说明中,除非另外指出,均为在各自的使用姿势下的说明。
Z轴是与水平的平面正交的轴。在液体喷射系统201的使用状态中,Z轴方向是垂直向上的方向。并且,在液体喷射系统201的使用状态中,在图31中,-Z轴方向是垂直向下的方向。此外,在各X轴、Y轴和Z轴中,箭头方向表示+(正)向,箭头方向的相反方向表示-(负)向。
此外,上述四个罐210沿Y轴排列。因此,Y轴方向也可以被定义为四个罐210所排列的方向。并且,罐211、罐212、罐213以及罐214在-Y轴方向上以该顺序排列。即,四个罐210中的罐211位于最靠近Y轴方向。罐212位于比罐211更靠近-Y轴方向。罐213位于罐212更靠近-Y轴方向。罐214位于罐213更靠近-Y轴方向。
在液体喷射系统201中,打印机203与扫描单元205互相重叠。在使用打印机203的状态下,扫描单元205位于打印机203的垂直上方。扫描单元205是平板式的,具有图像传感器等拍摄元件(未图示)。扫描单元205借助拍摄元件能够将纸张等介质中所记录的图像等作为图像数据而读取。因此,扫描单元205作为图像等的读取装置而发挥作用。扫描单元20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打印机203转动。扫描单元205具有作为打印机203的盖的功能。操作者通过将扫描单元205沿Z轴方向向上抬起,从而能够使扫描单元205相对于打印机203转动。由此,能够使作为打印机203的盖而发挥作用的扫描单元205相对于打印机203打开。
在打印机203中设置有排纸部221。在打印机203中,记录介质P从排纸部221排出。在打印机203中,将设置有排纸部221的面设为打印机203的正面222。另外,液体喷射系统201具有与正面222交叉的上表面223、与正面222以及上表面223交叉的侧部224。墨水供给装置204设置于侧部224。在箱体207中设置有窗部225。窗部225设置于箱体207中的、与正面226以及上表面227交叉的侧部228中。
窗部225具有透光性。并且,在与窗部225重叠的位置设置有上述的四个罐210。因此,使用液体喷射系统201的操作者能够通过窗部225来目视确认四个罐210。在本实施方式中,窗部225被设计成形成在箱体207的开口。操作者能够通过作为开口的窗部225来目视确认四个罐210。此外,窗部225不限定于开口,也能够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来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各罐210的窗部225相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从各罐210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位能够对罐210内的墨水进行目视确认。因此,操作者通过借助窗部225来目视确认四个罐210,从而能够对各罐210中的墨水的量进行目视确认。即,在罐210中,能够将与窗部225相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活用作可目视确认墨水的量的目视确认部。
如图32所示,打印机203具有记录部229。在打印机203中,记录部229被容纳在箱体206中。记录部229通过搬送装置(未图示),从而在沿-Y轴方向被搬送的记录介质P上通过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进行记录。此外,未图示的搬送装置沿-Y轴方向间歇地搬送记录纸张等的记录介质P。记录部229构成为能够通过移动装置(未图示)而沿X轴往复移动。墨水供给装置204将墨水供给记录部229。此外,在液体喷射系统201中,墨水供给装置204的至少一部分突出于箱体206的外侧。此外,记录部229被容纳在箱体206中。由此,能够通过箱体206来保护记录部229。
在此,沿X轴的方向不限于与X轴完全平行的方向,还包括除了与X轴正交的方向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方向。同样,沿Y轴的方向不限于与Y轴完全平行的方向,还包括除了与Y轴正交的方向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方向。沿Z轴的方向不限于与Z轴完全平行的方向,还包括除了与Z轴正交的方向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方向。即,沿任意的轴或面的方向不限于与这些任意的轴或面完全平行的方向,还包括除了与这些任意的轴或面正交的方向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方向。
墨水供给装置204具有作为液体容纳体的一例的罐210。在本实施方式中,罐供给装置204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罐210。多个罐210突出于打印机203的箱体206的外侧。多个罐210被容纳在箱体207的内部。由此,能够通过箱体207来保护罐210。箱体207从箱体206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供给装置204具有多个罐210。但是,罐210的个数不限于四个,也可以采用三个、低于三个以及超过四个的个数。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罐210构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但是,罐210的结构不限于此。作为罐210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使多个罐210一体化从而形成一个罐21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一个罐210中设置多个液体容纳部。多个液体容纳部被分隔成相互独立的个体,构成为能够容纳不同种类的液体。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在多个液体容纳部中分别容纳不同颜色的墨水。
如图32所示,在各罐210中连接有墨水供给管231。罐210内的墨水通过墨水供给管231从墨水供给装置204被供给记录部229。在记录部229中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例的记录头(未图示)。在记录头中形成有朝向记录介质P侧的喷嘴开口(未图示)。通过墨水供给管231而从墨水供给装置204供给记录部229的墨水被供给记录头。并且,供给记录部229的墨水从记录头的喷嘴开口以墨滴的形式喷向记录介质P。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将打印机203和墨水供给装置204作为独立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将墨水供给装置204包含在打印机203的结构中。
此外,作为罐210,也可以采用在可目视确认墨水的容纳量的目视确认面232上附加了上限标识233、下限标识234等的结构。目视确认面是目视确认部的一例。另外,上限标识233是上限指示部的一例。操作者能够以上限标识233以及下限标识234为目标来把握罐210中的墨水的量。此外,上限标识233是表示当从后述的液体注入部235注入墨水时不会从液体注入部235溢出的墨水量的基准。另外,下限标识234是表示促使注入墨水时的墨水量的基准。也可以采用在罐210中仅设置上限标识233以及下限标识234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
另外,箱体207与箱体206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在箱体207与箱体206为一体的情况下,能够将多个罐210与记录部229、墨水供给管231一起被容纳在箱体206的内部。在箱体207与箱体206为一体的情况下,箱体206对应于容纳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头的外装部。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液体喷射系统201中,通过一边使记录介质P沿-Y轴方向搬送,并使记录部229沿X轴往复移动,一边使记录部229的记录头在规定的位置喷出墨滴,从而能够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记录。
墨水不限于水性墨水和油性墨水的某一个。另外,作为水性墨水,可以是具有在水性溶剂中溶解有染料等溶质的结构的墨水,也可以是具有在水性分散剂中分散有颜料等分散质的结构的墨水。另外,作为油性墨水,可以是具有在油性溶剂中溶解有染料等溶质的结构的墨水,也可以是具有在油性分散剂中分散有颜料等分散质的结构的墨水。
并且,作为墨水,能够使用升华转印墨水。升华转印墨水是例如含有像升华性染料那样的升华性色材的墨水。作为打印方法的一例,可以列举出如下方法:将升华转印墨水通过液体喷射装置向转印介质喷射,并使该转印介质与被打印物接触并加热以使色材升华从而转印至被打印物。被打印物是T恤、智能手机等。这样,只要是包含升华性色材的墨水,就能够在多种被打印物(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
如图33所示,在墨水供给装置204中,箱体207包括第一箱体241和第二箱体242。在罐210中形成有液体注入部235。在罐210中,通过液体注入部235能够从罐210的外部向罐210的内部注入墨水。此外,操作者能够从箱体207的外侧对罐210的液体注入部235进行操作。
在此,如图33所示,罐210中的液体注入部235的X轴方向中的位置相对于罐210而偏向一侧。即,在罐210中,液体注入部235在罐210中被配置在偏向一侧的位置。并且,在罐210中,液体注入部235所位于的一侧被定义为前表面侧。基于该定义,如图33所示,在罐210中,位于最靠近-X轴方向的面被视为前表面236。并且,在罐210中,目视确认面232位于前表面236侧。因此,在罐210中,目视确认面232相当于前表面236。
在本实施方式中,罐210的前表面236朝向-X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201中,将从前表面236侧朝向罐210的相反侧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并且,将罐210的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定义为Z轴方向。另外,将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X轴方向对应于X方向,Y轴方向对应于Y方向,Z轴方向对应于Z方向。
如图33所示,第一箱体241位于比多个罐210更靠近-Z轴方向。多个罐210被第一箱体241支承。第二箱体242位于比第一箱体241更靠近Z轴方向,并从第一箱体241的Z轴方向覆盖多个罐210。多个罐210被第一箱体241和第二箱体242覆盖。
四个罐210中的罐211、罐212以及罐213具有相同的形状。罐214具有与其他罐210不同的形状。罐214的容积大于其他其他罐210的容积。除了这一点之外,罐214具有与其他罐210相同的结构。该结构例如适用于将使用频率高的种类的墨水容纳在罐214中。这是为了与其他种类的墨水相比,能够容纳更多的使用频率高的种类的墨水。
第二箱体242具有护盖243。护盖243位于第二箱体242的Z轴方向的端部。如图34所示,护盖24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二箱体242转动。图34中图示了护盖243相对于第二箱体242打开后的状态。如果护盖243相对于第二箱体242打开,则露出多个罐210的液体注入部235。由此,操作者能够从箱体207的外侧对罐210的液体注入部235进行操作。
护盖243中设置有卡止部244。如图34所示,卡止部244设置在护盖243的第一箱体241侧。在护盖243闭合的状态下,卡止部244从护盖243向第一箱体241侧突出。在卡止部244中形成有突起部245。突起部245形成在卡止部244的护盖243侧的相反侧。突起部245从卡止部244向Y轴方向突出。在第二箱体242中,在与卡止部244相对的部分中形成有卡合孔246。在第二箱体242中,卡合孔246形成在当护盖243闭合时与卡止部244重叠的部分。
在护盖243闭合的状态下,卡止部244插入第二箱体242的卡合孔246中。此时,卡止部244的突起部245与卡合孔246卡合。由此,当合上护盖243,卡止部244的突起部245与卡合孔246卡合时,会有卡止感。另外,例如,当护盖243以强的势头等闭合时,通过突起部245与卡合孔246的卡合能够缓和护盖的势头。由此,当护盖243闭合时,能够减轻护盖243与第二箱体242抵接时的冲击。
另外,如图34所示,在护盖243中形成有把手部247。把手部247设置在护盖243的-X轴方向的端部,且在护盖243的-Z轴方向的端部。操作者将手指伸到把手部247中从而能够沿Z轴方向转动护盖243。此时,把手部247易于钩挂于手指,因此操作者将手指伸入把手部247从而容易地转动护盖243。
此外,液体注入部235被栓部件248封闭。当将墨水注入罐210时,将栓部件248从液体注入部235取下,从而打开液体注入部235,然后再注入墨水。
第二箱体242还具有多个栓部件配置部249和多个安装部249B。多个栓部件配置部249以及多个安装部249B被配置在第二箱体242的Z轴方向的面上。在第二箱体242中,多个栓部件配置部249以及多个安装部249B被配置在与护盖243相对的面上。因此,当护盖243合上时,多个栓部件配置部249以及多个安装部249B被护盖243覆盖。多个栓部件配置部249以沿Y轴排列的方式配置。多个安装部249B以沿Y轴排列的方式配置。
多个栓部件配置部249构成为能够配置对应的栓部件248的栓本体248A。即,各栓部件配置部249是用于配置从液体注入部235取下的各栓部件248的栓本体248A的部分。
栓部件配置部249是形成在第二箱体242的Z轴方向的面中的凹部。栓部件248的栓本体248A被该凹部接受。栓部件配置部249能够通过凹部来保持墨水。栓部件配置部249具有突起249A。突起249A从第二箱体242的Z轴方向的面向垂直上方突出。突起部249A是通过插入栓部件248的栓本体248A来安装(保持)栓本体248A的部分。此外,优选地,栓部件配置部249为能够保持墨水的结构。例如,如本实施方式,栓部件配置部249可以是凹部,也可以是配置在第二箱体242的Z轴方向的面上的多孔质部件。
多个安装部249B是能够安装对应的栓部件248的被安装部248B的部分。多个安装部249B分别是从第二箱体242的Z轴方向的面向Z轴方向突出的柱状的突起。在栓部件248中,栓本体248A和被安装部248B通过连接部248C而相互连接。因此,当将栓本体248A从液体注入部235取下时,容易防止栓本体248A掉落或丢失。
以下对罐210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如上所述,四个罐210中的罐214与其他罐210除了容积不同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以罐211为例对罐210进行详细说明,并省略罐214的详细说明。
如图35所示罐210具有前表面236、上表面251、侧表面252、上表面253、侧表面254以及上表面255。在罐210中,前表面236、上表面251、侧表面252、上表面253、侧表面254以及上表面255分别是朝向外侧的面。如前所述,前表面236被设定为目视确认面232。另外,如图36所示,罐210具有后表面256、侧表面257、侧表面258和下表面259。在罐210中,后表面256、侧表面257、侧表面258以及下表面259分别是朝向外侧的面。
如图35所示,侧表面252位于前表面236的Z轴方向。前表面236以及侧表面252沿YZ平面延伸。前表面236以及侧表面252朝向X轴方向。上表面251位于侧表面252的-Z轴方向。上表面251沿XY平面延伸。因此,上表面251与前表面236以及侧表面252交叉。上表面251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侧表面252交叉,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前表面236交叉。液体注入部235设置于上表面251。液体注入部235从上表面251向Z轴方向突出。
上表面253位于侧表面252的X轴方向。上表面253沿XY平面延伸。上表面253朝向Z轴方向。上表面253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侧表面252交叉。侧表面252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上表面253交叉。
侧表面254位于前表面236、上表面251、侧表面252以及上表面253的Y轴方向。侧表面254沿XZ平面延伸。侧表面254朝向Y轴方向。前表面236、上表面251、侧表面252以及上表面253在Y轴方向的端部与侧表面254交叉。
上表面255位于上表面253的X轴方向。上表面255沿XY平面延伸。上表面255朝向Z轴方向。上表面255在Y轴方向的端部与侧表面254交叉。
如图36所示,后表面256朝向X轴方向。后表面256沿YZ平面延伸。后表面256位于前表面236(图35)的相反侧。因此,前表面236与后表面256具有互为相反面的关系。后表面256在前表面236(图35)的相反侧与上表面255以及侧表面254(图35)交叉。
如图36所示,侧表面257朝向X轴方向。侧表面257沿YZ平面延伸。侧表面257位于侧表面252(图35)的相反侧,即侧表面252的X轴方向。侧表面257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上表面253(图35)交叉,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上表面255交叉。
如图36所示,侧表面258朝向-Y轴方向。侧表面258沿XZ平面延伸。侧表面258位于侧表面254(图35)的相反侧,即侧表面254的-Y轴方向。侧表面258在侧表面254(图35)的相反侧与前表面236、上表面251、侧表面252、上表面253、上表面255、侧表面257以及后表面256交叉。
如图36所示,下表面259位于后表面256以及侧表面258的-Z轴方向。另外,下表面259位于前表面236(图35)以及侧表面254的-Z轴方向。下表面259在前表面236(图35)、侧表面254、后表面256以及侧表面258的-Z轴方向与前表面236(图35)、侧表面254、后表面256以及侧表面258交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表面259与YZ平面以及XY平面交叉。下表面259以从前表面236起越靠近后表面256越向-Z轴方向下降的朝向而倾斜。
另外,如图36所示,在罐210中设置有连通部261和液体供给部262。连通部261设置于侧表面257。连通部261从侧表面257向X轴方向突出。从后表面256向X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263中设置有液体供给部262。液体供给部262从突出部分263向-Y轴方向突出。罐210中容纳的墨水通过液体供给部262被供给墨水供给管231(图32)。
此外,沿XZ平面延伸的面不限于与XZ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还包括除了与XZ平面正交的面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面。同样,沿YZ平面延伸的面不限于与YZ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还包括除了与YZ平面正交的面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面。沿XY平面延伸的面不限于与XY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还包括除了与XY平面正交的面之外,因误差或公差而倾斜的面。
另外,两个面交叉是表示两个面不是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除了两个面相互直接接触的情形之外,在不直接接触且相互隔开的位置关系中,一个面的延长与其他面的延长呈交叉关系的情形也被称为交叉。交叉的两个面所形成的角可以是直角、钝角、锐角中的任一种。
另外,前表面236、上表面251、侧表面252、上表面253、侧表面254、上表面255、后表面256、侧表面257、侧表面258以及下表面259分别不限于平坦的面,也可以含有凹凸和台阶等。另外,在前表面236、上表面251、侧表面252、上表面253、侧表面254、上表面255、后表面256、侧表面257、侧表面258以及下表面259中,在相互交叉的两个面之间也可以存在其他平面、曲面等。
如图37所示,罐210具有作为罐本体的一例的盒体265和片部件266。盒体265由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另外,片部件266由合成树脂(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形成膜状,具有挠性。
如图37所示,在盒体265中形成有凹部267。另外,在盒体265中设置有接合部268。在图37中,为了使结构易于理解,对接合部268施加了阴影。片部件266与接合部268接合。在本实施例中,盒体265与片部件266通过焊接而接合。一旦片部件266与盒体265接合,则凹部267被片部件266封闭。由凹部267与片部件266所围起来的空间被称为液体容纳部269。墨水被容纳在液体容纳部269中。
盒体265具有壁271、壁272、壁273、壁274、壁275、壁276、壁277、壁278以及壁279。壁271沿XZ平面延伸。壁272~壁279的八个壁与壁271交叉。壁272~壁279的八个壁从壁271向Y轴方向突出。沿-Y轴方向俯视壁271时,壁272~壁279的八个壁包围着壁271。由壁271以及壁272~壁279的八个壁构成以壁271为底部的凹部267。此外,壁271~壁279分别不限于平坦的壁,也可以含有凹凸或者台阶等。
在沿X轴间隔有空隙的状态下的相互对峙的位置处设置有壁272和壁273,其分别沿YZ平面延伸。壁273位于比壁272更靠近-X轴方向。壁274位于壁272以及壁273的-Z轴方向且与壁272以及壁273交叉。沿-Y轴方向俯视壁271时,壁275~壁279位于比壁274更靠近Z轴方向。壁275在壁275~壁279中最靠近-X轴方向,并与壁273交叉。壁279在壁275~壁279中最靠近X轴方向,并与壁272交叉。壁276位于壁275的X轴方向,并沿YZ平面延伸。壁277位于壁276的X轴方向并沿XY平面延伸。壁278位于壁277的X轴方向,并沿YZ平面延伸。壁279位于壁278的X轴方向并沿XY平面延伸。
另外,如图38所示,盒体265中形成有凹部281、凹部282、凹部283、凹部284、凹槽部287以及凹槽部288。凹部281位于凹部267的Z轴方向。凹部281位于壁275的Z轴方向。凹部281被壁273、壁275、壁276、壁291以及壁292划分出来。壁291沿XZ平面延伸,且位于比壁271更靠近Y轴方向。壁292沿XY平面延伸,且位于比壁275更靠近Z轴方向。壁273、壁275、壁276以及壁292从壁291向Y轴方向突出。沿-Y轴方向俯视壁291时,壁273、壁275、壁276以及壁292包围着壁291。由此,构成以壁291为底部的凹部281。
凹部282位于凹部267的Z轴方向。凹部282位于壁277的Z轴方向。凹部282被壁271、壁277、壁293、壁294以及壁295划分出来。此外,凹部267的壁271与凹部282的壁271为相同的壁。即,在本实施例中,凹部267与凹部282相互共有壁271。凹部267与凹部282还相互共有壁277。壁293沿XY平面延伸,且位于比壁277更靠近Z轴方向。壁294沿YZ平面延伸,且位于比壁276更靠近X轴方向。壁295沿YZ平面延伸,且位于比壁294更靠近X轴方向。壁277、壁293、壁294以及壁295从壁271向Y轴方向突出。沿-Y轴方向俯视壁271时,壁277、壁293、壁294以及壁295包围着壁271。由此,构成以壁271为底部的凹部282。
凹部283位于凹部267的Z轴方向且位于凹部282的X轴方向。凹部283位于壁277的Z轴方向。凹部283被壁271、壁277、壁278、壁295以及壁296划分出来。此外,凹部267与凹部283相互共有壁271、壁277以及壁278。另外,凹部282与凹部283共有壁295。壁296沿XY平面延伸,且位于比壁277更靠近Z轴方向。壁277、壁278、壁295以及壁296从壁271向Y轴方向突出。沿-Y轴方向俯视壁271时,壁277、壁278、壁295以及壁296包围着壁271。由此,构成以壁271为底部的凹部283。
凹部284位于凹部282的Z轴方向。凹部284位于壁293的Z轴方向。凹部284被壁271、壁293、壁294、壁295以及壁297划分出来。此外,凹部282与凹部284相互共有壁271、壁293、壁294以及壁295。壁297沿XY平面延伸,且位于比壁293更靠近Z轴方向。壁293、壁294、壁295以及壁297从壁271向Y轴方向突出。沿-Y轴方向俯视壁271时,壁293、壁294、壁295以及壁297包围着壁271。由此,构成以壁271为底部的凹部284。
沿-Y轴方向俯视壁271时,凹槽部287形成在壁276与壁295之间。凹槽部287形成在凹部281与凹部282之间。凹部281与凹部282通过凹槽部287而连接。沿-Y轴方向俯视壁271时,凹槽部288以壁293与壁294交叉位置中的壁293的Z轴方向的位置为起点,以顺时针方向环绕凹部284的外侧,然后绕经壁272的X轴方向的位置,并蛇行至凹部283。此外,凹部267与凹部281通过形成在壁275的缺口部301而连接。另外,凹部282与凹部283通过形成在壁295的缺口部302而连接。
凹部267、凹部281~凹部284、凹槽部287及凹槽部288、缺口部301以及缺口部302以从Y轴方向向-Y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沿-Y轴方向俯视壁271时,凹部267、凹部281~凹部284、凹槽部287及凹槽部288、缺口部301以及缺口部302被接合部268包围。
此外,沿-Y轴方向俯视罐210时,片部件266(图37)具有覆盖包围着凹部267、凹部281~凹部284、凹槽部287及凹槽部288、缺口部301以及缺口部302的接合部268的大小及形状。因此,一旦片部件266与盒体265的接合部268接合,则凹部267、凹部281~凹部284、凹槽部287及凹槽部288、缺口部301以及缺口部302被片部件266封闭。由此,凹部267、以及凹部281~凹部284形成为相互隔开的室。
此外,图38所示的盒体265的壁271中的-Y轴方向的面,即壁271的凹部267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36所示的罐210的侧表面258。另外,图38所示的壁272中的X轴方向的面,即壁272的凹部267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36所示的罐210的后表面256。
另外,图38所示的壁273中的-X轴方向的面,即壁273的凹部267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35所示的前表面236。另外,图38所示的壁274中的-Z轴方向的面,即壁274的凹部267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36所示的下表面259。
另外,图38所示的壁275中的Z轴方向的面,即壁275的凹部267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35所示的上表面251。另外,图38所示的壁294中的-X轴方向的面,即壁294的凹部267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35所示的侧表面252。
另外,图38所示的壁295中的X轴方向的面,即壁295的凹部267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36所示的侧表面257。另外,图38所示的壁297中的Z轴方向的面,即壁297的凹部284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35所示的上表面253。另外,图38所示的壁279中的Z轴方向的面,即壁279的凹部267侧的相反侧的面相当于图35所示的上表面255。
在此,如作为盒体265的剖视图的图39所示,液体注入部235与凹部267内连通。此外,在图39中示出了沿穿过液体注入部235的XZ平面切断壳体265时的截面。液体注入部235具有液体注入口303和侧壁304。液体注入口303是设置在壁275的贯通孔的开口,朝凹部267侧开口。液体注入口303也是液体注入部235与凹部267(液体容纳部269)交叉的交叉部。
凹部267通过作为贯通孔的液体注入口303而与凹部267的外侧连通。侧壁304设置在壁275的Z轴方向,包围着液体注入口303的周围,形成墨水注入路径。侧壁304从壁275向Z轴方向突出。此外,作为液体注入部235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侧壁304向凹部267的内侧突出的结构。在侧壁304向凹部267的内侧突出的结构中,也将液体注入部235与凹部267交叉的交叉部定义为液体注入口303。
如图40所示,如果片部件266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盒体265接合,则在罐210中构成液体容纳部269和大气导入路径305。此外,在图40中示出了从片部件266侧观察到的罐210的状态,越过片部件266图示了盒体265。
在罐210中构成的大气导入路径305是由图38所示的凹部281~凹部284、凹槽部287及凹槽部288、缺口部301及缺口部302、以及片部件266(图37)所围起来的区域。在此,如图40所示,缺口部301形成于壁275。缺口部301中的朝着凹部267开口的开口相当于大气导入路径305与液体容纳部269的连接口306。
另外,在大气导入路径305中还包含图39所示的连通部261。连通部261包括连通口307和导入口308。连通口307被定义为在连通部261中朝着罐210的外侧开口的开口。导入口308是朝着凹部284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另外,导入口308也可以被视为形成在凹部284的内壁与连通部261交叉的交叉部处的开口。换言之,导入口308是连通部261与凹部284连接的位置。连通部261构成从朝着罐210的外侧开口的连通口307向罐210的内侧导入的大气流路。
连通部261从壁295向X轴方向突出。连通部261包括壁295的厚度以及从壁295向X轴方向突出的部分。因此,连通部261的路径长度等于从壁295向X轴方向突出的部分的长度加上壁295的厚度尺寸后的长度。此外,也可以采用将连通部261中的向X轴方向突出的部分省略的结构。在省略了连通部261中的向X轴方向突出的部分的罐210中,连通部261的路径长度等于壁295的厚度尺寸。
根据上述内容,在罐210中,构成有从连通口307至连接口306的大气导入路径305。由此,罐210构成为,能够从大气导入路径305向液体容纳部269导入大气。即,大气导入路径305与液体容纳部269连通。因此,在罐210中,构成有从连通口307经由液体容纳部269而连接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
在罐210中,由图40所示的缺口部301与片部件26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连通路径311。另外,由凹部281与片部件26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第一缓冲室312。同样地,由凹槽部287与片部件26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连通路径313。另外,由凹部282与片部件26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第二缓冲室314。
另外,由缺口部302与片部件26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连通路径315。另外,由凹部283与片部件26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第三缓冲室316。另外,由凹槽部288与片部件26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连通路径317。另外,由凹部284与片部件26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第四缓冲室318。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在液体喷射系统201中设置有缓冲单元27。在此,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单元27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下文中,为了按实施例对缓冲单元27进行识别,在缓冲单元27的附图标记中附加因实施例而不同的字母或符号等。
(实施例6)
如图41所示,实施例6的缓冲单元27D构成为可与罐210的连通部261连接。此外,缓冲单元27D与罐210连接后的结构被称为液体供给单元132D。如图42所示,在液体供给单元132D中,缓冲单元27D构成为能够从罐210分离。
如图43所示,缓冲单元27D具有连接部件331和防水通气膜332。连接部件331由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在连接部件331中形成有凹部333。凹部333被底部334与侧壁335划分出来。凹部333以向-X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侧壁335设置在底部334,且从底部334向X轴方向突出。从底部334突出的侧壁335包围着底部334。由此,由底部334以及包围底部334的侧壁335构成凹部333。
在侧壁335的X轴方向中的端部设置有接合部336。防水通气膜332与接合部336接合。作为防水通气部件的一例的防水通气膜332由对液体的防水性高即液体的渗透性低、通气性高的材料构成,并形成为膜状。防水通气膜332具有覆盖包围着凹部333的接合部336的大小及形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焊接将连接部件331与防水通气膜332接合。
一旦防水通气膜332与连接部件331接合,则凹部333被防水通气膜332封闭。因此,一旦防水通气膜332与连接部件331接合,则凹部33被防水通气膜332从X轴方向封闭。由凹部333与防水通气膜332围起来的空间构成缓冲室338。
在连接部件331中形成有连通孔337。连通孔337从连接部件331的底部334沿-X轴方向贯通连接部件331。因此,在缓冲单元27D中,缓冲室338通过连通孔337而与缓冲室338的外侧连通。此外,在缓冲单元27D中,连接部件331的凹部333朝着X轴方向开口的开口的缘部相当于大气开放口339。大气开放口339是从缓冲单元27D向罐210内导入大气的导入口。
如作为沿图42中的C-C线截取的剖视图的图44所示,在实施例6中的液体供给单元132D中,罐210的连通部261插入缓冲单元27D的连通孔337中。由此,缓冲单元27D与罐210连接。
以下参照模式图,对从大气开放口339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也称为路径)进行说明。在此,为了便于理解,对从大气开放口339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模式化地进行说明。此外,将从大气开放口339流向液体供给部262的方向设为流体流动的方向。并且,将该方向作为“上游”、“下游”的基准。如图45所示,从大气开放口339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140D包括大气导入部135D、液体容纳部269和液体供给部262。
大气导入部135D包括缓冲室338、连通孔337、连通部261、第四缓冲室318、连通路径317、第三缓冲室316、连通路径315、第二缓冲室314、连通路径313、第一缓冲室312以及连通路径311。在此,缓冲单元27D的缓冲室338以及连通孔337构成导入路径141D。即,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单元27D具有导入路径141D。另外,作为大气室的一例的缓冲室338构成导入路径141D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缓冲单元27D具有构成导入路径141D的至少一部分的缓冲室338。
缓冲室338设置在大气开放口339的下游侧。此外,大气开放口339被防水通气膜332从上游侧封闭。因此,缓冲室338位于防水通气膜332的下游侧。连通孔337设置在缓冲室338的下游侧。在缓冲单元27D的下游侧设置有罐210。罐210的连通部261设置在缓冲单元27D的连通孔337的下游侧。
第四缓冲室318设置在连通部261的下游侧。连通路径317设置在第四缓冲室318的下游侧。第三缓冲室316设置在连通路径317的下游侧。连通路径315设置在第三缓冲室316的下游侧。
第二缓冲室314设置在连通路径315的下游侧。连通路径313设置在第二缓冲室314的下游侧。第一缓冲室312设置在连通路径313的下游侧。连通路径311设置在第一缓冲室312的下游侧。液体容纳部269设置在连通路径311的下游侧。并且,在液体容纳部269的下游侧设置有液体供给部262。在本实施例中,从大气开放口339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140D具有上述结构。
当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通过液体供给部262被供给记录部229(图32)时,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量减少。如果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量减少,则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压力易于变得低于大气压。在本实施例中,从大气开放口339至连接口306(图45)的大气导入部135D与液体容纳部269连通。因此,当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的量减少导致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压力变得低于大气压时,大气能够通过大气导入部135D导入液体容纳部269内。其结果是,易于将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压力维持在大气压水平。
此时,导入到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大气通过防水通气膜332而从大气开放口339流入缓冲室338内。流入缓冲室338内的大气从连通孔337向缓冲单元27D的外部流出。流出缓冲单元27D的外部的大气流入罐210的连通部261内。流入罐210的连通部261内的大气流入第四缓冲室318内。
流入第四缓冲室318内的大气通过连通路径317流入第三缓冲室316内。流入第三缓冲室316内的大气通过连通路径315流入第二缓冲室314内。流入第二缓冲室314内的大气通过连通路径313流入第一缓冲室312内。流入第一缓冲室312内的大气通过连通路径311流入液体容纳部269内。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缓冲单元27D,该缓冲单元27D构成可向罐210的液体容纳部269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135D的至少一部分。作为通气单元的一例的缓冲单元27D具有构成大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导入路径141D、以及构成导入路径141D的至少一部分的缓冲室338。并且,在缓冲室338的上游侧设置有防水通气膜332。根据该结构,即使液体容纳部269的墨水进入大气导入部135D,也容易通过缓冲单元27D的缓冲室338来阻止墨水的前进。由此,容易防止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D而泄漏至罐210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单元27D构成为能够从罐210分离。即,罐210与缓冲单元27D构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罐210中附加大气导入部135D或者扩展大气导入部135D,从而扩大大气导入部135D自身的容积。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墨水从罐210泄漏。由此,能够在液体喷射系统201的各种机型(也称“型号、机种”等)中,改变液体供给单元132D(图41)的结构。其结果是,易于提升液体喷射系统201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缓冲单元27D构成为能够从罐210分离的结构,因此易于变更缓冲单元27D相对于罐210的位置。由此,能够在液体喷射系统201的各种机型中,改变缓冲单元27D相对于罐210的位置。其结果是,易于提升液体喷射系统201的设计自由度。
(实施例7)
如图46所示,实施例7的缓冲单元27E通过螺钉341而固定于罐210。此外,罐210与缓冲单元27E连接后的结构被称为液体供给单元132E。在液体供给单元132E中,缓冲单元27E构成为能够从罐210分离。
此外,实施例7的液体供给单元132E的罐210中,连通部261设置在上表面253。另外,在实施例7的罐210中,在上表面253与上表面255中设置有螺钉固定部342。除了这些点之外,实施例7的罐210具有与实施例6的罐210同样的结构。因此,在实施例7的罐210中,对与实施例6的罐210同样的结构标记与实施例6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7的罐210中,连通部261从上表面253向Z轴方向突出。连通部261与罐210的第四缓冲室318(图40)连通。在各上表面253以及上表面255中,螺钉固定部342向Z轴方向突出。在螺钉固定部342中形成有与螺钉341对应的螺孔。螺钉341被螺钉固定部342紧固。
如图47所示,缓冲单元27E具有盒体345、片部件346、防水通气膜347、片部件348、密封部件349。盒体345由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另外,片部件346以及片部件348由合成树脂(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形成膜状,具有挠性。作为防水通气部件的一例的防水通气膜347具有与防水通气膜332同样的功能,由与防水通气膜332相同的材料构成。
在盒体345中形成有凹部351和凹部352。在盒体345中,凹部351以向-X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换言之,凹部351朝X轴方向开口。另外,凹部352以向-Z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换言之,凹部352朝Z轴方向开口。当沿-X轴方向俯视盒体345时,凹部351与凹部352形成在相互重叠的位置。凹部351与凹部352通过壁353而相互隔开。
在缓冲单元27E中,片部件346位于盒体345的X轴方向。防水通气膜347具有容纳于凹部351内的大小及形状。并且,防水通气膜347被容纳在凹部351内。片部件346与接合部354接合,该接合部354设置在凹部351的开口的边缘即凹部351的X轴方向的端部。当沿-X轴方向俯视盒体345时,接合部354包围着凹部351。片部件346具有覆盖凹部351以及接合部354的大小及形状。一旦片部件346与接合部354接合,则凹部351被片部件346封闭。由凹部351与片部件34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355。
片部件348位于盒体345的Z轴方向。片部件348与接合部356接合,该接合部356设置在凹部352的开口的边缘即凹部352的Z轴方向的端部。当沿-Z轴方向俯视盒体345时,接合部356包围着凹部352。片部件348具有覆盖凹部352以及接合部356的大小及形状。一旦片部件348与接合部356接合,则凹部352被片部件348封闭。由凹部352与片部件348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357。
如图48所示,在凹部351内设置有用于划分凹部358的环状的堤部359。堤部359形成在壁353,并从壁353向X轴方向突出。通过壁353与堤部359构成凹部358。在堤部359的X轴方向的端部设置有接合部361。图47所示的防水通气膜347与设置在凹部358的开口的边缘即接合部361接合。当沿-X轴方向俯视盒体345时,接合部361包围着凹部358。防水通气膜347具有覆盖凹部358以及接合部361的大小及形状。
一旦防水通气膜347与接合部361接合,则凹部358被防水通气膜347封闭。由凹部358与防水通气膜347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362。即,在缓冲单元27E中,在缓冲室355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室362。
在凹部358内形成有连通孔363。当沿-X轴方向俯视壁353时,连通孔363形成在与凹部352重叠的位置。连通孔363与壁353连通。由此,凹部358与凹部352通过连通孔363而相互连通。另外,在位于划分凹部351的侧壁中的Z轴方向的侧壁364中设置有大气开放部365。大气开放部365沿Z轴贯通侧壁364。因此,缓冲室355通过大气开放部365而与缓冲室355的外侧连通。
另外,如图49所示,在盒体345的凹部352内形成有连接孔366。连接孔366形成在与凹部352的底部367。连接孔366与沿Z轴贯通底部367。在凹部351以及凹部352的外侧形成有插入部368。螺钉341(图46)插入插入部368中。
如图50所示,在凹部352的底部367的-Z轴方向上设置有插入部369。插入部369设置在与连接孔366重叠的位置。密封部件349插入插入部369中。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349被压入插入部369中。密封部件349由橡胶、弹性体等弹性材料构成并形成为环状。
如作为表示缓冲单元27E以及罐210的连通部261的剖视图的图51所示,一旦缓冲单元27E与罐210连接,则连通部261被压入密封部件349。密封部件349介于连通部261与连接孔366之间。连通部261与连接孔366之间的气密性因密封部件349而提高。此外,在图51中示出了沿贯通缓冲单元27E的大气开放部365、连通孔363、密封部件349以及罐210的连通部261的XZ平面切断罐210与缓冲单元27E时的截面。
一旦缓冲单元27E与罐210连接,则罐210的第四缓冲室318与缓冲单元27E的缓冲室357通过连通部261而连通。由此,在液体供给单元132E中形成从大气开放部365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140E。
此外,在缓冲单元27E中,大气开放部365具有大气开放口371和导入口372。大气开放口371是朝向缓冲室355的外侧开口的开口部。导入口372是朝向缓冲室355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另外,导入口372也可以被视为形成在缓冲室355的内壁与大气开放部365交叉的交叉部处的开口。换言之,导入口372是大气开放部365与缓冲室355连接的位置。
大气开放部365从侧壁364向Z轴方向突出。大气开放部365包括侧壁364的厚度以及从侧壁364向Z轴方向突出的部分。因此,大气开放部365的路径长度等于从侧壁364向Z轴方向突出的部分的长度加上侧壁364的厚度尺寸后的长度。此外,也可以采用将大气开放部365中的向Z轴方向突出的部分予以省略的结构。在省略了大气开放部365中的向Z轴方向突出的部分的缓冲单元27E中,大气开放部365的路径长度等于侧壁364的厚度尺寸。
以下对从大气开放部365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140E进行说明。如图5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流路140E具有包括大气导入部135E。大气导入部135E包括导入路径141E以及大气导入路径305。导入路径141E包括缓冲单元27E的大气开放部365、缓冲室355、缓冲室362以及缓冲室357。因此,缓冲单元27E构成大气导入部135E的至少一部分。对于大气导入路径305,其与实施例6的相同,因此,标记与实施例6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缓冲室355设置在大气开放部365的下游侧。缓冲室362设置在缓冲室355的下游侧。缓冲室355与缓冲室362被防水通气膜347隔开。缓冲室355与缓冲室362通过防水通气膜347而连通。
缓冲室357设置在缓冲室362的下游侧。缓冲室357与缓冲室362通过连通孔363而连通。连通孔363被防水通气膜347从上游侧封闭。由此,在比缓冲室357偏上游侧处,导入路径141E被防水通气膜347封闭。并且,在缓冲室357的下游侧配置有罐210的连通部261。
从大气开放口371流入大气开放部365的大气从导入口372流入缓冲室355内。流入缓冲室355内的大气穿过防水通气膜347流入缓冲室362内。流入缓冲室362内的大气穿过连通孔363流入缓冲室357内。并且,流入缓冲室357内的大气穿过连通部261而流入罐210的第四缓冲室318内。由于此后的过程与实施例6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7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6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实施例7中,缓冲室362介于大气开放部365与缓冲室357之间。因此,例如,当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357时,容易通过设置在缓冲室357上游侧的缓冲室362而将墨水留存。因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E而泄漏至罐210的外部。
并且,在实施例7中,缓冲室362与缓冲室355之间被防水通气膜347隔开。因此,例如,当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362时,能够抑制缓冲室362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355。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E而泄漏至罐210的外部。此外,防水通气膜347是防水通气片的一例。
(实施例8)
如图53所示,实施例8的缓冲单元27F过管子381与罐210连接。此外,罐210与缓冲单元27F连接后的结构被称为液体供给单元132F。在液体供给单元132F中,缓冲单元27F构成为能够从罐210分离。
如图54所示,缓冲单元27F具有盒体382、片部件383、防水通气膜384和片部件385。盒体382由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另外,片部件383以及片部件385由合成树脂(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形成膜状,具有挠性。作为防水通气部件的一例的防水通气膜384具有与防水通气膜332同样的功能,可以由与防水通气膜332相同的材料构成。
在盒体382中形成有凹部386。在盒体382中,凹部386以向-Z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换言之,凹部386朝Z轴方向开口。另外,在盒体382中设置有连接部387和大气开放部388。连接部387从盒体382向Z轴方向突出。大气开放部388从盒体382向X轴方向突出。
在缓冲单元27F中,片部件383位于盒体382的Z轴方向。防水通气膜384具有容纳于凹部386内的大小及形状。并且,防水通气膜384被容纳在凹部386内。片部件383与接合部389接合,该接合部389设置在凹部386的开口的边缘即凹部386的Z轴方向的端部。当沿-Z轴方向俯视盒体382时,接合部389包围着凹部386。片部件383具有覆盖凹部386以及接合部389的大小及形状。一旦片部件383与接合部389接合,则凹部386被片部件383封闭。由凹部386与片部件383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391。
如图55所示,在盒体382的凹部386内形成有凹部392。在凹部386内形成有划分凹部392的环状堤部393。堤部393形成在壁394,并从壁394向Z轴方向突出。通过壁394与堤部393构成凹部392。在堤部393的Z轴方向的端部设置有接合部396。图54所示的防水通气膜384与设置在凹部392的开口的边缘即接合部396接合。当沿-Z轴方向俯视盒体382时,接合部396包围着凹部392。防水通气膜384具有覆盖凹部392以及接合部396的大小及形状。
一旦防水通气膜384与接合部396接合,则凹部392被防水通气膜384封闭。由凹部392与防水通气膜384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397。即,在缓冲单元27F中,在缓冲室391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室397。
如图56所示,在凹部386的-Z轴方向上形成有凹部398和凹部399。在盒体382中,凹部398以及凹部399以向Z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换言之,凹部398以及凹部399朝-Z轴方向开口。凹部398以及凹部399被分隔壁401分开。另外,当沿-Z轴方向俯视盒体382时,凹部392(图55)形成在与凹部398重叠的区域内。凹部392与凹部398被壁394隔开。
片部件385(图54)位于盒体382的-Z轴方向上。片部件385与接合部402接合,该接合部402设置在图56所示的凹部398以及凹部399的开口的边缘即凹部398以及凹部399的-Z轴方向的端部。当沿-Z轴方向俯视盒体382时,接合部402包围着凹部398以及凹部399。另外,接合部402也设置在分隔壁401上。即,片部件385也与分隔壁401的-Z轴方向的端部连接。
片部件385具有覆盖凹部398、凹部399以及接合部402的大小及形状。一旦片部件385与接合部402接合,则凹部398以及凹部399被片部件385封闭。由凹部398与片部件385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403。由凹部399与片部件385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404。
如图56所示,连接部387与凹部398内连通。从盒体382向Z轴方向突出的连接部387(图55)沿Z轴贯通盒体382,并与凹部398内连通。另外,如图56所示,凹部398内形成有连通孔405。另外,在凹部399内形成有连通孔406。当沿Z轴方向俯视壁394时,连通孔405形成在与凹部392(图55)重叠的位置。另外,当沿Z轴方向俯视壁394时,连通孔406位于在凹部392(图55)的外侧,且配置在与凹部386重叠的位置。
连通孔405贯通壁394。由此,凹部392与凹部398通过连通孔405而相互连通。另外,连通孔406也贯通壁394。由此,凹部386与凹部399通过连通孔406而相互连通。另外,图56所示的大气开放部388与凹部399连通。因此,缓冲室404通过大气开放部388而与缓冲室404的外侧连通。
如图57所示,连接缓冲单元27F与罐210的管子381与缓冲单元27F的连接部387以及罐210的连通部261连接。一旦缓冲单元27F通过管子381与罐210连接,则在液体供给单元132F中构成从大气开放部388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140F。
以下对从大气开放部388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140F进行说明。如图5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流路140F具有大气导入部135F。大气导入部135F包括导入路径141F、管子381以及大气导入路径305。导入路径141F包括缓冲单元27F的大气开放部388、缓冲室404、缓冲室391、缓冲室397以及缓冲室403。因此,缓冲单元27F构成大气导入部135F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对于大气导入路径305,其与实施例6的相同,因此,标记与实施例6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另外,在缓冲单元27F中,大气开放部388具有大气开放口371和导入口372。大气开放口371以及大气开放口372与实施例7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与实施例7同样,在缓冲单元27F中,大气开放部388中的从盒体382突出的部分也能够被省略,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缓冲室404设置在大气开放部388的下游侧。缓冲室391设置在缓冲室404的下游侧。缓冲室391与缓冲室404通过连通孔406而连通。缓冲室397设置在缓冲室391的下游侧。缓冲室391与缓冲室397被防水通气膜384隔开。缓冲室391与缓冲室397通过防水通气膜384而连通。
缓冲室403设置在缓冲室397的下游侧。缓冲室403与缓冲室397通过连通孔405而连通。连通孔406被防水通气膜384从上游侧封闭。由此,在比缓冲室403更靠近上游侧处,导入路径141F被防水通气膜384封闭。并且,在缓冲室403的下游侧配置有罐210的连通部261。
从大气开放口371流入大气开放部388的大气从导入口372流入缓冲室404内。流入缓冲室404内的大气穿过连通孔406流入缓冲室391内。流入缓冲室391内的大气穿过防水通气膜384流入缓冲室397内。流入缓冲室397内的大气穿过连通孔405流入缓冲室403内。并且,流入缓冲室403内的大气穿过连通部261流入罐210的第四缓冲室318内。由于此后的过程与实施例6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8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6以及实施例7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实施例8中,缓冲室397介于大气开放部388与缓冲室403之间。因此,例如,当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403时,容易通过设置在缓冲室403的上游侧的缓冲室397而将墨水留存。因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F而泄漏至罐210的外部。
并且,在实施例8中,缓冲室404介于大气开放部388与缓冲室391之间。因此,例如,当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391时,容易通过设置在缓冲室391的上游侧的缓冲室404而将墨水留存。因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F而泄漏至罐210的外部。
并且,在实施例8中,缓冲室397与缓冲室391之间被防水通气膜384隔开。因此,例如,当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397时,能够抑制缓冲室397内的墨水流入缓冲室391。由此,易于进一步防止液体容纳部269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导入部135F而泄漏至罐210的外部。此外,防水通气膜384是防水通气片的一例。
在实施例6至实施例8中,缓冲单元27配置在罐210的前表面236侧的相反侧。但是,缓冲单元27的配置不限于此。作为缓冲单元27的配置,能够采用罐210的周边的各种位置。作为罐210的周边位置,例如可以列举出:罐210的Y轴方向或-Y轴方向、罐210的Z轴方向或-Z轴方向等各种位置。
并且,当缓冲单元27配置在罐210的前表面236侧的相反侧时,作为缓冲单元27的配置,可以采用比罐210更靠近X轴方向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缓冲单元27也可以采用容纳于图33所示的箱体207内的配置或者比箱体207更靠近外侧的位置的配置。在缓冲单元27配置在比箱体207更靠近外侧的位置的结构中,可以采用将缓冲单元27配置在墨水供给装置204与打印机203之间的结构,或者将缓冲单元27配置在打印机203的箱体206(图32)的内部的结构。
(实施例9)
如图59所示,实施例9的缓冲单元27G通过多个(两个或者超过两个的数量)管子381与多个罐210连接。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201具有四个罐210,因此缓冲单元27G通过四个管子381与四个罐210连接。实施例9的缓冲单元27G具有多个缓冲单元27F(图57)形成为一体后的结构。此外,缓冲单元27G配置在四个罐210中的罐211的Y轴方向。另外,当沿-Z轴方向俯视第一箱体241时,缓冲单元27G被容纳在第一箱体241的区域内。
如图60所示,缓冲单元27G具有盒体411、片部件412、四个防水通气膜384以及片部件413。盒体411可以由与实施例8中的盒体382同样的材料构成。片部件412以及片部件413可以由与实施例8中的片部件383或片部件385同样的材料构成。四个防水通气膜384可以由与实施例8中的防水通气膜384同样的材料构成。在下文中,在对四个防水通气膜384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防水通气膜384分别被表示为防水通气膜384A、防水通气膜384B、防水通气膜384C以及防水通气膜384D。
盒体411具有四个盒体382(图55)排成一列而一体形成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于盒体411的结构中与实施例8中的盒体382同样的结构标记与实施例8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如图61所示,在盒体411中形成有四个凹部386。四个凹部386以向-Y轴方向凹进的朝向形成。各凹部386的内部形成有凹部392。
四个凹部386沿Z轴排列。在对四个凹部386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凹部386按照从Z轴方向到-Z轴方向的排列顺序被表示为凹部386A、凹部386B、凹部386C以及凹部386D。另外,在对四个凹部392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四个凹部392按照从Z轴方向到-Z轴方向的排列顺序被表示为凹部392A、凹部392B、凹部392C以及凹部392D。凹部392A与凹部386A对应地设置。同样地,凹部392B与凹部386B对应地设置、凹部392C与凹部386C对应地设置、凹部392D与凹部386D对应地设置。
另外,在盒体411中,与四个凹部386对应地设置有四个连接部387和四个大气开放部388。在对四个连接部387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与四个凹部386对应地,四个连接部387被表示为连接部387A、连接部387B、连接部387C以及连接部387D。同样地,在对四个大气开放部388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与四个凹部386对应地,四个大气开放部388分别被表示为大气开放部388A、大气开放部388B、大气开放部388C以及大气开放部388D。
如图62所示,在盒体411的-Y轴方向轴方向上设置有四个凹部398、四个凹部399、四个连通孔405和四个连通孔406。此外,在实施例9中的盒体411与实施例8中的盒体382中,连接部387以及大气开放部388的配置不同。如果图59所示,根据该结构,在将缓冲单元27G配置在罐211的Y轴方向时,能够优化管子381的配置所占用的空间。实施例9中的盒体411除了连接部387以及大气开放部388的配置不同之外,具有与实施例8中的盒体382相同的结构。另外,与实施例8同样,在盒体411中,也能够将大气开放部388中的从盒体411突出的部分省略,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对图62所示的四个凹部398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与四个凹部386对应地,在四个凹部398的附图标记中附加A~D的文字。另外,同样地,对于四个凹部399、四个连通孔405以及四个连通孔406,在对其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与四个凹部386对应地,在各附图标记中附加A~D的文字。
图60所示的片部件412具有覆盖四个凹部386(图61)的大小及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片部件412将四个凹部386一起封闭。另外,图60所示的片部件413具有覆盖四个凹部398(图62)以及四个凹部399的大小及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片部件413将四个凹部398以及四个凹部399一起封闭。
在本实施例中,图59所示的四个罐210中的罐211通过一个管子381而与缓冲单元27G的连接部387A(图61)连接。另外,四个罐210中的罐212通过一个管子381而与缓冲单元27G的连接部387B(图61)连接。另外,四个罐210中的罐213通过一个管子381而与缓冲单元27G的连接部387C(图61)连接。另外,四个罐210中的罐214通过一个管子381而与缓冲单元27G的连接部387D(图61)连接。
如前所述,罐214的液体容纳部269的容量多于其他罐210的液体容纳部269的容量。因此,与罐214连接的凹部398D(图62)的容积大于其他凹部398的容积。即,根据液体容纳部269的容量,将四个凹部398中的凹部398D的容积设定为大于其他凹部398。由此,即使罐214的液体容纳部269的容量多于其他罐210的液体容纳部269的容量,也能够降低墨水从缓冲单元27G泄漏的可能性。这一点对于凹部386D(图61)、凹部392D(图61)以及凹部399D也是同样的。
以下对从大气开放部388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140G进行说明。在缓冲单元27G中并列连接有四个罐210。因此,一旦四个罐210与缓冲单元27G连接,则并列构成四个流路140G。并列地构成的四个流路140G具有相同的结构。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流路140G具有与实施例8中的流路140F(图58)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实施例9中的流路140G,通过将实施例9中的结构一并显示于图58从而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缓冲单元27G的凹部386、凹部392、凹部398以及凹部399分别与缓冲单元27F的凹部386、凹部392、凹部398以及凹部399对应。因此,在图58所示的缓冲单元27G中同样地,凹部386构成缓冲室391、凹部392构成缓冲室397、凹部398构成缓冲室403、凹部399构成缓冲室404。
在实施例9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8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实施例9中,片部件412将四个凹部386一起封闭。因此,与将四个凹部386个别地封闭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片部件412的数量。另外,在实施例9中,片部件413将四个凹部398以及四个凹部399一起封闭。因此,与将四个凹部398以及四个凹部399个别地封闭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片部件413的数量。
并且,在实施例9中,能够将多个罐210与一个缓冲单元27G连接。由此,与将多个罐210个别地连接缓冲单元27的结构相比,易于集中缓冲单元27的配置场所。
(实施例10)
如图63所示,实施例10的缓冲单元27H具有盒体415、片部件416、防水通气膜417以及片部件418。此外,在实施例10中,对于与实施例9相同的结构标记与实施例9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盒体415可以由与实施例9中的盒体411同样的材料构成。片部件416以及片部件418可以由与实施例9中的片部件412或片部件413同样的材料构成。防水通气膜417可以由与实施例9中的防水通气膜384同样的材料构成。
盒体415中形成有凹部419和凹部421。在盒体415中,凹部419以及凹部421以向-Y轴方向凹进的朝向形成。换言之,凹部419以及凹部421朝Y轴方向开口。另外,在盒体415中设置有四个连接部387和一个大气开放部388。连接部387从盒体415向X轴方向突出。大气开放部388从盒体415向X轴方向突出。凹部419与凹部421被分隔壁422隔开。
在缓冲单元27H中,片部件416位于盒体415的Y轴方向。防水通气膜417具有容纳于凹部419内的大小及形状。并且,防水通气膜417被容纳在凹部419内。片部件416与接合部423接合,该接合部423设置在凹部419以及凹部421的开口的边缘,即凹部419以及凹部421的Y轴方向的端部。另外,接合部423也设置在分隔壁422上。即,分隔壁422的Y轴方向的端部也与片部件416接合。
当沿-Y轴方向俯视盒体415时,接合部423包围着凹部419以及凹部421。片部件416具有覆盖凹部419、凹部421以及接合部423的大小及形状。一旦片部件416与接合部423接合,则凹部419以及凹部421被片部件416封闭。由凹部419与片部件41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424。另外,由凹部421与片部件416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425。此外,四个连接部387与凹部419内连通。另外,大气开放部388与凹部421内连通。
如图64所示,在盒体415的凹部419内设置有凹部426。在凹部419内设置有用于划分凹部426的环状的堤部427。堤部427形成在壁428,并从壁428向Y轴方向突出。通过壁428与堤部427构成凹部426。在堤部427的Y轴方向的端部设置有接合部429。图63所示的防水通气膜417与设置在凹部426的开口的边缘即接合部429接合。当沿-Y轴方向俯视盒体415时,接合部429包围着凹部426。防水通气膜417具有覆盖凹部426以及接合部429的大小及形状。
一旦防水通气膜417与接合部429接合,则凹部426被防水通气膜417封闭。由凹部426与防水通气膜417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431。即,在缓冲单元27H中,在缓冲室424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室431。
如图65所示,在凹部426的-X轴方向上形成有凹部432。在盒体415中,凹部432以向Y轴方向凹进的朝向而形成。换言之,凹部432朝-Y轴方向开口。当沿Y轴方向俯视盒体415时,凹部432与凹部426(图64)的一部分、凹部421的一部分重叠。凹部432与凹部426通过壁428而相互隔开。
片部件418(图63)位于盒体415的-Y轴方向。片部件418与接合部433接合,该接合部433设置在图65所示的凹部432的开口的边缘,即凹部432的-Y轴方向的端部。当沿Y轴方向俯视盒体415时,接合部433包围着凹部432。
片部件418具有覆盖凹部432以及接合部433的大小及形状。一旦片部件418与接合部433接合,则凹部432被片部件418封闭。由凹部432与片部件418所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缓冲室434。
如图65所示,在凹部432内形成有连通孔435和连通孔436。当沿Y轴方向俯视壁428时,连通孔435被配置在与凹部421(图64)重叠的位置。另外,当沿Y轴方向俯视壁428时,连通孔436被配置在与凹部426(图64)重叠的位置。
如图64所示,连通孔435贯通壁428。由此,凹部432与凹部421通过连通孔435而相互连通。另外,连通孔436也贯通壁428。由此,凹部432与凹部426通过连通孔436而相互连通。
缓冲单元27H与罐210通过管子(未图示)连接。作为管子,可以采用与实施例9同样的管子381。管子381与图63所示的缓冲单元27H的连接部387以及罐210的连通部261连接。一旦缓冲单元27H通过管子381与罐210连接,则构成从大气开放部388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140H。
以下对从大气开放部388至液体供给部262的流路140H进行说明。如图6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流路140H具有大气导入部135H。大气导入部135H包括导入路径141H、管子381以及大气导入路径305。导入路径141H包括缓冲单元27H的大气开放部388、缓冲室425、缓冲室434、缓冲室431以及缓冲室424。因此,缓冲单元27H构成大气导入部135H的至少一部分。
在缓冲单元27H中,多个连接部387与缓冲室424连通。即,在缓冲单元27H中,多个连接部387与一个导入路径141H连通。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也可以表达为在缓冲单元27中,多个连接部387与共通的导入路径141H连通。此外,在图66中,图示了四个罐210中的一个罐210,省略了其余三个罐210的图示。
此外,对于大气导入路径305,其与实施例6相同,因此,标记与实施例6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另外,在缓冲单元27H中,大气开放部388具有大气开放口371和导入口372。大气开放口371以及导入口372与实施例7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与实施例7同样,在缓冲单元27H中也可以将大气开放部388中的从盒体415突出的部分省略,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缓冲室425设置在大气开放部388的下游侧。缓冲室434设置在缓冲室425的下游侧。缓冲室434与缓冲室425通过连通孔435连通。缓冲室431设置在缓冲室434的下游侧。缓冲室434与缓冲室431通过连通口436连通。缓冲室424设置在缓冲室431的下游侧。缓冲室431与缓冲室424通过防水通气膜417而连通。
缓冲室424与缓冲室431被防水通气膜417隔开。由此,在比缓冲室424偏上游侧处,导入路径141H被防水通气膜417封闭。管子381设置在缓冲室424的下游侧。管子381与缓冲单元27H的连接部387连接。缓冲单元27H的缓冲室424与管子381通过连接部387连通。并且,在管子381的下游侧配置有罐210的连通部261。
从大气开放口371流入大气开放部388的大气从导入口372流入缓冲室425内。流入缓冲室425内的大气穿过连通孔435流入缓冲室434内。流入缓冲室434内的大气穿过连通孔436流入缓冲室431内。流入缓冲室431内的大气穿过防水通气膜417流入缓冲室424内。流入缓冲室424内的大气能够被分流到四个连接部387。并且,从缓冲室424流入连接部387的大气通过管子381而流入罐210的第四缓冲室318内。由于此后的过程与实施例6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10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6~实施例9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实施例10中,多个连接部387与共通的导入路径141H连通。根据该结构,易于将导入路径14H小型化。
在实施例9和实施例10中,缓冲单元27配置在罐211的Y轴方向。但是,缓冲单元27的配置不限于此。作为缓冲单元27的配置,可以采用罐210的周边的各种位置。作为罐210的周边位置,例如可以列举出:罐214的-Y轴方向、罐210的Z轴方向或-Z轴方向、X轴方向等各种位置。另外,作为缓冲单元27的配置,也可以采用相邻两个罐210之间的位置。
在实施例8~实施例10中,缓冲单元27与罐210通过管子381连接。根据该结构,便于根据管子381的长度和配置设定来变更缓冲单元27相对于罐210的位置设定。因此,在具有实施例8~实施例10中的液体供给单元132F或液体供给单元132G、液体供给单元132H的墨水供给装置204或液体喷射系统201中,能够容易地变更缓冲单元27相对于罐210的位置设定。
并且,当缓冲单元27配置在罐210的前表面236侧的相反侧时,作为缓冲单元27的配置,可以采用比罐210更靠近X轴方向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缓冲单元27也可以采用容纳于图33所示的箱体207内的配置或者比箱体207更靠近外侧的位置的配置。在缓冲单元27配置在比箱体207更靠近外侧的位置的结构中,可以采用将缓冲单元27配置在墨水供给装置204与打印机203之间的结构或者将缓冲单元27配置在打印机203的箱体206(图32)的内部的结构。
另外,能够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2~实施例4的缓冲单元27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装置204以及液体喷射系统201中。在这些结构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2~实施例4同样的效果。另外,能够将实施例6~实施例10的缓冲单元27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装置4、液体喷射系统1中。在这些结构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6~实施例10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为喷射或涂敷并消耗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此外,作为从液体喷射装置中喷出的微量液滴的液体的状态,还包括粒状、泪状、拖尾呈线状的形状。另外,在此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在液体喷射装置中消耗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即可,包括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状体、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式的液状体。另外也不限于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也包括了将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态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液体的代表例也可以列举出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墨水或液晶。在此,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油墨(hot melt ink)等各种液体组合物。并且,作为墨水,能够使用升华转印墨水。升华转印墨水是含有像升华性染料那样的升华性色材的墨水。打印方法为如下方法:将升华转印墨水通过液体喷射装置向转印介质喷射,并使该转印介质与被打印物接触并加热以使色材升华从而转印至被打印物。被打印物是T恤、智能手机等。这样,只要是含有升华性色材的墨水,就能够在多种被打印物(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有喷射下述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含有在制造液晶显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滤色器等时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料等材料。或者,也可以是:喷射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精密移液管中使用的作为样品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microdispenser)等。此外,也可以是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精确地定位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讯元件上使用的微小半球状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在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也可以是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通过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适当地替换或组合与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各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另外,如果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需的特征来进行说明,则可以适当地删除。

Claims (14)

1.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能够喷射液体;
液体容纳容器,其具有能够容纳被供给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部;
液体供给部,其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第一部位处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以及
通气单元,其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与所述第一部位不同的第二部位处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且构成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
管子,其连通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和所述通气单元,
所述液体喷射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单元具有:
导入路径,其在所述大气导入部中,构成朝着所述液体容纳部流动的大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大气室,其构成所述导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
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前表面侧的相反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
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
将在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
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Y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
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
将在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
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Y方向的相反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
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
将在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
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Z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
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当将所述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表面侧,将从前表面侧朝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
将在使用姿势下的垂直上方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及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时,
沿所述X方向观察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则所述通气单元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Z方向的相反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大气路径中比所述大气室更靠近上游处配置有封闭所述导入路径的防水通气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通气部件是发挥如下功能的阀:在所述大气路径中能够使大气从所述大气室的上游流入所述大气室内,且能够防止所述液体从所述大气室向所述大气室的上游前进。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通气部件是防水通气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被片部件覆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位设置在比所述第二部位更靠近下游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系统具有多个所述液体容纳部,
所述通气单元具有与所述导入路径连通的多个连接部,
在所述多个连接部中,一个所述连接部与一个所述液体容纳部对应,
在所述大气路径中在所述通气单元的下游与所述大气导入部连接的状态下,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
所述多个连接部与所述通气单元设置为一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气单元中,所述多个连接部与共通的所述导入路径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系统具有覆盖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所述通气单元的箱体。
CN201911272679.9A 2015-10-06 2016-09-28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Active CN110962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8271 2015-10-06
JP2015198271A JP6696142B2 (ja) 2015-10-06 2015-10-06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通気ユニット、液体供給装置
CN201610862567.9A CN106560322B (zh) 2015-10-06 2016-09-28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62567.9A Division CN106560322B (zh) 2015-10-06 2016-09-28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2460A CN110962460A (zh) 2020-04-07
CN110962460B true CN110962460B (zh) 2021-01-05

Family

ID=572112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72679.9A Active CN110962460B (zh) 2015-10-06 2016-09-28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CN201610862567.9A Active CN106560322B (zh) 2015-10-06 2016-09-28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62567.9A Active CN106560322B (zh) 2015-10-06 2016-09-28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08352B2 (zh)
EP (1) EP3156237B1 (zh)
JP (1) JP6696142B2 (zh)
CN (2) CN1109624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2569B2 (ja) * 2015-10-30 2020-09-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WO2017150342A1 (ja) * 2016-02-29 2017-09-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システム、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888271B2 (ja) * 2016-10-27 2021-06-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759150B2 (ja) * 2017-04-28 2020-09-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110684B2 (ja) * 2018-04-03 2022-08-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液体噴射装置
JP7183222B2 (ja) * 2020-08-20 2022-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記録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13448A2 (en) * 1998-12-24 2000-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elivery system, liquid container, and head cartridge
JP2004209847A (ja) * 2003-01-06 2004-07-2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1559559A2 (de) * 2004-01-29 2005-08-03 Pelikan Hardcopy Production AG Tintenpatrone
JP2006035795A (ja) * 2004-07-30 2006-02-09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用液体タンク
JP2009000893A (ja) * 2007-06-21 2009-01-0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EP2305476A2 (en) * 2009-09-30 2011-04-06 Xerox Corporation Vent for an inkjet printhead
CN102218920A (zh) * 2010-03-30 2011-10-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3419504A (zh) * 2012-05-23 2013-12-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以及容纳体单元
CN103950292A (zh) * 2010-07-15 2014-07-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JP2015131433A (ja) * 2014-01-14 2015-07-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噴射装置
JP2015163462A (ja) * 2014-01-28 2015-09-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9399B2 (ja) * 1997-06-28 2004-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ヂ
US6460985B1 (en) * 1999-10-29 2002-10-0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reservoir for an inkjet printer
GB0720139D0 (en) * 2007-10-12 2007-11-28 Videojet Technologies Inc Ink jet printing
JP6260196B2 (ja) 2013-10-23 2018-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5134486A (ja) * 2014-01-20 2015-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13448A2 (en) * 1998-12-24 2000-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elivery system, liquid container, and head cartridge
JP2004209847A (ja) * 2003-01-06 2004-07-2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1559559A2 (de) * 2004-01-29 2005-08-03 Pelikan Hardcopy Production AG Tintenpatrone
JP2006035795A (ja) * 2004-07-30 2006-02-09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用液体タンク
JP2009000893A (ja) * 2007-06-21 2009-01-0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EP2305476A2 (en) * 2009-09-30 2011-04-06 Xerox Corporation Vent for an inkjet printhead
CN102218920A (zh) * 2010-03-30 2011-10-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3950292A (zh) * 2010-07-15 2014-07-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CN103419504A (zh) * 2012-05-23 2013-12-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以及容纳体单元
JP2015131433A (ja) * 2014-01-14 2015-07-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噴射装置
JP2015163462A (ja) * 2014-01-28 2015-09-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71095A (ja) 2017-04-13
CN106560322B (zh) 2020-01-07
CN110962460A (zh) 2020-04-07
US9908352B2 (en) 2018-03-06
US20170096024A1 (en) 2017-04-06
JP6696142B2 (ja) 2020-05-20
EP3156237A1 (en) 2017-04-19
EP3156237B1 (en) 2018-08-01
CN106560322A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62460B (zh)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TWI597186B (zh)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TWI630121B (zh) 液體收容容器及液體噴射裝置
JP626019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KR101946127B1 (ko) 액체 수용 용기,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액체 분사 장치
CN111098600B (zh) 液体收容体、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系统
WO2015059927A1 (ja)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装置
US9802417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CN109328140B (zh)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7984906B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TW201406559A (zh) 卡匣及密封構件
CN107538924B (zh) 打印机
JP6651806B2 (ja)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89607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0055322A (ja)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8001528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582204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