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1315A - 粘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粘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1315A
CN110961315A CN201910898719.4A CN201910898719A CN110961315A CN 110961315 A CN110961315 A CN 110961315A CN 201910898719 A CN201910898719 A CN 201910898719A CN 110961315 A CN110961315 A CN 1109613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information
unit
tag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987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1315B (zh
Inventor
西川竜矢
梅田和俊
岩越弘恭
柴田到
皆川裕一朗
增田恭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61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13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13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13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5/00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projected, poured or allowed to flow on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 B05C5/001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projected, poured or allowed to flow on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incorporating mean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02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 B05C11/1007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42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n the supplying means upstream of the apply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3/00Means for manipulating or holding work, e.g. for separate articles
    • B05C13/02Means for manipulating or holding work, e.g. for separate articles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Landscapes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接装置,该粘接装置能够确定内胆中的粘接剂是否处于适合被使用的状态。粘接装置具有CPU、收容部和供给机构。CPU从被收容在收容部中的内胆的标签读取与内胆中的粘接剂相关的标签信息。CPU获取与供给机构对粘接剂的供给状况相关的供给信息。CPU基于所读取的标签信息和所获取的供给信息,来获取与内胆中的粘接剂的使用状况相关的使用信息。CPU基于所获取的使用信息,来更新标签中存储的标签信息。

Description

粘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接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许公表2007年509744号公报所述的热熔性粘接剂系统中,与控制装置相连结的条形码读取装置例如从贴在装有热熔性粘接剂的散装容器上的标识签读取条形码。条形码读取装置基于来自条形码的信息,将各种参数或条件(粘接剂涂布温度等)传递给控制装置。
上述热熔性粘接剂系统无法确定散装容器中的热熔性粘接剂是否处于适合被使用的状态。在散装容器中的热熔性粘接剂不处于适合被使用的状态时,存在下述可能性:例如,粘接剂从粘接剂喷枪排出时发生不良,导致粘接品质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粘接装置,该粘接装置能够确定内胆中的粘接剂是否处于适合被使用的状态。
技术方案1的粘接装置具有:收容部,其以内胆能够被拆装的方式收容有该内胆,在所述内胆的内部贮存有粘接剂;喷嘴,其用于使经过加热的所述粘接剂排出;及供给机构,该供给机构具有加热器,该加热器设于所述收容部,且能够隔着所述内胆对所述粘接剂进行加热,该供给机构能够将被所述加热器加热过的所述粘接剂从所述内胆供向所述喷嘴,其中,该粘接装置具有:无线通信部,其能够在所述收容部收容有设有非接触式标签的所述内胆的状态下,从所述非接触式标签读取信息以及向所述非接触式标签写入信息;标签信息读取部,其借助所述无线通信部,从所述非接触式标签读取与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相关的标签信息;供给信息获取部,其获取与所述供给机构对所述粘接剂的供给状况相关的供给信息;使用信息获取部,其基于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所读取的所述标签信息以及所述供给信息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供给信息,来获取与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使用状况相关的使用信息;及标签信息更新部,其借助所述无线通信部,将所述使用信息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使用信息写入到所述非接触式标签,并更新所述非接触式标签中存储的所述标签信息。粘接装置能够确定内胆中的粘接剂的准确的使用状况,能够确定内胆中的粘接剂是否处于适合被使用的状态。
技术方案2的粘接装置中,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读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残余量在内的所述标签信息,所述供给信息获取部获取包含所述粘接剂从所述内胆向所述喷嘴的供给量在内的所述供给信息,所述使用信息获取部基于所述残余量和所述供给量,来获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最新残余量在内的所述使用信息,所述标签信息更新部借助所述无线通信部,将包含所述最新残余量的所述使用信息写入到所述非接触式标签,并更新所述残余量。粘接装置能够基于粘接剂从内胆向喷嘴的供给量,来准确地确定内胆中的粘接剂的残余量。
技术方案3的粘接装置中,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读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累积加热时间在内的所述标签信息,所述供给信息获取部获取包含所述加热器对所述粘接剂的加热时间在内的所述供给信息,所述使用信息获取部基于所述累积加热时间和所述供给信息获取部获取到的所述供给信息所包含的加热时间,来获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最新累积加热时间在内的所述使用信息,所述标签信息更新部借助所述无线通信部,将包含所述最新累积加热时间的所述使用信息写入到所述非接触式标签,并更新所述累积加热时间。粘接装置能够基于加热器对粘接剂的加热时间,来准确地确定内胆中的粘接剂的累积加热时间。
技术方案4的粘接装置具有使用信息显示部,该使用信息显示部能够显示所述使用信息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使用信息。采用粘接装置,能够让操作者准确地知晓正在被使用的内胆中的粘接剂的使用状况。
技术方案5的粘接装置具有:条件判断部,其对所述使用信息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使用信息是否满足规定条件进行判断;及警告输出部,在所述条件判断部判断为所述使用信息不满足所述规定条件时,该警告输出部会输出警告。采用粘接装置,能够让操作者准确地知晓正在被使用的内胆中的粘接剂的使用状况不满足规定条件。
技术方案6的粘接装置具有驱动停止部,在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未能从所述非接触式标签读取所述标签信息时,该驱动停止部使所述粘接装置的驱动停止。粘接装置能够在正在被使用的内胆中的粘接剂的使用状况不满足规定条件时,使粘接装置的驱动停止。
技术方案7的粘接装置中,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读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种类在内的所述标签信息,该粘接装置具有种类显示部,该种类显示部能够显示所述粘接剂的所述种类。采用粘接装置,能够让操作者准确地知晓正在被使用的内胆中的粘接剂的种类。
技术方案8的粘接装置中,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读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种类在内的所述标签信息,该粘接装置具有自动设定部,该自动设定部能够与所述粘接剂的所述种类相应地,自动设定所述粘接装置的动作条件。粘接装置能够与所使用的内胆中的粘接剂的种类相应地,自动设定粘接装置的动作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粘接装置1的主视图。
图2是粘接装置1的左视图。
图3是粘接装置1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粘接装置1的左视图的放大图。
图5A是下输送装置50的不含支承板部51的状态的立体图(第二支承部314:工作位置)。
图5B是下输送装置50的不含支承板部51的状态的立体图(第二支承部314:退避位置)。
图6是下输送装置50的不含支承板部51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驱动部80的立体图。
图8A是间隙调整部77的在间隙K缩小的状态下的左视图。
图8B是间隙调整部77的在间隙K扩大的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9是装配部41的沿图3中的Ⅰ-Ⅰ线的向视方向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1是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标签读取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粘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接着图13的粘接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下面的说明中使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左右、前后和上下。如图4和图5A所示,粘接装置1利用粘接剂Z将上布6和下布8粘接在一起。上布6从上侧重叠于下布8。下布8和上布6为片状的粘接对象。粘接装置1借助粘接剂Z,将下布8的右端部即下特定端部8A和上布6的左端部即上特定端部6A粘接在一起。粘接装置1将上布6和下布8向后方Y输送。
参照图1~图9,说明粘接装置1的机械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粘接装置1具有基座部2、下输送装置50、支柱部3、机臂部4和机头部5。基座部2呈长方体状,固定于工作台。基座部2在左表面下部具有固定面25。下输送装置50固定于固定面25。支柱部3呈柱状,从基座部2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机臂部4从支柱部3的上端部向左方延伸。机头部5从机臂部4的左端部向左方突出。
下输送装置50与后述的上输送机构70协同动作,以上布6和下布8重叠的状态将该上布6和下布8向后方输送,并且,控制下布8的左右方向位置。下输送装置50从前侧向后侧大致水平地延伸,具有呈细长筒状的顶端部,该下输送装置50呈所谓的“筒形”。如图5A所示,例如,在制作T恤时,将布料200的左右方向一端侧的部分作为上布6,将布料200的左右方向另一端侧的部分作为下布8,将布料200粘接成筒状态。由于下输送装置50的顶端部呈细长筒状,因此,操作者能够借助下输送装置50的顶端部较容易地处理布料200。
如图1~图5B所示,下输送装置50具有支承板部51、框体55和下输送部60等。支承板部51支承框体55和下输送部60。支承板部51具有纵板511、横板512和斜面部513。纵板511在左视时呈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纵板511的右表面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于基座部2的固定面25。斜面部513设在纵板511的左表面的除了前侧部分的部位。斜面部513在主视时呈大致三角形形状,具有随着从上部朝向左侧去向下倾斜的斜面。斜面部513供由上布6和下布8粘贴在一起所形成的布料在其上滑动,从而能防止布料被卡住。横板512从纵板511的下端部的前侧部分向左方大致水平地延伸,横板512呈板状。
框体55收容下输送部60。框体55借助螺钉固定在支承板部51的纵板511的左表面前侧部分且是固定在横板512的上表面。框体55具有收容部551、延伸部552、支承板57、第一支承部58和第二支承部314。收容部551是框体55中的前侧部位,其向上方敞开,呈大致箱状。在收容部551的内部收容有下输送部60的多个马达63、马达68和马达72。延伸部552从收容部551的后部向后侧延伸,呈细长的大致方筒状。延伸部552的上部敞开。在延伸部552的内部收容有下输送部60的顶端部分。延伸部552的后端部具有开口部553。下输送部60的后端从开口部553露出。支承板57水平地延伸,且借助螺钉固定在收容部551的上部开口处。第一支承部58为在俯视时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板构件,借助螺钉固定在延伸部552的上部开口处。
如图5A、图5B和图6所示,第二支承部3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固定轴部316支承在第一支承部58的上表面的右后方角部处。第二支承部314为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板构件。第二支承部314能够以固定轴部316为中心,在图5A所示的工作位置和图5B所示的退避位置之间沿水平方向转动。处于工作位置的第二支承部314位于后述的上夹持辊32的正下方且是位于后述的下夹持辊76的正上方。如图4所示,上夹持辊32能够将上布6夹持在该上夹持辊32与第二支承部314的上表面315之间。处于工作位置的第二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在上下方向上与喷嘴板59隔开间隔。下夹持辊76能够将下布8夹持在该下夹持辊76与第二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之间。在第二支承部314的上表面315设有反射板95,在第二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设有反射板96。在第二支承部314处于工作位置时,反射板96位于后述的喷嘴板59的开口部591的正上方。
如图3~图8B所示,下输送部60具有支承框61、下输送机构66、间隙调整部77、第一驱动部80和下检测部78。支承框6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向上方敞开,呈大致字母U状。支承框61具有右板部611、左板部612、底板部613、顶端板56和喷嘴板59。右板部611为具有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的前部804和从前部804向后方延伸的后部806的板构件。前部804在下方处具有在左视时呈矩形形状的凸轮孔631。左板部612与右板部611的后部806平行地竖立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左板部612在左视时呈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底板部613大致水平地将右板部611的后部806的后下端部的后侧部分和左板部612的后下端部的后侧部分连结起来,底板部613在仰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
顶端板56固定在支承框61的后端部。顶端板56从上端部向后下方倾斜。顶端板56在上端部具有呈矩形缺口状的凹部561。喷嘴板59固定在支承框61的上部后侧部分,且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喷嘴板59位于喷嘴11的排出口13的正下方,且在固定于支承框61的第一支承部58的后方与该第一支承部58相邻。喷嘴板59具有开口部591、凹部592和凹部834。开口部591设在排出口13的正下方,呈矩形形状。凹部592为设于喷嘴板59的后端部且呈矩形缺口状的凹部。凹部834为设于喷嘴板59的前端部且呈矩形缺口状的凹部,凹部834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支承部58相对。
如图3~图5B所示,下输送机构66与后述的上输送机构70协同动作,以上布6和下布8重叠的状态将该上布6和下布8向后方输送。下输送机构66具有下输送马达63、下输送辊64、喷嘴下辊65和输送带67等。下输送马达63固定在右板部611的前部804的右表面。下输送马达63的驱动轴插入于在前部804设置的贯通孔805,且向支承框61的内侧突出。下输送辊6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支承框61的顶端部的内侧。下输送辊64的旋转轴64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于在右板部611的后部806设置的孔部和在左板部612设置的孔部。下输送辊64处于上输送辊12的正下方,且能够从下方与上输送辊12相接触。下输送辊64处于借助顶端板56的凹部561和喷嘴板59的凹部592开口的开口部的内侧,下输送辊64的上部突出到比喷嘴板59靠上方的位置。
喷嘴下辊65在下输送辊64的前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支承框61的顶端部的内侧。喷嘴下辊65的旋转轴65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于在右板部611的后部806设置的孔部和在左板部612设置的孔部。喷嘴下辊65配置在设于喷嘴11底部的排出口13的下方。喷嘴下辊65处于喷嘴板59的开口部591的内侧,喷嘴下辊65的上端突出到比喷嘴板59靠上方的位置。输送带67在支承框61的内侧张设于下输送马达63的驱动轴、旋转轴641和旋转轴651,能够将下输送马达63的驱动力传递给下输送辊64和喷嘴下辊65。因此,在下输送马达63驱动时,下输送辊64和喷嘴下辊65一起旋转。
如图3、图8A和图8B所示,间隙调整部77通过使下输送部60的支承框61以摆动轴62为中心摆动,来调整喷嘴11的排出口13与喷嘴板59之间的间隙K。间隙调整部77具有间隙调整马达68、凸轮板69、摆动轴62和弹簧。间隙调整马达68固定在支承板部51的横板512的上表面前侧的向左方延伸出来的部分。间隙调整马达68设在下输送马达63的下方。间隙调整马达68的驱动轴681向左方突出。在驱动轴681的顶端部固定有呈大致圆形形状的凸轮板69。凸轮板69处于在右板部611的前部804设置的凸轮孔631的内侧,凸轮板69的中心相对于间隙调整马达68的驱动轴偏心。
摆动轴62在支承框61的延伸设置方向大致中心处沿左右方向贯穿在右板部611与左板部612之间,该摆动轴插入于在右板部611的后部806设置的孔部621和在左板部612设置的孔部622。摆动轴62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向右板部611的右侧和左板部612的左侧这两侧突出。摆动轴62的两端部固定于框体55的延伸部552。弹簧向使支承框61的顶端部侧向下方摆动的方向对支承框61施力。因此,凸轮板69与凸轮孔631的下缘部相接触。在间隙调整马达68的驱动下使凸轮板69旋转时,支承框61与凸轮板69的旋转角度相应地以摆动轴62为中心摆动。此时,第一驱动部80不摆动。间隙调整马达68通过使支承框61上下运动来调整间隙K。
第一驱动部80能够在将下布8夹持在该第一驱动部80与第二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之间的状态下,控制下布8的左右方向位置。如图3和图7所示,第一驱动部80具有固定座部71、下马达72、连结轴910、支承框部73、传送带74、轴部75、下夹持辊76和移动机构81等。固定座部71呈大致长方体状,其固定在框体55的收容部551的内侧部分。固定座部71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且呈圆形形状的贯通孔711,在贯通孔711的内侧以旋转部717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有该旋转部717。
下马达72固定在旋转部717的前表面。下马达72相对于固定座部71与旋转部717一体地旋转。固定座部71支承旋转部717,并且固定座部71以下马达72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下马达72。在下马达72的上表面后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销940。在下马达72的左表面后部固定有弹簧946的上端部。弹簧946的下端部固定在框体55的收容部551的内侧部。
下马达72的驱动轴插入于在旋转部717的中心部设置的贯通孔,且与连结轴910相连结。连结轴910从旋转部717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支承框部73处于固定座部71的后方,且固定在旋转部717的后表面。因此,支承框部73与旋转部717一起旋转。弹簧946始终对下马达72向主视时的逆时针方向施力。在支承框部73的内侧收容有连结轴910的后端部。支承框部73以轴部75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轴部75的前端部。传送带74架设于连结轴910和轴部75。轴部75处于支承框61的内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下夹持辊76固定在轴部75的后端部,能够与轴部75一起以前后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下夹持辊76处于上夹持辊32的下方。下马达72的驱动力能够经下马达72的驱动轴、连结轴910和传送带74传递给轴部75。因此,下夹持辊76以轴部75为中心与轴部75一起旋转。
移动机构81使下夹持辊76向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移动。此时,下输送机构66不移动。移动机构81具有板部930、气缸931和板构件933。板部930设在固定座部71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延伸。气缸931设在板部930的左前部。气缸931的输出轴932向右方延伸。板构件933在主视时呈字母L状,且固定在输出轴932的右端部。板构件933的右端部与下马达72的销940相抵接。
在输出轴932向右方前进时,板构件933使销940向右方活动。如图7中的箭头A和箭头B所示,伴随着销940的移动,下马达72克服弹簧946的施力并以连结轴910为中心与支承框部73一起绕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摆动。因此,如图7中的箭头C所示,轴部75向下方移动,下夹持辊76向下方位置移动。如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下方位置是后述的如下位置,即,下夹持辊76向下方离开第二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之后所处的位置。
在气缸931驱动使板构件933向左方移动时,下马达72在弹簧946的施力的作用下,与支承框部73一起绕主视时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因此,第一驱动部80相对于固定座部71绕主视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下夹持辊76向上方位置移动。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上方位置是下夹持辊76在弹簧946的施力的作用下向上方移动至与第二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相抵接时所处的位置。
下检测部78处于支承框61的内部且是处于喷嘴板59的开口部591的下方。下检测部78为由下发光部781和下受光部782(参照图10)构成为一体所做成的光学式检测器。下发光部781和下受光部782处于彼此相同的高度。下发光部781向喷嘴板59的开口部591发光。穿过开口部591的光被在第二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设置的反射板96反射。由反射板96反射来的反射光穿过开口部591。下受光部782能够接受从开口部591穿过来的反射光。
在下布8的下特定端部8A处于喷嘴板59的开口部591的上方时,下特定端部8A阻挡由下发光部781发出的光,下受光部782不会接受到来自下发光部781的光。在下特定端部8A不在开口部591的上方时,下发光部781所发出的光被反射板96反射,下受光部782经由开口部591接受到反射光。因此,下检测部78能够检测到下特定端部8A是否处于开口部591的上方。喷嘴板59的开口部591设于能够由下检测部78检测到下特定端部8A的下检测位置。
如图1~图4所示,机头部5具有上输送机构70、保持机构98、喷嘴摆动机构22和装配部41。上输送机构70具有支承臂16、上输送辊12、上输送马达112、气缸122和连杆机构124。支承臂16在机头部5的下方从后方向前方延伸,然后向前下方延伸。支承臂16在前下端部以上输送辊12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输送辊12。上输送辊12的旋转轴朝向左右方向。上输送辊12处于喷嘴11的后侧。上输送辊12与下输送辊64协同动作,将附着有粘接剂Z的下布8和上布6向后方输送。
上输送马达112设于支承臂16。上输送马达112借助在支承臂16的内部设置的传递机构与上输送辊12相连结。上输送辊12借助上输送马达112的动力进行旋转。
气缸122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姿势设于机头部5。气缸122具有杆123,杆123借助连杆机构124与支承臂16相连结。支承臂16在气缸122的驱动下沿上下方向摆动。通过由气缸122使支承臂16摆动,从而上输送辊12在夹持位置与上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图4中,用实线图示处于夹持位置时的上输送辊12,用双点划线图示处于上退避位置时的上输送辊12。处于夹持位置时的上输送辊12从上侧与上布6相接触,并将下布8和上布6夹在该上输送辊12与下输送辊64之间。处于上退避位置时的上输送辊12向上方离开上布6。
保持机构98通过从上侧按压下布8来保持该下布8。保持机构98具有气缸974、气缸984、保持部971、保持部981和连结部983。气缸974设于喷嘴11的前侧,输出轴972朝向下方。保持部971固定在输出轴972的下端。气缸984设在喷嘴11的后侧,输出轴982朝向下方。连结部983将输出轴982的下端和保持部981的上端连结起来。在输出轴972和输出轴982向下方前进时,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处于保持位置。在保持部971处于保持位置时,保持部971靠近第一支承部58,并能够从上侧与下布8相接触。在保持部981处于保持位置时,保持部981靠近喷嘴板59,并能够从上侧与下布8相接触。在输出轴972和输出轴982向上方退回时,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处于图4所示的解除位置,且离开下布8。
喷嘴摆动机构22具有喷嘴杆18、喷嘴11、喷嘴马达113和支承轴等。喷嘴杆18以喷嘴11能够在靠近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该喷嘴11。喷嘴杆18具有杆构件9和罩181。杆构件9从支承轴的左端向下侧延伸,且呈臂状,在杆构件9的内部具有流路21、喷嘴装配部10和加热器132(参照图10)。流路21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喷嘴装配部10以能够将喷嘴11拆下来的方式装配有该喷嘴11。能够在喷嘴装配部1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排出口13的左右方向宽度或位置互不相同的多种喷嘴11。加热器132设在杆构件9的内部的流路21附近,用于对在流路21中流动的粘接剂Z进行加热。罩18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呈箱状,其用于包覆杆构件9和气缸974。
喷嘴11从喷嘴装配部10向下方突出,然后向右方突出。喷嘴11的右部为在左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的棒状。喷嘴11借助螺钉装配于喷嘴装配部10。喷嘴11在内部具有流路15,流路15与杆构件9的内部的流路21相连通。喷嘴11的向右方延伸的部分能够从下侧支承上布6。排出口13形成在喷嘴11的下表面。排出口13为在左右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圆孔。喷嘴马达113设在机头部5的内部中的左侧。喷嘴马达113具有固定有蜗杆的输出轴。支承轴在蜗杆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呈筒状,该支承轴支承有与蜗杆的上端相啮合的蜗轮。支承轴借助喷嘴马达113的动力与蜗轮一起旋转。喷嘴杆18借助喷嘴马达113的动力以支承轴为中心摆动。
图2中,用实线图示处于靠近位置时的喷嘴11,用双点划线图示处于退避位置时的喷嘴11。在喷嘴11处于靠近位置时,排出口13朝向下方,且从上侧与下布8相对。粘接装置1在喷嘴11处于靠近位置时,从排出口13向下布8排出粘接剂Z。在喷嘴11处于退避位置时,排出口13朝向前下方。
如图1~图3和图9所示,在装配部41装配有收容有粘接剂Z且呈圆筒状的内胆300。内胆300中收容有热熔性的粘接剂Z(参照图4)。粘接剂Z在被加热到规定温度时成为液体,在低于规定温度的温度下成为固体。内胆300具有标签310。标签310为能够执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非接触式IC标签,例如为公知的RFID标签。标签310为贴纸状,其粘贴在内胆300的外周面下部。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标签310。标签310存储有与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相关的标签信息。标签信息包括种类信息和使用信息。种类信息是表示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种类的信息。使用信息是与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使用状况相关的信息。使用状况包括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残余量以及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累积加热时间。
装配部41设在机头部5的大致中央部,具有罩411、收容部412、盖413和加热器131。罩411呈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其从机头部5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罩411沿上下方向开口。收容部412设在罩411的内部。收容部412呈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其从机头部5的内部延伸到罩411的上端处。收容部412向上方敞开。在收容部412的内部以贮存有粘接剂Z的内胆300能够被拆装的方式收容有该内胆300。盖413以能够被拆装的方式设在收容部412的上侧,其用于使收容部412的上部开口敞开或将该开口封闭。
加热器131设于收容部412。收容部412的下部具有腿部412A,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个加热器插入孔412B设于腿部412A。以俯视角度来看,四个加热器插入孔412B设于腿部412A的四个角,且分别在内部保持有呈棒状的加热器131。加热器131能隔着被收容在收容部412的内胆300,对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进行加热。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被加热器131加热后熔融,成为液体。
装配部41具有读写部110。读写部110为非接触式,能够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来执行对IC标签的读取和写入。例如,读写部110为具有天线基板和读写式IC的公知的RFID读写器。读写部110设在收容部412的腿部412A的右表面。在收容部412正确地收容有内胆300时,内胆300的标签310隔着收容部412的右壁与读写部110相对。此时,读写部110能够与标签310之间执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能够进行从标签310读取信息以及向标签310写入信息。
如图1和图3所示,机臂部4具有第二驱动部30、供给机构45和上检测部85。第二驱动部30控制上布6的左右方向位置。第二驱动部30设在机臂部4的下表面。第二驱动部30具有上臂31、旋转轴33、上夹持辊32、上马达38、传递机构、弹簧37和气缸39等。上臂31从机臂部4的下表面右侧部向左下侧延伸。上臂31的右端部位于机臂部4的下表面且上臂31能够以轴线W为中心进行转动。上臂31的左下端部配置在处于靠近位置时的喷嘴11的前侧。旋转轴33从上臂31的左下端部向后方突出。
上夹持辊32固定在旋转轴33的后端部,上夹持辊32能够与旋转轴33一起以前后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上夹持辊32处于下夹持辊76的上方。上马达38能够正转和反转。传递机构设在上臂31的内部,具有环状传送带和一对带轮。其中一带轮固定于上马达38的输出轴,另一带轮固定于上夹持辊32的旋转轴33。环状传送带张设于一对带轮。因此,传递机构能够将上马达38的动力传递给上夹持辊32,使上夹持辊32向正向或反向旋转。
上臂31能以轴线W为中心在接触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接触位置是在上夹持辊32的下端处于与第二支承部314的上表面315相同的高度位置时上臂31所转动到的位置。此时,上夹持辊32处于上接触位置。离开位置是在上夹持辊32的下端处于向上方离开了第二支承部314的上表面315的位置时上臂31所转动到的位置。此时,上夹持辊32处于上离开位置。弹簧37借助其他构件,始终向以轴线W为中心的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也就是使上臂31从接触位置朝向离开位置转动的方向施力。由于上臂31和上夹持辊32等的自身重量的作用,对上臂31作用有使之朝向接触位置去的力。由于弹簧37克服该施力地对上臂31朝向离开位置施力,因此,使上臂31朝向接触位置去的力不容易变得过大。通过气缸39驱动上臂31使之以轴线W为中心绕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上臂31从接触位置向离开位置转动。
上检测部85为由上发光部851和上受光部852(参照图10)构成为一体所做成的光学式检测器。上检测部85处于上输送辊12与上夹持辊32之间。上发光部851和上受光部852处于彼此相同的高度。上发光部851向在第二支承部314的上表面315设置的反射板95发光。上发光部851所发出的光被反射板95反射。上受光部852接受由反射板95反射来的反射光。反射板95设于能够由上检测部85检测到上特定端部6A的上检测位置。
在上布6的上特定端部6A处于反射板95的上方时,上特定端部6A阻挡由上发光部851发出的光,上受光部852不会接受到上发光部851所发出的光。在上特定端部6A不在反射板95的上方时,上发光部851所发出的光被反射板95反射,上受光部852接受到反射光。因此,上检测部85能够检测到上特定端部6A是否处于上检测位置。
供给机构45具有加热器131、加热器132、泵马达114和齿轮泵46。泵马达114的输出轴115从泵马达114向左方延伸。齿轮泵46设于装配部41的前侧。输出轴115借助齿轮461与齿轮泵46相连结。齿轮泵46在泵马达114的驱动下从收容部412内的内胆300中抽吸粘接剂Z,并将抽吸出来的粘接剂Z向喷嘴11供给。
说明粘接剂Z的流路。粘接剂Z在齿轮泵46的内部、杆构件9的内部的流路21以及喷嘴11的内部的流路15中流动并到达排出口13。被加热器131和加热器132加热后成为液体的粘接剂Z在齿轮泵46的作用下,从内胆300流入各流路,并使粘接剂Z从排出口13向下方排出。
参照图10,说明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粘接装置1具有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具有CPU101、ROM102、RAM103、存储装置104、驱动电路105和驱动电路106。CPU101综合控制粘接装置1的动作。CPU101与ROM102、RAM103、存储装置104、操作部19、踏板7、下检测部78、上检测部85、驱动电路105、驱动电路106、加热器131、加热器132和读写部110相连接。ROM102存储有用于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RAM103用于临时存储各种信息。存储装置104为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其用于存储各种设定值等。
操作部19包括开关、膝控开关和信息输入部等。开关设在机头部5的前表面下部。膝控开关设在工作台的下部,能够由操作者利用膝盖来对其进行操作。信息输入部具有液晶画面,能够利用该信息输入部来输入各种信息。信息输入部设于工作台。由操作者对操作部19进行操作来向粘接装置1输入各种指示。操作部19将表示各种指示的信息作为检测结果向CPU101输出。踏板7设于工作台的下部,由操作者利用脚来对其进行操作。由操作者借助踏板7来输入后述的粘接开始指示或粘接结束指示。踏板7将表示操作者所输入的指示的信息作为检测结果向CPU101输出。下检测部78和上检测部85向CPU101输出检测结果。
CPU101通过向驱动电路105发送控制信号,来分别控制下输送马达63、上输送马达112、喷嘴马达113、泵马达114、间隙调整马达68、下马达72和上马达38的驱动。CPU101通过向驱动电路106发送控制信号,来分别控制气缸39、气缸122、气缸931、气缸974和气缸984的驱动。CPU101使加热器131和加热器132驱动。加热器131对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进行加热。加热器132对在杆构件9的内部的流路21中流动的粘接剂Z进行加热。CPU101使读写部110驱动。读写部110与内胆300的标签310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执行对标签310中存储的标签信息的读取和写入。
参照图11,说明主处理。例如,由操作者接通粘接装置1的电源,向操作部19输入主处理开始指示。CPU101从ROM102读出程序,开始主处理。在主处理开始前,粘接装置1处于初始状态。在粘接装置1处于初始状态时,喷嘴11处于靠近位置,上输送辊12处于夹持位置,上夹持辊32处于上接触位置,下夹持辊76处于上方位置,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处于解除位置。
CPU101进行后述的标签读取处理(S1),之后,进行初始化处理(S10)。初始化处理时,CPU101使加热器131和加热器132驱动,并开始对加热器131加热粘接剂Z的加热时间的测量。CPU101能够基于加热器131的驱动时间,来测量粘接剂Z的加热时间。CPU101将所测得的加热时间作为与供给机构45对粘接剂Z的供给状况相关的供给信息,存储至RAM103。
CPU101根据操作部19的检测结果,对是否检测到辊移动指示进行判断(S11)。辊移动指示是分别使上输送辊12、上夹持辊32和下夹持辊76移动的指示。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辊移动指示之前一直待机(S11:否)。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辊移动指示时(S11:是),控制气缸122的驱动,使上输送辊12从夹持位置上升到上退避位置(S12)。CPU101控制气缸931的驱动,使下夹持辊76从上方位置下降到下方位置(S13)。下夹持辊76向下方离开第二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CPU101控制气缸39的驱动,使上夹持辊32从上接触位置上升到上离开位置(S14)。上夹持辊32向上方离开第二支承部314的上表面315。
CPU101根据操作部19的检测结果,对是否检测到喷嘴移动指示进行判断(S15)。喷嘴移动指示是使喷嘴11在靠近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指示。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喷嘴移动指示之前一直待机(S15:否)。操作者在使第二支承部314从工作位置转动到退避位置之后,利用操作部19输入喷嘴移动指示。
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喷嘴移动指示时(S15:是),控制喷嘴马达113的驱动,使喷嘴杆18摆动,使喷嘴11从靠近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S16)。喷嘴11以不与处于退避位置的第二支承部314接触的方式移动至退避位置。由于喷嘴杆18具有保持部971,因此,保持部971与喷嘴杆18一起移动。在喷嘴11到达退避位置时,喷嘴马达113的驱动停止。
CPU101根据操作部19的检测结果,对是否检测到喷嘴移动指示进行判断(S17)。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喷嘴移动指示之前一直待机(S17:否)。操作者将下布8载置于顶端板56和第一支承部58,之后,利用操作部19输入喷嘴移动指示。下输送辊64和喷嘴下辊65分别从下侧与下布8相接触。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喷嘴移动指示时(S17:是),控制喷嘴马达113的驱动,使喷嘴11从退避位置移动到靠近位置(S18)。排出口13从上方与下布8相对。
CPU101执行上下方向位置调整处理(S19)。上下方向位置调整处理是对喷嘴板59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调整的处理。操作者在调整间隙K时,调整喷嘴板59的上下方向位置。此时,由操作者向操作部19输入使喷嘴板59上升或下降的指示。CPU101与操作部19的检测结果相应地,控制间隙调整马达68的驱动,使支承框61摆动,使喷嘴板59上下运动。由操作者对操作部19进行操作,直至使下布8与排出口13之间产生适当的间隙K。在操作者向操作部19输入上下方向位置调整处理的结束指示时,CPU101检测到结束指示,使处理转移到S20。
CPU101根据操作部19的检测结果,对是否检测到辊移动指示进行判断(S20)。CPU101在判断为未检测到辊移动指示时(S20:否),对是否检测到保持部移动指示进行判断(S21)。保持部移动指示是由CPU101控制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的移动的指示。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保持部移动指示时(S21:是),控制气缸974和气缸984的驱动,使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从解除位置下降到保持位置(S22)。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将下布8夹在它们与第一支承部58、延伸部552和顶端板56之间来保持该下布8。CPU101在判断为未检测到保持部移动指示时(S21:否),或在S22之后,使处理返回到S20。
由操作者使第二支承部314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参照图5A)。第二支承部314移动到下夹持辊76的上方且是移动到上夹持辊32的下方。由操作者将上布6载置于顶端板56、第一支承部58和第二支承部314的上表面315。例如,操作者将布料200以筒状配置在延伸部552周围。上布6在下输送辊64与上输送辊12之间从上侧重叠于下布8,上特定端部6A在下特定端部8A的上侧与下特定端部8A重叠。操作者在载置完上布6之后,向操作部19输入辊移动指示。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辊移动指示时(S20:是),控制气缸122的驱动,使上输送辊12下降到夹持位置(S23)。上输送辊12将下布8和上布6夹在该上输送辊12与下输送辊64之间。
CPU101控制气缸931的驱动,使下夹持辊76上升(S24)。当气缸931使输出轴932向左方移动时,支承框部73会在弹簧946的施力的作用下,绕后视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轴部75和下夹持辊76上升,下夹持辊76从下方位置移动到上方位置。下夹持辊76将下布8夹在该下夹持辊76与第二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之间。
CPU101控制气缸39的驱动,使上夹持辊32下降(S25)。上夹持辊32从上离开位置移动到上接触位置,将上布6夹在该上夹持辊32与第二支承部314的上表面315之间。CPU101执行后述的粘接处理(S26)。CPU101在粘接处理结束后,结束主处理。
参照图12,说明标签读取处理。CPU101控制读写部110的驱动,从标签310读取包含种类信息的标签信息(S31)。CPU101对标签信息的读取是否成功进行判断(S32)。在收容部412正确地收容内胆300时,读写部110能够与标签310之间正确地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因此,判断为标签信息的读取成功(S32:是)。此时,CPU101对是否为正确的内胆进行判断(S33)。正确的内胆是指能够保证粘接装置1正确地进行使用的内胆300。在S31中读取的标签信息的种类信息表示的是能够保证粘接装置1正确地进行使用的粘接剂Z的种类时,CPU101判断为是正确的内胆(S33:是)。此时,CPU101基于种类信息,在操作部19的液晶画面显示粘接剂Z的种类(S34)。CPU101控制读写部110的驱动,从标签310读取包含使用信息的标签信息(S35)。CPU101基于在S35中读取的标签信息的使用信息,在操作部19的液晶画面显示内胆300的使用状况(S36)。因此,在操作部19的液晶画面显示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残余量和累积加热时间。
CPU101基于使用信息,对内胆300是否满足使用条件进行判断(S37)。使用条件是用于允许粘接装置1对内胆300进行使用的条件。存储装置104预先存储各种粘接剂Z所对应的残余量阈值和累积加热时间阈值来作为使用条件。CPU101基于种类信息所示的粘接剂Z的种类,从存储装置104确定作为使用条件的残余量阈值和累积加热时间阈值。在粘接剂Z的残余量大于或等于残余量阈值并且粘接剂Z的累积加热时间小于累积加热时间阈值时,CPU101判断为内胆300满足使用条件(S37:是)。此时,CPU101自动设定与粘接剂Z的种类相应的机械动作条件(S38)。机械动作条件是与粘接装置1的粘接动作相关的动作条件。存储装置104预先存储各种粘接剂Z所对应的马达电流值和加热器温度各自的参数来作为动作条件。马达电流值是供向泵马达114的电流值,加热器温度是加热器131和加热器132对粘接剂Z的加热温度。CPU101基于在S31中读取的种类信息所示的粘接剂Z的种类,从存储装置104确定作为机械动作条件的马达电流值和加热器温度。CPU101通过设定马达电流值,来与粘接剂Z的种类相应地,自动调整齿轮泵46从内胆300抽吸粘接剂Z的抽吸速度(即粘接剂Z向喷嘴11的供给速度)。CPU101通过设定加热器温度,来与粘接剂Z的种类相应地,自动调整粘接剂Z的加热温度。CPU101使处理返回到主处理。
在粘接剂Z的残余量小于残余量阈值时或在粘接剂Z的累积加热时间大于或等于累积加热时间阈值时,CPU101判断为内胆300不满足使用条件(S37:否)。此时,CPU101输出警告(S39)。例如,CPU101在操作部19的液晶画面显示内胆300不满足使用条件的意思的警告。CPU101使粘接装置1的机械动作停止(S40)。CPU101使下输送马达63、上输送马达112、下马达72和上马达38的驱动停止,使送布停止。CPU101使泵马达114的驱动停止,使粘接剂的供给停止。CPU101使加热器131和加热器132的驱动停止,使对粘接剂的加热停止。因此,粘接装置1通过使机械动作停止来使粘接动作无法执行,从而使粘接动作停止。CPU101使处理返回到主处理,并结束主处理。
在收容部412未正确地收容内胆300时,读写部110与标签310之间无法进行正确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标签信息的读取不成功(S32:否)。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39,在操作部19的液晶画面显示标签读取错误的警告。CPU101在判断为不是正确的内胆时(S33:否),也使处理转移到S39,在操作部19的液晶画面显示不是正确的内胆的意思的警告。CPU101使粘接装置1的机械动作停止(S40),使处理返回到主处理,并结束主处理。
参照图13和图14,说明粘接处理。粘接处理是利用粘接剂Z将下布8的下特定端部8A和上布6的上特定端部6A粘接在一起的处理。在粘接处理开始时,粘接装置1处于待机模式。在粘接装置1处于待机模式时,上输送马达112、下输送马达63、泵马达114、下马达72和上马达38的驱动都处于暂停状态。
CPU101对是否检测到动作结束指示进行判断(S41)。动作结束指示是使粘接装置1的机械动作停止的指示,能从操作部19输入该指示。CPU101在判断为未检测到动作结束指示时(S41:否),根据踏板7的检测结果,对是否检测到粘接开始指示进行判断(S42)。粘接开始指示是使粘接动作开始的指示。粘接开始指示还包括使处于保持位置的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移动到解除位置的指示。
CPU101在判断为未检测到粘接开始指示时(S42:否),对是否检测到更换开始指示进行判断(S43)。更换开始指示是在处于收容部412内的内胆300的更换作业开始前从操作部19输入的指示。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更换开始指示时(S43:是),将粘接装置1从待机模式切换到更换模式。更换模式是为了更换内胆300使粘接装置1的机械动作暂停的模式。
CPU101在更换模式下,对是否检测到更换结束指示进行判断(S44)。更换结束指示是在内胆300的更换作业结束后从操作部19输入的指示。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更换结束指示之前一直待机(S44:否)。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更换结束指示时(S44:是),将粘接装置1从更换模式切换到待机模式。此时,CPU101将RAM103中存储的加热时间重置为初始值,并使测量开始。
CPU101与S1的处理同样地执行标签读取处理(S45)。因此,CPU101读取处于收容部412内的新的内胆300的标签310,并执行与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种类和使用状况相应的处理(参照图12)。CPU101在判断为未检测到更换开始指示时(S43:否)或在S45之后,使处理返回到S41。
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粘接开始指示时(S42:是),对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是否处于保持位置进行判断(S51)。在CPU101判断为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处于解除位置时(S51:否),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53。在CPU101判断为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处于保持位置时(S51:是),CPU101控制气缸974和气缸984的驱动,使保持部971和保持部981上升至解除位置(S52)。粘接装置1解除对下布8的保持。
CPU101控制上输送马达112和下输送马达63的驱动,使上输送辊12和下输送辊64的驱动开始(S53)。上输送辊12和下输送辊64协同动作,将下布8和上布6向后侧输送。喷嘴下辊65与下输送辊64一起旋转,喷嘴下辊65辅助性地将下布8向后侧输送。
CPU101控制泵马达114的驱动,使粘接剂Z的排出开始(S54)。粘接剂Z在加热器131和加热器132发热的作用下成为液体。供给机构45将呈液体状的粘接剂Z从内胆300供向喷嘴11。喷嘴11使粘接剂Z从排出口13(参照图1)向下特定端部8A排出。一边由排出口13向下特定端部8A涂布粘接剂Z,一边由上输送辊12、下输送辊64和喷嘴下辊65将下布8和上布6向后侧输送。
CPU101在粘接剂Z的排出开始时,使对粘接剂Z从内胆300向喷嘴11的供给量的测量开始。CPU101能够基于泵马达114的驱动量(转数或旋转速度),来测量粘接剂Z的供给量。CPU101将所测的供给量作为与供给机构45对粘接剂Z的供给状况相关的供给信息,存储至RAM103。
CPU101根据下检测部78的检测结果,对下特定端部8A是否处于下检测位置进行判断(S55)。在下受光部782未接受到光时,CPU101判断为下特定端部8A处于下检测位置(S55:是)。CPU101控制下马达72的驱动,驱动下夹持辊76使之向第一输出方向旋转(S56)。第一输出方向为下夹持辊76的上端朝向左侧去时的旋转方向。下夹持辊76使下特定端部8A向左侧移动,下特定端部8A向远离下检测位置的方向移动。
在下受光部782接受到光时,CPU101判断为下特定端部8A不在下检测位置(S55:否)。CPU101控制下马达72的驱动,驱动下夹持辊76使之向第二输出方向旋转(S57)。第二输出方向与第一输出方向互为反向。下夹持辊76使下特定端部8A向右侧移动,下特定端部8A向靠近下检测位置的方向移动。
CPU101在S56或S57之后,根据上检测部85的检测结果,对上特定端部6A是否处于上检测位置进行判断(S58)。在上受光部852未接受到光时,CPU101判断为上特定端部6A处于上检测位置(S58:是)。CPU101控制上马达38的驱动,驱动上夹持辊32使之向第三输出方向旋转(S59)。第三输出方向是上夹持辊32的下端朝向右侧去时的旋转方向。上夹持辊32使上特定端部6A向右侧移动,上特定端部6A向远离上检测位置的方向移动。
在上受光部852接受到光时,CPU101判断为上特定端部6A不在上检测位置(S58:否)。CPU101控制上马达38的驱动,驱动上夹持辊32使之向第四输出方向旋转(S60)。第四输出方向与第三输出方向互为反向。上夹持辊32使上特定端部6A向左侧移动,上特定端部6A向靠近上检测位置的方向移动。
CPU101在S59或S60之后,获取RAM103中存储的供给信息(即粘接剂Z的供给量和加热时间)(S61)。CPU101基于在标签读取处理(参照图12)的S35中读取的标签信息的使用信息以及在S61中获取的供给信息,来获取最新使用信息(S62)。CPU101从粘接剂Z的残余量中减去粘接剂Z的供给量,来获取最新残余量。CPU101在粘接剂Z的累积加热时间上加上粘接剂Z的加热时间,来获得最新累积加热时间。因此,在S62中获取的最新使用信息表示的是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最新使用状况(最新残余量和最新累积加热时间)。
CPU101控制读写部110的驱动,将在S62中获取的最新使用信息写入到标签310,并更新标签310的使用信息(S63)。CPU101基于在S62中获取的最新使用信息,与S36的处理同样地显示内胆300的使用状况(S64)。CPU101基于在S62中获取的最新使用信息,与S37的处理同样地对内胆300是否满足使用条件进行判断(S65)。CPU101在判断为内胆300不满足使用条件时(S65:否),与S39的处理同样地输出警告(S66),并与S40的处理同样地使机械动作停止(S67),使处理返回到主处理,并结束主处理。
CPU101在判断为内胆300满足使用条件时(S65:是),根据踏板7的检测结果,对是否检测到粘接结束指示进行判断(S68)。CPU101在判断为未检测到粘接结束指示时(S68:否),将RAM103中的供给信息(粘接剂Z的加热时间和供给量)重置为初始值,并在初始值的基础上开始测量加热时间和供给量。CPU101使处理返回到S55,使粘接动作继续。
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粘接结束指示时(S68:是),将RAM103中的供给信息(粘接剂Z的加热时间和供给量)重置为初始值,并在初始值的基础上开始测量加热时间和供给量。CPU101使处理返回到S41。此时,CPU101使上输送马达112、下输送马达63、泵马达114、下马达72和上马达38的驱动暂停,粘接装置1变为待机模式。CPU101等待动作结束指示、粘接开始指示和更换开始指示中的任意指示。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动作结束指示时(S41:是),使处理转移到S67,使机械动作停止,之后,使处理返回到主处理,并结束主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粘接装置1具有收容部412、喷嘴11、供给机构45和读写部110。读写部110能够在收容部412收容有设有标签310的内胆300的状态下,从标签310读取信息以及向标签310写入信息。CPU101从被收容在收容部412中的内胆300的标签310读取与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相关的标签信息(S31、S35)。CPU101获取与供给机构45对粘接剂Z的供给状况相关的供给信息(S61)。CPU101基于所读取的标签信息和所获取的供给信息,来获取与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使用状况相关的使用信息(S62)。CPU101基于所获取的使用信息,来更新标签310的使用信息(S63)。粘接装置1能够确定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准确的使用状况,能够确定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是否处于适合被使用的状态。
CPU101读取包含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残余量在内的标签信息(S35)。CPU101获取包含粘接剂从内胆300向喷嘴11的供给量在内的供给信息(S61)。CPU101基于残余量和供给量,来获取包含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最新残余量在内的使用信息(S62)。CPU101借助读写部110,将所获取的包含最新残余量的使用信息写入到标签310,并更新残余量(S63)。粘接装置1能够准确地确定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残余量,来作为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使用状况。
CPU101读取包含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累积加热时间在内的标签信息(S35)。CPU101获取包含加热器131对粘接剂Z的加热时间在内的供给信息(S61)。CPU101基于所读取的累积加热时间和所获取的加热时间,来获取包含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最新累积加热时间在内的使用信息(S62)。CPU101借助读写部110,将所获取的包含最新累积加热时间在内的使用信息写入到标签310,并更新累积加热时间(S63)。粘接装置1能够准确地确定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累积加热时间,来作为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使用状况。
粘接装置1具有能显示CPU101所获取的使用信息的操作部19(S64)。能够让操作者准确地知晓正在被使用的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使用状况。
CPU101对所获取的使用信息是否满足规定条件进行判断(S65)。CPU101在判断为使用信息不满足规定条件时,输出警告(S65:否,S66)。能够让操作者准确地知晓正在被使用的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使用状况不满足规定条件。
CPU101在未能从标签310读取到标签信息时,使粘接装置1的驱动停止(S32:否,S40)。粘接装置1能够在正在被使用的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使用状况不满足规定条件时,使粘接装置1的驱动停止。
CPU101读取包含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种类在内的标签信息(S31)。粘接装置1具有能显示CPU101所读取的种类的操作部19(S34)。能够让操作者准确地知晓正在被使用的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种类。
CPU101读取包含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种类在内的标签信息(S31)。CPU101与所读取的种类相应地,自动设定粘接装置1的动作条件(S38)。粘接装置1能够与所使用的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种类相应地,自动设定粘接装置1的动作条件。
上述实施方式中,标签310是本发明的非接触式标签的一例。读写部110是本发明的无线通信部的一例。执行S31、S35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标签信息读取部的一例。执行S61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供给信息获取部的一例。执行S62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使用信息获取部的一例。执行S63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标签信息更新部的一例。操作部19是本发明的使用信息显示部的一例。执行S65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条件判断部的一例。执行S66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警告输出部的一例。执行S40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驱动停止部的一例。操作部19是本发明的种类显示部的一例。执行S38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自动设定部的一例。
本发明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也可以是,粘接装置1将布料以外的材质的片材彼此粘接在一起。也可以是,CPU101在S33的处理中,基于标签信息所示的粘接剂Z的种类以外的信息(例如内胆300的型号或识别码),来对是否为正确的内胆进行判断。
也可以是,CPU101在S34、S64的处理中,显示内胆300中的粘接剂Z的使用有效期,来作为内胆300的使用状况。例如,使用有效期是从粘接剂Z的累积加热时间阈值中减去累积加热时间所得到的时间。
也可以是,CPU101在S39、S66的处理中,通过声音输出、亮灯等来输出警告。CPU101在S38的处理中,除了与粘接剂Z的种类相应地自动设定泵马达114的电流值以及加热器131和加热器132的温度,来作为机械动作条件设定以外,还可以是,与粘接剂Z的种类相应地自动设定粘接装置1的其他动作条件(例如供向上输送马达112和下输送马达63的电流值),来作为机械动作条件设定。
也可以是,CPU101在更换模式下,即在判断为检测到更换结束指示之前的待机时(S44:否),执行标签读取处理。也可以是,CPU101在判断为检测到粘接结束指示时(S68:是),执行S61~S67的处理。也可以是,CPU101与粘接装置1所执行的程序类型相应地,改变S61~S67的处理的执行时机。
也可以是,粘接装置1借助线缆或无线通信,从其他装置接收CPU101所要执行的程序,并将该程序存储至闪存等存储装置。其他装置例如包括计算机和借助网络进行连接的服务器。由粘接装置1执行的处理的各步骤不限于由CPU101来执行,也可以是,由其他电子设备(例如ASIC)来执行其中一部分处理或全部处理。也可以是,上述处理中的各步骤由多个电子设备(例如多个CPU)来进行分布式处理。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主处理中的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变更顺序,省略步骤,追加步骤。

Claims (8)

1.一种粘接装置,该粘接装置(1)具有:
收容部(412),其以内胆(300)能够被拆装的方式收容有该内胆,在所述内胆的内部贮存有粘接剂;
喷嘴(11),其用于使经过加热的所述粘接剂排出;及
供给机构(45),该供给机构具有加热器(131),该加热器设于所述收容部,且能够隔着所述内胆对所述粘接剂进行加热,该供给机构能够将被所述加热器加热过的所述粘接剂从所述内胆供向所述喷嘴,
该粘接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粘接装置具有:
无线通信部(110),其能够在所述收容部收容有设有非接触式标签的所述内胆的状态下,从所述非接触式标签读取信息以及向所述非接触式标签写入信息;
标签信息读取部(101),其借助所述无线通信部,从所述非接触式标签读取与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相关的标签信息;
供给信息获取部,其获取与所述供给机构对所述粘接剂的供给状况相关的供给信息;
使用信息获取部,其基于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所读取的所述标签信息以及所述供给信息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供给信息,来获取与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使用状况相关的使用信息;及
标签信息更新部,其借助所述无线通信部,将所述使用信息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使用信息写入到所述非接触式标签,并更新所述非接触式标签中存储的所述标签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读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残余量在内的所述标签信息,
所述供给信息获取部获取包含所述粘接剂从所述内胆向所述喷嘴的供给量在内的所述供给信息,
所述使用信息获取部基于所述残余量和所述供给量,来获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最新残余量在内的所述使用信息,
所述标签信息更新部借助所述无线通信部,将包含所述最新残余量的所述使用信息写入到所述非接触式标签,并更新所述残余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读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累积加热时间在内的所述标签信息,
所述供给信息获取部获取包含所述加热器对所述粘接剂的加热时间在内的所述供给信息,
所述使用信息获取部基于所述累积加热时间和所述供给信息获取部获取到的所述供给信息所包含的加热时间,来获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最新累积加热时间在内的所述使用信息,
所述标签信息更新部借助所述无线通信部,将包含所述最新累积加热时间的所述使用信息写入到所述非接触式标签,并更新所述累积加热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粘接装置具有使用信息显示部(19),该使用信息显示部能够显示所述使用信息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使用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粘接装置具有:
条件判断部,其对所述使用信息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使用信息是否满足规定条件进行判断;及
警告输出部,在所述条件判断部判断为所述使用信息不满足所述规定条件时,该警告输出部会输出警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粘接装置具有驱动停止部,在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未能从所述非接触式标签读取所述标签信息时,该驱动停止部使所述粘接装置的驱动停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读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种类在内的所述标签信息,
该粘接装置具有种类显示部,该种类显示部能够显示所述粘接剂的所述种类。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信息读取部读取包含所述内胆中的所述粘接剂的种类在内的所述标签信息,
该粘接装置具有自动设定部,该自动设定部能够与所述粘接剂的所述种类相应地,自动设定所述粘接装置的动作条件。
CN201910898719.4A 2018-09-28 2019-09-23 粘接装置 Active CN1109613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5304A JP7099233B2 (ja) 2018-09-28 2018-09-28 接着装置
JP2018-185304 2018-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1315A true CN110961315A (zh) 2020-04-07
CN110961315B CN110961315B (zh) 2022-04-08

Family

ID=70029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98719.4A Active CN110961315B (zh) 2018-09-28 2019-09-23 粘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99233B2 (zh)
CN (1) CN11096131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3564A (ja) * 2005-03-23 2006-10-05 Ricoh Elemex Corp 液体吐出用ノズ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ラックス塗布装置
CN1871618A (zh) * 2003-10-24 2006-11-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无线标签信息通信装置、无线标签信息通信装置用盒子、及无线标签电路元件处理系统
CN1871075A (zh) * 2003-10-31 2006-11-29 诺信公司 利用机器可读信息的热熔性粘合剂系统和方法
JP4604127B2 (ja) * 2009-09-30 2010-12-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装着機および電子回路組立方法
CN102481593A (zh) * 2009-08-26 2012-05-30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液滴喷出装置及其液滴喷出方法
CN103777660A (zh) * 2012-10-25 2014-05-07 诺信公司 使用智能熔化加热器控制的粘合剂分配系统和方法
CN204472126U (zh) * 2014-01-10 2015-07-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204580012U (zh) * 2014-03-28 2015-08-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布料粘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02418B2 (en) * 2001-06-13 2010-04-20 Advanced Technology Materials, Inc. Secure reader system
JP2007237111A (ja) * 2006-03-10 2007-09-20 Yamaha Motor Co Ltd 塗布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1618A (zh) * 2003-10-24 2006-11-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无线标签信息通信装置、无线标签信息通信装置用盒子、及无线标签电路元件处理系统
CN1871075A (zh) * 2003-10-31 2006-11-29 诺信公司 利用机器可读信息的热熔性粘合剂系统和方法
JP2006263564A (ja) * 2005-03-23 2006-10-05 Ricoh Elemex Corp 液体吐出用ノズ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ラックス塗布装置
CN102481593A (zh) * 2009-08-26 2012-05-30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液滴喷出装置及其液滴喷出方法
JP4604127B2 (ja) * 2009-09-30 2010-12-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装着機および電子回路組立方法
CN103777660A (zh) * 2012-10-25 2014-05-07 诺信公司 使用智能熔化加热器控制的粘合剂分配系统和方法
CN204472126U (zh) * 2014-01-10 2015-07-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204580012U (zh) * 2014-03-28 2015-08-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布料粘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99233B2 (ja) 2022-07-12
JP2020054934A (ja) 2020-04-09
CN110961315B (zh) 2022-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8247B (zh) 粘接装置
CN106006160A (zh) 布料粘接装置及布料粘接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8685240B (zh) 粘接装置
CN110961315B (zh) 粘接装置
CN110313669B (zh) 粘接装置
CN110313670B (zh) 布料粘接装置和送布机构
JP2018090918A (ja) 接着装置と搬送制御ユニット
JP6902274B2 (ja) 製袋包装機
WO2018087848A1 (ja) 部品照合システム
CN110319085B (zh) 粘接装置
JP2020165017A (ja) 接着装置
JP7384099B2 (ja) 搬送制御システム、搬送制御プログラム、搬送制御装置、及び搬送制御方法
TWI557047B (zh) An oscillating type detecting device for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holder and a working device for its application
CN108795301B (zh) 粘接装置
CN212065822U (zh) 粘接装置
CN110313671B (zh) 布料粘接装置
CN111071847B (zh) 粘接装置
CN108116929B (zh) 粘接装置和粘接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12475535U (zh) 粘接装置
CN212475534U (zh) 粘接装置
JP2007045423A (ja) ラベル供給システム
WO2021075050A1 (ja) 保管庫
JP2021147060A (ja) 下貼式ラベル貼付装置
JP2020164274A (ja) 接着装置
CN113170937A (zh) 粘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