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75535U - 粘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粘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75535U
CN212475535U CN202020412798.1U CN202020412798U CN212475535U CN 212475535 U CN212475535 U CN 212475535U CN 202020412798 U CN202020412798 U CN 202020412798U CN 212475535 U CN212475535 U CN 212475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conveying
roller
transport
indic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1279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仓桥俊幸
柴田到
多田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75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75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粘接装置,采用该粘接装置,能够准确地配置下片材和上片材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能够稳定地输送下片材和上片材。粘接装置具有喷嘴、输送机构和位置指示部。喷嘴向下片材与上片材之间排出粘接剂。输送机构具有:下输送辊,其支承以粘接剂夹在中间的方式重叠的下片材和上片材;及上输送辊,其将下片材和上片材夹在其与下输送辊之间。位置指示部在下输送辊上指示由下输送辊和上输送辊对下片材和上片材进行夹持的输送位置。

Description

粘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粘接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许公开2018年第172830号公报所公开的粘接装置中,由操作者将下片材载置于支承部的左部和喷嘴相对构件,并以上片材的后端部在下输送辊与上输送辊之间从上侧重叠于下片材的后端部的方式载置上片材。
上述粘接装置具有下夹持辊、支承构件、上夹持辊、下检测部和上检测部。下夹持辊将下片材夹在其与支承构件之间。上夹持辊将上片材夹在其与支承构件之间。下检测部对下片材的右端部是否处于下检测位置进行检测,上检测部对上片材的左端部是否处于上检测位置进行检测。粘接装置与下检测部和上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相应地切换下夹持辊和上夹持辊的转动方向。
采用上述粘接装置,有时,在操作者对下片材和上片材进行载置时,上夹持辊和上检测部会遮挡操作者的视线。因此,有时,操作者无法恰当地配置下片材和上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在下片材和上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处于比由下输送辊和上输送辊进行夹持的位置靠上游侧时,粘接装置无法输送下片材和上片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粘接装置,采用该粘接装置,能够准确地配置下片材和上片材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能够稳定地输送下片材和上片材。
技术方案1的粘接装置具有:喷嘴,其向下片材与上片材之间排出粘接剂;及输送机构,其设在比所述喷嘴靠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该输送机构具有:下输送部,其支承以所述粘接剂夹在中间的方式重叠的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及上输送部,该上输送部将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夹在其与所述下输送部之间,该输送机构通过所述下输送部和所述上输送部的协同动作来输送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该粘接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粘接装置具有位置指示部,该位置指示部在所述下输送部上指示由所述下输送部和所述上输送部对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进行夹持的输送位置。
在向下输送部配置下片材时,位置指示部指示下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恰当配置位置作为输送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高精度地将下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输送位置,粘接装置能够稳定地输送下片材和上片材。
技术方案2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上输送部具有:上输送辊,其能够以同上下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规定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上输送臂,其具有顶端部,该顶端部以所述上输送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上输送辊,该上输送臂设置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及臂驱动部,其使所述上输送臂摆动,所述上输送辊能够伴随着通过所述臂驱动部的驱动使所述上输送臂进行的摆动,在夹持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移动,该夹持位置是所述上输送辊将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夹在其与所述下输送部之间时所在的位置,该上方位置比所述夹持位置靠上方,所述位置指示部在所述上输送辊处于所述上方位置时指示所述输送位置。位置指示部在上输送辊处于上方位置时指示输送位置,因此,便于操作者视觉确认输送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更准确配置下片材和上片材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
技术方案3、4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位置指示部利用沿同上下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来指示所述输送位置。位置指示部利用直线来指示输送位置,因此,便于操作者视觉确认输送位置。
技术方案5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位置指示部具有发光部,该发光部通过所发出的光来指示所述输送位置。因此,便于操作者准确地将下片材和上片材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输送位置。
技术方案6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下输送部具有下输送辊,该下输送辊能够以同上下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规定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所述发光部设在比所述下输送辊靠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且是比所述下输送辊靠上侧的位置。发光部设在比下输送辊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且是比下输送辊靠上侧的位置,因此,操作者在向输送位置配置下片材和上片材时,发光部所发出的光不易被操作者的手等遮挡。因此,操作者能够更稳定地将下片材和上片材配置在输送位置。
技术方案7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该粘接装置具有安装部,能够利用该安装部安装所述发光部,并且能够利用该安装部调整所述发光部的安装位置。通过操作者调整发光部的安装位置,发光部更可靠且恰当地指示输送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更准确地配置下片材和上片材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
技术方案8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位置指示部具有映出所述输送位置的显示部。操作者能够通过看显示部来视觉确认输送位置,因此,较容易将下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和上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恰当地配置在输送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更准确地配置下片材和上片材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
技术方案9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位置指示部具有映出所述输送位置的显示部,所述显示部为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镜子。粘接装置通过将镜子用作映出输送位置的显示部,能够简化显示部。
技术方案10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安装部能够使所述位置指示部在指示位置与指示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该指示位置是所述位置指示部能够指示所述输送位置时所在的位置,该指示退避位置是所述位置指示部自所述指示位置向上方退避之后所在的位置。操作者在将下片材和上片材配置在下输送部之后,能够使位置指示部从指示位置移动到指示退避位置。安装部不会妨碍对上片材和下片材的粘接动作,因此,粘接装置方便使用。
技术方案11的粘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下输送部具有:下输送辊,其能够以同上下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规定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下驱动部,其驱动所述下输送辊使所述下输送辊旋转;及检测部,其检测所述下输送辊的旋转位置,所述位置指示部为设于所述下输送辊的标记,在所述上输送辊移动到所述上方位置时,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下驱动部,使所述下输送辊的旋转位置变为所述标记位于所述输送位置时的旋转位置。操作者能够沿着下输送辊上的标记配置下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因此,操作者能够准确地将下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输送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粘接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粘接装置1的左视图。
图3是下输送机构50的立体图。
图4是喷嘴11、下输送辊64和上输送辊12的放大左视图。
图5是下输送驱动部60、下夹持机构80和间隙调整部77的立体图。
图6是移动机构81的立体图。
图7是下输送辊64和喷嘴下辊65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粘接装置1的主视图。
图9是位置指示机构250的立体图。
图10是下片材881~下片材884的俯视图。
图11是下片材885~下片材888的俯视图。
图12是粘接装置1的电气框图。
图13是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粘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输送机构20和位置指示机构250的左视图。
图16是下边缘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上边缘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第二实施例的粘接装置301的立体图。
图19是第三实施例的粘接装置302的立体图。
图20是第三实施例的主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粘接装置1。下面的说明中使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左右、前后和上下。粘接装置1利用粘接剂Z(参照图4)将上片材6(参照图3)和下片材8(参照图3)粘接在一起。下片材8和上片材6为片状粘接对象,例如为具有挠性的布料。上片材6从上侧重叠于下片材8。粘接装置1借助粘接剂Z,将下片材8的右端部即下特定端部8A和上片材6的左端部即上特定端部6A粘接在一起。粘接装置1将上片材6和下片材8向后方输送。后侧为上片材6和下片材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前侧为输送方向上游侧。
参照图1~图9,说明粘接装置1的机械结构。粘接装置1具有底座部2、支柱部3、机臂部4、机头部5和输送机构20。底座部2呈长方体状,固定于工作台。在底座部2的左表面固定有支承板51。支柱部3呈柱状,从底座部2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机臂部4从支柱部3的上端部向左方延伸。机臂部4的前部具有操作部19。机头部5从机臂部4的左端部向左方突出。输送机构20具有下输送机构50和上输送机构70。下输送机构50设于支承板51。上输送机构70设于机头部5。
如图3所示,下输送机构50沿前后方向延伸,具有呈细长筒状的后部,该下输送机构50呈所谓的筒形。例如,在制作T恤时,操作者将片材200的一端侧作为上片材6,将片材200的另一端侧作为下片材8,以使片材200呈筒状的方式将该片材配置于下输送机构50。由于下输送机构50的后部呈细长筒状,因此,操作者能够借助下输送机构50的后部来使片材200环绕于其上。
如图3和图4所示,下输送机构50具有框体55和下输送驱动部60等。框体55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向上方敞开,呈箱状。框体55收容有下输送驱动部60。在框体55的上端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支承板57。由支承板57封堵框体55的上部开口。框体55的后端为向后方敞开的开口部553。开口部553向后下方倾斜。下输送驱动部60的后端从开口部553处向后方突出。
在支承板57的后端右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固定轴部316。由固定轴部316支承转动支承部314。转动支承部314为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板构件。转动支承部314能够以固定轴部316为中心在工作位置(参照图3)与退避位置之间转动。处于工作位置时的转动支承部314处于后述的上夹持辊32的正下方且是后述的下夹持辊76的正上方(参照图4)。退避位置是转动支承部314从工作位置绕俯视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约90°之后所在的位置。在转动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设有下反射板。
如图5和图7所示,下输送驱动部60具有支承框61、下输送马达63、下输送辊64、喷嘴下辊65和输送带67等。支承框61沿前后方向延伸,向上方敞开,呈大致字母U状。在支承框61的后端上部固定有喷嘴板59和顶端板56。喷嘴板59沿前后方向延伸。顶端板56从喷嘴板59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喷嘴板59具有沿上下方向开设的开口部591。开口部591位于处于工作位置时的转动支承部314的正下方。在喷嘴板59与顶端板56的连接部分设有辊开口部592。辊开口部592分别沿厚度方向贯通喷嘴板59和顶端板56。
下输送马达63固定在支承框61的前部右表面。下输送马达63的驱动轴从支承框61的右部向左方突出。下输送辊64固定于旋转轴641,旋转轴64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框61的后端部所支承。下输送辊64从辊开口部592处向外侧突出。下输送辊64支承以粘接剂Z夹在中间的方式重叠的下片材8和上片材6。喷嘴下辊65固定于旋转轴651,旋转轴651在比旋转轴641靠前方的位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框61所支承。喷嘴下辊65从开口部591处向上方突出。输送带67在支承框61的内侧架设于下输送马达63的驱动轴、旋转轴641和旋转轴651。输送带67将下输送马达63的驱动力传递给下输送辊64和喷嘴下辊65。因此,在下输送马达63驱动时,下输送辊64和喷嘴下辊65以左右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
参照图5,说明间隙调整部77。间隙调整部77具有间隙调整马达68、凸轮板69、摆动轴62和弹簧。间隙调整马达68设于固定板512的上方且是下输送马达63的下方。固定板512从支承板51的下端向左方延伸。间隙调整马达68的驱动轴681向左方突出,在驱动轴681固定有在左视时呈大致圆形形状的凸轮板69。凸轮板69处于在支承框61的右下部设置的凸轮孔631的内侧,凸轮板69的中心相对于间隙调整马达68的驱动轴681偏心。
摆动轴62沿左右方向延伸,固定于框体55(参照图3)。摆动轴62以支承框61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支承框61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弹簧向使支承框61的后端部侧向下方摆动的方向对支承框61施力。因此,凸轮板69与凸轮孔631的下端部相接触。在间隙调整马达68的驱动下使凸轮板69旋转时,支承框61与凸轮板69的旋转角度相应地以摆动轴62为中心摆动。通过间隙调整马达68使支承框61的后端上下运动(箭头Q),变更后述的喷嘴11的排出口与喷嘴板59的间隙(称为喷嘴间隙)。伴随着喷嘴间隙的变更,下输送辊64和喷嘴下辊65沿上下方向摆动。图4中,用虚线图示处于上方时的下输送辊64和喷嘴下辊65,用双点划线图示处于下方时的下输送辊64和喷嘴下辊65。
参照图5和图6,说明下夹持机构80。下夹持机构80被收容于框体55(参照图3)。下夹持机构80能够将下片材8夹持在其与下表面317(参照图4)之间,能够变更下片材8的左右方向位置。下夹持机构80具有固定座部71、下夹持马达72、连结轴、支承臂部73、传动带74、轴部75、下夹持辊76和移动机构81等。固定座部71呈大致长方体状,固定在框体55的前部内侧。固定座部71具有沿前后方向开设的呈圆形形状的贯通孔711,在贯通孔711的内侧以旋转部717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该旋转部717。旋转部717的旋转中心即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J。
下夹持马达72固定在旋转部717的前表面,与旋转部717一体地旋转。在下夹持马达72的上表面后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销940,在下夹持马达72的左表面后部固定有弹簧946的上端部。弹簧946的下端部固定在框体55的内侧部。下夹持马达72的驱动轴插入于在旋转部717的中心部设置的贯通孔,且与连结轴相连结。连结轴在固定座部71的后方沿前后方向延伸。支承臂部73处于固定座部71的后方,且固定在旋转部717的后表面。因此,支承臂部73与旋转部717一起旋转。弹簧946始终对下夹持马达72向主视时的逆时针方向施力。支承臂部73以轴部75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轴部75的前端部。传动带74架设于连结轴和轴部75。轴部75沿前后方向延伸,轴部75的后端部处于比喷嘴板59(参照图7)靠前侧的位置。
下夹持辊76固定在轴部75的后端部,处于喷嘴板59与支承板57(参照图3)之间。下夹持辊76能够将下片材8夹持在其与处于工作位置时的转动支承部314的下表面317(参照图4)之间。在下夹持马达72驱动时,经由下夹持马达72的驱动轴、连结轴和传动带74使轴部75转动。因此,下夹持辊76能够以前后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转动,能够变更下片材8的左右方向位置。
移动机构81具有板部930、气缸931和板构件933。板部930设于固定座部71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延伸。气缸931设于板部930的左部。气缸931的输出杆932向右方延伸。板构件933在主视时呈字母L状,且固定在输出杆932的右端部。板构件933的右端部与下夹持马达72的销940相抵接。
在输出杆932向右方前进时,板构件933使销940向右方运动。伴随着销940的移动,下夹持马达72克服弹簧946的施力以轴线J为中心与支承臂部73一起绕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摆动。轴部75向下方移动,下夹持辊76以轴线J为中心摆动至下离开位置。下离开位置是下夹持辊76的上端向下方离开下表面317之后该下夹持辊76所摆动到的位置。图4中,用双点划线图示处于下离开位置时的下夹持辊76。
在气缸931驱动,输出杆932向左方移动并离开销940时,下夹持马达72在弹簧946的施力的作用下,以轴线J为中心绕主视时的逆时针方向与支承臂部73一起摆动。下夹持辊76以轴线J为中心摆动至下夹持位置。下夹持位置是下夹持辊76将下片材8夹在其与下表面317之间时所摆动到的位置。图4中,用虚线图示处于下夹持位置时的下夹持辊76。
参照图4,说明下检测部78。下检测部78处于支承框61的内部且是喷嘴板59的开口部591的下方。下检测部78为由发光部和受光部构成为一体的光学式检测器。发光部和受光部处于彼此相同的高度位置。发光部朝向喷嘴板59的开口部591发光。穿过开口部591的光被处于工作位置时的转动支承部314的下反射板向下方反射。由下反射板反射来的反射光穿过开口部591。受光部能够接受从开口部591穿过来的反射光。
在下片材8的下特定端部8A处于喷嘴板59的开口部591的上方时,下特定端部8A遮挡由发光部所发出的光,受光部接受不到发光部所发出的光。在下特定端部8A不在开口部591的上方时,发光部所发出的光被下反射板反射,受光部经开口部591接受到反射光。因此,下检测部78能够检测到下特定端部8A是否处于左右方向上的规定位置即下检测位置。下检测位置比由下夹持辊76将下片材8夹在其与下表面317之间时的位置靠右侧,且比后述的喷嘴11靠前侧。
如图2所示,上输送机构70具有上输送臂16、上输送辊12、上输送马达112、气缸122(参照图12)和连杆机构。上输送臂16在机头部5的下方从后方向前方延伸,然后再向前下方延伸。上输送臂16的顶端部16A以上输送辊12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输送辊12。上输送辊12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上输送马达112设于上输送臂16,上输送马达112借助在上输送臂16的内部设置的传递机构与上输送辊12相连结。传递机构例如为带轮、传动带。上输送辊12借助上输送马达112的动力以左右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
气缸122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姿势设于机头部5,借助连杆机构与上输送臂16相连结。上输送臂16在气缸122的驱动下沿上下方向摆动。通过气缸122使上输送臂16摆动,从而,上输送辊12在夹持位置(参照图4)与上方位置(参照图2)之间摆动。夹持位置是上输送辊12将下片材8和上片材6夹在其与下输送辊64之间时所摆动到的位置。由上输送辊12和下输送辊64对下片材8和上片材6进行夹持的位置与图4中的点P相当,该位置即为输送位置。上方位置是上输送辊12向上方离开夹持位置之后所摆动到的位置。
参照图8,说明上夹持机构30。上夹持机构30能变更上片材6的左右方向位置。上夹持机构30设于机臂部4的下方。上夹持机构30具有上支承部34、上臂31、旋转轴33、上夹持辊32、上夹持马达38、传递机构、弹簧37和气缸39等。上支承部34固定在机臂部4的下表面右侧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开设的呈圆形形状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处以上旋转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旋转部,上旋转部从上支承部34的贯通孔处向前方和后方突出。上旋转部的旋转轴线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W。上臂31从上旋转部向左下方延伸,上臂伴随着上旋转部的旋转进行摆动。
上臂31具有顶端部31A,该顶端部31A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33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旋转轴33。上夹持辊32固定于旋转轴33。上夹持辊32能够以前后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上夹持辊32处于下夹持辊76的上方且是上输送辊12的前侧。上夹持马达38为固定在上旋转部的后部且能够向正向和反向旋转的马达,其能够与上旋转部一起旋转。上夹持马达38的驱动轴向前方突出,并进入到上旋转部的内部。传递机构具有在上旋转部的内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构件以及设于轴构件的前端的带轮、传动带等。传递机构将上夹持马达38的驱动力传递给上夹持辊32,上夹持辊32向正向和反向旋转。
上臂31伴随着上旋转部的旋转以轴线W为中心摆动。上夹持辊32在上夹持位置(参照图4)与上离开位置(参照图8)之间摆动。上夹持位置是上夹持辊32将上片材6夹在其下端与转动支承部314的上表面315之间时该上夹持辊32所摆动到的位置。上离开位置是上夹持辊32向上方离开上夹持位置之后所摆动到的位置。
弹簧37借助其他构件,向以轴线W为中心绕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对上臂31施力。因此,弹簧37对上臂31向从上夹持位置朝向上离开位置转动的方向施力。在上臂31和上夹持辊32等的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上臂31的顶端部31A去向下方。由于弹簧37向上方对上臂31施力,因此,能够抑制处于上夹持位置时的上夹持辊32的去向下方的力变得过大。气缸39固定于上支承部34。气缸39借助在上夹持马达38的右表面固定的固定构件35,使上夹持马达38以轴线W为中心旋转。因此,在气缸39的驱动下,上夹持辊32从上夹持位置摆动到上离开位置。
机臂部4还具有上检测部85。上检测部85为发光部和受光部构成为一体的光学式检测器。上检测部85在前后方向上处于上输送辊12与上夹持辊32之间的位置。发光部和受光部处于彼此相同的高度位置。发光部从上方朝向设于喷嘴11的上反射板发光。发光部所发出的光能够被上反射板所反射。受光部能够接受由上反射板反射来的反射光。
在上片材6的上特定端部6A处于上反射板的上方时,上特定端部6A遮挡由发光部所发出的光,受光部接受不到发光部所发出的光。在上特定端部6A不在上反射板的上方时,发光部所发出的光被上反射板所反射,受光部接受到反射光。因此,上检测部85能够检测到上特定端部6A是否处于上检测位置。上检测位置在左右方向上比由上夹持辊32将上片材6夹在其与上表面315之间时的位置靠左侧,且是在喷嘴11的上方。
参照图9,说明设于机头部5的喷嘴摆动机构22。喷嘴摆动机构22具有喷嘴马达113、支承轴和喷嘴杆18等。喷嘴马达113固定在机头部5的内部。喷嘴马达113的驱动轴向前方延伸,在该驱动轴固定有马达齿轮。支承轴在喷嘴马达113的驱动轴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支承轴的中央部固定有与马达齿轮的上部相啮合的蜗轮25。喷嘴杆18固定在支承轴的左端部,从支承轴向下方延伸。喷嘴11与喷嘴杆18的下端部相连结,喷嘴处于相对于下输送辊64和上输送辊12而言的前侧。喷嘴11具有从喷嘴杆18向下方延伸的上下延伸设置部以及从上下延伸设置部的下端向右方延伸的水平延伸设置部。水平延伸设置部在下表面具有排出口。排出口为在左右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圆孔。上片材6处于水平延伸设置部的上部。因此,喷嘴11能够从排出口向下片材8与上片材6之间排出粘接剂Z。
通过喷嘴马达113的驱动力传递给马达齿轮和蜗轮25,从而,喷嘴杆18以支承轴为中心旋转,喷嘴11在靠近位置(参照图4)与退回位置之间移动。在喷嘴11处于靠近位置时,排出口处于喷嘴下辊65的正上方,且朝向下方。处于退回位置时的喷嘴11处于比上夹持辊32靠前侧的位置。在喷嘴11处于退回位置时,排出口朝向前下方。
喷嘴杆18和喷嘴11分别在各自的内部具有粘接剂Z的流路,且上述流路相互连通。喷嘴11的流路与排出口相连通。喷嘴杆18的内部具有加热器132(参照图12)。加热器132对在喷嘴杆18中流动的粘接剂Z进行加热。
如图1所示,机头部5具有装配部41。在装配部41装配有内胆。内胆收容有热熔性的粘接剂Z(参照图4)。粘接剂Z当被加热到规定温度时就成为液体,在低于规定温度的温度下成为固体。粘接剂Z被设于装配部41的内部的加热器131(参照图12)加热后熔融,成为液体。
机臂部4具有供给机构。供给机构具有泵马达114(参照图12)和齿轮泵。泵马达114在机臂部4的内部处于装配部41的右前侧。泵马达114的驱动轴向左方延伸,借助齿轮与齿轮泵相连结。齿轮泵与支承轴相连结。齿轮泵在泵马达114的驱动下从内胆抽吸粘接剂Z,并使被抽吸出来的粘接剂Z经喷嘴杆18的流路供向喷嘴11。
如图9所示,机头部5具有位置指示机构250。位置指示机构250用于向操作者指示输送位置。位置指示机构250具有位置指示马达252、安装部270和位置指示部290。位置指示马达252处于装配部41的左后方。位置指示马达252的驱动轴252A延伸到比机头部5靠左方的位置。
安装部270具有连结部254、连结部256、连结部258、连结支承部262和连结支承部272。连结部254为呈直线状延伸的板状构件,其一端与驱动轴252A的左端相连结。连结部256、连结部258为在后视时呈字母L状的板状构件。连结部256与连结部254的另一端相连结,连结部258与连结部254的大致中央部相连结。连结支承部262将连结部256的左端和后述的显示部260连结起来。作为连结支承部262的一例,为球形接头。连结支承部272具有夹持板274和保持部276。夹持板274为借助螺钉278固定在连结部258的左端的、呈大致字母U状的构件。夹持板274借助螺钉279来夹持保持部276。保持部276呈长方体状,具有圆形贯通孔即保持孔276A以及沿与保持孔276A的贯通方向正交的方向开设的螺纹孔276B(参照图15)。螺纹孔276B在保持孔276A的内周面与保持部276的外周面之间打通。
位置指示部290具有显示部260和发光部280。显示部260为能够对输送位置进行投影的镜子,与连结支承部262相连结。由于连结支承部262为球形接头,因此,操作者能够通过自如地旋转显示部260来改变镜子所朝的方向。发光部280为具有圆筒状外壳部的LED灯。发光部280的外径小于保持孔276A的内径,发光部280插入于保持孔276A。通过使旋入于螺纹孔276B的螺钉289的杆部抵靠在发光部280,从而,能够由安装部270保持发光部280。发光部280处于比下输送辊64靠后上侧的位置。
在位置指示马达252的驱动下,安装部270与驱动轴252A一起旋转。位置指示部290在指示位置(参照图9)与指示退避位置(参照图15)之间移动。在位置指示部290处于指示位置时,发光部280能够朝向下输送辊64上的输送位置照射光。发光部280的光在下输送辊64的外周面上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来呈现(参照图7和图9中的双点划线I)。显示部260能够映出在下输送辊64上呈现的发光部280的光。操作者能够通过显示部260来视觉确认输送位置。即,处于指示位置时的位置指示部290能够指示输送位置。指示退避位置是位置指示部290从指示位置开始以驱动轴252A为中心绕左视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20°之后所在的位置,其是位置指示部290自指示位置向上方退避之后所在的位置。
参照图10,说明下片材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类型。下片材8包括下片材881~下片材884。图10中,用区域S表示下片材8的、作为粘接剂Z的涂布对象的区域(图11中也为同样)。分别在下片材881~下片材884的右后端设置向后方突出的富余部881A~富余部884A。下面,将富余部881A~富余部884A统称为下顶端富余部。下顶端富余部与下片材8形成为一体,与下片材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右端相当。下顶端富余部的后端与左右方向平行,下顶端富余部的右端与前后方向平行。下顶端富余部的右端为下特定端部8A的一部分。
如图10的(a)和(b)所示,在富余部881A、富余部882A的左侧,下片材881、下片材882的后端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假设在下片材881、下片材882不具有富余部881A、富余部882A的情况下,下片材881、下片材882的右后端与双点划线881B、双点划线882B所示的部位相当。在喷嘴11向下片材881、下片材882的右后端排出粘接剂Z时,需要由下输送辊64和上输送辊12将双点划线881B、双点划线882B所示的部位夹在中间。此时,会在下片材881、下片材882的右后端产生未涂布粘接剂Z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下片材881、下片材882具有富余部881A、富余部882A。下输送辊64和上输送辊12将富余部881A、富余部882A夹在中间,利用富余部881A、富余部882A在比双点划线881B、双点划线882B靠后方的部位接住由喷嘴11排出的粘接剂Z。
如图10的(c)和(d)所示,在富余部883A、富余部884A的前侧,下片材883、下片材884的右端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假设在下片材883、下片材884不具有富余部883A、富余部884A的情况下,下片材883、下片材884的右后端与双点划线883B、双点划线884B所示的部位相当。在喷嘴11向下片材883、下片材884的右后端排出粘接剂Z时,需要由下输送辊64和上输送辊12将双点划线883B、双点划线884B所示的部位夹在中间。此时,会在下片材883、下片材884的右后端产生未涂布粘接剂Z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下片材883、下片材884具有富余部883A、富余部884A。下输送辊64和上输送辊12将富余部883A、富余部884A夹在中间,利用富余部883A、富余部884A在粘接动作开始时接住由喷嘴11排出的粘接剂Z。在双点划线883B、双点划线884B所示的部位到达排出口的正下方的时机,粘接装置1能够向右后方或左后方输送下片材883、下片材884。
参照图11,说明下片材8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的类型。下片材8包括下片材885~下片材888。分别在下片材885~下片材888的右前端设置向前方突出的富余部885A~富余部888A。下面,将富余部885A~富余部888A统称为下末端富余部。下末端富余部与下片材8形成为一体,与下片材8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的右端相当。下末端富余部的右端为下特定端部8A的一部分。
如图11的(a)和(b)所示,在富余部885A、富余部886A的左侧,下片材885、下片材886的前端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如图11的(c)和(d)所示,在富余部887A、富余部888A的左侧,下片材887、下片材888的前端沿左右方向延伸。假设在下片材885~下片材888不具有下末端富余部的情况下,下片材885~下片材888的右前端与双点划线885B~双点划线888B所示的部位相当。当在双点划线885B~双点划线888B所示的部位经过排出口的正下方之前,喷嘴11停止粘接剂Z的排出时,区域U成为未涂布粘接剂Z的部分。当在双点划线885B~双点划线888B所示的部位经过排出口的正下方之后,喷嘴11停止粘接剂Z的排出时,粘接剂Z附着于不为下片材8的区域T。由于在双点划线885B~双点划线888B所示的部位经过排出口的正下方时,在下夹持辊76与下表面317之间不存在下片材8,因此,粘接装置1无法控制下片材8的左右方向位置。因此,有时,下片材8的左右方向位置会偏离恰当位置,有时,喷嘴11会将粘接剂Z排到比下特定端部8A靠右方的位置,或在下特定端部8A产生未涂布粘接剂Z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在双点划线885B~双点划线888B所示的部位经过排出口的正下方时,由下夹持辊76和下表面317将下末端富余部夹在中间。因此,在下特定端部8A的双点划线885B~双点划线888B附近不会产生未涂布粘接剂Z的部分。而且,作为粘接装置1的粘接对象的下片材8的种类不限于图10和图11所示的下片材881~下片材888,例如,前端和后端这两端都与左右方向平行的下片材8(参照图3)也能作为粘接装置1的粘接对象。也可以是,上片材6也与下片材8同样地存在多种。例如为前端和后端中的至少任一者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上片材6、左端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上片材6。针对任一种上片材6的左后部,都与下片材8的下顶端富余部同样地设置上顶端富余部,针对上片材6的左前部,都与下末端富余部同样地设置上末端富余部。上顶端富余部为上片材6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左端,在下输送辊64与上输送辊12之间,上顶端富余部从上方重叠于下顶端富余部。上末端富余部为上片材6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的左端,从上方重叠于下末端富余部。上顶端富余部的左端和上末端富余部的左端均为上特定端部6A的一部分。而且,前端和后端这两端都与左右方向平行的上片材6(参照图3)也能作为粘接装置1的粘接对象。
参照图12,说明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粘接装置1具有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具有CPU101、ROM102、RAM103、存储装置104、驱动电路105和驱动电路106。CPU101综合控制粘接装置1的动作。CPU101与ROM102、RAM103、存储装置104、操作部19、踏板7、下检测部78、上检测部85、驱动电路105、驱动电路106、加热器131、加热器132和发光部280相连接。ROM102存储有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RAM103临时存储各种信息。存储装置104为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其存储各种设定值等。
操作部19检测各种信息的输入,并向CPU101输出检测结果。踏板7设于工作台的下部,由操作者的脚操作踏板7。踏板7检测操作者进行的操作,并向CPU101输出检测结果。
CPU101通过向驱动电路105发送控制信号,分别控制下输送马达63、上输送马达112、喷嘴马达113、泵马达114、间隙调整马达68、下夹持马达72、上夹持马达38和位置指示马达252的驱动。下输送马达63具有编码器63A。编码器63A通过检测下输送马达63的驱动轴的旋转角相位,来检测下输送辊64的旋转位置。编码器63A向CPU101输出检测结果。
CPU101通过向驱动电路106发送控制信号,分别控制气缸39、气缸122和气缸931的驱动。CPU101驱动加热器131、加热器132。加热器131对内胆中的粘接剂Z进行加热。加热器132对在喷嘴杆18的内部的流路中朝向排出口流动的粘接剂Z进行加热。粘接剂Z被加热器131、加热器132加热后成为液体。CPU101控制发光部280的点亮和熄灭。
参照图13~图15,说明主处理。主处理开始时,喷嘴11处于靠近位置,转动支承部314处于工作位置,位置指示部290处于指示退避位置。当接通粘接装置1的电源时,CPU101开始主处理。主处理开始时,粘接剂Z被加热器131、加热器132加热,成为液体。
CPU101对操作部19是否存在操作指示进行判断(S40)。在操作者对操作部19输入操作指示之前(S40:否),CPU101待机。在操作者对操作部19输入操作指示时(S40:是),CPU101控制气缸931,使下夹持辊76从下夹持位置摆动到下离开位置,并控制气缸39,使上夹持辊32从上夹持位置摆动到上离开位置(S50)。CPU101控制间隙调整马达68,使支承框61的后端下降,使喷嘴间隙扩大,且控制位置指示马达252,使位置指示部290从指示退避位置(参照图15)移动到指示位置(参照图2)(S51)。CPU101对是否存在辊摆动指示进行判断(S52)。辊摆动指示是使上输送辊12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指示。在操作者向操作部19输入辊摆动指示之前(S52:否),CPU101待机。在操作者向操作部19输入辊摆动指示时(S52:是),CPU101控制气缸122,使上输送辊12从夹持位置摆动到上方位置(S53)。
CPU101控制气缸931,使下夹持辊76从下离开位置摆动到下夹持位置(S54)。CPU101开始后述的下边缘控制处理(参照图16)(S55)。CPU101使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下边缘标志为1。下边缘标志为0时,表示下边缘控制处理结束,下边缘标志为1时,表示下边缘控制处理开始。在下边缘标志已经为1时,CPU101仍然将下边缘标志覆盖为1。
CPU101驱动发光部280使之发光(S58)。发光部280照射下输送辊64上的输送位置。CPU101对下片材8的配置是否完成进行判断(S59)。在操作者向操作部19输入表示下片材8的配置完成的信息之前(S59:否),CPU101待机。
CPU101待机时(S59:否),由操作者调整发光部280的照射位置,并配置下片材8。详细地讲,操作者旋松螺钉279,对发光部280的轴线方向位置和发光部280的绕轴线方向的旋转位置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发光部280的轴线方向位置,能够沿轴线方向调整发光部280的焦点位置,下输送辊64上呈现的直线状的光能变得较清晰。通过调整发光部280的绕轴线方向的旋转位置,能够使下输送辊64上呈现的发光部280的直线状的光呈操作者所期望的倾斜。本实施方式中,由操作者调整发光部280的旋转位置,使发光部280的光与左右方向平行。调整完之后,操作者将螺钉279拧紧,将发光部280固定。由操作者调整显示部260的镜子的朝向,使显示部260映出输送位置。由操作者将下片材8配置在支承板57、喷嘴板59和下输送辊64。此时,由操作者配置下片材8,使下顶端富余部的后端与下输送辊64上呈现的直线状的光对齐。下夹持辊76将下片材8夹在其与下表面317之间。在操作者向操作部19输入表示下片材8的配置完成的信息时(S59:是),CPU101控制间隙调整马达68,使支承框61的后端向上方移动,使喷嘴间隙缩小(S61)。
CPU101对上片材6的配置是否完成进行判断(S62)。在操作者向操作部19输入表示上片材6的配置完成的信息之前(S62:否),CPU101待机。CPU101待机时,由操作者配置上片材6。详细地讲,操作者将上片材6从上方配置在上表面315、喷嘴11的水平延伸设置部以及下片材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此时,操作者一边看着显示部260一边调整上片材6的配置位置,使上顶端富余部从上方重叠于下顶端富余部。当操作者向操作部19输入表示上片材6的配置完成的信息时(S62:是),CPU101控制气缸39,使上夹持辊32从上离开位置摆动到上夹持位置(S63)。上夹持辊32将上片材6夹在其与上表面315之间。
CPU101开始后述的上边缘控制处理(参照图17)(S64)。CPU101使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上边缘标志为1。上边缘标志为0时,表示上边缘控制处理结束,上边缘标志为1时,表示上边缘控制处理开始。在上边缘标志已经为1时,CPU101仍然将上边缘标志覆盖为1。
CPU101对是否存在辊摆动指示进行判断(S65)。在操作者向操作部19输入辊摆动指示之前(S65:否),CPU101待机。在操作者向操作部19输入辊摆动指示时(S65:是),CPU101控制气缸122,使上输送辊12从上方位置摆动到夹持位置,使发光部280熄灭(S66)。上输送辊12将下顶端富余部和上顶端富余部夹在其与下输送辊64之间。CPU101控制位置指示马达252,使位置指示部290从指示位置移动到指示退避位置(S68)。CPU101执行粘接处理(S69)。
参照图14,说明粘接处理。CPU101基于踏板7的检测结果,对是否存在开始指示进行判断(S73)。在操作者未操作踏板7时,CPU101判断为无开始指示(S73:否),CPU101待机。在操作者操作踏板7时,CPU101判断为有开始指示(S73:是),CPU101控制上输送马达112和下输送马达63,开始驱动上输送辊12和下输送辊64(S75)。输送机构20通过上输送辊12和下输送辊64的协同动作,将上片材6和下片材8向后侧输送。CPU101控制泵马达114,开始粘接剂Z的供给,开始粘接剂Z从排出口的排出(S77)。
CPU101基于踏板7的检测结果,对是否停止进行判断(S79)。在操作者正在操作踏板7时,CPU101判断为不停止(S79:否),CPU101待机。CPU101待机时,从喷嘴11排出粘接剂Z,输送机构20以粘接剂Z夹在中间的方式将下片材8和上片材6压接在一起并输送。因此,粘接装置1执行粘接动作。当操作者停止对踏板7的操作时,CPU101判断为停止(S79:是),并停止泵马达114、下输送马达63和上输送马达112的驱动(S81)。
CPU101基于踏板7的检测结果,对是否重开进行判断(S83)。例如,当在对上片材6和下片材8的粘接未完成的情况下,操作者再次操作踏板7时(S83:是),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75。通过CPU101执行S75~S79,粘接装置1能够继续进行对上片材6和下片材8的粘接动作。
在粘接装置1将下末端富余部和上末端富余部粘接在一起之后,操作者停止对踏板7的操作(S79:是),CPU101停止各种马达的驱动(S81)。在操作者未再次操作踏板7时(S83:否),CPU101使处理返回到主处理。
CPU101结束后述的下边缘控制处理(参照图16)和上边缘控制处理(参照图17)(S70)。CPU101使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下边缘标志和上边缘标志为0。CPU101对是否存在将粘接装置1的电源关闭的操作进行判断(S72)。在CPU101判断为不存在将电源关闭的操作时(S72:否),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40。在利用操作部19输入操作指示之前(S40:否),操作者将已粘接好的下片材8和上片材6取下来。操作者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下顶端富余部和上顶端富余部切掉,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下末端富余部和上末端富余部切掉。通过将下特定端部8A和上特定端部6A粘接在一起所做成的片材200的制作完成。通过CPU101执行S50~S70,粘接装置1能够对新的下片材8和上片材6进行粘接。在CPU101判断为存在将电源关闭的操作时(S72:是),CPU101结束主处理。
参照图16,说明下边缘控制处理。CPU101与主处理并行执行下边缘控制处理。CPU101对是否开始下边缘控制处理进行判断(S101)。在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下边缘标志为0时(S101:否),CPU101待机。当通过主处理的S55使下边缘标志变为1时(S101:是),CPU101基于下检测部78的检测结果,对下特定端部8A是否处于下检测位置进行判断(S103)。在CPU101判断为下特定端部8A处于下检测位置时(S103:是),CPU101控制下夹持马达72,使下夹持辊76向第一输出方向转动(S105)。第一输出方向是下夹持辊76的上端朝向左方去时的下夹持辊76的转动方向。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109。
在CPU101判断为下特定端部8A不在下检测位置时(S103:否),CPU101控制下夹持马达72,使下夹持辊76向第二输出方向转动(S107)。第二输出方向是第一输出方向的反向。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109。
CPU101对是否结束下边缘控制处理进行判断(S109)。在通过主处理的S70使下边缘标志变为0之前(S109:否),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103,并重复S103~S109。当通过主处理的S70使下边缘标志变为0时(S109:是),CPU101停止下夹持马达72的驱动(S111),使处理转移到S101,CPU101变为待机状态。
参照图17,说明上边缘控制处理。CPU101与主处理并行执行上边缘控制处理。CPU101对是否开始上边缘控制处理进行判断(S121)。在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上边缘标志为0时(S121:否),CPU101待机。当通过主处理的S64使上边缘标志变为1时(S121:是),CPU101基于上检测部85的检测结果,对上特定端部6A是否处于上检测位置进行判断(S123)。在CPU101判断为上特定端部6A处于上检测位置时(S123:是),CPU101控制上夹持马达38,使上夹持辊32向第三输出方向转动(S125)。第三输出方向是上夹持辊32的下端朝向右方去时的上夹持辊32的转动方向。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129。
在CPU101判断为上特定端部6A不在上检测位置时(S123:否),CPU101控制上夹持马达38,使上夹持辊32向第四输出方向转动(S127)。第四输出方向是第三输出方向的反向。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129。
CPU101对是否结束上边缘控制处理进行判断(S129)。在通过主处理的S70使上边缘标志变为0之前(S129:否),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123,并重复S123~S129。当通过主处理的S70使上边缘标志变为0时(S129:是),CPU101停止上夹持马达38的驱动(S131),使处理转移到S121,CPU101变为待机状态。
CPU101在粘接处理时,重复下边缘控制处理的S103~S109以及上边缘控制处理的S123~S129。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将上下重叠的下特定端部8A和上特定端部6A的左右方向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位置指示部290在下输送辊64上指示在配置下片材8时的该下片材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恰当配置位置即输送位置。操作者能够高精度地将下片材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输送位置,也能够高精度地将上片材6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输送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准确地配置下片材8和上片材6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粘接装置1能够稳定地输送下片材8和上片材6。
上输送辊12能够伴随着在气缸122的驱动下使上输送臂16进行的摆动,在夹持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摆动。在上输送辊12处于上方位置时,位置指示部290指示输送位置,因此,便于操作者从前方视觉确认输送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更准确地配置下片材8和上片材6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
位置指示部290的发光部280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来指示输送位置。因此,便于操作者准确地将下片材8和上片材6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输送位置。
位置指示部290具有发光部280,该发光部280通过所发出的光来指示输送位置。因此,便于操作者视觉确认输送位置。
发光部280设在比下输送辊64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且是比下输送辊64靠上侧的位置,因此,操作者在向输送位置配置下片材8和上片材6时,发光部280所发出的光不易被操作者的手等遮挡。因此,操作者能够更稳定地将下片材8和上片材6配置在输送位置。
发光部280安装于安装部270。能够利用安装部270的连结支承部272调整显示部260的轴线方向位置和绕轴线的旋转位置。通过操作者调整发光部280的安装位置,发光部280能更可靠且恰当地指示输送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更恰当地配置下片材8和上片材6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
位置指示部290具有能够映出输送位置的显示部260。操作者能够通过看显示部260来视觉确认下输送辊64附近的区域,因此,容易恰当地将下片材8和上片材6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输送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更准确地配置下片材8和上片材6各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
显示部260为安装于安装部270的镜子,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简化显示部260。
安装部270能够使位置指示部290在指示位置与指示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操作者将下片材8和上片材6配置在下输送辊64之后,位置指示部290能够从指示位置移动到指示退避位置。指示退避位置是位置指示部290自指示位置向上方退避之后所在的位置。安装部270不会妨碍对下片材8和上片材6的粘接动作,因此,粘接装置1方便使用。
上面的说明中,气缸122是本实用新型的臂驱动部的一例。
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也可以是,发光部280以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点的方式来指示输送位置。发光部280也可以发出激光等可见光。也可以是,发光部280所发出的光呈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和从右端部向前方延伸的直线构成的大致字母L状。发光部280所指示的输送位置只要与下顶端富余部的形状对应即可。也可以是,由发光部280所发出的光呈现在下输送辊64的直线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该情况下,只要沿着下片材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位置指示部290无法从指示位置移开。该情况下,可以是,位置指示机构250省略位置指示马达252。
也可以是,粘接装置1具有电磁元件、马达来代替气缸122。也可以是,下输送机构50具有下输送带来代替下输送辊64。也可以是,下输送带设于从喷嘴11的前侧到后侧之间的前后区域。下输送带是本实用新型的下输送部的一例。也可以是,上输送机构70具有上输送带来代替上输送辊12。上输送带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输送部的一例。
参照图18,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粘接装置301。针对与粘接装置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粘接装置301具有位置指示机构350来代替位置指示机构250。位置指示机构350具有位置指示部390来代替位置指示部290。位置指示部390具有拍摄装置365和显示部360来代替显示部260。拍摄装置365固定在连结部256的左端。在安装部270处于指示位置时,由拍摄装置365拍摄下输送辊64上的输送位置。显示部360固定在机头部5的前表面。显示部360能够与拍摄装置365的拍摄同时并行显示由拍摄装置365拍到的动态画面。
采用粘接装置301,操作者能够一边看着显示部360一边将上顶端富余部从上侧重叠于下顶端富余部。由于显示部360处于机头部5的前表面,因此,便于操作者视觉确认上片材6的配置位置。显示部360也可以设于机臂部4或支柱部3,或也可以固定于工作台。
参照图19,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粘接装置302。粘接装置302具有位置指示部490来代替位置指示机构250。位置指示部490是设于下输送辊64的外周面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标记。图19所示的下输送辊64处于初始旋转位置。初始旋转位置是位置指示部490所指示的位置与输送位置对齐时的下输送辊64的旋转位置(旋转角相位)。表示初始旋转位置的信息存储于存储装置104(参照图12)。
参照图20,说明第三实施例的主处理。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主处理(参照图13)而言,第三实施例的主处理在下述方面有所不同:第三实施例的主处理省略了S58,且在S53与S54之间执行S215、S217的处理。下面,仅对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主处理的方面进行说明,针对相同的处理将省略或简化说明。
下夹持辊76摆动到下离开位置,上夹持辊32摆动到上离开位置(S50),上输送辊12从夹持位置移动到上方位置之后(S53),CPU101对下输送辊64是否处于初始旋转位置进行判断(S215)。CPU101对基于编码器63A的检测结果所获取的下输送辊64的旋转位置与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初始旋转位置是否一致进行判断。在CPU101判断为所获取的旋转位置与初始旋转位置不一致时(S215:否),CPU101驱动下输送马达63,使下输送辊64旋转(S217)。CPU101使处理返回到S215。在CPU101判断为所获取的旋转位置与初始旋转位置一致时(S215:是),CPU101使处理转移到S54。此时,位置指示部490处于输送位置。
CPU101控制气缸931,使下夹持辊76从下离开位置摆动到下夹持位置(S54),开始下边缘控制处理(参照图16)(S55)。CPU101对下片材8的配置是否完成进行判断(S59)。在CPU101判断为下片材8的配置未完成时(S59:否),CPU101待机。在CPU101判断为下片材8的配置完成时(S59:是),CPU101执行S61及其之后的处理,并通过S69执行粘接处理。
第三实施例中,CPU101基于编码器63A的检测结果,驱动下输送马达63,使下输送辊64的旋转位置变为初始旋转位置(S215、S217)。在下输送马达63驱动之后,操作者能够沿着下输送辊64的位置指示部290配置下片材8的下顶端富余部。因此,操作者能够准确地将下片材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输送位置。
第三实施例中,下输送马达63是本实用新型的下驱动部的一例。编码器63A是本实用新型的检测部的一例。而且,也可以使用电磁元件、马达来代替气缸122。

Claims (11)

1.一种粘接装置,该粘接装置(1)具有:
喷嘴(11),其向下片材与上片材之间排出粘接剂;及
输送机构(20),其设在比所述喷嘴靠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该输送机构具有:下输送部,其支承以所述粘接剂夹在中间的方式重叠的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及上输送部,该上输送部将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夹在其与所述下输送部之间,该输送机构通过所述下输送部和所述上输送部的协同动作来输送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
其特征在于,
该粘接装置具有位置指示部(290),该位置指示部在所述下输送部上指示由所述下输送部和所述上输送部对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进行夹持的输送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输送部具有:
上输送辊(12),其能够以同上下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规定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
上输送臂(16),其具有顶端部,该顶端部以所述上输送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上输送辊,该上输送臂设置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及
臂驱动部(122),其使所述上输送臂摆动,
所述上输送辊能够伴随着通过所述臂驱动部的驱动使所述上输送臂进行的摆动,在夹持位置与上方位置之间移动,该夹持位置是所述上输送辊将所述上片材和所述下片材夹在其与所述下输送部之间时所在的位置,该上方位置比所述夹持位置靠上方,
所述位置指示部在所述上输送辊处于所述上方位置时指示所述输送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指示部利用沿同上下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来指示所述输送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指示部利用沿同上下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来指示所述输送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指示部具有发光部(280),该发光部通过所发出的光来指示所述输送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输送部具有下输送辊(64),该下输送辊能够以同上下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规定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
所述发光部设在比所述下输送辊靠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且是比所述下输送辊靠上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粘接装置具有安装部(270),能够利用该安装部安装所述发光部,并且能够利用该安装部调整所述发光部的安装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指示部具有映出所述输送位置的显示部(26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指示部具有映出所述输送位置的显示部,
所述显示部为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镜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能够使所述位置指示部在指示位置与指示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该指示位置是所述位置指示部能够指示所述输送位置时所在的位置,该指示退避位置是所述位置指示部自所述指示位置向上方退避之后所在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输送部具有:
下输送辊,其能够以同上下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规定方向为轴线方向进行旋转;
下驱动部(63),其驱动所述下输送辊使所述下输送辊旋转;及
检测部(63A),其检测所述下输送辊的旋转位置,
所述位置指示部为设于所述下输送辊的标记,
在所述上输送辊移动到所述上方位置时,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下驱动部,使所述下输送辊的旋转位置变为所述标记位于所述输送位置时的旋转位置。
CN202020412798.1U 2019-03-28 2020-03-27 粘接装置 Active CN21247553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5018 2019-03-28
JP2019065018A JP2020165015A (ja) 2019-03-28 2019-03-28 接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75535U true CN212475535U (zh) 2021-02-05

Family

ID=72716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12798.1U Active CN212475535U (zh) 2019-03-28 2020-03-27 粘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65015A (zh)
CN (1) CN21247553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5015A (ja)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8247B (zh) 粘接装置
JP6686289B2 (ja) 布接着装置と布接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1514511A (zh) 钉扣缝纫机
JP2017179671A (ja) 布接着装置
EP3381664A1 (en) Bonding device
CN212475535U (zh) 粘接装置
CN110313670B (zh) 布料粘接装置和送布机构
JP6627240B2 (ja) 接着装置と接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EP3381663A1 (en) Bonding device
JP2019178474A (ja) 接着装置
CN109319570B (zh) 粘接装置和上输送单元
JP6582789B2 (ja) 接着装置
CN212065822U (zh) 粘接装置
CN110319085B (zh) 粘接装置
CN110313671B (zh) 布料粘接装置
CN111747193B (zh) 粘接装置
CN108116929B (zh) 粘接装置和粘接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1071847B (zh) 粘接装置
CN110961315B (zh) 粘接装置
CN212073264U (zh) 粘接装置
CN113170937B (zh) 粘接装置
CN113171932A (zh) 粘接装置
JP2024048582A (ja) 接着装置
CN117774486A (zh) 粘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