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37023A - 前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前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37023A
CN110937023A CN201910869762.8A CN201910869762A CN110937023A CN 110937023 A CN110937023 A CN 110937023A CN 201910869762 A CN201910869762 A CN 201910869762A CN 110937023 A CN110937023 A CN 110937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apron
apron reinforcement
extending
reinforc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697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37023B (zh
Inventor
片冈愉树
渡边重昭
中村岳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37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70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370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70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斜筋状加强件对裙板加强件的支承刚性的前部车体构造。其具备:铰链柱(2),沿上下方向延伸;悬架外壳(6),向其前方分离;裙板加强件(3),从铰链柱(2)的上部向前方延伸,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构成为闭合截面,对悬架外壳(6)进行支承;斜筋状加强件(5),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以将裙板加强件(3)的下部和铰链柱(2)之间以斜筋状连结,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构成为闭合截面;以及第1加强部件(70),设置于裙板加强件(3)的闭合截面的内侧,将该闭合截面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斜筋状加强件(5)在底部具有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轮罩外侧件后部(92),第1加强部件(70)与其连接。

Description

前部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前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已知如下的前部车体构造,其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从铰链柱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裙板加强件、被该裙板加强件支承的悬架外壳、将裙板加强件和铰链柱之间以斜筋状连结的斜筋状加强件。
在悬架外壳上支承着前轮支承用的悬架所具备的减震器的上端部。在车辆前面观察时,减震器有时以轴线朝向上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姿态安装到悬架外壳,这种情况下,由于从减震器向上下方向的输入载荷之中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成分,悬架外壳容易以在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倾倒的方式变形(以下称为内倾)。
特别是,在发动机纵置的例如后轮驱动车中,悬架外壳有时相对于铰链柱向前方分离地配置,这种情况下,裙板加强件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构成,所以难以增大裙板加强件对悬架外壳的支承刚性,因此悬架外壳更容易内倾。
为了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构成为闭合截面的裙板加强件的内侧设置有将该截面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的节状的加强部件的前部车体构造。通过在闭合截面的内侧设置加强部件,抑制了裙板加强件的截面压溃,从而提高裙板加强件对悬架外壳的支承刚性,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822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车体前部构造中,通过加强部件提高裙板加强件自身的刚性,从而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但是从进一步提高斜筋状加强件对裙板加强件的支承刚性的观点来说,还有进一步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在具备将裙板加强件以斜筋状连结到铰链柱的斜筋状加强件的前部车体构造中,通过提高斜筋状加强件对裙板加强件的支承刚性,来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变形。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如下那样构成。
本发明的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一种前部车体构造,其具备:
铰链柱,沿上下方向延伸;
悬架外壳,相对于所述铰链柱向前方分离;
裙板加强件,从所述铰链柱的上部向前方延伸,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构成为闭合截面,对所述悬架外壳进行支承;
斜筋状加强件,在所述裙板加强件的下方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以将该裙板加强件和所述铰链柱之间以斜筋状连结,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构成为闭合截面;以及
加强部件,设置于所述裙板加强件的所述闭合截面的内侧,将该闭合截面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
所述斜筋状加强件在底部具有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斜筋状加强件底壁部,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斜筋状加强件底壁部连接。
此外,方案2的发明,在所述方案1的前部车体构造中,
所述裙板加强件包括:对所述悬架外壳进行支承的前部裙板加强件、以及将该前部裙板加强件的后端部和所述铰链柱连结的后部裙板加强件,
所述加强部件设置于所述前部裙板加强件的后端部,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部裙板加强件的前部重叠。
此外,方案3的发明,在所述方案2的前部车体构造中,
所述裙板加强件在上部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裙板加强件上壁部,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
上侧突缘部,从上端部向后方延伸,与所述裙板加强件上壁部连接,
下侧突缘部,从下端部向后方延伸,与所述斜筋状加强件底壁部连接。
此外,方案4的发明,在所述方案3的前部车体构造中,
所述加强部件支承所述悬架外壳的后端部。
此外,方案5的发明,在所述方案1~4的前部车体构造中,
所述加强部件是第1加强部件,
在所述裙板加强件的所述闭合截面的内侧还设置有第2加强部件,该第2加强部件在所述第1加强部件的后方将该闭合截面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
所述斜筋状加强件在顶部具有从后方上方与所述斜筋状加强件底壁部对置的斜筋状加强件顶壁部,
所述裙板加强件在底部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裙板加强件底壁部,
所述斜筋状加强件顶壁部经由所述裙板加强件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2加强部件的下端部连续。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述的构成,本发明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首先,根据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加强部件从裙板加强件的闭合截面的内侧直到斜筋状加强件底壁部设置。即,斜筋状加强件所形成的刚体部分在裙板加强件的下面不中断,延伸到裙板加强件的闭合截面的内侧。
根据加强部件,抑制了裙板加强件的截面压溃,提高裙板加强件自身的刚性,并且提高斜筋状加强件对裙板加强件的支承刚性。由此,通过该提高了刚性的裙板加强件提高悬架外壳的支承刚性,所以有效地抑制了悬架外壳的内倾。
此外,根据方案2的发明,通过加强部件提高前部裙板加强件的后端部的刚性。进而,上述提高了刚性的前部裙板加强件的后端部和后部裙板加强件经由加强部件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由此,从斜筋状加强件直到裙板加强件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加强部件,由此,在将裙板加强件在前后二分割为前部裙板加强件和后部裙板加强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悬架外壳到铰链柱之间的裙板加强件的刚性下降。
因此,能够发挥加强部件对斜筋状加强件的刚性增大效果,并且抑制裙板加强件的刚性下降,所以更有效地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
此外,根据方案3的发明,在铰链柱的前侧,通过裙板加强件之中的从铰链柱向前方延伸而到达加强部件的部分、加强部件、斜筋状加强件构成侧面观察时形成为7字状的高刚性部分。由此,进一步提高裙板加强件对悬架外壳的支承刚性。
此外,根据方案4的发明,通过形成为7字状的高刚性部分之中的加强部件支承悬架外壳的后端部,所以进一步提高悬架外壳的支承刚性。
此外,根据方案5的发明,斜筋状加强件所形成的闭合截面除了第1加强部件之外,还通过第2加强部件在裙板加强件所形成的闭合截面的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其结果,斜筋状加强件的闭合截面所形成的高刚性部分进入到裙板加强件的闭合截面的内侧,所以斜筋状加强件对裙板加强件的支承刚性进一步增大。由此,斜筋状加强件对裙板加强件的支承刚性进一步提高,所以通过该提高了支承刚性的裙板加强件进一步提高悬架外壳的支承刚性,因此更有效地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
即,根据本发明的前部车体构造,通过提高斜筋状加强件对裙板加强件的支承刚性,能够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前部车体构造的右侧面图。
图2是图1的前部车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5是图2的B向视的立体图。
图6是第1加强部件的正面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前部车体构造的前部车体构造的要部侧面图。
符号的说明:
1前部车体构造;2铰链柱;3裙板加强件;5斜筋状加强件;6悬架外壳;8侧面板;9轮罩;30前部裙板加强件;40后部裙板加强件;50斜筋状部件;70第1加强部件;80第2加强部件;92轮罩外侧件后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说明汽车的前部车体构造,但是另一侧(左侧)也同样。此外,各图所示的前/后、内/外及上/下的各方向,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各方向。
(前部车体构造的整体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前部车体构造1具备:在车厢的前方侧部沿上下延伸的铰链柱2、与铰链柱2的上部连结并向前方延伸的裙板加强件3、与铰链柱2的下部连结并向后方延伸的边梁4、将裙板加强件3以斜筋状连结到铰链柱2并且还与边梁4的前部连结的斜筋状加强件5。
铰链柱2构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前门(未图示)可开闭地被枢轴支承。边梁4构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其前端部比铰链柱2的下端部更向前方突出。
此外,前部车体构造1具备:在裙板加强件3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框7、跨过裙板加强件3和侧框7在车宽方向上架设而被支承的悬架外壳6。悬架外壳6比铰链柱2更向前方分离,在内侧(下方)收容前悬架(未图示)。
在悬架外壳6的后部和铰链柱2之间设置有侧面板8。侧面板8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划分出发动机舱E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
在斜筋状加强件5及悬架外壳6的下方构成有收容前轮的轮罩9。轮罩9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部由悬架外壳6构成。轮罩9的后部隔着侧面板8而包含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轮罩内侧件后部91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轮罩外侧件后部92,它们在侧面板8的前下部从车宽方向两侧通过点焊而接合。轮罩外侧件后部92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弯曲地延伸。
(悬架外壳)
悬架外壳6是铝合金制部件,外壳主体部61、从下方安装有前悬架所具备的减震器(未图示)的悬架顶部62、在上部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低一阶地形成的外壳肩部63例如通过铝铸法一体地形成。另外,未图示的减震器在车辆前面观察时以轴线朝向上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姿态安装于悬架顶部。
外壳肩部63在悬架顶部62的车宽方向外侧具有:沿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内侧突缘部63a、从其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63b、以及从其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突缘部63c。外侧突缘部63c在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方向上弯曲地延伸,构成轮罩9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
图3是图2的A向视,是从下方观察悬架外壳6的后端上部的扩大图。如图3所示,在外壳主体部61的上端后部形成有向上方以台座状鼓出的台座部64。台座部64的顶面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并且朝向前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平面状。
(裙板加强件)
如图1及图2所示,裙板加强件3在前后方向上二分割为位于前方的前部裙板加强件30和位于后方的后部裙板加强件40。另外,前部裙板加强件30在图1中以透过状态用双点划线示出,在图2中以从前部车体构造1向上方取下的状态且部分透过的状态示出。
前部裙板加强件30沿着悬架外壳6的外壳肩部63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后部裙板加强件40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将前部裙板加强件30和铰链柱2在前后方向上连结。
如图2所示,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基本截面形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帽形截面。前部裙板加强件30具有:在顶部沿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上面部31、从上面部3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外侧面部32、以及从上面部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内侧面部33。另外,上面部31构成本发明中的裙板加强件上壁部。
在外侧面部32,在下端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突缘部34。内侧面部33在后方下侧部分形成有被切缺为逆L字状的切缺部36,在其前侧的下端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突缘部35。
前部裙板加强件30在外侧突缘部34及内侧突缘部35从上方接合到悬架外壳6的外壳肩部63,在后侧的切缺部36从车宽方向外侧接合到侧面板8。
具体地说,前部裙板加强件30在外侧突缘部34从上方接合到外壳肩部63的外侧突缘部63c,在内侧突缘部35从上方接合到外壳肩部63的内侧突缘部63a,在切缺部36从车宽方向内侧接合到侧面板8的前侧部分。因此,前部裙板加强件30与悬架外壳6及侧面板8一起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状的闭合截面部S1(图1参照)。
另外,在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外侧面部32,在后缘部的靠下侧的部分且除去下端部的部分形成有以コ字状向后方切缺的切缺部32a。换言之,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外侧面部32中,后缘部的下端部不被切缺而形成有比切缺部32a更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32b。
另外,在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后端部设置有第1加强部件70。闭合截面部S1通过第1加强部件70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抑制了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上的截面压溃。
在此,悬架外壳6为铝合金制部件,另一方面,与其接合的另一部件为钢板制部件,所以它们之间的接合使用铆钉接合(例如SPR:自紧铆钉)。此外,悬架外壳6以外的部件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形而构成,这些钢板制部件间的接合使用点焊。
如图4所示,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帽形截面。后部裙板加强件40具有沿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上下一对上面部41及下面部42、以及将它们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在上下方向上连接的外侧面部43。在上面部41形成有从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上侧突缘部44。在下面部42形成有从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侧突缘部45。另外,下面部42构成本发明中的裙板加强件底壁部。
如图3所示,后部裙板加强件40以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从外侧接合到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后端部。具体地说,后部裙板加强件40在上面部41的前端部从上方通过点焊接合到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上面部31的后端部,在外侧面部43的前端部从车宽方向外侧通过点焊接合到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外侧面部32的后端部。
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外侧面部32在上下方向上比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外侧面部43长,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下面部42位于切缺部32a。由此,能够将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外侧面部43配置在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外侧面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且避免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外侧面部32和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下面部42的干涉。
如图4所示,后部裙板加强件40在上下一对上侧突缘部45及下侧突缘部46从车宽方向外侧通过点焊接合到侧面板8。因此,后部裙板加强件40与侧面板8一起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状的闭合截面部S2,该闭合截面部S2与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闭合截面部S1在前后方向上重叠且连续。
如图1所示,在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前后方向的途中部分设置有第2加强部件80。闭合截面部S2通过第2加强部件80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抑制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的截面压溃。
(斜筋状加强件)
如图1及图2所示,斜筋状加强件5包含轮罩外侧件后部92和斜筋状部件50。斜筋状部件50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斜筋状部件50从后方上方与轮罩外侧件后部92对置,形成为L字状截面,该L字截面状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具有宽度并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后面部51、以及从后面部5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在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外侧面部52。后面部51构成本发明中的斜筋状加强件顶壁部。
在后面部51形成有:从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在朝向后方而向上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后侧突缘部53、以及从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上侧突缘部54。在外侧面部52形成有前侧突缘部55,该前侧突缘部55从在向前方上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前缘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沿着轮罩外侧件后部92。
斜筋状部件50在后侧突缘部53从车宽方向内侧接合到侧面板8,在前侧突缘部55从后方接合到轮罩外侧件后部9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
另外,斜筋状部件50的上侧突缘部54从下方通过点焊接合到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下面部42。此外,斜筋状部件50的外侧面部52在上端部从车宽方向外侧通过点焊接合到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外侧面部43的前侧下部,在后端下部从车宽方向外侧通过点焊接合到铰链柱2的前端下部和边梁4的前端上部。
如图1及图4所示,轮罩外侧件后部92相对于悬架外壳6向后方分离,沿着悬架外壳6的外侧突缘部63c的延伸方向,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弯曲的方向上延伸,构成本发明中的斜筋状加强件底壁部。在轮罩外侧件后部92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形成有向前方或者前方下方延伸的突缘部92a。轮罩外侧件后部92在突缘部92a通过点焊等从车宽方向外侧接合到侧面板8。
因此,斜筋状加强件5通过斜筋状部件50、轮罩外侧件后部92及侧面板8构成为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部S3。
(第1加强部件)
图5是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图2的B向视中的、第1加强部件70的周边的扩大图,省略了侧面板8及前部裙板加强件30。如图5所示,第1加强部件70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向后方开口的コ字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前面部71、从该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上面部72、从前面部71的下端部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下面部73。
此外,第1加强部件70还具有:从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在朝向コ字状截面的内侧而向后方或者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内侧突缘部74、从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在朝向コ字状截面的内侧而向后方或者上下方向延伸的外侧突缘部75。
如图6所示,第1加强部件70在前面部71和下面部73之间的弯曲部之中的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部分,还形成有朝向后方以倒角状凹设的凹设部76。凹设部76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并且朝向前方而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平面状。
在前面部71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部71a。开口部71a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细长的椭圆状,其孔缘部朝向后方以毛刺状被切起。由此,前面部71的刚性提高。
如图1及图2所示,第1加强部件70在上面部72通过点焊从下方接合到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上面部31的后端部,在外侧突缘部75通过点焊从车宽方向内侧接合到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外侧面部32的后端部,在内侧突缘部74中通过点焊从车宽方向外侧接合到侧面板8。
另外,第1加强部件70的外侧突缘部75的下端部通过点焊接合到形成于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外侧面部32的后缘部的下端部的突出部32b。
如图5所示,在车辆侧面观察时,第1加强部件70的上面部72及下面部73在前后方向上与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前部重叠。
如图3所示,第1加强部件70在下面部73的后端部通过点焊从上方接合到轮罩外侧件后部92的上端部。即,第1加强部件70的下面部73在悬架外壳6和轮罩外侧件后部92之间构成轮罩9的外侧端部。
如图1所示,经由第1加强部件70,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上面部31和轮罩外侧件后部92在上下方向上连结。由此,通过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后部、后部裙板加强件40、第1加强部件70、斜筋状加强件5,在车辆侧面观察时构成7字状的高刚性部分。
进而,如图5所示,第1加强部件70在凹设部76通过铆钉接合到悬架外壳6的台座部64。如上述那样,凹设部76及台座部64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的方向上倾斜,所以在与其正交的方向、即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的接合方向上,悬架外壳6与凹设部76接合。
因此,悬架外壳与构成为7字状的高刚性的部分之中的刚性更高的第1加强部件70接合而被支承。进而,凹设部76在第1加强部件70的弯曲部形成为倒角状,所以刚性更高,在此,悬架外壳6在大致沿着悬架外壳的内倾方向(即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的方向上接合。由此,有效地抑制悬架外壳6的内倾。
(第2加强部件)
如图5所示,第2加强部件80作为节状部件构成,其具备:隔壁部81,比第1加强部件70更位于后方,将后部裙板加强件40所形成的闭合截面部S2的内侧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上侧突缘部82及下侧突缘部83,从其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向前方延伸;内侧突缘部84,从隔壁部8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向后方延伸;以及外侧突缘部85,从隔壁部8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向前方延伸。
第2加强部件80在上侧突缘部82通过点焊从下方接合到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上面部41,在下侧突缘部83通过点焊从上方接合到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下面部42,在内侧突缘部84通过点焊从车宽方向外侧接合到侧面板8,在外侧突缘部85通过点焊从车宽方向内侧接合到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外侧面部43。
另外,第2加强部件80隔着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下面部42而与斜筋状部件50的上端部大致对应地设置。具体地说,第2加强部件80的下侧突缘部83与斜筋部件50的上侧突缘部54隔着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下面部42而在上下方向上连续,三个钣金重叠地接合。
因此,如图1所示,斜筋状加强件5所形成的闭合截面部S3经由第1加强部件70及第2加强部件80,从下方进入到前部裙板加强件30所形成的闭合截面部S1和后部裙板加强件所形成的闭合截面部S2。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前部车体构造1,能够实现以下的效果。
(1)第1加强部件70从前部裙板加强件30所形成的闭合截面部S1的内侧直到位于斜筋状加强件5的底部的轮罩外侧件后部92而设置。即,斜筋状加强件5所形成的刚体部分在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下面部42不中断,而是延伸到前部裙板加强件30所形成的闭合截面部S1的内侧。
通过第1加强部件70,抑制了裙板加强件3的截面压溃,所以提高了裙板加强件3自身的刚性,并且提高了斜筋状加强件5对裙板加强件3的支承刚性。由此,通过该提高了支承刚性的裙板加强件3来提高悬架外壳6的支承刚性,所以有效地抑制了悬架外壳6的内倾。
(2)通过第1加强部件70提高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后端部的刚性。进而,上述提高了刚性的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后端部和后部裙板加强件40经由第1加强部件7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由此,通过从斜筋状加强件5到裙板加强件3在上下方向上设置第1加强部件70,将裙板加强件3在前后二分割为前部裙板加强件30和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悬架外壳6到铰链柱2之间的裙板加强件3的刚性下降。
因此,能够在发挥第1加强部件70对斜筋状加强件5的刚性增大效果的同时,抑制裙板加强件3的刚性下降,所以更有效地抑制了悬架外壳6的内倾。
(3)在铰链柱2的前侧,通过从裙板加强件3之中的铰链柱2向前方延伸而到达加强部件的后部裙板加强件40、第1加强部件70、斜筋状加强件5,构成形成为侧面观察时7字状的高刚性部分。由此,进一步提高裙板加强件3对悬架外壳6的支承刚性。
(4)通过形成为7字状的高刚性部分之中的第1加强部件70支承悬架外壳6的后端部,所以进一步提高悬架外壳6的支承刚性。
(5)斜筋状加强件5所形成的闭合截面部S3,除了第1加强部件70之外,还通过第2加强部件80在裙板加强件3所形成的闭合截面部S1、S2的内侧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其结果,斜筋状加强件5的闭合截面部S3所形成的高刚性部分进入到裙板加强件3的闭合截面部S1、S2的内侧,所以斜筋状加强件5对裙板加强件3的支承刚性进一步增大。由此,斜筋状加强件5对裙板加强件3的支承刚性进一步提高,所以通过该提高了支承刚性的裙板加强件3进一步提高悬架外壳6的支承刚性,所以更有效地抑制悬架外壳6的内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加强部件70在上面部72从下方接合到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上面部31,但也可以使后部裙板加强件40的上面部41的前部从上方与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上面部31抵接而三重接合。由此,进一步提高裙板加强件3的刚性。
进而,也可以如图7所示,通过将斜筋状部件50的外侧面部52的上部向前方延长,从车宽方向外侧接合到形成于前部裙板加强件30的外侧面部32。这种情况下,如图7中附加阴影示出的,也可以还与第1加强部件70的外侧突缘部75三重接合。由此,进一步提高斜筋状加强件5对裙板加强件3的支承刚性。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前部车体构造,通过提高斜筋状加强件对裙板加强件的支承刚性,能够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变形,所以在这种制造技术领域中能够良好地应用。

Claims (5)

1.一种前部车体构造,其具备:
铰链柱,沿上下方向延伸;
悬架外壳,相对于所述铰链柱向前方分离;
裙板加强件,从所述铰链柱的上部向前方延伸,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构成为闭合截面,对所述悬架外壳进行支承;
斜筋状加强件,在所述裙板加强件的下方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以将该裙板加强件和所述铰链柱之间以斜筋状连结,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构成为闭合截面;以及
加强部件,设置于所述裙板加强件的所述闭合截面的内侧,将该闭合截面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
所述斜筋状加强件在底部具有在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斜筋状加强件底壁部,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斜筋状加强件底壁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部车体构造,
所述裙板加强件包括:对所述悬架外壳进行支承的前部裙板加强件、以及将该前部裙板加强件的后端部和所述铰链柱连结的后部裙板加强件,
所述加强部件设置于所述前部裙板加强件的后端部,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部裙板加强件的前部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部车体构造,
所述裙板加强件在上部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裙板加强件上壁部,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
上侧突缘部,从上端部向后方延伸,与所述裙板加强件上壁部连接;以及
下侧突缘部,从下端部向后方延伸,与所述斜筋状加强件底壁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部车体构造,
所述加强部件支承所述悬架外壳的后端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部车体构造,
所述加强部件是第1加强部件,
在所述裙板加强件的所述闭合截面的内侧还设置有第2加强部件,该第2加强部件在所述第1加强部件的后方将该闭合截面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
所述斜筋状加强件在顶部具有从后方上方与所述斜筋状加强件底壁部对置的斜筋状加强件顶壁部,
所述裙板加强件在底部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裙板加强件底壁部,
所述斜筋状加强件顶壁部经由所述裙板加强件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2加强部件的下端部连续。
CN201910869762.8A 2018-09-25 2019-09-16 前部车体构造 Active CN1109370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9230 2018-09-25
JP2018179230A JP6977692B2 (ja) 2018-09-25 2018-09-25 前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37023A true CN110937023A (zh) 2020-03-31
CN110937023B CN110937023B (zh) 2022-05-24

Family

ID=67874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69762.8A Active CN110937023B (zh) 2018-09-25 2019-09-16 前部车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77883B2 (zh)
EP (1) EP3632778B1 (zh)
JP (1) JP6977692B2 (zh)
CN (1) CN1109370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205576A1 (de) * 2020-05-04 2021-11-0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CN114435481B (zh) * 2020-11-02 2023-04-25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b柱
JP2023178838A (ja) * 2022-06-06 2023-12-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ボデー及び電気自動車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1958A (en) * 1989-03-20 1991-07-1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EP1886902A1 (en) * 2006-08-09 2008-02-13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2464027A (zh) * 2010-11-04 2012-05-23 铃木株式会社 用于车体前部的加强结构
JP2013233855A (ja) * 2012-05-09 2013-11-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7081233A (ja) * 2015-10-23 2017-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7128228A (ja) * 2016-01-20 2017-07-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7031737A (zh) * 2016-01-20 2017-08-1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WO2018016174A1 (ja) * 2016-07-21 2018-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269758B1 (ja) * 2016-09-13 2018-01-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7949519A (zh) * 2016-01-20 2018-04-2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8025774A (zh) * 2016-01-20 2018-05-1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2717Y2 (zh) * 1987-06-26 1993-10-27
JP5640934B2 (ja) * 2011-09-13 2014-12-1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171878B2 (ja) * 2013-11-15 2017-08-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176227B2 (ja) * 2014-12-11 2017-08-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1958A (en) * 1989-03-20 1991-07-1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EP1886902A1 (en) * 2006-08-09 2008-02-13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1121422A (zh) * 2006-08-09 2008-02-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2464027A (zh) * 2010-11-04 2012-05-23 铃木株式会社 用于车体前部的加强结构
JP2013233855A (ja) * 2012-05-09 2013-11-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7081233A (ja) * 2015-10-23 2017-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7128228A (ja) * 2016-01-20 2017-07-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7031737A (zh) * 2016-01-20 2017-08-1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CN107949519A (zh) * 2016-01-20 2018-04-2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8025774A (zh) * 2016-01-20 2018-05-1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WO2018016174A1 (ja) * 2016-07-21 2018-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269758B1 (ja) * 2016-09-13 2018-01-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77883B2 (en) 2021-08-03
JP6977692B2 (ja) 2021-12-08
EP3632778A1 (en) 2020-04-08
US20200094880A1 (en) 2020-03-26
JP2020050032A (ja) 2020-04-02
CN110937023B (zh) 2022-05-24
EP3632778B1 (en) 2021-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7023B (zh) 前部车体构造
US9592856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9941349B (zh) 车辆后部结构
WO2017126317A1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10259422B2 (en) Hood of vehicle
KR20150085089A (ko) 차량용 후드 구조
JP2021046166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894629B2 (ja) 自動車のロッカー補強構造
EP3566931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376524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482219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0168963A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237669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663406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674656B2 (ja) キャブ構造
CN107031736A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2007098982A (ja) 車体構造
JP2003137132A (ja) スプリングサポート構造
JP641455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11420682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6119688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H10244965A (ja)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開口部の補強構造
US11420685B2 (en) Vehicle body
US11529999B2 (en) Vehicle
JP6109134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