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2628A - Dc/dc转换器及其控制 - Google Patents

Dc/dc转换器及其控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2628A
CN110892628A CN201880046888.9A CN201880046888A CN110892628A CN 110892628 A CN110892628 A CN 110892628A CN 201880046888 A CN201880046888 A CN 201880046888A CN 110892628 A CN110892628 A CN 1108926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voltage
bridge
interface current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68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索马尼
X.夏
A.撒帕
G.卡斯特里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ynapower Co LLC
Original Assignee
Dynapower Co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ynapower Co LLC filed Critical Dynapower Co LLC
Publication of CN1108926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26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2Buck-boost converte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5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e.g. simulating logic interconnections of signals according to ladder diagrams or function cha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with a programmable schedu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9Devices or circuits for detecting current in a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4Plural converter units whose inputs are connected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7Plural converter units whose outputs are connected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84Bidirectional converte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10Plc systems
    • G05B2219/13Plc programming
    • G05B2219/13095Pid regul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833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put Circuits Of Receivers And Coupling Of Receivers And Audio Equipment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Supplying Of Containers To The Packaging Sta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DC/DC转换器系统,其包括用于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电压水平之间进行转换的双向DC/DC转换器,以及用于控制DC/DC转换器的控制系统。双向DC/DC转换器包括连接到第一端口的第一转换级和连接到第二端口的第二转换级,第二转换级与第一转换级接口连接。该控制系统包括外部控制回路单元和内部控制回路单元。该外部控制回路单元将用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一处的电压水平、电流水平或功率中的任何一个的命令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一处的电压水平、电流水平或功率水平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输出接口电流命令。内部控制回路单元将接口电流命令与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的接口处的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该比较结果来控制开关信号占空比值。

Description

DC/DC转换器及其控制
背景技术
电功率转换设备和相关的控制系统被用于连接各种能量源。例如,电功率系统可以包括各种互连分布式能量源(例如,发电机和能量存储单元)和负载。功率系统还可以连接到公用电网或微电网系统。功率系统采用电功率转换以在这些能量源之间转换功率(例如,AC/DC,DC/DC,AC/AC和DC/AC)。
在功率电子器件中,DC/DC转换器将源从一种电压水平转换为另一种电压水平。DC/DC转换器包括其中输出电压低于输入电压的降压转换器和其中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的升压转换器。DC/DC转换器采用各种拓扑来将输入电压升高或降低到期望的输出电压。例如,DC/DC转换器可以采用开关拓扑,其中诸如IGBT的开关接收栅极信号以将输入电压转换为期望的输出电压。DC/DC转换器可以用于各种应用中,包括微电网应用,其中DC/DC转换器将从能量源输出的电压转换成适合于微电网的电压。
附图说明(公开的非限制性的实施例)
当结合附图考虑以下详细描述时,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优点,因为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DC/DC转换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DC/DC转换器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DC/DC转换器的控制结构。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由图2所示的控制结构控制的DC/DC转换器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DC/DC转换器的控制结构。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采用DC/DC转换器的示例性功率系统。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控制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的控制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一种DC/DC转换器,在该DC/DC转换器中,一个端口处的电压幅度可以被控制为高于、等于和低于相对端口处的电压。
在一个方面,一种DC/DC转换器系统包括:用于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电压水平之间进行转换的双向DC/DC转换器,以及用于控制DC/DC转换器的控制系统。双向DC/DC转换器包括第一转换级,该第一转换级连接到第一端口并包括多个开关;以及与第一转换级接口连接的第二转换级,第二转换级连接到第二端口并包括多个开关。该控制系统包括外部控制回路单元,该外部控制回路单元被配置为将用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一处的电压水平、电流水平或功率中的任何一个的命令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一处的电压水平、电流水平或功率水平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输出接口电流命令;内部控制回路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接口电流命令与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的接口处的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该比较结果来控制开关信号占空比值。
DC/DC转换器系统的内部控制回路可以包括第一转换级控制器和第二转换级控制器,并且内部控制回路单元可以被配置为:
将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比较值进行比较,以产生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和第二接口电流命令;将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和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其中:第一转换级控制器根据第一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的比较结果控制第一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以及第二转换级控制器根据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的比较结果控制第二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
在将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比较值进行比较中,内部控制回路单元可以被配置为:从接口电流命令中减去接口电流比较值,以生成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将接口电流比较值添加到接口电流命令中,以生成第二接口电流命令;将第一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且由第一转换级控制器基于比较结果来控制第一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以及将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且由第二转换级控制器基于比较结果来控制第二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
第一转换级控制器和第二转换级控制器可以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比例积分(PI)控制器,比例(P)控制器和磁滞控制器中的一个。
外部控制回路可以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比例积分(PI)控制器、比例(P)控制器和磁滞控制器之一,用于接收电压或电流命令与实际电压或电流的比较结果以控制接口电流。
当第一端口处的电压高于第二端口处的电压时,第一转换级可以将第一端口处的电压转换为在第二端口处输出的输出电压。
当第二端口处的电压高于第一端口处的电压时,第二转换级可以将第二端口处的电压转换为在第二端口处输出的输出电压。当第一端口处的电压与第二端口处的电压基本相等时,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中的每一个都进行操作以控制第一端口处的电压和第二端口处的电压。
第一转换级可以包括串联连接在第一端口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一半桥和第二半桥。第二转换级可以包括串联连接在第二端口的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第三半桥和第四半桥。
第一半桥可以包括串联在输入端口的第一端子与第一半桥的结点之间的一对第一开关,并且第二半桥包括串联连接在第一半桥的结点与第二半桥之间的一对第二开关。第三半桥可以包括串联在第三半桥的结点与第四半桥之间的一对开关,并且第四半桥可以包括串联在第三半桥的结点与第四半桥之间的一对第四开关。
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可以通过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或隔离变压器接口连接。
当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通过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接口连接时,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子可以连接至一对第一开关的结点,并且第一电感器的第二端子可以连接到一对第三开关的接点;以及第二电感器的第一端子可以连接至一对第二开关的结点,第二电感器的第二端子连接至一对第四开关。
当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通过隔离变压器接口连接时,隔离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一侧可以连接至第一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并且第一绕组的另一侧连接至第二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以及隔离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一侧连接至第三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并且第二绕组的另一侧连接至第四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
第一转换级可以在第一端口连接到能量存储单元,第二转换级可以在第二端口连接到PV阵列。
DC/DC转换器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容器,其耦接至所述第一半桥;第二电容器,其耦接至所述第二半桥;以及所述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第一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第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的电容控制系统,该电容控制系统被配置为:计算第一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第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差;根据第一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第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差计算出占空比偏移;将占空比偏移应用于由第一转换级控制器输出的占空比值。
DC/DC转换器系统还可包括:第三电容器,其耦接到所述第三半桥;第四电容器,其耦接至所述第四半桥;以及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第三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第四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的电容控制系统,所述电容控制系统被配置为:计算第一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第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差;根据第一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第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差计算出占空比偏移;将占空比偏移应用于由第一转换级控制器输出的占空比值。
在另一方面,一种用于控制双向DC/DC转换器的方法,所述双向DC/DC转换器包括连接至第一端口的第一转换级和连接至第二端口的第二转换级,第一转换级与第二转换级接口连接,其中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中的每个都包括多个开关,所述方法包括:将用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一处的电流水平、电压水平或功率之一的命令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一处的电流水平、电压水平或功率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控制接口电流命令;以及将接口电流命令与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的接口处的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来控制开关信号。
将接口电流命令与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的接口处的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来控制开关信号可以包括:将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比较值进行比较,以生成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和第二接口电流命令;将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和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根据第一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的比较结果,控制第一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根据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的比较结果,控制第二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
将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比较值进行比较以生成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和第二接口电流命令并控制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可以包括:从接口电流命令中减去接口电流比较值,以生成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将接口电流比较值添加到接口电流命令中,以生成第二接口电流命令;将第一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控制第一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将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控制第二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
第一转换级可以在第一端口连接到能量存储单元,并且第二转换级可以在第二端口连接到PV阵列。
在另一方面,DC/DC转换器可以包括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第一转换级包括串联连接在第一端口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一半桥和第二半桥。第二转换级耦接到第一转换级,第二转换级包括串联连接在第二端口的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第三半桥和第四半桥。第一转换级用于当第一端口处的第一电压的幅度高于第二端口处的第二电压的幅度时,将第一端口处的第一电压转化为在第二端口输出的期望输出电压。第二转换级用于当第二端口处的第二电压的幅度大于第一端口处的第一电压的幅度时,将第二端口处的第二电压转化为在第一端口输出的期望输出电压。
第一转换级可以连接到第二转换级,使得第一半桥、第二半桥、第三半桥和第四半桥形成串联半桥的级联连接。
所述第一半桥可以包括一对第一开关,该一对第一开关串联连接在第一端口的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一半桥和第二半桥的结点之间。
第二半桥可包括一对第二开关,该一对第二开关串联连接在第一端口的第二端子与第一半桥和第二半桥的结点之间。
第三半桥可以包括一对开关,该一对开关串联连接在第二端口的第一端子与第三半桥和第四半桥的结点之间。
第四半桥可以包括一对开关,该一对开关串联连接在第二端口的第二端子与第三半桥和第四半桥的结点之间。
DC/DC转换器还可包括:第一电感器,该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子连接至一对第一开关的结点,并且第一电感器的第二端子连接至一对第三开关的结点;以及第二电感器,第二电感器的第一端子连接至一对第二开关的结点,并且第二电感器的第二端子连接至一对第四开关。
DC/DC转换器可以进一步包括:紧密耦接到第一半桥和第二半桥的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以及紧密耦接至第三半桥和第四半桥的第三电容器和第四电容器。
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可以通过隔离变压器接口连接,并且隔离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一侧连接至第一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并且第一绕组的另一侧连接至第二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以及隔离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一侧连接至第三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并且第二绕组的另一侧连接至第四半桥的所述一对开关的结点。
第一端口可以被配置为耦接至能量存储单元,并且第二端口可以被配置为耦接至光伏阵列。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构成其一部分的附图,并且这些附图以说明的方式示出了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文描述的原理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体现。附图中的组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说明本发明的原理上。此外,在附图中,贯穿不同的视图可以放置相似的附图标记来指定对应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以下描述中,某些术语仅用于参考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例如,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素和另一个元素。如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还应理解,本文所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涵盖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术语的任何和所有可能的组合。还将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包括”时,其指定了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群组的存在或添加。
典型的DC/DC转换器可以连接到诸如电池之类的源,从而可以将源电压增加(或降低)到中间DC总线。例如,如果电池电压在300-600V范围内,则DC/DC转换器可以将该电压升压至在中间DC总线处的输出电压,例如800V。此类设计要求输出电压始终高于输入电压,而电流控制可以沿任一方向进行(例如,对电池充电或放电)。这种设计仅限于增加或降低源电压。
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DC/DC转换器,其不限于升压(即,增加)或降压(即,降低)操作。DC/DC转换器包括具有拓扑和控制系统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该拓扑和控制系统允许灵活性,因为可以将一个端口上的电压幅度控制为高于、等于和低于相对端口上的电压。
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DC/DC转换器和具有控制结构的控制系统,该控制结构用于控制DC/DC转换器输出期望的电流、电压或功率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DC/DC转换器和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够在利用较低额定电压开关(例如,诸如绝缘栅双极型的半导体晶体管(IGB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等)的同时确保高电压能量存储(例如,电池)和光伏(PV)阵列的接口连接。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包括DC/DC转换器和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使得能量存储装置(例如,电池)能够与PV阵列接口连接,其中能量存储装置的输出/输入电压和PV阵列的输出电压具有重叠的电压幅度。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DC/DC转换器100可以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转换级110和第二转换级120。第一转换级连接到第一端口130,第一端口130又可以连接到电源,诸如能量存储单元(例如,电池)。第二转换级连接到第二端口140,第二端口140又可以连接到电源,例如光伏(PV)阵列或另一功率转换器(例如,功率逆变器)或负载。第一和第二转换级110、120形成双向DC/DC转换器(即,功率流是双向的)。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端口130处的第一转换级110上的电压的幅度可以高于或低于或基本上等于(即,接近等于)在第二端口140处的第二转换级110上的电压的幅度。因此,DC/DC转换器100的任一侧都可以用作降压或升压转换器。应当注意,尽管图1示出了连接至第一端口130和第二端口140的电池和PV阵列,但是不同的源和/或负载可以替代地连接至第一端口130和第二端口140,因此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端口130的电压的幅度高于端口140处电压的幅度时,第一转换级110可操作以将第一端口130处的电压转换为端口140处的期望幅度(即,输出电压)。可以使用电流命令、电压命令或功率参考中的任何一个来与反馈信号进行比较来完成该转换。当端口140处的电压的幅度大于端口130处的电压的幅度时,第二转换级120可操作以将端口140处的电压转换为端口130处的期望幅度。可以使用电流命令、电压命令或功率参考中的任何一个来与反馈信号比较来完成该转换。
因此,可以以这样一种设计来实现DC-DC转换器,在该设计中,任一端口处的电压幅度可以在最高预定电压范围内,例如在任一侧上为1500V。在该示例中,端口130或140上的电压可以被控制为最高达1500V的任何电压,同时还能够控制DC-DC转换器中的功率流(即,控制电流的方向)。因此,例如在端口130上,电压可以是800V,在端口140上,电压可以是1500V,并且可以将电流控制在任一方向(例如,对电源进行充电或放电)。类似地,端口130可以为1500V,端口140可以为800V,并且电流可以被控制在任一方向。最后,端口130处的电压幅度可以基本上等于端口140处的电压幅度,并且可以将电流控制为任一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DC/DC转换器100包括两组级联的半桥。第一转换级110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半桥112和第二半桥114。第一半桥112和第二半桥1 14中的每个可包括一对开关Q1,Q2和Q3,Q4。第二转换级120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半桥122和第四半桥124。第三半桥122和第四半桥124中的每个可以包括一对开关Q5,Q6和Q7,Q8。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半桥112的一对开关Q1,Q2串联连接在第一端口130的第一端子与第一半桥112和第二半桥114的结点(即,将第一半桥连接到第二半桥的节点)之间。第二半桥114的一对开关Q3,Q4串联连接在第一半桥112和第二半桥114的结点(即,将第一半桥连接到第二半桥的节点)与端口130的第二端子之间。第三半桥122的一对开关串联在第二端口140的第一端子与第三半桥122和第四半桥124的接合点之间。第四半桥124的一对开关连接在第三半桥122和第四半桥124的接合点与第二端口140的第二端子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使用第一和第二电感器L1和L2将第一转换级110和第二转换级连接。第一电感器L1的一个端子连接到第一半桥112的一对开关Q1,Q2的结点(即,连接开关Q1和Q2的节点)。第一电感器L1的另一端子连接到第三半桥122的一对开关的结点。第二电感器L2的一个端子连接到第二半桥114的一对开关Q3,Q4的结点,第二电感器的另一端子连接到第四半桥124的一对开关Q7,Q8的结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感器L1和第二电感器L2可以由如图2所示的隔离变压器T1代替。如图2所示,隔离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一侧连接到第一半桥的一对开关Q1,Q2的结点,并且第一绕组的另一侧连接到第二半桥的一对开关Q3,Q4的结点。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一侧连接到第三半桥的一对开关Q5,Q6的结点,并且第二绕组的另一侧连接到第四半桥124的一对开关Q7,Q8的结点。
在第一和第二转换级110和120通过电感器L1和L2(图1)连接的实施例中,DC/DC转换器100可以进一步包括可选的中心点连接50。参照图1,中心点连接150可以将第一和第二半桥112、114的结点连接到第三和第四半桥122、124的结点。中心点连接150可以是有利的,例如在输入/输出130连接到能量存储装置(例如,一个或多个电池)的情况下,因为电池端子上的噪声被中性中心点连接降低了。但是,此连接需要进行设计折衷,因为纹波性能(即电池和PV端口上的纹波电流和电压)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半桥112、114、122、124可以紧密耦接到DC总线电容器C1-C4,以进行滤波和减小半导体电压的过冲。例如,电容器C1是用于由Q1和Q2形成的半桥的滤波电容器。这些电容器C1-C4中的每个可以是单个电容器或者可以是几个分立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组合以达到适当的额定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Q1-Q8是具有后体二极管(back-body diode)的半导体开关。可以用于Q1-Q8的半导体开关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IGBT,MOSFET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输入/输出侧130上提供能量存储单元,并且可以在输入/输出侧140上连接PV阵列和/或PV逆变器。在图6的示例性系统中示出了一种这样的布局。例如,可以在能量存储单元510(例如电池610)和PV阵列620之间使用DC/DC转换器100,并且PV阵列620可以具有与公用事业AC电网650连接的逆变器630。在该特定布局中,优选的是,通过DC/DC转换器100的功率流是双向的,以便该系统具有用来自PV阵列的功率为电池充电的能力,同时还能够通过PV逆变器使电池向电网放电。在这种情况下,电池的电压可以在功率流的两个方向上都高于或低于或大致等于PV电压。当电池电压高于PV电压时,电池侧转换器(即,第一转换级110)切换。当电池电压低于PV电压时,PV侧转换器切换(即,第二转换级120)。当电压相等或基本相等(即接近相等)时,两侧的转换器均切换。关于电压是否接近相等的确定可以基于设计考虑,并且被编程到转换器100的控制系统中。例如,当从第二端口140电压幅度减去第一端口130电压幅度而获得的值小于或等于预定值时,可以确定电压基本相等。例如,如果端口电压彼此相差在5%或更少之内,则可以确定它们基本相同。因此,DC/DC转换器100的任一侧都可以用作降压或升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系统66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控制器,用于控制逆变器630和DC/DC转换器100。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系统660可以包括单个控制器,用于控制DC/DC转换器100和逆变器630中的每一个。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系统660可以包括分别用于DC/DC转换器100和PV逆变器的单独的控制器。控制系统660的控制器可以被容纳在DC/DC转换器100和/或逆变器630内,或者可以与一者或两者分开容纳。单独的主控制器也可以用于向DC/DC转换器和逆变器63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发送信号和/或在DC/DC转换器和逆变器63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之间进行协调。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控制DC/DC转换器的控制系统的控制结构300。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由图3所示的控制结构300控制的DC/DC转换器的示意图。图4类似于图1,但是还包括用于某些测量的符号以及用于发送到DC/DC转换器的开关的选通/开关信号。
参照图3和图4,控制结构300包括外部控制回路310和内部控制回路320。外部回路310控制第一端130或第二端口120处的电压、电流或功率的幅度(在一个示例中,这可以是电池/PV电流的幅度或电池/PV电压的幅度)。内部回路320控制接口电感器电流Im1。在图4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池电流或电压是端口130处的电流或电压,PV电流或电压是端口140处的电压或电流。接口电感器电流Im1是在第一转换级和第二转换级的接口处的电流。在第一电感器L1和第二电感器L2用作第一和第二转换级110、120(图1和图4)的接口的实施例中,接口电感器电流中的一个或两个(例如,Im1、Im2或Im1和Im2)受到控制。在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由隔离变压器T1(图2)代替的实施例中,内部回路320控制变压器电流Im1。应当理解,尽管示例性实施例具有电池/PV电压或电流作为源,但是其他源也可以耦接至端口130和140,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环路310将控制源连接到的第一和第二端口130或140中的一个的电压/电流/功率。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调整控制器参数(例如,两个PI参数)以适应硬件参数。调整可能取决于多个因素,例如:1)所需的响应速度-系统的控制带宽-例如,是否希望转换器在1ms或100ms内达到额定电流;和2)系统的硬件参数:电感、电容和开关频率值。
外部控制回路310接收关于第一端口130和第二端口140中的一个处的电压、电流或功率的某一水平(即,幅度)的命令作为一个输入(例如,电池电流或PV电压),并且接收电压、电流或功率的实际水平的反馈(例如,电池电流或PV电压的实际幅度)作为另一个输入。在用于功率的命令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从受控的端口130或140处的电压和电流传感器获得的值来计算功率。用于电压、电流或功率(例如电池电流或PV电压)的某一水平(即幅度)的命令可以是电压、电流或功率的期望幅度(例如在第一端口130或第二端口140处的电池电流的期望幅度或PV电压的期望幅度)。可以基于期望的操作模式在DC/DC转换器100的控制器内部地生成这些命令,或者由主控制器发送这些命令。例如,如果要使电池放电,则可以使用正的电池电流命令,并且如果要对电池进行充电,则可以使用负的电池电流命令。电池电流或PV电压的反馈是在第一端口130或第二端口140处测得的电池电流的实际幅度或PV电压的实际幅度。然后,例如通过取期望幅度和实际幅度之间的差,将期望幅度与实际幅度进行比较。该差被输入到控制器312中,用于控制通过电感器之一(例如Im1)的接口电感器电流之一(例如Im1)。控制器312然后将用于接口电感器电流的电流命令Im_cmd输出到内部控制回路320。此处,电流命令Im_cmd可被视为接口电感器电流的期望幅度,可以将其与接口电感器电流的实际幅度进行比较,以便为被传输给第一和第二转换级110、120的开关Q1-Q8的一个或多个开关信号计算占空比值D1。
在其中安装了中心点连接150的实施例中,除了控制电感器电流Im1之外,控制结构300还可以包括用于以与控制Im1相同的方式控制Im2的附加的外部控制回路和内部控制回路。当省略中心点连接150时,由于电感器电流Im2与Im1相同,所以不需要对Im2的控制。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控制器312和322是比例积分(PI)控制器。然而,应理解,这些控制器不限于PI控制器,并且实际上,该控制器可以是任何闭环控制器,包括例如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比例(P)控制器,磁滞控制器等
内部控制回路320接收电感器电流命令Im_cmd和电感器电流Im1的实际幅度作为输入。然后,例如通过取电感器电流命令Im_cmd与电感器电流Im1之差,将电感器电流命令Im_cmd与接口电感器电流Im1进行比较。然后将该差输入到控制器322中以计算占空比值D1,该占空比值D1可用于生成输入到开关Q1-Q8的开关信号Gb1p,Gb1n,Gb2p,Gb2n,Gs1p,Gs1n,Gs2p,Gs2n(见图4)。控制器322将占空比值或开关信号Gb1p,Gb1n,Gb2p,Gb2n,Gs1p,Gs1n,Gs2p,Gs2n输出到DC/DC转换器。占空比值影响到开关的信号的占空比,这影响DC/DC转换器100的升压/降压的幅度,并且占空比取决于DC/DC转换器100的第一端口130和第二端口140处的电压之比。
当控制结构300计算占空比值时,可以将从输入/输出130流出的电流定义为正电流(例如,在电池位于输入/输出130处的实施例中,将电池放电电流定义为正电流),并且控制结构可以控制上部接口电感器的电流Im1(应该理解,控制结构可以类似地控制任何接口电感器的电流)。然后,从电池侧控制器计算出的占空比值(Db1)用于IGBT Tb1p的栅极(Gb1p)。例如,当占空比值Db1为1时,Tb1p完全导通,当占空比值Db1为0.5时,Tb1p一半导通一半截止,当占空比值Db1为0时,Tb1p完全截止。在具有死区时间的情况下,Gb1n可能是Gb1p的反转。可以基于Gb1p/Gb1n以多种方式确定Gb2p/Gb2n。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反转Gb1p/Gb1n来确定Gb2p/Gb2n(即,Gb2p=Gb1n,Gb2n=Gb1p)。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反转Gb1p/Gb1n并移动半个周期(180度)来确定Gb2p/Gb2n。类似的逻辑应用于输入/输出侧140开关信号。
在某些情况下,仅需要某些IGBT的二极管,即IGBT应该完全关闭。例如,当PV侧电压足够高于电池侧(即,它们彼此不是基本相等)并且电流从电池侧流向PV侧时,Ts1p/Ts2n应该截止,只有Ts1 n/Ts2p正在切换。在一个实施例中,最好不关闭开关门控(即,即使不需要这些开关,这些开关仍接收栅极信号)。然而,电流的方向使得开关不导通。相反,后体并联二极管导通。即使这些开关在切换,也没有电流通过它们,因此没有损耗。在使用MOSFET的转换器中,希望MOSFET沟道传导电流而不是后体二极管传导电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不关闭门控。
尽管图3的控制结构能够计算开关信号Gb1p,Gb1n,Gb2p,Gb2n,Gs1p,Gs1n,Gs2p,Gs2n的占空比以获得所需的输出,但是该控制系统难以避免开关第一转换级110和第二转换级120的同时切换。当端口130(例如,电池)处和端口140(例如,PV阵列或PV逆变器)处的电压幅度不同时,第一转换级110和第二转换级120中只有一个转换级的开关需要切换。例如,只有在具有最高电压的输入/输出130或140处的第一或第二转换级120的开关才需要进行切换。优选地,第一和第二转换级110、120中的另一个处的开关应恒定地导通或截止(即,无切换)。例如,考虑其中电池在输入/输出130上并且PV阵列/PV逆变器在输入/输出侧140上的实施例,如果PV=1000V并且电池=500V,则电池侧转换级110不应切换并且PV侧转换级120将具有接近0.5的占空比。
尽管图3所示的控制结构可以提供控制以切换第一和第二转换级120来获得所需的输出,但是这种控制会导致不必要的切换损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两侧都切换所有开关以使得第一和第二转换级的接口上的电压低于两侧的电池电压和PV电压,则可以完成控制,但会发生切换损耗)。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DC/DC转换器的控制结构500。图5的控制结构500控制DC/DC转换器100,使得当这些转换级110和120处的电压相差预定电压幅度时,仅第一转换级110和第二转换级120中的一个正在切换,并且当第一转换级110和第二转换级120的电压幅度足够接近时(即,它们之间的差在预定电压值之内),第一转换级110和第二转换级120都在切换。另外,图5的控制结构提供了在一个转换级到另一个转换级的切换之间的平滑过渡。
参照图5,控制结构500包括外部控制回路单元510和内部控制回路单元520。外部控制回路单元510控制端口(110或120)的电压幅度、电流幅度或功率之一,并产生接口电感器电流命令Im_cmd(在第一和第二电感器被隔离变压器T1代替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内部回路320可以控制变压器电流Im1)。内部控制回路520接收电感器电流命令Im_cmd,并通过将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比较值进行比较,生成两个不同的电感器电流命令,即第一电感器电流命令lb_cmd和第二电感器电流命令ls_cmd(或者换句话说,通过使用接口电流比较值Idelta调整用于两个端口的Im_cmd值)。内部控制回路520使用第一电感器电流命令Ib_cmd和第二电感器电流命令Is_cmd来生成第一占空比值Db1和第二占空比值Ds1。第一占空比值Db1用于控制第一转换级110的开关Q1-Q4的切换,并且第二占空比值Ds1用于控制第二转换级120的开关Q5-Q8的切换。
在安装了中心点连接150的实施例中,除了控制电感器电流Im1之外,控制结构500还可以包括附加的外部控制回路和内部控制回路,用于以与控制Im1相同的方式控制Im2当省略中心点连接150时,由于电感器电流Im2与Im1相同,所以不需要Im2的控制。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控制器512、522和524是比例积分(PI)控制器。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控制器不限于PI控制器,并且实际上,该控制器可以是任何闭环控制器,包括例如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和比例(P)控制器。
外部控制回路单元510接收用于第一和第二端口130和140之一处的电压幅度、电流幅度或功率(例如,电池电流或PV电压)的命令作为输入。外部控制回路单元510接收端口130或140的电压、电流或功率的反馈(例如,电池电流或PV电压的反馈)作为另一输入。类似于参考图3描述的控制结构,应当理解,电池/PV电压或电流作为源是示例性的,并且其他源可以耦接到端口130和140。用于电压、电流或功率的命令(例如,电池电流或PV电压)可以是电压、电流或功率的期望幅度(例如,电池电流的期望幅度或PV电压的期望幅度)。电压、电流或功率的反馈(例如,电池电流或PV电压)是端口130或140处的电压、电流或功率的实际幅度(例如,电池电流或PV电压的实际幅度)。然后,例如通过取期望幅度和实际幅度之间的差,将期望幅度与实际幅度进行比较。该差被输入到控制器512中,以控制多个电感器中的一个(例如,Lm1)上的接口电感器电流中的一个(例如,Im1)。控制器512然后将用于接口电感器电流的电流命令Im_cmd输出到内部控制回路520。在此,电流命令Im_cmd可以是与接口电感器电流的实际幅度相比较的接口电感器电流的期望幅度。
在内部控制环路520中,通过计算用于切换发送到开关Q1-Q8的信号的栅极占空比值Db1、Ds1来控制接口电感器(Lm1)电流(Im1),以使电流Im1的幅度等于从外部控制回路接收到的电流命令Im__cmd的幅度。在第一端口130和第二端口140具有不同的电压幅度的情况下,由控制系统的控制结构计算出的栅极占空比仅用于较高电压侧的开关(即,连接至具有较高的电压幅度的端口130或140的转换级的开关)。用于较低电压侧开关的栅极占空比值为常数1或0。例如,考虑电池位于输入/输出130并且PV阵列/PV逆变器位于输入/输出侧140的实施例,如果PV=1000V和电池=500V,则电池侧转换级110应该是恒定的1或0开关,而PV侧转换级120将根据占空比值Ds1进行切换。
应当注意,对于DC/DC转换器100的拓扑,如果控制器在关于哪一侧是较高电压(即,第一转换级110或第二转换级120的电压)上犯了错误,则将有较大的电流干扰。考虑到电池被连接到第一端口130并且PV阵列被连接到第二端口140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电池电压不会快速变化,并且可以在几秒钟内将其视为恒定。但是,PV电压可以而且经常确实会快速变化,因为PV电压取决于入射在PV阵列上的日光量。如果反馈到控制系统的电压有错误,则可能会误认为哪侧电压更高(即,第一端口130和第二端口140的电压幅度中哪个更高)。因此,当PV电压快速超过电池电压时,容易发生电流干扰。
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控制结构能够使从一个转换级到另一转换级的转移变得平滑。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内部控制回路520包括两个控制器,第一转换级控制器522和第二转换级控制器524(例如,两个PI控制器-如上所述,控制器不限于是PI控制器,并且可以是任何闭环控制器)。第一转换级控制器522控制用于产生输出到第一转换级110的开关Q1-Q4的开关信号的栅极占空比Db1,第二转换级控制器524控制用于产生输出到第二转换级120的开关Q5-Q8的开关信号的栅极占空比Ds1。
当实现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控制结构时,第一转换级110和第二转换级120中的每一个可以被认为是想要控制Im1电流。但是,实际上,只有一个Im1电流要被控制。通过如图5所示为两个PI控制器发出不同的电流命令,两个控制器522和524同时尝试控制一个电流控制的结果是,较低电压侧的控制器始终处于饱和状态而无法控制电流。因此,较低电压侧的栅极占空比值是恒定的(例如,增大到其最大值1,或最小值0)。即,较低电压侧开关完全导通或截止,而较高电压侧开关正在切换以控制Im1。
电流命令可以如下计算:
Ib_cmd=Im_cmd-Idelta;
ls_cmd=Im_cmd+Idelta;
Idelta被称为接口电流比较值。可以将接口电流比较值Idelta设置为恒定的正值。但是,最好使用Im_cmd更改其值,如以下等式所示。
Idelta=Kdrp*abs(Im_cmd)
在以上公式中,接口电流比较值Idelta应该为正值。优选地,为接口电流比较值Idelta设置最小限制Idelta_min,从而如果Kdrp*abs(Im_cmd)<Idelta_min,则Idelta=Idelta_min。
下降因数Kdrp优选为小比例(例如5-10%,Kdrp=0.05-0.1)。Idelta_min优选设置为转换器额定电流的5%,作为用于调整的初始值。
占空比Db1和Ds1通常被限制为最大值1。当第一和第二端口130和140的电压充分分开时(即,第一和第二端口130、140处的电压幅度基本不相等),占空比之一(具有较低电压的一侧)饱和到1并且该侧不切换。另一侧的占空比低于1,并且该侧进行切换。当电压基本相同时(即,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的电压水平之间的差小于预定值),最大占空比被限制为预定值(例如,限制为0.95)。这导致双侧切换。在一个实施例中,存在一个磁滞带(在该示例中为25V),以从一种情况过渡到另一种情况,这是为了防止当处于边缘时的模式之间的快速切换。控制系统可以包括以下控制逻辑以用于一个示例,在该示例中,对于其中第一端口130和第二端口140的电压V1和V2被认为基本相同的情况,最大占空比被限制为预定值0.95,如果它们分开小于50V,则提供25V的磁滞带:
如果abs(V1-V2)<25V//当电压足够接近(25V以内)时,将最大占空比限制为0.95
Db1_max=0.95Ds1_max=0.95
否则,如果abs(V1-V2)>50V//电压充分分开(大于50V),则将最大占空比释放为1
Db1_max=1Ds1_max=1
根据以上等式,在内部控制回路520中,将由外部控制回路控制的接口电流命令Im_cmd与接口电流比较值Idelta进行比较或者通过接口电流比较值Idelta调整由外部控制回路控制的接口电流命令Im_cmd,以输出第一和第二接口电流命令lb_cmd和ls_cmd。在图5的实施例中,与接口电流比较值Idelta的比较包括从接口电流命令Im_cmd减去接口电流比较值Idelta以产生第一接口电流命令lb_cmd,并将接口电流比较值Idelta加到接口电流命令Im_cmd上以产生第二个接口电流命令。然后将第一和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Im1的实际值(例如,电感器L1上的接口电流(图1)或变压器电流(图2))的实际值进行比较,例如,通过将接口电流Im1的实际值从这些值中减去,并将比较结果输出到第一和第二转换级控制器522和524。然后,第一和第二转换级控制器522产生栅极占空比值Db1和Ds1,以分别产生用于第一和第二转换级110和120的开关信号。
当进行上述控制时,应注意,实际Lm1电流Im1可与命令Im_cmd不同。但是,这不是有问题的,因为最终目标是由外部控制回路510控制的电池电流或PV电压。电流命令Im_cmd将由外部控制回路510自动调整。
为了对内部控制单元进行反馈,对接口电流Im1进行采样。应当注意,接口电感器电流Im1可能包含高频纹波。纹波大致呈线性上升/下降。纹波频率等于第一和第二转换级110和120的开关的开关频率或等于第一和第二转换级110和120的开关的开关频率的两倍。纹波幅度取决于纹波频率,电感Lm1和Lm2的幅度以及第一端口130(例如电池)和第二端口140(例如PV电压)之间的差异。如果Lm1电流反馈的采样频率与开关频率相同,则Lm1电流的采样值可能会有误差。因此,优选在纹波的中点采样,否则采样值与实际平均电流不同。但是,无论如何,由于Lm1并非最终目标,因此外部控制环路(其接收最终目标值(例如,电池电流或PV电压)及其实际值作为输入)将自动调整Lm1电流中的误差。
当DC/DC转换器100耦接到能量存储装置(例如,电池)和PV阵列/逆变器时,对于外部控制回路310,控制目标可以是电池电流或PV电压,并且控制结构500可以在这两个目标之间进行转移,这取决于用户想要控制哪个目标。当目标是电池电流时,实际的电池电流被采样以用于外部环路310中的反馈;并且当目标是PV电压时,实际的PV电压被采样以用于外部环路310中的反馈。应该注意的是,当电池电流被采样时,此采样比采样内部环路的接口电感器L1电流时更为关键。因为接口电感器电流Im1并不是最终目标,所以Im1电流采样的精度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如上所述,外部控制回路510将针对内部控制回路520自动进行调整。由于电池电流是最终目标,因此采样时其准确性更为重要。
如上所述,在第一转换级110的端子(例如,转换器的电池侧)上,存在电容器C1和C2。当电池与DC/DC转换器之间存在电流时,(电池)电流将包含一些波纹或振荡。纹波频率是开关频率(或两倍)。假设开关频率固定,则电池电流纹波幅度主要取决于电池与转换器的电容器之间的阻抗。如果转换器的电池侧的电容器不够大或/和开关频率不够高,则电池电流纹波可能超出规格。可以在电池和转换器之间提供额外的电感器。
除了电池电流反馈比Lm1电流需要更高的准确度外,当电池和转换器之间的阻抗发生变化时,电池电流的中点也会移动。因此,难以对电池电流的中点进行采样或校正由于在电池电流的错误点处采样而引起的误差。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反馈的电池电流以比第一和第二转换级110和120的开关的开关频率更高的频率而被采样。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个开关周期内采样电池电流的16个点,然后计算这16个点的平均值,并将其作为电池电流控制的反馈。采样点数量的增加会增加延迟并减慢电池电流控制。因此,可以基于期望的响应时间来确定采样点的数量。此外,如果电池电流纹波高,则可能会增加采样点的数量。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控制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电容器上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的控制结构/系统。期望将第一端口130上的电容器C1上的电压和电容器C2上的电压之间的差(以及类似地,第二端口140上的电容器C3上的电压和电容器C4上的电压)保持接近零。图7示出了一种控制结构/系统,其可以与图3或图5的控制结构一起被提供以实现该期望。该控制结构700可以被提供在与图5的控制结构相同或分开的物理控制器中。
参照图7,测量电容器C1和C2(图1和2)两端的电压,并计算它们的差(Vc1-Vc2)。如果电感器L1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端口130到端口140,则将该值乘以1。L2中的电流或变压器T1中的电流也可以用于此目的。如果电流方向相反,则将电压差乘以-1。低通滤波器710可以用于对测得的电流进行滤波,并且还可以使用滤波后的电流的方向。
然后将如此获得的值输入到控制器702中,以计算必须施加到从控制器522(在图5中)获得的占空比的占空比偏移。该控制器的输出与控制器522的输出相加,以生成用于第一半桥112的开关Q1和Q2的开关信号,并从控制器522的输出中减去该控制器的输出,以生成用于第二半桥114的开关Q3和Q4的开关信号。
控制器702可以是闭环控制器,例如PI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比例(P)控制器、磁滞控制器等。
采取类似的方法来保持端口140的电容器C3和C4之间的电压差接近零。测量电容器C3和C4两端的电压,并计算它们之间的差(Vc3-Vc4)。如果电感器L1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端口130到端口140,则将该值乘以1。L2中的电流或变压器T1中的电流也可以用于此目的。如果电流方向相反,则将电压差乘以-1。可以使用低通滤波器对测量的电流进行滤波,并且还可以使用滤波后的电流的方向(符号)。
然后,将如此获得的值输入到控制器中,以计算占空比偏移,该占空比偏移会应该被应用于从控制器524(图5)中获得的占空比。从控制器524的输出中减去该控制器的输出以用于产生第三半桥122的开关信号,并将该控制器的输出添加到524的输出中以用于产生第四半桥124的开关信号。
尽管在上面讨论的某些示例性实施例中,DC/DC转换器100被描述为耦接在能量存储装置和PV阵列/逆变器之间,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该应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适用于附加应用,例如需要DC/DC转换且在第一和第二130和140输入/输出上具有叠加电压的应用。其他示例包括变频驱动器(VFD)应用中的备用电源。DC/DC转换器可以与VFD的DC总线连接。当存在电网电压时,则由电网建立直流总线电压,并且VFD为电动机供电。当电网消失时(例如,停电),DC/DC转换器可以通过将电池放电到VFD中来保持DC总线,从而使VFD无中断的运行。
控制结构300和500可以体现在诸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的控制器上。然而,应当理解,控制器不限于这些,并且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数字处理器或模拟或混合信号电路。另外,控制结构300和500可以体现在单个控制器或多个控制器(例如,用于外部和内部环路的单独的控制器)上。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所公开的功率系统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通过考虑本公开的说明书和实践,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意图是,说明书和示例仅被认为是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实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指示。

Claims (29)

1.一种DC/DC转换器系统,包括:
双向DC/DC转换器,用于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的电压水平之间进行转换,所述双向DC/DC转换器包括:
第一转换级,其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口并包括多个开关;以及
与所述第一转换级接口连接的第二转换级,所述第二转换级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口并包括多个开关;
用于控制所述DC/DC转换器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外部控制回路单元,其被配置为将用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之一处的电压水平、电流水平或功率中的任一个的命令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之一处的电压水平、电流水平或功率水平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输出接口电流命令;
内部控制回路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与所述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的接口处的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来控制开关信号占空比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所述内部控制回路单元包括第一转换级控制器和第二转换级控制器,并且所述内部控制回路单元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比较值进行比较,以产生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和第二接口电流命令;
将所述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和所述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其中:
所述第一转换级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第一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以及
所述第二转换级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第二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在将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比较值进行比较时,所述内部控制回路单元被配置为:
从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中减去所述接口电流比较值,以生成所述第一接口电流命令;
将所述接口电流比较值添加到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中,以生成所述第二接口电流命令;
将所述第一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且由所述第一转换级控制器基于比较结果来控制所述第一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以及
将所述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且由所述第二转换级控制器基于比较结果来控制所述第二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转换级控制器和所述第二转换级控制器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比例积分(PI)控制器、比例(P)控制器和磁滞控制器中的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所述外部控制回路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比例积分(PI)控制器、比例(P)控制器和磁滞控制器中的一个,以用于接收电压或电流命令与实际电压或电流的比较结果以控制所述接口电流。
6.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当所述第一端口处的电压高于所述第二端口处的电压时,所述第一转换级将所述第一端口处的电压转换为在所述第二端口处输出的输出电压,
当所述第二端口处的电压高于所述第一端口处的电压时,所述第二转换级将所述第二端口处的电压转换为在所述第二端口处输出的输出电压,并且
当所述第一端口处的电压与所述第二端口处的电压基本相等时,所述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中的每一个都进行操作以控制所述第一端口处的电压和所述第二端口处的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转换级包括串联连接在第一端口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一半桥和第二半桥;以及
所述第二转换级包括串联连接在第二端口的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第三半桥和第四半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半桥包括串联在所述输入端口的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半桥的结点之间的一对第一开关,并且所述第二半桥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半桥的结点与所述第二半桥之间的一对第二开关;
所述第三半桥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三半桥的结点与所述第四半桥之间的一对开关,并且所述第四半桥包括串联所述在第三半桥的结点与所述第四半桥之间的一对第四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通过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接口连接,或者通过隔离变压器接口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通过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接口连接,
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子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一开关的结点,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二端子连接到所述一对第三开关的接点;以及
所述第二电感器的第一端子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二开关的结点,所述第二电感器的第二端子连接至所述一对第四开关。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通过隔离变压器接口连接,并且
所述隔离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一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并且所述第一绕组的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半桥的所述一对开关的结点,以及
所述隔离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三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并且所述第二绕组的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四半桥的所述一对开关的结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转换级在所述第一端口处连接至能量存储单元,并且所述第二转换级在所述第二端口处连接至PV阵列。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还包括:
第一电容器,其耦接至所述第一半桥;
第二电容器,其耦接至所述第二半桥;以及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的电容控制系统,所述电容控制系统被配置为:
计算所述第一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差;
根据所述第一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差计算出占空比偏移;
将所述占空比偏移应用于由所述第一转换级控制器输出的占空比值。
14.根据权利要求7-13中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系统,还包括:
第三电容器,其耦接到所述第三半桥;
第四电容器,其耦接至所述第四半桥;以及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所述第四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的电容控制系统,所述电容控制系统被配置为:
计算所述第三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所述第四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差;
根据所述第三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所述第四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差,计算占空比偏移;
将所述占空比偏移应用于由第二转换级控制器输出的占空比值。
15.一种用于控制双向DC/DC转换器的方法,所述双向DC/DC转换器包括连接至第一端口的第一转换级和连接至第二端口的第二转换级,所述第一转换级与所述第二转换级接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中的每个都包括多个开关,所述方法包括:
将用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之一处的电流水平、电压水平或功率之一的命令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之一处的电流水平、电压水平或功率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控制接口电流命令;以及
将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与所述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的接口处的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来控制开关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控制双向DC/DC转换器的方法,其中,将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与所述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的接口处的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来控制开关信号包括:
将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比较值进行比较,以生成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和第二接口电流命令;
将所述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和所述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
根据所述第一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第一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
根据所述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第二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控制双向DC/DC转换器的方法,其中,将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比较值进行比较以生成第一接口电流命令和第二接口电流命令并控制所述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包括:
从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中减去所述接口电流比较值,以生成所述第一接口电流命令;
将所述接口电流比较值添加到所述接口电流命令中,以生成所述第二接口电流命令;
将所述第一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第一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
将所述第二接口电流命令与接口电流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第二转换级的开关信号的占空比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控制双向DC/DC转换器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转换级在所述第一端口处连接至能量存储单元,并且所述第二转换级在所述第二端口处连接至PV阵列。
19.一种DC/DC转换器,包括:
第一转换级,包括串联连接在第一端口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一半桥和第二半桥;以及
耦接到所述第一转换级的第二转换级,所述第二转换级包括串联连接在第二端口的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第三半桥和第四半桥;其中
第一转换级用于当所述第一端口处的第一电压的幅度大于所述第二端口处的第二电压的幅度时,将所述第一端口处的所述第一电压转化为在所述第二端口输出的期望输出电压,以及
第二转换级用于当所述第二端口处的第二电压的幅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口处的第一电压的幅度时,将所述第二端口处的所述第二电压转化为在所述第一端口输出的期望输出电压。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转换级连接到所述第二转换级,使得所述第一半桥、第二半桥、第三半桥和第四半桥形成串联半桥的级联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半桥包括一对第一开关,所述一对第一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的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半桥和所述第二半桥的结点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二半桥包括一对第二开关,所述一对第二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的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半桥和所述第二半桥的结点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三半桥包括一对开关,所述一对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端口的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半桥和所述第四半桥的结点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19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第四半桥包括一对开关,所述一对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端口的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半桥和所述第四半桥的结点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19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还包括:
第一电感器,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一端子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一开关的结点,并且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第二端子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三开关的结点;以及
第二电感器,所述第二电感器的第一端子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二开关的结点,并且所述第二电感器的第二端子连接至所述一对第四开关。
26.根据权利要求19-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还包括中心点连接,所述中心点连接将所述第一半桥和所述第二半桥的结点连接到所述第三半桥和所述第四半桥的结点。
27.根据权利要求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还包括:
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其紧密耦接至所述第一半桥和所述第二半桥;以及
第三电容器和第四电容器,其紧密耦接至所述第三半桥和所述第四半桥。
28.根据权利要求19-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转换级和所述第二转换级通过隔离变压器接口连接,并且
所述隔离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一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并且所述第一绕组的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半桥的所述一对开关的结点,以及
所述隔离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三半桥的一对开关的结点,并且所述第二绕组的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四半桥的所述一对开关的结点。
29.根据权利要求19-28中任一项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口被配置为耦接至能量存储单元,并且所述第二端口被配置为耦接至光伏阵列。
CN201880046888.9A 2017-05-15 2018-02-13 Dc/dc转换器及其控制 Pending CN1108926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06315P 2017-05-15 2017-05-15
US62/506,315 2017-05-15
PCT/US2018/017964 WO2018212813A1 (en) 2017-05-15 2018-02-13 Dc/dc converter and control thereof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2628A true CN110892628A (zh) 2020-03-17

Family

ID=61283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6888.9A Pending CN110892628A (zh) 2017-05-15 2018-02-13 Dc/dc转换器及其控制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10749435B2 (zh)
EP (1) EP3625883A1 (zh)
JP (2) JP7166293B2 (zh)
KR (1) KR102653533B1 (zh)
CN (1) CN110892628A (zh)
AU (2) AU2018268716A1 (zh)
CA (1) CA3067365A1 (zh)
NZ (1) NZ760094A (zh)
WO (1) WO2018212813A1 (zh)
ZA (1) ZA20190832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4287A (zh) * 2020-05-21 2020-09-15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阀恒流控制装置、方法和系统
CN113890343A (zh) * 2021-09-14 2022-01-04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升压转换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3489B2 (ja) * 2017-08-22 2021-06-09 ダイヤモンド電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ータ
US10998820B2 (en) 2018-08-23 2021-05-04 Epc Power Corporation Stacked DC-DC converter
CN111446861B (zh) * 2019-01-16 2021-02-26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直流/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46860B (zh) 2019-01-16 2021-09-21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直流/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US20220231597A1 (en) * 2019-06-24 2022-07-2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ntrol circuit and method for bus voltage variation in power converters
KR102585282B1 (ko) * 2019-07-18 2023-10-04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전력변환 시스템의 dc-dc 컨버터
US11101742B2 (en) * 2020-01-03 2021-08-24 Prince Sultan University Buck-chopper and bi-directional chopper for multilevel cascaded H-bridge inverters
TWI743652B (zh) * 2020-01-09 2021-10-21 呂錦山 具新型tt控制之零電壓電力逆變電路
KR20220096817A (ko) * 2020-12-31 2022-07-07 영화테크(주) 전기 차량용 전력 변환기
US11645222B1 (en) * 2022-01-11 2023-05-09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ir Force Real time generation of differential serial bus traffic
KR102591100B1 (ko) * 2022-03-11 2023-10-19 가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분산형 직류 나노 그리드에서 에너지 흐름 제어 및 전압 유지 방법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2736A1 (en) * 2000-05-26 2003-07-17 O'mara Bradley Ernest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US20040212357A1 (en) * 2001-06-09 2004-10-28 Crocker Tomothy Richard Power converter and method for power conversion
US20060273768A1 (en) * 2005-06-06 2006-12-07 Tien-Tzu Chen Light loading control circuit for a buck-boost voltage converter
US20070085519A1 (en) * 2005-10-14 2007-04-19 Monolithic Power Systems, Inc. Switching regulator with automatic multi mode conversion
CN101060285A (zh) * 2007-03-16 2007-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隔离高频开关dc-dc变换的系统及方法
CN101151789A (zh) * 2005-04-01 2008-03-26 Nxp股份有限公司 谐振转换器的控制
US20090102441A1 (en) * 2007-10-18 2009-04-23 Analog Devices, Inc. DC to DC converter
CN101647181A (zh) * 2006-12-30 2010-02-10 先进模拟科技公司 包括降压电感式开关前置调节器和电容式开关后置转换器的高效dc/dc电压转换器
RU2008141777A (ru) * 2006-03-22 2010-04-27 Мицубиси Денки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Jp) Двунаправленный промежуточный вольтодобавочный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постоянного тока, система управления приводом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го вагона и система фидера питания контактной сети
US7768245B1 (en) * 2009-04-28 2010-08-03 Analog Devices, Inc. Emulator circuit, a controller for a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and a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TW201117539A (en) * 2009-11-02 2011-05-16 Analog Integrations Corp Voltage converter with high efficiency
CN102222958A (zh) * 2011-06-21 2011-10-19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双向充电机
US20130099572A1 (en) * 2010-07-15 2013-04-25 Staffan Norrga Cell Based DC/DC Converter
CN103270684A (zh) * 2010-12-22 2013-08-2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驱动固态照明负载的功率转换器设备
US20140232361A1 (en) * 2013-02-19 2014-08-21 Nvidia Corporation Pulsed current sensing
US20150244259A1 (en) * 2014-02-21 2015-08-27 Airbus Operations Gmbh Bipolar high-voltage network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bipolar high-voltage network
US20160072312A1 (en) * 2013-07-08 2016-03-10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US20160094121A1 (en) * 2014-09-25 2016-03-31 Intel Corporation Power supply topologies with capacitance management
CN105790588A (zh) * 2015-01-13 2016-07-20 通用电气公司 用于车辆系统的双向dc-dc功率转换器
TW201628325A (zh) * 2015-01-22 2016-08-01 通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採用適應性閘偏壓技術之單一電感多輸出電源轉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38814A1 (de) * 2000-08-09 2002-02-21 Abb Research Ltd Hochspannungs-Gleichstromwandler
KR100901217B1 (ko) * 2000-12-04 2009-06-05 엔이씨 도낀 가부시끼가이샤 대칭형 dc/dc 컨버터
US6437462B1 (en) * 2001-12-10 2002-08-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2006254518A (ja) * 2005-03-08 2006-09-21 Yaskawa Electric Corp チョッパ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KR100975485B1 (ko) * 2006-03-22 2010-08-11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쌍방향 승강압 dcdc 컨버터 장치, 철도 차량 구동 제어 시스템, 전기 철도 급전 시스템
WO2009030275A1 (en) * 2007-09-05 2009-03-12 Abb Technology Ag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for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power transmission
EP2382699B1 (en) * 2009-01-27 2019-04-17 ABB Research Ltd. Controlling a high-voltage direct-current (hvdc) link
EP2495858A1 (de) * 2011-03-01 2012-09-05 Rheinisch-Westfälisch-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 Bidirektionaler Gleichspannungswandler
US9019732B2 (en) * 2011-07-04 2015-04-28 Abb Technology Ag High voltage DC/DC converter
JP5762617B2 (ja) * 2012-02-14 2015-08-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
WO2015108613A1 (en) 2014-01-15 2015-07-23 Abb Technology Ag Interleaved multi-channel, multi-level, multi-quadrant dc-dc converters
JP6185860B2 (ja) * 2014-02-27 2017-08-23 株式会社 日立産業制御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双方向コンバータ
US9602021B2 (en) * 2014-03-07 2017-03-2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ybri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converter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EP3132531A1 (en) 2014-04-15 2017-02-22 Danmarks Tekniske Universitet A resonant dc-dc power converter assembly
US9973099B2 (en) 2015-08-26 2018-05-1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C/DC converters with wider voltage regulation range
US9893633B1 (en) * 2016-03-23 2018-02-13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Modular multilevel DC-DC converter and associated method of use
CN105932867B (zh) 2016-06-30 2018-11-06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母线电容放电方法、控制器及dcdc变换器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2736A1 (en) * 2000-05-26 2003-07-17 O'mara Bradley Ernest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US20040212357A1 (en) * 2001-06-09 2004-10-28 Crocker Tomothy Richard Power converter and method for power conversion
CN101151789A (zh) * 2005-04-01 2008-03-26 Nxp股份有限公司 谐振转换器的控制
US20060273768A1 (en) * 2005-06-06 2006-12-07 Tien-Tzu Chen Light loading control circuit for a buck-boost voltage converter
US20070085519A1 (en) * 2005-10-14 2007-04-19 Monolithic Power Systems, Inc. Switching regulator with automatic multi mode conversion
RU2008141777A (ru) * 2006-03-22 2010-04-27 Мицубиси Денки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Jp) Двунаправленный промежуточный вольтодобавочный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постоянного тока, система управления приводом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го вагона и система фидера питания контактной сети
CN101647181A (zh) * 2006-12-30 2010-02-10 先进模拟科技公司 包括降压电感式开关前置调节器和电容式开关后置转换器的高效dc/dc电压转换器
CN101060285A (zh) * 2007-03-16 2007-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隔离高频开关dc-dc变换的系统及方法
US20090102441A1 (en) * 2007-10-18 2009-04-23 Analog Devices, Inc. DC to DC converter
US7768245B1 (en) * 2009-04-28 2010-08-03 Analog Devices, Inc. Emulator circuit, a controller for a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and a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TW201117539A (en) * 2009-11-02 2011-05-16 Analog Integrations Corp Voltage converter with high efficiency
US20130099572A1 (en) * 2010-07-15 2013-04-25 Staffan Norrga Cell Based DC/DC Converter
CN103270684A (zh) * 2010-12-22 2013-08-2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驱动固态照明负载的功率转换器设备
CN102222958A (zh) * 2011-06-21 2011-10-19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双向充电机
US20140232361A1 (en) * 2013-02-19 2014-08-21 Nvidia Corporation Pulsed current sensing
US20160072312A1 (en) * 2013-07-08 2016-03-10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US20150244259A1 (en) * 2014-02-21 2015-08-27 Airbus Operations Gmbh Bipolar high-voltage network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bipolar high-voltage network
US20160094121A1 (en) * 2014-09-25 2016-03-31 Intel Corporation Power supply topologies with capacitance management
CN105790588A (zh) * 2015-01-13 2016-07-20 通用电气公司 用于车辆系统的双向dc-dc功率转换器
TW201628325A (zh) * 2015-01-22 2016-08-01 通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採用適應性閘偏壓技術之單一電感多輸出電源轉換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4287A (zh) * 2020-05-21 2020-09-15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阀恒流控制装置、方法和系统
CN111664287B (zh) * 2020-05-21 2022-04-19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阀恒流控制装置、方法和系统
CN113890343A (zh) * 2021-09-14 2022-01-04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升压转换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8268716A1 (en) 2020-01-16
CA3067365A1 (en) 2018-11-22
US20210006164A1 (en) 2021-01-07
JP2023002744A (ja) 2023-01-10
EP3625883A1 (en) 2020-03-25
AU2023202994B2 (en) 2024-02-15
US11757361B2 (en) 2023-09-12
US20180331625A1 (en) 2018-11-15
KR102653533B1 (ko) 2024-04-02
KR20200056957A (ko) 2020-05-25
US10749435B2 (en) 2020-08-18
NZ760094A (en) 2021-07-30
WO2018212813A1 (en) 2018-11-22
JP2020520227A (ja) 2020-07-02
JP7425155B2 (ja) 2024-01-30
JP7166293B2 (ja) 2022-11-07
ZA201908321B (en) 2021-04-28
AU2023202994A1 (en)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66293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その制御
CN105075090B (zh) 具有降压-升压过渡切换控制的降压-升压转换器
US9647557B2 (en) Three phases controller for buck-boost regulators
WO2012014912A1 (ja) Dc/dcコンバータ
US11362587B2 (en) Hysteretic pulse modulation for charge balance of multi-level power converters
JP6153144B1 (ja) Dc/dcコンバータ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6706811B2 (ja) スナバ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WO2006090675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223609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
US20190190373A1 (en) Multi Output Three Level Buck Converter
JP6190979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
Zhang et al.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DC-DC converter and a family of diode-assisted DC-DC converter in renewable energy applications
CN110199463B (zh) 用于控制电动或混合车辆上车载的充电设备的三相整流器的方法
Anwar et al. A simple control architecture for four-switch buck-boost converter based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rectifier
Orikawa et al. DCM control method of boost converter based on conventional CCM control
Frivaldsky et al. Analysis of LCLC DC-DC resonant converter in steady state operation
Khadse et al. Design of battery storage system for microgrid
Toniolo et al. Digital current control for a bidirectional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 with coupled inductors
WO2019213673A1 (en) Buck matrix-type rectifier with boost switch, and operation thereof during one-phase loss
NL2026008B1 (en)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KR20180004937A (ko) 인터리브드 방식의 dc-dc 컨버터 장치
RU134711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рядное для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ых батарей
Çaykenarı et al. Design of a Digitally Controlled Four-Switch Buck-Boost Converter with Smooth Mode Transition
Sinyushin et al. Three-port bridge converter for stand-alone power system
Suryanarayana et al. Multiphase Topology for Current Ripple Reduction in Solar Battery Charg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