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42580B - 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42580B
CN110842580B CN201910966343.6A CN201910966343A CN110842580B CN 110842580 B CN110842580 B CN 110842580B CN 201910966343 A CN201910966343 A CN 201910966343A CN 110842580 B CN110842580 B CN 1108425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re
moving mechanism
direction moving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663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42580A (zh
Inventor
余联庆
李琳
汪诚皓
马如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96634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425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42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425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425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425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3/00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of machin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metal-working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B23P23/06Metal-working plant comprising a number of associated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e.g. for conveying, loading, positioning, discharging, sor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Resistance We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包括工件输送线和工作台,所述工件输送线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工作台上位于工件传输线的入口端一侧设置有第一上料轨道,所述第一上料轨道包括第一Y向移动机构和第一芯包上料台,所述第一Y向移动机构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第一芯包上料台设置于第一Y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一Y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一芯包上料台沿Y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一芯包上料台上的上端芯包输送到绝缘板加装工位。本发明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可实现自动取料、自动装配、自动焊接和成品的自动装盘,提高了电容的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和生产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背景技术
电容是储存电量和电能的元件,在调谐、旁路、耦合、滤波等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码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以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能、数码相机等产品为主的消费累电子产品销量持续增长,也带动了电容行业的增长。
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工人成对配合,一边焊接一边弯折,操作步骤多,生产节奏慢,这样的方式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生产效率不高成品率也不高。且焊枪温度极高,焊接时工人须高度精神集中,操作不当易发生烫伤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包括工件输送线和工作台,所述工件输送线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工作台上位于工件传输线的入口端一侧设置有第一上料轨道,所述第一上料轨道包括第一Y向移动机构和第一芯包上料台,所述第一Y向移动机构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第一芯包上料台设置于第一Y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一Y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一芯包上料台沿Y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一芯包上料台上的上端芯包输送到绝缘板加装工位,所述工作台上沿工件输送线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绝缘板加装工位、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焊接芯包成组工位、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和贴标装盘工位;
所述工件输送线用于将芯包依次由绝缘板加装工位、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焊接芯包成组工位、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和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输送到贴标装盘工位,所述绝缘板加装工位用于将绝缘板安装于上端芯包上,所述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用于将第一电极折弯成U形后焊接于上端芯包上,所述焊接芯包成组工位用于将第一电极的一端焊接到下端芯包上表面并将焊接有第一电极的上端芯包与下端芯包组合得到双芯电容,所述第二电极加装工位用于将第二电极的短端弯折并焊接于双芯电容的上端芯包上,所述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用于将第二电极的长端折弯并焊接于双芯电容的下端芯包上,所述贴标装盘工位用于将成品双芯电容贴标装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双芯电容的焊接时需要将两个电极的两端焊接到两个电容上,电极形状复杂,焊接前要经过多次弯折,焊接位置多变,焊接时电容要经过多次位置调整,手工焊接费事费力,本发明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可实现自动取料、自动装配、自动焊接和成品的自动装盘,提高了双芯电容的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和生产空间。本发明适用于不同型号大小的有孔双芯电容的多端焊接,适应性强。
进一步的,所述工件输送线包括第一X向移动机构、第二Y向移动机构和工件夹具,所述第一X向移动机构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第二Y向移动机构设置于第一X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一X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二Y向移动机构远离或靠近各个工位,所述第二Y向移动机构上设置有多个工件夹具,且第二Y向移动机构上的工件夹具均位于两个工位之间,所述第二Y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工件夹具在相邻工位之间往返移动;
所述工件夹具包括单层工件夹具和双层工件夹具,所述单层工件夹具用于夹持单个电容,所述双层工件夹具用于夹持双芯电容,所述双层工件夹具在传输双芯电容时可根据需要错开位置;
所述单层工件夹具包括夹紧气缸和两个V形夹具,所述V形夹具对称设置于夹紧气缸两侧且在夹紧气缸的推动下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双层工件夹具包括夹紧气缸和两组V形夹具,所述双层工件夹具的夹紧气缸用于带动两组V形夹具互相靠近或远离,每组V形夹具均包括两片V形夹具,且双层工件夹具的两组V形夹具上下对称设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第一X向移动机构和第二Y向移动机构带动工件夹具可于X方向和Y方向上移动,使其更好的移动工件,达成自动传输工件的功能,V形夹具适用于不同直径的芯包,更加灵活方便,双层工件夹具其中一层V形夹夹住一个芯包,另一组V形夹夹住另一个芯包,方便工件输送线的输送工作,且双层工件夹具在移动双芯电容时可根据需要错开位置,方便传输双芯电容。
进一步的,位于绝缘板加装工位和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之间的第二Y向移动机构上的工件夹具上设置有按压机构,所述按压机构用于在工件输送线在输送工件时将绝缘板压在上端芯包上,所述按压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气缸和按压片,所述按压片设置于第一升降气缸顶部且在第一升降气缸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位于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与焊接芯包成组工位之间的第二Y向移动机构上的工件夹具上设置有伸出气缸,所述伸出气缸上设置有第一按压块,所述伸出气缸用于推动第一按压块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第一按压块用于将第一电极按压在上端芯包的侧面防止第一电极在传输过程中在上端芯包上移位。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按压机构在工件传输时,按住芯包上刚安装的绝缘板,保证其位置在传输时不变,方便后续的焊接组装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板加装工位包括第一芯包固定装置、第一机架、第二X向移动机构和绝缘板上料台,所述第一机架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第一芯包固定装置用于夹持上端芯包,所述第一机架上设置有第二X向移动机构,所述第一芯包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和固定在固定座上的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一芯包固定装置设置于工作台上且位于绝缘板上料台和第一上料轨道之间;
所述绝缘板上料台包括绝缘板放置台和第三Y向移动机构,所述第三Y向移动机构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绝缘板放置台设置于第三Y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三Y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绝缘板放置台沿Y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绝缘板放置台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绝缘板轮廓对应的绝缘板放置槽,所述绝缘板放置槽用于放置绝缘板;
所述第二X向移动机构上设置有芯包夹取装置和绝缘板吸附装置,所述第二X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芯包夹取装置和绝缘板吸附装置沿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芯包夹取装置用于夹取第一上料轨道上的上端芯包并将上端芯包传输给第一芯包固定装置,所述绝缘板吸附装置用于吸附绝缘板放置台上的绝缘板并将绝缘板安装到上端芯包上;
所述芯包夹取装置包括第二升降气缸,所述第二升降气缸设置于第二X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二升降气缸上设置有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二升降气缸用于带动单层工件夹具上升或下降;所述绝缘板吸附装置包括第三升降气缸和吸盘,所述第三升降气缸设置于第二X向移动机构上,所述吸盘设置于第三升降气缸的底部且在第三升降气缸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吸盘用于吸附绝缘板。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绝缘板放置台上开设有与绝缘板轮廓对应的凹槽,使绝缘板在放置时位置已经确定,方便后续的安装工作;芯包夹取装置和绝缘板吸附装置都设置于第二X向移动机构上,节约了一个X移动机构,设计合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包括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第二机架、第三X向移动机构、第四Y向移动机构、第一电极上料台和第一电极焊接装置,所述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用于夹持并带动上端芯包在竖直平面内旋转,以调整上端芯包的姿态,所述第二机架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第二机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三X向移动机构,所述第四Y向移动机构设置于第三X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三X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四Y向移动机构于第一电极上料台和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第一电极上料台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与第一电极轮廓对应的第一电极放置槽,所述第一电极放置槽用于放置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焊接装置用于将第一电极的一端焊接于上端芯包底部,所述第一电极焊接装置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四Y向移动机构上设置有电极夹取装置、第一折弯装置和第二折弯装置,所述第四Y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电极夹取装置、第一折弯装置和第二折弯装置沿Y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电极夹取装置用于夹取第一电极上料台上的第一电极并在第一电极的一端被弯折之后,将第一电极插入上端芯包上的通孔内,所述第一折弯装置用于对第一电极的一端进行折弯,所述第二折弯装置用于对第一电极的另一端进行折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包括第一翻转机构和设置于第一翻转机构上的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一翻转机构用于带动单层工件夹具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所述第一翻转机构上设置有第二按压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第二按压机构用于在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带动芯包旋转时将第一电极按压在芯包上,所述第二按压机构包括第四升降气缸、第一推动气缸和第二按压块,所述第一推动气缸设置于第四升降气缸顶部且在第四升降气缸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按压块设置于第一推动气缸上且在第一推动气缸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第五升降气缸、第二推动气缸和导向块,所述第二推动气缸设置于第五升降气缸顶部且在第五升降气缸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导向块设置于第二推动气缸上且在第二推动气缸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导向块的外侧开设有导向斜槽,所述导向机构用于在将第一电极插入上端芯包中部的通孔时,将导向块推出,使导向斜槽位于上端芯包上通孔的正上方。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导向机构在第一电极要插入芯包中部的孔时起一个导向作用,保证电极能稳定插入芯包中部的孔内,提高了工作效率;按压机构在工件需要翻转时用于将电极按在芯包上,防止其在翻转过程中位置发生变化,保证接下来的折弯焊接工作更有效的进行。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夹取装置包括第六升降气缸、第一旋转气缸、第二夹紧气缸和第一电极夹具,所述第六升降气缸设置于第四Y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一旋转气缸设置于第六升降气缸的底部且在第六升降气缸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夹紧气缸设置于第一旋转气缸的底部,所述第二夹紧气缸用于推动第一电极夹具夹紧或打开;
所述第一折弯装置包括第七升降气缸和第一折弯模具,所述第七升降气缸设置于第四Y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一折弯模具设置于第七升降气缸底部且在第七升降气缸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二折弯装置包括第八升降气缸、第三推动气缸和第二折弯模具,所述第八升降气缸设置于第四Y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三推动气缸设置于第八升降气缸底部且在第八升降气缸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折弯模具设置于第三推动气缸上且在第三推动气缸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
所述第二机架上设置有电极支撑机构,所述电极支撑机构包括第四推动气缸和电极支撑板,所述第四推动气缸设置于第二机架上,所述电极支撑板设置于第四推动气缸上且在第四推动气缸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电极支撑板用于在第一折弯装置首次折弯第一电极时对电极下方进行支撑。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电极夹取装置、第一折弯装置和第二折弯装置都设置于第四Y向移动机构,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不损失它们的机动性,设计合理;在电极第一次折弯的过程中,电极的状态为悬空的,电极支撑机构可以提供一个支撑平面,让电极更有效的进行折弯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焊接芯包成组工位包括第二上料轨道、第三机架、第四X向移动机构、第二芯包夹取装置、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和组合焊接装置,所述第二上料轨道包括第五Y向移动机构和第二芯包上料台,所述第五Y向移动机构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第二芯包上料台设置于第五Y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五Y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二芯包上料台沿Y方向移动,将第二芯包上料台上的下端芯包输送到第二芯包夹取装置,所述第三机架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第三机架的顶部设置有第四X向移动机构,所述第四X向移动机构上设置有第二芯包夹取装置,所述第四X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二芯包夹取装置于第二上料轨道与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第二芯包夹取装置用于夹取第二上料轨道上的下端芯包并将其传输给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所述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用于将下端芯包输送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的上端芯包正下方,所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用于夹取工件输送线上的由上个工位处理完成后的上端芯包,并将上端芯包放置到下端芯包上,并在焊接之前将上端芯包由竖直状态翻转为水平状态,在第一电极的一端焊接于下端芯包之后将上端芯包由水平状态翻转为竖直状态,并将第一电极的一端再次折弯,所述组合焊接装置将第一电极的一端焊接到下端芯包上表面,所述组合焊接装置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包括第十升降气缸、第五X向移动机构和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十升降气缸设置于第五X向移动机构上且在第五X向移动机构的带动下沿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单层工件夹具设置于第十升降气缸上且在第十升降气缸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包括第二翻转机构,所述第二翻转机构上设置有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二翻转机构用于带动单层工件夹具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所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上的单层工件夹具位于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上的单层工件夹具的正上方;
所述第二芯包夹取装置包括第九升降气缸和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九升降气缸设置于第四X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九升降气缸用于带动设置于第九升降气缸底部的单层工件夹具上升或下降。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两个芯包固定夹具在芯包未焊接在一起的时候可分别夹住两个芯包,并对上端芯包进行翻转,使上端芯包上的电极暴露出料,方便将电极焊接于下端芯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包括第五芯包固定装置、第四机架、第六X向移动机构、第二电极夹取装置、第二电极上料台和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所述第五芯包固定装置用于接收和装夹工件传输线输送过来的双芯电容,所述第四机架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第四机架的顶部设置有第六X向移动机构,所述第二电极夹取装置设置于第六X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六X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二电极夹取装置于第二电极上料台和第五芯包固定装置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第二电极夹取装置用于从第二电极上料台上夹取第二电极,将第二电极夹取并输送到双芯电容上,并对第二电极进行翻转,调整位置;
所述第二电极上料台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二电极轮廓对应的第二电极放置槽,所述第二电极放置槽用于放置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用于将第二电极的短端焊接在上端芯包上,所述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五芯包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和设置于固定座上的双层工件夹具,所述固定座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第十一升降气缸,所述第十一升降气缸顶部设置有第三折弯模具,所述第十一升降气缸用于带动第三折弯模具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三折弯模具用于折弯第二电极的短端;
所述第二电极夹取装置包括第十二升降气缸、第三翻转机构、L形固定板、第三夹紧气缸和第二电极夹具,所述第十二升降气缸设置于第六X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三翻转机构设置于第十二升降气缸底部且在第十二升降气缸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L形固定板设置于第三翻转机构上,所述第三夹紧气缸设置于L形固定板上,所述第三夹紧气缸用于带动第二电极夹具对第二电极进行夹取,所述第三翻转机构用于在第二电极的短端被折弯之后带动第二电极整体进行翻转。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包括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第五机架、第七X向移动机构、第四折弯装置、第五折弯装置和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所述第五机架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设置于第五机架中部,所述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并翻转调整双芯电容的姿态,所述第七X向移动机构设置于第五机架顶部,所述第五折弯装置设置于第七X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七X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五折弯装置于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第四折弯装置用于将第二电极的长端由水平方向向下折弯90°,所述第五折弯装置用于将第二电极的长端由竖直方向向芯包处折弯90°,所述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用于将第二电极长端焊接于双芯电容底部,所述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四折弯装置包括高台、第十三升降气缸和第四折弯模具,所述高台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第十三升降气缸设置于高台顶部,所述第四折弯模具设置于第十三升降气缸底部且在第十三升降气缸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五折弯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第五折弯模具,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第七X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五折弯模具设置于升降机构上,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带动第五折弯模具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包括第四翻转机构,所述第四翻转机构设置于第五机架中部,所述第四翻转机构上设置有双层工件夹具,所述第四翻转机构用于带动双芯电容在竖直平面上翻转;
所述第四翻转机构上设置有第五推动气缸,所述第五推动气缸上设置有按压板,所述第五推动气缸用于推动按压板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按压板用于在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带动双芯电容翻转时将第二电极按压在芯包上防止第二电极与双芯电容发生移位。
进一步的,所述贴标装盘工位包括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第六机架、贴标装置和出料轨道,所述第六机架设置于工作台上且位于出料轨道旁,所述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设置于第六机架上,所述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并带动双芯电容移动到贴标装置旁边,并将贴标完毕后的成品双芯电容放置到出料轨道上,所述贴标装置用于给焊接好的成品双芯电容贴上标签,所述出料轨道用于放置成品电容;
所述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包括第二升降机构和第二旋转气缸,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设置于第六机架上,所述第二旋转气缸设置于第二升降机构上且在第二升降机构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旋转气缸底部设置有双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二旋转气缸用于带动成品双芯电容在水平面内旋转,调整工件的贴标位置;
所述出料轨道包括第八X向移动机构和出料台,所述第八X向移动机构设置于工作台上,所述出料台设置于第八X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第八X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出料台沿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出料台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芯包底面形状对应的成品放置槽,所述成品放置槽用于放置成品双芯电容。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将工件夹起并旋转到所需要的角度,在通过贴标装置为其贴标,贴完标后放在出料轨道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工件传输线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工件传输线另一视角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绝缘板加装工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电极加装焊接工位一侧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电极加装焊接工位另一侧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焊接芯包成组工位一侧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焊接芯包成组工位另一侧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一侧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另一侧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一侧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另一侧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标装盘工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一电极结构示意极图(标注AB端);
图15为第二电极结构示意图(标注CD端);
图16为双芯电容成组过程中示意图;
图17为焊接完成后的成品双芯电容示意图图;
图18为焊接完成后的成品双芯电容立体结构示意图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工件传输线;11、第一X向移动机构;12、第二Y向移动机构;13、工件夹具;131、夹紧气缸;132、V形夹具;14、按压机构;141、第一升降气缸;142、按压片;15、伸出气缸;16、第一按压块;2、第一上料轨道;21、第一Y向移动机构;22、第一芯包上料台;3、绝缘板加装工位;31、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2、第一机架;33、第二X向移动机构;34、绝缘板上料台;341、绝缘板放置台;342、第三Y向移动机构;35、芯包夹取装置;351、第二升降气缸;36、绝缘板吸附装置;361、第三升降气缸;362、吸盘;4、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1、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1、第一翻转机构;413、第二按压机构;4131、第四升降气缸;4132、第一推动气缸;4133、第二按压块;414、导向机构;4141、第五升降气缸;4142、第二推动气缸;4143、导向块;42、第二机架;421、电极支撑机构;4211、第四推动气缸;4212、电极支撑板;43、第三X向移动机构;44、第四Y向移动机构;45、电极上料台;46、第一电极焊接装置;47、电极夹取装置;471、第六升降气缸;472、第一旋转气缸;473、第二夹紧气缸;474、电极夹具;48、第一折弯装置;481、第七升降气缸;482、第一折弯模具;49、第二折弯装置;491、第八升降气缸;492、第三推动气缸;493、第二折弯模具;5、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1、第二上料轨道;511、第五Y向移动机构;512、第二芯包上料台;52、第三机架;53、第四X向移动机构;54、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1、第九升降气缸;55、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1、第十升降气缸;552、第五X向移动机构;56、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1、第二翻转机构;57、组合焊接装置;6、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61、第五芯包固定装置;611、第十一升降气缸;612、第三折弯模具;62、第四机架;63、第六X向移动机构;64、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1、第十二升降气缸;642、第三翻转机构;643、L形固定板;644、第三夹紧气缸;645、第二电极夹具;65、第二电极上料台;66、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7、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71、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1、第四翻转机构;712、第五推动气缸;713、按压板;72、第五机架;73、第七X向移动机构;74、第三折弯装置;741、高台;742、第十三升降气缸;743、第四折弯模具;75、第四折弯装置;751、升降机构;752、第五折弯模具;76、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8、贴标装盘工位;81、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811、第二升降机构;812、第二旋转气缸;82、第六机架;83、贴标装置;84、出料轨道;841、第八X向移动机构;842、出料台;100、工作台;101、绝缘板;102、上端芯包;103、第一电极;104、下端芯包;105、第二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中,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为两两垂直的三个方向,其中X方向和Y方向位于水平面上,Z方向位于竖直平面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包括工件输送线1和工作台100,所述工件输送线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工作台100上位于工件传输线1的入口端一侧设置有第一上料轨道2,所述第一上料轨道2包括第一Y向移动机构21和第一芯包上料台22,所述第一Y向移动机构2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一芯包上料台22设置于第一Y向移动机构21上,所述第一Y向移动机构21用于带动第一芯包上料台22沿Y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一芯包上料台22上的上端芯包102输送到绝缘板加装工位3,所述工作台100上沿工件输送线1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绝缘板加装工位3、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6、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7和贴标装盘工位8;
所述工件输送线1用于将芯包依次由绝缘板加装工位3、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6和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7输送到贴标装盘工位8,所述绝缘板加装工位3用于将绝缘板101安装于上端芯包102上,所述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用于将第一电极103折弯成U形后焊接于上端芯包102上,所述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用于将第一电极103的一端焊接到下端芯包104上表面并将焊接有第一电极103的上端芯包102与下端芯包104组合得到双芯电容,所述第二电极加装工位6用于将第二电极105的短端弯折并焊接于双芯电容的上端芯包102上,所述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7用于将第二电极105的长端折弯并焊接于双芯电容的下端芯包104上,所述贴标装盘工位8用于将成品双芯电容贴标装盘。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工件输送线1包括第一X向移动机构11、第二Y向移动机构12和工件夹具13,所述第一X向移动机构1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二Y向移动机构12设置于第一X向移动机构11上,所述第一X向移动机构11用于带动第二Y向移动机构12远离或靠近各个工位,所述第二Y向移动机构12上设置有多个工件夹具13,且第二Y向移动机构12上的工件夹具13均位于两个工位之间,所述第二Y向移动机构12用于带动工件夹具13在相邻工位之间往返移动;
所述工件夹具13包括单层工件夹具和双层工件夹具,所述单层工件夹具用于夹持单个电容,所述双层工件夹具用于夹持双芯电容,所述双层工件夹具在传输双芯电容时可根据需要错开位置;
所述单层工件夹具包括夹紧气缸131和两个V形夹具132,所述V形夹具132对称设置于夹紧气缸131两侧且在夹紧气缸131的推动下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双层工件夹具包括夹紧气缸131和两组V形夹具132,所述双层工件夹具的夹紧气缸131用于带动两组V形夹具132互相靠近或远离,每组V形夹具132均包括两片V形夹具132,且双层工件夹具的两组V形夹具132上下对称设置。
位于绝缘板加装工位3和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之间的第二Y向移动机构12上的工件夹具13上设置有按压机构14,所述按压机构14用于在工件输送线1在输送工件时将绝缘板101压在上端芯包102上,所述按压机构14包括第一升降气缸141和按压片142,所述按压片142设置于第一升降气缸141顶部且在第一升降气缸14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位于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与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之间的第二Y向移动机构12上的工件夹具13上设置有伸出气缸15,所述伸出气缸15上设置有第一按压块16,所述伸出气缸15用于推动第一按压块16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第一按压块16用于将第一电极103按压在上端芯包102的侧面防止第一电极103在传输过程中在上端芯包102上移位。
如图4所示,所述绝缘板加装工位3包括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1、第一机架32、第二X向移动机构33和绝缘板上料台34,所述第一机架3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1用于夹持上端芯包102,所述第一机架32上设置有第二X向移动机构33,所述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1包括固定座和固定在固定座上的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且位于绝缘板上料台34和第一上料轨道2之间;
所述绝缘板上料台34包括绝缘板放置台341和第三Y向移动机构342,所述第三Y向移动机构34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绝缘板放置台341设置于第三Y向移动机构342上,所述第三Y向移动机构342用于带动绝缘板放置台341沿Y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绝缘板放置台341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绝缘板101轮廓对应的绝缘板放置槽,所述绝缘板放置槽用于放置绝缘板101;
所述第二X向移动机构33上设置有芯包夹取装置35和绝缘板吸附装置36,所述第二X向移动机构33用于带动芯包夹取装置35和绝缘板吸附装置36沿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芯包夹取装置35用于夹取第一上料轨道2上的上端芯包102并将上端芯包102传输给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1,所述绝缘板吸附装置36用于吸附绝缘板放置台341上的绝缘板101并将绝缘板101安装到上端芯包102上;
所述芯包夹取装置35包括第二升降气缸351,所述第二升降气缸351设置于第二X向移动机构33上,所述第二升降气缸351上设置有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二升降气缸351用于带动单层工件夹具上升或下降;所述绝缘板吸附装置36包括第三升降气缸361和吸盘362,所述第三升降气缸361设置于第二X向移动机构33上,所述吸盘362设置于第三升降气缸361的底部且在第三升降气缸36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吸盘362用于吸附绝缘板101。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包括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第二机架42、第三X向移动机构43、第四Y向移动机构44、第一电极上料台45和第一电极焊接装置46,所述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用于夹持并带动上端芯包102在竖直平面内旋转,以调整上端芯包102的姿态,所述第二机架4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二机架42的顶部设置有第三X向移动机构43,所述第四Y向移动机构44设置于第三X向移动机构43上,所述第三X移动机构43用于带动第四Y向移动机构44于第一电极上料台45和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第一电极上料台45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与第一电极103轮廓对应的第一电极放置槽,所述第一电极放置槽用于放置第一电极103,所述第一电极焊接装置46用于将第一电极103的一端焊接于上端芯包102底部,所述第一电极焊接装置46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四Y向移动机构44上设置有电极夹取装置47、第一折弯装置48和第二折弯装置49,所述第四Y向移动机构44用于带动电极夹取装置47、第一折弯装置48和第二折弯装置49沿Y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电极夹取装置47用于夹取第一电极上料台45上的第一电极103并在第一电极103的一端被弯折之后,将第一电极103插入上端芯包102上的通孔内,所述第一折弯装置48用于对第一电极103的一端进行折弯,所述第二折弯装置49用于对第一电极103的另一端进行折弯。
所述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包括第一翻转机构411和设置于第一翻转机构411上的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一翻转机构411用于带动单层工件夹具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所述第一翻转机构411上设置有第二按压机构413和导向机构414,所述第二按压机构413用于在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带动芯包旋转时将第一电极103按压在芯包上,所述第二按压机构413包括第四升降气缸4131、第一推动气缸4132和第二按压块4133,所述第一推动气缸4132设置于第四升降气缸4131顶部且在第四升降气缸413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按压块4133设置于第一推动气缸4132上且在第一推动气缸4132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导向机构414包括第五升降气缸4141、第二推动气缸4142和导向块4143,所述第二推动气缸4142设置于第五升降气缸4141顶部且在第五升降气缸414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导向块4143设置于第二推动气缸4142上且在第二推动气缸4142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导向块4143的外侧开设有导向斜槽,所述导向机构414用于在将第一电极103插入上端芯包102中部的通孔时,将导向块4143推出,使导向斜槽位于上端芯包102上通孔的正上方;
所述电极夹取装置47包括第六升降气缸471、第一旋转气缸472、第二夹紧气缸473和第一电极夹具474,所述第六升降气缸471设置于第四Y向移动机构44上,所述第一旋转气缸472设置于第六升降气缸471的底部且在第六升降气缸47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夹紧气缸473设置于第一旋转气缸472的底部,所述第二夹紧气缸473用于推动第一电极夹具474夹紧或打开;
所述第一折弯装置48包括第七升降气缸481和第一折弯模具482,所述第七升降气缸481设置于第四Y向移动机构44上,所述第一折弯模具482设置于第七升降气缸481底部且在第七升降气缸48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二折弯装置49包括第八升降气缸491、第三推动气缸492和第二折弯模具493,所述第八升降气缸491设置于第四Y向移动机构44上,所述第三推动气缸492设置于第八升降气缸491底部且在第八升降气缸49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折弯模具493设置于第三推动气缸492上且在第三推动气缸492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
所述第二机架42上设置有电极支撑机构421,所述电极支撑机构421包括第四推动气缸4211和电极支撑板4212,所述第四推动气缸4211设置于第二机架42上,所述电极支撑板4212设置于第四推动气缸4211上且在第四推动气缸4211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电极支撑板4212用于在第一折弯装置48首次折弯第一电极103时对电极下方进行支撑。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包括第二上料轨道51、第三机架52、第四X向移动机构53、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和组合焊接装置57,所述第二上料轨道51包括第五Y向移动机构511和第二芯包上料台512,所述第五Y向移动机构51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二芯包上料台512设置于第五Y向移动机构511上,所述第五Y向移动机构511用于带动第二芯包上料台512沿Y方向移动,将第二芯包上料台512上的下端芯包104输送到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所述第三机架5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三机架52的顶部设置有第四X向移动机构53,所述第四X向移动机构53上设置有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所述第四X向移动机构53用于带动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于第二上料轨道51与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用于夹取第二上料轨道51上的下端芯包104并将其传输给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所述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用于将下端芯包104输送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的上端芯包102正下方,所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用于夹取工件输送线1上的由上个工位处理完成后的上端芯包102,并将上端芯包102放置到下端芯包104上,并在焊接之前将上端芯包102由竖直状态翻转为水平状态,在第一电极103的一端焊接于下端芯包104之后将上端芯包102由水平状态翻转为竖直状态,并将第一电极103的一端再次折弯,所述组合焊接装置57将第一电极103的一端焊接到下端芯包104上表面,所述组合焊接装置57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包括第十升降气缸551、第五X向移动机构552和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十升降气缸551设置于第五X向移动机构552上且在第五X向移动机构552的带动下沿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单层工件夹具设置于第十升降气缸551上且在第十升降气缸55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包括第二翻转机构561,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61上设置有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61用于带动单层工件夹具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所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上的单层工件夹具位于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上的单层工件夹具的正上方;
所述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包括第九升降气缸541和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九升降气缸541设置于第四X向移动机构53上,所述第九升降气缸541用于带动设置于第九升降气缸541底部的单层工件夹具上升或下降。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6包括第五芯包固定装置61、第四机架62、第六X向移动机构63、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第二电极上料台65和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66,所述第五芯包固定装置61用于接收和装夹工件传输线输送过来的双芯电容,所述第四机架6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四机架62的顶部设置有第六X向移动机构63,所述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设置于第六X向移动机构63上,所述第六X向移动机构63用于带动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于第二电极上料台65和第五芯包固定装置61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用于从第二电极上料台65上夹取第二电极105,将第二电极105夹取并输送到双芯电容上,并对第二电极105进行翻转,调整位置;
所述第二电极上料台65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二电极105轮廓对应的第二电极放置槽,所述第二电极放置槽用于放置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66用于将第二电极105的短端焊接在上端芯包102上,所述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66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五芯包固定装置61包括固定座和设置于固定座上的双层工件夹具,所述固定座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第十一升降气缸611,所述第十一升降气缸611顶部设置有第三折弯模具612,所述第十一升降气缸611用于带动第三折弯模具612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三折弯模具612用于折弯第二电极105的短端;
所述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包括第十二升降气缸641、第三翻转机构642、L形固定板643、第三夹紧气缸644和第二电极夹具645,所述第十二升降气缸641设置于第六X向移动机构63上,所述第三翻转机构642设置于第十二升降气缸641底部且在第十二升降气缸64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L形固定板643设置于第三翻转机构642上,所述第三夹紧气缸644设置于L形固定板643上,所述第三夹紧气缸644用于带动第二电极夹具645对第二电极105进行夹取,所述第三翻转机构642用于在第二电极105的短端被折弯之后带动第二电极105整体进行翻转。
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7包括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第五机架72、第七X向移动机构73、第四折弯装置74、第五折弯装置75和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76,所述第五机架7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设置于第五机架72中部,所述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用于固定并翻转调整双芯电容的姿态,所述第七X向移动机构73设置于第五机架72顶部,所述第五折弯装置75设置于第七X向移动机构73上,所述第七X向移动机构73用于带动第五折弯装置75于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第四折弯装置74用于将第二电极105的长端由水平方向向下折弯90°,所述第五折弯装置75用于将第二电极105的长端由竖直方向向芯包处折弯90°,所述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76用于将第二电极105长端焊接于双芯电容底部,所述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76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四折弯装置74包括高台741、第十三升降气缸742和第四折弯模具743,所述高台74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十三升降气缸742设置于高台741顶部,所述第四折弯模具743设置于第十三升降气缸742底部且在第十三升降气缸742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五折弯装置75包括升降机构751和第五折弯模具752,所述升降机构751设置于第七X向移动机构73上,所述第五折弯模具752设置于升降机构751上,所述升降机构751用于带动第五折弯模具752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包括第四翻转机构711,所述第四翻转机构711设置于第五机架72中部,所述第四翻转机构711上设置有双层工件夹具,所述第四翻转机构711用于带动双芯电容在竖直平面上翻转;
所述第四翻转机构711上设置有第五推动气缸712,所述第五推动气缸712上设置有按压板713,所述第五推动气缸712用于推动按压板713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按压板713用于在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带动双芯电容翻转时将第二电极105按压在芯包上防止第二电极105与双芯电容发生移位。
如图13所示,所述贴标装盘工位8包括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81、第六机架82、贴标装置83和出料轨道84,所述第六机架8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且位于出料轨道84旁,所述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81设置于第六机架82上,所述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81用于固定并带动双芯电容移动到贴标装置83旁边,并将贴标完毕后的成品双芯电容放置到出料轨道84上,所述贴标装置83用于给焊接好的成品双芯电容贴上标签,所述出料轨道84用于放置成品电容;
所述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81包括第二升降机构811和第二旋转气缸812,所述第二升降机构811设置于第六机架82上,所述第二旋转气缸812设置于第二升降机构811上且在第二升降机构81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旋转气缸812底部设置有双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二旋转气缸812用于带动成品双芯电容在水平面内旋转,调整工件的贴标位置;
所述出料轨道84包括第八X向移动机构841和出料台842,所述第八X向移动机构84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出料台842设置于第八X向移动机构841上,所述第八X向移动机构841用于带动出料台842沿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出料台842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芯包底面形状对应的成品放置槽,所述成品放置槽用于放置成品双芯电容。
如图14为长条形电容图,图15为第二电极图,图16为双芯电容成组过程中示意图,图17和图18为双芯电容焊接装配完成之后的成品电容图(标注ABCD端),以下为双芯电容焊接为例,详述本发明的工作过程。
(1)上料
本实施例中,将上端芯包依次放入第一上料轨道上相应的上端芯包放置槽内,将下端芯包依次放入第二上料轨道上相应的下端芯包放置槽内,将绝缘板依次放入绝缘板上料台上相应的绝缘板放置槽内,将第一电极依次放入第一电极上料台上相应的第一电极放置槽内,再将第二电极依次放入第二电极上料台上相应的第二电极放置槽内。
(2)上料芯包,加装绝缘片
第二X向移动机构带动芯包夹取装置移动到第一上料轨道上方,芯包夹取装置下降并夹取一个上端芯包后,第二X向移动机构带动电极夹取装置将芯包传输给第一芯包固定装置,第一芯包固定装置固定住上端芯包后,第二X向移动机构带动绝缘板吸附装置移动到绝缘板上料台上方,绝缘板吸附装置下降吸取其中一个绝缘板后上升,第二X向移动装置带动绝缘板吸附装置移动到第一芯包固定装置上方,绝缘板吸附装置下降将绝缘板安装于上端芯包上,之后工件传输线夹取上端芯包传输到下一工位。
(3)上料第一电极,焊接第一电极A端
工件传输线将上端芯包传输给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第三X向移动机构带动电极夹取装置移动到第一电极上料台上方,电极夹取装置下降夹取其中一个第一电极后上升,电极支撑机构伸出到第一电极下方,第一电极折弯装置将第一电极A端向下折弯90°后,第三X向移动机构带动第一电极夹取装置移动到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上方,导向机构将导向块推出,使导向斜槽位于芯包上通孔的正上方,电极夹取装置下降并与导向机构配合将第一电极A端插入上端芯包中心的通孔内,使第一电极A端贯穿上端芯包中心的通孔,第二按压机构伸出将第一电极按住后,第二电极折弯装置下降将第一电极B端竖直向下折弯90°后上升,第二按压机构保持对第一电极的按压状态,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带动上端芯包翻转180°,第一折弯装置将穿过芯包中部通孔的电极A端向芯包底端折弯90°,然后第一电极焊接装置将第一电极A端与芯包底面焊接,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带动工件翻转180°,第二按压机构复位,之后工件传输线夹取上端芯包传输到下一工位。
(4)上料下端芯包,焊接第一电极B端,芯包成组
第四X向移动机构带动第二芯包夹取装置移动到第二上料轨道上方,第二芯包夹取装置下降夹取其中一个下端芯包后上升,第四X向移动机构带动第二芯包夹取装置将下端芯包传输给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将下端芯包输送到上端芯包正下方,工件传输线将上端芯包传输给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如图16所示,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带动上端芯包由竖直翻转为水平状态,组合焊接装置将电极B端焊接于下端芯包顶部,如图17所示,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带动上端芯包回到竖直位置,上端芯包翻转的同时将第一电极B端下端再次被弯折90°,使第一电极B端被压紧在上端电容和下端电容之间。上端芯包与下端芯包组成双芯电容,之后工件传输线双层工件夹具错位夹取双芯电容传输到下一工位。
(5)上料第二电极,焊接第二电极短边C端
工件传输线将双芯电容传输给第五芯包固定装置,第六X向移动机构带动第二电极夹取装置移动到第二电极上料台上方,第二电极夹取装置下降夹取其中一个第二电极后上升,第二电极夹取装置带动第二电极竖直翻转180°,第十升降气缸带动第三折弯模具上升将第二电极短边C端折弯90°,第二电极夹取装置竖直翻转90°,使第二电极短边C端反向弯折180°,第六X向移动机构带动第二电极夹取装置移动到第五芯包固定装置上方,第二电极夹取装置下降直至第二电极短边C端贴在上端芯包顶面,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将第二电极短边C端焊接于上端芯包顶面,第二电极夹取装置带动第二电极翻转90°,将第二电极贴紧于芯包顶面,之后工件传输线夹取双芯电容传输到下一工位。
(6)焊接第二电极长边D端
工件传输线移动到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附近,第四折弯装置将第二电极长边D端垂直向下折弯90°后,工件传输线将双芯电容传输给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带动双芯电容竖直翻转180°,第七X向移动机构带动第五折弯装置移动到工件上方,第五折弯装置下降将第二电极长边D端向工件底面弯折90°,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将电极长边D端与下端芯包底面焊接,至此双芯电容的焊接工作已全部完成,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带动成品双芯电容竖直翻转180°,之后工件传输线夹取成品双芯电容传输到下一工位.
(7)贴标;装盘
工件传输线将成品双芯电容传输给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第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带动成品双芯电容水平旋转90°后,上升到贴标装置附近,贴标装置水平伸出给成品双芯电容贴标,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带动成品双芯电容往反方向水平旋转90°后,带动成品双芯电容下降直至将成品双芯电容放置于出料轨道上。
本发明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可实现自动取料、自动装配、自动焊接和成品的自动装盘,提高了电容的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和生产空间。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发明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件输送线(1)和工作台(100),所述工件输送线(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工作台(100)上位于工件传输线(1)的入口端一侧设置有第一上料轨道(2),所述第一上料轨道(2)包括第一Y向移动机构(21)和第一芯包上料台(22),所述第一Y向移动机构(2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一芯包上料台(22)设置于第一Y向移动机构(21)上,所述第一Y向移动机构(21)用于带动第一芯包上料台(22)沿Y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一芯包上料台(22)上的上端芯包(102)输送到绝缘板加装工位(3),所述工作台(100)上沿工件输送线(1)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绝缘板加装工位(3)、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6)、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7)和贴标装盘工位(8);
所述工件输送线(1)用于将芯包依次由绝缘板加装工位(3)、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6)和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7)输送到贴标装盘工位(8),所述绝缘板加装工位(3)用于将绝缘板(101)安装于上端芯包(102)上,所述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用于将第一电极(103)折弯成U形后焊接于上端芯包(102)上,所述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用于将第一电极(103)的一端焊接到下端芯包(104)上表面并将焊接有第一电极(103)的上端芯包(102)与下端芯包(104)组合得到双芯电容,所述第二电极加装工位(6)用于将第二电极(105)的短端弯折并焊接于双芯电容的上端芯包(102)上,所述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7)用于将第二电极(105)的长端折弯并焊接于双芯电容的下端芯包(104)上,所述贴标装盘工位(8)用于将成品双芯电容贴标装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输送线(1)包括第一X向移动机构(11)、第二Y向移动机构(12)和工件夹具(13),所述第一X向移动机构(1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二Y向移动机构(12)设置于第一X向移动机构(11)上,所述第一X向移动机构(11)用于带动第二Y向移动机构(12)远离或靠近各个工位,所述第二Y向移动机构(12)上设置有多个工件夹具(13),且第二Y向移动机构(12)上的工件夹具(13)均位于两个工位之间,所述第二Y向移动机构(12)用于带动工件夹具(13)在相邻工位之间往返移动;
所述工件夹具(13)包括单层工件夹具和双层工件夹具,所述单层工件夹具用于夹持单个电容,所述双层工件夹具用于夹持双芯电容,所述双层工件夹具在传输双芯电容时可根据需要错开位置;
所述单层工件夹具包括夹紧气缸(131)和两个V形夹具(132),所述V形夹具(132)对称设置于夹紧气缸(131)两侧且在夹紧气缸(131)的推动下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双层工件夹具包括夹紧气缸(131)和两组V形夹具(132),所述双层工件夹具的夹紧气缸(131)用于带动两组V形夹具(132)互相靠近或远离,每组V形夹具(132)均包括两片V形夹具(132),且双层工件夹具的两组V形夹具(132)上下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绝缘板加装工位(3)和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之间的第二Y向移动机构(12)上的工件夹具(13)上设置有按压机构(14),所述按压机构(14)用于在工件输送线(1)在输送工件时将绝缘板(101)压在上端芯包(102)上,所述按压机构(14)包括第一升降气缸(141)和按压片(142),所述按压片(142)设置于第一升降气缸(141)顶部且在第一升降气缸(14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位于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与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之间的第二Y向移动机构(12)上的工件夹具(13)上设置有伸出气缸(15),所述伸出气缸(15)上设置有第一按压块(16),所述伸出气缸(15)用于推动第一按压块(16)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第一按压块(16)用于将第一电极(103)按压在上端芯包(102)的侧面防止第一电极(103)在传输过程中在上端芯包(102)上移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板加装工位(3)包括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1)、第一机架(32)、第二X向移动机构(33)和绝缘板上料台(34),所述第一机架(3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1)用于夹持上端芯包(102),所述第一机架(32)上设置有第二X向移动机构(33),所述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1)包括固定座和固定在固定座上的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且位于绝缘板上料台(34)和第一上料轨道(2)之间;
所述绝缘板上料台(34)包括绝缘板放置台(341)和第三Y向移动机构(342),所述第三Y向移动机构(34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绝缘板放置台(341)设置于第三Y向移动机构(342)上,所述第三Y向移动机构(342)用于带动绝缘板放置台(341)沿Y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绝缘板放置台(341)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绝缘板(101)轮廓对应的绝缘板放置槽,所述绝缘板放置槽用于放置绝缘板(101);
所述第二X向移动机构(33)上设置有芯包夹取装置(35)和绝缘板吸附装置(36),所述第二X向移动机构(33)用于带动芯包夹取装置(35)和绝缘板吸附装置(36)沿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芯包夹取装置(35)用于夹取第一上料轨道(2)上的上端芯包(102)并将上端芯包(102)传输给第一芯包固定装置(31),所述绝缘板吸附装置(36)用于吸附绝缘板放置台(341)上的绝缘板(101)并将绝缘板(101)安装到上端芯包(102)上;
所述芯包夹取装置(35)包括第二升降气缸(351),所述第二升降气缸(351)设置于第二X向移动机构(33)上,所述第二升降气缸(351)上设置有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二升降气缸(351)用于带动单层工件夹具上升或下降;所述绝缘板吸附装置(36)包括第三升降气缸(361)和吸盘(362),所述第三升降气缸(361)设置于第二X向移动机构(33)上,所述吸盘(362)设置于第三升降气缸(361)的底部且在第三升降气缸(36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吸盘(362)用于吸附绝缘板(1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弯折加装焊接工位(4)包括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第二机架(42)、第三X向移动机构(43)、第四Y向移动机构(44)、第一电极上料台(45)和第一电极焊接装置(46),所述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用于夹持并带动上端芯包(102)在竖直平面内旋转,以调整上端芯包(102)的姿态,所述第二机架(4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二机架(42)的顶部设置有第三X向移动机构(43),所述第四Y向移动机构(44)设置于第三X向移动机构(43)上,所述第三X移动机构(43)用于带动第四Y向移动机构(44)于第一电极上料台(45)和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第一电极上料台(45)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与第一电极(103)轮廓对应的第一电极放置槽,所述第一电极放置槽用于放置第一电极(103),所述第一电极焊接装置(46)用于将第一电极(103)的一端焊接于上端芯包(102)底部,所述第一电极焊接装置(46)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四Y向移动机构(44)上设置有电极夹取装置(47)、第一折弯装置(48)和第二折弯装置(49),所述第四Y向移动机构(44)用于带动电极夹取装置(47)、第一折弯装置(48)和第二折弯装置(49)沿Y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电极夹取装置(47)用于夹取第一电极上料台(45)上的第一电极(103)并在第一电极(103)的一端被弯折之后,将第一电极(103)插入上端芯包(102)上的通孔内,所述第一折弯装置(48)用于对第一电极(103)的一端进行折弯,所述第二折弯装置(49)用于对第一电极(103)的另一端进行折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包括第一翻转机构(411)和设置于第一翻转机构(411)上的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一翻转机构(411)用于带动单层工件夹具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所述第一翻转机构(411)上设置有第二按压机构(413)和导向机构(414),所述第二按压机构(413)用于在第二芯包旋转固定装置(41)带动芯包旋转时将第一电极(103)按压在芯包上,所述第二按压机构(413)包括第四升降气缸(4131)、第一推动气缸(4132)和第二按压块(4133),所述第一推动气缸(4132)设置于第四升降气缸(4131)顶部且在第四升降气缸(413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按压块(4133)设置于第一推动气缸(4132)上且在第一推动气缸(4132)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导向机构(414)包括第五升降气缸(4141)、第二推动气缸(4142)和导向块(4143),所述第二推动气缸(4142)设置于第五升降气缸(4141)顶部且在第五升降气缸(414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导向块(4143)设置于第二推动气缸(4142)上且在第二推动气缸(4142)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导向块(4143)的外侧开设有导向斜槽,所述导向机构(414)用于在将第一电极(103)插入上端芯包(102)中部的通孔时,将导向块(4143)推出,使导向斜槽位于上端芯包(102)上通孔的正上方;
所述电极夹取装置(47)包括第六升降气缸(471)、第一旋转气缸(472)、第二夹紧气缸(473)和第一电极夹具(474),所述第六升降气缸(471)设置于第四Y向移动机构(44)上,所述第一旋转气缸(472)设置于第六升降气缸(471)的底部且在第六升降气缸(47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夹紧气缸(473)设置于第一旋转气缸(472)的底部,所述第二夹紧气缸(473)用于推动第一电极夹具(474)夹紧或打开;
所述第一折弯装置(48)包括第七升降气缸(481)和第一折弯模具(482),所述第七升降气缸(481)设置于第四Y向移动机构(44)上,所述第一折弯模具(482)设置于第七升降气缸(481)底部且在第七升降气缸(48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二折弯装置(49)包括第八升降气缸(491)、第三推动气缸(492)和第二折弯模具(493),所述第八升降气缸(491)设置于第四Y向移动机构(44)上,所述第三推动气缸(492)设置于第八升降气缸(491)底部且在第八升降气缸(49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折弯模具(493)设置于第三推动气缸(492)上且在第三推动气缸(492)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
所述第二机架(42)上设置有电极支撑机构(421),所述电极支撑机构(421)包括第四推动气缸(4211)和电极支撑板(4212),所述第四推动气缸(4211)设置于第二机架(42)上,所述电极支撑板(4212)设置于第四推动气缸(4211)上且在第四推动气缸(4211)的推动下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电极支撑板(4212)用于在第一折弯装置(48)首次折弯第一电极(103)时对电极下方进行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芯包成组工位(5)包括第二上料轨道(51)、第三机架(52)、第四X向移动机构(53)、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和组合焊接装置(57),所述第二上料轨道(51)包括第五Y向移动机构(511)和第二芯包上料台(512),所述第五Y向移动机构(51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二芯包上料台(512)设置于第五Y向移动机构(511)上,所述第五Y向移动机构(511)用于带动第二芯包上料台(512)沿Y方向移动,将第二芯包上料台(512)上的下端芯包(104)输送到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所述第三机架(5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三机架(52)的顶部设置有第四X向移动机构(53),所述第四X向移动机构(53)上设置有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所述第四X向移动机构(53)用于带动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于第二上料轨道(51)与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用于夹取第二上料轨道(51)上的下端芯包(104)并将其传输给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所述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用于将下端芯包(104)输送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的上端芯包(102)正下方,所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用于夹取工件输送线(1)上的由上个工位处理完成后的上端芯包(102),并将上端芯包(102)放置到下端芯包(104)上,并在焊接之前将上端芯包(102)由竖直状态翻转为水平状态,在第一电极(103)的一端焊接于下端芯包(104)之后将上端芯包(102)由水平状态翻转为竖直状态,并将第一电极(103)的一端再次折弯,所述组合焊接装置(57)将第一电极(103)的一端焊接到下端芯包(104)上表面,所述组合焊接装置(57)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包括第十升降气缸(551)、第五X向移动机构(552)和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十升降气缸(551)设置于第五X向移动机构(552)上且在第五X向移动机构(552)的带动下沿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单层工件夹具设置于第十升降气缸(551)上且在第十升降气缸(55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包括第二翻转机构(561),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61)上设置有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二翻转机构(561)用于带动单层工件夹具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所述第四芯包翻转固定装置(56)上的单层工件夹具位于第三芯包移动固定装置(55)上的单层工件夹具的正上方;
所述第二芯包夹取装置(54)包括第九升降气缸(541)和单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九升降气缸(541)设置于第四X向移动机构(53)上,所述第九升降气缸(541)用于带动设置于第九升降气缸(541)底部的单层工件夹具上升或下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加装焊接工位(6)包括第五芯包固定装置(61)、第四机架(62)、第六X向移动机构(63)、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第二电极上料台(65)和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66),所述第五芯包固定装置(61)用于接收和装夹工件传输线输送过来的双芯电容,所述第四机架(6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四机架(62)的顶部设置有第六X向移动机构(63),所述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设置于第六X向移动机构(63)上,所述第六X向移动机构(63)用于带动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于第二电极上料台(65)和第五芯包固定装置(61)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用于从第二电极上料台(65)上夹取第二电极(105),将第二电极(105)夹取并输送到双芯电容上,并对第二电极(105)进行翻转,调整位置;
所述第二电极上料台(65)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二电极(105)轮廓对应的第二电极放置槽,所述第二电极放置槽用于放置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66)用于将第二电极(105)的短端焊接在上端芯包(102)上,所述第二电极短端焊接装置(66)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五芯包固定装置(61)包括固定座和设置于固定座上的双层工件夹具,所述固定座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第十一升降气缸(611),所述第十一升降气缸(611)顶部设置有第三折弯模具(612),所述第十一升降气缸(611)用于带动第三折弯模具(612)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三折弯模具(612)用于折弯第二电极(105)的短端;
所述第二电极夹取装置(64)包括第十二升降气缸(641)、第三翻转机构(642)、L形固定板(643)、第三夹紧气缸(644)和第二电极夹具(645),所述第十二升降气缸(641)设置于第六X向移动机构(63)上,所述第三翻转机构(642)设置于第十二升降气缸(641)底部且在第十二升降气缸(64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L形固定板(643)设置于第三翻转机构(642)上,所述第三夹紧气缸(644)设置于L形固定板(643)上,所述第三夹紧气缸(644)用于带动第二电极夹具(645)对第二电极(105)进行夹取,所述第三翻转机构(642)用于在第二电极(105)的短端被折弯之后带动第二电极(105)整体进行翻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底部焊接工位(7)包括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第五机架(72)、第七X向移动机构(73)、第四折弯装置(74)、第五折弯装置(75)和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76),所述第五机架(7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设置于第五机架(72)中部,所述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用于固定并翻转调整双芯电容的姿态,所述第七X向移动机构(73)设置于第五机架(72)顶部,所述第五折弯装置(75)设置于第七X向移动机构(73)上,所述第七X向移动机构(73)用于带动第五折弯装置(75)于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第四折弯装置(74)用于将第二电极(105)的长端由水平方向向下折弯90°,所述第五折弯装置(75)用于将第二电极(105)的长端由竖直方向向芯包处折弯90°,所述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76)用于将第二电极(105)长端焊接于双芯电容底部,所述第二电极长端焊接装置(76)包括直角坐标机器人和设置于直角坐标机器人上的焊枪;
所述第四折弯装置(74)包括高台(741)、第十三升降气缸(742)和第四折弯模具(743),所述高台(74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第十三升降气缸(742)设置于高台(741)顶部,所述第四折弯模具(743)设置于第十三升降气缸(742)底部且在第十三升降气缸(742)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五折弯装置(75)包括升降机构(751)和第五折弯模具(752),所述升降机构(751)设置于第七X向移动机构(73)上,所述第五折弯模具(752)设置于升降机构(751)上,所述升降机构(751)用于带动第五折弯模具(752)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包括第四翻转机构(711),所述第四翻转机构(711)设置于第五机架(72)中部,所述第四翻转机构(711)上设置有双层工件夹具,所述第四翻转机构(711)用于带动双芯电容在竖直平面上翻转;
所述第四翻转机构(711)上设置有第五推动气缸(712),所述第五推动气缸(712)上设置有按压板(713),所述第五推动气缸(712)用于推动按压板(713)在水平面上伸出或收回,所述按压板(713)用于在第六芯包翻转固定装置(71)带动双芯电容翻转时将第二电极(105)按压在芯包上防止第二电极(105)与双芯电容发生移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贴标装盘工位(8)包括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81)、第六机架(82)、贴标装置(83)和出料轨道(84),所述第六机架(82)设置于工作台(100)上且位于出料轨道(84)旁,所述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81)设置于第六机架(82)上,所述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81)用于固定并带动双芯电容移动到贴标装置(83)旁边,并将贴标完毕后的成品双芯电容放置到出料轨道(84)上,所述贴标装置(83)用于给焊接好的成品双芯电容贴上标签,所述出料轨道(84)用于放置成品电容;
所述第七芯包移动固定装置(81)包括第二升降机构(811)和第二旋转气缸(812),所述第二升降机构(811)设置于第六机架(82)上,所述第二旋转气缸(812)设置于第二升降机构(811)上且在第二升降机构(811)的带动下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旋转气缸(812)底部设置有双层工件夹具,所述第二旋转气缸(812)用于带动成品双芯电容在水平面内旋转,调整工件的贴标位置;
所述出料轨道(84)包括第八X向移动机构(841)和出料台(842),所述第八X向移动机构(841)设置于工作台(100)上,所述出料台(842)设置于第八X向移动机构(841)上,所述第八X向移动机构(841)用于带动出料台(842)沿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出料台(842)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与芯包底面形状对应的成品放置槽,所述成品放置槽用于放置成品双芯电容。
CN201910966343.6A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Active CN1108425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6343.6A CN110842580B (zh)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6343.6A CN110842580B (zh)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42580A CN110842580A (zh) 2020-02-28
CN110842580B true CN110842580B (zh) 2020-06-05

Family

ID=69597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66343.6A Active CN110842580B (zh)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425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2656A (zh) * 2021-05-13 2021-07-30 深圳市完美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显示组件的全自动组装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4464B2 (ja) * 2000-01-18 2003-01-0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加工装置
CN101249610A (zh) * 2008-04-14 2008-08-2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片式瓷介电容器自动装配焊接联动机
CN202977947U (zh) * 2013-01-15 2013-06-05 东莞市精研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电容电阻焊接机
CN203426560U (zh) * 2013-07-31 2014-02-12 陕西航天机电环境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电容器芯子自动焊接装置
CN203649676U (zh) * 2013-11-15 2014-06-18 钲镒科技有限公司 焊接机
CN106584110A (zh) * 2016-12-24 2017-04-26 秦皇岛航天华世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电容自动成型焊接机
CN106695050A (zh) * 2016-12-26 2017-05-24 东莞市蓉工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圆形电容上下电极的自动焊接装置
CN206806704U (zh) * 2017-06-09 2017-12-26 广州中力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导线数控送线自动焊接机
CN209223438U (zh) * 2018-11-20 2019-08-09 苏州机翊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焊接电容的自动化流水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900512U (zh) * 2018-03-09 2018-09-25 长沙红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连续化自动焊接成组生产线
CN108213792B (zh) * 2018-03-09 2024-02-02 长沙红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连续化自动焊接成组生产线及工作方法
CN208195985U (zh) * 2018-05-17 2018-12-07 深圳市博智达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焊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4464B2 (ja) * 2000-01-18 2003-01-0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加工装置
CN101249610A (zh) * 2008-04-14 2008-08-2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片式瓷介电容器自动装配焊接联动机
CN202977947U (zh) * 2013-01-15 2013-06-05 东莞市精研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电容电阻焊接机
CN203426560U (zh) * 2013-07-31 2014-02-12 陕西航天机电环境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电容器芯子自动焊接装置
CN203649676U (zh) * 2013-11-15 2014-06-18 钲镒科技有限公司 焊接机
CN106584110A (zh) * 2016-12-24 2017-04-26 秦皇岛航天华世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电容自动成型焊接机
CN106695050A (zh) * 2016-12-26 2017-05-24 东莞市蓉工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圆形电容上下电极的自动焊接装置
CN206806704U (zh) * 2017-06-09 2017-12-26 广州中力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导线数控送线自动焊接机
CN209223438U (zh) * 2018-11-20 2019-08-09 苏州机翊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焊接电容的自动化流水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42580A (zh) 2020-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11258B (zh) 自动贴装设备
CN102189320B (zh) 自动点焊系统
CN110977080B (zh) 一种全自动环形pcb板和fpc软板焊接系统
CN210914309U (zh) 一种用于电路板焊接的芯片自动上料装置
WO2020107706A1 (zh) 电子雷管产线用一体化自动焊接设备
CN109262263A (zh) 插头组装设备及输送装置
CN108878126A (zh) 一种贴片电感组装机
CN111531238A (zh) 一种变压器焊接组装一体化生产线
CN113977138A (zh) 一种pcb电路板的焊接装置
CN109262266A (zh) 一种插头组装设备
CN107298306B (zh) 一种送料装置
CN112850012A (zh) 芯片自动转移设备
CN110842580B (zh) 一种双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CN209835009U (zh) 一种嵌入式电源自动组装流水线设备
CN209787738U (zh) 自动贴装设备
CN110860899B (zh) 一种单芯电容全自动焊接系统
CN113423261B (zh) 一种自动贴片机以及贴片工艺
CN113458749B (zh) 触摸屏自动化组装生产线
CN204305474U (zh) 采用机器人的pcb板插装设备及其生产线
CN109483223A (zh) 一种插头及其生产方法
CN211034357U (zh) 电路板装入tray盘设备
CN210615437U (zh) 电线电路板焊接装置
CN219044666U (zh) 一种自动套壳机
CN216597518U (zh) 一种芯片封装用的自动封装设备
CN215830901U (zh) 触摸屏自动化组装生产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