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2129B - 无纺布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2129B
CN110832129B CN201880042467.9A CN201880042467A CN110832129B CN 110832129 B CN110832129 B CN 110832129B CN 201880042467 A CN201880042467 A CN 201880042467A CN 110832129 B CN110832129 B CN 1108321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movable layer
region
front surfac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24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2129A (zh
Inventor
濑户吉彦
衣笠由彦
谷口正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32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2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2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2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in combination with mechan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s other than emboss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A61F13/51108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the top sheet having corrugations or embossments having one axis relatively longer than the other axis, e.g. forming channels or grooves in a longitudinal direc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otherwise than in a plane, e.g. in a tubular way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3/00Other non-woven fabr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2013/51078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being embossed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orientated, e.g. in parallel (anisotropic flee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纺布(10),其具有具备正面及背面(10SA、10SB)的可动层(4),且可动层(4)具有上述正面及背面中的一面能够相对于另一面在沿该一面的方向上移动5mm以上的可动区域。

Description

无纺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涉及一种无纺布。
背景技术
在婴儿用尿布、成人用尿布、卫生用品、眼罩、口罩等中多数情况下使用无纺布。已知有针对该无纺布使其具有各种功能的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无纺布是朝一面侧突起的第1突起部与朝和一面为相反面侧突起的第2突起部朝向面内的两个不同方向经由环状构造的壁部而多个交替地扩展且连续。关于该无纺布,为了通过与肌肤点接触而实现柔软地接触的良好的肌肤触感,而使第1突起部的纤维密度低于第2突起部的纤维密度。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织物是为了表现出蓬松性及伸长性,而包含至少具有第1纤维及第2纤维的无纺布,且第1纤维收缩率与第2纤维收缩率之差至少设为约8%。
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无纺布是为了使凸条部易于追随穿着者的肌肤的移动,而将侧部域的纤维密度形成为小于顶部域的纤维密度及底部域的纤维密度,该侧部域位于作为凸条部的顶部的顶部域与作为凹条部的底部的底部域之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367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9-5102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6-0795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该无纺布具有具备无纺布的正面及背面的可动层,且该可动层具有上述正面及背面中的一面能够相对于另一面在沿该一面的方向上移动5mm以上的可动区域。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及优点当可适当参照附图附图,并根据下述记载而变得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穿着有将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之一实施方式用作正面片材的尿布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沿无纺布的正面的方向的移动范围的测定方法之一例的概略构成图,(A)是表示测定前的状态的附图,(B)是表示测定状态的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之一实施方式的具体例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无纺布的沿F1-F1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无纺布的沿F2-F2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的测定方法的附图,(A)是表示无纺布的鸟瞰图的附图代用照片,(B)是示意性地表示(A)的P部分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的俯视观察图。
图7是表示构成纤维的根数的测定方法的附图,且是示意性地表示图6的(A)中的P部分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的俯视观察图。
图8是表示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的附图,且为示意性地表示图6的(A)中的P部分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的俯视观察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使用芯的树脂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的树脂成分为聚乙烯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无纺布的压缩1日后的恢复性的图表。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本发明的无纺布用作正面片材的尿布的具体例的局部切开立体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优选的制造方法之一例的说明图。(A)是表示在支持体公材上配置纤维网,并将支持体母材自上述纤维网上压入至支持体公材的步骤的说明图。(B)是表示自支持体母材的上方提出第1热风而将纤维网赋形的步骤的说明图。(C)是将支持体母材卸除,并自被赋形的纤维网的上方吹送第2热风而使纤维彼此熔合的步骤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于一种相对于肌肤面具有优异的追随性的无纺布。
存在由于无纺布的正面或背面与肌肤面之间产生的摩擦,而在穿着者的肌肤面移动时,对肌肤面产生由无纺布造成的擦伤的情况。就肌肤面的保护的观点而言,要求无纺布比先前更柔软地变形而提高对肌肤面的追随性,进而抑制擦伤的产生。
关于该方面,在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无纺布中,能够将无纺布整体相对于压力的形状变形抑制为较少,但无纺布相对于肌肤面向沿无纺布的正面的方向的移动的追随性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无纺布中,由于为在两面具有无凹凸的平坦面的无纺布,故而相对于具有起伏等的穿着肌肤面的追随性较低,在无纺布面与肌肤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变大,而产生上述擦伤。进而,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无纺布中,虽凸条部易于追随穿着者的肌肤的移动,但无纺布相对于肌肤面的移动的追随性进一步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无纺布相对于肌肤面具备优异的追随性。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之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具有正面及背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正面及背面设为正面10SA、及将与该正面10SA为相反侧的面设为背面10SB而进行说明。另外,将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设为Z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未作特别说明,则将正面10SA表示为目视的面(观察面),但本发明的无纺布并非限定于此,也可将背面10SB设为目视的面(观察面)。
无纺布10具有具备正面10SA及背面10SB的可动层4。具体而言,可动层4是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具有正面侧4S、背面侧4B及可动层的内部侧4M的区域。正面侧4S的区域是指自无纺布10的正面10SA观察时,能够观察到的存在纤维的厚度方向的区域,背面侧4B的区域是指从无纺布10的背面10SB观察时,能够观察到的存在纤维的厚度方向的区域。可动层的内部侧4M的区域是指在厚度方向上由正面侧4S与背面侧4B所夹着的区域。即,可动层4的正面侧4S的区域包含无纺布10的正面10SA,可动层4的背面侧4B的区域包含背面10SB。
可动层4具有无纺布10的一面能够相对于另一面、即正面10SA、背面10SB分别相对于背面10SB、正面10SA在平面方向上移动5mm以上的可动区域(以下,也将可动区域的大小称为“移动范围”或“可动量”)。关于可动层4的可动量,优选为6mm以上,更优选为7mm以上。可动量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但就防止贴附于肌肤的观点而言,为10mm以下,优选为9mm以下,更优选为8mm以下。
在可动层4的可动区域中,无纺布10的正面10SA与背面10SB能够相互朝相反的方向移动。此种移动的原因是可动层4的内部侧4M成为能够通过肌肤与无纺布10的摩擦力以下的力而开始移动的变形性较高的中间区域。
以下,针对可动层4,对正面10SA相对于背面10SB在沿正面10SA的方向上可动的情况进行说明,也可应用于背面10SB相对于正面10SA可动的情况。
图1表示无纺布10的正面10SA抵接于肌肤面SK,且相对于背面10SB能够在沿正面10SA的方向上移动的可动层4。沿正面10SA的方向是指在将无纺布10展开并将其背面10SB侧放置于平面上的情况下,沿以接触于无纺布10的正面10SA的方式配置的假想平面的方向。沿~的方向意指平行的方向。上述可动层4是指在在沿无纺布10的正面10SA的方向上施加有外力EF(在图1中,利用箭头EF表示)的情况下,在施加有该外力EF的方向上正面10SA相对于背面10SB移动的层。优选为无纺布10整体成为可动层4。
作为可动层4的优选的方式,可列举具有下述凹凸部,且具有壁部的结构。在在无纺布10的正面10SA或背面10SB具有凸部的情况下,若将正面移动范围设为D,将表观厚度设为t,将外角设为θ,则具有下述式(1)的关系。
D=|t·cosθ| (1)
另外,即便在无纺布10不具有凹凸而正面10SA及背面10SB均为平坦的面的情况下,也可具备可动层4。在该情况下,正面10SA的移动范围不受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所限制。即便可动层4的纤维被折叠而表观厚度变薄,也能够确保移动范围。即,也可为能移动表观厚度以上的结构。表观厚度是指通过下述测定方法所测定的无纺布10的厚度。
可动层4的可动性是因可动层的内部侧4M的纤维处于能自由地移动的状态。例如,起因于如下等,即,在可动层的内部侧4M,存在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少于可动层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存在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少于可动层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及存在纤维在垂直方向上取向的区域。由此,正面10SA追随肌肤面SK的移动,而相对于肌肤面SK不打滑地移动。而且,正面10SA能够通过小于作用于与肌肤面SK之间的摩擦力的力而开始移动。因此,尤其是,即便不对无纺布10的正面10SA进行如提高与肌肤面SK之间的摩擦力那样的操作,也通过可动层4的可动性而使正面10SA追随肌肤面SK。可动层4的上述可动性能够使无纺布10的正面10SA也能追随肌肤面SK的无规则移动。通过此种无纺布10的追随性,能够抑制对于肌肤面SK产生的由无纺布10的正面10SA造成的擦伤。另外,即便无纺布10的可动层4暂时挠曲而不恢复,也可通过可动层4的可动性而确保追随性。
[无纺布10的正面10SA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
如图2所示,以如下方式进行测定。
(i)测定试样的制作:
作为测定试样,准备大小为50mm×50mm的无纺布试样。如图2的(A)所示,在背面侧衬纸52的整个面涂布粘接剂而形成粘接层51,将无纺布试样的背面10SB粘接而固定于粘接层51。粘接剂使用KONISHI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BondG103,且涂布0.5g。另外,在正面侧衬纸54的整个面涂布与上述相同的粘接剂而形成粘接层53,将无纺布试样的正面10SA粘接而固定于粘接层53。另外,在无法以50mm×50mm的大小采取无纺布的情况下,将多片无纺布以成为上述大小的方式排列并粘接于衬纸。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组入在市售的吸收性物品的无纺布设为测定对象的情况下,使用冷喷涂而从吸收性物品将无纺布仔细地剥离并取出,制作上述测定试样。此时,在在试样附着有热熔粘接剂的情况下,使用有机溶剂将热熔粘接剂去除。该方法针对本说明书中的无纺布的其他测定所使用的试样全部相同。
(ii)移动范围的测定:
接下来,如图2的(B)所示,使用固定具55将背面侧衬纸52固定于测定用基座56上。将用以对无纺布试样的正面10SA朝沿该正面10SA的方向的一方向施加拉伸力的线57的一端57A安装于正面侧衬纸54。使线57的另一端57B经由转动自如的滑轮58而朝铅垂下方垂下。在测定时,在线57的另一端57B以悬挂的方式安装砝码59。因此,在在线57的另一端57B安装有砝码59时,通过砝码59的重量,而线57将正面侧衬纸54朝沿无纺布试样的正面的方向(在图2的(B)中是朝向附图右方向)拉伸。
测定是首先设为不安装砝码59的状态,测定无纺布试样的初始位置而获得测定值M1。然后,安装砝码59(50g),通过平稳地放开砝码59,而利用砝码59将无纺布10的正面10SA朝沿该正面10SA的方向(滑轮方向)拉伸。图2的(B)表示即将拉伸之前的状态。在拉伸时对无纺布试样的正面10SA施加剪切应力(在上述条件下为200Pa)。
在放开砝码59且无纺布试样的正面10SA的移动停止之后,测定无纺布试样的停止位置,获得测定值M2。然后,求出测定值M2与测定值M1之差,算出无纺布试样的正面10SA可动的量,并将该可动的量设为无纺布10的正面10SA移动的范围。
接下来,对无纺布10的优选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3~5表示无纺布10的优选的方式(无纺布10A)。无纺布10A是在第1面侧Z1具有凹凸部8,在第2面侧Z2具有凹凸部9。凹凸部8具有从第1面侧Z1侧观察时的凹部81及凸部82。此处,将上述无纺布10的正面10SA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中的背面10SB设为第2面侧Z2,将正面10SA设为第1面侧Z1而进行说明。将无纺布展开放置于平面上的情况下的平面被设为“基准面”。在该情况下,将使无纺布10的第2面侧Z2朝下地将无纺布10展开载置于平面时的第2面侧Z2的面设为无纺布基准面10SS(以下,也称为基准面10SS)(参照图4)。因此,背面10SB与基准面10SS成为同一面(参照图4)。即,凸部82从基准面10SS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突起为隆起状。另外,凹凸部9从第2面侧Z2侧观察时具有凹部91及凸部92。此处,凹部81与凸部92处于正反关系,凹部91与凸部82处于正反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也可将上述测定方法中的背面10SB侧设为第1面侧Z1,在该情况下,凹凸部8变为凹凸部9,凹部81变为凸部92。
如图4及图5所示,凹凸部8及凹凸部9具有如下所述的结构。
凹凸部8具备凹部81的底部81B(以下,也称为凹底部81B)、凸部82的顶部82T(以下,也称为凸顶部82T)、及将凸顶部82T与凹底部81B相连的壁部3。凹底部81B由形成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构成。凸顶部82T由形成第1面侧的Z1的平坦面的外表面纤维层1构成。壁部3是形成凹部81及凸部82的侧面部,且区分凹部81及凸部82的共通的壁。
另外,凹凸部9具备凹部91的底部91B(以下,也称为凹底部91B)、凸部92的顶部92T(以下,也称为凸顶部92T)、及将凸顶部92T与凹底部91B相连的壁部3。凹底部91B由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构成。凸顶部92T由形成第2面侧Z2的平坦面的外表面纤维层2构成。壁部3是形成凹部91及凸部92的侧面部,且区分凹部91及凸部92的共通的壁。
而且,顶部82T及底部91B由共通的外表面纤维层1构成。顶部92T及底部81B由共通的外表面纤维层2构成。
另外,凹部91分别对应于外表面纤维层1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及第2外表面纤维层12,而具有第1外表面纤维层11成为底部的凹部911及外表面纤维层12成为底部的凹部912。而且,在第2面侧Z2,凹部911在Y方向上连通,凹部912在X方向上连通,凹部911与凹部912连通。
另外,壁部3形成包围第1面侧Z1的凹部81的四方的外壁。即,由壁部3包围的凹部81的内部形成独立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4个壁部3形成箱形的空间。但是,包围凹部81的壁部3的个数、或由壁部3形成的凹部形状并非限定于此。
进而,在将第2面侧Z2设为基准面10SS时,凸部82的壁部3的外角θ优选为110°以下。
构成凸部82的壁部3的外角θ可定义为沿无纺布10的一方向,在凹凸部8的凹部81中央处的纵剖面中,通过壁部3的最上端部及最下端部的直线与基准面10SS所成的凸部82外侧的角度。
构成图3所示的凸部82的壁部3的外角θ具有外角θ1及外角θ2,该外角θ1是沿无纺布10的一方向,在凹凸部8的凹部81中央处的纵剖面中,通过壁部3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直线与基准面10SS所形成的角(图4),该外角θ2是沿与无纺布10的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凹凸部8的凹部81中央处的纵剖面中,通过壁部3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直线与基准面10SS所形成的角(图5)。外角θ1及θ2是从图3中的沿F1-F1线的X方向的纵剖面、与沿F2-F2线的Y方向的纵剖面相互正交的方向测定的外角。外角θ1、θ2的任一者均优选为落在下述规定值内。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第1面侧Z1设为基准面10SS时,凸部92的壁部3的外角θ优选为110°以下。
关于上述外角θ,就使可动层4具备上述可动区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10°以下,更优选为100°以下,进而优选为90°以下。而且,优选为6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进而优选为80°以上。通过将外角θ设为上述上限值以下,而通过对正面10SA(外表面纤维层1的表面)在沿正面的方向上施加的外力,壁部3整体易自无纺布基准面10SS的起点起以倾斜的方式可动,正面10SA的可动量变大,能够获得充分的可动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将外角θ设为上述下限值以上,而凸部82彼此离开,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能获得凹凸构造。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在壁部3的上端部3A与下端部3B之间,壁部3相对于无纺布基准面10SS的外角θ局部地为上述范围外也被允许。例如,在壁部3的上端部3A与下端部3B之间,以上述纵剖面观察时的壁部3也可为波纹形状。
将凹部81自侧部包围的壁部3优选为分别以相同程度倾斜。即,优选为各壁部的外角θ的值相同。
例如,优选为自壁部的一方向测定的外角θ(例如θ1)和自与该一方向正交的方向测定的外角θ(例如θ2)为相同程度。
为相同程度是指两者的外角θ1、θ2之差为0°以上且10°以下,优选为8°以下,更优选为6°以下,进而优选为4°以下。
[外角θ的测定方法]
通过上述[无纺布10的正面10SA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的(i)测定试样的制作所示的方法,制作测定试样。
接下来,将无纺布10的测定试样以包含凹凸部8或凹凸部9的方式,从第1面侧Z1面朝向第2面侧Z2面、或从第2面侧Z2面朝向第1面侧Z1面切开,而获得纵剖面(F1-F1剖面(参照图4)或F2-F2剖面(参照图5))。此时,在各剖面中,包含凹部81、凸部82、壁部3、或凹部91、凸部92、壁部3。接下来,以无纺布10的基准面10SS成为水平的方式静置,以包含凹部81、凸部82、壁部3、或凹部91、凸部92、壁部3的方式,拍摄上述各纵剖面,而获得剖面图像。自拍摄到的各剖面图像测定壁部3的外角θ。作为外角θ的测定方法之一,在剖面图像上,引出通过壁部3的上端部3A及下端部3B的直线、与表示基准面10SS的基线,利用例如分度器测定直线与基线所成的外角,而获得壁部3的外角θ。在要被目视的壁部3的面并不平坦而为凹凸面的情况下,也可与上述同样地进行测定。
无纺布10优选为使可动层4的内部侧4M(参照图1)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熔合点数)少于可动层4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各者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
通过具有上述关系,而与正面侧4S或背面侧4B相比,可动层的内部侧4M更易于在沿正面的方向上移动。其原因在在,可动层的内部侧4M的构成纤维的移动被构成纤维的熔合点阻碍的情况变少,而易于移动。由此,相对于施加于可动层4的正面侧4S或背面侧4B的沿正面10SA的方向的外力(例如,来自肌肤面的负荷),可动层4的正面10SA易于追随而移动。
具体而言,就通过小于作用于肌肤面SK与可动层4的正面10SA之间的静止摩擦力的力而使可动层4可动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将可动层4中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设定在下述范围内。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优选为可动层4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各者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的70%以下。更优选为65%以下,进而优选为60%以下。而且,就确保可动层的无纺布强度的观点而言,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35%以上,进而优选为4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构成纤维的熔合点数设为上述下限值以上,能确保无纺布强度,可动层4不易垮塌,而易于保持形状。
[熔合点数的测定方法]
(i)测定试样的制作:
通过上述[无纺布10的正面10SA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的(i)测定试样的制作所示的方法,制作测定试样。
(ii)无纺布10的可动层4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
如图6的(A)所示,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JCM-5100(商品名)),对无纺布10在自第1面侧Z1及第2面侧Z2俯视观察的状态下以倍率100倍进行观察,例如获得观察区域P的观察图像。
接下来,在所获得的观察图像内,标注直径0.5mm(观察图像内的尺寸)的基准圆C(参照图6的(B)),对基准圆C内的熔合点数(j)进行计数,并基于下述式(2)而换算为每1mm2的熔合点数(J)。
熔合点数J(个/mm2)=j×5.1(2)
需要说明的是,图6的(B)表示自第1面侧Z1的观察图像。在图示例中,黑圆点部分是基准圆C内的熔合点Y的位置,对其个数进行计数并设为熔合点数的测定值。将针对各个面侧进行测定并进行换算所得的数值设为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数值。
(iii)无纺布10的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
针对可动层4的内部侧4M(参照图1),对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中心部的厚度方向无纺布剖面(与无纺布平面正交的剖面)、及与该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中心部的厚度方向无纺布剖面正交的剖面,通过与上述(ii)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方法相同的方法测定熔合点数。然后,采用熔合点数较多的剖面的值作为无纺布10的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的每1mm2的熔合点数。
(iv)关于上述(ii)及(iii)各者的测定,在同一测定试样中各准备3个部位的观察图像并进行测定,并将平均值设为各区域中的测定值。
无纺布10优选为由1片无纺布构成,并非层叠而成。此处,无纺布是指将纤维网热熔合后所得者,在热熔合前将纤维网层叠而成的材料被定义为1片无纺布。是否为在热熔合前将纤维网层叠而成,可通过对无纺布进行显微镜观察而进行辨别。在所制造出的无纺布中,若未发现熔化为膜状的状态的纤维,则可定义为“1片无纺布”。例如,具有因加热压花而产生的熔合点的无纺布作为“将无纺布贴合而成”而并非1片无纺布。
通过使无纺布10由1片无纺布构成,而在可动层4的内部侧4M,阻碍可动的熔合点的个数变少,因此可动层4易于移动。例如,在层叠无纺布中,在层叠无纺布的内部侧的区域具有为了将无纺布层叠而将纤维彼此粘接的熔合点,该熔合点在阻碍向平面方向进行上述移动的方向上发挥作用。但是,若无纺布由1片构成,则无需如层叠无纺布那样的层间的熔合点,因此易于移动。因此,可动层4的可动区域变宽。
无纺布10优选为使可动层4的内部侧4M(参照图1)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少于可动层4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各者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由此,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与可动层4的正面侧4S或背面侧4B的区域相比,更易于确保纤维间的距离而可动。
具体而言,可动层4的内部侧4M(参照图1)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优选为可动层4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各者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的80%以下,更优选为75%以下,进而优选为70%以下。而且,就确保可动层的无纺布强度的观点而言,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进而优选为50%以上。
通过设为如上述那样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的结构,而可动层的内部侧4M的区域的可动性变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构成纤维的根数设为上述下限值以上,而易于获得可动层4的缓冲性。
[纤维根数的测定方法]
(i)测定试样的制作:
通过上述[无纺布10的正面10SA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的(i)测定试样的制作所示的方法,制作测定试样。
(ii)无纺布10的可动层4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
与上述[熔合点数的测定方法]的(ii)同样地,获得自第1面侧Z1及第2面侧Z2的观察图像(例如利用图7的附图标记P表示的观察图像)。针对各个观察图像,标注上述图6所示的基准圆C(参照图7)。计数通过该基准圆C的线的纤维Fb的根数,将该根数的总和之一半设为存在于该面积中的纤维根数(n),并基于下述式(3),换算为每1mm2的纤维根数(N)。需要说明的是,图7表示从第1面侧Z1的观察图像。在该图示例中,黑圆点部分是通过基准圆C的纤维Fb的位置,对其个数进行计数并进行换算。
纤维根数N(根/mm2)=(n/2)×5.1 (3)
(iii)无纺布10的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
与上述[熔合点数的测定方法]的(iii)同样地,获得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中心部的厚度方向无纺布剖面(与无纺布平面正交的剖面)、及与该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中心部的厚度方向无纺布剖面正交的剖面的观察图像,使用与上述(ii)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方法相同的方法进行测定。然后,采用纤维根数较多的剖面的值作为无纺布10的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的纤维根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无纺布10具有凹凸部的情况下,无纺布10的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例如是针对通过凹凸部的壁部3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且与壁部3正交的沿壁部3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及沿与该剖面正交的壁部的剖面,而进行测定。
(iv)关于上述(ii)及(iii)各者的测定,在同一样品中各准备3个部位的观察图像并进行测定,并将平均值设为测定值。
构成无纺布的纤维相对于俯视观察无纺布时的平面方向为垂直时,以纤维倾倒的方式可动。因此,就使纤维彼此的可动变得容易的观点而言,可动层的内部侧4M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优选为可动层4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参照图1)的区域的任一者或两者中的纤维取向度的1.1倍以上。更优选为1.15倍以上,进而优选为1.2倍以上。而且,就确保可动层的无纺布强度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4倍以下,更优选为1.35倍以下,进而优选为1.3倍以下。
通过具有上述关系,而可动层的内部侧4M易于在沿正面10SA的方向上移动。即,可动层4的移动范围变宽。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纤维取向度设为上述上限值以下,而可动层4具有充分的可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将纤维取向度设为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充分地确保可动层4的厚度方向的强度。因此,即便对于厚度方向的负荷也不易压塌,可动层4的可动区域得以确保,易于追随肌肤面SK向沿正面的方向的移动,不易与肌肤面产生摩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纤维取向度是下述<纤维取向度的定义>所示的数值,通过下述[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而测定。
<纤维取向度的定义>
将纤维在一方向上排列的程度设为纤维取向度,针对可动层4的正面侧4S或背面侧4B,基于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而测定在俯视观察的状态下的方向(例如,MD方向、CD方向)上纤维取向的程度。可动层的内部侧4M的纤维取向度是针对厚度方向的剖面,设为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纤维取向的程度。此处,MD方向是指加工方向(Machine Direction),CD方向是指上述MD方向的正交方向(Cross Direction)。
由于可动层的内部侧4M中的纤维取向度高在正面侧4S或背面侧4B,故而可动层的内部侧4M易于在沿正面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可动层4的移动范围变宽。
[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
(i)测定试样的制作:
通过上述[无纺布10的正面10SA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的(i)测定试样的制作所示的方法,制作测定试样。
(ii)无纺布10的可动层4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
与上述[熔合点数的测定方法]的(ii)同样地,获得自第1面侧Z1及第2面侧Z2的观察图像(例如图8的以附图标记P表示的观察图像)。对各个观察图像,标注呈0.5mm×0.5mm(观察图像内的尺寸)的正方形SQ的基线L(参照图8)。此处,基线L是以与无纺布或组装有无纺布的物品的长度方向(例如MD方向)或正交于该长度方向的方向(例如CD方向)一致的方式制作。即,上下基线由正方形SQ的上边L1、下边L2构成,将通过上下基线的纤维设为“上下纤维根数”,左右基线由正方形的左右边L3、L4构成,将通过左右基线的纤维设为“左右纤维根数”。
纤维取向度(K)是将上下纤维根数及左右纤维根数中的值较大者设为A,将值较小者设为B,并基于下述式(4)而算出。
纤维取向度K(度)=[A/(A+B)]×100 (4)
需要说明的是,图7表示自第1面侧Z1的观察图像。在该图示例中,黑圆点部分是纤维Fb通过正方形的各边(基线)的位置。
(iii)无纺布10的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
针对可动层的内部侧4M,对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中心部的厚度方向无纺布剖面(与无纺布平面正交的剖面),使用与上述(ii)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方法相同的方法进行测定。
(iv)关于上述(ii)及(iii)各者的测定,在同一样品中各准备3个部位的观察图像并进行测定,并将平均值设为测定值。
在无纺布10中,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与可动层4的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之间的关系优选为满足上述纤维的熔合点、纤维根数及纤维取向度的优选的数值范围的至少1个,更优选为满足2个以上,特别优选为满足全部。在满足全部的情况下,能够最有效地排除肌肤面与无纺布10的正面10SA(可动层4的正面侧4S的区域)之间的摩擦变为零(不追随肌肤)的状态,而更易于产生抑制无纺布擦伤肌肤面的效果。
接下来,对图3~5所示的无纺布10A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关于无纺布10A,在可动层4的正面侧4S的区域中,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具有第1、第2外表面纤维层11、12。第1、第2外表面纤维层11、12具有沿无纺布10A的俯视观察时交叉的不同方向的各者延伸的长度。延伸的方向是沿无纺布10A的边的相互正交的X方向及Y方向。作为一例,Y方向为无纺布10A的长度方向,X方向为无纺布10A的宽度方向。
第1外表面纤维层11是在无纺布10A的俯视观察下,在Y方向上无裂缝地连续地延伸。即,第1外表面纤维层11是遍及无纺布10A的长度方向整体地无裂缝地连续,且在与Y方向正交的X方向上,相互隔开地配置有多个。
第2外表面纤维层12是在X方向上延伸,且将在X方向上隔开地并列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11之间相连而配置。“将第1外表面纤维层11、11间相连”是指隔着第1外表面纤维层11而相邻的第2外表面纤维层12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具体而言是指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宽度中心线、与隔着第1外表面纤维层11而相邻的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宽度中心线的偏差为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宽度(Y方向的长度)的范围,例如为5mm以内。
第2外表面纤维层12优选为与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相比,第1面侧Z1的位置形成为稍低。因此,第2外表面纤维层12是通过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的存在而X方向的长度被分断,且多个相互隔开并在X方向上形成行。另外,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宽度(Y方向的长度)优选为比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的宽度(X方向的长度)更窄。该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X方向的行进而在Y方向上相互隔开地配置有多个。需要说明的是,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例如,也可将上述第1面侧Z1的位置或宽度设为与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相同。
在上述外表面纤维层1具有延伸方向不同的多种的情况下,被设为延伸方向的“俯视观察交叉的不同的方向”并不限定于X方向及Y方向。只要为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与沿正面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中的交叉的方向,则可取各种方式。
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位于可动层4的背面侧4B的区域,且相互隔开地配置有多个。具体而言,外表面纤维层2是在第2面侧Z2,覆盖第1面侧Z1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11之间的隔开空间,且沿外表面纤维层11的延伸方向(Y方向)而相互隔开地形成多行。进而,外表面纤维层2的Y方向的行是在与Y方向正交的X方向上,相互隔开地配置有多个。即,外表面纤维层2也在X方向上排列。外表面纤维层2的排列方向在俯视观察下不与外表面纤维层1面重叠的位置,与外表面纤维层1的延伸方向一致。因此,在外表面纤维层1的延伸方向取与上述X方向及Y方向不同的方向的情况下,外表面纤维层2的排列方向也与其对应地变为与上述X方向及Y方向不同的方向。
另外,壁部3位于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且具有:第1壁部31,其将第1面侧Z1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与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相连;及第2壁部32,其将第1面侧Z1的第2外表面纤维层12与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相连。壁部3(第1壁部31及第2壁部32)是依照外表面纤维层1及2的相隔配置,而在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上相互隔开地配置有多个。
构成壁部3的第1壁部31及第2壁部32是沿无纺布10的俯视观察交叉的不同方向配置有多个。具体而言,第1壁部31具备面,该面具有与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Y方向的边一致的长度,且沿着第1面侧Z1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的延伸方向。即,第1壁部31的面是沿Y方向而配置。另一方面,第2壁部32具备面,该面具有与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X方向的边一致的长度,且沿着第1面侧Z1的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延伸方向。即,第2壁部32的面是沿X方向而配置。壁部3(第1壁部31及第2壁部32)的面所沿的方向与外表面纤维层1(第1外表面纤维层11及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延伸方向一致。因此,在外表面纤维层1的延伸方向取与上述X方向及Y方向不同的方向的情况下,壁部3的面所沿的方向也与其对应地成为与上述X方向及Y方向不同的方向。
接下来,以下,一边参照图9,一边对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通过图3~5所表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A相同的构成零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9所示的无纺布10(10B)在上述无纺布10A的第2面侧Z2的整个面配置有被覆层70。除被覆层70以外,与上述无纺布10A相同。被覆层70位于可动层4的背面侧4B的区域。该无纺布10B是在正面10SA(可动层4的正面侧4S的区域)追随肌肤面SK时,作为背面10SB(可动层4的背面侧4B的区域)的被覆层70不滑动,而使正面10SA易于在沿正面10SA的方向上移动。
上述无纺布10优选为满足以下的必要条件。
在无纺布10内,单位面积重量不同,在可动层4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优选为在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中具有单位面积重量少于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各者的区域。在该单位面积重量较少的部分中,纤维彼此的空间较宽,因此容易向沿正面10SA的方向移动。
关于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就确保纤维间的可动空间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5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进而优选为3mm以上。而且,表观厚度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但在吸收性物品等商品形态中,就制成便携性等优异的商品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9mm以下,进而优选为8mm以下。
[无纺布的表观厚度的测定方法]
将测定对象的无纺布裁剪为10cm×10cm,而制作测定试样。在无法取该大小的情况下,尽可能切取较大的面积,而制作测定试样。使用雷射厚度计(OMRON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高精度位移传感器ZS-LD80),测定50Pa的负荷时的厚度。测定三个部位,并将平均值设为表观厚度。
[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测定方法]
与上述表观厚度的测定方法同样地制作测定试样。使用天平,以g单位且至小数点后第二位地对测定试样的质量进行测定,将使该测定值除以测定试样的面积所得的值设为单位面积重量。
无纺布的各部位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测定方法是自测定对象的无纺布切割出各部位,并以mm单位且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一位地测定所切割出的宽度及长度。然后,切割出测定试样直至合计变为50mm2以上为止,针对其合计变为50mm2以上的测定试样的质量,使用精密天平以g单位且至小数点后第四位地进行测定,并将使该测定值除以测定试样的面积所得的值设为单位面积重量。
无纺布10优选为构成的纤维具有芯鞘构造,且在无纺布10内,该芯鞘构造的纤维的芯鞘比不同。而且,在可动层4的厚度方向上,优选为在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中具有鞘比少于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各者的区域。芯鞘比是通过纤维制作时的芯树脂量与鞘树脂量的质量比(质量%)而定义。在鞘比较小的部位,成为因纤维间的熔合树脂量较少而熔合部分容易变形且易于移动的结构。
在纤维具有芯鞘构造的情况下,可在芯成分及鞘成分中使用不同的树脂。其中,就使纤维彼此有效地熔合的观点而言,优选为使用包含低熔点成分及高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例如鞘为低熔点成分且芯为高熔点成分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作为鞘为低熔点成分且芯为高熔点成分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具体例,可列举鞘为聚乙烯(PE)且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芯鞘型复合纤维。
另外,在芯鞘型复合纤维中,通过使鞘的树脂成分较芯的树脂成分在玻璃转移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以下,称为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例如,芯的树脂成分为PET,鞘的树脂成分为PE),减小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成分的质量比,能够提高无纺布的厚度的恢复性。作为此种情况的要因,可认为如下那样。已知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的松弛弹性模数较低。另外,也已知若松弛弹性模数较低,则对于变形难以恢复。因此,可认为通过尽可能减少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成分,能对无纺布赋予更高的厚度恢复性。
在该芯鞘型复合纤维的情况下,纤维总量中的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成分(PE等)的比率优选为以质量比计小于纤维总量中的玻璃转移温度较高的树脂成分(PET等)的比率。具体而言,纤维总量中的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成分的比率以质量比计,优选为4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下。通过减小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成分的比率,能提高无纺布的厚度的恢复性。另外,就无纺布的制造上的观点而言,上述比率以质量比计,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
该情况根据图10所示的图表也可知。在图10中,表示改变芯的树脂成分(PET)及鞘的树脂成分(PE)的比率的情况下的无纺布的压缩1日后的恢复率(测定方法是根据下述实施例中所示的“压缩1日后的恢复性”所示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无纺布是通过包含图12所示的步骤的热风(airthrough)制造方法而制作。利用第1热风W1的吹送处理是在温度160℃、风速54m/s、及吹送时间6s条件下进行。利用第2热风的吹送处理是在温度160℃、风速6m/s、及吹送时间6s条件下进行。关于所制作的无纺布的表观厚度,“芯比30”为6.0mm,“芯比50”为6.9mm,“芯比70”为6.6mm,“芯比90”为6.0mm。玻璃转移温度较低的PE即鞘的树脂成分的比率越小(芯的树脂成分的比率越大),则压缩1日后的恢复率越高。尤其是,若鞘的树脂成分的比率变为未达50质量%(芯的树脂成分的比率超过50质量%),则压缩1日后的恢复率变为70%以上,而优选。
关于无纺布10,无纺布内的每单位面积的卷曲的纤维数不同。而且,在可动层4的厚度方向上,优选为在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中具有卷曲的纤维数少于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各者的区域。在该卷曲纤维较少的部位,不易发生纤维的相互缠绕,因此基本不会产生纤维交络而阻碍移动的情况,而易于移动。具体而言,优选为在可动层4的厚度方向之一部分具有卷曲的纤维数较少的区域。例如,优选为在壁部3的高度方向之一部分区域中具有卷曲的纤维数较少的区域。
或者,也可将壁部3的整体设为卷曲的纤维数较少的区域。
无纺布10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不同,在可动层4的厚度方向上,优选为在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中具有纤维直径比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各者更粗的区域。具体而言,优选为在壁部3的高度方向的一部分区域中具有纤维直径较粗的区域。在该纤维直径较粗的区域中,纤维不密集,因此不易发生纤维的相互缠绕,不会产生纤维交络而妨碍移动的情况,而易于移动。
无纺布10的构成纤维的热伸缩率不同,在可动层4的厚度方向上,优选为在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中具有比正面侧4S及背面侧4B的区域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各者更进行热伸长的区域。例如,优选为在可动层4的厚度方向上具有进行热伸长的区域。该进行热伸长的区域的凸部高度变高,且表观厚度变厚,因此如下述式那样,正面10SA的移动范围变大。在将正面10SA的移动长度设为D,将表观厚度设为t,将外角设为θ时,能获得上述式(1)的关系。具体而言,优选为在壁部3具有进行热伸长的区域。
或者,也可将壁部3的整体设为进行热伸长的纤维区域。
进而,虽未图示,但无纺布10是外表面纤维层1、2及壁部3相互地至少一部分纤维彼此熔合而无接缝地一体化。无纺布10通过壁部3将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与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连结并支承而成为蓬松且具有厚度。无纺布10的厚度并非指外表面纤维层1、2或壁部3的局部的厚度,而是指无纺布整体的被赋形的形状的表观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无纺布10中,外表面纤维层1、2、壁部3及除连接部分以外的各部位中也在至少一部分纤维彼此的交点熔合。另外,在无纺布10中,也可存在不熔合的交点。另外,无纺布10也可包含除热塑性纤维以外的纤维,且也可包含热塑性纤维在与其以外的纤维的交点熔合的情况。
本发明的无纺布只要如上述那样具有正面在沿正面的方向上移动5mm以上的可动区域,则并不限于上述形状,可采用各种形状。
除了上述所说明以外,例如,关于在正面或背面具有不具有凹凸的平坦面的无纺布,也可通过具备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而制成具有5mm以上的可动区域的本发明的无纺布。可动层4的内部侧4M的区域优选为满足上述熔合点数、纤维根数、纤维取向度、单位面积重量、芯鞘比、卷曲数、纤维直径、热伸长区域等条件。另外,关于日本专利特开2012-136791号公报的图1所示的结构的无纺布及日本专利特开2016-79529号公报的图1所示的结构的无纺布,也可进行如下等而制成本发明的无纺布,即,恰当地设定上述熔合点数等各条件、及壁部的外角等。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11,对作为将本发明的无纺布用作正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的优选之一实施方式而应用于尿布200的本体204的例进行说明。该图所示的尿布是片型婴幼儿用抛弃式尿布,且以将展开为平面的状态的尿布稍微弯曲而自内侧(肌肤抵接面侧)观察时的状态表示。
如图11所示,用于本发明的尿布200的吸收性本体204具有以下的基本结构。即,具有:液体透过性正面片材201,其配置在肌肤抵接面侧;液体难透过性背面片材202,其配置在非肌肤抵接面侧;及吸收体203,其存在于正面片材201与背面片材202之间,且具有液体保持性。
正面片材201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正面片材201以将图3所示的无纺布10A以其第1面侧Z1朝向肌肤抵接面侧的方式配置。背面片材202具有在展开状态下其两侧缘在长度方向中央部C向内侧内缩的形状,可包含1片片材,也可包含多片片材。在本例中,配置有侧部片材205所形成的防侧漏褶皱206。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未严格地图标各构件的配置关系或边界,只要设为此种尿布的通常的形态则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
上述尿布200表示为片型,且在背侧R的翼部设置有黏扣带207。将黏扣带207贴附于设置在腹侧F的翼部的带贴附部(未图示),而将尿布穿着固定。此时,将尿布中央部C平缓地朝内侧弯折,以吸收体203沿自臀部至下腹部的方式穿着。通过将无纺布10用作正面片材1,而无纺布表面相对于肌肤面的移动的追随性变得良好,进而肌肤触感松软,能表现柔软的良好质感。
吸收性本体204的形状是具有在穿着时经由穿着者的胯下部分自下腹部侧向臀部侧配置的长度方向及与其正交的宽度方向的纵长形状。在本说明书中,在吸收性本体204的俯视观察下,将相对较长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将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上述长度方向代表性为在穿着状态下与人体的前后方向一致。
正面片材201包含上述本发明的无纺布10,且优选为亲水性无纺布。作为亲水性无纺布,可优选地使用其纤维为聚丙烯与聚乙烯的复合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与聚乙烯的复合纤维等,且实施有亲水化处理的纤维。
上述背面片材202及吸收体203可使用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13-147784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4-005565号公报等中所记载的内容。
作为尿布200的正面片材201,本发明的无纺布10是可动层4能够在沿正面的方向上可动5mm以上,故而易于追随穿着者的臀部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正面片材201对肌肤面的擦伤,而成为对肌肤面温和的正面片材。另外,使正面片材201始终对准于排泄点,从而成为能抑制泄漏的优异的结构。进而,由于能够使正面片材始终存在于所期望的位置,故而也能够将正面片材设为小于先前的面积。
本发明的无纺布可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可优选地用作成人用或婴幼儿用抛弃式尿布、经期卫生棉、卫生护垫、吸尿垫等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进而,也可用作存在于卫生用品或尿布等的正面片材与吸收体之间的次层、吸收体的被覆片材(包芯片材)等。进而,可用作清扫用擦拭片。
接下来,参照图12,在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的优选之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用以将无纺布化之前的纤维网110赋形的支持体公材120及支持体母材130。如图12的(A)所示,在支持体公材120的上载置纤维网110,并自纤维网110的上利用支持材母材130抑制而将其夹住从而进行赋形。
支持体公材120是对应于无纺布10的要赋形为包围空间的4个壁部3及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参照图3等)的位置,而具有多个突起121。突起121、121间被设为与要赋形为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的位置对应的凹部122。由此,支持体公材120具有凹凸形状,突起121与凹部122在俯视观察不同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凹部122的底部123成为供热风穿过的结构,例如配置有多个孔(未图示)。
支持体母材130具有与支持体公材120的凹部122对应的格子状的突起131。突起131、131间被设为与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对应的凹部132。由此,支持体母材130具有凹凸形状,且突起131与凹部132在俯视观察不同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凹部132的底部133成为供热风穿过的结构,例如配置有多个孔。突起131、131间的距离被设为比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的宽度更宽。该距离是以如下方式适当设定,即,能够利用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及支持体母材130的突起131将纤维网110夹住,而将纤维在厚度方向上取向的壁部3优选地赋形。
另外,支持体母材130中的突起131的配置并不限于上述格子状,也可具有其他图案。例如,虽未图示,但支持体母材130也可具有对应于支持体公材120的支持体凹部122且俯视观察时在一方向上连续的突起131。在该情况下,突起131、131间被设为对应于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且在上述一方向上连续的支持体凹部132。由此,支持体母材130具有凹凸形状,且突起131与支持体凹部132在与上述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具体而言,可列举将环状的圆盘在旋转轴向上多个等间隔地相连而成的鼓形状的结构等。在该情况下,与支持体母材130为将突起131配置为格子状的情况下相比,图3所示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凸部82的高度形成为较低。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熔合之前的纤维网110以成为特定厚度的方式自梳棉机(未图示)供给至将纤维网赋形的装置。
接下来,如图12的(A)所示,在支持体公材120上,配置包含热塑性纤维的纤维网110,自纤维网110上,将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插入至支持体母材130的支持体凹部132。另外,将支持体母材130的突起131插入至支持体公材120的支持体凹部122。由此,纤维在厚度方向及平面方向上取向。
在该状态下,如图12的(B)所示那样,自支持体母材130的侧对纤维网110吹送第1热风W1。由此,纤维网110被熔合至能够保持无纺布10的凹凸形状的程度。
在突起121的顶部与凹部132的底部之间,第1热风W1的穿过被抑制,而纤维在平面方向上被熔合。由此,相当在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纤维层被赋形。另外,在凹部122的底部与突起部131的顶部之间,纤维在平面方向上取向。由于突起部131阻碍热风,故而形成的纤维层中熔合较少,能实现平滑的纤维层。由此,相当在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的纤维层被赋形。此时,在厚度方向上取向的壁部3的形状得以保持。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箭头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热风W1的流动。
第1热风W1的温度优选为被设定为能够使热塑性纤维保持为纵取向形状的温度。若考虑用于此种制品的通常的纤维材料,则优选为相对于构成纤维网11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出0℃以上且70℃以下。
关于第1热风W1的风速,就有效地熔合的观点而言,优选为2m/s以上。
以此方式,实施使纤维网110保持为凹凸形状的暂时熔合。
接下来,将支持体母材130卸除。然后,如图12的(C)所示那样,吹送温度为能够使被赋形为凹凸形状的纤维网110的各纤维适度地熔合的第2热风W2,而使纤维彼此进一步熔合。在该情况下,也与第1热风W1同样地,优选为对纤维网110,自无纺布10中的第2面侧Z2吹送第2热风W2。关于第2热风W2的温度,若考虑用于此种制品的通常的纤维材料,则优选为相对于构成纤维网11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出0℃以上且70℃以下。
第2热风W2的风速也取决在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的高度,优选为3m/s以上。由此,能够使向纤维的热传递变得充分而使纤维彼此熔合,使凹凸形状的固定变得充分。
作为热塑性纤维,可无特别限制地采用通常被用作无纺布的素材,作为包含单一的树脂成分的纤维、或复合纤维,例如存在芯鞘型、并列型等。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制作无纺布10。
关于所获得的无纺布10,由于第2面侧Z2是被吹送第1热风W1及第2热风W2的侧,故而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纤维彼此的熔合点变多。如此,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熔合点数产生差异,因此无纺布的正面易于沿正面的方向上移动。与在支持体公材120的凹部122的底部被赋形的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相比,随着朝向在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的顶部被赋形的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而纤维量变少。因此,无纺布的正面易于沿正面的方向上移动。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进而揭示以下的无纺布及吸收性物品。
<1>
一种无纺布,其具有具备无纺布的正面及背面的可动层,且该可动层具有上述正面及背面中的一面能够相对于另一面在沿该一面的方向上移动5mm以上的可动区域。
<2>
如<1>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在沿上述正面的方向上移动的范围为5mm以上且10mm以下,优选为6mm以上,更优选为7mm以上,另外,优选为9mm以下,更优选为8mm以下。
<3>
如<1>或<2>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移动范围基于下述[无纺布的正面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而测定。
[无纺布的正面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
(i)测定试样的制作:
作为测定试样,准备大小为50mm×50mm的无纺布试样。在背面侧衬纸的整个面涂布粘接剂而形成粘接层,将无纺布试样的背面粘接而固定于粘接层。另外,在正面侧衬纸的整个面涂布粘接剂而形成粘接层,将无纺布试样的正面粘接而固定于粘接层。
(ii)移动范围的测定:
接下来,使用固定具将背面侧衬纸固定于测定用基座上。将用于对无纺布试样的正面朝沿该正面的方向的一方向施加拉伸力的线的一端安装于正面侧衬纸。使上述线的另一端经由转动自如的滑轮而朝铅垂下方垂下。在测定时,在上述线的另一端以悬挂的方式安装50g的砝码。因此,当在上述线的另一端安装有砝码时,通过该砝码的重量,上述线将正面侧衬纸朝沿无纺布试样的正面的方向拉伸。
测定是首先设为不安装上述砝码的状态,测定无纺布试样的初始位置而获得测定值M1。然后,安装上述砝码,通过平稳地放开该砝码,利用该砝码将无纺布试样的正面朝沿该正面的方向(滑轮方向)拉伸。
在放开上述砝码且无纺布试样的正面的移动停止之后,测定无纺布试样的停止位置,获得测定值M2。然后,求出测定值M2与测定值M1之差,算出无纺布试样的正面可动的量,并将该量设为无纺布的正面移动的范围。
<4>
如<1>至<3>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上述可动层中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少于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
<5>
如<1>至<4>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是指由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与上述可动层的背面侧所夹着的区域。
<6>
如<1>至<5>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无纺布具有在厚度方向上从该无纺布的基准面突起的凸部,
上述凸部的壁部相对于上述基准面的外角为110°以下。
<7>
如<6>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基准面是将上述无纺布展开并放置于平面上的情况下的平面。
<8>
如<6>或<7>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外角为60°以上且110°以下,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另外,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
<9>
如<6>至<8>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构成上述凸部的壁部的外角具有外角θ1及外角θ2,该外角θ1是沿上述无纺布的一方向,在凹凸部的凹部中央处的纵剖面中,通过上述壁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直线与基准面所形成的角,该外角θ2是沿与上述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凹凸部的凹部中央处的与上述纵剖面正交的纵剖面中,通过上述壁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直线与基准面所形成的角,且该外角θ1、θ2均为110°以下。
<10>
如<8>或<9>的无纺布,其中,从上述壁部的一方向测定的上述外角θ1与从和该一方向正交的方向测定的上述外角θ2为相同程度。
<11>
如<10>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外角θ1与上述外角θ2为相同程度是指两者的角度之差为0°以上且10°以下,优选为8°以下,更优选为6°以下,进而优选为4°以下。
<12>
如<10>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外角θ1与上述外角θ2为相同程度是指两者的角度之差为0°以上且4°以下。
<13>
如<1>至<12>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无纺布由1片无纺布构成。
<14>
如<13>的无纺布,其中,上述1片无纺布不具有熔化为膜状的纤维。
<15>
如<1>至<14>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为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的40%以上且80%以下。
<16>
如<1>至<15>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为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的40%以上且80%以下,优选为45%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另外,优选为75%以下,更优选为70%以下。
<17>
如<16>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为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及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的40%以上且80%以下,优选为45%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另外,优选为75%以下,更优选为70%以下。
<18>
如<1>至<17>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为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的30%以上且70%以下。
<19>
如<1>至<18>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为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的30%以上且70%以下,优选为35%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另外,优选为65%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
<20>
如<19>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为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及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的30%以上且70%以下,优选为35%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另外,优选为65%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
<21>
如<1>至<20>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相对于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为1.1倍以上且1.4倍以下。
<22>
如<1>至<21>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相对于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为1.1倍以上且1.4倍以下,优选为1.15倍以上,更优选为1.2倍以上,另外,优选为1.35倍以下,更优选为1.3倍以下。
<23>
如<22>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相对于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及背面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为1.1倍以上且1.4倍以下,优选为1.15倍以上,更优选为1.2倍以上,另外,优选为1.35倍以下,更优选为1.3倍以下。
<24>
如<1>至<23>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无纺布内,单位面积重量不同,在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具有上述单位面积重量比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少的区域。
<25>
如<1>至<24>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构成上述无纺布的纤维具有芯鞘构造,在上述无纺布内,该芯鞘构造的纤维的芯鞘比不同,在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具有鞘比比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小的区域。
<26>
如<1>至<25>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无纺布内,该无纺布的每单位面积的卷曲的纤维数不同,在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具有卷曲的纤维比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少的区域。
<27>
如<1>至<26>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无纺布内,该无纺布的纤维直径不同,在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具有纤维直径比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更粗的区域。
<28>
如<1>至<27>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无纺布内,该无纺布的构成纤维的热伸缩率不同,在上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具有比上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更热伸长的区域。
<29>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如<1>至<28>中任一项的无纺布。
<30>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将如<1>至<28>中任一项的无纺布用作正面片材。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进而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非由此而限定地进行解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只要未作特别说明则为质量基准。
(实施例1)
使用纤度1.2dtex的芯鞘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芯):聚乙烯(PE)(鞘)=5:5(质量比))热塑性纤维,通过包含图12所示的制造步骤的热风制造方法,制作图3所示的无纺布。将其作为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利用第1热风W1的吹送处理是以温度160℃、风速54m/s、吹送时间6s的条件进行。利用第2热风的吹送处理是以温度160℃、风速6m/s、吹送时间6s的条件进行。
(实施例2)
除了将单位面积重量设为如表1那样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造方法,制作实施例2的无纺布试样。
(实施例3)
除了将纤度设为如表1那样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造方法,制作实施例3的无纺布试样。
(实施例4)
除了使用纤度3.2dtex的芯鞘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芯):聚乙烯(PE)(鞘)=7:3(质量比))热塑性纤维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造方法,制作实施例4的无纺布试样。
(实施例5~7)
关于图12所示的支持体母材130,并非将突起131配置成格子状,而是将突起131设为在旋转轴向上将多个环状的圆盘等间隔地相连而成的鼓形状的结构,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3相同的制造方法,制作实施例5~7的无纺布试样。
(比较例1)
将通过日本专利特开2012-136791号公报中记载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无纺布作为比较例1的无纺布试样。
(比较例2)
通过热风制造方法,制作厚度为固定的平坦的无纺布,作为比较例2的无纺布试样。
(比较例3)
将通过日本专利特开2016-79529号公报中记载的发明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齿槽延伸加工所制造的波纹状的无纺布作为比较例3的无纺布试样。
针对上述实施例、比较例,基于上述[无纺布10的正面10SA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而测定“可动量”,并基于上述[外角θ的测定方法]而测定「“壁部外角”。另外,针对上述实施例、比较例,基于[熔合点数的测定方法]、[纤维根数的测定方法]、[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及[无纺布的表观厚度的测定方法]而测定各值,并基于[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测定方法]而测定「凸部顶部的单位面积重量」。
进而,针对上述实施例,如下所述那样,也进行“压缩1日后的恢复性”的试验。
即,将无纺布与厚度0.7mm的垫片(washer)一起利用两片压克力板夹住,并自其上载置砝码(20kg)而施加负荷,将无纺布压缩至厚度0.7mm。在该状态下放置1日后,将砝码及压克力板自无纺布卸除,在10分钟后测定无纺布的表观厚度。根据该测定值、及事先测定的压缩前的无纺布的表观厚度,求出无纺布的厚度的恢复率,而评估无纺布的压缩1日后的恢复性。
[表1]
表1
Figure GDA0002334178320000311
在表1中,“Y”表示由1片无纺布构成,“N”表示将无纺布贴合而成。
根据表1,能获得如下所述的结果。实施例1~7的无纺布与比较例1~3的无纺布的任一者相比,可动量为5mm以上且长度大幅度较长。因此,实施例1~7的无纺布具备相对于肌肤面的移动优异的追随性。另外,已知实施例1~7的无纺布是通过上述追随性,而能够抑制因肌肤面的移动而产生的无纺布对于肌肤面的擦伤。另外,实施例1~7的无纺布与比较例1~3的无纺布相比,纤维根数及熔合点数的任一者均为厚度中心(可动层的内部侧)少于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因此,实施例1~7的无纺布的可动层的内部侧的纤维变得更易于移动,且与比较例1~3的无纺布相比,可动层变得易于移动。进而,实施例1~7的无纺布与比较例1~3的无纺布相比,在厚度中心(可动层的内部侧),具有高在正面侧或背面侧的纤维取向度,因此正面侧或背面侧易于移动。因此,实施例1~7的无纺布与比较例1~3的无纺布相比,可动层移动的范围变得更宽,因此更能发挥对于上述肌肤面的效果。
进而,在实施例1~7的中,已知使用减小了作为鞘树脂的PE(玻璃转移成分的温度低于作为芯树脂的PET)的质量比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实施例4的压缩1日后的恢复性优异,且即便在在包装等中将无纺布压扁后,厚度的恢复性也较高。
已对本发明与其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一并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本发明人未作特别指定,则在说明的任何细节中均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且认为可在不违反随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示的发明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广泛地进行解释。
本案是主张基于2017年8月31日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7-168003的优先权,其以参照的形式将其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记载的一部分而引入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
2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
3 壁部
3A 上端部
3B 下端部
4 可动层
4B 背面侧
4M 可动层的内部侧
4S 正面侧
8 凹凸部
9 凹凸部
10 无纺布
10A 无纺布
10B 无纺布
10SA 正面
10SB 背面
10SS 基准面
11 第1外表面纤维层
12 第2外表面纤维层
31 第1壁部
32 第2壁部
51 粘接层
52 背面侧衬纸
53 粘接层
54 正面侧衬纸
55 固定具
56 基座
57 线
57A 一端
57B 另一端
58 滑轮
59 砝码
70 被覆层
81 凹部
81B 底部(凹底部)
82 凸部
82T 顶部(凸顶部)
91 凹部
91B 底部(凹底部)
92 凸部
92T 顶部(凸顶部)
110 纤维网
120 支持体公材
121 突起
122 凹部
123 底部
130 支持体母材
131 突起
132 凹部
133 底部
200 尿布
201 正面片材
202 背面片材
203 吸收体
204 吸收性本体
205 侧部片材
206 防侧漏褶皱
207 黏扣带
911 凹部
912 凹部
C 基准圆
C 尿布中央部
EF 箭头(外力)
F 腹侧
Fb 纤维
L 基线
L1 上边
L2 下边
L3 左边
L4 右边
M1 测定值
M2 测定值
P 附图标记(观察区域)
R 背侧
SK 肌肤面
SQ 正方形
W1 第1热风
W2 第2热风
X 方向
Y 方向
Y 熔合点
Z 方向
Z1 第1面侧
Z2 第2面侧
θ 外角
θ1 外角
θ2 外角。

Claims (30)

1.一种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具有具备无纺布的正面及背面的可动层,且该可动层具有所述正面及背面中的一面能够相对于另一面在沿该一面的方向上移动5mm以上的可动区域,
沿所述一面的方向是指在将所述无纺布展开并将其另一面侧放置于平面上的情况下,沿以接触于所述无纺布的所述一面的方式配置的假想平面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在沿所述正面的方向上移动的范围为5mm以上且10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移动范围基于下述无纺布的正面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而测定,
无纺布的正面移动的范围的测定方法包括:
测定试样的制作的步骤,作为测定试样,准备大小为50mm×50mm的无纺布试样,在背面侧衬纸的整个面涂布粘接剂而形成粘接层,将无纺布试样的背面粘接而固定于粘接层,另外,在正面侧衬纸的整个面涂布粘接剂而形成粘接层,将无纺布试样的正面粘接而固定于粘接层;以及
移动范围的测定的步骤,接下来,使用固定具将背面侧衬纸固定于测定用基座上,将用于对无纺布试样的正面朝沿该正面的方向的一方向施加拉伸力的线的一端安装于正面侧衬纸,使所述线的另一端经由转动自如的滑轮而朝铅垂下方垂下,在测定时,在所述线的另一端以悬挂的方式安装50g的砝码,从而,当在所述线的另一端安装有砝码时,通过该砝码的重量,所述线将正面侧衬纸朝沿无纺布试样的正面的方向拉伸,
测定是首先设为不安装所述砝码的状态,测定无纺布试样的初始位置而获得测定值M1,然后,安装所述砝码,通过平稳地放开该砝码,利用该砝码将无纺布试样的正面朝沿该正面的方向即滑轮方向拉伸,
在放开所述砝码且无纺布试样的正面的移动停止之后,测定无纺布试样的停止位置,获得测定值M2,然后,求出测定值M2与测定值M1之差,算出无纺布试样的正面可动的量,并将该量设为无纺布的正面移动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在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所述可动层中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少于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是指由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与所述可动层的背面侧所夹着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具有在厚度方向上从该无纺布的基准面突起的凸部,
所述凸部的壁部相对于所述基准面的外角为11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基准面是将所述无纺布展开并放置于平面上的情况下的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外角为60°以上且110°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构成所述凸部的壁部的外角具有外角θ1及外角θ2,该外角θ1是沿所述无纺布的一方向在凹凸部的凹部中央处的纵剖面中通过所述壁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直线与基准面所形成的角,该外角θ2是沿与所述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凹凸部的凹部中央处的与所述纵剖面正交的纵剖面中通过所述壁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直线与基准面所形成的角,且该外角θ1、θ2均为11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从所述壁部的一方向测定的所述外角θ1与从和该一方向正交的方向测定的所述外角θ2为相同程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外角θ1与所述外角θ2为相同程度是指两者的角度之差为0°以上且10°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外角θ1与所述外角θ2为相同程度是指两者的角度之差为0°以上且4°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由1片无纺布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1片无纺布不具有熔化为膜状的纤维。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为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的40%以上且80%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为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的45%以上且75%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为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及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的根数的50%以上且70%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为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的30%以上且70%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为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的35%以上且65%以下。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为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及背面侧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的个数的40%以上且60%以下。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相对于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为1.1倍以上且1.4倍以下。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相对于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为1.15倍以上且1.35倍以下。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相对于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及背面侧的区域中的纤维取向度为1.2倍以上且1.3倍以下。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在所述无纺布内,单位面积重量不同,在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具有所述单位面积重量比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少的区域。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构成所述无纺布的纤维具有芯鞘构造,在所述无纺布内,该芯鞘构造的纤维的芯鞘比不同,在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具有鞘比比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小的区域。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在所述无纺布内,该无纺布的每单位面积的卷曲的纤维数不同,在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具有卷曲的纤维比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少的区域。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在所述无纺布内,该无纺布的纤维直径不同,在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具有纤维直径比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更粗的区域。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在所述无纺布内,该无纺布的构成纤维的热伸缩率不同,在所述可动层的内部侧的区域中具有比所述可动层的正面侧或背面侧的区域更热伸长的区域。
29.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30.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将权利要求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用作正面片材。
CN201880042467.9A 2017-08-31 2018-07-17 无纺布 Active CN1108321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8003 2017-08-31
JP2017168003 2017-08-31
PCT/JP2018/026731 WO2019044220A1 (ja) 2017-08-31 2018-07-17 不織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2129A CN110832129A (zh) 2020-02-21
CN110832129B true CN110832129B (zh) 2022-03-22

Family

ID=65526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2467.9A Active CN110832129B (zh) 2017-08-31 2018-07-17 无纺布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54501A1 (zh)
JP (1) JP6561183B2 (zh)
KR (1) KR102119370B1 (zh)
CN (1) CN110832129B (zh)
DE (1) DE112018002957T5 (zh)
GB (1) GB2582405B (zh)
RU (1) RU2721351C1 (zh)
TW (1) TWI766071B (zh)
WO (1) WO20190442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8002057B8 (pt) 2015-07-31 2022-07-12 Procter & Gamble Esteira de formação para uso na produção de um substrato não tecido
CN107847377A (zh) 2015-07-31 2018-03-27 宝洁公司 利用成型非织造布的吸收制品包装件
US10858768B2 (en) 2015-07-31 2020-12-08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haped nonwoven
EP3239378B1 (de) 2016-04-29 2019-02-13 Reifenhäuser GmbH & Co. KG Maschinenfabrik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vliesen aus endlosfilamenten
US10888471B2 (en) 2016-12-15 2021-01-12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haped nonwoven
WO2018144296A1 (en) 2017-01-31 2018-08-0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haped nonwoven
EP3618790A1 (en) 2017-01-31 2020-03-11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Shaped nonwoven fabrics and articles including the same
CN110198693A (zh) 2017-01-31 2019-09-03 宝洁公司 成型非织造布
JP7062700B2 (ja) 2017-06-30 2022-05-06 ザ プロクター アンド ギャンブル カンパニー 成形不織布
WO2019005910A1 (en) 2017-06-30 2019-01-0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ON-WOVEN FABRIC
US11547613B2 (en) 2017-12-05 2023-01-1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tretch laminate with beamed elastics and formed nonwoven layer
BR112020024563A2 (pt) 2018-06-12 2021-03-0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rtigos absorventes com tecidos não tecidos formatados, macios e texturizados
EP3810057A1 (en) 2018-06-19 2021-04-28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with function-formed top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P3856110A1 (en) 2018-09-27 2021-08-04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Garment-like absorbent articles
WO2020184595A2 (en) 2019-03-11 2020-09-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505884B2 (en) 2019-03-18 2022-11-22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haped nonwovens that exhibit high visual resolution
US20200347533A1 (en) 2019-05-03 2020-11-0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Nonwoven webs with one or more repeat units
US11819393B2 (en) 2019-06-19 2023-11-21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with function-formed top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6654A (ja) * 1992-10-23 1994-05-17 New Oji Paper Co Ltd 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010867A1 (de) * 2000-03-06 2001-09-20 Roekona Textilwerk Gmbh Textiles Gleitmaterial
US6679869B1 (en) * 2000-08-16 2004-01-20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n elastic outer cover
CN1722999A (zh) * 2002-12-20 2006-01-18 宝洁公司 簇状的层压纤维网
EP1237518B1 (en) * 1999-10-22 2009-07-2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Disposable garment and elastic laminate employing nonwoven formed by bi-component fibers of ethylene-propylene random copolym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66658B2 (ja) * 1992-08-26 1999-10-25 株式会社東芝 加熱調理器
JP3875007B2 (ja) * 2000-09-01 2007-01-3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連続フィラメントを有する表面層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90703B2 (ja) * 2001-04-20 2008-05-2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A2505554C (en) * 2002-12-20 2009-07-14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Tufted fibrous web
AU2003301011A1 (en) * 2002-12-20 2004-07-22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Cloth-like personal care articles
EP1931512A4 (en) 2005-10-03 2014-01-08 Fibervisions Delaware Corp NON-WOVEN TEXTILE, ARTICLES COMPRISING NONWOVEN TEXTILE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NON-WOVEN TEXTILES
JP2007175376A (ja) * 2005-12-28 2007-07-12 Creative Kamiya Kk 液体吸収製品
JP5729948B2 (ja) * 2010-08-31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5674454B2 (ja) 2010-12-24 2015-02-25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5858776B2 (ja) * 2011-12-27 2016-02-10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JP5999754B2 (ja) * 2012-02-28 2016-09-2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状素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並びに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状素材の製造方法
JP6209331B2 (ja) * 2012-12-03 2017-10-04 花王株式会社 凹凸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不織布
JP6190260B2 (ja) * 2013-12-09 2017-08-30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5931131B2 (ja) * 2014-06-26 2016-06-0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
JP2016079529A (ja) 2014-10-17 2016-05-16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WO2016104768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074470B2 (ja) * 2015-08-25 2017-02-0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状素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WO2018020688A1 (ja) * 2016-07-29 2018-02-0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液透過性シート用の積層不織布、並びに上記積層不織布の、吸収性物品の液透過性シートへの使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6654A (ja) * 1992-10-23 1994-05-17 New Oji Paper Co Ltd 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237518B1 (en) * 1999-10-22 2009-07-2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Disposable garment and elastic laminate employing nonwoven formed by bi-component fibers of ethylene-propylene random copolymer
DE10010867A1 (de) * 2000-03-06 2001-09-20 Roekona Textilwerk Gmbh Textiles Gleitmaterial
US6679869B1 (en) * 2000-08-16 2004-01-20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n elastic outer cover
CN1722999A (zh) * 2002-12-20 2006-01-18 宝洁公司 簇状的层压纤维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2957T5 (de) 2020-04-02
KR20190121860A (ko) 2019-10-28
GB2582405B (en) 2021-03-31
CN110832129A (zh) 2020-02-21
TWI766071B (zh) 2022-06-01
WO2019044220A1 (ja) 2019-03-07
RU2721351C1 (ru) 2020-05-19
GB2582405A (en) 2020-09-23
US20200054501A1 (en) 2020-02-20
JP6561183B2 (ja) 2019-08-14
TW201912863A (zh) 2019-04-01
KR102119370B1 (ko) 2020-06-05
JP2019044321A (ja) 2019-03-22
GB201917297D0 (en) 2020-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32129B (zh) 无纺布
EP2039504B1 (en) Sheet member, high-density region-containing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isposable diaper using sheet member
TW201720401A (zh) 吸收性物品
JP2004000465A (ja) 吸収性物品
TWI696735B (zh)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JP6338850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0799688B (zh) 无纺布
JP2011135943A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594936B2 (ja) 不織布
US9463606B2 (en) Composite stretchable member
JP2004202890A (ja) 立体シート材料
KR20190032397A (ko) 흡수성 물품의 액 투과성 시트용의 적층 부직포, 및 상기 적층 부직포의, 흡수성 물품의 액 투과성 시트로의 사용
TWI707668B (zh)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JP658043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538410B2 (ja)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241560A1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2174632A (ja) 不織布及びこれを構成部材として含む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