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91070B -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91070B
CN110791070B CN201911102133.9A CN201911102133A CN110791070B CN 110791070 B CN110791070 B CN 110791070B CN 201911102133 A CN201911102133 A CN 201911102133A CN 110791070 B CN110791070 B CN 1107910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biomass
polylactic acid
degradable material
mono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021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91070A (zh
Inventor
齐海群
王巍
范大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110213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910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91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1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91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1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4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e.g. lact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06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 C08G63/08Lactones or lact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78Preparation processes
    • C08G63/81Preparation processes using solv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97/00Compositions of lignin-containing materials
    • C08L97/02Lignocellulosic material, e.g. wood, straw or bagas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6Biodegradab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14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polymeric 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L2205/16Fibres; Fibrils

Abstract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它涉及降解材料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一步法合成聚乳酸存在高沸点溶剂难以去除,反应副产物难以去除,催化剂难以去除的问题,本发明针对生物质存在条件下聚乳酸的合成特点,特色鲜明的改进了溶液一步法的合成工艺,初步解决了高沸点溶剂难以去除,反应副产物难以去除,催化剂难以去除等一步法工艺的传统弊端,能够低成本的制备出机械强度高,冲击韧性好的生物质/聚乳酸可降解材料。本发明应用于降解材料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降解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乳酸(PLA)作为一种环保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具有强度高,可降解,生体相容性好,原料来自于可再生资源等诸多优势,是目前非石油基可降解树脂中最具有市场前景的生物基树脂品种。合成聚乳酸的原料为淀粉经过生物工程发酵制备出的单体乳酸及其二聚体丙交酯。目前国际和国内主要的聚乳酸合成工艺分为两步法和一步法。
两步法首先通过聚合反应将乳酸单体制备成低聚物,控制乳酸低聚物分解与聚合的平衡,馏出二聚体丙交酯;在以丙交酯为单体,制备出高品质的聚乳酸产品。二步法合成工艺,工艺过程繁琐,成本很高,其制备出的聚乳酸产品,其价格居高不下,严重的制约了聚乳酸作为一种可降解环保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一步法以价格低廉的乳酸作为原料,通过溶液一步聚合或者本体熔融一步聚合的工艺合成聚乳酸,在合成过程中如何彻底的去除聚合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产物——水,是一步法制备高分子量聚乳酸的核心和瓶颈问题。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共沸回流除水,使用分子筛除水以及高真空除水。总而言之,聚乳酸的一步合成工艺虽然工艺简单,原料价格低廉,具有成本优势,但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合成出的聚乳酸在分子量和分子链的规整性,结晶度等方面都无法与二步法合成出的高品质聚乳酸相媲美,在制备工艺上还有许多弊端需要革新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一步法合成聚乳酸存在高沸点溶剂难以去除,反应副产物难以去除,催化剂难以去除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它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一、生物质的前处理
以丙酮作为溶剂,按照质量比为1:4的比例将生物质加入到丙酮溶液中,充分搅拌,沉降,回收上清液;取沉降物,以环己烷作为溶剂进行溶剂置换,过滤,干燥;
二、将步骤一干燥后的物质加入到反应釜中,加入分散介质,再加入乙酰氯在70~150℃的条件下回流反应,在生物质有效羟值达到50~200mgKOH/g后,停止加入乙酰氯,维持70~150℃温度,使馏出物依次经4A分子筛和CaO吸附后再回流至反应釜中,去除反应生成的HCL后,向反应釜中加入乳酸单体和催化剂后,再补加分散介质,然后将反应釜升温至80~180℃,持续搅拌,回流反应12~48h,反应过程中馏出物经3A分子筛干燥后再回流至反应釜内;
在回流反应1~2h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二异氰酸酯、己二酸、苹果酸、衣康酸和马来酸酐作为扩链和交联单体;
P2O5溶解于二氧六环中,并在反应中期加入;
在回流反应12~48h后,维持搅拌状态使反应体系降至室温,过滤后,得到粉状的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
其中,生物质与乳酸的质量比为1:0.25~1;带水剂为酮类或者氯代烃类;
三、将粉状的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分散至盐酸/丙酮溶液中,过滤,以环己烷进行溶剂置换,干燥得到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
本发明包含以下有益效果:
生物质通常是指非粮食作物的生物基原料,包括秸秆、稻壳、木粉、经济作物残渣等。本发明创造性的将生物质引入到聚乳酸的合成过程中,是本发明独特的创新工艺,在国际和国内鲜有同类的技术方案,具有极强的环保意义和经济价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主要参考和借鉴了溶液一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工艺,并对其细节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基于此,本发明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低成本高性能的生物质/聚乳酸可降解材料。针对生物质存在条件下聚乳酸的合成特点,特色鲜明的改进了溶液一步法的合成工艺,初步解决了高沸点溶剂难以去除,反应副产物难以去除,催化剂难以去除等一步法工艺的传统弊端,能够低成本的制备出机械强度高,冲击韧性好的生物质/聚乳酸可降解材料。
将生物质引入到聚乳酸的合成过程中,势必要在聚合反应中引入大量的固相物质,最终产品的生物质含量越高,在合成过程中引入的不溶不熔的固体物就越多,相应的生物质中的杂质和活性表面基团(主要是羟基、羧基)对反应的干扰也越严重。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着重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水分的去除,催化体系的去除,高沸点溶剂的去除以外,还包括如何降低生物质对聚合反应的干扰,以及如何控制聚合过程的稳定,避免生物质在聚合过程中的团聚、絮凝以及沉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清洗和干燥前的聚合产物照片;
图2为实施例1聚合过程中及时取样的TGA曲线图;其中,A为150℃聚合48h+扩链+脱除催化剂曲线图,B为150℃聚合48h+扩链曲线图,C为150℃聚合36h曲线图,D为150℃聚合30h曲线图,E为150℃聚合24h曲线图,F为150℃聚合12h曲线图,G为150℃聚合6h曲线图,H为150℃聚合2h曲线图;
图3为实施例1反应产物的TGA曲线图;其中,A为180℃聚合48h+扩链剂+清洗脱除催化剂曲线图,B为180℃聚合48h+扩链剂曲线图,C为180℃聚合48h曲线图,D为180℃聚合24h曲线图;
图4为实施例2反应产物的SEM照片
图5为原始生物质粉红外光谱图;
图6为实施例2聚合反应产物的红外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它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一、生物质的前处理
以丙酮作为溶剂,按照质量比为1:4的比例将生物质加入到丙酮溶液中,充分搅拌,沉降,回收上清液;取沉降物,以环己烷作为溶剂进行溶剂置换,过滤,干燥;
二、将步骤一干燥后的物质加入到反应釜中,加入分散介质,再加入乙酰氯在70~150℃的条件下回流反应,在生物质有效羟值达到50~200mgKOH/g后,停止加入乙酰氯,维持70~150℃温度,使馏出物依次经4A分子筛和CaO吸附后再回流至反应釜中,去除反应生成的HCL后,向反应釜中加入乳酸单体和催化剂后,再补加分散介质,然后将反应釜升温至80~180℃,持续搅拌,回流反应12~48h,反应过程中馏出物经3A分子筛干燥后再回流至反应釜内;
在回流反应1~2h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二异氰酸酯、己二酸、苹果酸、衣康酸和马来酸酐作为扩链和交联单体;
P2O5溶解于二氧六环中(以能够溶解P2O5为标准,二氧六环用量越少越好),在反应中期加入;
在回流反应12~48h后,维持搅拌状态使反应体系降至室温,过滤后,得到粉状的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
其中,生物质与乳酸的质量比为1:0.25~1;带水剂为酮类或者氯代烃类;
三、将粉状的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分散至盐酸/丙酮溶液中,过滤,以环己烷进行溶剂置换,干燥得到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
本实施方式步骤一中:
生物质的前处理工艺包括生物质的清洗和生物质表面羟基的控制两个方面。生物质微粉(800~1600目)作为一种廉价的原材料,通常不需要对其进行前处理,因为前处理造成的损失的处理成本甚至远高于生物质微粉的价格。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制约产品成本的因素主要是聚合反应,而不是原料的价格,生物质的前处理对最终产品的性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需要对生物质进行清洗和表面基团的控制。
生物质的清洗选用丙酮作为溶剂,按照浴比1:4的比例将生物质加入到丙酮溶液中,充分搅拌,沉降,回收上清液,重复利用。取出沉降物,以环己烷作为溶剂进行溶剂置换,过滤,干燥,进行有效羟值的检测和后续的表面处理。
不使用水作为清洗的溶剂是因为,首先水作为溶剂对生物质中的油性杂志的溶出效果不佳,同时会在后续处理和反应的过程中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水的沸点较高,表面张力较大,如果进行过滤干燥,一方面会造成生物质的流失,另一方面会导致生物质团聚,虽然成本低,但清洗的效果差,副作用大,因此选择丙酮作为清洗溶剂,以低极性低表面张力的环己烷作为置换溶剂。由于生物质呈亲水性,生物质与环己烷易于过滤分离,同时不会因表面张力造成干燥后物料结块的现象。
取少量生物质作为样品,按照国家标准《聚醚多元醇中羟值测定方法GB 12008.3-89》测量生物质的有效羟值。
将生物质加入到反应釜中,以环己烷、正辛烷、煤油一种或几种溶剂的混合溶液作为分散介质,按照测定的有效羟值,逐步加入定量的乙酰氯在70~150℃的条件下回流反应,进行羟基控制的表面处理,通过乙酰氯与生物质表面羟基之间的酰基化反应,消耗生物质表面的大部分羟基,使其有效羟值控制在50~200mgKOH/g。
本实施方式步骤二中:
在羟基控制的表面处理过程结束后,继续加热维持温度70~150℃,使馏出物经4A分子筛和CaO吸附后再回流至反应釜中,除去反应生成的HCL。
向反应釜中加入乳酸单体(生物质/乳酸约为1/0.25~1),加入辛酸亚锡、氯化亚锡、对甲苯磺酸、磷酸一种及几种的组合物作为催化体系,补充适量的环己烷、正辛烷、煤油一种或几种溶剂的混合溶液作为分散介质。
区别于普通的溶液一步法聚合工艺,本发明的聚合环境是固相(生物质)和液相(有机溶剂)共存的多相体系,反应主要在溶胀了聚合单体的固相和固液两相的界面处进行,而不是在液相中进行。在反应过程中,反应介质只起到分散、传热和传质(去除水分)的作用。该反应实际上是在独特的悬浊液条件下进行,因此不要求分散介质对产物树脂和聚合单体的溶解能力。
之所以选择环己烷、正辛烷和煤油作为反应介质,加入少量酮类和氯代烷作为带水剂,而不选择溶液一步法合成聚乳酸最常用的有机溶剂甲苯,二氯甲烷,二苯醚作为溶剂,其原因在于本发明的反应过程主要在界面和固相内部进行,聚合后得到的产物接枝在生物质的分子结构上,或者通过交联形成互传网络,以此达到使产物聚乳酸与生物质表面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和理想的过渡层结构。以此作为目标,如果反应单体和反应得到的聚合产物能够溶解于分散介质中,整个过程的接枝率和互穿分子网络的形成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降低了单体的利用率,达不到预期的制备效果,降低产物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的综合性能。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独特工艺而言,需要既不能溶解极性的乳酸单体,又不能溶解催化体系(使催化体系吸附在生物质表面),也不能溶解非极性的聚乳酸的溶剂作为反应的介质。经过实际验证,环己烷、正辛烷和煤油等脂肪烃类溶剂能够满足上述的要求,且可以调整三者的比例来控制反应的回流温度和回流速度。
补充反应介质后,将反应釜的温度控制在80~180℃,持续搅拌防止生物质沉降,回流反应12~48h,反应过程中馏出物经3A分子筛干燥后再回流至反应釜内,以此为方法除去反应生成的小分子产物——水,保证反应向聚合的方向进行。在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二异氰酸酯、苹果酸、衣康酸和马来酸酐作为扩链和交联单体,促进互穿分子网络结构的形成,同时提高聚合产物在生物质表面上的接枝率。将P2O5溶解于少量二氧六环,在反应中期加入到反应体系中,起到交联、除水、阻燃、促进降解(为生物降解的微生物提供磷源)等作用。在反应过程中加入丙酮等酮类和二氯甲烷等氯代烃类作为带水剂,同时控制反应温度和馏出速度,适时更换3A分子筛,保障除水的效率。(带水剂的使用量要严格控制,否则容易引起聚合产物团聚。)
反应结束后,维持搅拌使反应体系降温至常温,过滤后即可得到湿润的聚合产物——粉状的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
本实施方式步骤三中:
将湿润的聚合产物分散至盐酸/丙酮溶液中,洗脱残余的催化体系以及低分子量的聚合产物,过滤,以环己烷进行溶剂置换,干燥得到最终产物生物质/聚乳酸可降解树脂。测量洗脱先后的质量,计算单体的利用率。收集盐酸/丙酮溶液和环己烷溶剂,分馏回收,循环利用。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的生物质为农作物微粉或经济作物残渣微粉;其中,农作物微粉为秸秆粉或稻壳粉;生物质目数为800~1600目。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分散介质为环己烷、正辛烷、煤油一种或几种溶剂。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分散介质与燥后的物质浴比为1:3~5。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催化剂加入量为乳酸单体质量的0.2~1‰。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补加分散介质使分散介质与燥后的物质浴比为1:3~5。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扩链单体为二异氰酸酯和己二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扩链单体为乳酸质量的1~5%;交联单体为苹果酸、衣康酸和马来酸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交联单体为乳酸质量的1~10%。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反应中期指反应6~8h。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在回流反应过程中加入带水剂使反应温度控制至80~160℃,并使馏出速度控制在15~20%/10min,反应介质(反应介质为回流前加入的所有物质)每十分钟馏出15~20%。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加入乙酰氯在100~120℃的条件下回流反应,在生物质有效羟值达到100~150mgKOH/g后,停止加入乙酰氯。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通过以下实施例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1
向反应釜中加入100份800目稻壳粉,加入400份丙酮,以100~500转/min的速度搅拌分散30~60min,沉降15~30min,抽出上清液。将上清液蒸馏回收,供循环使用。向反应釜中加200份正辛烷,50份环己烷,加热至共沸,此时反应釜中的温度为130~150℃,取样测量生物质的有效羟值,根据羟值的数值向反应釜中加入定量的乙酰氯,乙酰氯的加入量为:(实测有效羟值-100)×生物质份数。持续反应30~120min,反应过程中馏出物经过4A分子筛和CaO除去HCl后回流回反应釜。使生物质的表面羟基与乙酰氯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取样,测量其有效羟值,使其羟值控制在50~200mgKOH/g,至此完成工艺的第一步。
向反应釜中补充200煤油作为分散介质,将搅拌速度提升至300~500转/min。将催化剂氯化亚锡,5份衣康酸,5份己二酸溶解在50份乳酸,滴加至反应釜,将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辛酸亚锡溶解于少量二氯甲烷中,滴加至反应釜,充分搅拌分散30~60min。将反应釜温度加热至150~190℃,回流反应24~72h,反应的过程中馏出物经3A分子筛干燥除水后,回流至反应釜。加入少量的丙酮和二氯甲烷作为带水剂,同时控制反应温度。将0.5~2.5份P2O5溶解于少量二氧六环,在反应3h后滴加至反应釜中,促进反应的进行以及产物分子的交联。将1,6-亚己基二异氰酸酯1~5份溶于少量环己烷,在距离反应结束1~3h时滴加至反应釜,进行扩链反应,并提高聚合产物在生物质表面上的接枝率。反应结束后将搅拌转速降至100~300转/min,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物料,过滤,回收液相,分馏后循环利用。得到的固体产物即为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为湿润的粉体,至此完成工艺的第二步。得到的湿润聚合产物如图1所示。反应过程中即时取样,干燥后测量产物的TGA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聚合程度逐渐提高,在反应结束后催化剂的脱除可以显著的提高聚合产物的耐热能力。
将制备出的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和盐酸/丙酮溶液加入到清洗釜中,以100~500转/min的速度搅拌分散10~30min,沉降15~30min,抽出上清液。向清洗釜中再次加入盐酸/丙酮溶液,升温至50~60℃,以100~500转/min的速度搅拌分散30~60min,沉降15~30min,抽出上清液。向清洗釜中再次加入环己烷溶剂,搅拌分散进行溶剂置换,溶剂置换后过滤,干燥得到去除残余催化剂和小分子聚合产物的生物质/聚乳酸可降解树脂产品,产品为干燥的粉状。
实施例2
向反应釜中加入100份800目稻壳粉,加入400份丙酮,以100~500转/min的速度搅拌分散30~60min,沉降15~30min,抽出上清液。将上清液蒸馏回收,供循环使用。向反应釜中加200份正辛烷,50份环己烷,加热至共沸,此时反应釜中的温度为130~150℃,取样测量生物质的有效羟值,根据羟值的数值向反应釜中加入定量的乙酰氯,乙酰氯的加入量为:(实测有效羟值-150)×生物质份数。持续反应30~120min,反应过程中馏出物经过4A分子筛和CaO除去HCl后回流回反应釜。使生物质的表面羟基与乙酰氯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取样,测量其有效羟值,使其羟值控制在50~250mgKOH/g,至此完成工艺的第一步。
向反应釜中补充300煤油作为分散介质,将搅拌速度提升至300~500转/min。将催化剂氯化亚锡,5份衣康酸,2份苹果酸,3份己二酸和1份聚乙烯醇,溶解在100份乳酸中,滴加至反应釜,将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辛酸亚锡溶解于少量二氯甲烷中,滴加至反应釜,充分搅拌分散30~60min。将反应釜温度加热至170~190℃,回流反应24~72h,反应的过程中馏出物经3A分子筛和4A分子筛干燥除水后,回流至反应釜。加入较多的丙酮和二氯甲烷作为带水剂,同时控制反应温度。将1~3份P2O5溶解于少量二氧六环,在反应3h后滴加至反应釜中,促进反应的进行以及产物分子的交联。将1,6-亚己基二异氰酸酯1~10份溶于少量环己烷,分别在反应开始1h和距离反应结束1~3h时滴加至反应釜,进行扩链反应,并提高聚合产物在生物质表面上的接枝率。反应结束后将搅拌转速降至100~300转/min,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物料,过滤,回收液相,分馏后循环利用。得到的固体产物即为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为湿润的细小颗粒,至此完成工艺的第二步。
将制备出的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和盐酸/丙酮溶液加入到清洗釜中,以100~500转/min的速度搅拌分散1~3h,沉降15~30min,抽出上清液。向清洗釜中再次加入盐酸/丙酮溶液,升温至50~60℃,以100~500转/min的速度搅拌分散1~3h,沉降15~30min,抽出上清液。向清洗釜中再次加入环己烷溶剂,搅拌分散进行溶剂置换,溶剂置换后过滤,干燥得到去除残余催化剂和小分子聚合产物的生物质/聚乳酸可降解树脂产品,产品为干燥的细小颗粒状。将细小颗粒经球磨机粉碎,测量其热失重,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检测其表面形貌,如图4所示,测量其红外光谱,如图5所示。从图三中可以看出,提高聚合温度有助于提高聚合程度,去除残余的催化剂可以显著的提高产物的耐热能力(提高幅度约为50℃)。从图4中可以看出,聚合反应确实在生物质的表面上形成了聚乳酸的覆盖层。图5和图6对比了聚合反应前后生物质和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的红外光谱谱图,从谱图中可以看出,聚合反应后在波数1740cm-1处出现了显著的吸收峰,这表明聚合反应在生物质的表面上增加了打量的酯键,可以作为反应确实进行的证据。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详细叙述清楚说明本发明所揭示内容的精神,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发明内容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发明内容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的精神与范围。
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发明的限定。

Claims (8)

1.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一、生物质的前处理
以丙酮作为溶剂,按照质量比为1:4的比例将生物质加入到丙酮溶液中,充分搅拌,沉降,回收上清液;取沉降物,以环己烷作为溶剂进行溶剂置换,过滤,干燥;
二、将步骤一干燥后的物质加入到反应釜中,加入分散介质,再加入乙酰氯在70~150°C的条件下回流反应,在生物质有效羟值达到50~200mgKOH/g后,停止加入乙酰氯,维持70~150°C温度,使馏出物依次经4A分子筛和CaO吸附后再回流至反应釜中,去除反应生成的HCl后,向反应釜中加入乳酸单体和催化剂后,再补加分散介质,然后将反应釜升温至80~180°C,持续搅拌,回流反应12~48h,反应过程中馏出物经3A分子筛干燥后再回流至反应釜内;
在回流反应1~2h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扩链单体和交联单体;所述的扩链单体为二异氰酸酯和己二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交联单体为苹果酸、衣康酸和马来酸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P2O5溶解于二氧六环中,并在回流反应中期加入;
在回流反应12~48h后,维持搅拌状态使反应体系降至室温,过滤后,得到粉状的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
其中,生物质与乳酸的质量比为1:0.25~1;在回流反应过程中加入带水剂使反应温度控制至80~160°C,并使馏出速度控制在15~20%/10min;带水剂为酮类或者氯代烃类;其中,分散介质为环己烷、正辛烷、煤油一种或几种溶剂;
三、将粉状的生物质/聚乳酸复合物分散至盐酸/丙酮溶液中,过滤,以环己烷进行溶剂置换,干燥得到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质为农作物微粉或经济作物残渣微粉;其中,农作物微粉为秸秆粉或稻壳粉;生物质目数为800~1600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分散介质与干 燥后的物质浴比为1: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催化剂加入量为乳酸单体质量的0.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补加分散介质使分散介质与干 燥后的物质浴比为1: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扩链单体为乳酸单体质量的1~5%;交联单体为乳酸单体质量的1~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回流反应中期指回流反应6~8h。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入乙酰氯在100~120°C的条件下回流反应,在生物质有效羟值达到100~150mgKOH/g后,停止加入乙酰氯。
CN201911102133.9A 2019-11-12 2019-11-12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07910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02133.9A CN110791070B (zh) 2019-11-12 2019-11-12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02133.9A CN110791070B (zh) 2019-11-12 2019-11-12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91070A CN110791070A (zh) 2020-02-14
CN110791070B true CN110791070B (zh) 2021-08-31

Family

ID=69444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02133.9A Active CN110791070B (zh) 2019-11-12 2019-11-12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910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4339B (zh) * 2019-12-24 2022-03-29 黑龙江幸福人生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密性良好的生物基复合材料薄膜制备方法
CN111909497B (zh) * 2020-08-25 2022-06-28 黑龙江工程学院 一种光降解速度可控的全降解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CN115627013A (zh) * 2022-09-08 2023-01-20 苏州博大永旺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稻壳粉生物质基全降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31123B1 (ko) * 2008-09-29 2017-04-27 바스프 에스이 지방족 폴리에스테르
CN104693426A (zh) * 2014-11-13 2015-06-10 江南大学 一种乳酸原位聚合改性纳米纤维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35076B (zh) * 2019-01-23 2021-01-22 哈尔滨知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91070A (zh) 2020-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91070B (zh)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全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4529741B (zh) 长碳链二元羧酸的提纯方法
CN103319697B (zh) 一种户外耐候型粉末涂料用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8299626A (zh) 含涤废旧纺织品醇解法回收再生工艺
CN104496793A (zh) 长碳链二元羧酸的精制方法
CN103833919B (zh) 一种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生产方法
CN103205093A (zh) 一种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3304792B (zh) 一种环氧混合型粉末涂料用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2504217A (zh) 高速纺丝专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制备方法
JP2022501450A (ja) リグニンの精製方法
CN115433518A (zh) 用于厨具外涂的耐醇耐碱洗水性环保涂料、制备方法及其在厨具方面的应用
CN1962716A (zh) 一种低熔点聚酯的合成方法
CN107778461B (zh) 一种负载催化剂的石墨烯改性聚酯切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53227B (zh) 一种制备多环芳烃树脂的方法
CN111621322B (zh) 一种油浆沉降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85409B (zh) 一种钛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04415B (zh) 一种针状焦的生产方法
CN114437017A (zh) 一种乳酸制备丙交酯的方法
CN108822284B (zh) 利用地沟油制备近零voc醇酸树脂的方法以及醇酸树脂
CN113563572B (zh) 一种混合型70/30粉末涂料用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82294B (zh) 一种生物质/纳米二氧化硅/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1012302B (zh) 二聚酸改性醇酸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JP5272511B2 (ja) ポリブ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54386C (zh) 改性聚酯
Long et al. Which is the determinant for cellulose degradation in cooperative ionic liquid pairs: dissolution or catalysi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