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78228B - 后背门把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后背门把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78228B
CN110778228B CN201910620279.6A CN201910620279A CN110778228B CN 110778228 B CN110778228 B CN 110778228B CN 201910620279 A CN201910620279 A CN 201910620279A CN 110778228 B CN110778228 B CN 1107782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housing
back door
operating portion
switch kno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202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78228A (zh
Inventor
福井弘贵
立松孝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782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82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782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82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18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ot lids or rear 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2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mprising door or part of door being pivotable downwards about horizontal axis to open posi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6Mounting of handles, e.g. to the wing or to the loc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6Detection of handle operation; Detection of a user approaching a handle; Electrical switching actions performed by door hand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后背门把手装置包括:开关,该开关用于输出解锁或锁定后背门的信号;开关扳钮,该开关扳钮用于补充开关的致动力;外壳,该外壳用于容纳开关和开关扳钮;以及外罩,该外罩覆盖外壳。开关扳钮包括: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弹簧部段,当操作部分从初始位置朝向开关位置移动时,弹簧部段弹性变形以沿使得操作部分返回至初始位置的方向产生弹力;以及临时固定部分,该临时固定部分防止开关扳钮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操作部分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的相反侧。当操作部分到达开关位置时,信号从开关输出。

Description

后背门把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后背门把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后背门把手装置,该后背门把手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后背门上并且设置有开关和开关扳钮,该开关用于输出解锁或锁定后背门的信号,该开关扳钮用于补充该开关的致动力(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所描述的后背门把手装置中,通过使用开关扳以补充开关的致动力,即使在使用小尺寸的按压开关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适度的操作负荷和点击感。
[专利文献1]JP-A-2004-502058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描述的后背门把手装置中,直到其中容纳有开关和开关扳钮的外壳组装至外罩,开关扳钮没有固定在外壳内,因此在外壳组装至外罩之前可能发生开关扳钮的位置错位。此外,由于开关扳钮部分地从外壳向外突出,当外壳组装至外罩时,由于开关扳钮与外罩的接触还可能发生组装的中断。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后背门把手装置和一种方法,该后背门把手装置具有下述结构:该结构能够防止开关扳钮的位置错位和由于开关扳钮与外罩的接触而导致的组装中断,该方法用于制造下述后背门把手装置:该后背门把手装置能够防止开关扳钮的位置错位和由于开关扳钮与外罩的接触而导致的组装中断。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以下后背门把手装置[1]至[4]以及用于制造后背门把手装置的方法[5]至[7],以实现上述目的。
[1]后背门把手装置,包括:外壳,该外壳用于容纳开关和开关扳钮;以及外罩,该外罩覆盖外壳的外部;其中,开关扳钮至少在外壳与外罩组装时保持在初始位置处。
[2]根据[1]所述的后背门把手装置,其中,后背门把手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后背门上并且具有用于解锁或锁定后背门的把手开关功能,其中:开关用于输出解锁或锁定后背门的信号;开关扳钮用于补充开关的致动力;外壳用于容纳开关和开关扳钮;并且外罩覆盖外壳的外部,其中,开关扳钮包括: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通过由操作部分的操作者所施加的力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弹簧部段,当操作部分从初始位置朝向开关位置移动时,该弹簧部段弹性变形,以沿使得操作部分返回至初始位置的方向产生弹力;以及临时固定部分,该临时固定部分防止开关扳钮的下述运动:该运动使得操作部分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的相对侧;并且其中,当操作部分到达开关位置时,信号从开关输出。
[3]根据[2]所述的后背门把手装置,其中,当操作部分位于初始位置时,在弹簧部段中产生有弹力。
[4]根据[2]或[3]所述的后背门把手装置,其中,临时固定部分构造为杆状构件,该杆状构件在其梢部处具有爪,使得通过使该爪钩在其上安装有开关的外壳或基板上来防止开关扳钮的下述运动:该运动使得操作部分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的相反侧。
[5]一种用于制造后背门把手装置的方法,该后背门把手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后背门上并且具有用于解锁或锁定后背门的把手开关功能,该方法包括将外壳和开关扳钮组装至外罩的步骤,该外壳用于容纳用以输出解锁或锁定后背门的信号的开关,该开关扳钮用于补充开关的致动力,该外罩覆盖外壳的外部,其中,开关扳钮包括: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通过由操作部分的操作者所施加的力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从而操作开关以输出信号;弹簧部段,当操作部分从初始位置朝向开关位置移动时,弹簧部段弹性变形以沿使得操作部分返回至初始位置的方向产生弹力;以及临时固定部分,该临时固定部分防止开关扳钮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所述操作部分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开关位置的相反侧;其中,组装步骤包括借助于临时固定部分而使开关扳钮临时地固定在外壳内,从而防止开关扳钮的位置错位和由于开关扳钮与外罩的接触而导致的组装的中断。
[6]根据[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组装步骤中,开关扳钮在弹簧部段中产生弹力的状态下临时地固定在外壳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临时固定部分构造为杆状构件,该杆状构件在其梢部处具有爪,使得通过使该爪钩在其上安装有开关的外壳或基板上来防止开关扳钮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操作部分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的相反侧。
本发明的要点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后背门把手装置和一种方法,该后背门把手装置具有下述结构:该结构能够防止开关扳钮的位置错位和由于开关扳钮与外罩的接触而导致的组装中断,该方法用于制造下述后背门把手装置:该后背门把手装置能够防止开关扳钮的位置错位和由于开关扳钮与外罩的接触而导致的组装中断。
附图说明
图1是后背门的竖向截面图,该后背门上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背门把手装置。
图2A和图2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背门把手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背门把手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A和图4B是外壳和外罩的横截面图;
图5A和图5B是附接至后背门的后背门把手装置的附接部分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后背门把手装置的横截面图,包括发光元件和外罩的透镜部段的横截面;
图7A和图7B是附接至后背门的后背门把手装置的竖向横截面图;
图8A和图8B是竖向截面图,示出了在锁定开关由其操作者借助于开关罩部段和锁定开关推入之前和之后的后背门把手装置;
图9A示出了在外壳即将组装至外罩之前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后背门把手装置;以及
图9B示出了在外壳即将组装至外罩之前的根据对比示例的后背门把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各个附图中所示的方向W、L和H分别指示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宽度方向、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长度方向和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高度方向。各个附图中的W方向、L方向和H方向的正负向相同。
(后背门把手装置的整体构造)
图1是后背门50的竖向横截面图,该后背门50上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
后背门50是设置在比如汽车的车辆的后部表面上的门,并且也被称为后舱门或尾门。牌照51附接至后背门50。
后背门装饰件52附接在后背门50的牌照51上方,并且在后背门装饰件52的内侧(在后背门50与后背门装饰件52之间的空间中)安装有后背门把手装置1,该后背门把手装置1用作向牌照51施加光的牌照灯和用于打开及关闭后背门50的把手开关。
图2A和图2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立体图。图2A是当从车辆的前上侧观察时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立体图,并且图2B是当从车辆的后下侧观察时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后背门把手装置1包括:发光元件11,该发光元件11作为牌照灯的光源;打开开关12,该打开开关12用于输出解锁后背门50的信号;锁定开关13,该锁定开关13用于输出锁定后背门50的信号;基板10,发光元件11、打开开关12和锁定开关13安装在基板10上;打开开关扳钮14,该开关扳钮14用于补充打开开关12的致动力(推动开关的外力的排斥力);锁定开关扳钮15,该锁定开关扳钮15用于补充锁定开关13的致动力;外壳20,该外壳20用于容纳基板10、发光元件11、打开开关12、锁定开关13,打开开关扳钮14和锁定开关扳钮15;以及外罩30,该外罩30用于覆盖外壳20的外部。
基板10是布线基板,其具有连接至发光元件11、打开开关12和锁定开关13的电极的布线。发光元件11、打开开关12和锁定开关13可以分离地安装在多个基板上,但是为了减小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尺寸并且减少部件的数量以降低成本和组装步骤的数量,优选的是将它们安装在同一基板10上。
优选的是,将发光元件11相对于打开开关12和锁定开关13布置在车辆的后侧部上。这使得可以使稍后将描述的透镜部段310与稍后将描述的开关罩部段320和开关罩部段321沿车辆宽度的位置相重叠,并且因此使得易于通过使用光作为标记来指定把手开关的操作部分的位置该透镜部段310起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光提取部分的作用,该开关罩部段320和开关罩部段321起把手开关的操作部分的作用以打开及关闭后背门。
此外,由于发光元件11设置在车辆的后侧部上,因此当在后背门装饰件52内安装摄像机时,可以缩小从后背门把手装置1发出的光被摄像机所遮挡的遮光范围,因此可以将摄像机布置得更靠近后背门把手装置1。也就是说,可以将摄像机布置得沿后背门50的车辆宽度方向更靠近视觉上非常能够被识别的中间部分。
注意,尽管未示出,但是具有连接器的电缆连接至基板10,使得发光元件11、打开开关12和锁定开关13以及外部装置(电源供应装置、解锁装置、锁定装置等)借助于该具有连接器的电缆而连接在一起。
外壳20具有在车辆的下侧部上的开口21,用于使从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穿过该开口21,并且用于从外壳20的外部操作打开开关12和锁定开关13。然后,基板10、打开开关扳钮14和锁定开关扳钮15安装在外壳20的车辆上侧部的内表面上。而且,外壳20具有电缆端口24,用于使连接至基板10的具有连接器的电缆穿过该电缆端口24。
外罩30由一体成型的部件通过嵌件成型等形成,外罩30包括透明部分31和弹性部分32,该透明部分31由透射从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的材料制成,该弹性部分32由弹性材料制成以覆盖透明部分31的外侧部。
透明部分31由比如聚碳酸酯或丙烯酸的下述材料制成:该材料具有透射从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的性质。透明部分31在外罩30的车辆下侧部上包括透镜部段310,该透镜部段310用于提取从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同时加宽其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发射范围。
弹性部分32的与透镜部段310重叠的重叠部分是敞开的,以从透镜部段310取出光。
外罩30具有附接部分33,该附接部分33具有用于螺栓固定的附接孔34,以将后背门把手装置1附接至后背门50。附接部分33设置在外罩30的与后背门50接触的接触部分中,并且附接部分33由下述部分组成:所述部分从覆盖所述外壳20的透明部分31的主体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外罩30覆盖延伸部分的表面。
如图2中所示,优选的是,附接孔34具有配装在其中的金属衬环35。将金属螺栓直接紧固至附接部分33可能导致由于热蠕变而发生的变形。在这种情况下,附接至后背门50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发出的咔哒声可能导致异常的噪音,或者会在外罩30与后背门50的附接表面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导致稍后将描述的防水性降低。通过使用金属衬环35来使螺栓拧紧至金属衬环35,可以阻止附接部分33的热蠕变。金属衬环35可以通过嵌件成型等与透明部分31和弹性部分32一体地模制。
弹性部分32例如由比如TPE(热塑性弹性体)的热塑性弹性体制成。弹性部分32在外罩30的车辆下侧具有开关罩部段320和开关罩部段321。开关罩部段320指的是下述部分:在解锁后背门50时,也就是说当操作打开开关12以输出信号时,所述部分的操作者从所述部分的外部施加推力。开关罩部段321也是下述部分:在锁定后背门50时,也就是说当操作锁定开关13以输出信号时,所述部分的操作者从所述部分的外部施加推力。
透明部分31与开关罩部段320和开关罩部段321重叠的重叠部分是敞开的,以使开关罩部段320和开关罩部段321与打开开关12和锁定开关13接触。
外罩30的与后背门50接触的接触表面构造为弹性部分32。通过使具有弹性的弹性部分32与后背门50的附接表面紧密接触,可以阻止水进入至外壳20中。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外罩30的防水性能,优选的是,弹性部分32与后背门50的附接表面的接触部分设置有环形突出部322,环形突出部322环绕外壳20与后背门50的接触表面。通过将后背门把手装置1附接至后背门50而使弹性部分32的突出部压靠在后背门50上、折叠或弯曲并且与后背门50牢固地地紧密接触。特别地,在弹性部分32的突出部发生弯曲以使其侧表面与后背门50的附接表面紧密接触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强的防水性。
由于透明部分31兼作外罩的透镜和树脂部分,并且透明部分31和弹性部分32可以通过嵌件成型等一体地形成,因此可以减少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部件数量和制造步骤的数目,从而实现降低制造成本和减小尺寸的效果。
应当注意的是,外罩30可以包括由与透明部分31和弹性部分32不同的材料所制成的部分,但是为了抑制制造成本,优选的是包括透明部分31和弹性部分32的外罩30可以一体地模制。
图4A和图4B是外壳20和外罩30的横截面图。如图4A中所示,优选的是,外壳20和外罩30的透明部分31分别具有彼此配合的凹陷部分25和突出部分311。
通过设置外壳20的侧表面上的沿着长度方向(L方向)设置的凹陷部分25以及与凹陷部分25配合的突出部分311,在将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时,可以沿外壳20的高度方向(H方向)进行定位。此外,通过设置外壳20的底表面上的沿着长度方向(L方向)设置的凹陷部分25以及与凹陷部分25配合的突出部分311,在将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时,可以沿外壳20的宽度方向(W方向)进行定位。此外,通过设置突出部分311,可以增加透明部分31的截面模量从而增强透明部分31的刚性。
此外,如图4B中所示,优选的是,外壳20和外罩30的透明部分31分别具有爪部26和用于钩爪部26的凹槽312。例如,爪部26设置在外壳20的侧表面上。通过设置爪部26和凹槽312,当将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时,可以沿外壳20的纵向方向(L方向)进行定位,并且还可以阻止外壳20与外罩30在组装后彼此分离。
此外,如图4B中所示,通过使外壳20设置有止动件27,可以在将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时沿外壳20的长度方向(L方向)进行定位,该止动件27钩在外罩30的开口的边缘上,外壳20插入至该开口中。
图5A和图5B是附接至后背门50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附接部分33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图5A示出了在后背门把手装置1具有金属衬环35的情况下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附接的一个示例。在这种情况下,配装在附接孔34中的金属衬环35与后背门50通过台阶螺母53和螺栓54固定在一起。
图5B示出了在后背门把手装置1不具有金属衬环35的情况下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附接的一个示例。在图5B中所示的示例中,外罩30由透明部分31与弹性部分32的一体模制部分形成,并且邻近安装孔34的透明部分31没有被弹性部分32覆盖,而是与后背门50接触。然后优选的是,台阶螺母55和螺栓56不与附接部分33接触而是与后背门50接触,该后背门50从其两侧固定在台阶螺母55与螺栓56之间。这使得可以在不使用金属衬环35的情况下阻止由于热蠕变引起的附接部分33的变形。
当后背门把手装置1没有使用金属衬环35时,可能不会存在由金属衬环35与附接孔34附接在一起的固定部分中所产生的应力造成的对附接部分33的损坏。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当台阶螺母55和螺栓56不与附接部分33接触时,后背门50与附接部分33之间可能形成间隙。因此,重要的是通过弹性部分32的突出部322来增强防水性。
(与牌照灯功能相关的构造)
为了牌照灯功能的目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包括用于发光的发光元件11以及外罩30的透明部分31的透镜部段310。在后背门把手装置1中,从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通过透镜部段310被提取以照亮号码牌51。
LED通常用作发光元件11。LED是小尺寸的发光元件,并且功耗和发热量低、寿命长,因此适合用作发光元件11。透镜部段310由比如丙烯酸树脂的透明材料制成。
图6是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横截面图,包括发光元件11和外罩30的透镜部段310的横截面。如图6中所示,优选的是,透镜部段310具有:凹陷部分310a,该凹陷部分310a设置在外罩30的内表面上;以及突出部分310b,该突出部分310b设置在外罩30的外表面上以覆盖凹陷部分310a。通过在凹陷部分310a的表面和突出部分310b的表面处折射从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可以加宽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发光范围。此外,通过设置凹陷部分310a和突出部分310b,可以提高透镜部段310的截面模量以增强刚性。
这使得可以减少以期望的亮度(满足光分布规律的亮度)照亮牌照51所需的发光元件11的数量,从而减小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尺寸。包括在后背门把手装置1中的发光元件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
(与用于打开及关闭后背门的把手开关功能相关的构造)
图7A和图7B是附接至后背门50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竖向截面图。图7A的横截面图包括打开开关12的横截面和打开开关扳钮14的横截面,并且图7B的横截面图包括锁定开关13的横截面和锁定开关扳钮15的横截面。图7A和图7B中未示出后背门装饰件52。
为了用于打开及关闭后背门的把手开关功能的目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具有:打开开关12,该打开开关12用于将解锁后背门50的信号输出至外部解锁装置;锁定开关13,该锁定开关13用于将锁定后背门50的信号输出至外部锁定装置;打开开关扳钮14,该打开开关扳钮14用于补充打开开关12的致动力;锁定开关扳钮15,该锁定开关扳钮15用于补充锁定开关13的致动力;开关罩部段320,在解锁后背门50时该开关罩部段320由操作者的手60触碰;以及开关罩部段321,在锁定后背门50时该开关罩部段321由操作者的手60触碰。
打开开关12和锁定开关13是下述按压开关:当内部的触点通过按压而电连接在一起时,所述按压开关输出触点信号(指示触点是否连接的信号)。通过使从打开开关12输出的触点信号输入至解锁装置,操作解锁装置以解锁后背门50。此外,通过使从打开开关12输出的触点信号输入至锁定装置,操作锁定装置以锁定后背门50。应当注意的是,在后背门把手装置1中,代替按压开关,可以使用比如静电开关的其他类型的开关作为打开开关12和锁定开关13。
图8A和图8B是竖向截面图,示出了在锁定开关13由其操作者借助于开关罩部段321和锁定开关扳钮15而按压之前和之后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在打开开关12由其操作者借助于开关罩部段320和打开开关扳钮14而按压之前和之后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类似于图8A和图8B中所示。
打开开关扳钮14包括:操作部分140,当解锁后背门50时,该操作部分140由于推动而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弹簧部段141,在操作部分140从初始位置朝向开关位置移动时,该弹簧部段141弹性变形以产生沿使得操作部分140返回至初始位置的方向的弹力;以及临时固定部分142,该临时固定部分142用于在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时使打开开关扳钮14在外壳20内临时固定,该外壳20中容纳有基板10、发光元件11、打开开关12、锁定开关13、打开开关扳钮14和锁定开关扳钮15。
操作部分140、弹簧部段141和临时固定部分142一体地形成。换句话说,打开开关扳钮14构造为一体模制的部件。
当操作者从外部向外罩30的开关罩部段320施加推力时,并且当打开开关扳钮14的操作部分14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达开关位置时,打开开关12被操作部分140推入,以输出触点信号。
打开开关扳钮14的操作部分140通常是板状的,并且包括:第一表面140a,该第一表面140a面向外罩30的开关罩部段320侧;以及第二表面140b,该第二表面140b构造为第一表面140a的相反表面,并且该第二表面140b面向打开开关12侧。当解锁后背门50时,操作者按压开关罩部段320,然后开关罩部段320按压操作部分140的第一表面140a,而操作部分140的第二表面140b按压打开开关12。当操作部分14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表面140b与打开开关12接触或者与打开开关12略微分离。
打开开关扳钮14的弹簧部段141与外壳20的内表面部分地接触,使得当解锁后背门50时,操作者借助于开关罩部段320按压打开开关扳钮14的操作部分140,弹簧部段141压靠在外壳20的内表面上并发生弹性变形,以在弹簧部段141中产生沿操作部分140返回至初始位置方向的弹力。弹簧部段141与操作部分140是一体的,并且弹簧部段141构造为杆状构件、板状构件或它们的组合。
通过使用具有弹簧部段141的打开开关扳钮14来补充打开开关12的致动力,即使在使用小型按压开关作为打开开关12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适度的操作负荷和点击感。这使得可以实现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尺寸减小并且实现适当的操作负荷。应当注意的是,弹簧部段141中产生的弹力可以根据弹簧部段141的形状、材料等而适当地调节。即,通过调节弹簧部段141的形状、材料等,可以实现所期望的操作负荷。
锁定开关扳钮15包括:操作部分150,当锁定后背门50时,该操作部分150由于推动而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弹簧部段151,在操作部分150从初始位置朝向开关位置移动时,该弹簧部段151弹性变形以沿操作部分150返回至初始位置的方向产生弹力;以及临时固定部分152,该临时固定部分152用于在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时使打开锁定扳钮15在外壳20内临时固定,该外壳20中容纳有基板10、发光元件11、打开开关12、锁定开关13、打开开关扳钮14和锁定开关扳钮15。
操作部分150、弹簧部段151和临时固定部分152一体地形成。换句话说,锁定开关扳钮15被构造为一体模制部分。
当操作者从外部向外罩30的开关罩部段321施加推力时,并且当锁定开关扳钮15的操作部分15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达开关位置时,锁定开关13被操作部分150推入,以输出触点信号。
锁定开关扳钮15的操作部分150通常是板状的,并且包括:第一表面150a,该第一表面150a面向外罩30的开关罩部段321侧;以及第二表面150b,该第二表面140b构造为第一表面150a的相反表面,并且该第二表面150b面向锁定开关13侧。当锁定后背门50时,操作者按压开关罩部段321,然后开关罩部段321按压操作部分150的第一表面150a,而操作部分150的第二表面150b按压锁定开关13。当操作部分15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表面150b与锁定开关13接触或者与锁定开关13略微分离。
锁定开关扳钮15的弹簧部段151与外壳20的内表面部分地接触,使得当锁定后背门50时,操作者借助于开关罩部段321按压锁定开关扳钮15的操作部分150,弹簧部段151压靠在外壳20的内表面上并发生弹性变形,以在弹簧部段151中沿使得操作部分150返回至初始位置方向产生弹力。弹簧部段151与操作部分150是一体的,并且弹簧部段151构造为杆状构件、板状构件或它们的组合。
通过使用具有弹簧部段151的打开开关扳钮15来补充锁定开关13的致动力,即使在使用小型按压开关作为锁定开关13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适度的操作负荷和点击感。这使得可以实现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尺寸减小并且实现适当的操作负荷。应当注意的是,弹簧部段151中产生的弹力可以根据弹簧部段151的形状、材料等而适当地调节。即,通过调节弹簧部段151的形状、材料等,可以实现所期望的操作负荷。
图9A示出了在外壳20即将组装至外罩30之前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并且图9B示出了在外壳20即将组装至外罩30之前的根据对比示例的后背门把手装置70。
后背门把手装置70与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背门把手装置70具有下述打开开关扳钮和锁定开关扳钮:该打开开关扳钮没有对应于临时固定部分142的部分,该锁定开关扳钮没有对应于临时固定部152的部分。
图9A是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竖向横截面图,包括锁定开关扳钮15的临时固定部分152的横截面。图9B的后背门把手装置70的横截面图的位置对应于图9A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横截面的位置。应当注意的是,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包括打开开关扳钮14的临时固定部分142的横截面也与图9A中所示的横截面相同。
打开开关扳钮14的临时固定部分142固定打开开关扳钮14,使得当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时,打开开关扳钮14不在外壳20内移动。这使得可以防止打开开关扳钮14在组装前的位置错位或者由于组装期间打开开关扳钮14与外罩30的接触而产生组装中断。应当注意的是,只要不中断组装,打开开关扳钮14可以与外罩30在组装时接触。
具体地,临时固定部分142防止打开开关扳钮14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操作部分140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的相反侧。另一方面,由于打开开关扳钮14具有弹簧部段141,因此除非施加外力否则几乎不会发生打开开关扳钮14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操作部分140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侧。此外,通过临时固定部分142还防止了打开开关扳钮14沿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宽度方向(W方向)和长度方向(L方向)的移动。因此,打开开关扳钮14固定在外壳20内,直到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
另一方面,在后背门把手装置70中,由于打开开关扳钮没有对应于临时固定部分142的部分,因此打开开关扳钮没有固定在外壳20内。这导致打开开关扳钮在组装时位于与外罩30接触的位置。此外,由于打开开关扳钮没有固定在外壳20内,因此很可能发生打开开关扳钮的位置错位。
在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之后,打开开关扳钮14的临时固定部分142不会中断打开开关扳钮14的操作。也就是说,临时固定部分142不会中断操作部分140在初始位置与开关位置之间的移动。
在图3中所示的示例中,临时固定部分142构造为在杆状构件,该杆状构件在其梢部处具有爪142a。此外,临时固定部分142临时地固定至外壳20或基板10。例如,临时固定部分142的梢部穿过固定至外壳20的基板10的孔100,并且爪142a钩在外壳20的突出部或基板10的背侧的表面(不与操作部分140相对的表面)上,使得打开开关扳钮14临时固定在外壳20内。在图3中所示的示例中,临时固定部分142临时地固定至基板10。
打开开关扳钮14优选地在弹簧部段141弹性变形达一定程度,即,弹簧部段141压靠外壳20的内表面的状态下,通过临时固定部分142临时地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将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的步骤中,由于打开开关扳钮14通过弹簧部段141中产生的弹力而临时固定在外壳20内,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打开开关扳钮14的位置错位。应当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当操作部分140位于初始位置时,在弹簧部段141中总是产生有弹力。
如图9A中所示,锁定开关扳钮15的临时固定部分152固定锁定开关扳钮15,使得当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时锁定开关扳钮15不在外壳20内移动。这使得可以防止锁定开关扳钮15在组装前的位置错位或者由于组装期间锁定开关扳钮15与外罩30的接触而产生组装中断。
具体地,临时固定部分152防止锁定开关扳钮15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操作部分150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的相反侧。另一方面,由于锁定开关扳钮15具有弹簧部段151,因此除非施加外力否则几乎不会发生锁定开关扳钮15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操作部分150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侧。此外,通过临时固定部分152还防止了锁定开关扳钮15沿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宽度方向(W方向)和长度方向(L方向)的移动。因此,锁定开关扳钮15固定在外壳20内,直到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
另一方面,在后背门把手装置70中,由于锁定开关扳钮71没有对应于临时固定部分152的部分,因此锁定开关扳钮71没有固定在外壳20内。这导致锁定开关扳钮71在组装时位于与外罩30接触的位置,如图9B中所示。此外,由于锁定开关扳钮71没有固定在外壳20内,因此很可能发生锁定开关扳钮71的位置错位。
如图8中所示,在将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之后,锁定开关扳钮15的临时固定部分152不会中断锁定开关扳钮15的操作。即,临时固定部分152不会中断操作部分150在初始位置与开关位置之间的移动。
在图3、图8和图9中所示的示例中,临时固定部分152构造为杆状构件,该杆状构件在其梢部处具有爪152a。此外,临时固定部分152临时地固定至外壳20或基板10。临时固定部分152的梢部穿过固定至外壳20的基板10的孔100,并且爪152a钩在外壳20的突出部或基板10的背侧的表面(不与操作部分150相对的表面)上,使得锁定开关扳钮15临时固定在外壳20内。在图3中所示的示例中,临时固定部分152临时地固定至基板10,并且在图8和图9中所示的示例中,临时固定部分152固定至外壳20。
锁定开关扳钮15优选地在弹簧部段151弹性变形到一定程度,即,弹簧部段151压靠外壳20的内表面的状态下,通过临时固定部分152临时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将外壳20组装至外罩30的步骤中,由于锁定开关扳钮15通过弹簧部段151中产生的弹力而临时固定在外壳20内,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锁定开关扳钮15的位置错位。应当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当操作部分150位于初始位置时,在弹簧部段151中总是产生有弹力。
如图3中所示,优选的是,外壳20具有肋22,肋22用于抵接在打开开关扳钮14的第二表面140b上(面向操作部分140的打开开关12侧的表面)和锁定开关扳钮15的第二表面150b(面向操作部分150的锁定开关13侧的表面)上。肋22从外壳的与第二表面140b和第二表面150b相对的内表面穿过基板10的孔102朝向第二表面140b和第二表面150b延伸。
在外壳20具有肋22的情况下,当操作部分140或操作部分150到达开关位置时,第二表面140b或第二表面150b与肋22的梢部接触或者与肋22略微分离。因此,即使当操作者用过大的力推动打开开关扳钮14或锁定开关扳钮15时,第二表面140b或第二表面150b抵接在肋22的梢部上,从而可以防止由于过度变形对打开开关扳钮14或锁定开关扳钮15造成的损坏。
应当注意的是,肋22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可以单独设置用于抵接在打开开关扳钮14的第二表面140b上的肋22和用于抵接在锁定开关扳钮15的第二表面150b上的肋22。此外,为了更有效地防止对打开开关扳钮14或锁定开关扳钮15的损坏,优选的是设置多个肋22,所述多个肋22抵接在第二表面140b或第二表面150b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或者抵接在第二表面140b或第二表面150b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和中间部分。
此外,如图3和图7中所示,优选地,外壳20具有肋23,肋23用于抵接在透镜部段310的内表面上。肋23从外壳的与透镜部段310的内表面相对的内表面延伸穿过基板10的孔103,并且肋23的梢部与透镜部段310的内表面接触。在外壳20具有肋23的情况下,由于透镜部段310由肋23从内侧支撑,可以防止当操作者无意地向透镜部段310施加强力时对透镜部段310的损坏。
与分别设置的外罩的树脂部分和透镜接合在一起的情况相比,在后背门把手装置1中,由于透明部分31兼作外罩的透镜和树脂部分,因此透镜对外力具有很高的抵抗力。通过在那里设置肋23,可以进一步增强透镜对外力的抵抗力。
如图7中所示,肋22和肋23穿过基板10并且还用作基板10的定位构件。以这种方式,通过允许肋22和肋23具有两种功能,可以减少设置在基板10中的通孔的数量,并且防止基板10的导热率降低。
(实施方式的有利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后背门把手装置1中,外罩30的透明部分31用作外罩的树脂部分和透镜,并且透明部分31和弹性部分32可以通过嵌件成型等一体地形成。这使得可以减少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部件数量和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制造步骤数目,从而实现降低制造成本和减小尺寸。
尽管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实施各种改进。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背门把手装置1包括打开开关12和锁定开关13,但是后背门把手装置1中可以只包括其中的一者,而其中的另一者可以安装在后背门把手装置1的外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根据权利要求的本发明。还应当注意的是,并非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特征的所有组合对于解决本发明的问题的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已经关于用于使本公开完整且清楚的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所附权利要求并限制于此,而是应当被解释为体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所有改型和替代性构造,这些改型和替代性构造完全落入本文中所阐述的基本指导内。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后背门把手装置
10 基板
11 发光元件
12 打开开关
13 锁定开关
14 打开开关扳钮
140 操作部分
141 弹簧部段
142 临时固定部分
15 锁定开关扳钮
150 操作部分
151 弹簧部段
152 临时固定部分
20 外壳
30 外罩
31 透明部分
310 透镜部段
32 弹性部分
320、321 开关罩部段
33 附接部分
34 附接孔
35 金属衬环
50 后背门
51 牌照
52 后背门装饰件

Claims (7)

1.一种后背门把手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用于容纳开关和开关扳钮;以及
外罩,所述外罩覆盖所述外壳的外部;
其中,所述开关扳钮至少在所述外壳与所述外罩组装时保持在初始位置处,
其中,所述开关扳钮包括:
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通过由所述操作部分的操作者所施加的力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
弹簧部段,当所述操作部分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开关位置移动时,所述弹簧部段弹性变形以产生沿使得所述操作部分返回至所述初始位置的方向的弹力;以及
临时固定部分,所述临时固定部分防止所述开关扳钮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所述操作部分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开关位置的相反侧,并且
其中,所述开关设置在所述弹簧部段与所述临时固定部分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把手装置,其中,所述后背门把手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后背门上,并且所述后背门把手装置具有用于解锁或锁定所述后背门的把手开关功能,其中:
所述开关用于输出解锁或锁定所述后背门的信号;并且
所述开关扳钮用于补充所述开关的致动力,其中,当所述操作部分到达所述开关位置时,所述信号从所述开关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把手装置,其中,当所述操作部分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在所述弹簧部段中产生所述弹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背门把手装置,其中,所述临时固定部分构造为杆状构件,所述杆状构件在其梢部处具有爪,使得通过使所述爪钩在所述外壳或安装有所述开关的基板上来防止所述开关扳钮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所述操作部分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开关位置的相反侧。
5.一种用于制造后背门把手装置的方法,所述后背门把手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后背门上并且具有用于解锁或锁定所述后背门的把手开关功能,所述方法包括将外壳组装至外罩的步骤,所述外壳用于容纳用于输出解锁或锁定所述后背门的信号的开关和用于补充所述开关的致动力的开关扳钮,所述外罩覆盖所述外壳的外部,
其中,所述开关扳钮包括:
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通过由所述操作部分的操作者所施加的力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开关位置从而操作所述开关以输出所述信号;
弹簧部段,当所述操作部分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开关位置移动时,所述弹簧部段弹性变形以产生沿使得所述操作部分返回至所述初始位置的方向的弹力;以及
临时固定部分,所述临时固定部分防止所述开关扳钮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所述操作部分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开关位置的相反侧;
其中,所述组装的步骤包括借助于所述临时固定部分而使所述开关扳钮临时地固定在所述外壳内,从而防止所述开关扳钮的位置错位和由于所述开关扳钮与所述外罩的接触而导致的所述组装的中断,并且
其中,所述开关设置在所述弹簧部段与所述临时固定部分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组装的步骤中,所述开关扳钮在所述弹簧部段中产生所述弹力的状态下临时地固定在所述外壳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临时固定部分构造为杆状构件,所述杆状构件在其梢部处具有爪,使得通过使所述爪钩在所述外壳或安装有所述开关的基板上来防止所述开关扳钮的下述运动:所述运动使得所述操作部分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开关位置的相反侧。
CN201910620279.6A 2018-07-30 2019-07-10 后背门把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7782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2612 2018-07-30
JP2018142612A JP7052619B2 (ja) 2018-07-30 2018-07-30 バックドアハンド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78228A CN110778228A (zh) 2020-02-11
CN110778228B true CN110778228B (zh) 2021-06-22

Family

ID=69177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20279.6A Active CN110778228B (zh) 2018-07-30 2019-07-10 后背门把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7624B2 (zh)
JP (1) JP7052619B2 (zh)
CN (1) CN1107782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39672B2 (ja) 2020-07-15 2024-02-2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用スイッチ装置
JPWO2023188738A1 (zh) * 2022-03-29 2023-10-05
DE102022115843B3 (de) 2022-06-24 2023-10-12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Modul zum erzeugen von öffnungssignalen, betätigungsmechanismus mit einem solchen modul, sowie ein fahrzeug mit einem solchen betätigungsmechanismu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7070A (zh) * 1999-03-11 2000-09-20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CN103075056A (zh) * 2011-10-25 2013-05-01 昆山麦格纳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行李箱门锁的滑块式开关
CN203103175U (zh) * 2013-01-29 2013-07-31 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 一种汽车后备箱开启开关
CN103938956A (zh) * 2014-05-14 2014-07-2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尾门外开拉手装置
JP2015185523A (ja) * 2014-03-26 2015-10-2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10958B1 (fr) * 2000-06-29 2002-09-06 Valeo Securite Habitacle Ensemble de commande de serrure pour un ouvr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ouvrant muni de cet ensemble
KR100580345B1 (ko) * 2002-03-13 2006-05-16 지피 다이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테일 게이트의 구조
JP4769229B2 (ja) * 2007-06-12 2011-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構造
KR101316873B1 (ko) * 2012-07-04 2013-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게이트 작동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7070A (zh) * 1999-03-11 2000-09-20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CN103075056A (zh) * 2011-10-25 2013-05-01 昆山麦格纳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行李箱门锁的滑块式开关
CN203103175U (zh) * 2013-01-29 2013-07-31 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 一种汽车后备箱开启开关
JP2015185523A (ja) * 2014-03-26 2015-10-2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装置
CN103938956A (zh) * 2014-05-14 2014-07-2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尾门外开拉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52619B2 (ja) 2022-04-12
US20200031209A1 (en) 2020-01-30
CN110778228A (zh) 2020-02-11
US11167624B2 (en) 2021-11-09
JP2020020109A (ja) 2020-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78228B (zh) 后背门把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972457B2 (en) Push switch
US9279272B2 (en) External handle device for vehicle door
EP2418668B1 (en) Push switch
US8333495B2 (en) Device for illuminating target surface including an integrated switch
CN108501832B (zh) 用于车辆的行李箱开关模块
CN111270927B (zh) 用于尾门的集成式外侧把手开关组件
CN114450184A (zh) 充电或燃料补给凹口
US8513553B2 (en) Combination light and switch assembly
US20080237009A1 (en) Sealed switch assembly
US10794564B2 (en) Back door handle device
CN111174170B (zh) 车辆用灯具
CN113428077A (zh) 照明灯
JP2006232017A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のガーニッシュ
JP4821338B2 (ja) 自動車の後部開閉構造
JP7435541B2 (ja) バック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KR101825367B1 (ko) 자동차의 엠블럼 일체형 트렁크 스위치 어셈블리
JP7424278B2 (ja) 照明装置
WO2012056289A1 (en) Decoration plate and plate device including same
JP7426233B2 (ja) 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CN219936907U (zh) 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RU26176U1 (ru) Корпус пульта дистанцион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KR200456700Y1 (ko) 차량용 스위치 장치
JP2004276879A (ja)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ユニット
JP2004276876A (ja) 照明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