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6907U - 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6907U
CN219936907U CN202321314445.8U CN202321314445U CN219936907U CN 219936907 U CN219936907 U CN 219936907U CN 202321314445 U CN202321314445 U CN 202321314445U CN 219936907 U CN219936907 U CN 219936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switch structure
mounting
tail gat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144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辉烈
李少娟
朱凤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1444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6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6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69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该尾门开关结构包括:安装壳体,安装于车辆的尾门钣金;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中,并与车辆的控制器电连接;以及按动组件,可按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按动组件包括按钮与软性连接件,所述软性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按钮的底部,并部分包裹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按钮按动时能够通过所述软性连接件触动所述控制组件。将按钮直接安装在安装壳体上,并通过软性连接件保证控制组件的密封性,省去了按钮座的结构形式,省去装饰板,直接通过按钮外露,以简化尾门开关结构的具体结构,在满足尾门开关结构功能需求的同时,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成本,方便装配。

Description

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出行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尾门开关,也叫行李箱盖开关、电动背门开关、电动背门/尾门关闭开关等,是控制行李箱盖或尾门关闭的操纵件。当用户需要关闭尾门时候,按下电动尾门开关,尾门将执行关闭工作。同时,用户长按电动尾门开关,可对尾门开启高度进行设置。对于电动尾门开关主要实现按键导通及标识背光功能。
目前,电动尾门开关包括按钮、按钮座、开关壳体、按键橡胶、PCB总成(PCB总成上设置有2个导通开关)、开关底座、开关装饰板。但是,目前电动尾门开关中的零部件数量较多,成本比较高,不利于整车成本,而且,装配过程复杂,装配效率低,不便于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电动尾门开关零件数量多导致的成本高、装配效率低等问题,提供一种在实现相应功能的同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成本、提高装配效率的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一种尾门开关结构,包括:
安装壳体,安装于车辆的尾门钣金;
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中,并与车辆的控制器电连接;以及
按动组件,可按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按动组件包括按钮与软性连接件,所述软性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按钮的底部,并部分包裹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按钮按动时能够通过所述软性连接件触动所述控制组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尾门开关结构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分设于所述按钮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壁,以对所述按钮的运动进行导向;
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槽与导向筋,所述导向槽设置于按钮的外壁,所述导向筋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壁,并对应所述导向槽设置,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向筋导向配合;
所述导向槽在所述按钮的长度方向上呈非对称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尾门开关结构还包括第一卡固组件,所述第一卡固组件分设于所述按钮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一卡固组件将所述按钮可滑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壳体;
所述第一卡固组件包括第一卡槽与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设置于所述按钮,所述第一卡槽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第一卡扣可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卡槽。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按钮包括操作部与按压部,所述操作部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的顶部,所述按压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朝向所述控制组件的表面,并凸出于所述操作部设置,所述按压部的端部连接所述软性连接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背离所述按压部的表面设置标识,所述标识通过印刷方式、喷涂方式或镭雕方式成型。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按钮还包括连接翻边,所述安装壳体还包括配合边,所述配合边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壁,并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壁围设成安装槽,所述连接翻边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按钮采用透光材料制成。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主板以及导通件,所述控制主板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导通件设置于所述控制主板和/或所述软性连接件,所述按钮按动时能够通过所述软性连接件触动所述导通件以导通所述控制主板;
所述导通件为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电连接设置于所述控制主板,或者,所述导通件为金属触点,所述金属触点设置于所述控制主板和/或所述软性连接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尾门开关结构还包括LED灯,所述LED灯电连接所述控制主板,并位于所述控制主板的中部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尾门开关结构还包括底盖与第二卡固组件,所述底盖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卡固组件分设于所述底盖与所述安装壳体,以将所述底盖固定于所述安装壳体;
所述第二卡固组件包括第二卡扣与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扣设置于所述底盖,所述第二卡槽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第二卡扣安装于所述第二卡槽。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尾门开关结构还包括防错组件,所述防错组件分设于所述底盖与所述安装壳体;
所述防错组件包括防错筋与防错槽,所述防错筋设置于所述底盖,所述防错槽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防错筋与所述防错槽配合安装;
所述防错筋沿所述底盖的长度方向呈非对称设置。
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主体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所述车身主体具有尾门钣金,所述尾门开关结构设置于所述尾门钣金。
本申请的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在该尾门开关结构中,控制组件设置在安装壳体中,并与车辆的控制器连接,通过控制组件向控制器触发控制信号,以控制尾门钣金打开或关闭。按动组件可按动设置于安装壳体,并露出安装壳体,安装组件的按钮位于安装壳体的顶部,软性连接件与按钮的底部连接,并位于安装壳体中,软性连接件还包裹控制组件。这样,按动按钮时,按钮能够通过软性连接件触动控制组件,使得控制组件向控制器触发控制信号。当释放按钮后,软性连接件能够带动按钮复位,以便于下一次按动。
该尾门开关结构,将按钮直接安装在安装壳体上,并通过软性连接件保证控制组件的密封性,省去了按钮座的结构形式,省去装饰板,直接通过按钮外露,以简化尾门开关结构的具体结构,在满足尾门开关结构功能需求的同时,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成本,方便装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尾门开关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尾门开关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尾门开关结构的剖视图。
其中:100、尾门开关结构;110、安装壳体;111、导向筋;112、第一卡槽;113、配合边;114、延伸边;115、第二卡槽;116、安装弹扣;120、控制组件;121、控制主板;122、导通件;130、按钮;131、导向槽;132、第一卡扣;133、操作部;134、按压部;135、连接翻边;136、限位板;140、软性连接件;150、LED灯;160、底盖;161、第二卡扣;170、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尾门开关结构100。该尾门开关结构100应用于车辆中,并安装于车辆的尾门钣金,通过尾门开关结构100实现车辆的尾门钣金的开启和关闭控制,以及实现尾门钣金打开高度等的控制。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尾门开关结构100的爆炸图,图3为图1所示的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剖视图。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该尾门开关结构100还可安装在车辆的其他位置,只要方便用户操作即可。本申请中,主要以尾门开关结构100安装在尾门钣金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更好的描述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具体结构,此处引入方位名词,以图2所示的方向为基准,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为高度方向,所示的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所示的前后方向为宽度方向。图2所示的尾门开关结构100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进行爆炸,以示意出各零部件的结构。本申请能够简化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在满足尾门开关结构100功能需求的同时,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成本,方便装配。以下介绍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具体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尾门开关结构100包括安装壳体110、控制组件120以及按动组件。安装壳体110安装于车辆的尾门钣金。控制组件120设置于安装壳体110中,并与车辆的控制器电连接。按动组件可按动设置于安装壳体110,按动组件包括按钮130与软性连接件140,软性连接件140设置于按钮130的底部,并部分包裹控制组件120,按钮130按动时能够通过软性连接件140触动控制组件120。
安装壳体110为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外壳,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各零部件设置于安装壳体110中,通过安装壳体110使得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各零部件位于安装壳体110中,以形成完整的结构,方便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安装。同时,安装壳体110还能够对内部的零部件起到防护作用,防止其他部件与安装壳体110内部的零部件发生干涉,以及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
控制组件120设置在安装壳体110中,并位于安装壳体110的底部,控制组件120电连接到车辆的控制器。按动组件可按动设置在安装壳体110的顶部,并露出安装壳体110设置,按动组件按动时按动组件能够触动控制组件120,释放按动组件后按动组件脱离控制组件120。按动组件触动控制组件120时,控制组件120被导通,此时控制组件120向控制器发出开启信号,控制器控制尾门钣金开启。当按动组件再次触动控制组件120时,控制组件120被导通,此时控制组件120向控制器发出关闭信号,控制器控制尾门钣金关闭。关于控制组件120具体如何控制尾门钣金的动作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按动组件包括按钮130与软性连接件140,软性连接件140设置在安装壳体110中,并包裹控制组件120的上表面,按钮130部分设置在安装壳体110中,部分露出安装壳体110的顶部。而且,按钮130可转动设置,按钮130还与软性连接件140连接。这样,按钮130按动时,按钮130能够带动软性连接件140运动,使得软性连接件140能够触动控制组件120。释放按钮130后,软性连接件140的弹性力能够带动按钮130复位,以便于下一次按动按钮130。
在本申请的尾门开关结构100中,按钮130直接设置在安装壳体110中,其底部与软性连接件140连接,软性连接件140包裹控制组件120的上表面。这样,用户按动按钮130后,按钮130直接通过软性连接件140触动控制组件120,省去按钮座的结构形式,简化了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并且,软性连接件140包裹控制组件120的上表面后,软性连接件140能够保证其与控制组件120之间的密封性,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
上述实施例的尾门开关结构100,将按钮130直接安装在安装壳体110上,并通过软性连接件140保证控制组件120的密封性,省去了按钮座的结构形式,省去装饰板,直接通过按钮130外露,以简化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在满足尾门开关结构100功能需求的同时,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成本,方便装配。
在一实施例中,软性连接件140为按键橡胶。按钮130的底部与按键橡胶连接,按动按钮130时能够带动按键橡胶触动控制组件120,释放按钮130后,按键橡胶的弹性力能够带动按钮130复位。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软性连接件140还可为软胶等等。
可选地,软性连接件140与控制组件120之间为过盈配合。这样,当按钮130未受到外力作用时,软性连接件140与控制组件120之间过盈配合能够使得按钮130与软性连接件140之间为预压状态,如此,能够保证按钮130在安装壳体110中安装稳定,避免按钮130发生晃动。可选地,软性连接件140与控制组件120之间的过盈量为0.1mm~0.3mm。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组件120包括控制主板121以及导通件122,控制主板121设置于安装壳体110,并电连接控制器,导通件122设置于控制主板121和/或软性连接件140,按钮130按动时能够通过软性连接件140触动导通件122以导通控制主板121。
控制主板121为PCB板。控制主板121位于安装壳体110的底部,并且,控制主板121通过连接线束电连接到车辆的控制器,以触发相应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尾门钣金开启或关闭。控制主板121设置有电气元件,导通件122设置在控制主板121和/或软性连接件140上。当用户按动按钮130时,按钮130能够带动软性连接件140及导通件122触动控制主板121的电气元件,使得控制主板121导通,以触发相应的控制信号。
当导通件122设置在控制主板121时,导通件122与控制主板121的电气元件电连接,按钮130能够带动软性连接件140触动导通件122,使得导通件122导通控制主板121。当导通件122设置在软性连接件140时,按钮130能够带动软性连接件140及导通件122运动,使得导通件122抵接控制主板121的电气元件,以导通控制主板121。当导通件122分别设置在控制主板121与软性连接件140时,两个导通件122处于非导通状态,此时,按动按钮130能够使得软性连接件140带动导通件122与控制主板121的导通件122抵接,以导通控制主板121。
可选地,控制主板121可以直接与连接线束电连接。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控制主板121通过插针插拔安装在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底盖160(后文提及)的插座中,进而该插座与连接线束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导通件122为微动开关,如图2和图3所示,微动开关电连接设置于控制主板121。微动开关为控制组件120的开关部件,其设置在控制主板121,并与控制主板121电连接。微动开关具有触点。按动按钮130时,按钮130能够带动软性连接件140触动微动开关的触点,以使得微动开关导通控制主板121。而且,释放按钮130后,微动开关也能够提供
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导通件122为金属触点,金属触点设置于控制主板121和/或软性连接件140。也就是说,采用金属触点替换微动开关,金属触点设置在软性连接件140,按动按钮130时,按钮130能够带动软性连接件140及金属触点触动控制主板121的电气元件,以导通控制主板121。如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参见图2,在一实施例中,尾门开关结构100包括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分设于按钮130的外壁与安装壳体110的内壁,以对按钮130的运动进行导向。导向组件能够对按钮130的运动进行导向,使得按钮130运动时的轨迹准确,避免发生偏斜,以准确触动控制组件120。也就是说,用户按动按钮130时,按钮130能够通过导向组件的导向沿安装壳体110下降,以使得按钮130能够带动软性连接件140准确触动控制组件120,使得控制组件120导通。当用户释放按钮130后,软性连接件140对按钮130施加反作用力,使得按钮130通过导向组件的导向沿安装壳体110上升,以恢复到初始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槽131与导向筋111,导向槽131设置于按钮130的外壁,导向筋111设置于安装壳体110的内壁,并对应导向槽131设置,导向槽131与导向筋111导向配合。导向筋111与导向槽131沿安装壳体110的高度方向设置,并且,导向筋111可滑动安装在导向槽131中。当用户按动按钮130时,按钮130带动导向筋111沿导向槽131运动,通过导向槽131对导向筋111的运动进行限位,保证按钮130的运动轨迹准确,以使得按钮130能够准确触动控制组件120。
值得说明的是,导向槽131与导向筋111的结构形式原则上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滑动配合即可。示例性地,导向筋111与导向槽131呈长条形或燕尾形等等。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向筋111与导向槽131的设置位置也可互换。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在附图中并未对导向组件进行示意,仅分别示意出导向筋111与导向槽131,但这不影响对本申请结构的理解,同样,后文中部分部件也并未详细示出,将不再进行赘述。
可选地,导向槽1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向槽131间隔设置在按钮130的周侧,导向筋111的数量与导向槽131的数量相同。这样,每一导向筋111可滑动安装在对应的导向槽131中,在导向的同时能够保证按钮130运动的均匀性。
可选地,导向槽131在按钮130的长度方向上呈非对称设置。也就是说,在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长度方向上,导向槽131是非对称设置的,起到防止按钮130装反的目的,提高装配效率。示例性地,导向槽131的为四个,四个导向槽131呈非对称设置。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向槽131的数量还可为其他,只要呈非对称设置,起到防装反的作用即可。
参见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尾门开关结构100还包括第一卡固组件,第一卡固组件分设于按钮130的外壁与安装壳体110的内壁,第一卡固组件将按钮130可滑动安装于安装壳体110。第一卡固组件能够建立按钮130与安装壳体110之间的连接,使得按钮130与安装壳体110可靠连接。而且,当用户释放按钮130后,第一卡固组件还能够对按钮130的复位进行限位,限制按钮130向上的运动距离,避免按钮130从安装壳体110中弹出,保证按钮130的运动行程。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卡固组件包括第一卡槽112与第一卡扣132,第一卡扣132设置于按钮130,第一卡槽112设置于安装壳体110,第一卡扣132可滑动安装于第一卡槽112。第一卡扣132凸出设置在按钮130的外壁,第一卡槽112凹陷设置在安装壳体110的内壁。按钮130安装于安装壳体110后,第一卡扣132安装于第一卡槽112中。而且,第一卡槽112沿高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尺寸,按动按钮130后,按钮130能够带动第一卡扣132在第一卡槽112中下降,释放按钮130后,软性连接件140的反作用力能够带动按钮130向上复位,当第一卡扣132与第一卡槽112的顶部抵接时,表明按钮130恢复到初始位置。
参见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按钮130包括操作部133与按压部134,操作部133设置于安装壳体110的顶部,按压部134设置于操作部133朝向控制组件120的表面,并凸出于操作部133设置,按压部134的端部连接软性连接件140。
操作部133呈平板状设置,并设置在安装壳体110的顶部,操作部133的顶面供用户按压操作,操作部133的底面朝向控制组件120,并设置按压部134,按压部134凸出与操作部133的底面设置,并朝向控制组件120延伸。并且,按压部134与软性连接件140连接。当用户按动操作部133时,操作部133带动按压部134及软性连接件140朝向控制组件120运动,使得软性连接件140抵接控制组件120,以触动控制组件120。
可选地,操作部133与按压部134为一体结构。可选地,按压部134呈柱形设置,以便于按压部134与软性连接件140连接,进而带动软性连接件140抵接控制组件120。
参见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操作部133背离按压部134的表面设置标识170,标识170通过印刷方式、喷涂方式或镭雕方式成型。也就是说,操作部133的顶面具有标识170,通过该标识170便于用户识别。值得说明的是,标识170的类型原则上不受限制,只要能够用户识别出该标识170对应的是尾门开关结构100即可。而且,标识170设置在操作部133上的形式原则上不受限制,可以为印刷、喷涂或镭雕等等。在本实施例中,按钮130表面喷头黑色漆后,再镭雕处车形状的标识170。
可选地,标识170布满操作部133的50%~90%。这样能够使得标识170具有足够大的尺寸,以提高按钮130的可视程度和美观度。
在一实施例中,尾门开关结构100还包括LED灯150,LED灯150电连接控制主板121,并位于控制主板121的中部区域。LED灯150工作时能够照亮按钮130上的标识170,方便用户识别。而且,LED灯150安装在控制主板121的中部区域,可提供最大的光照亮度范围。
可选地,LED灯150位于导通件122侧面的下方。这样能够避让出在长度方向的空间尺寸,使得按钮130上的标识170尽可能的大,便于用户识别。本申请通过优化导通件122与LED灯150的布置位置优化,可以通过一个导通件122实现按动的功能,并提供最大的光照亮度范围,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按钮130采用透光材料制成。这样,LED灯150发射的光线能够通过按钮130射出,进而显示按钮130上的标识170,增加可视化程度。可选地,按钮130采用白色透光材料制成。可选地,安装壳体110采用黑色材料制成,保证无法透光。
参见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按钮130还包括连接翻边135,安装壳体110还包括配合边113,配合边113设置于安装壳体110的内壁,并与安装壳体110的内壁围设成安装槽,连接翻边135安装于安装槽中。
连接翻边135设置在按钮130的操作部133的四周,并沿高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尺寸。也就是说,按钮130安装到安装壳体110后,连接翻边135与安装壳体110的内壁相对设置,以起到导向限位作用,减小按钮130的晃动。
同时,安装壳体110的内壁还设置配合边113,配合边113与连接翻边135对应设置,配合边113与安装壳体110之间围设成安装槽,连接翻边135插在安装槽中,通过配合边113与连接翻边135的配合起到遮光的作用,防止LED灯150发射的光线从按钮130的边缘露出。
可选地,按钮130还包括限位板136,限位板136设置于按钮130的操作部133的下表面,并位于按压部134的外侧,限位板136与安装壳体110的内壁相对设置,并朝向控制组件120延伸。而且,限位板136还位于连接翻边135的内侧。按钮130安装到安装壳体110后,按钮130的连接翻边135与限位板136分设于配合边113的内外两侧,通过限位板136对按钮130的位置进行限位,以避免按钮130晃动。
可选地,连接翻边135的高度尺寸小于限位板136的高度尺寸。也就是说,连接翻边135与限位板136呈内外两层的设置形式,并且,限位板136的下端露出连接翻边135。可选地,安装壳体110中还具有延伸边114,该延伸边114设置在配合边113的底部,并朝向控制组件120的方向延伸。这样,延伸边114能够对按钮130的限位板136进行限位,减少按钮130的晃动。
可选地,按钮130的操作部133、连接翻边135以及限位板136为一体结构。可选地,安装壳体110与配合边113、延伸边114为一体结构。可选地,导向槽131沿高度方向设置于限位板136,导向筋111沿高度方向设置于配合边113与延伸边114。可选地,安装壳体110的外壁具有安装弹扣116,安装壳体110通过安装弹扣116卡设安装到尾门钣金。
在一实施例中,尾门开关结构100还包括底盖160与第二卡固组件,底盖160设置于安装壳体110的底部,第二卡固组件分设于底盖160与安装壳体110,以将底盖160固定于安装壳体110。底盖160盖设在安装壳体110的底部,通过底盖160与安装壳体110配合以使得安装壳体110围设成安装空腔,便于零部件的安装。第二卡固组件能够建立底盖160与安装壳体110之间的连接,使得底盖160可靠的固定在安装壳体110,避免底盖160从安装壳体110脱离。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卡固组件包括第二卡扣161与第二卡槽115,第二卡扣161设置于底盖160,第二卡槽115设置于安装壳体110,第二卡扣161安装于第二卡槽115。第二卡扣161与第二卡槽115的位置相对设置。底盖160安装于安装壳体110时,第二卡扣161能够扣设于安装壳体110中,以使得底盖160固定设置在安装壳体110的底部。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卡扣161与第二卡槽115的位置也可互换。可选地,第二卡扣16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卡扣161间隔设置,第二卡槽115的数量等于第一卡扣132的数量。
在一实施例中,尾门开关结构100还包括防错组件,防错组件分设于底盖160与安装壳体110。防错组件用于实现底盖160安装到安装壳体110的防错安装,放置底盖160在安装壳体110的底部装反,提高装配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防错组件包括防错筋(未示出)与防错槽(未示出),防错筋设置于底盖160,防错槽设置于安装壳体110,防错筋与防错槽配合安装。底盖160安装到安装壳体110的底部后,防错筋安装到防错槽中,以对底盖160的安装方向进行限位,以保证底盖160的朝向准确,避免出现装反的情况,以提高装配效率。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防错筋与防错槽也可互换设置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防错筋沿底盖160的长度方向呈非对称设置。也就是说,在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长度方向上,防错筋是非对称设置的,起到防止底盖160装反的目的,提高装配效率。
本申请的尾门开关结构100中,通过按钮130直接与安装壳体110配合,减少按钮座的零部件。按钮130采用透光材料制成,LED灯150工作时的光线通过按钮130射出,满足按钮130上标识170的背光需求。而且,按钮130通过连接翻边135与安装壳体110的配合边113配合,防止背光从按钮130的侧面露出。本申请能够简化尾门开关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在满足尾门开关结构100功能需求的同时,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成本,方便装配。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主体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尾门开关结构100,车身主体具有尾门钣金,尾门开关结构100设置于尾门钣金。本申请的车辆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尾门开关结构100后,能够在满足尾门钣金开关需求的同时,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壳体,安装于车辆的尾门钣金;
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中,并与车辆的控制器电连接;以及
按动组件,可按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按动组件包括按钮与软性连接件,所述软性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按钮的底部,并部分包裹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按钮按动时能够通过所述软性连接件触动所述控制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开关结构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分设于所述按钮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壁,以对所述按钮的运动进行导向;
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槽与导向筋,所述导向槽设置于按钮的外壁,所述导向筋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壁,并对应所述导向槽设置,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向筋导向配合;
所述导向槽在所述按钮的长度方向上呈非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开关结构还包括第一卡固组件,所述第一卡固组件分设于所述按钮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一卡固组件将所述按钮可滑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壳体;
所述第一卡固组件包括第一卡槽与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设置于所述按钮,所述第一卡槽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第一卡扣可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包括操作部与按压部,所述操作部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的顶部,所述按压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朝向所述控制组件的表面,并凸出于所述操作部设置,所述按压部的端部连接所述软性连接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背离所述按压部的表面设置标识,所述标识通过印刷方式、喷涂方式或镭雕方式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还包括连接翻边,所述安装壳体还包括配合边,所述配合边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壁,并与所述安装壳体的内壁围设成安装槽,所述连接翻边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采用透光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主板以及导通件,所述控制主板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导通件设置于所述控制主板和/或所述软性连接件,所述按钮按动时能够通过所述软性连接件触动所述导通件以导通所述控制主板;
所述导通件为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电连接设置于所述控制主板,或者,所述导通件为金属触点,所述金属触点设置于所述控制主板和/或所述软性连接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开关结构还包括LED灯,所述LED灯电连接所述控制主板,并位于所述控制主板的中部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开关结构还包括底盖与第二卡固组件,所述底盖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卡固组件分设于所述底盖与所述安装壳体,以将所述底盖固定于所述安装壳体;
所述第二卡固组件包括第二卡扣与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扣设置于所述底盖,所述第二卡槽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第二卡扣安装于所述第二卡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开关结构还包括防错组件,所述防错组件分设于所述底盖与所述安装壳体;
所述防错组件包括防错筋与防错槽,所述防错筋设置于所述底盖,所述防错槽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防错筋与所述防错槽配合安装;
所述防错筋沿所述底盖的长度方向呈非对称设置。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主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尾门开关结构,所述车身主体具有尾门钣金,所述尾门开关结构设置于所述尾门钣金。
CN202321314445.8U 2023-05-26 2023-05-26 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936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14445.8U CN219936907U (zh) 2023-05-26 2023-05-26 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14445.8U CN219936907U (zh) 2023-05-26 2023-05-26 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6907U true CN219936907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88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14445.8U Active CN219936907U (zh) 2023-05-26 2023-05-26 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69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78246B2 (en)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structure of press switch
US8071903B2 (en) Trigger switch
US717320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anual operation button
CN219936907U (zh) 尾门开关结构及车辆
CN113436917B (zh) 开关
EP3076419B1 (en) Toggle switch and switch device
CN210110604U (zh) 一种雷达硅胶按键
JP5209448B2 (ja) 車両用オーバーヘッドコンソール装置
CN214099426U (zh) 一种墙壁开关
JP4295599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4345212B2 (ja) ラバースイッチの防水構造
US20230268146A1 (en) Switch device
CN213635795U (zh) 中通道开关
CN214189483U (zh) 一种新型汽车顶灯
CN213635806U (zh) 电动玻璃升降器开关
CN215496431U (zh) 一种按键式控制器
CN219457399U (zh) 汽车一键启动开关
CN211604946U (zh) 一种汽车阅读灯
CN212182196U (zh) 一种汽车中控锁开关
CN112248925A (zh) 一种新型汽车顶灯
KR101791620B1 (ko) 노브 표시등용 전원 라인을 개선한 썬루프 스위치
JP2023121936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23121934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23121938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23121935A (ja) スイ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