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1447B - 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线束的支承结构 - Google Patents

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线束的支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41447B
CN110741447B CN201880039070.4A CN201880039070A CN110741447B CN 110741447 B CN110741447 B CN 110741447B CN 201880039070 A CN201880039070 A CN 201880039070A CN 110741447 B CN110741447 B CN 1107414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arness
support member
support
sheet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90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41447A (zh
Inventor
中野悠
池田茂树
深井大辅
西村哲也
横井基宏
水野芳正
井手誉志
永易大树
江端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2112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230362A1/ja
Publication of CN110741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4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41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4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0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 F16L3/08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2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comprising a member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4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with 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mounting or secu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使线束平坦地支承于棒状构件的技术。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具备:线束(12),包括电线(14);及支承构件(40),包括以能够相对于棒状构件的外周部嵌合的方式形成为在周向一部分开口的部分筒状的嵌合部(42)。在所述线束及所述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支承部(44),该支承部(44)用于使沿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配设的所述线束相对于所述嵌合部支承于固定位置。例如线束包括保持电线的片材(30),作为该支承部,在支承构件形成有卡定突起部(44),该卡定突起部以贯通片材的状态卡定。

Description

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线束的支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线束支承于棒状构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棒状构件支承线束的技术。专利文献1记载的线束支承构件具备能够将棒状构件以抱住的形式嵌合的嵌合部和在嵌合部的外周与嵌合部一体设置而覆盖线束的保护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8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线束支承构件适合于对电线束那样的圆形截面的线束进行支承,但是不适合于将线束平坦地支承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使线束平坦地支承于棒状构件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具备:线束,包括电线;及支承构件,包括嵌合部,该嵌合部以能够相对于棒状构件的外周部嵌合的方式形成为在周向一部分开口的部分筒状,在所述线束及所述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用于使沿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配设的所述线束相对于所述嵌合部支承于固定位置。
第二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一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线束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所述支承部包括卡定突起部,该卡定突起部从所述嵌合部朝向外周侧突出设置,以贯通所述片材的状态卡定。
第三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一或第二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线束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所述支承部包括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所述片材的内周侧,并供所述嵌合部的端部插入。
第四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三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凹部形成为袋状。
第五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一至第四中任一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线束还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及连接器,连接于所述电线的端部并位于所述片材的端部,所述支承部包括连接器卡定部,该连接器卡定部从所述嵌合部朝向外周侧突出设置,所述连接器卡定于该连接器卡定部。
第六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五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嵌合部之间夹入有所述片材的端部。
第七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一至第六中任一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支承部还包括第一插通部及第二插通部,所述第一插通部及所述第二插通部分别以能够插通带部件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周向两端侧,所述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还具备带部件,该带部件以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面之间夹入所述线束的状态插通并卡定于所述第一插通部及所述第二插通部。
第八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七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带部件包括:形成有凹凸部的带部;及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带部的基端且横截面形成得比所述带部的横截面大,所述第一插通部以能够插通所述带部且不能插通所述限制部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二插通部形成有带锁定部,该带锁定部以使所述带部能够向一个朝向插通且不能向另一个朝向插通的方式与所述凹凸部能够卡定。
第九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一至第八中任一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支承构件还包括定位突起部,该定位突起部从所述嵌合部朝向内周侧突出设置,并能够收容于在所述棒状构件形成的孔中。
第十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九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定位突起部包括一对嵌合用定位突起部,该一对嵌合用定位突起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嵌合部中隔着所述棒状构件而位于相反侧的部分的内周面,并收纳于在所述棒状构件形成的所述孔中,由此能够将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棒状构件。
第十一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一至第十中任一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线束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所述电线通过缝接或熔敷而固定于所述片材。
第十二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以第一至第十中任一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线束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所述电线由两个所述片材夹持而整体平坦地形成。
第十三形态的线束的支承结构具备:第一至第十二中任一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供所述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的所述嵌合部嵌合的所述棒状构件。
第十四形态的线束的支承结构以第十三形态的线束的支承结构为基础,其中,所述线束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在所述棒状构件与所述嵌合部之间夹入有所述片材的端部。
第十五形态的线束的支承结构以第十三或第十四形态的线束的支承结构为基础,其中,所述棒状构件是在车辆中配设于仪表板的背面侧的加强件。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至第十五形态,通过支承部,能够使沿嵌合部的外周配设的线束相对于嵌合部支承于固定位置。因此,适合于将线束平坦地支承于棒状构件。
特别是根据第二形态,通过卡定突起部,能够简易地使片材支承于支承构件。而且,容易使片材相对于支承构件支承于固定位置。
特别是根据第三形态,通过将嵌合部插入凹部从而能够简易地使片材支承于支承构件。
特别是根据第四形态,容易使片材相对于支承构件支承于固定位置。
特别是根据第五形态,通过使连接器卡定于连接器卡定部从而能够简易地使片材支承于支承构件。
特别是根据第六形态,片材的周向端部难以晃动。
特别是根据第七形态,使用带部件能够使线束支承于支承构件。
特别是根据第八形态,使用通用的捆扎带能够使线束支承于支承构件。
特别是根据第九形态,能够将支承构件和棒状构件简易地定位。
特别是根据第十形态,可以不分开设置嵌合用的结构与定位用的结构。
特别是根据第十一形态,能够简易地得到平坦的线束。
特别是根据第十二形态,电线即使未固定于片材也能够平坦。
特别是根据第十四形态,片材的端部难以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车辆中适用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的支承结构的部位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仰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棒状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线束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线束的另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主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使用的带部件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制造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使用的带部件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制造第六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主视图。
图31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图1是表示在车辆90中适用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的支承结构的部位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及其支承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本发明的线束的支承结构是使用支承构件40使线束12支承于棒状构件60的结构。更详细而言,线束12由支承构件40支承。并且,支承构件40由棒状构件60支承。由此,线束12经由支承构件40支承于棒状构件60。例如,线束12以安装有支承构件40的方式,即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的方式向车辆的组装工厂搬运,在该组装工厂将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的支承构件40支承于棒状构件60。不过,也可以将线束12和支承构件40以不同的形态向车辆的组装工厂搬运,在该组装工厂将线束12支承于支承构件40并将支承构件40支承于棒状构件60。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将支承构件40支承于棒状构件60之后,将线束12支承于支承构件40。
作为上述的棒状构件60,可列举例如加强件、车身的框架等。在此,以将线束12支承于具有圆柱周面的作为棒状构件60的加强件的例子进行说明。特别是在此,如图1所示,棒状构件60作为在车辆90中配设于仪表板92的背面侧(仪表板92与前围板94之间)的加强件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12的立体图。
线束12包括片材30和配设于片材30的电线14。电线14通过线38而缝接于片材30。由此,电线14被固定于片材30。
片材30只要沿支承构件40的外周能够弯曲变形并且能够将电线14固定即可,原料及制法等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片材30可以为合成树脂制,可以为金属制,可以为毛或棉等天然纤维制,也可以为将它们组合的材料。而且,例如片材30可考虑无纺布、织布、编织物等。而且,例如在片材30为合成树脂制的情况下,可考虑通过挤压成形等而成形为具有一样的截面。而且,例如在片材30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也可考虑进行轧制等而成形为箔状。
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片材30形成为长方形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片材30可以形成为L字状等。这样的形状的片材30适合于电线14弯曲配设的情况。而且例如片材30可以形成为T字状或X字状等。这样的形状的片材30适合于电线14在中途分支的情况。即,片材30可以形成为与电线14的配设形态相应的形状。
另外,片材30也可以考虑具有将电线14固定的情况及使固定的电线14支承于支承构件40的情况以外的用途的情况。作为上述用途,可考虑例如保护、散热、防音、张力构件等。
电线14包括至少1根。在此,电线14包括多个(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3根)。多个电线14相对于片材30而配设成平坦的状态。更详细而言,电线14被固定成相互分离而并行地配设的状态。不过,可以使多根电线14以成束的状态固定。在此,采用包括芯线和将芯线覆盖的绝缘包覆的绝缘电线作为电线14进行说明。芯线由铜或铝等导电性材料形成。芯线可以为单线,也可以为绞合线。绝缘包覆可以是将树脂等在芯线的外周挤压成形而形成的,也可以是在芯线的外周涂布的清漆等烧结而形成的。不过,也可以采用裸芯线作为电线。
线束12中的沿棒状构件60配设的部分为支承对象。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电线14整体固定于片材30。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电线14整体支承于棒状构件60。不过,电线14整体固定于片材30的情况不是必须的结构。并且,电线14整体支承于棒状构件60的情况当然也不是必须的结构。
在此,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3根电线14全部固定于片材30。不过,在线束12包括多个电线14的情况下,也可以包括未固定于片材30的电线14。
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3根电线14全部连接于相同的连接器16。不过,在线束12包括多个电线14的情况下,可以包括连接于不同的连接器16的电线14。例如,电线14的端部所连接的端子插入而连接于在连接器16的主体部18形成的腔室19。上述的端子例如通过压结、压接或焊接等而连接于电线。
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电线14配设成直线状。不过,电线14可以弯曲配设。并且,在线束12包括多个电线14的情况下,配设成直线状的电线14与弯曲配设的电线可以共存。在该情况下,可以在片材30上在多个电线14形成分支。而且在该情况下,可以在片材30上的分支位置以存在横穿其他的电线14的电线的方式配设多个电线14。
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电线14相对于片材30而配设在接近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不过,相对于片材30而配设电线14的路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路径。例如电线14可以相对于片材30而配设于靠近宽度方向端部的位置。而且例如,电线14可以相对于片材30倾斜地延伸。
上述电线14的端部组装于连接器16。并且,在本线束12配设于车辆等中的配设对象部位的状态下,连接器16与搭载于车辆等的各种电气设备侧的连接器16连接。由此,本线束12被使用作为将搭载于车辆等的各种电气设备彼此电连接的配线。
在此,连接器16也固定于片材30。特别是在此与电线14的两端连接的各连接器16被固定于片材30。不过,连接器16被固定于片材30不是必须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除了由于连接器16设置于从片材30延伸出的电线14的端部而无法将连接器16固定于片材30的情况之外,也可能有连接器16的一部分与片材30的缘部重叠且连接器16未固定于片材30的情况。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电线14配设于片材30的一个主面侧。并且,片材30使未配设电线14的主面朝向支承构件40侧。不过,片材30也可以使配设电线14的主面朝向支承构件40侧。在该情况下,电线14由片材30和支承构件40夹入。而且,电线14可以配设为在中途从片材30的一个主面侧向另一个主面侧移动。
作为电线14的缝接方法,可以使用缝纫机缝接,当然也可以用手缝接。在使用缝纫机缝接的情况下,例如,可考虑将缝纫机中的面线及底线与电线14另行准备的情况、或缝纫机中的面线及底线的一方使用电线14的情况等。
不过,电线14相对于片材30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缝接。例如,可以如图5所示的线束112那样,电线14通过熔敷而固定于片材30。在该情况下,片材30只要能够熔敷电线14即可。作为上述的熔敷方法,除了超声波熔敷、激光熔敷之外,也可以为热熔敷等。而且,例如,电线14可以通过粘结剂或粘合带等而固定于片材30。而且,可以是片材30构成为2层以上,并通过使电线14夹入于该2层的片材30来固定。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40的立体图。
支承构件40是用于使线束12支承于棒状构件60的构件。支承构件40具备嵌合部42。而且,在此,支承构件40具备作为支承部的卡定突起部44。支承构件40例如以树脂等为材料通过注塑成型等而一体成形为具备嵌合部42及卡定突起部44的形状。
嵌合部42是形成为能够相对于棒状构件60的外周部嵌合的部分。更具体而言,嵌合部42形成为在周向一部分开口的部分筒状。在此,嵌合部42形成为在周向一部分开口而在周向上比一半大的延伸尺寸的部分圆筒状(剖视C字状)。换言之,嵌合部42形成为在比180度大的角度范围内具有内周部的形状,该内周部具有与棒状构件60的外周部的曲率半径相同程度的曲率半径。
嵌合部42的内周形状形成为与棒状构件60的外周形状相同或比棒状构件60的外周形状小(在此为稍小)。而且,嵌合部42的开口部分设定得比棒状周边构件的直径小。而且,嵌合部42为了将开口部分扩开而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更优选地,嵌合部42可以以棒状构件60配设于内侧的状态,夹着棒状构件60设定为不会因线束12及自重而脱落且小至不能绕棒状构件60的中心轴旋转的程度的内周形状。
当穿过开口部分将棒状构件60向嵌合部42的内侧插入时,开口部分发生弹性变形而扩开,当棒状构件60配设于背面侧时,嵌合部42通过弹性复原为原来的形状的力而成为夹持棒状构件60的外周部的状态。
并且,通过将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的嵌合部42外嵌于棒状构件60的外周部,从而使由支承构件40支承的线束12以沿棒状构件60延伸的形态被支承。需要说明的是,支承构件40及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可以相对于棒状构件60从侧方嵌合,也可以相对于棒状构件60从上下方向嵌合(当然也可以从其他的方向嵌合于棒状构件60)。即,支承构件40及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可以维持为相对于棒状构件60从容易嵌合的方向嵌合且电线14位于能够确保配设线束12的空间的位置那样的姿势。
支承构件40与线束12的支承结构使用形成于片材30及支承构件40中的至少一方的支承部。支承部使沿嵌合部42的外周配设的片材30相对于嵌合部42支承于固定位置。具体而言,在此形成卡定突起部44作为支承部。
卡定突起部44形成于支承构件40。卡定突起部44从嵌合部42朝向外周侧突出设置。卡定突起部44以贯通片材30的状态卡定。更详细而言,卡定突起部44包括柱部45和卡定突部46。柱部45以从嵌合部42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卡定突部46设置于柱部45的前端。卡定突部46以相对于柱部45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通过使卡定突部46贯通片材30从而使卡定突部46卡挂于片材30,由此片材30由支承构件40支承。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卡定突部46形成为锥体状等尖细的形状,但是并不限于此。卡定突部46例如可以形成为圆板状等平板状。
在此,如图4所示,优选在片材30预先形成能够插通卡定突部46的孔32。由此,不需要使卡定突部46贯通片材30中的没有孔32的部分,能够简化卡定突部46的形状。该孔32可考虑形成为例如圆状或狭缝状等。
该支承部(在此为卡定突起部44)在周向上分离而设置于多个部位。特别是在此支承部(在此为卡定突起部44)设置为能够支承片材30的周向两端部。由此,片材30的周向端部难以晃动。而且,该支承部(在此为卡定突起部44)沿棒状构件6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多个部位。特别是在此支承部(在此为卡定突起部44)设置为能够支承片材3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由此,片材30的长度方向端部难以晃动。因此,在此长方形形状的片材30的4个角通过支承部(在此为卡定突起部44)支承于支承构件40。
此时,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作为4个支承部,全部采用卡定突起部44。不过,作为支承部,也可以采用与卡定突起部44不同的结构。关于与卡定突起部44不同的结构的支承部,详情在后文叙述。
根据上述形态,通过支承部(在此为卡定突起部44),能够将沿嵌合部42的外周配设的线束12相对于嵌合部42支承于固定位置。而且,例如,在使线束12的片材30相对于支承构件40支承于固定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支承构件40支承于棒状构件60。由此,适合于使线束12平坦地(详细而言,相对于棒状构件60的外周而起伏较小地)支承于棒状构件60的情况。
此时,在此在片材30固定有电线14,且该片材30固定于支承构件40,因此电线14相对于支承构件40被支承于固定位置而难以移动。特别是使电线14被保持为相对于嵌合部42不会移动。由此,能够抑制电线14产生振动及摩擦等的情况。此外,容易维持为电线14沿嵌合部42的外周扩展的状态,由此在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支承于棒状构件60的状态下,即使在沿棒状构件60的长度方向与支承构件40相邻的区域也容易维持为电线14沿棒状构件60的外周扩展的状态。
另外,通过卡定突起部44,能够简易地使片材30支承于支承构件40。而且,容易使片材30相对于支承构件40支承于固定位置。
另外,电线14通过缝接或熔敷而固定于片材30,因此能够简易地得到平坦的线束12(112)。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210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束212的仰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到此为止说明的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210中,一部分的支承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中的支承部的结构即卡定突起部44不同。
在此,在支承构件240设置有卡定突起部44作为4个支承部中的位于周向一端侧的2个支承部。而且,在片材230设置有凹部34作为4个支承部中的位于周向另一端侧的2个支承部。
凹部34形成于片材230的内周侧。凹部34形成为嵌合部42的端部(在此为周向端部)能够插入。此时,凹部34形成为袋状,即具有底35的形状。
该凹部34例如如以下那样形成。即,首先,将片材230的周向端部折回。然后,将折回的部分与原来的部分重叠的部分的缘部固定。由此,如图7所示,凹部34形成为有底的袋状。不过,凹部34的形成方法并不限于上述的方法。例如可以准备与固定电线14的片材230不同的片材片,在将该片材片重叠于片材230的基础上将片材片中的三个缘部固定于片材30,由此形成凹部34。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缘部的固定方法,可以为缝接,可以为熔敷,也可以为基于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等的粘贴。
并且,使支承构件240中的卡定突起部44插通于片材230的孔32中,使片材230的周向一端部支承于支承构件240,并将支承构件240中的未设置卡定突起部44的一侧(另一端侧)的嵌合部42的缘部插入凹部34,由此使片材230的周向另一端部支承于支承构件240。由此,成为片材230的4个角相对于支承构件240被支承的状态。
不过,凹部34可以呈没有底35的筒状。这样的凹部例如通过利用伴有上述折回的方法形成为有底的袋状之后,在袋的相当于底35的部分形成狭缝来形成。而且例如,在将上述片材片重叠于片材230而将缘部固定时,通过仅将成为沿周向延伸的部分的两个缘部固定来形成。
在凹部34有底的情况下,通过支承构件240的嵌合部42的前端到达凹部34的底35从而能够抑制片材230相对于支承构件240沿周向进一步偏离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凹部34为没有底35的形状的情况下,以1个种类的片材230的尺寸容易应对嵌合部42的长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支承构件240。
需要说明的是,到此为止说明了凹部34形成为能够插入支承构件240的嵌合部42的周向端部的情况,但是该情况并非必须。凹部34也可以形成为能够插入支承构件240的长度方向端部。在该情况下,该凹部设置于片材的长度方向端部。
根据本形态,通过将嵌合部42插入凹部34从而能够简易地使片材230支承于支承构件240。特别是通过使凹部34为袋状从而容易使片材230相对于支承构件240支承于固定位置。
在此使本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210支承于棒状构件60时,如图7所示,片材230中的构成凹部34的部分(在此为片材230中的折回的部分)夹入于支承构件240与棒状构件60之间。由此,片材230的周向端部难以晃动。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310及其支承结构的主视图。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线束312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340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到此为止说明的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310中,一部分的支承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中的支承部的结构即卡定突起部44不同。
在此,在支承构件340设置卡定突起部44作为4个支承部中的位于周向一端侧的2个支承部。而且,在支承构件340设置连接器卡定部48作为4个支承部中的位于周向另一端侧的2个支承部。
更详细而言,在线束312中,连接器316位于片材330的端部(在此为周向端部)。并且,连接器卡定部48从嵌合部42朝向外周侧突出设置。在连接器卡定部48卡定连接器316。作为该连接器316的卡定结构,可以采用使卡定片50卡定于在连接器316的主体部18的外周部设置的卡定凹部23的结构。该结构也称为所谓盒结构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将卡定片50从向腔室19插入电线14一侧的相反侧插入卡定凹部23,但也可以从向腔室19插入电线14的一侧插入。更详细而言,如图10所示,在连接器316的主体部18的外周部突出设置有形成为H字状的盒部20。H字状的盒部20中的平行的2个突出片21从连接器316的主体部18突出地延伸,将该2个突出片21连结的连结片22形成在从主体部18上浮的位置。因此,该盒部20中的2个突出片21之间即主体部18与连结片22之间的部分作为上述卡定凹部23发挥功能。而且,连接器卡定部48包括从嵌合部42的端缘部(在此为周向端缘部)突出的基端部49和沿着与基端部49交叉的方向突出的上述卡定片50。
在此当使连接器316卡定于连接器卡定部48时,如图9所示,在连接器316与嵌合部42之间夹入片材330的端部(在此为周向端部)。由此,片材330的周向端部难以晃动。例如,使连接器卡定部48的基端部49的长度尺寸比片材330的厚度尺寸与连接器卡定部48的连结片22的厚度尺寸之和短,由此在连接器316与嵌合部42之间夹入片材330的端部。不过,也可能存在片材330的端部未夹入连接器316与嵌合部42之间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到此为止说明了连接器卡定部48设置于支承构件340的周向端部的情况,但是该情况并非必须。连接器卡定部48也可以设置于支承构件340的长度方向端部。
根据本形态,通过使连接器316卡定于连接器卡定部48从而能够简易地使片材330支承于支承构件340。此外,由于片材330的端部夹入连接器316与嵌合部42之间,因此片材330的端部难以晃动。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410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440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棒状构件460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到此为止说明的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此,通过设置于支承构件440的定位突起部52使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410相对于棒状构件460定位并支承于固定位置。
更详细而言,定位突起部52从嵌合部42朝向内周侧突出设置。并且,对应于此,在棒状构件460形成能够收容定位突起部52的孔62。需要说明的是,在棒状构件460为筒状的情况下,孔62有时也可以为贯通孔。
在此,孔62形成得比定位突起部52大,定位突起部52与孔62以不卡定的方式形成。因此,容易将定位突起部52收纳于孔62中。不过,也可以是定位突起部52与孔62卡定的结构,例如,可以是定位突起部52压入孔62的结构。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定位突起部52形成为圆锥台状,孔62形成为圆柱状。可以具有这样使定位突起部52形成为尖细形状的结构和孔62形成为朝向开口逐渐扩展的形状的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结构。由此,容易将定位突起部52收纳于孔62中。
在此,定位突起部52突出设置于嵌合部42的周向中央部附近的内周面。不过,定位突起部52也可以突出设置于嵌合部42的周向端部侧的内周面。特别是定位突起部52可以沿周向设置于与支承部(在此为卡定突起部44)相同的位置。
另外,定位突起部52在长度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定位状态。特别是在将定位突起部52收纳于棒状构件460的孔62中之后,即使在将没有定位突起的端部侧的嵌合部42覆盖于棒状构件460时等,定位状态也稳定。需要说明的是,定位突起部52沿长度方向设置于与支承部(在此为卡定突起部44)不同的位置,但也可以设置于与支承部(在此为卡定突起部44)相同的位置。
根据本形态,在支承构件440向棒状构件460的安装时,使用定位突起部52能够将支承构件440和棒状构件460简易地定位。而且,在支承构件440向棒状构件460的安装后,使定位突起部52收纳于孔62中,由此支承构件440相对于棒状构件460在长度方向及周向上难以发生位置偏离,容易维持定位状态。
(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5是表示线束12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到此为止,说明了线束12中的固定于片材30的部分整体为平坦的状态的情况,但是该情况不是必须的结构。如图15所示,也可考虑在线束512中将片材530的一部分修圆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片材530中被修圆的部分比平坦的部分容易弯曲变形,由此容易将线束512弯曲配设。而且,在该情况下,可以在线束512中使片材530平坦的部分通过支承部支承。
图16是表示线束12的另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到此为止,说明了电线14整体固定于片材30的情况,但是该情况不是必须的结构。如图16所示,也可考虑线束612中电线14在一部分存在未固定于片材30的部分的情况。这样当电线14中的一部分未固定于片材30时,在该未固定的部分,容易使电线14弯曲变形。在该情况下,可考虑将电线14中的未固定于片材30的部分如图16所示形成为束的情况。由此,更容易使电线14弯曲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电线14形成为束的部分可以通过捆扎构件28捆扎。作为该捆扎构件28,可以使用粘接带或捆扎带等。
图17是表示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到此为止,说明了支承构件40的嵌合部42存在于片材30的长度方向整体的情况,但是该情况不是必须的结构。如图17所示,也可以是在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710中,支承构件740的嵌合部742沿片材30的长度方向仅存在于一部分的区域。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分别具有形成得比片材30短的嵌合部742的2个支承构件740位于沿着片材3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因此,在片材3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不存在支承构件740。在该情况下,可考虑片材30直接卷绕于棒状构件60。
另外,到此为止,说明了长方形形状的片材30的4个角由支承部支承的情况,但是该情况并非必须。也可能存在长方形形状的片材30的1个角、2个角或3个角由支承部支承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片材30中的未由支承部支承的端部例如可以夹入于棒状构件60与嵌合部4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示的变形例对于以下的第五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也能够适用。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图1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810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840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840的主视图。图20中的假想线表示支承构件840在向棒状构件460的装配时发生弹性变形的情形。图2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840的俯视图。图2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840的侧视图。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810使用的带部件70的立体图。图24是表示制造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810的情形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到此为止说明的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此,使用带部件70,使线束812支承于支承构件840。因此,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810及其支承结构还具备带部件70。而且,在此,线束812及支承构件840的形状也从到此为止说明过的线束及支承构件的形状进行了变更。需要说明的是,棒状构件460与图13所示的棒状构件460相同。因此,在此也在棒状构件460形成有孔62。而且,关于支承构件840、线束812、棒状构件460的位置关系,与上述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710中的支承构件740、线束12、棒状构件60的位置关系相同。
当观察线束812时,电线14由2个片材30夹持而整体平坦地形成。此时,电线14未固定于片材30。因此,通过使电线14由2个片材30夹持并使线束812由支承构件840和带部件70夹持从而将电线14维持为平坦的状态。不过,电线14也可以固定于片材30。而且,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电线14以2层排列,但是该情况不是必须的结构。电线14可以以1层排列,也可以以3层以上排列。
2个片材30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此,2个片材30的两侧缘部彼此直接固定。由此,成为通过2个片材30将电线14包围的状态。作为上述的固定手段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各种固定手段。作为固定手段,具体而言可以使用例如基于粘接剂、双面粘接胶带等的接合、熔敷、基于夹子等限动构件的机械固定等。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将2个片材30间接固定的情况,可考虑例如在2个片材30分别固定电线14,并将该电线14彼此固定的情况等。
支承构件840的嵌合部842包括主体部842a和嵌合片843。
主体部842a形成为使横截面为长圆状的筒分割成一半那样的半长圆筒状。具体而言,主体部842a包括能够将棒状构件460的半周部分覆盖的半圆筒状部842b和从半圆筒状部842b的两端部分别沿切线方向笔直地延伸的延伸部842c。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延伸部842c的延伸尺寸设定得比半圆筒状部842b的曲率半径小。因此,在半圆筒状部842b收纳有棒状构件460的状态下,能抑制延伸部842c比棒状构件460突出的情况。不过,延伸部842c的延伸尺寸也可以设定为与半圆筒状部842b的曲率半径相同,还可以设定得比半圆筒状部842b的曲率半径大。
嵌合片843分别形成于2个延伸部842c的内表面。各嵌合片843的内表面形成为弯曲面状。在此,各嵌合片843的内表面形成为具有与半圆筒状部842b的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而且,在此各嵌合片843形成为能够将棒状构件460的八分之一周部分覆盖的尺寸。不过,各嵌合片843将棒状构件460覆盖的区域并不限于此。各嵌合片843只要通过与半圆筒状部842b能够嵌合于棒状构件460即可,可以覆盖棒状构件460的比八分之一周部分大的区域,也可以覆盖比八分之一周部分小的区域。
在此,各嵌合片843的前端部之间设为嵌合部842的开口部分,穿过该开口部分能够将棒状构件460插入支承构件840的内周侧。更详细而言,在支承构件840中,该开口部分的尺寸设定得比棒状构件460的直径小。并且,能够弹性变形为该开口部分的尺寸与棒状构件460的直径相等。而且,各嵌合片843的前端部的外表面侧设为形成为锥状的引导面843a。在穿过开口部分将棒状构件460插入支承构件840的内周侧时,通过棒状构件460与该引导面843a抵接,如图20的假想线所示,支承构件840被引导为朝向增大开口部分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在此说明支承构件840为使用了模具的一体成形品的情况。此时,在延伸部842c的内表面设置嵌合片843时,在主体部842a形成用于拔出模具的贯通孔842d。贯通孔842d在半圆筒状部842b中,设置于从延伸部842c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图21所示的俯视观察时)与嵌合片843重叠的位置。此时,通过沿轴心方向的嵌合片843的尺寸形成得比沿轴心方向的主体部842a的尺寸小、及嵌合片843沿轴心方向形成于延伸部842c的中央,能抑制形成贯通孔842d引起的支承构件840的刚性的下降。
此外,在此在主体部842a的外表面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肋842e。该肋842e沿主体部842a的轴心方向空出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在此为4个)。通过设置该肋842e,能提高支承构件840的刚性。需要说明的是,肋842e的个数、形状、尺寸、间隔等只要适当设定即可。
另外,在支承构件840设有支承部。支承部在支承构件840的周向两端侧分别包括形成为能够将带部件70卡定的第一卡定部及第二卡定部。图18所示的事例是分别形成有能够插通卡定带部件70的第一插通部854及第二插通部856作为第一卡定部及第二卡定部的事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定部及第二卡定部包括能够将带部件不插通地卡定的结构,例如,包括贯通沿带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的孔而卡定的突起等的结构。
第一插通部854形成为能够插通带部件70中的后述的带部72且不能插通同一带部件70中的后述的限制部74。具体而言,第一插通部854设置于主体部842a的周向一端侧的外表面。在第一插通部854形成有第一插通孔854h,第一插通孔854h的横截面形成得与带部72相同或比带部72大(在此为稍大)。第一插通孔854h形成为沿延伸部842c的延伸方向延伸。
在第二插通部856形成有带锁定部857。带锁定部857以使带部72能够向一个朝向插通且不能向另一个朝向插通的方式与带部72的后述的凹凸部73能够卡定。具体而言,第二插通部856设置于主体部842a的周向另一端侧的外表面。在第二插通部856形成有第二插通孔856h,第二插通孔856h的横截面形成得比带部72及第一插通孔854h大。第二插通孔856h形成为沿延伸部842c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带锁定部857以从第二插通孔856h的内周面朝向第二插通孔856h内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此,关于带锁定部857与带部72的锁定结构,详情在后文叙述。
在此,第一插通部854的第一插通孔854h及第二插通部856的第二插通孔856h设置于上述4个肋842e中的中央的2个肋842e之间。而且,中央的2个肋842e的间隔形成得与带部72的宽度尺寸相同或比带部72的宽度尺寸大。由此,在中央的2个肋842e之间能够配设带部72。
带部件70以其与支承构件840的外周面之间夹入线束812的状态插通并卡定于第一插通部854及第二插通部856。带部件70包括带部72和在带部72的基端设置的限制部74。
带部72形成为带状。在带部72形成有带锁定部857能够卡定的凹凸部73。在此,在带部72的一个主面形成有凹凸部73。在带部72插通于第一插通部854及第二插通部856的状态下,凹凸部73在第二插通部856卡定于带锁定部857。
在此,带部72的凹凸部73与带锁定部857如以下那样卡定。
即,在此,在带锁定部857中的与形成于带部72的凹凸部73抵接的抵接面也形成有凹凸部858。在此,例如带锁定部857的凹凸部858和带部72的凹凸部73中的至少一方(在此为带锁定部857的凹凸部858)具备相对于插入方向垂直的垂直面和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并且,在带部72插入第二插通部856时,通过上述倾斜面的抵接而能够进一步插入,在要将带部72从第二插通部856拔出时,通过上述垂直面抵接而实现防脱。由此,带锁定部857以使带部72能够向一个朝向插通且不能向另一个朝向插通的方式与带部72的凹凸部73能够卡定。
此时,带锁定部857的凹凸部858能够选择性地卡定于带部72的凹凸部73。由此,带锁定部857相对于带部72能够卡定于所希望的位置。而且,此时,如果将带部72中的通过了第二插通部856的前端部72a以规定的力拉拽等,则能够将通过带部件70和支承构件840夹入线束812的力设定为规定的力。
需要说明的是,带部72中的通过了第二插通部856的前端部72a可能根据需要而存在被切除的情况,也可能存在未被切除的情况。在带部72中的通过了第二插通部856的前端部72a的突出尺寸大的情况下,可能会与车辆90的周围的构件发生干涉,因此优选切除。
限制部74的横截面形成得比带部72的横截面大。由此,在带部72的基端插通于第一插通部854的状态下,限制部74与第一插通部854中的第一插通孔854h的周缘抵接,限制带部72进一步向第一插通孔854h的插通。在此,限制部74形成为长方体状。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具备带部72和限制部74的带部件70,可以使用周知的树脂制的捆扎带。在该情况下,限制部74与第二插通部856同样有时也可以是能够将带部72固定的带固定部。但是,在该情况下,也如图18所示的例子那样,带部72的前端不需要被固定于作为限制部74的带固定部。
在此,在支承构件840还设有定位突起部52和带延伸方向限制部859。其中,关于定位突起部52,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定位突起部52相同,因此其说明省略。
带延伸方向限制部859是限制从第一插通部854延伸的带部72的延伸方向的部分。具体而言,带延伸方向限制部859设置于第一插通孔854h的出口侧(在此为出口的外侧)。带延伸方向限制部859的外表面设为与第一插通孔854h的内周侧的面相连并相对于第一插通孔854h的轴心方向而向外周侧倾斜的倾斜面。并且,如图18所示,通过了第一插通孔854h的带部72由该倾斜面以相对于支承构件840向外周侧延伸出的方式引导。
在此,在支承构件840中未设置带延伸方向限制部859的情况下,通过了第一插通孔854h的带部72有可能会沿着延伸部842c的外表面延伸。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插通部854侧,在支承构件840与带部件70之间难以夹入线束812。
相对于此,在此通过设置带延伸方向限制部859,即使在第一插通部854侧,在支承构件840与带部件70之间也容易夹入线束812。
为了使带部件70卡定于第一插通部854及第二插通部856,例如可以如以下那样。即,如图24所示,使带部72的前端部72a插通于第一插通部854。此时,可以通过夹具等预先保持限制部74。在该状态下,沿支承构件840的外周配设线束812。在此,配设前的线束812例如是平坦的,可考虑将平坦的线束812沿支承构件840的外周弯曲配设。然后,将带部72卷绕于线束812的外侧并使带部72的前端部72a插通卡定于第二插通部856。此时,如上所述在将通过了第二插通部856的带部72的前端部72a以规定的力进行拉拽等时,能够将通过带部件70和支承构件840夹入线束812的力设定为规定的力。
根据本形态,在支承构件840设有能够插通带部件70且在带部件70插通的状态下能够卡定的第一插通部854及第二插通部856来作为支承部,因此使用带部件70能够使线束812支承于支承构件840。
此时,在此通过带部件70在带部件70与支承构件840之间以紧缚状态保持电线14,因此相对于支承构件840将电线14支承于固定位置而难以移动。特别是电线14被保持为相对于嵌合部842不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在电线14产生振动及摩擦等。此外,容易维持为电线14沿嵌合部842的外周扩展的状态,由此在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810支承于棒状构件460的状态下,即使在沿棒状构件460的长度方向与支承构件840相邻的区域也容易维持为电线14沿棒状构件460的外周扩展的状态。特别是在沿棒状构件460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的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分别通过带部件70在带部件70与支承构件840之间将电线14以紧缚状态保持时,即使在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之间的部分,也容易维持为电线14沿棒状构件460的外周扩展的状态。
特别是第一插通部854形成为能够插通带部72且不能插通限制部74,第二插通部856形成为使带部72能够向一个朝向插通且不能向另一个朝向插通,因此能够使用通用的捆扎带作为带部件70使线束812支承于支承构件840。
另外,根据本形态,电线14由2个片材30夹入而整体平坦地形成,因此电线14即使不固定于片材30也能够平坦。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带部件,也可以考虑使用在带部件70中省略限制部74并在包括带部72的两端侧的区域形成有凹凸部73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一插通部及第二插通部可以形成为与形成有带锁定部857的上述第二插通部856同样的形状。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图2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910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图26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940的俯视图。图2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910使用的带部件970的立体图。图28是表示制造第六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910的情形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到此为止说明的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此,带部件970卡定于第一插通部954及第二插通部956的形态与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810中带部件70卡定于第一插通部854及第二插通部856的形态不同。
具体而言,带部件970具备带部972和竖立设置于带部972的一个主面的突出片976。突出片976分别形成于带部972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而且,突出片976在带部972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沿带部972的长度方向空出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此为各5个)。由此,在带部972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能够使突出片976选择性地卡定于第一插通部954及第二插通部956,由此能够在两端侧调节带部件970的紧固力。不过,在带部972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突出片976的数量也可以不同。例如,在调节紧固力的功能仅设置于带部972的另一端部的情况下,可考虑在带部972的一端部,形成1个或2个突出片976,在带部972的另一端部,形成3个以上的突出片976的情况。上述带部件970例如可考虑通过橡胶等弹性材料一体成形的一体成形品。
第一插通部954与第二插通部956形成为同样的形状。第一插通部954及第二插通部956的插通孔954h、956h的高度尺寸设定为与带部972的厚度尺寸相同或比带部972的厚度尺寸大,且比带部972的厚度尺寸与突出片976的高度尺寸之和小。由此,对于第一插通部954及第二插通部956的插通孔954h、956h,带部972中的未形成突出片976的部分能够插通,且形成有突出片976的部分不能插通。
另外,在此,在第一插通部954及第二插通部956中,从插通孔954h、956h至外侧面的一部分开口。通过该开口部954a、956a,如图26所示,能够将带部972中的未形成有突出片976的部分导入插通孔954h、956h内。更详细而言,开口部954a、956a的宽度尺寸设定得比带部972的宽度尺寸小,收纳于插通孔954h、956h的带部972难以从开口部954a、956a脱落。并且,在带部972收纳于插通孔954h、956h内时,带部972通过如图26所示以沿着长度方向的线为折痕进行弯曲等而能够通过开口部954a、956a。
不过,各突出片976可以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以便在高度方向中间部弯曲或在与带部972连结的连结部分弯曲等而能够减小高度尺寸。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带部972中的形成有突出片976的部分,通过突出片976如上所述以其高度尺寸减小的方式弯曲变形,也能够沿轴心方向插通于插通孔954h、956h。
在此,在带部972的各端部相邻的突出片976的间隔可以设定为与沿着轴心方向的插通孔954h、956h的尺寸相同或比沿着轴心方向的插通孔954h、956h的尺寸大。
为了使带部件970卡定于第一插通部954及第二插通部956,例如优选如以下那样。即,如图28所示,首先使带部件970的一端部卡定于第一插通部954。此时,可以使第一插通部954位于2个突出片976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在使带部件970的另一端部卡定于第二插通部956为止的期间带部件970从第一插通部954脱落。在该状态下,沿支承构件940的外周配设线束812。并且,在线束812的外侧卷绕带部件970,并使带部件970的另一端部卡定于第二插通部956。此时,在带部972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可以在将带部972沿长度方向拉拽而使其伸长地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使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卡定。当这样卡定时,紧固状态难以松缓。需要说明的是,在带部件970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使用多个突出片976中的哪个突出片976进行卡定可以根据线束812的尺寸等而预先决定,也可以在利用规定的力对一端部及另一端部进行拉拽等时,使用位于插通部954、956的附近的突出片976进行卡定。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图2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010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图3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40的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到此为止说明的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此,定位突起部1052的形状及与之对应的棒状构件1060的孔1062的形状与到此为止说明的定位突起部52的形状及与之对应的棒状构件460的孔62的形状不同。
具体而言,在此,设有一对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作为定位突起部1052。一对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在支承构件1040中取代一对嵌合片843而设置。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分别设置2嵌合部1042中隔着棒状构件1060而位于相反侧的部分的内周面。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收纳于在棒状构件1060的两侧部分别形成的孔1062。由此,嵌合部1042能够嵌合于棒状构件。在此,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设置于主体部842a中的半圆筒状部842b与延伸部842c的连结部分或比该连结部分靠延伸部842c侧的内表面。
上述的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形成为例如将圆柱的一部分切除的形状。此时,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中的在支承构件1040中导入棒状构件1060的开口部分侧的面(切除之后残留的面)设为形成为锥状的引导面1053a。由此,棒状构件1060通过开口部分向支承构件1040的内周侧导入时,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中的该引导面1053a首先能够与棒状构件1060抵接。其结果是,如图30所示,在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向棒状构件1060的孔1062收纳的中途,支承构件1040容易以扩大开口部分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
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中的与上述引导面1053a相反侧的外周侧面1053b沿着与棒状构件1060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收纳于棒状构件1060的孔1062的状态下,该外周侧面1053b卡挂于孔1062的内周面,由此成为嵌合部1042嵌合于棒状构件1060的状态。
在此,可考虑将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形成为能够压入棒状构件1060的孔1062。由此,在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收纳于棒状构件1060的孔1062的状态下,在支承构件1040与棒状构件1060之间难以产生松动。不过,作为在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收纳于棒状构件1060的孔1062的状态下用于使支承构件1040与棒状构件1060之间难以产生松动的结构,也可以考虑压入以外的结构。例如,可以是支承构件1040的内周面形成得比棒状构件1060的外周面稍小等,在支承构件1040以稍微扩大开口部分的方式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支承构件1040与棒状构件1060嵌合。
根据本形态,由于设置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作为定位突起部1052,因此不将嵌合用的结构与定位用的结构分开设置。而且,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与孔1062的嵌合结构设定于棒状构件1060的侧方部,因此与定位突起部52与孔62的嵌合结构设置于棒状构件460的上部(支承构件440的中央部)的情况相比,作业者容易识别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和孔1062,由此容易进行嵌合作业。
另外,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的卡定所使用的外周侧面1053b与棒状构件1060的导入方向垂直,因此与使用卡定面形成为沿棒状构件460的外表面的形状的上述嵌合片843而使支承构件840与棒状构件460嵌合的情况相比,即使棒状构件1060被向从支承构件1040脱离的方向施加力,开口部分也难以以扩开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嵌合状态难以消除。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其支承结构。图31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110及其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本形态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110是在如第五至第七实施方式那样使用带部件使线束支承于支承构件的情况下,在线束1112中省略了片材30的事例。在图31所示的例子中,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1110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810中省略了片材30的结构。在省略片材30的情况下,如图31所示,电线14在支承构件840的外周直接排列。
此时,可以是电线14中的由带部件70与支承构件840夹持的部分的附近的部分连接于连接器,或者保持于片材30,或者如图16所示以呈圆形截面形状的方式形成为束而保持为固定形状。由此,容易使电线14中的由带部件70与支承构件840夹持的部分沿嵌合部842的外周整齐排列。当然,电线14中的由带部件70与支承构件840夹持的部分的附近的部分也可以不保持为固定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相互不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部,仅说明了将卡定突起部44组合的结构,但是该情况并非必须。作为支承部,也可能存在仅为凹部34、仅为连接器卡定部48、或者为凹部34与连接器卡定部48的组合的情况。而且,可以在1个角,通过卡定突起部44、凹部34及连接器卡定部48中的多个构成支承部。而且,例如,在图17所示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710中,也可以将支承构件740的1个设为第五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840、940、1040中的任一个。而且,例如,也可以将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适用于各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而且,例如,也可以考虑在支承构件中在一端侧采用嵌合片843,在另一端侧采用嵌合用定位突起部1052a(1052b)的情况。
虽然如以上那样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上述的说明在全部的方面为例示,没有将本发明限定于此。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而能想到未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
符号说明
10 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
12 线束
14 电线
16 连接器
18 主体部
19 腔室
20 盒部
23 卡定凹部
28 捆扎构件
30 片材
32 孔
34 凹部
35 底
38 线
40 支承构件
42 嵌合部
44 卡定突起部
46 卡定突部
48 连接器卡定部
50 卡定片
52 定位突起部
60 棒状构件
62 孔
70 带部件
72 带部
74 限制部
90 车辆
92 仪表板

Claims (14)

1.一种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该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具备:
线束,包括电线;及
支承构件,包括嵌合部,该嵌合部以能够相对于棒状构件的外周部嵌合的方式形成为在周向一部分开口的部分筒状,
在所述线束及所述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用于使沿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配设的所述线束相对于所述嵌合部支承于固定位置,
所述线束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
所述支承部包括卡定突起部,该卡定突起部从所述嵌合部朝向外周侧突出设置,以贯通所述片材的状态卡定。
2.一种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该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具备:
线束,包括电线;及
支承构件,包括嵌合部,该嵌合部以能够相对于棒状构件的外周部嵌合的方式形成为在周向一部分开口的部分筒状,
在所述线束及所述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用于使沿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配设的所述线束相对于所述嵌合部支承于固定位置,
所述线束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
所述支承部包括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所述片材的内周侧,供所述嵌合部的端部插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
所述凹部形成为袋状。
4.一种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该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具备:
线束,包括电线;及
支承构件,包括嵌合部,该嵌合部以能够相对于棒状构件的外周部嵌合的方式形成为在周向一部分开口的部分筒状,
在所述线束及所述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用于使沿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配设的所述线束相对于所述嵌合部支承于固定位置,
所述线束还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及连接器,连接于所述电线的端部并位于所述片材的端部,
所述支承部包括连接器卡定部,该连接器卡定部从所述嵌合部朝向外周侧突出设置,所述连接器卡定于该连接器卡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
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嵌合部之间夹入有所述片材的端部。
6.一种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该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具备:
线束,包括电线;及
支承构件,包括嵌合部,该嵌合部以能够相对于棒状构件的外周部嵌合的方式形成为在周向一部分开口的部分筒状,
在所述线束及所述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用于使沿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配设的所述线束相对于所述嵌合部支承于固定位置,
所述支承部还包括第一插通部及第二插通部,所述第一插通部及所述第二插通部分别以能够插通带部件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周向两端侧,
所述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还具备带部件,该带部件以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面之间夹入所述线束的状态插通并卡定于所述第一插通部及所述第二插通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
所述带部件包括:形成有凹凸部的带部;及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带部的基端且横截面形成得比所述带部的横截面大,
所述第一插通部以能够插通所述带部且不能插通所述限制部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第二插通部形成有带锁定部,该带锁定部以使所述带部能够向一个朝向插通且不能向另一个朝向插通的方式与所述凹凸部能够卡定。
8.一种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该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具备:
线束,包括电线;及
支承构件,包括嵌合部,该嵌合部以能够相对于棒状构件的外周部嵌合的方式形成为在周向一部分开口的部分筒状,
在所述线束及所述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用于使沿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配设的所述线束相对于所述嵌合部支承于固定位置,
所述支承构件还包括定位突起部,该定位突起部从所述嵌合部朝向内周侧突出设置,并能够收容于在所述棒状构件形成的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
所述定位突起部包括一对嵌合用定位突起部,该一对嵌合用定位突起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嵌合部中隔着所述棒状构件而位于相反侧的部分的内周面,并收纳于在所述棒状构件形成的所述孔中,由此能够将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棒状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
所述线束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
所述电线通过缝接或熔敷而固定于所述片材。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其中,
所述线束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
所述电线由两个所述片材夹持而整体平坦地形成。
12.一种线束的支承结构,其中,该线束的支承结构具备: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
供所述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的所述嵌合部嵌合的所述棒状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束的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线束包括保持所述电线的片材,
在所述棒状构件与所述嵌合部之间夹入有所述片材的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线束的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棒状构件是在车辆中配设于仪表板的背面侧的加强件。
CN201880039070.4A 2017-06-14 2018-06-01 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线束的支承结构 Active CN1107414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6706 2017-06-14
JP2017-116706 2017-06-14
JP2017-179110 2017-09-19
JP2017179110A JP6819523B2 (ja) 2017-06-14 2017-09-19 支持部材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支持構造
PCT/JP2018/021128 WO2018230362A1 (ja) 2017-06-14 2018-06-01 支持部材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支持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41447A CN110741447A (zh) 2020-01-31
CN110741447B true CN110741447B (zh) 2021-07-16

Family

ID=65008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9070.4A Active CN110741447B (zh) 2017-06-14 2018-06-01 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线束的支承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5740B2 (zh)
JP (1) JP6819523B2 (zh)
CN (1) CN110741447B (zh)
DE (1) DE112018003023T5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47123B2 (ja) * 2018-05-25 2021-10-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部材
DE102019101936A1 (de) * 2019-01-25 2020-07-30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Kabelmagazin
WO2020179017A1 (ja) * 2019-03-06 2020-09-1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部材
CN113519033B (zh) 2019-03-06 2022-11-0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带固定构件布线构件及布线构件的固定构造
WO2020178999A1 (ja) * 2019-03-06 2020-09-1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固定部材付き配線部材及び配線部材の固定構造
JP7276580B2 (ja) * 2019-05-30 2023-05-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支持部材、支持部材付き配線部材及び配線部材の取付構造
JP7243540B2 (ja) 2019-09-13 2023-03-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部材
US11860437B2 (en) * 2019-09-16 2024-01-02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able fixation assembly with tie wrap passage having preferred insertion direction
JP7211331B2 (ja) 2019-10-23 2023-01-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部材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7856A (ja) * 1997-06-16 1999-01-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への保護材の外装構造
JP2003336789A (ja) * 2002-05-22 2003-11-2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割入り波付け管
CN202992387U (zh) * 2012-11-30 2013-06-12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制动软管和线束固定管夹
CN203585548U (zh) * 2013-10-11 2014-05-07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制动管和线束固定管夹
CN103791165A (zh) * 2013-10-17 2014-05-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卡
CN203883392U (zh) * 2014-05-13 2014-10-1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卡扣
CN104742826A (zh) * 2015-03-25 2015-07-0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管线夹结构
CN105097079A (zh) * 2014-05-22 2015-11-2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电线、线束、电路、布料、衣服和片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110A (ja) 1991-07-01 1993-01-19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2554876Y2 (ja) * 1991-07-19 1997-11-19 昭和飛行機工業株式会社 車輌におけるワイヤリングハーネスの取付構造
DE29920385U1 (de) * 1999-11-19 2001-05-23 Hellermann Tyton Gmbh Klammer zum Befestigen eines Rohrs an einem Haltedraht
JP5552905B2 (ja) * 2010-05-31 2014-07-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貯湯式給湯機
JP5408068B2 (ja) * 2010-08-05 2014-02-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クリップ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クリップの車体取付方法
JP5894386B2 (ja) * 2011-01-13 2016-03-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クランプ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GB2502870B (en) * 2012-04-16 2015-07-29 Gripple Ltd Insulated electric cord
JP2014011837A (ja) 2012-06-28 2014-01-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支持部材及び支持部材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KR101435480B1 (ko) * 2013-01-28 2014-08-28 오동훈 측면 행거
US10141729B2 (en) * 2017-03-16 2018-11-2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elf securing cable jacket—cable bulk wire with jacket incorporated routing retention feature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7856A (ja) * 1997-06-16 1999-01-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への保護材の外装構造
JP2003336789A (ja) * 2002-05-22 2003-11-2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割入り波付け管
CN202992387U (zh) * 2012-11-30 2013-06-12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制动软管和线束固定管夹
CN203585548U (zh) * 2013-10-11 2014-05-07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制动管和线束固定管夹
CN103791165A (zh) * 2013-10-17 2014-05-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卡
CN203883392U (zh) * 2014-05-13 2014-10-1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卡扣
CN105097079A (zh) * 2014-05-22 2015-11-2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电线、线束、电路、布料、衣服和片材
CN104742826A (zh) * 2015-03-25 2015-07-0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管线夹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41518A1 (en) 2020-05-07
CN110741447A (zh) 2020-01-31
JP2019004679A (ja) 2019-01-10
DE112018003023T5 (de) 2020-03-12
JP6819523B2 (ja) 2021-01-27
US11015740B2 (en)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1447B (zh) 带有支承构件的线束及线束的支承结构
US9412494B2 (en) Electrical-wire-protecting member
US9984790B2 (en) Sheathed wire harness
WO2020178999A1 (ja) 固定部材付き配線部材及び配線部材の固定構造
US10946817B2 (en) Wire harness fixing structure
US20220388461A1 (en) Wiring member
JP6233195B2 (ja) 保護部材付電線モジュール
CN111065550B (zh) 线束的固定构造
WO2018230362A1 (ja) 支持部材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支持構造
WO2020178998A1 (ja) 固定部材付き配線部材及び配線部材の固定構造
JP2016165166A (ja) 保護部材付電線の配設構造及び保護部材付電線
JP2016146707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支持体、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保護部材
JP5215201B2 (ja) グロメット
WO2021153186A1 (ja) ハーネス部品
JP6693615B1 (ja) 固定部材付き配線部材
KR101964815B1 (ko) 와이어링 하네스 고정 클립
JP7419710B2 (ja) 固定部材付き配線部材
JP7255112B2 (ja) 配線材の結束構造
WO2020179252A1 (ja) 外装部材付き配線部材及び外装部材付き配線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2019616A (ja) 電線保護部材
JP2010252579A (ja) バンド型クランプ
JP2020145175A (ja) 固定部材付き配線部材
JPWO2020129110A1 (ja) 配線部材及び配線部材の取付構造
JP2016152643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支持体、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保護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