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1211A - 制冷机 - Google Patents

制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41211A
CN110741211A CN201880037086.1A CN201880037086A CN110741211A CN 110741211 A CN110741211 A CN 110741211A CN 201880037086 A CN201880037086 A CN 201880037086A CN 110741211 A CN110741211 A CN 1107412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unit
heat exchanger
valve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708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41211B (zh
Inventor
小岛明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41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412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2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absorption or discharge of heat in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4Out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5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5Flow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制冷机,其使用液体流体为热源,在将热源单元的液体流体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冻结。空调机组(10)具备热源单元(100);与热源单元共同构成冷媒回路(50)的使用单元(300);以及用于控制压缩机的动作及阀(162)的开闭的控制部(406),其中,热源单元具有压缩机(110)、在冷媒与液体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器(140),和在冷媒与空气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器(160)以及对第2热交换器切换冷媒供给/断供的切换阀(162)。在将第1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控制部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时,则打开阀门(162),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使其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Description

制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制冷机,特别是使用液体流体为热源的制冷机相关。
背景技术
现有的使用液体流体为热源的制冷机如(例如专利文献1(特开2016-191505号公报))所示。
这种制冷机,在将热源单元的液体流体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制冷运行时,如果不顾使用单元侧的冷却负荷下降,不使热源单元的冷却性下降并持续运行,则流经使用侧热交换器的冷媒温度会过度下降,容易凝结或冻结使用侧热交换器。因此,这种制冷机,一般需要根据使用侧的负荷降低,降低压缩机的容量。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有些运行条件下,即便控制压缩机降低容量,但仍然会发生冷却能力过剩的情况。
为此,有时会采用如下控制:在冷媒回路上加设使压缩机的排出管和吸入管旁通的旁通管,在发生热源单元的冷却能力过剩时,采用控制使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从旁通管旁通。但是,即便是这种构成,也可能产生旁通量不够导致难以应对过剩的冷却能力,或冷媒通过旁通管时产生噪音等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是一种可靠性高的制冷机,其使用液体流体为热源,在将热源单元的液体流体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时,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1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具备:热源单元、使用单元、控制部。热源单元具有:压缩机、第1热交换器、第2热交换器,壳体、和阀门。压缩机用于压缩冷媒。第1热交换器用于冷媒和液体流体间的热交换。第2热交换器用于冷媒和空气间的热交换。壳体用于收容压缩机、第1热交换器以及第2热交换器。阀门用于对第2热交换器切换冷媒的供给/断供。使用单元具有使用侧热交换器。使用单元与热源单元共同构成冷媒回路。控制部用于控制压缩机的动作及阀门开闭。在将第1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使用的制冷运行时,控制部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时,则打开阀门,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使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此处,在第1热交换器(液体流体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使用的制冷运行时,如果有必要减少从热源单元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则向第2热交换器(空气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使其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此外,在以液体流体为热源的热源单元的壳体内,在制冷运行中,由于压缩机、电子元件等设备的发热,容易导致内部温度上升。也就是说,壳体内温度相对较高的情况较多。有鉴于此,本构成中,可以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过剩,同时,通过使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还可以抑制壳体内的温度过度上升。特别是当热源单元设置在机械室等室内的情况下,壳体内已变暖的空气排出导致机械室的温度也随之上升,有可能影响在机械室工作的作业人员的作业环境。通过使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可以抑制此类问题的发生。
本发明的第2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压缩机的容量可变。在将第1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使用的制冷运行时,将压缩机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后,控制部如判断还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时,则打开阀门,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使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此处,首先,是使压缩机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因此,可以有效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本发明的第3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和第2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控制部判断在制冷循环中当低压降低至规定阈值以下,或者,在制冷循环中低压降低至规定阈值以下时,则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
此处,制冷循环中低压(吸入压)至规定阈值以下,或预测已达规定阈值以下时,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功能。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本发明的第4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至第3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其中,控制部依据使用单元的状态,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
此处,是通过观察使用单元的状态,决定是否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很容易的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本发明的第5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4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还具备用于测定流经使用侧热交换器冷媒温度的温度测定部。控制部基于温度测定部测定的温度,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
此时,基于流经使用侧热交换器的冷媒温度,决定是否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很容易的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本发明的第6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4方面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空间温度测定部、存储部。空间温度测定部用于测定使用单元的温度调节对象的空间温度。存储部用于存储使用单元的温度调节对象的空间目标温度。控制部基于空间温度测定部测定的空间温度,和存储部存储的空间目标温度,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
此时,基于使用单元的冷却对象的空间温度,和其目标温度,决定是否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很容易的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本发明的第7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至第6方面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旁通管和旁通阀。旁通管连接在压缩机的吸入管与排出管之间。旁通阀设在旁通管上。控制部还控制旁通阀的动作。在制冷运行时,控制部使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后,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则控制旁通阀开启。
此处,冷却能力在使用第2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仍然过剩时,通过将压缩机的部分排出冷媒旁通至旁通管,可以进一步减少供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
本发明的第8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至第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其中,还具备用于测定壳体内温度的壳体内温度测定部。控制部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且壳体内温度测定部测定的壳体内温度高于第1规定温度时,打开阀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使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此处,除了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之外,在壳体内的温度高于第1规定温度时,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因此,在壳体内温度低,从第2热交换器向压缩机输送的冷媒为潮湿状态,其结果会导致产生液压缩的状态下,可以控制不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从而可以实现可靠性高的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9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至第8方面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其中,还具备用于测定壳体内温度的壳体内温度测定部。作为可选择的可运行模式,控制部具有壳体内冷却模式。壳体内冷却模式,在壳体内温度测定部测定的壳体内温度高于第2规定温度时,打开阀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使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在未选择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冷却运行时,控制部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则打开阀门,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使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此处,即便不选择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运行模式,作为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的保护控制,会使第2热交换器发挥吸热器功能而运行。因此,可以实现可靠性高的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10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9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在选择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冷却运行时,控制部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即便壳体内温度测定部测定的壳体内温度低于第2规定温度,也会打开阀门,向第2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使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此处,即便不是运行壳体内冷却模式的条件,作为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的保护控制,也会使第2热交换器发挥吸热器功能而运行。因此,可以实现可靠性高的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11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2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规定容量为压缩机的最低容量。
此处,即使在压缩机的容量再不能下降的情况下,也能使第2热交换器发挥吸热器的功能,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第1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在第1热交换器(液体流体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使用的运行时,如果有必要减少从热源单元输送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则向第2热交换器(空气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使其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本发明的第2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可以有效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本发明的第3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可以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本发明的第4至第6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可以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很容易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本发明的第7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可以进一步减少供给使用单元的冷媒量。
本发明的第8至第10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可以实现可靠性高的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11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即使在压缩机的容量再不能下降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冻结。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制冷机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组模式框图。
【图2】图1的空调机组的概略冷媒回路图。
【图3】图1的空调机组的热源单元内部的模式侧面图。
【图4】图1的空调机组的热源单元内部的立体斜视图。
【图5】图1的空调机组的控制单元的功能部,特别是与热源单元的压缩机容量、第1倒吸阀的开闭以及旁通阀的开闭控制相关的功能部框图。
【图6】通过图1的空调机组热源单元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将可蒸发的冷媒流量与热源单元的壳体内的空气温度关系,按照制冷循环中的各蒸发温度表示的概念图表。
【图7A】在图1的空调机组中,对2台使用单元同时制冷时,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7B】在图1的空调机组中,对2台使用单元同时送暖时,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7C】在图1的空调机组中,对1台使用单元制冷,另1台使用单元送暖,蒸发负荷为主体时的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7D】在图1的空调机组中,对1台使用单元制冷,另1台使用单元送暖,散热负荷为主体时的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8】通过图5的控制单元对壳体内的冷却控制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9】通过图5的控制单元对使用单元的凝结/冻结防止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0】对变体示例I的使用单元的凝结/冻结防止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冷机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变体示例为本发明的具体事例,并非本发明技术范围的限定,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及范围均可做适当的变更。
(1)整体构成
图1是作为本发明所述制冷机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组10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空调机组10的概略冷媒回路图。
此外,为了简略,图2中只描绘了热源单元100B的部分构成。实际的热源单元100B具有与热源单元100A相同的构成。
空调机组10是通过蒸气压缩方式的制冷循环运行,为对象空间(例如建筑室内等)制冷/送暖的装置。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制冷机,不限定于空调机组,也可以是冷藏、冷藏库等装置。
空调机组10主要具备:多个热源单元100(100A、100B);和多个使用单元300(300A、300B);和多个连接单元200(200A、200B);和冷媒连接管32、34、36;和连接管42、44(见图1)。连接单元200A是用于向使用单元300A切换冷媒流动的单元。连接单元200B是用于向使用单元300B切换冷媒流动的单元。冷媒连接管32、34、36是用于连接热源单元100和连接单元200的冷媒配管。冷媒连接管32、34、36上包括液体冷媒连接管32和高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和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连接管42、44是用于将连接单元200和使用单元300相连的冷媒管。连接管42、44上包括液体连接管42及气体连接管44。
此外,图1所示的热源单元100、使用单元300以及连接单元200的台数(均为2台)为示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例如,热源单元的台数可以是1台,也可以是3台以上。此外,使用单元以及连接单元的台数可以是1台,也可以是3台以上(例如10台以上的多台)。此处,各使用单元均单独设有1台连接单元,但并不仅限于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多个连接单元也可以汇总到1台单元上。
本空调机组10的各使用单元300,可以独立于其他使用单元300进行制冷或送暖。也就是说,本空调机组10,部分使用单元(例如使用单元300A)在运行制冷,冷却该使用单元的空调对象空间时,其他使用单元(例如使用单元300B)可以运行送暖,加热其使用单元的空调对象空间。本空调机组10,通过送暖的使用单元300向制冷的使用单元300输送冷媒,从而可以在使用单元300间对热进行回收。空调机组10按照考虑了上述热回收的使用单元300的整体热负荷,使热源单元100的热负荷达到平衡。
(2)详细构成
(2-1)热源单元
以下参照图2~图4,对热源单元100A进行说明。热源单元100B具有与热源单元100A相同的构成。为了避免重复,此处省略热源单元100B的说明。
此外,为了简略,图2中只描绘了热源单元100B的部分构成。实际的热源单元100B具有与热源单元100A相同的构成。
热源单元100A虽不限定设置场所,但空调机组10要设置在建筑的机械室(室内)中。其中,热源单元100A可以设置在户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源单元100A以水为热源。也就是说,热源单元100A为了加热或冷却冷媒,在冷媒和未图示的水路循环的水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热源单元100A的热源,并不限定于水,也可以是其他液体状的热媒体(例如盐水、像水合物浆的蓄热媒体)。
热源单元100A通过冷媒连接管32、34、36、连接单元200以及连接管42、44与使用单元300相连,与使用单元300同时构成冷媒回路50(参见图2)。空调机组10在运行时,冷媒在冷媒回路50内循环。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媒,是一种在冷媒回路50内以液体状态吸收周围的热变为气体,以气体状态向周围散热变为液体的物质。例如,冷媒的种类并不限定,但优选碳氟化合物类的冷媒。
如图2所示,热源单元100A主要具有构成冷媒回路50的一部分的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压缩机110,和作为主热交换器示例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同时,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和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此外,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油分离器122,和蓄压器124。此外,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集液器180,和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同时,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过冷却热交换器170,和第2倒吸阀172。同时,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和第1倒吸阀162,和细管164。此外,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旁通阀128。此外,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液体侧隔离阀22,和高压气体侧隔离阀24,和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
此外,热源单元100A具有壳体106、电子元件箱102、风扇166、压力传感器P1、P2,温度传感器T1、T2、T3、T4、Ta,热源单元控制部190(参见图2及图3)。壳体106为筐体,其内部收容有包含压缩机110、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以及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在内的热源单元100A的各种构成设备。
以下,对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的各种构成、电子元件箱102、风扇166、压力传感器P1、P2,温度传感器T1、T2、T3、T4、Ta,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进一步说明。
(2-1-1)热源侧冷媒回路
(2-1-1-1)压缩机
压缩机110的类型不限,但优选冲程式或旋转式等容积型压缩机。压缩机110具有密闭结构,内置未图示的压缩机用电机。压缩机110是一种通过对压缩机电机进行变频控制,可改变运行容量的压缩机。
压缩机110的吸入口(未图示)上连接有吸入管110a(参见图2)。压缩机110将通过吸入口吸入的低压冷媒压缩后,从排出口(未图示)排出。压缩机110的排出口上连接有排出配管110b(参见图2)。
(2-1-1-2)油分离器
油分离器122是一种从压缩机110排出的气体中分离润滑油的机器。油分离器122设于排出管110b上。经油分离器122分离的润滑油,通过细管126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参见图2)。
(2-1-1-3)蓄压器
蓄压器124设于吸入管110a上(见图2)。蓄压器124是一种暂时留存吸入压缩机110的低压冷媒,以便气液分离的容器。在蓄压器124的内部,气液两相状态的冷媒被分离为液体冷媒和气体冷媒,压缩机110中主要流入气体冷媒。
(2-1-1-4)第1流路切换机构
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是一种对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的冷媒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机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例如,如图2所示由四通阀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所使用的四通阀,有一个冷媒流路的冷媒流动被隔断,因此,实际上只起三通阀的作用。
如果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散热器(凝缩器)的作用,即对流经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的冷媒散热(以下称散热运行状态),则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需与压缩机110的排出侧(排出管110b)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气体侧连接(参见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实线)。此外,如果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吸热器(蒸发器)的作用,即对流经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的冷媒吸热(以下称吸热运行状态),则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需与吸入管110a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气体侧连接(参见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虚线)。
(2-1-1-5)第2流路切换机构
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是一种对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的冷媒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机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例如,如图2所示由四通阀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所使用的四通阀,有一个冷媒流路的冷媒流动被隔断,因此,实际上只起三通阀的作用。
如果将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以下称“散热负荷运行状态”)时,则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需与压缩机110的排出侧(排出管110b)与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相连(参见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虚线)。此外,如果将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不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以下称“蒸发负荷运行状态”)时,则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需与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和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相连(参见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实线)。
(2-1-1-6)热源侧热交换器
作为第1热交换器示例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在作为冷媒与热源的液体流体(本实施方式中在水回路循环的冷却水、温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虽然未限定,但空调机组10不控制液体流体的温度、流量。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例如可以是板式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冷媒的气体侧通过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和配管相连,冷媒的液体侧通过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和管道相连(参见图2)。
(2-1-1-7)热源侧流量调节阀
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是一种阀门,用于调节流经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冷媒流量。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设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液体侧(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参见图2)。换言之,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设在用于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使用单元300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配管上。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例如是可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
(2-1-1-8)集液器以及抽气管流量调节阀
集液器180是一种容器,用于暂时留存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使用单元300间流动的冷媒。集液器180配置在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使用单元300的管道的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和液体侧隔离阀22之间(参见图2)。集液器180的上部连接有集液器抽气管180a(参见图2)。集液器抽气管180a是连接集液器180的上部和压缩机110吸入侧的管道。
为了便于调节从集液器180中抽出气体的冷媒流量,集液器抽气管180a上设有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例如是可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
(2-1-1-9)冷却用热交换器及第1倒吸阀
在热源侧冷媒回路50a上设有第1倒吸管160a(参见图2),其自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在分支部B1处起分支,并与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相连。第1倒吸管160a是一种连接管道,用于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使用单元300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连接的管道,和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相连接。
第1倒吸管160a上配置有作为第2热交换器示例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和第1倒吸阀162,和细管164(参见图2)。第1倒吸阀162为阀门的示例。
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是一种热交换器,用于在流经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内的冷媒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不限类型,例如可以是翅片式热交换器。此外,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上,通过后述的风扇166提供的空气,促进冷媒与空气的热交换。
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主要具有2项功能。
第1,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则使其发挥吸热器的功能。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当把压缩机110的容量降到了规定容量后,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发挥吸热器的功能。综上所述,可以抑制使用单元300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300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冻结。
第2,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具有接受供给的冷媒冷却热源单元100A的壳体106内部的功能。
第1倒吸阀162是一种阀门,用于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切换冷媒的供给/断供。其中,细管164相对于第1倒吸阀162,配置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时,冷媒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动的冷媒流动方向F(参见图2)中的下游侧。冷媒流动方向F是从分支部B1朝向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侧)的方向。其中,细管164相对于第1倒吸阀162,也可以配置在冷媒流动方向F中的上游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倒吸管160a上,也可以设置开度可调的电动膨胀阀取代第1倒吸阀162及细管164。
(2-1-1-10)过冷却热交换器及倒吸流量调节阀
在热源侧冷媒回路50a上设有第2倒吸管170a(参见图2),其自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在分支部B2处分支,并与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相连。第2倒吸管170a上设有第2倒吸阀172(参见图2)。第2倒吸阀172是开度可调的电动膨胀阀。
此外,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连接管道,从分支部B2起的液体侧隔离阀22上,设有过冷却热交换器170。将在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连接配管中流动的冷媒,和在第2倒吸管170a中流动的冷媒,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70中进行热交换,并冷却流经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中的冷媒。过冷却热交换器170,例如可以是双重管热交换器。
(2-1-1-11)旁通阀
旁通阀128是一种阀门,设在连接压缩机110的排出管110b(此处为设在排出管110b上的油分离器122)和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的旁通管128a上(参见图2)。旁通阀128是开闭可控的电磁阀。控制旁通阀128开后,则压缩机110排出的部分冷媒流入吸入管110a。
旁通阀128的开闭,应按照空调机组10的运行情况适当控制。例如,变频控制压缩机电机,即便降低压缩机110的运行容量,通过打开旁通阀128,也可以降低冷媒回路50中冷媒的循环量。具体而言,例如,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旁通阀128则被控制打开。
此外,在规定时间打开旁通阀128,可以提升压缩机110吸入侧的过热度,防止液压缩。
(2-1-1-12)液体侧隔离阀、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及低压侧隔离阀
液体侧隔离阀22、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以及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是在填充冷媒或泵吸等时开闭的手动阀。
液体侧隔离阀22的一端连接液体冷媒连接管32,另一端通过集液器180与向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延伸的冷媒管连接(参见图2)。
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的一端连接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另一端连接延伸至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冷媒管(参见图2)。
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的一端连接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另一端连接向吸入管110a延伸的冷媒管(参见图2)。
(2-1-2)电子元件箱及风扇
热源单元100A的壳体106内部,收容有电子元件箱102。电子元件箱102不限形状,但优选为直方体状。电子元件箱102上,包括例如压缩机110、流路切换机构132、134,阀150、182、172、162、128,收容有对空调机组10的热源单元100A的各构成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电子元件104(参见图3)。电子元件104中,包括形成对压缩机110的电机进行控制的变频电路的电子元件、后述的构成热源单元控制部190的微电脑、存储器等电子元件。
电子元件箱102具有向内部吸取空气的未图示下部开口部,和从内部排出空气的未图示的上部开口部。上部开口部的近旁设有风扇166参(见图3)。此外,风扇166的空气排出侧(排出空气方向的下游侧)设有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参见图3及图4)。风扇166运行后,从下部开口部流入的空气,经电子元件箱102的内部向上方移动,从上部开口部排向电子元件箱102的外部。当空气在电子元件箱102内移动时,电气部件104被电子元件箱102中移动的空气冷却。从电子元件104上夺取热量并被加温的空气,从电子元件箱102的上部开口部排向壳体106的内部。本空调机组10的风扇166为定速风扇,但风扇166也可以是不定速风扇。
此外,在壳体106的侧面下部形成吸入开口(未图示),在壳体106的上部形成排气开口(未图示),壳体106内与壳体106外的空气进行换气。但是,相对于电子元件104、压缩机110的电机等产生的热,如果换气量不够,壳体106周边的温度相对较高,则壳体106内温度会上升。
(2-1-3)压力传感器
热源单元100A具有用于测定冷媒压力的多个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上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P1和低压压力传感器P2。
高压压力传感器P1配置在排出管110b上(参见图2)。高压压力传感器P1用于测定压缩机110排出的冷媒压力。也就是说,高压压力传感器P1测定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压力。
低压压力传感器P2配置在排出管110a上(参见图2)。低压压力传感器P2用于测定压缩机110吸入的冷媒压力。也就是说,低压压力传感器P2测定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压力。
(2-1-4)温度传感器
热源单元100A具有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
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例如,包括液体冷媒温度传感器T1,其设置于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比第1倒吸管160a开始分支的分支部B1更靠近集液器180侧(参见图2)。此外,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例如,包括设置于比蓄压器124更上游侧的吸入管110a的吸入冷媒温度传感器T2(参见图2)。此外,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包括设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气体侧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3,和设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液体侧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4(参见图2)。此外,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例如,包括设于压缩机110的排出管110b上但未图示的排出温度传感器。此外,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例如,在第2倒吸管170a的冷媒流动方向上,包括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分别设于过冷却热交换器170的上游侧及下游侧。此外,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例如,在第1倒吸管160a的冷媒流动方向上,包括设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下游侧的温度传感器。
此外,热源单元100A具有用于测定壳体106内部温度的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壳体温度传感器Ta是壳体内温度测定部的示例。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不限定设置场所,但设置在壳体106的顶板附近(参见图3)。
(2-1-5)热源单元控制部
热源单元控制部190,具有为控制热源单元100A而设置的微电脑和存储器。热源单元190与包括压力传感器P1、P2及温度传感器T1、T2、T3、T4、Ta在内的各种传感器电连接。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关于热源单元控制部190与传感器的连接图示。此外,热源单元控制部190与连接单元200A、200B的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电连接,并在连接单元控制部290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交流。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作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控制单元400对空调机组10的控制将在后面叙述。
(2-2)使用单元
以下参照图2,对使用单元300A进行说明。使用单元300B与使用单元300A具有同样的构成,为避免重复,以下省略使用单元300B的说明。
使用单元300A例如如图1所示,属于埋入建筑等室内吊顶的埋入型单元。但是,使用单元300A的类型,并不仅限于吊顶埋入型,也可以是悬吊型、设置于墙壁的壁挂型等类型。此外,使用单元300A的类型,可以不同于使用单元300B。
使用单元300A通过连接管42、44,连接单元200A以及冷媒连接管32、34、36与热源单元100相连。使用单元300A与热源单元100同时构成冷媒回路50。
使用单元300A具有构成冷媒回路50的一部分的使用侧冷媒回路50b。使用侧冷媒回路50b主要具有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此外,使用单元300A具有温度传感器T5a、T6a、Tb和使用单元控制部39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上,作为使用单元300B的温度传感器的参照符号使用了T5b、T6b,温度传感器T5b、T6b和使用单元300A的温度传感器T5a、T6a的构成相同。
(2-2-1)使用侧冷媒回路
(2-2-1-1)使用侧流量调节阀
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是一种阀门,用于调节流经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冷媒流量。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设于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液体侧(参见图2)。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例如是可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
(2-2-1-2)使用侧热交换器
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用于冷媒和室内空气间的热交换。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例如是由多个导热管及风扇构成的翅片管热交换器。此外,使用单元300A具有室内风扇(未图示),其将室内空气吸入使用单元300A内,并供给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由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热交换后提供给室内。室内风扇由未图示的室内风扇电机驱动。
(2-2-2)温度传感器
使用单元300A具有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在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包括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5a,其用于测定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液体侧(将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作为冷媒的散热器使用时的出口侧)的冷媒温度。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5a温度测定部的示例。此外,在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包括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6a,其用于测定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气体侧(将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作为冷媒的散热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冷媒温度。
此外,使用单元300A具有作为空间温度测定部示例的空间温度传感器Tb,用于对使用单元300A的温度调节对象的空间(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温度进行测定。
(2-2-3)使用单元控制部
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具备为控制使用单元300A而设置的微电脑和存储器。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与包括温度传感器T5a、T6a、Tb在内的各种传感器电连接(图2省略了关于使用单元控制部390与传感器的连接的图示)。此外,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与热源单元100A的热源单元控制部190以及连接单元200A的连接单元控制部290电连接,并在热源单元控制部190及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交流。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协同,作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控制单元400对空调机组10的控制将在后面叙述。
(2-3)连接单元
以下参照图2,对连接单元200A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单元200B与连接单元200A具有同样的构成,为避免重复,以下省略连接单元200B的说明。
连接单元200A与使用单元300A同时设置。例如,连接单元200A设置在室内吊顶内的使用单元300A的近旁。
使用单元200A通过冷媒连接管32、34、36与热源单元100(100A、100B)相连。此外,连接单元200A通过连接管42、44与使用单元300A相连。连接单元200A构成冷媒回路50的一部分。连接单元200A配置在热源单元100与使用单元300A的之间,用于切换流入热源单元100及使用单元300A的冷媒流动。
连接单元200A具有构成冷媒回路50的一部分的连接侧冷媒回路50c。连接侧冷媒回路50c主要具有液体冷媒管250和气体冷媒管260。此外,连接单元200A具有连接单元控制部290。
(2-3-1)连接侧冷媒回路
(2-3-1-1)液体冷媒管
液体冷媒管250主要包括主液体冷媒管252,和分支液体冷媒管254。
主液体冷媒管252与液体冷媒连接管32和液体连接管42相连。分支液体冷媒管254与主液体冷媒管252和后述的液体冷媒管260的低压气体冷媒管264相连。分支液体冷媒管254上设有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分支管道调节阀220,例如是可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此外,在主液体冷媒管252的、比分支液体冷媒管254分支的部分更靠近液体连接管42的一侧上,设有过冷却热交换器210。在将冷媒从液体侧向气体侧流经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时,通过打开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在过冷却热交换器210中,流经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和从主液体冷媒管252流经分支液体冷媒管254向低压气体冷媒管264流动的冷媒间进行热交换,并冷却流经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过冷却热交换器210,例如可以是双重管热交换器。
(2-3-1-2)气体冷媒管
气体冷媒管260具有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和低压气体冷媒管264,和汇流气体冷媒管266。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的一端连接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另一端连接汇流气体冷媒管266。低压气体冷媒管264的一端连接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另一端连接汇流气体冷媒管266。汇流气体冷媒管266的一端与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及低压气体冷媒管264相连,汇流气体冷媒管266的另一端与气体连接管44相连。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上设有高低压侧阀230。低压气体冷媒管264上低压侧阀240。高低压侧阀230及低压侧阀240,例如可以是电动阀。(2-3-2)连接单元控制部
连接单元控制部290,具有为控制连接单元200A而设置的微电脑和存储器。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与热源单元100A的热源单元控制部190,以及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电连接,并在热源单元控制部190与使用单元控制部390间进行控制信号等交流。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协同,作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控制单元400对空调机组10的控制将在后面叙述。
(2-3-3)连接单元控制的冷媒流路切换
连接单元200A,在使用单元300A运行制冷时,将低压侧阀240打开,借助液体连接管42,将从液体冷媒连接管32流入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通过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冷媒回路5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输送至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同时,连接单元200A,在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空气热交换并蒸发,将流入气体连接管44的冷媒,通过汇流气体冷媒管266及低压气体冷媒管264,输送至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
此外,连接单元200A,在使用单元300A运行送暖时,将低压侧阀240关闭,并且将高低压侧阀230打开,将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流入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的冷媒,借助汇流气体冷媒管266以及气体连接管44,输送至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冷媒回路5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同时,连接单元200A,在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空气热交换并散热,将通过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后流入液体连接管42的冷媒,借助主液体冷媒管252输送至液体冷媒连接管32。(2-4)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400为控制空调机组10的功能部。其中,控制单元400,与热源单元100的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200的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300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协同,作为控制单元400发挥控制功能。但上述并非限定,例如,控制单元400也可以是从热源单元100、连接单元200以及使用单元300中独立出来的控制装置。
控制单元400通过控制单元400的微电脑,运行存储于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上的程序,控制空调机组10的动作。此处,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的存储器统称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的微电脑统称为控制单元400的微电脑。
控制单元400依据空调机组10的各种传感器测定值、未图示的操作部(例如遥控器)中输入的用户指令、设定,控制热源单元100、连接单元200以及使用单元300的各构成设备的动作,以实现相应的运行条件。在控制单元400的动作控制对象设备中,包括:热源单元100的压缩机110、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第1倒吸阀162、第2倒吸阀172、旁通阀128、以及风扇166。此外,控制单元400的动作控制对象设备中,包括:使用单元300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以及室内风扇。此外,控制单元400的动作控制对象设备上,包括:连接单元200的分支管道调节阀220、高低压侧阀230、以及低压侧阀240。
关于空调机组10在制冷(使用单元300A、300B同时制冷),送暖(使用单元300A、300B同时送暖),以及制冷和送暖同时运行(使用单元300A制冷,另一个使用单元300B送暖)时,控制单元400对空调机组10的各构成设备的控制概要将在后面叙述。
此处,对控制单元400对壳体106内的冷却控制(壳体内的制冷运行),和防止使用单元300的凝结/冻结的控制进一步说明。
控制单元400的微电脑,作为壳体106内的冷却控制以及防止使用单元300的凝结/冻结的控制相关的功能部,如图5所示具有第1导出部402、第2导出部404以及控制部406。
(2-4-1)第1导出部
第1导出部402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时,在冷媒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流动方向F(参见图2)上,导出比第1倒吸阀162上游侧的第1压力Pr1。冷媒流动方向F是沿着第1倒吸管160a,从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的分支部B1朝向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的方向。第1导出部402用于将连接集液器180与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的分支部B1周边的冷媒压力导出。
具体而言,第1导出部402依据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中存储的冷媒温度与压力的关系的有关信息(例如,冷媒的饱和温度与压力对应表),和设于冷媒管的分支部B1近旁的液体冷媒温度传感器T1的测定温度,计算第1压力Pr1。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第1导出部402依据液体冷媒温度传感器T1的测定温度计算第1压力Pr1,但第1压力Pr1的导出方法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为了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与排出管110b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气体侧连接时,第1导出部402可以从压力传感器P1测定的压力中,减去依据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当前的开度等求得的压力传感器P1与分支部B1间的压力损失,从而算出第1压力Pr1。此外,冷媒管的分支部B1近旁设有压力传感器,第1导出部402可以直接从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中导出第1压力Pr1。
(2-4-2)第2导出部
第2导出部404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时,在冷媒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流动方向F(参见图2)上,导出比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下游侧的第2压力Pr2。也就是说,第2导出部404,导出吸入管110a的冷媒压力。
具体而言,第2导出部404,将压力传感器P2测定的压缩机110的吸入压力,作为第2压力Pr2导出。其中,第2导出部404导出第2压力Pr2的方法为示例,例如,也可以依据冷媒的温度等导出第2压力Pr2。
(2-4-3)控制部
控制部406,用于控制压缩机110的动作、第1倒吸阀162的动作(开闭)、以及旁通阀128的动作(开闭)。
控制部406如果执行防止使用单元300的凝结/冻结的控制,其结果就是壳体106内的空气冷却。但是,壳体106内的冷却控制,和防止使用单元300的凝结/冻结的控制,本来是分开控制的,故以下对二者分别说明。
(2-4-3-1)壳体内冷却控制
作为运行模式,控制部406具有壳体内冷却模式。壳体内冷却模式是以冷却壳体106内部为主要目的的运行模式。在运行壳体内冷却模式时,控制部406对壳体106内进行冷却控制。控制部406在壳体内冷却模式运行时,原则上在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高于第2规定温度的示例即设定温度C2时,打开第1倒吸阀162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此外,壳体内冷却模式最好是可选的(可选择运行/不运行)的运行模式。例如,通过壳体106内的设置条件等判断,壳体106内一般不会出现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下,最好可由用户等选择,构成为可选择控制部406不执行壳体内冷却模式。
在运行壳体内冷却模式时,控制部406对壳体106内进行如下冷却控制。
基本上控制部406,依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温度,控制第1倒吸阀162的开闭。具体而言,控制部406,当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C2时,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冷却壳体106内部。当第1倒吸阀162打开后,液体冷媒从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液体冷媒,与壳体106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将空气冷却后蒸发。
其中,在第1倒吸阀162实际开启,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前,如果已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到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特别是此处,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供给至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液体冷媒是否全部蒸发,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换言之,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
控制部406依据第1导出部402导出的第1压力Pr1和第2导出部404导出的第2压力Pr2的压力差ΔP,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的情况下,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到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同时,控制部406基于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温度,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的情况下,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到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具体而言,控制部406如下判断: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
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前,控制部406计算第1导出部402导出的当前第1压力Pr1,和第2导出部404导出的当前第2压力Pr2的压力差ΔP(=Pr1-Pr2)。并且,控制部406依据压力差ΔP,和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中存储的压力差与液体冷媒流量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在第1倒吸阀162开启的情况下,计算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流量。此外,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中存储的压力差与液体冷媒流量的关系的相关信息,例如,包括事先导出的压力差与流量的关系表,压力差与流量的关系式等。
此外,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前,控制部406依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的情况下,控制部406计算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更具体而言,控制部406依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和制冷循环的蒸发温度,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的情况下,计算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流量。例如,控制部406利用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中存储的如图6所示的、制冷循环的各蒸发温度的、在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冷媒量壳体106内的空气温度的关系,从制冷循环的蒸发温度和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的情况下,计算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此外,控制部406例如依据压力传感器P2测定的第2压力Pr2,和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中存储的冷媒温度与压力的关系信息(例如,冷媒的饱和温度与压力对应表),计算制冷循环的蒸发温度。此外,图6概略地表示了制冷循环中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在各蒸发温度下的可蒸发的冷媒量,和壳体106内的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中存储的信息,也可以用表或算式表示。
并且,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的情况下,控制部406对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称为“量A1”),和第1倒吸阀162在打开的情况下,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液体冷媒量(称为“量A2”)进行比较。如果量A2≤量A1,则控制部406判断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和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中刚流出的冷媒全部为气体。于是控制部406决定打开第1倒吸阀162。如果量A2>量A1,则控制部406判断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和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中刚流出的冷媒一部分为液体。于是控制部406决定不打开第1倒吸阀162(保持关闭状态)。
(2-4-3-2)防止使用单元的凝结/冻结的控制
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蒸发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如果流向使用单元300的冷媒温度下降,控制部406为了防止使用单元300发生凝结、使用单元300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表面出现水冻结,将执行防止使用单元凝结/冻结的控制。
在制冷运行时,例如多个制冷中的使用单元300的一部分(特别是大部分)停止运行、或一部分(特别是大部分)制冷运行的使用单元300的空调对象空间的温度接近目标温度,则使用单元300的制冷负荷将下降。使用单元300的制冷负荷下降,则输送至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会减少。如果向使用单元300过多的输送冷媒,则流入使用单元300的冷媒温度会下降,有可能导致使用单元300的管道、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等凝结、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表面凝结的水冻结。
因此,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凝缩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控制部406会结合使用单元300的制冷负荷使压缩机110的容量(转数)降低。控制部406按照使用单元300的制冷负荷,使压缩机110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此处,规定容量为最低容量(压缩机110可运行的最低容量)。但是,并不限于此,规定容量也可以是压缩机110的运行效率在相对较好的运行范围内的最小容量。此外,规定容量也可以是小于规定阈值的容量。此外,控制部406在控制压缩机110的容量同时,也可以控制流量调节阀150、320的开度。
进一步的,控制部406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时,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6使压缩机110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并在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时,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另外,控制部406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时,则控制旁通阀128开启。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6使压缩机110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后,并判断还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时,则控制旁通阀128开启。
以下参照流程图,对防止使用单元300的凝结/冻结的控制处理流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406对是否有必要减少供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是基于制冷循环中的低压(低压压力传感器P2测定的压力)是否到了规定阈值以下所做出的判断。此外,控制部406对是否有必要减少供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例如,也可以是基于如下做出的判断:是否判断出了制冷循环中的低压(低压压力传感器P2测定的压力是否有下降的倾向)已到了规定阈值以下。
此外,控制部406对是否有必要减少供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还可以基于如下判断:取代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值,或者除了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值外,再加上制冷中使用单元300的状态。
例如,控制部406也可以基于测定流经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冷媒温度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5a、T5b测定的温度,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在制冷中的使用单元300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5a、T5b测定的温度,低于导致使用单元300凝结的规定温度时,控制部406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
此外,例如,控制部406也可以基于制冷中使用单元300的空间温度传感器Tb测定的温度,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具体而言,例如,控制部406也可以基于制冷中使用单元300的空间温度传感器Tb测定的温度,和存储部410中存储的使用单元300的温度调节对象的空间目标温度(用户设定的温度),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此外,例如,控制部406也可以在空间温度传感器Tb测定的温度接近目标温度(例如,空间温度传感器Tb测定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差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
(3)空调机组的运行
以下对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同时制冷、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同时送暖、使用单元300A制冷使用单元300B送暖时空调机组10的运行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在热源单元100中,只以热源单元100A运行为例进行说明。
此外,此处说明的空调机组10的动作为示例,只要能发挥使用单元300A、300B的制冷/送暖功能,在可能的范围内均可变更。
(3-1)运行的使用单元全部制冷时
以下对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同时同时制冷,即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的吸热器(蒸发器)的功能,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散热器(凝缩器)的功能进行说明。
此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切换为散热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实线表示的状态),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散热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切换为蒸发负荷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实线表示的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适度调节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以及第2倒吸阀172的开度。同时,控制单元400控制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为全闭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A、200B中将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关闭的同时,将高低压侧阀230以及低压侧阀24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蒸发器的功能。控制单元400通过将高低压侧阀230以及低压侧阀240打开,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和热源单元100A的压缩机110的吸入侧,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以及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成连接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分别适度调节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开度。
如上所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的各部分动作,从而在冷媒回路50内,形成了如图7A箭头所示的冷媒循环。
也就是说,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第1流路切换阀132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40。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高压气体冷媒,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与相当于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凝缩。于是,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散热的冷媒,在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中经流量调节后,被输送至集液器180。被输送至集液器180的冷媒,暂时留存在集液器180内后流出,一部分从分支部B2流向第2倒吸管170a,剩余的流向液体冷媒连接管32。从集液器180流向液体冷媒连接管32的冷媒,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70中,与流经第2倒吸管170a向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并冷却后,通过液体侧隔离阀22流入液体侧冷媒连接管32。被输送至液体冷媒管32的冷媒,分为2路,并被输送至各连接单元200A、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被输送至连接单元200A、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分别通过液体连接管42,被送至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被输送至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冷媒,在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中调节流量后,在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通过未图示的风扇与供给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冷媒。同时,室内空气被冷却后提供给室内。从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流出的低压气体冷媒,分别送至连接单元200A、200B的汇流气体冷媒管266。被送至汇流气体冷媒管266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通过低压气体冷媒管264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并且被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管34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以及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管36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
(3-2)运行的使用单元全部送暖时
以下对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同时送暖,即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的散热器(凝缩器)的功能,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吸热器(蒸发器)的功能进行说明。
此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切换为蒸发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虚线表示的状态),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吸热器(蒸发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切换为散热负荷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虚线表示的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适度调节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的开度。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A、200B中将分支管道调节阀220以及低压侧阀240关闭,将高低压侧阀23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散热器(凝缩器)的功能。控制单元400通过将高低压侧阀230打开,压缩机110的排出侧和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成连接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分别适度调节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开度。
如上所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的各部分动作,从而在冷媒回路50内,形成了如图7B箭头所示的冷媒循环。
也就是说,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以及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被输送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被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的高压气体冷媒,分支后流入各连接单元200A、200B的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流入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高低压侧阀230、汇流气体冷媒管266以及气体连接管44,送至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被输送至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高压气体冷媒,在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风扇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凝缩。同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后提供给室内。在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散热的冷媒,在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调节流量后,通过液体连接管42,送至连接单元200A、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被送至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被送至液体冷媒连接管32,并通过液体侧隔离阀22,被送至集液器180。被输送至集液器180的冷媒,暂时留存在集液器180内后流出,被送至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被输送至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的冷媒,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与相当于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并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冷媒,被送至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被送至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低压气体冷媒,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
(3-3)制冷/送暖同时运行时
(a)蒸发负荷为主体的情况下
以下对制冷/送暖同时运行,且使用单元300的蒸发负荷较大的情况下,空调机组10的运行进行说明。使用单元300的蒸发负荷较大是指,例如,作为多数的使用单元的大部分运行制冷,少数运行送暖的情况。此处,以只有2台使用单元300,其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蒸发器功能的使用单元300A的制冷负荷,大于其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散热器功能的使用单元300B的送暖负荷为例进行说明。
此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切换为散热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实线表示的状态),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散热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切换为散热负荷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虚线表示的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适度调节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以及第2倒吸阀172的开度。同时,控制单元400控制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为全闭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A中将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及高低压侧阀230关闭的同时,将低压侧阀24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蒸发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B中将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及低压侧阀240关闭的同时,将高低压侧阀23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散热器的功能。如上所示,通过连接单元200A的阀门控制,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和热源单元100A的压缩机110的吸入侧,通过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成连接状态。同时,如上所示,通过连接单元200B的阀门控制,热源单元100A的压缩机110的排出侧与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成连接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分别适度调节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开度。
如上所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的各部分动作,从而在冷媒回路50内,形成了如图7C箭头所示的冷媒循环。
也就是说,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其中的一部分通过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以及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被输送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剩余的通过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40。
被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的高压气体冷媒,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被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高低压侧阀230以及汇流气体冷媒管266,被送至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被输送至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高压气体冷媒,在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风扇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凝缩。同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后提供给室内。在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散热的冷媒,在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中调节流量后,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被送至液体冷媒连接管32。
同时,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高压气体冷媒,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与相当于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凝缩。于是,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散热的冷媒,在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中经流量调节后,被输送至集液器180。被输送至集液器180的冷媒,暂时留存在集液器180内后流出,其一部分从分支部B2流向第2倒吸管170a,剩余的流向液体冷媒连接管32。从集液器180流向液体冷媒连接管32的冷媒,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70中,与流经第2倒吸管170a向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并冷却后,通过液体侧隔离阀22流入液体侧冷媒连接管32。通过液体隔离阀22流入液体冷媒连接管32的冷媒,与从连接单元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流入的冷媒汇流。
液体冷媒管32的冷媒,被输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主液体冷媒管252。被输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被送至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被输送至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冷媒,在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中调节流量后,在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风扇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冷媒。同时,室内空气被冷却后提供给室内。从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流出的低压气体冷媒,被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汇流气体冷媒管266。被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汇流气体冷媒管266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连接单元200A的低压气体冷媒管264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管36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
(b)散热负荷为主体的情况下
以下对制冷/送暖同时运行,且使用单元300的散热负荷较大的情况下,空调机组10的运行进行说明。使用单元300的散热负荷较大是指,例如,作为多数的使用单元的大部分运行送暖,少数运行制冷的情况。此处,以只有2台使用单元300,其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散热器功能的使用单元300B的送暖负荷,大于其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蒸发器功能的使用单元300A的制冷负荷为例进行说明。
此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切换为蒸发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虚线表示的状态),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蒸发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切换为散热负荷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虚线表示的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适度调节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的开度。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A中将高低压侧阀230关闭的同时,将低压侧阀24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蒸发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A中,适度调节分支管道调节阀220的开度。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B中将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及低压侧阀240关闭的同时,将高低压侧阀23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散热器的功能。如上所示,通过连接单元200A、200B的阀门控制,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和热源单元100A的压缩机110的吸入侧,通过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成连接状态。同时,如上所示,通过连接单元200A、200B的阀门控制,热源单元100A的压缩机110的排出侧与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成连接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分别适度调节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开度。
如上所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的各部分动作,从而在冷媒回路50内,形成了如图7D箭头所示的冷媒循环。
也就是说,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以及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被输送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被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的高压气体冷媒,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被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高低压侧阀230以及汇流气体冷媒管266,被送至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被输送至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高压气体冷媒,在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风扇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凝缩。同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后提供给室内。在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散热的冷媒,在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中调节流量后,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被送至液体冷媒连接管32。液体冷媒管32的冷媒,其中的一部分被输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主液体冷媒管252,剩余的通过液体侧隔离阀22,被送至集液器180。
被输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其中的一部分流向分支液体冷媒管254,剩余的流向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流经主液体冷媒管252向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流动的冷媒,在过冷却热交换器210中,和流经分支液体冷媒管254向低压气体冷媒管264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却后,流入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被输送至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冷媒,在使用后单元300A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中调节流量后,在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风扇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冷媒。同时,室内空气被冷却后提供给室内。从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流出的低压气体冷媒,被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汇流气体冷媒管266。被送至汇流气体冷媒管266的低压气体冷媒,流入低压气体冷媒管264,与从分支液体冷媒管254流入的冷媒汇流,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管36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
同时,从液体冷媒连接管32送至集液器180的冷媒,暂时留存在集液器180内后流出,被送至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被输送至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的冷媒,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与相当于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并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冷媒,被送至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被送至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低压气体冷媒,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
(4)壳体内冷却控制
以下参照图8的流程图,对控制单元400控制壳体106内的冷却控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在以下步骤S1开始时,第1倒吸阀162是关闭的。
步骤S1:首先,控制部406判断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是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C2高。需要说明的是,设定温度C2可以是预先存储在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上的值,也可以是空调机组10的用户从未图示的空调机组10的操作部设定的值。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如果高于规定的设定温度C2则进入步骤S2。在步骤S1中需要反复判断,直到判断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高于规定的设定温度C2为止。
步骤S2:控制部406依据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中存储的冷媒温度与压力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和低压压力传感器P2测定的制冷循环的低压值,计算制冷循环中的蒸发温度。
步骤S3:控制部406依据运行信息,即步骤S2计算的制冷循环蒸发温度,和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温度,和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中存储的、制冷循环的各蒸发温度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中可蒸发的冷媒量,和壳体106内的空气温度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的情况下,计算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A1。
步骤S4:控制部406使用第1导出部402导出的第1压力Pr1和第2导出部404导出的第2压力Pr2,计算第1压力Pr1和第2压力Pr2的压力差ΔP。
步骤S5:控制部406依据步骤S4计算的压力差ΔP,和控制单元400的存储部410中存储的压力差与液体冷媒流量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在第1倒吸阀162开启的情况下,计算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量A2(流量)。
步骤S6:控制部406对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时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A1,和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的情况下,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液体冷媒量A2进行比较。如果量A2≤量A1则进入处理步骤S7,如果量A2>量A1,则控制部406保持关闭第1倒吸阀162不变(也就是不打开第1倒吸阀162),返回步骤S2。
步骤S7:控制部406打开第1倒吸阀162。之后,进入处理步骤S8。
步骤S8:首先,控制部406判断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是否比从设定温度C2中减去a的值小。a是规定的正值。此外,a也可以是零,将a设定为适当的正值,可以防止第1倒吸阀162频繁的开闭。壳体106内的温度如果小于从设定温度C2中减去a后的值,则进入处理步骤S9。将反复进行处理步骤S8,直至判断壳体106内的温度小于从设定温度C2中减去a的值。
步骤S9:控制部406关闭第1倒吸阀162。之后,返回步骤S1。
(5)防止使用单元的凝结/冻结的控制
以下参照图9的流程图,对控制单元400控制防止使用单元300凝结/冻结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为了简化说明,未设想同时运行防止使用单元300的凝结/冻结的控制,和壳体106内的冷却控制的情况。
优选的,即便在未选择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运行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406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阀门,向冷却用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优选的,在选择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运行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406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即便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C2(此处以后述的判定温度C1低于设定温度C2为准),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阀门,向冷却用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优选的,控制部406独立于壳体内冷却模式的运行,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当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时,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步骤S101: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凝缩器)使用并制冷游戏时,如上所述,控制部406基于低压压力传感器P2测定的压力、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5a、T5b测定的温度、空间温度传感器Tb测定的温度,判断输送至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是否过剩。控制部406如果判断供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过剩,则进入步骤S102。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将反复执行步骤S101处理,直至判断供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过剩为止。
然后,在步骤S102中,控制部406判断压缩机110的容量是否为规定容量。此处,规定容量为压缩机110的最低容量。但是,此处并非限定,规定容量也可以是不同于压缩机110最低容量的、小于规定阈值的容量。压缩机110的容量为规定容量时,进入步骤S104。另外,如果压缩机110的容量不是规定容量(压缩机110的容量不是最低容量,又或者不是小于规定阈值的容量),则进入步骤S103。
在步骤S103中,控制部406降低压缩机110的容量。压缩机110的容量,例如可以只降规定值,也可以按照各种传感器的测定值降低。
在步骤S104中,控制部406判断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如果第1倒吸阀162打开,则进入步骤S108,如果第1倒吸阀162关闭则进入步骤S105。
在步骤S105中,控制部406判断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温度,是否比作为第1规定温度示例的判定温度C1高。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温度,如果高于判定温度C1则进入步骤S106。如果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温度,低于判定温度C1则进入步骤S108。此外,在将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时,判定温度C1可以使用适当的温度。通过上述判定处理,不论壳体106内的温度(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是否过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都可以防止被用于吸热器。
此外,步骤S105的处理可以适当省略。例如,在清楚壳体106内的温度总是一定程度高时,也可以不必执行步骤S105。
步骤S106中,在打开第1倒吸阀162,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前,如果已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向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步骤S106的处理,与步骤S2至步骤S6的控制单元400对壳体106内的冷却控制处理相同,因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106中,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的情况下,如果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向压缩机110的冷媒为潮湿状态,则进入步骤S108,判断为非潮湿状态,则进入步骤S107。
在步骤S107中,控制部406打开第1倒吸阀162。之后,处理返回步骤S101。
在步骤S108中,控制部406打开旁通阀128。
此外,此处虽然省略了说明,但判断为需要向使用单元300增加冷媒量时,控制部406如下所示控制压缩机110、第1倒吸阀162以及旁通阀128。
如果旁通阀128打开,则控制部406优先于压缩机110以及第1倒吸阀162的控制,先控制旁通阀128关闭。此外,如果旁通阀128关闭,第1倒吸阀162打开,则控制部406优先于压缩机110的控制,先控制第1倒吸阀162关闭。此外,如果旁通阀128以及第1倒吸阀162均关闭,则控制部406控制压缩机110的容量增加。
(6)特点
(6-1)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制冷机示例的空调机组10,具备热源单元100、使用单元300、控制部406。热源单元100具有:压缩机110、作为第1热交换器示例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第2热交换器示例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壳体106、第1倒吸阀162。压缩机110用于压缩冷媒。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用于冷媒与液体流体间的热交换。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用于冷媒和空气间的热交换。壳体106用于收容压缩机110、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以及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第1倒吸阀162用于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切换冷媒的供给/断供。使用单元300具有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使用单元300与热源单元100共同构成冷媒回路50。控制部406,用于控制压缩机110的动作及第1倒吸阀162的开闭。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控制部406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时,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此处,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液体流体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如果有必要减少从热源单元100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则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空气热交换器)供给冷媒,使其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300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300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冻结。
此外,在以液体流体(此处为水)为热源的热源单元100的壳体106内,由于热源单元100大多设在室内,空调机组10在运行中,压缩机110、电子元元件104等设备运转发热,很容易使其内部温度上升。也就是说,壳体106内温度相对较高的情况较多。有鉴于此,本构成中,可以抑制使用单元300中冷却能力过剩,同时,通过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还可以抑制壳体106内的温度过度上升。特别是当热源单元100设置在机械室等室内的情况下,壳体106内已变暖的空气排出导致机械室的温度也随之上升,有可能影响在机械室工作的作业人员的作业环境。通过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可以抑制此类问题的发生。
(6-2)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压缩机110的容量可变。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使压缩机110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后,控制部406如果判断还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时,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此处,首先,使压缩机110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因此,可以有效抑制使用单元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300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冻结。
(6-3)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其中,控制部406判断在制冷循环中当低压降低至规定阈值以下,或者,在制冷循环中低压降低至规定阈值以下时,则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
此处,制冷循环中低压(吸入压)至规定阈值以下,或预测已达规定阈值以下时,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功能。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300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300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冻结。
(6-4)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其中,控制部406依据使用单元300的状态,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
此处,是通过观察使用单元300的状态,决定是否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冷媒,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300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很容易的防止使用单元300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冻结。
(6-5)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具备测定流经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冷媒温度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5a、T5b。控制部406基于温度测定部T5a、T5b测定的温度,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
此时,基于流经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冷媒温度,决定是否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300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很容易的防止使用单元300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冻结。
(6-6)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具备空间温度传感器Tb和存储部410。空间温度测定部Tb用于测定使用单元300的温度调节对象的空间温度。存储部410用于存储使用单元300的温度调节对象空间的目标温度。控制部406基于空间温度测定部Tb测定的空间温度,和存储部410存储的空间目标温度,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
此时,基于使用单元300的冷却对象空间的温度,和其目标温度,决定是否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因此,可以抑制使用单元300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很容易的防止使用单元300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冻结。
(6-7)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具备旁通管128a和旁通阀128。旁通管128a连接在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与排出管110b之间。旁通阀128设在旁通管128a上。控制部406控制旁通阀128的动作。在制冷运行时,控制部406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后,如果判断还有必要减少供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则控制旁通阀128开启。
此处,冷却能力在使用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情况下仍然过剩时,通过将压缩机110的部分排出冷媒旁通至旁通管128a,可以减少供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
(6-8)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具备用于测定壳体106内温度的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控制部406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且壳体内温度测定部Ta测定的壳体106内温度高于判定温度C1时,打开第1倒吸阀162阀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判定温度C1为第1规定温度的示例。
此处,除了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之外,在壳体106内的温度高于判定温度C1时,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因此,在壳体106内温度低,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向压缩机110输送的冷媒为潮湿状态,其结果会导致产生液压缩的状态下,可以控制不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从而可以实现可靠性高的空调机组10。
(6-9)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具备用于测定壳体106内温度的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作为可选择的运行模式,控制部406具有壳体内冷却模式。在壳体内冷却模式中,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C2时,打开第1倒吸阀162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判定温度C2为第2规定温度的示例。即便在未选择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行时,控制部406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阀门,向冷却用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此处,即便不选择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运行模式,作为防止使用单元300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冻结的保护控制,会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发挥吸热器功能而运行。因此,可以实现可靠性高的空调机组10。
(6-10)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在选择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制冷运行时,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即便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C2,也会打开第1倒吸阀162阀门,向冷却用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此处,即便不是运行壳体内冷却模式的条件,作为防止使用单元300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冻结的保护控制,也会使冷去用热交换器160发挥吸热器功能而运行。因此,可以实现可靠性高的空调机组10。
(6-11)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规定容量为压缩机110的最低容量。
此处,在压缩机110的容量再不能下降的情况下,也能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发挥吸热器的功能,抑制使用单元300中冷却能力的过剩,可以防止使用单元300中凝结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冻结。
(7)变体示例
以下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体示例。变体示例在互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组合。
(7-1)变体示例A
上述实施方式,在防止使用单元的凝结/冻结的控制流程步骤S106中,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此种样态。
例如,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的情况下,如果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全都不是气体(潮湿),从而判断出流向压缩机110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出的冷媒,和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混合后的冷媒不是潮湿状态,则可以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向压缩机110的冷媒不是潮湿状态。
(7-2)变体示例B
上述实施方式,在防止使用单元300凝结/冻结的控制流程步骤S106中,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此种样态。
例如,控制部406在防止使用单元的凝结/冻结的控制流程中,也可以不执行步骤S106的处理。例如,当控制部406判断在步骤S105中,壳体106内的温度高于判定温度C1,则立即打开第1倒吸阀162。
(7-3)变体示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则控制部406在原则上,按照降至压缩机110的容量的规定容量、打开第1倒吸阀162、打开旁通阀128的顺序,控制压缩机110、第1倒吸阀162以及旁通阀128。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此种样态。
例如,控制部406使压缩机110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后,打开旁通阀128,如果仍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时,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
(7-4)变体示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则控制部406除了压缩机110以及第1倒吸阀162之外,还要控制旁通阀128的动作。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此种样态。
例如,空调机组10上也可以设置旁通管128a以及阀128。并且控制部406,也可以控制压缩机110的容量和第1倒吸阀162的动作。
(7-5)变体示例E
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6控制第1倒吸阀162的开闭。但是,如果第1倒吸管162a上设有开度可调的电动阀用以取代第1倒吸阀162及细管164的情况下,则控制部406作为防止使用单元300的凝结/冻结的控制,除了电动阀的开闭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调节电动阀的开度。
(7-6)变体示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机组10具备连接单元200,属于一部分使用单元300可以制冷运行,另一部分使用单元300可以送暖运行的装置,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本申请的制冷机示例的空调机组,也可以是不能同时运行制冷和送暖的装置。
此外,空调机组10也可以是制冷运行专用装置。
(7-7)变体示例G
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上供给的是冷却了电子元件104后的空气,但不限于此。例如,空调机组10可以单独配置一个用于向电子元件104供气的风扇166,通过该风扇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壳体106内的空气。
此外,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也可以是不以冷却壳体106内的温度为目的的设备。
(7-8)变体示例H
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机组10用的冷媒,属于伴随相变化的冷媒,但也并非限定于此。空调机组10用的冷媒,也可以是不伴随相变化的诸如二氧化碳等冷媒。
(7-9)变体示例I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使压缩机110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后,控制部406如果判断还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时,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但是,控制部406的控制并不限于此种样态。
例如,如图10的流程图所示,当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时(步骤S101中判断为Yes时),则控制部406不进行降低压缩机110容量的控制,而是打开第1倒吸阀162,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此时,从图9的流程图的步骤S104到步骤S108的处理相同,当判断第1倒吸阀162已开启,或者判断第1倒吸阀162开启会引发问题时,控制部406也可以打开旁通阀128(见图10)。此外,图10的流程图的步骤S101以及步骤S104到S108的步骤,与图9的流程图中步骤S101以及步骤S104到步骤S108的处理相同,故省略说明。
通过如图10的流程图所示的控制,可得以下效果。
压缩机110的容量,从机器的特性上说,不可瞬间变更。也就是说,如果压缩机110按照比规定容量大的容量运行,则为了将压缩机110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将压缩机110的容量将至规定容量的控制中,假设仅通过压缩机110的容量控制就可以平衡使用单元300侧的负荷与热源单元100侧的能力,则至压缩机110的容量控制结束的期间,过剩的冷媒也有可能供给使用单元300侧。
对此,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则通过打开第1倒吸阀162将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可以抑制持续向使用单元300输送过剩冷媒的状态。
此外,控制部406在步骤S101中判断为Yes时,优选的,在执行按照图10的流程图的控制的同时,执行降低压缩机110容量的控制。并且,控制部406在打开第1倒吸阀162,将压缩机110的容量控制至规定容量后,如果判断有必要增加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则可以优先控制增加压缩机110的容量,然后执行第1倒吸阀162的关闭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以很快消除向使用单元300供给过剩冷媒的状态,最终使压缩机110的容量降低,并且节约能源。
同时,控制部406可以根据情况区分图9的流程图处理和图10的流程图处理。
例如,控制部406在紧急度高的情况下(需要立即减少供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执行图10的流程图处理,在紧急度不高的情况下,执行图9的流程图处理。例如,具体而言,在制冷循环中低压低于规定的第1阈值以下时,控制部406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并且紧急度高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图10的流程图处理。此外,在制冷循环中低压大于规定的第1阈值而小于第2阈值(>第1阈值)时,控制部406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使用单元300的冷媒量,并且紧急度低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图9的流程图处理。
此外,在在其他方式中,控制部400的存储部410中可以存储将压缩机110的容量从某种容量降至规定容量所需的时间数据。并且控制部406基于存储部410中存储的数据,和当前压缩机110的容量,计算将压缩机110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所需的时间,如果时间比规定时间长则执行图10的流程图处理,如果时间比规定时间短则执行图9的流程图处理。
产业应用可能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防止使用单元中发生凝结、冻结的高可靠性制冷机。
附图标记说明:
10 空调机组(制冷机)
50 冷媒回路
100(100A、100B) 热源单元
106 壳体
110 压缩机
110a 吸入管道(吸入管)
110b 排出管道(排出管)
128 旁通阀
128a 旁通管
140 热源侧热交换器(第1热交换器)
160 冷却用热交换器(第2热交换器)
162 第1倒吸阀(阀门)
300(300A、300B) 使用单元
310 使用侧热交换器
406 控制部
410 存储部
Ta 壳体内温度传感器(壳体内温度测定部)
Tb 空间温度传感器(空间温度测定部)
T5a,T5b 液体侧温度传感器(温度测定部)
C1 判定温度(第1规定温度)
C2 判定温度(第2规定温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6-191505号公报

Claims (11)

1.一种制冷机(10),具备热源单元(100),其具有压缩冷媒的压缩机(110),和在所述冷媒与液体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器(140),在所述冷媒与空气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器(160),收容所述压缩机、所述第1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的壳体(106),和对第2热交换器供给的所述冷媒进行供给/断供切换的阀(162);具有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与所述热源单元共同构成冷媒回路(50)的使用单元(300);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压缩机的动作及所述阀门开闭控制部(406),所述使用单元,在将所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所述控制部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所述使用单元的所述冷媒量时,则打开所述阀门,向所述第2热交换器供给所述冷媒,使所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10),所述压缩机容量可变,在将所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使用并制冷运行时,将所述压缩机的容量降至规定容量后,所述控制部如判断还要减少输送给所述使用单元的所述冷媒量时,则打开所述阀门,向所述第2热交换器供给所述冷媒,使所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机,其中,所述控制部判断在制冷循环中低压降低至规定阈值以下,或者,在制冷循环中低压降低至规定阈值以下时,则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所述使用单元的所述冷媒量。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其中,所述控制部依据所述使用单元的状态,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所述使用单元的所述冷媒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用于测定流经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的所述冷媒温度的温度测定部(T5a,T5b),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温度测定部测定的所述温度,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所述使用单元的所述冷媒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空间温度测定部(Tb),用于测定所述使用单元的温度调节对象的空间温度;和存储部(410),用于存储所述空间的目标温度,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空间温度测定部测定的所述空间温度,和所述存储部存储的所述空间目标温度,判断是否有必要减少输送给所述使用单元的所述冷媒量。
7.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连接所述压缩机吸入管(110a)和排出管(110b)之间的旁通管(128a),和设在所述旁通管上的旁通阀(128),所述控制部还控制所述旁通阀的动作,在所述制冷运行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后,如果判断还要减少输送给所述使用单元的所述冷媒量,则控制所述旁通阀开启。
8.如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测定所述壳体内温度的壳体内温度测定部(Ta),所述控制部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所述使用单元的所述冷媒量,且所述壳体内温度测定部测定的所述壳体内温度高于第1规定温度(C1)时,则打开所述阀向所述第2热交换器供给所述冷媒,使所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9.如权利要求1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测定所述壳体内温度的壳体内温度测定部(Ta),具有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可选择执行的运行模式,在所述模式中,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壳体内温度测定部测定的所述壳体内温度高于第2规定温度(C2)时,则打开所述阀向所述第2热交换器供给所述冷媒,使所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即使在未选择所述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运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如果判断要减少输送给所述使用单元的所述冷媒量,则打开所述阀门,向所述第2热交换器供给所述冷媒,使所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吸热器发挥作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机,其中,在选择所述壳体内冷却模式作为运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如果判断有必要减少输送给所述使用单元的所述冷媒量,即便所述壳体内温度测定部测定的所述壳体内温度低于第2规定温度,也会打开所述阀门,向所述第2热交换器供给所述冷媒,使所述第2热交换器发挥吸热器的作用。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机,其中,所述规定容量为所述压缩机的最低容量。
CN201880037086.1A 2017-07-20 2018-07-17 制冷机 Active CN1107412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1341 2017-07-20
JP2017141341A JP6493460B2 (ja) 2017-07-20 2017-07-20 冷凍装置
PCT/JP2018/026764 WO2019017351A1 (ja) 2017-07-20 2018-07-17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41211A true CN110741211A (zh) 2020-01-31
CN110741211B CN110741211B (zh) 2021-12-10

Family

ID=65015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7086.1A Active CN110741211B (zh) 2017-07-20 2018-07-17 制冷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31186B2 (zh)
EP (1) EP3657096B1 (zh)
JP (1) JP6493460B2 (zh)
CN (1) CN110741211B (zh)
WO (1) WO20190173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01740B2 (en) * 2018-08-31 2020-10-13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Embedded type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and an air conditioner
JP2020165585A (ja) * 2019-03-29 2020-10-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用ユニット、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CN111795480B (zh) * 2019-04-08 2023-08-22 开利公司 热循环系统和用于热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
JP7007612B2 (ja) * 2020-06-30 2022-0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システムおよび熱源ユニット
CN114696400A (zh) * 2020-12-31 2022-07-01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仓和电连接移动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72625A (ja) * 1995-09-07 1997-03-1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JPH10176869A (ja) * 1996-12-13 1998-06-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1099512A (ja) * 1999-09-30 2001-04-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用熱源ユニット
CN1643311A (zh) * 2002-03-29 2005-07-2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热源单元及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6896A (ja) * 1996-12-16 1998-06-30 Osaka Gas Co Ltd 垂直型凝縮器
JP4592617B2 (ja) 2006-02-27 2010-12-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加熱装置
JP4867503B2 (ja) * 2006-07-04 2012-02-0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JP6244791B2 (ja) * 2013-09-30 2017-12-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5846226B2 (ja) * 2014-01-28 2016-01-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784461B2 (en) * 2014-08-26 2017-10-10 Haier US Applicance Solutions, Inc. Air conditioner heater control based on power supply cord parameters
US10508826B2 (en) * 2015-01-13 2019-12-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565272B2 (ja) 2015-03-31 2019-08-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US10222109B2 (en) * 2016-01-22 2019-03-05 Lennox Industries Inc. Space temperature and discharge air temperature control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72625A (ja) * 1995-09-07 1997-03-1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JPH10176869A (ja) * 1996-12-13 1998-06-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1099512A (ja) * 1999-09-30 2001-04-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用熱源ユニット
CN1643311A (zh) * 2002-03-29 2005-07-2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热源单元及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57096A4 (en) 2021-04-14
CN110741211B (zh) 2021-12-10
JP6493460B2 (ja) 2019-04-03
WO2019017351A1 (ja) 2019-01-24
US20200132314A1 (en) 2020-04-30
EP3657096B1 (en) 2023-05-17
EP3657096A1 (en) 2020-05-27
US11231186B2 (en) 2022-01-25
JP2019020088A (ja) 2019-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1211B (zh) 制冷机
JP3925545B2 (ja) 冷凍装置
JP585531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9139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0525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709651B (zh) 制冷机
JP596851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3838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2012141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1818584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67373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232265A (ja) 冷凍装置
JP626795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5850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9020090A (ja) 冷凍装置
JP653762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9020089A (ja) 冷凍装置
JPWO2020234994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7138243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3945523B2 (ja) 冷凍装置
JP2017161085A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