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9651B - 制冷机 - Google Patents
制冷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09651B CN110709651B CN201880037078.7A CN201880037078A CN110709651B CN 110709651 B CN110709651 B CN 110709651B CN 201880037078 A CN201880037078 A CN 201880037078A CN 110709651 B CN110709651 B CN 1107096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heat exchanger
- unit
- valve
-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4—Out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5—Flow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制冷机,其是可利用冷媒冷却热源单元的壳体内部,可以抑制因向壳体内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提供冷媒而引发的液压缩。空调机组(10)具有热源单元(100)、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与热源单元共同构成冷媒回路(50)的使用单元(300)以及控制部。热源单元具有压缩机(110)、在冷媒与热源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壳体、接受供给的冷媒冷却壳体内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以及对冷却用热交换器切换冷媒供给/断供的切换阀(162)。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供给冷媒前,如果已供过冷媒,则控制阀门开闭的控制部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向压缩机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阀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制冷机,特别是使用冷媒可对热源单元的壳体内进行冷却的制冷机相关。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制冷机的热源单元的壳体内,配置有压缩机、电子器件等设备,在制冷机运行时,这些设备等会发热。为了冷却这些设备,有些热源单元的构造中会加装风扇,以便从壳体外部吸入空气冷却这些设备,再将冷却设备后的空气排出至壳体外(例如专利文献1(特开平8-049884号公报)。
但是,单靠这种换气,壳体内的温度有时会过度上升。特别是当热源单元设置在机械室等室内的情况下,壳体内已变暖的空气排出导致机械室的温度也随之上升,有可能影响在机械室工作的作业人员的作业环境。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抑制这种壳体内的温度上升,在热源单元上,除了在热源与冷媒间进行热交换的主热交换器外,还可以考虑在壳体内加装冷却用热交换器(冷却热交换器),通过利用低温冷媒来冷却壳体内部。
但是,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提供冷媒来冷却壳体时,有些条件下,从冷却用热交换器到压缩机的冷媒会出现潮湿状态,其结果会导致液压缩。
在这种状态下为了避免制冷机持续运行,例如可以考虑在压缩机的吸入侧加装各种传感器检测冷媒的潮湿状态,并根据检测结果对冷却用热交换器切换冷媒的供给/断供。但是,这种构造可能会暂时引发因向冷却用热交换器供给冷媒而导致的液压缩,因此基于制冷机的可靠性考虑,还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制冷机,其属于利用冷媒冷却热源单元的壳体内的制冷机,可以抑制因向壳体内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提供冷媒而引发的液压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1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具备:热源单元、使用单元、控制部。热源单元具有:压缩机、主热交换器、壳体、冷却用热交换器、阀门。压缩机用于压缩冷媒。主热交换器用于冷媒和热源间的热交换。壳体用于收容压缩机及主热交换器。冷却用热交换器用于接受供给的冷媒来冷却壳体内部。阀门用于对冷却用热交换器切换冷媒的供给/断供。使用单元具有使用侧热交换器。使用单元与热源单元共同构成冷媒回路。控制部用于控制阀门的开与闭。在打开阀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供给冷媒前,如果已向冷却用热交换器供过冷媒,控制部则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到压缩机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阀门。
本发明的第1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依据从用于冷却壳体内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到压缩机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的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用于对冷却用热交换器切换冷媒供给/断供的阀门。因此,可以抑制因向壳体内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提供冷媒而引发的液压缩,从而实现可靠性高的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2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当向冷却用热交换器供给冷媒时,控制部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开阀。
此处,依据从冷却用热交换器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这一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用于对冷却用热交换器切换冷媒供给/断供的阀门。因此,可以非常容易的抑制因向冷却用热交换器提供冷媒而引发的液压缩。
本发明的第3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和第2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还具备第1导出部及第2导出部。第1导出部在阀门打开时,在冷媒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媒流动方向上,导出比阀上游侧的第1压力。第2导出部在冷媒的流动方向上,导出比冷却用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第2压力。控制部基于第1压力与第2压力间的压力差,决定是否开阀。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导出压力的第1导出部及第2导出部,并非仅限于依据直接测定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导出压力的部件。例如,第1导出部及第2导出部,可以是基于测定的温度计算压力、或基于压缩机的排出压值、膨胀阀的开度等信息计算压力的部件。
此处,在开阀时,是基于与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媒量相关的第1压力与第2压力间的压力差决定是否开阀,因此,可以实现能抑制液压缩产生的高可靠性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4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3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还具备温度测定部。温度测定部用于测定壳体内的温度。控制部进而基于温度,决定是否开阀。
此处,除了第1压力与第2压力间的压力差外,在冷却用热交换器上,进而基于与供给冷媒的热量相关的壳体内温度决定是否开阀,因此,可以实现能抑制液压缩产生的高可靠性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5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当向冷却用热交换器供给冷媒时,控制部判断流向压缩机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冷媒和从使用单元返回的冷媒混合之后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开阀。
此处,依据流向压缩机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冷媒,和从使用单元返回的冷媒混合之后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这一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用于对冷却用热交换器切换冷媒供给/断供的阀门。因此,即便从冷却用热交换器刚流出的冷媒具备成为潮湿状态的条件,也能产生向冷却用热交换器提供冷媒的可能,因此,本制冷机在广泛的条件下均可使用冷却用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第6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5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其中,还具备第1导出部、第2导出部。第1导出部在阀门打开时,在冷媒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媒流动方向上,导出比阀上游侧的第1压力。第2导出部在冷媒的流动方向上,导出比冷却用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第2压力。控制部基于第1压力与第2压力间的压力差,和从使用单元返回的冷媒量,决定是否开阀。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导出压力的第1导出部及第2导出部,并非仅限于依据直接测定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导出压力的部件。例如,第1导出部及第2导出部,可以是基于测定的温度计算压力、或基于压缩机的排出压值、膨胀阀的开度等信息计算压力的部件。
此处,在开阀时,是基于与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媒量相关的第1压力与第2压力间的压力差,和从使用单元返回的冷媒量决定是否开阀,因此,可以实现能抑制液压缩产生的高可靠性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7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6方面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温度测定部、过热度导出部。温度测定部用于测定壳体内的温度。过热度导出部用于导出从使用单元返回的冷媒过热度。控制部进而基于壳体内的温度和从使用单元返回的冷媒过热度,决定是否开阀。
此处,除了冷媒量的关系之外,在冷却用热交换器上,进而基于与供给冷媒的热量相关的壳体内温度,和从使用单元返回的冷媒过热度决定是否开阀,因此,可以实现能抑制液压缩产生的高可靠性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8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方面至第7方面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其中,冷却用热交换器配置在与主热交换器和使用侧热交换器连接的管道,和压缩机的吸入管上。
此处,可以抑制因从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入吸入管的冷媒流入而引发的液压缩,从而实现可靠性高的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9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第1至第8方面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其中,热源为水。
此处,即便热源单元的壳体内部是以容易笼热的水为热源的制冷机,也可以将壳体内的温度调节至规定温度。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第1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依据从用于冷却壳体内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到压缩机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的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用于对冷却用热交换器切换冷媒供给/断供的阀门。因此,可以抑制因向冷却用热交换器提供冷媒而引发的液压缩,从而实现可靠性高的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2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可以非常容易的抑制因向冷却用热交换器提供冷媒而引发的液压缩。
本发明的第3及第4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5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可在广泛的条件下,使用冷却壳体内的冷却用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第6及第7方面所述的制冷机,为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8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可以抑制因从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入吸入管的冷媒而引发的液压缩,从而实现可靠性高的制冷机。
本发明的第9方面所述的制冷机,即便热源单元的壳体内部是以容易笼热的水为热源的制冷机,也可以将壳体内的温度调节至规定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制冷机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组模式框图。
【图2】图1的空调机组的概略冷媒回路图。
【图3】图1的空调机组的热源单元内部的模式侧面图。
【图4】图1的空调机组的热源单元内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5】图1的空调机组的控制单元的功能部,特别是与热源单元的第1倒吸阀的控制相关的功能部的框图。
【图6】通过图1的空调机组热源单元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将可蒸发的冷媒流量与热源单元的壳体内的空气温度关系,按照制冷循环中的各蒸发温度表示的概念图表。
【图7A】在图1的空调机组中,对2台使用单元同时制冷时,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7B】在图1的空调机组中,对2台使用单元同时送暖时,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7C】在图1的空调机组中,对1台使用单元制冷,另1台使用单元送暖,蒸发负荷为主体时的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7D】在图1的空调机组中,对1台使用单元制冷,另1台使用单元送暖,散热负荷为主体时的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8】通过图5的控制单元对第1倒吸阀的控制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9】变体示例A的空调机组控制单元的功能部,特别是与热源单元的第1倒吸阀的控制相关的功能部的框图。
【图10】通过图9的控制单元对第1倒吸阀的控制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1】通过图9的控制单元对预计过热度进行计算的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冷机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变体示例为本发明的具体事例,并非本发明技术范围的限定,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及范围均可做适当的变更。
(1)整体构成
图1是作为本发明所述制冷机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组10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空调机组10的概略冷媒回路图。
此外,为了简略,图2中只描绘了热源单元100B的部分构成。实际的热源单元100B具有与热源单元100A相同的构成。
空调机组10是通过蒸气压缩方式的制冷循环运行,为对象空间(例如建筑室内等)制冷/送暖的装置。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制冷机,不限定于空调机组,也可以是冷藏、冷藏库、供热装置等。
空调机组10主要具备:多个热源单元100(100A、100B);和多个使用单元300(300A、300B);和多个连接单元200(200A、200B);和冷媒连接管32、34、36;和连接管42、44(参见图1)。连接单元200A是用于向使用单元300A切换冷媒流动的单元。连接单元200B是用于向使用单元300B切换冷媒流动的单元。冷媒连接管32、34、36是用于连接热源单元100和连接单元200的冷媒管。冷媒连接管32、34、36上包括液体冷媒连接管32和高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和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连接管42、44是用于将连接单元200和使用单元300相连的冷媒管。连接管42、44上包括液体连接管42及气体连接管44。
此外,图1所示的热源单元100、使用单元300以及连接单元200的台数(均为2台)为示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例如,热源单元的台数可以是1台,也可以是3台以上。此外,使用单元以及连接单元的台数可以是1台,也可以是3台以上(例如10台以上的多台)。此处,各使用单元均单独设有1台连接单元,但并不仅限于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多个连接单元也可以汇总到1台单元上。
本空调机组10的各使用单元300,可以独立于其他使用单元300进行制冷或送暖。也就是说,本空调机组10,部分使用单元(例如使用单元300A)在运行制冷,冷却该使用单元的空调对象空间时,其他使用单元(例如使用单元300B)可以运行送暖,加热其使用单元的空调对象空间。本空调机组10,通过送暖的使用单元300向制冷的使用单元300输送冷媒,从而可以在使用单元300间对热进行回收。空调机组10按照考虑了上述热回收的使用单元300的整体热负荷,使热源单元100的热负荷达到平衡。
(2)详细构成
(2-1)热源单元
以下参照图2~图4,对热源单元100A进行说明。热源单元100B具有与热源单元100A相同的构成。为了避免重复,此处省略热源单元100B的说明。
此外,为了简略,图2中只描绘了热源单元100B的部分构成。实际的热源单元100B具有与热源单元100A相同的构成。
热源单元100A虽不限定设置场所,但空调机组10要设置在建筑的机械室(室内)中。其中,热源单元100A可以设置在户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源单元100A以水为热源。也就是说,热源单元100A为了加热或冷却冷媒,在冷媒和未图示的水路循环的水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热源单元100A的热源,并不限定于水,也可以是其他热媒体(例如盐水、像水合物浆的蓄热媒体)。此外,热源单元100A的热源也可以是冷媒。此外,热源单元100A的热源也可以是空气。
热源单元100A通过冷媒连接管32、34、36、连接单元200以及连接管42、44与使用单元300相连,与使用单元300共同构成冷媒回路50(参见图2)。空调机组10在运行时,冷媒在冷媒回路50内循环。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媒,是一种在冷媒回路50内以液体状态吸收周围的热变为气体,以气体状态向周围散热变为液体的物质。例如,冷媒的种类并不限定,但优选碳氟化合物类的冷媒。
如图2所示,热源单元100A主要具有构成冷媒回路50的一部分的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压缩机110,和作为主热交换器示例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同时,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和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此外,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油分离器122,和蓄压器124。此外,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集液器180,和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同时,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过冷却热交换器170,和第2倒吸阀172。同时,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和第1倒吸阀162,和细管164。此外,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旁通阀128。此外,热源侧冷媒回路50a包括液体侧隔离阀22,高压气体侧隔离阀24,和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
此外,热源单元100A具有壳体106、电子元件箱102、风扇166、压力传感器P1、P2,温度传感器T1、T2、T3、T4、Ta,热源单元控制部190(参见图2及图3)。壳体106为筐体,其内部收容有包含压缩机110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在内的热源单元100A的各种构成设备。
以下,对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的各种构成、电子元件箱102、风扇166、压力传感器P1、P2,温度传感器T1、T2、T3、T4、Ta,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进一步说明。
(2-1-1)热源侧冷媒回路
(2-1-1-1)压缩机
压缩机110的类型不限,但优选冲程式或旋转式等容积型压缩机。压缩机110具有密闭结构,内置未图示的压缩机用电机。压缩机110是一种通过对压缩机电机进行变频控制,可改变运行容量的压缩机。
压缩机110的吸入口(未图示)上连接有吸入管110a(参见图2)。压缩机110将通过吸入口吸入的低压冷媒压缩后,从排出口(未图示)排出。压缩机110的排出口上连接有排出管110b(参见图2)。
(2-1-1-2)油分离器
油分离器122是一种从压缩机110排出的气体中分离润滑油的机器。油分离器122设于排出管110b上。经油分离器122分离的润滑油,通过细管126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参见图2)。
(2-1-1-3)蓄压器
蓄压器124设于吸入管110a上(参见图2)。蓄压器124是一种暂时留存吸入压缩机110的低压冷媒,以便气液分离的容器。在蓄压器124的内部,气液两相状态的冷媒被分离为液体冷媒和气体冷媒,压缩机110中主要流入气体冷媒。
(2-1-1-4)第1流路切换机构
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是一种对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的冷媒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机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例如,如图2所示由四通阀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所使用的四通阀,有一个冷媒流路的冷媒流动被隔断,因此,实际上只起三通阀的作用。
如果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散热器(凝缩器)的作用,即对流经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的冷媒散热(以下称散热运行状态),则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需与压缩机110的排出侧(排出管110b)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气体侧连接(参见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实线)。此外,如果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吸热器(蒸发器)的作用,即对流经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的冷媒吸热(以下称吸热运行状态),则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需与吸入管110a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气体侧连接(参见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虚线)。
(2-1-1-5)第2流路切换机构
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是一种对热源侧冷媒回路50a的冷媒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机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例如,如图2所示由四通阀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所使用的四通阀,有一个冷媒流路的冷媒流动被隔断,因此,实际上只起三通阀的作用。
如果将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以下称“散热负荷运行状态”)时,则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需与压缩机110的排出侧(排出管110b)与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相连(参见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虚线)。此外,如果将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不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以下称“蒸发负荷运行状态”)时,则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需与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和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相连(参见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实线)。
(2-1-1-6)热源侧热交换器
作为主热交换器示例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在冷媒与热源(本实施方式中在水回路循环的冷却水、温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虽然未限定,但空调机组10不控制液体流体的温度、流量。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例如可以是板式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冷媒的气体侧通过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和管道相连,冷媒的液体侧通过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和管道相连(参见图2)。
(2-1-1-7)热源侧流量调节阀
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是一种阀门,用于调节流经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冷媒流量。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设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液体侧(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参见图2)。换言之,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设在用于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使用单元300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管道上。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例如是可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
(2-1-1-8)集液器以及抽气管流量调节阀
集液器180是一种容器,用于暂时留存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使用单元300间流动的冷媒。集液器180配置在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使用单元300的管道的、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和液体侧隔离阀22之间(参见图2)。集液器180的上部连接有集液器抽气管180a(参见图2)。集液器抽气管180a是连接集液器180的上部和压缩机110吸入侧的管道。
为了便于调节从集液器180中抽出气体的冷媒流量,集液器抽气管180a上设有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例如是可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
(2-1-1-9)冷却用热交换器及第1倒吸阀
在热源侧冷媒回路50a上设有第1倒吸管160a(参见图2),其自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在分支部B1处分支,并与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相连。第1倒吸管160a是一种连接管道,用于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使用单元300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连接的管道,和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相连接。
第1倒吸管160a上配置有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和第1倒吸阀162,和细管164(参见图2)。第1倒吸阀162为阀门的示例。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是一种热交换器,用于接受供给的冷媒冷却热源单元100A的壳体106内部。第1倒吸阀162是一种阀门,用于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切换冷媒的供给/断供。其中,细管164相对于第1倒吸阀162,配置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时,冷媒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动的冷媒流动方向F(参见图2)中的下游侧。冷媒流动方向F是从分支部B1朝向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侧)的方向。其中,细管164相对于第1倒吸阀162,也可以配置在冷媒流动方向F中的上游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倒吸管160a上,也可以设置开度可调的电动膨胀阀取代第1倒吸阀162及细管164。
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是一种热交换器,用于在流经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内的冷媒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不限类型,例如可以是翅片式热交换器。此外,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上,通过后述的风扇166提供的空气,促进冷媒与空气的热交换。
(2-1-1-10)过冷却热交换器及倒吸流量调节阀
在热源侧冷媒回路50a上设有第2倒吸管170a(参见图2),其自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在分支部B2处分支,并与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相连。第2倒吸管170a上设有第2倒吸阀172(参见图2)。第2倒吸阀172是开度可调的电动膨胀阀。
此外,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连接管道,从分支部B2起的液体侧隔离阀22上,设有过冷却热交换器170。将在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连接管道中流动的冷媒,和在第2倒吸管170a中流动的冷媒,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70中进行热交换,并冷却流经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中的冷媒。过冷却热交换器170,例如可以是双重管热交换器。
(2-1-1-11)旁通阀
旁通阀128是一种阀,设在连接油分离器122和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的管道(参见图2)。旁通阀128是开闭可控的电磁阀。控制旁通阀128开后,则压缩机110排出的部分冷媒流入吸入管110a。
旁通阀128的开闭,应按照空调机组10的运行情况适当控制。例如,变频控制压缩机电机,即便降低压缩机110的运行容量,通过打开旁通阀128,也可以降低冷媒回路50中冷媒的循环量。此外,在规定时间打开旁通阀128,可以提升压缩机110吸入侧的加热度,防止液压缩。
(2-1-1-12)液体侧隔离阀、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及低压气体侧隔离阀
液体侧隔离阀22、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以及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是在填充冷媒或泵吸等时开闭的手动阀。
液体侧隔离阀22的一端连接液体冷媒连接管32,另一端通过集液器180与向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延伸的冷媒管连接(参见图2)。
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的一端连接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另一端连接延伸至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冷媒管(参见图2)。
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的一端连接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另一端连接向吸入管110a延伸的冷媒管(参见图2)。
(2-1-2)电子元件箱及风扇
热源单元100A的壳体106内部,收容有电子元件箱102。电子元件箱102不限形状,但优选为直方体状。电子元件箱102上,包括例如压缩机110、流路切换机构132、134,阀150、182、172、162、128,收容有对空调机组10的热源单元100A的各构成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电子元件104(参见图3)。电子元件104中,包括形成对压缩机110的电机进行控制的变频电路的电子元件、后述的构成热源单元控制部190的微电脑、存储器等电子元件。
电子元件箱102具有向内部吸取空气的未图示的下部开口部,和从内部排出空气的未图示的上部开口部。上部开口部的近旁设有风扇166(参见图3)。此外,风扇166的空气排出侧(排出空气方向的下游侧)设有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参见图3及图4)。风扇166运行后,从下部开口部流入的空气,经电子元件箱102的内部向上方移动,从上部开口部排向电子元件箱102的外部。当空气在电子元件箱102内移动时,电子元件104被电子元件箱102中移动的空气冷却。从电子元件104夺取热量并被加温的空气,从电子元件箱102的上部开口部排向壳体106的内部。本空调机组10的风扇166为定速风扇,但风扇166也可以是不定速风扇。
此外,在壳体106的侧面下部形成吸入开口(未图示),在壳体106的上部形成排气开口(未图示),壳体106内与壳体106外的空气进行换气。但是,相对于电子元件104、压缩机110的电机等产生的热,如果换气量不够,壳体106周边的温度相对较高,则壳体106内温度会上升。
(2-1-3)压力传感器
热源单元100A具有用于测定冷媒压力的多个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上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P1和低压压力传感器P2。
高压压力传感器P1配置在排出管110b上(参见图2)。高压压力传感器P1用于测定压缩机110排出的冷媒压力。也就是说,高压压力传感器P1测定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压力。
低压压力传感器P2配置在排出管110a上(参见图2)。低压压力传感器P2用于测定压缩机110吸入的冷媒压力。也就是说,低压压力传感器P2测定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压力。
(2-1-4)温度传感器
热源单元100A具有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
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例如,包括液体冷媒温度传感器T1,其设置于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比第1倒吸管160a开始分支的分支部B1更靠近集液器180侧(参见图2)。此外,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中,例如,包括设置于比蓄压器124更上游侧的、吸入管110a的吸入冷媒温度传感器T2(参见图2)。此外,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包括设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气体侧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3,和设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液体侧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4(参见图2)。此外,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例如,包括设于压缩机110的排出管110b上但未图示的排出温度传感器。此外,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例如,在第2倒吸管170a的冷媒流动方向上,包括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分别设于过冷却热交换器170的上游侧及下游侧。此外,在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例如,在第1倒吸管160a的冷媒流动方向上,包括设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下游侧的温度传感器。
此外,热源单元100A具有用于测定壳体106内部温度的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不限定设置场所,但设置在壳体106的顶板附近(参见图3)。
(2-1-5)热源单元控制部
热源单元控制部190,具有为控制热源单元100A而设置的微电脑和存储器。热源单元190与包括压力传感器P1、P2及温度传感器T1、T2、T3、T4、Ta在内的各种传感器电连接。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关于热源单元控制部190与传感器的连接图示。此外,热源单元控制部190与连接单元200A、200B的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电连接,并在连接单元控制部290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交流。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作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控制单元400对空调机组10的控制将在后面叙述。
(2-2)使用单元
以下参照图2,对使用单元300A进行说明。使用单元300B与使用单元300A具有同样的构成,为避免重复,以下省略使用单元300B的说明。
使用单元300A例如如图1所示,属于埋入建筑等室内吊顶的埋入型单元。但是,使用单元300A的类型,并不仅限于吊顶埋入型,也可以是悬吊型、设置于墙壁的壁挂型等类型。此外,使用单元300A的类型,可以不同于使用单元300B。
使用单元300A通过连接管42、44,连接单元200A以及冷媒连接管32、34、36与热源单元100相连。使用单元300A与热源单元100共同构成冷媒回路50。
使用单元300A具有构成冷媒回路50的一部分的使用侧冷媒回路50b。使用侧冷媒回路50b主要具有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此外,使用单元300A具有温度传感器T5a、T6a和使用单元控制部39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上,作为使用单元300B的温度传感器的参照符号使用了T5b、T6b,温度传感器T5b、T6b和使用单元300A的温度传感器T5a、T6a的构成相同。
(2-2-1)使用侧冷媒回路
(2-2-1-1)使用侧流量调节阀
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是一种阀门,用于调节流经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冷媒流量。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设于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液体侧(参见图2)。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例如是可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
(2-2-1-2)使用侧热交换器
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用于冷媒和室内空气间的热交换。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例如是由多个导热管及风扇构成的翅片管热交换器。此外,使用单元300A具有室内风扇(未图示),其将室内空气吸入使用单元300A内,并供给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由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热交换后提供给室内。室内风扇由未图示的室内风扇电机驱动。
(2-2-2)温度传感器
使用单元300A具有用于测定冷媒温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在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包括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5a,其用于测定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液体侧(将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作为冷媒的散热器使用时的出口侧)的冷媒温度。此外,在测定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中,包括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6a,其用于测定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气体侧(将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作为冷媒的散热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冷媒温度。
同时,使用单元300A具有用于测定空调对象空间即室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
(2-2-3)使用单元控制部
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具备为控制使用单元300A而设置的微电脑和存储器。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与包括温度传感器T5a、T6a在内的各种传感器电连接(图2省略了关于使用单元控制部390与传感器的连接的图示)。此外,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与热源单元100A的热源单元控制部190以及连接单元200A的连接单元控制部290电连接,并在热源单元控制部190及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交流。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协同,作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控制单元400对空调机组10的控制将在后面叙述。
(2-3)连接单元
以下参照图2,对连接单元200A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单元200B与连接单元200A具有同样的构成,为避免重复,以下省略连接单元200B的说明。
连接单元200A与使用单元300A共同设置。例如,连接单元200A设置在室内吊顶内的、使用单元300A的近旁。
使用单元200A通过冷媒连接管32、34、36与热源单元100(100A、100B)相连。此外,连接单元200A通过连接管42、44与使用单元300A相连。连接单元200A构成冷媒回路50的一部分。连接单元200A配置在热源单元100与使用单元300A的之间,用于切换流入热源单元100及使用单元300A的冷媒流动。
连接单元200A具有构成冷媒回路50的一部分的连接侧冷媒回路50c。连接侧冷媒回路50c主要具有液体冷媒管250和气体冷媒管260。此外,连接单元200A具有连接单元控制部290。
(2-3-1)连接侧冷媒回路
(2-3-1-1)液体冷媒管
液体冷媒管250主要包括主液体冷媒管252,和分支液体冷媒管254。
主液体冷媒管252与液体冷媒连接管32和液体连接管42相连。分支液体冷媒管254与主液体冷媒管252和后述的液体冷媒管260的低压气体冷媒管264相连。分支液体冷媒管254上设有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分支管道调节阀220,例如是可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此外,在主液体冷媒管252的、比分支液体冷媒管254分支的部分更靠近液体连接管42的一侧上,设有过冷却热交换器210。在将冷媒从液体侧向气体侧流经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时,通过打开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在过冷却热交换器210中,流经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和从主液体冷媒管252侧流经分支液体冷媒管254向低压气体冷媒管264流动的冷媒间进行热交换,并冷却流经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过冷却热交换器210,例如可以是双重管热交换器。
(2-3-1-2)气体冷媒管
气体冷媒管260具有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和低压气体冷媒管264,和汇流气体冷媒管266。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的一端连接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另一端连接汇流气体冷媒管266。低压气体冷媒管264的一端连接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另一端连接汇流气体冷媒管266。汇流气体冷媒管266的一端与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及低压气体冷媒管264相连,汇流气体冷媒管266的另一端与气体连接管44相连。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上设有高低压侧阀230。低压气体冷媒管264上设有低压侧阀240。高低压侧阀230及低压侧阀240,例如可以是电动阀。
(2-3-2)连接单元控制部
连接单元控制部290,具有为控制连接单元200A而设置的微电脑和存储器。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与热源单元100A的热源单元控制部190,以及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电连接,并在热源单元控制部190与使用单元控制部390间进行控制信号等交流。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协同,作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控制单元400对空调机组10的控制将在后面叙述。
(2-3-3)连接单元控制的冷媒流路切换
连接单元200A,在使用单元300A运行制冷时,将低压侧阀240打开,借助液体连接管42,将从液体冷媒连接管32流入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通过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冷媒回路5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输送至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同时,连接单元200A,在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空气热交换并蒸发,将流入气体连接管44的冷媒,通过汇流气体冷媒管266及低压气体冷媒管264,输送至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
此外,连接单元200A,在使用单元300A运行送暖时,将低压侧阀240关闭,并且将高低压侧阀230打开,将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流入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的冷媒,借助汇流气体冷媒管266以及气体连接管44,输送至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冷媒回路5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同时,连接单元200A,在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空气热交换并散热,将通过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后流入液体连接管42的冷媒,借助主液体冷媒管252输送至液体冷媒连接管32。
(2-4)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400为控制空调机组10的功能部。其中,控制单元400,与热源单元100的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200的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300的使用单元控制部390协同,作为控制单元400发挥控制功能。但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如,控制单元400也可以是从热源单元100、连接单元200以及使用单元300中独立出来的控制装置。
控制单元400通过控制单元400的微电脑,运行存储于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上的程序,控制空调机组10的动作。此处,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的存储器统称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热源单元控制部190、连接单元控制部290、以及使用单元控制部390的微电脑统称为控制单元400的微电脑。
控制单元400依据空调机组10的各种传感器测定值、未图示的操作部(例如遥控器)中输入的用户指令、设定,控制热源单元100、连接单元200以及使用单元300的各构成设备的动作,以实现相应的运行。在控制单元400的动作控制对象设备中,包括:热源单元100的压缩机110、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第1倒吸阀162、第2倒吸阀172、旁通阀128、以及风扇166。此外,控制单元400的动作控制对象设备中,包括:使用单元300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以及室内风扇。此外,控制单元400的动作控制对象设备上,包括:连接单元200的分支管道调节阀220、高低压侧阀230、以及低压侧阀240。
关于空调机组10在制冷(使用单元300A、300B同时制冷),送暖(使用单元300A、300B同时送暖),以及制冷和送暖同时运行(使用单元300A制冷,另一个使用单元300B送暖)时,控制单元400对空调机组10的各构成设备的控制概要将在后面叙述。
此处,对控制单元400对第1倒吸阀162(用于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切换冷媒的供给/断供的阀门)的开关控制进一步说明。
控制单元400微电脑,作为第1倒吸阀162的控制相关的功能部,如图5所示具有第1导出部402、第2导出部404以及控制部406。
(2-4-1)第1导出部
第1导出部402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时,在冷媒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流动方向F(参见图2)上,导出比第1倒吸阀162上游侧的第1压力Pr1。冷媒流动方向F是沿着第1倒吸管160a,从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的分支部B1,朝向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的方向。第1导出部402用于将连接集液器180与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的分支部B1周边的冷媒压力导出。
具体而言,第1导出部402依据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冷媒温度与压力的关系的有关信息(例如,冷媒的饱和温度与压力对应表),和设于冷媒管的分支部B1近旁的液体冷媒温度传感器T1的测定温度,计算第1压力Pr1。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第1导出部402依据液体冷媒温度传感器T1的测定温度计算第1压力Pr1,但第1压力Pr1的导出方法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为了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与排出管110b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气体侧连接时,第1导出部402可以从压力传感器P1测定的压力中,减去依据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当前的开度等求得的压力传感器P1与分支部B1间的压力损失,从而算出第1压力Pr1。此外,冷媒管的分支部B1近旁设有压力传感器,第1导出部402可以直接从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中导出第1压力Pr1。
(2-4-2)第2导出部
第2导出部404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时,在冷媒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流动方向F(参见图2)上,导出比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下游侧的第2压力Pr2。也就是说,第2导出部404,导出吸入管110a的冷媒压力。
具体而言,第2导出部404,将压力传感器P2测定的压缩机110的吸入压力,作为第2压力Pr2导出。其中,第2导出部404导出第2压力Pr2的方法为示例,例如,也可以依据冷媒的温度等导出第2压力Pr2。
(2-4-3)控制部
控制部406,用于控制第1倒吸阀162的开闭。
基本上控制部406,依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温度,控制第1倒吸阀162的开闭。具体而言,控制部406,当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则打开第1倒吸阀162冷却壳体106内部。当第1倒吸阀162打开后,液体冷媒从连接集液器180和液体侧隔离阀22的管道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液体冷媒,与壳体106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将空气冷却后蒸发。
其中,在第1倒吸阀162实际开启,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前,如果已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到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特别是此处,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供给至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液体冷媒是否全部蒸发,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换言之,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
控制部406依据第1导出部402导出的第1压力Pr1和第2导出部404导出的第2压力Pr2的压力差ΔP,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也就是说,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到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此外,控制部406,依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温度,并按照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也就是说,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到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
具体而言,控制部406如下判断: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
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前,控制部406计算第1导出部402导出的当前第1压力Pr1,和第2导出部404导出的当前第2压力Pr2的压力差ΔP(=Pr1-Pr2)。并且,控制部406依据压力差ΔP,和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压力差与液体冷媒流量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在第1倒吸阀162开启的情况下,计算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流量。此外,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压力差与液体冷媒流量的关系的相关信息,例如,包括事先导出的压力差与流量的关系表,压力差与流量的关系式等。
此外,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前,控制部406依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的情况下,控制部406计算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更具体而言,控制部406依据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和制冷循环的蒸发温度,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的情况下,计算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流量。例如,控制部406利用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如图6所示的、制冷循环的各蒸发温度的、在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中可蒸发的冷媒量和壳体106内的空气温度的关系,从制冷循环的蒸发温度和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的情况下,计算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此外,控制部406例如依据压力传感器P2测定的第2压力Pr2,和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冷媒温度与压力的关系信息(例如,冷媒的饱和温度与压力对应表),计算制冷循环的蒸发温度。此外,图6概略地表示了制冷循环中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在各蒸发温度下的可蒸发的冷媒量和壳体106内的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信息,也可以用表或算式表示。
并且,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的情况下,控制部406对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称为“量A1”),和第1倒吸阀162在打开的情况下,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液体冷媒量(称为“量A2”)进行比较。如果量A1≤量A2,则控制部406判断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和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中刚流出的冷媒全部为气体。于是控制部406决定打开第1倒吸阀162。如果量A2>量A1,则控制部406判断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和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中刚流出的冷媒一部分为液体。于是控制部406决定不打开第1倒吸阀162(保持关闭状态)。
(3)空调机组的运行
以下对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同时制冷、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同时送暖、使用单元300A制冷使用单元300B送暖时空调机组10的运行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在热源单元100中,只以热源单元100A运行为例进行说明。
此外,此处说明的空调机组10的动作为示例,只要能发挥使用单元300A、300B的制冷/送暖功能,在可能的范围内均可变更。
(3-1)运行的使用单元全部制冷时
以下对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同时制冷,即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的吸热器(蒸发器)的功能,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散热器(凝缩器)的功能进行说明。
此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切换为散热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实线表示的状态),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散热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切换为蒸发负荷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实线表示的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适度调节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以及第2倒吸阀172的开度。同时,控制单元400控制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为全闭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A、200B中将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关闭的同时,将高低压侧阀230以及低压侧阀24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蒸发器的功能。控制单元400通过将高低压侧阀230以及低压侧阀240打开,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和热源单元100A的压缩机110的吸入侧,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以及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成连接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分别适度调节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开度。
如上所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的各部分动作,从而在冷媒回路50内,形成了如图7A箭头所示的冷媒循环。
也就是说,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第1流路切换阀132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40。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高压气体冷媒,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与相当于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凝缩。于是,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散热的冷媒,在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中经流量调节后,被输送至集液器180。被输送至集液器180的冷媒,暂时留存在集液器180内后流出,一部分从分支部B2流向第2倒吸管170a,剩余的流向液体冷媒连接管32。从集液器180流向液体冷媒连接管32的冷媒,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70中,与流经第2倒吸管170a向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并冷却后,通过液体侧隔离阀22流入液体侧冷媒连接管32。被输送至液体冷媒管32的冷媒,分为2路,并被输送至各连接单元200A、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被输送至连接单元200A、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分别通过液体连接管42,被送至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被输送至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冷媒,在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中调节流量后,在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通过未图示的室内风扇与供给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冷媒。同时,室内空气被冷却后提供给室内。从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流出的低压气体冷媒,分别送至连接单元200A、200B的汇流气体冷媒管266。被送至汇流气体冷媒管266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被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通过低压气体冷媒管264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并且被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管34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以及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管36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
(3-2)运行的使用单元全部送暖时
以下对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同时送暖,即使用单元300A以及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的散热器(凝缩器)的功能,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吸热器(蒸发器)的功能进行说明。
此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切换为蒸发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虚线表示的状态),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吸热器(蒸发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切换为散热负荷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虚线表示的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适度调节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的开度。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A、200B中将分支管道调节阀220以及低压侧阀240关闭,将高低压侧阀23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散热器(凝缩器)的功能。控制单元400通过将高低压侧阀230打开,使压缩机110的排出侧和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成连接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分别适度调节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开度。
如上所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的各部分动作,从而在冷媒回路50内,形成了如图7B箭头所示的冷媒循环。
也就是说,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以及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被输送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被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的高压气体冷媒,分支后流入各连接单元200A、200B的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流入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高低压侧阀230、汇流气体冷媒管266以及气体连接管44,送至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被输送至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高压气体冷媒,在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风扇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凝缩。同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后提供给室内。在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散热的冷媒,在经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调节流量后,通过液体连接管42,送至连接单元200A、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被送至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被送至液体冷媒连接管32,并通过液体侧隔离阀22,被送至集液器180。被输送至集液器180的冷媒,暂时留存在集液器180内后流出,被送至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被输送至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的冷媒,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与相当于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并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冷媒,被送至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被送至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低压气体冷媒,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
(3-3)制冷/送暖同时运行时
(a)蒸发负荷为主体的情况下
以下对制冷/送暖同时运行,且使用单元300的蒸发负荷较大的情况下,空调机组10的运行进行说明。使用单元300的蒸发负荷较大是指,例如,作为多数的使用单元的大部分运行制冷,少数运行送暖的情况。此处,以只有2台使用单元300,其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蒸发器功能的使用单元300A的制冷负荷,大于其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散热器功能的使用单元300B的送暖负荷为例进行说明。
此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切换为散热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实线表示的状态),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散热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切换为散热负荷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虚线表示的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适度调节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以及第2倒吸阀172的开度。同时,控制单元400控制抽气管流量调节阀182为全闭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A中将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及高低压侧阀230关闭的同时,将低压侧阀24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蒸发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B中将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及低压侧阀240关闭的同时,将高低压侧阀23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散热器的功能。如上所示,通过连接单元200A的阀门控制,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和热源单元100A的压缩机110的吸入侧,通过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成连接状态。同时,如上所示,通过连接单元200B的阀门控制,热源单元100A的压缩机110的排出侧与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成连接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分别适度调节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开度。
如上所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的各部分动作,从而在冷媒回路50内,形成了如图7C箭头所示的冷媒循环。
也就是说,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其中的一部分通过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以及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被输送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剩余的通过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40。
被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的高压气体冷媒,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被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高低压侧阀230以及汇流气体冷媒管266,被送至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被输送至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高压气体冷媒,在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风扇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凝缩。同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后提供给室内。在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散热的冷媒,在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中调节流量后,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被送至液体冷媒连接管32。
同时,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高压气体冷媒,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与相当于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凝缩。于是,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散热的冷媒,在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中经流量调节后,被输送至集液器180。被输送至集液器180的冷媒,暂时留存在集液器180内后流出,其一部分从分支部B2流向第2倒吸管170a,剩余的流向液体冷媒连接管32。从集液器180流向液体冷媒连接管32的冷媒,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70中,与流经第2倒吸管170a向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并冷却后,通过液体侧隔离阀22流入液体侧冷媒连接管32。通过液体隔离阀22流入液体冷媒连接管32的冷媒,与从连接单元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流入的冷媒汇流。
液体冷媒管32的冷媒,被输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主液体冷媒管252。被输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被送至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被输送至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冷媒,在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中调节流量后,在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风扇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冷媒。同时,室内空气被冷却后提供给室内。从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流出的低压气体冷媒,被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汇流气体冷媒管266。被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汇流气体冷媒管266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连接单元200A的低压气体冷媒管264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管36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
(b)散热负荷为主体的情况下
以下对制冷/送暖同时运行,且使用单元300的散热负荷较大的情况下,空调机组10的运行进行说明。使用单元300的散热负荷较大是指,例如,作为多数的使用单元的大部分运行送暖,少数运行制冷的情况。此处,以只有2台使用单元300,其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散热器功能的使用单元300B的送暖负荷,大于其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蒸发器功能的使用单元300A的制冷负荷为例进行说明。
此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切换为蒸发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虚线表示的状态),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发挥冷媒蒸发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通过将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切换为散热负荷运行状态(用图2的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的虚线表示的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适度调节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的开度。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A中将高低压侧阀230关闭的同时,将低压侧阀24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蒸发器的功能。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A中,适度调节分支管道调节阀220的开度。同时,控制单元400在连接单元200B中将分支管道调节阀220及低压侧阀240关闭的同时,将高低压侧阀230打开,使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冷媒散热器的功能。如上所示,通过连接单元200A、200B的阀门控制,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和热源单元100A的压缩机110的吸入侧,通过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成连接状态。同时,如上所示,通过连接单元200A、200B的阀门控制,热源单元100A的压缩机110的排出侧与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通过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成连接状态。同时,控制单元400分别适度调节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开度。
如上所示,控制单元400控制空调机组10的各部分动作,从而在冷媒回路50内,形成了如图7D箭头所示的冷媒循环。
也就是说,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第2流路切换机构134,以及高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4被输送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被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4的高压气体冷媒,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被送至高低压气体冷媒管262的高压气体冷媒,通过高低压侧阀230以及汇流气体冷媒管266,被送至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被输送至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高压气体冷媒,在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风扇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凝缩。同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后提供给室内。在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散热的冷媒,在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中调节流量后,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被送至连接单元200B的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被送至液体冷媒连接管32。液体冷媒管32的冷媒,其中的一部分被输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主液体冷媒管252,剩余的通过液体侧隔离阀22,被送至集液器180。
被输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主液体冷媒管252的冷媒,其中的一部分流向分支液体冷媒管254,剩余的流向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流经主液体冷媒管252向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流动的冷媒,在过冷却热交换器210中,和流经分支液体冷媒管254向低压气体冷媒管264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却后,流入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被输送至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的冷媒,在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流量调节阀320中调节流量后,在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室内风扇提供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冷媒。同时,室内空气被冷却后提供给室内。从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流出的低压气体冷媒,被送至连接单元200A的汇流气体冷媒管266。被送至汇流气体冷媒管266的低压气体冷媒,流入低压气体冷媒管264,与从分支液体冷媒管254流入的冷媒汇流,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连接管36。被送至低压气体冷媒管36的低压气体冷媒,通过低压气体侧隔离阀26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
同时,从液体冷媒连接管32送至集液器180的冷媒,暂时留存在集液器180内后流出,被送至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被输送至热源侧流量调节阀150的冷媒,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中与相当于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并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冷媒,被送至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被送至第1流路切换机构132的低压气体冷媒,返回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吸入管110a)。
(4)第1倒吸阀的开闭控制
以下参照图8的流程图,对控制单元400控制的第1倒吸阀162的开闭控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前提条件,在以下步骤S1开始时,第1倒吸阀162是关闭的。
步骤S1:首先,控制部406判断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是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高。需要说明的是,设定温度可以是预先存储在控制部400的存储器上的值,也可以是空调机组10的用户从未图示的空调机组10的操作部设定的值。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如果高于规定的设定温度则进入步骤S2。在步骤S1中需要反复判断,直到判断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高于规定的设定温度为止。
步骤S2:控制部406依据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冷媒温度与压力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和低压压力传感器P2测定的制冷循环的低压值,计算制冷循环中的蒸发温度。
步骤S3:控制部406依据以下信息,即步骤S2计算的制冷循环蒸发温度,和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温度,和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制冷循环的各蒸发温度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中可蒸发的冷媒量和壳体106内的空气温度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的情况下,计算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A1。
步骤S4:控制部406使用第1导出部402导出的第1压力Pr1和第2导出部404导出的第2压力Pr2,计算第1压力Pr1和第2压力Pr2的压力差ΔP。
步骤S5:控制部406依据步骤S4计算的压力差ΔP,和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压力差与液体冷媒流量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在第1倒吸阀162开启的情况下,计算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量A2(流量)。
步骤S6:控制部406对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时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A1,和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的情况下,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液体冷媒量A2进行比较。如果量A2≤量A1则进入处理步骤S7,如果量A2>量A1,则控制部406保持关闭第1倒吸阀162不变(也就是不打开第1倒吸阀162),返回步骤S2。
步骤S7:控制部406打开第1倒吸阀162。之后,进入处理步骤S8。
步骤S8:首先,控制部406判断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测定的壳体106内的温度,是否比从设定温度中减去a的值小。a是规定的正值。此外,a也可以是零,将a设定为适当的正值,可以防止第1倒吸阀162频繁的开闭。壳体106内的温度如果小于从设定温度中减去a后的值,则进入处理步骤S9。将反复进行处理步骤S8,直至判断壳体106内的温度小于从设定温度中减去a的值。
步骤S9:控制部406关闭第1倒吸阀162。之后,返回步骤S1。
(5)特点
(5-1)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制冷机示例的空调机组10,具备热源单元100、使用单元300、控制部406。热源单元100具有:压缩机110、作为主热交换器示例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壳体106、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第1倒吸阀162。压缩机110用于压缩冷媒。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用于冷媒和热源间的热交换。壳体106收容压缩机110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用于接受供给的冷媒来冷却壳体106内部。第1倒吸阀162用于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切换冷媒的供给/断供。使用单元300具有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使用单元300与热源单元100共同构成冷媒回路50。控制部406,用于控制第1倒吸阀162的开闭。在第1倒吸阀162开启,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前,如果已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到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
本空调机组10,依据从用于冷却壳体106内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到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的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用于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切换冷媒供给/断供的第1倒吸阀162。因此,可以抑制因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提供冷媒而引发的液压缩,从而实现可靠性高的空调机组10。
(5-2)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中,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本空调机组10,依据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这一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用于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切换冷媒供给/断供的第1倒吸阀162。因此,可以非常容易地抑制因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提供冷媒而引发的液压缩。
(5-3)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具备第1导出部402、第2导出部404。第1导出部402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时,在冷媒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流动方向F上,导出比第1倒吸阀162上游侧的第1压力Pr1。第2导出部404在冷媒的流动方向F上,由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导出下流侧的第2压力Pr2。控制部406基于第1压力Pr1与第2压力Pr2间的压力差ΔP,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本空调机组10,根据基于打开第1倒吸阀162时,与流经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量相关的、第1压力Pr1与第2压力Pr2的压力差ΔP的高精度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因此,可以实现可抑制液压缩发生的、高可靠性空调机组10。
(5-4)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组10,作为温度测定部的示例,具备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壳体温度测定部Ta用于测定壳体106内的温度。控制部406,依据壳体106内的温度,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
本空调机组10,依据在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上与冷媒供给热量相关的壳体106内的温度,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的情况下,通过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向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潮湿,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因此,可以实现可抑制液压缩发生的、高可靠性空调机组10。
(5-5)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冷却用热交换器160配置在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40和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管道,和连接压缩机110的吸入管110a的第1倒吸管160a上。
本空调机组10,可以抑制由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入吸入管110a的冷媒引发的液压缩,从而实现可靠性高的空调机组10。
(5-6)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空调机组10,热源单元100的热源为水。
其中,即便壳体106内部是以容易笼热的水作为热源的空调机组10,也可以将壳体106内的温度调节至规定温度。
(6)变体示例
以下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体示例。变体示例在互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组合。
(6-1)变体示例A
上述实施方式中,如果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过冷媒,则控制单元400的控制部406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但是,并非限定于上述结构,空调机组也可以如下构成。
变体示例A的空调机组可以具有控制单元400a,以取代控制单元400。变体示例A的空调机组,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组10相同的物理构成,其动作除了由控制单元400a控制第1倒吸阀162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组10均相同。因此,此处只说明由控制单元400a对第1倒吸阀162的控制,其他说明省略。
控制单元400a的微电脑,作为第1倒吸阀162的开闭控制相关的功能部,如图5所示具有第1导出部402、第2导出部404以及控制部406a和过热度导出部408。第1导出部402以及第2导出部404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变体示例A的控制部406a,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时,判断给压缩机110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出的冷媒,和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混合之后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从使用单元300返回流向压缩机110的冷媒中包括:未通过其他热交换器从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流向吸入管110a的冷媒,和经热源侧热交换器140从使用侧热交换器310流入吸入管110a的冷媒。
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的情况下,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进而判断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的情况下,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向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但在变体示例A中,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的情况下,即便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不全是气体(潮湿),也可以判断出流向压缩机110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出的冷媒,和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混合之后的冷媒不是潮湿状态,则可以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向压缩机110的冷媒不是潮湿状态。控制部406a的判断处理将在后面叙述。
过热度导出部408用于对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吸入管110a的冷媒导出过热度。例如,过热度导出部408如下所示,将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吸入管110a的冷媒过热度导出。
例如,可以设想使用单元300A、300B均运行制冷(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情况下。
过热度导出部408依据使用单元300A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5a与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6a(从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6a的测定温度中减去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5a的测定温度),计算从使用单元300A返回到吸入管110a的冷媒过热度。同时,过热度导出部408依据使用单元300B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5b与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6b,计算从使用单元300B返回到吸入管110a的冷媒的过热度。按照使用单元300A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和使用单元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能力,可以判断出供给各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冷媒量的平衡,因此,过热度导出部408可以根据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各使用单元300A、300B的能力,和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的出口处的冷媒的过热度,计算出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到吸入管110a的冷媒的过热度。例如,假定使用单元300B的能力(马力)是使用单元300A的2倍,则过热度导出部408计算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到吸入管110a的冷媒过热度(使用单元300A中的过热度+使用单元300B中的过热度×2)/3。
此外,还可以设想使用单元300A、300B均运行送暖(使用侧热交换器310发挥散热器的功能)的情况下。
此时,过热度导出部408依据热源单元100A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4与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3(从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3的测定温度中减去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4的测定温度),计算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到吸入管110a的冷媒的过热度。
以下参照图10、图11的流程,对控制单元400a控制的第1倒吸阀162的开闭进行说明。
此外,控制单元400a控制第1倒吸阀162的开闭控制的控制流程,在步骤S6中,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的情况下,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量A2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时,如果大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A1,则不直接返回步骤S2,而是执行步骤S10以及步骤S20,除了依据步骤S20的判断结果有进入步骤S7的情况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8的控制流程相同。因此,此处省略了除步骤S1O以及步骤S20之外的说明。
在步骤S6中,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的情况下,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量A2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时,如果大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A1,则进入步骤S10。
在步骤S10中,控制单元400a计算当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冷媒时,压缩机110的吸入侧冷媒的预计过热度。步骤S10的详细处理,参照图11的流程进行说明。
在步骤S11中,当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时,控制部406a计算在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中未蒸发,而是流入吸入管110a的冷媒量(预计量)。具体而言,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的情况下,控制部406a通过从预计的供给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量A2中,减去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时,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可蒸发的液体冷媒量A1,计算出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中未蒸发而是流入吸入管110a的冷媒量。
然后,在步骤S12中,控制部406a,例如依据压缩机110的转数、流量调节阀150、320的开度等,计算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到吸入管100a的冷媒量。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0a的存储器中,存储有相对于压缩机110的转数、流量调节阀150、320的开度等,冷媒回路50的冷媒循环量的关系相关的信息。控制部406a依据压缩机110的转数、流量调节阀150、320的开度等,使用控制单元400a的存储器上存储的上述信息,计算冷媒回路50的冷媒循环量。进而控制部406a从冷媒回路50的冷媒循环量中,减去从第2倒吸管170a等旁通后流入吸入管110a的冷媒量(例如,依据第2倒吸阀172的开度和第1压力Pr1和第2压力Pr2的压力差ΔP计算的冷媒量),计算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到吸入管110a的冷媒量。此外,如果冷媒未流经第2倒吸管170a等(冷媒未旁通),则控制部406a只要将冷媒回路50的冷媒循环量当做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到吸入管110a的冷媒量即可。
然后,在步骤S13中,过热度导出部408计算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到吸入管110a的冷媒的过热度。
然后,在步骤S14中,控制部406a依据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到吸入管110a的冷媒的过热度和冷媒量,和要蒸发步骤S11中计算所得量的液体冷媒需要的热量等,判断流向压缩机110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出的冷媒和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混合之后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其中,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时,控制部406a计算流向压缩机110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出的冷媒和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互相混合之后的冷媒的过热度(预计过热度)。
到此,控制单元400a结束步骤S10的处理。
然后,控制部406a比较步骤S20、步骤S10(步骤S14)中计算的预计过热度和目标过热度,如果预计过热度在目标过热度以上,则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到压缩机110(与从使用单元300到压缩机110的冷媒汇流后的)的冷媒不是潮湿状态,并决定打开第1倒吸阀162,进入到步骤S7。此外,如果预计过热度小于目标过热度,则控制部406保持第1倒吸阀162的关闭状态(也就是不打开第1倒吸阀162),处理进入步骤S2。需要说明的是,目标过热度最好为正值,也可以是零。
变体示例A的空调机组中,控制部406a,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时,判断流向压缩机110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出的冷媒,和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混合之后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
此处,依据流向压缩机110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出的冷媒,和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混合之后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这一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用于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切换冷媒供给/断供的第1倒吸阀162。因此,即便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刚流出的冷媒属于成为潮湿状态的条件,也可以产生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提供冷媒的可能,因此,本空调机组10在广泛的条件下均可使用冷却用热交换器160。
此外,变体示例A的空调机组,具备第1导出部402、第2导出部404。第1导出部402在第1倒吸阀162打开时,在冷媒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流动方向F上,导出比第1倒吸阀162上游侧的第1压力Pr1。第2导出部404在冷媒的流动方向F上,由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导出下流侧的第2压力Pr2。控制部406a基于第1压力Pr1与第2压力Pr2间的压力差ΔP,和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量,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
此处,打开第1倒吸阀162时,基于与流经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冷媒量相关的第1压力Pr1与第2压力Pr2的压力差ΔP,和基于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量,依据流向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的高精度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因此,可以实现可抑制液压缩发生的、高可靠性空调机组10。
同时,变体示例A的制冷机具备壳体内温度传感器Ta和过热度导出部408。壳体温度测定部Ta用于测定壳体106内的温度。过热度导出部408用于将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的过热度导出。控制部406a基于壳体106内的温度和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过热度,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
此处,基于在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上与冷媒供给热量相关的壳体106的温度,和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的过热度,依据流向压缩机110的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这一高精度判断,决定是否打开第1倒吸阀162。因此,可以实现可抑制液压缩发生的、高可靠性空调机组10。
(6-2)变体示例B
在变体示例A中,基于各使用单元300A、300B的使用侧热交换器310、热源单元100A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40的出口处过热度,和流经上述热交换器310、140的冷媒量的平衡,计算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到压缩机110吸入侧冷媒的过热度,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如下计算:过热度导出部408根据设于蓄压器124入口附近的吸入冷媒温度传感器T2,和低压压力传感器P2的测定值求得的制冷循环中的蒸发温度,计算从使用单元300返回到压缩机110吸入侧的冷媒过热度。此时,可以计算出流入压缩机110的冷媒的当前过热度,其中包括旁通第2倒吸管170a等后,流入吸入管110a的冷媒。并且,控制部406a可以根据基于流入压缩机110的冷媒的当前过热度,和压缩机110的转数、流量调节阀150、320的开度等计算出的当前冷媒回路50的冷媒循环量,和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时,未在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中蒸发并流入吸入管110a的冷媒量,计算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冷媒时,流向压缩机110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出的冷媒与从使用单元300返回的冷媒混合之后的冷媒的过热度(预计过热度)。
(6-3)变体示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源单元100以水为热源,但不限于此。例如,热源单元100的热源也可以是空气。
(6-4)变体示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机组10可以是具备连接单元200,利用一部分使用单元300运行制冷,另一部分使用单元300运行送暖的装置,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本申请的制冷机示例的空调机组,也可以是不能同时运行制冷和送暖的装置。
(6-5)变体示例E
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上供给的是冷却了电子元件104后的空气,但不限于此。例如,空调机组10可以单独配置一个用于向电子元件104供气的风扇166,通过该风扇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供给壳体106内的空气。
(6-6)变体示例F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倒吸管160a上设有作为电磁阀的第1倒吸阀162和细管164。此外,在第1倒吸管160a上,如果加设开度可调的电动阀代替第1倒吸阀162和细管164,则控制单元400的存储器上将存储将电动阀调到规定开度时第1压力Pr1与第2压力Pr2的压力差ΔP,和流经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液体冷媒量的关系的相关信息,优选的,控制部406基于该信息根据计算出的压力差ΔP计算流量。
(6-7)变体示例G
控制部406的构成也可以如下:在图8的流程图的步骤S7中,当第1倒吸阀162打开后,依据传感器的测定结果,如判断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流向压缩机110的冷媒为潮湿状态,则在不满足步骤S8的条件下,也可将第1倒吸阀162关闭。
(6-8)变体示例H
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6判断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在使用前是否为潮湿状态。控制部406也可以在打开第1倒吸阀162,并使用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后,采用与上述判断方法同样的方法判断潮湿,并将判断结果作为关闭第1倒吸阀162的条件来使用。
此时,除上述判断方法外,也可以如下控制:例如,基于设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下游侧(第1倒吸管160a的下游侧,冷媒流动方向F中冷却用热交换器160的下游侧)的温度传感器的测定值,和冷媒低压饱和温度(例如,依据低压压力传感器P2的测定值计算的低压饱和温度)之差形成的过热度,关闭第1倒吸阀162。例如,具体而言,在设于冷却用热交换器160下游侧的温度传感器的测定值,和冷媒的低压饱和温度之差形成的过热度为规定值以下,则控制部406关闭第1倒吸阀162。
产业应用可能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抑制液压缩发生的、高可靠性的制冷机。
附图标记说明:
10 空调机组(制冷机)
50 冷媒回路
100(100A、100B) 热源单元
106 壳体
110 压缩机
110a 吸入管
140 热源侧热交换器(主热交换器)
160 冷却用热交换器
160a 第1倒吸管(管道)
162 第1倒吸阀(阀门)
300(300A、300B) 使用单元
310 使用侧热交换器
402 第1导出部
404 第2导出部
406、406a 控制部
408 过热度导出部
Pr1 第1压力
Pr2 第2压力
ΔP 压力差(第1压力与第2压力的压力差)
Ta 壳体内温度传感器(温度测定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8-049884号公报
Claims (12)
1.一种制冷机(10),其具备:热源单元(100),其具有压缩冷媒的压缩机(110)、在所述冷媒与热源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主热交换器(140)、收容所述压缩机及所述主热交换器的壳体(106)、接受所述冷媒的供给冷却所述壳体内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60)、对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切换所述冷媒供给/断供的阀(162);具有使用侧热交换器(310),与所述热源单元共同构成冷媒回路(50)的使用单元(300);以及控制所述阀开闭的控制部(406、406a),所述控制部在打开所述阀向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供给所述冷媒前,如果已向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供过所述冷媒的情况下,则判断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向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在向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供过所述冷媒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断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刚流出的所述冷媒是否全部为气体,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所述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第1导出部(402),其在所述阀打开时,在所述冷媒流向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媒流动方向上,导出比所述阀上游侧的第1压力(Pr1);以及第2导出部(404),其在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上,导出比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第2压力(Pr2),所述控制部(406)基于所述第1压力与所述第2压力间的压力差(ΔP),决定是否打开所述阀。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第1导出部(402),其在所述阀打开时,在所述冷媒流向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媒流动方向上,导出比所述阀上游侧的第1压力(Pr1);以及第2导出部(404),其在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上,导出比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第2压力(Pr2),所述控制部(406)基于所述第1压力与所述第2压力间的压力差(ΔP),决定是否打开所述阀。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测定所述壳体内温度的温度测定部(Ta),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温度,决定是否打开所述阀。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测定所述壳体内温度的温度测定部(Ta),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温度,决定是否打开所述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所述控制部(406a),在向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供给所述冷媒时,判流向给所述压缩机并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冷媒,和从所述使用单元返回的所述冷媒混合之后的所述冷媒是否为潮湿状态,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打开所述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第1导出部(402),其在所述阀打开时,在所述冷媒流向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媒流动方向上,导出比所述阀上游侧的第1压力(Pr1);以及第2导出部(404),其在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上,导出比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第2压力(Pr2),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1压力与所述第2压力间的压力差(ΔP),和从所述使用单元返回的所述冷媒量,决定是否打开所述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机,还具备测定所述壳体内温度的温度测定部(Ta);以及将从所述使用单元返回的所述冷媒的过热度导出的过热度导出部(408);所述控制部进而基于所述温度和所述过热度,决定是否打开所述阀。
10.如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配置在将所述压缩机的吸入管(110a)与连接所述主热交换器和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的管道(160a)上。
11.如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机,所述热源为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机,所述热源为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41340 | 2017-07-20 | ||
JP2017141340A JP6436196B1 (ja) | 2017-07-20 | 2017-07-20 | 冷凍装置 |
PCT/JP2018/026763 WO2019017350A1 (ja) | 2017-07-20 | 2018-07-17 | 冷凍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09651A CN110709651A (zh) | 2020-01-17 |
CN110709651B true CN110709651B (zh) | 2022-03-11 |
Family
ID=64655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37078.7A Active CN110709651B (zh) | 2017-07-20 | 2018-07-17 | 制冷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33410B2 (zh) |
EP (1) | EP3657097B1 (zh) |
JP (1) | JP6436196B1 (zh) |
CN (1) | CN110709651B (zh) |
WO (1) | WO201901735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739952B2 (en) * | 2020-07-13 | 2023-08-29 |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 Integrated space conditioning and water heating/coo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to |
CN112178871A (zh) * | 2020-09-21 | 2021-01-05 |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空调及存储介质 |
US11781760B2 (en) | 2020-09-23 | 2023-10-10 |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 Integrated space conditioning and water hea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to |
JP7265193B2 (ja) * | 2021-09-30 | 2023-04-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カスケード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99512A (ja) * | 1999-09-30 | 2001-04-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用熱源ユニット |
WO2011077720A1 (ja) * | 2009-12-22 | 2011-06-3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CN104343664A (zh) * | 2013-07-23 | 2015-02-11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压缩机及冷却系统 |
JP2015218939A (ja) * | 2014-05-16 | 2015-12-0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06489027A (zh) * | 2014-05-16 | 2017-03-08 | 阿特拉斯·科普柯空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压缩机装置以及用于该压缩机装置的冷却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66471A (ja) * | 1988-04-18 | 1989-10-24 | Hitachi Ltd | 冷凍機 |
JPH0849884A (ja) | 1994-08-03 | 1996-02-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水冷式の熱交換ユニット |
CA2151428C (en) * | 1995-06-09 | 1999-04-20 | Serge Dube | Cooling system for a compressor of a refrigerating system |
JP3047788B2 (ja) | 1995-09-07 | 2000-06-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
JP3719296B2 (ja) * | 1996-12-13 | 2005-11-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3861891B2 (ja) * | 2004-08-04 | 2006-12-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592617B2 (ja) | 2006-02-27 | 2010-12-0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冷却加熱装置 |
DE102012102404A1 (de) * | 2012-03-21 | 2013-09-26 | Bitzer Kühlmaschinenbau Gmbh | Kälteanlage |
US20130255932A1 (en) * | 2012-03-30 | 2013-10-03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Heat sink for a condensing unit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
-
2017
- 2017-07-20 JP JP2017141340A patent/JP6436196B1/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17 US US16/619,303 patent/US11333410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7-17 EP EP18835512.7A patent/EP3657097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7-17 WO PCT/JP2018/026763 patent/WO2019017350A1/ja unknown
- 2018-07-17 CN CN201880037078.7A patent/CN11070965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99512A (ja) * | 1999-09-30 | 2001-04-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用熱源ユニット |
WO2011077720A1 (ja) * | 2009-12-22 | 2011-06-3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CN104343664A (zh) * | 2013-07-23 | 2015-02-11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压缩机及冷却系统 |
JP2015218939A (ja) * | 2014-05-16 | 2015-12-0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06489027A (zh) * | 2014-05-16 | 2017-03-08 | 阿特拉斯·科普柯空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压缩机装置以及用于该压缩机装置的冷却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020087A (ja) | 2019-02-07 |
JP6436196B1 (ja) | 2018-12-12 |
CN110709651A (zh) | 2020-01-17 |
WO2019017350A1 (ja) | 2019-01-24 |
EP3657097A4 (en) | 2021-04-21 |
US20200149785A1 (en) | 2020-05-14 |
US11333410B2 (en) | 2022-05-17 |
EP3657097B1 (en) | 2023-06-07 |
EP3657097A1 (en) | 2020-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41211B (zh) | 制冷机 | |
CN110709651B (zh) | 制冷机 | |
JP5855312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991989B2 (ja) | 冷凍空調装置 | |
JP6005255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US20110016897A1 (en) | Air conditioning-hot water supply combined system | |
JP596851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8185841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15078800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20183857A (ja) | 電気自動車用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6038382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67373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202073B2 (ja) | 冷凍空気調和装置 | |
JP6589946B2 (ja) | 冷凍装置 | |
JP6758506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4081196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制御方法 | |
JP2019020089A (ja) | 冷凍装置 | |
WO2015182484A1 (ja) | 冷凍装置 | |
JP5479625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制御方法 | |
JP653762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KR101264472B1 (ko) | 냉매 시스템 연동 물 순환 시스템 | |
WO2017138243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US20230324086A1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