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8670A - 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98670A
CN110698670A CN201911054547.9A CN201911054547A CN110698670A CN 110698670 A CN110698670 A CN 110698670A CN 201911054547 A CN201911054547 A CN 201911054547A CN 110698670 A CN110698670 A CN 110698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rane
polyimide film
temperature
film
b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545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98670B (zh
Inventor
杨海霞
刘付林
杨士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riority to CN20191105454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986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98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8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98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8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6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3/10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G73/1067Wholly aromatic polyimides, i.e. having both tetracarboxylic and diamino moieties aromatically bou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6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3/10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G73/1042Copolyimides derived from at least two different tetracarboxylic compounds or two different diamino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6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3/10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G73/1057Polyimides containing other atoms than carbon, hydrogen, nitrogen or oxygen in the main ch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J2361/00 - C08J2377/00
    • C08J2379/04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Polyhydraz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J2379/08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涂层与薄膜间在LEO环境中冷热循环下极易开裂、分层或脱落以及氧化层会产生裂纹、致密程度低的问题。本申请的碳硼烷改性耐原子氧聚酰亚胺薄膜,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
Figure DDA0002256204350000011
式I中,m:n=1:100~100:0。本申请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可以用于近地轨道(LEO)空间飞行器和核电站的耐高温防辐射材料等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优异的热氧稳定性和耐原子氧性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PI)薄膜凭借其轻质高强、高绝缘、低介电、耐高低温、抗辐射以及优异的力学性能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如航天器外层热控材料、太阳能电池阵列基板、太阳帆以及遥感摄影和图像显示等光学器件。
地球近地轨道环境(low earth orbit,LEO)是指距离地球200km~700km的低轨道空间,是气象卫星等功能卫星、宇宙飞船以及空间站等飞行器的主要运行区域。而在此区域内,大气层上方的氧气分子受波长小于243nm的太阳紫外线辐照,光致分解产生原子氧(atomic oxygen,AO),粒子密度约105~108atoms/cm3,且其含量高达80%。当飞行器正常运行时,AO相当于以4~5eV的动能与之碰撞,加之其超强的氧化性,会诱发聚合物材料降解,而降解挥发物还可能对材料造成更加严重的二次污染,导致材料结构被破坏,各项性能下降甚至失效,无法继续执行任务。考虑到飞行器的制造与维护费用高昂,且不易回收等弊端,开发近地轨道环境使用的耐原子氧聚酰亚胺薄膜,从而延长飞行器在LEO环境下的服役时间,对我国国防军工事业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提高薄膜耐原子氧性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在聚酰亚胺薄膜表面涂覆耐原子氧涂层,如GrO3、Al2O3、SiO2或氟树脂涂层等。Huifeng Mu等(Vacuum,2019,165:7–11)通过等离子体聚合将SiOx涂覆到Kapton表面,将复合薄膜的原子氧侵蚀速率由30×10-25cm3/atom降至2.2×10-25cm3/atom。Hong Qi等(Corrosion Science,2017,124:56–62)将镁合金通过磁控溅射沉积到Kapton表面,将复合薄膜的原子氧辐照失重降至0.26mg/cm2。Irina Gouzman等(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2010,2(7):1835-1843)通过液相沉积法在Kapton表面沉积TiO2,复合膜的原子氧辐照失重降至Kapton的1%~2%。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复合薄膜抗原子氧剥蚀性能,但涂层与薄膜热膨胀系数的差别,以及异质界面的存在,使得涂层与薄膜间在LEO环境中冷热循环下极易开裂、分层或脱落。第二种方法是开发含磷、含硅、含锆的本征型耐原子氧聚酰亚胺薄膜。美国NASALangley中心的研究人员(High Performance Polymer,2001,13:23-34,High PerformancePolymer,2003,15:18l-195)将有苯基氧化膦(PPO)基团引入到聚酰亚胺中,原子氧与磷原位反应在聚合物表面形成无机氧化磷层或多聚磷酸盐层,提高了薄膜耐原子氧性能。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的研究人员(High Performance Polymer,2004,16l:303-3l8)将笼形低聚倍半硅氧(POSS)基团通过共聚的方式引入到聚酰亚胺分子主链与侧链中,经原子氧辐照后,在薄膜表面形成SiO2保护层,降低了原子氧侵蚀速率。但这些氧化层因其体积收缩效应,会产生裂纹而均达不到致密的程度。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涂层与薄膜间在LEO环境中冷热循环下极易开裂、分层或脱落以及氧化层会产生裂纹、致密程度低的问题。
本申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碳硼烷改性耐原子氧聚酰亚胺薄膜,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031
式I中,Ar1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或两种的任意组合: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032
式I中,Ar2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033
式I中,m:n=1:100~100: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式I中,m:n=10:90~50:5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50±2μm,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320℃,空气中5%失重温度大于600℃,空气中10%失重温度大于620℃,空气中750℃残重大于60%,原子氧辐照后失重为0.11~0.81mg/cm2,平均原子氧侵蚀速率低至2.3~17.1×10- 25cm3/atom。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芳香族二胺与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溶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再加入芳香族二酐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将所得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在基板上流延成湿膜,并于真空条件下程序升温热亚胺化,得到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粉末和芳香族二胺粉末在氮气气氛中溶于非极性质子溶剂,在机械搅拌下形成均相溶液;
步骤2:在低温下,向步骤1所得的均相溶液中加入芳香族二酐粉末,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将所得的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减压抽滤真空脱泡后密封保存;
步骤3:将步骤2所得的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在基板上刮制成膜,程序升温并恒温,使湿膜流延平整,真空条件下梯度升温,使聚酰胺酸完全亚胺化,待温度降至室温,得到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芳香族二胺为对苯二胺、3,4'-二氨基二苯醚、1,4-双(4-氨基苯氧基)苯、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4,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联苯、4-氨基苯甲酸(4-氨基苯基)酯、4,4'-双(4-氨基苯基)对苯二酸酯、4,4'-双(2-三氟甲基-4-氨基苯基)对苯二酸酯、4,4'-二氨基苯酰替苯胺、4,4'-双(4-氨基苯基)对苯二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按照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极性非质子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间甲酚和γ-羟基丁酸内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按照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芳香族二酐为3,3',4,4'-联苯四酸二酐、双环己基-3,4,3',4'-四酸二酐、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2,3,3',4'-二苯酮四酸二酐、2,3,3',4'-二苯醚四酸二酐、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4,4'-双(偏苯三酸酐)苯酯、4,4'-双(偏苯三酸酐)萘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按照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缩聚反应温度为0~30℃,缩聚反应时间为24~48h。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程序升温为25~120℃,恒温时间为1~4h,梯度升温为120~400℃,升温速率为1~20℃/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1)本申请提供的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耐高温、极强的热氧稳定性、优异的耐原子氧辐照特性等,可满足近地轨道(LEO)空间飞行器和核电站的耐高温防辐射材料等领域的使用要求。
2)本申请提供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大体积碳硼烷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分子链的位阻效应,限制了分子链的自由运动,使分子链运动状态的转变即玻璃化转变向高温方向移动,提高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在空气中与高温下暴露过程中,会在薄膜表面形成钝化层,减缓热量进一步侵蚀内部聚合物,大幅降低薄膜在空气中的降解速率,提高薄膜在空气中的分解温度以及残碳率,进而提高薄膜的阻燃性能。
3)本申请提供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暴露在原子氧环境下,会在薄膜表面形成钝化层,大幅降低薄膜的原子氧辐照失重,致密的氧化层能阻碍原子氧进一步侵蚀内部聚合物,因此原子氧侵蚀速率也大幅降低。
4)本申请提供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通过控制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其他芳香族二胺的配比,可以实现对聚酰亚胺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热氧稳定性和耐原子氧性能的调控。本申请制备的聚酰亚胺兼具优异的热氧稳定性以及耐原子氧特性,可作为涂层或薄膜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近地轨道飞行器材料,也可用于核电站的耐高温防辐射材料,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为实施例9与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的红外谱图;
图2为实施例9与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的动态力学热分析(DMA)曲线;
图3为实施例9与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中的热失重(TGA)曲线;
图4为实施例9与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的原子氧辐照失重曲线;
图5为实施例9与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的原子氧侵蚀速率曲线;
图6为实施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经原子氧辐照后的表面图,放大倍数25000倍;
图7为实施例7中聚酰亚胺薄膜经原子氧辐照后的表面图,放大倍数25000倍;
图8为实施例9中聚酰亚胺薄膜经原子氧辐照后的表面图,放大倍数25000倍;
图9为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经原子氧辐照后的表面图,放大倍数25000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申请的原理。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碳硼烷改性耐原子氧聚酰亚胺薄膜,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071
式I中,Ar1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或两种的任意组合: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072
式I中,Ar2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或两种的任意组合: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073
式I中,m:n=1:100~10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耐高温、极强的热氧稳定性、优异的耐原子氧辐照特性等,可满足近地轨道(LEO)空间飞行器和核电站的耐高温防辐射材料等领域的使用要求。
具体来说,本申请提供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大体积碳硼烷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分子链的位阻效应,限制了分子链的自由运动,使分子链运动状态的转变即玻璃化转变向高温方向移动,提高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在空气中与高温下暴露过程中,会在薄膜表面形成钝化层,减缓热量进一步侵蚀内部聚合物,大幅降低薄膜在空气中的降解速率,提高薄膜在空气中的分解温度以及残碳率,进而提高薄膜的阻燃性能。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暴露在原子氧环境下,会在薄膜表面形成钝化层,大幅降低薄膜的原子氧辐照失重,致密的氧化层能阻碍原子氧进一步侵蚀内部聚合物,因此原子氧侵蚀速率也大幅降低。
另外,本申请提供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通过控制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其他芳香族二胺的配比,可以实现对聚酰亚胺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热氧稳定性和耐原子氧性能的调控。本申请制备的聚酰亚胺兼具优异的热氧稳定性以及耐原子氧特性,可作为涂层或薄膜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近地轨道飞行器材料,也可用于核电站的耐高温防辐射材料,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需要说明的是,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用的是对位氨基与间位氨基的混合物,有如下优点,纯对位氨基的单体溶解性不如间位单体,且分子链扭曲程度较高,位阻较大,二者混合使用可以有效调控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溶解性,提高聚合物的反应性,从而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
Ar1采用上述基团是因为,首先必须使用芳香族结构,若用脂环族结构耐热性与耐原子氧性能会下降,主要采用α构象的二酐单体,因为α构象的引入可以提高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可以制备更高固含量的PAA树脂;C-F与C=O键的引入可以提高耐原子氧性能,但含氟单体的引入会严重影响耐热性能;酯基与酰胺结构的引入会增加分子链间相互作用,提高薄膜整体的热性能。
Ar2采用上述基团是因为,引入的含氟单体活性较低,与含碳硼烷二胺活性相当,反应性更为匹配,酯基与酰胺结构引入会增强分子间的作用力,单一的二胺难以平衡薄膜的综合性能,优选两种二胺搭配使用,刚性结构搭配柔性结构,可以调控力学性能与耐热性能的平衡。
为了能够在保证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足够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耐原子氧性能,示例性地,上述式I中,m:n=10:90~50:50。将m和n的比例限定在上述范围,能够更好地平衡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耐原子氧性能,如果大体积碳硼烷结构数量过多,会大大降低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而如果大体积碳硼烷结构数量过少,其对聚酰亚胺的耐原子氧性能改进较小,无法满足近地轨道(LEO)空间飞行器和核电站的耐高温防辐射材料等领域的使用要求。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将芳香族二胺与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溶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再加入芳香族二酐(例如,芳香族四羧酸二酐)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将所得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在基板上流延成湿膜,并于真空条件下程序升温热亚胺化,得到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与上述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有益效果基本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此外,上述制备方法步骤简单,适用于聚酰亚胺的工业化生产。
具体来说,上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粉末和芳香族二胺粉末在氮气气氛中溶于非极性质子溶剂,在机械搅拌下形成均相溶液;
步骤2:在低温下,向步骤1所得的均相溶液中加入芳香族二酐粉末,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将所得的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减压抽滤真空脱泡后,于0~4℃环境下密封保存;
步骤3:将步骤2所得的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在基板上刮制成膜,程序升温并恒温,使湿膜流延平整,真空条件下梯度升温至400℃,使聚酰胺酸完全亚胺化,待温度降至室温,得到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
示例性地,上述步骤1中,芳香族二胺为对苯二胺(p-PDA)、3,4'-二氨基二苯醚(3,4'-ODA)、1,4-双(4-氨基苯氧基)苯(1,4,4-APB)、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6FAPB)、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TFDB)、4,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联苯(6FBAB)、4-氨基苯甲酸(4-氨基苯基)酯(APAB)、4,4'-双(4-氨基苯基)对苯二酸酯(BPTP)、4,4'-双(2-三氟甲基-4-氨基苯基)对苯二酸酯(6FBPTP)、4,4'-二氨基苯酰替苯胺(DABA)、4,4'-双(4-氨基苯基)对苯二酰胺(BPTA)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按照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上述步骤1中,极性非质子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N-二甲基甲酰胺(DMF)、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亚砜(DMSO)、间甲酚(m-Cresol)和γ-羟基丁酸内酯(GBL)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按照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上述步骤2中,芳香族二酐为3,3',4,4'-联苯四酸二酐(s-BPDA)、双环己基-3,4,3',4'-四酸二酐(HBPDA)、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α-BPDA)、2,3,3',4'-二苯酮四酸二酐(α-BTDA)、2,3,3',4'-二苯醚四酸二酐(α-ODPA)、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4,4'-双(偏苯三酸酐)苯酯(TAHQ)、4,4'-双(偏苯三酸酐)萘酯(NTAHQ)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按照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上述步骤2中,缩聚反应温度为0~30℃,例如,20~30℃,缩聚反应时间为24~48h,例如,30~48h,聚酰胺酸树脂溶液的固含量为10%~35%,例如,25%~30%,表观粘度为1.0×104cP~20.0×104cP。其中,将缩聚反应温度限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适当提升含碳硼烷二胺的反应活性,将反应时间适当延长是为了使单体反应充分,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同时控制固含量与粘度是为了减少溶剂的用量,涂出较厚的薄膜时便于溶剂挥发,减少孔隙率等缺陷。
上述步骤3中,程序升温为25~120℃,恒温时间为1~4h,梯度升温为120~400℃,升温速率为1~20℃/min,例如,2~5℃/min。第一段升温过程在鼓风烘箱中进行,此阶段主要是让胶膜流延平整,同时挥发大量的溶剂,较少成品膜中的孔隙等缺陷,第二阶段的升温过程在真空烘箱中进行,防止氨基端基的氧化,更好的真空脱泡,同时平稳地升温过程利于亚胺化时分子链取向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本申请的碳硼烷改性耐原子氧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和制备方法所制备的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50±2μm,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320℃,空气中5%失重温度大于600℃,空气中10%失重温度大于620℃,空气中750℃残重大于60%,原子氧辐照后失重为0.11~0.81mg/cm2,平均原子氧侵蚀速率低至2.3~17.1×10-25cm3/atom。
本申请中,所述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能从公开商业途径获得。
实施例1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00ml三口瓶内加入2.7251g(25.2mmol)PDA、2.1626g(10.8mmol)3,4'-ODA、1.3058g(4.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48.7g NMP,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1.7688g(40.0mmol)α-BPDA粉末,并补加15.0g NMP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22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35h,得到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10.8×104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10mol.%。
(2)将上述所得聚酰胺酸树脂溶液用G1砂芯漏斗抽滤后,在真空环境下脱泡6h,接着倒在干净的玻璃基板上,并使用65#型号涂膜杆在自动涂膜机上均匀地涂成一定厚度的聚酰胺酸湿膜。将湿膜置于12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1h,除去部分溶剂,再放入真空烘箱中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至400℃,并于200℃和300℃各恒温1h,在400℃恒温30min,待冷却至室温后,将基板浸泡于沸水中至薄膜从玻璃板上剥离。将剥离后的薄膜在鼓风烘箱中120℃干燥2h,除去薄膜吸收/吸附的水分,其主要性能如表1所示。
表1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薄膜厚度 50±2μm
玻璃化转变温度T<sub>g</sub>(DMA) 329℃
空气中5%失重温度 604℃
空气中10%失重温度 626℃
空气中750℃残重 69.0%
AO辐照失重(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0.72mg/cm<sup>2</sup>
AO侵蚀速率(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15.2×10<sup>-25</sup>cm<sup>3</sup>/atom
实施例2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50ml三口瓶内加入2.7251g(25.2mmol)PDA、3.1572g(10.8mmol)1,4,4'-APB、1.3058g(4.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65.3g NMP,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2.8887g(40.0mmol)α-BTDA粉末,并补加15.0g NMP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20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35h,得到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26.1×104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1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70#型号,亚胺化过程与实施例1步骤(2)中亚胺化过程一样,得到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如表2所示。
表2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薄膜厚度 50±2μm
玻璃化转变温度T<sub>g</sub>(DMA) 343℃
空气中5%失重温度 609℃
空气中10%失重温度 631℃
空气中750℃残重 72.9%
AO辐照失重(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0.81mg/cm<sup>2</sup>
AO侵蚀速率(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17.1×10<sup>-25</sup>cm<sup>3</sup>/atom
实施例3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00ml三口瓶内加入2.4223g(22.4mmol)PDA、1.9223g(9.6mmol)3,4'-ODA、2.6115g(8.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41.2g NMP,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1.7688g(40.0mmol)α-BPDA粉末,并补加15.0g NMP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25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38h,得到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8.0×104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2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60#型号,亚胺化过程与实施例1步骤(2)中亚胺化过程一样,得到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如表3所示。
表3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薄膜厚度 50±2μm
玻璃化转变温度T<sub>g</sub>(DMA) 340℃
空气中5%失重温度 606℃
空气中10%失重温度 628℃
空气中750℃残重 76.2%
AO辐照失重(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0.47mg/cm<sup>2</sup>
AO侵蚀速率(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9.9×10<sup>-25</sup>cm<sup>3</sup>/atom
实施例4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50ml三口瓶内加入15.4992g(32.0mmol)6FBPTP、2.6115g(8.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50.9gDMAc,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2.2524g(40.0mmol)HBPDA粉末,并补加20.0g DMAc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30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48h,得到淡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6.7×104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2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50#型号。将湿膜置于12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1h,除去部分溶剂,再放入真空烘箱中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20℃,并于200℃和300℃各恒温1h,在320℃恒温30min,待冷却至室温后,将基板浸泡于沸水中至薄膜从玻璃板上剥离。将剥离后的薄膜在鼓风烘箱中120℃干燥2h,除去薄膜吸收/吸附的水分,其主要性能如表4所示。
表4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薄膜厚度 50±2μm
玻璃化转变温度T<sub>g</sub>(DMA) 292℃
空气中5%失重温度 466℃
空气中10%失重温度 497℃
空气中750℃残重 3.3%
AO辐照失重(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0.51mg/cm<sup>2</sup>
AO侵蚀速率(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10.8×10<sup>-25</sup>cm<sup>3</sup>/atom
实施例5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50ml三口瓶内加入3.6518g(16.0mmol)APAB、3.6360g(16.0mmol)DABA、2.6115g(8.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75.1g DMAc,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8.3332g(40.0mmol)TAHQ粉末,并补加25.0g DMAc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22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38h,得到淡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1.1×105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2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70#型号。将湿膜置于12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1h,除去部分溶剂,再放入真空烘箱中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50℃,并于200℃和300℃各恒温1h,在350℃恒温30min,待冷却至室温后,将基板浸泡于沸水中至薄膜从玻璃板上剥离。将剥离后的薄膜在鼓风烘箱中120℃干燥2h,除去薄膜吸收/吸附的水分,其主要性能如表5所示。
表5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薄膜厚度 50±2μm
玻璃化转变温度T<sub>g</sub>(DMA)
空气中5%失重温度 616℃
空气中10%失重温度 652℃
空气中750℃残重 81.5%
AO辐照失重(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0.44mg/cm<sup>2</sup>
AO侵蚀速率(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9.3×10<sup>-25</sup>cm<sup>3</sup>/atom
实施例6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50ml三口瓶内加入14.1238g(28.0mmol)6FBAB、3.9173g(12.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66.3gDMAc,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2.4086g(40.0mmol)α-ODPA粉末,并补加25.0g DMAc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25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38h,得到淡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9.4×104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3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60#型号。将湿膜置于12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1h,除去部分溶剂,再放入真空烘箱中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50℃,并于200℃和300℃各恒温1h,在350℃恒温30min,待冷却至室温后,将基板浸泡于沸水中至薄膜从玻璃板上剥离。将剥离后的薄膜在鼓风烘箱中120℃干燥2h,除去薄膜吸收/吸附的水分,其主要性能如表6所示。
表6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薄膜厚度 50±2μm
玻璃化转变温度T<sub>g</sub>(DMA) 328℃
空气中5%失重温度 558℃
空气中10%失重温度 595℃
空气中750℃残重 16.7%
AO辐照失重(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0.31mg/cm<sup>2</sup>
AO侵蚀速率(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6.6×10<sup>-25</sup>cm<sup>3</sup>/atom
实施例7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00ml三口瓶内加入2.1195g(19.6mmol)PDA、1.6820g(8.4mmol)3,4'-ODA、3.9173g(12.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40.5g NMP,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1.7688g(40.0mmol)α-BPDA粉末,并补加15.0g NMP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26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42h,得到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4.4×104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3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60#型号,亚胺化过程与实施例1步骤(2)中亚胺化过程一样,得到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如表7所示。
表7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薄膜厚度 50±2μm
玻璃化转变温度T<sub>g</sub>(DMA) 352℃
空气中5%失重温度 611℃
空气中10%失重温度 632℃
空气中750℃残重 81.2%
AO辐照失重(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0.38mg/cm<sup>2</sup>
AO侵蚀速率(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8.0×10<sup>-25</sup>cm<sup>3</sup>/atom
实施例8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00ml三口瓶内加入1.8168g(12.0mmol)PDA、1.4417g(12.0mmol)3,4'-ODA、5.2230g(16.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37.1g NMP,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1.7688g(40.0mmol)α-BPDA粉末,并补加15.0g NMP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28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45h,得到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2.5×104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4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55#型号,亚胺化过程与实施例1步骤(2)中亚胺化过程一样,得到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如表8所示。
表8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薄膜厚度 50±2μm
玻璃化转变温度T<sub>g</sub>(DMA) 366℃
空气中5%失重温度 615℃
空气中10%失重温度 653℃
空气中750℃残重 86.5%
AO辐照失重(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0.24mg/cm<sup>2</sup>
AO侵蚀速率(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5.0×10<sup>-25</sup>cm<sup>3</sup>/atom
实施例9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00ml三口瓶内加入1.5140g(14.0mmol)PDA、1.2014g(6.0mmol)3,4'-ODA、6.5288g(20.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34.0g NMP,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1.7688g(40.0mmol)α-BPDA粉末,并补加15.0g NMP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30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48h,得到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1.6×104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5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50#型号,亚胺化过程与实施例1步骤(2)中亚胺化过程一样,得到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如表9所示。
表9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191
比较例1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50ml三口瓶内加入3.0279g(28.0mmol)PDA、2.4028g(12.0mmol)3,4'-ODA和77.5gNMP,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1.7688g(40.0mmol)α-BPDA粉末,并补加20.0g NMP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15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24h,得到黄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2.9×105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90#型号,亚胺化过程与实施例1步骤(2)中亚胺化过程一样,得到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如表10所示。
表10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202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211
比较例2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50ml三口瓶内加入8.5666g(20.0mmol)6FAPB、6.4048g(20.0mmol)TFDB和73.2gDMAc,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7.7696g(40.0mmol)6FDA粉末,并补加25.0g DMAc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25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30h,得到无色透明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2.0×105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60#型号。将湿膜置于12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1h,除去部分溶剂,再放入真空烘箱中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并于200℃和300℃各恒温1h,待冷却至室温后,将基板浸泡于沸水中至薄膜从玻璃板上剥离。将剥离后的薄膜在鼓风烘箱中120℃干燥2h,除去薄膜吸收/吸附的水分,其主要性能如表11所示。
表11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212
Figure BDA0002256204330000221
比较例3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50ml三口瓶内加入11.1472g(32.0mmol)BPTP、2.6115g(8.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61.6gNMP,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1.7688g(40.0mmol)α-BPDA粉末,并补加15.0g NMP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25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38h,得到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9.5×104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2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60#型号,亚胺化过程与实施例1步骤(2)中亚胺化过程一样,得到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如表12所示。
表12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薄膜厚度 50±2μm
玻璃化转变温度T<sub>g</sub>(DMA) —(膜脆)
空气中5%失重温度 608℃
空气中10%失重温度 631℃
空气中750℃残重 78.3%
AO辐照失重(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0.45mg/cm<sup>2</sup>
AO侵蚀速率(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9.6×10<sup>-25</sup>cm<sup>3</sup>/atom
比较例4
(1)在一个装有机械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以及温度计的100ml三口瓶内加入9.3546g(32.0mmol)1,4,4'-APB、2.6115g(8.0mmol)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和56.2g NMP,在25℃条件下恒温搅拌2h至二胺单体完全溶解。随后添加冰浴使环境温度降至0~5℃,并向上述三口瓶内分批加入11.7688g(40.0mmol)α-BPDA粉末,并补加15.0g NMP冲洗瓶口瓶壁以及搅拌桨上残留的单体粉末,调整固含量至25wt.%。待二酐单体全部加完后,25℃条件下继续恒温搅拌反应38h,得到红棕色粘稠聚酰胺酸树脂,树脂溶液25℃的表观粘度为7.0×104cP,其中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摩尔分数为20mol.%。
(2)采用与实施例1步骤(2)相同的方法制备聚酰氨酸湿膜,不同的是涂膜杆采用60#型号,亚胺化过程与实施例1步骤(2)中亚胺化过程一样,得到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如表13所示。
表13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性能
薄膜厚度 50±2μm
玻璃化转变温度T<sub>g</sub>(DMA) 319℃
空气中5%失重温度 594℃
空气中10%失重温度 621℃
空气中750℃残重 72.8%
AO辐照失重(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0.50mg/cm<sup>2</sup>
AO侵蚀速率(3.33×10<sup>20</sup>atoms/cm<sup>2</sup>通量) 10.6×10<sup>-25</sup>cm<sup>3</sup>/atom
对比表1~表13中的数据可知,相比于未添加碳硼烷结构的体系,当向聚酰亚胺树脂中引入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后,所得薄膜的玻璃化温度会得到显著提高,热氧稳定性大幅增强,同时显示出优异的耐原子氧辐照性能。
对比表1~表9与表12、表13中的数据可知,刚性链段的引入可以提高薄膜的耐热性能,而柔性链段的引入可以提高薄膜的韧性,因此二者的相对含量对于薄膜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平衡尤为重要。薄膜的耐原子氧辐照特性与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的含量呈明显正相关性。
图1为实施例9与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的红外谱图;图2为实施例9与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的动态力学热分析(DMA)曲线;图3为实施例9与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中的热失重(TGA)曲线。其中,图1中2600cm-1处为B-H键的伸缩振动峰,表明碳硼烷结构成功引入到聚酰亚胺中,1780cm-1与1730cm-1处为亚胺环的信号,表明亚胺化完全;图2表明碳硼烷的引入可以提高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由304℃提升至370℃;图3表明碳硼烷的引入极大程度提升了薄膜的热氧稳定性,800℃残重由0%提升至88.7%
图4为实施例9与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的原子氧辐照失重曲线;图5为实施例9与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的原子氧侵蚀速率曲线。其中,图4与图5表明了碳硼烷的引入极大程度提升了薄膜的耐原子氧性能,原子氧辐照失重由1.48mg/cm2降至0.11mg/cm2,同时侵蚀速率也低至2.3×10-25cm3/atom,约为未添加的7.4%。
图6为实施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经原子氧辐照后的表面图,放大倍数25000倍;图7为实施例7中聚酰亚胺薄膜经原子氧辐照后的表面图,放大倍数25000倍;图8为实施例9中聚酰亚胺薄膜经原子氧辐照后的表面图,放大倍数25000倍;图9为比较例1中聚酰亚胺薄膜经原子氧辐照后的表面图,放大倍数25000倍。随碳硼烷含量的增多,薄膜经原子氧辐照后表面锥坑状结构变致密,当含硼量到11%(实施例9)时,表面非常致密,没有任何裂纹缺陷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碳硼烷改性耐原子氧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在于,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
Figure FDA0002256204320000011
式I中,Ar1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或两种的任意组合:
Figure FDA0002256204320000012
式I中,Ar2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
Figure FDA0002256204320000013
式I中,m:n=1:100~10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硼烷改性耐原子氧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在于,式I中,m:n=10:90~5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硼烷改性耐原子氧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50±2μm,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320℃,空气中5%失重温度大于600℃,空气中10%失重温度大于620℃,空气中750℃残重大于60%,原子氧辐照后失重为0.11~0.81mg/cm2,平均原子氧侵蚀速率低至2.3~17.1×10-25cm3/atom。
4.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芳香族二胺与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溶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再加入芳香族二酐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将所得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在基板上流延成湿膜,并于真空条件下程序升温热亚胺化,得到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1,7-二(氨基亚苯基)间位碳硼烷粉末和芳香族二胺粉末在氮气气氛中溶于非极性质子溶剂,在机械搅拌下形成均相溶液;
步骤2:向步骤1所得的均相溶液中加入芳香族二酐粉末,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将所得的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减压抽滤真空脱泡后密封保存;
步骤3:将步骤2所得的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在基板上刮制成膜,程序升温并恒温,使湿膜流延平整,真空条件下梯度升温,使聚酰胺酸完全亚胺化,待温度降至室温,得到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族二胺为对苯二胺、3,4'-二氨基二苯醚、1,4-双(4-氨基苯氧基)苯、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4,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联苯、4-氨基苯甲酸(4-氨基苯基)酯、4,4'-双(4-氨基苯基)对苯二酸酯、4,4'-双(2-三氟甲基-4-氨基苯基)对苯二酸酯、4,4'-二氨基苯酰替苯胺、4,4'-双(4-氨基苯基)对苯二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按照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非质子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间甲酚和γ-羟基丁酸内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按照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族二酐为3,3',4,4'-联苯四酸二酐、双环己基-3,4,3',4'-四酸二酐、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2,3,3',4'-二苯酮四酸二酐、2,3,3',4'-二苯醚四酸二酐、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4,4'-双(偏苯三酸酐)苯酯、4,4'-双(偏苯三酸酐)萘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按照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缩聚反应温度为0~30℃,缩聚反应时间为24~48h。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升温为25~120℃,恒温时间为1~4h,梯度升温为120~400℃,升温速率为1~20℃/min。
CN201911054547.9A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06986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54547.9A CN110698670B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54547.9A CN110698670B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8670A true CN110698670A (zh) 2020-01-17
CN110698670B CN110698670B (zh) 2024-01-23

Family

ID=69202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54547.9A Active CN110698670B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9867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2758A (zh) * 2020-05-11 2020-08-28 浙江中科玖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热膨胀系数的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21878A (zh) * 2020-06-30 2020-09-29 郑州原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gc-ms测定碳硼烷含量的方法及确定碳硼烷重排反应进度的方法
CN114736371A (zh) * 2022-03-03 2022-07-12 江阴市云达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导热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60568A (zh) * 2022-07-25 2022-10-11 波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支化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聚酰亚胺薄膜和聚酰亚胺制品
CN116023657A (zh) * 2023-02-10 2023-04-2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硅硼协同改性耐原子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5791A (zh) * 2005-02-11 2008-01-30 通用电气公司 热稳定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制造方法和包含它的制品
CN101201081A (zh) * 2006-08-02 2008-06-18 米巴·格来特来格有限公司 轴承元件的减摩层
US7534846B2 (en) * 2004-08-24 2009-05-19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Onium-modified polym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1616967A (zh) * 2007-01-17 2009-12-30 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纳米泡孔聚合物泡沫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96905A (zh) * 2008-10-28 2011-09-21 巴斯夫欧洲公司 多层模制品中的纳米尺度ir吸收剂
CN103044312A (zh) * 2012-11-26 2013-04-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含碳癸硼烷聚酰亚胺单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81091A (zh) * 2014-03-15 2014-06-2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含碳硼烷结构的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
CN104109327A (zh) * 2014-07-08 2014-10-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取向膜材料及制备方法、取向膜及制备方法
CN104945627A (zh) * 2015-07-28 2015-09-3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一种制备具有超高耐热性聚酰亚胺聚合物的方法
CN108659533A (zh) * 2018-06-12 2018-10-16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高耐热超低膨胀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4846B2 (en) * 2004-08-24 2009-05-19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Onium-modified polym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1115791A (zh) * 2005-02-11 2008-01-30 通用电气公司 热稳定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制造方法和包含它的制品
CN101201081A (zh) * 2006-08-02 2008-06-18 米巴·格来特来格有限公司 轴承元件的减摩层
CN101616967A (zh) * 2007-01-17 2009-12-30 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纳米泡孔聚合物泡沫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96905A (zh) * 2008-10-28 2011-09-21 巴斯夫欧洲公司 多层模制品中的纳米尺度ir吸收剂
CN103044312A (zh) * 2012-11-26 2013-04-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含碳癸硼烷聚酰亚胺单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81091A (zh) * 2014-03-15 2014-06-2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含碳硼烷结构的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
CN104109327A (zh) * 2014-07-08 2014-10-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取向膜材料及制备方法、取向膜及制备方法
CN104945627A (zh) * 2015-07-28 2015-09-3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一种制备具有超高耐热性聚酰亚胺聚合物的方法
CN108659533A (zh) * 2018-06-12 2018-10-16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高耐热超低膨胀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AO XING等: "《Carborane polyimide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RSC ADVANCES》 *
TAO XING等: "《Carborane polyimide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RSC ADVANCES》, vol. 4, no. 96, 31 December 2014 (2014-12-31), pages 53628 - 53633 *
何天白等: "《海外高分子科学的新进展》", 30 September 1997, 化学工业出版社, pages: 23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2758A (zh) * 2020-05-11 2020-08-28 浙江中科玖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热膨胀系数的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92758B (zh) * 2020-05-11 2022-05-20 浙江中科玖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热膨胀系数的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21878A (zh) * 2020-06-30 2020-09-29 郑州原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gc-ms测定碳硼烷含量的方法及确定碳硼烷重排反应进度的方法
CN114736371A (zh) * 2022-03-03 2022-07-12 江阴市云达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导热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60568A (zh) * 2022-07-25 2022-10-11 波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支化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聚酰亚胺薄膜和聚酰亚胺制品
CN116023657A (zh) * 2023-02-10 2023-04-2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硅硼协同改性耐原子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8670B (zh) 2024-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8670A (zh) 一种碳硼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10222B (zh) 聚酰胺-酰亚胺前体、聚酰胺-酰亚胺薄膜和包括该聚酰胺-酰亚胺薄膜的显示装置
EP0822954A1 (en) Polyamic acid precursor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polyimidebenzoxazole
CN111040164B (zh) 一种低热膨胀系数无色透明非氟型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EP2178952A1 (en) Polyimide film with improved thermal stability
CN109627439B (zh) 一种含笼状磷酸酯结构的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JP7292260B2 (ja) ポリアミド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ポリアミド酸溶液、ポリイミド、ポリイミド膜、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フレキシブル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210556A (zh) 聚醯胺酸、聚醯胺酸溶液、聚醯亞胺、聚醯亞胺膜、積層體、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裝置
TW201800445A (zh) 聚醯胺酸、聚醯胺酸溶液、聚醯亞胺、及聚醯亞胺基板與其等之製造方法
CN114280887A (zh) 一种碱性水系显影的负型感光性固态胶膜及其制备方法
JPH0267320A (ja) 2,2―ビス(アミノフェニル)ヘキサフルオロプロパンから誘導したコポリイミド
CN113122000B (zh) 一种复合型抗原子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12574411B (zh) 聚酰亚胺前体、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0372899B (zh) 一种高疏水性无色透明耐热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87041B (zh) 一种聚酰亚胺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85986A (zh)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ao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quaternary copolymerized thermoplastic copolyimide with excellent heat resistance, thermoplasticity, and solubility
CN113667304B (zh) 浅色透明耐弯折半芳香族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JP2519228B2 (ja) 無色透明ポリイミド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法
JP2022044020A (ja) ポリアミド酸、ポリアミド酸溶液、ポリイミド、ポリイミド膜、積層体およびフレキシブルデバイス、ならびにポリイミド膜の製造方法
CN114685786A (zh)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US4366304A (en) Copolyimides from aliphatic and aromatic anhydrides and diamines
CN113429601B (zh) 一种高阻隔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15181268B (zh) 光敏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和光敏聚酰亚胺组合物
CN110256670B (zh) 一种含芴基团热塑性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